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规模论文(精选12篇)
银行规模论文 篇1
银行与保险公司皆属于金融中介范畴,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所起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国民经济中银行与保险都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监管政策的不断放松,金融服务业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和扩张,追求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一、银行及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
保险机构和银行同属于金融中介的类型,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产品的供给方式、运营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相似的,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拓展等;运营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包括客户服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基本相近。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内在的扩张需求及外在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市场间套利的机会,驱动着金融中介机构以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驱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保险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银保模式以及全能银行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迫使金融企业寻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扩张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不断的降低。因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因规模扩大的,平均成本不变或者升高者,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不过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造成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变现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较弱的资本结构。
二、保险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素
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保险业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所以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例如美国保险业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根据Sigma (2006) ,1999-2004年期间,日本发生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期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 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合并均着眼于扩张规模,提高规模效率。
规模的扩张若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以银行保险业最发达的法国情况来看,用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控制在10%左右,传统的保险公司比例则通常高于10%,甚至达到20%。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模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三、银行保险在风险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险机构和银行的联合将有效提高在风险处理上及风险管理领域的效率,在多个层面体现规模经济效应。两类机构的风险类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就风险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多共同点,两类机构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处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几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规模效率。保险机构及银行对规模扩张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升,导致生产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实现更多的风险聚集。在不同层面上,风险的管理将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一是风险集中与公司总风险。虽然对公司总风险的估算仍是保险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难题,因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估计差别显著,总风险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种风险评估的混合。集中风险的方法基本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净回报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计算分布的标准差。虽然各种风险汇总过程中对各种具体风险之间的权衡和相互之间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通过扩展企业生产边界,扩展风险处理边界,扩大风险承担总量,仍可以提升几个类别风险的估计精度。
二是对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处理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同类别、地域、客户群、渠道等指标的保险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差异性,从而呈现了割裂的保险市场。银行保险机构规模的扩张,承保风险规模的扩大,实现较细类别风险处理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术上估计的准确程度,降低定价方面的精算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精算风险。
三是有利于降低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客户信用情况的评估效率。银行保险机构的联合可以通过业务互补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金融市场领域中横亘于各金融中介机构的难题,对保险机构来讲,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对银行来讲,企业、机构、客户的信用风险,通过客户信息的聚集共享,有效降低了处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额成本,可以降低金融中介机构的产品供给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承担风险的供给能力,更为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摘要:通过对银行保险发展中的规模经济因素的分析, 论证了银行保险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率及边界扩张对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行保险,因素分析,规模经济,风险管理
银行规模论文 篇2
由于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贷收支状况受政治、军事、宏观经济、市场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这些因素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贷业务收支差额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可以看做是一个随机变量,或称作不良贷款。
假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信贷业务中贷出总额减去借款人还本所形成的差额为X,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支与国际收支相比存在着差异,在国际收支差额中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和国际收支顺差,而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差额(即贷出总额-借款人还本=X),为非正的,也就是说X≥0恒成立,因为我们知道,贷出总额和借款人所还本金在理论上应该是相等的,所以该式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恒成立。
不妨假设某一银行的信贷业务贷出总金额为R,而到期所得到的借款人的还本为R1,则该银行所得的利息净收入为R1(rd-ri),其中rd、ri分别为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我们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均衡,使其满足:
R=R1+R1rd-R(rd-ri)(1)
笔者称之为信贷业务平衡点。(1)式经过整理可得到:
X=R-R1(2)
R-R1=R1rd-R(rd-ri)(3)
将(2)、(3)合并可得到
X=R1rd-R(rd-ri)(4)
笔者所定义的信贷业务平衡点可以用(4)式简单的表示出来。当X?酆R1rd-R(rd-ri),可以知道这时信贷业务差额位于平衡点左侧的,也就是亏损点,笔者称之为信贷业务逆差;当X?刍R1rd-R(rd-ri)时,笔者称之为信贷业务顺差。那么根据相关分析可以得到,X即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差额可以被看做一个随机变量,由于从长期来看信贷收支中的差额位于平衡点,因此可以假设X的均值为0,不确定性的方差为?滓2。显然,X的不确定性方差?滓2越大,则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规模和不确定性也就越大。
(二)银行现金流量与信贷收支差额之间的随机关系
银行拥有现金流量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假定某一银行为了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为X的需要,银行事先保持的现金流量为F,则概率论中切比雪夫不等式,X与其均值0之间的偏差小于F的概率P满足:
P{X-0?刍F}≥1-(5)
或者X与其均值0之间的偏差大于F的概率满足:
P{X-0≥F}?刍(6)
式(5)和(6)可以进一步写成:
P{X-0?刍F}=P{-F?刍X?刍F}≥1-(7)
P{X-0≥F}=P{X≤-F}+P{X≥F}?刍 (8)
从式(7)和(8)可以看出以下两点:第一,在银行事先根据贷款总量决定保持的现金流量F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该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的不确定性?滓2越大,则X落在区间(-F,F)之间的概率P{X-0?刍F}的取值1-也就越小;而X落在(-F,F)区间之外的概率P{X≤-F}+P{X≥F}的取值越大;反之,则正好相反。第二,在银行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的不确定性?滓2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该银行事先决定保持的现金流量F越大,则X落在区间(-F,F)的概率P{X-0?刍F}的取值1-也就越大;而X落在区间(-F,F)之外的概率P{X≤-F}+P{X≥F}的取值也就越小;反之,则恰好相反。综合上述两点来看,银行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是否会落在区间(-F,F)内不仅取决于F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X的不确定性方差?滓2的大小。银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的不确定性?滓2越大,银行事先决定保持的现金流量F越小,则X落在区间(-F,F)内的可能性1-越小,而落在区间(-F,F)之外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恰好相反。
二、银行风险成本分析
(一)银行保持现金流量的概率、规模和调节成本
由于银行保持现金流量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因此,银行事先在主观上希望保持的现金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的大小;如果事先保持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就会造成现金流量不足的问题,严重时可能危及到银行的生存,如美国次贷危机;反之,则会发生保持的现金流量过剩的问题。因此,为了深入研究银行最优信贷规模问题,需要准确估计事先保持的现金流量以及发生现金流量短缺的概率、规模和调节成本。
为了稳妥起见,应该将不会出出现金流量短缺的调节成本估计的尽可能大一些,而将不会出现现金流量短缺的可能性尽可能估计的小一些,这样银行才能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的问题。因此将式(8)中P{X≤-F}+P{X≥F}≤反映的银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短缺的可能性P{X≥F}的最大取值可能为;而将(7)式P{-F?刍X?刍F}≥1-反映的不会出现现金流量短缺的可能性尽量估计的小一些的概率P{0?刍X?刍F}的最小取值为1-。由于银行保持的现金流量出现短缺的规模取决于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规模和实现保持的现金流量的对比,等于两者的差值,即(X-F)。因此,银行在保持的现金流量很少的情况下,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X实际上可以被看做是银行未来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的短缺量,而银行保持的现金流量短缺,银行将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调节,而这种调节便会引发调节成本,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差异,它们之间的调节方式和调节成本也不尽相同。
对于银行来说,存在着外币贷款和本币贷款之间的差异性,当以外币贷款时,本币不能直接用于对外支付,而银行的外币筹资能力又相对较弱,无法确定随时随地进入金融市场以合理的利率筹借到所需外币资金。因此,银行在短缺的现金流量X均以外币形式的情况下,可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减少外币贷款来减少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短缺,并且所采取的调节政策必须是外币贷款数目减少X才能达到信贷业务收支的平衡点。若贷款的外币金额减少X,就意味着本币贷款金额减少eX,同时以本币计算的产出和收入减少eXri,同时意味着以外币计算的产出和收入减少,可见对于银行来讲现金流量的短缺可以导致以本币计值的最大调节成本为:
C1=eXri(9)
从(9)式可以看出,无论对于哪一家银行而言,保持的现金流量的短缺可能造成的调节成本与银行事先保持的现金流量成反比,银行决定保持的现金流量F越小,则未来一段时间出现现金流量短缺的概率P{X≥F}则越大,其最大可能取值就越大;反之,则F越大,调节成本越小,从尽可能减少信贷业务收支逆差可能造成的调节成本的角度看,应尽量增加银行保持的现金流量。
(二)保持现金流量就要求承担机会成本
如前所述,从尽可能减少储备短缺可能造成的调节成本的角度看,银行应尽可能多地保持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保持的越多,则银行要遭受的机会成本损失也就越大。因此,研究银行最优规模问题除了要考虑储备可能造成的调节成本外,还必须考虑持有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假如外汇汇率为e,银行把用作外币投资的现金流量作为本币进行投资贷款,这些贷款可以使银行盈利:
C2=eX(rd-ri)(10)
有(10)式可以看出,银行持有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与银行事先保持的现金流量F成正相关。所以从尽量减少保持的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看,银行应尽量减少保持的现金流量F。
(三)银行最优信贷规模的模型
银行最优信贷规模问题既涉及到调节成本又涉及到机会成本,从尽量减少机会成本的角度看,银行应尽量减少现金量,而随着保持现金流量的逐渐减少,机会成本也相应减少了,但现金流量的减少越来越不能有效地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银行信贷业务收支的需要,从而导致越来越大的调节成本损失;反过来,从尽量减少调节成本的角度看,银行事先尽量增加持有的现金流量,而储备现金流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但是现金流量越大遭受的机会成本损失越大;如果银行的现金流量大大超过了为应对信贷业务收支逆差的需要,那么银行将会遭受更大的不必要的机会成本损失。所以,理性的银行决策者应该综合考虑调节成本和机会成本两个方面的成本和,选择一个能够使上述两方面成本和最小的现金流量持有量F。
T=C1+C2=eXrd+eX(rd-ri)(11)
综合(3)、(4)和(11)三式整理得:
T=+eX(rd-ri)+Rri(12)
根据微积分的极值原理,对(12)式求关于R的偏导,并令其等于0,可以求到银行最优信贷规模的表达式:
R=(13)
