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管理

2024-11-26

持续管理(共12篇)

持续管理 篇1

从1986年《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出版以来, “改善” (Kaizen) 一词已被收入管理词典。现场改善就是“对企业不同领域或工作位置上所做的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日文里的“改善”, 意指持续不断地改进。也隐含每一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 要以相对较少的费用来改进工作方法。这种改进, 涉及每一个人、每一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 从最高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直到工人。更重要的是, “改善”不只是一次性的改变, 它必须是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 (每次达成一个标准而不反弹) , 它必须是“每个人、每个地方、每一天”地改善。虽然“改善”的步伐是一小步一小步、阶梯式的,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 它会带来戏剧性的重大成果。“改善”之旅正如马拉松跑步一样, 非常具有挑战, 也不容易实施。这是一项严肃的比赛, 需要大量的努力和中、高层领导的激情与投入。

一、持续改善的基础理念

1. 持续改善, 需要高层重视与参与。

首先, “改善”不仅是底层员工的事, 同样需要高层参加。事实上, “改善”是由高层发起的。在改善中, 企业领导有两个基本功能:保持和改善。保持包括了所有保证现在的技术以及与企业工作有关的标准的活动, 其中也包含培训和纪律, 这个保持的功能, 要求企业领导努力使企业内的每个人都按照标准的流程来做工作;而完善则是对现有标准的改进和提高。企业领导支持并参与到实施改善的过程中, 是改善活动取得成功的组织保证。

2. 强调以过程为主的思考方式。

在持续改善理念中, 认为只有通过对过程的改善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如果原计划的结果没有实现, 那么肯定是某个过程出了问题, 这时就要找出产生问题的过程并予以纠正。

3. 遵照PDCA循环。为了保证改善的导入能够

成功, 首先要引入PDCA循环。即:计划 (Plan) , 就是为了达到改善的目标而制订行动计划。因为改善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以目标也应不断进行更新。做 (do) , 就是按计划执行工作。检查 (check) , 就是检验工作是否按计划执行, 并朝预定的方向发展。调整 (adapt) , 就是通过对新的工作步骤的标准化来避免原问题的重复发生, 并为下一步的改善制订目标。

4. 质量优先。

质量、成本、交货期这三个目标中, 质量应永远享有优先权。即使向客户提供的价格和交货条件再诱人, 但产品质量有缺陷, 你也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5. 以数据说话。

改善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要想弄清一个问题的本质并彻底解决它, 人们首先要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才能真正了解这个问题。任何没有数据分析而凭感觉或猜测去解决问题的尝试都不是客观的, 对有关问题现有状况及其数据的收集、检查和分析是找出解决问题办法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

6. 视下一道工序为客户。

每件工作都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成的, 而每个过程都有它的供应商以及客户。“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户”这句话表明了两种客户类型的存在:内部客户 (企业内) 和外部客户 (市场上) 。大部分的企业员工只与内部客户有关系, 这种事实也要求员工, 绝不能将有缺陷的工件或信息传递给下道工序的员工。如果每个员工都遵守这个规则, 那么市场上的最终客户就会得到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二、持续改善的导入

按照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运用改善战略来取得成功的话, 则必须导入以下系统: (1) 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由全面质量控制演变而来的, 人们不应仅仅把TQC看作是控制质量的活动, 它还可以通过不断改善各个方面的工作, 而被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赢利潜能的发展战略。 (2) 全员生产维护。全员生产维护着重于改善设备的效率, 目标就是通过全员的努力,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设备管理及维护体制, 以延长设备寿命并使设备整体效率达到最大化。它需要与生产有关的全体员工包括生产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参与。 (3) 准时生产体制。准时制源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它的目的是通过消除企业内部每项不能增值的活动而创造一种能够随市场需求变化而灵活应对的一种扁平化的生产体制。 (4) 企业战略规划。在改善的导入期应进行周密的准备以及控制。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必须首先规划出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然后再将其细化为中期和年度目标。 (5) 合理化建议。它可以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来提高其职业道德。日本企业界看重合理化建议的原因是它能够提高员工参与改善的兴趣, 他们鼓励员工尽可能多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尽管有时有些建议看起来几乎没有作用。企业领导也不期望每个建议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重要的是由此培养出积极参与改善并有自律性的员工。西方企业界对合理化建议的看法则主要着重于它们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6) 小组活动。一般是指在企业内部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由某种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的非正式的组织。其中最著名的形式是质量圈 (小组) 。

三、持续改善的手段

标准化、5S以及消除浪费这三种活动是企业建立起高效、成功和扁平化的工作现场结构的基础。因为操作它们并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和特别宽的知识面, 所以易于理解和导入。但是, 如何使员工树立起自律性并不断推向前进却是其困难所在。

1. 标准化。

为了达到企业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目标, 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对人员、信息、设备和原材料的使用, 每天都需做出计划, 利用关于使用这些资源的标准有助于提高计划的效率, 如果在计划的执行中出现问题或偏差, 企业领导就应及时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并将现有标准修改或完善以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标准是改善的固定组成部分, 它为进一步完善提供基础。工作领域标准化的含义就是指将工程师的工艺或设计要求转换成工人们每天必须遵守的工作指令。

2. 开展5S活动。5S代表了5个日语词, 目的是

让现场整洁、有序, 对任何一个加工型的企业来说, 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生产商并且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那么5S作为基础是必须实施的, 对每个岗位和个人都必须单独确定5S规则, 制订有关5S标准并使之遵守。整顿, 即把不必要的东西清除出现场;整理, 即把留下的东西归类;清洁, 即对设备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检查, 即运用上述三项原则并注重自身行为;素养, 即自觉性。

3. 消除浪费。

在日语中, “浪费”另有一层含义, 工作是由一系列的过程或步骤组成的, 从原材料或信息开始, 到产成品或服务结束, 在每个过程中都应增值, 然后进入下一过程, 在每个过程中作为资源的人和设备要么使产品增值, 要么没有, 浪费就是指每个没有使产品增值的活动或过程。

4. 遵循持续改善的五条“黄金”法则。

如果发生问题, 首先去现场;检查发生问题的对象;立刻采取暂时性的措施;查找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使应对措施标准化, 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四、持续改善的原则和程序

持续改善的原则是: (1) 丢掉对工艺原有的僵化的看法; (2) 考虑怎样可以做事情, 而不是找出不做的理由; (3) 不找借口, 对现有方法质疑; (4) 不要追求完美, 马上付诸实施; (5) 立即纠正错误; (6) 不要对改善活动花钱; (7) 排除障碍, 寻找解决方法; (8) 问上五次“为什么?”, 并寻找真正的原因; (9) 集合大家的意见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主意; (10) 改善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持续改善活动程序包括: (1) 选择工作任务。首先要阐明选择这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理由。这些任务通常是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的, 但有时企业的现状也会影响这种选择。 (2) 弄清当前的情况。在项目开始前要弄清项目当前情况的本质, 并予以分析。这需要人们去现场了解情况, 运用改善的五个“黄金”原则, 或收集数据。 (3) 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能弄清事情的真正背景及原因。 (4) 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对策。 (5) 导入、执行对策。 (6) 观察并记录采用对策后的影响。 (7) 修改或重新制订标准, 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8) 检查整个过程, 据以引入下一步的行动。将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可视化以及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积极交流, 并建立起高效的记录文档资料。

责任编辑/张守纪

持续管理 篇2

1、背景:

 1.1公司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在现场开展持续改进工作,对班组现场的改进、质量提升、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1.2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制造现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员工参与现场改善活动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公司需要搭建一个调动优秀员工改善积极性的平台

2、目的:

 2.1通过持续改进使车间安全、质量、成本、生产效率和员工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 2.2能够为车间全体员工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车间培养和储备基层管理人才;

 2.3员工年轻,思维活性很强,通过新的工作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改善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公司合理化建议活动。

3、人员组成:

 持续改进组组长

 持续改进组组员

4、持续改进小组组员管理制度:

 ①持续改进小组成员将来自员工队伍中的优秀份子,组员积极而富有激情,能够有创意和突破现状的思维模式,具备基层管理人员愿望和能力,持续改进小组成员数为班组总人数的20%左右为宜;  ②组长将采取轮换机制,每个人将按顺序成为小组的组长,第一任组长为本班班长,之后轮流担任CIP小组组长,组长带领本小组组员开展班组现场改善活动,并通过合理化建议平台获取肯定和利益回报;  ③工段长对各个班组CIP小组设定“人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月提出合理化建议数”和“合理化建议实施实施完成数量”三个指标,通过指标进行约束;  ④各CIP小组活动在试运行期间(两个月),公司给予小组500元启动费用,在试运行期间通过达成和超出指标给予小组成员项目启动费用进行激励,不能达到指标的不予激励;激励费用由综合管理科保管,由CIP小组班长和工段长共同提出激励方案,由值班长审核,生产物流科长批准后即可发放。每一个月组长对组员业绩进行记录,组员的考核同个人持续改进激励收益挂钩,对不能在CIP小组中起到促进作用的组员不定期进行更换;  ⑤组长将由工段长、班长和组员共同进行监督,能够在CIP小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领导能力的CIP小组成员,公司在基层管理人员的提拔和任用方面优先考虑。

5、持续改进组日常工作:

