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描写

2025-01-03

色彩描写(精选5篇)

色彩描写 篇1

唐朝元和年间, 因“武元衡被刺”一案, 白居易被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而被贬谪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 司马。其时, 一腹郁闷凝成了朗照文学天宇的璀璨诗篇《琵琶行》, 而诗中惊为天籁的乃是其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后人在赏析其音乐描写时, 特别推崇其对“音响”和“旋律”的摹写。一系列准确、生动、繁丽的比喻, 摹拟出琵琶曲或清脆圆润, 或冷涩喑哑、或铿锵有力的瑰异音响, 展示了琵琶曲由急切欢快到流畅滑转, 再到暝然无声, 最后激越高亢的摄魄旋律。白居易在音乐描写中的旷世才情, 使凄美的琵琶曲沾着清冷的秋露, 透过朦胧的烟月, 穿越千年时空, 铮铮然, 犹奏响在耳边。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 就会惊异地发现, 白居易在摹写琵琶曲时, 除了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以声喻声, 妙语点睛外, 还非常注意在比喻时, 妙用色彩, 烘云托月, 使摹写的音乐达到了极致。诗中共三次音乐描写, 第二次尤为细腻出色, 就让我们聚焦于第二次音乐描写吧。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节音乐描写, 主要用准确、生动的比喻诉诸我们的视听感官。作为喻体的有以下物象:急雨、玉珠、玉盘、流水、寒冰、银瓶、水浆、刀枪、裂帛。上述物象皆为白色。水虽无色, 但在寒冰的映照下也应呈白色;刀枪虽通体不会是白色, 但能发出“鸣声”的刃口会闪出眩目的白光。另外, 非为喻体, 但对营造意境极其重要的月光也呈乳白色。

白居易在对琵琶曲的摹写中, 大量地用这些白色物象作喻体, 我想决非偶然, 必另有深意。那么, 作者不厌其烦运用这些白色物象, 到底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呢?

一、营造凄楚之境

从色调上看, 白色为“冷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白色”更多的时候为凶灾之色, 总与苦楚、悲怆相联, 素与热闹、喜庆无缘, 丧事中缟衣素服白花即为明证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年, 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 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 上书请求缉拿凶手, 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一腔热血却换来贬谪之苦, 岂不“冤”乎?旷世绝代的天才诗人, 风雨晨昏只得与湓江 (贬后的住地) 的黄芦苦竹相依, 岂不“屈”乎?贬谪之地———浔阳———僻远低湿, 终岁不闻丝竹之声, 这于喜爱音乐且精通音乐的白居易, 岂不“苦”乎?琵琶女早年色艺双佳, 五陵年少争相缠头, 而今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只得冷月相伴孤船独守, 岂不“悲”乎?本该是京城万人注目的才子佳人, 而今双双沦落天涯, 任寒水绕船, 冷月清照。琵琶女的琴声, 勾起了白居易被逐出京城的苦楚;白居易的自述, 让琵琶女想起了永远逝去的韶华。此时此境, 单个的痛苦因同病者的互述得以加倍放大。惨白的月华里, 凄婉的琵琶曲泛着清冷的白光, 嘈嘈切切, 点点滴滴, 浸人肌骨, 这是何等的凄楚。然而, 惟有这, 方能排遣“天涯沦落人”的无尽感伤。

二、营造洁净之境

“白色”会让我们想到千里冰封, 银妆素裹的无瑕;月华如水, 芙蕖沾露的澄澈;天山雪莲, 高原旌幡的圣洁。白色总给人一种纤尘不染的洁净之感。

白居易在这里用一系列“白色”的物象来摹写音乐, 实则暗含对自己和琵琶女正直、清白、纯洁的肯定。白居易虽遭贬谪, 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腔热血空洒, 一颗忠心误投;自己的正直清白犹如那青松翠竹、冰天雪原。古代艺人被世人蔑称为“戏子”, 歌妓更遭人贱视, 而白居易却与昔为歌妓的琵琶女并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可见他对琵琶女的尊重。在白居易的眼里, 琵琶女虽误落风尘, 但心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似那馨香芙蓉;暮去朝来颜色故, 如那芬芳寒梅。在静寂的秋夜里, 在空阔的江面上, 我们分明看到, 圣洁的白光与清脆的琴声水乳交融, 幻化为滴滴音乐的清露, 溅落在两位才情绝代、心地高洁的才子佳人四围。这是何等的高雅, 何等的超尘。

