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通用12篇)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1
近年来,由于我国部分企业在履行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社会责任的不足,使得企业社会责任(CSR)广受社会关注。CSR概念芝加哥大学的学者J.Maurice Clark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中提到“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并指出“个人责任让位给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雏形。1953年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及采取行动”。至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提出及初步确定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体开始多元化,国际组织开始成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践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企业公民责任开始发展,其理念是,既然企业也是社会公民,那么它就必须与其他公民一样尽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欧盟、世纪经济论坛也各自做出了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在这一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全球性推进时期,国际组织对企业认真、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极大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灾难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均向灾区伸出援手。在企业界的捐款中王老吉以1亿元的捐款名列国内企业之首,通过这次捐款王老吉收获了极好的社会声誉。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该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与供应商构建、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夯实奠定良好基础
企业通过切实、全面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与其供应商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沟通、加强彼此间的信任,建立比商业关系更加牢固的关系纽带。企业长期稳定的供应商能够降低企业的存货采购、管理、仓储成本,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助力。企业可以与其供应商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与供应商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提升各自的企业形象,强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共同发展。企业通过履行其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使供应商享有包括对企业经营、管理在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等权利,从而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确保企业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当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时,企业也能及时向包括供应商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披露有关信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遵循公平交易、互利共赢、诚实守信的原则,抵制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建立长期的互利合作关系,进而促使各方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再选择及不确定性成本,全面降低存货的采购、仓储、纠纷解决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赢取客户信任、开拓市场份额
企业的客户资源是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拥有的最宝贵资源,客户不仅是企业生产的商品、提供的服务价值的最终决定者,也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企业声誉能为企业赢得忠实的客户。国内学者周延风通过实证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与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他们还发现消费者及产品的特征对相关关系有调节作用。因此,企业认真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能极大的提升企业声誉,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相关学者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研究发现,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远远高于留住老客户的成本,高度满意的客户能为企业带来客户忠诚度、吸引新客户并自觉维护企业品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鉴于此,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规范的客户投诉与反馈系统、建立客户管理机构等方面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企业与客户间的沟通。
(三)履行纳税、环保方面的责任,改善增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是企业做大做强、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府治理社会维护国家安全,投资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公益等社会方面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社会资源。相对于企业资本而言,社会资本的占用成为企业经营的基础条件。因此,企业必须对社会资本的使用支付必要的成本,否则,政府将缺乏资金投资公共基础及社会基本建设。企业不妥善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将失去社会的认可和社会的信赖,不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实践表明,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能改善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通过媒体关注,扩大企业影响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及企业价值
媒体关注是企业披露CSR信息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内学者赵颖和马连福指出,媒体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负面报道会使企业面对更多的来自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压力,因此,企业会更加积极的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正面情况。媒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者,能客观真实的报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负面行为,并褒奖其正面行为。基于此,媒体关注会增加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关注,那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良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其企业竞争力及企业价值。
二、企业加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一)实现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观念转变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其行为仍体现在“经济人”的层面,而“经济人”的角色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通过实现利润寻求发展,但现今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并不代表着其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使企业品牌、企业信誉、社会形象等多方面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需要完成从“经济人”到“社会人”观念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人”,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二)注重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不可避免的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提升企业价值也同样需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控制经营成本,并把企业社会责任引起的社会效应最大程度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把社会责任转变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三) 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披露
首先,良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降低融资成本。国外学者Dhaliwal et al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那些较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其融资成本更低。国内学者孟晓骏也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其次,企业信息披露能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张晓洁和朱卫东(2010)以消费者为视角,自行构建了一个CSR评分体系表,以2007-2009年间的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CSR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地位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食品饮料业CSR信息披露程度总体不高,且CSR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地位之间的相关程度逐年提高,CSR因素成为消费者在考虑是否进行购买时的影响因素之一。综上,企业应当将CST信息披露作为战略层次的部署,认真细致地披露与CSR有关的信息,并积极扩展CSR信息披露平台。
参考文献
[1]徐丽萍,辛宇,祝继高:《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之履行——基于汶川地震捐款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03).
[2]赵颖,马连福:《海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07(08).
[3]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经济研究》2005(05).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2
一、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承载体,而且其中的大型国有企业,还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肩负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部分,肩负着传达贯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是把企业各个领导阶层捆绑在一起的核心力量,应当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企业党组织可以运用执政党基层组织所拥有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工作资源,来促进和保证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作用的内涵包括:
一是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和企业管理层常规决策相结合,在公司关键决策上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管理层决策时,要听取党委的意见;对于管理层的决策,党委不但要带头执行,而且还要管执行的全过程。
二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各类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中,党的组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作系统和网络,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多数企业领导者,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确保企业发展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
1向,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大政治责任。
三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考察,党员队伍是有坚定信念和严密组织的先进人力资源。在各个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的,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大部分是党员,在危急关头冲在最前线的也是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生产一线、条件艰苦的地方发展新党员,为党组织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
四是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企业党组织肩负监督责任,采取各类措施开展监督工作,强化监督机制,健全监督体系,如,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整合监督资源;关口前移,开展效能监察,完善监事会机构,把监事会监督职能与纪检监察职能相结合,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实现党组织监督机构和行政监察机构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融合监事会、党内纪检、行政监察、内部审计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五是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实行领导,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企业党组织推动工青妇和文体协会等群众组织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贯彻企业发展思想,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员工民主管理作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凡是属于企业重要改革方案、重要管理制度、重要人事任免、企业机构设置调整、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等事关企业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都属于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都要按照有关程序
进行决策,保证员工参与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企业竞争力表现形式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址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从市场角度来说,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优势、品质优势(指企业的产品品质超群)、品牌优势、效率优势(指生产或经营效率高,相对成本低)、规模优势(指资产规模、市场规模、营业额和市场占有率规模)、技术优势、员工优势等(简称“七大竞争优势”)。
分析竞争优势的内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所有这些优势的形成的创造者是企业里的“人”。二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决策正确、指挥有方、适应市场、敢于创新、能力卓著的领导班子。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既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否关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四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必须确保社会主义企业的发展方向。
