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

2024-09-27

设计教学(精选12篇)

设计教学 篇1

随着初中英语的课程改革, 教师对学生英语技能的要求不应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应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英语教学中, 采取了多种手段, 使学生充分地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从而改变课堂结构, 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导入——用多种方式联旧引新, 精于开头、吸引学生铺垫搭桥, 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通常要遵循: (1) 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2) 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3) 有艺术性。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这是老师导入设计能力的综合体现。 (4) 有效益性。导入新课, 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连接作用, 要有实效。这些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 其作用却是非同小可, 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 关系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态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采用了直观导入法、角色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对比导入、游戏歌曲导入、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等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例句

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可忽视。例如讲解词或词组之间的差别时, 不能一味地只从教参书上把例句照搬到课堂教学上。作为高中教师,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的例句, 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例句所包含的知识点。巧妙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例句。例如:

例句 (1) 是在讲解同音异形词时所用的例句, 该句巧妙的运用了同音异形词“threw”, “through”。“threw”在此处是一个动词, 作为句子的谓语。用“through”虽然在此处也是一个动词, 但表示的是通过中间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句 (2) 通过结构简单的句子呈现了让学生辨识的词和词组———“look for”, “find”和“find out”。“look for”表示寻找的过程, “find”表示寻找的结果, “find out”表示寻找的最终结果。例句 (3) 用短短一句话呈现了不定式充当主语和表语的用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to see”呈现了不定时充当主语, “to belive”呈现了不定式充当表语。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且具有语用价值的媒介, 它联接教师信息源与学生信息接受库两个语言空间。但是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更深入地研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例句时, 还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He threw a ball through the window.

2.I am looking for my lost bike, 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help me find out the thief?

3.To see is to belive.

三、课堂活动——灵活对话、提高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小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新课——创编故事、歌曲、小幽默、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英语歌曲, 这样不但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还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是一件难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英语课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习课, 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让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永远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不再强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不但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语言运用能力

设计教学 篇2

gzslhxx-hjd

一、教材依据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白杨》。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三)技术准备: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2、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1、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3、利用多课外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

七、教学准备:新疆、戈壁资料。(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起风来,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到处是风沙,让人睁不开眼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  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1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

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

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歌颂建设者们服从祖国耍要的爱国情怀

九、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小组活动中,能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了白杨的特点,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学生收集资料是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路灯设计》教学设计 篇3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照明建设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建设任务。路灯的建设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有利于居民区的治安管理,更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路灯已经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欣赏和实用相结合发展。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路灯的观察、欣赏,了解路灯的造型、色彩、功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美妙多彩的世界来自人们的精心设计。同时通过对路灯设计的尝试,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

二、教材分析

《路灯设计》是第七册第1课《台灯设计》的一个延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它美化再应用到生活中。通过观察生活中造型各异的路灯,璀璨的灯光都会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了解路灯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路灯的结构(灯罩、灯体和灯杆),以便学生了解路灯的基本组成,为设计出符合环境的路灯提供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路灯的种类、造型和功能,了解设计路灯应该从外观、实用和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了解路灯造型的基本要素,能设计一组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与环境和谐的路灯。

2.过程和方法

在观察、对比、欣赏路灯作品的探究中,感受不同场所的路灯,设计出一组符合场景的路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观察不同地点的路灯,感受路灯的美感,提高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设计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路灯的造型设计。

难点:灯罩、灯体和灯杆的设计统一并与环境协调。

五、课前准备

生:观察生活中的路灯和绘画工具。

师:各种不同造型的路灯图片资料和范画。包括在黑板上贴好磁铁。

六、教学过程

1.看图分类

师出示不同地点造型不同的路灯图片若干,让学生进行分类。

师说:王老师在国庆七天出去采风了,看到了许多的路灯,有些老师还记得,但是有些老师已经分不清楚了,请同学帮我把这些路灯送回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动脑,激起他们的兴趣,及时地参与进来。)

