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经济

2024-07-25

形象经济(精选10篇)

形象经济 篇1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 一个城市的经济形象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快速发展, 城市之间竞争加剧的现状下, 形象生动、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经济形象, 不仅有利于发挥秦皇岛的沿海优势, 做好开放中的招商引资, 对于产业改造、旅游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1 秦皇岛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秦皇岛经济发展现状

1.1.1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

秦皇岛的工业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 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秦皇岛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有了基础雄厚的支柱产业, 例如: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钢材、铝材为主的金属压延工业;以复合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配件、铁路道岔钢梁钢结构、电子产品为主的机电工业;以果酒、啤酒、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有上千种的工业产品。除此之外, 秦皇岛还有一批实力雄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如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山海关船厂、渤海铝业有限公司、戴卡轮毂有限公司、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金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鹏泰面粉有限公司、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浅野水泥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发展迅速, 技术领先, 为秦皇岛工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1.1.2 农业加工业成果显著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部, 北靠燕山, 南临渤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促进农村结构调整, 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点。截至目前秦皇岛形成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 其中肉鸡、葡萄酿酒、粮油加工、玉米淀粉、海洋水产、甘薯、生猪、蔬菜等8个产业的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 牛羊和果品的年产值也超过5万元;以产业项目为基础形成的龙头企业也在秦皇岛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和骊骅淀粉有限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 除了这两家企业, 还有华夏、集发等5家企业成为河北省重点龙头企业。秦皇岛龙头企业的带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1.1.3 旅游业蓬勃发展

秦皇岛市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得名的城市,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又获得“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秦皇岛不仅自然环境优越, 还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有较大的知名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景区40多个, 其中4A景区有15个, 5A景区有3个。在这些景区中, 有秀美的祖山风光、旖旎的黄金海岸, 还有充满古韵的长城第一关等, 每年都吸引上千万的游客前来游玩。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 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起来。

1.2 秦皇岛经济发展的不足

1984年, 秦皇岛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的12个城市之一。29年过去了, 秦皇岛现在看看自己的位置, 统计数据显示, 自1997年以来, 秦皇岛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从5.84%下降到了2012年的4.28%, 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 这一比重也从1.8%下降到了2011年的1.26%。在2007年全国GDP排名150强中, 秦皇岛排名105位, GDP仅仅656亿元, 秦皇岛在河北城市中的排名也仅在第八位。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秦皇岛相对于自身来讲有长足的发展, 但在全国乃至全省范围内, 我们的进步相对都是很缓慢的,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我们发现开放强市是秦皇岛的唯一出路。正如省委书记周本顺在秦皇岛调研时所指出的那样,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秦皇岛发展得益于开放, 差距也体现在开放上。“沿海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我们的差距在开放, 潜力在开放, 希望也在开放。

2 秦皇岛经济形象的定位

城市经济形象是对城市经济实力, 发展潜力及未来前景的综合评价, 是在众多经济特点中有竞争力的、差别化地经济特性, 它不但突出现有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条件, 还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因而一个城市经济形象的定位对于其快速、稳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秦皇岛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 秦皇岛经济形象的定位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装备制造业、高新产业作为发展龙头, 并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二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线,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业, 并提高品牌意识;三是以旅游业为依托, 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主题, 树立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

总之, 在开放强市的背景下, 秦皇岛经济形象定位的原则是要准确清晰, 有鲜明的地区特点, 这样才能从定位出发更好的建设和经营秦皇岛的经济形象。

3 关于秦皇岛经济形象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的经济形象建设是一个高层次的发展战略, 并具有全方位性。有利于指引城市形成发展优势, 提升城市的地位, 从而最终推动城市的快速、持续发展。在秦皇岛的城市经济形象建设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大招商引资步伐

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以及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秦皇岛应该加大开放力度, 提高区域经济外向度, 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前进步伐。充分利用国内知名企业、高新技术的资源和本市本土资源的结合, 借助外力提升本市的产业实力和技术水平, 最终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国外更要做好国际经济形式的研究分析, 动态确定招商引资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投资环境治理等软实力建设, 又要加快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各项投资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加强旅游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 秦皇岛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业在未来一个长时期内推动秦皇岛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要充分确立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特色的旅游文化。针对不同的旅游者, 实施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的不同分区, 以滨海休闲游为主体, 长城文化游为依托, 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游。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要做好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环境的治理, 更要做好旅游资源的维护。维护好秦皇岛的旅游资源, 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3 加大城市宣传力度

塑造良好的城市经济形象, 加大城市的宣传力度是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将城市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 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从秦皇岛本身来讲, 有丰富的媒体资源, 秦皇岛本土报纸有《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秦皇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生活频道、影视文艺和网络信息频道及秦皇岛广播电台。另外《燕赵都市报》和河北卫视在秦皇岛也有很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加大对秦皇岛的宣传力度, 对于秦皇岛的经济形象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对秦皇岛进行媒体宣传的时候, 我们的媒体人要放眼“宏观”, 了解国际经济动态, 关注全球经济走向, 要用长远的眼光, 从全局化地视角看问题, 把城市的文化感和开放进取的精神展现出来, 这样对于秦皇岛经济形象的宣传效果就会更好, 更有意义。

总之, 一个城市的经济形象关系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是城市发展中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秦皇岛在开放强市的背景下, 更要注重从城市的特点出发, 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经济形象。

参考文献

[1]李青.城市形象塑造的新思路[J].职业时空, 2010 (2) .[2]何明.大连经济形象塑造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大连本地大众传媒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3]刘琛.中国经济形象对外传播的受众策略[J].对外传播, 2011 (11) .

形象经济 篇2

——舒城县棠树乡刘院村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村事迹

刘院村(原名刘家大院)2005年和原沙岗村合并,位于棠树乡南部,全村28个村民组,2567人,耕地2230亩,林地315亩。山场800亩,该村区位条件优越,离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正在建设中乡旅游大道贯穿境内,交通便捷。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多万元,是棠树乡发展经济先进村。2013年,该村基层组织建设、计生,综治、减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全乡名列前茅。

一、大力大造老牌刘院,加快村级基础建设步伐

由于刘家大院名扬,加之区位条件优越,我村被划入棠树旅游规划区,这对发展地方经济,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刘院村两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旅游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大造老牌刘院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积极配合支持旅游区建设。当旅游区规划时,村两委及时成立了专抓班子,支部书记和村民兵营长专抓旅游区建设工作,配合乡经发办、土管所等部门同志勘察线界,踩点定址,提供道路、水渠等现状资料,为做好旅游区总体规划创造条件,使得该村顺利完成了旅游区总体规划和道排工程专项规划。时下正直旅游大道开工建设之时,村两委主动配合路基土方施工任务,积极做好道路所占田亩的农户工作,引导广大农户服从全乡建设大局,支持旅游大道建设。在施工期间,村两委全体同志挨家挨户上门做 群众工作。遇到工作阻力时,不厌其烦,多次上门,由于工作细致入微,在其境内旅游大道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现有舒城建州农林公司以投资花卉和油茶基地建设、下一步我村打算引进外资打造刘家大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征地中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不讲条件,不怕阻力,不辞劳苦,积极做好涉地农户的思想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规划区坟冢迁移安置工作,做好征(租)地及旅游区规划等工作。受到了公司一致好评,他们高兴地说:有这样配合支持我们建设的村两委一班人,以后我们不愁企业和地方关系搞不好,我们安心生产经营的信心更足更大了。截止目前,刘院村境内已落户1家,我村村级基础建设在上级领导关心和企业业主投资下以展现美好愿景。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过去,刘院村是个农业大村,村里大部分农田主要是种植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群众增收渠道不多,经济状况较差。村两委始终认为:不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难以挣到好的收益;不搞好示范引导,产生不了辐射带动效益。为此,村两委一班人,凝心聚力,创新工作,准备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村两委一班人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来抓,抓大户,搞示范,建基地,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是促进土地流转。村里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我们多方引来农业大户来村里承包经营,把项目区2200亩土地流转给大户,群众亩均净得土地租金500多元。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村两委同志积极帮助农业经营大户协调用地,走规模经营之路。吸引能人大户建立花卉苗木养殖基地,分别在旅游大道路边租地几百亩,常年从事花卉、景观林生产和生猪饲养,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年收入25多万元。现在村里像他这样从事规模种植、养殖大户近3户,户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

