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融合(精选12篇)
数字融合 篇1
0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应用领域也遍及遥感图像处理,可见光图像处理,红外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尤其是近几年来,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已成为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医疗诊断,遥感,保安,军事应用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1 数字图像融合的主要研究内容
数字图像融合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获取的关于某个具体场景的图像或者图像序列信息加以综合,以生成一个新的有关此场景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是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中无法得到的。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其作用包括:(1)图像增强。通过综合来自多传感器(或者单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的图像,获得比原始图像清晰度更高的新图像。(2)特征提取。通过融合来自多传感器的图像更好地提取图像的特征,如线段,边缘等。(3)去噪。(4)目标识别与跟踪。(5)三维重构。
2 图像融合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并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当前图像融合在特征级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融合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尽量保持原图像的光谱特征,从而保证后续分析理解的有效性。另外,图像序列以及视频信息的融合问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3 几类典型的数字图像融合理论与方法
3.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的几何意义是把原始特征空间的特征轴旋转到平行于混合集群结构轴的方向去,得到新的特征轴。实际操作是将原来的各个因素指标重新组合,组合后的新指标是互不相关的。在由这些新指标组成的新特征轴中,只用前几个分量图像就能完全表征原始集群的有效信息,图像中彼此相关的数据被压缩,而特征得到了突出。
3.2 演化计算法
演化计算是模拟自然界生物演化过程产生的随机优化策略与技术。它具有稳健性,通用性等优点和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等职能特征,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演化计算方法:
3.2.1 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说的。所以在算法中要用到进化和遗传学的概念,比如串(在算法中为二进制串,对应于遗传学中的染色体);群体(个体的集合,串是群体的元素);基因(串中的元素,如有一个串S=1001,其中1,0,0,1这四个元素分别成为基因);基因位置;串结构空间;参数空间;非线性;适应度等。遗传算法的原理可以简要给出如下:Choose an initial population;Determine the fitness of each individual;Perform selection.Repeat:Perform crossover;Perform mutation;Determine the fitness of each individual;Perform selection;Until some stopping criterion applies.
这儿所指的某种结束准则一般是指个体的适应度达到给定的阈值,或者个体的适应度的变化率为零。
3.2.2粒子群算法(PSO)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进化计算技术,源于对鸟群捕食的行为研究。设想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鸟在随机搜索食物,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块食物,所有的鸟都不知道食物在哪里,但是他们知道当前的位置离食物还有多远,那么找到食物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PSO算法从这种模型中得到启示并用于解决优化问题。PSO中,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搜索空间中的一只鸟,我们称之为“粒子”。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由被优化的函数决定的适应值,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他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然后粒子们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PSO初始化为一群随机粒子(随机解),然后通过迭代找到最优解。
3.2.3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蚁群算法是一种求解组合最优化问题的新型通用启发式方法,该方法具有正反馈、分布式计算和富于建设性的贪婪启发式搜索的特点。
3.3 神经网络法
神经网络法是在现代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信息处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有大规模并行处理、连续时间动力学和网络全局作用等特点,将存储体和操作合二为一。现实世界中图像噪声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甚至有时信息会有缺失,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融合法也能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推理。
3.4 小波变换法
自从1989年Mallat提出了二维小波分解方法后,小波变换在图像处理中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图像融合领域,小波变换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于图像融合,在频率域进行比在时间域进行更为有效,融合算法的设计必须把融合的技术目的和图像的频率域表现结合起来考虑。
3.5 模糊图像融合
所谓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在形态及类属方面的不分明性,其根源是在类似事物间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使得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图像融合模糊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量化不同目标类型和相应像素值之间的关系。
4 结束语
图像融合是一个众多学科感兴趣的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图像融合也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首先,图像融合技术缺乏理论指导。虽然关于图像融合技术的公开报道很多,但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对图像融合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所以,建立图像融合的理论框架是目前的一个发展方向。再者由于图像的特殊性,在设计图像融合算法时一定要考虑到计算速度和所需的存储量,如何得到实时、可靠、稳定、实用的融合算法和硬件电路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另外,建立客观的图像融合技术评价标准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征等.数字图像融合[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吴秀清,周蓉.一种多分辨图像数据融合方法及实现[M].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21(8):833-835.
[3]王耀南,李树涛.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应用综述[J].控制与决策,2001,16(5):518-522.
数字融合 篇2
数据融合是实现多源数字地图共享利用的`途径之一,从制图要素空间位置融合、地理实体分类分级编码融合、数字地图空间数据模型融合等三个方面对基于转换模式的多源数字海图融合理论和方法做出分析与探讨.
作 者:刘秋生 崔铁军 翟京生 赵建新 陆毅 甄洪排 LIU Qiu-sheng CUI Tie-jun ZHAI Jing-sheng ZHAO Jian-xin LU Yi ZHEN Hong-pai 作者单位:刘秋生,赵建新,LIU Qiu-sheng,ZHAO Jian-xin(海军出版社,天津,300450)
崔铁军,CUI Tie-jun(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翟京生,陆毅,甄洪排,ZHAI Jing-sheng,LU Yi,ZHEN Hong-pai(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天津,300061)
数字家庭 促融合 扩内需 篇3
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
数字家庭好处多
“发展数字家庭,有利于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信息惠民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处长梁峰表示,数字家庭包含智能电视、音箱、机顶盒、交换机、芯片等多种终端及应用,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融合、产品与内容的融合,同时具备高产业关联度,与金融、医疗、教育、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密切相关,实现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民生方面,数字家庭可以满足老百姓对IPTV服务、家庭安全监控业务、养老服务、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需求,让信息惠民的国策落到实处。而通过多业务平台数字家庭系统建设,又可以为政府实现阳光政务、实名网络听证、推动社会互助等提供畅通渠道,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此外,技术集成和跨界应用这两大特点,又使数字家庭成为实现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要求的一个很好的落脚点。“关于技术集成可以用‘云中来、物里去、动中联、促融合’这12个字来概括。”梁峰说,海量的内容从云平台上获取,通过物联网又实现了家电间的互联互通,依靠移动互联网,百姓生活可以实现“人在外,家在身边;人在家,世界在眼前”。同时,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融合,还能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三网融合。而“跨界应用”是指数字家庭包含了数字视听、智能家居、家庭服务、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是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融合延伸的有效载体,成为实现增值效应的有效途径,大众可以通过智能电视中的网上商城购买产品、服务等。
政策护航 落实推广
工信部高度重视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已将数字家庭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积极支持,并制定发布了《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对数字家庭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等做出了部署。
近几年,工信部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运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连续3年支持了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数字家庭多业务平台开发以及10万用户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加强部省合作,建设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在产业集聚区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工程。工信部2009年与广东省在广州市番禺区建设了首个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2012年启动了浙江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创建工作,2013年又启动了湖北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创建工作;注重发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广电和电信网络运营商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形成了包括产品、网络、业务、内容等在内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数字家庭进街道、进社区的方式,让消费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数字化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数字家庭业务有效落地。
“数字家庭领域技术涵盖了数字音视频、智能家电、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与控制等众多技术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主导标准制定对数字家庭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梁峰说。为提升国内技术和标准主导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工信部支持企业开展了基于AVS、DRA、DKAA自主数字版权保护标准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然而,不能我们自己闭门搞研发,得让老百姓真正体验、了解数字生活的好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字家庭的发展。”梁峰说。
巩固成效 广泛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目前我国数字家庭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消费者对数字家庭的认知度快速提升,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发展数字家庭的热情高涨,相继成立了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家庭专业推进机构,积极推动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及产业基地建设。
在关键技术方面,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在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产品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支持闪联、E家佳、广联标准等自主家庭网络标准的产品不断增加,采用自主标准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项目也在广州、杭州等地扎实推进。
截至2012年底,数字家庭基地在广东仅番禺、云浮两地用户规模就达到16万户,杭州用户规模达到34万户,大连、青岛、济南、武汉等地也相继开展了10万用户数字家庭应用示范,数字家庭业务示范已初具规模。
“在数字家庭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个领域的不足。”梁峰说。比如宽带不宽制约了数字家庭的增值服务应用,加速实施宽带工程刻不容缓;用户体验不足致使市场需求尚未释放,开拓和培育新兴市场形势紧迫;新兴市场缺乏产品定义能力,商业模式不成熟,影响产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为解决这些问题,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首先是狠抓系统应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市场化相对充分的产品,不仅要抓好某类产品的行业管理,更要通过抓系统应用,来促进多类产品的协同发展;其次注重系统推进,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同时还需协调政府资源,在产业基础较集中的地区,按照“部、省、市、区共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原则,引导支持建设数字家庭产业基地,以推动数字家庭产业的规模发展;最后,需谋划长远发展,推动跨界应用融合,站在以人为本、信息惠民的高度,推动制造业与运营业的联合与合作,推动体制与机制管理的有效创新。
数字融合 篇4
1.1 数字家庭服务
数字家庭服务是以家庭融合网络和智能终端为载体,联通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生活环境,面向家庭提供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社区公益等综合服务的一种现代新型服务形态。数字家庭服务产业是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与服务化融合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三网互通、4C (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三屏合一的数字化家庭网络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加快,数字社区、文化内容、电子商务、网络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孕育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文化娱乐和生活消费理念,催生了现代数字家庭新兴服务产业,人类生活已逐步进入智慧家庭时代。
