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干预

2024-10-09

自我干预(通用11篇)

自我干预 篇1

一、拖延也是一种病

一篇开了头的作文, 几天过去了还是草稿状态;一张待收拾的书桌, 杂物几乎淹没了学习资料;一份计划好不容易出台了, 却始终处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的状态……就这样, 孩子们一面高喊着“我拖延我忏悔”, 一面继续拖延, 一如既往。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 只能定义为拖延, 只是一种做事的坏习惯而已。当拖延影响到情绪, 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沉重的负罪感、不断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等, 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时, 拖延就成了一种病。心理学对此有个相应的专有名词:拖延症。研究显示, 拖延症患者可能出现焦虑、郁闷、强迫等心理反应, 并且他们倾向于隐藏这些负面情绪。长此以往, 可能会因无人理解而陷入孤单、抑郁的状态, 难以自拔。

二、学生拖延为哪般

逃避现实。“作业那么难, 明早去问同学吧!”“任务太重了, 下周再说。”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 尤其是学业上的困境会让一些孩子寻找种种借口暂时逃避任务, 并有意回避拖延带来的后果。这种情况在学习计划的落实方面非常常见。

精力分散。当下, 许多孩子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非常危险的。QQ、微博、短信、游戏、新闻、明星八卦等, 随时随地都在灌输。

寻求刺激。有些思维活跃喜欢挑战的孩子, 故意把所有的事情拖到最后才去做, 离终点越近越感到兴奋和刺激。那种抢在最后一秒完成任务所有重压完全释放的感觉、那种高压下的兴奋的学习状态让他们非常享受。为了获得这种肾上腺素飙升带来的刺激和狂喜, 这些孩子会有意把事情压到最后。

追求完美。“再等等, 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完, 好全力以赴。”……完美主义者做事追求尽善尽美, 所以不愿匆忙开始;完美主义者对事情的结果特别在意, 对自己的期望值又过高, 所以总要等待所谓的最佳时机。却不知这么做其实是在挥霍时间, 是在用消极拖延的方式回避以保护自尊。

三、拖延的自我干预

1.找到拖延原因, 有的放矢。拖延的后果基本一致, 拖延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外人的劝导作用对拖延症患者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关键是要靠本人下定决心摆脱拖延的惯性。这当然需要很大的精神动力, 前提是明确自己拖延的原因, 对症下药。比如, 寻求刺激者。他们信奉“压力之下必有勇夫”的信条, 全然不顾堆积在最后时刻的加班加点的疯狂状态给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此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这种状况下的一点小小的意外便可能引发极大的焦虑, 从而摒弃压力越大动力越大的错误观点。不妨根据近期所要做的事情设置一个时间表什么的, 以避免把什么事都拖到最后一分钟。

2.确立具体目标, 有效分解。“我要学好外语, 以后每天都要晨读。”这个计划十之八九要流产。“我每周三个早上六点起床背20个英语单词。”这个计划完全有可能坚持下来。前者太模糊, 激发不了动力, 还有可能因为抽象遥远成为阻碍行动的借口。所以行动之前不妨树立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具体目标, 并将这个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 化大为小, 化整为零, 以此降低处理的难度, 尽量推迟厌倦感和想要放弃的心态, 从而各个击破。行动的同时, 还要为可能出现的困难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时刻提醒自己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个人能力或价值的反映。行动之后, 每有一点进展, 都要鼓励自己;每完成一个小任务, 都要对自己的执行力作点物质或精神上的奖赏, 让奖赏聚焦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3.分清事情主次, 有序完成。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有限。所以, 好钢用在刀刃上, 要将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所有事情分成重要且急切、重要但不急、急切但不重要、不急也不重要四类, 依次完成。在做的过程中, 要时刻问自己, 是否在浪费时间,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做不重要的事情而不愿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要克服畏难的心理, 无论这种恐惧是现实的还是想象的;要压抑放弃的冲动, 坚决不去做那些简单但不重要的事情。

