五种关系

2024-10-02

五种关系(精选6篇)

五种关系 篇1

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 它需要通过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得以体现, 而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也只有在能反映公允价值时才具有客观性。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换价格, 只不过在时间上, 历史成本代表资产或负债在获取事项发生时所达成的价格, 它基于过去的交易。由于历史成本是过去市场的交易价格, 已排除了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成本是真实的、合理的。而公允价值强调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 即使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和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 财务会计就必须在表内进行反映, 同时还需在表外进行披露。从表面上看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存在很多差异, 历史成本应用于交易和事项发生时某一项目的初始确认, 只要该资产在后续期间继续为企业所持有, 不予处置, 尽管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后发生变化, 在以后年度, 可不必进行后续确认的计量, 即不必重新估价。而公允价值要及时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但从深层次看,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还是有很大的关联性, 因为历史成本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市场价格, 公允价值在确认时, 首先也考虑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因此, 历史成本代表了某项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也叫重置成本、现实投入成本, 指在现时为重置某一特有资产所付出的成本的计量属性, 它强调站在某企业主体的投入价值。一项资产在初始确认之后, 只有现行成本才能表示在现时取得相同资产所需要的交换价格, 如果存在可以买进或卖出类似的有效市场, 这种重置交换价格就能反映出资产的现行成本, 此时的现行成本也符合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 在这一点上, 公允价值和现行成本达到统一。对于产成品等企业自制资产而言, 其现行成本一般要低于公允价值, 因为后者往往还包含卖方利润, 对于从市场上刚刚购入的新资产而言, 二者的金额可能相等, 而前提则是该资产是在熟悉情况和自愿双方的公平交易中取得。

三、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 也称脱手价值, 它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同公允价值接近。但是, 现行市价对于交易市场的要求没有公允价值那么高。而且, 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时 (如无形资产、专用设备或厂房等) , 公允价值还可根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进行价格估计。

四、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也叫预期脱手价值, 它要计量资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流出, 但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可变现净值和现行市价这两个计量属性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相同的是他们都反映资产的变现, 不同的是可变现净值属性属于预期的未来销售或其他未来事项, 而现行市价是在当期正常清算状态下的处置变现价值。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在时间不长、物价稳定的情况下可认为是近似公允的。它同公允价值的区别是:第一, 前者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而以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显然不会如此。第二, 前者是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 后者通常不考虑直接成本。

五、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以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或产生未来现金净流入为依据, 结合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和适当的贴现率进行计算的资产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公允性取决于预期的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等因素。任何一个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结合都可得到一个现值, 但不是每个现值都代表公允价值, 只有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等因素被普遍认同而非个别认同才可以作为公允价值。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公允价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五种计量属性, 它只是一种计量观念的代表。不同的资产, 在不同的情况下, 其公允价值表现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也可以是评估价值。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观,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观在本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究其原因在于:历史成本完全属于会计学的范畴, 而公允价值是连接会计学与经济学的桥梁。经济学比较重视现在和未来预期的信息, 而不太看重过去的数据;会计学比较重视过去的数据, 不注重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信息。公允价值计量观的发展, 会加速会计学与经济学从理论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 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现时成本的表现形式, 现时成本与历史成本都是建立在时态观基础上的观念。因此, 公允价值, 是一种涵盖多种计量属性的复合概念, 是一种区别于时态观的全新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周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性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7 (3) :2~6

[2]、李传玉.赵欣艳.谈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J].市场周刊.2006 (3)

[3]、陈炳辉.任世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 (11)

[4]、刘冬, 孔小文.公允价值模式有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 (9)

五种关系 篇2

20多年来,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框架。老年教育事业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深受老年人欢迎,到老年大学学习成为老年人的一种时尚,老年大学日益成为老年人求知、求为、求乐、求健的乐园。在新形势下要保持老年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把握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

老年教育是构筑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老年教育既要以正确的观点授予学员科学的知识,又要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对学员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使之通过学习既学到专业知识和本领,又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科学性与思想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没有科学性就谈不上思想性。只有正确揭示客观规律,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科学知识,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才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科学性有赖于思想性的正确发挥;没有思想性,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所传授的知识,才具有科学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校应根据学员的身心特点及学习需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地表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所引用的事实材料和所进行的各项基本训练都应准确无误,切实做到概念准确、事实可靠、论据严谨、表述精确,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向学员介绍本学科新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就,使教学与当前科学发展保持同步。