三是做好服务文章。每年农业生产大忙前,他们都请来县、乡农技专家,在村部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给农民群众传授农业适用技术。现在村里大多数农户种水稻都是采取直播,既省时又省力,收成又很好。除此之外,村两委同志还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大户购买大型农机具,推广农业机械化,当农户购机时,他们帮助农户办理购机补贴手续,今年全村涌现农机大户3多户。

三、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村两委一班人始终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大如天。自己根生土长,如果不把民生工程实施好,既对不起群众,也对不住自己。近年来,该村两委积极争取,跑上跑下,争项目,要资金,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民生工程。近年来,我村抓住整村推进建设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投资数百万元,建成通组水泥路多条,总里程8.5公里;投资15万元加强村部改造,村级办公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300亩,土地置换项目108亩,盘活了土地资源,优化了农业生产条件;旅游大道征地数百亩,用于扩大村建设规模,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上,我村严格规范程序操作,施行《四议两公开》,实施了道路新修、支渠清淤和硬化,就“当家塘”扩建工程达20多处,处处工程质量过 关,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在农村沼气池建设上,他们走家串户宣传沼气池建设的好处,施工时,帮助施工队协调解决材料购买、运输等问题。仅几年,该村就新增沼气用户20多户。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上,我村想利用刘院村小学建设,筹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在农闲季节,组织周边青年人到此打球娱乐。在“农家书屋”建设上,他们定期开放村部书屋,不少有文化的群众按时来村部阅读。

对于民生补助补贴类项目,村两委同志更是严格按照标准条件,实行“一卡通”打卡发放,坚持标准,规范程序,及时公开,不搞优亲厚友,不打一点折扣,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特别是在刚刚实施的农村社保、医保、农保和老年证办理工作中,他们采取召开广播会、进组入户宣讲等形式,扩大宣传,讲清政策,帮助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所需资料照片等,为外出打工的家庭户垫交“三保”经费,短短一周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三保”缴费任务,及时为老年群众办妥了老年证。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的新形象 篇3

关键词:经济时代;图书馆;员工形象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和信息的枢纽,正经历着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发展。图书馆员是知识传播的中介,是图书馆形貌的传播者,作为图书馆的一张明信片,其是衡量图书馆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中,图书馆员要有一个新的形象。

一、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面临的挑战

1、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已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的读者因学历、生活经历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事情因环境的变化,信息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如何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动态调整服务机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图书馆员工作内容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不断应用,电子期刊、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数字化信息资源被不断地纳入图书馆的馆藏中,图书馆员不再以书籍作为主要的工作对象,其工作内容正由传统的搜集、整理、收藏等向着信息资源开发、知识信息传递转变。图书馆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为读者提供快捷、多样、高质量的服务。

3、图书馆员服务方式的变化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知识机构。传统读者到图书馆查找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获得各种服务,馆员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图书馆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同时用户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在家里、办公室、餐厅等任何可以连接网络的地方接受图书馆员的服务。

二、 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员形象的要求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变革和读者信息需求的改变,影响了图书馆员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图书馆员形象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图书馆员提升自身素质要牢牢树立以用户为中心、服务至上的理念,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并解决问题。

2、较好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知识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馆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带动,微机现已成为现代图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成为存储相关文献存档的主要手段,其能实现自动化的查找和网络化水平检索功能,从而达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灵活掌握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已经成为馆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敏锐的信息意识

以现代的互联网为背景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运作中来,所以作为图书管理人员更应具备对于浩浩荡荡的资讯中能利用敏锐的眼光发掘信息的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们捕获,判断和及时获得对他们的意识程度的有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每一时刻都是瞬息万变的。图书馆员必须能够捕获有用的和及时的信息,并分析整个序列、加工处理,以满足读者的不同层次,不同的知识面,不同载体的信息量需求。基于全世界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大趋势所需,工作人员应认识到各式各样的服务需求性和媒体多样性的必要,学会评估和整理、利用和传递有用的信息。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学会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提升,沟通是一项基本的素质,图书馆员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优雅的言谈举止为大众服务,能够给予读者的“零”的距离,使读者亲切友好地深深被知识的海洋所熏陶其中,在让读者建立信任度的同时建立起良好心里的形象。因此,图书馆员和读者必须重视平等互助、和谐的环境。另外,图书馆理人员要学习和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去提升自我的服务能力[1],从而更能够准确了解读者的真正要求。

三、 提升图书馆员形象的途径

1、注重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馆员的工作是服务性工作,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应赋予图书馆的建设事业上。图书馆要通过开展礼仪培训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将创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学术钻研环境,尊重知识和人才对图书馆理所带来的有利建设。图书馆员所提供的是为读者创造良好环境,为读者造就思考的空间,真正能够承担起为读者所需而想的服务出发点。从被动式的延迟服务转变为提前式的服务,改单一的服务为全方位服务。

2、开培训、办讲座、建研讨,继续教育

举办培训、开研讨会,办学术会议和其他形式的能力提升活动,对图书馆员来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提高图书馆员信息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图书馆理员的工作能力,受教育程度,以及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性,即制定质量目标和系统化培训过程。图书馆员交流学习去理解和把握当下社会热点课题,及时为大众所关注的时代课题所提供适时服务。这样一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验交流,同时也为传递信息,开阔个体的视野起到了作用,从而更能够促进图书馆的更快更好地发展[2]。

3、引入竞争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环境在时刻变化着,从而对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带来巨大的冲击。完善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图书馆员的求知欲、进取心,深化激发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这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小 结

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我们必须注意塑造图书馆理员统一形象,以求打造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致使他们的工作能扮演出更合符大众对知识追求道路上的服务者,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知识宝库的助手或信息的领航者,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倪宝华.浅谈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J].西北职教,2007-10-15.

形象经济 篇4

冯长根说, 存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 科技社团的地位日益显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重要作用。全国学会在积极进行创造性实践, 为国家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的同时, 发挥各自专业特长, 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

2008年, 我国南方发生重大冰雪灾害, 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中有160余个积极参与到科技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去。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5万元, 专职工作人员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50多万元, 组织动员所属会员单位和分支机构捐款捐物上千万元。中国林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等围绕冰冻雨雪灾害和灾后重建献计献策。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 中华医学会等医科学会积极组织发动会员深入灾区投身医疗救治, 及时向中央及有关部门提交《国家地震灾害心理应急关怀建议书》,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20个全国学会联合在中国科协年会上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 为决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康复医学会多次组织康复医疗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调研和救治, 促进了地震伤员早期康复介入的有效开展, 中国心理学会联合有关单位在灾区成立了10个工作站进行灾民心理干预、并提出了《汶川地震心理援助20年纲要》。

针对社会上的各类弱势群体,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彩虹行动”——留守流动儿童心理支持计划。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在家乡的子女心理状况进行调研和心理干预, 先后在安徽、四川、贵州的中小学校30余所2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干预试点。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一批学会长期坚持科技扶贫, 树立了学会公益组织的良好形象。

冯长根指出,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是我国科技社团的主要代表, 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和科学共同体的组织载体。中国科协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全国学会应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形象经济 篇5

一、感受经济学的含义 感受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生感受这种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的一门学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的一门学说。被称为“最古老的艺术和最新颖的科学”、“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假定:“资源是稀缺的”,“选择是必要的”,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的。感受经济学认为每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最稀缺的资源,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感受将伴随每一个人走完人生历程。简单地说,感受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具有生理与心理两重性。感受的生理过程是人对外部刺激→反映→归类的过程。感受产生于感官受到外部刺激,如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是感觉、感知的结果,是认识、推理的起点。感受的心理过程是感觉→认知→情感→意向。俗话说的“先尝后买”,就是感受→认识→推理→行为的过程。感受是购买的起点,意向是购买和是否重复购买的关键。感受的特性包括: 1感受是瞬间的又是持久的,可以一见钟情,永志难忘,也可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

2、感受是琐碎的又是整体的。如:我国出口日本的一批女裙上有一个被遗忘的大头针,这本是一件小事,但是它刮破了日本顾客的腿,导致整批服装被退货,就影响了中国服装的整体形象。

3、感受是具体的又是模糊的,顾客认为服务员应该微笑服务,服务员没有微笑,顾客就会感到被怠慢,这是很具体的;爱是最强烈的感受,但好多人说不清楚什么是爱;同样,我们来到一个景色宜人的地方感到心情特别好,但好在哪里却往往说不清楚。