4.严格要求自己, 有力执行。每当新的任务来临时, 大多数拖延者都会经历一个“情绪怪圈”。其实, 很多时候只要迈出第一步, 关键是约束自己, 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一, 增强自信。这个世界上不是很多事情难做而使我们缺少了自信, 恰恰是我们缺少自信而使得很多事情难做。相信自己, 激励自己, 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也一定行。第二, 杜绝借口。做事的最佳态度是不要神经紧绷, 也不要过度松懈, 而是适度紧张, 以保证效率。拖延的人却是松松垮垮, 总是习惯性地寻找各种借口来磨蹭。借口成了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做事要保持适度的紧迫感, 学会把停下的借口转变成再做一会儿的理由或完成一个步骤的奖赏。第三, 排除干扰。拖延的人会不断找事情消遣。学习时不要一心二用, 如边听音乐边做作业, 不妨关掉手机、电脑、电视, 将一切影响学习效率的东西统统关闭, 减少分心的事情, 全心全意地做事。

自我干预 篇2

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 符玉忠

2018年 8月31日,9月1日在合肥接连发生3起学生坠楼事故,坠楼孩子均为中小学生。31日凌晨5时10分左右,合肥市上元公寓内,一名15岁的男孩从28楼的家中坠下,不幸当场身亡。据了解,这名男孩今年要升初三,坠楼时,写字桌上还有未完成的暑假作业。同日清晨,一名12岁的小女孩从自家6楼的天台坠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还是未能挽回小女孩的生命。在其留下的遗书中,表示自己学习压力过大。1日上午7点多,在合肥滨湖世纪城琼林苑小区,一名13岁的小姑娘从13楼坠下,当场身亡,据悉,小姑娘今天准备上五年级。

小学生自杀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几乎每次悲剧发生前都有细微的先兆,只不过在一般人看来太过普通,不容易被发现。举例说,有时孩子会随口说出你们明天就看不到我了之类的戏言,或是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郑重地赠送给他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都应当引起周围人的重视,我们千万不能把这些看成是孩子气的胡言乱语,这个时候作为孩子周围人应该重视也许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震动,这时候予以干预,悲剧很可能会避免。

一、具体步骤

1.与家长联系,如有发现学生的异常现象,除了关怀他之外,也要赶紧联络家长注意学生的行为,并与辅导导老师商量解决方法,明确的展现教师的关怀风格,让学生有选择信任老师的的机会。

2.不能轻易答应学生的要求,以免以后成为一种习惯,对学生的发展也不好。但可以答应暂时不把成绩公布给家长、同学,并鼓励他下次努力考好。

3.谨慎处理每一个问题,即便是短短的一句话玩笑。

4.有效的将学生成立相互关怀小组,促进学生间的彼此关怀与互助。5.资讯的宣导,增加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知觉。

二、辅导计划可分为下列4个部分: 1.个别辅导

老师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绪及思想,也可以鼓励或是强迫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借由参加活动来舒解其内心的阴影,并鼓励他好好学习。2.小团体辅导

同班同学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这样的事件有些情绪,如果有机会分享彼此的情感,就能感觉到彼此是一体的,并接受团体的爱心、支持、真诚及温暖。以上的种种辅导,可以坚定持续的进行辅导,直到帮助学生走出阴影。

3.寻求辅导中心

老师在辅导工作中缺少经验或训练,为了避免造成负面影响,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寻求辅导中心。而辅导中心的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人物,平时没有接触,不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先借由教师做引言,说明来意以降低学生的防卫。老师也可以从旁协助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工作。4.寻求家长帮助

老师可以借由来接送子女上下课或是以书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帮助小孩健康的长大。

幕幕悲剧让人不得不反省,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中小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随之带来各种微妙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些强压下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脆弱,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对前途充满恐惧迷茫,生活上学习上挫败感时时刻刻在浸蚀他们并不成熟的心灵,在这些重压下,他们害怕了,绝望了,他们眼睛里看不到明亮的色彩,灿烂的阳光,如水的月色,落入他们视线的是满眸灰暗,红尘滚滚,雾霭笼罩的人生渡口终究等不到一艘可以摆渡自己的小舟,于是乎,消极的念头在心底萌生催生,逃避厌世的情绪在心灵深处如蔓藤盘盈,如果这时,他们不能及时得到社会、老师、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帮助,就很容易头脑发热,从而走极端或轻生。