三、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般途径
近年来,党中央对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出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中组部、国资委党委连续下发了多项重要的党建工作制度性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明确了重点任务,指明了工作方向,这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最根本的保证。
在企业党建进程中,把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规律越来越明晰。那就是,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崛起,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就是发展、壮大自己,通过发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党建也就要坚持科学、创新、规范、务实、专业的党建工作思路,要融入企业科学发展大局和生产经营中心,就是要形成“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方向、参与大事;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建立制度、形成体系;保证监督、促进发展”的新体制。
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心”就企业发展这个中心,“大局”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围绕中心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的思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通过做人的工作,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步发展开展工作,促进各项经营管理。二是把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建立健全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等工作制度,有效运用党组织的各项政治工作资源,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格局,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现在围绕经营管理的思想工作中,全面做好企业的发展稳定工作,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真正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促进企业
发展中,体现出党的政治优势。
把握方向、参与大事。企业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与否事关企业竞争力的着力方向。方向正确,竞争力的提高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导致竞争力的弱化。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目前在中国移动湖北公司,企业内党组织和企业管理层具有一致性,这样对于经营管理决策,便于实现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领导作用、决策过程中的参谋作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保证作用以及方针政策上的把关作用,使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落到实处。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党的组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作系统和网络,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多数企业领导者,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大多数生产经营岗位上的骨干,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所有的群团组织,都是在这个组织的领导之下去开展群众工作的。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企业党组织通过把工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表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同志推荐、选聘到主要领导岗位上来,使企业主要领导人成为“讲政治、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同时,企业党组织开展对企业内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把企业改革发展的文章做好、做活的目的。通过抓宣传,一方面宣传企业决策,深入基层,解疑释惑,宣传动员,把广大员工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加快公司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上来,另一方面宣传典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员工不断焕发出高效率的工作热情推动决策的实施。
建立制度、形成体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作用,其中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以“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简称“三重一大”制度)为例,这既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是中央的要求。还有企业内部关于党的工作运行机制的改进与创新,逐步形成以管理职责、人员、党的建设、参与决策、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文件控制与记录的制度体系,保障企业规范运行。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力;核心竞争力
从构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来看,企业文化可以简称为“文化力”,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品力、销售力、扩张力、文化力、管理力和形象力6种力量,其中唯有文化力是可以渗透到其它5种力量中的核心力量。美国著名的企业文化顾问、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而曾经说过,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拥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在他的专著《Z理论》中给企业文化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企业文化就是:“传统和气氛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这堪称是企业文化的经典定义,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埃德加·沙因在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他还在其另一专著《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中将企业文化体现的层次从非常显而易见到高度默认而又不易察觉分为表象、表达的价值和共同默认的假设三个层次。沙因提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和理论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也因此而成为了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研究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美国和西欧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通过观察注意到日美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的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而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人们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竞争力起着潜在的却是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2.研究现状
从2003年起雄居世界500强榜首的沃尔玛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山姆·沃尔顿透漏:“是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它是其所有战略得以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尔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GE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齐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即使哪天整个微软公司被大火烧掉了,只要人才在,文化在,仍然可以再造一个微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营销大师约翰·科特曾经讲过:“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而没有文化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公司。”卡尔森·托玛斯在其专著《卓越》中指出:没有企业文化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这是世界大公司跨进世界前500强企业的源动力,也是500强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企业持续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也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兴衰成败的作用,还常常表现在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的成败上。有关研究表明,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的;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在其1997年所写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一书中,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并用一些著名公司的案例表明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影响,并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正如美国学者弗兰西斯所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 詹姆斯·赫斯克特还曾指出,无论是对付竞争对手、为顾客服务,还是处理企业对内对外相互关系,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竞争力,必然产生强有力的经营效果。
吉姆·柯林斯认为,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先提高文化竞争力。正如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所说:“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最难模仿的能力”。韦尔齐也指出:“文化是维持生产力增长的最终动力,也是没有极限的动力束源”。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研究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化,国内一些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气息的学者和管理者开始了对企业文化的探讨,发源于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随之传入我国。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任务。这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写上“企业文化”四个字。但此时的研究仍然只局限于企业文化的内容、形式等表层的、粗浅的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涌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危及到了企业的生存。在此背景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人士开始关注世界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研究发现,世界500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并保持其先进性。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由此,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
2.研究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在追求树立长期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何在呢?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黎群博士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通常可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指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难于模仿的、异质性的和有价值的能力。企业文化恰恰可以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些基本特征”。
贾春峰在谈到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时,说过三句话:“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长寿之道”。此外,他还说了四个“越来越”,即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
方建中、刘春敏等在其所著的《现代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以人本管理为突出特征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竭动力的源泉。”他们还进一步指出:“企业文化在提高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大中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三、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研究意义
综上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持久竞争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出现病态,也许不会影响企业一时的运转,但却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危及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进而危及企业的生存。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管理团队和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兴衰成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战略是可以模仿的,资本是可以跨越的,技术是可以复制的,惟有管理及其赖以生存的企业文化是不能模仿也无法复制的,它需要历史的积淀和长期的培育。因此可以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企业在面临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应对空前的竞争和挑战。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我国的启示
有资料显示,全球寿命最长的企业是瑞典的斯托拉公司,已有700多岁。《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是40多不到50岁。而我国中关村的企业平均寿命是4.5岁,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在WTO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在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制度结构、技术支撑点和文化背景之上,并通过市场化的有效运作逐步形成企业特有的能力。如果说经济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创新,即必须有文化力支撑的话,那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也是如此,缺乏文化底蕴将一事无成。所以,中国企业在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文化储备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2][美]卡尔森·托马斯.《卓越》.哈尔滨出版社,2003.