从(13)式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家银行,他们的最优信贷规模都受到保持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和储备短缺可能导致的调节成本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银行最优信贷规模R与现行存款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银行为了避免承受太大的机会成本损失,事先需要保留的现金流量就应该越少,不过式(13)中r-1表明,持有现金流量对机会成本的变动大于1,敏感性较大。另一方面,银行持有现金流量的需求R都与它们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的规模X的不确定性?滓2,以及出现逆差时采用的调节单位成本r成同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的规模和不确定性越大,出现逆差时采用调节政策的成本越高,银行为了避免承受太大的调节成本损失,事先要保留的现金流量就应该多。从(13)式中X的1/3次方表明,银行最优信贷规模对信贷业务收支逆差变动的弹性小于1,这意味着银行最优信贷规模并不是随着信贷业务收支逆差规模的变化成同比例的变化,而是小于后者的变动幅度。这反映了随着最优信贷规模的不断增加,现金流量储备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13)式显示的最优信贷规模只是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信贷业务收支逆差的角度,按照调节成本和机会成本总和最小的原理确定的银行信贷最优规模。实际上,除了从成本的角度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储备短缺,还可以从风险的角度、银行稳定的角度、维护国内金融秩序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在具体确定最优信贷规模时,这些方面均应该考虑在内。
(四)中国工商银行最优信贷规模的估算
由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国外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无论是在资本充足率还是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根据(13)式中的重要参数e、r、X的具体参数进行估计和测算。
关于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额或者说是信贷业务收支逆差如表1、表2、表3所示。为说明不良贷款的波动性较大,笔者选取一个均值作为衡量的标准:
Xt=
=561.1063204亿元
根据表2,可以得到工商银行近十年的不良贷款额(见表4)。
进一步求解公式(13)中的X的不确定性:
?滓2=[(X2009-Xt)2+(X-Xt)2(X2007-Xt)2+……+(X-Xt)2+(X-Xt)2]=106 774 865 132
根据表5笔者对公式(13)中ri的进行加权平均估测:
令ri==3.280 2%
根据表6贷款利率之间的权重关系求出加权平均贷款利率:
rd==4.373 2%
将ri、rd带入公式(13)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
R=
=
=2.201 1×105
当上述贷款规模均以本币表示的时候其数额为:
R=2.201 1×105
其中,e为外币与本币之间的汇率,但银行所经营的信贷业务均为人民币业务时e=1,最优贷款规模为R=2 201.1亿元。
银行规模论文 篇3
关键词:银行规模;资本;货币政策传导
一、 引言
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因而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然而,规模和资本水平不同的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效应存在差异。本文拟就我国银行业的数据实证检验银行规模、资本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二、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以中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研究。在银行规模代理变量的选择方面,借鉴Kashyap和Stein(2000)和Gunjia和Yuan(2010)的研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otal assets) 来表示银行的规模。银行资本情况代理变量的选择以杠杆率(E/A,即权益总额/总资产规模)和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茁来表示,杠杆率和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越大,银行的资本越充足。
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选择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十分重要。目前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银行主要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对银行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因此,我们选择法定存款准备率?灼、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等三个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考虑到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本实证研究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还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在数据处理上,对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货币供应量M1均通过取自然对数来表示,这样可以消除异方差和取增长率;对实际GDP取自然对数来代理经济增长,CPI代理通货膨胀,并引入一些宏观经济的控制变量。
于是,本研究的实证模型如下所示:
?驻ln(Lit)=ci+?琢1?驻ln(TAi,t-1)+?琢2(EC/TAi,t-1)+?琢3?茁i,t-1+?琢4MPi,t-1*?驻ln(TAi,t-1)+?琢5MPi,t-1*?驻ln(ECi,t-1)+?琢6MPi,t-1*(EC/TAi,t-1)+?琢7MPi,t-1?茁i,t-1+?琢8?驻ln(GDPi,t-1)+?琢9?驻ln(CPIi,t-1)+?着it(1)
其中,MPi,t-1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率?灼i,t-1、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i,t-1和狭义货币供应量?驻ln(M1i,t-1)。在实证模型中,分别考察贷款基准利率、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并探讨银行规模和银行资本充足情况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具体就体现在系数?琢i,i=1,…,10上。
对于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控股银行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年~2010年期间的财务报表中的资产总额、资本总额、资本资产杠杆比率、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子库,其中部分数据的缺失值,通过2004年~2011年的《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得到。法定存款准备率?灼、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等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照调整的时间权重进行计算;GDP和CPI等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所有银行、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三组进行实证模型估计。样本银行在2005年~2010年期间均成功上市,募集大量资本金,相应地此期间的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也是最快的。为了比较上市融资对银行信贷扩张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本文把上市前和未上市的数据分为一组,上市后的数据分为一组,进行回归分析。
考虑到样本银行上市融资的影响,并假设银行上市(IPO)为哑变量(Dummy Variable), (已上市IPO为1,未上市IPO为0)。对模型(1)式进行修订为:
?驻ln(Lit)=ci+?琢1?驻ln(TAi,t-1)+?琢2(EC/TAi,t-1)+?琢3?茁i,t-1+?琢4MPi,t-1*?驻ln(TAi,t-1)+?琢5MPi,t-1*?驻ln(ECi,t-1)+?琢6MPi,t-1*(EC/TAi,t-1)+?琢7MPi,t-1?茁i,t-1+?琢8?驻ln(GDPi,t-1)+?琢9?驻ln(CPIi,t-1)+?琢10 IPO+?琢11IPO*?茁i,t-1+?着it(2)
三、 实证研究
从银行各代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来看,从 2003年~2010 年,样本商业银行贷款平均额度为14 466 亿元,中国工商银行 2010 年的贷款总额 67 905亿元为最大值。从总资产来看,样本银行的平均资产为 27 800亿元,最大值为中国工商银行 2010 年总资产值134 586亿元。样本银行的杠杆率的均值为 4.58%,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均值为 10.05%。本文把所有样本商业银行分全部样本银行、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三组,依照模型(2)式分别进行混合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分别如表2~4所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银行贷款规模波动与其规模正相关。即银行的规模越大,借款人对该银行的贷款需求弹性就越大,其贷款利率的微小下降,将导致贷款规模的大幅扩大。可以说,银行贷款规模波动的程度主要由银行的规模决定,结合三表中全部样本银行以及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总资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变量回归系数较之全部样本银行平均水平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低,这说明同样幅度的资产规模变化所产生的信贷规模扩张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高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2. 银行信贷增长率与银行的杠杆率(资本资产比)负相关。以狭义货币供应量为代理变量时对三组均显著(见表4),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时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显著(见表3),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时不显著(见表3)。两者负相关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进行分析。一般地,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损失准备金和重估储备等。《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的通用准则之一,它是用来限定银行业这个与一般投资企业完全不同的行业风险规模的。《巴塞尔协议》推行以来,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风险管理的要求趋严,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必须满足所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充足率可以通过自有积累来进行补充,但是事实证明处在高速扩张期的上市银行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那么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充足率也就成为其必然选择。IPO是银行充实资本金的一个有效渠道,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是如此,如,2004年11月10日招商银行发行65亿元可转换债券、2010 年 6 月 2 日中国银行 400亿元可转换债券、2010年8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发行250亿可转换债券等。
3. 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和银行信贷规模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对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越高,银行贷款对资本充足率的弹性将越大。故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资本充足率管理能进一步放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从分组实证的结果进行分析,三组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总的来看,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远高于对国有控股银行的影响,如表4以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混合面板回归分析当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系数0.756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系数为0.314。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基于资本充足率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这部分的作用效果要优于通过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具体原因或许是规模巨大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次级债等融资渠道要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它们所受到的资本约束就小于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4. IPO和信贷增长率之间呈正相关。从回归结果来看,通过IPO可以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三种货币政策代理变量下的实证结果显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IPO对前者的影响不显著,对后者的信贷扩张弹性系数分别为 0.195、0.149和0.169,全部样本银行的信贷扩张弹性系数分别是0.114、0.074和0.079。结合IPO*?茁的交叉项分析,可以发现:尽管IPO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是对其IPO*?茁的系数影响显著且为正。这说明,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通过IPO募集资本后,其信贷规模扩张的越明显。当其可以通过上市进行资本金积累时,其就能更少后顾之忧的选择一些高风险和高预期回报率的贷款项目。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IPO*?茁的系数却显著为负,这表明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IPO导致其信贷扩张的程度也就越低。如前所述,规模大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是其补充必要资本金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极为看重这来自不易的资本金,在信贷扩张上较为谨慎。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总体上,项与银行贷款变动比例均显著相关,的交叉项显著性不明显。
对全部样本银行而言,从三个货币政策代理变量与银行杠杆率、资产充足率和银行资本规模的交叉相关系数来看,货币政策代理变量与银行杠杆率交叉项的系数为正,即对于杠杆率较高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更容易引起银行贷款的波动;而货币政策代理变量与资本充足率交叉项的系数为负值,这说明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贷款的冲击就越小。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系数几乎都不显著,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这些银行的传导效果十分有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系数虽然显著,但是系数的绝对值较小,即弹性系数小。这说明在2002年~2010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国有控股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几乎不存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传导效果尽管有但较弱。
四、 政策建议
对商业银行自身而言,战略应放到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上。银行过度的信贷扩张,只能带来经营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有益于经营水平的提高,并且极具危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最好的明证。因为过度的信贷扩张积聚了高度的金融风险,一旦风险爆发,会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这会让银行陷入一种发展路径依赖--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规模的扩张,而不在最求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高。对管理当局而言,防范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不应仅盯住“资本充足率”,而应关注银行的上市融资、信贷扩张等微观行为。对于监管当局来讲,仅仅盯住资本充足率来防范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可能使得其反,因为银行过度的资本扩张会导致过度的信贷扩张,会积累跟多的金融风险。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应通过有效协调,规范和引导中国银行业的微观行为,重点对国有控股银行的行为规范和引导,以疏通梗塞货币传导机制的栓塞,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科,何理.我国银行上市融资、信贷扩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2)。