数字家庭服务平台是开展各类社会民生服务、数字文化娱乐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的重要载体。数字家庭服务技术不但包括家庭网络和家庭设备互联技术、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处理、发布及互联互通技术,还应涉及跨网络服务接入、服务资源集成、服务交易融合计费与结算等多个环节,因此这些涉及数字家庭服务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就成为发展数字家庭服务产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数字家庭服务跨网接入、集成管理、服务交易等关键支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数字家庭服务的应用推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已成为发展数字家庭服务产业的关键。
在业务计费方面,国内外电信、互联网、广电运营商使用的计费模式主要包括:基于使用量的计费、基于周期时长的计费、基于交易次数的计费、基于交易值的计费、基于服务/内容价值的计费、基于服务质量的计费。现有计费系统基于不同业务独立设计和开发,未考虑融合业务的计费需求,如未考虑多计费模式并存且可灵活组合的需求,融合改造困难且风险较大,不能满足新业务的扩展需要,难以实现融合网络情况下跨业务、跨网络业务捆绑综合优惠,不能满足数字家庭综合服务运营多业态服务统一计费的需求。
1.3 融合计费需求
当前,各运营商正逐步开展面向家庭的融合业务实践,融合计费技术需要实现融合网络情况下跨业务、跨网络的业务捆绑综合优惠、解决数字家庭综合服务运营多业态服务统一计费问题,从而有利于数字家庭新业务的扩展。针对上述需求,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技术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服务交易融合计费技术研究工作
针对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背景下的各种业务形态,研究新兴业务、跨网络捆绑业务和“一单式”服务等方面的计费需求,需要研究灵活、可扩展、可配置的融合计费模型、面向数字家庭综合服务的多业务融合计费方法,为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服务提供基础理论模型和技术实现方法。
(2)融合计费系统与相关系统间的接口协议及规范研究工作
根据数字家庭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社区公益等服务融合计费的要求,需要规范融合计费系统与外部业务系统和运营支撑平台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确保新兴业务快速、灵活的计费接入。
(3)交易数据管理控制技术研究工作
在实际的服务交易过程中会存在交易数据源头多、数据量大的特点,需要通过研究对服务交易数据和计费后交易数据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对海量异源、异类交易信息的集中汇集和高效处理,同时为运营支撑技术中的数据挖掘系统和综合结算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4)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开发工作
围绕社群互动、家庭购物、文化公益等特色服务,需要集成融合计费技术理论成果开发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实现数字家庭服务的多业务融合计费,并通过与数字家庭服务综合集成平台对接,支撑数字家庭特色服务的开展。
1.4 体系建设目标
基于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模型和融合计费接口体系,集成服务交易融合计费技术、服务交易数据管理控制技术,开发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实现内容计费、新业务灵活计费接入和跨业务跨网络捆绑综合优惠,实现数字家庭综合服务的统一灵活、实时、高效的计费。
2 技术方案
2.1 系统定位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实现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宽带业务、高清购物、互动游戏、智能家居、生活缴费、数字广告、数字图书等多类业务的统一计费和综合优惠,解决了跨业务捆绑和“一单式”服务问题,用于支撑数字家庭服务相关网络运营商如广电运营商进行数字家庭综合业务和特色业务的拓展。
2.2 研究路线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技术体系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技术路线具体说明如下:
(1)研究服务交易融合计费技术
服务交易融合计费技术研究,首先需要建立融合计费模型,然后基于融合计费模型,研究融合计费方法,根据融合网络和融合业务环境下的各种业务形态,分析多业务融合计费需求,确定多业务融合计费建模方法,从算法、规则、定价和产品四个层次,自下而上建立融合计费分层模型;然后基于融合计费模型,从数据准备、计费调度、业务授权等环节分析融合计费处理流程,形成基于规则的多业务融合计费方法。
(2)研究融合计费系统接口体系
分析接口分类方法,制定各类接口协议,建立融合计费系统接口体系,主要包括制定融合计费系统与电子商务、音视频点播、电视彩信、数字出版、生活缴费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等外部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规范,定义服务使用记录或在线计费消息等数据的交换格式和传输方法;制定融合计费系统与运营支撑平台用户产品管理、综合结算、智能挖掘等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规范。
(3)研究服务交易数据管理控制技术
交易数据管理控制包括交易数据采集、交易数据处理、计费结果整合分发三个环节。在交易数据采集环节,基于融合计费系统接口协议,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交易信息的集中汇集和分类存储;在交易数据处理环节,对采集的交易信息进行格式转换、数据过滤、拆合关联、业务识别、错误处理、数据分发等处理,为融合计费、智能挖掘、综合结算等系统提供标准化可识别的服务交易数据;在计费结果整合分发环节,对计费后的计费结果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融合计费接口实现数据分发,为运营支撑系统其他子系统和外部业务系统提供标准化可识别的计费结果。
(4)研发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
在上述模型、规范、技术之上构建开发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系统主要由融合计费综合采集接口系统、交易数据管理控制系统、融合计费处理系统和融合计费业务管理系统组成。其中,融合计费综合采集接口系统负责融合计费系统与外部系统间的统一接口管理;交易数据管理控制系统负责交易数据集中汇集、高效处理和分类存储;融合计费处理系统实现融合计费后台处理流程,包括计费控制、计费引擎、规则引擎等业务组件;融合计费业务管理系统负责融合计费的规则、定价等模型管理和计费结果分析。
2.3 技术突破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突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合计费模型设计中实现产品、定价、规则、算法四者的分离,建立灵活、可配置、可扩展的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模型,实现对各类业务服务计费要素的统一配置和管理,实现基于规则的多业务融合计费处理算法,解决统一计费和综合优惠问题。
(2)利用规则引擎,可灵活定义业务规则,实现业务规则与业务逻辑的分离,从定价策略分解出计费/结算规则、解析计费/结算规则完成相应的算法调用,以实现规则化的融合计费方法和规则化的结算处理方法,确保业务的快速定义与推出。
(3)利用流程控制引擎,采用计费结算流程的融合控制方法,灵活配置业务功能组合、业务流程开发和加载运行,实现海量异源异类交易数据自动识别流程化处理。
(4)制定融合计费系统与服务运营业务系统间的接口协议规范,实现对各类业务系统的统一计费接入及与运营支撑系统其他子系统的数据交互。
(5)提出海量异源、异类交易信息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实现数字家庭服务交易数据的集中汇集和高效处理,为融合计费提供标准化可识别的交易记录。
(6)数字家庭融合计费系统实现对电子商务、音视频点播与下载、电视彩信、互动游戏、数字出版、其他第三方服务等多类业务的统一计费和综合优惠。
3 体系结构
3.1 系统结构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实现新业务灵活计费接入、多类业务的统一计费和综合优惠。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融合计费系统包括数据管控子系统、融合计费处理子系统和计费业务管理子系统。
(1)数据管控子系统完成与外部系统间的统一接口管理、交易数据集中汇集、高效处理和分类存储,主要包括配置管理、数字采集、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发等功能模块。其中,配置管理完成对系统参数、数据库参数、接口协议的统一配置,以实现协议适配和多网络数据接入;数据采集实现交易数据的数据巡检,加密、压缩、传送等数据传输功能,以及离线和在线采集过程中数据校验、采集监控、异常处理、数据备份、数据入库等采集处理功能;信息共享管理实现数据共享,以便支持全业务融合计费、在线离线融合计费、计费账务的融合处理;数据预处理完成交易记录的格式转换、分拣过滤、检错纠错、记录排重、拆合关联、业务识别,及计费处理前后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分发,一方面将交易数据根据用户计费属性和业务类别的不同进行分拣,供后续系统进行计费处理,另一方面将计费批价后形成的详单数据,汇总后形成的明细账单数据,根据各个系统的不同需求,传送给其他系统
(2)融合计费处理子系统接收数据管控系统数据预处理的输出数据,实现融合计费后台处理流程,主要包括计费控制、计费引擎、批价依据管理、风险控制等功能模块。其中,计费控制负责灵活调度业务授权、计费调度、详单处理、差错处理等功能,实现在线计费或离线计费的整体调度;“规则驱动”的计费引擎完成对在线及离线算费流程的动态调用和流程重组;账务处理是指对综合账单的生成、管理及核算的过程,包括账务管理、账务处理等;风险控制针对余额不足和费用额度高的情况,实现欠费风险管理和高额处理。
(3)融合计费业务管理子系统完成融合计费的规则、定价等模型设置和计费结果分析。其中,基础管理主要包括权限管理和计费查询等模块;权限管理负责对权限、角色、人员、设备、机构等信息管理,计费查询包括计费信息查询,及错单、详单等票据信息查询;计费模型设置主要包括融合计费模型涉及的概念、参数、规则、定价、产品、组合产品信息的管理;计费批价测试实现计费人工控制过程,在新的产品资费和计费规则正式推出之前,进行计费处理和局部算法流程的测试,验证系统产品资费实现是否合理,资费/优惠计算是否正确的处理过程。
3.2 技术架构
融合计费系统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将融合计费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包括接入服务层、数据控制层、计费处理层、Web应用服务层和终端展示。其中,接入服务层完成外部各系统的接入适配,屏蔽异构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负责融合计费系统与外联系统之间的通信传输;数据控制层完成交易数据集中汇集、处理和分发,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发等环节;计费处理层完成在线/离线计费整个批价、优惠处理的计费控制过程,以及对计费过程欠费/高额度等风险的控制;Web应用服务层完成融合计费模型数据的设置、计费结果查询等服务,为融合计费处理提供批价依据数据,并为计费处理前后的数据提供结果查询接口;终端展示层为电视、PC、移动终端等各种设备提供融合计费业务管理信息操作和展示界面。
3.3 接口体系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与服务运营业务系统间的接口协议规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融合计费系统与面向数字家庭的第三方服务等外部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规范,定义服务使用记录或在线计费消息等数据的交换格式和传输方法;二是融合计费系统与运营支撑平台综合结算、智能挖掘等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规范,定义从运营支撑平台产品管理、用户管理等子系统获得产品资费、用户定购等计费参考信息的接口协议,以及向综合结算、智能挖掘等子系统输出计费结果的接口协议。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接口体系框架图如图4所示。按照接口功能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共享数据同步接口,从外部系统获取产品、资费、用户账户等批价依据信息。
第二类:交易数据离线采集接口,从外部系统获取批量服务使用记录。
第三类:交易数据在线采集接口,从外部系统获取在线计费消息。
第四类:交易数据分发接口,为外部系统传送标准化可识别的服务使用记录。
第五类:计费数据分发接口,为外部系统传送标准化可识别的计费结果数据、计费结果查询接口数据。
按照通讯协议分类,融合计费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大类:
(1) Socket接口
Socket接口由融合计费系统发布,每个接口完成系统间特定功能通信,主要为共享数据同步接口、交易数据在线采集接口等。服务运营业务系统作为Socket接口调用的客户端基于TCP/IP协议与融合计费系统实现消息通信,融合计费系统对消息调用做出回应。双方互相开放自己的IP地址和固定端口号,双方均支持使用标准的TCP/IP协议进行通讯。数据包体默认XML格式,兼容ASCII格式。
(2) FTP接口
FTP接口提供数据采集文件传输服务功能,业务系统作为客户端通过FTP通讯协议将数据采集文件上传到融合计费系统,数据文件须遵守融合计费系统接口协议规范所规定的文件命名规则、文件数据格式等。通过对业务系统中某个规定的位置的巡检来判断是否有新的数据文件生成,如果有则把文件上传到规定的数据采集文件夹,与此同时通过TCP/IP协议的方式通知文件采集接口对新生成的文件进行增量或者全量采集。文件格式默认XML格式,兼容TXT格式。
4 小结
融合网络环境下,各运营商将多种新的业务形态引入数字家庭,开展面向家庭用户的融合业务。现有计费系统基于不同业务独立开发和维护,未考虑融合业务的计费需求,如何解决跨业务、跨网络、跨运营商的业务捆绑综合优惠及多业态服务统一计费的融合计费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也非常急迫。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字家庭服务及业务计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需求,并介绍了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技术体系建设目标和融合计费技术体系建设技术方案。
数字融合 篇5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数字电视;运营模式
三网一般指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视网和电信网。自20世纪90年代,三网融合就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手机电视的出现,加速了三网融合的发展。现在,我国三网融合发展不仅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还有一定的现实性,而且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广电数字电视业务包括固定接收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前者是广电数字电视业的传统业务,后者是新兴业务。
1三网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三网融合的可能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三网融合的性质方面,三网融合不是相互覆盖或替代,而是技术和产业以及监管机构的融合。按照我国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三网最终会打破各个的壁垒,实现融合。其次,在三网融合的进程方面,我国三网融合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产业层面都有很大推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最后,从三网本身的发展趋向看,他们都有走向融合的趋势。有线电视网的光纤化、宽带化、双向化。电信网的业务数据化、无线化光纤化。计算机网的网络业务多样化、宽带化。三网融合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视网和电信网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了三网融合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三网若不融合,独自建设的话都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第二,我国工信部和广电总局都意识到了三网融合的重要性,并把促进三网融合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目前,三网融合已经在有些城市进行试点,条件成熟后很可能推向全国。
2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包括广告运营模式、企业合作模式、监管模式和市场开发模式。
2。1广告运营模式
广告收入是移动电视的主要收入,广告经营的好坏对移动电视的生存能力有直接的影响。目前,移动电视广告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自主经营;第二,完全外包给广告代理公司;第三,部分外包广告代理公司。自主经营。自主经营的广告的移动电视企业一般自行设立广告管理部门,接受企业的广告定制,利润归企业自己所有;完全外包给广告代理公司,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其好处在于可以降低市场风险、迅速开拓市场,其弊端在于难以掌握广告内容以广告实际需要的契合度;部分外包广告代理公司。在这种方式下,移动电视公司和广告代理公司共同管理广告的运营,有利于移动电视公司把握市场情况及其变化,以有效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获得最大利润。
2。2企业合作模式