我们从小就要告诉孩子:珍惜生命,因为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生命。要勇敢去面对,相信自己,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是阳光普照。我们要时时告诉孩子,成功永远属于不言放弃的人。要成长就要经风沐浴雨,要承受无数次涅槃的痛苦。生命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总一天孩子要如小树一样长大长高,要像小鸟一样翱翔在蔚蓝的天空,总一天他们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和困惑,总一天他们要经受生活的磨砺,总一天他们会面对父母亲人的离去,总一天他们要独立踏上自己的人生旅途。他们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前途的渺茫、命运的多舛、生活的艰辛,爱情的波折、友情的薄凉、疾病的缠身如此种种,每一种每一次对于他们都或是成长和收获,每一次患难都会让他们加倍珍惜生命,每一次磨砺对于他们都是一次生命的馈赠和诠释。

自我干预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分别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其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自我感受负担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水平。

【关键词】护理干预;癌症;自我感受负担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2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selfperceived burden of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patients in test group received not only routine but also interven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elfperceived burden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 selfperceived burden scores in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ancer patient,s elfperceived burden.

Key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cer; selfperceived burden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疾病。患病后,患者需要家庭成员或照顾者提供大量的照顾服务,因此为家庭成员或照顾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患者在接受照顾的同时,普遍都存在担心自己拖累家人,害怕成为家庭累赘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自我感受负担(self-perceived burden,SPB)[1]。有研究显示:自我感受负担重的患者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2]。然而,由于目前对自我感受负担还无明确的解决措施,笔者从护理干预的角度出发,探讨护理干预对50例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3年7月随机抽取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1~7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3±10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0例,大学及以上12例;临床诊断:胃癌13例、肺癌10例、食道癌13例、胰腺癌9例、宫颈癌5例;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45±27)月。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26±10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16例,大学及以上10例;临床诊断:胃癌9例、肺癌12例、食道癌10例、胰腺癌11例、宫颈癌8例;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43±24)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环境的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用药的指导,饮食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干预方法如下:①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交流,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对疾病转归和治疗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交流,分享抗癌过程,从而使他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共同承担疾病的痛苦[3]。②放松训练。放松训练的方法有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和呼吸放松三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放松训练。放松训练不仅对化疗的副作用有效,还能改善患者消极的情绪状态。另外,还能使患者获得放松后的愉悦感,转移其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4]。③锻炼指导。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让患者知道适当的锻炼可减轻癌因性疲乏带来的不适感。指导患者实施锻炼计划,并教会患者在锻炼过程中监测个人身体状况,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锻炼,通知医护人员[5]。④召开座谈会。向患者家人或照顾者讲解自我感受负担产生的原因,对患者治疗的影响。让其更能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提醒家人或照顾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13测量工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由Cousineau研制[6],共10个条目,从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和经济负担3个方面测量。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7],1~5分分别表示“从不”到“总是”。该量表经过验证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α=085)。求和后的总分用以衡量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程度,得分越高显示自我感受负担越重。具体指标为:SPB<20分为无自我感受负担;20分≤SPB<30分为轻度自我感受负担;30分≤SPB<40分为中度自我感受负担;≥40分为重度自我感受负担。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dprint

2结果

21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程度比较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自我感受负担是指患者存在脱离家庭后,成为别人负担的心理感受,包括两层意思:①照顾接受者感受到的由于依赖照顾者而产生的挫败感、内疚感和顾虑;②患者因自身照顾需求给照顾者带来身体、情感、心理及经济等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顾虑[8]。本研究对100名癌症患者进行自我感受负担的调查,结果发现有920%的癌症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其中轻度有35例,占3804%;中度有36例,占3913%;重度有21例,占2283%。存在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的患者比例超过一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癌症患者相对于其他疾病患者,病程时间长,病情好转慢,且多数患者需要化疗,化疗药物不仅能影响癌细胞的代谢,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引起全身一系列副作用,增加患者身体的负担[9]。随着化疗疗程的持续,患者在副作用的折磨下自我照顾的能力不断下降,对家人或照顾者的依赖程度会不断加深,且对照顾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使得家人或照顾者用在照顾上的时间会增多,打乱了其正常的生活规律,额外的增加了家人或照顾者的负担,患者因此会产生极强的负罪感和内疚感,加重了患者情感负担。再加上抗癌治疗周期长、药物贵,有些患者无医疗保险或者家庭经济状况差,无形中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证实,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越重,生活质量就越差,抑郁症状就越重。因此,过多的自我感受负担会给癌症病人的治疗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10]。

