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错例

2024-08-19

常见错例(共5篇)

常见错例 篇1

函数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但从近年的试卷上看, 错解颇多.下面举例谈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函数的连续性

例1 判断函数f (x) ={x2-4x-2 (x2) , 2 (x=2) 在 x=2处是否连续.

错解:因为函数 f (x) 在 x=2处有定义, 所以 f (x) 在 x=2处连续.

剖析:函数 f (x) 在 x=x0 处有定义, 仅是函数 f (x) 在 x=x0 处连续应满足的三个条件之一, 只根据一个条件不能判定 f (x) 在 x=x0 处是否连续, 还要进一步说明limxx0f (x) 与 f (x0) 是否相等.

limx2f (x) =limx2x2-4x-2=limx2 (x+2) =2+2=4

而 f (2) =2, 可见limx2f (x) f (2) , 故函数 f (x) 在 x=2处不连续.

二、函数的极限

例2 求极限limx-x2+1x.

错解:limx-x2+1x=limx-1+1x21=1.

剖析:上述解法中, 分子分母同除了 x, 在分子中把 x 转化成x2, 在此过程中忽视了 x→-∞即 x 为负数的隐条件.其错误在于应用了x=x2 (x0) 这一错误结论.

正解:limx-x2+1x=limx--1+1x21=-1.

三、函数求导

例3 已知 y=3 (x2+1) 3+2 (x2+1) 2+ (x2+1) +5, 求 y′.

错解:设 x2+1=u, 则

y=3u3+2u2+u+5.

所以 y′=9u2+4u+1,

所以 y′=9 (x2+1) 2+4 (x2+1) +1

=9x4+22x2+14.

剖析:上述解法错误地把“换元思想”一成不变地搬到了导数上.事实上, 我们要对原函数求导时, 自变量为 x, 而上述解法中自变量为 u, 故导致错误.本题若用换元法, 可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也可先化简再求导.

正解:参考原解, y′=y′u·u′x

= (9u2+4u+1) ·2x

=2x[9 (x2+1) 2+4 (x2+1) +1]

=18x5+44x3+28x.

或先化简, y=3x6+11x4+14x2+11,

所以 y′=18x5+44x3+28x.

点评:函数求导一般遵循先化简、再求导的原则.如果引入变量代换, 则应该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四、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例4 设函数 g (x) =x3-3x2+2在区间 (0, m) 上递减, 求 m 的取值范围.

错解:g′ (x) =3x2-6x.

令 g′ (x) <0, 则 x∈ (0, 2) ,

所以 g (x) 的减区间为 (0, 2) .

又 g (x) 在区间 (0, m) 上递减, 所以 m=2.

剖析:本题错误的原因在于把“函数在区间 (0, m) 上递减”, 理解为“只在区间 (0, m) 上递减”.事实上所给减区间应是函数减区间的子集 (子区间) , 即求得的区间 (0, m) ⊆ (0, 2) .

正解:令 g′ (x) =3x2-6x<0,

得 0<x<2,

所以 g (x) 的减区间为 (0, 2) .

又 g (x) 在区间 (0, m) 上递减,

所以 (0, m) ⊆ (0, 2) , 所以0<m≤2.

例5 若函数 f (x) =x3-ax2-bx+a2 在 x=1处有极值10, 求 a、b.

错解:f ′ (x) =3x2-2ax-b.由题设知

{f (1) =0f (1) =10

{3-2a-b=01-a-b+a2=10.

解得{a=-4b=11{a=3b=-3.

剖析:若{a=3b=-3

则 f ′ (x) =3x2-6x+3=3 (x-1) 2

≥0.

这说明 x=1两侧导数值不变号, f (x) 在 x=1处无极值, 故舍去.

正确答案应是 a=-4, b=11.

河北省迁安二中

勾股定理常见错例剖 篇2

一、刻板地套用勾股定理

例1 在Rt△ABC中,∠A=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a=4,b=3,求c的长度.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c2=a2+b2=42+32=25,所以c=5.

剖析:错在对勾股定理的认识不正确,受勾股定理c2=a2+b2的影响,想当然地套用勾股定理,认为c是斜边而导致错误. 实际上,本题中∠A=90°,a是斜边,故应是a2=b2+c2.

