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我们的言行

2024-09-24

选择我们的言行(精选9篇)

选择我们的言行 篇1

一个班集体里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小团体,三五个同学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建立起特殊而深厚的友谊。有前后桌的同窗情,一个寝室的室友情,抑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情。即便是在这样的小团体中,每个人的距离也不会是完全相等的,难免还是要分出个远近亲疏,有些位置上好像永远只能容纳一两个人。

子悠不仅成绩优异,也没什么好学生的架势,不管谁有什么疑难问题,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忙解答,因而在班级中的人缘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但同样的,在小小圈子里跟子悠关系最好的是同寝室的小七。

小七长得高高瘦瘦,戴一副宽边眼睛,脸上总是洋溢着爽朗的笑,典型的文弱书生扮相,不过同班的同学都知道,小七那真实的八块腹肌可不是装饰品。关于小七的故事,子悠在刚进入班级的时候就听别人提起过,据说小七本来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市里的重点中学,可是他却放弃了那个名额,最后来到了现在这所不知名的普通私立中学。

小七的成绩在班里并不算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即便是平常的作业也经常会“借鉴”子悠的,虽说学习态度还算端正,但成绩总是原地踏步,不上也不下。不过小七的体育确实非常出色,仅仅几次体育课就足已让子悠印象深刻,尤其是长跑,1000米的常规跑,小七轻轻松松地就能把子悠甩在后面近一圈的距离,更厉害的是,子悠往往是以爬一样的龟速到达终点,跑完之后早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别的同学有的干脆直接摊在跑道上,而小七跑完还能接着去打球。长跑的时候,当小七超过子悠时,总不忘对他喊上一句“加油”,为他打气,如果正好在老师视线范围以外的话,小七干脆就拉上子悠跑一段。小七每逢“危难”时刻的“拔刀相助”让两个人的友谊越来越坚固。

随着彼此关系的慢慢靠近,也就没什么秘密可隐藏了,子悠也是在一次闲聊中听小七谈起了这段过往。那是晚自习的课下,小七的数学作业还没做完,正拿着子悠的作业本参照,子悠闲来无事地在小七边上看着,碰到他看不懂的,就顺便解释一下。

“小七,听说你升学的时候是能够进重点中学的,后来怎么跑到我们学校来了?”看着小七差不多快把作业完成了,子悠便想向他本人了解下这个事情。

“是啊,不过那是体育特长生。我小学的时候跑步参加过省里的比赛,还得过第二名呢,不错吧。”小七还是低头赶着他的作业,不过从他的语气中子悠还是能够感到一股子骄傲。

“怪不得跑步这么厉害呢,原来以前是专业的。说说看嘛,为什么当初没有去重点中学?”子悠还是不依不饶地想知道小七这个奇怪选择背后的想法,在他的眼里有什么东西会比重点中学还要重要,子悠想不通。

小七停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来,看着子悠,思索了一会,问道“你知道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吗?”

子悠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他不知道,他一直关心的是小七为什么放弃了去重点中学的机会,却从未想过小七刚刚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特意了解过,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强度会大很多,毕竟要在各类比赛中给学校争荣誉,所以平时必须要花很多时间在训练上,相对的,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少很多。”小七接着说道。

“那倒是,不过那里肯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会好很多,你的成绩肯定会比在这里好呀!”子悠觉得上面的理由还是不足以拒绝一个重点中学的邀请。

“正因为那里云集的都是优秀的学生,要是我进去的话,百分之两百是去垫底的,又何苦呢?而且,我不想一辈子搞体育,也不想把体育作为我今后的职业。”小七望着前方,若有所思,也似乎是在想象如果自己现在身在那所重点中学的情景。

子悠没再说话,他还是不能理解小七的选择,但他知道小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那副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外表下,是一颗能看清楚自己前进方向的坚定内心。“那你后悔吗?说得现实点,在重点中学读书的前途很可能会比在这里要好得多。”子悠接着问道。

“现在,我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也不是最差的,只要我还愿意学,老师就愿意耐心教我,要是在那里,我估计老师的注意力都会放在那些优等生的身上,我多半会被忽略。而且,这里相对宽松的环境更加适合我,我喜欢运动,但不喜欢把我热爱的运动变成为我以后的职业,这样就没有乐趣了,再说了,现在不是挺好的,如果我不来这里,我们就要错过彼此了!所以,我一点不后悔。”小七又低下头开始做最后一道题。

上课的铃声响起,也宣告这段谈话的终结。子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回想着刚才和小七的那段谈话,虽说他的成绩更加优异,但他觉得在生活上小七是比他更有智慧的人。选择到底是什么?选择遍布在生活中任何时期的任何事情上,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情也会对后面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像小七一样,如果当时小七选择去了重点中学,那么他俩将没有机会遇到彼此,各自的人生就会少了一个知心好友;小七会每天忙于训练,或许能再出个好成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个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哪种情况更好,又有谁能够去评断呢?只有小七自己的评断才是最真实的,既然他说不后悔,那也就没什么好惋惜的。