4、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两个人同时看到一件毛料西服2000元,a可能觉得太贵,b可能觉得一点儿也不贵。感受经济是指对消费者的感受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如同知识经济是指对知识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一样,不同的是感受与知识两者研究角度不同,任务不同。知识是一种生产力,知识解决怎麽干的问题,感受经济学解决为什么干,干什么的问题,不仅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关系到目的论。感受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感受的性质、功能与规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门边缘交叉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有两个领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微观经济学运用供求方法和边际方法研究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感受经济学作为一种新颖的经济学理论有利于解决当前个人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的难题,有利于解决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问题。所以笔者将其定位为一种微观经济学。

二、感受经济学的价值

(一)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可以令企业和商家任意驰骋的广阔天地。感受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感受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地球上66亿人,可以说人人有感受,时时有感受,处处有感受,终生有感受,而且感受的包容量非常大,感受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从人一出生,他的寒冷饥渴是感受、舒适温饱也是感受、幸福、成功是感受、痛苦、失败也是感受、喜怒哀乐是感受、男欢女爱也是感受、快意恩仇是感受、情天恨海也是感受、新颖亲切是感受、陈旧冷漠也是感受,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判断“好人”“坏人”是感受,对与错也是感受„„站在感受经济学的角度,人一生都生活在感受之中,人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感受,避免不好的感受,为什么没人去研究它?为什么没人自觉地生产它?过去我们研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与感受有关,但是两者的目的、方法都不同,感受与消费心理只是一种交叉关系。同时,感受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一种感受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感受,需要新的刺激,所以研究感受的需求,满足不同的感受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二)研究感受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想方法、使市场、? 需求、科研、顾客至上等概念回归到它的本原。这一点可以通过“新需求理论”反映出来。新需求理论新在何处?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中的“需求”与感受经济学的“需求”不是一回事。经济学、市场学中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2000年教育部规划教材)通常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就越多。但是,这不是公众本身的需求,不是来自生命渴望的需求,不是感受的需求。

(三)研究感受经济学,避免科学与生产的“异化”。所谓异化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已的力量。”马克思分析了劳动的异化,货币的异化,财富的异化,人的异化。其实,科技与市场也会异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会进入一个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轨道,象被吸入一个旋涡而出不来,忘记它的本来意义。例如:人类为保卫和平,造出了原子弹、中子弹,科技无限制造无限,直到美苏(俄)拥有核武器可以把我们唯一的地球毁灭6次,严重威胁了人类和平。科技无限、创造无限,但是离了人能感受到的优势、科技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飞向何方。当代科技飞跃,一日千里,可若是忘记科技的初衷、岂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四)研究感受经济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思路。新的经济增长就是研究消费者的感受,生产良好的感受。用消费者的感受去审视我们生产的各个环节,用研究感受去弥补目前的营销学、广告学、公关学、管理学、心理学的不足。研究感受经济学就如同牵住了市场的牛鼻子,抓主了可持续发展的纲。因为人的感受是全方位的,感受是全过程的,它不象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精力主要放在售前。也不象形象、品牌、主要作用于心理,它不象推销技巧只施展于售中„„。感受是全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售前、售中、售后都有感受;感受是多种多样的,幸福、舒适、新颖、刺激、浪漫、怀旧都是感受,如果我们调整视角,使传统工业与感受经济学结合起来,就会导演出许多新剧来。

(五)感受经济学可以与其它经济学相互促进,推动经济发展 感受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优势,但是它包容性很强,与传统经济学和一些新的“经济学”在相当多的地方也并不矛盾,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与传统经济学相比,都是研究资源合理配制,不同是,我们重点是研究人,不仅限于自然,我们主要开发人的感受这一特定的资源。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科技使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化。知识价值的革命,使知识成为新的价值取向,知识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卫星通讯与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媒介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快捷的现代交通可以使环球旅游成为惬意的享受。总之,现代科技可以创造出以前想都想不出的奇迹,人类可以太空育种的食物,到蓝天遨游,在海底举办婚礼,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接受最好教育,感受最新奇的世界,甚至已经有人花钱去遨游太空,感受宇宙生活,美国的富翁蒂托已经捷足先登„„人类的感受空间从未象今天这么广阔。对这一巨大的感受资源不加以认真研究,认真开发,简直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三、感受经济与市县形象策划 感受经济与市县形象首先要导入cis。设计市县的“吉祥痣”,展示市县“吉祥痣”,让世人一目了然。城市形象的内容从文化角度看: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表层的行为文化、浅层的物质文化。从cis角度看: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听觉识别系统ais;环境识别系统eis。从特色看巴黎是“时装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香港是“动感之都”; 威尼斯是“水上之城”;底特律是“汽车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受的个性定律 为什么要有个性?

1、人是个体存在,“人民不会痒痒”,感受因人而异。

2、经营决定的,竞争决定的,不是希缺资源,没有人要。世界流行一对一消费(one to one)

3、当今已是崇尚品牌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一定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这种独特的“个性”,牢牢地把消费者吸引,使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品牌因此大行其道。

4、城市的迅速生长与扩张,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个性衰退与特色丧失,城市间的雷同现象越来越突出,形象差异越来越模糊。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从古都到新城,大体上都沿着类似的结构、相近的功能、共同的模式发展,或战略不清,或定位模糊,或简单模仿,或决策草率,城市无整体风格、无民族特色、无地域特征、无个性特点,形象建设陷入误区:大立交、宽马路、阔广场,草坪热、大树热、仿古热,欧陆风情、形象工程、轰动效应,此起彼伏,“跃进”之风盛行。自然的景观被破坏,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肌理被肢解,有机的秩序被打乱,病毒般的城市形式主义和庸俗主义盛行。传统的古镇、老街、民居被“整旧如新”,悠久的历史遗存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城市形态与城市形象处在急剧的变迁和动荡中。“破坏性建设”贻害城市,“遗产”一天天少了,“遗憾”一年年多了。大楼越盖越高,广场越建越阔,马路越修越宽,城市离人的需求却越越远。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和谐与宁静,整体之美、特色之美、动态之美、充实之美离我们远去,个性与特色几近消失,韵味和品位成过眼云烟,城市发展出现“特色危机”。运用广告创造出有利的独特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方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绝无混淆的清晰印象。

四、感受经济学七惟一策划法 包括:寻找、辨证、占有、创造、张扬、保护、超越我的惟一定位观念,”

1、寻找我的惟一,科学定位:对自己的资源盘点,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找出什麽是惟我独有的,以此作为创新的基点 早在50年代罗瑟·瑞夫就提出“独具的销售说辞”。有定位才有市场。定位不仅仅是决定我们“建设什么”我们“卖”什么;而且决定我们“不建设什么”,我们“不卖”什么。好的定位,才会有好的市场,品牌要独特,离不开准确无误的定位,这个“位置”占不下来,品牌肯定会在市场中淹没。如何寻找我的惟一? 空间:你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做多大的买卖。寻找世界的惟一,全国的惟一,全省的惟一,全地区的惟一。时间:历史上的惟

一、近代的惟

一、现代的惟

一、改革以来的惟

一、胡锦涛时代的惟

一、未来的惟一。政治、经济、文化分类 政治事件典型:天安门、井冈山、深圳、凤阳。经济产业典型:中关村的it,宁波的服装、天津的工业、东莞的电脑组装、温州的电气鞋。中国打造城市品牌比较成功的范例,有大连和青岛两种模式。大连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而这个品牌的创立与经营者便是市政府领 导。他们用经营的眼光看待整个城市资源,把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他们着力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国内外商家来此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和购物,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企业:青岛的“五朵金花”,即青啤、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青岛是利用工业名牌来打造城市品牌,即通过上企业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最好的产品输出到区外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自然:黄山市、张家界、九寨沟、北京黑龙潭。大峡谷、天沟、攀登珠峰产业化„„ 文化:上海电影、北京的舞台、高雅艺术;无锡电影城、刘三姐民歌节„„