持续改进小组主要围绕工段五大目标、现场改进、班组项目开展工作,对值班长、工段长、各班长日常工作予以支持和跟进。

 5.1安全方面:

①每天对班组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整改或向相关人员反馈; ②对班组员工的劳保穿戴进行检查跟踪。

 5.2质量方面:

①对各班组的质量问题进行跟踪,持续改进组组员负责协助工段质量负责人解决。

②跟进班组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讨论分析班组出的一些质量问题,并对相关工装或操作进行改进;协助班组做好过程控制质量;  5.3成本方面:

①在降成本方面及时跟员工交流,发动员工提出在降成本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并及时的组织实施; ②对员工提出的在降成本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预测建议将来所能产生的效益;

③在工段废品方面,认真检查现场废品统计状况、分析废品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严格控制工段废品率;

 5.4响应方面:

①积极参与班组设备、工装管理工作,并做好5S;

②协助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对不合理的环节提出并组织改善;

③检查班组工序认证工作,对各个岗位上发现的不足环节提出并组织改善;  5.5持续改进方面:

①在工作之余发动员工积极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②每月按照改善指标努力做好班组持续改进工作; ③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组织实施;

④记录工段每月的持续改进工作,并保留存档,在月底作为持续改进组组员的评价依据; ⑤参与讨论班组持续改进组组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工作;

6、运行流程:

6.1持续改进小组(CIP小组)每周至少召开1-2次小组例会,每次会议至少在30分钟以上,会议过程由小组长指定人员记录和存档;6.2每周周一下午周、周四下午持续改进组组长总结上周的持续改进工作;

6.3每周周一下午、周四下午持续改进组组长组织讨论本周持续改进问题点以及实施方法;

6.4持续改进组组长负责向工段长和值班长汇报改善活动资源需求情况,组织各个部门资源支持班组合理化建议改善活动,协助和员工共同实施班组合理化建议改善活动;

6.5工段长是CIP小组成员,不担任组长角色,积极协调、支持CIP小组活动,并对CIP小组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引导;

7、分配机制:

 CIP(持续改进)小组月度合理化建议改善收益总体分配由CIP小组所有成员讨论自行决定。

护理文书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 篇3

【关键词】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质量控制PDCA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36-01

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文字记载,是医疗文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评价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原始记录,是病人住院期间诊疗及护理情况的客观反映,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也是护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体现,折射出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护理文书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的客观资料,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文书将成为医疗机构举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持护理文书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就尤显重要。为了应对护理文书质量管理带来的挑战,减少由于护理记录书写缺陷引起的纠纷,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我院于2013年1~12月针对护理记录书写存在的质量问题,运用PDCA(P: Plan(计划)、D:Do(执行)、C: Check(检查)、A:Act(纠正))循环的方法管理, 使全院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实施对策前的2012年12月与实施对策后的2013年12月住院病历各110份,进行对比。其中外科病历86份,内科病历90份,其他科病历44份。住院时间为5~28 d,平均12 d。

1.2 方法:按照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于2013年1月~12月对我院住院病历进行质控,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水平。

2 现状调查

2.1 法律意识淡薄,未充分认识到护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如护理记录不及时签名,或其他护理人员代签;护理记录与医嘱、医生记录不相符;皮试结果误写、错写;护理记录单有黏刮、涂改、错别字等现象。

2.2护理记录内容不规范、不认真、不完整,如症状、体征描写不全面,书写顺序混乱,针对相应症状护理措施不到位;术后护理措施千篇一律,术后进食时间不具体;护理记录缺乏连续性、完整性、客观性,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转归。

2.3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患者的评估、护理、健康教育等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医护工作的隶属关系以及受功能制护理思想的束缚,增加了护士的依赖性,使一些护士缺乏全面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1]。

3 对策实施

3.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结合临床实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让护理人员进一步了解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准确、及时、客观地记录各种护理记录,减少医患纠纷。每月组织差错事故分析会和差错事故隐患研讨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护理工作的严谨性、合法性,提高护士的责任心。

3.2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管理

3.2.1加强护理文书书写的培训力度。 护理部进一步加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对护士长和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理论授课,并要求科室每月强化学习,使全院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理文书书写管理质量标准。督促临床科室科室加强业务学习,利用科内讲课、病历讨论、业务查房等形式学习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等内容的知识,并适当安排相关边缘学科的讲课,从而提高护士各专科知识水平和护理文件书写水平。

3.2.2 加强床头交接班评价工作。利用床头交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现场评估,讨论有关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巩固学习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2.3 各科制订专科疾病护理记录路径表:包括新入院、手术前、手术后、住院患者、出院记录等的观察及护理记录要点。护士在工作时可根据其内容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评估,然后客观、真实、准确地按路径的内容记录患者的病情,并体现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观察技巧和书写能力。

3.2.4加强低年资、新调入护士的培训力度。

(1)各科室定期组织学习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并指定年资高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书写护理记录时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检查,合格后再记录在病历中,本着观察到什么、做什么、写什么的原则,不能凭空想象。

(2)对于新招聘的护士、新调入我院的护士、产假返岗的护士、休假超过2个月后返岗的护士等,根据护士所在科室的专科特点,分别抽取死亡病历或疑难病历、输血病历、手术病历、顺产病历、跌倒∕压疮的高危人群病历和一级护理病历各一份,通过对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和护士在实际书写中易犯的书写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与剖析。使她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减少书写错误。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服务于伤病员。

(3)对低年资(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新调入护士进行规范化护士培训,3年内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基本理论必须人人过关,以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3.2.5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注意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书写护理文件的能力。

3.3加强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管理

3.3.1 成立护理病历质量控制小组,质控小组成员制订护理书写质量控制标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要求,护理记录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方法。

3.3.2 设计并应用“护理病历书写质控本”:我院于2013年1月设计并应用了“护理病历书写质控本”。内容有日期、床号、姓名、存在缺陷、责任人、检查人、纠正情况,检查人员由各临床科室质控小组成员来担任,质控成员按要求每班必须检查并填写,即使未发现病历缺陷也要写上“质控无问题”并签名。同时由质控小组将护理质量检查登记本上的内容每月及时整理,综合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一周内在全科护士会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

3.3.3科室护士长对科室护理质量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并与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部每月对科室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对个别科室的薄弱环节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进行检查,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及时向科室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4 效果评价

实施对策前后对全院住院病历各110份作统计分析,检查标准按《安徽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存在缺陷的护理病历分别为37份、14份,存在缺陷项数分别为53项、15项。2012年1~12月的出院病历反馈率由2012年1~12月的15~28%降至5~15%。

5 讨论 护理文件书写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件的书写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因此,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通过开展护理文件书写的持续改进活动,我院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明显提高,对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质量改进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没有终点[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仍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虽然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有明显提高,但落实中发现,个别护士只重视护理记录书写,而忽视对患者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使记录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做到“写我所做的,做我所写的”。

参考文献:

[1] 肖又姑 我院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5): 51

持续推进职业健康管理 篇4

建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天津分公司为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在2009年设置专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及健康管理工作,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职业健康管理网络, 明确了各部门、各作业区、作业公司、合作油田、研究院、工程项目组对职业健康管理的职责和界面。

为保证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结合天津分公司的实际情况, 各作业区及所属海上设施设置专 (兼) 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由安全监督组织开展各种职业健康管理活动, 推进油田设施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对于控制和预防职业危害至关重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卫生部49、23号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3、27号令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相关规定, 为规范天津分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在“公司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出海人员健康证及健康申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出海人员动态管理》《办公室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作业HSE风险分析报告编制要求及审批程序》《HSE隐患跟踪管理》《健康安全环境检查》《健康安全环境奖惩》等管理体系文件。

与此同时, 天津分公司明确了各部门职责, 对新、改、扩建项目, 在生产作业场所 (平台、处理厂) 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年度检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培训、告知, 作业员工岗位合同告知, 职业健康体检 (包括岗前、岗中、离岗体检) 、职业健康档案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评价、检测和作业员工职业健康体检档案) 管理, 承包商职业健康管理等制定了具体规定, 并对其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每年定期修改、完善、审核, 通过不断改进, 逐步完善天津分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各作业区、作业公司、在建工程项目组承包商根据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相关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 制定了详细的职业健康管理实施细则、操作程序和各种应急预案。

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

自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 天津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并宣贯、实施。对渤海地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 (即ODP方案编制阶段)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立即对该工程项目开展职业危害预评价, 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 并将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中。

天津分公司不断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控制效果评价费用, 并及时跟踪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工作进度, 及时向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进行申报审核和验收, 获得批准文件, 在项目建设中督促项目组严格按职业危害预评价中“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原则进行施工。

在建设项目竣工试投产一年之内, 由天津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组织相关作业区, 按照有关规定,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进行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并跟踪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进度, 及时向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申报竣工验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 取得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控效评价) 竣工验收批复文件后,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分公司在建设项目的职业健康管理中,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2002年6月, 在《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一个月,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在渤海海域与科麦奇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曹妃甸11-1/11-2油田, 该项目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这是我国第一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海上油田。

在2002年6月至2010年底, 共对24个新、改、扩建项目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对15个先后投入试生产的项目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效评价, 全部获得了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批准文件, 按时投产。

油田投产时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都设有中英文说明书, 并在设备、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了警示标识, 对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用中英文予以警示说明。

