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浪漫主义

2024-10-24

古典浪漫主义(通用12篇)

古典浪漫主义 篇1

“古典”这一词的解释,归根结底是将历史和风格分开来讲述的,所以说,原本是应该隶属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巴赫、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们的作品,都是可以被称为古典音乐的。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古典音乐的作品浩如烟海,是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大多数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听不懂看不明白,难于鉴赏。成为了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文化。其实不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比如说:《天鹅湖》《蓝色多瑙河》等等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可以说是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住在维也纳,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构成了18、19世纪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对后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至今仍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我认为表现了人们对于普遍美的思想追求,强调我们的情感而不是我的情感,是纯粹的、本质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它的结构我认为是匀称、严谨的,表现则手法简洁、洗练、句读清楚、段落清晰,因此,古典主义音乐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这时期的三大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用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作品,让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了全世界。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多器乐作品都是标题音乐或者说是文学性的,其语意信息非常丰富。即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纯音乐,也会使听众们感受到非常清晰的情感。我觉得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对于情感、对于大自然以及对于未来等等题材方面的创作的描绘。并且艺术形式表现等方面也比以前有了新的变化。更加着重地强调了音乐要与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也就是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同时我认为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描写大自然景色的作品也非常多。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首作品表现了溪水、鱼、渔夫三者的关系。钢琴的出现表现出了鱼的戏水,我们仿佛能感觉到鱼儿在水中溅起的水花和在阳光下所呈现出丰富色彩。弦乐的出现则表现出了溪水的清澈与晶莹。这种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我认为只有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才可以听到。

有人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欧洲人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端庄的风格形成了热烈的对比。其旋律洋溢着抒情性,音响更强大、表情更明确、管弦乐配器日臻娴熟,几乎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们可以象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从而去描绘平静或者狂暴的海洋,或去表现诗意般的梦幻,其结构更加自由,奏鸣曲、交响曲为了承载更多的题材内容。增加了突然的插入、意外的对比或诗情画意的段落,以便使听众们能够长时间地奔驰在情感的颠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如,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我认为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像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将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了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纵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我们清楚地可以知道有一个人同时跨越了这两个音乐时期,这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三十一岁时耳朵已经全聋,但这巨大的灾难并没有将他击垮使他沉默。他依然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并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交响曲《命运》《英雄》;钢琴奏鸣曲《热情》《暴风雨》等等。如他的《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内容深刻。他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了人们精神世界同命运斗争的过程,这正如他所说的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即使遭遇到再大的苦难,我也不会屈服于命运,我觉得这也是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巨大鼓励,也是《命运》的经典之处。

纵上所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从艺术形式以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创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全世界人民的音乐文化。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至今令我们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古典浪漫主义 篇2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 主讲:徐文

Periods of European art music

Medieval(500–1400)Renaissance(1400-1600)Baroque(1600-1760)Classical(1750-1830)Romantic(1815-1910)20th-century(1900–2000)Contemporary(1975–Present)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 古典主义 “古典的”(Classic)一词原指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中的经典,而“古典主义”(Classicism)则多指后人运用古典的风格和原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意味着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而单纯、平衡而完美的形式,严肃的艺术目的,以及对装饰性的约束。这个词被广泛地出现在艺术史上,用来指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前古典主义的三种风格

大约从1720年到海顿和莫扎特成熟的古典风格出现前这段时间被称为“前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音乐风格。罗可可风格(Rococo)France 华丽风格(Galant)Italy 善感风格(Empfindsamer)Germany 巴赫的两个儿子是“善感风格”的代表。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1784的一些作品在风格上比较保守,常有自由随想的性质和突然的情绪对比。二儿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的一些键盘作品最典型地体现了“善感风格”的特点。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

定义:一种小短的音乐喜剧,源于幕间剧。

特征:1.角色不多,包括喜剧类型的,常有讽刺性。2.采用现实生活的题材,常用方言。3.咏叹调简单悦耳,也用宣叙调。4.对男低音比较重视,终场采用重唱。

代表作:佩格莱西—幕间剧《女仆作夫人》(1733)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特征:混合了意大利和法国因素的喜歌剧,采用了以宣叙调咏叹调为主的分曲结构,法国喜歌剧在音乐中插用对白代替宣叙调。代表作:卢梭—《乡村卜者》(1752)

英国民谣剧(Ballade Opera)

特征:英国的喜歌剧形式是民谣剧,它的音乐大多是用现成的流行曲调或民谣拼凑而成,经

1/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常在旧曲中填入新词。

代表作:盖伊-佩普什—《乞丐歌剧》(1728)德国歌唱剧(Singspiel)特征:德国歌唱剧最早的例子是对英国民谣歌剧和法国喜歌剧的改编之作,以民歌风的曲调为基础。

代表作:约翰﹒亚当﹒希勒—《魔鬼出笼》(1766)

喜歌剧的历史意义

顺应了启蒙运动对艺术的要求:“返回自然”。

作为的正剧的反抗,以轻松愉悦的手法丰富的歌剧的表现形式。预示了19世纪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潮流。

前古典主义时期正歌剧的改革 正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以古代的经典题材为基础,表现神话和传奇故事为主,题材比较严肃。这种歌剧通常有三幕,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改革的原因

歌手们对咏叹调形式的滥用,包括单纯炫耀声音技巧。18世纪后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反对僵化的正歌剧他们寻求更有表现力、更有戏剧性和更灵活的结构。实际上,歌剧改革的潮流也是在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格鲁克歌剧改革

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 —1787)德国 改革思想:“音乐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 改革内容:

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与剧情密切联系起来。消除歌唱家即兴炫耀技巧的花腔段落。减少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对比。

取消割裂歌词的间奏,避免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创作出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代表作: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1762)《阿尔采斯特》(1767)《伊菲基尼在奥里德》(1774)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已不同于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它是一种由3~4个乐章构成的独奏体裁,以键盘乐器(钢琴)为主,乐章间不仅在情绪和速度上有对比,而且在调性上也有对比,同时,各乐章在主题和调性上又有联系。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而奏鸣曲则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被运用在奏鸣套曲(包括交响曲和大多数类型的室内乐)的第一乐章(也称奏鸣曲快板乐章)中。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2/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交响曲&协奏曲 交响曲

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采用乐队合奏的演奏形式。音乐结构和奏鸣曲十分相似以,“快-慢-快”三个段落的结构模式,后来逐渐脱离歌剧的演出环境,作为单独演奏的管弦乐形式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乐队的器乐配置丰富

双簧管、大管或长笛,有时还加圆号或小号,另外还有定音鼓的配置。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陈述作曲家乐思的主要乐器声部。

羽管键琴弹奏通奏(数字)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协奏曲

“协奏曲”在巴罗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到了前古典时期,“独奏协奏曲”远远胜过其他协奏曲形式而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羽管键琴。曼海姆乐派

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在斯塔米茨(Stamitz,1717-1757)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维也纳古典乐派概述

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到了最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实际上,最典型和最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只是海顿和莫扎特,而贝多芬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古典风格发出了挑战,他中晚期的音乐风格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

海顿(Joseph Haydn)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1732-1809)生平要点

1761年起,在埃斯特哈齐宫中工作了近30年,创作了大量作品。90年代,两次访问英国,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创作的顶峰。最重要的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 68首四重奏。

WordsFromNotePage 16

Page No.17

WordsFromSlide

3/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交响套曲的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D大调第一零四交响曲》 第四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开始以一小段沉稳的圆号低音逐渐与大提琴合奏奏响主题,随后曲子旋律逐渐加快,最后以一个固定的节奏展现出民间的欢快场面。《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主题:幽默、滑稽、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

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76 No.3, “Emperor” 第二乐章,稍慢板,如歌的。“皇帝”这个名字也是因这个乐章而得来的。在这里,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所组成的,现在的德国国歌也是采用了这段旋律。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音乐神童”(1756-1791)生平要点

出生于萨尔斯堡,六岁便在父亲带领下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对后来的创作很有影响。最后十年在维也纳度过,创作了最伟大的作品。最重要的作品是器乐曲和歌剧。

器乐作品:弦乐四重奏,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 歌剧

《后宫诱逃》(1782)歌唱剧 《费加罗的婚礼》(1786)意大利歌剧 《唐•乔万尼》(1787)意大利歌剧 《女人心》(1790)意大利歌剧

4/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魔笛》(1791)德语神话寓言歌剧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

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通常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后部有一个华彩段)

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第三乐章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

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

这首具有歌剧式风格的协奏曲,洋溢着莫扎特春天般的清新,阳光般的温暖。第一乐章 A大调,抒情温暖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f小调,柔美并带有伤感的柔板,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 A大调,适度的快板,热情欢乐的回旋奏鸣曲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达·蓬特改编,1786 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 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部歌剧音乐创作有以下特点: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是描绘了人物性格,既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 更着重刻画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增加了强烈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

(1770-1827年)贝多芬创作分期 早期1770-1802年

从波恩到维也纳,继续学习深造,但以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第1-2交响曲,前三首钢琴奏鸣曲 中期1803-1814年

5/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创作成熟期,大量杰作产生,最典型的风格时期 第3-8交响曲,第3-5钢琴协奏曲,《费德里奥》 晚期1815-1827年

音乐与内在自我的联系更加紧密,预示了浪漫主义 第9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从早期到中期 “浪漫主义”

具体的时间划分一般是从182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 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古典主义的曲式得到扩展,变得更加自由。