三、营造澄明之境

在色彩学上, 红、黑、白为最基本的三原色。从它们所包蕴的情感来看:红呈火热, 黑显凝重, 而“白色”却总给人一种飘逸、澄明之感。试想, 深秋之夜, 如水月华, 倾泻大地, 茫茫江面朦胧氤氲。琵琶女珠圆玉润的琴声, 似颗颗晶莹饱满的露珠, 滴落江面, 更衬出天地的静谧、澄明。诗中大量的白色物象摹写琵琶曲, 使这只能诉之于耳的乐声, 也仿佛在水乳中漂洗过一般, 清越的琴声泛出宁静、飘逸的白光, 弥散在江面, 更将这种空明流光、淡雅澄澈之境, 推向了极致。

作者何以要着力营造这澄明之境呢?其旨在使景、情交融。试想, 月华千里, 大地澄明, 琵琶曲美如天籁, 诗人才耀九州, 琵琶女芬芳无瑕。在这里音乐和环境的描写达到高度的和谐, 景、情得以完美的结合, 给人以无限的空灵之美。

色彩描写 篇2

该选哪一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的那颗吗?

我在小路上不停地徘徊,叫踏着满地的绵长的青色,脸旁抚过夹着泥土味儿的风。颗颗果子摆弄着各异的风姿吸引着我,呐红色的果子像蛇吐着信子班妩媚,在阳光的重重包裹下闪着不可遏制的光。那黄色的果子害羞地依偎在树叶打下的阴影里,是那样可爱动人。那紫色的,硕大无比,鲜艳欲滴……。它们用夺目的色彩诱惑着我。

这些各异各色的果子就像我的所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有的我已拥有,有的将来会有这些都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我的父母,它们给予了我最宝贵的生命,用自己所能来哺育我、呵护我;我的亲人,它们用关心和爱护将我庇佑;我的同学朋友,他们用真诚的帮助,给我带来欢笑和乐趣;将来,我的爱人,会带给我更加深刻的温暖。所有这些,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迎面吹来的风,割裂了我的思绪,切断了我的思考,这些果子,我到底该如何抉择————红色的果子,就像爱情,炽烈与热烈;黄色的果子,就像友情,包含着享不尽的欢乐;而象征亲情的果子,则是白色的,它深沉、淡雅,是我感情的慰藉————-不同的果子,物品选择哪颗?

我望望我的同伴,他们选择了又大又鲜艳的,这难道不是我想要的吗?这时,我看到白色的果子静静躲藏在树荫底下,无声无息。我将它摘下,放在手心,小小的苍白的果子在我手中显得那样强大、富有力量。

爱情,它固然炽烈,但它不能带来更深的爱;友情,它固然欢娱,但它只有片刻的乐趣。而亲情,它是我情感的栖息地,是我停泊的港湾,是我累了的时候的歇脚地。有什么比得上它的纯洁,有什么比得上它的默默付出,有什么比得上它的深沉却又轰轰烈烈它就白色,没有其他的点缀与装饰,质朴而纯粹。