2. 黄飞鸣.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经研究,2002,(9)。
3. 平新乔,杨慕云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证据.金融研究,2009,(3)。
4. Kishan Ruby P.,Timothy P. Opiela,Bank Size,Bank Capital,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0,32(1).
5. Kopecky,K., D.VanHoose,A Model of the Monetary Sector with and without Binding Capital Requirement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8 (3).
作者简介:沈小胜,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生。
银行规模论文 篇4
一、银行风险和信贷规模概述
(一) 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国外的先进水平来说, 还是比较低的, 由于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都处于接近垄断的地位, 实际上对于自身的经营也非常的粗放, 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和审查的制度, 因而从实际效果方面来说, 我们所遇到的银行风险并不在少数,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我们对于银行和金融业务的熟悉越来越多了, 而金融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是在增加的。但是市场的无序性以及金融业务的风险性的结合, 再加上法律对于一些方面的规制不够完善, 可以说面临的金融风险不仅没有降低, 反而加深了。
从现状来说, 各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已经超过了本身的资产数量的相当比例, 从而大幅度地限制了银行的发展和改革。可以认为我们的金融参与者们对于银行的运转方式已经比较熟悉了, 从而能够找到更多的空子。而银行自身对于管理和审查方便的制度上, 也不够严格, 更缺少对于内部人员的严格的规范, 从而不断地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损害到金融秩序的正常化发展[1]。
(二) 银行信贷的规模控制
实际上对于信贷的控制方面银行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的, 对于信贷的申请到审批和发放, 实际上都是需要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 从而保证不出现一些差错。另外也需要对于申请者的资质进行比较严格的审查, 从而保证对于贷款发放的客体是否适格做出判断。然而虽然规范比较严整, 但是执行和操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却比较大, 尤其是越接近基层就越随意, 对于信贷的使用可以说并没有遵守规则的意愿。可以说内部机制的调节以及保证对于各个环节的监督都是需要加强的, 而对于基层的支行来说, 则是需要保证上下之间的沟通以及在效率和严格方面做出平衡。
而规模的控制实际上也是为了避免金融风险伤及根本的措施, 对于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流动资金的存在来进行业务的保底工作。因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金融上的规模控制都是有必要的。
二、银行风险的形成因素以及和信贷规模之间的联系
(一)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有好几个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 信用危机是造成对于信贷风险的最重要的影响, 现阶段由于信用问题一直受到关注, 可能还稍微有所缓解。而之前的时间段内信用违规由于成本低而缺少有效的规制一度十分猖獗, 而实际上没有对于信用危机造成合适约束的制度, 也是刺激其猖獗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另外则是相对人方面比较鱼龙混杂, 素质不一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对于信用有着足够的认识和守护, 而对于他们的追究方式的不力, 可以说进一步的刺激了类似的行为。
再者就是法律方面了, 实际上对于这些行为法律的规定是比较详细的, 但是对于没有执行能力的人应当如何保证对于当事人损失的挽回, 则是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2]。而其事先行为因为本身并不一定违法, 即使进行查处, 也很难真正地保证能对于损失的财产进行追回。
(二)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就主要是银行自身不够规范的原因了, 毫无疑问现阶段的行业本身发展很快, 实际上机构扩展和延伸也是比较广泛的, 但是这样的形势也是带来了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说想要更好地发展可以说就需要在内部管控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来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情况。
可以说内部因素方面是基本上需要保证对于业务制度能够落实, 而且要对于内部员工的行为做好有效的规制。如果说没有能够保证将将基层的不规范行为进行遏制的话, 那么对于信贷风险的管控方面, 实际上大概是比较难以确保的。
三、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保护
(一) 银行法方面
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的法律保护, 相对特殊的专门法律就是《商业银行法》根据商业银行法的第三十五至四十条, 其中规范了对于借款人的资格的要求;第四十二条规范了对于担保债权的法律保护:
借款人应当按期归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 商业银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证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 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
借款人到期不归还信用贷款的, 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责任。
第五十一条和五十二条则是规定了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制度的一定的约束, 保证了对于内部管控的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商业银行法第五章是关于银行的财务会计系统的内容, 实际上只有财务会计系统的完善才能够保证对于内部责任监督的有效实现。
第六章是对于内部监管方式的处理, 第七章的一部分内容则是规定了对于内部工作人员违法的处理方式, 保证了监管的有效实现。
(二) 其他法律方面
其他法律方面, 刑法中有着专门的对于金融业破坏的罪名, 如果对于银行风险造成的责任比较严重, 那么可以视为犯罪;而其他一些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中, 实际上由于保证对于经济秩序的认同, 实际上也是从自身的方面对于金融风险的发生做出了一定的预防和处罚措施[3]。
四、结语
我们很显然的需要承认现阶段的事情中, 最重要的还是对于银行的调控以及社会方面的规制, 能够从内外两个方面一起入手的话, 实际效果来说应该要比从单一方向的入手要强很多。如果能够解决执行问题的话, 实际上将对于金融秩序的发展和维持更加
参考文献
[1]余明桂, 潘红波.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J].金融研究, 2008 (9) .
[2]王漪, 杨新云.关于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J].金融论坛, 2004 (13) .
