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策

2024-08-19

企业政策(共12篇)

企业政策 篇1

我国的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已逐渐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投资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探讨和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在学习吸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沪市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5——2007年股利政策的比较研究, 分析他们的经营业绩与是否发放股利的关系, 以及发放股利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股利发放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股利政策及股利政策的研究现状

股利分为现金股利、分派其他资产的财产股利, 以及向股东增发新股的股票股利等。股利政策是关于股份公司是否发放股利, 发放多少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政策, 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核心之一。狭义的股利政策包括股利发放比率如何确定, 而广义的股利政策则包括股利宣布日的确定、股利发放比率的确定和股利发放时的资金筹集等问题。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而且能使公司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发展。我国的股份企业发放股利的形式, 主要是发行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

西方许多学者对股利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有代表性的主要研究结果有:Miller和Modigliani于1 9 6 1年提出的M M论、Farrar和Selwyn于1967年提出所得税率差异理论即税差理论、Jensen、Meckling和Easterbrook创立的股利分配代理成本理论、Miller等在1985年发表的信号传递理论和Miller和Modigliani的股利顾客效应理论等等。

国内有关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证研究方面, 并将国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加以完善。由于起步较晚, 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 大多采用累计异常收益率法。而在国外, 有的学者还使用横截面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敏感性测试、残差分析等方法。下面以信号理论和代理理论举例, 并做出相应讨论。

国内很多学者运用信号理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陈晓、陈小悦和倪凡 (1998) 以1995年以及此前上市的86家A股公司为样本, 按照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 (现金加股票) 将样本公司分为三类, 采用累计异常收益率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发放股利的信号效应, 得出的结论为市场更喜欢股票股利。陈浪南和姚正春 (2000) 以股利分配方案公告日为事件日, 观察上市公司股利发放前后的超额累计收益率, 结论为现金股利没有信息效应, 送股和配股导致正的超额收益, 具有正的信息效应。魏刚 (2001) 则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受其持久盈利的变化所驱动, 在股利政策决策时, 管理者考虑到了持久盈利。李常青 (2001)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变化传递的是当年盈利能力的信息, 而并非未来的盈利能力。

吕长江和王克敏 (1999) 对代理问题在中国的应用提出质疑, 他们采用双步骤法 (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 对深沪两市1996-1998年度支付现金股利的全部372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 得出的结论为:上市公司存在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越高, 股利支付水平越低, 说明我国现金股利很难控制代理成本。原红旗 (2004) 从控股股东角度对现金股利的支付动机进行了检验, 认为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越高, 现金股利支付越高, 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转移现金。李源 (2007) 则从控制权的角度, 得出了最终控制人所持有的现金流权越多, 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越低的结论。而魏刚 (2000) 则从代理理论的角度指出, 股利支付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减少代理成本的一种途径。尽管代理成本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但是,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改革, 股权结构的逐渐明晰, 这一理论的应用前景也将被逐渐看好。

关于公司股利与公司盈利关系的研究为数不多。林海在《股利政策与公司收益的实证研究》一文中, 对股利政策和公司收益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了公司收益与股利政策成正相关关系;李传双在《我国上市公司分配股利对未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与上市公司的下一年度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但股利分配政策对未来业绩的影响趋势不稳定;周心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未来业绩关系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股利政策具有较弱的信号传递作用。

在以上阐述的背景下, 本文立足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公司当期绩效的相关性做实证研究, 找出公司经营业绩的多个财务指标对当年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多少的影响。力图分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核心假设和计量模型

在实证研究之前, 我们有必要提出本文的核心假设以及计量回归中各变量的定义。本文立足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公司当期绩效的相关性做实证研究, 因此本文的核心假设包括:

假设1:企业每股收益与现金股利正相关。企业经营业绩越好, 净利润一般越大, 每股收益也相应增加, 越有可能分配现金股利。

假设2: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股利正相关。一般来说, 经营业绩越好, 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就越多, 在企业平均资产总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3:企业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现金股利正相关。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越多, 则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数量越多, 企业分配现金股利的能力就越强。

假设4: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优于未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即前者的上述三项指标要优于后者。

本文试图找出公司经营业绩的多个财务指标对当年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多少的影响, 因此本文样本选取及变量的选择抽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都分配现金股利和连续3年都未分配股利的制造业企业各20家, 前者包括武钢股份、东风汽车、包钢股份、华能国际、宝钢股份、中海发展、云天化、上海汽车、东睦股份、长春一东、中国船舶、伊力特、紫江企业、升华拜客、沧州大化、大杨创世、时代万恒、北方股份、海正药业和鄂尔多斯。后者包括哈高科、青山纸业、美尔雅、西宁特钢、宏图高科、福建南纸、太原重工、长城电工、大唐电信、有研硅股、澳柯玛、亚星客车、昌九生化、凯乐科技、开开实业、亿利能源、华仪电气、西水股份、美罗药业和巢东股份。

样本的选取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避开了2008年及以后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制造业的外生冲击;二是选取了上市的制造业企业, 因为研究表明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一般说来, 成熟产业的股利支付率高于新兴产业, 公用事业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于其他行业公司。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企业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三个指标对企业现金股利的影响。行业划分采用上市公司资讯网的标准, 样本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

接下来定义计量模型中的重要变量, 因变量Y是样本公司当年每10股派发的现金股利数额 (2005-2007) , 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自变量是企业每股收益 (X1)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 (X2) 、企业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X3) 均是从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2007年年报中直接取得。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设和数据变量, 本文的计量模型按照如下形式设定:

三、描述统计和计量结果

首先, 本文从以下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和基本的相关性分析。第一, 我们关注发放现金股利与未发放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比较。将发放现金股利上市公司上述三个自变量的值与未发放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相应自变量的值分别进行统计。

由表一、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 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三个指标不论是每年的数值还是三年平均的数值, 均大于未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相应指标的同期值。这些都说明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要优于未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验证了假设4成立。

接着, 我们对连续三年分配股利企业的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经营业绩与股利发放水平的关系做出初步判断。大体可以得出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与现金股利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即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在发放股利的企业中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与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

最后, 我们回到本文关注的核心命题:经营业绩与是否发放现金股利的关系。通过对抽取的两组企业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净流量三个指标的对比, 可以得出分配股利企业的每股收益水平、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净流量明显高于未分配股利企业的每股收益水平, 这说明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大, 也就是说经营业绩与是否发放现金股利存在明显的关系, 即经营业绩越好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三个指标不论是每年的数值还是三年平均的数值, 均大于未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相应指标的同期值。这说明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要优于未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每股现金股利与每股收益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并且相对而言, 与每股现金股利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因此, 沪市制造业企业股利发放有趋于稳定的趋势。

在初步的描述统计之后, 根据本文核心假设和计量模型的设定进行实证检验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是否较大, 也就是说经营业绩与发放现金股利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关系。

将选定的20家连续3年发放现金股利上市公司2005至2007年3年的被解释变量现金股利与四个解释变量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净现金流量的同期值组成样本量为60的样本组, 运用stata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见表3)

多元线性模型结果可以描述为:

从上面的实证结果, 我们可以分析出

1、企业每股收益与现金股利成正相关关系, 且统计意义上显著, 验证了假设1成立。

2、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股利成正相关关系, 且统计意义上也显著, 验证了假设2成立。