色彩描写 篇3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色彩 人物刻画 文化内涵

一、引言

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其经典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经济危机爆发的十年间美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及“美国梦”的追求与破碎。来自美国社会下层阶级的青年盖茨比,梦想通过个人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而得到来自社会上层阶级的女孩黛西的芳心,然而在追梦的过程中,盖茨比也逐渐意识到金钱和地位是当时美国上流社会生活的核心,但他依然沉溺于对黛西纯洁而固执的爱情中,并因此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美国梦幻灭的悲剧,菲茨杰拉德以其细腻而独特的观察力和写作手法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和暗喻,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在表面上歌舞升平,物质繁荣,文明发展,实质上绝大部分青年人却丧失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抛弃信念,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精神空虚之中。在运用象征和暗喻的手法上,色彩的运用以及每一种色彩其背后的寓意被看作与该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人生态度和命运紧密相连。在大大小小的细节当中,作者对不同色彩的选取和描述都从侧面反映了小说中代表人物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如何造成各自命运的差异。

作者菲茨杰拉德对于色彩的选取和运用不仅仅烘托了人物命运的发展,更是基于其对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把握和了解,小说中对不同色彩的虚虚实实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最细微之处敏锐的捕捉,加以其无比细腻的写作手法,勾画出了一副绚丽缤纷、喧嚣多情的时代画卷,同时又透露出五彩缤纷下复杂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色彩描绘与人物刻画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丰富的色彩来描写风景、人物、场景等等,包括绿色、灰色、黄色、蓝色、白色……这些颜色不仅仅透露出时代的特征,并且与人物形象和内涵的刻画紧密相连,从而反映出“爵士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以及时代文化对于个人性格塑造和理想追求的影响。

1.绿色。受文化和大自然的影响,每一种颜色都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褒贬皆具。从褒义层面来看,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自由,给人一种平静又充满生机的感觉;但绿色又是源自于大自然生机勃发的时刻,由此,从贬义层面来看,绿色又可引申出“不成熟、无经验”这一象征意义。小说中关于盖茨比家对面那盏“绿灯”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三次出现对“绿灯”的描写,将绿色这一色调与盖茨比的人生紧密相连,奠定和贯穿了盖茨比这一人物的人生悲剧。黛西家码头这座“绿灯”的存在,是盖茨比的梦想希望之所在,代表了黛西——盖茨比的梦中情人,正如小说的开始,尼克第一次见到盖茨比的时候,远远望去“盖茨比看上去似乎是沉浸在某种神秘的仪式之中……突然盖茨比转向港湾对岸的布坎南宅第……布坎南码头上,一盏孤灯闪烁着绿色的微光。他慢慢地向着那绿色的微光伸出双手,那样子就像是一个圣坛前的膜拜者……他的圣坛与女神便是黛西·布坎南。” 盖茨比渴望成功的动力是来源于黛西,他成功赚得第一笔财富之后最想展示的人也是黛西,因此作者使用绿色来象征盖茨比内心的希望和梦想;但是微弱的灯光带来的希望闪闪烁烁,飘渺不定,代表了黛西这一梦中情人的空洞和盖茨比梦想的虚无。绿色也是美元纸币的基调色,是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盖茨比家和布坎南家墙上的常青藤衬托着他们的豪宅和财富,其疏密程度也暗示了跻身贵族的新富和贵族世家的财富悬殊。因此盖茨比的真正梦想所在就是对财富和美国梦的追求,绿色成为他梦想的单纯性和世俗性的一个结合,其飘渺不定的不成熟性也意味着盖茨比梦想破灭的必然性。