三网融合下广电数字电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应该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广电数字电视应该顺应融合这一基本的趋势,主动加强与电信网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首先,应该合力造就成熟的产业链。广电数字电视要实现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必须给融合的各个企业带来好处,必须整合产业链,形成一条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度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那就可以提高设备终端生产的针对性,也可以成立合资企业了。其次,形成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广电数字电视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导致有些网的发展滞后于其他网点的发展,最终不利于融合式发展。广电数字电视一方面可以向向互联网提供节目出售来获得销售收入,也可以与网络运营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另一方面,广电数字电视要利用互联网的互动能力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针对性的宣传个性化的节目。最后,建立互惠互利的盈利模式。广电数字电视的大多是免费的,它主要通过广告来盈利。实际上是将电视节目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整合起来卖个各个需要广告的企业或单位。广电数字电视应该与互联网建立互惠互利的盈利模式,这有这样,两者才能互惠互利,相互促进。
2。3监管模式
在目前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形成有效的广电数字电视监管模式,即政府为主,行业协会为辅的监管模式。三网在产业化过程中市场经常出现失灵,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弥补市场的不足。具体包括:加速三网融合的有关细则的执行、建立健全产业监测机制、设立综合性的管理结构。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加快三个融合的关键期,如果融合不能快速实施,就会在信息化发展中落伍。国务院为促进三网融合,制定了推进的短期目标,各个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产业监测机制是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比较复杂,渗透的行业很多。另外,广电数字电视受众庞大、影响广泛,所以应该及早完善相应的监测平台,形成常态化的监管体制机制。国家要对广电数字电视制定产业标准,以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利于平台检测机制的正常运转。三网融合的发展迫切需要成立综合性的管理结构。如果部门分开设置,那我监管主体很可能误认为三网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造成内容上、技术上和网络上的融合障碍。如果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管,不仅能够形成政策协调,还能够减少融合的阻力。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的监督管理,实现政府和企业的有效沟通。
2。4市场开发模式
三网融合要实现发展,需要培育广阔的市场。广电数字电视企业根据用户情况培育市场,形成科学的市场开发模式,即准确定位分析模式。首先,要开展市场调查,详细划分数字电视用户,对目标受众进行定位分析。其次,应该对受众的收视行为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最后,根据用户定位和受众收视行为分析来确定的他们的消费习惯,开发潜在受众。综上所述,三网融合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三网融合的性质、进程和发展趋三个方面,其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三网融合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认识条件上。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广告运营模式、企业合作模式、监管模式和市场开发模式。广告运营模式有自主经营、完全外包和部分外包三种。企业合作模式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监管模式是政府为主、行业协会为辅的监管模式。市场开发模式是准确定位分析模式。
参考文献:
[1]鲁维。三网融合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电信科学,2011(2)。
[2]张桂兰,陈刘喜。三网融合背景下关于可运营的IPTV业务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9)。
[3]薛慧敏。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手机电视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0(4)。
东芝开创数字融合产品新纪元 篇6
2013年预计电视与电脑销售共超1000万台
无论液晶电视还是电脑领域,中国都将在未来数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为进一步加强东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东芝借助在IT和数字技术领域的革新,同时通过整合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及扩大在整个中国的销售网络等举措,目标是实现2013年销售液晶电视和电脑共超过1000万台的目标。
新品液晶电视凸显本土化优势
2010年中国的液晶电视以销售台数统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并且预计在未来的三年里,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将保持18%的增速。为加强本土化营销能力,去年10月,东芝与中国家电制造业巨头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销售合资企业“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植根于本土化运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业务良好发展的势头。本次发布会上,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共推出了6大系列14款新机型,这其中既有具备2D转3D功能、USB视频播放功能的高端3D液晶电视WD100C系列,也有更多配置差异化、高附加值的多款新品,以期实现2012年达成200万台液晶电视的销售目标。
今后,东芝将不断加强在中国的销售体系,将大型零售商与专卖店数量从6月底的3500家增加到2013年的15000家,为实现销售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裸眼3D笔记本持续技术领先优势
与液晶电视相同,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同样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预计将在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消费市场。
东芝自1985年推出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累积销售已超过1亿台笔记本电脑,一直扮演着行业领导者的角色,面对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市场,东芝电脑率先推出了首款可实现3D2D同屏显示的裸眼3D笔记本Qosmio F750,并且还将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战略性产品。同时,东芝大力拓展销售渠道,预计到2013年,专卖店总数将从目前的3000家增加到5000家以上,进一步提升东芝品牌的影响力。到2013年,东芝电视与电脑产品的销售门店合计将达到20000家。
持续推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融合产品
面对增速惊人的中国市场,东芝将在液晶电视与笔记本电脑上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进一步加快IT技术与视频技术的相互融合,不断推出全新的数字融合产品。
东芝运用在液晶电视REGZA品牌上多年积累的高画质与高音质技术,以及应用在笔记本产品中的尖端通信和无线技术进行融合,今后将不断推出开创数字融合产品新纪元的重量级产品。本月在中国上市的平板电脑AT100,就具备了强劲的影音功能。此外,东芝还运用最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将无需专用眼镜便可享受震撼3D影像的裸眼3D技术进行开发与商品化,并在本次发布会上展示了56英寸裸眼3D电视的原型机。
全新的市场推广策略
广电数字微波与三网融合 篇7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数字微波,信号传输
今年, 国家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是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 2013年至2015年,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普及应用融合业务, 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 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1 三网融合的战略意义
三网融合在技术上要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特别是要在广电网和电信网的融合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实现三网融合。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 三网融合是打破目前我国广电网、通信网和互联网条块分割的壁垒, 从真正意义上建立空天一体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从而降低信息传递的通信成本, 并在网络基础设施广泛统一的基础上促进各类应用和新业务的创新和开展, 从而促使我国信息化进程向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不是说三网都要仅承担彼此现有的功能, 也不是说各自的建设目标是要承担彼此的功能, 而应该的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对不同的业务进行组织, 打通行业间的壁垒, 共同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并从中获得收益。对于用户体验来说, 应该是统一的终端和用户接入网络可以应用三网提供全部的业务。而这些业务的提供和主干网传递要发挥三网不同的优势, 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
2 广电数字微波优势
近十几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 世界广播电视新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 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技术的发展, 正在改变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方式。广播电视的手段和功能在这些新技术的支持下, 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完备和拓展。特别是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 广播电视具有的入户率高、传播手段先进、传送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 挤身于国家信息化工程的前列, 显示了广播电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为了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目标, 广电系统现有的传输系统要统一规划业务并合理组织实施。微波传输是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中最安全的技术手段, 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防范恶意破坏的能力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小、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在保证广播电视安全传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确保中央和各级政府政令畅通的战略资源, 是构建有线无线相结合、天上地面相结合、安全可靠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广电微波1.4GH、-8GHz频段和6GHz、7GHz、10GHz部分频率资源, 带宽较宽, 可以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容量大。
3 广电数字微波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前景
数字微波电路作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我国广电信号传输体系中承担重要任务。首先, 为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提供节目传输通道, 完成保证政令畅通的任务。同时还可以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声音广播、数据广播等提供传输平台, 扩展传输业务;并为无线发射台、转播台、有线电视前端等提供信号源, 并为地方台提供新闻回传通路;条件合适的地区还可以利用SDH微波电路的2Mbps通道建立全省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监控和遥控系统。
4 安徽省广电数字微波电路情况
安徽省广播电视数字微波电路全网设置28个微波站, 29个中继段, 由南环、北环及7条支线组成。本电路全长1611.3公里, 最长站距121.3公里, 最短站距9.9公里, 平均站距55.6公里。合肥至大蜀山为南环、北环的汇总电路, 传输容量为3个STM-1通道, 微波波道采用3+1备用方式。南、北两环的微波传输容量均为1×STM-1, 由2个45Mb/s和1个21×2Mb/s信道组成, 上、下行分别可以传输2个45Mb/s和1个21×2Mb/s信道。其中2个下行45Mb/s接收合肥对各地广播传输的2套电视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数字信号, 1个2Mb/s下行通道接收来自合肥的4套广播信号, 20个2Mb/s上、下行信道为对合肥传输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的双向信道;2个45Mb/s及1个2Mb/s上行信道暂为预留信道。
就安徽省三网融合发展趋势来说, 安徽广电数字微波电路覆盖全省所有重要骨干发射台, 特别是高山发射台, 双向环路备份确保信号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因此, 可以基于数字微波电路开展移动数字地面电视覆盖等增值业务。最终的用户终端可能是手机, 笔记本电脑IPAD, 户外屏幕或者楼宇电视, 但是信号的省内覆盖选用数字微波网络是最经济和可靠的手段。
5 三网融合应全国统筹, 按省规划, 分市实施
联合通讯的媒体融合与数字传播 篇8
1 我国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学术界和政府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践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从现阶段来看, 由于对媒体融合概念的不明确以及新兴媒体技术认识的局限, 使得大多数媒体融合实践仅仅停留在形式和内容的嫁接上。
借助于新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覆盖范围等方面相比于传统媒体具有较大优势,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我国传统媒体应改变被动的局面, 积极推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源重新配置的途径, 使新老媒体逐渐向着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努力。值得肯定的是, 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开端。例如, 一些主流新闻媒体先后建立起自身的网络媒体平台, 并获得新闻转载权;部分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也开放了网络公众平台, 实现了政府事务公开及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工作。这些变化实质上正推动着媒体融合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我国媒体融合已初步进入全媒体融合阶段。全媒体融合表现在多种不同媒体形态的相互融合, 在多个媒体平台上实现媒体资源的共享, 从而使传统媒体演变成以新闻网站、纸质媒体、社交网络、移动媒体客户端等构成的全媒体融合形态。传统媒体凭借公信力强、内容权威等优势, 并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强大技术支撑, 通过二者技术、内容、渠道的深度融合,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 联合通讯的数字化传播功能
一直以来, 联合通讯专注于数字新闻的传播及数据增值业务的应用开发及运营。而2014年12月7日上线的“联合通讯5.0”更是集合了数字通话、即时新闻传播、报刊原版阅读、图书数字化发行、历史资料查询、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数字传播功能, 实现移动终端上“看、读、听、评、搜、存”的图书数字化阅读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即时通讯。“联合通讯5.0”的即时通讯功能, 即为用户提供与全球范围内的即时免费通话服务, 用户在拨号功能菜单下, 可与全球任何电话建立通话。通过利用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语音采集、压缩、传输技术, 联合通讯将聊天工具的主要功能集合进来, 并完成从单一的文本聊天到语音通话甚至图像、视频通话功能的转变, 并保证语音通讯的即时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基本性能。通话功能作为联合通讯的附加功能之一, 体现了其与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产品的差异, 为读者用户打造一个沟通交流的服务平台, 满足用户数字化通讯的基本需求。