32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和各个维度得分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实验组总分从干预前的(4042±515)分,降到(3542±605)分,从重度SPB降到中度SPB,且实验组总分与对照组总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维度上,干预后实验组的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其他维度上,虽然干预后实验组得分有所降低,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经济负担和身体负担相对于情感负担来说更客观一些,不容易受人的意志影响。因此要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患者的情感负担。患者的情绪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和行为得到改善。本次护理干预的心理疏导、放松训练、锻炼指导等措施就是为了让患者释放内心的压力、排解心中的消极情绪;使患者能正视疾病,重拾生活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得到家人的鼓励,减少其负面情绪的产生。因此干预后患者的情感负担有所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患者总体的自我感受负担[11]。

参考文献

[1]宋桂云,刘宇.老年慢性病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6):16501652.

[2]Simmons LA.Selfperceived burden in cancer patients validation of the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J].Cancer Nursing ,2007,30(5):405411.

[3]杨绍平.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四川医学,2001,31(1):135136.

[4]张慧,周郁秋,谢潇冰,等.癌症患者康复期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681684.

[5]胡婷婷,陈嘉莉,许章英.护理干预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09510.

[6]Cousinean N,Mcdowell.Measuring chronic patients,feeling of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caregivers: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scale[J].Med care ,2003,41(1):110118

[7]罗丽蓉,刘沫.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研究及干预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3,34(4B):7981.

[8]田秀丽,刘化侠,柴士美.晚期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55958.

[9]王冰.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全面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124125.

[10]朱琴,杨默.心理护理对肺癌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1):28532854.

[11]申怡智.晚期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与对策[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及其干预 篇4

一自我刺激行为的定义及表现

从行为特点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与重复行为、刻板行为相似, 都具有刻板、重复、持续、不适应等特点。因此, 有学者认为自我刺激行为是刻板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行为功能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为个体带来或消除内部的感觉刺激, 对外部环境没有明确目的。换言之, 这类行为是由个体内部产生的感觉“快感”所驱动的, 往往很难消除。从行为形式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机体觉等感觉通道相关, 且形式多样。从行为产生的原因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与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缺陷、感觉失调、受挫状态、焦虑水平、兴奋情绪等息息相关, 与环境刺激的丰富程度也有着密切联系。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不熟悉的、无聊的、受挫的、紧张的情况下出现更高频的自我刺激行为。

具体而言, 自我刺激行为可表现为: (1) 视觉:眼睛眯成一条线、斜着眼睛看、在眼前摇晃玩具或手、重复开/关灯、快速翻书等; (2) 听觉:拍打物品、发出怪异的声音、重复无意义的音节或话语等; (3) 味觉:经常用舌头舔、尝物品等; (4) 嗅觉:闻身边人的味道、拧住鼻子等; (5) 触觉:经常用手触摸物体表面、玩涎液、搓手等; (6) 前庭或运动觉:摇晃身体、不停点头、旋转等; (7) 痛、压觉:挤压自己、咬东西、撞头等。

二常见的干预方法

早期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主要基于行为矫正技术, 有两种主要方式:采用惩罚;采用区别强化或刺激控制。虽然被证实是有效的, 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批判。随着对自我刺激行为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者又提出音乐治疗、社交训练、游戏疗法等多种方法。对于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越来越注重基于行为功能的行为干预, 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基于前件、结果的干预以及发展儿童良好的替代行为成为干预的一般原则, 并且在具体方法上, 越来越强调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呈现整合干预的趋势。另外, 在干预中, 也越来越多地引入家长满意度等注重个体体验的指标, 表现了干预的人文关怀。