2、辨证我的惟一 即用辩证法,象医生诊断、辨证一样,从你的众多惟一中(如果你有的话)找到最恰当,最有市场价值的惟一,作为创新的起点。大西北出卖荒凉;出售大庆的第一滴油;出售黄河的一滴水; 可是:王羲之的家乡、诸葛亮的家乡开发不够。埃及阿斯旺大水坝当年的目标想利国利民,结果建成是反面教材,移山填海造田,破坏湿地,瘟疫流行„„。辨证我的惟一要考虑是“谁的惟一”,惟一的价值筛选。我的惟一对谁有利。寻找双赢。不能孤芳自赏。北京的京剧,需要振兴,到巴黎没有感觉,没有市场。对政府有利,对哪届政府有利?对市民?那些市民?对招商对象?对那些招商对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例如: 大连——重新定位;天津——解决人气;文登——迎接江泽民,打农村精神文明的牌;新温州模式——德力西要发展要参与3000亿农村电网改造。bda——北京开发区的地位;京开——股票上市;德州——老城无空间,开发新城;炎陵县——与陕北挣炎帝文化历史资源。延安——老区,开发西北。良乡——第二期工程,开发招商。广东xx镇——定位、招商。河北定位——解决“灯下黑”的问题。策划价值:合适最好。治病最好。解决问题最好 建议推行城市cis设计 identity,是身份,统一,身份应该是惟一的。北京的形象——最大气的城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理念——科学与民主。标志——市花、月季、菊花;市树——国槐、侧柏;吉祥物——兔爷、麋鹿(四不象);市旗-没有;市歌——没有。代表性建筑:长城、天坛;我们提倡:天安门。国际城市的惟一性案例:中国历代帝王庙曾经办学校:意大利——万神庙;巴黎——先贤祠;拉雪兹神父公墓、拿破仑的墓都是著名景点。

3、开创我的惟一,如果本组织没有什麽“惟一”,或仅有的“惟一”不适宜作为策划基点,就需要创造新的惟一。(理论创新、感受经济,cis、)没有值钱,有价值的惟一怎么办?路是从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走出来的。创新时代,创造自己的惟一。不要盲从,跟进、大跃进,一窝蜂;西游记宫数以百计、一个城市三个丝绸节。外宾不知道应参加哪一个。克隆大战,两败俱伤,三败具伤„„ 成功的案例:100前的底特律——汽车城;100年后的硅谷成为 it产业的孵化器。牛津、剑桥小镇,出大学。香港——移山填海建设中银大厦、国际会展中心成为最新标志性建筑,第一高楼。马来西亚——建成双塔,堪称世界第一。马来西亚云顶,建成世界第一大饭店,(世界第二大赌场)。??? 大连:移山填海,建成老虎滩景点,星海国际展览中心„„大连服装节城市名牌,推展足球、马拉松„„宁波——建成雅戈尔城雅戈尔大道、雅戈尔体育场(八一男篮主场)深圳——渔村----国际绿化城市,改革开放桥头堡。河北清河——穷则思变,梳理羊绒世界第一。温州岳清-电器,德力西、正泰、民营企业领袖。全国第七、第九。浙江路桥: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家。台州阀门城:铜阀门占世界产量80%。东莞:电脑,世界70%。产品创新(不吃老本)法国香水城:每年2000款淘汰后剩下20 款;瑞士手表:机械表——电子表——斯沃琪电子表-每年2000款,只留一款。日本小西六:发明傻瓜相机-发展数码相机,充电电池,世界惟一。威尼斯;推出狂欢节,面具,标志性建筑。标志有个性,才有生命。要因势利导,借势创奇,孙子曰: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他们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悉尼的歌剧院、比利时的原子纪念塔。都很有创意。

4、占为我的惟一,即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使之为我所有。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宝库中,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在不断激增的信息中,有无数宝藏有待开发,等待我们去唤醒。时空转移也是创新 世界资源:海宁耐尔袜业-成为美国杜邦惟一代理。石家庄:利用友好城市洛杉矶的文化创建合资企业洛杉奇食品名牌,威海:建成韩国城,韩国旅游大大促进城市经济。占有历史资源: 例如:河南郑州中药厂破产后——更名河南信心药业,建设企业文化时,我们就找到河南医圣张仲景这个“根”,定位于继承“医圣”的文化,企业文化围绕学习张仲景做文章。理念中有三条与张仲景有关,其中两条还引用了原话,还派人去河南南阳张仲景故居取经。在公司内塑像等等。另外:重庆地维水泥——女娲文化;恺撒皮衣——恺撒文化。炎帝陵——神农氏文化。再例如:孔府酒、孟府酒、板桥酒,孔乙己、咸亨酒家、老莫蛋糕„„北京的胡同游成为产业,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等等。

5、张扬我的惟一 即大肆宣传你的惟一。如果你找到、创出、或占有了“惟一”,千万别犹豫,别客气,以此为基点,快快展开创新的翅膀使它高高地飞翔,要让世界知道它。(大会堂、公共关系活动、)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可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我们提倡运用四名五度战略:四名:名人、名品、名地、名门。五度:定位度、知晓度、美誉度、指名度、忠诚度。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结合独特的定位,展示独特的形象说辞。例如: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西班牙——阳光下的一切;america states here宾夕法尼亚——美国从这里开始;it feel so different;魁北克——感觉如此不同。amazing? thailand ;泰国——神奇的泰国;新加坡——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特色: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男性化的城市——大连;最有欲望的城市——深圳;最女性化的城市——杭州;古朴的城市——西安;最温馨的城市——厦门;最神秘的城市——拉萨;最说不清的城市——广州;最浪漫的城市—— 珠海;最悠闲的城市——成都;最火爆的城市——重庆;最伤感的城市—— 南京;最市民化的城市——武汉;

6、保卫我的惟一 即要利用法律的及一切手段保护自己的“惟一”。惟一是创新的成果,是能带来超额利润的新的财富长点,但很容易被剽窃模仿,使之丧失惟一的地位。因此,应马上加以保护,对自己的无形资产、创新成果要及时申报。

1、法律占位保护(注册);

2、心理占位(百姓怎么看,攻心为上);

3、传播占位(怎么说,整合营销传播);

4、舆论占位(说什么,利用民意民情)

5、权威占位(由谁说、机构、人。首届策划艺术成果博览会聘请李鹏、李德生题词、公共关系请李瑞环、薄一波题词;炎帝陵请胡耀邦、江泽民题词)

6、品牌占位(聚焦,城市名牌战略、大连、延安、文登、威海、温州的品牌战略)

7、物化占位(形象化、万州建行建大钟楼。)

8、公关活动占位(生动化。博鳌论坛、天津世乒赛、中国服装大会、全国药材订货会、潍坊风筝节„„)

7、超越我的惟一 即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要有危机意识,今天的“惟一”明天可能就成为一般。历史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过去,一项发明可以独领风骚几百年,现在,一项新技术可能进领先几个月,甚至几天,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形象经济 篇6

1843年9月2日, 苏格兰制造商詹姆士·威尔逊创办了著名杂志《经济学人》, 每周六刊发, 以独立立场、专业化、鲜明尖锐的观点、高品质闻名于世。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的“The Economist (British Journal) ”这样写到:《经济学人》是一本“由伦敦发行的, 刊登新闻和意见的周刊杂志, 被大家认可为同类杂志中最优秀之一。它刊登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特别是国际和政治方向与世界经济的预估。它崇尚理性和自由, 杂志中的所有文章, 除非特别的报道之外, 都没有署名 (也没有报头) , 由此它呈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1)

每一期的杂志页数在70页到80页之间, 主要分为18个大板块, 分别:一周要闻、领袖、读者来信、简闻、亚洲、中国、美国、美洲、中东和非洲、欧洲、英国、国际、商业、法国和经济、科学技术、书与艺术、金融预测、讣文。

在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媒体带来了信息爆炸, 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 传统的纸质媒体遭受重创。然而, 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过去10年, 《经济学人》的发行量, 每年都以7%到9%的速度上升。不仅如此, 杂志100余万的发行量, 有80%在英国本土之外。

从杂志的板块可以看出, 尽管杂志身处伦敦, 但是它关注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从美国大选到非洲某国政变, 《经济学人》关注的是世界性的主题, 囊括了几乎全球所有重要的甚至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信息。

本文主要应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具体个案研究法来对经济学人中国专栏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 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法定论是目前比较通用的, 他说:“内容分析法是一类对显性传播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定量描述的研究的方法”。此论文通过内容分析, 研究自十八大以来即2012年11月8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近两年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中国”专栏中的大部分原版报道, 由整体到局部的来分析把握。具体个案探究法, 在整体把握全局的前景下, 局部也不能忽视。本论文还将运用个案具体分析法, 宏观上加入微观, 来填补定量分析的空缺。因此在后文中会挑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 也会对政治、经济类进行专题分析。两方面取长补短。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英国的财经刊物《经济学人》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十八大, 中国换届选举以来, 即自2012年11月8日到2014年12月31日为期两年左右的大部分报道中所有报道的英文原文, 共100期, 每周篇数不等, 共计262篇, 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深入分析这些文章所构建的符号形象。