校园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大到影响人生发展的择校,每次触碰到自己的内心时,子悠都会想起小七和他的选择,然后,他就问自己一个以前问小七的问题:“会后悔吗?”如果在自己的假想中,以后可能会后悔,那就不去做;不会,那就抛却顾虑,放手去做。

人生是自己的,虽然家长和老师会为我们承担许多,但我们还是必须尽早建立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毕竟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选择无论大小,都应发自内心,稍稍的勉强也许就会成为今后人上道路上的遗憾。

选择我们的言行 篇2

然而当天使的翅膀逐渐凋零,当我们开始面对汹涌的人潮,站在社会的中央时,人面临着第二次出生。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自我精神的代表开始要抉择,这一生该如何度过。

诚然把青春挥霍于游乐会如春光般浪漫,但也许歌德的选择更引起我们思考———做一个西西弗斯,辛勤劳作一生。

辛勤劳作会把生命填满色彩,让我们的生活充实。人生命的长度需要劳动来衡量,而画上刻度的是我们的汗水。我们也许常常发现当我们认真投入一项工作时,时间会飞速地流走,而毫不会令人感到空虚。退休在家的老人则常常面对汹涌而来的冰蓝色时间潮水无所适从,麻木地坐在电视机前任由生活变为灰白,空虚颠倒昼夜。也许只有不停地劳作,在奋斗中不断向前才能令我们的头脑保持灵活,生活不褪色。不停地辛勤劳作才能把生命镀成金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不后悔。

晚清时的曾国藩也许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组织湘军围剿太平天国,维护那腐朽的王朝,而又是洋务运动的参加大员,想从泥沼中把中国拉出。但当他死时,人们却不能说他这一生没有价值。这个用破一生心的地方大员也许由于思想和条件制约没能完成他那个重振天朝的梦,却可以不惧地说一句无悔矣。

我们也许有着更崇高的目标,抑或只想平常地过一辈子,但无论是在喧闹中驰骋银河,还是在宁静午后布置园艺,实现自己的梦告诉世界你在这里,不后悔的唯一方法无疑是用一生作筹码,投入劳动,投入这个奔腾的年代。

其实把一生奉献给辛勤的劳作与创造,又岂是个人小小的欲望,这其实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与社会的需要,是夸父九天逐日,顷尽一生所追求的珍宝,是在神秘空间暗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美国的西进运动,没有一次人类的历史不渗透着这种奋斗一生的愿望与精神。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人,只有为社会作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听上去有些生涩,但前方五彩的世界也正以炫目的景象向我们昭示这一点。为社会创造,用一生去奉献,辛勤劳作终究是人类立足宇宙的真理。

选择我们的言行 篇3

【细节一】学生说:“做这么多作业累死了。”老师回答道:“就这么办,我看能累死吧!”

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上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切莫把应试教育再提到教学日程上来。这么看来学生的话似乎能看出“应试教育”、“唯多做作业才提高成绩”的一面,但能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看老师的话也很强硬,真有点“满堂灌”的痕迹,可更甚的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的权威角色。显然这是在“常规课”上才会出现的情况,可就是“常规课”才能真正地看出教师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如何驾驭课堂教学的,是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堂课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究其原因有: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考虑如何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课堂气氛提起来,这样学生还会说累吗?二是角色扮演得不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清楚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弄混淆了,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教师是这堂课的主角。定位错了,学生势必会产生反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把“不知”变为“知之”,把“我要教”变成“要我教”,按需而教,这才是一堂课中教师应该做的。

【结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可以从言或行上下功夫,让学生“乐学而不厌学”,“想学而不乱学”。

【细节二】“不敢说,我怕说错了。”“回答问题那是好生的事情,与我们差生无关。”面对教师的提问,部分学生趴在桌上,唯恐“暴露”。

一次,我用多媒体上《背影》公开课,讲到父亲买橘子的片段时,我出示父亲去月台那边买橘子的一些图片,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一系列动作。某学生起来却不敢说,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很容易说完的内容,几分钟也说不完,而且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之后才知道,他是不敢说,怕说错了,并认为回答问题是“好生”的事情,与“差生”无关。

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是希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于是希望“好生”举手,“差生”低头。而教师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公开课的目的和效果,便忽略了对“差生”的过问,以便能让如林的“好生”之手掩盖低下的“差生”之头,唯恐露出破绽。我也是如此,在公开课上就不敢多问“差生”,毕竟时间紧迫呀。而“差生”也知道主动配合老师,把头埋得很深,趴在桌上。上述细节正能体现这一点,可更多的是学生已经失去了自信,失掉了回答问题的勇气,加重了自卑。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势必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那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了。

【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回答问题的勇气应该是课堂上常抓不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完成的工作,尤其是常规课上更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细节三】在常规课上,学生听到“今天不布置作业了”,“明天不上课了”等话语时,随即一片欢呼雀跃,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平时我上课后,总是布置一些作业:要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精彩片段写一段话,要么让学生缩写或扩写课文,要么让学生续写课文,等等,学生基本天天有事可做。可是,有一次学生听到我下课后说不布置作业了,明天不上课了,却很高兴,欢呼声不绝于耳。

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厌学现象,总是希望隔三差五放假,在过去尚能理解,只因课业负担过重。可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仍然出现不想做作业、不想上课,我们真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有人说得好:“如果只允许最好的鸟唱歌,森林便会很安静。”老师的上课只重视“好生”的培养,忽略了“差生”的学习,哪还会有“差生”的立足之地,厌学,盼望放假自然可想而知了。还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欢乐中获取知识。

【结论】看到“差生”,理会“差生”,关注“差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差生”能从老师的眼神中看到自信,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还会欢呼吗?