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教学,使学员学得更活,更好,更扎实,更见实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认真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并有机地联系社会和学员各方面的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老年学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定型,他们又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教师应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好帮助老同志搞好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和重点。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在“滋润”上见功力,通过学习,使学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老年观、人生观,发扬优良传统,保持人生晚节,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是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学员进行有关科学精神和思想品德方面的陶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学员优良的思想情操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要通过作业、实验、参观、讲评及课外活动等对学员进行熏陶和教育,帮助学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生活上得到充实,精神上得到调节,心理上得到平衡。

二、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

既然是学校教育,就有一个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的问题,在老年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员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体,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承担者、体现者。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能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是紧密联系的,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充分调动学员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前提,而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目的。深刻认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潜能,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是教师应认真完成设计、主持、调整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员特点,对教学过程做出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向学员传授知识和技能,科学安排教学进程,组织学员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根据教材和学员的具体情况,及时准确地修订教学计划,增删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引导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旺盛的求知欲,这是激发学员奋发学习的`重要内驱力,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应注意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员明确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家学习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还应使学员明确所学学科和每一课题具体的目的要求,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三是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年教育是一种志趣教育,是一种较轻松的、带有消遣性的、较少心理压力的教育。教师要善于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和教育学员,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特别要注意多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多让学员动手、动口、动脑,尽量做到动静结合,体脑同步,寓教于乐,使学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诸如讲授法、练习法、现场教学法、相互观摩法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要注意组织学员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四是着力培养学员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及时收集学员对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自己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教师不仅要向学员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给大家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以提高大家独立学习和自我钻研的能力。

三、统一要求与因求施教的关系

从19xx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诞生以来,老年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学校教学也随着老年教育的发展日趋规范,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和因求施教尤为重要,统一要求是指学校依据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做出统一的规划与要求,使学员在学习期限内能掌握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统一的学习目标。因求施教是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兼顾学员个体的差异,按照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员从年龄、生理机能及思维、记忆等心理特征看,有不少相同或相近之处,这是统一安排教学工作的基础;但他们在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又存在不少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个模式,搞“一刀切”,而必须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因求施教的方法,以充分发挥每个学员的聪明才智和特长。

统一要求与因求施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一是教学应当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应在全面了解教材及学员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所教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学员提出统一的学习要求。老年人参加学习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使自己的晚年更健康,更愉快,更潇洒,更有价值。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时,要充分考虑老同志在增知、健身、怡情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统一计划,努力做到教学目的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核标准统一。

二是教师应全面掌握学员的共性和个性。课前,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全班学员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班级的学习风气等;同时,还要了解每个学员的特点及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程度的学员身上,使讲授的内容为绝大多数学员所需要和接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和某些内容上又应兼顾个别,使有某些特点的学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员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是教学要恰当地掌握广度、深度和进度。教师必须从大多数学员的实际水平出发,恰当地估计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各科教学要坚持面向大多数学员,认真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和难易、教学速度的快慢等问题。四是教师要根据学员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对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原有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员,可以给他们布置难度较大、数量较多的作业,让他们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基础较差、学习又不甚得法的学员,则应多给一些鼓励,多进行一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对有某些特长的学员可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活动,或专题探讨,或相互观摩,或组织各类竞赛,使大家的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四、循序渐进与讲求速成的关系