银行规模论文 篇5
摘 要: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和稳定性。现如今,黄金虽然已不再担任货币的角色,但是仍然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稳定汇率,仍然是行使国际支付的最终手段。文章通过描述黄金储备的历史变迁过程和优劣势,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度规模,探讨了我国增加黄金储备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黄金储备 适度规模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8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52-02
一、黄金储备的历史变迁
黄金储备问题归根结底是国际货币制度产生、发展、变革的历史产物。国际货币体系先后大?s经历了三个阶段: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由于不同货币体系下所实行的汇率制度不同,黄金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同,所以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是各国主要的储备资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作为一种稀有贵金属,黄金逐渐不能完全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同时,黄金作为一种矿产资源,不同国家存量差距较大,这种根本性质上的不公平不但影响了金币的自由铸造,也影响了金币的自由流通。一战时期,由于参战国大都使用黄金购置军火,导致黄金自由输出与银行券兑现业务的停止,最终使得金本位制崩溃。
与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了一定的改进。在该体系下,美元几乎拥有与黄金同等的地位,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但是,该体系要求美国要通过在国际收支中长期保持顺差来增加其黄金储备,从而使得美元币值的稳定,让其他国家能够接受美元,将美元作为国际支付的手段;同时,美国又要通过长期保持国际收支逆差,来避免全球面临外汇储备短缺的风险、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的现象。这种自身存在的无法化解的矛盾性让该体系的崩溃成为必然结果。后来,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结束。
1976年4月,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在该体系下,增加了清偿货币的数量,出现了双汇率制度并存的局面,使得各国经济愈发独立、灵活。但是,该体系仍然不够健全,需要进行改革。
二、黄金储备的优劣势分析
长期以来,黄金作为各国国际储备中的重要储备资产,有优于其他储备之处,也有一定劣势所在。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其优势在于:第一,可靠性。当国际上出现局势动荡时,黄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第二,独立性。一国黄金储备的多少完全受控于该国自身,其他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第三,代表性。一国黄金储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经济实力。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也有其劣势所在:第一,流动性较差。在现有体系下,黄金不能直接用于支付,而在变现过程中,较高的成本会降低黄金储备的吸引力。第二,收益率不稳定。波动的黄金价格与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国家持有黄金的收益率不够稳定。第三,增持难度较大。受到产金成本和其他用金需求的影响,一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难度较大。
三、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有关图表中可以看出,1975―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量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自2015年起,受到对外投资、资本外流、藏汇于民等多方面影响,外汇储备量开始下降。而与此相比,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15年之前变动较少,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5―2016年,黄金储备逐年增加。但整体看来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为一个不断下降、趋于平稳的态势。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统计,1975―2014年,我国黄金储备量变化次数只有4次。1975年,我国黄金储备量达到1280万盎司,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黄金储备量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在这段时期,国际上大多数对外结算开始使用黄金,黄金的货币功能明显体现。同时,10%左右的黄金产量年增速也为我国增加黄金储备奠定了基础。1981年到2000年,在这20年时间里,我国黄金储备量一直维持在1267万盎司这一水平。这段时间正好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朝着非货币化方向演变的过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物界,都纷纷开始质疑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开始减持黄金储备,我国央行也调整了黄金储备量,只是减持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变化不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金储备的重要性在抵御危机中得以体现,我国的黄金储备发生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变动。2001年,我国央行将黄金储备调整为1608万盎司。2002年继续增加到1929万盎司,之后7年当中,基本一致维持在该水平。但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美元一直处于疲软状态,这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风险。为降低这一风险,进一步优化国际储备资产结构,我国央行于2008年适时增加了1460万盎司的黄金储备,直到2014年一直维持在3389万盎司。2015年起,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原因,我国黄金储备量开始逐年增加。
2016年,我国黄金储备量达到5924万盎司,较2015年增长258万盎司。就目前来看,世界黄金储备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国位居世界第六。如果仅仅从黄金储备规模来看,我国央行黄金储备似乎不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排在前十名。但是,我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无论是从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适度规模的角度来看,均是偏低的。
四、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探讨
一个国家究竟储备多少黄金适宜,或者说黄金储备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多少恰当,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其黄金储备量。我国央行黄金储备的规模应满足几个需求:一是偿还外债,稳定本国汇率。二是分散外汇储备风险,优化国际储备结构。三是维护国家货币信用,支持国家主权货币国际化。四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政治安全。基于以上条件,笔者认为,由于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央行黄金储备量大而外汇储备量相对较少,所以我国央行的黄金储备规模不能完全按照美国或欧元区国家的标准来增持,其标准只能作为参考。通过查看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在该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考虑我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借助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笔者得出结论:我国央行黄金储备规模应为外汇储备总量的6%~8%比较适宜。截至2017年1月,我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只有2.2%。201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额为30105.17亿美元。2016年黄金平均价格为1200美元/盎司。根据适度规模占比分析,我国央行黄金储备价值应不少于1806亿美元,即我国央行黄金储备规模至少应达到4267公吨,扣除现有的黄金储备1842.6公吨,我国央行仍需增持2424.4公吨的黄金,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提高我国外汇储备收益水平。但是,就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来看,黄金价格并不十分稳定,未来的走势难以预测。所以,我国央行在增持黄金储备的同时,仍然要关注适度性问题。即使在上述分析中,得出了笔者所认为的我国央行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黄金储备量,但也只是一个理论状态下的理想值,存在着误差。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央行应适当增持黄金储备。
五、我国增加黄金储备规模的实现路径
黄金储备作为国际储备形式之一,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无法避免的劣势。因此,在增加黄金储备时,需要谨慎行事,要将其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一)适时适量购入黄金
若在国际金价较高时,通过大量购买黄金来增加我国黄金储备,会推动金价持续上涨,提高国际储备成本。而当国际金价较低时,虽然购买黄金可以减少国际储备成本,但过低的金价会降低我国黄金储备的实际价值。如果金价持续下跌,大量购买黄金可能不但不能增加我国的国际储备,还有可能出现储备资产的损失。因此,运用这种方式增加黄金储备,需要选择恰当的时?C,在能够减少购买成本的同时,降低储备风险,实现保值增值。
(二)“藏金于民”
国家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购买黄金的方式,来使得黄金在官方储备增加的同时,民间储备得以同步增长。“藏金于民”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加一国的黄金储备,而且不占用国家资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策略。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黄金市场,扩大黄金投资范围,增加黄金投资品种,确保民间投资黄金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推动“藏金于民”政策的实施。
(三)完善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增加黄金的流动性,实现黄金储备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应通过完善黄金市场,加大国库黄金在市场上的出租量,凭借收取租借利息等方式,实现黄金储备的保值增值,弥补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此外,国家还可以运用收到的利息等资金,购买更多的黄金,从而实现黄金储备规模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陈帅立.中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张国君.我国黄金储备量适度规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吴书新.人民币国际化下我国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张华忠.浅议黄金储备与金融安全[J].上海金融,2008(9)
[5] 吕伟.关于我国黄金储备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红古支行 甘肃兰州 730084)
银行理财规模为王还是质量为王 篇6
2 0 1 2 年理财产品发行能力排名前十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这些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多,数量大,例如中行推出的 “活利宝 ”,每日都可认购赎回。例如以 2000万资金于周五购买 “活利宝 ”, 周一赎回, 就可得到 2000万 ×2.1%÷365×3=3452.05元。自购买至赎回全部过程简单快捷,并且赎回时间短暂。对于客户而言,近乎立竿见影的收益不仅可以降低看似夜长梦多的风险,更使 “钱生钱 ”变得现实可行。正是由于此, 短期理财产品不断受到追捧。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12月发布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2013)》估计, 2012 年全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发售量不低于 3万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 20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已达 7.6万亿元,与 2011年末的 4.59万亿元相比,增幅接近 66%。而客户购买的主要是 6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以 90天以内或者 30天期限的为主。在三万多款产品中,其中期限在 3个月以内的近两万种,上百种产品的期限仅为 3 天。庞大的资金流量规模与理财产品类型,是否真的使银行与客户在汹涌的资金奔流中得到了双赢,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是 “规模为王 ”还是 “质量为王 ”?
短期理财产品的密集发行,使得银行的资金流动加速,这种过于快速的流动无疑会使银行资金总流量超过理财产品的资金余额。 20万亿的流量规模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全面超越了公募基金、保险和信托。用高收益产品抢客户是最简单高效的方法, 5%-6%的收益率产品层出不穷,并且预期收益超过 7%的高达 30款。其中不乏很多中小银行。
2012年初诸多理财产品高调登场,在年终时究竟表现如何呢?
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2年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为 22108款,零负收益产品全部为结构性产品,共 12款,其中10款为外资银行产品。此外,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中未实现预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共 55款,而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共有 24款理财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而在这 24款银行理财产品中, 22款是中国银行 “博弈 ”系列的产品,另外两款是名为 “汇聚宝 ”系列的产品。虽然仍在收益,但是显然已不能向客户兑现当初的承诺。在 2012年初各种理财品的高调亮相与年底收益的喜忧参半张力之下,《金融理财》给投资者如下理财建议。
面对风险,不是不投资,而是要合理投资选择正确的理财产品。例如 “挂钩类”产品通常以事先测算的概率为盈利依据,根据最好预期值向客户进行宣传。但是当市场出现意外波动时,必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且最好的预期值并不一定能实现,此外挂钩类产品本身的设计复杂。因此在选择时,最好不要仅仅看到高收益, 一定要将风险系数考虑其中。对于迅速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而言,必然迎合了客户急切赚钱的心理,但是就当下情况看, 6 个月 -1年期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远高于 6个月以下期的产品。在岁末年初时,各家银行为了尽力揽储,都在提高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因而在此建议,不仅年初是购买理财产品的黄金时期,而且长期产品更是较好的选择。当然,在新春假期闲暇之余,亲自收集资料进行比对,多看多问多比较,自然是理财必备秘笈。
银行规模论文 篇7
一、银行规避贷款规模管制四种形式
(一) 信托贷款。信托贷款是指委托人出于对受托人 (信托公司) 的信任, 将其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 将委托资金放贷给约定的借款人, 并按照贷款合同约定收取本金和利息的行为。在信托贷款业务中, 银行可以作为信托贷款计划的代销渠道, 也可以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或者使用自有资金) 投资于信托产品, 进而向拟融资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且在银信合作放贷中, 银行是真正的发起人, 在客户的选择、产品的设计、销售甚至收益的分配上都占据主动, 但信托贷款并不计入银行贷款, 也不占用银行贷款额度, 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贷款规模的监管。