2010年天津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 在各相关部门配合下, 组织作业区一线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平台总监、作业区生产安全经理、安全主管和海洋石油总医院 (职业危害检测单位) 技师多次对渤海地区已投入生产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50座在生产平台、处理厂生产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逐一摸底、排查。经过几个月的梳理, 对各平台、处理厂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有了清楚认识, 并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作业平台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了检测项目明细和检测标准。生产部门从操作费中挤出费用, 由天津分公司生产部与具有职业健康技术服务资质的服务机构——海洋石油总医院签订了“分公司在生产平台职业危害因素年度检测协议”。根据各平台生产作业形式进行菜单式选取检测项目, 利用有限的费用, 使平台职业危害因素得到监测, 保证了天津分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定期检测、评价结果由天津分公司向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报告备案, 由专人进行管理, 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 并向从业人员公布。对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 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将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 确保油田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推进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一直以来, 各级领导本着坚持打造健康安全的企业文化, 贯彻“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的理念, 并将“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的健康管理方针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员工健康权益。

在天津分公司NOTES首页专设《健康园地》栏目, 通过栏目浏览, 使员工及时了解国家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 及时获得职业健康保健、员工心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维护、员工健康体检动态, 职业健康管理等相关知识和信息。

天津分公司建立了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每年根据员工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体检项目。对所有海上员工做到了岗前 (入职) 、岗中 (每年) 、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相关体检档案交接管理。充分合理使用体检费用, 使员工真正能在每年的体检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尽早发现职业禁忌症和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及时调整生活、工作、饮食习惯, 并通过相关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同时与海洋石油总医院合作, 利用员工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职业健康体检, 了解和掌握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及时更新员工的体检和职业健康信息, 保证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健康信息。天津分公司2010年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率到达了100%。

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员工建立了强制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由海洋石油总医院和员工所属单位建立员工职业健康跟踪卡片, 对疑似受职业危害员工由海洋石油总医院和员工所属单位组织员工定期复查治疗, 并由健康安全环保部跟踪复查治疗处理结果。通过职业健康体检, 了解和掌握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尽早发现职业禁忌症人员和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并通过调换岗位等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在职业工作过程中, 由于员工个体的差异以及职业史、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原因, 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反应也不同。例如已接害10年的员工与刚参加工作的员工在接触相同分贝的噪声时所产生的风险有可能会不同。因此根据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以及员工个体情况, 由海洋石油总医院专业医生对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并给出合理的防护建议。同时由于历史原因, 有些员工存在职业禁忌症而还在相应的存在危害因素的岗位上工作, 在开展职业健康监护之后, 依据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将人员调离接害岗位。

为了规范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天津分公司委托海洋石油总医院对职业健康档案进行管理, 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了档案建立、保存、查阅、员工离职复印等相关程序。同时对海上平台的人力资源公司员工也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管理, 为每位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管理的内容还包括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等其他相关内容。

为了实现对作业场所员工职业健康的动态跟踪, 2005年, 天津分公司研制开发了“出海人员动态跟踪管理系统 (MTS) ”, 现已推广到整个海洋石油作业系统。将员工身份信息、培训信息、健康信息融入此卡, 达到了对出海人员从申请出海任务, 到离开海上设施实行流程网络化审批管理, 达到了出海员工健康实时动态监护管理。

重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在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基础上, 各作业区依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初下发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指导书》, 根据所属油田的运行情况及工艺、设备特点, 对海上平台作业场所和作业活动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参照专业机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各作业区根据作业人员的工种、作业类型、接触的方式、接触的频率、作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接触危害因素的程度、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及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于接近或大于接触限制的危害因素以及能够造成不可逆转职业损害的危害因素, 例如透平发电机的噪声, 首先要通过采取工程控制的方法来减小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 再采用个体防护等控制措施, 加强对作业场所和接害员工的管理。

在识别过程中, 发现存在经专业机构检测远远小于接触限值的危害因素, 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含量突然增高, 这类危害因素可忽略, 不需要采取工程防护等特殊管理措施来控制, 为了保护员工, 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还有一类经专业机构检测, 虽然危害因素含量小于接触限值, 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含量突然增高, 对这类危害因素加强应急管理, 强调对危害因素实时监测, 一旦高于允许浓度, 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加强职业病危害控制

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减少员工接触危害因素的可能性或接触水平, 从而达到保护员工健康的目的。按照控制类型可以分为工程控制、工艺控制、监控报警、行政管理、个体保护等几个层次。

在工程设计上, 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如在化验室、机修间配备通风、排风设施, 在化学药剂区域设置洗眼器等工程防护控制措施。

工艺控制采用全封闭流程;注重应急管理, 安装各种监控报警设备, 对危害因素实时监控, 如硫化氢等。对现场设备、流程持续改进、优化, 降低危害因素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如平台对生产排放点的改造, 减少了取样人员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时间, 达到了控制危害因素产生的目的。同时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和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工作, 定期对接害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定期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行政管理是不可忽视的控制措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 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法律进行宣传和贯彻, 落实海洋石油员工健康促进计划, 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 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在法律宣贯的同时, 海上各平台组织各种职业健康培训, 要求接触放射的员工必须持证上岗, 严格要求现场作业按操作规程进行, 完善现场职业健康警示标识, 对专业检测机构的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公示告知, 加强应急管理和演练。

在工程控制和行政管理措施无法完全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应当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天津分公司制定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定, 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和使用要求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各种作业需配备的防护用品, 并对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和报废更换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要求各部门对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培训。在作业过程中, 各部门借助“五想五不干”提示卡和“人员行为安全观察卡”等工具对员工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检查, 对不按要求使用的员工进行纠正和批评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天津分公司逐步认识到, 除了传统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外, 还有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因素, 即职业性紧张。职业性紧张可造成不良的心理行为效应和精神紧张效应, 以至诱发紧张等有关疾患。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 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极大提高, 这种工作节奏的变化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推动下, 天津分公司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服务。针对渤海海上油田生产、生活特点, 研究中国海油北方片区出海作业人员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发展途径及影响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渤海油田生产特色的压力模型, 探讨出压力与安全生产、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工作绩效、企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基于压力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天津分公司目前已在2个海上平台、2个FPSO (即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开展了相关工作, 海上平台共有400多人次员工接受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服务、放松训练、心理行为训练, 获得了员工在压力源、压力反应、情绪稳定性、归因倾向、认知操作能等方面真实数据, 为组织压力模型构建后续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升了员工对于压力管理与安全操作重要关系的认知, 激发员工参与服务的热情;通过开展半结构访谈和心理行为训练, 进一步加强了员工团队合作性和融洽性。

分享

1.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并且需要对危害因素的毒性和医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提供有效帮助。因此, 需要对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并定期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培训。

2.应充分发挥职业健康服务机构的作用。职业健康服务机构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 具有丰富的职业健康管理经验, 应该在职业健康的防护措施和职业健康体检项目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专业的分析和建议, 为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保障员工的健康权益。

3.进一步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 提倡“我要健康”的健康文化, 发挥员工的自主健康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使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篇5

评审标准评价要点

4.11.1 康复医学科的设臵应当符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能开展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4.11.1.1【C】

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1.按照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科基本标准》要求设臵康复医学科。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2.制定以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为重点的康复指南/规范。

基本标准》要求设臵康复3.康复医师对每个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并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医学科,有康复诊疗指南4.开展临床早期康复介入服务。

/规范,康复医师对每位5.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病人及家属、授权委托人共同落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实。

功能评估,制订康复治疗【B】符合“C”,并

计划。开展了临床早期康1.科室对康复计划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有改进措施。

复介入服务。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A】符合“B”,并

满足临床患者康复的需要。

4.11.1.2【C】

住院患者康复治疗。1.有住院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规定。

2.住院患者的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主管医生共同商定

治疗计划/方案。

3.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专业人员实施。

【B】符合“C”,并

1.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临床科室,与科室建立协作的工作模式,为须康

复治疗的患者,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A】符合“B”,并

1.满足住院患者的康复需要。

2.康复治疗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合格率100%。

4.11.2康复治疗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实行康复评定,并给予规范的治疗、指导。4.11.2.1

【C】

康复治疗训练人员具备1.有医院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康复医疗专业设备,由康复医学科归口统一管理相应的资质。的规定。

2.有由具备康复资质的治疗师、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的规

定并执行。

【B】符合“C”,并

1.对转入专业康复机构、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康复训练指导,保障

2康复训练的连续性。

2.科室对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分析、反馈、整改。

3.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有整改。

【A】符合“B”,并

康复治疗训人员的资质符合要求,康复训练质量有持续改进。

4.11.2.2【C】

制定康复相关的医疗文1.有康复相关的医疗文书书写要求和质控标准。

书书写要求、质量控质标2.有康复意外紧急处臵预案与流程。

准、康复意外紧急处臵预3.对相关人员有上述内容培训与考核。

案。4.相关人员均熟知上述内容,并能遵循。

【B】符合“C”,并

1.科室对落实情况自查、评估、分析、反馈、整改。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有整改。

【A】符合“B”,并

康复相关的医疗文书书写符合要求,康复质量有持续改进。

4.11.2.3【C】

对康复治疗训练过程有1.有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规范、诊断标准与流程。

记载。2.有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等规定与流程。

3.落实上述诊疗标准与规范,康复治疗情况在病历中记载。

4.有康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价的制度与流程,并组织实施。

5.相关人员知晓上述规范和流程并落实到位。

【B】符合“C”,并

1.科室对落实情况自查、评估、分析、反馈、整改。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有整改。