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们抱着不同的想法来到老年大学学习,这就存在着循序渐进和讲求速成的问题。循序渐进是指各科教学必须按该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逻辑系统和人们的认识规律,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进程,使学员能系统掌握所学的内容;讲求速成是根据老年学员学习自觉性强、知识经验丰富、理解接受能力较强等优点,适当加快教学速度,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习上的速成。在教学中,学员们一般希望教学时间“短频快”,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学效果能近水解近渴,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快运用到生活和各项服务中去。因此,教师首先应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应不断学习和吸取本课程的最新知识信息和研究成果,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三应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抓好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帮助学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或讲授纲要,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安排有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材前后的连贯性,新旧知识的衔接性。要尽量使新知识与学员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宽加深,使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又是进一步学习更高层次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宜将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序”,作到“长计划,短安排,大目标,小步子”,使学员的学习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各项基本训练要注意系统性,使其与所学教材的顺序保持一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员的实际,科学安排各项基本训练,努力做到与教材的讲授保持同步,使学员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区分主次,分清难易,确定详略,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讲,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以简驭繁,准确体现本专业精华和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教学速度,实现教学的速成。根据学员理解和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对于教材中较为浅显的内容,可组织学员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自学。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自学辅导,结合教学内容传授必要的自学方法,培养学员良好的自学习惯。学员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自学习惯养成了,就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教师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帮助学员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让他们掌握好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五、“学”与“为”相结合的关系

老年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就体现了学和为的关系,学为结合是老年教育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老年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老同志从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退下来后,由于社会角色和生活规律的变化,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感。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能为他人、为社会再服务、再做贡献。在老年教育中应重视“学”、“为”结合,使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他们希望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从而实现其余热生辉的愿望。学为结合中“学”与“为”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为“为”创造条件,“为”是“学”的目的;既可以“学”促“为”,也可以“为”促“学”。

首先,引导学员在“学”字上狠下功夫。“学”是学为结合的前提,没有“学”,没有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为”就是一句空话。在“学”字上狠下功夫,关键在于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全面增加“为”的思想动力、体力和智能,为他们实现老有所为奠定基础。

其次,深入探索学为结合的方式。在老年教育中,学为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学”中有“为”,以“学”促“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传授知识,并引导学员运用知识于实践;同时,又应引导学员在学习中加强练习、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使之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为“为”而“学”,以“为”促“学”。学员在“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使“为”与“学”之间出现新的矛盾,这样就促使学员更认真地去“学”,从而使“学”与“为”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实现新的统一,进行新的结合。

其三,广辟学为结合的渠道。这里的“为”,应包括服务自我、服务家庭和服务社会这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服务中,主旋律应当是服务社会,并应用它来统帅和引导服务自我和服务家庭。教学时应引导学员明确学为结合的方向,引导大家把学习需求立足于或趋向于为社会服务上,进而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五种关系 篇3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说:“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课堂提问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不合时宜,不分难易,不看对象的乱问、满堂问,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问”出课堂实效,不仅是能力,更是艺术。

一、精选问点,正确处理“度”与“量”的关系

如果说学习过程是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发展的过程,那么课堂提问就是联系二者之间并寻找“知识生长点”的过程。问题过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过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

前不久,我校陈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济南的冬天》,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文眼,是哪一句?”学生顿时一片茫然。我们也经常听到“课文写了什么?”“写作方法是什么?”“语言特色是什么?”这类假大空的问题,学生启而不发,听而不思也在意料之中了。

上学期,听了由黄老师执教的《陌上桑》第二课时,现摘录开头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是不是学习了《陌上桑》第一课时?”生:“是。”

师:“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了解了吗?”生:“了解了。”

师:“大家想不想从更深处来了解罗敷?”

生:“想。”

师:“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觉得罗敷美吗?”

生:“美!”

师:“课文是从哪里体现罗敷的美?”……

如此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很愉快,但细细品味,只觉得有太多的苦涩!“满堂问”、“群言堂”,“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老师提出的一大堆“问题”,到底有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所谓的“问题”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大大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抓住核心,正确处理“激趣”与“启智”的关系

“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反馈信息,集中注意力……在这种种作用中,启发学生智慧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启发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

在组织学习完《三峡》这一课基本知识时,笔者便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课文既写山又写水,主要写什么?2、三峡风光主要在山水之美,为何却只用了少量文字写山,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水?作者用意是什么?”如此问题设计,学生如不再次开动脑筋、通读课文是答不出来的。问题提出后,大部分同学都和着说:“是呀,老师,是为什么呀?我们好像也有同感哦!”笔者故意卖个关子,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学生再次沉浸在思索之中。

三、新颖别致,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提问力争做到新颖别致,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情智。

