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

2024-10-17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共12篇)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 篇1

促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属于学校教育管理中较为先进的思想,这一管理理念不但要融入针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中,更要与教师的管理相适应。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从而促进小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一)凸显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方向是针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其以小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展开相关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强调对小学生德、智、体等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对语文和数学以及英语的学习,更要重视对体育和音乐以及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利用这种模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促使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凸显针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小学生个性差异的深入了解,凸显出对其个性发展的重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否定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并在不断开展探索和创新的同时确保小学生个性化得以发展。

二、传统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面对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多数学校的管理层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还未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未能形成切合本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过于呆板。在具体的制度制定以及推行过程中多半依赖上级文件,制定的规章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限制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的言行。教师和学生没有权利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他们仅仅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相关人士认为教师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针对教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大部分的人看来小学的教学管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对人选没有什么条件要求,从而使得较多的学校未能配置高素养的教学管理人才,最终岗位人员在发挥岗位功能时往往会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不足

首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所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但部分教师未能体会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未能对各自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进行及时更新,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方向有所偏离或者出现离经叛道的问题,则会造成学生成绩上不去,那么教师和学生都会面对来自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进而使得部分有个性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束缚下放弃各自的个性追求,最终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师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体现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较多的学校还沿用集权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设立了工会和教代会这样的机制,然而却未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使得民主管理形同虚设。未能在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方面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处理,这样一来,如果教师的权益受到侵犯或者遇到不公正待遇,作为教师本身倘若无力争取各自的权益,学生的合法权益就更加难以保证,学生由于在学校会受到管理者与教师的双重监管,他们的地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与管理。

三、在以人为本视角下构建小学教育模式

(一)教师管理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获得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整体实效的全面提升,还应让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向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在教师管理方面应率先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但在衡量教师施教标准上体现出多样化,同时鼓励教师在更多的教学领域进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持续改进。针对学生的管理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培养方案,使得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全面体现。采用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对小学教育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意义积极。

(二)从管理形式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向

通过在教育管理工作形式上的丰富和创新也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视角。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首先更新各自的教学观念,应明白以人为本理念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实践意义,并要积极推动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如针对教师的管理可较多的引入激励形式,以此鼓励教师更广泛的开展教学模式上的研发和创新,这一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一来,教师参与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激发,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三)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本理念

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针对学生的管理中,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种理念能够从两方面进行体现:其一,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钻研和实践的机会,上述多种因素将会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基础;其二,针对学生来说需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由于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性教育,所以其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激发值得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教学实践。以上多种做法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论是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所以,要求小学的教学管理者应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全面提升小学生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另外,还应持续完善以及实施情感教育路线和民主管理方针,从而将以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发挥到最大,持续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会金.“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1(2).

[2]曹小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 篇2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文/王大志

摘 要: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成为指导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则,这种教育理念最终能够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根据目前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现状,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完善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一体化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在高校教育的管理中,为了能够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的管理中就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积极地推进并落实,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对师生的管理,为高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提供正确的方法。

一、了解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新时代步伐的不断更新,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知识的要求也在加大,这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管理。而对于教育管理的理念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中重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个性,最大限度地加强对学生的尊重,要研究人的思想活动以及行为规律之间的联系,在管理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地进行创新。一个完善的教育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高校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不少动力。

二、认识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问题有:在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主导地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不能通过自身的思考和认识完成高校的教育管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在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课外实践。这违背了教育规律,不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

三、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策略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念,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要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互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交流,提供更多的管理方法。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

首先,有人说,小学教育就是要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这话不假,但是小学教育的先进教育观念如何来树立,是目前我们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生下来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考试的成绩成为了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应试教育给了我们学生和教师太大的束缚,虽然有的老师也认为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做好教学难上加难,但是他们中的多数教师还是认为,考试最重要。为了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一起都要为考试让路,错误的教育观念如果不转变,很难想象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会如何开展,学生怨声载道,教师做起教学也很费力。