3、企业每股净现金流量与现金股利成负相关关系, 验证了假设3不成立。

对于这样结果, 我们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它们继续用大量的现金进行投资和对外扩张, 再加上企业管理人员更倾向于少发现金股利而保持它们对自由现金的支配权, 因此即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比较好、拥有较多的可自由支配的现金, “不分红”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上面的统计描述和实证模型的分析认为, 首先, 上市制造业企业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关。经营业绩越好的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经营业绩差的企业不存在超能力发放现金股利的现象, 连续3年不发放现金股利的企业这三年中至少有一年的经营业绩较差。其次, 上市制造业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水平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正相关性经营业绩越好的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越多。上市制造业企业的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有趋于稳定的趋势。导致最终, 公司在经营业绩较好、拥有较多自由现金时可能不会发放现金股利, 而在公司经营业绩较差、自由现金较少时也存在派发现金股利的可能性。通过比较推出暂不分配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相对于分配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来说较差, 但在实际中, 上市公司采取不分配的股利分配形式, 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好, 这背后可能还有公司更长远更急迫的利益考虑。

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对股利政策制定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还未能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的角度、从公司长远的发展对股利政策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为此, 本文建议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所制定的股利政策不仅要反映企业的短期盈利状况, 还要考虑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 同时必须保持股利政策的连续性, 减少因股利政策异常波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摘要:本文抽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都分配现金股利和连续3年都未分配股利的制造业企业各20家, 分析了他们的经营业绩与是否发放股利的关系, 以及发放股利的企业其经营业绩与股利发放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企业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股利成正相关关系, 每股净现金流量与现金股利成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上市公司,制造业,现金股利,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刘长奎、王宏,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7, (14)

[2]、周心,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经营业绩研究, 山东商业会计, 2005, (3) .

[3]、张鸣, 、朱光龙,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2, (4) .

[4]、陈小悦、 徐晓东, 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经济研究, 2001, (11) .

[5]、李常青, 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陈浪南、姚正春, 我国股利政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实证研究. 金融研究, 2000 (10) .

[7]、林海, 股利政策与上市公司收益的实证研究, 世界经济, 2000 (5) .

[8]、吕长江、王克敏,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 经济研究, 1999 (12) .

[9]、陈晓、陈小凡、倪凡, 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 1998, (5) .

[10]、魏刚,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 1996 (6) .

[11]、Miller M, Modigliani F.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J〕.Journal of Business, 1961, 34:411-433.

[12]、Potherb J, Summers L. New evidence that taxes affect the valuation of dividends〔J〕. 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9:1397-1415.

企业政策 篇2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32号,以下简称“32号文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一直是税收政策扶持的重点,现就32号文件中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项的主要变化以及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一并作简要分析,供实务中参考。

一、32号文件变化要点

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172号,以下简称“172号文件”)相比,32号文件主要变化点如下:

(一)认定条件

(二)程序事项

对于32号文件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程序性事项,关注以下几点:

1.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不再设有复审环节;

2.申请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提交的申请资料中新增“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以及“近三个会计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3.审查认定的公示时间由15个工作日减少至10个工作日,提高行政效率;

4.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享受的起止时间:

(1)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自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颁发之日所在年度起享受税收优惠;

(2)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复核被认定为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而被取消高新资格的,税务机关将追缴其不符合认定条件年度起已享受的税收优惠;

(3)对于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未按规定履行报告义务而被取消高新资格的,税务机关可追缴其自发生上述行为之日所属年度起已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另32号文件取消了172号文件中“认定机构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认定申请”的规定。

5.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报告义务:

(1)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应于每年5月底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填报上一年度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年度发展情况报表;

(2)高新技术企业发生更名或与认定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如分立、合并、重组以及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等)应在三个月内向认定机构报告。172号文件曾规定发生上述情况时,需于15日内向认定机构报告,32号文件报告时限放宽,更有利于纳税人。

(3)新增“未按期报告与认定条件有关重大变化情况,或累计两年未填报年度发展情况报表的,将被取消高新资格。”

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搬迁时,高新资格的延续问题:

(1)企业于高新资格有效期内完成整体迁移的,资格继续有效;

(2)企业部分搬迁的,由迁入地认定机构重新认定;

(3)企业超过高新资格有效期进行整体迁移,32号文件对相关资格延续问题未予明确,实际操作中,应由迁入地认定机构重新进行高新资格认定。

7.企业存在偷、骗税行为的,不再作为取消高新技术资格的情形之一。

(三)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变化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调整,32号文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较172号文件列举的内容有较多改变,主要是新增了国家将重点扶持的新兴行业,例如:“电子信息”板块中新增“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软件”、“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等;“新材料”板块中新增“与文化艺术产业相关的新材料”等;“高技术服务”板块中新增了“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等等,不再详述。

二、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

(一)企业所得税优惠

高新技术企业在纳税申报表填报时,作为所得税额减免,分别于A100000《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第26行“减免所得税额”、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第3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第4行“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优惠”或第5行“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定期减免”以及A107041《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中填列。主要税收优惠如下:

(二)个人所得税优惠

根据财税〔〕116号文件规定,自20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时,个人股东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股东一次缴纳个人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并将有关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获得股权奖励时,参照所获股权的公允价值,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拓展信息】

2016最新前海各个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1金融服务类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关于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财税[2008]1号)

①对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②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③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财税〔〕15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QFII)委托境内公司在我国从事证券买卖业务取得的差价收入,免征营业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定义:符合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条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额度批准的中国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3、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2科技创新类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动漫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1月1日起,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动漫企业,先判断其当年是否享受免税优惠,若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环境保护类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2、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企业从事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企业所税三免三减半: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技术服务类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减免:属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特区内新设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对经济特区内在1月1日(含)之后完成前海登记注册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特区内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201月1日起,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国家重点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会计政策的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2-01

由于客观经济很复杂,而且每个企业的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在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可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并且加快企业实现自己经营目标的脚步。而且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需要了解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并且要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来维护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政策。

一、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内部的因素

利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分布,会给企业带来迥然不同的经济效益。乳如果管理者的侧重点在于获取纳税的好处的时候,会把费用增加,使得账面的亏损减少,这样就可以达到推迟纳税的目的。如果管理者侧重于申请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做出虚假利润。如果大股东希望企业能够取得最大的利润的时候,会把比较多的资金放到生产当中,从而提高利润和股票价格。而小固定的侧重点在于资金的分工。

(二)企业外部的因素

企业外部影响企业选择会計政策的主要因素就是会计环境因素,会计环境是会计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法律和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因素包括科技、文化、信念、教育程度以及价值观等等,这其中主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因素。经济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以及组织形式等等都会对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法律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的意志。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实践,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必须通过国家这种形式得以最终实现。

二、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措施

(一)遵循财会会计的目标原则

企业如何来选择适合本公司的会计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且能够影响企业的利益以及决策。当前企业会计的目标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决策有用观,第二种就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是财会的最重要的目标,这种说法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能够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经理人、投资人、政府等等。企业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按照重要性、适用性、公认性、谨慎性和一致性的要求,从而满足企业的决策需求。重要性: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出现了差错就会严重营销决策者进行决策,所以,对于比较重要的会计政策,一定要保留,而且要表述很准确。适用性: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企业本身经营的特点,要能够很客观地表达出本企业的经营成果。公认性: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必须要能够符合所规定的范围。谨慎性:在需要进行判断时候要谨慎,不能太高收益,当然也不能够压低负债,这样才能够恰当处理不确定的因素。一致性: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要在各个阶段保持一致,不能随便修改会计政策。