老师先在黑板左边上贴四个地点,(围绕A.公路;B.儿童游乐园;C.休闲广场;D.社区庭院。事先在卡纸上写好这四个地点)。在黑板的右边贴范画。先由老师边让学生回答边做示范,把范画贴在相对应的地点旁。余下的范画让学生先思考,想好后再请同学贴到相应的地点后面。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导到路灯该属哪个地方,对路灯和环境的关系有个初步印象。)

2.分析讨论

(1)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分,谁能来说说理由。(灯杆有高中低,灯体的明亮度,或者环境的不同等)。再比较一下儿童乐园的路灯和公路路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这么多造型各异的路灯是怎么设计的呢?有没有兴趣做一回设计师呀?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路灯设计》。

(设计意图:让他们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尝试解决问题。)

再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路灯由几个部分组成。(灯罩、灯体、灯杆)

师出示一张大的路灯图(也可以现场示范),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分别标出灯罩、灯体和灯杆。并让学生说这盏路灯可以放在哪里?每盏路灯的灯杆、灯罩有哪些造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了路灯要符合环境的意识,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明白路灯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再通过观察,知道路灯的灯罩、灯杆可以变换,有不同的形状。)

(2)尝试交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漫步在一个儿童乐园的草坪上,四周有小朋友的嬉笑声,这时你看见了一盏盏的路灯,你觉得,那个路灯应该是怎样的造型?请同学来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加明白了路灯的造型、色彩等等要紧扣环境和谐这个要素。)

(3)小结:要使路灯设计得漂亮应从路灯各部分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并且要和周围环境协调。(打个比方,我们在运动的时候穿西装总是怪怪的吧。)

3.学生练习

欣赏了那么多的路灯,我们也晓得了路灯的基本要素,那么老师来考考你们吧。现在有这么几个地方需要重新设计路灯:(1)迪斯尼乐园;(2)钱清街道;(3)居住的小区;(4)我们的校园。(这些先写在卡纸上,出题的时候再贴到黑板;并在设计小贴士上写明可以增加路灯的其他功能:如挂广告,打电话,看电视等等。)

(设计意图:推出这些学生熟悉,喜欢的地方,能让他们有亲切感,有一种迫切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小贴士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设计思路。)

小设计师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处进行一组路灯的设计,记得写上设计意图哦。

(设计意图:学生清楚自己的路灯是哪里的,有哪些特点,是否符合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标。)

4.生设计,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典型问题,当场解决)

5.点评

把一些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先请其他同学猜这是哪里的路灯,再由作者说明:是怎么想的,优点有哪些,哪里需要改进。(是否符合环境、造型,是否有新意等。)

6.拓展

课后去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有了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提倡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设计”:设计教学设计自我 篇4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设计教学 篇5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2.学习课文一、三段。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了几位英雄的事迹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介绍的是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板书:《海上英魂》

(二)新课:

1.检查自学:

①出示:霎时、起锚出海、响彻云霄、频频发炮、屡中敌舰、毫不示弱、乘风破浪

读准字音。

这些字哪个字易错,你能提醒同学们吗?,

可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本课的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把“苗”与“锚”、“它”与“舵”、“肖”与“霄”、“步”与“频”进行比较。

哪个词语你不懂,可以提出来。

学生可能问:

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连续不断。

屡:一次又一次。

毫不示弱:丝毫不表示自己很弱。常形容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乘风破浪:乘,利用。船趁着风势,冲开浪头。常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发展。又作“长风破浪”。

霄:云;天空。云霄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②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

2.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①初读,默读思考全文记叙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想想:文章分别用哪些段落写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先标出各自然段序号,并作相应的文字批注:起因经过结果)

②交流:

课文记叙了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虽然我北洋水师与日军顽强作战,最终失败,但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

起因:1自然段

经过:2--6自然段

结果:7自然段

③学习一、三段

第一段写什么?(日本侵略我国,甲午战争爆发。)板书:侵略我国,战争爆发

第三段写什么?(甲午海战我方失败,但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精神永存。)我们用什么方法概括出本段的段意?(把两个意思合并)

④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我方会失败?为什么邓世昌要与舰船共存亡等

作业:读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

(二)新课:

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北洋海师是怎样与日军作战的呢?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读读课文。

自学思考: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请你画出最感动的重点语句体会。

小组交流。

汇报:

