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共12篇)
媒体关注 篇1
一、引言
互联网强化了媒体的功能,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媒体这个外部治理机制对财务行为的影响。而投资是公司运营中的重中之重,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普遍存在投资过度或者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行为,媒体对公司所报道的信息是否能抑制公司投资过度和缓解投资不足呢?本文将对媒体关注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作出初步的理论分析。
二、文献综述
1.媒体关注的治理作用。媒体关注的治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已有的对于媒体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媒体具有社会监督的功能,醋卫华等(2012)认为媒体机构为获取商业利益和良好的声誉,媒体有功力去主动监督各个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选择的披露。同时,郑志刚等(2012)、罗进辉(2012)等实证研究认证了媒体的监督作用能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然,媒体的监督功能也有可能转化为媒体合谋,并不必然会对公司治理有好的正向作用(杨德明等2012)。第二类为信息载体观。学者认为媒体作为当今社会各类信息的载体,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并提高透明度,徐莉萍等(2011)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度越高,信息环境和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就越有保障,因此媒体的治理作用还表现在改善投资者所处的信息环境。第三类是媒体能够影响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心理。媒体所报告的信息存在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郑志刚等(2011)媒体的负面报道将引起普通民众的关注,影响投资者情绪,并且会对重视声誉的管理层以外部约束,从而达到公司治理的作用。熊艳等(2011)则认为媒体报道会带来“轰动效应”从而会使资本市场乱像丛生。
2.非效率投资的研究现状。投资、融资、股利分配是公司财务运营中的三大组成部分,公司的投资行为关乎到公司的未来发展,要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要做到投资有效性,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的情况。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就如何抑制投资过度和缓解投资不足提出了解决办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途径。第一大途径是从公司的内部出发,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缓解代理冲突,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吕长江等,2011)。第二大途径是从公司外部出发,提高信息披露的强度和透明度,披露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不仅有助于解决两权分离中最棘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并且高质量的信息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利好的消息,利于融资,缓解投资不足(程新生,[5])。
三、理论依据分析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始于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而两权分离则是源于公司制企业的股东众多,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公司所有者基于成本效益原则,逐渐将经营管理工作委托给具有专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从而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代理冲突,该代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层代理股东,大股东代理小股东。相应地,也存在两种代理冲突,所带来主要的问题有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跟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等。而媒体关注作为一种监督的手段,可以作为投资者、政府和小股东的代理,检验委托代理责任的履行状况,媒体发布的信息会影响管理层和大股东的心理状态,并且市场会对有负面报道的公司更加关注,因此媒体可以缓解因委托代理双方利益目标不同而导致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不足。
2.信息不对称理论。媒体关注提高投资效率的第二个解决方案———提高信息透明度便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出发。在市场中,卖方和买方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的,拥有较多信息的卖方可以出卖或隐藏信息而获得利益,增强市场信号显示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媒体以监管角度披露的信息可以将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传递给买方,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所以公司必须保持好的投资效率来避免投资者的流失。其次,公司可以主动通过媒体报道来向外界传递公司良好的运营,为取得与声誉较好媒体的合作,公司也会注重改正非效率投资行为,以保持信息质量,同时,公司与媒体也存在合谋的可能性,因此,投资者需要仔细分辨所报道的信息。
四、总结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媒体关注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从已有的研究得出的提高投资效率的两大途径出发,得出了媒体作为社会监督、信息载体和影响投资者心理的机制,能够从公司内部提高治理水平,从公司外部减弱信息不对称,从而抑制投资过度,缓解投资
参考文献
[1]醋卫华,李培功.媒体监督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33~42.
[2]罗进辉.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双重代理成本视角[J].金融研究,2012,(10):153~166.
[3]郑志刚,丁冬,汪昌云.媒体的负面报道、经理人声誉与企业业绩改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12):164~176.
[4]杨德明,赵璨.媒体监督、媒体治理与高管薪酬[J].经济研究,2012,(6):116~126.
[5]程新生,谭有超,刘建梅.非财务信息、外部融资与投资效率——基于外部制度约束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2,(7):137~150.
媒体关注 篇2
2014年07月24日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中国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发言。陈悦会长来自山东威海。山东半岛同样是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陈悦致力于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
陈悦:大家好!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今天能在这个场合参加这样一个120周年的研讨会,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老实说准备了一个讲稿,但是我看时间可能比较紧张了,我就尽量不去说我研究的那些船、大炮这些事情,这些说起来可能会非常繁琐、非常长,可能也有点枯燥。
今天想说的是,我昨天下午一个特殊的感受,对于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一个想法。我在做甲午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从2000年威海有一个传统,每逢甲午战争遇到逢
5、逢10的年份都会举行一种国际学术探讨会,我参加了2004年的,包括后来2008年的,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个年份对于甲午纪念会像今年这么热闹。今年各种各样的,包括各位媒体朋友们会来关注甲午,我们还看到今年除了很多报纸的、很多书籍、很多纪录片在做甲午之外,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活动、学术研讨会。
甚至于在甲午海战的主战场辽宁省的东港,可能是某种姻缘注定甲午海战沉船在这个时候冒出来,当时在那里沉了4艘军舰。现在有一艘叫超勇号,整个舰体都在,就在那个海底下,这些事情好像都为了120年而凑到了一起。当我们发现那个超勇舰的时候,我们内心有一种非常说不出的痛,当我们找到超勇的时候,在泥底下8米深的地方,而且船上有一个痕迹,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日本人干的。有一艘舰没有了,超勇还存在,但是日本人可能觉得这艘船一千多吨没有打捞价值,结果他们在这艘船上整整齐齐的压了一堆石头,这是为什么呢?我当时请教过一些,包括国外的专家,包括一些日本的学者,他们最后总结出来的原因超乎想象,他们说这可能是日本崇尚神道的国家,他们在朝鲜干过,在中国东北也干过,是一种破风水的做法,在我们北洋的一个沉舰上也干了这样的事情。这样一艘船我们已经定为A级的文物发现,将来可能会被打捞出来,120周年被我们发现了。
我个人对120周年的感受是,大家这么热闹的在说甲午,其实我们的目的就一个,就是思考当时为什么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尤其是在今年可能我们遇到了走向海洋强国,面对海洋,而且我们越来越面对的世界,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想象一下当年在一个封建王朝、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领袖,他们通过海洋对中国实行现代化,最后不幸的是被日本击败了,这是很惨痛的。
在所有关于甲午的报道和纪念里,我觉得今年参考消息的标题非常非常特别,前面30篇是军事专家,后面30篇是学者做的事情。我昨天下午很意外,接到了一个日本媒体的采访,日本影响很大的媒体。他们居然拿着复印好的60篇文章的稿子拿过来,他们注意到了一些事实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他说你们这些文章跟你们以前的传统不一样,60篇文章并不是一个观点,各有各的观点,甚至于有一些观点是辩论的、矛盾的。日本人还发现一个东西,这是日本这个媒体说的,他们还发现一些东西,你们这些文章没有骂人,几乎60篇全在反思自己,而不是说在喊口号骂日本人。最后他说就日本媒体自己的认识来看,现在的日本人是不怕被中国人骂的,说我们脸皮厚,就当没听见,你们怎么骂我们都无所谓,我们挺高兴的。
我们日本人怕的不是你们骂我们,是你们突然冷静了,突然屠杀了或者扔原子弹。你们不说这样的话,你们突然回过头来反思你们自己的道路上曾经摔倒过的错误,那个伤痛是怎么造成的,他们觉得这个是可怕的,觉得因为甲午战争老是说改变了中国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命运,这个里面其实就埋藏着我们今天跟未来崛起的密码。
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只看作是腐朽的军队、腐朽的政府的失败我们全部错误,我个人认为,120年前的这个失败是举国、举民族文化性的彻底的失败,那个时候的东亚跟现在的东
亚其实有某种相似性,北方是一个巨大的强国,熊一样的强国,东方美国、西南英国、法国,甚至菲律宾都有欧洲列强来了,那个时候留给东亚国家,留给还愿意自立,而不愿意臣服于某一个东亚国家的平台生存空间和他的机会只有中、日、韩三个区。随着欧洲列强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东亚国家如果不想被他们影响、不想被他们左右,要保有自立的话,就有一个方法就是自救。结果古老的中国,因为我们上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就是霸主,我们选择的模式就是建立一支新的军队保护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固有的价值观、固有的社会传统,什么都不改,就改一支军队。
而日本他很明白自己没有资源,他要崛起,在他当时看,虽然我们现在说起来的话我们的情感可能很受不了,在他当时看,他所能参考借鉴的老师,英国人怎么崛起的,法国人怎么崛起的,全是踩着落后国家民族的血泪崛起的。牺牲别人崛起,对于日本他是一个匮乏资源,资源匮乏的国家。他看到了,他被俄罗斯遏制,向南遇到法国、英国,他如果再晚十年,我想日本这样的举动再晚十年,他会落入非常悲惨的境地,所以那时对我们下手了,是踩着中国人的血泪登起来的。