半音化或不协和音的使用增多,更大规模地引入了远关系的调性。认为器乐是表现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的理想手段。强调音乐和文学等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中得到重要的体现。注重音乐的民族性,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

舒柏特(Franz Schubert)

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1797-1828)艺术歌曲: 分节歌,其中很多具有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性质,如《野玫瑰》。修饰分节歌,经常带有一个调式转换的中段,如《菩提树》。

小型歌剧场景式的歌曲,以在宣叙性的和抒情性的旋律之间交替为特征,如《流浪者》。通谱体歌曲,乐思重复较少,通常用于叙事歌的谱曲。叙事歌原是一种在对话和叙述之间交替的较长的诗歌形式,为之谱写的音乐也较为复杂,需要寻求新的手段保持音乐的统一,如《魔王》。

声乐套曲,用一套艺术歌曲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舒伯特两套声乐套曲是《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

钢琴独奏曲和室内乐 浪漫主义钢琴小品 六首《音乐的瞬间》(D.789)《八首即兴曲》(D.899、935)大型钢琴作品

21首钢琴奏鸣曲

根据他的艺术歌曲改编的《流浪者幻想曲》(D.760)室内乐作品 《鳟鱼五重奏》(D.667)

三首晚期四重奏(D.804, D.810, D.887)弦乐五重奏(D.956)交响曲

9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是《未完成交响曲》(D.759, 1822)《C大调(伟大)交响曲》(D.944, 1825~1828)

6/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

法国作曲家(1803-1869),他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1)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2)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3)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4)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于情节性的。

标题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1830)-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 《哈罗德在意大利》(1834)-根据拜伦的长诗 《罗米欧与朱丽叶》(1839)歌剧

《特洛伊人》(1856-1858)-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歌 戏剧传奇

《浮士德的责罚》(1846)-原设定为演奏会音乐 书作

《配器法》(1842)-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德国作曲家(1809-1847)管弦乐曲:

五部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 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大海与幸福的航行》 钢琴作品: 两首协奏曲 三首奏鸣曲 套变奏曲 《无词歌》

《无词歌》 songs without worlds 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为门德尔松首创,它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要明确。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他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在音乐教育上,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近代的过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舒曼(Robert Schumann)德国作曲家(1810-1856)钢琴作品 《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 艺术歌曲

两部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大型作品

《第一交响曲》(春天)、《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 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他的评论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

肖邦(FryderykFranciszek Chopin)

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1810─1849)乐队和钢琴音乐-两部钢琴协奏曲

玛祖卡舞曲-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

波罗奈滋舞曲-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夜曲和圆舞曲-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

谐谑曲和叙事曲-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前奏曲和练习曲-一种全新的创造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作曲家“钢琴之王”(1811-1886)钢琴作品: 1835~1839年他主要创作了《12首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和前两卷《旅游岁月》 三首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大音乐会独奏曲》(1849)《谐谑曲与进行曲》(1851)《b小调奏鸣曲》(1852~1853)

《匈牙利狂想曲》前15首完成于1851~1854年 《匈牙利狂想曲》第16~19首完成于80年代

管弦乐作品:

13首交响诗:《普罗米修士》、《奥菲欧》、《塔索》、《前奏曲》 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

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德国作曲家(1833 – 1897)主要作品 4部交响曲

《德意志安魂曲》

24首室内乐和260首艺术歌曲 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

协奏曲,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8/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19世纪法国歌剧 法国大歌剧

这种大歌剧迎合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兴趣,采用大规模的戏剧构思,并强调宏伟壮观的戏剧场面的展示。它通常采用历史题材,经常出现人物众多的场景和紧张的戏剧冲突,乐队、舞蹈与合唱的运用也很有效果。代表人物

梅耶贝尔(1791-1864),《胡格诺教徒》 奥柏(1782-1871),《波蒂契哑女》 阿列维(1799-1862),《犹太女》

法国喜歌剧

19世纪,法国喜歌剧与大歌剧并行发展,和18世纪一样,二者的区别在于这种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规模一般比大歌剧要小一些,音乐也更简单,要求的演员较少,不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剧性的或感伤的。代表人物

奥柏(1782-1871),《魔鬼兄弟》 比才(1838-1875),《卡门》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梅里美的作品改编)

谐歌剧

谐歌剧又称轻歌剧,出现于法国第二帝国期间。谐歌剧从喜歌剧发展而来,但更强调喜歌剧中的机智讽刺的因素。这种歌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其娱乐性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代表人物

奥芬巴赫(1819-1880)《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

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是一种介乎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形式,它的规模比喜歌剧大,但又比大歌剧小。它的题材主要取自浪漫的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人物

古诺(1818-1893),《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 圣-桑斯(1835-1921),《参松和达丽拉》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多尼采蒂《爱的甘醇》 贝里尼《诺尔玛》 威尔第《茶花女》、《阿伊达》、《奥塞罗》 马斯卡尼(真实主义)《乡村骑士》 普契尼《托斯卡》、《图兰多》

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到1825年,罗西尼是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名声超过贝多芬)。

9/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他写了39部歌剧,既有喜剧也有正歌剧,但今天还流行的只有他的正歌剧。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选段-----罗西娜的谣唱曲“刚才我听到一个声音” 她决心赢得她的追求者(化装成穷学生的伯爵阿尔玛维瓦),并拜托年老的监护人巴尔托罗的追求。第一部分:“卡瓦蒂纳”(遥唱曲),行板,是咏叹调的引入部分。第二部分:“卡巴莱塔”,中板,是咏叹调的对比部分,有辉煌的但有节制的花腔。重唱-场景

罗西尼还爱用重唱(两个到四个歌手)乐队引子

独唱或对白的宣叙调,用乐队伴奏 咏叹调主段(旋律性的段落)中段(过度)“卡巴莱塔”,末段(风格活泼,有反复,有时有装饰)终曲,很多角色一起唱。

罗西尼的其他作品 喜歌剧

《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灰姑娘》、《贼鹊》

正歌剧

最常演出的是《威廉•退尔》(在他生前演出了500多场,1829年写于巴黎,受法国大歌剧影响,序曲很有名)此后,罗西尼再也没有写过歌剧

多尼采蒂(Donizetti, 1797-1848)多产的作曲家 70多部歌剧

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是正歌剧,但他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喜歌剧。代表作:《拉莫摩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

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他写了十部正歌剧,包括《梦游女》、《诺尔玛》和《清教徒》。他的风格抒情细腻,有悠长的旋律和灵活的曲式。他相信歌剧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

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他写了26部歌剧

他是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意大利歌剧的同义语。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歌剧是人性的戏剧”的理想,并批判吸收外来影响。

威尔第的三个创作阶段 早期到1853年

10/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纳布科》《利戈莱托》《茶花女》 中期 1853-1871年 《假面舞会》《命运之力》《阿伊达》 晚期 1871-1893年 《奥塞罗》《法尔斯塔夫》 几乎都是正剧

大部分取材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早期歌剧的特点

他的很多早期的作品运用了罗西尼、贝里尼和多尼采蒂的传统。一般分为四幕(或三幕加序幕),第二第三幕结尾有重唱终曲,第四幕常以沉思性场景开始。主要的脚本作者是意大利皮亚维

从1849年的《路易莎•米勒》起,在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上更加成熟。早期的最后一部是《茶花女》,咏叹调更加灵活和扩展。

中期歌剧的特点

更多的吸收法国大歌剧的因素,包括了更宏伟的戏剧场景。独唱、重唱、合唱更加自由的结合。和声更大胆,乐队的处理更加重视。

“回忆动机”的运用,促成音乐和戏剧的统一。中期的最后一部歌剧是《阿伊达》,集中体现了以上各种特点。

晚期歌剧的特点

在《阿伊达》之后有16年间歇。因为1871年意大利独立后,威尔第收到嘉奖,从事慈善事业和从政,这期间的音乐界出现了一些新作品。1887年又开始了创作,完成了《奥塞罗》,是意大利悲剧性歌剧的顶峰。根据莎士比亚的话剧改编,音乐更加连贯,场景更加庞大,乐队效果更加丰富。

《法尔斯塔夫》作于1893年,是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更据莎士比亚改编,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

威尔第小结

他认为意大利歌剧是一种表现人性的艺术,独唱的声乐旋律是最重要的。

他在坚持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批判的吸收了法国歌剧(如梅耶贝尔的大歌剧)和德国歌剧(如瓦格纳的歌剧)的因素,在创作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吸收的关系。因此,他把自蒙特威尔第以来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之一:马斯卡尼 真是主义来自文学,主张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代表作是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罗的《丑角》。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的一部分歌剧是属于真实主义流派的,但也有不少浪漫主义和异国情调的歌剧。

11/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擅长用旋律动人的咏叙调刻画小人物和弱女子的形象。善于利用和声配器的色彩烘托戏剧气氛。

十九世纪的德国歌剧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魔弹射手》1821年上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端 情节采用神话故事的因素,超自然的时间和大自然的背景不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而是与主人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

音乐上运用德国民间歌曲式的旋律,并为了戏剧表现的目的利用半音化和声与乐队配器的丰富色彩,强调音乐织体的内声部。

瓦格纳

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

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多变。坚持音乐应服务于戏剧表现的信念,对浪漫主义歌剧做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 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 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瓦格纳乐剧的音乐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他打破了意大利歌剧的分曲编号的结构,每一幕的音乐都是连续不断的。