【A】符合“B”,并

1.对康复治疗训练过程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

2.康复治疗训练质量持续改进有成效。

4.11.3 鼓励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向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康复治疗方案,鼓励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

4.11.3.1【C】

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1.康复医师、治疗师向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说明康复治疗计划/方案,知情同意,主动参与康复包括各种程序的内容与训练目的、方向性、期间、预后预测、禁忌等。治疗。2.有预期目标对康复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确认的规定。

3.有对患者病情及所能承受能力确认规定与流程。

4.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康复治疗计划/方案、患者的预期目标,并参

与康复治疗。

5.相关工作人员知晓康复治疗计划并落实措施。

【B】符合“C”,并

1.科室对落实情况自查、评估、分析、反馈、整改。

3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A】符合“B”,并

康复治疗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合格率100%。

4.11.4定期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4.11.4.1【C】

有定期的康复治疗与训1.有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的标准与程序:

练效果评定标准与程序。(1)每一个患者都进行定期系统的效果评定。

(2)通过病例讨论进行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

(3)其他科住院患者应由康复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评价,记录讨论内容。

(4)有无效中止康复训练的程序。

2.相关人员知晓效果评定的标准与程序并落实。

【B】符合“C”,并

1.科室对落实情况自查、评估、分析、反馈、整改。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有整改。

【A】符合“B”,并

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价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4.11.4.2【C】

对康复治疗训练效果、舒1.有患者的康复治疗训练效果、舒适程度、愿望与意见等项目评价。适程度、愿望与意见、并2.有加强住院患者医疗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发症、预防二次残疾等有3.有康复医学科诊疗活动评价指标。

评价。4.有效落实预防并发症、预防二次残疾的具体措施。

【B】符合“C”,并

科室按照评价指标定期对康复治疗训练效果、舒适程度、愿望与意见、并发症、预防二次残疾进行评价、分析、有整改。

【A】符合“B”,并

康复治疗有效率≥90%、年技术差错率≤1%、病历和诊疗记录书写合格率≥

持续管理 篇6

“林板浆纸”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造纸业和人造板业是资源型加工业,必须有充足的、可持续供应的木质资源作为保障,如果只消耗原有资源,就会对生态造成破坏,企业也没有可靠的原料来源,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泰格集团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的理念,把原料林基地建设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投入巨额资金培育资源,实行“林板浆纸一体化”经营,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的使用率:大径木材用于板材加工,小径材和“三剩物”用于制浆造纸,各得其所用。这样不但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而且

使木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了真正实施“林浆纸板”一体化,泰格集团彻底改变过去造纸企业污染环境的形象,实现由单纯消耗绿色资源向生产绿色资源的根本转变。集团在建或拟建的怀化、益阳、

常德、岳阳四大项目在立项的同时,就先行启动林业。如集团正在怀化新建的40万吨、投资43亿元的林纸一体化项目,其中林业基地建设投资达12亿元,新组建的森海林业公司已建基地60万亩,在其带动下,怀化市各县每年社会营造工业原料林40余万亩,永州市各县的桉树、国外松等速生丰林也高速发展。真正走上“循环经济、绿色制造”之路,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基地建设方针

企业投资建设速生丰产林业基地,林木必须速生丰产。因此,泰格林纸集团从实施林业基地建设的第一天开始,就实施“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基地建设方针。充分发挥优越的科研环境、先进的科研设备、齐全的基因库、庞大的技术队伍、与各科研院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品种选择上,在派员赴有关省、市和林业大学、科研院所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基地造林的主要树种:平湖区以南方型黑杨和苏柳为主,丘陵区以国外松为主,山区以马尾松(优良家系)、马褂木为主,并从中选用优良品种用于造林。现在这些树种长势良好,达到了速生丰产的目的。

苗木培育上,进行了杨树、国外松、马尾松、四川桤木、台湾桤木、桉树等速丰林造林树种的造林试验示范,并先后引进苏柳、马褂木、光皮桦及抗旱桤木家系,进行育苗和栽培试验,为下一轮造林提供优良品种及配套的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上,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即摸清每种病虫害的习性及生物特征,考虑多种手段结合,达到“低成本、高效果”的防治目的。

幼林培育上,根据对林地土壤化验的结果和不同树种对养分的需求,利用制浆生产中产生的树皮、碎屑、污泥等,经处理后作为基质,加上有效的营养元素,配制成林木专用肥用于不同树种的幼林培育。

林地规划设计从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本着精细化的原则进行,真正做到宜地宜林,对不同高度、不同坡度、不同阳光照射率、林中林边树种认真规划,合理设计。

队伍建设上,公司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西大学林学院、湖南省林科院、江苏省林科院等林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在良种选育、林木速生丰产、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方面密切合作,开展多项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公司林业技术人员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知名林业专家、教授王明庥、潘惠新、吴立勋、吴际友等的指导,一大批林业专家成为林业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

正因企业的示范作用,在“林浆纸板”一体化的项目建设区,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已发展为由企业造林向企业造林和社会造林并举,以龙头项目带动社会大造林的局面。在湖南省益阳市,为配合项目建设,发动全民造林,全市杨树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其它地区如湖南怀化、岳阳、湖北部分城市的个体、社会造林也如火如荼。

“自助餐”式合作保障农民利益

林业是一个社会、环境、企业和个人多赢的资源型朝阳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一个相对稳定而正常的利润空间,摆正多方利益关系。因此,泰格林纸集团的林业从土地合作模式、林业发展模式及经营模式上都以农民利益为导向,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土地是林业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为利于长远发展,公司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采取多种合作模式:

征地造林由企业向土地使用权者一次性买断一定期限的使用权,自主造林,独立经营。

买断经营权由企业向林地林权拥有者一次性买断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企业自主经营。

租地造林由企业向土地使用权者租赁林地造林,独立经营,土地年租金由立地条件优劣决定。

上述三种模式,对农民无力经营的大面积林地,由林业公司投入资金和安排优良树种进行造林和培管,农民除一次性或每年获得地租外,还参加育苗、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采伐、运输等劳务活动并获得报酬。

合作造林农民以土地入股,林业部门以技术服务入股,企业以资金和管理入股,林木采伐时,按合同比例分配收益,也可进行利润预分成。

合股造林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占较少比例股份,其它大部分股份归合作方,林木采伐时,按合同比例分配收益,必要时可进行利润预分成。

订单造林对于不便于公司经营的林地,发动农民自主造林,公司与造林者签定订单购销合同,为农民提供稳定可靠的林木及木材销售市场,以鼓励农民积极营造工业原料林。

经过几年的摸索,公司林业创新思维,多种模式发展壮大。

自主造林由公司组织队伍进行造林,使公司林地发展的职能社会化;

委托造林企业投入资金,委托有技术力量的林业局、国有林场、造林专业户营造工业原料林,验收合格后支付造林费用和报酬;

青山收购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和第三方评估的原则,对现有的幼林、中成林进行收购培管,使活立木进入流通领域,成林采伐后按速生丰产林的要求进行更新造林;

吸收合并国有林场或地方林场以承债的形式,吸收合并有发展前景、林地资源优良的国有林场或地方林场;

“公司+林农合作组织” 由村委会牵头,成立林农合作组织,将分散到千家万户的林业资源通过合作形式集中起来,解决公司不便集约经营零散的林地得以控制,同时公司也为其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

林业是高投入的行业,回报周期长。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公司反复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独特的经营模式:以短养长,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套种套养等林下经济;在林木生长与割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开展松树采脂业务;利用苗木基地和技术中心的技术优势,培育绿化树苗和花卉,积极参加城市绿化建设;合理地对自营林地进行间伐,到今年底,预计可

间伐蓄积近10万方。这些模式总的原则是与林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林地立体“生物链”,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

“无围墙经济”管理模式确保环节控制

公司的林业基地分布在几个省、几十个县的成千上万个林班和小班,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1、构筑核心竞争力,打造资本效益型企业

泰格集团与农民结合,大规模开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将企业的资金、农民的土地、农村的劳力、先进的科技、可靠的市场等生产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周而复始、长期循环,在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劳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效果显著。

在泰格集团自营的2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中,共吸纳了约80万户农户参与,解决了8万多农村劳力的长期就业问题,把基地范围内的不少农民就地转化成了农业工人。仅基地聘请的农民护林员已达3000多人。

在泰格集团带动下,全省农村形成了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高潮,近年来共新造速生丰产林1000余万亩。如环洞庭湖区,2002年时只有杨树105万亩,在泰格集团带动下,目前杨树已发展到400万亩。

公司林业的发展,使纸业的发展更具潜力,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商。2006年我公司的林木价值,根据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省森林资源检测中心评估为15.33亿元,到2008年可达31.59亿元。

2、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林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林业管理的复杂性。林业公司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如制订了林地管理绩效考核办法、青山收购管理流程、木材采伐管理流程、木材采购流程等制度,每一项制度都有相应的流程。对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执行,确保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人,为林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地信息化管理是在林地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将信息覆盖到市场行情、林地经营、政策法规等方面,更好地指导生产经营,为公司的决策作依据。在这方面公司推行3s管理,成立信息中心,实现各中心林场、分公司、部室都通过网络传递信息。