我上个月去日本的时候,遇到一个日本的专家,他说现在为止日本人提到甲午战争,普通的日本人如果熟悉这段历史的话,他们普遍的认识是,甲午战争使日本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东亚小国成长为一个西方式的国家的一个奠基石,一个台阶。这之后日俄战争把俄罗斯打败了,进一步崛起,但是日本人也意识到,在这个崛起过程中,他们有一个可以说原罪,他的崛起模式是通过侵略别人来实现的。通过侵略一步一步,他的侵略模式越来越膨胀,他的军队影响力越来越膨胀,当他打败俄罗斯到了一个顶点之后他已经收不住了,他必然迎来昭和时代的一个战败国。
到了甲午战争120周年之后,抗战几十年之后,东亚的局势我们自己环顾一下的话,实际又到了某一种关口,又到了某一种崛起的关口,我们正在崛起,日本从他现在一系列的举动来看,他也不愿意被美国锁住,他也想要崛起,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崛起,这个年份我们来关注甲午,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想法。
我最后想说的一个事情是,看了这么多甲午的报道,看了这么多甲午的活动,我脑子里有两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是我几年之前翁飞老师他们的,在安徽巢湖一个偏僻的山上,把荆棘拔开之后,我发现北洋海军战死士兵的墓,妻子得到丈夫战死消息之后的一个月左右都是一个时间自杀的,埋在那里,但是这个墓是没有人去看的荒的,墓碑是被掩埋了半截,我当时无法想象21世纪还能看到19世纪看到中国军人的墓。我上个月去了一次日本,在日本海军墓地,我看到清清楚楚的所有在9月17日黄海海战战死的日本,无论是军官还是水兵,50多人的墓碑,齐齐整整的、干干净净的在那里摆着,每个墓前面都有鲜花、都有水,都有人敬他们。
我最后想说的是,甲午战争虽然在甲午那年爆发的,但是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决不只限于那个甲午跟这个甲午,是一个我们值得不断探索的事情,就是希望对于甲午的纪念不要只局限于甲午,突然间明年我们就没有甲午的声音了,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了,我觉得甲午就是我们一个民族必备的参考书,没有他,如果不反思甲午,不彻底的找出甲午失败之因的话,我们可能崛起之路上我们内心里还会有一个小地方是不太自信的。
媒体关注 篇3
新媒体有这样个标准的定义: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在刚刚从事媒体行业这个工作的时候,相信艺术行业媒体人对媒体的定位可能与抱有各种新闻理想的业界同仁相比显得不太入流,更多个人想通过媒体来接触到这个行业里最直接的信息,以及最资深的专家。同时通过我们富有创意性的选题来展现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所以,我们对于媒体传播方式的敏感度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媒体会弱一些,我们更看重在这个小圈子之内的声音与形象,所以,即使在当今谈新媒体色变的大环境之下,艺术行业内的 些传统媒体也依然活得很好。
我们行业内有两家大型的综合类艺术网站:家(雅昌艺术网)依托于行业内标杆性的印刷公司,另一家由一位来自天府之国的老板出资创办。
在最初,我们整个行业内能够被人想起的仅仅是那家依托于印刷的网站。这家网站在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为给自己公司的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扩展,这家印刷公司逐渐成为艺术品行业内提供优质专业印刷服务的领头羊,无人能出其右。网站声誉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家网站提供给艺术行业内用户的几大基本框架包括新闻资讯、藏友论坛、艺术家个人网页推介、以及艺术品拍卖数据查询。听起来跟其他网站的构架基本没有区别,但正是因为依托声誉日隆的印刷服务,网站才能够与行业内的各个领军人物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网站的品牌形象趋于稳定。个人看来,这家网站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是他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提供艺术品拍卖数据查询业务,这成为了这家网站独领风骚的核心技能。据笔者了解,行业内的很多专家购买自己的藏品,在不能赶到拍卖现场时,或在需要出手自己的收藏而又对价格不明确时,这家网站的拍卖数据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和直接的参考。相信他们这十几年的全面数据搜集整理,已经得到了行业内大部分人的认可。曾经也有其他的公司试图去建立一套新的拍卖数据系统,来抗衡这家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十几年的积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能够被颠覆,于是,拍卖数据成为了垄断资源,也成为了这家公司形象的代表与未来事业拓展最强有力的基石。
最近,这家印刷公司新推出的艺术家鉴定备案项目,为当前仍然在世的名家提供其所有作品的征集鉴定备案,这就相当于当年皇宫大内之中的《石渠宝笈》。有了这样一个身份证,这些作品在未来的交易程序,可想而知——将省去大量的考证与鉴定工作,收藏家只需要在意作品质量与价格的问题。
陈述这么多,我觉得可以再谈一谈另一家艺术类网站,这家网站创建于2003年,在创建之初,给予我们的最初感官就是:行业内突然出现了一个异常活跃的网站媒体,活跃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有艺术活动的地方,肯定能看到他们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相信各位观众对于新出现的公司都会用他们是不是够活跃、够有冲劲来衡量公司的前途,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判断方式略显肤浅。当然这家网站仍然是能够和刚才那家网站相提并论的唯一的“另一家”艺术网站,但是在最初的活跃与勤劳过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营,有心之人会慢慢地发现,除了活跃,好像也没剩下什么。据说,网站的老板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因为缺乏资金而再去寻找新的投资伙伴。我想任何一个老板如果如此疲于奔命都应该静静地坐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核心产品的问题。细数这家公司主要业务,除去不断地刷新闻之外,便是同艺术家、画廊、拍卖公司不断地人情交流。以此来获得稀有的合作机会与广告利润,最多会举办一些活动拉一些广告赞助,而和艺术家的合作相信在狼多肉少的艺术圈也不是那么稳固。所以,一家没有自己核心产品的网站,可能剩下的也就只是勤劳与活跃。
就在不久前,拥有两大核心产品的雅昌网请来了一位资深的媒体运营经理,又请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主编,就这样,他们的新闻选题以及同画廊、拍卖等等机构的合作与活动马上与另外这家网站又拉开了几条街的距离。我觉得,疲惫不堪之时,决策者还需坐下来静一静。
当然有很多人觉得艺术类网站依托更大的门户网站,例如新浪、搜狐,希冀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与浏览量。但是我们简短地总结一下这个美丽的幻想:不管放在哪个平台,艺术品行业永远是一个小众的圈子,点击量不会高,点击量也不代表一切。而大众媒体的新闻点与艺术类行业的新闻点与产业模式有着本质差别,所以,那些挂靠于大型门户网站的艺术栏目,要么沦为话题噱头的奴隶,要么就因点击量寥寥而平平度日或者被撤并。
没成本的自媒体
我觉得可以把使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那一部分并入到自媒体来,自媒体,看字面的意思也能明白——自己就是媒体。
笔者认为这对于行业内传统业务形态的冲击是最大的。以前在使用微博的时候,或许大家还没有那么明显的感觉,毕竟在微博那个充斥着愤青、公知、公开大空间里,很多微博大V对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讳莫如深,尽量不在微博发布带有更多个人色彩的言论,以免引起网络暴民的恶毒攻击。但是随着微信的兴起,随着朋友圈这个更加私密的空间的兴盛。大家变得更加随意,朋友圈信息也变得更加集中有效。如果你担心某个人是别有用心的公知,或者故意刺探新闻的不良狗仔,你完全可以不接受他的好友请求,甚至可以直接将其拉黑删除。
这样来,整个世界就变得清静了,收藏家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微信上晒出自己的藏品来交流,天南海北的经纪人也可以松口气,不用再那么车马劳顿地寻找生意机会,画廊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小群组,让自己的客户交流更加频繁深入,拍卖公司也可以让自己的拍品更加便捷快速地送达客户的手上。
在一个行业之内,各个角色的参与者都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知道,这是一种从业者的直觉和本能反应,也是媒体之所以存在的最直接原因。在以前电子通讯和移动客户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时刻,经由媒体的广告和其他方式的推送,是他们被外人所熟知的唯途径。但是现在的情形却完全发生了改变,小小一部手机,下载个当前火热的即时通讯软件,再使用些免费的衍生产品,广告宣传的效果就比以前花费巨额广告费的效果还要好。
媒体行业以前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与职责就这样被迅速地消解了。一个人开一个订阅号,不用花那么多钱租办公空间,雇佣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以前家杂志社要做的事情,还有一条,他们也不用去支付那昂贵的印刷费和运输费用。一切对于传统的纸媒体来说,显得非常非常不妙。
但是冷静下来看,如果真要将一个自媒体做到风生水起的地步,可能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单位组合来支撑。行业内最近有一个迅速崛起的微信公众号,创办者利用自己的渊博学识与人际积累,快速地成长为业内红得发烫的自媒体代表。从这个公众号,你可以了解到近现代国画大师的种种趣闻与知识,也可以看到读者对这类知识的渴求与追捧。但是真正到达商业转化的时候,可能也只有那么几家拍卖公司愿意去付钱来推广他们马上要拍卖的拍品。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这自然是种意外的惊喜,勤勤恳恳的劳动不再是免费的付出,而是有人来买单了,但是这样的费用相比于付出的精力可能是微乎其微。再换一个角度来讲,凭借这个公众号创办者雄厚的知识积累,他买张画再卖出去,微薄的广告费分分钟就能挣回。所以,自媒体的本质说白了就是图个欢乐。如果创办自媒体的人仅仅把个人当作一个“媒体”还是很好玩的,就像以前的作家不管写得好不好都要想办法出本书一个道理,但是如果要达到商业目的,还是要回到媒体产业链这个恒久的命题中,至少在艺术类媒体中,这个恒久的命题。
纸媒体如何破局
“纸媒正在走向死亡”,相信这句话很多人已经听过不止一遍,但是笔者并不认同这么极端的说法。承接上文所说媒体的产业链,我们来认真剖析这个问题。
传统的大众媒体的创收内容主要来自于各个行业的广告投入,而厂商选择投放的标准无非就是发行量和影响力,传统的纸质媒体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自然是几无招架之力,几乎是被新媒体打了个措手不及。
艺术行业的纸媒体同样受到了冲击,目前,互联网的迅速与强力覆盖,让原本就更加渴望直接面对客户的画廊、拍卖公司等逐渐放弃了难以量化和目测投产比的纸媒体。纸媒体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不过在笔者看来,艺术行业的纸媒体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要从整个行业的特点来分析。
21世纪初兴起的中国前卫当代艺术,让北京的798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圣地,一夜间从西方空降而来的中国前卫当代艺术,带动了一系列的生意链条,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拍卖的数字也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呈几何级增长,抢眼的价格神话刺激着无数艺术从业者的神经,跃跃欲试、拼死一搏的人物故事无处不在。艺术媒体自然也在那段时间里井喷。
我们这里有两家成功的案例,也有无数的失败版本。先说这两家现在都还不错的杂志。
第一家杂志比较严肃,以市场为导向。这家杂志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目光瞄向了跨行业的合作,栏目设置以笼络业内专家及业外“土豪”为主线,专题策划以为行业外人士普及艺术市场知识与收藏方式为侧重点。同时,这家杂志开创了纸上媒体开办线下活动的先河,在其他媒体还在傻乎乎拼着自己硬广数量的时候,他们轻轻松松地拿下了宝马中国在国内的首个艺术赞助项目,赞助金额以几百万计。通过这样的大型线下活动,这家杂志迅速获得了自己的口碑效应,靠投放硬广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以致最后要不断限制杂志硬广数量。
笔者认为做一本刊物重要的不是你花多少精力去拼自己内容和硬广,而是如何用自己更超前的思路领跑这个不断会被淘汰的行业。就在其他刊物纷纷效仿举办线下活动的时刻,这家杂志却早早地开始布局新的产业方式,就在不久前,这家杂志的艺术空间开幕,他们同行业内顶尖的艺术家开始了展览合作。按理说,身为媒体是不应该介入到艺术交易之中的,因为媒体的角色就是“中立报道”,如果一些行业内媒体还是如此幼稚地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与定位,那只能说这样的书呆子不适合在这样的小圈子里打拼。
另外一家杂志社其实从创刊开始就立场非常明确的,这家杂志的创办人同时开办了一家画廊。老板创办的杂志同第一家的风格恰恰相反,风格轻松八卦,业内人戏称,这样的杂志就是蹲马桶的时候看的。这家“不正经”的杂志迅速地占领了行业内的口碑份额,而杂志老板同时举办的年轻艺术家选秀展览和评奖活动也如火如茶,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都是这位老板通过这本口碑良好的杂志打开了自己在整个中国前卫当代艺术市场的生意。据说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只有6000册,但是每一个阅读者却都是与这个行业联系最紧密的人,试想,不管是拍卖公司、画廊还是收藏家,谁会拒绝和这样的老板打交道呢?