【细节四】“什么屁老师,读书一点也不好,还不如听录音。”一学生在位下小声唠叨。

在《出师表》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诵,再范读课文部分内容。教室内很安静,学生在聆听着,当我读到“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时,在教室的一角有一个学生嘀咕着:“什么屁老师,读书一点也不好,还不如听录音。”这是公开课,面对后面听课的老师,面对尴尬,我的背后沁出了汗珠。幸好我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笑着敷衍过去了。课后,我找到他询问,他说我读得没有录音的好听,不留神就说出来了。我沉默了,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给我带来了不安与诸多思考:是老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还是孩子缺乏教养,需要进行调教?是老师上课太在意学生的行为,还是孩子平时上课太随便,太散漫?……

诚然,老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可以避免上面事件的发生,但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老师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结论】老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让不文明的语言远离课堂,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孩子能懂事。

【细节五】“你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迟到点怕啥,至多批评两句,还敢打我们吗?”

我正在邻班上课,匆匆跑来三个同学,报告也未喊,一头撞进教室,闹得满堂大笑。他们看到我在教室,就退回去,说:“没看见,我以为没人。”我愕然,我生气:“老师在上课,你们会不知道?你们根本不把上课当回事,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根本不懂得规矩……”话还未说完,某一个学生却说:“你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迟到点怕啥,至多批评两句,还敢打我们吗?”我当时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们,但理智占了上风,我原谅了他们。学生太放肆了,太没规矩了,课堂上敢和老师顶撞,肆无忌惮,老师却不能打他,甚至说不敢打他。任课老师上课被学生气哭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纪律混乱的也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结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给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不仅仅是班主任要做的事情,任课老师也要协同完成。常规课上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让他们懂规矩、守纪律、有礼节,让这极少数人无立足之地。

欧·亨利《我们选择的道路》 篇4

火夫放下输水管的时候,三个人爬上了车头:鲍勃·蒂德博尔、“鲨鱼”多德森和有四分之一克里克印第安血统的约翰·大狗。他们把带在身边的三件家伙的圆口子对准了司机。司机被这些口子所暗示的可能性吓得举起双手,仿佛要说:“不至于吧!”

进攻队伍的头儿,鲨鱼多德森,利索地发了一个命令,司机下了车,把机车和煤水车同列车卸开。接着,约翰·大狗蹲在煤堆上,开玩笑似地用两支手*分别对着司机和火夫,吩咐他们把车头开出五十码,在那里听候命令。

鲨鱼多德森和鲍勃·蒂德博尔认为旅客是品们不高的矿石,没有筛选的价值,便直奔特别快车的富矿。他们发现押运员正自得其乐地认为“落日快车”除了清水之外,没有添加危险刺激的东西。鲍勃用六响手*的枪柄把这个念头从他脑袋里敲了出去,与此同时,鲨鱼多德森已经动手用炸开了邮车的保险柜。

保险柜炸开后,发现有三万元之多,全是金币和现钞。旅客们漫不经心地从窗口探出头去看看哪里有雷雨云。列车员急忙拉铃索,可是先被割断的绳索一拉就软棉棉地脱落下来。鲨鱼多德森和鲺勃·蒂德博尔把他们的战利品装进一只结实的帆布袋,跳出邮车朝车头跑去,高跟的马靴使他们奔跑时有些蹒跚。

司机正生着闷气,人却不傻,他遵照命令把车头迅速驶离不能动弹的列车。然而在车头开出之前,押运员已经从鲍勃·蒂德博尔使他退居中立的一击下苏醒过来,他抓起一杆温一切斯特来复枪,参加了这场游戏。坐在煤水车上的约翰·大狗先生无心中走错一着,成了打靶的目标,被押运员钻了空子。子弹恰恰打进他两片肩胛骨中间,这个克里克的骗子一个跟头栽到地上,让他的伙伴每人多分到六分之一的赃款。

车头开到离水塔两英里时,司机被命令停车。

两个强盗大模大样地挥手告别,然后冲下陡坡,在路轨旁边的密林中消失了。他们在矮(木解)树林里横冲直闯了五分钟之后,到了稀疏的树林里,那儿有三匹马给拴在低垂的树枝上。其中一匹是等候约翰·大狗的,但是无论白天黑夜,他再也骑不成马了。两个强盗卸掉这头牲口的鞍辔(pei),放了它。他们跨上另外两匹马,把帆布袋搁在一匹马的鞍头上,审慎而迅速地穿过树林,驰进一个原始的荒凉的峡谷。在这里,鲍勃·蒂德博尔的坐骑在一块长满苔藓的岩石上打了滑,摔折了前腿。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坐下来讨论怎样远走高飞。由于他们所走的路径盘旋曲折,暂时可保安全,时间的问题不象先前那么严重了。追踪而来的搜索队,即使矫健非凡,在时间和空间上同他们还隔着一大段距离。鲨鱼多德森的马已经松开笼头,拖着缰绳,喘着气在峡谷的溪流边大吃青草。鲍勃·蒂德博尔打开帆布袋,双手抓起扎得整整齐齐的现钞和一小袋金币,嘻着嘴象小孩一般高兴。