他的乐剧以主导动机的运用而著称。这是一种与特定的角色、物体、情感或意念有联系的反复出现的音乐动机。它为瓦格纳提供了一种使音乐和戏剧都获得统一的手段。

他的音乐是用一种“无穷尽的旋律”加以展开的。这是一种音乐织体,其中的主导动机和它们的再现与变化,提供了一种旋律材料的不间断的流动,很少有终止式或明显的停顿的痕迹。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持续的离调和转调,以及对终止式的避免使音乐表达了空前炽烈的主观情感,并使传统的调性体系逐渐走向解体的边缘。

瓦格纳还是一位配器的大师,在他的乐剧中空前地提高了管弦乐队的作用。

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

主要地区:北欧、东欧、俄罗斯 特点与原因

把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基础。

把浪漫主义音乐手法与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结合。

这些国家在19世纪出现的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音乐的产生。

挪威的民族乐派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

1875年,他为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而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格里格10卷66首钢琴抒情小品集更突出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擅长写作小品的大师的风范,这些小品表现了挪威这个平静的北欧小国的特有风情,包括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和质朴的民俗生活场景。

捷克的民族乐派

斯美塔纳(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12/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

八部捷克民族歌剧(例如《被出卖的新嫁娘》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六个乐章,其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最流行)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又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继承了斯美塔纳的道路,使捷克的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

他的作品题材更广,数量更多,主要有: 《斯拉夫舞曲》(两套)

九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歌剧《水仙女》

《斯拉夫舞曲》 两册各八首

原来为钢琴二重奏,后来配成管弦乐曲。

运用了斯拉夫民族各种舞蹈,表现民族的生活场景。第一册第一首具有捷克民间舞曲“富利安舞曲”的特点。

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第一位取得国际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作品有两部歌剧:

《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及很多管弦乐曲和声乐浪漫曲。

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

作于1847年,是第一部俄罗斯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采用了两首对比性的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写成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如同一幅艳丽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柴可夫斯基认为对俄罗斯交响乐来说,这部作品如同“一颗橡树的种子”。

强力集团(五人团)巴拉基列夫 包罗丁 居伊

穆索尔斯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四人起初都是业余作曲家,他们继承格林卡的道路,继续推进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orgsky, 1839-1881)强力集团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作曲家

他受到俄国先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和鲜明的个性 作品有五部歌剧、管弦乐曲和艺术歌曲

13/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展览会上的图画》

具有独创性的标题器乐曲,原为钢琴套曲。为纪念他的一位去世的画家朋友而作。

十首乐曲分别描绘了这位画家的十幅作品,由“漫步”主题将全曲连成一个整体。

柴科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不属于强力集团,但与之处于同一时期的重要的俄国作曲家。

他的作品揭示了俄国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典型的情感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早期:60-70年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创作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天鹅湖》

中期:1876年以后接受梅克夫人资助,创作《第四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小提琴协奏曲》,《1812庄严序曲》

晚期:80年代末-90年代,顶峰阶段,《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歌剧《黑桃皇后》,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平的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在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文学艺术中也出现了各种新的流派,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进入最后的阶段,一个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时代即将结束

世纪之交的两个流派 晚期浪漫主义(德奥)

主要代表:马勒和R·施特劳斯 印象主义(法国)

主要代表:德彪西和拉威尔

这两个流派都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

创作了9部交响曲和五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

他的风格影响了包括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在内的二十世纪作曲家

马勒的创作

早年的指挥生涯(到1897年):“夏天的作曲家”,第一到第三交响曲,为德国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谱写的歌曲,声乐套曲《流浪青年之歌》 指挥生涯的高峰期:维也纳宫廷歌剧院(1897-1907),第四到第八交响曲,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晚年(1907-1911):命运的三重打击,第九交响曲,第十未完成,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

14/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马勒的交响曲(他认为交响曲应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 冗长,复杂,具有标题性 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经常引入声乐,如第二、三、四交响曲中歌曲的自我引用,第二,第八交响曲中的合唱 织体倾向于复调 “发展调性”

他是德奥交响曲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师 代表作:

《大地之歌》分为六个乐章,歌词采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诗。作品中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恐惧的感怀,作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晚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代表

他是世纪之交最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指挥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交响诗和歌剧

带有哲学意味的 死与精华(1896):表现灵魂通过苦难而达到升华而完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对尼采同名散文诗的音乐表现 带有叙述性和描绘性 蒂尔的恶作剧(1895):表现德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幽默的戏剧人物的故事 堂•吉诃德(1897):表现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故事

《莎乐美》(1903~1905),根据王尔德的独幕话剧改编,表现了圣经中莎乐美的故事。剧中,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由于向约翰求爱被拒,愤而请希律王将约翰斩首,把约翰的首级拿在手中亲吻,以这种血腥的方式拥有了约翰。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施特劳斯的音乐与这个颓废的故事相一致,运用了高度的不协和音,新奇的节奏和富于色彩的配器。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法国音乐文化 弗兰克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1822-1890)他最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

圣-桑

法国作曲家、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1835-1921)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作品有《动物狂欢节》、《死之舞》、《参孙与大利拉》。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15/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62-1918)

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代表作品

管弦乐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钢琴曲: 《版画》(1903)、《意象》(1905和1907)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鸣曲》(1915)

拉威尔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1875-1937)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代表作品

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从古典到浪漫 篇3

西方音乐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经历了古希腊罗马的繁盛时期、中世纪盛行的教会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于19世纪上半叶转向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跨时代的音乐家,是世界音乐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作曲家,同时又是浪漫主义乐派的奠基人,他的音乐深度和哲理性远远超过了海顿、莫扎特和其他前辈的音乐。

他的早期作品在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曲式结构与体裁形式外,更有贝多芬式的曲调与特点。晚期作品在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结构上发展了新的风格,作品内容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已然不是单纯的炫技与固定的音乐曲式结构,更多的是贝多芬晚年对于音乐及生命的人性化的理解以及后来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基调。其作品中所出现的主导动机的运用、标题性音乐以及自由、冲动的戏剧性因素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八岁开始登台演出。贝多芬自幼显现出来的音乐天赋使其父亲想要他成为第二个莫扎特的愿望,因此经常逼迫贝多芬练琴,大骂不断,以至于少年的贝多芬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在11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音乐理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最初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还有着海顿、莫扎特的影子,音乐非常的保守,是纯粹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1800年之后,贝多芬开始忍受耳聋的酷刑,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听觉上的衰退。他的作品开始较多的带有自己对于命运的理解与质问,个人情感色彩越来越浓郁,已经超越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保守风格。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耳疾越发的严重,他甚至听不清楚自己弹奏的钢琴曲,以及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旋律。在1825年《第九交响曲“合唱”》首演并获得圆满成功时,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贝多芬的耳疾已经严重至完全听不到了,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还是写出了这部贝多芬作品中最伟大的生命颂歌。

因此,研究者习惯上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划分为1802年之前的保守期、1803—1814年间的成熟期、1815年后沉思期三个时期,以便更深层次地研究他的音乐。

贝多芬的作品家喻户晓,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然不是一般音乐家所企及的高度,他一生共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9首编号交响曲,是他最为重要的创作部分。他在曲式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于奏鸣——交响套曲的发展和创新,在配器上,贝多芬重视铜管和打击乐器的作用,并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充分挖掘出乐队音色的表现力。其中以《第三交响陆“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著名。

《第三交响曲“英雄”》创作于1804年,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具有恢宏的气势,它使交响乐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其中,第二乐章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紧张的动力和戏剧性冲突,其主部主题是交响曲的核心,主题动机渗透在各乐章的主题音调中,主导动机的运用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开始出露倪端。

《第五交响曲“命运”》创作于1807年,是贝多芬最集中精炼的佳作,他不仅将命运动机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乐章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使命运动机渗透并贯穿在整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中。此时主导动机作为全曲的主线被贯穿使用。

《第六交响曲“田园”》创作完成于1808年,这部作品贝多芬刻意加了标题,他强调这部田园交响曲写情多于写景。全曲分为四个标题性的乐章,描绘了乡村美丽和欢愉的场面,表达了他内心对于大自然和生命万物的礼赞,贝多芬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

《第九交响曲“合唱”》又称“欢乐颂”,创作于1825年,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这部作品体现了在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下贝多所显露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及思想。他在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末乐章的“欢乐颂”是整部交响曲的至高点,他将人声作为一个丰满的“乐器组”与管弦乐高度融合,使这部交响陆成为贝多芬为人类文化所作的最光辉的贡献。

古典浪漫主义 篇4

一、主题思想和体裁的继承

主体性的体现、主观情感的表达、想象性思维的发挥, 这些都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的三大元素, 而这些元素通常都是凝聚成文本主题思想的关键部分, 于是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思想纷纷达到了一定的理性程度及文学高度, 但这些都离不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主题思想上对古典主义的充分继承。无论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 还是一首古典主义的诗歌作品, 其都是创作者心灵、情感与体验的表达, 融入了创作者理性的主题思想, 因而读者才能从诗歌作品中感受到其所特有的审美魅力。