这里不得不提另一外家同样依托在一家大型时尚产业集团的纸质杂志,这家杂志在创办的初期,北京马路边的广告灯箱里都是它的广告,试想财大气粗的东家是投入了多少的资本?而这样的杂志的广告费自然也贵得咂舌,估计投一次广告那些画廊小半年的展览费就搭进去了,值不值得投?我想画廊老板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事实也证明了高冷路线有时候真的只能赚赚眼球。同时这家杂志推出的很多类似于青年艺术家的推广项目,大型线下活动同样是明星云集,派头十足,但是真正能进行商业转化的有多少?为什么大集团的青年艺术家推广项目不如这些“小作坊”杂志做得好?为什么大型的线下活动也不如“小作坊”更有效?总而言之,大型企业对青年艺术家选择和推广的灵活度不如“小作坊”更贴近真正的收藏市场,大型线下活动可能只是配合其他部门甚至只是配合整个集团的“面子工程”。艺术,在这里只是个陪衬和更加文化范儿的噱头。
媒体关注 篇4
本刊讯2014年8月11日, 河南省宜阳电视台特意派出2名记者, 对供电企业服务光伏发电产业进行专题跟踪采访, 深入报道供电企业积极服务光伏发电产业、有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事迹。
2013年以来, 豫西宜阳县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和价格杠杆作用, 大力推广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和大小企业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继2014年5月该县首个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 至今已有6家个体和企业投资光伏发电项目, 并建成并网, 装机总容量150 k W, 年发电能量可达15万k Wh左右。2014年下半年, 该县还有华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50 k VA光伏发电项目, 以及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投入建设光伏工程, 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势头强劲。
为了全力支持光伏发电产业, 宜阳县供电公司专门开辟“绿色通道”, 专人受理光伏项目并网申请, 不计项目规模大小、路途远近, 及时派出技术骨干对客户的场地选址和设备安装进行指导验收, 并及时与客户签订并网协议, 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便捷接入、可靠送出的网络支撑服务, 无偿帮助他们顺利并入国家电网。 (图为该公司员工在为光伏并网项目提供技术服务) (王朝良)
关注基层,关注民生 篇5
一.综述:
2012年12月14日,经过我的精心准备,终于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一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出身,还是很了解农村当前的社会现状。由于人口不断呈现老龄化,并且农村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无依无靠的父母茕茕孑立,这使得养老问题越发的严峻。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无力承担起供养子女上学及赡养父母的生活重担,许多老人的状况令人担忧呀!
我在我所在的保安村于12月14日早晨展开了调查活动。我主要以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农村,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我们只求能把最基层、最真实的民意反映上来。我几乎深入每个农民的家庭了解他们对这一政策的看法。当然宣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印发了一些宣传材料,结合我自己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为农民朋友宣传讲解这一政策。后来我又在我们村的临近村收集资料,做问卷调查。经过为期7天的奔波,调查活动也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进行总结。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社会,了解中国的新型农村建设,关注民生,深入基层,亲身零距离感受农村老年人艰苦的生活,这次对于我来说不光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颇有意义的学习之旅。
在实践中我们大力宣传这项惠民政策,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协助我们搞好这项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调查,与此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特有的气质——永远也不会忘 本,关注自己曾经生活的农村,并想尽力改变农村的现状,以此来回报养育自己的农村),发扬了我们湛师“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策划和实施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暑假生活,认清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补助倾斜,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从而达到共同富裕,让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社会不满率及犯罪率,使人人都和睦,社会都和谐。让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于今后政策的倾向。使国家政策急人民之所急,利人民之所利。
实践目的:目前一些民众(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这项惠民政策的深刻意义理解不深。由于生活负担很重,认为哪有余钱去为老人买“所谓的保险”,而且弟兄之间常因赡养老人而发生争执。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我们希望我们的调查和知识宣传能缓解这一现象,尽可能使弟兄和睦,让老人度过一个祥和美满的晚年。同时也使民众更加了解国家政策,支持政策,积极围绕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二.总结:
1.前期准备工作:
我结合我们当地农村的实际现状,加之我又是农民出身,我经过多次思考,最终于12月下旬确定了这个“关于民众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度及满意度”的调查项目,然后我去我们村支书那里寻找查阅相关资料,起草宣传材料
和问卷调查表,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决心要把这一次社会实践做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具有真正现实意义的活动,同时也为我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锻炼了我们的交际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了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热心问题的关注度,做出我们对社会的一点小贡献。2.活动的过程:
12月14日至12月17日,我先后在保安村的李源社、段岘社等好几个社调查采访,后又在保安村的临近村上淌村、柴新村等几个村进行调查,虽然来回奔波,我们的腿都几乎麻木了,但我心中的激情仍然不减,还是依然坚持了下来,终于完成了预期的任务,高兴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后面的几天我就马不停蹄,趁热打铁,用将近两天的时间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与分析,并做了最终总结。
3.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1)经统计,90%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处在500元以下,而且收入仅靠种田,感觉生活负担很重,再加之连年干旱,农民几乎是颗粒无收。养老问题已是相当严峻,供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双重重担以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来了,并极力赞成国家这项惠农政策,都表示极力满意,但唯一的不满意就是月养老保障金过低,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政策不是很了解,其中很了解的只有7%,其他是不了解或了解一点。在对没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的调查中还发现他们的最大障碍是收入水平过低,占53%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束缚占10%,制度合理性占13%,了解程度占24%。
2)原因分析:
农民对政策不能很清楚的了解主要是由于在基层宣传力度不大。许多农民不参加的原因是缴费较高,支付不起,还有一部分人依靠子女养老,这些人多半家境较富裕,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还有因为兄弟与父母的关系等原因。
3)应对方法:
加强基层宣传力度,让民众能清楚地了解具体政策和参加的具体步骤。可以印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结合口头讲解。尽量对一些特困户能有更大的优惠,减免他们的缴费额度。
4)民众对“新农保”的建议:
补助标准过低,应提高养老金补助标准,明确政策。
年龄限制过高,应适当降低享受补助的年龄限制(约50岁为宜)三.后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深知仅仅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媒体关注和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 篇6
摘要:文章基于2010年-2013年A股样本,发现媒体关注与应计盈余管理及总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及总盈余管理的关系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关键词:媒体关注;内部控制;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盈余管理
一、 引言
盈余管理给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媒体关注作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通过披露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降低内外部沟通摩擦,或通过声誉机制影响高管行为。随着外部监管制度的完善,高管应计盈余管理成本增加,降低了盈余管理净收益。部分研究发现高管从偏好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偏好真实盈余管理,以降低被发现概率。媒体关注对高管盈余管理的影响如何?内部控制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是怎样的?现有研究较为匮乏,给本文研究提供了契机。
二、 文献回顾及假设
媒体关注现有经济后果研究来看,结果不一,媒体关注能发挥外部公司治理效应(Dyck,Zingales,2004;Dyck,2010)。Dyck和Zingales(2002)发现媒体关注通过声誉机制发挥公司治理作用。Miller(2006)和Joe(2009)的研究表明,媒体关注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媒体关注导致高管更高市场压力,增加了高管在公众中的暴露,为降低面临的业绩压力,其会采用应计项目操纵提升业绩。付颖赫(2015)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媒体关注与内部控制在抑制盈余管理上存在互补关系。黄晓蓓和郑建明(2015)发现媒体关注通过降低业绩预告中违规概率发挥公司治理作用,且媒体关注和分析师跟进在降低业绩预告中违规行为存在互补关系。李晓慧和杨坤(2015)将媒体关注和审计行为联系起来,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与会计信息透明度负相关。韩冬(2015)发现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高管及股权异质性对二者关系发挥调节。杨坤(2015)与韩冬(2015)类似,发现媒体关注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但也同时促进了真实盈余管理。莫冬燕(2015)的结果支持了市场压力理论。