2) 即时新闻传播。报刊媒体作为一种即时性新闻传播媒介, 对传播的时效性有较高要求。但传统纸质媒体“定期出版”模式受到低时效性、单向传播等限制。联合通讯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数字技术进行融合, 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性, 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保护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不被边缘化, 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展开创新的局面。联合通讯实现了网站与客户端发布系统的互通, 当网站新闻内容更新时, 移动客户端上也会获得实时更新, 实现新闻即时传播, 适应数字传播时代的需要。另外, 通过读者用户评论、转发等互动情境, 形成网状传播, 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覆盖更多的受众。
3) 报刊原版阅读。联合通讯数字发行平台, 为纸质媒体量身打造, 最大程度地简化了纸媒数字化过程, 通过平台集成后可以生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的原版数字内容, 完美的展现纸媒的特色, 为媒体创造了一个全媒体时代的报刊原版阅读平台, 提供多种互动分享功能、个性化定制的功能。原版阅读提供了最接近于纸媒的阅读效果, 精彩的图文排版和逼真的翻页特效, 在移动端将传统媒体完美呈现。原版界面提供上一页、下一页、目录、下载、往期、大图、订阅等丰富的功能。并且, 该平台可将内容以图、文、音、频多元化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4) 图书数字化发行。近年来, 由于发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信息存储量大等优势, 图书数字化发行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发行。联合通讯的建设正是顺应了图书出版与发行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联合通讯只需几秒钟就能将全国所有合作报刊在第一时间展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 即方便又快捷, 即时效又环保。联合通讯引领着我国图书报刊数字化发行的转型。
5) 历史资料查询。为方便对历史图书和报刊内容的检索, 联合通讯将往期资料储存在历史数据库中, 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查询功能。系统支持标题关键字、出版日期、刊名、通讯作者、类别等多个维度的信息查询。并且为了提高系统的信息检索能力, 增强系统的可用性, 在对某些信息进行检索时, 系统支持模糊查找或关联性查找, 某些信息可以支持通配符查找。
6) 大数据分析应用。联合通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媒体平台, 将多家媒体聚拢在该平台上, 扩大新闻信息的规模和集中度, 并在将来集成大数据分析高级应用, 通过媒体融合方式挖掘信息的二次价值。例如, 可以通过分析新闻的点击率、转发率、支持率等指标, 对新闻价值进行系统评价;或通过对评论内容的语义识别, 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又或者分析受众对不同新闻内容的偏好, 从而推出个性化推荐服务。媒体数据分析的对象不仅仅是文字内容, 还包括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大数据在新兴媒体中的应用将为海量媒体数据处理带来巨大的变革。
3 联合通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联合通讯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媒体数字技术, 在我国媒体数字化传播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联合通讯整合了众多新闻媒体资源, 适应媒体格局的时代发展, 继承和发挥主流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及舆论引导能力, 为推动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作用。“联合通讯5.0”的启动上线, 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媒体融合的发展。
1) 技术融合突破局限。纸质媒体传播具有受众面窄及传播速度慢的局限性, 报纸等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纸质发行, 难以获得时效性, 读者互动性不足。联合通讯依靠新媒体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开发媒体表达的新模式和适应新媒体传播需要的营销手段, 打破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联合通讯加入了二维码、在线支付等新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建立高效的通信, 真正做到无延迟、高精度的新闻数字化传播。
2) 内容融合发挥优势。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融合可以有效发挥这一优势。联合通讯可提供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定制。联合通讯移动客户端第一界面为用户自定义定制界面, 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 将杂志、报纸、音频、视频等新闻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 实现内容的深度个性化定制。联合通讯以新媒体的方式, 构建了专业的表达、细分的内容以及多层次的呈现方式, 对不同介质的内容产品实行数字化处理和传输。内容融合的目标在于实现内容增值,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内容生产过程的增值, 通过新媒体融合一次性生产, 降低新闻内容的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二是新闻内容传播过程的增值, 同一条内容同时在不同终端中传播, 通过内容的多层次利用, 提高内容的传播价值。以此, 联合通讯通过媒体内容融合, 一次生产即可满足多渠道传播和多功能服务。
3) 渠道融合广泛传播。联合通讯新媒体数字技术为媒体拓宽了传播渠道, 实现媒体渠道融合。通过渠道融合, 让上千家媒体进入网络平台和移动平台, 推动媒体信息采集、新闻发行、读者反馈等渠道的数字化转型, 从而获得更大、更广泛的新闻传播空间。多渠道融合还可以实现信息的深度融合, 联合通讯通过微博、微信等先进的社交平台与新闻媒体的有效对接, 增加用户粘性和人气, 发挥渠道融合的传播效应, 通过深度融合推动“内容再造”, 对内容的传播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将优质的新闻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渠道结合起来, 媒体才有可能获得巨大的竞争力。
4 结论
当前, 我国新兴媒体依靠其信息海量、时效性高、互动性强等优势, 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对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用。但传统媒体在受众心中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性, 因此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数字化传播, 实现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 是当前媒体界的大势所趋。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联合通讯推出了全新的数字化技术, 能够帮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数字化传播功能上, 联合通讯集合了数字通话、即时新闻传播、报刊原版阅读、图书数字化发行、历史资料查询、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数字传播功能, 实现移动终端上“看、读、听、评、搜、存”的图书数字化阅读功能。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 联合通讯通过技术融合打破纸质媒体传播受众面窄及传播速度慢的局限性;通过内容融合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 并提供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定制;通过渠道融合拓宽了新闻媒体传播渠道, 以深度融合推动“内容再造”, 从深度、广度上扩大内容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菲.媒介大融合[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21.
[2]范以锦, 董天策.数字化时代的媒体产业[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142-274.
[3]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4]宋小勇.媒体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地市报人, 2010 (10) :11-12.
[5]贺旖.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J].科技传播, 2014 (22) .
[6]徐廉.媒体融合与数字报业之路[J].中国报业, 2009 (12) :71-72.
旧金山的“城市数字融合”战略 篇9
1 数字技术对旧金山发展的巨大意义
旧金山毗邻硅谷, 数字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体现在工作、服务、就业、教育、娱乐等方面。政府通过互联网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展产品和服务领域, 开拓客户, 提升品质;社会组织和社区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市民;学校和科研机构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传播研究成果。特别是无线宽带技术, 为旧金山的发展创造了显著的机遇:催生新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支撑, 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全体市民的生活水准。
许多研究发现, 缩小和消除人们在掌握数字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有助于帮助缩小和消除人们在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差距。根据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 (U.C.Santa Cruz) 的相关研究发现, 家中可以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青少年更愿意在学校学习, 学习成绩也更好。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和家庭通过互联网来掌握医疗和社保信息。研究还发现掌握信息和数字技术的能力高低与就业岗位的好坏和薪酬高低成正比。根据《旧金山经济战略报告》, 旧金山地区薪酬最优厚和需求增长最快的就业岗位是管理类、技术类和专业类, 它们都需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旧金山的非白种人市民拥有的高科技就业岗位数量, 特别是对数字信息技术要求高的岗位明显少于白种人。同时非洲裔、亚裔和拉美裔市民的平均收入只有白种人市民的一半不到。这方面的收入差距超过了美国的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设备这些硬件方面, 也体现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资源等软件方面。当今的教育和就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字和信息技术技能。与之对应的是弱势群体在面对数字信息技术时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缓解和消除这种紧张感和焦虑感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网络逐步了解、熟悉和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如通过亲戚、朋友、邻居, 在了解和熟悉数字信息技术之后, 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设备, 进一步熟练掌握数字信息技术。数字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还体现在内容和接触方面, 互联网上大部分内容是面对高收入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 而弱势群体能够享受的内容十分有限。
针对以上种种现状, 旧金山市的“城市数字融合”计划提出缩小和消除不同群体之间在数字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在全民普及数字信息技术, 推进社会各群体在数字信息时代的融合, 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能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
2“城市数字融合”的具体目标
旧金山前市长加尔文·纽森在他的首次施政演讲中就提出要建设一个覆盖全民的低收费的宽带系统。自此, 旧金山市政府通过公私合营的模式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建设一个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网络, 提供各种免费和低收费的互联网服务。这是旧金山“城市数字融合”的开始, 但是建设无线宽带网络仅仅是“城市数字融合”的基础和一部分, 它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支持旧金山所有市民掌握互联网技能, 用以工作求职、教育体系、社保医疗、公共服务、政府资讯以及其他方面。 (2) 通过发展互联网推动旧金山民众之间的沟通, 提出不同意见, 增强公众参与, 推进社区融合和文化融合。 (3) 通过创造更多的创新和参与机会, 来提升旧金山在地区、国家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4) 鼓励旧金山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的合作, 以推动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这些目标都是建立在数字融合和数字权利的基础上。数字融合使所有旧金山市民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能, 以及共享相应的信息和服务;数字权利指民众在普及数字信息技能之后, 通过这些技能实现各自不同的人生目标。“城市数字融合”战略所包含的多方面项目的目的, 是推动数字融合和数字权利。
3“城市数字融合”惠及全民
互联网革命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不同群体之间带来了社会分裂, 特别是孤立了那些有限接触和了解互联网的群体。因此“城市数字融合”战略在全民普及数字信息技能的同时, 重点是缩小和消除弱势群体在数字信息技能方面的劣势。这些群体包括低收入群体、残障人士、少数族裔、老年人、新移民等。虽然68%的美国人使用互联网, 但是在一些弱势群体中, 互联网的普及率并不高, 如74%的60岁以上老人、73%的年收入低于15000美元的家庭、71%的没完高中学历的人群、63%的拉美裔、62%的残障人士、43%的非洲裔没有使用互联网。
旧金山的情况与美国全国的情况基本相似, 但是某些方面的群体差距更为明显, 如老年人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比美国全国更低、妇女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非白种人市民家庭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设施的比例明显低于白种人市民家庭。虽然这些统计数据还不足以全面描述旧金山不同群体对数字信息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但是根据美国全国的统计数据估算, 旧金山的33万家庭、74万人口中, 至少有20万的人口没有使用互联网, 也因此缺少相应的工作、教育、医疗、政府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4“城市数字融合”的实施项目
4.1 免费和低成本的互联网
旧金山正在建设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网络, 其目标是每个旧金山市民都能享受互联网。多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 如地球连线、谷歌等正努力进入这个开放性的互联网市场。这种激烈的竞争会为旧金山的市民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优惠。在低收费、高网速之外, 旧金山的无线宽带网络还提供一系列免费的基础服务, 如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浏览等。建设的具体措施包含:
(1) 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如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浏览等提供免费的无线高速上网 (网速达到300Kbps) 。这种免费服务是由旧金山政府与地球连线、谷歌合作提供。
(2) 更高速的网络连接将按照不同的速率分等级收取费用, 如1Mbps的网速的月收费为21.95美元。低收入家庭会享受优惠价格, 如3200分钟的上网优惠价是12.95美元。
(3) 政府和企业将持续提升无线宽带网络的性能、普及率、优惠性以及服务内容。
(4)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和推广,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互联网的便利, 特别是免费的互联网服务。
4.2 普及计算机和使用技能
旧金山政府的目标是让所有市民都能拥有计算机, 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包含:
(1) 提高市民拥有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 以及互联网设备的比例, 特别是在低收入家庭中的比例。
(2) 在市民中, 特别是弱势群体中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如计算机基础应用、收发电子邮件、互联网浏览等。
(3) 加强宣传和推广, 以搜集、更新、分配和出售二手计算机给弱势群体, 使他们能以低价获得实用的数字和信息设备。
(4) 为低收入家庭购买新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 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在1~3年的周期内只需月还款25~60美元, 同时需要接受免费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政府与相关的设备供应商和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硬件设备;社区学校和公益组织配合政府分配设备并提供培训。