与银行贷款相似, 信托贷款也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那些不符合银行放贷标准而选择信托贷款的项目或者受宏观调控打压的领域风险尤其突出。但投资风险最终由谁承担事实上不够明确。根据相关法律信托受益人 (或委托人) 应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例如《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但实践中信托投资者普遍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 认为即使信托贷款出现问题, 信托公司也会使尽浑身解数保证信托产品的到期兑付。在这种“刚性兑付”预期的“绑架”下, 银行、信托虽然在法律上不是信托贷款损失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但为避免声誉受损, 也被赋予一定的隐性担保义务, 间接承担了风险。
2010年、2011年银监会先后发布《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通知》 (简称“72号文”) 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 (简称“7号文”) , 要求银行把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在2011年底前转入表内并按照要求计提拨备和资本, 并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对信托公司实行净资本管理后, 银监会对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业务设定远高于一般业务的风险资本系数, 通过加大资本消耗迫使信托公司收缩银信合作贷款业务规模。
对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限制性领域, 除了适用一般业务受到的监管规定, 银监会还在资金来源、资金投向、资本要求等方面设置了更严厉的监管要求, 如2010年起信托公司禁止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二三五”标准、提高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门槛、为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设置更高的风险资本系数等。
(二) 信贷、票据资产转让。商业银行可以向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转让信贷资产, 腾出信贷额度, 从而规避贷款规模管制, 而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此加以监管。针对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自身信贷资产, 或引入第三方银行彼此发行理财产品购买对方信贷资产的行为, 2010年12月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 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在银信合作监管趋严后, 银行也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机构开展合作规避监管, 例如银行将理财资金交由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 后者按银行指令购买银行票据资产。由于有借政策漏洞规避监管的嫌疑, 这类业务也面临被规范或叫停的风险, 2012年7月发布的《加强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就考虑引入规定“纸质商业汇票贴现后, 持票银行只能将票据转让给其他银行、财务公司或中国人民银行”, 进一步限定银行转让票据业务的范围。
资产转让相关会计准则的漏洞也可能被用于“消减”贷款规模。河南等地的农信社曾采用旧会计处理方式, 在票据正回购交易中减记贷款规模, 利用这一“条件”, 银行将票据卖断给农信社再从后者逆回购买入票据, 农信社的贷款规模不会增加, 银行也减掉了贷款规模腾出了信贷额度。针对这种情况, 银监会2011年6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 要求立即停办此类违规机构票据业务, 严禁从事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
(三) 委托贷款。委托贷款是指资金充裕的非金融企业与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订立委托贷款合同, 约定贷款对象、用途、金额等贷款要素并提供委托资金, 然后由金融机构向已确定的贷款对象发放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 委托贷款其实就是民间借贷的“官方化”, 是企业间融资的“合法化”。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只作为中间人收取手续费, 却不必将这样的委托贷款计入自己的贷款规模, 也不必为贷款归还承担任何风险。
2010年下半年信托贷款受到严格监管规模收缩, 委托贷款在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大量涌现, 部分银行利用委托贷款绕过信托放贷, 例如总行作为委托人, 分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或者分行作为理财产品发行方和委托人, 找一些村镇银行或者中小银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2011年7月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会议纪要》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面向大众化客户发行标准化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来发放所谓的‘委托贷款’”, 此后一些银行通过机构投资者、高净值客户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委托贷款。据人民银行统计, 2012年委托贷款规模1.28万亿元, 和信托贷款规模相当, 相当于同期人民币贷款规模的15.65%。
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有相似性, 但在信托贷款中受托人 (信托公司) 要付出较大努力, 包括对借款项目的营销、寻找资金对接、与客户就价格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博弈、内部审批等等, 而委托贷款中受托人 (商业银行) 主要只起到过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 由于受托人在风险控制中的积极程度弱于信托贷款, 委托贷款更需要依靠委托人加强风险控制。但即使委托人对贷款进行层层审核, 其风险评估标准也比银行宽松, 并因此承担更高的风险和收益。如A股市场唯一以放贷为主营业务的类金融公司香溢融通, 通常贷款利率不会低于18%, 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项目则要在21%~24%之间, 已经达到法律保障范围内的最高贷款利率。而据报道, 2012年底该公司10笔利率超过20%的委托贷款有7笔未能如期归还, 其中5笔已经不得不借助法律诉讼。
(四) 同业代付。在票据业务受到严厉监管后, 同样可以起到隐匿贷款规模作用的同业代付业务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发展迅速。同业代付业务是指银行 (委托行) 根据客户申请, 通过境内外同业机构或本行海外分支机构 (受托行) 为该客户的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结算提供短期融资便利和支付服务。从业务实质看, 委托行是客户的债权人, 直接承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到期向借款人收回贷款本息;代付行为委托行提供贷款资金来源并完成“受托支付”服务, 承担同业授信风险, 拆放资金本息到期由委托行无条件偿还。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代付银行付款时借记“同业拆出资金”, 不作为贷款处理委托行收到代付行款项时贷记“同业拆入资金”, 支付给客户时借记“其他应收款”也不作为贷款处理。因此, 在整个业务链条中, 没有任何一方银行将该笔融出资金计入贷款规模, 客户获得了贸易融资, 银行也规避了贷款规模限额、存贷比等指标的考核。
2012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 要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委托行应当将委托同业代付的款项直接确认为向客户提供的贸易融资, 并在表内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与核算;代付行应当将代付款项直接确认为对委托行的拆出资金, 并在表内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与核算”, 受托行也不得将资金拆借给委托行后由委托行“自付”。
二、政策建议
(一) 协同监管。随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要达到类似此前贷款规模管制的效果, 需要把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证合作等在内的业务和银行贷款一起纳入调控工具, 用监管银行贷款的标准统一加以监管, 这也需要加强“一行三会”及其他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监管效率, 应加强“一行三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协作, 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方式转变。
(二) 多使用价格手段调节。利率管制是催生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的直接原因。在防范金融机构利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业务规避监管方面, 更多采用利率工具、或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资金流向这些“影子银行”业务, 限制监管套利的规模。
(三) 完善相关统计制度, 推进表外业务统计向表内转移。对于部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具有融资类特征的投资标的, 如信贷资产、委托贷款、票据资产和部分股权等项目, 应该将这类表外业务纳入表内统计, 计入货币供应量统计。
参考文献
[1]包香明.美中期票据市场概况, 推出中期票据扩大直接融资[N].金融时报, 2006.3.
[2]潘渭河.欧洲票据市场的发展和EMTN[J].国际商务研究, 2002.2.
银行规模论文 篇8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一 引言
“城商行”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称谓, 与其说是先验计划的结果, 不如说是改革进程的偶然产物。为了解决城市信用社遗留的诸多问题, 国务院于1995年9月发布《发布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 决定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分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 后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以下简称城商行) , 初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体系。截至2009年底, 全国城商行共有145家, 总资产在全国银行业占比近10%, 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2004年6月起, 在银监会的地域经营限制逐步放松后, 城商行群体开始了“更名重组、跨地域经营、上市”为主题的大规模改革与发展浪潮。以此为契机, 部分实力较强的城商行脱颖而出, 相继迈出了跨区域发展的步伐, 城商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其突破地域限制, 进行跨区域发展有利于市场化、多元化发展,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良性发展, 但同时也引发了资产质量下降和经营风险增加等问题。由于城商行最初的市场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 而现实中城商行大规模扩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思索:城商行的“去地域化”会给中国的金融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城商行的规模是越大越好吗?银行规模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区间?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城商行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特殊产物, 在国外没有这个概念, 但由于城商行本质上是商业银行, 因此国外关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商行克服缺陷, 促进自身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六七十在这些研究中,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 以及规模经济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
针对中小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肇始于Benston (1965, 1972) 和Bell、Murphy (1968) 对银行成本问题的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 Benston、Hanweck和Humphrey (1982) 才首次用更有弹性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TCF) 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他们利用美国1975~1978年数据对美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进行了分析, 得出不管是整个银行还是单个银行的分支机构, 美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成本曲线是U型或是向上倾斜的;在存款规模在100万美元与250万美元之间, 存在着最有效规模, 低于这个规模或是高于这个规模, 银行表现为规模不经济。
Hunter和Timme (1986) 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 对1972~1982年美国28个州的91家银行控股公司进行研究, 考虑了技术因素对银行规模经济的影响, 发现单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经济的上限时42亿美元, 而对于多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 其规模经济的上限则可以提高到125亿美元;Hunter, Timme和Yang (1990) 将这一上限重新界定为250亿美元;Shaffer和David (1991) 则认为应该是370亿美元。Lawrence (1989) 认为, 在小型金融机构中规模较小的银行存在规模经济, 在总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银行中, 往往存在规模不经济或规模经济不明显的现象。
受经济体制、理论水平及银行数据资料的限制, 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起步较晚, 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早期主要采用的是利润指标分析法, (于良春、鞠源, 1999) 。后来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得到广泛应用, (徐传湛、郑贵廷和齐树天, 2002;阚超、王付彪、沈谦和陈永春, 2004;程婵娟、郭芳玉, 2008;朱建武, 2006) 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的效率存在差异, 大型银行一般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中小银行存在的非理性规模扩张行为导致其规模经济逐步递减, 这和运用其他方法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
国内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的研究比较少。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银行的效率变化趋势, 认为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 逐渐显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 不过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将着眼点放在城商行的规模经济这一问题上, 力图用数据与实证呈现出我国城商行目前大致的规模经济发展状况。
三 模型设定和数据选取
1. 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研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方面,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参数估计法主要是以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分析对象, 估计出生产边界函数中的参数。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具有易估计性和包容性等优点已经逐渐成为研究银行效率的主要方法。非参数估计法主要是指包含数据包络分析 (DEA) 的线性规划方法。鉴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已经成为一种研究银行规模经济的成熟的方法, 本文利用这一方法对我国城商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做实证检验。
2. 模型及变量的设定