基于声誉考虑,媒体关注抑制了盈余管理;基于市场压力考虑,媒体关注更可能提升盈余管理程度以降低市场压力,获取外部融资。媒体关注程度高的公司,受到的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更高,同时应计盈余管理操纵报告盈余被发现的概率也随之增加。随着外部监管环境的完善,Zang(2007)发现高管会权衡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收益,最终做出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李增福等(2011)发现两种盈余管理存在替代关系,真实盈余管理导致业绩长期滑坡。媒体关注增加了社会公众关注和监督程度,增加了盈余管理成本,降低了盈余管理收益,一定程度降低了盈余管理。媒体关注通过声誉机制作用于盈余管理,为避免声誉及职业发展受损以降低自身成本,高管的余管理受限,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基于市场压力假说,媒体关注增加了高管市场压力,其盈余管理动机增加,但外部关注增加增加了盈余管理被发现的概率,虽然真实盈余管理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严重的负面经济后果,高管仍较偏好该种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Graham et al.,2005),据此分析,提出本文的H1:
H1:媒体关注和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和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
刘启亮等(2013)发现公司内控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该正相关关系受高管集权的调节。程小可等(2013)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披露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中销售操控和成本操控负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范经华等(2013)发现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较低。刘焕峰和席文燕(2013)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缺陷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张嘉兴和傅绍正(2014)基于沪深A股2007年~2010年数据,发现内部控制和审计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上存在替代。杨七中和马蓓丽(2014)发现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但对真实盈余管理作用不显著。吴益兵(2012)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内控质量较高的样本资本成本更低。王奇杰(2011)发现内部控制保证程度并不能显著抑制盈余管理。申嫦娥和田悦(2014)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徐虹等(2015)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一定程度降低了供应商关系型交易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结论不一。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能有效发挥监管作用,为实现业绩目标的应计项目操控更容易被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降低了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媒体关注程度高时,内部控制更可能与其发挥协同效应,增加高管面临的市场化压力,据此提出H2:
H2: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发挥调节作用。
真实盈余管理给未来企业带来的负面经济后果更大,损害了未来经营现金流。真实盈余管理更隐蔽,被外部发现概率低而更为高管偏好。良好的内部控制保证了战略决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及监督。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回购股票、削减研发费用、职工培训经费及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实施,还可以通过关联销售、放宽信用销售条件等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决策有效性。内部控制保证了内部治理环境有效程度,真实业务选择及战略制定需专业知识,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可能较小。媒体关注程度高时,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引致的真实盈余管理作用也较小,据此提出H3:
H3: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影响不显著。
三、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及变量计量。选取2010年~201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金融保险业样本;剔除ST和PT的样本;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剔除行业观测值不足10的样本;对连续变量上下1%缩尾。最终年度行业观测值为3 872个。鉴于数据获取考虑,本文选取国内四大证券报及另外四种影响力较大的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及第一财经日报。通过中国知网中“中国图书报纸全文数据库”输入股票名称,统计单个公司每年的新闻数量,新闻数量越大,表明媒体关注程度越高。借鉴Kothari等(2005)的方法,具体如公式(1)到(4):
2. 回归模型。公式(9)为检验媒体关注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模型。公式(10)为检验媒体关注、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的模型。EMit分别为DAit、EM_PROXYit、AEM_CFOit、AEM_PRODit及AEM_DISEXPit。media为媒体关注,DAit为应计盈余管理,EM_PROXYi为真实盈余管理综合程度,AEM_CFOit、AEM_PRODit分别为销售活动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AEM_DISEXPit为酌量性费用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表外描述性统计显示,DA的均值为0.005,中位数为-0.003;EM_PROXY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30和-0.015;AEM_CFO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17和0.012;AEM_PROD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10和-0.005;AEM_DISEXP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03和-0.005;media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540和1.609;IC的均值和中位数为6.428和6.052,为控制篇幅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结果不再赘述。表外还计算了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各模型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值均小于3,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 回归结果分析。表2的Panel A表明,media与DA的系数为-0.214,两者显著负相关。media与EM_PROXY的系数为0.119,两者显著正相关。media与AEM_CFO的系数为0.204,两者显著正相关;media与AEM_PROD及AEM_DISEXP的系数均显著为正。Panel B的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media*IC与DA显著负相关;media*IC与真实盈余管理四个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media*IC与EM_PROXY的系数为0.021;与AEM_CFO的系数为-0.012,但不显著;与AEM_PROD的系数为0.012,也不显著;与AEM_DISEXP的系数为-0.011,不显著。Panel B的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虽能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对媒体关注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不发挥调节作用,支持了前文的研究假设。
3. 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稳健性检验部分还探讨了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总程度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总程度的关系发挥的调节作用。盈余管理总程度用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绝对值之和替代性计量,重新进行前文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总程度显著负相关。media*IC与盈余管理总程度也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总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发挥显著调节作用。基于内部控制指数的高低分组,重新进行前文的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基本不变,均支持了前文的研究假设。
五、 结论及展望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2010年~2013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媒体关注对高管应计盈余管理发挥显著抑制作用;但导致高管采取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从总体来看,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总程度还是能够起到抑制作用。内部控制对媒体关注与三种盈余管理的关系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内部控制质量分组回归的结果基本不变。综上所述,媒体关注对高管行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未来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以更好的发挥其公司治理的积极效应,降低高管的自利行为。现有资本市场媒体关注对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媒体关注的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对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如何,还需要未来研究不断探讨,以更好的研究媒体关注的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 付颖赫.内部控制和媒体关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96-97.
[2] 李晓慧,杨坤.媒体关注、审计意见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0):52-60.
[3] 黄晓蓓,郑建明.媒体关注、分析师跟进与业绩预告违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3):141-150.
[4] 杨坤.媒体关注、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15,(24):24-28.
[5] 韩冬.媒体关注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基于管理层异质性和股权异质性视角[J].财会月刊, 2015,(27):26-30.
[6] 莫冬燕.媒体关注:市场监督还是市场压力——基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5,(11):106-118.
[7] 申嫦娥,田悦.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4,(34):114-118.
[8] 张嘉兴,傅绍正.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盈余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3-13.
[9] 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3,(3):120-131.
[10]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
[11] 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9).
[12] 杨志强,王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高管团队内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2014,(6).