(二)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

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制定的目标,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使用很多种经营战略,不管是冒险的还是稳健的。管理人员要把经营的思想体现地淋漓尽致,除了采用一些经营战略之外,还要在很大程度上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要能够让会计政策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在不同的阶段要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思想作为支撑。比如,在采取保守政策的时候,就采用谨慎性的原则来处理,保存企业的实力,尽量降低风险;当企业要显示自己实力的时候,就要显示出企业的效益以及以后的发展潜力。此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要把握大局,这样才能够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所以,要能够找到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问题,还要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企业所有的会计政策都必须经过会计人员来实施,会计政策在具体的实施当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判断能力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会计工作人员的判断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营销企业实现会计政策的目标,企业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判断能力,保证企业顺利实现目标。会计人员的业务判断能力就是工作人员要按照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法律,并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运用专业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判断。会计工作人员要积累自己的经验,并且要遵循客观和公正的原则。会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判断能力,并且能够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

会计人员应当适应发展的需求,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四)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的监督作用,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要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振国,彭学军.谈《企业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赵学杰.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3]索俊颖.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篇4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 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 根据企业目标或管理当局自己的目标, 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两个显著特点:1、选择不是个别原则、方法的简单汇集, 而是一种整体优化。即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各组成部分应有内在一致的目标, 受统一的政策思想指导。2、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的最初确立需要作出选择, 而已有的政策变更也是一种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 但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 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 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 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 导致各利益集团作出不同的决策, 最终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因此, 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缺席安排,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

二、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 在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上, 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进行政策选择时, 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 侧重于:1、为了获得纳税好处。即许多企业为“确保企业利益”会选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 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2、为了筹措资金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 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 必须要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银行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 所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 急需贷款时, 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够提高其资信的会计政策粉饰报表, 如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 以利于申请贷款。3、为了企业自身物质利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取得工资奖金的具体数据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标准则往往是反映当前利润 (亏损) 完成情况的财务指标, 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这些都是反映当期经营成果的指标, 管理人员为取得更多的奖金以提高其现值, 往往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而对于怎么样制定出有利于企业资本运作、风险投资、提高资金盈利能力的企业会计政策, 很少有人考虑。

(二) 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证券法》、《税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所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够完整和协调, 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 而且法律法规间有时存在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另外,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目前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监管和处罚不力的问题。

(三)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不充分, 政策选择的透明度不高。

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从世界范围看, 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 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但是, 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的披露,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 都没有达到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四) 在政策选择效果上没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 各项会计政策均应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总目标。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不注重会计政策组合的整体优化, 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方法程序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使得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在政策选择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 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 如随意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随意改变长期投资的计价方法等, 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从而根本无法评估政策效用。

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

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现实的约束性。一般来说, 不管上市公司出于何种动机, 它也应在会计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除非会计规范中尚未做出规定, 因而会计规范本身是否完善会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

首先, 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会计政策的制定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 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发展逐步完善的。虽然会计政策的制定不能做到一步到位, 但为了保证会计政策的严肃性, 也不能随意修订。因此, 会计政策在制定时必须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保持较长远的适用性, 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

其次, 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 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 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再次, 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要有广泛参与性。从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来看, 参与制定以理论界人士、政府官员居多, 实务界、银行界人士居少, 没能充分体现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民主性。因此, 应将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审计机关、会计职业团体纳入准则制定机构中, 以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最后, 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 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 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会计政策披露上, 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 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

(二) 完善公司治理, 以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就必须构建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权力制衡, 限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首先, 明晰产权, 通过产权制度协调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利益。产权的明晰界定, 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 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 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作用, 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 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其次, 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应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以增强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再次, 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如果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由于会计政策选择不当或不合法而发生财务信息的歪曲反映, 给公司和股东造成损害, 而公司因故没有对其追究责任时, 任何一位股东均可以依据法定程序, 代表所有公司股东对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追究民事赔偿责任的制度, 从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最后,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防止“内部人控制”, 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效率, 促进公司决策科学化。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由此产生的会计影响等, 应受到独立董事的监督, 并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 各利益相关方或独立董事对管理当局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其做出解释或予以调整。

(三)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公司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 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法律效用, 有利于健全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然而, 注册会计师也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 也可能出现注册会计师为盲目追求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情况。因此, 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一旦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 作为管理部门, 决不能姑息迁就, 应加大处罚力度, 以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谨慎职业态度, 独立、客观、公正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予以特别的职业关注, 以减少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确保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让他们充分认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确保会计人员做到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主观判断能力, 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 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 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驰骋。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介绍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及本质基础上,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端生, 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会计研究, 1996.8.

[2]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 2003.7.

[3]黄彤.缩小会计政策可选择空间的建议[J].广西会计, 2001.4.

企业信息政策研究 篇5

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竞争一直是美国政府的信息政策取向。7月,美国政府公布了题为《全球电子商务市场框架》的战略性文件,特别强调保证因特网成为自由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的、不受管理的媒介。政府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一致的和简单的法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私有产权,防止欺诈,帮助解决争端而不是给予约束。

在美国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之中,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在被称为“网络新政”的Internet税收自由法案(ITFA:InternetTaxFreedomAct)上体现最为

宏观政策/行业资讯/企业动态 篇6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新标准10月1日起实施

日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新的(GB 18877-2009)国家标准已经获批,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国家标准2001年首次制定,2002年11月18日发布,2003年6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标准适用于以人及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腐植酸、生活污泥、供农田施用的各种腐熟的城镇生活垃圾(必须符合GB 8172 《城镇生活垃圾农用控制标准》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等有机物料经过发酵处理,添加无机肥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本刊讯)

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

据来自交通部的消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邮政物流,充分发挥邮政企业服务“三农”的作用。日前,交通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施行。

发展农村邮政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邮政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意见》表示,要推进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对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力争在2012年之前全部完成邮政基础设施空白乡镇的邮政局所补建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实加强村邮站的建设。

《意见》指出,支持邮政进入农资市场。邮政企业及其所属加盟连锁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可以经营化肥等农资产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农药、种子等农资按“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分类登记经营范围。

《意见》同时鼓励邮政企业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连锁经营加配送到户加科技服务”的农村物流新体系,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支持将邮政企业纳入涉农企业范畴,对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关强农惠农政策。鼓励邮政储蓄银行积极为实力强、信誉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提供贷款,大力发展农村个人小额贷款,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等。(本刊讯)

《关于规范国内氮肥市场秩序自律公约》获得通过

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规范国内氮肥市场秩序自律公约》获得通过。

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化肥市场变化,防止市场大幅波动,避免价格大起大落,鼓励氮肥企业开展公平竞争,加强营销管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国内氮肥市场的相对稳定,结合氮肥行业实际,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制定了《关于规范国内氮肥市场秩序自律公约》。

该公约内容涉及:调控产量、优化品种结构,发挥好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克服氮肥长年生产与季节性销售的矛盾;氮肥企业之间加强市场供需情况和价格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防止氮肥价格大起大落。建立价格管理制度和价格管理机构,规范内部定价程序,减少价格制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企业配送和现代物流体制建设,培育现代市场物流体系。定期向氮肥企业通报氮肥生产、进出口和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等情况。(本刊讯)

化肥行业淡季出口关税方案开始起草

近日,国家四部委(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工信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关于化肥行业起草淡季出口关税方案,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的政策调整内容包括: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出口淡季关税延长一个月,即磷铵出口淡季为6-8月,尿素出口淡季为7-9月,淡季出口关税为10%。

自6月起,国内磷铵出口关税开始执行淡季的10%标准征收,与之前2-5月的110%税率相比,降幅巨大,这无疑对低迷的国内磷肥市场是个利好消息。

目前,国内磷酸一铵主流报价在1600元/吨左右,64%磷酸二铵的主流报价仅为2400元-2500元/吨之间,加上近期原油和海运费用都有所反弹,按照现有价格计算,我国64%磷酸二铵的离岸价在300美元/吨以下,按照这个价格计算,即使出口关税为零,64%磷酸二铵的价格也在1900元 /吨左右,这个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