(5) 政府和社会团体为社区, 特别是弱势社区组织计算机会展, 提供购买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机会。厂商有机会推广相关设备和信息。二手设备供应商可以借此机会收集二手设备, 并销售设备。
(6) 在“城市数字融合”的网站上提供 (低价) 购买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信息。
(7) 为“城市数字融合”的设备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创造机会, 同时通过公益组织和学校向公众推广新的设备和服务。
4.3 网络安全和责任
网络安全和责任与“城市数字融合”的每一个项目都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此鼓励公众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互联网, 并保障自身的信息隐私和安全。父母和监护者会接受特别的培训, 以教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并保障他们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责任的目标是所有市民能够根据他们和家庭的需要, 舒适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包含:
(1) 旧金山市民拥有保护他们上网隐私和安全的必要的技能。提升公众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 以及通过虚拟私人网络、加密等技术保障自身隐私和安全。
(2) 家长拥有必要的资源和知识以支持和保障子女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帮助家长提升保障儿童网络安全的意识。
(3) 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 帮助家长认识如何引导儿童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4) 把隐私、保密、安全知识与计算机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
4.4 全民享有计算机和互联网
旧金山政府的目标是让所有市民, 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 都能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同时旧金山成为针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数字信息新技术的孵化器。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包含:
(1) 提升现有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的使用便宜性以及社会和企业对此的关注。
(2) 提升互联网设置的标准, 确保其对老年人、残障人士使用的便利性。
(3) 建立计算机软硬件供应商和残障人士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 使新的设备和服务能更好地适应各类残障人士的需求。
(4) 在推广计算机购买计划时, 确保其过程以及安装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也是便利的。
(5) 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相关设备软件, 确保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都能方便使用。
4.5 普及数字信息技能
在全民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技能之外, 旧金山市政府还计划推广更高层次和更多种的数字信息技能, 以促进更多的市民从初级用户成为高级用户, 同时更多的市民成为数字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发明者。旧金山政府的目标是每个市民都能够掌握基础的数字信息技能, 并用以帮助实现自身的经济、教育、生活等个人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包含:
(1) 使市民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字信息知识和技能。
(2) 社区成员相互帮助, 提供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
(3) 在各社区中提供多语种的技术支持信息, 推广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网络。
(4) 为各社区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培训提供多语种的支持, 以及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的专门培训。
(5) 为专业培训社区居民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能的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资源和专业的培训, 特别是针对少数族裔社区、低收入社区、弱势群体社区的培训组织。
(6) 为现有和将来的培训项目、计划、人员配套多语种的资料。相关资料既有纸质的, 也有互联网上可以浏览下载的。
(7) 各种培训项目和计划与全市的数字信息技术会展、志愿者培训活动相结合。通过志愿者的参加, 为市民提供更广泛和深层次的技能培训。
(8)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 特别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和学生, 参加各社区和社会组织持续开展的培训项目和计划。
(9) 推动地方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市民和社区提供技术信息和课程培训。
(10) 推动学校、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业在培训市民和社区方面的合作。
4.6 多语种的互联网内容和服务
旧金山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城市, 普及数字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多语种。政府大力推广多语种的网站 (特别是政府和社区网站) 、多语种的培训项目和计划、多语种的合作项目。目前旧金山的各种资源和信息能够被所有市民了解和共享, 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市民能够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意见, 旧金山能够成为一个针对多元文化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孵化器。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包含:
(1) 增加多元文化、多语种、本地和社区的资源、工作、生活、娱乐的信息和新闻, 提升市民对旧金山的认知和归属感。
(2) 为购买计算机、技能培训等项目提供专门的多语种网站, 方便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了解和掌握信息。
(3) 在地球连线、谷歌等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网站上增加旧金山本地社区的网址和内容, 特别是多语种的内容。
(4) 鼓励和支持多语种的、社区自建的培训项目和计划。
(5)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小型企业自建网站, 丰富、推广旧金山市民的信息和资源。
5“城市数字融合”对中国城市的经验启示
5.1 资源充分利用
旧金山地处美国乃至全世界主要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中心, 周边的旧金山湾区和硅谷积聚着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等全球顶尖科研院校和学府。数字信息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产品和服务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旧金山,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市民有机会即时地体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旧金山也因此有机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孵化器。同时, 旧金山有机会成为周边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谷歌等最新产品、服务的实验和推广基地。而且这些高科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能为旧金山带来更新的高科技体验、更好的服务和种种优惠。这对中国很多城市, 特别是拥有丰富科研院校资源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如何推进科研产业化, 将科研院校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更好地结合, 真正做到大学与城市的融合, 推动大学发展, 不仅仅是建一座大学城那么简单。
5.2 目标综合合理
旧金山市政府推行的“城市数字融合”战略的主要目标有两方面。一是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促进城市多元文化、多种族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不仅需要使全体市民和社区能更好地融入21世纪, 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字和信息技术;还需要促进更多的市民从初级用户成为高级用户, 为培育高科技人才提供环境和机会, 为专业人才和企业提供创业机会和成长环境, 努力推进城市发展成为高科技技术的孵化器。旧金山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城市, 促进社会各阶层、群体、社区的融合是政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来促进文化、种族、群体、社区的融合, 这是高科技发展对城市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积极作用。对于中国城市而言, 这是一个重要启示:发展高科技不仅仅是为了经济, 更是为了城市全面健康的发展。
5.3 项目细致可行
旧金山的“城市数字融合”战略所包含的行动项目做到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首先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市民、学校科研机构的多方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信息、经济等各方面优势, 保障项目的实施。其次是目标群体明确, 落实到人。如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项目, 目标是每人都能拥有计算机并掌握基础技能。为此, 政府和多方合作, 充分考虑市民的经济能力和知识能力, 提供了新旧计算机供选择, 还有低息和无息贷款, 同时还有各种免费的技能培训, 确保市民不仅能拥有设备还能掌握技能。再次是全民共享, 充分考虑各弱势群体的需求和能力, 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移民、少数族群、低收入阶层等。中国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 城市流动人口激增、种群分化明显、老龄化日益显著。旧金山在社会融合以及照顾弱势群体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要:旧金山市政府为了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社会各阶层、群体、社区的融合, 提出“城市数字融合” (Digital Inclusion) 战略。这项综合性战略包含多方面的项目, 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更新中:一是免费和低成本的互联网应用;二是普及计算机和基本使用技能;三是网络安全和责任;四是普及基础数字和信息技能;五是提供多语种的互联网信息和服务;六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便利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本文对旧金山的“城市数字融合”战略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中国城市的经验借鉴。
数字融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一、自主教学法的数字融合
自主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自主性的重要手段, 其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开展, 将保证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意义重大。在小学自主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手段, 是建立自主教学小组成员联系的重要纽带。可以说, 应用数字化手段, 学习小组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 可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令异地互动成为可能, 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引导下, 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彼此沟通, 可有效提升小组间的互动, 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举例来说, 非课堂自主教学需要小学生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 但要保证小组互动则需要有效的沟通手段, 现代家庭的结构差异导致其很难进行同空间的真实互动, 而应用网络的交互性则可有效保证小组间沟通的顺畅。另外, 教师可预先将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分发给各小组, 以便与小组成员在网络上一边学习课件, 一边讨论,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二、探究教学法的数字融合
自主教学氛围的科学发展将促进更多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自主教学意识的建设基础上, 探究教学法的应用是学生进一步集中思想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 探究教学法的现实应用应建立在疑问教学的基础上, 即以设定悬念为手段, 引领学生一步步去解析数学题逻辑思维中的奥秘。在探究式教学法中应用数字化技术, 将为悬念布置增添无尽的趣味性。举例来说, 教师可借助数字化影像技术为学生讲述小故事, 并在故事中编入数学运算题, 在运算关键时刻暂停数字影像, 询问学生数学运算题的结果, 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促使学生一步步探究学习内容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进行系统性的引导, 保证学生能及时发现探究点、掌握关键内容, 并能循序渐进地破解难题。可以说, 探究式教学法进一步强化了自主教学的集中力培养, 并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三、互动式教学法的数字融合
互动式教学法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说, 只有确保互动教学的渠道建设, 实现互动教学的目的, 才能真正架设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桥梁, 从而令师生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想法, 也可令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笔者认为, 自主教学应用的互动手段在打造学生间沟通渠道的同时, 也可构架起师生间的沟通模式。教师可变换小组教学思维, 将其打造成“小组———教师”互动教学, 从而方便教师在群组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并针对学生尚且不了解的知识点进行科学讲解, 确保学生能更科学、有效地掌握相应知识点。重要的是, 融入数字化技术的互动式教学的最终形态将消除课上与课下的隔阂, 令学生有问题可及时提出, 教师看到后积极解答, 从而实现教育全天化、及时化, 避免学生在长时间疑问得不到解答的情况下逐渐忘记困惑点的情况出现。
四、兴趣教学法的数字融合
兴趣教学法虽趋同于探究教学法, 却比探究教学法拥有更多的变化性与趣味性。其是以趣味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当前, 兴趣教学法普遍应用游戏教学、爱好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对青少年来说, 传统的游戏法很难引发他们进一步的关注, 因此, 数字化融合教学尤为重要。利用网络游戏、简单游戏, 令学生在操作数字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计算能力破除艰难险阻。这不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 教师无需将一切数字网络游戏当成病毒、恶魔, 可亲自选择合适的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及集中力,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发智力。举例来说, 九宫格、运算消消乐等手机、网络游戏都是极好的运算游戏, 教师可通过此类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 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面对不断发展的数字化设备, 教师应保持积极、理性的态度,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 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8) :23.
[2]朱娟.探索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5 (09) :289.
[3]王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2) :149.