其次,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小学是最轻松的阶段,作为一名教学教师也很轻松,其实不然,家长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刚离开家长的怀抱步入小学的殿堂,如果忽略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国家开设小学的价值也就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无论是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离不开教育,小学教育就是要承载着培育好祖国花朵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不牢靠,很容易在初中乃至高中跟不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我们小学的教育活动。百年大计,要从娃娃抓起,教育大计,也要从搞好小学教育抓起,小学教育搞的好,中等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二、改革管理体制,注重校本管理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相当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首先,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定位于建立一个充满活力、规范运作的教育秩序,让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一直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统得太死,缺乏活力。校长是上一级领导任命,直接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秩序,让学校在政府、市场、社会团体的共同监督下,便能够激活他们的活力。“建议建立一个与教育决策、执行部门相独立的监督体系。可以把现有各级教育督导团改革为教育监督局,直接对各地方政府或人大负责。建立对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监督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育监督部门发表中立性质的督导报告,从体制上确保教育督导的客观公正,科学和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力的将学校教育的发展融合到当地的社会发展中去,达成一套与社会方方面面相联系的机制。

其次,管理权限下放。应该准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状况自主地决定教育的结构和比例、教师的编制、教师的待遇、学校的布局等教育规划,允许各个学校自主决定学校的教育模式、培养规格等等。目的就在于形成一个各地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三、改进管理范式,增加柔性管理

笔者之所以要提出改进管理范式,是因为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科层体制太过刚性,而缺乏柔性的管理体制,适当的进行柔性管理,不是示弱,而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的教育形势,在管理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死板刻薄的规章制度太不人性化,让很多教师苦不堪言,而实际上这些规章制度如果更加柔和一点,不仅可以让教师接受,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好的柔性秩序完全可以学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让学校教育健康发展下去,也让教师的工作有序进行,因此,笔者认为,与其用硬生生的制度来约束教师行为,不如站在以教师为本的角度来改善。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首先,作为学校,应该给予每个职工平等的待遇,公平是永远的,让每个教师朋友都感受到绝对的公平,这样对学校对教师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的古人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目的,给予每个人公平,大家才是真正的公平。此外,我还觉得,学校如果真的要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就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想问题,不能用上面所说的死板的制度来约束教师行为,教师有问题,我们要积极的帮助解决,教师有困难,要发挥团结理想发个每个人的援助之手。

最后,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小学教育管理者应当摒弃“小学教师水平不需要有多高,能教学生识几个字,能教学生基本的加减乘除就可以”的落后观念,高度重视小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巍巍.浅论人本思想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

[2]陆晖.人格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4

谈“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篇4

一、实施“以人为本”管理, 当行“扬善弃恶”

这里的“扬善弃恶”指的是以健康的舆论引导人, 以积极的理念激励人.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 最本质的核心是倡导对人性的尊重, 但是人性本来就有善恶之分, 对于“善”者实施“以人为本”管理, 能充分调动他的主体意识, 推进学校工作的开展;而对于“恶”者实施“以人为本”管理, 就有可能成为他的遮荫树、挡箭牌.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应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为导向, 通过群体的“扬善弃恶”形成主流价值观.

1.校长应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引领者.校长应当知道自己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个人”的思想引领作用, 孟子说:“以德治人, 心悦诚服也”, 校长应有令人信服的品德修养, 能坚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以实际的行动为教师树立榜样.校长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对待师生, 就是要坚持公正无私, 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位教师, 就是要有包容心;对待反对意见, 要有宽容心;对待有错教师, 要有仁爱心;对待教师和学生, 要学会欣赏, 学会接纳, 常进行换位思考, 想人之所想, 急人之所急, 同时要善于发现快乐, 善于用人之优点, 并通过沟通推行学校管理理念, 积极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管理文化.校长只有被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接纳、佩服、拥戴, 才能“不令而从”, 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校长对“以人为本”的认知与践行, 对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起着导向作用.

2.“以人为本”管理要重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营造温馨的人际舆论.这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 是一种软管理.学校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 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它可以改变人, 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 在学校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 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 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理想层次.今天的教师群体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期望, 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 校长要充分理解教师心理之重, 注重对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 强调对人的重视, 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管理要管人, 管人要管心.通过对人性的理解、人文的关怀, 引导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念和价值观念, 努力倡导和谐的同事关系, 要树谦谦君子“坦荡、欣赏、自省”的风范:做“脚踏实地、胸怀坦荡”之人, 行“相互欣赏, 互为人梯”之事, 存“常责于己, 怨不及人”之量.健康、合理的竞争使工作充满活力, 而和谐、友好的协作是有效工作的保障, 正确的协调和引导, 就能形成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协作互助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 正气才能弘扬, 团结才能加强.学校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 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

3.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的发展.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 但更需要树立“扬善弃恶”的舆论导向, 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付出与获得的关系, 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 只有群体能够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管理之精神实质, 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 才能推动群体的高尚, 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倡导人文管理, 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 要进行批评、帮助、纠正, 通过群体的价值取舍, 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歧解没有生长的空间, 才能使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实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辩证统一及和谐发展.