“嗯,你这个双料强盗,”他快活地招呼多德森,“你说我们准能行——在金融事业上,你的头脑可真行,整个阿利桑那州找不到你的对手。”

“你没有坐骑怎么办呢,鲍勃?我们不能在这里多耗时间。明早天没亮,他们就会来追缉的。”

“哦,我想你那匹小野马暂时驮得动我们两个人。”乐天派的鲍勃回答说,“路上一见到马,我们就征用一匹。天哪,我们发了一笔财,可不是吗?看钱上的标签,一共三万,每人一万五!”

“比我预料的少。”鲨鱼多德森说,用靴尖轻轻踢着钞票捆。接着,他沉思地瞅着他那匹跑累的马的汗水淋漓的胁腹。

“老博利瓦差不多要累垮啦。”他慢吞吞地说,“我真希望你的栗毛马没有摔伤。”

“我也这样希望,”鲍勃无忧无虑地说,“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博利瓦的脚力很健——它能把我们驮到可以换新坐骑的地方。妈的,鲨鱼,我想起来就纳闷,象你这样的一个东部人来到这里,在这些横行不法的勾当中居然胜过我们西部人。你究竟是东部哪里的人?”

“纽约州。”鲨鱼多德森说着在一块岩石上坐下,嘴里嚼着一根小树枝,“我出生在厄斯特县的一个农庄里,十七岁的时候,从家里逃了出来。我来到西部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我挎着一小包衣服,沿路走去,想到纽约市。我打算到那里去挣大钱。我觉得我能行。一天傍晚,我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我琢磨了半个小时,终于选择了左面的一条。就在那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在乡镇旅行演出的西部戏班子,我跟着他们来到了西部。我常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人。”

“哦,我想你结果还是一样。”鲍勃·蒂德博尔愉快而不定期有哲理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

鲨鱼多德森站起来,靠在一株树上。

“我真不愿意你那匹栗毛马摔伤,鲍勃。”他又说了一遍,几乎有点伤感。

“我何尝愿意,”鲍勃附和说,“它确实是匹头挑的快马。但是博利瓦准能帮我们渡过难关的。我们还是赶紧上路为好,对不对,鲨鱼?我把钱装好,我们上路找一个妥当的地方吧。”

鲍勃·蒂德博尔把抢来的钱重新装进帆布袋,用绳索扎紧袋口。他抬起头时看到的最扎眼的东西,是鲨鱼多德森手里握得四平八稳的、对准他的四五口径的枪口。

“别开玩笑。”鲍勃咧着嘴说,“我们还得赶路呢。”

“别动。”鲨鱼说,“你不必赶路了,鲍勃。我不得不告诉你,我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有机会逃脱。博利瓦已经够累的了,驮不动两个人。”

“鲨鱼多德森,你我搭档已有三年,”鲍勃平静地说,“我们一起出生入死,也不止一次。我一向同你公平交易,满以为你是条汉子。我也曾听到一些古怪的传说,说你不光明地杀过一两个人,但是我从不相信。如果你同我开开小玩笑,鲨鱼,那就收起你的枪,让我们骑上博利瓦赶路。如果你存心要枪杀我——那就杀吧,你这个毒蜘蛛养的黑心小子!”

鲨鱼多德森的神色显得十分悲哀。

“你不了解,鲍勃,”他叹了一口气说,“你那匹栗毛马摔折了腿,叫我多么难过。”

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象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

一点不假,鲍勃·蒂德博尔不必再赶路了。那个不仗义的朋友的致命的四五口径手*砰的一声,在山谷间布满了吼声,石壁响起了愤愤不平的回音。博利瓦,那个不自知的同谋者,驮着抢劫“落日快车”的强盗中最后的一个飞快地驰走,没有被强迫“驮两个人”。

鲨鱼多德森疾驰而去时,他眼前的树林似乎逐渐消失;他右手里的枪变成了桃花心木椅子的弯扶手;他的马鞍奇怪地装上了弹簧,他睁眼一看,发现自己的脚并没有踩在马镫上,而是安详地搁在那张直纹橡木办公桌的边上。

我告诉各位的是这么一回事:华尔街经纪人,多德森—德克尔公司的多德森睁开了眼睛。机要秘书皮博迪站在他的椅子旁边,嗫嗫嚅嚅地正想说话。楼下传来杂乱的车轮声,屋里是电风扇催人欲眠的营营声。

“嘿!皮博迪,”多德森眨着眼睛说,“我准是睡着了。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有什么事吗,皮博迪?”