[3][美]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贾春峰《贾春峰说企业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方建中,荚莺敏.刘春敏,耿弘等.《现代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6]李建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法律出版社,1998.
[7]黄金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管窥》.载《中国文化报》,2004,10,26.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4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确定企业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而竞争战略又是企业战略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近年来竞争战略重要性的日益显著, 竞争情报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之间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 目前大家对这种关系存在着一种误区, 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逆的有着先后顺序的关系。多数认为企业是先制定了竞争战略, 再根据这种战略的需要进行竞争情报的收集、分析及整理。这样虽然目的性很强, 可以有的放矢, 但同时也使得竞争情报活动显得非常被动, 一些很重要的情报信息由于没有战略方面的需求就被漏掉了。其实, 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之间应该是一种可以互相影响的可逆关系。本文就来研究二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2 竞争情报的定义及功能
2.1 竞争情报的定义
竞争情报简称CI, 即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有时也被称作BI, 即Business Intelligence。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 是一种过程, 也是一种产品。竞争情报作为过程而言, 指的是对竞争对手及竞争环境的相关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和分析;而作为一种产品而言, 则包括了由以上过程所形成的所有情报和谋略的实体。
2.2 竞争情报的功能
竞争情报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决策支持功能、预警功能与学习功能。
首先, 决策支持功能是竞争情报最初的功能也是最核心的功能, 因为竞争情报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本身就是为上层决策提供数据或实证支持的。其次, 竞争情报的预警功能是指, 企业或机构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跟踪和检测, 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发展做出预测, 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或改变提供预警。第三, 竞争情报还具有作为学习系统的功能, 主要是通过对竞争对手与竞争环境的比较分析, 可以全局性的了解行业或领域内值得借鉴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等, 避免企业组织的僵化。
情报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信息, 它是指经过筛选、整理和分析后的对目标企业或组织具有竞争意义的信息。竞争情报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和决策者有效评估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和平行的竞争对手, 从而降低风险, 提高竞争的效率和效益。
具体的说, 竞争情报可以帮助管理层和决策者及时把握市场动态, 理性预测竞争对手的战略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存在, 深入挖掘新的和潜在的客户, 正确解析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相关政策, 洞悉外部技术环境的变化。最终, 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资产为企业竞争服务。
3 竞争战略的定义和内容
3.1 竞争战略的定义
企业战略并非指某一特定的战略内容, 而是一个复合的战略体系。它包括竞争战略、发展战略, 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人才战略等等。因此, 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中的一部分, 二者并不能等同。
企业竞争战略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 它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 指导和管理具体战略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是企业在把握了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期的、总体的、全局的谋划和对策。
3.2 竞争战略的内容
竞争战略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的制定、竞争战略的实施和竞争战略的修订三大方面。竞争战略的制定、实施和修订的全过程, 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 具体又包括以下主要程序。
竞争分析:包括内部竞争条件分析与外部竞争环境分析两部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完整的了解自身和相关环境的情况, 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内部竞争条件分析指的是对组织本身在竞争方面固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就是对所有影响分析主体在竞争发展中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分析, 既包括外部大环境, 也包括各竞争对手的情况。
规划目标: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组织要参与竞争的基本目标和方向进行总体规划。
拟定和选择方案:可以有多种方案来实现目标, 对这些方案进行拟定并选择最优的方案。
实施战略:战略方案拟定完毕并选择了最优方案, 接下来就开始实施战略方案, 包括确定实施重点, 划分实施阶段, 落实实施措施, 以及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挑选合适的人员等。
控制和检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应当不断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对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统计、分析和检测, 评估战略实施的实际结果与制定战略的期望。
战略调整与修订:针对上述战略实施情况的评估与分析, 以及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战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订, 使战略的实施逐渐完善。
4 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的互动关系
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竞争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竞争战略管理过程可分为三大阶段, 即战略制定阶段、战略实施阶段以及战略调整阶段。战略制定阶段是解决战略方案的制定及选择问题;战略实施阶段是解决战略的具体执行及执行中的控制问题;战略调整阶段是解决战略的修改问题。
竞争情报在竞争战略的三个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竞争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也是整个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基础, 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又根据竞争战略的反馈进行情报的收集分析工作。
总体来说, 竞争情报和竞争战略的关系可以由下图所示, 其中, TMT表示企业的高层团队, CI工作系统包括有:对情报的收集、分析、筛选、分类、提取和提交几个方面的工作。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之间是一种循环的可逆的过程。自上而下的箭头表示, 企业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过程, 这种情况下, 是由企业高层首先做出竞争战略决策, 然后, 依据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情报数据进行有的放矢的竞争情报的收集工作, 在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整理, 最后再提交给高层, 使这些竞争情报对竞争战略提供支撑。这也是传统中的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的关系, 这往往忽略了他们关系的另一个方面, 那就是图中自下而上的箭头所示, 它表示的是, 企业的情报部门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收集了与企业有关的情报, 然后进行分析、整理, 上报给企业的高层团队, 然后由企业高层根据这些情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定、实施和修订。这种流向表示的是由情报订战略。这就要求企业提高情报意识, 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有用的情报用以支撑竞争战略。
5 结论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辨析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词,源于美国英文“corporate culture”,corporate翻译为团体的,法人的,共同的,所以企业文化又可称为公司文化,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我们通常这样定义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企业对价值的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
1.2 企业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思想最早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6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竞争优势,企业就会消亡。企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只有获得和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续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霍弗(Hof e r)和申德尔(Schendel)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尼(Barney)认为,“对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型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而波特(Porte r)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国内学者项保华认为“竞争优势指的是企业所处的这样一种状态,即:以自身的资源或组织能力(活动)为基础,能够提供被顾客认为是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所需的价值”。尽管这些看法在表述上各有区别,但其基本含义却大同小异,即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业务经营领域内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过竞争对手,并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属性或能力。
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2.1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具有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文化能培育一种能力资源,而且这种能力是不断变革与创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今天的竞争优势不等于明天的竞争优势,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什么才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呢?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对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和独特管理的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互制约
当代社会,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竞争能力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不同企业文化下所形成的“理念”是一个企业所秉持的信念,它一经“内化”,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完成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因,它对形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往往能起到“谐振效应”和“导引效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企业作取舍、辨是非、明赏罚、论能否、定褒贬的尺度和标准。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培育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2.3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必然具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有价值、杰出和难以模仿或复制。有价值的企业文化,能在制度和经营流程上使企业以高销售、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式运行,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企业价值和增值。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使竞争对手不能实施改变其自身文化的行为从而具有被模仿企业的文化特征,或者即使能尝试模仿,这些竞争者相对于被模仿的企业也将处于某种不利状态(如企业声誉、经验等)。判断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构成竞争优势,可以从有价值、稀少、难以模仿、不可替代和具有延展性五个标准来着手。有价值意味着企业能通过利用其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消除外部环境中的威胁来创造价值,形成和实施能创造特定客户价值或客户感知价值的战略。稀少和独特意味着企业拥有的构成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在竞争对手中是差异化的、稀缺的和非普遍存在的。而难以模仿则强调,不同的企业有其不同的成长路径,能不断积累反映其独特历史的能力和资源;同时,这些能力和资源形成的原因与具体在企业中的运用是比较模糊的,其中许多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资源的产物,包括企业长久形成的公众关系、声誉等,都是竞争对手难以清晰辨别加以模仿的。不可替代指企业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战略对等资源,资源和能力越不可替代,越不可见,竞争者就越难以超越对手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资源和能力的延展性要求其能拓展到企业其它产品和服务中,形成资源和能力的规模经济效应。
2.4 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对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上。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巩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譬如,在与顾客的互动中,一方面输出企业对创新的实践,另一方面汲取对方对创新的需求。企业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正反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公司建设与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资产。
三 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这个论题是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大论题,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70-02
摘要:
路桥施工企业创造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围绕核心竞争力来制定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提高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路桥施工;核心竞争力;发展
1引言