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作品《西风颂》中,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歌体裁上继承了古典主义, 而且还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创作思想运用在诗歌创作当中, 于是乎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创作中, 雪莱虽然继承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十四行诗体裁, 但是为了突出其诗歌中的理性主题思想, 雪莱对十四行诗体裁进行了重新创造, 具体表现在采用三行诗的结构形式, 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跨行诗与跨段诗的手法, 还巧妙互换十四行诗与三连韵诗的位置。因而, 《西风颂》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在体裁上就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 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创新, 这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具备理性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 因为只有诗人雪莱在诗歌创作中充分植入理性思想, 这样才能驾驭整首诗歌在体裁上的重新创造, 从而确保诗歌作品的浪漫独特性与主题思想内涵的深远性。

二、题材和技巧的继承

由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内涵、主题意识的表达需要通过作品题材与内容才能得以被读者感知, 因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对作品的题材与内容选取上十分用心, 这一点在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备受作家们的重视, 所以足以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题材选取上对古典主义文学的继承性。当然, 选取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的题材与内容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来说十分重要, 但作家们借鉴与运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将讽刺技巧、比喻技巧、幽默技巧等运用到浪漫主义诗歌作品当中, 能够进一步升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意蕴, 从而更好地传达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情感。

在选取题材上,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大多都会选择那些极具表明自身主题思想与主题意识的题材, 包括社会中统治者的残暴一面, 从而传递出作家们对社会的关注, 对民众的文学关怀, 对一切残酷、阴暗现实的辛辣批判。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布莱克、拜伦等, 这些诗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古典主义的影子, 在作品题材与技巧上借鉴及继承了古典主义;雪莱的《麦布女王》、布莱克的《经验之歌》、拜伦的《唐璜》等, 这些优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作品都传达了诗人们对黑暗社会与残暴统治者的批判, 寄寓了诗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济慈的诗歌《赫坡里昂》中, 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则借用古典主义幽默写作技巧在诗歌中传达他对英国民众的文学性关怀。

结语:综上分析,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是在相互继承与相互超越中实现发展的, 对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同样适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建立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古典主义文学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继承, 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古典主义主题思想、体裁选用、题材选取、技巧运用的明显继承性。不可否认, 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力, 正因为有着古典主义文学的积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继承其精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超越, 进而推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断完善及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莎烈.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7 (1) :84-86.

古典主义时期教案 篇5

朴素中见崇高——古典主义时期

(1750——1820年)

一、教学内容

(一)时间范围界定

(二)社会文化特质

(三)音乐风格特征

(四)器乐的发展

(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六)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

(一)三种主要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

(二)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教学难点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时间范围界定

1750-1820年,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专业音乐创作风格。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720—1760年左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760—18世纪末

(二)社会文化特质

重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深刻思想性,反映了“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实质,表现为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音乐风格特征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1)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简化旋律(华丽风格):结构方整性,结构内部对比大,节奏轮廓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

(2)洛可可风格:节奏复杂化,旋律装饰化

(3)变化:巴洛克时期的曲式结构被新的结构形式取代;主调音乐织体取代对位法;新的器乐媒介取代通奏低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

(1)曲式结构:清楚的终止式,清晰明确的乐句划分,乐句长度缩短,一般为4小节一个乐句

(2)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单旋律线,分解和弦音型的流行(3)旋律风格:旋律简洁,主体材料有雷同,多使用自然音阶

(4)和声运用:较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除属七和弦外其余较少适用(5)即兴演奏:即兴演奏逐渐消失,作曲家们更仔细写出音乐记号

(6)器乐体裁:确立古典交响乐形式,奏鸣曲规范化,协奏曲的确立,海顿对弦乐四重奏的贡献

(四)器乐的发展

1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一般有四个乐章。(1)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采用快速度标记Allegro(快板)

(2)第二乐章采用慢速度adagio(柔板),lento(慢板),调性在作品主调的下属或属调上,更强烈的抒情性,曲式结构是三段体(ABA)、回旋二段体(AABA)

(3)第三乐章一般被称为“小步舞曲”,调性与主调性相同,四三拍,速度为中快。(4)第四乐章使用主调调性,速度稍快,曲式结构多为回旋曲式与回旋奏鸣曲式。(5)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 2交响曲:源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乐。(1)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

(2)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3)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3协奏曲: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影响。(1)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华彩段

(2)第二乐章慢板,趋势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3)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技巧,又是具有民族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的狂欢气氛

(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4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观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教堂音乐与戏剧音乐。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五)三个重要乐派 1曼海姆乐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2柏林乐派: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

(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3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1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迪茜》、《阿尔切斯特》、《帕里与海伦》,一生创作40余部歌剧。

2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的审美情趣。其主张体现在《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伊菲基尼在奥利德》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述是第一要素(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与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七)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1意大利喜歌剧

初为“幕间剧”,与正歌剧没有关系,创造“终曲合唱”形式,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最具代表性,由此引发一场“趣歌剧论战” 2法国喜歌剧

集市剧 口语独白 重视重唱与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与音乐描绘题材与社会问题相关,具音乐性,后有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贯穿格,代表作有格鲁克的《不期而遇》、比才《卡门》 3英国民谣歌剧

与法国喜歌剧相似,对白用本国语言,通俗曲调,沉重打击正歌剧,代表作是《乞丐歌剧》 4德国歌唱剧

与意大利歌剧风格相似,题材有关土耳其或有东方色彩,有巫术、魔术表演,舞台机关布景,希勒为德国歌唱剧之父,代表作《问与答》《两个守财奴》,其他作家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

5西班牙喜歌剧形式——萨苏埃拉

15—16世纪最流行,特点是叙事和抒情结合,题材多样,节奏接近舞曲,有多声部作品,后发展成为西班牙民族歌剧,18世纪中叶后被音乐喜剧取代。

五、实际要点

(一)音乐风格特征

(二)器乐的发展

(三)三大重要乐派

(四)格鲁克的格局改革

六、文化连接

(一)1792年

《纳书楹曲谱》成书,辑录昆曲、散曲等

(二)1814年

清代蒙古人荣斋编成《弦索备考》成书,收录了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13首,用工尺谱记谱

(三)清代华秋萍的《琵琶谱》正式刊行,对后世琵琶记谱有很大影响

七、参考文献

(一)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8 P80—113

(二)汪洋

《西方音乐史》

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一)概述

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三)西方音乐史讲稿及教案

http://

(四)百度文库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http://wenku.baidu.com/view/2a6595d5b14e852458fb57bc.html

八、学术思考题

(一)概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

答: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新古典主义 篇6

在美国,户外老鸟们之间有句流传很久的话,“如果你不曾背包露营,你可能没听说过Dick Kelty这个名字;即使你有背包露营你也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只要你有背包去野营,不管你有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你都要感激他”。那么这位令人尊敬的、已经在2004年故去的Kelty先生干了什么事呢?他设计了第一个铝架背包、第一个腰带、第一个泡沫填充肩带、第一个尼龙包体、第一个拉链袋、第一个U形轴,第一个可打开背包的把手等等,其中腰带是他最重要的发明。这些发明使背包徒步成为一种享受,肩膀不再痛苦,从此可以负重背包走得更远、更长。

从户外背包久远的历史来看,我们不必去追寻到底是谁发明了外架式背包,反正玄奘的竹条支架加箩筐的形式就已经够能说明问题了。现代登山运动开始后,木质框架成为主流,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铝制框架才被发明出来,即使是内架背包一统天下的今天,支架材质依然是铝制而无出其右。Kelty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依然坚持生产外架背包的品牌,对于长线负重徒步来说,你会选择Trekker 65吗?它和42年前Kelty亲手制作的Tioja几乎没什么区别,完全可拆卸的包体与腰带以及一组极度强悍的铝架,五个附加口袋让复古味儿十足。虽然它的自重就已经达到2.2公斤,但强悍的背负能力是任何内架包不能比拟的,甚至在负重分散受力的优势上更胜一筹,只是过于宽大和复杂的结构使之并不太适合狭窄的丛林路段,但在开阔的荒漠、山脊以及草原地带,它依然是你最可靠的搭档。可惜的是,八九年前中国市场上还能见到它正规代理渠道的踪影,现在只能求助某宝上的国际二道贩子了。

同样是时下流行的尼龙面料,来看看第一个做邮差包的品牌Timbuk2是怎么把它做出复古味道的。以12L的Sunset信使包举例,同样是耐用的尼龙面料,但从表面那细腻的毛茸茸的触感来说却令人以为是棉毛的混纺,大号铜拉链和带有金属按扣的皮带固定是不错的外观表现。Sunset信使包的前盖还采用磁扣及铜扣闭合,并有TPU防水涂层(新材料都放在了暗处),内部空间管理则全都是按照现代生活所需设计的,有13寸笔记本电脑的隔层,内部空间足够摆放日常用品,两个前袋可放置钥匙或者充电器,侧袋可放置眼镜或手机。无论从外观还是使用便捷度都让人心悦诚服。

Anorak这种类型的户外服装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是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极北寒带地区的保暖外套,一般认为是因纽特人的发明,他们使用海豹或驯鹿的皮毛作为主要材质,在大风和低温中狩猎与捕鱼时穿着。

Anorak Jacket最大的特征是套头式的设计(北美地区称为Pullover Jacket,又衍生出Parka的分支),从颈部开口至胸前的开襟绑带或拉链,加上胸部延伸至腹部的口袋,以及腰际两侧相通的暖手口袋。下摆通常比一般外套要长,有时会加入抽绳系腰的设计。在希拉里爵士攀登珠峰的老照片上,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他穿的就是这种制式的服装,这也是Anorak款式最早被用于极高海拔攀登的有利佐证。