二、尊重教师个性, 应守共性规律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提倡对人的个性的尊重, 给予教师一定的张扬个性的空间, 鼓励和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然而, 勿庸讳言的是, 由于工作状态、专业需求、教学水平的不同, 每个教师的工作追求、教学视野不在一个层面上, 所展现出的“个性”也良莠不齐.例如近年来, 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一些青年教师在各种新理念、新思潮的冲击下, 摒弃、颠覆了一些教学上的共性要求, 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 片面理解课改新理念, 提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反对课堂预设, 实行“零备课”;搞大量的综合性学习, 摒弃接受性学习, 过度地强调“轻知识, 重能力”, 热衷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深度对话、网络教学等形式, 这些形式不是不好, 但一味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而追求所谓的“创新”, 急功近利, 急切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 其结果是课堂形式热闹新颖, 教学质量直线下滑, 教师主观希望“培养能力”, 学生的客观结果更多是“既丢知识, 又没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应当反对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新发明或新行业, 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质量, 恰恰相反的是它对质量的要求更高, 对于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的常态要求如备课要求、课堂环节、作业批改、学生行为规范等教育共性的规律, 要作为最基本的行业规范, 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扬弃的.而“个性”往往是有局限性的, “引导”不等于“迎合”, 教师与管理层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职业的责任、操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 面对这种放弃教学上的要求、藐视教学基本规律的“个性”, 就要求校长应该旗帜鲜明地坚守管理底线, 不能一味地迎合这种低层次的心理需求, 更不能因尊重教师所谓的“个性”而放弃优秀的东西, 校长更应该做的是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沉淀新课标的理念, 分类提升不同层面的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特别是激发教师的“内源性发展”, 为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努力, 这是教师发展的内因.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 篇5

1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内适应了现今大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深化大众教育内涵,稳定大众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以人为本的课题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当中已然势在必行。

1.1教育教学管理陈旧化,缺乏创新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校制度严苛搬照,学生对教师的言听计从的迂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统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赖于上级政府和机构,很少做到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内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员,教师参与不了管理,学生参与不了主体,一味的重复现有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为本身价值的创新,忽视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意义。

1.2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现如今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压力巨大。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并未对所选专业有更多了解,然而专业一但选定,转专业则十分的困难;学生选择课程不能做到自主,选择好专业,专业课程则是行政化安排,学生根本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往往出现逃课等尴尬的场面;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一个老师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课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都是根据学校安排的进程接受教师;严苛的考试制度成为升学和入学的令牌,成了毕业和就业的关卡,“只有好成绩”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新管理模式的绊脚石。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管理体制僵化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观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久而久之,宏观体制的僵化使得现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学模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主人翁意识。

2.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受到经济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应当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先满足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成为衡量人的能力标杆,造成大学难入,就业困难局面。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非常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新的理念,但是却是学校教育管理中较为先进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渗透到对于学生的管理模式中,在对于教师的管理上也应当发挥这种思想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够让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会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并且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现代心理学研究,即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意愿,相信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教育学中,人本思想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发展的特殊性,使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意味着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主动发展的愿望,而校长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了解并满足学校师生的发展愿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有利环境。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代小学教育中主要被应用于课堂教育和小学生发展教育领域,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意愿,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教育大纲中要求的各种学习任务,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育的主题;第二,在小学生日常教育的过程中不使用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是使用引导和情感教育的方法,相信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接收到正确的教育,而不是强制孩子去遵守某些学校或社会规则。

二、当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管理上缺乏人本性

当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剖析会让我们看到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的局限,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对策。首先,对于教师的管理理念上会存在明显的局限,并且缺乏人本性,这不仅会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也会形成障碍。不少教学管理人员都会过于简单地评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施教水平,会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或者升学率作为教师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狭隘的评价模式会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判断。