高速公路和桥梁(以下简称路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技术标准高、设施完善、通行能力强、行车速度快等特点。路桥以其大流量、高速度、深影响、强辐射等顯著特点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路桥施工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路桥施工企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相对集中的趋势,路桥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本文对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对路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
2路桥施工企业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路桥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路桥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更加注重方便、快捷、安全和舒适。路桥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地区间的运输能力,改善了交通条件,加强了城市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系,从而对各地区乃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当今的路桥施工企业而言,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有着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国家每年均以巨额资金投入到建设事业上。项目法施工是我国路桥施工企业根据经营战略和内外条件,按照项目内在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对企业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企业综合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项目法施工是90年代以来我国路桥施工企业对长期采用的固定建制式管理逐步进行施工体制改革的结果。其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以项目为基本活动的组织形式,为项目服务的责任系统,实行项目经济核算制。而现在其发展市场虽大,路桥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并没有降低。从近几年投标的情况来看,低价位竞争现象越来越突出,多数中标项目均为保本价格,亏本竞标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路桥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大力降低成本费用的支出已成为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在许多方面还有不很理想的地方。一些项目的管理仍然是大投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甚至有些路桥施工企业对材料的管理如沙、石、水泥、钢筋等没有预先的控制标准和采购计划,也没有一定的库存安排,有些企业甚至是边施工边购买材料。即便有些路桥施工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标准,也不一定切实可行的。以上这些情况都会给路桥施工企业有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3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其核心是企业的技术专长与实力,主要表现在企业能够开发出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的营销手段等。在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后,从事路桥施工业工作的学者对我国路桥施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一些研究,认为路桥施工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应包括市场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运营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提高企业形象的能力。并提出了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社会影响力、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融资与财务能力以及资源管理能力。路桥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首先是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求发展。因此生存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是衡量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生存能力指标包括路桥企业人均资金装各水平、施工装备的先进程度、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外部协作水平; 路桥施工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利润增长率、资金利润率、技术开发费比重、技术开发人员比重、自有资金增值率以及固定资产增值率等。
4提升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首先要提升市场层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实施低成本战略,创建赢利模式,苦练内功,才能赢得竞争优势。把路桥施工企业需要攻坚的课题在公司立项,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课题成果及时奖励。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得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员工针对路桥施工企业的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引进急需的人才。
其次是提升技术层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影响技术层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关键人才短缺,且未充分利用。故提升技术层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措施在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多引进并注意培养关键人才,充分发挥关键人才的效用。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起企业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库。而解决人才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建立适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经营战略体系,使之形成梯次性的多面向多层次的人才架构。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规划,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其次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把吸收人才、引进骨干、强化培训、优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有序竞争。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4.1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自己发展战略的需要来引进和培养人才。对企业实现战略调整所必须的综合管理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项目经理、成本工程师、工程造价师、高级财务管理和金融类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在薪酬、股权、事业上给予倾斜从而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的加盟。在人才选择上,应置“德”于首位,要求路桥的人才首先必须敬业爱岗并愿意为路桥事业长期奉献才智。要建立起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做到将绝大部分的业务、行政、项目经理、管理岗位通过公开竞争上岗来选用人才,机会人人均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来对所有在岗员工进行考评,做到能者上、适者留、庸者下、差者走。确保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4.2加强内部竞争和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是湘建路桥公司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的质量取决于每一个路桥员工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人才的引进要遵从严进、宽出的原则,加强内部的竞争。通过竞争、自立的企业文化宣传,打破“铁饭碗”观念,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自觉性。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为确保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要求,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通过改进员工的个人绩效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绩效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湘建路桥公司通过建立完整的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最终达到发现员工工作过程存在的不足的目的,通过对这些不足的改进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
4.3推动薪酬体系的改革和员工培训,根据路桥施工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薪酬体系和员工激励机制,制订符合路桥施工企业实际的业务绩效和长期发展要求的薪酬结构。针对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业务等不同序列,建立起一种适合各类序列员工的公平合理的薪酬结构。适当加大浮动工资比例,逐步探索股权奖励计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是造就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坚持全员的终身教育,以帮助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水平,要求所有员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历层次。
5结语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竞争,我国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中存在如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目前我国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己经达到相当的深度,但针对路桥施工企业的研究较少,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剖析了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提高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从发展的角度寻求对策,使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02-127
[2]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2-6
企业先进品牌与竞争力关系研究 篇7
1、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1 区域品牌竞争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中国品牌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国内并不缺乏创建优秀品牌的土壤, 而是企业忽视了品牌的管理。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 知名品牌的集聚程度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市场需求较大和开放度较高的条件下, 知名品牌的集聚程度越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会随之提高。中国很多地区的发展环境, 条件还并不能适应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1.2 忽视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
目前, 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具备世界水平的制造能力, 但却因为没有自己知名的品牌, 而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厂。外资品牌获得高额利润, 而我们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所以, 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是中国品牌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
1.3 企业品牌管理制度不健全, 难以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新产品。
到目前为止, 中国企业中真正设立品牌管理机构的还很少, 技术投入也不足。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技术投入能力相对不足;多数企业还处于技术模仿阶段, 自主技术开发的能力还比较弱, 还没有足够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一些企业主观上也没有形成自主开发品牌的内在要求与发展的冲动。这些问题导致已有的名牌产品难以系列化, 多样化, 更难以具有新魅力和竞争力。
2、企业品牌和竞争力的关系
2.1 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基本重合, 难分彼此。
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品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有时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保持品牌的信誉也是非常困难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 它需要企业构建和发展一个创新型的学习组织, 在不断的学习、积累过程中, 增加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 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因此, 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而品牌经营也不仅仅是广告的运作, 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核心技术的整体策划, 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必须要通过管理制度、技术的创新, 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 全方位提升品牌价值。
2.2 从实质上看, 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品牌经营的目的与归宿。毋庸置疑, 品牌经营需要企业综合实力作后盾, 而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企业综合实力是品牌这幢大楼的地基, 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支柱。而良好的品牌反过来又作用于企业, 带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营销创新, 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良好的品牌往往给消费者优质产品的印象, 而良好的品牌树立起来后, 如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则会影响消费者对这种品牌的忠诚度。因而需要企业不断进行各个环节的改进与创新, 优化企业的价值链, 从而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3、中国企业建立有效的品牌竞争的对策
3.1 企业应对品牌实行全方位管理, 注重品牌的创新、推广、延伸。
对品牌的全方位管理, 就是要求企业从市场调研开始, 通过分析市场, 确定目标, 科学地进行产品宣传, 并优化质量控制, 优化名牌组合, 创新营销管理。品牌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经过对自身品牌的分析, 从而制定合理、科学的营销策略和广告策略, 找准切入点, 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展示其品牌外部形式的同时, 充分挖掘品牌的内涵, 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3.2 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就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化的表现, 这就要求将企业的文化、个性和价值都融入品牌的塑造中, 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 体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提升品牌竞争力要以增强品牌意识为前提, 准确定位为基础, 突出创新为核心, 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 将企业的核心能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的优势。要将企业的核心能力化为品牌形象, 实现有效的品牌管理, 就要将企业拥有和掌握的核心能力内化为企业独特个性的品牌形象, 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 实现有效品牌管理。