再以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为例。笔者在上这一课时,碰巧遇到学校进行学生仪容仪表检查,班里有四个男生由于头发较长被列入“整改”名单,但这几个学生都表示不愿“整改”。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便在第二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外在美重要吗?为什么?2、内在美重要吗?为什么?3、内在美与外在美谁更重要?4、中学生具有怎样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才最美?5、男生留长发美不美?”问题一出,课堂上顿时“开了锅”,特别是针对“男生留长发美不美?”这一问题,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仍不肯罢休。

四、相机而问,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老师正确把握好相机诱导的课堂时机。“预设”与“生成”从来都是教学过程中矛盾而统一的孪生姐妹,相机而问才能有效处理好课堂“生成“问题。

去年笔者到洋思中学听了由凌老师执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课堂上,凌老师就非常善于抓住课堂提问、追问时机。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介绍了母亲的那几件往事?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问题一出,有一个同学大声说道:“老师,今天是母亲节!”听到此话,凌老师迅速改变教学思路,并追问道:“既然今天是母亲节,那我们就说说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感念母亲?”虽然凌老师没有完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是孩子们却收获着另类的“精彩”。

五、面向全体,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深者得之深,浅者得其浅。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一种学生主体意识,力争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不搞“一刀切”、“一群问”。在课堂提问时,力争做到:基础题让“后进生”,中等题给“中层生”,难度题发问“优生”。这样,既可以照顾“中层生”,又兼顾了“两头生”。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

在上学期开学后不久,笔者听了朱老师一节课,课题是鲁迅先生的《风筝》,朱老师是这样做的:“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随后指名“后进生”回答,中层学生评述刚才学生答案。师又问:“作者写北京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此问题有一定难度,于是朱老师叫了一位成绩较好学生回答,随后叫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评述答案。师接着问:“在第一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朱老师叫了语文科代表来回答,随后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从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到提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再到较高层次学生对答案的点评,可以看出朱老师不仅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学情都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闫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4]林晶,徐玉华.课堂提问漫谈[J].现代教学,2009,(Z1).

五种关系 篇4

1 必须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每位高层领导都管理着众多的部门, 接触的工作包罗万象, 对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 他不可能也不必成为专家。因此, 做好领导的参谋, 对于中层干部来说至关重要。要先于领导进行调研, 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 帮助领导正确分析形势, 为领导制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要熟知本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度与规定, 对问题的处理有自己的见解。要通过中层的作用, 把高层从大量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中解脱出来。为领导当好参谋, 取得领导的信任与赏识的同时, 也为自己树立权威当好将领增添了信心。

为领导当参谋, 在群众面前树权威, 要统一于“当好领导带好队伍”。中层干部要行使组织、引导、指挥、控制、协调、激励、教育的职责, 要有开发未来前景的智慧, 具有超脱指挥的技巧, 要具有战略决策能力, 有宏观调控的能力, 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要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冷静, 在群众灰心时给他们以信心, 在大家都看不到希望时给大家以希望, 在企业困难时期团结和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创出业绩。

2 必须处理好分内与分外的关系

中层干部要区别对待分内与分外的工作, 不能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要全力以赴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与职责, 对工作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按照要求做到位, 要视工作的轻重缓急列出完成工作的计划表, 以便对应检查。对于重点完成的事项要多用心, 力争优质高效。

对于部门交叉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多用技巧。在开展工作前想好对策, 做好沟通, 取得相关部门的理解, 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明确应该达到的要求。原则上说, 多做工作不是坏事, 但如果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 事情出现问题, 责任难以认定, 到时, 好事会变成坏事。所以, 完成部门之间交叉的工作, 沟通最为关键。对于分外的工作, 领导交办的工作, 认识最重要。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 只要是领导交办的工作, 就是你的工作, 领导让你办, 说明领导信任你, 肯定你的工作能力, 也许是上司有意向你压担子, 说不定是要重用你呢!退一步讲, 即使不能重用, 在工作中学到了更多的技能, 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 也应该不是坏事。所以, 即使是额外的工作, 只要不超过你的承受能力, 就要接受并把它做好。能够及时补位、快速补台、马上顶上, 做到让领导心里有你就有数, 有你就有底, 这就是你的过人之处。