2.白色。同样地,白色也具有双重意义,西方文化中白色一直是纯洁美丽、高贵出色的象征,例如白色在婚礼中的使用;同时白色又是最难形容最没有颜色的色彩,给人一种空洞空虚之感。小说中对女主角黛西的描写从其外貌描写来看,看似显示出黛西的纯洁高贵,实则从很多侧面描写中透露出其虚有其表,内心空洞的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是上流社会女性的代表,白色一直伴随着她,她总是身着白裙,有着一张白皙的脸,年少的她还开着一辆白色的小跑车;婚后的她又住进了白色的宫殿式大厦里,连窗帘的颜色也是白色的。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尼克第一次见到婚后的黛西,她身着白色的衣裙慵懒地躺在沙发上,胸口抹着白色的香粉,显得十分美丽动人,给读着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就是黛西的这种标志性的白色给盖茨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西是一个纯洁温柔高贵的女人,和这样的女神恋爱是其毕生追求的梦想。于是黛西的这种女神形象让盖茨比为之神魂颠倒,以至于盖茨比成为富豪后,买的豪宅是白色的,多年后与黛西正式约会时穿的西装也是白色的。但是这些都是盖茨比单方面的美好幻想,真正的黛西无限渴望不劳而获金钱和权利,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她虽美丽忧郁,却空虚、冷漠、自私。婚后的黛西生活的却并不如意,她虽然凭借这份婚姻得到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保障,但短暂的满足后,她又觉得空虚无聊,因而她总在寻找一年中最长的一天,每天思考明天该做什么,思考今后的30年该做什么。白色这种无色之色,恰好烘托了黛西美丽的外表和空虚的内心。她的自私冷漠也在小说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印证,黛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空虚无聊,就从盖茨比身上寻以慰藉,而车祸事件发生以后,她又回归到自己丈夫的庇佑之下,完全无视盖茨比对她的爱和付出。黛西是盖茨比梦想开始的源头,也是盖茨比生命终结的刽子手。

3.灰色。灰色会使人联想到荒凉、阴暗、颓废,在小说中最具有灰色代表的地方是“灰土谷”,也就是汽车修理工人威尔逊和他的太太茉特尔住的地方,因此,灰色也与这两个人物紧密相连。小说中反复提到的“灰土谷”连个真正的名字都没有,这个荒凉肮脏的灰色地带是一个充满工业废渣和灰尘的地方,是当时美国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带。威尔逊带着妻子挣扎在东部都市纽约的繁华边缘,虽然生活窘迫,他依然对生活抱着希望,并且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一点钱回归西部。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就像“灰土谷”的工业垃圾一样,灰暗的心情如同漫天的灰尘一般慢慢积累,慢慢使得在底层努力工作的劳动人民失去生活的信心,威尔逊和茉特尔就身在其中。只是他们二人各自对这种看似绝望的生活的反抗方式不同。茉特尔这个女性人物是错误追求“美国梦”的标志,她对自己的丈夫总是呼来喝去,看不惯威尔逊的穷酸样,于是茉特尔就做了汤姆的情人,她看上汤姆的不是他本人,而是这一类人,这种光鲜亮丽的上等人,所以茉特尔爱上的是汤姆代表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和挥金如土的上等人身份,而这些是深爱着她却完全不能满足她的丈夫能给予的。但是茉特尔小丑般的命运还是逃不开“灰土谷”下可怕的现实,她想不通过任何努力就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生命还是会走向灭亡。相比而言,丈夫威尔逊则是一个更加值得人同情的角色,他本本分分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辛苦和贫苦,他依然抱着一丝希望改变自己和太太的生活;虽然太太对自己的态度十分恶劣,他还是隐忍和体贴,总盼着生活会慢慢变好。这里必须一提的是小说中多次提到的T·J·埃克尔伯格医生的一双硕大无比的蓝眼睛,虽然由于日晒雨淋已变得黯淡无光,但那双眼睛对于威尔逊而言就是上帝的眼睛,总是若有所思地看着“灰土谷”上发生的一切,威尔逊认为上帝的这双眼睛看到了一切肮脏又虚伪的事物,任何人类可耻的行为都瞒不过这双眼睛,所以威尔逊一直有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而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在自己神圣化的这双眼睛上,最终当自己意识到奇迹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时候,妻子的死去更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得他窒息,于是他选择了死亡,为这灰色的地带又增添了一丝灰暗,这也是工业社会发展以文明丧失为代价的悲哀。