“特雷西—威廉斯公司的威廉斯先生等在外面。他是来结算那笔艾克斯·淮·齐股票帐目的。他抛空失了风,你大概还记得吧,先生。”

“对,我记得。今天艾克斯·淮·齐是什么行情,皮博迪?”

“一元八毛五,先生。”

“那就按这个行情结帐好啦。”

“对不起,我想说一句,”皮博迪局促不安地说,“我刚才同威廉斯谈过。多德森先生,他是你的老朋友,事实上你垄断了艾克斯·淮·齐股票。我想你也许——呃,你也许不记得他卖给你的价钱是九毛八。如果要他按市场行情结帐,那他就得倾家荡产,变卖掉一切才能交割。”

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象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

“他得按一元八毛五的行情结帐。”多德森说,“博利瓦驮不动两个人。”

我们别无选择 篇5

7月2日,法制日报刊发《全国63家环保局近九成未公示污染超标企业》的报道。报道说,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从今年初开始,历时半年,对27个省、自治区80个城市的环保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最终仅获得63份答复。在这63份答复中,对污染物超标企业进行公示的仅有8家,公示率仅为13%;对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企业公示率就更低,不及5%,仅有两家予以公示。

报道指出,这家律师事务所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事项,依法均属于应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但结果表明,环保部门对信息公开缺乏动力。之所以缺乏动力,根本原因在于环保部门屈从于政府对GDP的马首是瞻,对利税的追求,对眼前利益的看重。而这样做,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无益:其造成的后果必然是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使之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导致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句空话。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切实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尽到责任。尽责,只有在一心一意、心无杂念的前提下,才会破除万般阻力,结出成效之果;否则,就会畏手畏脚、患得患失,事倍功半。尽责,要胸怀大局与长远,要有魄力,方能方略正确,持续有力,事半功倍;否则,抑或虎头蛇尾,抑或剑走偏锋,偏离方向。环保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方略,对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不当作为。不仅如此,执行环保国策、法律法规步伐可以更大些!

不可否认,唯GDP的发展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都对环保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那结果定然是饮鸩止渴。其实,我们没有选择。环保之旅,注定铺满荆棘,但其势不可当。值得一提的是,7月1日,澳大利亚正式实施具有巨大争议的碳税法。之所以争议巨大,仍然执行,是因为“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中人均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实施碳税法是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

面对备课,我们如何选择 篇6

一、要制造, 还是要创造

谈到制造, 很自然就会想到工厂里的工人, 为了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产品而辛勤工作着。而咱们有些教师就是在干着这样的活, 把教参当作了模具, 一字不漏地生产着备课。不过这样的备课倒是栏目填写齐全, 内容详尽, 如果字迹再写得漂亮些, 说不定还会得到领导的表扬。而创造可就不同了, 创造性备课是不断钻研教材、反复构思教学的过程, 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当这种劳动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成为教师努力奋斗的明确目标时, 备起课来自然也就常写常新、与时俱进了。

二、要共性, 还是要个性

由于长期以来有些学校对备课的要求相对片面, 相对固定, 没有给教师留下一点展示个性的余地。比如说格式要统一, 内容要详尽, 步骤要清晰, 以至于教师的备课总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而教学本身就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 它最反对程式化的东西,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应该先从备课起步, 因而在备课的形式上, 我认为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可以精雕细刻, 也可以提纲挈领;可以单用文字表述, 也可以图文相结合;可以由个人独自设计, 也可以同事共同合作。总之, 只要有利于教师的教, 有利于学生的学, 你就可以大胆地去想象, 尽情地去发挥, 潇洒地去创造。

三、要反复, 还是要反思

一般教师的分工相对固定, 总是在几个年级之内进行“小循环”, 过不了几学年, 又要从头再来。因而有些教师就会照抄以前的备课,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反复复。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我们能反复用相同的方法去教学吗?对此我们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空来修改、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备课, 从而不断地研究教学、改进教学, 为学生的发展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无数优秀教师的经历表明, 不断反思其实就是在不断成长。

四、是抛弃, 还是扬弃

选择我们的言行 篇7

一、大部分藏家皆以投资为目的, 他们所考虑的是性价比与投资回报率, 当代水墨这一市场是大势所趋, 抓住时机选择购藏, 未来的升值空间巨大。

二、新水墨作品更加贴进于当代审美意趣, 且多为表现时代精神面貌、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从画面上看, 这样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所喜欢并与之产生共鸣。

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统, 上一代的创新即是今天的传统, 今天的革新则是明天的传统, 很多藏家深谙此中道理。所以他们会在市场中发现、发掘并助力推广那些在未来传统体系内被认可的艺术家。