(本刊讯)

行业资讯

日本研制出一种新型肥料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群马大学工学部教授板桥英之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肥料,可以抑制农作物吸收土壤中所含的镉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该肥料用杉树皮和几十种菌类发酵而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肥料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便宜。

研究小组的实验表明:在不使用该肥料的情况下,大米的镉浓度为0.3PPM;使用后则为0.03PPM。使用后,镍浓度减半,铜浓度也减少了1-2成。

土壤中含有较多重金属时,以前使用替换全部土壤的方式,但存在耗资巨大的缺点。镉是“痛痛病”的致病物质,日本农林水产省规定,浓度高于0.4PPM的糙米不得上市流通。

科研人员说,该肥料“用在小松菜和大青菜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计划详细分析其生效原理,使之能使用在其他作物上,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研究人员表示,杉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有结合并吸收金属元素的作用,因此可以抑制农作物吸收重金属。该肥料在大米、小松菜和大青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该新型肥料原料为杉树皮,使用方法简单,仅需将其掺入土壤中即可。(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份提高成品油价格

六月初,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结合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成品油供应价格开始上调,调整后的价格自2009年6月1日零时起执行。

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供军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储备用汽、柴油(标准品,下同)供应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调整后的汽、柴油供应价格分别为每吨6130元和5390元。

供铁道等专项用户汽、柴油最高供应价格等额提高。调整后的汽、柴油标准品最高供应价格每吨分别为6530元和5790元。

液化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最高出厂价格按照与供军队等部门用90号汽油供应价格保持0.92:1的比价关系确定,供需双方可在不超过最高出厂价格的前提下协商确定具体价格。(本刊讯)

日本研制公园、庭院用特种植物肥料

日本富士观光产业公司开发出添加剂磷酸三钙,作为给植物补钙的特殊肥料。

通常,植物不易吸收钙,但与大豆卵磷脂配用后就变得非常容易吸收,如配合能提高植物免疫功能的印度楝树油(neem oil),则还可以有效地驱避夜盗虫、蚜虫等害虫,而对蜜蜂等益虫无害。

在日本近郊种植的农作物、城市住宅街区的观赏花草,以及庭院、公园的植物等施用这种肥料后,能够达到驱避害虫效果,普及后可以减少农药或农用堆肥对土壤或环境的影响,安全可靠。(本刊讯)

2009年全国农资

再次吹响打假“号角”

近日,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全国供销总社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2009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促进农资市场持续好转,在总结前几年农资打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资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09年全国农资再次吹响打假“号角”

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构建长效机制,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大发展。该通知的下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刊讯)

今年煤炭供需总体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中煤能源集团原总经理经天亮近日表示,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煤炭仍可能会在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出现紧张,但总体平衡。

他认为,今年煤炭行业的景气程度主要决定于需求方,“四万亿投资、产业振兴规划落实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煤炭的景气情况。

今年煤炭行业充满不确定性,煤炭价格走势不好判断。总的来看,如果把小煤炭、落后产能关了,全国煤炭供需基本能实现平衡。此外,当前煤炭行业存在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问题等亟待解决。(本刊讯)

企业动态

阿波罗复合肥有限公司

“营销创新”谋发展

5月28日,在阿波罗复合肥有限公司100万吨复合肥生产基地,来自全国的优秀经销商、供应商代表以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齐聚一堂,共谋“突围创新”之路。此次“营销创新”研讨会,与会的营销专家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特聘教授程绍珊博士,北京迪智成咨询公司资深咨询师张博先生等。

阿波罗公司董事长李小荣说:“目前复合肥行情已经见底,又恰值夏种旺季,阿波罗公司没有理由不满负荷生产!我们对未来市场很有信心。”

据阿波罗公司营销总监刘小奇介绍,今年阿波罗复合肥公司增加了6名专职农化技术员,另外,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退休农艺师2名,同时,投入资源、出台政策鼓励各地经销商聘请当地农艺师配合开展农化技术讲座。另外,设立定期更新的终端农业技术宣传栏,提高农化技术传播的时效性。

程绍珊博士表示:“逆势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厂商协同,扎根市场,精耕细作,做好终端维护,做好农户服务。”

与会期间,北京迪智成咨询公司资深咨询师张博先生全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阿波罗公司推进深度营销模式的具体动作和操作细节,博得了经销商们热烈的响应。(记者 石东阳)

“富邦——质量服务齐鲁行”

在山东德州启动

5月30日,山西富邦肥业有限公司“农村大众·富邦质量·服务齐鲁行”在山东德州举行启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山东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等单位的的专家和山西省昔阳县的领导,以及河北、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省各地的农资经销商共二百多人。本次活动将于今年6月至明年6月在山东省全面开展。

为了使优质的“富力邦”硅钙钾系列产品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公司启动了“农村大众·富邦质量·服务齐鲁行”,山东是这项活动的第一站。公司董事长焦彦寿对记者说:“我们与农村大众报的合作,就是看中农村大众报在山东农村里的影响力,与农村大众报携手,可以发挥我们各自的优势,将我们的新产品、新技术传播给更多的老百姓,使他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做大!做强!是我们富邦人奋斗的目标。公司将在未来十年内,使硅钙钾肥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全面打造富邦肥业企业文化和“富力邦”品牌,使之成为全国硅钙钾肥最大的生产和研发基地!”。(记者 石东阳)

九江石化公司开展尿素质量调研回访

目前,正值“三夏”农业生产用肥旺季,各地对化肥的需求激增。中国石化九江石化公司积极响应中央“三农”政策,以竭诚服务“三农”为契机,组织人员对江西省内“江海牌”尿素市场销售、使用及质量状况进行调研回访,作为支农、便农、惠农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江海牌”尿素产品营销、宣传和售后服务力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化肥市场份额。

九江石化公司销售中心、质量管理中心、化肥作业部和成品包装车间相关人员组成尿素质量调研回访组,他们利用5天时间先后走访了江西省高安、宜春、吉安、抚州等地区。九江石化调研组每到一处,深入到乡镇农村、田间地头,主动与供销社、农资公司、直销商及农民进行交谈和沟通,悉心听取用户对九江石化生产的“江海牌”尿素产品质量、肥效、农户满意度及使用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仔细询问当地的尿素市场情况、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就农民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与指导。向农民发放市场调查表、赠送广告文化衫,了解农民对产品质量、销售价格、顾客的潜在需求及售后服务等信息,以便及时跟进整改。同时,调研大回访活动反响热烈,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针对此次市场调查用户提出的多项建议,九江石化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收集和反馈,并且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讯员 汪学峰)

宏达股份投资新建化肥生产项目

5月15日,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五届十三次董事会召开,会议批准了其控股子公司四川绵竹川润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30万吨复合肥建设项目。

四川绵竹川润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液氨、碳酸氢铵、活性磷酸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此次拟以绵竹川润为投资主体实施的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30万吨复合肥/年建设项目技术成熟,市场前景良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政策,符合绵竹川润的主营业务发展,是绵竹川润结合企业和地方的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拟投资96000万元,其中36000万元为自有资金,另外的60000万元将由绵竹川润向银行贷款,宏达股份则为贷款提供担保,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该项目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和高浓度尿基复合肥。合成氨装置采用天然气“双一段”直转工艺技术,尿素装置采用优化节气的二氧化碳汽提法工艺技术,并通过合成氨、尿素生产系统的充分节气节能,完全实现尿素用蒸汽由系统自给,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成本,具有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项目配套安全、环保、消防等设施,主要建筑物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计划用地300亩。