3、建立监审体系,构筑经济围墙

林业由于其广泛性和复杂性,监督管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困难。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自己的监督管理体系,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围墙。

一是成立了林业监审部,充分发挥了专业审计和效能监察的作用。二是监审人员、财务人员和技术员实行了委派制,加强监审人员、财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责任和监督职能。三是在林业公司下属分公司成立党支部,配备了专职书记,明确其主要职责就是监管。四是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办法,明确各层级的责任范围,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五是针对造林等特殊情况,成立了由相关部室组成的督察组,针对各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从而形成集体决策、责权利分明、监督审计到位、全方位监督的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公司针对林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多种管理措施,采取多种办法,合理地防范各种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

为了防范自然灾害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公司为林木资产购买保险,科学投保,增加对水、火等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对于一些存在法律隐患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采取变更合同等方式来完善条款,防范风险。同时,不断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让防患法律风险成为全体员工的职责。公司着力落实档案管理制度,林权证等资产证明材料要一律归档,规范管理,层层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对一些新造林、新收购林要及时办理林权证,明晰林地权属关系,保障公司林木资产安全。全力做好各级地方政府、林业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林地的稳定,防范林地减少、丢失,林木被盗等各种不稳定因素。公司在大项目的决策中采取集体决策,并形成制度,来规避管理风险。

历经八年的发展,泰格林纸集团林业实现了几个重要转变:单一的造林管林向林业资产投资管理的转变;粗放管理向规范而精细管理的转变;从单纯的造林向造林和收购青山的转变;从只投入不产出向创造较多利润的转变。形成了集体决策、责权利分明、监督审计到位的“无围墙经济”管理体系,厚积薄发,为下一轮林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探讨 篇7

高校的正常运行与稳健发展离不开“经济”, 离不开收收支支。“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将一定期间内 (通常为一年) 学校要做的事按计划、有步骤地配置以相应的经费保障, 并对经费使用的进度、经费使用的效益效果进行跟踪监督检查评价, 就是预算的全过程管理, 也是高校筹钱、花钱与做事的有机融合。研究作为高校财经管理核心的预算管理, 如何以货币形式准确表达学校的全面运行计划, 如何将校内的作业责任层层分解到个人并敦促个人为其业绩负责, 如何规范预算管理流程, 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 对促进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高校预算管理实务出发, 分析归纳高校预算管理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 以“做事”与“筹钱、花钱”的有机融合为切入点与视角, 重新诠释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1. 预算收支计划是做事计划的具体落实。

学校要做事, 必须先要心中有数, 然后看是否能筹到钱。有钱才能办事, 先要有做事的规划及计划, 然后有收入计划, 再有支出计划。先算后花, 将做事计划具体落实。

2. 预算管理是单位做事、筹钱、花钱规范管理的牛鼻子。

学校要稳健发展, 必须遵纪守法, 做事、筹钱、花钱要符合国家及主管部门的规定。国家规定实行大收大支, 一切收支都要纳入预算, 还要符合政府采购、财政收支国库直接拨付的有关规定, 资金的筹集、使用过程、使用效益效果等要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特别是近年来, 不少高校的财政预算执行要接受人大全程跟踪监督, 这对高校经济运行、预算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通过收支预算体现学校预算年度内要做的事情, 预算一旦确定后, 严格执行并定期进行执行差异分析, 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便于以后年度通过预算编制与调整达到“做事”目标。抓住了预算管理这个牛鼻子, 高校的经济运行就能持续有序, 学校的资源配置才能更有效率。

3.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预算执行的效益性是学校各级负责人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预算, 不仅仅是财务预算, 更不仅仅是财务做的预算, 而是高校各院系、各部门当家人共同做的预算。预算管理, 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 而更是各单位、各部门当家人的管理工作。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执行结果的效益效果性体现了各院系、各部门当家人当家理财做事的综合水平。

4. 加强预算管理是促进学校干部廉政建设的需要。

预算管理, 不外乎收支两个大的方面的约束。一是规范收入管理, 理清收入来源、渠道与计划金额, 防止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二是规范支出管理, 促进教育资源支出结构优化, 该保证的支出要充分保证, 不合理的支出坚决砍掉, 防止浪费, 聚合学校有限财力用到刀口上。预算约束, 是对干部约束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促进干部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及手段。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的认识误区

1. 误解预算编制的起点不是“事”, 而是“钱”。

学校有些同志认为, 领导给多少钱, 我就干多少事, 没钱我就不做事。但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 生存的前提条件是要“做事”, 在为社会、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产品与服务。高校及其所属院系、教学管理及教辅部门、管理及其他支持服务部门要生存、要可持续发展, 同样必须要“做事”。各院系及部门可根据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规划, 将要做的事情细化, 再辅以经费预算。在学校统筹安排确定预算后, 要做的“事”及要筹集的“钱”和要花费的“钱”才能有机融合起来。

有些同志编制经费预算“头戴三尺帽, 随时准备砍一刀”。资源使用部门与资源配置领导之间存在着“博弈”。但学校如果实施“事”的完成情况与“钱”的花费情况相结合的业绩考评, 将会减少这种“博弈”。

2. 误认为谁要来的钱谁做主。

一些专项项目负责人认为, 其要来的专项资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花在哪个方面都可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属于全额拨款的一级预算单位, 不管什么渠道什么资金来源, 其支出都要符合国家及高校的财经法规, 其收入来源、票据使用、支出比例、支出内容等都要符合有关规章制度。

3. 误会年底财务“催花钱”而不是“催办事”。

一般到11月至年末, 学校的一些部门可能会接到财务部门的电话, 要赶在12月30日前完成财政预算收支计划, 否则按照现行规定学校的财政拨款会被“归零”处理, 一些同志误认为财务部门这是在催着突击花钱。其实, 财务不是在“催花钱”, 而是在“催办事”。钱没有按计划花完, 除了有关部门厉行节约的因素外, 绝大多数是部门未能按期完成“做事”计划。如果因为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办事而使得财政拨款额度作废, 对学校而言, 也是一种损失。学校当年要办的事情未办好, 以后年度要办却不一定能得到财政资金资助。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也不排除存在着个别部门年末突击花钱现象, 这不仅说明该部门 (或该专项) 的预算编制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 还说明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未按计划办事, 未按规定接受预算约束。

三、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收入筹集、轻支出控制, 重项目投入、轻项目绩效评价。

创收、资金筹集因为直接关系到现金流入, 学校一般都非常重视, 但是学校支出的规模、支出的效益效果往往被忽视或轻视。学校预算编制一般遵循的是“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的原则, 收入确定后, 先保障人员经费及应付学校“开门七件事”的维护维持性的刚性支出, 若有余钱再用于学校发展性支出, 这种思路在预算管理实践中轻视了支出的有效控制。在高校的预算执行过程中, 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项目预算执行的过程偏差分析、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尚有欠缺, 有待改进。

2. 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待提高。

学校各部门的预算特别是各种资金来源的专项项目支出预算仍然存在真实性、准确性不够的现象。一些项目执行起来偏差较大, 甚至有的项目只是套用原项目名称, 而执行内容完全与预算不一样。有的项目, 实施招投标的标的甚至超过原预算的50%。专项项目预算追加、项目预算变更也未严格履行预算追加、预算变更的程序与手续。

3. 预算责任分解不及时。

有些专项是由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统筹管理, 其预算责任要层层分解到具体执行人员手中, 个别项目如果分解下达不及时, 造成当年专项预算不能当年完成。例如学科建设专项、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由院系或教学资源建设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经费预算额度确定后, 再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 预算执行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4. 非财政拨款专项缺乏预算控制。

除了财政预算由财务部门归口统一上报下达外, 高校内的其他资金来源的专项如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拨入的、其他渠道申请得到的专项, 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明细、预算执行绩效相对于财政专项而言缺乏规范的管理。预算编制的上报、预算明细等事先并未在财务部门备案, 一笔资金到账, 财务人员不知道是主人是谁, 也不知道是什么项目的资金。好不容易找到“钱”的主人了, 由于没有预算支出明细, 财务无法按照预算控制其支出明细项目内容及金额。而专项在项目结题或结束时往往要接受审计检查与监督, 这时候再补预算明细, 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由于非财政拨款专项缺乏严格的预算控制, 项目预算管理不严, 项目执行绩效打折, 资金使用很不规范, 有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现象。

5. 预算编制质量、执行情况好坏与部门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绩效考评奖惩脱节。

高校所属的一些单位和部门是以单一经济指标方式约束激励的, 一些下属单位或职能部门的预算极其简单, 只有收、支、余三个大数, 没有相应的收支明细。并不是这些负责人胸无计划, 实际上, 收支明细都在这些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心里。预算越明细, 约束越严格, 如果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执行情况与单位或部门的绩效考评奖惩脱节, 预算编制主体不会将预算明细, 也不愿严格执行预算。

6.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待加强与深化。

对于校内的专项, 部分高校目前基本上没有绩效评价过程, 一些专项连简单的验收过程都没有, 单位花了钱, 却很少有书面验收合格的资料留存备查;另外, 对大额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未实施全面监督检查, 对小额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未实施抽查, 也未对专项的预算执行差异剖析原因。没有第三方的参与和监督, 就不能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也不利于以后的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与提高。