市场的火爆对中国新水墨的推动意义

市场的趋好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绝非如一些言论偏激者所认为的艺术被资本绑架。显然资本把控不了艺术, 它只会影响舆论, 引领审美取向, 并导引艺术发展潮流。但这并非坏事, 因为艺术作品总是先入为主, 只有最优秀的、最具创新性的、最具艺术价值同时又被学术体系所认可的作品才会吸引资本的注意。同时艺术的发展与审美趋向具有延续性、规律性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无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它在时代的演进过程中其基因不变, 也就是它在发展进程中其主体结构并不发生转变。这就如同我们的基因, 改变的只是序列排序而已, 如果非要从形式主体上进行所谓的革命性创造, 那所谓的革新也就会形如科幻电影里的怪胎, 所以无论是旧与新、东与西、传统或当代, 都有着不可转逆的延续性在里面, 并依从于艺术发展之规律, 自成体系又自我完善。这个链条不会变, 更不会因为市场行为的左右而发生转变与偏离, 变的只是外在表达的内容、表现的形式以及新的思想观念与意识而已。

传统永远是最时髦的词汇

艺术源于实践, 学术所依从的是实践的结果, 而非空谈出来的理论。依托理论做实验的艺术家作品或可具有某种实验性意义, 但并不一定会具有艺术性价值。艺术作品的本质首先应在于审美, 审美是由文化主体所派生出来的一个大的体系, 既包含有唐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所建立起来的规制与标准, 也包含了与西方古今文明交融后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作为以中国传统媒介为基础进行的绘画创作而言, 固有审美体系所传承下来的规制与标准不可能被打破, 文化语境与精神内涵也必然是衡量审美价值的标尺, 而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只能作为外在表达的内容与形式而已。

“实验水墨”的落幕与“西式观念水墨”的屡遭诟病似乎带给我们某种启示, 作为以绘画形式呈现的新水墨, 主体文化语境下的传统复归已渐成大势之趋。这并非是传统文化的强势与保守所导致的结果, 而恰恰是当代艺术家在借鉴西方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发现, 传统语言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包容性也更强, 其所能承载的突破性空间较之西方语言结构的框架更大。是故无论所谓的“新工笔”还是“新水墨”, 所能表现的无外乎图式以及外在形式, 而一旦画面中失掉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与精神实质, 那么“水墨”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不大了。

什么样的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中国画的传统内涵与精神实质如何得以保留, 并加以新的诠释或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周雪与祝铮鸣的作品似乎为我们带来两种可能, 同时也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开辟了两条全新的途径。周雪的作品重情趣、富意趣,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一种游戏式的画面呈现出来。情绪的表达本是她的主要诉求, 但又被隐匿得很深, “游梦”不过是人生的戏局, 只是换了种中式哲学的辩证关系加以新的诠释罢了。从技术角度看, 周雪属保守派, 她对西法的借鉴表面看似很多, 但实则只取了一点就已然足够, 因为她既固守传统法则而又能扬弃各种法则, 属于“适法即成法, 至法而无法”。祝铮鸣的作品则力求于在画面中阐释东方美感与精神境界, 她选取了很多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图识元素植入画中, 有如山水造境般将之贴合于体肤之上、构于画面之中, 一种全新的图式结构从而得以确立, 画面既充满神秘与未知, 同时又被附着了某种精神旨意。祝铮鸣是形式革新派, 对西法的借鉴表面看稍多些, 但也只是对新方法新形式的借鉴, 实质的语言依旧源于传统, 是取东西各法之长而成的“借法而立法”。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似乎是难突破的,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其实很难。因为得个味易、摄精神难;取古法易、立新法难。作为八零后的代表人物, 王濛莎的作品似乎渐入得更深也走得更远。她的画中时而富足笔墨情趣, 时而充满文人意趣, 但又皆能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与面貌。她的作品题材与风格很多, 既可亦古亦新, 又能亦古亦今。高洁古雅的画面中, 笔墨线条疏爽精到而富足古意;情趣诗画的图景中, 笔墨朴拙慵懒而具足意趣;绚烂多彩的作品中, 笔墨恣意放纵而烂漫天成。她笔下的“新”是承古而开今的新, 是放开传统思想束缚越过藩篱后的新。

所以, 中国水墨之新不应是数典忘祖、崇媚西法的借意而新, 也不能是依从取巧创意的手段出新, 更不会是舍本逐末的立异以标新, 而应该是既能承付得起文化传承之血脉, 又能于新的文化语境、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表达出的由心而新。

魏晋名士言行的精神内蕴之探析 篇8

一、避世远祸是魏晋名士言行的初衷, 也是他们精神层面上最根本的要求

乱世的无序, 残暴、恐怖的统治、高压, 使文人名士死于非命者比比皆是, 而生者朝不保夕, 噤若寒蝉。政治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和摧残所导致的结果, 是使文人远离政治, 使他们开始珍惜生命, 以致及时行乐的思想滋生, 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 为了“活着”不得不走上明哲保身的道路。