[13] 郑路航.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0872053、7166200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20157256);中西部计划学科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项目号:ZXBJH-XK021);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号:kyqd1421)。
作者简介:陈沉(1987-),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李哲(1987-),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及资金异动;王磊(1988-),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研究;贾西猛(1988-),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
后媒体时代的建筑媒体与媒体建筑 篇7
今天,媒体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书本、绘画等,还可以通过影视、网络了解世界建筑,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周游世界,然而媒体却似乎并非一定表达图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也似乎进入了一个媒体建筑与真实建筑界限模糊的时代。
B·克罗米娜曾在媒体上做过一次实验,她故意在评论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文章中把资料图片进行了修改,使其成为仅仅具有图像意义的媒体建筑,没想到由此引来人们对这一虚拟建筑的大量“认真的”评论。经典建筑图像的明信片化和明信片化的经典建筑,早已使建筑史中的经典媒体化了,或者使建筑史中的图像成为具有建筑的考古学意义的记录。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工作室曾经在网页上刊登过一个美术馆的方案,为了提高显像速度,把图片的分辨率降低了,画面因此有些粗糙,马上就有人指出:“这个美术馆没有细部,简直无法使用,根本无法与贝聿铭在京都建的美术馆相比。”看来,广大网民已经有意无意间将建成与未建成放在一个平台上解读了。
目前建筑媒体的时间性发生了转变,建筑媒体不仅报道已经完成的设计,还作为一种向不同“公众”展现设计企划的媒介,甚至还可能成为寻找甲方过程之中的一部分。在21世纪媒体将扮演非常主要的角色,不管是否喜欢,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过去,往往认为只有建成的或至少是可建造的建筑,才是真实的具有意义的,但今天,媒体特别是电脑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在这里,建筑和建造是可以完全分离的,一项建筑作品实现在设计完成时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在通过各种手段展示给观看者时,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实现,至于这个成果能否物化则并不重要了。
从这样一个过程来说,媒体建筑师所作的工作似乎已经不是“造房子”这样一个实在的字眼了,而是更类似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者,他们的成果是以各种媒体的手段展示出来的建筑空间、形式的可能。这里要提到三个人,国内的张永和,国外的库哈斯和哈迪德,无论他们被冠以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在建筑媒体化的表达上比他们的建筑实践要多得多,特别是库哈斯和哈迪德,他们事实上是在媒体建筑的创作中获得了一定地位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建筑实践。
先说张永和,他的建筑实践一直是强调概念的,甚至在他研究“建造”的时候,重点也是放在“建造”的逻辑上。谈到密斯的砖住宅,他说,建造在图纸上已经实现了。
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方向——概念,而且是在实际建造之前便已经可以在观念上完整呈现力量的概念(这种力量的呈现恰恰是在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能力下实现的。如果还是印刷术以前,旅行学建筑的时代,这种“概念”的力量就小得多了),使张能比较容易绕过中国相当低的“建筑实现力”,突现在西方学术界视野面前。能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持续做出这样的策略选择,反映出张的智慧、选择的眼光和机运(“机运”一部分是指张较早有机会深切接触到“某些美国建筑的想法和中国建筑的想法之间的差异”)。
在几个月前的一个讲座中,张的两个举例涉及到中国和日本在施工水平上的差异,介绍深圳戏台工程中,他谈到施工质量比在日本做的工程差是“没关系的”,因为“概念已经很充分”。
前几年对雷姆·库哈斯有一种贬意的称呼,说他是“媒体建筑师”,这么说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库哈斯就是上报、上电视、上杂志。前几年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所以这些东西比他盖完的房子还多,这就使他成了媒体建筑师。但是他现在能够拿到普利策奖,就说明他已经脱离了这个状态。同样的,哈迪德也是如此,大大小小的竞赛奖项拿了不少,实际建成的却不多,受众往往折服于它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达,却不能接受它的实物化,可同样哈迪德也获了普利策奖。似乎今天对于媒体建筑师的评价转变了。是不是当时库哈斯或哈迪德做媒体建筑师构成一个问题呢?或者说媒体建筑师的出现是否有一个社会背景?
在《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一文中,阐述的重点就是当今时代一方面媒体的手段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后媒体时代审美有着十分明显的视觉化倾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
“在各文化产业中,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艺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与、评判与选择的权利。”
“随着后媒体时代的来临,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语言的批判能力逐渐疲软。从现代主义的大纛——《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再到当代西方的建筑理论文本,我们会发现语言力量的逐渐消解。”(《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李东)。
与此同时,电脑自从军事转为民用,它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这种速度迫使建筑师不得不反思过去的思考方法和表现手段,这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变动触动了建筑师,现在那种软体建筑形态成为一种流行,甚至一些建筑师已经采用了数字化的设计手法,他们首先是已经不再使用铅笔、橡皮,而是在电脑平台上漫游,画出一些线条,然后加以取舍,在根据打住的框架选择墙面,荷兰青年建筑家奔·凡·贝鲁克(Ben van Berkel)就是采用这种手法成功地中标奥地利格拉茨剧场案,成为前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建筑的前卫作。这种创作方法本身已经和媒体接轨。此外,一些虚拟现实的设计已经运用于部分网站的浏览中,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媒体建筑则会成为建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总之,媒体建筑的产生和存在是有着其合理的原因和社会背景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媒体表达人的思想,如果去看西方建筑的历史就是这样,人们觉得好的建筑应该是表达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只有一种。不是只有美学的观念,不是要把它在比例上漂亮,颜色上协调,把它作为建筑的目的。同样媒体也可以是一种建筑的存在形式,网络时代下,并非完全物质化的东西才具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M].胡冰,范海燕,译.北京: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99.
媒体关注与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 篇8
透明度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透明度的高低是公司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高透明度能够为资本市场带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等诸多好处(Bushman、Smith,2003)。然而,普华永道在2012年1月对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不透明指数调查报告结果中,中国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其中财务信息透明指数仅高于南非。中国上市公司饱受财务舞弊层出、盈余管理普遍、信息披露违规问题严重、自愿性披露水平较低等诟病(高雷、宋顺林,2008)。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是公司治理和投资者面临的普遍制度环境。
近些年来,媒体关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日渐明显,Dyck et al.(2008)认为,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之一的中国,媒体监督是替代司法对投资者保护不足的一项有效的制度。
已有研究表明,媒体对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和加强投资者保护起着积极作用,媒体关注往往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对企业当期和上期信息披露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往往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本质的不同;再者,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法律条款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不同,这为考察媒体关注对公司透明度提高的影响提供了不同的制度环境和研究样本。本文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研究媒体关注与公司透明度的关系,并分别就媒体关注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和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做出对比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作为公司外部的治理环境因素之一的媒体,是公司外部的一个重要监督者,近年来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深交所自2004年起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考评,因此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以深市上市公司为主。
具体而言,媒体关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公司透明度:一是声誉机制,Dyck、Zingales(2008)研究发现,媒体的负面关注会使经理人的声誉受损,为了努力维持一个良好的声誉,经理人往往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即媒体治理通过影响经理人的声誉实现。二是市场机制,Chen et al.(2009)发现,媒体会在投资者间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影响投资者行为。其认为,无论是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还是处于转型期的新兴市场(包括我国)的资本市场,一旦媒体对公司的重要经济交易、事件报道后,资本市场会较快对媒体报道进行反应,通常表现为公司股价的快速波动。因此,媒体关注会给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带来较大的市场压力,迫使管理者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以稳定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和股价。三是行政机构的介入机制,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的研究表明,由于媒体报道可以消除行政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不论是媒体的负面关注还是非负面关注都能够引起政府的注意。因此,政府部门会基于媒体报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促使其提高信息透明度。
可见,不论是声誉机制、市场机制和行政机构介入机制同时在发挥作用,还是单个或者某两个机制发挥作用,媒体对公司重大经济交易、事件、行为报道后,往往都会影响公司行为。此外,诸多学者关于认知方面的研究(Baumeister et al.,2001;Rozin、Royzman,2001;Fiske、Taylor,1991;Brief、Motowidlo,1986)均表明,正面新闻报道和负面新闻报道对投资者认知的影响往往不同。在媒体进行负面关注后,管理者迫于外界的压力往往更大,为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稳定股价和维持声誉所做出的努力也往往更多。因此,本文认为,媒体的负面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H1:与非负面关注相比,媒体负面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影响更大。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土面积、经济运行机制,导致各个地区的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化程度、法制水平、政府干预程度相差较大。同一法律条款在不同地区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尤为明显。陈志武(200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沿海法律环境较好,其城市的媒体败诉频率低于法律环境相对不好的内地省份。可见,地域差异会制约媒体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媒体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法制水平明显地高于西部地区,而政府干预水平显著的低于西部地区。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等诸多考虑,西部地区政府往往对媒体的干预较多,媒体受到的法律保护程度较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H2: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影响更大。