在选择指标的时候, 首先注意所选择的指标能够满足银行规模经济效率评价的要求, 能够客观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其次是从技术上应避免投入 (产出) 集内部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最后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在上述原则下, 将以上投入和产出指标选择的方法相结合, 我们将营业支出总额 (记为TC) 作为银行的总成本, 将存款 (记为Y1) 和贷款 (记为Y2) 作为产出指标。由于现有的公开资料中, 大部分城商行并不提供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数据, 而将其归入财务报表的业务及管理费中, 所以本研究选用业务及管理费替代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成本的支出总额。这样既可以反应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成本支出, 又可避免使用估计值或均值引入误差之类问题的发生。同时, 经统计发现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与银行总资产高度相关, 因而使用资本费用率 (等于业务及管理费除以资产总额, 记为P1) 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实物资产价格的替代指标。将存款价格 (等于银行的利息支出总额除以存款总额, 记为P2) 作为投入变量。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形式以及所选择的投入产出指标可以建立以下成本函数模型:
其中Yi为第i项产出数量, i=1, 2;Pj为第j项投入价格, j=1, 2;均为待定参数, 为随机误差项。
由投入要素的线性同质性和交叉影响项的对称性, 可得如下模型参数约束条件:
将约束条件带入 (1) 式, 并化简得:
本文研究的是银行经营规模变动对银行总成本的影响, 因此, 定义总成本对银行规模的弹性系数E, 用来衡量银行的规模经济性。E等于 (1) 式关于lnY1和lnY2偏导数之和:
展开得:
规模弹性系数E表示银行规模变化1%将导致总成本变动的幅度。当E=1时, 表示银行规模变动1%将引起总成本发生1%的同比例变动, 此时银行处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当E>1时, 表示银行规模变动1%将引起总成本发生大于1%的变动, 此时银行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当E<1时, 表示银行规模变动1%将引起总成本发生小于1%的变动, 此时银行处于规模经济状态。
3. 数据的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我国24家城商行2006~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将这24个城商行又根据资产规模的大小分为三组, 资产规模大于800亿的为大型城商行;资产规模介于300亿和800亿之间的为中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小于300亿的为小型城商行。据此分类, 本文选取的大型城商行有12家: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和重庆银行;中型城商行有8家:西安商行、齐鲁银行、河北银行、锦州银行、富滇银行、南昌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洛阳银行;小型城商行有4家:烟台银行、日照银行、莱商银行、乌海银行。本文数据来自各城商行公布的年度报告, 由于个别年份部分银行的数据缺失, 共采集到的有效样本点96个。
四数据的描述统计与计量结果
本文的样本为24家银行4年的面板数据, 因此在计量方法上将运用Paneldata模型进行分析。面板模型分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 对于具体应该使用哪种Paneldata模型, 应该进行相应的检验。因此在本节的实证分析之后, 会对选择的模型是否正确进行检验。
1. 回归结果
本文的数据均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调整。由于本文仅是对我国的城商行进行研究, 所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比较适宜。本文采用的估计方法为最小二乘法, 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eviews 6.0软件。经过回归, 得到模型中的系数估计值 (见表1) :
*表示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资料来源:根据各城商行公布的年报整理所得。
表中只有系数a0的估计值在统计上是非显著的, 其它系数的估计值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利用这些参数估计结果, 可以得到各银行E值 (见表2) :
注:表中各个银行的名称均使用的为简称, 例:稠州银行为浙江稠州银行。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一是这24家城商行大都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状态, 只有个别银行的个别年份规模经济系数大于1, 呈现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说明我国城商行目前规模经济状态良好;二是从2006年到2009年, 部分城商行的规模经济效率值有一个逐渐增大的轻微变化, 说明规模经济的程度在逐渐减小。这说明我国城商行正处于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阶段, 且下降的幅度日趋缩小;三是2008~2009年的转折点, 规模经济状况趋于显著, 可能是金融危机影响了国内金融市场, 城商行趁机发展的缘故。这样的结果显示了我国城商行还有很大的扩张区间。
将各种类型的城商行的产出弹性进行求和平均, 得到不同规模城商行规模经济状态, 如表3所示:
注:y代表银行的资产总额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虽然整体显现出规模经济状况, 但相对于大型和小型城商行来说, 中等规模的城商行的规模经济状况更让人满意,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 对模型选择的检验
对上文的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 结果见表4:
注:表示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由P值可以看出, 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估计系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 应该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估计。说明本章选取的模型形式正确, 模型的参数估计是有效一致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城商行的数量在逐年增多, 竞争日益激烈, 高服务质量、高经营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完善的银行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从实证的结果来看, 我国大部分城商行处于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阶段, 呈现出规模经济, 但是近些年来, 规模经济的程度在不断减小。而且相对于大型和小型城商行来说, 中等规模的城商行的规模经济状况更为显著。
银行规模论文 篇9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既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包括一系列的信用衍生产品[1](Mc Culley,2007)。从业务形态上看,它是以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回购协议(Repos)、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债责(CDOs)等金融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2](Pozsar,2010)。从功能上看,“影子银行”在金融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在我国也以特殊的方式空前成长。在经济泡沫化的背景下,其危害也日渐显现。为保证金融安全,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已成当务之急。有鉴于此,对其进行规模测度和机理分析势在必行。
2 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度
通过测算把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是治理这一问题的基础。目前,开展此类测算所依据的口径主要有三。一是将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资产、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纳入“影子银行”融资范畴当中。伯恩斯坦研究公司据此测算我国“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约为20万亿元人民币,为银行放贷市场的1/3;二是将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纳入“影子银行”范畴当中。海通证券公司据此测算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元左右;三是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功能视角来界定“影子银行”业务融资范畴,认为以融资而非交易及期限流动性转换管理为内容的金融产品都属其列。从这一视角看,不少高端金融创新产品在我国尚未出现。国内能被纳入其中的业务主要包括一些非银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劵化、货币市场基金、债权回购交易等新型业务,以及传统的民间借贷。依据这一口径测算,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融资规模大约为26.7万亿元。
由此可见,无论采取哪一种口径,我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均保持在20-30万亿之间,仅占我国商业银行93.6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的26.7%,占银监会监管的全部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18%左右,尚在可控范围以内。
3“影子银行”业务无序膨胀所造成的负面问题
尽管规模可控,但“影子银行”业务的无序膨胀已经扰乱了金融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市场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具体而言,其造成的负面问题如下。
3.1 紊乱了货币政策对信贷配给的调节
客观地看,“影子银行”业务是在现有的受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之外,通过金融创新而自发衍生出的另一体系。它通的信贷配给渠道,满足了在这一传统框架下无法实现的融资需求,扩大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和所服务的群体,有力地补充了商业银行体系。
然而,由于“影子银行”产品往往以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吸收原先沉淀于商业银行内的资金,久而久之,必然挤压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资金。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上升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影子银行”贷款规模已经近半,并有逐渐扩大之势。这部分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一传统的金融媒介体系,造成了信贷资金的体外循环,在扩大社会融资总量的同时,也使货币供应量调控出现偏离。在货币当局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即使商业银行信贷闸门被关住,大量市场资金仍然可以通过银信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影子银行”业务,源源不断地注入相关领域,从而抵消了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贷收缩,紊乱了货币政策对信贷配给的调节。
3.2 导致了流动性分配的非匀质化
“影子银行”业务的无序扩张还导致了流动性分配的非匀质化,致使市场上出现流动性趋紧与泛滥并存的局面。“影子银行”在传统金融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之外,广泛地关联信托、民间借贷、小贷、典当等行业,撬动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但是,其逐利本质导致其往往仅专注于以本生利的循环,而根本地忽视了行业选择。在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情况下,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钢铁、外向型制造业成为“影子银行”业务融资最终沉淀的主要领域。因此,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融通的资本越多,往往注入上述行业的流动性也越多。
然而,从现有产能结构上看,上述产业并非流动性大规模注入的最佳选择。盲目将大量流动性注入其中,将导致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敞口。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却长期面临融资难问题。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过分逐利的“影子银行”体系注定无法回应此类资金需求,从而造成了流动性分配上的非匀质化。
3.3 缺乏监管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大量资金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通过“影子银行”注入不可持续的产业领域,其直接后果就是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
众所周知,土地财政模式至今已备受诟病,房地产泡沫也已引起监管层的注意,地方债务危机开始进入全面摸底清查阶段。钢铁行业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多年之后,利润已经相当微薄,钢铁信贷正面临信用危机。而大量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密集型中小制造业企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担负着重要的就业保障功能,但由于长期依赖出口退税,技术升级动力不足,难以把握利润链高端。在国际需求总体低迷的背景下,偿债能力同样堪忧。资料显示,当前浙江等民间借贷发达的地区,由于外向型企业度日艰难,连短期营运资金都不得不以民间借贷艰难维持,从而扩大了过“影子银行”业务模式为偿债能力弱的产业融资,将使其表外业务过度膨胀,虽然短期内能提高其盈利能力,但长期看必将造成巨大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这也是以信贷和投资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所在。
4“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理,以期在化解潜在风险的同时,实现对“影子银行”的良性引导。
4.1 适度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虽然能控制和分散风险,进而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但又无法从根本上化解风险。如果放任金融创新,则会在更大范围扩大风险敞口。因此,适度、合理地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将有助于金融风险控制、繁荣金融市场、增加社会整体效益。未来我国在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宏观审慎监管,适度规范推进金融衍生品创新。
4.2 加大信息披露透明度
投资者、“影子银行”主体与监管机构间存在的高度信息不对称是此类业务风险加剧的重要原因,从而加大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未来“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重点在于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金融衍生品和交易双方的透明度,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产品信息。为此,应强化场外交易信息披露监督,降低“影子银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4.3 强化系统性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
“影子银行”业务的大量涌现对系统性风险预警与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夯实系统性风险预警及动态监测机制。宏观上,应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各类“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对金融衍生品总体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风险预警和动态评估,设定合理的业务分级准入门槛,区分市场层次,确保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微观上,应强化动态监管意识,根据金融机构上报的相关资料,采用与各类微观经济主体相对应的风险监测方法,重点关注杠杆率指标,确定微观经济主体实际承受的风险度。同时,根据不同金融机构资本规模与结构以及风险控制水平,对其整体风险水平做出合理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积极督促其完善自身风险管控。
摘要: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近年成长迅速,但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较,仍处于总体可控状态。“影子银行”业务的无序膨胀紊乱了货币政策对信贷配给的调节作用,使流动性分配呈现非匀质化格局,并带来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为防患于未燃,应适度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信息披露程度、强化系统性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测度,信贷配给,流动性非匀质分配,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Adrian,Tobias&Shin,Hyun Song.2009,“The ShadowBanking System: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09,(7).