四、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1. 先事后钱, 明确预算编制依据。

事权决定财权, 学校和院系、职能部门根据目标、规划、计划、具体项目, 确定一年要做的具体的事情, 编制业务计划, 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

预算将学校内部的作业责任分派到院系、职能部门及具体个人, 并让这些部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能对其业绩负责。

2. 加强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制度建设, 规范预算管理流程与责权划分。

高校应结合学校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原有的预算管理、财务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规范预算管理流程并加强宣传;明确各所属单位、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角色、职责、权利;在预算流程控制上强化学校业务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的作用, 如设备更新、添置、维修预算先由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把关, 对外投资预算由财务部门审核把关, 信息化建设预算由信息管理中心审核把关等等;在各业务部门或专项负责人进行各类专项预算编制申报时, 归口财务管理部门或预算管理办公室统一汇总上报, 至少要抄报财务部门一份备案;在预算审批中, 先进行“事”的审核再给予“钱”的配套, “事”的审核由学校各业务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初审;在不同资金来源的专项得到审批后, 要根据审批经费情况及时修改专项预算并在经费审批部门批准后及时抄送财务部门以便执行控制;年中“事”有变化时, 干“事”部门及时履行预算追加预算变更的程序与手续;发生实际预算执行差异由做“事”的部门进行原因分析。总之, 要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制度的规范与约束。

3. 实施和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奖励相结合。

理性经济人“不会做领导期望他做的事, 但会做考核他的事”。借鉴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办法与指标, 实施和推进高校不同资金来源专项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充分利用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作为核定各部门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优良的项目部门与项目负责人, 安排专项预算时优先考虑;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 通过实施和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将所办的“事”的绩效与所花的“钱”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确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与机制。

4. 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 完善预算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

对于高校的预算编制,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事先介入, 对预算编制的依据、预算编制的过程实施审计调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对预算执行结果特别是专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绩效审计。至少每年按照一定百分比对专项的绩效及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抽样审计, 以便加强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 完善学校预算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

5. 进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技能、规定的培训, 提升预算参与者的管理水平。

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财务部门每年根据国家及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 对学校所属单位、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预算联系人”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等有关规定及知识技能培训, 提升单位或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水平。

高校预算管理的持续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以及每个部门, 只要预算管理将筹钱、花钱与做事有机融合起来, 只要事权与财权及业绩考评有机结合, 预算管理将在学校的经济运行及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效果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俊勇.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2]【.美】威廉.拉利主编, 王斌等译.预算管理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持续管理 篇8

面对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 (如美国“9·11”事件、SARS疫情、北美大停电、“卡特里娜”飓风、中国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啸、伦敦地铁爆炸等事件) , 为建立灾难性事件应对机制, 保持设施的持续运营和迅速恢复运转, 减少突发事件对组织正常业务和设施正常运营的影响, 最终实现组织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运营持续管理的标准和规范。随着国际形势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 灾难事件造成的运营中断给组织带来的损失逐渐超出了组织能够承受的范围,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 运营持续管理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 应运而生。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灾难事件严重威胁设施管理组织的正常运营, 进而影响组织的生存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对业务持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尚未明确BCM对企业组织的内涵, 缺乏从企业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BCM重要性认知。余绍强等人在《中国计算机用户》开设的业务持续管理专栏上发表一系列文章, 介绍BCM主要内涵和意义, 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积极推进了BCM在中国的理念和实践的传播。王德迅 (2008) 认为, 进入21世纪以来, BCM超越以往传统的危机管理概念, 具有了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为一体的特点。但我国对运营持续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与国外相比, 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 深入分析我国设施运营持续管理内涵, 从设施运营持续管理组织结构对业务运行机制进行设计, 无疑是一件十分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设施运营持续管理概述

1. 运营持续管理概念

运营持续管理, 也称业务持续管理, 是一套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它对潜在的灾难危险加以辨别并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其对组织运作造成的威胁, 以及这些威胁对组织的运营所产生的冲击, 为组织提供一个有效的弹性架构和管理机制来阻止或减小这些威胁, 使得灾难事件给组织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它涵盖了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灾难恢复、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沟通和公关管理等多项内容如图1所示。

2. 设施运营持续管理作用

设施运营持续管理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Facility, BCMF) 保证了关键业务 (即能为组织带来丰厚利润的主营业务) 和设施系统能够经得起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 即无论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组织的关键业务也不会中断运营。BCMF为组织的核心业务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确保组织能够对设施运营中断或风险事件做出恰当的反应, 同时能够保护其员工的福祉和安全。对任何组织来说, 其商业活动和设施运营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 并且这些风险可能会将组织引入逆境, 如来自内部的风险 (如流程中断和技术故障等) , 以及外部风险 (如洪水、公用服务中断和恐怖主义等) 。

通过引入BCMF, 组织拥有事先识别设施运营中断造成的后果的能力, 拥有在造成运营中断的事件发生后能持续提供其产品和服务并从中断中快速恢复的能力。组织能够对运营中断采取及时有效的响应, 将中断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降低运营中断期间的运行成本, 以及运营恢复成本, 管理那些不能被投保的风险, 如信誉风险, 并且符合组织的保险政策, 提高跨专业和跨部门协同工作能力, 提高组织利用负面事件改进其业务流程的能力。

三设施运营持续管理组织

设施管理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设施管理目标, 经由分工与合作, 构建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 而构成人的集合, 本文所指的设施管理组织是企业中承担设施管理工作的部门, 是从设施所有者或设施租赁企业角度讲的。

1. 设施管理相关方

设施管理相关方是指能够影响设施管理活动或被设施管理活动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不同的人群对设施管理的需求和作用是不同的, 对设施管理的影响力是有差异的。因此, 设施经理要分析企业设施管理与设施管理相关方的关系, 以及它们对企业设施管理的影响程度, 把握不同的人群对设施管理组织的需求与作用。

设施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设施管理相关方可以分为内部相关方和外部相关方。设施管理相关方可以是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设施的拥有者或使用者, 可以是承担设施管理规划、设计、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的设计单位、施工方、物资供应商、专业设施管理企业及有关各类咨询单位, 也包括组织的股东、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和具体负责实施设施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一, 设施管理内部相关方。设施管理内部相关方包括组织的股东、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 (包括核心业务部门和非核心业务支持部门) 等。他们是组织内部的群体, 与设施管理没有合同关系和根本对立的关系。因此, 内部相关方与设施管理组织是支持与服务的关系。设施经理面临日益增多的挑战是为这些群体提供快速反应和优质的设施管理服务。

第二, 设施管理外部相关方。设施管理外部相关方包括直接参与相关方和间接利益相关方。

直接参与相关方包括各类咨询单位 (如设计机构、设施性能评价、能源审核、第三方检测、人力资源、培训、信息系统等单位) 、设施服务供应商、材料供应商、施工方等组织外部群体。他们在承接组织设施管理业务时, 需与组织签订合同。因此, 他们与设施管理组织有着契约的关系。他们是组织开展设施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能够对组织设施管理活动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直接参与相关方与设施管理的关系除了契约关系以外, 还有合作的关系, 他们与设施管理组织一起共同提高组织的绩效。间接利益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设施管理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公众、媒体, 以及政府机构等。社会公众、媒体、政府机构所关注的是设施的形象、安全和环境责任, 保持组织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设施管理的任务就是既要保证组织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又要使设施维护和运营成本最低。

设施管理部门与相关方的关系可以用设施管理相关方模型来表示 (见图2) 。设施管理相关方模型清晰地描绘出企业设施管理与设施管理相关方之间的内部业务关系和外部合同关系, 以及社会利益关系。

2. 设施运营持续管理组织

设施运营持续管理组织要想获得高绩效, 设施经理需要在每一个层级设置领导者, 从而建立领导关系的组织。组织建立一套BCMF系统来管理组织内部的BCMF项目, 以展示组织的管理阶层对BCMF的承诺。不仅如此, 组织应当发展并实施运营持续政策, 提供政策执行所必须的支持。另外, 组织内部充分沟通, 建立横跨组织内部的系统, 定期对BCMF进行审查, 以确保BCMF已按照计划实施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将在BCMF项目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具体分类见图3) 。

其中, 设施运营持续管理工作组是由高级管理层及重要部门负责人组成运营持续管理工作组, 并且在灾难发生时负责全部的运营持续管理;设施运营持续管理协调者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运营持续管理协调者, 将在运营持续管理工作组和各行动小组中起到桥梁的作用;事件管理小组是小组成员, 将按照文件进行事件应急响应工作;设施运营持续 (恢复) 小组是小组成员, 将按照运营持续计划文件进行运营持续或恢复工作;支援小组是小组成员, 负责对运营持续 (恢复) 起支援作用的功能或领域的持续 (恢复) 工作, 如人员恢复、通讯恢复、信息系统恢复等。

四结语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和作用对象的不确定性, 以及处置的紧迫性等特点, 单纯通过技术手段、个体培训和计划制定并不能预测和控制所有可能发生的冲击及造成的设施管理组织持续运营问题。依据设施管理特点, 建立一套整体性应急预防与主动控制流程, 设计持续管理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是保证业务持续的一个创新性设施运营管理策略。因此, 基于业务持续管理, 从组织整体结构上研究设施管理组织持续运行机制, 以提供一个适应性组织架构来阻止或有效地应对这些威胁,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摘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灾难事件严重威胁设施管理组织的正常运营, 进而影响组织的生存发展, 运营持续管理可以减少灾难事件对组织正常业务和设施正常运营的影响。基于业务持续管理思想, 本文从组织整体结构上研究设施管理组织持续运行机制, 提供了一个适应性组织架构来阻止或有效地应对灾难事件带来的威胁。