我国上市公司根据股权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杨亚达、徐虹(2004)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国有企业经理人对政治声誉的重视程度要明显地高于对其经营能力的重视程度,这是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大都通过政府任命形式产生,政府机构介入机制和声誉机制对其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经理人往往并不会因为经营业绩平庸而受到处罚,但是若其政治声誉受到负面影响,经理人往往会面临行政处罚。媒体的负面或者非负面的关注往往都会引起政府注意,因此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会有更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公司治理,从而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往往会更注重自己的声誉。因此,提出本文的H3: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媒体关注对国有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影响更大。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1. 样本选择。
深交所拥有庞大的信息搜集系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因此,本文选取我国2004~2013年深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下列公司数据:金融类上市公司观测值;ST上市公司观测值;财务数据缺失或异常的上市公司观测值。最终得到有效观测值共2 722个。
公司信息透明度数据来源于深交所网站的样本公司考评结果。
媒体关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经济观察报》、《东方早报》、《北京商报》、《华夏时报》共十份报纸。负面关注为:以上十家报纸对样本公司的新闻报道标题中,出现对公司批评、质疑等的负面评价;其余的媒体报道为非负面关注。
最终控制权数据:在分析上市公司国有、非国有性质上,选取最终控股股东的性质、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水平作为判定标准,通过逐一查阅各上市公司年报中“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情况”手工整理得到。
2. 变量选取。
为了验证分析媒体关注与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间的关系,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15.7%的公司信息透明度较上一年度提高,但这一提高比例并不是很高,可能是由于其中一部分上市公司在本年度及上一个年度都是优秀。平均而言,十家主要媒体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的报道次数为4.687次,其中非负面报道3.280次,负面报道1.102次。可见,负面报道次数远小于非负面报道次数,媒体更倾向于对公司非负面新闻的报道。
可见媒体缺乏对上市公司新闻的深度加工和挖掘,需要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督作用。法律环境的最小值为4.252,最大值为11.733,说明在不同地区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2. 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本文对前面的公式进行回归,如表3、表4所示。表3列示了媒体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回归结果,模型1-1、1-2、1-3分别采用了媒体关注总量(Media1)、媒体负面报道量(Media2)和媒体非负面报道量(Media3),以检验二者间的关系。从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来看,媒体负面关注的系数明显高于非负面关注的系数,媒体负面关注对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而媒体非负面关注对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印证了假设1,媒体的负面报道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较大,说明媒体的负面关注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市场的反应更大,给管理层造成的压力也会更大。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为了得到更可靠的结果,本文分别对媒体关注总量、媒体负面关注量和媒体非负面关注量进行了对数转换,模型1-4、模型1-5、模型1-6列示了对数转换后的回归分析结果,结论与前述基本一致。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我国深市上市公司,媒体关注是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媒体关注量的增多,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同时,与媒体的非负面关注相比,媒体负面报道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较大,可见H1成立。
表4的回归结果列示了媒体关注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媒体的关注总量、媒体的负面关注都与透明度提高显著正相关,媒体的非负面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不显著,即媒体负面关注能够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媒体的非负面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不大。这表明,在东部地区,总体来说媒体关注可以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当媒体的关注是负面时,声誉机制和市场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当媒体的关注是非负面时,声誉机制和市场机制给管理者造成的压力较小,管理者做出的反应也较小。而在西部地区,媒体关注总量、媒体的负面关注和非负面关注与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系数都为正,但是不显著。也就是说,在西部地区,由于媒体的监督作用受到制约和市场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媒体关注不能够显著促进公司透明度的提高。即,在东部地区媒体的负面关注能够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而在西部地区媒体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影响较小。可见H2成立。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水平,括号内为z值,下同。
表5的回归结果列示了媒体关注对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回归结果中,媒体关注总量、非负面关注、负面关注的系数均为正且显著相关,表明媒体关注越多,公司信息透明度越有可能提高。也就是说,媒体关注可以显著地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回归结果中,媒体关注总量、非负面关注、负面关注的系数均为正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表明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媒体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影响小。说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在媒体关注后的反应更大,同时在国有上市公司行政机构更容易介入导致媒体关注对国有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更大。可见H3成立。
3. 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结果的一致、有效性,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剔除了在上一个年度评级为优秀,且本年度仍为优秀的上市公司(共计373家)。回归结果与前文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本文的结论是可靠、有效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2004~2013年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媒体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通过声誉机制、行政机构介入机制和市场机制促进了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与非负面关注相比,媒体负面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影响更大。(2)在我国东部地区,媒体负面关注能够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而非负面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不大;我国西部地区,媒体的负面关注和非负面关注都不能显著地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较小。(3)在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中,媒体关注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媒体的负面关注和非负面关注都能够促进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媒体非负面关注和负面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均不显著,即媒体关注对公司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影响较小。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总体来说,媒体关注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媒体关注次数越多,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有可能提高,媒体在完善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法制水平不同,导致媒体关注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的不同,媒体发挥治理作用的行政机构介入机制和声誉机制作用大小也不同,导致媒体关注在不同性质公司的作用也不同。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媒体关注可以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但是研究中并未将媒体细分。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将媒体细分为政策性导报与市场性导报,可以将媒体报道分为一次报道和深度报道等,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Chen C.J.P.,Jaggi B..Association Betw een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s,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
高雷,宋顺林.公司治理与公司透明度研究[J].金融研究,2008(1).
李培功,沈艺峰.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4).
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2(4).
关注货运关注民生 篇9
但是业外人看来, 觉得搞运输也不错:轮子一转, 票子到手;马达一响, 来钱来粮。
中国的农民和城市游民生性散漫, 不习惯在人眼皮底下上班混日子, 比较喜欢出力干活拿现钱。于是弄辆车跑运输就成了他们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业选择, 从最初的人力板车, 到后来的小四轮, 再到后来是农用车, 直至现在的厢式车、重卡、集卡等。“跑运输”的装备升级之路基本上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合拍。
但是当运输被“物流”这个舶来词包容后, 一路顺畅走来的运输人开始有点找不着北了。这种茫然始自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运输者被迫退出主流市场, 当供应链、仓储配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名词把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底蕴的运输人弄得一头雾水后, 他们便弱弱的问道:那我们还能做什么?
大车被收编挂靠了, 大宗货被大物流公司总包瓜分了。但是短接驳总还得有人做吧?你总不能把煤饼、大白菜、桶装水扔到胡同外不管吧?通村公路总不能驶入重卡吧?于是这些数量庞杂的运输散户们甘愿退居二、三线市场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煎熬。
但是最近几年来, 货运人共同的感受是这一行越来越难做了, 不但打游击的轻卡司机们懒得出门揽活, 体面的厢式车、重卡司机们也把更多的活推掉了。
没办法, 这车跑不起, 油价比美国还贵, 而且还在不断地往上调。多跑还多交燃油税, 多装要超载, 超载要罚款, 一句话, 不跑要饿死, 跑了要亏死。
于是有人建议说:货运人可以换一种活法嘛。
没法换, 他们除了跑运输还能干什么?祥子被那辆黄包车折腾得死去活来, 最后在皇城根下成了混混, 也仍然是一个车混混。退一步说, 哪天吉星高照, 祥子也能过把老板瘾了, 那他也只配做车老板。
也有人站着发话道:市场总是残酷的嘛, 大浪淘沙, 方显英雄本色, 集约化、规模化运输才是货运市场的最终业态。
理是这个理, 但是当几百万上千万的运输人因为某个可逆转的原因停了饭碗, 你叫他们天天去胡同口买彩票撞大运去村口晒太阳去?
油价是一把刀, 过路费过桥费停车费维修费年审费违章费这费那费拼成了一块案板, 搞运输的能把自己的头颅伸过去吗?每辆货车的背后都有一个家, 都有几双热盼的眼睛, 站着说话的不腰疼, 但是人家得活命!
也有高人献计说:车太多, 搞运输门槛太低, 正好借油价高企之刀杀无赦, 好歹也能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下调做些贡献。
这就是一种极端的做法了, 连最基本的货运服务都停掉了, 那是不是都该回到周口店住山洞去?为什么不先把近千万辆私家车、公务车停掉?全民公交的时代难道不更环保吗?
说到这里, 有人可能会忍耐不住了, 说《运输经理世界》应该为那些已经升格为“经理人”的较高层面的运输人服务才是正事, 怎么净扯这些鸡毛蒜皮?
但是对有些现象, 我们没法睁一眼闭一眼。金字塔是怎么堆积起来的?如果最广大的运输人都没了辙, 还要运输经理人经什么理什么?“十二五规划”的调子是早就定好的: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交通运输业的“人民”是谁?不就是那些开着小四轮一路颠来的隔壁张三和胡同口的李四吗!
与多数客运企业不同, 货运业主至今更多的表现为个体经营状态, 这些人的“民生”问题最容易被忽略, 也最难被照顾到, 关注他们, 就是关注交通运输人“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 承担着保障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运输需求的重任, 那么当运输人自身的民生问题都得不到保障时, 你怎么叫他们去服务更多的人?