鉴于模糊不清的户外工作与户外运动界限的文化传统,北欧的户外品牌大都坚持保留Anorak款的服装。这其中,Norrona的svalbard cotton Anorak就称得上是经典产品了,用有机棉和再生涤纶纤维混纺的面料表明环境态度—全世界只有少数有机棉耕种被认证。除了不使用有毒化学农药,有机棉的种植在播种和施肥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劳动力,持续精耕细作,以及专业摘棉工采集,轧棉、纺织和编织以及无毒落叶剂都增加成本,不过这些都不妨碍svalbard的热卖,“天然”与“增值”本身就是热议不衰的符号,况且Norrona似乎还给它贴上了一种类似于“传承”的标签。

至于Anorak为什么不用全开式的设计呢?最大的功能诉求应该是防风。古老的钮扣和最初期的拉链在正面都不能阻挡风的刺入,如果开口只局限在颈部到胸口,可以有效阻隔冷风进入身体,有效抵御风雪和严寒。

不过在今天看来,这种设计也造成穿脱不便的缺点,但既然这种款式一开始就是由极度寒冷的因纽特人为了御寒所设计,理由就是不需要常常穿脱。因此就原始设计的概念来看,似乎也不算是什么缺点了。要说到对Anorak款式的死忠品牌,Fj?llr?ven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拥有从轻薄(适用于快速穿越的产品)到极地探险的全系列产品,使用专利技术的G1000布料,不管是复古的经典拉绳款式,或是结合拉链跟钮扣开口的新设计,Fj?llr?ven俨然已成为Anorak在现代户外服饰里的指标品牌。比如最经典的Anorak No. 8,拥有一个复杂又完美的领口和帽兜,紧密的贴合使脖颈和头部完全不会有寒意,也不会有压迫束缚感,在温暖的天气条件下,又有贯穿两侧的拉链用于大面积散热,腹部和两侧的口袋都是忠于原始的经典设计,而皮质拉链头则进一步提升了逼格。

当然Fj?llr?ven也有时下反传统的现代化Anorak款式,2015年度获得ispo全球银奖的Keb Eco-Shell Anorak就令人眼前一亮,除了款式忠于古典以及延续Keb系列精于立体剪裁的方式,在面料使用上不添加任何氟碳化合物,而防水透气指标依然达到了30000mm、26000g/m2/24hrs的优异表现。

羊毛衫这种大路货实际上伴随了整个阿尔卑斯登山史和早期的喜马拉雅远征活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逐渐被更轻量更快干的抓绒面料中间层取代,不过如今的羊毛加工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除了消除了对皮肤带来的刺痒感,更多与其他纤维的混纺方式带来的或耐用或增强延展力的功能表现使其在户外运动中重新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冬季0℃左右的骑行通勤时,我就更愿意使用弹力梭织外层与针织羊毛中间层组合来代替软壳,保暖效果更好而且组合方式更随意。而且羊毛针织衫本身的设计风格可以更加多彩,比如我们推荐的SmartWool的SW0SR249 女士长袖针织衫,就具有运动的版型设计,顶级美丽诺羊毛与创新的既轻量又蓬松的新纱带来最棒的温度调节效果,防臭、无异味,让你全天候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温暖和透气。

Synchilla?是上世纪80年代让patagonia在户外市场上大获成功的产品之一,抓绒面料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找到一种能够类似羊毛般蓬松又轻质快干的产品,patagonia主导了这种面料的改进工作,这种双面梳绒织物不仅保暖效果很好而且很少起球,在成品的色彩上,也让Synchilla?走在了当时户外潮流的前列,深蓝、凫蓝、法国红以及芒果和咖啡的色调完全有别于当时主流的棕褐色、森林绿或者赭色。所以它到底有多受欢迎?直到今天还出现在产品线中就是最好的证明,甚至连版型也没发生变化。当然变化并不是没有,随着patagonia对环保事业的关注,从1993年开始,Synchilla?就开始用回收的宝特瓶制作,此举相当于又一次使抓绒面料的生产发生了变革,在此后的10年间,他们大约处理了8600万只宝特瓶来制作包括Synchilla?在内的各种户外服装。

Outdoor Research的淘金攀岩牛仔裤和Black Diamond的卡斯尔顿攀登长裤都是让我们钟情的裤装,不仅适合日常穿着而且都具备强大的功能性,“淘金”赋予了牛仔裤新的内涵,使用棉、尼龙与Cordura三种面料混纺,并含有1%的莱卡,打造充足的耐用性和弹力,即使经受长日艰苦攀登最宽的宽缝支撑踩动作也毫无约束。“卡斯尔顿”则使用265克/平米、100%棉帆布制作,穿得越长久,越有岁月故事的感觉。专为攀登而设计的三角插片和加固构造,使它既能在长途跋涉中保持舒适,同时又足够坚韧,能经受沙漠岩塔的磨砺和季节性木匠工作的考验。

如果你要问在古典风潮下最具户外内核的鞋子是什么,就一定要重点关注Zamberlan的锡耶纳徒步鞋,即使是身处制鞋工厂的机械化时代,它的制作依然保持传统工序,Goodyear固特异延条技术将鞋面、中底和大底结合起来产生大量繁琐的手工工序,加上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品质使其每一款都价值不菲。Goodyear固特异延条技术之所以能够明确地称为复古代名词是源于1871年由查尔斯·固特异爵士取得了专利,他把英国传统制鞋的线缝手法用机器来完成,好处是比当时手工线缝要省人工和便于生产,不过相比现在射出EVA和内嵌工艺来说已经丧失了效率优势,但却演变成定制鞋和高端鞋的一种制作方式。另外,在19世纪,优质的皮质鞋面比大底还要经久耐用,随随便便就穿上10年,但大底早就废了,Goodyear固特异延条技术另一个优势是便于换底。不过作为普通消费者,或许压根儿没心思去了解这些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要知道穿着“锡耶纳”同样能走个几千公里就够了。鞋盒内还另配彩色鞋带,以便随你的偏好来选择。

即使是在户外品牌当中,百年老牌也并不多见,Stanley就是这么一家,而且产品风格自成一派,很容易就与大部分同质化产品区别开来。从1913年小William Stanley发明了全不锈钢真空保温杯开始,在材质、保温保冷、瓶口设计以及行业拓展等诸多方面就始终没有停止脚步,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辨识度上始终高度统一,比如Classic Vacuum Bottle 1.1L就伴随了几代人的户外探险,甚至连卡车司机都在用它,而且宣称为自己剩下了大把去咖啡馆单买咖啡的美钞。304不锈钢材质,不含BPA,独特的铝箔包裹技术,有效阻止热量辐射提升保温效果。把手与壶盖都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下来,而且瓶口被打磨得非常圆润。

古典浪漫主义 篇7

关键词: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继承

一、浪漫主义美术的绘画创作理念

19 世纪30 年代, 浪漫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 它是在反对官方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在审美思想上注重个性化和感情的发展, 重视色彩的对比, 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 善用象征、寓意、夸张、对比等手法。与古典主义重视以线与轮廓为主导的严谨素描造型相反, 浪漫主义特别重视用色彩来饱满形象, 用奔放的笔触创造有生命力的动感造型, 在浪漫主义绘画创作方式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是席里柯、吕德、德拉克洛瓦等。

二、德拉克洛瓦作品中对古典主义的继承

众所周知, 德拉克洛瓦是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 被誉为“浪漫主义雄狮”, 但在他的身上除了闪现着浪漫主义的光辉外, 还体现了古典主义精神, 艺术都是相互吸收和继承的, 作为浪漫主义的画家, 正是有古典主义的积累, 才有浪漫主义的精彩, 在德拉克洛瓦的身上, 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 德拉克洛瓦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革命精神, 流露出对高尚、伟大和崇高的追求。德拉克洛瓦成名作品《但丁的小舟》, 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片段, 描绘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但丁乘舟来到地狱中斯蒂吉河的情形。画面色调阴暗, 给人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 这正是波旁王朝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曲折反映。这幅画引起巴黎艺术界的巨大轰动, 同时也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以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于人类灾难的真实描写, 流露出对高尚、伟大和崇高的追求, 这种倾向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

其次, 德拉克洛瓦对人物形体的准确把握。虽然与古典主义美术相比, 浪漫主义美术更注重画家内心的表达, 但是画家的内心世界靠画面形象传达出来。浪漫主义画家虽然对轮廓线和素描关系不像古典主义那样重视, 但是浪漫主义画家并没有完全扔掉古典主义绘画中对客观形体的“具象把握”, 作品中的形体仍然力求准确真实, 但是相较古典主义绘画而言, 浪漫主义绘画不再像古典主义绘画那样事无巨细地把客观对象表现出来, 浪漫主义作品除对主体人物细致地刻画外, 对次要人物及背景进行了概括提炼, 主要是为抒发自我感情服务的手段或素材, 这点明显区别于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过于客观性。如他的作品《但丁之舟》《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可以看出, 德拉克洛瓦对形体的准确性绝对不亚于古典主义绘画, 从这点上面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绘画对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

第三, 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19 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产物, 题材也都与革命运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可以说这两种艺术流派的产生都是关注现实生活的, 自然题材中都流露出现实主义的创作, 如新古典主义大师大卫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作品及浪漫主义巨人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 都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现状及人民疾苦而动荡, 因此无论是在新古典主义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 这也是这两个画派最为进步的一面。