媒体融合时代数字艺术传播的维度 篇11
摘 要:当前,媒体的深度融合使艺术传播日趋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数字艺术传播效果决定了社会智慧化的程度,同时,艺术也已成为“大媒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数字艺术传播既要强调以信息为主体的融合化传播,又要把握以情景式消费为依托的社交化传播,同时,还要兼顾媒介信息互转以及全媒体下的数字艺术体系。
关键词:媒合融合;数字传播;现实与优化
数字艺术是数字媒体的产物,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分析、编辑后的艺术形态。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一种,艺术传播与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类似,从来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从而才能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观赏者,并与后者产生一定的心灵沟通。艺术融合传播的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在艺术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融合传播活动。一种是不同艺术类型中的想象化融合,如中国人所说的“画是没有字的诗,诗是有字的画”;另一种是艺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如电视艺术传播中的文字、图片的直接运用。当前,数字艺术更加强调融合传播,实际是指在媒体融合时代,数字艺术更加强调借助传播介质的融合而实施的一体化传播。
1 媒体融合时代数字艺术传播观念的嬗变
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艺术传播活动也一直处于不断变化、提升之中。约7万年之前,人类早期的艺术传播活动随人类认知革命的开始而产生。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艺术及其传播的价值。孔子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荀子道“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荀子·乐论》)。然而,无论是12000年前产生的农业革命,还是500年前开始的科学革命,人类的艺术传播活动一直受制于生产力及科技水平的限制,艺术传播功能相对比较落后,艺术传播活动难以产生大的社会影响,直到近现代的工業革命才使艺术传播方式和功能获得重大进展。从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制造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到1839年达盖尔照相法的产生,影像技术的发明不仅使人类的影视艺术传播成为大众性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将其中许多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影响到其他艺术样式,视像技术的优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他以摄影(包括电影)为例,说明以摄影和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手段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艺术的认知方式,“通过大量的复制,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1]并预言机械复制的手段将最终消解古典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权利将从“专业人士”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普通公众的一般权利。艺术已经从原来需要静思、个体品味、作为一种崇拜对象,变成了市场流通中的一种商品,它已经失去了本来意义上的艺术品的价值,而成为一种大众交流的手段。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曾评价:“古典作品中每一个作品都是独特的创造,都有其独特魅力,是其他作品无法取代的。而流行音乐的主题、形式、作曲、调式和技巧等都是标准化的。”[2]“复制”虽然改变了艺术价值的唯一性,但对于艺术品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对于观赏者的接受方式、欣赏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的普及,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与虚拟、生活与艺术高度融合。数字技术使艺术从原来的“独一无二性”、“不可更改性”变为可以随意修改的“混搭品”。一方面,移动社交媒介所建立的广泛社交圈对内容的自制、转发可消解传统社会不同圈子文化的阶级性、阶层性和垄断性,文化的“量产”使原本精英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并扩大了创作群体的数量;另一方面,作品的“量产”催生艺术产品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丰富,而丰富的渠道又需要与之相称的产品,从而反过来促进了不同类型艺术产品的诞生,从而使艺术从第一阶段的(元价值)膜拜、第二阶段的(机械复制)展示价值,走向当下的(再现式)操控价值阶段。
2 媒体融合时代数字艺术传播的现实
今天,数字艺术从内容、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都有了高度融合的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如果说,以往的艺术融合传播仅仅是“联合”或“协作”那种低层次的融合形式,那么,今天以数字技术为平台支撑的、在全球化资本运作和产业并购背景下出现的艺术传播则更接近于一种高级的阶段。
2.1 不同媒体的深度融合使不同的艺术传播日趋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其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这一重大变化推进了信息、电信、文化、娱乐、传媒、出版、金融、证券等众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多元化成为大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资源配置、整合方式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许多新的业态应运而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顺应行业边界模糊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推进了艺术融合传播的速度与程度,不同艺术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使传播成本大大降低,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移动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艺术传播手段,超强的加载能力使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从以往的“泛媒体”传播,到“新媒体”传播,再到融合传播,艺术传播同样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融合史”。
2.2 数字艺术传播效果决定了社会智慧化的程度
技术力量不仅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而且也改变着以媒介为载体的艺术传播形态。以广播艺术为例。从技术使用上由模拟技术转为数字技术;从传播方式上由单向传输转为交互传输;从传播范围上融合区域传播、全国传播、全球传播。以往传统广播艺术的单一属性融合为集技术融合、内容融合、表达方式融合、使用元素融合的艺术传播形态。数字艺术也是如此,以往仅凭计算机完成的图片、影像如今可以借助网络的数据化、云计算方式,形成数据集纳式的众筹创作。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能不能”的问题已被一一肃清,在这种状态下,数字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延伸。显然,从数字社会到智慧社会,这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能动,也是多种技术融合、平台融合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数字化的融度决定了社会融合的程度,并进而决定了社会智慧化的程度,也决定着数字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从单一形态发展到数字艺术,再从单一的数字创作发展到智慧性的创作,其表现为人类社会智慧演变的结果。
2.3 艺术已经成为“大媒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把不同的媒介结合得更加紧密,也将不同的艺术传播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产生了媒介载体、信息产品深度融合下的“全媒介文化”。这种“全媒体文化”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文化的特质,而且也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内涵。一是它融合了不同媒介文化、艺术文化的特质,其外延更加宽广,超越了以往任何文化传播形态,是一种兼收并蓄、扬其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长的文化。二是这种“大媒体文化”并不局限于媒介文化、信息文化、艺术文化,而更像是人类社会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的综合体。
3 媒体融合时代数字艺术传播的维度
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嫁接,使艺术作品已经具有了以各种表现形态汇聚的能力,即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符号,完成艺术作品制作、传播的“融合化传播”。然而,作为人类的确认方式,艺术作品本身从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写照。无论艺术传播的载体如何变化,艺术内容、艺术风格永远是唯一的。因此,在艺术作品载体高度融合的现实环境下,如何确保艺术内容、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就成为衡量艺术作品传播价值的唯一标准。
3.1 以信息为主体的融合化传播
美国学者凯文·曼尼在《大媒体潮》中指出,“传统的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产业之下,这个新产业就叫作大媒(mega—media)业。”大媒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信息、艺术、电信、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被整合到统一的媒体平台上,而且也意味着以信息传播为主体的数字艺术传播活动与信息传播日趋融合的趋势。从信息内容融合传播的维度看,某地发生的一个突发性事件,媒体会立刻向现场派出由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和多媒体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他们采集的素材会迅速传回媒体,然后再由精通各类媒介的编辑在图表制作和设计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专家配合下,制成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这其中可能是网站上的简讯、图片、动漫,也可能是综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数字艺术作品。例如,由《纽约时报》打造的“雪崩”报道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无缝融合,形成连贯的“叙事流”,自然流畅且方便易读,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在线阅读的视听体验,它不仅是一个新闻作品,同时也是一个艺术作品,如果说这部作品获得2013年普利策奖中的特稿写作奖是对它全媒体新闻报道方式的肯定的话,那么,其自身所表现出的数字艺术价值同样值得肯定。显然,数字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单打独斗的产物,而是融合的信息采集、技术制作、美术包装、音乐设计等多个环节的产物。而这种以信息为主体的数字艺术制作流程可以有效实现通用性的生产,降低数字艺术生产的成本,提高艺术产品的生产效率。
3.2 以情景式消费为依托的社交化传播
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移动行为正变得更加多样。数字艺术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止化的行为,同樣面临着适应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传播的现实要求。在媒体融合时代,看信息、购物、艺术欣赏也随着媒体平台的融合而难以区分。正如艺术本身强调体验一样,人们的购物也不是单纯意义的买东西,更多带有消费体验、感官心态、符号观赏、社交活动的行为。北京芳草地购物中心,就有“金字塔”建筑、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雕塑作品《海豚》及其他42件杰出雕塑原作、画廊、236米的红色步行吊桥等等都汇聚于此。上海K11则将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的17组作品分布于商场各处,让消费者在休闲购物的同时邂逅一场“艺术漫步”之旅。购物中心可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购物这一单一的功能,如充当艺术与文化中心,让购物的消费者,在高雅的购物环境中,体味到的是文化的底蕴,达到一种内心的共鸣,而商场的收益也会无限放大,就如走进北京的芳草地购物中心,你已经被它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强烈的吸引,让身在其中的你感受到的是艺术的荟萃,前沿科技文化的碰撞,满足人们“物态、情态、艺态”的不同需求。
3.3 媒介信息互转的传播效果
不同的媒介形式存在不同的内容偏向,不同的使用情境和受众对艺术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媒介即信息”也可以视作“信息即艺术”,也就是说,内容与渠道是可以互转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渠道中呈现的效果不同,甚至连性质都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样,艺术价值在于使人产生愉悦、反思,艺术的不同来源产生的愉悦、反思程度也各不相同。数字艺术之所以在当今社会日益大众化,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与生活的高度融合,而来源于社会不同渠道特别是深度交往圈中的内容往往更能引起共鸣。因此,传播渠道的融合已经成为提升数字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3.4 全媒体式下的数字艺术体系
虽然类似美图秀秀这样的软件可以轻易让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瞬间成为摄影艺术作品,拥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也可以在相互社交中PS成笔记本,甚至变成T恤图案,但数字艺术传播并不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简单叠加。随着以“去中心化、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Web3.0的到来,数字艺术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日趋成熟的全媒体数字艺术体系。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元素的增加,网络“多媒体语法”得以确立,包括超文本、链接、标签、整合的多媒体内容、固定图片、可移动的图片、图表、信息制图、地图等都已经成为支撑数字艺术得以融合传播的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 瓦尔特·本雅明(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0.
[2] 西奥多·阿多诺(德).文化工业再思考[M].载《文化研究》第一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3.
作者简介:吴一夫,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14级硕士。
基于地面数字电视的融合业务探索 篇12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从标准正式颁布之日起至今已过去8年, 国标地面数字电视一路走来, 经历了标准的起草、完善、颁布、推广、投入使用, 与覆盖网络的建设与优化, 到现在即将跨入模数整转的关键时期。回顾标准的发展历程, 经验与教训并存, 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但是,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互联网视频等等新兴事物的不断出现, 传统广播电视业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面数字电视作为中国直播电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尤其承担着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重要的任务的地面数字电视而言, 如何在发展初期就能够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便成为当务之急。回顾自身的发展历史, 剖析自身的技术优势, 积极展开融合与探索性的研究, 才能真正确保地面数字电视能够在中国的直播电视体系中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1地面数字电视一路走来
1.1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
1995年, 国家批准组建了HDTV总体组, 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产业研究开发项目“HDTV功能样机系统研究开发”。1996年由HDTV总体组承担, 研究海外HDTV的发展情况, 提出并研制了基于单载波技术的ADTB-T传输方案和基于多载波技术的BDB—T传输方案。直到1999年国庆, 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领导下, 中央电视台、HDTV总体组、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数字电视产业联盟等单位成功完成了国庆50周年庆典高清电视实况转播试验。