正解:因为∠A=90°,由勾股定理,得a2=b2+c2 .故有c2=a2-b2=42-32=7,所以c =.

点评:在使用勾股定理时,要注意直角所对的边是斜边,而c不一定是斜边. 既要看是否满足勾股定理的形式,又要看这个定理中a、b、c的实质.

二、忽略勾股定理存在的条件

例2 在边长都是整数的△ABC中,AB>AC,如果AC=4,BC=3,求AB的长.

错解:因为AB>AC,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42+32=25,所以 AB=5.

剖析:此题错在没有明确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受“勾3股4弦5”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误认为△ABC是直角三角形,忽略勾股定理存在的条件而盲目使用勾股定理.

正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何一边小于两边的和,得AC+BC>AB>AC,即4

点评: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但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成立. 因此在非直角三角形或不确定是直角三角形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使用勾股定理.

三、思考问题不全面

例3 在Rt△ABC中, a=8,b=6,求c的长度.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c2=a2+b2=82+62=100,所以c=10.

剖析:本题没有给出对应的图形,上述解法误认为∠C是直角,将c当作斜边,思考问题不全面. 由于本题没有明确哪个角是直角,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A是直角或者∠C是直角.

正解:(1)当∠C是直角时,

由勾股定理,得c2=a2+b2=82+62=100,所以c=10.

(2)当∠A是直角时,

由勾股定理,得a2=b2+c2.故c2=a2-b2=82-62=28,所以c =2.

故c的长度为10或者2.

点评:当题目给出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并且没有确定它们都是直角边时,需要考虑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图形,明确第三边既可以是直角边,也可以是斜边. 周密思考,防止漏解.

四、勾股定理与逆定理混淆不清

例4 在△ABC中,a=12,b=5,c=13,试判断△ABC的形状.

错解:因为c2=132=169,a2+b2=122+52=169,所以a2+b2=c2.

根据勾股定理知△ABC是直角三角形.

剖析:本题错在混淆了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虽然最终判断的结果正确的,但判断的依据错误. 勾股定理的前提是在直角三角形中,结论是a2+b2=c2,所以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判定方法.

正解:因为c2=132=169,a2+b2=122+52=169,所以a2+b2=c2.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可以用它来判断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等量关系,而其逆定理是根据三边的等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五、推理错误

例5 在△ABC中, 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a=n2-1,b=2n,c=n2+1(n>1),求∠C的度数.

错解:因为(n2-1)2+(2n)2=(n2+1)2,即n4-2n2+1+4n2=n4+2n2+1.

所以a2+b2=c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C=90°.

剖析:本题错在推理过程上,列出(n2-1)2+(2n)2=(n2+1)2这个等式就认为a2+b2=c2成立.

正解:因为a2+b2=(n2-1)2+(2n)2=n4-2n2+1+4n2=n4+2n2+1,c2=(n2+1)2=n4+2n2+1,所以a2+b2=c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C=90°.

点评:在判断所给的线段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时,首先要确定最长边,然后再通过推理,只有计算出较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时,才能说明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希望同学们能仔细体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本质意义,并加以灵活运用.

练习:

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且(a+b)(a-b)=c2,则( ).

A.∠C=90° B .∠B=90°

C.∠A=90° D.不是直角三角形

2.在△ABC中,AB=15,AC=20,BC边上的高AD=12,求BC的长.

参考答案: 1.C; 2.25或7.

常见错例面面观 篇3

1. 概念理解不透彻

例 1 在 Rt△ABC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 3 倍,那么锐角A的三角函数值( ).

A. 都扩大 3 倍B. 都扩大 4 倍

C. 不能确定D. 没有变化

【错解】A.

【分析】三角形三边都扩大 3 倍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所以直角边与斜边或直角边与直角边的比值不变. 错解没有真正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正解】D. 三角函数的值是直角边与斜边或直角边与直角边的比值,大小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

2. 忽视求三角函数的限制条件

例 2 (2012·江西内江)如图 1,△ABC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 sin A的值为( ).图 1

A.1/2B.51/2/5

C.101/2/10D.2 51/2/5

【分析】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根据sin A=∠A的对边/斜边, 部分同学会错误地得出sin A=BC/AB,导 致结果与 选 项 不 符 ,要 么 随 便 选 一个,降低了正确率,要么开始重新审题,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 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正弦的概念,没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使用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 本题 需先寻 找∠A所 在的 直 角 三 角形,而图中∠A所在的△ABC并不是直角三角形,这就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如图 1,连接CD,得到CD⊥AB,sin A=CD/AC=21/2/10=51/2/5.