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30万吨复合肥/年项目建成后,可使绵竹川润化肥产品升级换代,合成氨、尿素、复合肥将成为绵竹川润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年均将增加销售收入12.8亿元、利润1.6亿元、税金7100万元。不仅使绵竹川润的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可以较好的收益回报上市公司。(通讯员张星芒)

泸天化技改,210吨尿素合成塔就位

日前,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泸天化基地首次采用液压提升机和履带式吊车协同作业的方式,顺利完成中型化肥生产装置技术改造的核心装备,已连续运行20年的超长、超重尿素合成塔的拆卸和吊装更换作业。(特约记者 张星芒 通讯员马轶 摄)

河南心连心年产40万吨尿素扩建项目投产

4月15日,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尿素扩建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完成了又一次战略性的历史跨越。

年产40万吨尿素工程是心连心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后第一个募集资金建设项目,是为做强做大化肥主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的战略举措。该项目于2007年11月经河南省发改委备案批准建设,建设规模为:尿素40万吨/年、甲醇10万吨/年,工程预算投资10多个亿元。心连心公司年产40万吨尿素工程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从动工建设到投料生产,心连心公司仅仅用了12个月时间,刷新了全国尿素工程建设、开车的新纪录。

据统计,2008年全国174家尿素企业年产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年产10-30万吨的企业有90家,心连心公司2008年尿素总产量在全国尿素企业中排名第十位,在河南省排名第一位。随着该项目的投产,心连心公司实现了年产尿素120万吨的生产能力,进入全国尿素企业前四名。(本刊讯)

“莲花”三农科技下乡成绩斐然

6月份以来,中原大地正是农村“三夏”大忙季节。为了抢抓农时,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有机无机相结合,确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增产增收,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肥料事业线牵头组织了多支由项城市农业局农艺师和该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三农科技下乡服务队,巡回进村演讲,发放资料,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扭转了多年形成的不良施肥习惯。(通讯员张文学)

山东金键化工”黄金套餐肥”面世

山东金键化工有限公司通过与国内高等科研院校横向联合,依托技术优势,研究开发出新型产品——黄金套餐肥(膜灵丹控释肥+欧宝莱海藻肥)。黄金套餐肥把控释肥和海藻生物有机肥料结合起来,既具备了控释肥的长处,又有海藻生物有机肥的优点。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篇7

传统的信用 (Credit) 实质是一种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一种能力, 即接受信用的一方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信用的内涵丰富了, 广义的信用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信任, 可划分为4个层次:信用是一种心理现象;信用是一种能力;信用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信用是一种有时间间隔的经济交易活动。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信用已经成为了个人和企业社会生活的“第二身份证”, 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用发达的时代, 但同时也是一个信用容易破产的时代。每个经营者都可凭借信用来降低成本, 创造令人羡慕的业绩。但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三角债、债务危机等问题。企业面对如此的状况, 既要确保经营成果, 又要避免蒙受坏账损失, 还要加强资金周转, 就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信用政策的研究就应运而生。

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和指导信用销售 (赊销) 而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标准和条件。这种优惠实质上是收款人向付款人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 其目的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作为一种促销手段。企业的信用政策应保证销售额和收益的同步增长,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企业在选择信用政策类型时, 应综合考虑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产品特征及所处阶段、企业的生产规模等因素。

二、我国企业信用政策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随着信用销售的不断扩大, 企业信用管理与信用政策越来越重要。但许多企业领导者不懂得信用政策、不制定信用政策, 以致出现了严重的信用不足, 信用缺失发展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主要表现在:

在资金信用方面,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逾期、呆账贷款比率很高, 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较弱, 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是国家的, 企业经营的好坏更大的受益者是国家。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和“不良债权”的产生, 进而由于拖欠和赖账所造成的对国有企业本身“商誉”的损失也无人负责。

从商业信用来看, 企业间三角债、相互拖欠严重, 而且偷、逃、骗税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也普遍存在。从全国各地受理的企业间相互拖欠的经济纠纷案件上升的现状来分析, 目前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尚未清偿的债务还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拖欠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 好的企业被拖垮, 差的企业死不了, 经济秩序严重混乱, 企业资金回笼不畅。

企业信用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甚至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企业商业信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影响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对国民经济在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的格局下的运行也形成了阻碍。商业信誉的缺乏, 还使得社会秩序混乱、违法犯罪增多。总之, 企业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瓶颈, 从机制上、制度上解决企业信用问题, 确实到了十分紧迫的地步。

三、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信用管理部门

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及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相当多的企业是销售人员或是其他部门的员工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这种情形不仅在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 在大企业中也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 这些企业才会没有一个对自己发展有用并完善的信用标准。对于信用管理有这样几种说法:

1、我们企业这些年没有研究信用管理不也过来了吗?

2、都按现金交易, 不就没风险了吗?

3、熟悉的客户就赊, 不熟悉的就不赊。这有啥难解决的?

4、谁销售谁负责回款, 有无信用, 销售人员掌握不就行了么?

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或者说是片面的。这些管理人员可能还以为理所当然, 殊不知很多市场机会正悄然而逝。

(二) 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

客户资信方面的信息十分奇缺。所谓客户资信, 它涉及很多方面, 如资本实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及运营能力和效益状况, 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 产品及服务状况, 公共关系与社会行为, 发展趋势等。当今, 不仅企业缺乏必要的客户资信, 社会上提供此种资信的中介机构也有待于逐步健全, 这种状况使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缺乏足够的信息, 难以准确地评估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而难以准确地确定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和信用额度。

(三) 信用额度的确定过于随意没有通盘考虑

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对客户设立信用额度可能会丧失有利的商业机会,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即使确定了信用额度也是企业依靠自己对信息的分析和理解来定的, 没有参考竞争者的经验。信用额度适用对象是全体客户, 而且额度一成不变, 不曾对信用额度进行再评估。

(四) 忽略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 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 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券管理。有些企业在确定信用额度后, 并未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 如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 企业并未加以留意或加以调查, 以至于最后出现了不良后果。据调查, 美国的信用贸易比例高达90%以上, 我国目前仅只20%, 但即使信用贸易比例极低, 但坏账率仍然很高。美国信用贸易的坏账率是0.25-0.5%, 我国企业坏账率是5-10%, 超过数10倍以上。美国企业的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 我国平均是90多天。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环节上的薄弱。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信用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部分的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管理应收账款的人员, 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怎样完善和应用应收账款管理系统, 尽可能做到既不失去客户, 又能足额收回账款是很多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

四、企业信用政策的应用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企业信用问题, 企业应该规范内部信用管理, 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提高水平。

(一) 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为了贯彻实施企业内部管理牵制制度, 信用管理部门应当独立于营销、财务部门。信用管理人员除应当具备营销、信贷、财务、法律、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有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掌握好了各种必要的信用管理方法和分析技术, 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 从而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二) 重视客户资信管理, 建立客户资信信息库, 分析客户信用情况

如何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全面资信?主要有以下渠道:

1、查阅和分析客户历年的财务报表,

尤其是近的, 如货币资金过少、短期负债过多、资金结构不合理等诸多情况都说明了该企业缺乏良好信用的基本条件。

2、向信用评估机构咨询, 目前我国已

逐步在建立企业征信制度, 部分大中城市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中立的征信企业, 企业可以从这些征信机构中取得相关客户资信信息。