2.学生管理工作未能实践人本性

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上也没有体现人本性的基本理念,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会带来障碍。不少小学管理工作者都没有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凸显,这些都是对于人本性的违背。不仅如此,不少学校还会施加给学生一些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学生并不能够在小学阶段实现对于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锻炼。

3.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小学教育管理其实是一项较为琐碎,涉及很多内容的工作,想要让各项工作都得到有效的梳理,保障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这需要教育管理的模式灵活多样。然而,从很多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不少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模式上都十分单一,管理的方式与理念也较为陈旧。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旦需要处理的事务较为繁多,各种管理上的矛盾冲突会频繁产生,不仅使得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十分低下,很多需要执行的事务也未能较好地得到实践。这同样是当下的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三、改善策略研究

1.对于教师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

想要全面提升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实效,这需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首先,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应当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对于教师的施教能力在衡量标准上要更加多样化,也应当鼓励教师采取更多教学上的积极创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上的革新。这会促进教师更积极地进入到教学研究中,会让教师的教学热情更为高涨,这也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

2.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本理念

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也应当充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会很有帮助。一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凸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的学习平台,这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基石。另一方面,在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上可以有一些有效的革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要注重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激发。因此,可以多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多开展一些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些都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并且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3.丰富教育管理工作的形式

以人为本的视角同样可以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形式的丰富与创新上。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自身的观念,要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要推动管理制度上的积极更新,这样才能提升管理的实效。比如,可以多引入一些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展开教学模式上的开发创新,这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会有一定帮助。又如,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也需要有模式上的更新。要注重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可以结合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培养策略,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凡.中小学管理中的伦理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2]宋志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包头市区中小学管理现状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3]丁雪琴.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罗泽如.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6

[5]肖铖.校本管理:民办中小学管理制度探索[D].天津大学 2005

浅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篇7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技能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是高校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形势来看, 高校教育管理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

在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中, 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体现, 影响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 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差别较大, 教师只按照一种模式进行讲解,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经历长期的应试教育, 其心理和学习模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 学习时间充足, 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而现代高校依然坚持以教师和期末考核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 这一现状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关键。

(二) 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 , 而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这样, 学生的思考时间大大缩短, 被动接受知识, 导致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 综合素质降低, 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因此高校急需通过教育改革改变这一现状。

(三) 第二课堂的作用被忽略。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树立学生终生学习观。在现代教学中, 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教学常被忽略, 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往往将育人等同于教书, 忽视对学生的课后教育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 随着高校的扩招, 教学管理、教学效率及就业压力随之而来, 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之高科技教学手段无法全面普及,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因此学生的课后培养被忽略。

二、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的高校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实现其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改革, 具体措施如下。

(一) 发掘人本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发掘人本意识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训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避免强制性灌输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 其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十分重要, 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其人本意识, 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力求创新, 避免死板。

(二) 激发主体意识, 将管理视为人的管理。

人是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 高校大学生在个性、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做到关注人性, 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不同方案解决问题。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 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

(三) 激发人文意识,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 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担。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 学校的文化氛围逐渐增强, 高校教育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 在管理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应统一思想, 注重教育本质, 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 为大学生服务”的原则。实践证明, 以人为本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大学校园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 其环境氛围和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应以激发人文意识为主, 实现学生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有利于高校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满足了社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有助于其全面发展。当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很多高校依然重视教学考核, 教师依然在教学和管理中占据主要地位, 压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才培养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高校教育来说, 应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实现其全面发展。文章分析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 但其实现过程还需长期努力, 针对这一现状, 文章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管理,人性

参考文献

[1]钟卫华, 魏晓巍.试论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价值取向——以人“四大特性”的内在需求为视阈[J].科教导刊, 2010 (4) .