由于对现实的不满, 德拉克罗瓦到摩罗哥和阿尔及利亚去旅行, 这次旅行是德拉克罗瓦创作的分界线, 之前的作品都围绕着浪漫主义主题与形象而进行, 这以后的许多作品, 由于脱离生活, 唯美倾向越来越浓厚, 如《阿尔及尔妇女》就是一幅以色彩的协调与交错组成的复杂而美丽的作品;另一幅作品《摩罗哥犹太人的婚礼》表现的是研习古典传统举办的婚礼, 画家着重描绘了宁静和谐的气氛, 而这两幅画的笔触之细腻, 形象之完美, 让我们联想到了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画风。

三、结语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 但是在浪漫主义的画家身上却闪现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光辉, 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在对立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 任何新艺术的出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合创新的。

参考文献

[1]席尔顿.德拉克罗瓦[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 1960.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3]徐晴平, 邓惠伯.西方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英) 伍德福德著, 钱乘旦译.剑桥艺术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

[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关于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分析 篇8

1. 古典主义平稳的构图

古典主义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 对称是平衡画面的总则, 古典主义油画构图中最大的特征是三角形构图。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古典原则需要艺术家由理智、艺术、对称、平衡、精选、坚信来引导。”这是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个强劲的宣言, 它奠定了文艺复兴古典艺术大厦的基石。同时, 自远古时代就为人类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系统的运用, 使画面成为一个整体, 和谐一致。几何学的严格和科学透视的融合, 产生出在构图上无以伦比的平衡完美的作品。古典传统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的。对称是平衡画面因素的总则。几乎所有古典主义构图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底部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下部, 拉斐尔的许多作品就是采取这种格式。

古典主义构图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黄金分割律的使用。在远古时期, 黄金分割律就为人们所熟知, 可是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 才开始被艺术家运用到画面中分割形体使得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和谐统一。几何学和科学透视的融合, 将会产生出无与伦比平衡完美的作品。所以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中的科学性中说:“科学与艺术不但不相违背, 反而因为彼此相互融合而产生更强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 艺术的表现力将大大失色, 它可以通过科学使其更具有张力。如果没有艺术, 科学将只能通过逻辑的语言去阐述, 失去了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表现力。”所以, 在达芬奇的画中, 他将两者融为一体, 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 他的画中, 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1]。

2. 古典主义微妙的色彩

就色彩分析古典时期的绘画, 冷暖色彩变化极其微弱, 几乎谈不上有真正的冷暖色彩对比关系, 色彩是素描的附属物。所以古典绘画更多的总是以故事、形象和素描来打动观者, 而不是色彩和笔触。西方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 就色彩在艺术中的从属地位问题作了决定性的评价。他说, “在绘画和雕塑中构图是关键……给草图添辉的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 色彩以它自身的方式可以给我们观察画面增添一种生气, 但色彩自身绝不能使画变美。”这就是说, 色彩不是绘画中的决定因素, 充其量只是构图和画面的点缀而已。在康德前后好几个世纪中色彩的地位一直如此。[2]再现绘画体系的发展和写实技法的完善受到了色彩从属地位的制约, 随着素描体系发展越来越完备, 色彩语言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3. 高贵的线条美和有节奏的韵律美

线条是视觉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之一, 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抽取和归纳的主观创造。线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成果, 又是人的感觉、领悟和想象的结果。线条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对经验的一种总结, 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讲述:“线描风格是由塑形感的清晰性的风格, 多半表现固体的对象, 其平静的、光滑坚实的、清晰的边界轮廓给观者以安全感, 以致产生触觉的效果。这种风格的形象具有持久的、可测量的、有限的形式。”正是古典主义油画中高贵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美使得艺术家对古典主义绘画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正如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所说:“弹性的线条愈独特、醒目和坚韧, 艺术品就愈完美;如果线条愈柔弱、模糊, 艺术品就显得愈粗糙, 想象力就显得愈贫乏, ……舍弃线条就等于舍弃生命。”

举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从表现的观点来分析拉斐尔的线条, 与15世纪过于琐细的轮廓线相比较来评述它的极高贵的风采;我们可以在乔尔乔内的维纳斯的线条运动中感觉到它同《西斯廷圣母》的密切关系。两人彼此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代表着十分严谨的线的设计类型。而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对线条的运用更是极为重视, 他认为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安格尔喜欢用有弹性的弧线表现人体, 有大小不同的弧线组成的波

形线, 它的延伸方向缓慢起伏变化, 而《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大大小小的弧线相连形成类似音乐般的

韵律感, 与和谐的古典审美趣味相适合。安格尔在素描中的线条是外显的, 他的素描线面结合, 线条对于塑造形体来说, 具有很强的归纳性, 以线带面, 给人明确的形体感, 干净利索。安格尔认为:线和形越是简练, 就越富有美感和魅力。安格尔的油画充分体现出他在素描上用线的高度技巧, 把线条内化在形体中, 这种由弹性线条形成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流淌在整幅画面中。

总之, 古典主义油画几乎孕育了后来油画的所有风格, 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是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油画在造型上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美感, 其精于观察, 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 并能加以适当的主观处理。在造型时对形体态做了变形, 形成有节奏的曲线, 加强流动感, 甚至为了符合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自然形进行夸张改造, 以获得古典主义油画理想化的丰满和圆润典雅。也就是说, 古典主义油画家在作画时有一套高度的古典主义形式美的形式法则, 这种形式法则将抽象的古典美与具象的古典写实技巧发挥到极致。严谨、雄伟和简单明了, 加上精细的绘画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 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在诸如毕加索、马约尔和穆尔这些晚期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继续存在。

摘要:当我们提到古典主义绘画, 不得不提到古典主义绘画中所具备的两个核心内涵——理想主义与形式因素, 所谓理想则是指古典主义精神内涵, 而艺术家对这一精神的追求的外化形式的总结就是古典主义风格。本文试从古典主义形式因素分析、体会古典主义绘画“永恒之美”。

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形式因素

参考文献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2]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2]姚扣根.赵骥《外国艺术十六讲》.上海百家出版社.

[3]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古典浪漫主义 篇9

建筑的形式是风格特征表达中最有力的语言, 很多新风格的产生首先应用于建筑, 新古典主义也不例外。要了解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只有通过建筑——这一成熟的艺术形式, 从它的产生出发, 经过对特征、应用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来实现。

1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产生

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ism) , 是一种新的复古运动。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 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 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 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反对华丽的装饰, 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

在西方建筑史上, 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 (1750~1900年) ;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在中国, 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 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另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1.1 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欧洲, 正值资本主义早期的启蒙运动期间, 启蒙思想家们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极力倡导资产阶级“人性论”, 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正是这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

另一方面, 18世纪前的欧洲,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 贵族生活腐化堕落, 他们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 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厌恶。这种建筑风格在资产阶级看来显然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 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

这两方面意识的产生, 促使18世纪的建筑师们探求新建筑形式。他们希望通过对古代精密的建筑特征进行重新估价来探索一种真正的风格, 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成为了当时的创作源泉。

1.2 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1939年以来, 人们对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和国际通用的建筑形式产生厌倦, 国际式建筑形式给欧洲的传统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 公众对城市环境的观念彻底改变, 对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适应, 并且以一种浪漫主义加以接受城市生活。这使建筑师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氛围, 使他们有可能重新开始讨论现代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英国建筑师波菲罗斯认为, “古典主义是在传统的滋养下的一种自由意志的哲学”。由于现代运动的影响, 使人们长期错误地把古典和传统当作“过时的时尚”来看待, 而新古典主义正是要向人们证明, 古典主义不是一种时尚, 是永远现代的;是能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揭示人与自然, 人与人造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 而同时又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在中国, 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建立沿海通商口岸。开埠后, 各个沿海城市都划分出特定的租界区。租界区内, 西方殖民者建造起他们本国的西式建筑。

第一批西式建筑, 极少经过正规建筑师设计。一般都是由外侨自己设计绘图, 就地取材并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由中国工匠加以修改。随着西方正统建筑师的姗姗来迟, 真正的正统学院派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才出现在我国各沿海通商城市。这些高水平的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如1923年上海的汇丰银行) 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

而推动近代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 即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 回国后, 很自然地成为西方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又一支生力军。

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 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 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 沈阳等城市, 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1.4 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如果说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似乎是两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产物, 那么第二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发或主动的。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物质富裕的情况下, 进一步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面对巨大的建筑需求和刚刚起步的经济, 再加上数量不多水平有限的建筑师队伍, 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建筑盒子。

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 缺少建筑细部, 显然无法满足这些新兴企业家的精神需求, 他们渴望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来满足其对高尚生活的追求, 而此时大众建筑审美水平普遍不高, 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较为肤浅, 对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很容易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正可以用来显示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此间, 中国掀起了一股“欧陆风”。这股“欧陆风”简单地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 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 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没有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

新古典主义的产生是对于这种“欧陆风”有力的反驳和净化, 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趣味的高贵, 主导建筑风格明确。

2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由来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 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 有一部分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 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饰, 简化了线条。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 并与现代材质相结合, 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 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 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3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应用

3.1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中的应用

新古典主义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 追求构图规整和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物, 在汲取古典主义的特征的同时, 提炼出的经典元素, 包括线脚、檐口、栅花、圆柱等, 淘汰了建筑史上所有怪诞的部分, 尽管无法达到现代主义绝对的理性, 后现代主义夸张的视觉效果, 但都严格符合人性的适宜尺度。

3.2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园林中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 以传统美学的规范为框架, 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 去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髓, 使作品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气质, 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 具有明显时代特征。