[2]Pozsar Zoltan,Adrian,Tobias,Ashcraft,Adam.,Boesky,Hayley.2010.“Shadow Banking”[J].Federal Reserve Bank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2010,(7).
[3]李寿明.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与监管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3,(4):40-41.
银行规模论文 篇10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而在金融体系中有一股脱离于正规银行的信用中介体系, 即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部分行业发展受限、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利率非市场化。影子银行一方面可以解决金融体系所不能解决的融资问题, 同时由于其自身结构复杂、杠杆性高、监管难等特点, 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往往也较大。而近年来, 影子银行更是突飞猛进, 根据标普的测算, 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我国G D P的40%以上。因此在本文中, 我们从实证角度再次探讨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建议, 合理引导影子银行服务实体经济。
二、理论分析
(一) 变量、数据选取
影子银行规模的测算市场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及数据的可得性, 我们按照申妍 (2013) 提出的以信托贷款, 委托贷款, 未贴现的银承三者之和来表示影子银行规模[1], 而影响影子银行规模的因素也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因素、宏观市场因素、外汇市场因素和金融机构信贷规模, 具体变量名称及定义见表1。
数据区间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的月度数据, 而有些数据如G D P只有季度值, 这样的数据我们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以得到其月度数据。
(二) 实证模型
本文采用的实证模型如 (1) 式所示:
式中:LN Y Li:i月的影子银行规模;Xi:i月的解释变量;Yi:i月的控制变量。
(三) 影响机理分析
1. 货币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变动对影子银行规模的调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来讲,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刺激影子银行快速扩张, 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限制其发展, 因此, 在本文中, 我们选择7天同业拆借利率及M 2同比增长率来研究货币市场的影响。
2. 宏观市场的影响。
宏观市场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已被学者所证实, 根据相关结论, 经济的增长会加速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 但C PI居高不下也会刺激影子银行发展, 所以, 我们选择G D P、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C PI来研究宏观市场的影响。
3. 外汇市场的影响。
外汇市场对影子银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汇率变动时, 央行为维持汇率的稳定, 必然要投放货币, 吸收外汇, 挤压影子银行规模, 在本文框架下, 我们选择汇率来研究外汇市场的影响。
4. 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影响。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与影子银行规模往往有负相关关系, 这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为保持本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将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来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一) 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模型回归前, 需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中除了Y L、SR、M、G R是平稳的, 其他都不平稳, 对不平稳的变量做差分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模型回归。
(二) 回归结果分析
为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我们确定了基本模型, 并采用逐步回归法逐一研究各变量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 并对比各模型, 确定最终模型。
基本模型中, 我们只研究货币市场变量对影子银行规模 (Y L) 的影响, 结果表明, SR变量不显著, 去除该变量;模型一是基本模型中去除不显著变量而增加G D P对数值的差分D LN G D P, 结果表明, 该变量不显著, 去除该变量;模型二是基本模型中去除不显著变量而增加G R变量, 结果表明, 该变量不显著, 去除该变量;模型三是基本模型中去除不显著变量而增加C PI的差分D C PI, 结果表明, 该变量不显著, 去除该变量;模型四是基本模型中去除不显著变量而增加汇率的差分D ER, 结果表明, 该变量显著, 保留该变量。综上所述, 模型四的解释变量都显著, 拟合优度高达0.76, 因此我们确定模型四为最终模型, 具体形式如式 (2) 。
注:*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四、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在本文中, 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M 2同比增长率与影子银行规模负相关且显著, 当M 2同比增加时, 即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 影子银行规模会下降;汇率的差分与影子银行规模正相关且显著, 当汇率增加时, 人民币贬值, 外商投资资金撤离, 央行回笼货币, 外汇储备下降, 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宏观变量和金融机构信贷规模都不显著, 这些变量对影子银行规模无影响。基于上述结论,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拓宽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资产的形式, 而央行现有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其调整策略对金融的影响有所弱化, 因此, 央行需要密切监测影子银行并有针对性将影子银行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内, 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制定汇率异常变动应急预案。影子银行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也是显然的, 监管当局应时刻关注汇率的波动, 一旦发现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需启动应急预案, 避免外商撤离, 进而导致影子银行大规模增长。
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影子银行既可以拓宽企业、居民获得资金的途径, 解决其融资困难问题, 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 因此, 需要我们鼓励影子银行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同时, 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 防范影子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摘要:近年来,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 而其规模扩张的原因市场研究比较少, 在本文中, 我们对2010.1-2015.12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只有M2同比增速和汇率会显著的影响其规模, 之后分析了具体原因, 并提出相关建议:1.拓宽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2.制定汇率异常变动应急预案;3.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M2同比增速,汇率
参考文献
银行规模论文 篇11
目前,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总数达1,902.57万户,交易笔数3.42亿笔,交易金额6.00万亿元,客户交易活跃度领先同业;直销银行客户规模达286.72万户,如意宝申购总额8475.32亿元;跨行通客户数189.31万户,累计归集资金4,771.77亿元;个人网上支付年累计交易规模3402.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1.78%。此外,通过深入开展微信银行跨界营销,微信银行用户数达到343.53万,位居同业前列。
2016年,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将重点探索并积极实践创新营销新模式,深度整合资源,开展跨界营销。企业将进一步拓宽跨界整合营销的广度和深度,探索VR/AR、人工智能、多屏互动等创新技术应用,加强移动社交、新媒体、视频等传播介质的营销力度。企业还将加大微信、微博以及热门APP等新媒体和社会化营销的投入,组织多样化交互活动,进行精准营销和裂变式传播,扩大重点产品业务认知度和影响力,推动民生银行网络金融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最终实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
村镇银行难以大规模建立原因分析 篇12
2007年3月1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后, 银监会又于2009年7月制定并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 计划3年内再成立1, 027家村镇银行。然而, 实际进展不尽如人意。截至2010年6月底, 时间过去了大半, 全国却仅有214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由以上现象提出的疑问是, 如果说垄断和管制造成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的薄弱和不足, 那么在放松条件与降低门槛之后, 为何村镇银行此等新生事物的示范效应、推广效应不明显呢?本文基于以上疑问, 引入博弈模型对村镇银行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分析, 得出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综合大量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现阶段学者对村镇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及其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村镇银行制度方面。相关研究发现:现在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等现状。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9年在对我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的调查后指出:经营成本较高、盈利难度大;资金实力不强、支农作用有限;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业务拓展困难等是我国村镇银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学者对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进行了研究也指出吸收存款难、存贷比高, 盈利能力有限、经营压力大, 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的现实困难, 在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又有相关学者对村镇银行生存困境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农村金融固有的特征、村镇银行自身创新不够和其他一些原因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时期提出的, 然而经过三年多的实践, 效果并不是很好。针对村镇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 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推广建议, 全面提升农民金融意识和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 可以为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设立、发展和壮大夯实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准入制度、经营制度、政策环境、保障环境、信用环境、协调环境是村镇银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环境约束因素, 进一步也导致了制度功能和制度绩效不能实现最大化。也有学者指出:政策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矛盾、缺乏规模效应、缺乏抗风险能力、缺乏品牌和信誉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安排。
三、博弈模型分析
(一)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了一个博弈的基本框架:首先, 博弈的参与人, 即相关政府部门、现有银行和农户都是有限理性的, 他们都会在给定情形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后, 相关政府部门、现有银行和农户都是风险中立者, 意味着各方效用函数的数学特征为EU (x) =UE (x) , 这表明了期望效用与预期收益下的效用两者相等。最后, 农村金融的信贷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即存在许多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发放并且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偏好选择合适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二)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1、政府和现有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