3.3 注重人才的竞争。
品牌在创建与维护过程中, 关键是要有相关人才的操作, 在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品牌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内部, 知识、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归根结底离不开高效率和高素质的员工, 而这又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责和能力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技术、资本、政策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 环境也日趋同化。品牌竞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的脑力, 人成为实现品牌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且, 由人力资源构成的组织, 竞争对手更难模仿。通过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打造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优势。
摘要:品牌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 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基本重合, 难分彼此。品牌经营既是一个企业形象与企业产品重新塑造的过程, 也是一个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外界释放与推广的过程, 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企业先进品牌竞争力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开明, 中国发展机遇期, 挑战与应对之策, 东南学术, 2004.2
[2]、王海涛等, 品牌竞争时代, 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9.1
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发展与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营销,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发展与研究
一、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内涵
1. 认识论。
王卫红在(1998)《我国企业营销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研究认为,营销竞争力是企业认识市场、开拓市场、综合运用营销组合策略、组织管理生产活动、扩大市场容量的综合能力;熊银解在(2001)《新经济时代销售竞争能力的塑造》中提出,企业销售竞争能力,是企业整体拥有的、决定企业持久开拓市场、销售产品和创造利润的能力,即是企业的营销竞争力。二者都认为营销竞争力就是企业扩大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创造利润的能力。基于这种观点,当时对营销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侧重于营销业绩的评价。
2. 优势论。
郭斌、蔡宁(2001)《企业核心能力审计: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一文中提出:企业营销能力是企业把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曾晓洋和李劲松(2002)《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表述其研究观点认为:市场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匀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观点认为,企业营销竞争力就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营销目标的能力;杨德立和郭惠玲(2003)《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理论初探》一文中认为,营销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在营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优势。
3. 能力论。
杨保军专著(2005)《营销竞争力》中把企业营销竞争力定义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在营销竞争情报的指导下,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制定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并有效执行,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更好的营销业绩,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地位和赢利水平的综合能力”;
陈胜荣和蒋志锋(2005)《构建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提出现代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并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管理和组织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其性质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市场变动方向,不断更新企业原有的营销观念,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系统的有效动态协同作用;张秀清和王丽芳(2007)《我国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结构模型构建的探讨》中认为,企业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本行业内,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诸如产品销售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优势、企业的产权优势等,其主导因素体现在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分销竞争和资本运营竞争四个方面;刘小平和瞿瑛在(2008)《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营销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先进的营销理念、更高效率的营销组织,能够迅速有效地认识和挖掘市场机会,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不断创新产品或服务,制定并运用有效的营销战略与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更好的营销业绩、提升自身市场地位和赢利水平的综合能力”。
4、资源论。
祝晓路(2009)《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销竞争力研究》中提出:企业营销竞争力就是企业不只是一种管理性组织,更是一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是“建立在以管理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市场要求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
二、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发展
1.曾晓洋和李劲松在(2002)《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一是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的综合意见作为确定和调整指标权重依据;二是以实例验证的方式,通过同期同等条件下的两个企业的横向实验对照和纵向实验对照,最后得出营销绩效的改变程度来最终确定并调整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他们的研究为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设定开创了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对实践应用和未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郭惠玲(2003)《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中,提出通过运用AHP模糊评价方法来确定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各指标权重,构建出“输入—产出多层次营销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于各个基础层次结构中的要素进行互相的判断比较,构造出一个判断矩阵,然后再分别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并对二者进行一致性的检验。最后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加以评价。这一研究结果是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平均法等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给出了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3.陈胜荣、蒋志锋在(2005)《构建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中进一步提出顾客购买行为的选择、价值认识以及最终感受等是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要素,因此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以顾客为指标的权重设置应该相对占有较大的比重。
4.冯俊华、王恩宁和宋安玲在(2007)《企业营销力概念模型构建探讨》中构建了以价值力、销售力和持续力为内容的营销竞争力模型。
5.刘小平和瞿瑛在(2008)《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重点研究了包括6要素22个子项,即:营销理念、营销信息、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保障和营销业绩六大要素的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权重,测度企业营销竞争力综合评价值,提出了建立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三项原则。
6.黄辉在(2010)《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双因素分析》中指出:企业营销竞争力的保障因素和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增长因素是影响企业营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评价和分析企业营销竞争力应该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企业要取得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对这两类因素区别对待。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营销竞争力的评价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一个全面而完善的观点提出。因此,尽管先期研究者们对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所做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真正对于企业营销竞争力进行的定量研究并没有到位。
三、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在不同行业的实际应用
1.王晚香、马彩雯、冯旭阳和徐强在(2006)《铁路运输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遵行综合评价的原则,采用主成份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运输企业营销竞争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2.杨伟文、曾娟晖于(2008)《我国汽车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我国汽车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指标为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和营销业绩等因素。文中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汽车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例对汽车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进行了评估,为汽车企业增强本身营销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3.翁朝霞在(2009)《网络零售企业营销竞争力分析》一文中,构建了我国网络零售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提出了网络零售企业营销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指标,并进行了应用研究,为我国网络零售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4.郭惠玲在(2010)《高校营销竞争力理论研究》和(2011)《高校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与运用》中提出了高校营销竞争力的概念,构建出高校营销竞争力的多层次模型,系统地研究了高校营销竞争力的培育模式,并针对我国高校当前的营销现状,总结出提升我国高校营销竞争力的系统化思路,从而为高校更好地应对竞争和满足社会需求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
5.杨长峰和亓晶晶(2011)在《层次分析法在家具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将AHP引入家具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中,构建了评价结构模型,并通过评价过程中对三个关键问题的论述来提高评价家具企业营销竞争力的有效性,为家具企业保持和提升营销竞争力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多点竞争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篇9
关于多点竞争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Porter(1985)在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到了多点竞争是“厂商之间在一个以上市场彼此竞争的情况”。Karnani和Wernerfelt(1985)也关注了多点竞争的问题,认为多点竞争是“厂商之间同时在数个市场彼此竞争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在不同地理区域市场为相同产品展开的竞争”[1]。陈明哲(1996)提出多点竞争是指“企业在多个地域、多个产品进行竞争的状态,包括有进攻/反击和合作等竞争表现[2]”,国内学者马浩(2006)则指出多点竞争“包括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竞争;也包括在同一种产品上或同一个行业里的不同的地域市场比拼;还包括在多个国家市场对垒”[3]。
综上所述,各学者对多点竞争的理解基本一致,多点竞争中的“点”就是一个“市场”或一个“产品”,多点竞争(multi-point competition)与多市场竞争(multimarket competition)等同,都是企业同其竞争对手在多个区域/多个细分市场/多种产品线展开的竞争。
2 多点竞争与企业竞争优势
2.1 动态环境改变企业竞争方式
目前,竞争优势的基本理论可总结为外部化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两大类。竞争优势外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可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外部集群与区位环境或企业生态系统中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内部化理论的观点则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其实现路径依赖于企业的创新[4]。
当前企业面临的动态环境要求企业综合以上理论来找到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获取和内部能力、跨组织能力的培育都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动态条件下,影响企业竞争的变量大量增加且变化明显加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降低;企业只有通过获取连续的短暂优势建立持久优势。企业对多点竞争的关注可能使企业通过有效的行动和回应来改变内外部资源配置和能力培育,获取竞争地位,从而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2.2 多点竞争影响企业外部资源获取与跨组织能力形成