1) 营造手法:

沿用欧洲经典古典园林的设计技法, 遵循其严谨对称、精雕细琢的设计理念, 把古典主义风格的景观特点融入园林生活区域中。整个园林凸显轴线对称, 肌理、轴线鲜明有序, 景观层次丰富并且布局合理,

2) 材质与色彩:

艳丽而丰富的色彩。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常见的主色调, 少量白色糅合, 使色彩看起来明亮。通过色彩的巧妙对比, 创造出美妙的画境效果。不避雅俗, 构思大胆, 充分显示了要素丰繁之美, 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

3) 建筑小品:

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 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 在很大程度上, 是在历史与现实、 建筑与园林景观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 产生景观与建筑的修辞效果。

4结语

现在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还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都超越了发展初期。舍弃了“欧陆风”的生硬与“现代简约”的粗糙, 取而代之的是设计的明确化与精细化。

新古典主义风格就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艺术作品满足古典与现代、浪漫与理性、华丽与实用。这些矛盾的体现是人们对古典主义的情怀与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体现, 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与文化品位。

要想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一风格语言, 首先, 需要具有深厚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的修养, 熟悉新古典主义风格多元化的渊源;其次, 需要具有革命性与突破性的思维特征, 在艺术设计上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追求;最后, 还需要经过不断实践, 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才能真正掌握到新古典主义风格这一设计语言。

参考文献

[1]黄华, 郑东军.论新古典主义与当代建筑创作[J].中外建筑, 2003 (1) 2.

[2]张为城.后殖民主义情势下的后现代主义[J].时代建筑, 2000 (1) .

[3]万书元.新古典主义建筑论[J].东南大学学报, 1999 (11) .

浅谈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乐派,音乐风格,代表人物,作品思想,风格转变

一、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起源与风格

古典主义乐派产生于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初期。音乐作品讲究严紧的结构、完美的形式、和谐的音响与严密的逻辑, 在乐曲多以严肃、稳重为主, 崇尚理性, 而对感情的表现为含蓄内在。古典主义乐派还被分为两个阶段:初期古典主义乐派及维也纳古典乐派。初期古典主义乐派也被称之为巴罗克时期, 其代表作曲家有亨德尔、巴赫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乐派, 它产生在19世纪初期, 代表作曲家有韦伯、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等。这个时期的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形式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曲、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 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 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

二、古典音乐家创作的体裁、思想及作品

从西方音乐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作品, 在创作素材、表达思想都有自身的准则。维也纳古典乐派是继初期古典主义乐派的又一个风潮, 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的题材和表达的思想与前者有着较大的变化。例如, 海顿的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的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的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 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扎特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一位重要的作曲家, 他谱写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此外其作曲风格兼具旋律和艺术性, 悦耳开朗, 却又不失幽雅, 能让人感受到音乐风格由巴罗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也因为狂飙运动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曲风, 直接预示了贝多芬式的英雄性音乐的出现。

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代表性作曲家, 同时他也是欧洲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 继贝多芬后, 欧洲音乐的发展迎来了浪漫主义时代。可以说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先河。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受莫扎特的影响感觉上和莫扎特相似, 作品表现出优雅、宫廷化;中期的作品写作手法和听觉效果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创作中会运用更丰富的和弦, 夸张的强弱对比, 贝多芬创作的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 这使他偏重于采用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 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 但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时代, 我们从他的中晚期作品中可以听到浓厚的浪漫色彩, 这些音乐作品都带有音乐家本人独特的个性, 也为后来浪漫派的作曲家写作风格指明了方向。

三、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体裁、思想及作品

在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乐派兴起, 和声的技巧变得越来越复杂, 变化音和声、远关系转调、复杂化的和弦等, 都力图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弄模糊;和声逐渐变成一种表现工具, 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一个媒介。浪漫乐派作曲家对和声技巧的发展同对音响色彩的兴趣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个时期的乐队规模无限扩大, 一些乐器得到改善, 又有一些新的乐器发明出来, 各种乐器的新奇组合产生了新颖的色彩效果, 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调色板, 从而使这种拥有迷人的音色储备和力度层次的大型管弦乐队成为一种理想的工具。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的创作也深受贝多芬的启发和影响, 因而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 实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他的作品也体现出古典和浪漫的二重性。

综上所述, 谈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作品, 这里把古典主义时期细分为巴罗克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为什么要把古典主义时期分为两个时期, 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风格的转变, 其实是作曲家写作手法和思想的转变, 但是, 是什么促使了音乐的发展, 我们要把目光转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 在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欧洲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人的思想已不能够适应当时的政治统治, 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所以, 艺术家表达的思想也更为广泛。巴赫的音乐作品主要是宗教性质的音乐;海顿、莫扎特的音乐更宫廷化;贝多芬后期的音乐作品和浪漫乐派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更贴近现实的生活。说的通俗一点, 早期古典音乐家的作品是为信仰、上帝而创作的;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大多是为当时社会的权贵们所服务的;浪漫派时期的作曲家更多地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所以音乐由神圣的、难以触及的高度慢慢地演变为社会大众的参与, 在浪漫主义乐派时期, 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在俄国以格林卡;在东欧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在北欧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此外, 匈牙利的巴托克均为著名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的作品是指以民间音乐为素材, 结合西欧作曲技法, 创作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流派, 被称为“民族乐派”。其实,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 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 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可见, 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创作技法的提升, 促使它转变的最终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因素, 社会在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 都会有一种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思潮的艺术表现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

从古典主义绘画到写实主义绘画 篇11

我们所说的“写实主义”指的是两个含义:一种是指创作方法;另一种是指绘画中的描述手法。写画家库尔贝在十九世纪的时候首先了写实主义这一说法,随即,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在西方首次出现。

在当时已经存在并发展成熟的流派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而现实主义也是针对这两种流派而出现的。他们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原因在于: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他们对所谓的矫揉造作的理性和激情嗤之以鼻,将写实性的自然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受其直接影响的就是印象主义。可以说写实主义影响了当时的各种流派和思潮,而这种影响随着传统的自然主义的写实主义的不断演变,在二十世纪后几乎全面解体,发展的更为宽泛。

本文探讨的是传统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欧洲艺术史,包含于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

写实主义的历史渊源

1.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风格

谈到手法上的写实主义的源泉一定要涉及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classicims)一词指这样一系列的现象:“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艺术有意识按地视为创作的源泉。”“古典主义是传统和回归古代的典型,是对经典的模仿。”

古希腊艺术在古典时期所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给世人留下了完美的典范。其后的古典艺术,都是对古希腊艺术样式的模仿。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古典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文艺复兴学习古典,但并非是单纯的模仿,而是通过学习古典从而精神创造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回归对人性的关注,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真实。在这一时期,表现现实中的人和世俗生活成为艺术家们描绘的主要题材,我们从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时期的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中吸取营养,并不断的从自然中去挖掘和探索。

2.十七、十八时期的理性过度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可以被称之为感性美学的话,那么其后的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则可以说是抽象的哲学美学。人类的美学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美,发展到了近代的崇尚美经历了十七、十八世纪这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度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人们高举着“人性”的大旗,而十七、十八世纪的人们则更加注重“理性”。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巴洛克”(Baroque)艺术和“洛可可”(Rococo)艺术中。“巴洛克”艺术延续了文艺复兴运动,更加具有写实性。分析典型的巴洛克艺术作品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动态感,更加拉近了所表达的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而巴洛克艺术同样处在理性的年代,这时期的艺术更加理智,在现实性和情感性的表现上则更加成熟了。

3.十九世纪多元化的艺术理想和二十世纪的写实艺术

十九世紀崇高美的理想逐步取代古典和谐美,在这一时期统一的古典主义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印象主义等多元化的艺术流派。

西方形式美学发展到二十世纪达到了高峰,出现了探索形式语言这一艺术潮流。印象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起源,二十世纪的艺术流派纷繁复杂,艺术流派众多,艺术思潮不断的涌现是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写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出现在了许多艺术现象当中。这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写实主义取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动造成艺术形式语言上的多元化,使得写实主义在新世纪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现代写实主义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的艺术形式和成果,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语言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塞尚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可以说二十世纪中重要的艺术家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如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和布拉克。立体主义从古埃及的艺术中汲取灵感,并从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中的结构和空间概念里找到创作的源泉,从而形成了属于自我的独特的创作方法。立体主义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通过组合、排列、分解的形式产生出一种视觉感受。这不但但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改变,更是改变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之后,出现了更多的艺术流派继续的探索,如至上主义(Suprematism)和新造型主义(Neo一Plastieism)等,他们将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推向了极致。至此,传统的写实主义艺术和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分离了。

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美学共性和发展方向

写实主义在古典主义艺术中孕育而生,纵观艺术史,他们都是一种美学观念的延续,是关注客观世界的发展结果。

写实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意义,时至今日,写实主义经历了由纯粹的模仿到对挖掘内在的真实,由模仿外在世界转向描绘内在的心理世界。写实主义不单单是一种风格和手法,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生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衰竭,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虽与写实主义分离开来,但是人们追逐和挖掘内心的世界这一想法只是进行了形式上的转变,实质上从未间断。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古典浪漫主义 篇12