探析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管理 篇8

一、落实以人为本, 改变小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对于小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管理者作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与决策者, 应当积极更新自己的管理思想。在进行管理工作之时, 管理者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掌握更多科学合理的以人为本管理知识, 从而促进小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推入到工作实践当中, 需要管理者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核心价值进行肯定与认同。管理者自身更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感染其它管理人员, 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学管理工作实践中, 管理者要时刻为广大师生传播正确的管理思想与学习思想, 使老师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管理者更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使老师在进行管理之时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于小学管理工作, 要积极听取社会与家长的意见, 时刻进行优化升级, 不得以简单与粗暴的思想进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 小学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师的进步与学生的成长, 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落实以人为本, 建立小学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管理思想的实施, 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对于小学管理工作来讲也是一样, 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以人为本小学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需求。以人粞管理制度的建立, 可以更好地对老师的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协调。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 老师的外出听课制度, 老师的教案检查制度以及老师的科研学习制度等等。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对于老师个人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管理积极性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 激励制度也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发展实际, 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内容与方法进行制度, 将老师的薪酬与教学效果进行紧密结合。对于那些做出较大教育贡献的教育工作者, 管理者要为其提供更好的薪酬与福利待遇, 使老师的上岗具有竞争性。小学管理者还可以针对教师进行考评制度的建立, 使老师工作在一个公平与公正的环境之下, 从师德与师能等多个角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是小学管理的重要对象, 只有老师的管理工作到位, 小学生才能获得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落实以人为本, 成立学生管理队伍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管理工作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与目的的, 因此, 学生的管理对于小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不仅有利于小学管理方法的规范, 更加有利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落实。对于小学管理来讲, 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必要的管理基础。因此, 小学应当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使学校在政治与生活、学习方面都具有合理数量的管理工作者。对于这些管理工作人员, 学校应当对其进行关心与爱护, 给予合理的优化政策, 使其学生管理积极性提高, 将自己得到的关爱传递到学生身上。另外, 学校要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 充实学生管理者的头脑。一名合格的学生管理者要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更要熟悉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特点, 具备优良的思想首先水平。只有这样的小学生管理队伍, 才能从不同的方面言传身教, 提高当代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小学管理水平。

四、落实以人为本, 创造良好管理氛围

小学管理工作, 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教育工作者的配合, 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的烘托与帮助。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小学管理工作当中, 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充满正能量的小学校园环境当中, 教育者与学生的道德情操更容易被培养, 人文环境质量更得到提高。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艺术与文化的气息。良好管理氛围的建设对于小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隐形且深远的影响。除了外在的校园环境, 小学要利用正确的文化活动建立起正规的校风与学风, 以软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小学管理工作当中, 更要创造一个平等与和谐的校园氛围。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交流的增多。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增多, 就更加便于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 使学生向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管理工作, 就要将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受教育权利。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与管理人员, 应当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 以人为本理念才能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小学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促进小学管理工作的面貌的改变与更新。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篇9

一、僵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束缚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般比较僵硬,单凭学生成绩或教师职称对教师进行考核和测评。因此,大多教师一般只按照管理者制订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教学,无法进行创新,在这样的约束下老师只能够教条式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

从心理学研究领域来说,一般六到七岁的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很长时间,所以小学教师所进行的灌输式教学对小学生来讲是极其枯燥无味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已经接受了很多学前教育,这就使得很多知识小孩子已经学会了,对孩子来说,他们因为已经知道老师所讲的问题了,所以在课堂上就更不会好好听课了。

2.繁重的课后作业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学校为了提高其升学率和升重点学校率,还是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课业负担。此外,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从侧面也加剧了学校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举一个例子来说,十年前的小学生一般都是回家后自己完成作业,然后很多就跟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了,但是现在,有很多条件较好的家庭开始普遍地请课后作业辅导家教,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给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现在给他们较重的课业负担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厌学情绪等,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从各主体对象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1.校级领导

校级领导要经常开展关于学习党中央的各种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方法的培训会议,在思想层面上保持先进性。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教学管理的僵局。

2.一线教师

我们一直提出要贯彻落实和进行教育融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仅是对小学生来说的,对待一线教师也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需求,不单单用冰冷的学生成绩和固定的职称去评价,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能也会一味地关注学生成绩和自己本身的职称升级等问题,就忽视了对学生良好的启蒙性、发散性教育。一线教师是每天与小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学习高层领导制订的各种方案也需要一线教师的传达和执行,所以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也需要一线教师给校级领导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方案,推动以人为本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思考

综合以上关于传统小学管理模式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措施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考虑由现在校级领导不直接接触学生而由一线教师进行直接接触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校级领导联系班级制度模式。也就是类似于帮扶结对的方法,每个校级领导都相应地与一个班级结成对子,然后在时间条件的允许下直接到所结对子的班级中进行听课指导,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发展需求,高度重视小学教学管理氛围的良好营造。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分析、各主体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创新性思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坚持以人为本,将其融入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地从各方面进行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最终能够真正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域式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茁壮成长。