媒体关注 篇10
在转轨经济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以外, 媒体传播的新闻舆论已成为公司治理、社会监督及宏观治理环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媒体本身具有逐利性, 他们可能为了提高新闻关注度而故意制造噱头, 恶意夸大或歪曲事实;也可能会被收买而丧失独立性, 成为其“自我炒作”的工具。因此, 媒体关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用究竟如何仍有待检验。
本文以深市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据, 检验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进而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 可为有效发挥媒体的公共监督作用提供经验和理论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1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主板A股上市公司作为总样本, 并删除:当年的IPO公司;样本期间曾经或正被ST、PT的公司;金融行业公司;数据缺失的样本。考虑到本文采用百度新闻搜索条数作为媒体关注度的替代指标, 删除了媒体报道数量大于10 000条或小于100条的样本, 这是因为部分公司的股票名称容易引起歧义, 以该公司股票名称检索出的新闻大多与该上市公司无关, 或者股票名称在样本期间进行了变更从而导致了较大的测量误差。经过以上筛选, 最终总共获得了1 535个有效样本。
(二) 信息披露质量的度量
本文借鉴王斌 (2008) 的做法,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诚信档案”中“披露考评”的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根据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 将“优秀”和“良好”取值为1, 将“合格”和“不合格”取值为0。
(三) 媒体关注度的度量
关于媒体关注度的度量, 目前文献中还没有统一或广为使用的做法。本文借鉴饶育蕾、彭叠峰和成大超 (2010) 的做法, 通过网络编程的方法获得了媒体报道的数据。具体做法是:对每个上市公司, 通过权威中文新闻搜索引擎“百度新闻” (http://news.baidu.com) 对标题中含有该公司股票名称的新闻报道进行分年度检索, 起止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会自动输出相应的新闻报道条数 (Media) , 取此数据的自然对数值 (Ln Media) 来度量每个公司的媒体关注度。
(四)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由于被解释变量信息披露质量取值0或1, 为二分类因变量, 因此本文设定以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来检验媒体关注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
Quality=β0+β1Ln Media+β2Size+β3Ten+β4Dual+β5Lev+β6ROE
其中, Quality表示信息披露质量。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还在模型中引入以下控制变量: (1) 公司规模 (Size) :取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实证研究表明, 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Lev和Penman, 1990) 。 (2) 股权集中度 (Ten) :取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研究表明,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信息披露质量也越高 (崔学刚, 2004) 。 (3) 两职合一 (Dual) :当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 取值1;否则取值0。高强、伍利娜 (2008) 的研究发现,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 (4) 资产负债率 (Lev) :等于年末总负债/年末总资产。已有研究表明, 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经理层出于职位安全考虑会更多地进行盈余管理, 从而降低信息披露质量 (张卫国、王霞, 2004) 。 (5) 净资产收益率 (ROE) :等于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净资产收益率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王斌, 2008) 。
三、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2007-2011年深交所对样本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2007-2011年, 样本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总体情况较稳定, 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 即获得“良好”和“合格”的公司占大部分 (约85%) 。且“优秀”和“良好”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而“合格”和“不合格”的比例在下降, 到2011年, “优秀”和“良好”公司的比例高达86.65%, 这说明上市公司总体信息披露质量有上升趋势。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下同
对上述模型所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显示, 2007-2011年媒体对上市公司报道数量 (Media) 的均值为897.6267, 说明平均每个上市公司每天差不多要被媒体报道两次,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
(二) 相关性分析
表2是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从中可以看出, 媒体关注度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在0.01水平下显著) ;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净资产收益率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在0.01水平下显著) ;两职合一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在0.01水平下显著) 。这为进一步回归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 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5以下, 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分析
根据模型, 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媒体关注度的回归系数大于0, 且在0.01水平下显著, 可以判定媒体关注度与因变量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媒体关注度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即公司受到的媒体关注越多, 其信息披露质量越好。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两职合一、资产负债率也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 且符号与预期相符, 这说明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的领导结构, 可能不利于信息披露质量提高;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2011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验证了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公司受到媒体的关注越多, 其信息披露质量越好。然而, 信息披露及质量是反映上市公司经济活动情况的一个结果性指标, 媒体并不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可能包括:1.媒体报道能够发现公司违规行为, 或增强公司违规事件的曝光程度, 从而提高行政机构介入的可能性, 加大违规公司的行政成本, 促使这些公司改正违规行为, 最终提高其信息披露质量。2.媒体报道能够影响公司高管的声誉, 进而规范其不良行为。媒体对高管的关注越多, 高管的压力也就越大, 从而降低高管谋取私有收益的概率和程度, 使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得以提高。3.媒体对资本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加以报道, 使得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对上市公司营运背后可能存在的“黑幕”形成合理的预期和判断, 从而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媒体关注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媒体通过发挥公司治理作用, 进而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媒体的外部监督, 对推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媒体作为一种法律外的手段, 媒体关注是否对上市公司具有治理作用、进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本文选取2007-2011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检验。研究表明, 公司受到媒体的关注越多, 其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媒体关注,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斌, 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研究, 2008, (3) :31-38.
[2].饶育蕾, 彭叠峰, 成大超.媒体注意力会引起股票的异常收益吗?——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2) :287-296.
[3].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 2004, (8) :36-41.
[4].高强、伍利娜.兼任董秘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吗?——对拟修订《上市规则》关于董秘任职资格新要求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 2008, (1) :21-27.
媒体就是媒体 篇11
2008年的中国电视,50周岁只是告别青春期的开始,这一年,她向我们展示了自我修正的决然,以及新的力量、新的责任——中国电视回归媒体自身属性之途,2008为起点。
直播中国的价值
中国电视的2008,从南方的一场雪灾开始。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将毫无准备的电视推向直播前台。随后,是一次次直播中的中国:汶川地震、奥运、神七飞天、两岸直航、金融危机。中国电视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直播之年”。
直播成就了中国电视。央视新闻频道最高收视份额达7.58%,为平素6倍,创下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值。五月,东方卫视的排名飙升至卫视第二,四川卫视收视排名毫不意外地成为省级卫视之首。
在大事不断的这个年份,电视的快速、公信力、权威性,让它成为人们最为依仗的媒体,也获得各界高度评价:“震灾的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地震信息透明成了秩序的稳定器”。直播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真实。
直播中的中国,也是与世界同步的中国。
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恢弘场景,我们与全世界20亿人一同目睹;9月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刚刚掀起,央视就立即开始了长达3个多月的大型直播特别报道《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
2008年的中国电视让我们与事实同步,与现场同行。不单是大事件,在新闻细节上,诸如刘翔退赛、范跑跑事件都在电视上酝酿发酵后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诚如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所言: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重要地位。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是大众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电视成为这个大众传媒的最佳代表。
2008年的中国电视通过一场场大型直播,把电视观众带入了公共领域,让社会事件得以更加透明地呈现,让越来越多的事件走出“黑箱”,社会的能见度因为电视的曝光和直播而变得透明。反过来,就像白岩松说的:这是一个变化中的中国。
众多的大事件打乱了电视原有的发展步骤,但也成就了中国电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这和更加开放的中国是对应的。
民间的力量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结尾,参加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杰玛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赢得2000万卢比时,守在电视屏幕前的无数印度底层民众爆发出庆祝的狂欢。神奇的戏剧性、“最后一分钟营救”、美满的大团圆……这到底是好莱坞式的梦境、还是戏剧性的现实?影片中,男主角杰玛问女主角拉提卡:“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个节目?”拉提卡答:“这是逃避的方法,不是吗?逃避到另一种生活中。”从电话服务中心的服务生到百万富翁,身份戏剧性转变让《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成了印度贫民的“梦工厂”,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电视就拥有如此神奇的魔力。2008年,中国电视也同样给了我们“生活在别处”的视觉奇观。
当13亿中国人从电视屏幕中看到梦幻的五环从鸟巢中央缓缓升起,仿佛沉醉于好莱坞视觉大片般的“大国之梦”。当航天英雄翟志刚走出太空舱的那一刻,全中国又何尝不是在电视屏幕前屏住呼吸,一同体验了一次英雄壮举。
2008年,中国电视一边记录波澜壮阔的历史,一边为观众制造着令人沉醉的娱乐消费世界。地震的悲壮山河、金融风暴下的惨淡营生,并不妨碍观众纵情投入《我爱记歌词》、《舞林大会》的歌舞升平之中。
伴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民间的审美趣味、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勃兴。城市阶层、民间大众的生活趣味也被电视反复玩味。既有《文化访谈录》、《读书》这样的阳春白雪、也有《越策越开心》、《饭没了秀》般下里巴人的纵情狂欢。全民K歌《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谁敢来唱歌》则直接把城市街头娱乐搬上了电视。
在地面频道中,最受欢迎的大多是民生类节目。《南京零距离》、《第一时间》等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依然大放异彩。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观众自觉参与城市生活和维护社区利益的公共意识。
《小吴帮忙》、《帮女郎 帮帮忙》等地面频道节目的镜头越来越多地对准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电视媒介更多扮演了民众和政府间“中介人”的角色,推动着民主和公共空间的形成。尽管这些节目有着滥用“民生”和“民声”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它们带着粗糙生命力,用隐秘的视角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来自民间力量的还有逐渐复苏的民营公司。“8年前创立节目公司和电视台合作时,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二房’。”说这话的是主持人、制作人李静。8年后的今天,她成为了《综艺》年度评选的“年度制片人”,而她的东方风行公司也在2008年获得了红杉资本的首轮注资。李静成为“年度制片人”,无疑是对民营制作公司艰难突围的褒奖。
《美丽俏佳人》等节目的成功,有着另一层深刻意义——经过2007年的惨淡,2008年民营电视公司开始重新洗牌,东方风行、能量影视、大业传媒等新一代制作公司的崛起,让中国民营电视彻底告别了“四公子”时代。民间的资本和力量,通过电视节目,和官方播出平台在2008年又恢复了微妙的平衡。
责任和梦想
“一半是真实力量,一半是娱乐消费”,这两个极端构成了2008中国电视的两个侧面。当白岩松和欧弟站在舞台上领取年度主持人和最具潜力主持人大奖时,这种价值分野的象征意义来得格外强烈。一个是国家权威声音的代言人,一个是大众娱乐消费品的制造者。正如《新闻1+1》与《天天向上》,主流价值的阐释使命和公众消费需求的满足,二者都是电视必须肩负的责任。
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主流和民间的两种声音在2008年的中国电视上和谐而巧妙地交织着。这样的平衡,说明了中国电视人智慧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2008中国电视的最大价值在于平衡了国家诉求和民间话语的表达,塑造着公共领域的传媒空间,以更加深度的方式配合着中国民主法制的建设和国民精神的塑造。
2008是中国电视展示力量的一年,但在力量的背后,我们发现了更多需要承担的责任。电视拥有强大的力量,同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对于中国电视,敢于担当,媒体成为媒体之蜕变刚刚开始,尤其是在新闻实践方面。白岩松也坦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创新,还是一片空地。”
“2008年中国电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A:力量与责任;B:震撼和感动;C:重复和无聊。你的答案会是哪一个?