三、政治内容分析

笔者将对这262篇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 报道的内容涉及了三个方面, 政治、经济与社会, 而政治类报道所占比重是最高的, 本文将聚焦于政治报道, 通过数据统计, 具体文章分析来进行探究。

在2012年11月8日到2014年12月31日笔者所阅读的262篇报道中, 政治类报道共有130篇, 也就是占了总篇数的49.62%, 其中2012年11月8日起到2013年底共138篇, 政治类报道71篇, 占51%, 2014年报道124篇, 政治类报道59篇, 占47.58%。由于十八大在2012年底召开, 2013年正值新领导人上台执政, 政治类报道相比较2014年多一些, 但总体来说, 两年左右的政治内容都占总内容的近一半。

《经济学人》作为以“经济报道”闻名的杂志, 无论是正当中国换届选举, 亦或是平时, 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篇幅都占首位, 可以看出, 外媒, 和精英阅读人群对中国的政治关注之大, 甚至远超于经济动态。

1. 内容领域统计

笔者将政治内容分为四个小板块, 分别是政党与政策、外交与军事、香港与西藏、民族与宗教。在政治报道总样本的130篇中, 政党与政策相关报道占了88篇, 占总样本的67.7%, 超过半数;外交与军事共有23篇, 占总样本的17.7%位居第二;香港与西藏作为单独版块的文章共有20篇, 占总样本的15.38%;而民族宗教的相关报道共4篇, 占3.08%, 虽然比重最小, 但重要篇幅以及报道力度仍彰显了它的重要性。

在政党与政策类报道中, 涉及到的主要的主题有:聚焦十八大换届后的新领导人, 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中国面临重要经济、司法制度、行政结构改革 (以经济改革为主) 、反腐行动、审查制度、薄熙来等重要领导人的审判;外交与军事主要涉及到的主题有: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及南海问题、新外交策略;香港与西藏相关报道的主要主题有:西藏达赖大喇嘛、香港占中;民族与宗教所涉及的主要主题有:新疆维吾尔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与管理问题。

2. 媒介视角下呈现的政治形象

媒介视角下所呈现的政治形象, 主要包括, 国家领袖形象, 政府形象, 和外交军事呈现的整体形象。形象可简要归纳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下文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1领袖

由于笔者所选取的样本临界点是十八大, 恰临新一届领导人上台, 中国政治高层迎来换血, 新一届领导人, 以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为首的班底, 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怎样崭新的面貌, 无疑是中外共同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为期两年多的报道中, 《经济学人》通过数篇聚焦领导人的集中报道, 从好奇到清晰, 以他们自身的视角, 为我们展现了外媒眼中新一届领导人的“第一印象”。

换届后至2013年的一年多中, 《经济学人》对习近平主席的描述都显得模棱两可, 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媒介形象。在2012年11月17日的报道中, 习近平主席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的首篇, 名为“Changing guard”即“监护人换班”的报道中。副标题为“China shuffles its leadership, putting a‘princeling’in command”即“中国领导人换届, ‘高干子弟’掌舵”。此外, 由于外媒缺乏对新任主席的了解, 只是基于出身高干家庭, 推测他应当比前任主席胡锦涛, 更具有魄力进行改革和对付一些统治家族。

但是一年多以后, 新主席的形象逐步清晰起来, 并在2014年的报道中, 被大篇幅的提及。

正面形象实例:在2014年的第一期《经济学人》名为“New flavour”的报道中关于新的主席风格, 提及到了新主席亲民的姿态, 并将其比作乾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是2014年9月20日的中国栏报道, 作为封面报道, 《经济学人》杂志为新主席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他爱抚小牛, 捧住宝宝的脸颊, 踢足球。他在公共场合笑意昂扬。他自己撑伞, 不坐豪车, 自己拿着自己那碗饺子去餐桌吃饭, 盘着腿坐在农民的小屋。他迷人的妻子陪他出席国际事务, 在世界领导人中间显得又高又自信。 (2) 在2014年4月12日期刊的反腐报道“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网络有时候看起来牢不可破, 这一次, 习先生想要证明并非如此”。 (3)

负面形象实例:在2014年2月15日关于学术报道新闻中, 撰稿者引用了经济学教授夏叶良的话。 (4) (5)

总结:通过聚焦政党领袖主席, 我们可以看出, 媒介所呈现的新一届的领袖形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正面形象看来, 新一届的领导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自信。新一届领导人, 以习近平主席为首, 在国内和国外的大小事物处理上展现出了不同于往届的笃定。同时亲民, 新一届领导人展现出亲近民众的姿态, 主席时常微笑亲力亲为, 勤俭不铺张, 拥有“习大大”的昵称, 总理是个踏实的实干家。并且, 大力改革反腐的形象也给外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除党内毒瘤, 持久且高效, 展现出了光彩的一面。除了正面形象之外, 负面形象有专制。除此之外, 意识形态控制也是频率极高的, 领导人加紧审查制度, 扩大意识形态渗透的形象也如影随形。

2.2政府

十八大后, 新一届政府上台, 无疑引来了诸多的关注、猜疑和期待。《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中关于政府的报道同样呈现了正负两极的形象。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 在正面形象的报道中, 提到频率最高的是“改革”二字, 包括经济改革、司法制度改革、民生政策改革等等, 在《分裂的房子》关于房产税改革的文章中提到, “即改革的范围之广令人震惊” (6) , 文中提到了中央出台了35个目标, 包括修正不平等现状等改革措施;《“把我变超大”》的报道中, 提及政府部门改革, 合并部门;《没有寺庙的僧人》的报道中提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等。紧跟其后的是反腐话题, 《灭火吧, 王队长!》中, 提及王岐山带领反腐队伍, 并受益于他自己没有孩子可以更好的打击腐败, 《“派对时间”少了》文中提到, “这场行动自一年前由习先生主持开展, 并且令人惊讶的广泛而持久, 如今踏入第二年还如第一年一般强度” (7) ;信息更加透明化也出现在了新一届政府的关键词列表中, 《新的恐惧》, 即“目前为止, 政府的反应和透明程度比2003年高出许多, 莱瑞先生说, WHO非常满意这样目前信息共享的程度。” (8) 而在正面形象的报道中, 虽然次数不多, 也反复两次提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所改善, 政府开始听取人民的意见, 在《用力踩刹车》的报道中, 提到由于群众的抗议, 政府将“黄灯不踩刹车处罚等同于闯红灯”的条例, 改为“接受教育”。

负面形象中关于妨碍言论自由, 主要是关于网络微博的审查制度, 与以香港为主要阵营的新闻自由的诉求的相关报道, 在《从微博到微信》中, 文中写到即“2013年年底, 一个宣传官员说权威部门已经成功“清理”了网络。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微博账号。有一个称现在微博已经成了植物人状态” (9) , 在《袭击新闻人》中, 引用民报记者的话, 即“一个民报记者说, 他带领他们抵抗那只想要干涉新闻室的隐形的手”。而关于民主改革的议题, 在《爱习主席的所有人, 都说好》 (10) , “公报好意地提及了民主十二次, 但是议会监票员很久以前就学会了某些数字最好忽视为好。” (11)

中国政府的中立形象主要表现在外交和军事方面。在国家建立经济交往, 加大经济联系;与此同时, 积极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例如向联合国维和队增派士兵, 担当调停人, 组织会议等。

总结:政府形象在2012.11-2014年的报道中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在新的领导人上台后, 注入新鲜血液的政府, 一方面出现了全新的趋势和优点, 另一方面在部分旧的固有的缺陷上反而变本加厉。具体表现为, “新政府”不同以往的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在经济、司法、民生上都卓有建树, 唯独在民主政治制度改革上犹豫不前;政府积极打击腐败官员和陋习, 涉及范围广且出乎意料的持久;在信息透明化、改善强权强制的人民政府关系上出现了好的契机的情况下, 领导人开始公开表示要尊重人权, 但又在网络上进一步加紧监管审查, 逮捕公共知识分子和反派, 妨碍新闻自由, 对少数名族的严控监管和压制, 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宣传, 又展现了一种倒退。