1.学习2--3自然段。

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抓住:同仇敌忾、响彻云霄等词语体会战斗的激烈。

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放短片,出现甲午海战战场。特别是让学生亲眼看到敌舰先进的设施,体会我北洋水师的处境。

再读这句话。

这部分,是作者描写海战的整体。

2.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还哪是最感动你的地方?,

抓“置之度外”

①邓世昌怒视“吉野”舰,对大副说:“敌军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吉野’,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撞去。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置之度外。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此时,我们再联系上下文,体会邓世昌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把生死置之度外?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引导学生分析出:

北洋水师官兵怀着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怒视)对祖国的爱(慷慨激昂、置之度外等)用生命保卫祖国的领海,捍卫祖国的尊严。在炮弹打尽、舰身倾斜,即将沉没时,决定以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

朗读:读出邓世昌与全舰官兵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与勇气。

你是怎么读懂“置之度外”的?(联系上文。抓邓世昌、全舰官兵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他们是典型人物。)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还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②敌军舰队发现“致远”舰向“吉野”舰猛冲,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舰。“致远”舰的甲板上起火了,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继续冲向“吉野”舰。“吉野”舰上的敌军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抓敌人的神态、动作体会出面队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邓世昌等人在弹尽、在船即将沉没的时刻,用“致远”舰做武器,誓死保卫国家。

通过写敌人的神态、动作、表情,来突出邓世昌等人的品质,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衬托人物高大的品质。)

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朗读。

你还从哪读懂“置之度外”?

③邓世昌落水以后,仍不停地大喊杀敌。他平日饲养的爱犬游到他的身边,用嘴衔他的手臂和辫子,想救起主人;有个随从还把一只救生圈扔给邓世昌,但是他都拒绝了。邓世昌决心实践自己的誓言:“与军舰共存亡!”他沉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壮烈牺牲了。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十六人获救以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引导学生体会邓世昌等人的铮铮铁骨。为了祖国宁死不屈。

朗读,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怎样读懂“置之度外”?(联系下文)

④小结学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词语

在这部分中,我们看到描写战争,既要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典型的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

⑤读2--6自然段。

让我们再回到甲午海战的战场,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指名读4--6自然段。

3.学习第7自然段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怎样的?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由于双方军力的悬殊和当时政府的无能,我们战败了(板书:我方战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的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齐读课文。

4.回归整体:

讨论: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为什么题目不用《中日甲午战争》,而命为《海上英魂》?(本文是通过叙事来歌颂赤子情怀,表达对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的怀念和哀悼,希望这些永远长眠在大海中的英魂能够安息。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三)拓展活动

查找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影视、书籍、图片、资料进行观看或阅读。

板书设计:

侵略中国 爆发战争

海上英魂 英勇抵抗 生死置之度外

我方失败 精神永存

高师数学教学设计之设计 篇6

关键词:高师教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且进行试行、评价、修改的过程。高师数学教学设计是在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学教材教法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考虑到学生知识状况和就业的实际需要,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理念、设计过程、设计意图等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分析

对于高师学生,小学数学的内容太“简单”了,太“显然”了,所以很多学生试讲时就是念教案,互动也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缺乏了解。如给出以下一段教学设计片段:

a.师: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b.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2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6个小立方体,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教师小结。

对于这一段教学设计,很多学生看不懂,不知道从一张长方形纸到6个小立方体的学具操作有何意义,不知道其抽象层次有怎样的提高,更无法表述自然数1和单位1的区分和联系。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对于高师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它太”简单”了。因此,高师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和设计意图。

2.学习风格分析

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感知、处理、储存、提取,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习惯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

独立性比较强的学生喜欢自己思考,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和分析,而有些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总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交流,有益于带动所有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性格内向的学生喜欢沉思,有些不善于表达;相反,另一些同学喜欢信口开河,缺乏深思熟虑,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设置交流的氛围,有益于两类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辐合性和发散性之分,前者逻辑性、指向性强,后者经常不规则,有多种或者超常规的答案,掌握课堂交流的顺序,有益于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也能集思广益,给学生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分析