4.金色。金色是黄色的一个衍生色,都是亮眼夺目的色彩,金色又是金钱和权利的象征,是当时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的绝佳代表色。由于金色和黄色的绚丽夺目,为了赢回黛西的芳心,盖茨比无时无刻不用“金色”去吸引黛西的视线。他开的小汽车是张扬的浅黄色,他与黛西正式见面时所带的领带是炫目的金色,此外,每逢周末他都要在自己的花园里举行盛大的宴会,请一些自己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参加,宴会中所用的大部分器具都是金色的,甚至一把日常用的梳子都是纯金打造的。金色总使人联想起喧嚣嘈杂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那些在宴会中的男男女女一个个看似开心享受,实则不知道自己享受的是什么,只是满足自己浮于表面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而在享受之后的空虚却不知要如何面对。小说中,盖茨比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足够的金钱赢回黛西的芳心;乔丹以为自己跟有金钱和地位的黛西交上朋友自己也会高人一等;茉特尔以为自己攀上了有着贵族身世的汤姆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从此无忧无虑。这些都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文明腐蚀的结果,导致任何阶层的人都不得不以金钱至上,不断抓住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物质。金色是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所带来的外在因素,而单从盖茨比个人的追求上看,他对爱情的追求实则是他追求金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梦想失败的必然性,实则是他盲目和错误的价值观带来的失败,究其深处的原因,还是盖茨比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美国梦“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再加上社会和他人因素的推动作用,盖茨比的人生早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总而言之,物质不能保证幸福,拥有再多的金钱也不能保证美好的生活。

三、结语

在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构造的这个绚丽多彩的“爵士时代”里,每一种颜色都是那个时代里一类人或者一种心态的缩影。比如绿色是一种希望的颜色,却代表着对不现实的虚无的梦想的追逐,虽然美好纯洁,却不成熟。盖茨比的梦想绚丽缤纷,出发点十分美好和深情,一心想追回自己青春时代的爱情,最后却因为自身的堕落和他人的利用而失去了生命。盖茨比的人生令人悲叹唏嘘,但在这悲剧的背后,更多地应该正视那个时代的文化影响,“爵士时代”物质丰富,工业发达,表面上带给人们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实际上却爆发出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的观念,使得传统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逐渐沦丧,看似缤纷多彩的世界下暗藏着灰暗和沉重,人们竭尽全力追求金钱和物质,结果身体被束缚,内心被掏空,难逃金钱梦想带来的厄运。

参考文献:

[1]曹霞.《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荒原色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33-135.

[2]万连增.《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灰色”的内涵及文化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1):29-32.

色彩描写 篇4

【原题回顾】

题目:发现 (满分60 分)

要求: (1) 写一篇记叙文; (2) 字数不少于600 字。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目理解无障碍, 但是题目很大, 这就对学生的审题和选材有更高的要求。写作辅导时, 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细小事件, 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关注生活, 寻找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身上的不平凡之处, 通过对细小事件的细致描写, 发现人性的真善美, 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原文再现】

发现 (46 分, 属三类卷)

我的爷爷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生活在那一片田野上。 在他饱经风霜的黝黑的脸庞上, 我却 (无转折意思, 用“却”不妥) 发现了他对我的不平凡的爱。 (开篇点题, 交代了爷爷的身份, 但爷爷的个性体现不够, “在……脸庞上……发现……爱”似不妥)

逢年过节, 我们都要回去看望他。 每一次他都站在树口等待着我们。 (如何等待? 可具体描写) 在老家的灶堂里忙来忙去的身影, 他也 (“也”字多余) 很少会坐下来和我们谈谈话, 也不会像奶奶一样对我们嘘寒问暖, 他有时候仅会站在一旁, 静静的看着我们。 但是 (不妥, 可删去) 当用心去感受时, 你会发现他对你深沉的爱。 (语言不够生动, 也欠通顺, 怎样“深沉的爱”? 对爷爷的爱叙写不具体)

我记得每次吃面时, 爷爷都会在我们的面条里打入两个鸡蛋, 但他的碗里却只有面条和青菜, 但 (多余, 删去) 在每一次问他时, 他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说:“你们多吃点, 我不喜欢吃。 ” (留意生活细节, 但材料新意不足)