公共管理:持续减少不满意 篇9

公共管理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而所有人都是公共服务对象,这就是公共管理天生的属性。

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公共及其问题》中指出:凡涉及公共问题,事实模糊、缺乏对应的先例,必导致各方认识错乱,新异状况不断……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其他组织无法解决的难事。最典型的就是NIMBY现象(Not In My Back Yard):公共项目是好事,但别建在我家后面。

都满意是不可能的,持续减少不满意却能做到,不过方法要正确。丹麦“腓特烈西亚”模式(Fredericia)就是一例。

腓特烈西亚为丹麦的一个市政区(下称“腓市”),腓市面临着普遍的老龄化人口。过去,社会福利服务部门总想着如何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例如福利工作人员对一些老人一天要造访两次,帮他们穿袜子、脱袜子等。但当这些习以为常后,老人的满意度递减,新问题也开始层出不穷。

后来,研究人员模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跟踪记录他们每天的活动,邀请专家从行为学和健康学的角度与老年人共同讨论他们不满意之处。根据调查,腓市推出6~8个星期的健体活动项目:体能训练师每周两次,帮助老人恢复和维持体能。由此,老人自理能力提高,对生活的不满意度随之降低,腓市政府也相应减少了15%的相关支出。现在,丹麦超过60%的市政区开始推广“腓市模式”。

丹麦腓市两种模式前后效果的区别,在于公共管理思维的改变:(1)公共问题是永远无法彻底解决的;(2)它的解决过程与执行结果同样重要;(3)满意度总有过期的日子,而降低不满意度是可以持续的作为。

降低不满意度最好的方法,是柔性设计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柔性设计也是奥巴马政府与往届不同之处,值得借鉴。

2015年10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一份独特的年度报告:《社会行为科学团队报告》(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Team,SBST)。该报告阐述了一支15名学者组成的跨部门团队如何帮助提高政策执行过程的质量。依据心理和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团队设计“柔性互动”,让政策传播更有效。

例如,在外包商的税表上,他们把签名栏移到文件首页,此举有助于责任提醒,该项改变在执行首季就提高了159万美元的税收。又如,个性化设计的短信让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大学入学率增加9%。再如,选择特定的时间段发调查,回复率能立即得到改善。在“柔性互动”创新的第一年,15项设计中的13项取得了积极正面的效果。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Richard H.Thaler)和桑斯坦(Cass Sunstein)合著的《助推》(NUDGE)是美国和丹麦政务柔性设计的理论基础。学者发现,在想与做之间,须臾闪念,千万差别。因此,政策内容与选择过程设计同样重要。当首选更突出(Noticeable),选择顺应习性(Understood),设定首选为定选(Default),培养惯性(Gradual),除去干扰选择(Elimination)后,这五种“助推”(NUDGE)默调选择,引导顺从行为。受“助推”理论影响,奥巴马总统直接邀请桑斯坦组织和领导白宫的政策柔性设计团队。

笔者曾经尝试将柔性设计思维介绍给中国的医院。面对大量医患纠纷,双方都很委屈。虽然结构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柔性互动却能产生渐进效果。从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行为开始,中国医院其实有许多降低不满意度的机会。例如,安排医学院的实习生逐个问询排队等待的病患,这不仅能降低病人等待中的焦虑,也能培养实习生的关怀能力;又如,在儿科候诊区,安排哑剧表演,调节儿童病患的情绪;总之,改变机关化的医院作风,需要调整治病(Curing)思维,加入关怀(Caring)设计。毕竟,许多病是无法根治的,但降低病患焦虑和不安的方法却有很多。

公共管理中的柔性设计已经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国际做法。美国有600多家医院开展体验设计,重新定位医院的功能。目前,怀孕妇女医疗体验过程是一个较成功的案例。设计公司IDEO首先观察孕妇往来医院的全流程,他们发现,从怀孕到接生,阶段性特点明显,但缺乏环节之间的接驳。据此,他们以“在一起”(togetherness)为核心价值,做出一系列柔性设计,包括语言、首次来访互动界面和诊前衣物整理间等。

加拿大警察则选择从语言开始改变公共管理中的“训诫”思维。城管被命名为“和平官”(Peace Officer),从语言角度暗示警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做法上,一方面交通违章罚款严格;另一方面,违章人申诉时,法庭调解员总是给罚单打个折扣,这样有助于降低违章人的愤怒情绪。还有在超速摄像地带之前,设立照相警示等。罚款是手段,减少违章才是目的。

言为心声。温哥华总院的侯医生(Kendall Ho)告诉笔者,医患纠纷80%由语言引发,也需要从语言改善。对政务创新,柔性语言是最经济的设计。例如,狠与恨是一对心理联想词,当我们把管理口号中的“狠”字除去,负面情绪便少了一个心理引信。

浅谈企业可持续增长管理 篇10

从财务的角度看, 企业增长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全部依靠内部资金增长;大部分依靠外部增长;平衡增长。平衡增长就是保持目前的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 按照股东权益的增长率比例增加借款, 以此支持销售增长。这种增长一般不会消耗企业的财务资源, 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

(一) 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

可持续增长的速度可用可持续增长率来衡量。经典的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罗伯特·希金斯提出的, 另一个是詹姆斯·范霍恩提出的。罗伯特·希金斯提出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并不增发新股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变动值/期初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乘数

而根据范霍恩的定义, 可持续增长率表示在预定的经营比率、负债比率和股利支付比率目标值基础上, 可能达到的公司销售额的最大年增长率。针对企业不同的经济环境, 他设计了两种可持续增长率的模型。

第一种是稳态模型。在考虑资产负债表和绩效指标时, 假设未来与过去的资产负债表和经营效果比率方面是精确相似的, 同时还假设公司无外部股权融资, 资本增长只通过留存收益的累计而增加。其公式为:

第二种是变化假设模型。范霍恩认为, 第一种模型是稳态平衡情况下的模型, 如果企业增发新股或变化了原来的财务比率, 这时权益水平增长和销售增长在整个时期不平衡, 公司按照愿意支付的绝对数量的红利来制订鼓励分配政策, 且在一定年限内允许卖出普通股, 此时就需要构造另外的模型。公式为:

其中, E0为期初股东权益, New Eq为新筹集的权益资本, Div为支付股利的绝对值, D/E为产权比率, S/A为总资产周转率, OE/S为销售净利率, S0为基期销售额。

经分析, 希金斯模型与范霍恩的稳态模型其实质上是一致的。资本的增加应等于负债与权益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股东权益数额的取用有所不同。希金斯选择了股东权益的年初数来进行模型计算, 而范霍恩则选择了股东权益的期末数来计算。

(二) 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意义

可持续增长是公司管理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通过沃尔玛、惠普公司的稳健发展, 很多企业都希望可以走一条适用于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保证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程度上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当下很多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在一个过高过快的发展率下, 容易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而过慢的发展率不但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周转, 也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没有兴趣。企业过快增长与过慢增长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 而根据调查分析, 增长过快所导致的公司破产和增长过慢导致的公司破产相比, 基本上是一样多的。

二、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从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看, 可以发现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乘数等。前两个因素是由企业的经营效率决定的, 后两个因素是由企业的财务政策决定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是由企业的内外部各种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 虽然企业在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上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 提高经营效率对某些企业来说并不能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来, 财务政策的改变也是有一定风险, 企业增长总是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制约。但是随着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企业也应抓住机遇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从这点看出, 可持续增长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加强对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管理, 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作为企业, 外部国家政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小看的。任何一项调控政策都会抑制一些产业, 但也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国家对某个产业或地区的政策发生变化, 积极地发展性政策和抑制产业发展政策对企业的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地点的选取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 加强了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了行业间的竞争秩序,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可以使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避免盲目竞争和不平等竞争。例如, “九五”计划中提出大力扶持西部大开发、房地产中关于房贷的相关政策以便居民买房, 避免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都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影响。

(2) 市场需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这个大环境, 而市场需求就是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一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也就是说这个地区的经济变动、人口状况、消费者偏好及生活方式等有所改变, 则必须分析其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影响。

(3) 行业因素的影响。对于行业而言, 需要考虑行业的市场规模、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竞争厂商的数量、市场占有率结构与生产能力结构、行业生命周期、竞争角逐范围、配销通路结构、技术变革、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特征、行业的主要成功要素等。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整个行业的竞争强度是必须要重视起来的。而公司在整个行业中的综合排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本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强度所处的地位。

一般而言, 企业规模越大其资本实力也就相对越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其拥有的长期竞争能力就越强。运用规模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提高整个公司抗风险的能力。而规模过小的企业无法占到到规模生产成本价格的优势, 很容易被风险所击倒也容易被同行业的大企业所兼并收购。能够保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也只有行业中排在前列的龙头企业。同时要考虑企业、供方、买方、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这五方面的力量, 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消除这五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 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指一个企业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 这个目标指引着企业也指明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一目标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本文主要谈企业关于发展速度的战略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要在一个适当的发展速度下不断发展壮大。既不能盲目扩张规模, 也不能发展过慢。这个速度是企业时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也是衡量企业某一时期的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企业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向, 企业的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执行保障,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基本条件。因此, 企业战略目标及其资源的合理组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运行改进起到关键作用。