(1) 变量说明。现在对各博弈模型中变量做如下定义, 设立阶段政府和现有银行之间的博弈中:假设博弈的参与人为相关政府部门 (即银监部门) (G) 和现有银行 (假设为非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 (B) , 银监部门对现有银行进行监管。变量C1:现有银行发起建立村镇银行时银监部门的监管成本;变量C2:现有银行不发起建立村镇银行时银监部门的监管成本;变量Z:现有银行用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资金, 也是现有银行在不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变量r:贷款利率;变量X:现有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盈利中所占份额。
(2) 模型分析。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 现有银行是否响应政策号召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 主要取决于哪种形式下获得的收益更大。在此模型中, 银监部门以p1的概率对现有银行进行监管, 以1-p1的概率对现有银行不进行监管;同时, 现有银行以q1的概率响应相关政策发起建立村镇银行, 以1-q1的概率不响应相关政策发起建立村镇银行。当银监部门对现有银行实施监管且现有银行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银监部门的收益为-C1, 而现有银行的收益为X-C1;当银监部门对现有银行实施监管且现有银行不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银监部门的收益为-C2, 而现有银行的收益为Zr-C2;当银监部门对现有银行不实施监管且现有银行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银监部门的收益为0, 而现有银行的收益为0;当银监部门对现有银行不实施监管且现有银行不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银监部门的收益为0, 而现有银行的收益为Zr。
在分析过程中, 银监部门的监管成本会随着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多而增加, 即C1>C2>0, 且银监部门和现有银行均承担监管成本。根据实际情况, 我国银监部门尚未对银行业放松监管, 所以不考虑不监管情况下现有银行的策略。因此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现有银行类机构的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L1= (X-C1) p1q1;而不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现有银行类机构的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L2= (Zr-C2) p1 (1-q1) 。当L1=L2, 即q1*= (Zr-C2) / (Zr-C2+X-C1) 时, 对于现有银行来说, 是否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获得的收益是相同的。
然而,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限制, 农村金融机构收益小于非农村金融机构收益, 即Zr-C2>X-C1。根据分析可得, 此时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监管, 不设立) 。
因此, 即使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也无法调动现有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
2、现有银行和现有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
(1) 变量说明。现有银行和现有银行之间的博弈中:假设博弈的参与人为现有银行1 (B1) 和现有银行2 (B2) , 且两者实力相当, 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资本金相同即出资额大者享有村镇银行收益更大。在该模型中, 变量W1:现有银行1用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资金, 也是现有银行在不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变量W2:现有银行2用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资金, 也是现有银行在不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变量r:贷款利率;变量Y1:现有银行1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盈利中所占份额;变量Y2:现有银行2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盈利中所占份额。同时, 假设W1>W2, 即假设现有银行1用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资金或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大于现有银行2, 并且假设双方承担的成本一样。
(2) 模型分析。根据设定模型时的假设可知, 现有银行不管是在非农村金融市场还是设立村镇银行后在农村金融市场, 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竞争。现有银行1 (B1) 以p2的概率响应银监部门的政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以1-p2的概率不响应银监部门的政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现有银行1 (B2) 以q2的概率响应银监部门的政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以1-q2的概率不响应银监部门的政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当现有银行1和现有银行2均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现有银行1的收益为Y1, 而现有银行2的收益为Y2;当现有银行1和现有银行2均不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现有银行1的收益为W1r, 而现有银行2的收益为W2r;当现有银行1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而现有银行2不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现有银行1的收益为Y1, 而现有银行2的收益为W2r;当现有银行1不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而现有银行2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时, 现有银行1的收益为W1r, 而现有银行2的收益为Y2。
当现有银行2选择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 其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L3=Y2p2q2+Y2 (1-p2) q2;当现有银行2选择不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 其期望的收益可以表示为:L4=W2rp2 (1-q2) +W2r (1-p2) (1-q2) 。当L3=L4, 即q2*=W2r/ (Y2+W2r) 时, 现有银行2选择是否设立村镇银行获得的收益是无差异的;同理可得, p2*=W1r/ (Y1+W1r) 时, 现有银行1选择是否设立村镇银行获得的收益也是无差异的。由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所做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的规定可知, 现有银行享有村镇银行的收益的比率大于r。经过分析可得, 此时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不设立, 不设立) 。
若存在完全竞争市场, 现有银行都不愿把资金投资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上, 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投资于农村金融市场收益小。
3、村镇银行和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1) 变量说明。运行阶段的村镇银行和农户之间的博弈中:假设博弈的参与人为村镇银行 (R) 和农户 (F) , 农户要开始某项农业项目, 且此项目资金完全由信贷支持提供, 即农户的自有资金投入为0。在该模型中, 变量M:农户需要的一笔信贷资金以用于支持某项农业项目, 且M>0;变量r:贷款利率;变量i:资金回报率, 为外生变量;变量c:信贷关系达成所需的交易成本, 假设参与人各方都承担此成本, 且Mr-c>0, 这是构成村镇银行参与信贷的约束条件。
(2) 模型分析。假设在该模型中, 村镇银行将以p3的概率向提出申请的农户发放贷款, 以1-p3的概率不向提出申请的农户发放贷款;农户以q3的概率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以1-q3的概率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取得信贷资金, 项目建成后, 农户通过农业项目获得收入为Mi, 金融机构只有在预期到农户可以偿还M (1+r) 时才会对其进行放贷。所以, Mi>M (1+r) , 即i> (1+r) 是借贷方农户的申请信贷的约束。当村镇银行贷款并且农户进行还款时, 村镇银行可以获得的利益为A=Mr-c, 而农户则为B=MiM (1+r) -c。当村镇银行贷款且农户不还款时, 村镇可以获得D=-M (1+r) -c, 农户获得E=Mic。当农户申请贷款时其所用费用为c, 若没有从村镇银行获得贷款则其收益为-c。当农户不准备还贷款, 村镇银行也不准备贷款时, 双方都没有发生信贷关系, 则其收益均为0。
对于农户来说, 选择还款策略时获得的收益可以表示为:L5=[Mi-M (1+r) -c]p3q3+ (-c) (1-p3) q3;而选择不还款策略时获得的收益表示为:L6= (Mi-c) p3 (1-q3) 。当L5>L6, 即q3*>Mip3/ (2Mip3-Mp3-cp3-Mrp3) 时, 农户在村镇银行与农户的博弈中会选择主动还款的策略, 而当村镇银行了解到农户会还款的情况下, 也会选择贷款的策略。
由于银行设置的门槛较高, 这就导致了农村信贷规模和数量较少, 另外农村金融组织还承担着不断趋于恶化的信贷坏账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使金融组织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 若没有有效的相关机制, 农户的占优策略将是获得贷款后抵赖不还款, 而当村镇银行预期到这种情况时, 其最优策略则是初始阶段不贷款, 以免造成信贷坏账问题, 这样双方就陷入“囚徒困境”。根据分析可得, 此时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不贷款, 不还款) 。
四、分析结论和建议
(一) 模型分析结论。
通过对村镇银行在建立阶段和运行阶段各相关利益者间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现有银行和银监部门之间的矛盾, 银监部门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强制措施、激励措施, 现有银行不愿选择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相反现有银行更愿将资金在现有市场上用于放贷, 获得贷款利息收入, 因此使得无法达到博弈双方双赢的博弈均衡。
第二, 由于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 各个银行在进行项目投资的时候都会权衡项目的收益大小。相比投资还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 各个银行都更愿意投资现有的市场。
第三, 村镇银行和农户之间也普遍存在“囚徒困境”。经过分析可知, 原因在于农业项目的高风险、低收益性, 信贷双方高的交易成本和利率阻碍了村镇银行甚至农村金融长期良性的发展。
(二) 具体建议。
针对村镇银行在发起设立、运行、推广中遇到的种种情况, 提出具体建议:
第一, 完善激励制度, 激发现有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
第二, 改变现有银行经营理念, 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 结合当地市场特点, 服务于“三农”建设。
第三, 加强财政对设立村镇银行支持的政策力度。对于村镇银行的涉农项目, 需要政府参与进来, 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政策,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及建立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 分担村镇银行涉农项目的风险和降低它们的成本。
第四, 加强村镇银行和农户之间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 构建一个比较稳定的客户网。健全村镇银行和农户之间的临时磋商机制和信息交流载体, 定期走访客户, 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调, 解决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由此可以降低信贷交易成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为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信贷资金, 也可能改善农户的收入情况, 反过来促进银行和农户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摘要:从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至2010年6月的三年多时间, 全国仅有214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鉴于此, 本文引入博弈模型, 分别对相关政府部门与现有银行、现有银行与现有银行、村镇银行与农户之间进行分析, 并得出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银监部门对现有银行发起设立村镇的激励措施还不够, 现有银行经营理念有待改善, 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博弈模型,村镇银行,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09.21.
[2]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村镇银行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来自我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的调查[J].武汉金融, 2009.9.
[3]田颖莉, 贾泽啸.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对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8.
【银行规模论文】推荐阅读:
规模风险论文07-18
办学规模论文07-12
债务规模论文11-24
城市规模体系论文10-15
本土需求规模论文10-19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06-26
大规模种植论文07-25
国债规模国债市场论文10-26
大规模分布式论文09-15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