3 必须处理好做忙人与当闲人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 一个人的领导水平不体现在他自己做了什么事, 而是体现在他用什么样的下属去做事。领导水平完全表现在下属的努力程度上。如果下属不努力, 只有领导自己努力, 那么领导干得越多就越不合格。相反, 如果领导自己比较清闲, 但是下属们个个干劲十足, 勇挑重担, 那么这个领导的水平就是比较高的。

领导不要当忙人, 要当闲人。忙乱是管理的大忌, 而持续的忙乱往往是由于工作没有主次, 做事没有条理, 分工不明确造成的。领导不用人人都管, 事事都管。领导者不需要事必躬亲, 而应该只关注异常, 不关注正常, 只关注例外, 不关注例行。

当闲人当然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很多执行层面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自己从中指导检查。这既能使自己轻松, 空出时间和精力想事谋事, 而最为重要的是培养锻炼下属, 给下属以成长的机会, 为更好地完成团队工作打基础。因此, 做个聪明的中层管理者, 必须明确自己既是战斗员, 也是指挥员。当战斗员的时候, 是“干事”, 关健的事情、异常的事情、需要做决策的事情, 自己一定要亲自出马, 亲力亲为, 努力做好, 这时候是个谁也代替不了的忙人。当指挥员的时候, 是“谋人”, 是组织别人完成任务, 大量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 要合理分配给下属, 帮助指导他们把工作完成, 这是管理者的能力, 这时候, 必须做个闲人。

4 必须处理好批评与激励的关系

中层干部在管理中, 要善于运用好批评与表扬的技巧, 使员工不断改进不足, 提高素质, 带着激情与热情努力工作。

批评要分清情况, 讲究策略。对待因能力不够而出现问题的员工, 要本着宽容的心态, 宽广的胸怀, 容人的气量, 提出善意的改进意见, 既使他能够感觉到你的要求, 又不伤他的自尊心, 促使他尽快提高工作能力。对待因态度不够积极而出现的错误, 是一定要批评的, 但决不能当众批评;不能大发脾气。要尽量对事不对人。要带着诚意同时也要带着威严, 要抓事更要抓理, 使其心悦诚服, 认识到对于工作是不能蒙混过关的, 是不能得过且过的, 从而从错误中接受团队文化与奉献精神的教育。

批评, 是一种负向激励, 其运用时一般都慎之又慎, 特别是在当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管理的时代, 人们更乐于接受表扬。

激励, 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这种方式运用的好, 会使员工产生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责任感、使命感由然而生, 受到激励的员工, 能够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工作积极、高速运转、高效执行。这决不是仅仅靠奖金能够收到的效果。激励的技巧非常灵活, 要当众赞美、真诚赞美、适时赞美、个性化赞美。恰到好处的激励能使人发挥出没受到激励前的三倍效率。

5 必须处理好用君子与用小人的关系

“哈佛”有句名言:只有无能的管理, 没有无用的人才。要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这是中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一个高明的中层干部, 要有能力使用君子, 驾驭甚至比自己还高明的能人, 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服务。也要有能力使用小人, 控制庸人发挥其专长。用君子做君子的事情, 用小人做小人的事情。亲贤臣, 治小人。作为管理者, 面对的不管是老虎还是老鼠, 都不要害怕, 也不要让它们跑出自己的视线, 要运用管理手段把它们驯服了、管住了, 让它们接受你并衷心为你卖力。这叫做“管理者要能站在自己的有头脑之上。”

对于企业中的庸人, 即能力与岗位不相匹配的人, 可以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限期提高能力, 使之尽快达到岗位要求, 不然就走人;二是可以利用其起到一个示范效应, 宣传自己的人才政策, 向所有的人表明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 利用庸人招揽能力。这叫做善待眼前人, 招揽天下人。

五种关系 篇5

“书记项目”是一个区域的党建龙头项目,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撬动作用。当前,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书记项目”,要确保“书记项目”不落空、真落地、见实效,要具体把握好五种关系。

把握好时间与质量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不论是座谈调研、打磨选题,还是组建专委、过堂论证,谋定后动,方能行稳致远。时间不停转,“书记项目”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有“期中考”,更有“期末考”,要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质量要为先,要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激活项目各个要素,贯通项目各个方面,同步加强、同向发力,决不允许牺牲质量换取时间,更不能赶急图快、敷衍应付。