在日益动态化的竞争环境中,由于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日益加大,很难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清晰界定在某个细分市场或某个产品上,其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动态的,也是模糊的。在目前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由组织内部提供经营所需的全部资源,也无法完全由个体的力量对抗外界的压力。所以,任何企业都必须考虑组织间的关系,需要把跨企业、跨产业的资源联系在一起来共同思考企业的战略选择,需要用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去寻求均衡、回避经营风险。由此,企业多点竞争的数量和质量可能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在多点竞争情况下,企业资源配置的决策受到多点竞争中“相互克制”的影响。企业间多产业关联可能使企业间相互依赖,因为彼此间可能在多产业发动进攻或者报复行动,彼此间存在“相互克制”的机制。当竞争对手间在多个产业展开竞争时,资源的质量和配置方式实际上决定将来竞争格局的演变。企业间进入退出彼此的产业不仅改变了竞争结构,也影响着彼此的竞争行为。因此,多点竞争中如果一个企业有意识地调整资源在不同产业上的配置,通过与外部组织建立联系获取外部战略性资源来重构企业,以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就可能获得某种暂时的优势;此外,多点竞争的企业有可能跟其他企业在行动上互相合作,这导致相互克制从而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强度,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跨组织能力也得以发展,这同样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而另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及时回应,就可能在多点竞争中丧失机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多点竞争影响企业内部资源利用及内部能力形成
2.3.1 多点竞争影响企业的业务组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当两家企业互相竞争并形成多点竞争的局面时,如果一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对对方企业发动攻击,则对方可以在其他产业采取报复行动。这种类似“围魏救赵”的战术运用,是多元经营者的潜在竞争优势之一,也可能成为企业总体战略构想中的一部分。在某一行业中,如果许多从业者都分别是集团企业中的一支,由于担心对方在其他产业报复,彼此的竞争强度可能因此会比较弱。而行业中如果某家企业力量单薄,并无集团在其他产业中支持,则可能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因此,多点竞争的企业在业务组合方面较之单点竞争的企业可能有更多优势,这也正是许多专业化企业逐渐走向多元经营的理由之一。
多点作战的另一种可能的战略构想可称之为“练兵取粮”,也就是在某些行业“练兵”,在某些产业“取粮”,互相支援彼此的竞争能力。一般而言,各个行业的行业结构与竞争强度不同,有些独占性高些,常有超额利润;有些则进入障碍少,虽有成长机会,但竞争激烈。传统上看,当然处于独占性高、进入不易的产业最有利,但长期处于这种行业中,容易使组织加速老化、效率低落,真正有才能的人也不易出人头地。反之,位于竞争激烈的行业虽然由于环境险恶不容易快速地创造利润、累积资金,但其为了适应环境,组织往往不得不精简而使其富有弹性,人员个个被磨练得精明干练。企业跨足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业,一方面可以从独占性较高的事业获得资金投入,并将这些财力转移到更有成长潜力的行业;另一方面可以让后备人才轮流去竞争激烈的事业单位接受磨练,使居独占地位的事业单位不致失去活力,减少组织惰性的形成[5]。
2.3.2 多点竞争影响企业的内部资源利用。
从多点竞争的目的和过程看,它常常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相联系。如果企业认为自身还有很多闲置资源可用,就会走继续扩张市场和产业的发展道路,这导致企业不断地追寻资源的最佳利用率以及范围经济。在单点经济阶段,企业只能依靠大规模生产与经营来获得节省或效益。但在多点经济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多点之间,或者实现技术关联性协同,或者实现市场关联性协同,或者在空间与时间上实现协同,追求最大化的范围节省或范围效益。多点竞争的优势同样也产生于协同效应所带来的范围经济。在一个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中,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产业市场能够分享企业的资源,例如共同分享企业的输入/输出渠道、广告效应、品牌效应、技术和知识等,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就会提高。
3 多点竞争相关研究进展
3.1 多点竞争研究概况
多点竞争作为动态竞争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源头可追溯到50年代中期Edwards(1955)对企业间对抗的研究。随后Porter(1985)以及Karnani和Wernerfelt(1985)分别利用焙咖啡产业和重型机械行业的案例阐述了这个问题。Barnett(1993)、陈明哲(1996)、Gimeno和 woo(1999)[6]、Baum和Korn(1999)[7]、Li 和 Royston(2004)[8]、Greve(2008)[9]等则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90年代末才引入动态竞争的概念,以蓝海林[10]、谢洪明(2003、2004、2005)、谢武、陈晓剑(2004)、窦彬、田志龙(2005)[11]、刁昳(2007)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尝试对其中的竞争互动理论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多点竞争尤其是多点竞争中相互克制理论的研究还很少。
从目前研究看,相关文献大都认为,企业间多市场关联程度越高,企业间的攻击和反击越可能“相互克制”,产生较稳定并且可预期的竞争行为,从而降低企业间的竞争强度并导致多点竞争的企业绩效提高。许多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Jayachandran[1]、Gimeno[6]等对多市场关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只有少量的研究与这一命题相反。
多点竞争由于涉及不同产品在不同市场的竞争,其分析视角具备了跨产业的特征,为融合不同产业的特性来分析企业的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4]。目前,在相关研究中,一方面是利用博奕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来考察企业互动行为的选择机制,另外一个视角是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企业实际竞争行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11]。
3.2 多点竞争对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目前对Edwards的假设的实证研究大多数证明了多市场接触与企业间的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多市场接触的企业可以提高产品价格(Evans和Kessides,1994;Singal,1996;Jans和Rosenbaum,1996;Gimeno和Woo,1996;Barros,1999)、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多的生存率(Scott,1991;Barnett、Greve和Park,1994;Baum和Korn,1999;Pilloff,1999;Haveman和Nonnemaker,2000;Gimeno,2002;Li和Greenwood,2004)。但是有一些学者(Whitehead,1978;Alexande,1985;Mester,1987;Greve,2008)通过研究却发现多市场接触不一定会降低竞争强度,相反随着企业多市场接触的增多,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Strickland(1980)和Rohoades和Heggestad(1985)的研究则表明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的竞争强度竟然没有什么关系。Baum和Korn(1999)的研究又表明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的竞争强度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U型。
续上表
资料来源:由作者在Baum & Korn(1999)[10]基础上整理
针对研究的不同结论,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多点竞争所带来的竞争中的相互克制是否受行业影响。Bernheim和Whinston(1990)提出多市场接触所带来的相互克制发生在容易观察到价格的强调成本的行业。对于不容易观察竞争行为的行业可能不服从以前实证检验的结果(Matsushima,2001)[8]。Greve(2008)[9]的研究也认为不易观察竞争行为的行业模型中企业的多市场接触背离于销售增长。
也有学者认为实证结果的不一致可能跟企业自身能力有关,多点竞争降低竞争强度的有效性还需要多点竞争中的企业具备实施克制的条件。台湾学者王俊如等区分了产品与地理上的多市场关联,指出其在竞争本质上存在重大差异,并强调企业的多市场关联带来相互克制并进一步降低竞争强度这一结论会受到很多限制,例如结构、体制以及心智的僵固性会制约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但他们没能对分析的结果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4]。Golden and Ma(2003)[12]也强调企业可能缺乏组织能力去组成和应用相互克制的战略,并指出机制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多点竞争中相互克制的实施需要企业之间彼此有一定熟悉了解,能够推断对方的后续行动。Baum and Korn (1999)[7]指出仅仅存在多市场接触并不一定需要应用正面积极的多点竞争战略,相互克制需要竞争对手之间具备一定的了解。Jayachandran、Gimeno和Varadarajan(1999)[1]进一步阐明该观点:相互克制需要企业不仅知道谁是他们的多市场竞争者,而且他们知道如果遭遇侵略性进攻或面对串谋的暗示这些企业会如何行动。Stan Xiao Li和Royston(2004)[8]就提出多点竞争可能跟更好绩效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多点竞争的公司存在跟其他公司在行为上串谋的可能性,这导致相互克制从而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强度,其实证的结果也支持在企业互相掌握一定信息和熟悉了解的情况下多市场接触确实跟更好绩效联系。
4 结论与展望
尽管多点竞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从目前的实证结果看并未得出确切的研究结论,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有必要对此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动态环境下,多点竞争涉及企业在多个产品或市场的竞争,这给企业通过重新配置竞争环境中的资源或改变企业竞争行为来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索哪些条件下的多市场接触导致相互克制和互相合作,从而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绩效;哪些条件使多点竞争下的相互克制无法实现从而对企业无法带来正面影响。如果综合不同视角的分析能让我们对多点竞争企业的竞争绩效差别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合理的多点竞争战略来改善企业的整体竞争状况,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AYACHANDRAN S,GIMENO J,VARADARAJAN P R.The the-ory of multimarket competition:a synth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6):49-66
[2]CHEN M-J.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toward atheoretical integration[J].Academy for Management Review,1996,21(6):100-134
[3]马浩.多点竞争与“互相忍让”[J].北大商业评论,2006(12):16-23
[4]谢洪明,彭说龙,蓝海林.多点竞争与竞争互动理论[J].科学管理研究,1999,21(3):20-23
[5]代宏坤.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深层动机分析[J].商业研究,2007(9):129-132
[6]GIMENO J,WOO C Y.Multimarket contact,economies of scope,and firm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3(3):239-259
[7]BAUM J A C,KORN H J.Dynamics of dyadic competitive interac-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3):251-278
[8]LI S X,ROYSTON.Effect of Within-Industry Diversification onFirm Performance:Synergy Creation,Multi-Market Contact andMarket Structu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2):1131-1153
[9]GREVE H R.Multimarket contact and sales growth:evidence frominsur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229-249
[10]蓝海林,黄嫚丽.降低竞争强度的多点竞争协作战略[J].南开管理评论,2002(6):32-38
[11]蓝海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10
1.1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影响
中小企业由于企业实力和影响力有限,一般没有比较稳定的订单,订单批量小、品种多、不稳定,造成生产严重不均衡,销量也不稳定,数量一般也不大,导致生产的计划性差,生产安排随机性大,生产均衡性也不能保证。由于物流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直接增加了运输和仓储成本。中小物流企业一般都是自办车队、自办仓库和自主拥有装卸设施,设备设施保有率较高,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空载和损耗居高不下,物流成本较高,最终增加了产品的运营成本,加上服务质量上的欠缺,使市场的声誉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
1.2技术和设施落后,成为中小物流发展的瓶颈
机械化、立体自动化仓库、多功能配送中心、机器人搬运装卸、托盘联营、单元化堆码,自动分拣机械、条码识别、电子扫描、自动化包装作业等物流技术,成为现代化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EDI(电子数据交换)、RF(射频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ITS(智能交通系统)等。这些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需要很大的投资,这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乎没有,使中小物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没法与技术和信息设备完备的大型物流企业相齐媲美。
1.3中小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粗放经营难于适应市场需求
很多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只能从事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无力承担综合性的服务,更别提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了。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在利益的驱使下,少数中小物流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违规违法经营。以公路运输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违反道路安全运输规定,存在着不同程度地超载现象。这种超载现象不但影响了道路的安全,而且对商品运输本身也存在不少隐患。虽然,国家经常进行道路运输安全整治,但是由于通过超载等不合法运作行为,中小物流企业能以较低的运输成本得以生存,所以超载等违规违法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加上管理体制的落后,采用原来的粗放式、低效的管理,使中小物流企业没有能力参与客户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一体化、综合性的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只能被动的满足客户企业的要求,在市场开拓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形成高效的反应机制。造成企业的许多客户是通过熟人介绍,而非通过市场获得,而且还存在企业运作过分依赖大客户的现象。而且与客户关系多数不稳定,合约期短,以单纯的承托关系和传统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为主,而不是长期的、战略性的现代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
1.4物流管理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
目前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传统物流行业转型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物流管理知识结构滞后,缺乏现代物流知识、缺乏市场观念的问题。物流企业的老板和管理层,很少受过正规的物流理论培训,经验主义居多。在校的大学生和物流培训市场又脱离社会严重,无人可用。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具有现代第三方物流知识,接受过先进的物流企业培训的专门管理人才的稀缺,造成了中小物流企业执行能力差,效率低,难以适应现代物流运作的需要.