于是, 他们开始服食五石散和饮酒。服食五石散有长生济欲的功效, 故服食一经获效, 名士便趋之若鹜, 虽有中毒身亡之戒, 亦不能减其风, 凸显出乱世压抑人性而对生命价值作出的无奈抉择。而酒呢?酒首先是以一种享乐、麻醉工具出现的。这是由社会现实与思想变化决定的。由于社会秩序混乱, 名士多非自然死亡, 加上道家思想抬头, 对于生者而言, 对死亡突然来临的恐惧, 以及对生命的留恋最终使他们选择了追求生命的长度和“密度”。服食五石散的目的, 是为长生和济欲, 而饮酒, 则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了。于是, 名士们多好饮, 但谁又知道其中滋味呢?酒在他们那里不仅是麻醉工具, 而且是避祸的工具。《晋书·阮籍传》载:“籍本有济世志, 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 籍由是不与世事, 隧酣饮为常。”阮籍为的是借酒免事, 而他也真正做到了。同史载, 他为免司马氏求婚, “醉六十日, 不得言而止”。对钟会的陷害阴谋, 也“皆以酣醉获免”。当然, 这种麻醉大多是迫不得已的。实际上酒是名士用来浇胸中块垒的工具。

遁隐山泽, 清谈, 舒啸, 为的也仅仅是活命, 魏晋名士的潇洒、洒脱看起来又是何等的苦涩。正如袁弘所言:“夫时方颠沛, 则显不如隐, 万物思治, 则默不如语。” (《晋书·袁弘传》) 一语道破了隐、显与社会的关系, 正所谓:“生逢乱世, 死者长已矣, 生者尤可衰。”文人名士为自保而不得不以“隐”求生, 魏晋名士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 “啸”这种有曲无词之乐, 可以随心所欲, 含有不同的情感在里面, 这也是名士们处乱世而口不能臧否人物, 精神受压抑而采取的一种泄愤的形式, 也可见, 啸吟山泽的背后是一个个被压抑的灵魂, 真能做到心如止水的, 恐怕是少有的。

如果说魏晋名士怕死, 这有点冤枉他们。乱世的混乱使他们觉察到, 生命在此时轻如鸿毛, 死的没价值, 他们不甘, 于是有的选择了逃避, 有了不同风采的魏晋风度;而有的选择了对抗, 走上了不归路, 他们也名垂青史, 如嵇康等。

二、从思想上看, 魏晋名士的言行还体现了儒与道的调和

在魏晋时代儒学衰微而玄学大盛, 本来对立的双方在此时却表现出了调和, 也使魏晋名士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汉末儒学衰微之时, 无疑是继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之机, 以此为契机, 玄学的影响逐渐扩大, 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为名士风度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空间。

儒学的价值内核是强调群体精神, 积极入世。“兼济天下”是本旨, 而“独善其身”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道学精神则不同。它把追求的个体自由作为最佳状态。崇尚个体自由, 任性自然, 大象无形, 一旦群体精神消弱或消失, 个体存在的取向必然会凸显出来, 因而, 在魏晋的乱世, 名士们重个人自觉、寻求个体的自我解放也就不足为怪了。

尽管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它们在魏晋名士的身上却有了相通之处。文人在封建社会的出路无非是入仕和隐居, 儒家虽主张积极入仕, 但也作了“隐”的设计。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不过, 对儒家而言, 隐是不得已而为之。道家也宣传“隐”, 然道家所宣扬的隐与儒士的心态则完全不同。道之隐, 在于脱去尘网, 崇尚自然, 要达到的是一种精神自由、人性自然的境界, 是为隐而隐。他们所追求的是真正超脱于外物, 不为世情所累。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中曾指出:“魏晋的破坏礼教者, 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这话是有道理的。以何晏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调和儒道, 认为“名教本于自然”, 它比嵇康所代表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更容易被文人所接受。像阮籍守母丧而不遵礼法, 但他丧母形销骨立, 吐血几升, 可见其至孝, 儒与道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明确。

司马氏掌权后, 提出了“名教”的礼仪主张, 希望以此来笼络士人, 并藉此掩盖其恐怖统治之事实, 但是, 由于对名士的大肆屠戮, 天下名士减半, 而生者为自保也就“无道则隐”了。不过, 这种选择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 像阮籍、嵇康, 为缓解这种压力, 也便有了他们啸傲狂放、荒诞不经、发言深远的种种行为, 这和他们内心的“济世”是矛盾的, 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阮籍的“穷途之哭”, 刘伶的“以酒为务”, 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了, 这是英雄失路的悲歌。但他们也正因如此在儒与道之间找到了一条纽带, 从而调和了儒道, 为魏晋名士平添了魅力。

三、个体意识的觉醒

表现在魏晋名士的言行中, 他们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容, 体现了时代的超越性。

社会政治对人性的压抑, 使名士以“异化”的方式来反抗社会, 宣泄个人的不满, 体现了个体的自觉与自由的追求, 加上儒学衰微与玄学兴盛激活了个体精神, 他们的自我意识成为其生活的主宰。

比如酒于魏晋文人就体现出他们的不同个性。酒不仅仅是麻醉、避祸的工具, 名士也借酒来体味人生真谛, 并从中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赋予了魏晋风度的酒文化“为人生”的内涵。名士之饮, 大都不在酒, 而在于酒中之味、酒中之境。陶渊明曾言:“酒中有深味。”一语道破其中之味。故饮酒是名士追求超越自我境界的一种方式。刘伶自言:“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酒成了他的生命。阮咸与猪共饮, 其放诞不羁的个性油然可见。