3、向客户开户银行了解其资信状况。

4、向给客户提供信用的其他相关企业调查。

5、建立老客户的信用档案资料, 做到“知己知彼”。

(三) 合理的分配信用额度

所谓信用额度, 是指公司愿意向客户提供赊销的最大限度, 即应收账款明细账户余额控制的警界点。根据企业的信用能力, 将客户划分不同等级, 决定是否给予该客户信用。对信用状况好的、等级高的给予高信用额度, 相反则少给或不给信用额度, 作为控制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在一定时期内的最高赊销限额。一般信用额度一旦定下来则不应发生变化, 除非某企业的信用等级发生了变化, 使得这一种信用支持行为的力度成为对客户资信状况的一种体现。

(四)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一般而言, 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 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 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

2、满足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

企业为了当期必须的现金支出, 要取得与之相匹配的现金流入总额。应收账款未来的坏账损失对企业当前经营并非最为紧要, 更关键的是现期实际现金到位的应收款要能够填补同期现金流量缺口, 特别是要满足具有刚性约束的纳税债务, 工资支付及偿付不得现期调换的到期债务的需要。

3、实施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

企业要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 及时发现问题, 提前采取对策, 防止恶化。应收账款一旦形成, 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这样, 赊销企业就有必要在收款之前, 对该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 重点要放在赊销商品的变现方面。企业要对赊购者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进行深入调查, 分析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 应将挂账金额大、信用品质差的客户的欠款作为考察的重点, 以防患于未然。

4、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 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 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 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 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

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通行证, 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信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 是企业的基础和生命线;信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 它能使企业最快的争取顾客, 最大程度的占领市场;信用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形成的强大的无形资产。总之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消费者、企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的信用政策是尤为重要的, 对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莉.浅谈企业信用政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3) .

[2]、周剑.浅谈企业信用政策[J].经济师, 2005 (6) .

[3]、冉光圭.企业信用决策模型及应用[J].财会研究, 2008 (12) .

[4]、徐时红.信用政策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山西财税, 2002 (11) .

[5]、杨永刚.浅谈企业信用政策[J].北方经济, 2008 (10) .

[6]、胡俊.从现金流转角度看企业应如何制定信用政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 .

[7]、陶云龙.浅谈企业的信用政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8) .

[8]、金敏.浅谈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J].财会通讯, 2008 (3) .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篇8

一、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进而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相关决策, 最终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产生影响。在现实工作中, 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操作领域的不规范性

1、滥用会计政策现象极为普遍。

滥用会计政策, 是指企业在具体运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允许选用的会计政策时, 未按照规定正确选用或随意变更而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形。有时, 对于合理选择与滥用会计政策之间仅仅是一步之差。目前, 一些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钻会计政策的空子, 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 蒙蔽投资者和偷税、漏税的目的。虽然目前滥用会计政策的方法很多, 从滥用会计政策的结果来看, 滥用会计政策可以分为积极式、消极式和均衡式三种。即通过滥用会计政策来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收益的平衡。目前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选择会计政策。如不按规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或者不按合理的方法估计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从而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金。有些上市公司滥用会计制度给予的会计政策, 随意计提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准备, 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不针对债务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应收账款金额计提坏账准备, 虽说坏账计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某些上市公司总能“推陈出新”, 玩出某些新花样来。再如通过“灵活”运用会计政策, 将坏账计提做了盈利准备, 结果出现了盈利无利, 坏账不坏的怪现象。这些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达到操作利润的目的。

(2) 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在同一事项或交易的会计处理中, 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能够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这一特征, 不按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例如, 有些企业因当年利润未达到预定目标, 或者有的上市公司当年预计将发生亏损, 但为了达到预定的利润目标或不发生亏损, 因而变更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选择没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 在会计上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比如,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很多, 如果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快, 产销两旺完全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如果企业的生产周期很长, 存货流转速度慢, 那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再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要充分注意会计准则的规定, 流动资产减值后可转回, 而长期资产减值后则不能转回, 计提时要考虑企业未来经济情况的变化后再做决定。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 盲目照搬照抄, 这样做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真实情况, 无法反映本单位的会计特色。

3、政策选择透明度不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 , 会计不再只是为国家服务, 更多的是为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服务, 会计政策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在这种情况下, 当会计政策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时, 很少有企业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 按公允立场选择会计政策, 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粉饰业绩, 以虚假信息维护企业及经营者形象, 这必然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可靠性。允许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初衷是让企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实际上却成了管理当局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 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

(二) 企业政策选择目标不恰当, 未能真实体现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倾向上, 侧重于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或者为了有利于申请银行贷款。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 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 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 企业往往粉饰报表, 如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 以利于申请贷款。

(三)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主要手段。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会计信息, 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损害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企业的信誉, 破坏市场秩序。潜亏挂账;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 通过操纵把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应计项目的坏账损失提前确认, 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滥用利息资本化;随意改变“八项准备”的计提等。

(四)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 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目前从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上看, 真正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还为数不多, 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方法和程序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这就部分抵消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在政策选择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 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 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中, 很多企业没能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 信息透明度不高。

二、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原因分析

(一) 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缺陷。

首先, 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留给企业的选择权过大, 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钻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空子, 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 为满足不同目的之需将盈亏调前、调后;其次,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 以致一些新领域、新行业的同类会计事项或交易会出现多种会计处理方法, 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许多企业往往利用制度的滞后性粉饰会计报表;最后, 缺乏有效的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体系。当前,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数等内容, 但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分析为何使用该会计政策, 使用该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

(二) 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 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

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当前, 我国企业组织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 会计信息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同时, 我国企业还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 公司治理各相关利益主体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 法制不健全, 执法不力。

《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依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 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 从而使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 造成对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执法困难。

三、解决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一) 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 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我国当前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 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在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会计信息可靠性差, 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 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适应原则, 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 粉饰报表的可能性。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 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 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 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 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其次, 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既要符合现实经济状况, 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 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 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 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差, 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不足, 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 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 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最后, 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 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 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 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 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 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 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 同时在年度审计报告中说明当期存在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对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这能引起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注意。

(二) 进一步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首先, 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 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 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 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 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即在增资的情况下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的, 在初始投资年里在应收股利的处理上是一样的;在第二年里应该把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损益调整) ”科目做相反的分录冲销, 还原为最初取得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加上追加投资的成本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后各年, 在不改变控制性质的情况下, 按照成本法的原则处理。

其次, 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差, 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不足, 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 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 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最后, 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 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表中披露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以便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三) 完善公司治理, 以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 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还会影响到信息披露的内容, 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公司治理各相关利益主体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大股东一股独大, 股权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而现行的法规对中小股东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规范又不具体, 缺乏可操作性, 这种地位优势和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干涉, 进而通过盈余操纵侵害上市公司及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从世界范围看, 各国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这就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增加, 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而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提高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我们应明晰产权, 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 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四) 健全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我国《会计法》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作出严格的限定, 导致企业钻法律的空子, 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 而无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 要想用法律制约企业利用会计变更操纵利润, 必须健全法制建设, 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另外, 可以对《民法通则》中“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进行补充说明:在证券市场上, 第二方投资者无需承担举证责任, 只需证明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和企业具有举证责任, 证明原告的损失并非由财务报表引起的。这样的话, 既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又可以使上市公司的法律责任意识增强, 抑制了会计政策的滥用, 减少了利润操纵动机, 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执业更为谨慎, 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我国《会计法》应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 应与国际接轨,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 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 从而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冲动。

综上, 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可靠性, 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 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确选择会计政策, 不仅是会计问题, 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的管理问题。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目标, 在会计准则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政策,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然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信息,会计政策选择,措施

参考文献

[1]梁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与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2.