3. 新变化

笔者将材料的时间定位在十八大, 就是因为十八大会议是一次重要的节点, 所谓“辞旧迎新”。新的领袖, 新的领导班底, 必然带来新的气象。同样的, 在外国媒介下所呈现出的媒介形象, 也必然会出现不一样的地方。笔者将比较十八大前一年和后一年, 与换届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报道, 展现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新突破, 并通过对比, 揭露出不曾改变的“负面形象”, 希望可以依次带来新的启示和认识。

在先前学者研究的2012年1月28日到2013年1月26日《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文章中, 做出了以下统计:“统计得出在政治领域全部70篇的报道中, 正面报道有0篇, 中立报道有5篇, 负面报道有12篇, 偏见报道有52篇。” (12) 尽管每个人衡量的标准都会略有差异, 但是从丰雪的研究报告来看, 在这一年 (主要是18大召开之前) 的报道中, 中国的政治的正面形象是不存在的, 反而充斥着大量的负面和偏见报道。而从上文我们所举出的具体实例来看, 在换届之后, 《经济学人》确实对中国做出了一些正面形象的报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政党与政府确实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并且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注意。

而笔者样本中2013至2014年, 即换届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报道中, 也出现了两个比较显著的变化。1.地方政府自2014年开始以相对独立的形象出现在报道中, 而在2013年中国政府总是以整体形象存在的。 (在2014年33篇政党与政策报道中, 地方政府专题报道达到5篇之多) 2.2013年经济学人以关注西藏为主, 而2014年14篇香港与西藏的报道中, 香港占到了13篇。

当然, 有改变的, 也一定有不曾改变的。不曾改变的主要集中在负面形象的“专制”与“人权”专题上。

四、外媒对中国政治媒介形象建构存在的意识形态化问题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经济学人》在个别报道中存在着将事件有意无意“关键词”化的现象。在西方对中国的关键词中, 其中频率最高, 最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是“专制恐怖”与“打压宗教”, 而撰稿者在个别文章中, 通过话语的组合, 传达出了超出事件本身意义, 或者偏离焦点的带有偏见性的文章, 给中国政治形象带来了很大的不合理的负面影响。

如在2014年8月30日的《禁止狂热信徒的区域》文章中, 讲述了基于轰动一时的5·28招远麦当劳杀人事件的犯人被判死刑展开的讨论。招远麦当劳杀人案指的是在2014年5月28日山东省招远市的麦当劳餐厅里, 一名无辜的女子因不肯给予陌生人电话号码, 被口中叫嚷着“恶魔, 永世不得超生”的两男四女活活殴打致死的一宗残酷的案件。这件事件前后也被大量国内媒体报道, 视角分别有围观群众为何不救助, 麦当劳有维护顾客生命安全的义务, 谋杀者的心态和所属宗教属性等, 然而《经济学人》这篇咬着事件尾巴出现的报道, 却以即“一场麦当劳谋杀案给了共产党一个攻击旧敌人的借口” (13) , 作为副标题。通篇文章不但未提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凶徒残酷行径的恶劣影响, 反而一味地为“宗教自由”辩护, 攻击共产党将“狂热宗教”赶尽杀绝。在这里, 笔者并不是不赞同外媒的宗教必须自由、宗教组织也必须自由的观点, 只是在报道一宗影响范围很广、行径反社会反人类的“暴力谋杀”事件时, 套入西方意识形态中所熟悉且得心应手的“框架”中, 来“塑造”中国政府的负面形象是欠妥的。

五、原因分析

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 外国媒体常常带有制度优越感和种族优越感来刻意贬低或者抹黑中国的形象, 在这里必须客观地说, 《经济学人》作为一本精英杂志, 在大部分文章中都采取了中立客观的态度, 并且也将中国正面进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而产生个别“误解”情况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西方对中国国情, 尤其是政治, 雾里看花由来已久, 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优越的西方民主制度的代表”美国, 曾先后派赫尔利将军与马歇尔来到中国, 担任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调解员”, 试图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多党制国家, 却都铩羽而归, 灰溜溜地回了美国。并且, 马歇尔调解时一度认为进展顺利, 觉得双方既然都妥协了, 达成一致了, 应该板上钉钉了, 怎么还会出差错呢?事实上, 到头来, 西方的这些“民主政治家”也没搞懂中国政治的“浑水”到底是什么?

正是因为西方国家与中国国情有着较大的区别, 文化渊源又不同, 不了解, 不理解, 才往往导致把复杂的问题和境况“简单化”、“模式化”, 才出现了“简单粗暴”的标签式框架, 例如“专制独裁恐怖”等。于是, 在陌生的前提下, 经验先于判断, 撰写时就会出现将中国的新闻事件, 变成他们想法的活生生的证据。

再者, 西方和中国文化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宗教信仰”问题。虽然西方将“儒教”称为中国的宗教, 也许儒教确实在行为处事上对中国人存在着一些指引, 它的世俗化核心也建构了整个中国文化框架, 但是, 中国众所周知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家, 儒教并不能确切的称为中国的“宗教”。于是, 无信仰和有信仰常常会产生鸿沟, 无法互相理解, 无信仰的会低估宗教的重要性, 有信仰的又往往会高估宗教在无宗教国家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形象经济 篇7

企业形象简称CI, 它是指“社会公众和职工对企业性质特点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也是企业的表现和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1]同时, 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内在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是公众与企业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总体印象。概括地说, 企业形象就是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意义

1.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的有机结合。在商品的制作与销售技术的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之间的商品力与销售力的差异水平日益减小, 并且其进一步开发也慢慢开始出现瓶颈。80年代下半叶, 日本一家经济刊物曾对200家国内最人的制造企业首脑进行调查, 内容是, 在90年代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致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果80%的人认为:优良的形象。综上所述,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调整脚步, 从过去所坚持的一轴指向转变为三轴指向。

2. 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影响着企业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 决定着员工是否能积极、有效的进行创新性工作,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 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 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逐步形成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共赢的氛围和企业核心意识。

3. 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 满足消费者需求

毋庸置疑, 市场经济下每家企业都想分得市场的“一杯羹”, 获得尽可能大经济效益。但是, 所有企业也不得不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在不断的激烈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 但是市场的竞争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 当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着重依靠商品力和销售力变得极为有限时, 企业就不得不以形象力作为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当然, 从竞争中受益的不仅是企业, 良性竞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 有利于消费者优中选优, 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三、市场经济下企业形象塑造的策略

1. 产品形象策略

(1) 产品形象概述

产品形象 (product image) 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产品的视觉形象、品质形象、社会形象, 是企业在特定的经营与竞争环境中, 设计和塑造企业形象的有力手段。良好的产品形象有利于提升、传播企业形象, 使企业在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等方面体现个性,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塑造产品形象的具体策略

80总第710期2013年5期

第一, 企业必须充分定位产品形象, 把握本行业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宗旨和价格体系。第二, 严把产品质量关。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形象的物质基础, 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形象上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 这也是消费者评定产品好坏的起码标准。从长远看, 也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第三, 打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特色。产品的特色使其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 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然, 产品特色必须建立在以顾客和市场为向导, 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之上。因此, 企业必须赋予产品以一定的精神内涵, 比如情感、信仰等。

2. 企业文化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的外在形象是内在文化的表现。因此,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赢得消费者的亲睐, 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第一, 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企业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始终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列入企业工作重要议程, 不断加强经费投入, 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第二, 全员参与是保证。“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如果得不到企业职工的认同, 没有企业职工的广泛参与, 就如同无源之水一样必然枯竭。”[2]第三, 与时俱进是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企业面对当今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环境就必须与时俱进的开展工作, 创新工作体制, 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 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总结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适时的调整。

3. 公关宣传策略

公关宣传的目的在于将企业形象展示给公众并期望得到公众的认可,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在这一方面, 联想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借鉴。一方面, 联想努力搞好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他们深知, 企业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另一方面, 联想通过广告, 报纸, 网络等渠道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理念,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关宣传策略,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具体而言, 第一, 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与广大公众的密切联系, 促进公众对企业的认同。

第二, 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 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形式, 向社会各界传播企业有关信息, 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第三, 可采用宴会、座谈会、招待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倍函等形式, 为企业广结良缘, 巩固传播效果。

摘要:在商品的制作与销售技术的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之间的商品力与销售力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 形象力作为企业无形的资源存在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对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产品形象策略、企业文化策略、公关宣传策略出发对企业形象塑造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期对企业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形象,产品形象,企业文化,公关宣传