2 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2.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服务的多元化
面对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不足的状况,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处理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资源,使得运输、仓储、流通、配送等物流作业相关领域切实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企业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货主对物流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要不断提高,以与客户需求同步成长。可以利用、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物流企业是从事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全过程服务的新型企业。现代物流不是单一的货物运输,货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物流公司不仅从事物流的实际运作,而且更要进行物流全过程的策划。所以,发展现代物流必须要成立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来运作,通过组织机构对物流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尽管物流的最大需求集中在企业的供应、生产、库存、销售环节,从企业到用户的配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2.2转变物流管理理念,重视物流服务品质,提高整体规划水平
由传统物流“大而全”的思想转变为“小而精”的现代物流思想。传统物流讲究“大而全”的思想,其实质就是“我什么都做”。这种思想最大的弊端就是我什么都做,但做的结果都不怎么样,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却微乎其微,最终结果是物流整体效益不佳。“小而精”的物流思想是放眼未来,根据物流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需要,将物流企业打造成供应链上特有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性物流实体,提供高质量的精益物流服务。这些“小而精”的物流实体在供应链上的相互协作和有机集成,将会打造出一条精简高效、刚柔并济、无与伦比的供应链条,这将成为中小物流竞争必胜的法宝。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模拟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规划水平和物流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各环节的损耗和费用,注重物流服务品质的培养,在准时、准点、准质、准量等方面打出特色,建造一流的物流服务品牌,切实维护客户的利益。尽可能以最低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使物流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
2.3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为此,必须加速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发展非学历、职业培训教育。这就要求中小物流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更要为专业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并确立合理的薪资结构、良好的福利保障和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重制定人才战略计划和措施;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现代物流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利用社会资源,与大学、培训机构合作提高企业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从而实现“人才兴企”战略,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摘要:伴随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小物流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成为中小物流面临的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中小物流现状的考察, 分析了我国中小物流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提升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出路
参考文献
[1]刘静.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2009, (9) :103.
[2]王佶伶.浙江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5-16.
[3]袁中英.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 2008, (15) :34-35.
[4]肖建中.中小企业物流优化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20-21.
[5]冯文龙.成都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4) :20.
企业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篇11
关键词:实木地板竞争者竞争战略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实木地板的主要材料是天然的整块木材,对森林资源要求的数量大、质量高。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逐步深入开展,政府对森林资源的开采控制也越来越严格。截至2005年2月25日,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194个,占国土面积的14.8%;估计到201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将会扩大到国土面积的16%左右。而这些自然保护区中对木材的砍伐是有严格限制的。为了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对实木地板征收5%的消费税。而且东南亚海啸过后,东南亚国家开始注重进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木材输出量,如2005年,印尼的木材出口仅为原计划的22%。目前各项政治措施都逼迫实木地板行业压缩产能,走高档化和贵族化的路线。
(二)经济环境
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全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家庭装饰装修的持续升温,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实木地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CDP年增长率保持在8个点以上,城市化、新增人口和拆迁带动房地产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活质量及品味的追求使得地板在地面铺装材料使用比重稳步上升。与此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会对住宅建设电有推动作用。
(三)文化和自然环境
国人用实木地板进行装修是有传统的,自从明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用实木地板铺装地而的情况。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有消费实木地板的习惯,且这种消费习惯具有一定的惯性。所以人们对实木地板的接受程度比其他木地板要高。加上我国广大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树林生长,自古以来建筑大多是以木料为主体,文化上有着天然的实木情节。最近虽然森林资源衰退较快,但我国毗连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输出地之一的东南亚和俄罗斯,在发展实木地板产业上仍然有着比较优越的条件。
(四)技术环境
实木地板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以4大革命为核心的产品格局,即木种革命、油漆革命、结构革命和安装革命。随着实木地板全球化战略的扩张、产品和技术创新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实木地板在产品和技术革命上,将形成6大革命,即木种革命、油漆革命、结构革命、安装革命、功能革命和环保革命。一些更加稳定的产品将成主流,同时锁扣技术、超耐磨技术、防静电技术、环保技术和更易安装的DIY产品,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如抗菌产品,红外线产品,具保健功能的产品等工艺和技术将全面应用到实木地板产业中。
二、竞争者分析
(一)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分析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实木地板的产销量均以每年30%的增长量递增。但到了2005年木材原材料价格猛涨和2006年国家对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以后,实木地板的销售出现明显下滑,2005年实木地板的销量仅为7500万平方米,比2004年下降了30%,2006年销售也非常疲软,而同期强化木地板和复合地板的销售分别增长了300和80%。实木地板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下降到28%。全国4000多家实木地板生产企业仅存1000多家,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浙江南浔的实木地板厂家也由最高峰的370家骤减至100多家。一些家庭作坊、小型企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原料供应的变化,加工设备的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将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数量下降了近1/3。这些迹象表明实木地板市场在宏观市场环境和性价比较高的替代品的冲击下,任何一家企业是不会盲目进入实木地板行业的,潜在行业进入者的压力是较小的。
(二)替代品分析
实木地板目前最有力的竞争者就是其替代品强化木地板和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和实木复合地板因为其原材料容易取得,成本低廉,同时产品具有木地板的某些特点甚至弥补了一些实木地板产品的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登陆我国后就得到了飞速发展,从实木地板一枝独大发展到今天三足鼎立,替代品对实木地板产品的压力日益加大。实木地板作为传统产品,只有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完善产品标准,走精品化路线,发挥实木地板不可替代的魅力,才能历久弥新,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实木地板企业在营销方而应该与替代品进行分层营销,实木地板占据高档市场,强化木地板占据中档市场,实木复合地板占据低档市场,发挥天然实木不替代的优越性,避免简单的价格战。
(三)顾客议价分析
目前实木地板市场是买方市场,顾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地板选购算得上是一种大宗购买,一般都会再三比较和挑选,对价格的敏感度也较高在通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顾客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从而保证自己从卖方中得到最优惠的价格。相对于实木地板的销售而言,装饰公司、房地产公司购买批量大且集中进行则议价能力强,普通消费者因为购买数量小且较零散,其议价能力较弱。现阶段,实木地板生产企业因为受资源的限制,已开始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服务的差异化。顾客购买那些产量大、同质性好的实木地板产品,则可集中精力放在寻觅“价格好处”上,其议价能力较强,若顾客购买产量小、差异化较大的实木地板产品,则议价能力较弱。
(四)供方议价分析
在原材料供应商方面,随着世界森林资源的退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加强,国内木材需求处于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下。一方面,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木材需求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森林资源将承担生态平衡和供给木材消费双重任务,从总的趋势上讲,木材资源虽然可以再生,但供应形势仍然偏紧,特别是国产优质树种供应十分紧张,资源稀缺性高,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其它国外进口材种如香脂木豆、柚木等在国外也属保护树种,供应数量有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总之,议价能力与资源的稀缺程度正相关。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国内过剩的产能,加上实木地板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也没有可以左右市场的垄断企业,所以木材供应商在仪价地位上比较强势。
(五)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目前国内木地板品牌接近4000个,其中知名品牌约100个,占2%左右,国产化程度高。实木地板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技术进步加速,研发创新增强,产品不断差异化,品牌利益延伸,服务意识引人。一些品牌在陪送、销售服务、市场研发、促销推广方面以高效、低成本、专业化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地板企业通过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开
发、增加服务和保修业务以争夺顾客。实木地板行业在资源方面,大的厂家将在国外自设原材料加工厂来集中掌控原材料,一些小工厂、小品牌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将逐渐丧失。规模上,生产规模小的企业将在市场中更加缺乏竞争优势而被淘汰或转型,部分小厂将更加明显成为大品牌的0EM工厂,同时大厂家、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洗牌的格局也越来越明显。所以,作为国内实木地板企业而言,面临的最大对手就是具有相当实力的实木地板企业。
三、实木地板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一)可供选择的主要竞争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低成本来取得优势地位。该战略要求企业树立成本控制的基本目标并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费用,使产品成本低于竞争者。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处于低成本地位的公司可以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2,标新立异战略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产品标新立异表现在产品的技术特性、功能特性、质量品质、品牌形象等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性。服务标新立异是产品标新立异的延伸,企业在交货期、货款支付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比竞争者更为优越的条件。
3,目标集聚战略是介于前两者战略之间的折衷战略,由于受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它是围绕着很好的为某一特定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战略。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中,采用同标集聚战略的企业或者通过较好满足特定对象的需要实现了标新立异,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