把握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书记项目”不是要解决“垫垫脚、伸伸腰”的小毛小病,而是一些“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借、无章法可考”的复杂问题、创新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做加法,向中心任务聚焦、为全局工作聚力,紧盯各个领域,抓住每个环节,努力把党建项目融入每项工作,形成抓项目、促提升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要做减法,减去表面文章、过度留痕,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减去沉疴顽疾、老病旧患,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项目温度”。

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党建工作项目化只有“点”“面”结合,才能切实牵引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处在金字塔尖的点,是各级党委书记领办的“书记项目”,必须集中优势、整合资源、聚力突破,解好“必答题”,确保“零烂尾”,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处在金字塔底的面,是面广量大的委员项目、支部项目,甚至党员项目,要参考“书记项目”模式,实行过程管理、立体推进,努力形成点上出经验、整体得提升的良好局面。

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书记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要做到面子规范达标,又要做到里子殷实丰厚,切忌软硬失衡、偏离方向,搞成标签化、标识化、标牌化。强硬件,是重视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规范统一,相关阵地要达到省市标准。强软件,是重视领导班子、党员队伍、运行机制等软件建设的高效有力,坚决防止片面装点“门面”,而忽视日常作用发挥。

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五种关系 篇6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化学新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关键的因素恰又在于我们如何辩证地处理好这对矛盾,科学地把两者加以有机整合。笔者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合作学习不应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它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我们采用合作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应有所侧重,学生能自主探究的就不必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合作讨论。例如,当提供的实验器材有一烧瓶干燥的HCl气体、带有20cm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盛有足量水的大烧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做喷泉实验能否成功?水会否充满烧瓶?学生争论,意见不统一,这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有关实验。这样,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想象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为学生展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构筑了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了既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效果。

二、接受学习与创造学习有机运用

如果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创造,那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教学进度也必将受到影响,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教学中运用接受学习,教师应同时把握好“引”和“导”的度,避免“满堂灌”,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教师还应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把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以“教”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但在化学教学中,如果单纯地依赖接受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是“实验与活动”的化学教学,化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是“创造性学习”的化学教学,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辩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中创造,使接受学习方式在新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创造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协调

化学学科的魅力无限,化学知识的应用成就辉煌。化学应用是化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关注学生应用意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让学生愿意亲近化学、运用化学,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化学的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化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化学思维思考的头脑。例如,在分析CuSO4的制备方法时,就要引导学生从原料的成本、利用率角度考虑问题,建立价值观意识;从操作的可行性角度考虑问题,建立简便、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节约热量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能量意识……从而选择和设计出最好的操作方法。

四、一题多解与基本学法指导有机融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极为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时的个性差异,不要由教师进行“复制”后再“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的“格式化”教学形式是不可能产生鲜活的“认知机体”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提倡个性化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标提倡的做法多样化也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各行其是,而是应该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合理启发下,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从而通过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对原有的学习方法作出“扬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但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深刻地体会到,有效的学习活动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失去了教师的“教”,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提高的机会。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与基本的学法指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拓展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五、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

新课程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在采用“日常观察”、“平时学习记录”等评价手段的同时,并不排斥考试和分数,但现在似乎说到新课程就不能有考试,就不能谈分数,把分数拿来当“靶子”攻击,似乎是分数这股“祸水”导致我们的课程改革发生了偏差,妨碍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分数成了“另类”。其实,运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并不等于教师就提倡“分数第一”的思想。例如,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期中或期末的基础知识考试中成绩较好,甚至处于第一、第二的水平,而那些平时反应较快、思维敏捷的学生却考不出最好成绩,你能说这些学生差吗?一些人把分数与正确评价对立了起来,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在一种新的评价形式诞生前,考试分数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评价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杜绝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和恭维,对于学生确实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我们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赏识,但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年级而异,切忌只见表扬不见批评。课程改革并不是机械地拒绝以往的东西,也不是让形而上学到处泛滥,对评价和分数关系的理解我们同样应该保持正确的心态。

上一篇:建筑机电设备的节能下一篇:内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