摘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虽然在逐步完善,但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都相对僵硬,比起西方相对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社会治理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也应该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将实现教育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进步。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正式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其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对关于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浅析 篇10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全面的发展, 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 逐渐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是高校综合质量的集中体现, 是高校健康有效发展的坚实基础。伴随以人为本理念的应运而生, 教育管理找到了发展的突破点和转折点,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教育管理中, 不仅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也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1、以人为本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指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中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发展不可小觑, 也得到了全国各个行业人员的拥护, 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 其教育管理更应该遵从以人为本的概念, 因为任何教书育人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平台上。以人为本, 顾名思义, 是以人为基础, 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目的, 就是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在教育管理工作中, 尊重人的人格, 满足人的需求, 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 实施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方针。

2、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就是指在教学、科研、行政等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主体, 把人作为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主心骨和关键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才形成了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第一个阶段是古典管理理论, 该理论强调的是科学管理, 注重的是工作的效率, 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注重人的管理, 认为人只是简单的工具, 是一种机械化的机器一样。第二阶段是行为科学理论, 这个阶段的管理理论就有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实验, 研究者注意到了人的重要性, 着重研究了人在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经过对人的动机、激励、需求等的研究, 发现人的激励在管理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时候也形成了一些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关于人的鼓励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的二因素理论等。但是这时候的观点是人是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而不是管理的主体和目的。第三阶段管理科学理论, 该理论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但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中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到了第四个阶段, 终于研究者认识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提出了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财富体现, 只有依靠人, 实施人性化管理, 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水平, 利用无限价值的人的资源,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此就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并且随后应用到各个领域, 尤其是在教书育人的高校的教育管理中, 发挥着熠熠闪亮的价值。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由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要。作为培养人的摇篮, 决定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竞争尤为激烈, 而人是竞争的关键, 因此, 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 是时代的需求和高校发展的呼唤。不仅如此, 如今高校出现越来越多的法律案件, 这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要求学生言听计从的管理模式, 从学生自身利益出发, 从学生的角度实施管理工作,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人性化管理。教育管理的起点、过程、终点都是人, 教育管理实施的关键也是人, 这就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对命令的执行, 制度的实施, 而是激发人的热情, 发掘人的潜力, 发挥人的力量, 在实现人的人格和价值的基础上, 完成教育的人性化管理。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随着高校发展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但是由于高校内外环境的影响, 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和理想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第一, 学校外部以人为本的氛围不足。众所周知, 学校外部的大环境是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条件。目前, 我们大环境中还缺乏相应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盲目崇拜、对学校的言听计从思想由来已久,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散, 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普及全民以人为本的意识, 让人们明白人的重要性, 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 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路线。

第二, 学校内部以人为本的改革不强。不仅社会上的人士, 甚至连学校的有关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都对以人为本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在工作中还是按照传统惯例办事, 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话, 这样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而且, 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强, 正是因为高校教育管理方面还存有传统的观点和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 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上遇到了阻碍和困难, 限制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能继续深化教育管理的改革, 实施科学合理的民主管理, 尊重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健全学校的管理体系,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第三, 教师、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体现不大。在高校对老师、学生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体现也不是很充分。由于高校发展的需求, 迫切想留住优秀人才, 因此在教师的流动上就失去了人性化的管理, 存在着一些限制条件。而对学生的管理中, 由于改革难以彻底实行, 还不能完全从学生的立场、利益、角度去处理问题。因此, 这些都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弊端,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完善, 努力实施以人为本。

结语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施迫在眉睫, 因此, 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总结经验教训, 在学校发展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领导、教师、学生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 促进高校的快速有效全面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介绍, 分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发展和意义, 总结了在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宋渭清:《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 《中国合作经济》, 2005 (1) 。

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教育管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0-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04—01

近年来,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这是将“人”与其他管理要素的管理作用相比较得出的重要结论。“以人为本”涉及到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会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学校领导,如何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一、管理行为中“权治”到“情治”的转变