2006年8月30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 标准号为GB20600-2006, 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后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领导下, 广播电视规划院组织完成了北京地区地面数字电视试验工作。2008年1月1日, 北京地区正式采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家标准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标清业务和高清业务广播, 正式拉开了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从模拟到数字过渡的序幕, 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开始地面电视的数字化转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青岛、秦皇岛以及沈阳八个城市首先建立了基于国标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进一步加快了地面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力度。
2012年12月, 原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发布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 提出了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的同时, 要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的发展目标, 以及逐步关闭模拟电视的推进步骤 (表1) 。截止到2012年底, 我国已完成了全国337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 以及超过280个县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建设;截止到2013年10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批复全国1063部地面数字发射机频率规划方案。
2013年1月10日, 国家工信部联合发改委广电总局等六部委发布《关于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实施意见》正式明确了国内销售的所有电视机都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 符合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国家标准, 并发布了具体实施的时间表 (表2) 。
以上两项关于地面数字电视政策的出台, 正式宣布中国地面电视模拟转数字进入倒计时。明确了2020年将全面关闭模拟电视, 正式跨入了数字电视时代。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近期国家财政拟投资40亿, 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覆盖工程计划在全国2562个无线发射台站上, 各架设2部数字电视发射机 (共计6293部) , 以实现县级以上地区的全覆盖, 转播中央台除3、5、6、8外12套电视节目。2014年年内, 将完成工程的招标工作, 并在两年内竣工。该工程的建设, 标志着我国地面电视数字化进程又推进了一大步。
1.2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现状总结
地面数字电视一路走来, 如何评估其发展现状究竟如何, 以下几组数字将给出最好的回答:
1.中国总人口达到13.6亿, 共计4.3亿户家庭;
2.其城市家庭共有2.2亿户, 农村家庭共有2.1亿户;
3.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2.29亿户, 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72亿户;
4.直播卫星用户截止2014年8月已达到3600万户。
以上几组数字给我们以下几点提示:
1.中国城市家庭户数与农村家庭户数在数量上相当, 但是享受到的服务却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任务艰巨;
2.有线电视是全国范围使用范围最广, 用户数最多的直播电视平台, 且数字化率较高, 但是有线电视的服务群体依然较为集中在城市家庭;
3.直播卫星用户发展迅速, 但是3600万户相比于2.1亿户农村家庭而言, 依然显得渺小。
由上可以发现, 中国三大直播电视平台, 唯独地面数字电视缺乏准确的用户统计数据。这源于地面数字电视还未能在全国范围实现有效的推广和运营。但是几组数字进行简单的运算即可给出地面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前景。4.3亿户家庭, 刨除2.29亿有线电视用户, 再刨除0.36亿卫星用户, 可以大约估算出未来地面数字电视的潜在市场规模为1.65亿户左右。同时, 中国拥有超过2亿的农村用户, 尤其是无法接收有线电视的农村地区, 地面数字电视未来是这部分人群收看广播电视的主要手段。对于未来的估算, 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 可见地面数字电视的实际发展与预测期待还有很大差距, 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2.1中国直播电视平台发展现状
随着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方式的不断创新, 广播电视从最初的地面无线传输覆盖方式发展到目前地面无线、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三种技术方式:
1.有线电视
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城市建设有线股改网, 2002年开始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 目前城市用户通过有线电视可以收看到CCTV标清和高清节目、各省卫视频道 (其中包含十多套高清节目) 、付费电视频道、本省市县电视频道、点播、电影、电视剧频道等, 共计几十套高清电视节目和100多套标清电视节目。
2.直播卫星
自2008年我国发射第一颗广播电视卫星, 我国除去南海部分海域之外其余疆域都可以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目前农村用户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收看到CCTV以及各省级卫视标清频道。
3.地面数字电视
自2008年, 全国300多个发射台站启动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 覆盖网建设进程依旧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进。按照目前地面数字电视的节目规划, 可以收看到CCTV-1的高标清频道和CCTV-7的标清频道, 以及省级卫视一套标清频道以及部分市县频道。
2.2城市与农村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现状
我国广播电视业务正按照“城市以有线为主, 地面为辅;农村以卫星为主, 地面为辅”的主线逐步开展与实施。以上三种传输技术手段在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发展相对不均衡, 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从数量、质量等方面看都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家庭用户远比农村家庭用户收看到的电视节目数量要多、质量要高、方式要先进。
1.城市家庭用户
对于城市家庭用户而言, 其信息获取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直播电视平台收看到标清和高清频道, 同时可以通过在城市普及的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2.农村家庭用户
而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家庭用户而言, 其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仅局限于通过直播卫星或者地面数字电视收看到中央、省、市的标清电视频道。“宽带中国战略”目标将互联网带入农村的千家万户, 但是短期内电视将仍然是农村家庭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3.其他用户
其他用户包含了很多不应该被遗忘与忽视的场景和群体, 包括:长途客车和铁路客车的用户在地域跨度较大时主要依靠直播卫星收看电视, 地域跨度较小时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收看电视;渔船和邮轮用户主要通过直播卫星渔船通收看电视;在旧城改造区等区域分散着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 而其所居住的区域通常为有线电视覆盖的盲区, 亟待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或者直播卫星等方式实现直播电视覆盖。
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还是很大, 因此, 广播电视今后要努力发挥地面无线、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三种技术手段优势的同时, 努力挖掘三种技术手段互补的潜力与可能, 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
2.3中国直播电视平台的未来发展
1.来源于自身的压力
未来有线电视的发展, 将主要面临着传统单向直播业务日趋单调, 对用户黏度不断降低等不利局面, 亟待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后创新丰富业务形态;目前中星九号22个转发器仅仅使用7个转发器, 仍有15个转发器空闲, 同时中星九号设计寿命只有15年, 目前已经使用6年, 如何在未来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直播卫星平台的作用, 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急需探索的课题;同样, 地面数字电视若想在未来能够获得长足的成长与发展, 将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与克服模数同播期的阵痛与无线频谱资源的日趋紧张。
电视的角色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弱化, 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依赖移动互联网。同时, 相比于电信业务, 广播电视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和专业公共服务属性没有明确界定, 其社会职能和经营职能也混淆不清, 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使其面临当前互联网业务的冲击之下, 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 地面数字电视模数整转关键时期, 急需探索一条长久发展, 建养并重的长效机制。
2.来源于外界的压力
新兴网络技术不断创新, 移动互联网发展日行千里, 基于广播技术移动电视正渐渐被淹没于3G、4G与Wi Fi对视频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的浪潮之中, 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面向多屏的点播型与社交型电视兴起, 逐渐改变人们的视频消费习惯, 电信运营商已经跨入4G时代, Wi Fi演进到第五代802.11ac, 3G/4G与Wi Fi结合的产品层出不穷, 大功率Wi Fi、卫星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层出不穷。
无线频谱需求与日俱增, 全球范围内,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流量的持续增长及第二代地面数字广播标准的逐步落地部署, 地面电视广播的频谱被分配给移动运营商的压力正在逐渐增大。
信息消费逐渐蔚然成风, 商务部研究院《2014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中提及, 4G视频业务将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移动虚拟运营商和移动转售业务的出现, 未来视频网站、电视台、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等与移动虚拟运营商合作的3G/4G定向视频流量套餐将会出现。互联网数据接入方式的越发丰富, 接入速度提升巨大, 高清视频已不再是广电专利。
2.4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模拟向数字电视转换的过渡时期, 地面数字电视作为模拟电视的延续, 其技术提升不仅没有改变原有的公益属性, 还需要进一步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这就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 有诸多积极因素因素对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相关配套标准的不断完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与接收设备软硬件资源逐渐成熟, 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国际化和海外应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支持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工程项目的建设;各部委相关政策的支持, 为地面数字电视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 地面数字电视发展也同样遇到了“瓶颈”, 主要体现在频谱资源和用户资源两方面:
频谱资源是地面数字电视的骨骼和基础, 对于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起到主体支撑作用, 但是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以及无线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通信服务蓬勃发展, 移动通信运营商提出更多的频谱需求, 在部分国家主管部门遵循市场机制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情况下, 广播电视频谱因其具有良好的传播特性, 而在近些年来不断的受到“挤压”;
用户资源是地面数字电视的血肉, 只有丰满的血肉, 才能确保地面数字电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而在我国, 国家有关部分仍未能明确相关节目政策与市场政策, 节目政策涉及到地面数字电视的定位, 以及其与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相互关系, 而市场政策, 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面数字电视的业务发展, 进而影响地面数字电视的用户数量。
2.5中国直播电视平台的未来价值
在“十二五”期间, 随着信息产业与工业应用领域的进一步结合以及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我国通信业务需求仍将有大幅度增长, 网络建设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已有数据显示, 随着智能多媒体移动终端的普及, 预计到2015年, 国内移动业务的需求量将达到目前的100~1000倍, 其中移动视频业务将会占到业务总量的2/3。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里面有提及, 4G视频业务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另外, 随着移动虚拟运营商和移动转售业务的出现, 可能会逐渐有视频网站、电视台、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等与移动虚拟运营商合作视频3G/4G定向流量等, 以上这些都将会对传统广播电视直播业务产生越来越大的威胁。
基于4G LTE/LTE-A的e MBMS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发展移动视频业务的手段, 但在经济可行性、全网安全可靠性 (承受巨大流量压力) 、用户业务体验质量等方面缺陷与瓶颈犹存。移动视频业务的发展将使移动运营商面临着网络建设与业务发展之间“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移动运营商面临着提升现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容量受到频谱资源和能耗双重约束的尴尬局面。估计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电视与视频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对于传统的移动通信基站而言, 承载数据业务可以忍受一定的延时, 视频业务则对延时抖动非常敏感。如果在承载近乎“洪水”般的移动视频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归一化服务方式, 则势必会造成移动网络资源和能量的极大浪费。
所以全球的移动通信界都在研究探索通过3G、4G等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视频内容的低成本方式。而点到多点的广播方式, 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合适的途径与方式。
2.6下一代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演进方向
随着地面广播技术的不断演进, 广播界需要国际合作, 以确定一套高效的技术标准, 推动新融合业务的传输和应用, 其他国际标准的探索经验为我们下一代国标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美国
广播频谱被重新分配, 计划将更多广播频谱用于移动宽带等业务。美国广播服务提供商, 努力扩充业务内容, 在新平台上开发频谱新用途, 如OTT技术视频、互动电视、当地业务、网络、移动和社交媒体等新业务, 满足现代消费者对移动性、高质点播业务、大量节目选择和个性化互动媒体体验上的期望, 从而展示其高消费价值和高频谱使用效率, 进而确保其继续使用目前的频谱资产。
2.欧洲
频谱和广播的概念也正受到IP和宽带技术的巨大压力。因此, 欧洲广播商在保证原有广播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 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 不断推出包括高清和3D电视节目等等更高级的业务, 充分利用宽带连接资源, 甚至考虑未来使用现有的频谱资源转变成无线宽带运营商。
3.亚洲
日本的数字电视系统, 正沿着高传输速率的方向演进, 以支持甚高清电视业务 (Ultra-HDTV) 。同时, 日本NHK提出了混合广播系统的概念, 结合了因特网的特点和广播的内容, 用在宽带通信网上引入的内容来补充广播服务。
为了实现数字无线广播的大容量业务, 传输性能须得到实质性扩充。一些高性能的传输技术研发成果, 包括超多层面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OFDM) , 固定接收装置采用的双极化的MIMO技术, 以及移动接收装置采用基于空频分组编码技术的高稳定性传输技术等应考虑引入。同时, 编码技术与音频编码技术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其与媒体融合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云传输的实现将会有力支撑未来用于地面广播的点对点的多媒体服务。
3基于地面数字电视融合业务探索