[2]许志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优化策略.商业会计, 2014.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 篇9

(一)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包括: (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常不按规则办事, 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以来是一只颇为引人关注的大牛股, 一些业内人士对其经营业绩充满憧憬。然而, 陆家嘴却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 公司似乎并没有有效运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 而是采用扭曲真相、误导、隐瞒、编造谎言等手段来掩饰真相, 进而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些虚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 最终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通过合法渠道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各个利益集团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以便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进行不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 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 在资本市场上, 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然而, 有些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 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 仅侧重于减少纳税支出或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样就加剧了对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扭曲, 这种扭曲将会严重导致会计政策在选择上的偏差和失败。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体现。 (3) 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达不到企业整体优化的效果。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存在机会主义型倾向,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这些最终将导致一个结果, 即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无法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项目, 是各项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前提, 但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二)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成因包括: (1) 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遵纪守法, 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管理者拥有对企业的管理权, 因而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决策的权力。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并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由于管理者只关心任职期内的短暂现金流量, 所以管理者在不同任职期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管理者在上任之初, 为了来年的经营业绩改善打下基础就有动机调低当期报告盈利, 并将接上任当期的低盈利归咎于以前的管理层。而在之后的年度, 则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高当期报告盈余, 来显示在较短时间内经营业绩得以大幅度提升, 以避免自己被其他经理人代替, 一般来说, 管理者作为企业实际的控制人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经营运作的信息。一方面, 这种信息的优势, 使得管理者能够比较公允地选择出能实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引发了相应的委托———代理问题, 管理层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 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而不是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2) 企业财务人员行为不规范。目前, 我国会计准则普遍呈现出一个新特点, 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财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后, 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财务人员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因而有权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现有会计人员的报酬契约越来越多的与业绩相联系, 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和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会计人员更偏向激进的会计方法,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多为自己捞钱。当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 主要影响的是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 而会计人员报酬整体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 不按照实际的职业判断标准来选择会计政策, 因而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现象。 (3) 企业内部监管力度薄弱, 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在企业内部, 管理人员作为重要的决策人物, 其决策导向直接体现着内部监管力度的强弱。而管理人员却受于自身利益和其他相关者利益集团的契约约束, 在监管方面除了失职外, 也存在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部门, 即使是高级管理人员违法乱纪, 内部监督部门也能及时秉公执法, 以便做到公平、公正、正确引导。但是, 现实中的企业监督并非如此,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都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受控于高级管理人员。导致的后果是监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 会计规范体系本身不健全。为了有效地规范我国的会计业务和管理,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虽然一项新的会计准则出台, 一般来讲新会计准则会优于旧会计准则,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更加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 管理当局总能另辟蹊径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为其自身谋利, 使得会计准则的约束机制“失灵”。 (5) 外部审计人员不严格遵守审计规章制度。从经济角度来看, 审计工作就是为预防财产转移, 而审计人员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企业影响的特殊权力, 使审计人员具有向企业获得利益的条件, 而企业必须向社会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对审计人员所提出的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一些注册会计师奉行“信誉至上”, 便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维持客户数量, 增加收入等手段, 最终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走形式、唱假戏, 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建议

(一) 优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优化经营管理者, 并不是将经营管理者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 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渠道 (改变环境、素质教育、讨论分析等) , 使管理者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选择最有利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通过强化管理者的会计责任意识, 加快企业文化道德建设, 提高管理者的时间观念, 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此, 可以提高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的参与程度。因为企业会计政策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而其他相关者参与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地约束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 以确保管理者做出理智的决策。同时, 我们也可以利用法律约束来优化管理者的行为, 一旦管理者违法乱纪, 应进行罚款和降级处理。情节严重的, 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 注重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从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可以从法律实务、会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面入手。鼓励或强制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律作为第二学位, 或者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适当增加法学课程, 或者将会计学中的《经济法》和《税法》提升为学位课, 鼓励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法学双学位。对已工作的会计人员, 向其提供多种渠道来学习巩固会计理论知识, 并定期进行考核与激励, 使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知识体系, 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在会计、法律、法规的范围内, 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同时, 政府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并以发展会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制度为前提,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设立法律实务为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科目, 必须要求从事会计人员参加考试且取得相应证书。

(三)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会计责任。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对会计政策起到约束作用主要看企业管理当局是否重视,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保证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特有的局限性。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监督部门无法独立、正确的发挥其积极性作用。企业应该借鉴一些发展比较好、内部机制比较健全的企业, 再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营造一个舒适、理想的管理环境,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权力制衡, 以帮助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同时, 还要建立内部控制激励机制, 包括声誉激励机制, 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 报酬与业绩相对应的激励制度。

企业会计计量政策选择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对策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从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上看,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故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但整体上讲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与合理。企业应考虑自身长远发展目标,在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大量的调研、取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政策选择体系,正确认识当前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双面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一)企业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分析。

我国旧会计准则在实务上,对于初始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最佳估计金额等,对于后续计量基础有摊余成本、成本与市价孰低、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旧会计计量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对于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的应用较为谨慎。

为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现行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与以前相比,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并作了审慎的改进。

(二)引入公允价值的影响

1、公允价值将成为利润调节工具。

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非货币(即实物)交易为例,在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

2、运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传统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的,其仅仅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价值进行计量,许多信息得不到反映。引入公允价值后,即将发生的价值也将计入会计信息内,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真实性使得其不能够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这样,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还要长期地共存下去,形成双计量的局面。

二、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以下多种原因,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还面临诸多困难。

(一)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规准则不健全。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估价方法却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应用指南,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计量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同时,多种准则的规定对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不一致,比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会计处理等都不同。

(二)公允价值确定困难。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与发达的经济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行业垄断情况严重、缺乏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等,这使得”公平交易”这一公允价值计量前提都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自然难以确定。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贴现率的选择与市场风险相关,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也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而我国的市场环境还很难为这些数据的取得和计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容易引发利润操纵行为。

管理当局和利益集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主要原因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规准则的缺失、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估值技术的多样性、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强等。这些原因使得涉及主观判断的公允价值计量很容易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同时也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监管难度。

三、完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交易信息系统存在诸多漏洞等问题,难以为交易对象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运用对策。

(一)健全会计法规和理论体系。

加快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提高立法和执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一是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自由、诚信的交易平台和规则体系;二是细化公允价值估价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具体的计量标准和方法,降低估价方法的可选择性;三是建立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规范,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详细地披露公允价值的确认依据、计量标准、估值方法等。

(二)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是“公平交易”,培育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二是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交易活动的透明度;三是优化市场报价机制和资产评估系统,使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能很好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四是构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内、外部监管体系。

(三)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相关人员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管理经验,还要求其掌握多种跨学科的专业技术,能够对公允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在实践中,要加强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质。一方面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公允价值会计培训,完善员工的知识体系,巩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四)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进行验证的独立第三方市场。

为了加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树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意识,完善法规,严格监管。要加大中介机构对会计报告鉴证责任,同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提高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执业水平、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政策、经济制度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经济事项也越来越复杂,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更具有多样性。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影响,在政府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企业恰当的会计政策。明确当前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静,张白玲.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策略分析[J].商业会计,2012.2.

[2]翁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1.14.

[3]钟晶,孙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及其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4]李伟霞.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商界,2010.

[5]张志娟.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4.

[6]程海梅.浅谈会计政策的选择[J].财会研究,2007.11.