每当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 爷爷总会独自在一旁抽烟, 静静的。 (此处可具体描写) 但是 (多余, 删去) 抽完之后就像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一样, 直走向仓库里, 扛出来一些大米、红豆, 还有满满两筐自己鸡产下的土鸡蛋。 虽然家里养鸡, 但也不至于会留下这么多的蛋, 我心想着。 (表意要简洁明了) 渐渐的, 爷爷又将一些自家做的晒豇豆、腌的萝卜干, 一股脑的全都塞进了车的后备箱里, 连车的后面都压下去了好多。 (表意不明) 爸爸在一旁阻拦道:“你们自己吃吧。 ” (语言过于生硬, 缺乏感情) 但是 (多余, 删去) 爷爷说:“这么多的东西我们也吃不完, 自家的东西, 比外面买的要好。 ”说完他又准备去地里拔点东西给我们带走。

当我们收拾好行李准备开车离开时, 我看见爷爷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上车, 只说了一句:“慢点开车, 当心。 ”但是 (多余, 删去) 我看到爷爷眼中的泪光与难以掩饰的失落与惆怅当我们开车走时, 我通过后视镜, 看见了爷爷站在家门口的路口上, (可简洁些) 朝着我们离开的方向, 这时, 我发现爷爷轻轻用手抹去眼角的泪水。 这时, 我的心不禁一震, (表达不够自然) 我突然发现爷爷也有这样柔情的一面, 我也不禁泪水湿润了眼眶。 (车已开动, 从后视镜能看得那么真切吗? )

回想起与爷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突然 (不妥, 改为“渐渐”更好些) 发现, 在他那冷峻、严肃的外表下是一颗真诚的心。 (再次点题, “冷峻、严肃的外表”、“真诚的心”在文中体现不够)

【原文诊断】多处地方多用或错用关联词, 语言过于平实, 又缺少生动描写, 人物个性不突出, 人物形象不丰满, 情感的抒发不够自然, 显得苍白无力, 不利于主旨的表达。

【升格训练步骤】

一、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都非常注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选择已学课文中比较明显的描写片段, 通过对比, 让学生说说哪一组更好, 好在哪里。例: (1) 我看见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 艰难地穿过铁道, 去为我买桔子。 (2)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选自苏教版八上《背影》一文)

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句2 由于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父亲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也更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主题。

二、投影事先修改的片段, 让学生再次通过比较, 学习如何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

改句:每次逢年过节回家, 总是老远就看到那个伫立在村口翘首以盼的身影, 并不高大, 也不挺拔, 但却很执着。 当我欢天喜地想要撒娇讨喜时, 他总是笑笑, 摸摸我的头, 不住地说着:“回来就好, 回来就好! ”然后一手接过行李, 一手拉着我的手, 走向回家的路。 那手, 好大, 好粗, 好温暖。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 明白要从全文考虑, 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由于描写细致, 爷爷这个外冷内热的农民形象马上凸显了出来。

三、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修改, 重点在于人物的刻画, 注意细节描写, 也可就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增删

【升格作文及亮点解析】

发现 (56 分, 属一类卷)

爷爷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终年与土地打交道, 有着黝黑的皮肤, 饱经风霜的脸庞和温暖而又粗糙的大手。 爷爷不苟言笑, 严肃有余, 但在那冷峻的外表下, 我却发现了他那颗炽热的心。 (开篇点题。 对爷爷的外貌描写中加入了肤色和“手这个细节, 更能体现他的身份)

每次逢年过节回家, 总是老远就看到那个伫立在村口翘首以盼的身影, 并不高大, 也不挺拔, 但却很执着。 (“翘首以盼”, 写出爷爷盼望我们回家时的急切心情) 当我欢天喜地想要撒娇讨喜时, 他总是笑笑, 摸摸我的头, 不住地说着:“回来就好, 回来就好! ”然后一手接过行李, 一手拉着我的手, 走向回家的路。 那手, 好大, 好粗, 好温暖。 (补充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突出爷爷的不苟言笑。 再次写“手”, 写出温暖)