我们的答案是,D:未来。
校长:关注教师的关注 篇12
一校之长, 要管的事实在太多。管老师, 管学生, 管家长;管物品, 管钱, 管怎么用物品, 怎么用钱;要当管家, 要做研究, 研究学校的发展, 等等。校长是学校的大管家, 管的事儿多了, 就烦。
校长很累人
注定比别人休息天少工作日多, 注定头发要多掉, 觉要少睡, 工作时间多, 要处理的事多, 要接待的人多, 要考虑的问题多……
校长很超前
当老师在上今天的课的时候, 校长要考虑明年的工作;老师们在假期休息的时候, 校长要考虑下学期的工作并作好安排……
校长有意义
当老师在上今天的课的时候, 校长要考虑明年的工作;老师们在假期休息的时候, 校长要考虑下学期的工作并作好安排……
校长, 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 一所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最重要的管理与指挥人物, 决策人物;校长是教师的榜样, 学习与效仿的对象;校长还是教师的精神依靠与支柱。
一、关注教师的关注:让每一个教师都感觉自己被重视
作为校长, 要关注教师的关注, 是因为“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时候, 不仅办事效率特别高, 而且会直接取得对方的信任, 从而使校长成为教师真正的“贴心人”。校长对教师的关注更应该带着内在关怀, 而这种认识的前提是把教师置于事件或发展的中央———校长要开展管理工作时, 或者在关注教师时, 需要把教师放在首要和中心的位置, 要多感知教师的感受, 多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事件及相关的原因, 并且把这种认识变成主动性的思维方式。
(一) 全面关注教师———校长关注教师的原则
一是关注全体教师。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重要的, 教师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之分, 而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也同样是一个道理。“非等距”是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的。
二是关注教师的全面状态。
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 无论是教师的心理状态、工作状态, 都会可能直接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校长通过关注教师的业务情况, 通过同事、学生、家长的座谈了解, 通过教研员、他校教师的评价, 再加上观察, 全面综合地了解教师的业务状态, 这将非常有助于校长的日常管理, 包括为如何决策提供参考。
三是深度关注教师。
所谓深度关注教师, 是指除了关注表面的现象以外, 校长还要学会从更深的角度去了解教师, 特别是了解教师的需求。比如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校长要关注到教师在专业方面已经有的基础和目前遇到的困难, 还要关注到可能的发展空间和具备的发展条件等, 小到一堂课一篇论文, 大到教育观念和理解, 校长都应该对教师进行比较深层次的关心和了解, 以及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等, 这样的关注才是“有效的深度关注”。
(二) 关注教师的关注———校长关注教师的角度
所谓关注教师的关注, 就是校长无论要在许多时候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教师, 至少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关注问题, 并把这种对教师个体、群体的关注运用到自己的决策中去, 使得自己既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想问题, 也能站在一名普通教师的位置来决策。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 校长对教师的关注是建立在一种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缺乏信任, 校长的魅力就无比谈起, 也就不会有我们所说的和谐的管理了。
我们可以把对教师的关注分为主要的三类:
外在 (或显性) 项目, 是指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看得到的教师行为表现, 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 行为举止, 情绪状态等等。由于这些直观可见的表现是最直观和频繁的, 它们往往成为一个教师最直接的“形象表征”, 而我们对教师的判断大多来自于这些表象特征, 所以关注教师的这些外显表现, 是校长关注教师的具体开始。比如语言, 行为, 情绪等方面。
潜在 (或内在、隐性) 项目, 是指非直接表现在言行中的却长久存在于教师之间的那些因素, 它既是教师外在项目表现的内化, 也是教师个人最为重要的内心世界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外在项目的关注属于表象层面的东西, 那么内在项目就是精神层面的关注。比如教师的思想, 能力, 心理状态等方面。
环境 (或液性) 项目, 比如教师团队, 朋友, 家庭, 收入等方面。之所以把这些称为“环境”或“液性”项目, 是因为它们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群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也就是是, 这类项目是最容易改变的一类。
二、校长关注教师的关注的方法与策略
让关注教师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成为校长与教师交流的一种真实的表达方式, 也成为一种管理学校过程中最有力的“后台”方法之一, 不仅符合人的实际需要, 也符合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更是一个新时代聪明校长的必备行为。
(一) 关注教师的关注———聪明校长所为
所谓聪明的校长的行为, 是最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管理项目之中, 从而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设立校长关注教师的重要前提。
1、观念与认识
校长需要确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学校最宝贵的不是器材也不是钱, 而是教师。教师是发展学校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办好学校的最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所谓把教师当财富, 就是要真正从认识上开始尊重教师, 把每一位教师当作自己, 把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来对待别人, 把自己最善意最诚恳的那一面展示给教师, 真正从心底里把教师当作是“自己人”,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 校长再去想办法解决各类问题, 包括如何发展教师, 如何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等等。
2、时间与忙碌
校长的时间的最大特点, 是在计划之中的不确定性。虽然学期有计划, 每周每月有计划, 但却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 就很形象地道出了校长作为首席管理者的特点。忙而不乱、空而不闲:太忙容易乱, 会顾此失彼, 太空则容易闲, 无事一定会生非, 这两者之间的尺度把握, 需要校长有深入的思考。所谓忙而不乱, 就是做事有计划, 对人有信心, 处事有条理, 轻重分明, 缓急得当, 把人放前面, 把事放后面, 教师的事都是大事, 自己的事都是小事, 能分清彼此, 把握校长自己个人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 并能在工作中能较好地自律, 使自己处在有序的工作之中。
3、分类与分层
所谓分类关注, 是指不同教师群体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去关注, 使他们在需要关注的时候能得到校长的关注。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去关注教师, 是校长关注教师必修的一门学问。
分层关注则是根据教师的岗位、年龄、学科等不同的特点, 有目的地进行分层关注。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感觉、感受到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注, 不让一个教师自我感觉边缘化、个体化, 使他们始终有一种群体感, 归宿感。
(二) 知道教师在想什么———关注教师的方式类型
我们可以把校长对教师的关注从目的上来分成几类:
了解式关注:校长要全面地了解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 使得每个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及中有一个比较立体的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如果有可能的话 (比较学校教师数量不是非常多) , 应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
沟通式关注:沟通是以交流为前提的, 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然后引导教师也把想法告诉自己, 这样的相互沟通, 很有利于“知己知彼”,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协调式关注:校长在协调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很容易发现每个教师的特点, 协调是一种平衡的过程, 而在这个力求平衡的过程中, 我们能将每个教师对于“得与失”、“进与退”等有关集体、个人之间关系处理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也是与教师进行各种交流的大好时机。
检查式关注:学校工作中的检查要注意“诊断”而不是简单的甄别, 不要把检查看成是衡量老师的“好差”的标准。检查中更应关注教师平日里工作的特点, 还要注意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尽可能在教师本人之前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样, 等坐下来与老师沟通的时候, 校长心中就能做到比较清楚, 沟通也一定会比较顺利。这样的检查一定会受老师欢迎。
考核式关注:考核是制度执行的产物, 与检查不同的是, 考核是具有鉴定性质的, 也是对教师一个阶段工作的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 哪怕是对教师进行定性的考核, 也要特别注意过程性和科学性, 还要尽可能地全面, 使考核时尽可能找到教师的优点, 这样的考核对教师会具有较强的激励性。
另外, 还可以有榜样式关注、批评式关注、迁移性关注等, 无论哪种形式, 都是以“知晓”为基础, 以“促进”为目的的, 这样的关注应该在校长的脑海中形成一组线, 而在校长的电脑中, 则应该有各种各样关于教师的信息记录, 这对于日后的和谐管理,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