虽然为避祸而遁隐山泽, 但他们仍不失自己的个性, 他们通过种种放诞的行为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来标榜自我的存在。清谈促进了对人生精神的思索, 尤其是促进了个体人格自觉和思想解放。从主张上来说, 无论是“名教本于自然”还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 减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在精神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并影响了文学创作, 促使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形成。

而无词的“啸歌”任意自然, 更能体现无所羁绊的灵魂, “啸”也有了名士的倨傲狂狷之气, 体现了自由的理念。

企慕自然, 放浪形骸于物外, 达到精神与肉体的自由超脱, 对自然的追求助长了魏晋名士对美的追求。这种美的追求又是有标准的, 它不是外在的浮华, 而是内在质的自然, 儒学讲究的是和谐的美, 道学标榜的是自然的美, 而此时人们推崇的是个性, “逍遥”境界无疑是美的一个高标, 要达到它, 还是基于一点就是“自由”、“任性自然”。如王羲之的行书“飘如浮云, 娇若惊龙”就是最好的体现。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正体现了“为人”的理念, 体现了个体意识的觉醒。

总之, 魏晋名士言行的精神内蕴是说不尽的。在那些看似洒脱的背后隐藏的是难以尽述的内蕴。远观, 它只不过是文学史洋洋大河中的一朵浪花, 而置身其中, 你又顿觉它的高深莫测。它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一笔, 也是精彩的一笔、耐人寻味的一笔。

摘要:在文学史上,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而魏晋名士更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让历代文人效仿、推崇。文章主要通过对魏晋名士言行的探析, 从三个方面——避世远祸、儒与道的调和、个体的自觉, 揭示了魏晋名士言行背后的精神内蕴。

关键词:魏晋名士,精神内蕴,自觉

参考文献

[1]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M].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 1992.

[2]施惟达.中古风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2.

[3]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0.

低年级“言行”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篇9

一、读解文本, 学习言行知识

低年级儿童清澈的如一汪泉水, 没有什么言行知识, 因此可塑性强, 教材中讲什么, 他们便会学到什么。他们在思想品德上, 低年级课文正是注意了这些特征, 以图为主, 图文并茂, 深入浅出地寓“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但低年级儿童识字少, 阅读能力低, 教学中, 教者更应该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材, 灵活的教法, 诱发情感, 帮助学生看懂图意, 读懂课文, 认认真真地学习文中规范的“一言一行”。

一般说来, 低年级思品课的课文简短明了, 有的只有一两句话, 这明显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我的体会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 指导朗读记忆。还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演幻灯等形式, 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 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爱护课桌椅》一课, 老师先让学生看童话小电影《桌椅的悄悄话》, 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 看到色彩艳丽的画面, 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课桌椅, 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脏, 不损坏, 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较深刻地知道了课桌椅是公共财物, 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 要爱护课桌椅。学生课上懂得了道理, 课后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乱写乱画乱刻, 坐在椅子上, 不翘椅腿, 不摇晃。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 师生同唱《礼貌歌》揭题, 出示幻灯学儿歌, 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组织学生课堂表演加以练习。

二、情境营造, 体验言行

孩子总是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 他们的生活中永远缺少不了故事, 缺少不了真实环境的体验感觉, 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 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1. 多媒体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 可以让孩子在仿真的画面中直接受到感染, 从而思想受到触动。如教第一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以后, 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 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再放一次录像, 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 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那样, 立正站好, 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 还有的学生嘴里自豪地唱起了国歌, 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表演剧的使用。

事实证明, 低年级孩子最喜欢做的就是表演, 因为这是一种游戏, 孩子们进入游戏后, 便进入了一种角色, 他们的道德情感自然就能在角色表演中产生出来。如上《不打扰别人》, 在教练习第一幅图时, 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 随着我的描述, 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 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扮图中的学生, 突然喊叫起来, 由于不知内情, 全班学生为之一惊, 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 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 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角色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 轻轻走路:静悄悄, 不打扰。

3. 好插图的模仿。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模仿, 小学生喜欢模仿, 善于模仿, 而书中的插图一般都是比较好积极的、典型的, 让孩子们模仿, 是一定有好处的, 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如教《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练习, 我让学生轮流上台照图练习, 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 怎样做?碰掉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 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变成了一个个小节目。这样做, 学生看得见, 听得见, 学得来, 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强化作用。

三、实践指引, 规范言行

当然,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其根基还是在生活, 因此, 作为教师, 还是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实践, 在生活中磨练自己, 在生活中反省自己, 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思品素养, 这样孩子们才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1. 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 引导实践, 规范言行。

如教《尊敬老师》, 结合教师节举行《教师颂》主题班会, 号召学生向教师献爱心。

2. 与社会活动相联系, 引导实践, 规范言行。

如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 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教者可在认真教学《心中有他人》一课后, 动员学生节省零花钱, 为灾区小朋友献上一本书、一支笔、一个书包等, 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3. 与家庭教育相联系, 引导实践, 规范言行。

上一篇:粉尘爆炸事故下一篇:品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