政策担保解企业贷款难 篇11

2002年由于成长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B公司而言融资是唯一的出路。然而在当时,民营企业间的互保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区域,上海的房产市场也刚刚启动,很多人刚开始购买自己的第一套产权住房,房产抵押的条件也不具备。

就在B企业为资金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与银行搭建的政策性担保融资平台,帮了它的大忙,企业成功从上海银行获得100万元的贷款,并因此走向了持续快速发展道路。2005年,该公司搬迁到浦东,厂房面积扩大到了1万平方米。而该公司2007年的销售收入已接近9000万元,产品打入国内高端应用领域,并进入欧洲市场。

中小企业融资难,症结之一就是担保匮乏。尤其是对于像当年的B公司一样第一次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缺乏以及不具备担保能力,想要在银行获得贷款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中投保政策性担保贷款则在很大程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担保难的问题。

提供信用增级

中小企业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矛盾便是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信用水平低。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财务制度不规范,产品结构趋同、附加值低,缺乏真实可信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且相当一部分发展不确定,存续期较短。如广东东莞,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纺织、电子、玩具、服装等加工行业,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近50万户,但是许多企业仍然存在着证照不齐、账目不清等问题。

这样的企业向银行寻求贷款,即便企业发展势头十分良好,也不会有银行会贸贸然去冒这个风险。但是,如果这样的企业曾经有过贷款和还款的记录,那么再次向银行申贷,待遇将大不相同。第一次的贷款行为已经为企业的信用记录上添上一笔,同时,因为贷款而带来的结算关系,也加深了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用民间的一句俗话,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然而,信用不足、缺失或信息不对称,制约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谁来为企业的首次贷款做担保呢?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推动是担有一定责任的。也正因为如此,从1999年5月开始,上海市财政局与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投保上海分公司;而今,作为上海首家由政府出资的专业担保机构,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受上海市财政局委托,根据市场化机制负责管理和运作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专门为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的信用保证,协助它们获得银行贷款,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以创建于1996年的C公司为例,它是一家具有较强自身研发能力的高科技公司。开发了数十项产品,属国内一流艺术灯光景观建设专业公司。在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支持下,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2004年销售收入685万元,2005年达到了1500万元。

与业务发展相伴而行的则是资金困境。工程类企业的行业特点是资金回笼速度慢,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严重。但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又缺乏与银行合作的信用记录,如何获得银行融资成为该公司2005年的重要问题。

2005年底,也正是由于中投保提供的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才有了c公司腾飞的第一步;由此,该公司近两年取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6~7月,该公司先后中标2008北京奥运场馆照明工程合同。

倾向科技型企业

中投保上海分公司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要扶持的是符合政府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何谓符合产业导向?我们可以从它的担保比例中略见一斑。对于普通中小企业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承担贷款本金85%的风险责任,对高新技术企业分公司则承担90%的风险责任。也就是说,从政策上而言,中投保更倾向于科技型企业。那么,对于是否属于科技型又是如何界定的?其实,在该项政策中,有一个十分明确且唯一的标准,只要企业拿到上海市科委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就都可视作为科技型企业,享受政策的优惠。

另外那个15%或10%的担保,则由借款银行自行承担。这种“表示诚意”的风险责任,既明确了债权人和担保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种“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风险制约机制。避免了贷款风险向担保机构转嫁,为进一步扩大担保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些具有良好成长性,但缺乏足额、有效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中投保政策性贷款担保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选择。如,企业有价值100万元的房产,做抵押只能获得六折60万元的贷款,而企业的资金缺口有200万元,这时就可以选择中投保政策性贷款担保。

保费费率较低

中投保贷款担保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的政策性优势除了解决了担保这一大难题外,在担保费上也有相应的优惠。

一般而言,中投保政策性担保贷款单户企业贷款额一般不超过500万元,个别优质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最长不超过2年。

在担保费的收取上,通常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担保期限、担保金额确定年保费率0.8%~1.2%。而相同项目贷款,在民间担保公司所收取的年保费率在2%~3%,几乎是政策性担保保费的两到三倍。

担保费计算公式为:担保费=借款金额×担保比例×担保费率×担保期限(月)。以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00万元为例,请由中投保上海分公司作信用担保,借款期限为6个月,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同意按借款金额的85%提供担保。企业应缴纳的担保费为:1000000×85%×0.85%×6=4335元。

在优惠中寻找更优惠

目前,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已与10家商业银行建立了贷款担保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授权贷款信用担保和专项贷款信用担保。在全市共设立了200个贷款担保受理点,方便了小企业,简化了贷款信用担保的操作程序。

而在这些银行中,上海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占到了该项贷款在上海市场的绝对多数。其中上海银行在中投保政策性担保贷款的业务在全市市场份额占比50%以上。因此,中小企业从这两家银行申请该项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顺畅。

企业政策 篇12

一、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在企业合并领域内的冲突

自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产生以来, 一直处于此消彼长之中, 冲突似乎成了常态。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根本原因

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在企业合并领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大政策的基本理念不同。竞争政策主要应用于微观市场, 调整微观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 致力于确立和保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产业政策主要服务于宏观经济市场, 立足于维护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必要时可能会运用各种手段来支持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以期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如出于保护幼稚产业的考虑, 政府可能会通过实施一些保护措施来提升幼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 直接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国内市场拓展为世界市场, 而世界市场使企业间的竞争范围由国内竞争拓展为国际竞争, 具体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扩张和跨国并购的出现。一些国内企业为了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也会主动联合或进行并购, 这些行为都会极大地提高市场的集中度。

二、日本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经验借鉴

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可以将日本对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调适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产业政策为主导, 排斥竞争政策

从二战结束以后至1975年, 日本主要实行以产业政策为主导的经济政策, 相关措施如下:首先, 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协调企业达成卡特尔。其次, 实行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日本制定和修改了多部法律, 如中小企业安定法, 出口交易法等, 在相关领域排除反垄断法的适用。最后, 修改反垄断法, 放松对企业垄断行为的防范和规制。①

(二) 逐步重视竞争政策, 反思产业政策

20世纪60年代后期,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 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 再加上1972年、1973年的“石油冲击”, 使得日本的产业政策目标和措施都发生了变化。政策目标从过去追求增长型转变为利用增长型;政策措施从过去政府过多干预转变为尽量利用市场机制。

(三) 竞争政策为主, 产业政策为辅

20世纪90年代后期爆发的金融危机大大减弱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 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美国的不断施压使日本企业陷入困境。鉴于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 日本政府开始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地位, 推崇市场机制的竞争政策也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

三、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我国的适用

(一) 产业政策主导, 竞争政策补充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前的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在此阶段, 从主导产业的发展到战略产业的选择, 都是政府通过直接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 选择战略产业并大力保护和发展, 在推动这些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并逐步实现了产业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二) 弱化产业政策, 重视竞争政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这一阶段, 应该更多的地适用竞争政策, 产业政策作为竞争政策实施之后的例外条款, 对竞争政策起到调节和补充作用。因为产业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的干预和补救政策, 但当市场机制较为健全时, 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变得多余, 而且政府失灵的现象往往会显露, 这就难以避免会出现某些产业在产业政策的保护下反而不如那些没有被产业政策保护的产业有竞争力的现象。②

(三) 竞争政策优先, 产业政策补充

当我国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竞争政策应该也必须成为了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导, 但与此同时, 产业政策也不能完全抛弃, 为了保护和复制一些特殊产业的发展, 也应同时制定一些补救性的产业政策。一般来说,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竞争政策优先的战略是一种主流。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如何成熟, 竞争政策优先并不代表产业政策的消亡, 也并不是对所有的产业均实行竞争政策优先。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且竞争力弱的产业, 适当实行产业政策对国家和对产业而言都会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刘继峰.论我国反垄断法中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4) .

[2]赵伟.干预市场—当代发达市场经济政府主要经济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外语教学与错误分析下一篇:音乐的节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