爷爷是沉默的, 却也是闲不住的。 当奶奶向我们问寒问暖时, 他只是站在一旁, 静静地看着, 默默地听着, 微微地笑着;当我们坐下来谈家常时, 他总是穿梭在灶堂间, 忙碌着为我们准备吃的喝的, 他会像变戏法一样不时端出不同的瓜果点心给我们吃;当我们吃饱喝足后娱乐休闲时, 他却乐此不彼地收拾着残局, 打扫着战场。 (概括描写。 写奶奶是对爷爷起侧面衬托作用)

与爷爷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 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 奶奶拉着我们的手, 絮絮叨叨的千叮咛万嘱咐, (再次写奶奶, 再一次衬托) 爷爷却越发地沉默, 他总是独坐一旁, 凝视着远方, 默默地抽着烟, 深深地吐着烟圈, 然后像是伟人做出重大决定一样, 毅然跨出大门。 (细节描写, 通过爷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突出爷爷内心的不舍) 不多一会, 便大包小包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包里都是家乡的土特产:各类时令果蔬各种美味干果, 还有大米和自家老母鸡下的蛋。 “都是自家种养的, 吃着放心。 可惜太远, 没法给你们送去。 ”爷爷一边念叨着, 一边忙不停地搬运着, 任我们怎么劝也劝不住, 直至塞满整个后备箱, 然后站定, 拍拍手, 心里很轻松的样子。

待我们坐进车, 依依不舍地关上车门的那一刻, 爷爷挥了挥手, “走吧, 记得常回来! ”不等车子发动, 便默默地回转身, 慢慢地往回走去。 此时的爷爷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原来就不挺拔的脊背变得越发的弯曲, 他神情木然, 步履蹒跚。 寒风凌乱了他的头发, 泪水浸润了我的双眼。 (此处改为写爷爷的背影, 更自然更真实, 也更感人)

我发现, 我长大了, 而爷爷却老了。

【升格小结】

描写色彩高二作文 篇5

我独自一人,骑着车,驰骋在回家的路上。前方的路,永远是那样悄无声息的黑。我的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骑到一个转弯角上,一抹微光映入我的眼帘,斜斜的光微微洒下,像一道曼妙的纱帘,那淡淡的白与黄交加的灯光是寒酸的又是辉煌的,是微弱的又是坚强的,它紧紧吸引着我。

“大爷,还没收工呢。”是卖点心的大爷,他家的点心一直是我的最爱。“马上就回去了,孩子,你也早点回家吧。”大爷的语气里有对我满满的关心,微黄的灯光映在他的脸上,我不禁心头一颤,那岁月是如此的狠心,在老人的脸上、手上留下了如此多的皱纹,那瘦弱的身躯,那微凸的背部是对老人的劝告,还是年迈的印记。“大爷,要不我帮帮你吧。”“不用了,大爷身体好着呢,你还小,快点回家吧。”大爷爽朗一笑,拍拍自己的胸膛,“好吧。”我看拗不过大爷,只好答应。“等等,等等……”大爷好似想起了什么,匆匆跑进厨房。出来时,只见他的手里多了两个萝卜丝饼:“这是今天剩下的,你在路上趁热吃点吧。”说着将手里的饼塞给我。感受着手里的温热,我的心里好似钻进了什么,痒痒的。

我告别了大爷,继续向前面的黑暗前进。突然,我感受到了一束光从背后照来,我往后一看,是大爷,他正将吊灯的光照向我的方向,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

光是柔和的黄,它像一股潺潺的泉水,洁净清澈。那黄光里却掺杂着丝丝的白,像仙女舞动的裙子,似女神下凡的光晕,神圣、美好。它薄如纱,披拂全身;它细如丝,笼罩全身;它暖如阳,温暖全身……它好似一个顽强、勇敢的战士,为我扫除一切的黑暗与恐惧。向着光明进发,我的心里只留下了坚定的信念。

月光不再冰冷,它慢慢的、慢慢的散开,与周围的光明融为一体,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柔和与温暖。

上一篇:场地污染下一篇:运输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