一、“伟大风格”的背景

19世纪法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 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决定着艺术的产生与发展[3]。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代表性艺术, 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水有源, 树有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可以追溯到意大利16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 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4]。如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 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17世纪下半叶, 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王权大盛。路易十四时代, 绝对君权达到顶峰, 标榜“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化成为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 并成为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5]。伏尔泰说, 古典主义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伟大风格”。“伟大风格”是路易十四头上的光环[6]。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则是颂扬合乎社会“理性”的君主专制政体[7]。在此背景下,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 而造园家勒诺特则使其达到了高潮。他在继承欧洲造园传统, 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 在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 发展了整体布局的原则, 并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 将传统要素组织得更协调、更统一、更均衡。理性主义与绝对君权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体现了高贵典雅的理性之美, 创造出了以往任何园林都无法企及的辉煌壮丽的“伟大风格”。

二、“伟大风格”的表现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格局恢弘, 气度高雅, 豪华而又典丽, 体现着作为宫廷文化的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 反映着严格的君主专制制度。其“伟大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规模尺度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是王室或贵族的园林, “伟大风格”首先体现在园林的规模与尺度上, 追求宏大壮丽的气派。大, 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例如, 孚—勒—维贡府邸的花园, 纵轴和横轴都有1千米长;凡尔赛宫的园林, 路易十四要求它能容纳7000人游乐, 纵轴长达3千米;巴黎全城的轴线, 香榭丽舍大街, 原本是土伊里宫园林的轴线, 长度也是3千米, 形成宏伟壮观的气势。由于园林不但规模大, 而且尺度也大, 故道路、台阶、植坛、绣花图样都大, 例如凡尔赛中轴上的台阶竟宽达50米[8]。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规模尺度大, 似乎算不上什么艺术特点。但大有大的问题, 比如1千米、2千米、3千米长的中轴, 几十米或者上百米宽, 就必须有节奏、有变化、有多种装饰, 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转换。这些问题解决好了, 那么, 大, 就有了新的艺术特点[9]。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地势较为平坦, 基本为平面布局, 相对于面积较小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而言, 内容更加丰富, 结构更加复杂, 但通过用开阔宏丽的轴线作为艺术中心, 统率全局, 秩序严谨、主次分明, 实现了园林构图的空前完整与统一, 仍然富于变化。于是, 意大利式园林的格局就被突破了, 创造了全新的造园艺术。例如, 凡尔赛宫苑规划面积1600公顷, 现存面积800多公顷, 其中花园l00公顷, 植篱46公里, 植树20余万株, 水面44公顷, 其中十字形水渠面23公顷, 周长5.57公里, 雕像2100多座, 喷泉50座, 大小道路20多公里, 轴线两侧皇家林荫大道长330米, 宽45米[10]。作为凡尔赛园林的设计者, 勒诺特在此用少数几个要素, 通过尺度或数量的表达以烘托主题, 控制园林的巨大尺度空间, 形式简洁规整, 创造出了特别的景观效果。因此,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突出表现的是它的总体布局的丰富与和谐, 避免堆砌各种造园要素, 规模尺度虽大, 但显得很有节制, 有分寸感, 洗练明快, 典雅庄严。

(二) 空间布局

17世纪30年代,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家布阿依索提倡花园的地形、布局和花草树木等都应当有多样性, 但是, 一切变化都要“井然有序, 布置得均衡匀称, 彼此完美地协调”, “如果不加以调理和安排均齐, 那么, 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1]。根据这个原则,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创造了更为统一、均衡、壮观、主次分明的整体构图。其核心在于中轴的加强, 使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中轴, 按主次排列在两侧。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相比, 其总体构图更统一、更几何化, 更层次分明。

轴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灵魂, 是展现“伟大风格”的最佳手段[12]。这种“伟大风格”的核心在于加强园林中轴的艺术表现力, 所有的要素都根据轴线来布置, 形成统一的整体。轴线系统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 整个园林因此编织在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明确的几何格网之中。而轴线作为整个园林构图的中枢和艺术中心, 反映了古典主义艺术追求构图的统一性的审美习惯, 以及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例如, 凡尔赛的中轴线表现了太阳神阿波罗从其诞生到驾车巡游天穹的全过程。而路易十四则被认为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化身, 所以这一段立体化的中轴线的艺术主题是歌颂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的[13], 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形象图解。同时, 轴线也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景观线[14]。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建造在平缓起伏的丘陵地中, 轴线虽然是笔直的, 但它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起伏。宫殿建筑多位于轴线中地势较高处, 可以俯瞰花园景观的变化, 尤其是壮丽的主轴线, 视景更佳。

(三) 造园要素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要素主要有:林荫路和林荫大道、丛林或丛林园、花坛、绿毯、修剪植物、雕像、运河、水景 (水池、水镜面、喷泉、池或湖、跌水瀑布等) [15]。造园要素的布置在理性主义和君权主义的双重影响之下, 表现出强烈的人工几何性和整体统一性。

按照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念, 自然的不经过人为加工的东西是不美的, 因此植物必须修剪成几何形式, 统一到整体构图中。因此, 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中, 人们就将常绿植物修剪成方形、圆锥形、葫芦形等各种形状, 称为绿色雕刻;也有剪成拱门、廊道、拱券等的, 称为绿色建筑物。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继承并发展了这些要素, 最常见的是用紫杉修剪成的圆锥和圆球, 整齐地布置在花坛的角隅和台地的边缘, 烘托中轴的气氛。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把花圃简单地划分成方格, 变成把花圃当做整幅构图, 按图案布置绣花植坛, 统一在全园的整体构图之中, 亦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一大进步[16]。此外, 绿毯、林荫路的设计充分运用了透视原理, 具有深远、优美的透视效果。而位于浓密树林中的丛林园, 风格多样, 环境幽密, 气氛亲切, 弥补了轴线空间开敞但略显单调呆板的劣势。丛林园与轴线空间形成了明与暗、动与静的对比, 既保持了整体的统一和协调, 又丰富了园林空间。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还运用了大量水景, 如运河、水池、水镜面、喷泉、池或湖、跌水或瀑布等。意大利台地式园林因地形高差大, 主要用活水, 建造各种跌水和喷泉, 具有活泼闪烁, 运动之感;而法国园林则地势相对比较平坦, 因而园林中多用静水, 面积很大, 点缀以喷泉, 在高差变化大的地方布置一些跌水和瀑布, 虽没有意大利台地式园林中水景的活泼, 却以平静开阔见长, 表现出庄重典雅的气氛, 与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相一致[17]。此外, 园林中的水面都是人工的, 外形是几何的, 大量使用基本几何形, 如矩形、正方形、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等, 即使使用组合的形式, 也比较简单, 显得非常简洁[18]。

三、“伟大风格”的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欧洲造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17世纪中叶始, 统率欧洲造园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其简洁而富有变化的空间结构, 严格的几何空间形式, 对现代风景园林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美国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师丹·凯利的作品除借用了相当多的古典主义园林要素外, 还表现出类似的空间结构, 显示出他用古典主义语言营造现代空间的强烈追求。例如凯利1955年设计的米勒花园、1987年设计的亨利·摩尔雕塑花园等, 都带有明显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影响的痕迹[19]。20世纪60年代, 美国极简主义景观大师彼得·沃克也正是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启发下, 创造了极简主义景观。他常常采用和借鉴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要素和手法, 如运用轴线、网格简单要素控制构图;采用圆、椭圆、方、三角等简单的几何母题及母题的重复;构图有着严谨的几何秩序等等。因此, 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常常折射出古典主义的影子[20]。此外, 比较大地艺术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景观特质, 也会发现二者在构图手法、表现要素、功能空间上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 某种程度上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已具有了“大地艺术”的气质与精神[21]。

除了园林设计,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还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巴黎城市的改建、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规划、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规划、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等。尤其是法国的凡尔赛园林, 其模式主宰以后整个欧洲城市设计达3个世纪[22]。这方面, 典型的例子如, 丢勒里花园在巴黎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轴线奠定了巴黎城市后来发展的方向。这条轴线一直延伸着, 从香榭丽舍大街到凯旋门, 从凯旋门到拉德芳斯的大拱门, 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状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 在未来它仍有可能继续向前延伸。这条轴线, 连同巴黎城市里其他许多受其影响的壮观的轴线, 构成了巴黎城市的骨架, 使巴黎成为世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美丽城市, 一个真正“法国式”的城市。这种城市轴线, 对西方许多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3]。因此, 研究和了解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整体艺术风格特色, 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采取了严谨的几何构图, 明确的空间结构, 创造了简洁明朗、庄严华丽的“伟大风格”, 成为统率欧洲造园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园林模式, 并且对现代园林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 也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西方现代园林。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从西方园林中汲取营养元素, 也有助于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4][6][8][9][11][13][16][17]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7页、99页、99-100页、101页、14页、110-112页、87页、100页

[2][21]武静、杨麟.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与大地艺术[J].广东园林, 2008 (1) :30-32页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3

[5][7]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70-171页、171页

[10]王红兵、薄育新、焦春梅、胡永红.试析园林桥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鲜见之因——以凡尔赛宫苑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07 (11) :36-39页

[12][14][15][18]林箐.理性之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造园艺术分析[J].中国园林, 2006 (4) :9-16页

[19]林箐.传统与现代之间[J].中国园林, 2006 (10) :70-79页

[20]魏海波、熊和平.极简主义景观中的古典影子——从勒·诺特尔看彼得·沃克[J].中国园林, 2005 (5) :34-35页

[22]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J].中国园林, 2000 (1) :27-33页

上一篇:制定计划下一篇:物理实验的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