以往,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通常侧重于“领导说了算”,校长“唯权至上”,无视教师的感受,工作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样不仅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更大程度上还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摧残文化,忽视教育管理的人文因素而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束缚甚至压抑了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因此,在这里特别强调,管理者要实行“情治”,工作由“强加”变为“委任”,通过调整管理行为,创造一个为促进教师发展服务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教师“心服”、“心乐”,让教师群体活得高兴、干得痛快、干出名堂。“情治”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不仅不愿受制于物,而且无法忍受上级的遥控指挥。他们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其次,部分教师往往比学校领导更加专业,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比学校领导掌握得更多,更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再次,教师被学校委以重任的成就感需求,使他们对工作抱有更大的热情。因此,学校领导不应独揽大权,阻碍教师发挥专长,否则不仅会扼杀教师的创意和才能,而且会扼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然而,下放权利并非放任自流,也不是一切决策权都下放。按照决策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决策分为:技术决策、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技术决策是关于工作本身的决策(如教学决策);管理决策是确保学校管理顺利运转的决策(如教育奖惩);战略决策是确定学校发展方向的决策(如学校规划)。一般来讲,技术决策下放的程度可以高一些,而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下放的程度应该低一些。

二、管理方式中的“管”到“放”的转变

教育管理理念转变后,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而言,好的教学管理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这里的“放”,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的放矢,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个性专长,留点工作弹性和空间。如不应强求备课形式的统一,不必苛求课堂结构的完整等,对象有别,要求不同。由于教师具有自主性,他们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并且教师从事的是思维性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教师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公手段的完善也正为弹性工作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随时在家与学校联络,并传输信息和数据,学校领导也可借此向教师进行指导与帮助,从而避免管理失控现象发生。

三、赋予挑战性工作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 篇12

在高校, 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的目标追求,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路径。

爱因斯坦曾坦言:“人类精神的永恒目标是真、善、美”, 古人云:“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即通过“自然”与“无为”的合一, 真正地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办事, 能使树林常绿、常新、果实累累。因而,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 以发展人、培养人为目标, 选择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 以人文与科学精神一以贯之为路径, 用人文精神中所蕴藏的真、善、美的精神去贯彻和实践, 不断去挖掘人的自然秉赋和内在潜质, 帮助和实现人的个性、品性、天性、习性、性情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发展。这一过程, 我们可构建三棱锥模型, 考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现程度。O:表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A:表示学生;B:表示教师;C:表示校长 (及校内管理人员) 。

一以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为支点的三棱锥模型的构建

(一) 学生支点的张力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是非的判断能力。因此, 在学生观中的一个基本认识: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表现为学生特有的行为方式。学生对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导向的明确性和正确性, 行为方式的多样性。简言之,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的以“已”为本的内在需求的强烈程度, 这是基础。

首先, 大学生应当提出自身发展需求, 包括在提到的合理需求, 勾勒出自身发展方向, 规划出在大学教育生涯,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按照学生所理解的按“己”之需求和能力来规划好人生, 做出价值判断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受教育方式。

简而言之, 大学生一入学就做好四年生涯的规划和设计。以“己”之需出发, 以“己”之长出发, 以“己”之个性, 科学设计即将接受的教育活动同个性需求、特长、价值需求结合, 这是整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的出发点, 也是基础。这就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科学可行的四年大学规划书。

(二) 教师支点的张力

教师如何在学生理解了学生以“已”为本的基础上, 开展人本的教育理念, 这又是关键。

教师的一项任务是, 根据学生设计的规划书来科学, 合理, 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这必须让教师树立以下几个主要的观念:一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把导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四是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 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 良好师德去熏陶, 感化学生。五是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积极创造条件, 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方便。

(三) 管理者支点的张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的。如何通过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制度平台和营造浓厚的文化 (以“人”为本而展开的活动所形成的价值主导) 气氛来帮助实现, 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根本所在。

以大学校长为例, 他们的任务和职责居于首位, 一所大学能不能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能不能吸引国内外的知名学者集聚在一起, 真正实现一所大学“传播知识、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功能, 校长的地位和作用、职责, 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许多教育管理者认为:“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因此, 有必要对校长在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程度的认识上加以阐述。校长, 即是学校行政首脑, 又是治校的关键人物。毫不讳言, 一所大学的好坏, 办学成功与否, 与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有直接的联系。笔者不探讨作为一名校长在治校中的地位角色和整个功能, 只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 大学校长 (当然不仅仅是大学校长一个人的事, 这是校长为首的群体概念) 应该履行什么职责, 扮演何种角色。