如图1所示, 无线广播网主要包含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两大平台, 两平台的技术特点与节目设置不同, 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针对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两大群体不同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将无线广播网两种技术方式, 与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进行合理的组合与融合, 将决定着无线广播网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1.地面数字电视之于农村
地面数字电视对于农村用户, 可以提供本地性的高标清直播、地方性的应急广播响应系统以及数据推送以及视频点播等增值性服务。
2.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之于城市
通过地面数字电视直播服务, 叠加城市宽带信息接入, 构建起城市家庭多维综合的信息获取途径。
3.直播卫星之于农村
直播卫星对于农村用户, 可以提供中央及各省级卫视高标清直播、全国性的应急广播响应系统以及区域性的数据推送与点播服务。
4.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之于农村
即采用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协同覆盖, 共同服务的方式, 将会是最现实, 最有效的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的途径。
对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立足但并不局限于仅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通覆盖的方式推进。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应分两步推进。农村服务第一步, 定位于为农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能够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相匹配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服务第二步, 伴随宽带、3G与4G网络等在农村的建设进度, 进一步拓展农村信息获取的手段, 丰富内容与服务。
3.1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的融合
为实现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第一步的目标, 即有效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 应积极研究公共服务体系下, 地面数字电视业务指导意见和节目传输政策, 在推动全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同时, 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的协同推进与覆盖, 并积极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 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国家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宽带中国战略、智慧城市战略相结合。
3.1.1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业务层面融合
进行融合型业务探索, 首先应该基于自身, 合理整合地面与卫星两平台的优势资源, 进行协同覆盖。我国农村幅员辽阔, 人员居住分散, 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采取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协同覆盖的方式将会是最佳选择, 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1.地面与卫星协同覆盖, 可实现中央地方两级应急广播体系, 互不影响, 互为补充;
2.地面与卫星协同覆盖, 可实现中央、省、市、县多级电视频道的汇聚, 极大的丰富广大用户收看到频道的数量和质量;
3.地面与卫星协同覆盖, 可以有效搭建起开展增值性业务的平台, 将有效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建立一套建养并重的长效机制, 从而将会更有效的推进地面覆盖建设进度;
4.地面与卫星协同覆盖, 可以为地方政府建立一个高效而稳定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 便于对各级政府服务、各部门, 广泛开展各级应急广播、党务、警务、法务、农业渔业服务、农贸金融以及农村电商服务等, 地方性公共服务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将得到进一步丰富;
5.地面与卫星协同覆盖, 可以利用数据广播推送的方式, 以“电视课堂”等形式推进公共教育进农村, 将有力配合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推进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协同覆盖的过程中, 应注意改变传统“广播”思维, 努力聚焦用户需求, 通过两平台的协同覆盖, 以更丰富的节目数量, 和更高的节目质量, 切实解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问题。同时, 在立足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之下, 同时应坚持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探索一套建养并重的机制, 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只有这样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才能够长久的延续下去。
3.1.2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终端层面融合
地面数字电视与直播卫星如何在终端层面实现融合, 将决定两个平台的融合业务形态是否真正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在现有直播卫星加地面数字电视双模机顶盒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造, 将会为未来融合业务形态的开发, 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以及更有力的支撑。
1.新型终端严格遵循直播卫星“户户通”单模机顶盒现有规范, 通过在直播星“户户通”单模主板上增加物理扩展接口, 在不降低系统安全性和可用性的前提下, 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解调功能的扩展;
2.地面数字电视模块与卫星模块功能上完全隔离, 扩展地面数字电视模块不需要修改原卫星部分电路和软件, 不降低系统安全性;
3.卫星功能和地面数字电视功能分别采取单独的实现主体, 互不影响, 有利于卫星和地面各自服务的优化演进;
4.可适时调整终端形态, 方便对接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的建设进程;
5.安全性的基础上同时强调扩展接口的规范性 (严格定义标准接口) ;
6.地面扩展板增加USB接口, 以支持数据推送存储以及文件浏览播放;
7.地面板提供了可以灵活进行用户管理与控制的可能, 区分基本型公共服务与增值型公共服务;
8.积极推广直播卫星与地面协同覆盖融合机顶盒 (图2) , 确保安全与可管控基础上, 预留未来技术升级与发展的空间, 同时积极进行终端承载新业务的开发。
3.2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
模拟电视时代, 由于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性, 对于用户来说, 地面电视广播是最有效、最便宜的和最普遍的方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交流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通信、无线宽带网络相比, 地面电视广播的传统应用模式单一化, 单向广播方式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信息交流方式的多元化也在降低地面电视广播对于用户的吸引力, 使得传统的地面电视用户数量在不断流失, 同时也无法争取到新的地面电视用户, 而用户资源的减少则将动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展的基础。因此, 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融合业务的探索, 在无线广播网与无线通信网的协同发展中寻求生存, 才是未来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之道。
3.2.1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业务层面融合
地面电视广播向数字技术方向的靠近与结合, 为研发更多创新性业务提供巨大的机会。但是数字化整转的过程, 将为广播从业者带来巨大的挑战。电信业务提供商紧盯着地面广播的频谱资源, 也意味着广播从业者必须以更高频谱利用率的创新业务来回击。因此, 如何跟随上费者消费期望的改变以及媒体消费模式的转变, 积极的面对来自于互联网的挑战, 以包容的姿态去选择融合与合作, 才能以新的融合业务形态赢得用户。
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场景, 目前仅适用于城市环境, 业务层面的融合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推进。
1.对于城市家庭用户环境
地面数字电视为城市用户提供热门频道的高清直播与点播, 通过少而精的频道设置以期待能够达到与有线电视相媲美的直播电视服务水平;利用城市已有有线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接入等手段引入互联网视频资源, 实现对传统直播节目内容的丰富与扩充;利用Wi Fi实现在家庭环境中的无线分发与共享, 提升用户体验。
2.对于城市公共场合
对于城市公交车、商场等公共场合, 都存在着地面数字电视接收以及WLAN热点网络覆盖的需求, 因此不仅从网络建设角度出发, 地面数字电视的网络建设考虑与电信运营商WLAN建设可以灵活的方式协同推进, 互为增强, 互为补充, 在业务开展角度, 也可以有效整合两者各自优势推出融合型业务。
以公交车环境为例, 乘客在车上存在通过车载大屏幕观看直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也存在通过连接车载Wi Fi热点上网浏览的需求。而目前, 公交车的车载热点设备, 多通过3G与4G网络数据接入然后Wi Fi转发的方式实现, 这种技术实现方式难以应对巨大在线视频访问流量。因此, 若能以地面数字电视提供的热门频道直播来分担车上乘客的视频点播流量, 将会创新出极具活力的融合业务形态。
总之, 在加快地面数字电视数模转换进程的同时, 从终端与网络两纬度出发, 积极借鉴与融合移动通信技术, 追求传输容量与传输能耗的兼顾的同时, 创新开展互动业务, 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 积极发展基于无线广播网融合终端, 融合各成熟无线通讯技术, 将机顶盒打造成家庭数字媒体中心。同时, 对于现有成熟无线通信技术选择积极“融合”而非蛮力“对抗”, 尝试利用4G等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双向数据接入, Wi Fi进行局域网无线分发, Zigbee等实现家庭智能互联, 创新广播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业务。
3.2.2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终端层面融合
技术发展方向不应仅仅考虑某个技术环节性能的提升, 应综合考虑体系结构、信号处理、网络融合、终端互动等各方面因素。因此, 探索广播网与互联网融合业务时, 如何对融合终端进行定义, 将决定着能否真正实现广播网与互联网的相互支撑, 创新出以满足社会、广播从业者、电信从业者和消费者都活力的业务形态。
广播方式对于缓解高并发视频访问量的价值, 正逐渐被电信运营商以及其线下的虚拟运营商所意识到。融合了广播业务与电信业务的设备, 也正在逐步出现。依然以公交车环境为例, 电信运营商在其原有公交Wi Fi热点设备基础上, 通过增加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解调功能, 并增加音视频输出接口, 完全实现了对原有公交车车载电视接收系统的整合与代替。在我们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 硬件设备的渗透意味用户端入口的占据。这样一个小小的硬件设备的更迭, 意味着公交车信息传播窗口主导者的更迭, 意味着广电传统信息传播高地的沦陷。公交车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 应给广大广电从业者敲响警钟, 类似于这样的小战场会有很多, 如何利用广电手中节目源的优势以及广播技术的特点优势, 实现对于移动互联网资源的整合, 而不是被整合, 决定着未来掌握用户端入口的主动权。
因此, 无论针对家庭用户环境, 还是公共场合用户环境, 都应努力将电视机顶盒的功能进行扩充, 支持有线宽带接入, 以及3G/4G/Wi Fi等多种无线数据接入方式, 利用高清晰高质量的直播电视节目作为独有的差异性优势, 力求将机顶盒打造成各个环境中的数字媒体和信息获取的中心设备, 从而力求延续广电一直以来在用户侧“端”的优势, 并利用所占据的入口优势, 创新传统广电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业务, 提升对于用户的黏度。
3.2.3地面数字电视与互联网融合案例
3.2.3.1日本NTT DOCOMO的NOTTV
NTT DOCOMO是日本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 提供3G, LTE网络服务。其旗下的多媒体广播公司MMBI Inc.自2010年9月9日, 在MIC向MMBI独家发放了ISDB-Tmm业务牌照后一直负责NOTTV的日常运营。MMBI公司旗下的Japan Mobilecasting公司具体负责Mobacas移动多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覆盖规划、信号发射等工作。
NOTTV (图3) 通过Mobacas网络向移动终端分发NOTTV内容, 无缝融合了广播网络 (地面数字电视网络) 与移动通信网络 (3G、4G或Wi Fi) ;既支持“一对N”的电视广播, 也具有“一对一”的通信网络双向化与个性化的特征;实现了传统电视广播所不具有的“下一代双向业务服务”功能;为人们提供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的“个性化”移动电视广播服务, 包括实时电视广播、基于文件的广播以及基于Mobacas双向网络的交互式业务。
NTT DOCOMO创新性的实现传统广播业务与互联网业务在智能终端上的共存与融合, 其主要创新性还包括基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分析的智能推介及自动分发下载 (图4) , 以及用户对节目内容的深度参与, 可使正在观看电视直播的用户通过叠加于电视直播画面上的界面参与投票及其他互动节目 (图5) 。
Mobocas终端主要在移动智能终端基础上, 增加支持ISDB-Tmm标准, 同时终端侧加载DOCOMO UIM卡进行观看控制。相比于一段式移动电视广播服务One Seg, Mobocas终端取得较好的市场推广效果和收益 (图6) , 也从市场的角度印证了发展融合性业务才是未来广播电视业务发展的方向。
3.2.3.2数字电视转发器 (Wi Fi TV)
目前, 国内也出现了部分以地面数字电视为基础, 融合互联网数据接入方式的融合型产品, 如数字电视转发器 (Wi Fi TV) 。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Wi Fi TV可以通过广播信道模块接收数字电视TS流或本地硬盘存储TS流, 经转发器利用Wi Fi的方式进行转发。可以满足在各种便携移动终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收看电视直播, 不需要固定位置, 不会增加流量消费, 实现“直播电视无处不在” (图7) 。
Wi Fi TV产品主要适用于以下不同场景:
1.家庭应用
Wi Fi TV可以通过分离式以及一体式的方式, 接收DTMB直播电视频道, 以及OTT方式的互联网视频点播, 并且均可通过Wi Fi的方式实现向智能终端的转发;Wi Fi TV可以单独实现DTMB直播电视频道的接收, 并实现Wi Fi的智能转发;Wi Fi TV同时适用于家庭用户已有家庭无线局域网的场景, Wi Fi TV仅实现DTMB接收功能, 转发功能交由家庭无线路由器实现。
2.公共区域
Wi Fi TV可以实现DTMB直播电视频道的接收, 并转商用路由器进行Wi Fi多终端转发;Wi Fi TV可以在实现DTMB直播电视频道接收的基础上同时实现3G/4G网络数据的接入, 并同时通过wifi实现智能终端的直播电视与互联网数据接入;
3.个人或车载
Wi Fi TV可以实现DTMB直播电视频道的接收, 并利用Wi Fi进行车内多终端转发。Wi Fi TV可以在实现DTMB直播电视频道接收的基础上同时实现3G/4G网络数据的接入, 并同时通过wifi实现智能终端的直播电视与互联网数据接入。
4总结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地面数字电视必将在中国直播电视平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必将在推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 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同时积极推进落实地面数字电视发展产业政策, 合理规划地面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模式, 将是在未来开展多个基于地面数字电视的融合业务的先决条件。
从长远来看,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 提供多元化内容, 而协同技术革新和融合应用创新则是关键点。技术革新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研发下一代的传输标准, 提高传输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使得地面数字电视可以有更大的容量, 传输更多的节目, 可提供包括3D电视节目、4K、8K超高清电视节目在内多种服务, 从而满足地面电视用户对于节目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融合业务模式探索与创新是未来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核心, 应充分发挥地面数字电视这种点对面广播制式的成本优势, 在高质量数字电视节目广播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探索多种业务融合模式, 努力向单向广播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方向探索, 创新出可承载多样化应用形态的业务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 向用户提供多元化、多形式的内容。在各项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 无线广播电视这一最原始的传输方式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姜文波, 冯景锋, 曹志.中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J].电视技术, 2014年第38卷第17期 (总第445期) .
[2]姜文波, 秦龑龙, 冯景锋.统筹运用有线、地面无线和直播卫星三种技术手段完善我国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广播电视与技术, 2013年增刊 (总第44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