(二)实木地板企业应该选择的竞争战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关键在于实木地板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做到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所谓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就是指实木地板企业在产品销售和成本企划阶段将目标集中在特定的消费群体,充分考虑到该类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做到产品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成本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三大战略中,成本领先战略在实木地板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实木地板行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存在着生产和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但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方面,中国地板行业还不具备实力。尽管未来市场范围扩大、市场营销条件大大改善,但多数地板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难以将机遇变成现实,要实现在行业竞争中低成本领先困难很大。
2,在标新立异方面,大多数实木地板企业虽然存在着规模和资金、资源的限制,但是却有着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因而,应充分发挥其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而具有服务多样化、特色化的优势,通过企业形象、产品特性、产品服务、技术特点、经销网络等形式,努力形成一些在全行业范围内部具有特色的东西,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的竞争优势。另外,实木地板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创新优势。通过创新满足特定客户的特殊需求,在产品上推出特色材种和时尚色彩、在稳定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木地板的耐用性和创新铺装材料和注重铺装方法,以满足目标客户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
3,目标集聚战略的实施,只需要实木地板企业集中资源“聚焦”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的目标市场,对实木地板企业诸方面条件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正符合国内实木地板企业现状。因此采用目标集聚的竞争战略应是实木地板企业的明智选择,可充分利用本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发挥企业在自身资源、营销地位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消除或避开所面临的威胁和自身的劣势。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篇12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层次
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具体来说,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以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 运用招聘、甄选、培训以及报酬等形式来对于企业内外的相关人力资源进行运用, 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从而保证企业的目标实现与成员利益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总称。目前,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 有很多研究工作者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也就是岗位管理、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 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这一分类方法显然有些落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慢慢由先前的物化管理转变到对于人的管理上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新的管理理念, 在员工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促进企业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2. 人力资源管理层次划分
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涵义进行划分时,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 制度层面:在企业运行中, 制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 而利用不同的制度划分可以达到对于职员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以及工作效率进行管理的目的。现代企业发展中, 对于人才招聘、职位分配、薪酬规划等有了更为完善的规定, 逐渐消除其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后台操作, 规制制度也变得更加公开、公正, 体现出公平性与竞争性。
第二, 文化层面:这主要体现在树立起员工的向心力, 提高员工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价值的认可与理解方面, 能够让员工从精神上愿意为企业效劳, 同时也得到应有的回报。也就是企业能够满足员工的自身发展需要, 而员工也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
第三, 组织层面: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而这需要通过组织来实现, 此外人与物之间也需要组织来连接起来。企业管理中几乎所有的活动状况都是在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这些最终还是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来得以实现。
第四, 技术层面: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 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及信息技术来达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合理、规范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运行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得以保障实施。同时在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入的现代企业中, 先前的仅仅立足一国制度体系而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需要融合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从而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都能凝聚到一起, 这样就要对于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加以调整, 建立起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以企业竞争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1. 建立起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企业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很多成功的企业都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建立起不同类型企业的独特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起员工都能够接受、认可, 同时也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形成一定的行为规则, 从而无形中对于员工起到约束作用;二是企业文化由于强调团队的重要性, 因此也就可以创造出大家齐心协力的企业氛围, 提高员工的向心力, 增强凝聚力;三是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人才, 做到人尽其才, 从而使得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表现。
2. 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观念
如今, 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力资本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企业要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 不断激发出员工的工作潜能,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起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打下基础。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1. 人力资源质量好坏可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强弱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 而是一种以人为基础的特殊资源, 它是企业的一种能动性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尽管与一般的生产资料以及生产技术类似, 都属于生产要素, 然而所起的作用却大相径庭, 其中人是主导力量, 也是能动性的主要动力来源, 所有的生产资料、资金都需要通过人来进行控制。从企业运营状况来讲, 企业员工的整体质量提高也能够促进企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因此也就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2. 企业竞争力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同步进行
一般来说, 可以将企业竞争力的培养过程具体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研发来获取企业的竞争力特点以及技能;第二个阶段是企业竞争力中不同要素之间进行整合;第三个阶段是对于企业中核心产品进行开发。由此可以看出, 在企业竞争力培养中, 企业如果可以得到市场中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 同时还能够降低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就可以获取很强的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一过程中, 最为关键性的要素是具备足够的高质量人才。所以, 企业的竞争力培养过程其实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是同步进行的, 二者互相促进, 紧密结合。在企业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企业发展规划,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在进行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 也能够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 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竞争力强化其实都是为现代企业所服务的。
3. 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入的市场发展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因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但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同时也是适应市场潮流的根本所在, 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研究企业竞争力是首要的工作。对于成功的企业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便是不断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技能, 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 提高员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二是要强化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 运用新知识来提高工作水平;三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出员工的潜在能力, 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工作积极性, 培养其对工作尽职尽责的精神。前面两点主要是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培养, 而第三点是注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企业中,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包含很多内容的工作, 不但有关于人力资源具体的发展规划, 同时也有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优劣的评估体系。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于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及高质量人才来不断进行企业的自我创新与发展, 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从而强化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时能够从容应对, 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影响力, 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在全球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深化的经济市场中, 企业只有具备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并进一步发展。而企业要想提高其自身竞争力, 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与整体素质。企业只有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才会为企业内部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为高水平的企业竞争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蕊蕊, 李文哲.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中国商贸, 2011, 06:71-72.
[2]蒋秀青.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03:203-204.
[3]张迎波.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 2008.
[4]吴少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互动关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6: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