1.结构分析

高师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动因,是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为诱因,引发学生分析、思考。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便流于形式,要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明确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2)分析教学过程。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为: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注意,产生质疑→告知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问,回忆掌握的知识、技能,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呈现学习材料,提出教学内容相关问题来突出中心问题→提供学习指导:教师提出一组有层次的问题;或教具、学具操作;或多媒体演示;来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发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反馈:通过师生交流、辨析,强化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纠正错误,解决学习中主要问题→行为评价:通过基础练习,巩固新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促进保持和迁移:设置有层次和启发性的练习,在牢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教学活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对学生认知过程进行评析,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给出合理、准确的结论。互动还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要素分析

(1)紧扣小学数学内容。教材是反映数学知识的信息,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论知识系统。它体现了经典的数学知识网络以及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师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以教材为本展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2)不同类型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在纷繁复杂的设计案例中,挑选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案例。可以先从细节开始,分析教学的导入设计、情境设计、提问设计、例题设计、练习设计、讨论设计、小结设计,再以现代教学理念渗入,综合的分析代数、几何课,活动课,思维训练课,思维拓展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素分析必须理清教学设计的整体脉络,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分析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总结

总之,高师教学设计之设计,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教学案例呈现要清晰、生动、形象、信息密度高,原则是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思考、探索,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一般为探索、发现、讨论、辨析、反思、小结,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剖析、交流,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于设计教学的设计 篇7

进入信息时代,设计已被广泛倡导。尤其近三十年各院校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为社会输送各类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而言,社会对于设计人员的需求已有一定量的满足,有的行业还出现“过剩”的现象(如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或在竞争中退出设计行业等)。然而,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设计和提高设计的品质,使设计的创新、合理与发展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仍然是与设计相关的各领域需要担负的重任。然而设计的提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产条件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设计者的素质与能力,因为人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设计的成果。因此,对于培养设计人才的教学部门,其工作的成效无疑是所有影响设计进步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设计教学的设计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设计教学的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同样要求具有创新性、合理性和发展性。教学设计的对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对入学后的教学需求,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二,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更需要设计院校输送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因此,进行设计教学的设计,不仅是必要的,更应根据具体的要求,不断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和适应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

笔者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多年,对于设计教学的设计深有感触,有无设计以及设计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甚至将影响到对专业设计发展的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为确保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教学的设计应当依照正确的设计程序,对设计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对于具体的教学,不应孤立的进行,更应全面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在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基本信息后,确定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所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更具适应性和发展性,做到教学以人为本,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为目的。既符合设计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出设计教学的最大作用。

三、设计教学的设计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并以系统的方法进行

目前的设计教学包括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实践等教学环节,对设计教学的设计就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如基础类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设计表达基础、产品摄影,以及二维和三维计算机辅助课程等。以往的教学,在教师的努力下,都已展现出不同程度的教学成果,为专业服务的基本点也在教学成果中得到较好的体现。随着专业要求的提高,不仅具体课程应该改进,基础课的整体结构也需要调整。如根据授课对象等具体现状,对基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并将以往相对分散的课程进行归类。一方面可以突出基础课的目的,使学生从中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另一方面将有些辅助技能课程融到主干基础课中,这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课时,将知识融合后,更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外,还要设置“造型设计基础综合训练课程”,将前期所学知识依据课程主题进行综合性的系统训练,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将所学基础知识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专业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后,具体的课程教学应支持和符合它的上层目标,并最终服务于总目标。那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课程教学的方法,都要遵循已定的“目标系统”仔细安排和研究。

同样,从属于子系统的专业设计类和设计实践类课程,也应按照上述的方法将以往的课程进行归类重组,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以系统设计的方法分别对设计类和实践类等具体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出各课程的教学作用,完善整体的教学体系。