在斜三角形中求三角函数值时往往需要作高(形内或者形外)构造直角三角形.

3. 忽视分类讨论

例 3 Rt△ABC的两条边分别是 6 和8,求其最小角的正弦值.

【错解】∵6 和 8 是直角三角形的两边,∴ 斜边是 10,∴ 最小角的正弦值是3/5.

【分析】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指明 6 和 8是两条直角边,所以本题应分两种情况:

(1) 6 和 8 是两条直角边;

(2) 6 是直角边,8 是斜边.

很多同学错在忽视了第 2 种情况.

【正解】当 6 和 8 是两条直角边时,斜边是 10,所以最小角的正弦值是3/5.

当 6 是直角边,8 是斜边时,则另一直角边是, 所以最小角的正弦值是. 综上 可知, 最 小角的正弦值是3/5或71/2/4.

4. 忽视锐角三角函数的范围

例 4 已知α为锐角,4tan2α-3=0,求 tanα.

【分析】锐角三角函数值等于相应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比,所以 tanα>0.

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数,在求解时不能忘记.

5. 混淆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例 5 锐角α满足1/2<cosα<21/2/2,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 30°<α<45°B. 60°<α<90°

C. 45°<α<60°D. α<30°

【错解】A.

【分析】正弦值与正切值都随锐角度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余弦值是随锐角度数的增大而减小. 本题错在没有准确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张冠李戴,混淆了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变化规律.

【正解】∵cos60°=1/2,cos45°=21/22,又 ∵余弦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而减小,∴cos60°<cosα<cos45°,∴45°<α<60°. 故选C.

在锐角范围内,正弦与正切可以看成是单调递增函数,即度数大三角函数值就大;而余弦正好相反.

6. 主观臆断

例 6 在 Rt△ABC中,∠C=90°,AB=4,BC=2 31/2,则 sinA/2=______.

【分析】本题错在将∠A的一半的正弦值看作是∠A的正弦的一半,两者显然不等. 如 sin60°=3%姨2,而 sin30°=12. 本题正确的解法是先求出∠A的度数,然后再求其正弦值.

求一个角一半的三角函数值,应先求出这个角的度数,然后再求其三角函数值,一定不能用三角函数值的一半作为角的一半的三角函数值.

表内乘除法常见错例及教学干预 篇4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认识时间错例分析 篇5

【病例】仔细观察下面的两个钟面,写出它们所显示的时间各是多少。

【病症】乐乐:钟面(1)显示的时间写作12:30。

淘淘:钟面(1)显示的时间写作6:3。

乐乐:钟面(2)显示的时间写作9:55。

淘淘:钟面(2)显示的时间写作8:11。

【诊断】在认钟面(1)的时间时,乐乐把时针与分针搞错了,较短的是时针,它指向6附近,所以大约是6时,写作12:30肯定错了。淘淘错在书写格式上。在读、写钟面所显示的时间时,可以先看时针,也就是较短的针,超过了几,就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也就是较长的针。分针从刻度12起,转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转过几个大格,根据每一大格是5分来确定是多少分。另外,如果显示的时间的分钟数不到10,在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记录时间时,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如3时8分应写作3:08。

在认钟面(2)的时间时,乐乐看错了时针所表示的数,因为时针还没转到9,在8和9之间,所以还不到9时,是8时多;淘淘算错了分针所表示的数,因为分针从12起,每转一大格是5分,所以转到11时是55分,而不是11分。

【常见错例】推荐阅读:

常见伤病05-12

常见方法05-16

常见差错05-16

常见运用05-18

常见食品06-18

常见应用06-27

常见考点07-13

常见电器07-25

常见陷阱07-31

常见事项08-08

上一篇:职高英语跨文化教育下一篇:学生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