(2) 盈利与融资能力。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企业的资源是可持续的, 生产是持续进行的。由此引出了另一个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 即盈利与融资能力。企业的盈利与融资能力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 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3) 企业生命周期。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开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的财务战略也是不相同的。在开创期应先全方位落实财务规划, 制定实施阶段性目标, 确保生产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目标正确。成长阶段应合理确定企业的发展速度, 积极融资主动谋求市场机会, 适度的扩大企业规模。成熟期企业应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保持成本领先, 控制风险。衰退期企业应强化财务的再集权, 制度上保证战略实施, 改善与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

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财务规划分析, 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企业处于某个阶段的时候应该如何让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管理

现阶段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要在“健康”的状态下考虑其成本, 因此, 克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

对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管理, 要着重分析两个增长率:一是实际增长率, 二是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指的是不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 销售增长率的上限, 由当前经营情况和财务政策及外部的影响作用下的内在增长能力;而实际增长率是本年销售额比上年销售额的增长百分比, 是销售的增长率。前者是适宜企业的增长速度, 实际增长率是企业现实的增长速度。这两种增长率的差距决定了企业当下应当采用何种经营政策, 即何种管理方法。

(二) 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管理策略具体为:

(1) 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的管理策略。企业在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时候, 说明企业资金短缺。此时需要分析企业这种增长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若为短期的增长情况, 仅需要通过增加负债来解决。若为长期的增长, 就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发行新股、提高负债比例、削减股利支付率、发行债券、优化现有资产的经济资源结构及控制销售增长率等。

(2) 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的管理策略。当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时候, 说明企业有多余的资金。同样要分析这种情况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若为短期情况, 不久之后将有较大的增长, 企业只需要现阶段积累资金以备之后的运用。若为长期的状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回购股票、发放股利及多元化投资等。

四、结论

可持续增长的实质是要求企业的增长必须有可靠稳定的财务资源保障, 这样企业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不是一件非要最大化的事情, 超常增长只能是短期的, 快速的增长会导致公司的固有资源迅速下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 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会不会使之后为企业带来的增长变得难以控制。也要求企业管理层将资金进行准确的分类, 拿多少用来维持日常的运作, 多少返还给股东。要明确一点, 即可持续增长是要面向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盲目追求增长速度, 有的甚至把发行股票看成圈钱的工具, 不考虑给股东回报, 股东的财富不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增加, 反而被不断侵蚀, 这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可持续增长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也应该随着内外部因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企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政策。通过可持续增长的理论指导实践使企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需要理性判断, 并非实际增长率高就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应当结合企业所属的生命周期和实际的情况来具体决策。也只有通过可持续增长的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地是企业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下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范霍恩、 (美) 瓦霍维奇:《财务管理基础 (第13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宋英杰:《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7年第2期。

[3]方芳:《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3期。

[4]王树文:《企业成长与矛盾管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2期。

[5]冯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

实现金融管理持续发展的途径探讨 篇11

一、强化金融管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金融管理的发展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满足不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金融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脱节逐渐影响到发展的速度。这样不平衡的关系,使得社会经济市场变得很不稳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金融管理,整个市场经济将出现严重的问题,所以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经济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金融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传统的封闭市场、自产自销的市场也已经无法适应国民的精神物质需求,所以全球化经济这种开放式市场经济成为发展主导。正是因为这种开放式市场创造的大环境,市场投资的机会大大增加,由此也出现了相关管理漏洞,也就是说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另外,投资行为的增加,投资者过分追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投资市场变得过于混乱,这样的市场行为会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的冲击。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金融管理的快速发展变得十分重要,其专业性和合理性都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各国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都在加强金融方面的管理,对于金融管理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金融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G20峰会中,美国在金融管理改革中提出了合理监管金融机构和市场机构,欧盟也强化了对于银行和信用公司的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各国加强金融管理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2、原有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很好的控制市场经济环境。在当下全球化环境中,很多经济体的金融管理已经出现了管理漏洞,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管理与经济市场不契合。从美国次贷危机我们可以发展,缺失合理的金融管理制度,使得经济社会产生了多种不稳定因素,最终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后来美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强金融管理,制订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逐渐放宽对金融风险的约束,鼓励市场创新,让经济市场重新活跃起来,这样才使得投资又多了起来。人们也意识到盲目的跟从经济繁荣,假象往往开始诱导消费者,减少存款,整个市场严重失衡。又因为美国是世界中的经济大国,经济失衡还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原有的金融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更好的掌握市场状况,金融管理体系不够完整,应对外围经济问题没有系统的处理或监管措施,使得经济环境出现紊乱,这样也不能更好的预测经济市场的走向,紊乱会进一步加深。所以,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要让金融管理走上正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金融管理逐渐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打开金融管理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

1、摒弃原有的金融管理思想和制度,从根本实现管理的新发展。现在经济市场与金融管理呈现不协调,就是因为大多的企业金融管理制度还是传统的、落后的,如果还是一直采用这样的管理制度,无论再怎么强调执行力度,还是无法彻底扭转管理失调的症结。因此,从根本上扭转金融管理思想,监理全新的企业管理体系,并且让该体系始终保持可增强性,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要想监理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1强化内部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为了让金融管理时刻保持着活力,在现代企业中,法人对于企业内部的掌控直接关系到整个未来的发展动向,也关系到金融管理的实施效果和经济发展和扩大。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阶段的企业,很容易受到市场影响,所以从企业内部建立起牢固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部门,能够加快企业转型和定型,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节奏。

1.2紧跟市场发展脚步,立足于长远的未来。金融管理制度的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业务的需求,这在整个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不小的隐患。然而,在有些经济体中早早意识到隐患的存在,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金融管理制度和方法经验也比较充足,就这一点来说,对于国内还处在落后水平的金融管理机构完全可以优先借鉴,再结合实际的市场环境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调整。这样的话,能够先进的吸收优秀经验,在创新的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能为新的金融管理提供新的血液。

2、为了让新的金融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作用,优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金融管理自身的发展和革新始终是要到市场环境中运用的,所以好的外部条件也能让新的金融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作用。

2.1强化立法,规范化运营基本原则。强化立法相关条款,对金融管理方面的条例要合理利用,只有从宏观的角度让法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才能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对于整个市场内的金融管理机构进行合理规范化也很重要,这让小市场环境和区域性经济都能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2.2在金融管理行业内部形成自发的统一管理规章制度。针对金融行业的制度完善,形成新的金融管理制度体系,有自发的行为规范,严格执行,从小处保证运营的稳定。

2.3强化金融管理行业的监督。对于金融管理行业的监督,始终是金融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薄弱所在,我国在金融管理监管上设立有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但是这些机构的监督工作繁复,难以照顾到所有问题,这也是小问题积可能攒成障碍的环节,严重也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参考了国外先进的金融监督模式,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为重,有针对性的调整监管模式,让金融管理行业也有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结语

为了大力推动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中央也作出了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的指示。也正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科学总结,该放弃的就放弃,该创新的创新,重视制度和规范化,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一整套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能够在实际中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天杭.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管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5).

[2]虞辉.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3]孙志奇,夏萌,王俊芹,赵邦宏.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3(04).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 篇12

1可持续土地管理

(1)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可持续土地管理则是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土地管理能够使土地的管理效果达到最优,也使土地管理更高效。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基本目标。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对土地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其基本目标就是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利用率,并且使土地管理变得更安全,更具有经济效益,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任务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被予以极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首先要保护我国现有的耕地,使耕地面积能够适应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次,针对我国现有土地农用地的占有情况,有必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用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用地的优化管理,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是防止土地减少,改善生态自然环境的必要前提。实现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关系,最终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社会资产的配置公正。

(1)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结构。对除农用耕地外的林地、养殖用地等土地应进行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的合理配置为生产的需要提供保证,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

(2)提高土地保护意识。应正确处理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在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应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土地资源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土地管理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应以土地为基础,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正确引导土地资源开发,最终资源与开发达到平衡,实现社会公平。

3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以上现象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国的长久发展。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是必要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资源、生态环境、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安全。

(1)生存安全。国家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其中耕地所提供的粮食最为主要。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保证了土地高效的生产能力,为国家人口的增长提供强大的物质来源。

(2)资源安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保证了国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3)生态环境安全。土地资源的管理不善,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荒漠面积增大、生态植被遭破坏,最终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4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措施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对土地进行管理,可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制定土地利用方法,使用科学手段对土地进行预测,并对其变化动态进行科学评估。市场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正确的市场手段扩大土地资源的使用率,进而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2)强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意识。可持续土地管理在信息管理方面应适当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土地管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运用信息化管理土地管理信息,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使信息快速提供给所需部门或工作人员。

(3)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科技创新。在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新科技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经过详细分析后进行合理的规划。这种科技的创新,对于实施土地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革新,更好地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架构的改善。

5结 语

总的来说,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为使其能更稳定地发展,需采取有效措施。而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土地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不仅对国家内部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的生存、资源、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一篇:渗透法制下一篇:调动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