四、设计教学的设计应关注不同环节的相关性及具体环节的特殊性

在系统总目标下,虽然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等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无论其中哪一项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结果。基础课是学生入校时首先接触的课程,在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充分认识之前,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相对被动的,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即使有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很强,因对专业了解不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中除给他们传授课程必要的知识,还要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专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等环节,除以上所述的教学方法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敬业精神。不同课程的教学训练在提出课题的要求后,必须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寻找课题的能力;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课题讨论会,从辩论中拓展思路、加强学生的判断力等。避免在专业设计课程,甚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找不到设计方向。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训练中,对课题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和评价,不应是直接给予和告知设计结果,而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应创造更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条件与机会,除参加社会竞赛等活动外,还可以开展与企业的互动教学环节,走进企业或相关的优秀企业管理、设计人才进行交流互动等。由此,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五、设计教学的设计应是发展教学及推动设计进步的持续性行为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 篇8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交通土建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的教学安排上有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俩主要教学环节。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做。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进行课程设计,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的能力。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内容, 掌握道路线形设计的思路、要点、难点和方法。为后续的道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通过做这个课程设计,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路线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 进一步掌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以及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了解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熟悉资料, 查阅相关参考书、标准图, 认真计算, 有创见地独立完成规定设计内容。

(1) 在给定设计任务书资料上, 根据各自的起点交点终点进行该段公路的线形设计;

(2) 理解和掌握与道路勘测设计相关的《标准》、《规范》、《手册》的内容及运用方法;

(3)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要独立地系统地完成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设计内容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公路平面设计、公路纵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设计。

并具体内容如下:

2.1 公路平面设计

在所给的数据资料基础上根据起点、交点、终点进行路线的确定;确定公路等级和公路技术标准;确定公路平面线形的各个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算各平曲线要素;按公路工程图的要求, 手绘公路平面设计图纸。

2.2 公路纵断面设计

根据任务书给的地面高程的数据, 按照横向比例1:200, 纵向比例1:2000的比例绘制纵断面的地面线;根据地面线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及路线所经地区的情况确定公路纵断面的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 同时考虑路线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配合;计算各竖曲线要素;按照公路工程制图要求手绘公路纵断面图。

2.3 公路横断面设计

根据所给任务书上的资料, 任意选六个进行设计根据填挖高度、路幅宽度、路拱超高、路肩横坡度、边坡坡度计算和绘制各横断面图 (1:200) 。

2.4 计算土石方量

3 设计步骤

3.1 绘制“路线平面设计图”

本次平面设计主要是把野外敷设的中线资料点绘在图纸上, 重点在曲线要素的计算和曲线的敷设, 并熟悉道路平面设计图的内容及绘制要求。步骤如下:

(1) 按规定的比例与格式打好图标。

(2) 根据指导教师所给定的起始点的坐标、起始边的方位角, 计算你所设计路段的各交点坐标及各导线边的计算方位角。用坐标法把各交点展绘在图纸上。 (比例1:2000)

3.2 纵断面设计

重点是要搞清楚路基设计标高位置的确定;纵坡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设计要领;纵坡设计有哪些技术标准规定, 如何掌握;如何进行平纵组合设计;如何避免一些不良设计;纵断面设计时如何考虑横断面设计、路基稳定及经济性问题;纵断面设计图绘制的内容及规范要求。

设计步骤如下:

(1) 纵坡设计的准备工作。按规定的比例与格式打好图标和图中各栏。将所设计路段的各中桩桩号、地面高程抄在纵断面图上的相应位置, 点绘中桩地面高程点, 用折线连接各高程点形成中桩纵断面地面线。

(2) 拉坡。注意各纵断面标准的掌握, 总体原则是纵坡宜尽可能平缓, 避免突变, 连接平顺, 平纵应配合协调。注意满足控制点 (路线起讫点, 控制性控制点, 经济性控制点) 。注意平纵横三者要结合考虑, 在优化纵断面线形应兼顾工程经济性等。

(3) 竖曲线半径选择及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半径尽量选择大半径, 注意指标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4) 设计高程和填挖的计算。注意曲线凹凸、纵坡方向对设计标高计算的影响。填挖值=设计标高-地面标高, “+”为填, “-”为挖。设计标高, 填挖值要求取到0.01米的精度。

(5) 绘制纵断面设计线, 抄写各中桩设计标高、填挖值, 绘出坡度/坡长示意线, 竖曲线标注。一定要注意制图的规范化。

3.3 横断面设计

重点是要搞清楚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 要有路幅形式、路面宽度、路基宽度等部分尺寸的确定, 路基断面形式的选取;超高加宽值计算。设计步骤如下:

(1) 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尺寸的确定。根据道路等级条件, 依据标准、规范, 参考路基设计手册或根据当地使用经验确定。

(2) 超高、加宽设计计算。

加宽设计计算:确定加宽类别;确定所设计路段各曲线处的最大加宽值;确定加宽过渡方式;确定加宽过渡段长度;计算曲线上各中桩处的加宽值。

(3) 绘制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逐桩横断面设计图) 。

作路基横断面设计线, 即“戴帽子”工作:注意检查设计的合理性, 路基边坡形式不要变化的太频繁。

4 设计成果

公路平面设计图纸一张 (手绘) ;公路纵断面图纸一张 (手绘) ;横断面设计图纸一张 (手绘) ;课程设计计算书一份。

5 小结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的练习, 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 基本掌握了做一段道路的过程, 能够对一段道路简单的进行平纵横的设计, 由于课程设计有限, 不可能完整的做一大段道路, 因此学生在课后还需要多看相关的道路设计实例以增加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翟京, 罗丽君.“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5:065.

[2]周亦唐.道路勘测设计[M].四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设计教学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电子书包,课程标准,主导-主体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更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期望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 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为节肢动物, 考虑到学生对“节肢动物”这个名词有点陌生, 生活中的节肢动物却很常见, 因此, 教材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节肢动物, 从而消除学生对这一类群动物的陌生感。

与前两节相比, 本节介绍的是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这两个基本知识点。首先, 教材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 同时, 特意用局部放大的方式将不易观察到的触角、足的分节现象予以提示, 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列表比较, 求同存异;然后, 教材以蝗虫为例, 详细介绍它的形态特征, 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器官分化明显、足发达、体表有外骨骼、蜕皮、身体和附肢分节等关键特征, 并介绍这些特征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意义, 同时, 归纳出昆虫的基本特征;最后, 教材再回到前面已提到的节肢动物中昆虫以外的其他动物类群——蜘蛛、虾、蜈蚣等, 阐述它们不属于昆虫, 但是体表都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等特征, 因而, 属于节肢动物, 由此概括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本节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体验电子书包的各种功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希望通过设计足够多的优质教学活动, 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中, 进而使师生共同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熟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图片, 学生能举例说出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通过观察比较几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以及阅读实时推送的资料, 培养学生识图、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电子书包上网查找节肢动物相关资料, 让学生们体会到节肢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与昆虫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将电子书包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借助电子书包的实时检测整合多种教学资料, 让学生愉快学习。

设计教学 篇10

“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 (必修) 》 (人教A版)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有关概念、运算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n次方根的概念、表示和性质.这是一节概念课,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细胞, 是理解数学本质的关键所在.概念课的教学又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课型, 是其他课型的基础.而这节课又是指数函数的开端, 教学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指数函数的教学质量, 所以这节课值得做深入研究.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理解n次方根的定义、表示、性质;能正确运用相关结论化简、求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 (平方根、立方根) 进行类比, 得出n次方根的定义, 进而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探究n次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具体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通过运算训练, 养成学生严谨治学, 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重点: (1) 根式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 根式的运算.

难点:根式性质的探究.

4教学策略的设计

由于这是第二章的起始课, 如何在高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顺利的过渡到本节内容, 课堂引入至关重要.这节课的引入正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教材中引言部分的两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出本节内容.同时引用名言, 让学生体会“大哉, 数学之为用”.

考虑到学生初中学习过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所以在推进新课的过程中, 我采用“类比—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由教师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类比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三个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 概括出本节课探究的成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 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 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什么”, 教材告诉我们“用什么素材教”, 而这些却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转化为现实、生动的学生活动的过程.教材值得我们尊重,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开发教材的精髓、内涵, 创造性、个性化的运用教材, 生成灵活合理、丰富多彩的“生态化”教学过程, 整体实现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节数学概念课, 考虑到平方根、立方根是n次方根的基础, n次方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延伸.因此在设计教学进程时,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巧妙地运用类比转化, 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概念的形成.这是对教材的一次加工整合.