参考文献

[1]余茜.企业形象的战略研究[J].时代报告, 2012 (5) [1]余茜.企业形象的战略研究[J].时代报告, 2012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象传播过程论 篇8

1 传播者

传播者即传播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对传播过程起主导作用。形象传播者决定着形象传播活动的开始和发展,传播内容和信息符号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工作,传播工具的采用和受众的定位,在整个形象传播活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鄱生区形象传播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传播者的角色,发挥传播主体的职能,合理有效地指导和开展形象传播活动。

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因此,鄱生区形象传播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从狭义上来说,鄱生区形象传播的传播者是鄱生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主管单位、鄱生区管理部门、鄱生区各个机构的具体管理者。2010年7月成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是鄱生区的直接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鄱生区形象的直接建设者和传播者,应该担负组织开展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宣传推介工作,同时要承担起传播鄱生区形象的管理作用。鄱生区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日常形象推广的监管和指导工作,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合理地调整原有的形象传播战略,将形象传播作为一种事务性和常规性的工作,做好形象传播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从广义上来说,全体鄱生区人民和江西人民都是鄱生区的形象传播者。鄱生区是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战略,广大鄱生区人民和全体江西人民要积极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传播者,要发挥各地江西籍人士作为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全体江西人民,尤其是鄱生区人民要积极作为形象传播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和传播鄱生区的形象。

鄱生区形象传播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多部门广泛开展合作,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指导和监管职能,创新传播理念,注重形象传播的整体性和持续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部门和广大民众参与鄱生区形象的推广,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益地实施传播策略,以系统整合的方法、按严密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全方位地传播鄱生区的最新信息[2]。同时兼顾形象传播的负面作用,合理进行调适,保障传播顺畅有效。鄱生区形象传播者还需要树立形象的危机传播和危机管理理念,从制度和观念层面,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形象危机,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转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对形象的损害。

2 传播内容

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某一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是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事物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看法和认定。[3]受众根据事物的各种性状特征、行为表现和精神面貌等了解和认识事物,并对其作出不同评价。因此,要充分传播反映鄱生区历史和现状的各种信息,包括鄱生区的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但不回避经济落后等缺陷,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让受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鄱生区,提高社会公众对其的认可程度,提升其声誉和知名度。

鄱生区形象传播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鄱生区的重要意义。要突出在全球性的气候灾难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建设鄱生区的重要意义,强调鄱生区建设与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地方发展的契合。要大力传播鄱生区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强调鄱生区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生区的建设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其次,鄱生区的全面情况。要对鄱生区形象进行总体概括:是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树立其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总体形象。同时,要全面地传播鄱生区的细节,对鄱生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旅游景点、经济状况、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介绍,使受众对鄱生区有直观印象。

再次,鄱生区的特色。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传播鄱生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突出鄱生区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强动力的低碳与生态经济国家级试验区,体现出鄱生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别,给受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要突出鄱生区产业低碳化和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政策体系,凸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价值。

鄱生区形象传播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不能忽视讯息的制作。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传播者要对鄱生区的信息对其进行取舍、优化组合,准确地进行系统化、符号化的编码,[4]形成符号序列,制作出反映鄱生区形象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更好地使传播接收和理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递和受众反馈的载体和中介;在鄱生区形象传播过程,传播者应充分认识当前媒介环境下多样的传播媒介和渠道,把握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扬长避短、科学选择和利用媒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树立大传播的观念,注重对大众传媒之外的传播资源的整合,开发新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合理搭配各层次传播方式和各种传播媒介,建立立体传播网络。

在传统媒介领域,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图书、报刊、画册、影视资料开展形象广告,在中央、省、市的各级、各种媒介上,甚至在海外的媒体上大力宣传鄱生区的形象。在电视台播放鄱生区形象广告片,在报纸开设鄱生区专栏。在媒体上发起鄱生区形象标志设计、征集活动以及形象代言人的选拔活动,媒体进行全程报道。

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在网络上进行广告投放、搜索引擎推广等,创建并完善以鄱生区为主题的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利用手机、博客、播客等自媒体传播工具和传播平台,创建自己的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络账户和微博账户,随时更新,传播鄱生区的最新信息。

精心组织和策划以重大公共活动和商务活动为载体的形象传播活动,利用博览会、文化节、交易会、学术交流会、体育赛事、旅游节事等,开展形象传播活动。利用人际传播渠道,发挥人们的口碑传播效力。提高鄱生区市民的素质,使他们自觉投身建设,利用人际传播的效应来宣传鄱生区。发挥口碑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娱乐界明星以及体育明星等进行各种正面口碑传播。

树立大传播的理念,利用“大媒体”的优势,综合开发新闻传播媒介之外的各种传播资源,重视各种非传播媒介的传播,编写、设计鄱生区的资料,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免费发放或者在特定地点免费获取。利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在户外媒体投放形象。重视各种非媒介传播形式,重视以商品和文化物品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开发代表鄱生区的纪念品及旅游商品,做好形象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精心设计和建设涉及鄱生区的视觉景观,传播鲜明、富有感召力的形象。

4 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传播过程中的第二主体。鄱生区是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要让全国人民充分认识鄱生区,全国人民都是鄱生区形象传播的受众。而且,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将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生区必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受众关注的目光,所以,未来鄱生区会走向世界,其受众将会是世界公众。

鄱生区形象传播的受众,包括现实和潜在的游客和投资者。受众对鄱生区的形象认知和信息需求是形象传播的重要依据。从受众来说,要顺应新媒体发展形势,细分受众,准确进行受众对位,根据不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进行传播。传播者要充分认知鄱生区受众的需求,分析受众的文化背景、欣赏习惯、消费和投资行为等特征,划分不同等级的受众市场。针对不同受众,实施不同的形象传播策略,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5]使受众形成对鄱生区良好的认识,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日益体现出了较大的主动性,并且在二级传播过程中又兼具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受传者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反馈是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和回应,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在鄱生区形象传播中,要重视采取随机面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愿望,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积极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保障形象传播的双向对流,不断改进形象传播工作。

5 效果和影响

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活动对受众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效果就是受众接受了形象信息后,在立场态度、思想感情、行为举止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这也是鄱生区形象建构和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效果上说,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效果要努力实现从知晓层次,走向情感层次、态度层次和行为层次,实现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以及态度和行为改变。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效果要实现信息、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上的突破。信息层次指将鄱生区的全貌完整清晰地传播给受众,形成受众对鄱生区的认识;在态度层面上,使受众在感情上认同并产生投资和旅游的兴趣;最后上升到行为层次,吸引受众成为鄱生区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鄱生区的建设。

鄱生区形象传播的直接目标是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更多受众了解鄱生区,最终达到吸引投资和游客,推广鄱生区产品、发展鄱生区经济的目的。对内,加深鄱生区人民的认同,增强鄱生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团结起来促进鄱生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对外树立鄱生区良好信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获得国际国内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达到吸引投资、开拓市场、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的目的,树立鄱生区在中国版图上的强势地位,让全国受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从而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资机会和旅游热情带到鄱生区来。

6 结束语

不同于其他主体形象的建构,鄱生区是刚刚成立的,缺乏历史传承,很难说得上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以前没有形象和传播经验可寻,所以鄱生区迫切需要大力进行形象建设和传播。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鄱生区的发展是建构和传播良好形象的现实基础。鄱生区形象传播需要在发展的前提上,借鉴其他国家、区域、城市形象传播的宝贵经验,吸取教训,充分考虑到当代语境下多样的传播媒介,充分调动全体江西人民作为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各种传播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传播策略,传播不同风格的传播内容,改变受众对鄱生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推进鄱生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J].国际公关,2005(6).

[3]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传播学视阈下的西安旅游形象传播要素解析[J].新闻知识,2010(3).