二三棱锥模型平衡状态的界定

构建了以学生、教师、管理者三位为一体的主体实施者和框架结构, 最后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政策环境切实使之纳入到一所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当中, 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必须切实化为人们行动指南来付诸实施。如果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只是帮助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那么作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直接实施者。

具体而言, 该模型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程度。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是受教育者, 本是作为一种理念实施的受动者。然而, 本文所要构建的立体结构图, 是把学生、教师和校长作为空间独立存在的主体而相互依存的个体即他们共同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个平台和空间中, 是各自独立存在, 又相互发生作用的。

学生、教师、管理者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者, 共同构成一个封闭、相对稳定, 但又呈动态变化和不断调整的系统。如果把O当成是一个不动的中心和原点的话, 四点共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空间, 但如果A、B、C三点有任何一方松动的话, 该结构的稳定性就不复存在了。

尤其是掌握着高校行政资源的管理者的作用非常重大, 他们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转化为治校行动指南, 这必须体现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及其教育行政中。

努力搭建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平台, 把平常的教育, 包括教育管理思想渗透于其中, 加强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的治校文化氛围。一所大学的制度建设、教育政策、文化活动、环境建设等都应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来制定和实施。

在学生观、教师观、校长观上应有科学的、独到的见解和理解体系, 应根据本校的实际 (这里面包括学生的特点、生源质量, 师资队伍构成, 行政队伍的素质结构和水平等因素) 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而形成符合本校发展规律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思路。

三三棱锥模型稳定性的路径选择

(一) 各支点张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般而言, 要科学合理, 有效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校方应该是最大的施动者。具体而言, 在此结构中, 居于相对主体地位的仍然是校方。但是, 这种主动性能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 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能不能有效地反映到一所大学的治校理念当中, 则必须从学生的第一需求出发, 遵循教育的规律, 按照大学教育的目的、特点来进行, 也就是在做好各项调查的基础上, 整合学生的需求信息, 在第一时间里做出安排和反应。只要学生在自己所设计的规划中, 提出自身的合理需求, 学校都应该尽量的使学生得到满足。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个性需要的和特长的教育消费, 使学生个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 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而言, 教育要尽可能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 使学生的潜质、能力、个性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因为没有什么资源比人这个资源更为宝贵。因此, 在此结构中, 笔者认为校方应该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大施动者。从搭建一个制度平台到完善学校的各项教学设备以及软件和硬件的建设, 都必须是走在最前面, 引领办学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二) 教师的因素

对学生而言, 能不能科学设计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 所规划的内容是不是合理而科学, 则需要靠教师们加以认真指导, 提出具有建设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建议。但这又必须依靠教师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反之, 如果教师们不认真研究学生, 不顾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来安排和开展教学活动。那么, 以人为本就成为一句空话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而言, 学校的发展要真正需要依靠教师来治校, 尊重教师们的创造性。

(三) 学生的因素

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差距的层次性还可能相距甚大。因此, 学生对自身的需求、个性、特长和认知层次上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一所学校内部而言, 大到各个院系, 小到各个寝室都会呈现出相异性的特征。所以, 在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设计和实践中, 学生生源的质量和整个素质水平所表现的差距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必然会影响到此结构的稳定。因而, 无论从施力者更大 (假设认为主动性更强) 的校方而言, 还是教师队伍本身的科学指导, 都必须根据学生本身表现出来的差异来合理安排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 这也是为什么本文把学生作为基础地位来加以看待的原因。

(四) 管理者的因素

以人为本, 归根结底应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 提出他们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应该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学校所形成的校园文化, 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 包括一所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必须时时刻刻渗透着人文的芳香、人的气息、人的精神, 一切形成的学问皆是人的科学, 人的学问。这样, 成就的个人才有可能是德才兼备、怀抱有理想和才学的“全人”, 而非“半个人”。

实际上, 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现程度, 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远不止这三个因素, 还受制于其它外部环境, 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等其它因素。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的合理需求如何界定, 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理解程度如何贯彻实施, 又如何考察模型的有效性、实践性和具体可操作性, 搭建实施模型平台的可行性, 如何通过量化的手段来实施和操作, 这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也需要教育学界同行一起来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4) .

[2]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 教育研究, 2004 (2) .

[3]杨叔子.科学与人文[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 2000 (7) .

上一篇:教育调查问卷的编制论文下一篇: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