美国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 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 我就能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仅仅让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本节课使用“类比-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充分体验概念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个性化”的定义过程, 使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和真正理解成为可能.

6教学过程设计

6.1触景生情 (情境与背景)

首先, 出示我国“高速铁路”照片, 学生欣赏的同时感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出:

问题1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发表的《未来20年我国发展前景分析》判断, 未来20年, 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7.3%.如果把我国2000年GDP看成是1个单位, 2001年为第1年, 那么:

1年后 (即2001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倍;

2年后 (即2002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2倍;

3年后 (即2003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3倍;

4年后 (即2004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4倍;

设x年后我国的GDP为2000年的y倍, 那么y= (1+7.3%) x=1.073x (x∈N*, x≤20) .

由此可见经济学中有数学,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考古学中也有数学.

马王堆“古代墓葬群”是震惊世界的一项考古发现, 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东方睡美人”的一具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的湿尸, 她不但形态完整, 而且至今皮肤保持弹性, 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她已经死亡2000多年了呢?引出:

问题2当生物死亡后, 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 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 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 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中有数学y= (1+7.3%) x, 考古学中有数学P=,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正所谓“大哉数学之为用”!这里的两个问题都与本章我们要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的指数函数有关.要学习指数函数, 我们先要掌握一些指数及指数幂的运算, 这些知识都以根式为基础, 所以我们本节课来学习根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引入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情境, 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既展现了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 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现实问题数学化及数学建模的过程.

6.2温故知新 (回顾与巩固)

师: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 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a, 那么它的棱长是多少?

生: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 那么它的边长是, 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a, 那么它的棱长是.

师:这里是a的算数平方根, 是a的立方根, 你还记得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吗?

生:如果x的平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平方根;如果x的立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立方根. (学生回忆初中知识, 并在学案上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复习学生初中学过的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 为后面学习n次方根的定义做准备.

6.3借水行舟 (问题与方法)

探究1怎样下定义?

师:如果x的四次方等于a, 则x=?

如果x的五次方等于a, 则x=?

如果x的六次方等于a, 则x=?

……

生:如果x的四次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四次方根;如果x的五次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五次方根;如果x的六次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六次方根.

师:能否归纳a的n次方根的定义?

生:一般地, 若xn=a,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其中n>1, 且n∈N*.

设计意图学生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不难得出四次方根、五次方根、六次方根……的定义, 进一步让学生归纳推理出n次方根的定义,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探究2如何表示?

师:n次方根怎样表示?a的n次方根是不是?

学生根据初中知识会回答不是,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举例说明.

生:4的平方根, 有两个±=±2, 其中=2, -=-2;负数没有平方根;

8的立方根=2, -8的立方根3槡-8=-2;

16的4次方根有两个=2, -=-2;

32的5次方根只有一个=2, -32的5次方根也只有一个-=-2;

0的任意正整数次方都是0, 所以0的n次方根都是0.

学生举例时, 教师将学生所举的例子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能否从前面的例子归纳出n次方根的表示.注意分a为正数、负数, n为奇数、偶数.

生:a为正数:

a为负数:

零的n次方根为零, 记为=0 (n>1, 且n∈N) .

师:式子叫做根式.其中n称为根指数, a称为被开方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据n次方根的定义,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表示, 举出大量的例子, 并从中归纳它们的特点: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正数, 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正数的偶次方根有两个, 它们互为相反数,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零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在归纳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探究3有何性质?

师:我们看这两个等式成立吗?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1.=a? (等式左端是a的n次方根的n次幂)

2.=a? (等式左端是a的n次幂的n次方根)

让学生分组讨论, 举例说明.

生:1.由n次方根的定义可得=a.

2.不一定等于a.

n为奇数时=a, 如:

n为偶数时≠a, 如:

师:请同学们总结刚才的结论, 注意对n进行分类讨论.

生:n为奇数, =a;n为偶数,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探究3从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结合n次方根的定义、实例, 以及初中学习过的二次方根的性质, 通过观察、归纳、类比, 总结出n次方根的性质.