形象经济 篇9

关键词:通化,制药,集群,品牌,调查

一、样本与数据效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5份, 有效问卷30份, 有效率86%。其样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男性样本占47%, 女性样本占53%;年龄主体为21~50岁, 占年龄总样本77%;文化水平以本科专科为主, 占文化水平总样本73%;职业涵盖各行业, 分布较均匀。被调查者各项指标分布均匀, 调查人群覆盖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职业。

二、分析与结果

(一) 集群形象方面调查

本文从通化市经济发展水平, 投资环境, 拥有集群发展资源三个方面进行。1.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消费者不满意的有效百分比达17%, 认为一般的有效百分比高达60%, 说明消费者对通化市的经济水平不信任。2.在投资环境方面有60%的消费者满意通化市的投资环境。虽然消费者对通化市的经济水平不信任, 但是却看好其投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 消费者看好通化市的未来发展前景。3.在拥有集群发展资源方面, 消费者对通化市拥有的集群发展资源有效满意百分比达66%。还有很多消费者没有意识到通化市的丰富资源。市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丰富的资源会加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相信企业的产品。

通过对集群形象的调查, 本文认为, 消费者对通化医药集群持有积极的态度, 对政府的工作满意, 可以说, 政府在集群形象的评分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 产品形象方面调查

本文从产品的价格、药效、针对性、产品个性、现有种类等方面进行。1.消费者对价格的满意度较低, 药品价格一直是社会上的关注话题。但是, 通化医药集群作为主要生产普通药品的企业, 价格方面没有垄断的优势, 因此应该积极解决成本问题, 降低药价。2.药效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良好的药品正是因为其良好的药效才会打开市场, 本文所调查的消费者对药效的有效满意度低, 达53%, 这是企业和集群发展的致命伤。应该加强药品技术研究和开发, 才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3.消费者对药品针对性的满意度较低。药品功能的详细分类, 使得消费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面对较多同类药品时, 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功能单一的药品, 他们认为单一功能的药品针对性强, 药效会更好。4.消费者对产品个性的有效满意百分比只有32%, 产品没有自己的特点, 很难让消费者在众多产品中选中自己的产品, 集群内企业应该加强产品同竞争对手个性的区分。5.消费者对产品种类满意度的有效百分比为72%, 表明消费者对目前的集群产品种类比较满意。企业可以加强此方面的宣传。

(三) 龙头企业形象调查

本文从企业公益行为、知名度方面进行。1.消费者对集群企业公益行为满意的有效百分比只为46%, 超过半数的人给予企业负面的评价。因此, 企业应加强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 提高消费者的好感度。2.在知名度方面, 调查了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知晓程度。问卷列出通化制药集群的产品和企业名称, 供消费者选择, 以此为依据调查知名度。在所列的5个产品选项里, 全部的消费者都听过所列的部分产品, 其中斯达舒被所有被调查人知晓。在企业知名度方面, 多数被调查者知道修正药业、万通药业、东宝集团, 茂祥制药和振国集团与前三者相比, 知名度较低。

(四) 联想词方面调查

在联想词方面, 只有少部分被调查者想到药品斯达舒企业修正药业。大部分的被调查者没有联想到任何词语。证明通化医药集群的品牌传播与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连接还很不到位, 消费者对集群品牌形象没有基本的知晓, 说明了集群品牌形象的传播力度不够大。

三、结论

通过对集群形象的调查和产品服务形象的调查, 本文认为, 消费者对通化医药集群的整体外部环境比较满意, 认为集群的发展环境较好。但是对产品和服务满意度不高。政府应该大力宣传集群的整体形象, 借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名度。龙头企业要积极带动中小企业的成长, 谋求共同发展。同时, 集群内企业应加强产品技术开发, 抓紧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 积极生产高品质, 具有独立品牌个性的产品。

形象经济 篇10

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在海外市场的品牌意识构成了日本原产地形象的三大基石。

(1) 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众所周知, 美国开创了许多行业, 比如收音机、洗衣机、电视机、汽车等, 但现在这些行业“日本制造”成了他们新的代名词。日本制造业对先进技术异乎寻常的消化吸收能力, 使得最初的原创国的正面原产地形象完全移植到了日本, 这种替代在国际市场上居然完全消除了技术创新国的影响力。以日本早期的VTR (磁带录像机) 产业为例。早在1950年, 美国就已研制成功广播用黑白VTR, 日本则在60年代才开始起步, 然而, 到了1986年, 日本VTR企业已经占据了82.9%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则完全被挤了出去。日本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一般经历4个阶段, 引进-消化-研发-优势形成。日本企业的合作精神在研发中是不可忽视的, 日本企业常常采用联合研发的形式, 形成了极强的合力。最终形成产业优势, 从而成功的实现原产地形象的转变。而反之,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普遍行为, 然而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与日本相比则相差甚远, 更别提进一步的进行创新研发。先进技术并没有激发中国企业以其为基础, 从而形成本国的特色,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企业躺在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的先进技术上坐享其成, 代培代训, 从业人员, 特别是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 缺少技术工人。没有研发, 就无从谈起优势形成, 只能周而复始的购买新的先进技术, 根本就没有建立自己原产地形象的可能。

(2) 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日本制造业深知质量是产品正面原产地形象的根本, 日本早在1951年就设立了“戴明品质奖”, 用以纪念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 此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提起“日本制造”,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消费者都会想到“制造精良、稳定可靠”、“价优质优”, 在国际市场上, 日本制造的原产地形象代表的就是“精益”, 这使得许多国际企业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购买日本制造, 从而为日本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日本自制造业初期, 便已高度重视质量问题。例如日本丰田公司创立的JIT生产体系举世闻名, JIT生产方式是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 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 通过查找和消除生产工程中各种各样的浪费,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控制的目的。这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质量控制最为先进的国家, 为其获得良好原产地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原产地形象整体较差, 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质量控制有关。我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明显不同之处则在于对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性认知很弱。在我国, 企业把握产品质量往往建立在“检”的基础上, 而日本企业都是以“控”为主, 这无疑增加了我国企业的高成本、低效率、高误差的劣势, 使得原产地形象无法提升。由此可见, 提高企业的认知, 彻底改变我国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 是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原产地形象的有效途径。

(3) 海外市场的品牌意识。原产地形象的正面提升, 除了构建正面形象, 还有对原产地形象的保护。日本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这一点在日本近年来推行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商标注册以及专利申请等代表本国原产形象的海外市场的保护上, 日本企业都十分积极。与之相反, 中国企业多数意识薄弱。例如:全世界80%的玩具都是中国制造。但是, 作为国际玩具产业链末端, 我们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九成以上玩具制造靠“贴牌”, 销售渠道特别是技术标准都由外商说了算, 由外商牵着鼻子走, 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十分被动。2007年8月14日, 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宣布, 在全球召回近2100万件中国产玩具。虽然美泰公司最终向中方致歉, 称所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所致, 不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 美泰愿为此次召回负全部责任, 但这一举动使中国的玩具出口业大大受损, 一度成为众矢之的的广州玩具产商资金断裂, 宣告破产。而“始作俑者”, 美泰公司非但没有因为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而造成巨额亏损, 反而保存了信誉, 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提升了自身产品形象。中国企业的另一问题是利用外国的专利技术及经营管理, 甚至关键部件还要用洋品牌, 所以中国制造出口的商品, 绝大多数是冠以洋品牌的。纵观进入2010世界500强的54家中国公司, 除了排名第258位的上海一汽集团, 几乎全部都是国有的银行、石油、建筑等基础行业, 曾经进入过500强的中国民营企业只有华为和联想。即使是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占领了一块阵地, 甚至将日本名牌挤出市场的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海尔”, 也无法跻身世界500强。因而中国的所谓“世界的工厂”这一称号, 只不过是为别人做嫁衣的廉价劳动力而已, 如何能使世界的工厂生产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牌, 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此外, 中国企业对知名品牌原产地形象保护意识的缺失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近年来, 许多享有盛誉的中国知名品牌在国际上因为被抢注而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桂发祥十八街”、“六必居”在加拿大被抢注, “杜康”、“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 中国许多在国际上知名的制造企业, 也屡屡被恶意抢注, 以中国青岛的海信为例, 1992年海信成立, 1993年海信在中国获得注册, 没有想到的是用了多年的商标, 却被远在欧洲的西门子下属的博世-西门子公司于1999年在德国抢先注册, 而且博世-西门子还申请了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和欧共体商标注册, 使得海信在欧盟地区“HiSense”的商标注册受阻。海信的电视机空调就不能在德国市场上销售。为挽回损失, 2003年9月海信集团提出愿意出5万欧元作为注册的补偿, 可是2004年博世-西门子却狮子大开口, 要求海信支付商标转让费4000万欧元, 折合人民币4亿元人民币。对于此类事件, 固然存在相关海外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 但中国企业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参考文献

[1]陈佳贵, 黄群慧.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已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J].经济学动态, 2005, 5.

上一篇: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下一篇:园林规划的再生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