6.4乘风破浪 (理解与实践)

例2化简下列各式:

例3化简:

2.若, 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设计层层递进的例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n次方根的性质, 并且运用n次方根的性质解决一些根式的化简和计算问题, 从中养成学生严谨治学, 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学生完成以上例题后, 教师应对运用性质2, 当n为偶数时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应先写成绝对值的形式, 再根据绝对值内因式的正负去掉绝对值的符号, 这样可以避免出错.

6.5回头望月 (反思与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点进行总结, 最后给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强调两个性质的区别, 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生:1) n次方根的定义:一般地, 若xn=a,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其中n>1, 且n∈N*.

2) n次方根的表示:

a为正数:

a为负数:

零的n次方根为零, 记为n槡0=0 (n>1, 且n∈N*) .

3) n次方根的性质:

n为奇数, =a;

设计教学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题;课程设计;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教学,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的交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力学》等所修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手册等相关资料,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掌握一套完整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1)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通用零件的结构设计。(2)根据机器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能够进行外观造型设计。(3)使学生通过绘图及运用设计资料等方面的训练,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课题的选用和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课题的选用必须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课题应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所谓普遍性是指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通过课题的完成能够将课程大部分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符合生产实际和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此外,设计工作量应当适合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鉴于上述要求,以常规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课题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所以此设计课题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课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巩固、提高和拓展所学内容。然而经常采用这样的课题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既要科学,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多样性。

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为两周。对于整体的设计内容,以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为例,通常采用“带式运输机”,设计输入为运输机所输出的基本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工作:(1)拟定、分析传动设置的设计方案。(2)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3)进行传动的设计计算,即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计算;两根轴的结构设计、校核以及选用轴承、键和联轴器的计算;减速器的润滑和密封等。关于设计输出的内容有:装配图(A1);轴或齿轮零件图(A3);技术和使用维护说明书(大约20页)。最后环节为学生的设计答辩,陈述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整体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的质量

以往的程序是这样的:在设计任务下达之后,前三天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加班赶任务,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十分劳累。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随之会出现应付心态,出现问题马上就问,过分依赖指导教师。也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做事马虎,设计计算时喜欢照搬照抄,一错都错,问题成堆。这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课程设计的前三天,几十位学生争相提问,教师要不停地答疑讲解,疲惫不堪。如此以往,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都难有太大的进展。为此,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在不减少学生设计任务的前提下,把课程设计和课程的讲授结合在一起,即在学期初就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学。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选择和键的强度校核,还有联轴器的选择和校核等)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作为课后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敦促他们及时纠正。课程设计的结构部分可以放在学生“装拆减速器试验”一节中同步进行。在装拆试验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剖分式减速器的结构,轴的结构,轴承的安装和固定方法,为以后对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和画装配图打下基础,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同时,完成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课程设计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学生的课后时间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和教师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也可以从容不迫地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学生一起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绘制装配图和编制设计说明书,对于装配图的绘制通常用AutoCAD软件,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软件有拷贝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监督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防止个别学生的拷贝行为。

(二)多样化的设计内容

几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千篇一律,都是以减速器为题,这是因为减速器作为机器中的一个独立部件所包含的零件覆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适合学生学习。另外,减速器的类型和原始数据的不同,便于学生设计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减速器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另外,有些学校关于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比如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观察卷扬机的结构和功能,将其作为设计课题;还可以把起吊重量分成多个参数供学生分组设计,这样就把带式输送机构改为提升机构,增加减速器以外的如卷筒、钢丝绳等零件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尽管做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并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例如,给出电动机的转速和功率,通过皮带传动到主轴箱,在这样的传动中,可以让学生练习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的设计,内容拓宽了,效果也提高了。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开拓设计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也不例外。就传统设计题目减速器而言,在设计之前必须让学生有一次装拆减速器实物(不是模型)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让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观看录像。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形状、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便于学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凡是没有认真参加这一过程的学生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总言,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向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到生产实际现场进行教学,选取现场中的机器典型机构作为设计课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设计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密切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建中,黄达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瑷昶(195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12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建设项目施工合同管理下一篇:水中有机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