1. 基于行为功能的行为干预

基于行为功能的行为干预, 又称积极行为支持, 是目前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运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一般的途径和目标包括: (1) 通过调整外部环境, 减少或增加环境刺激输入, 或提供多样化的感觉刺激, 以符合个体生理所需的感觉刺激水平和感觉刺激类型; (2) 帮助个体调整身体内部的生理刺激水平, 以使个体不被过度刺激或过少刺激所伤害; (3) 教个体用恰当的行为表达自己需要改变某种刺激, 或他们不喜欢某种形式或某种水平的刺激输入; (4) 尽可能地提高个体在环境没有为他们提供最佳水平及最佳类型的感觉刺激的情况下的行为能力水平。具体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前件的干预、基于结果的干预和发展恰当行为。

基于前件的干预是指通过调整或改变环境因素来降低或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当环境中有丰富的刺激时, 特别是有个体偏好的感觉刺激时, 由感觉刺激强化的行为会减少。因此, 可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其他适宜的、满足其感觉需求的感觉输入。比如一个表现有言语自我刺激行为的儿童, 其行为功能是寻求听觉刺激, 那么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可以发出音乐的玩具, 从而减少个体的自我刺激行为。

基于结果的干预是指对行为产生之后的结果进行调控来降低或消除自我刺激行为。这一类型的干预包括惩罚 (身体惩罚、谴责、电击、隔离、矫枉过正) 、区别强化、感觉性消退等具体方法。早期主要采用惩罚和区别强化, 这些方法聚焦于外部结果。而感觉性消退关注的是行为的内部结果, 其原理是消除自我刺激行为所带来的感觉刺激结果。比如, 自闭症个体不停在桌上旋转物体, 其行为功能是获得听觉刺激, 那么当把这个桌子覆盖一层桌布后, 个体这一自我刺激行为会减少或消除。

发展恰当行为的干预是指通过发展个体恰当行为来满足其自身感觉调整需求从而减少或消除自我刺激行为, 主要包括教个体用恰当的行为拒绝、停止某种感觉刺激或用恰当的行为来满足感觉调整的需求。李艳对一名9岁自闭症男孩频繁咬衣服的行为进行干预, 基于其行为功能是满足其口腔刺激, 设计了咬磨牙棒这一老师和家长能接受的行为, 并教该男孩在需要口腔满足时咬磨牙棒, 结果男孩咬衣服这一行为马上下降至0, 基本不再出现。

2.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对个体感觉统合能力进行训练的活动, 称为感觉统合训练, 是一种广泛运用于自闭症群体的干预方法。传统的感觉统合训练中, 干预者提供受控的感觉刺激, 主要有身体的抚摸、摩擦, 施加压力和挤压, 通过吊床、滑板车来提供刺激等。在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统合干预中, 较常用的方法为让自闭症儿童穿重要背心。这一干预方法可以减少一些自我刺激行为, 并为个体提供感觉刺激来解决感知觉异常的问题, 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定和组织功能。最近, 一种叫作“感觉饮食”的方法也受到了关注。它主要通过设计满足个体感知需要的活动和环境调整来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现有研究表明, 尽管感觉统合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 但其有效性还需要严格的实验数据支持。

3. 音乐治疗

近年来, 不断有研究者尝试运用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 也有研究证实了音乐治疗的有效性。音乐治疗的机制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韵律对神经中枢的广泛区域产生影响, 使中枢各功能区间, 以及中枢与外周各器官之间的活动协调一致、组织化和程序化, 以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运用音乐疗法对高功能自闭症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结果显示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行为训练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并有明显的疗效。尽管有成功的案例报道, 但是音乐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4. 其他干预方法

研究发现, 一些主要为教授社交、沟通、游戏技能的干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率。一个可能的假设是, 当儿童社交、沟通、游戏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时, 内在心理体验往往是焦虑与受挫, 而自我刺激行为可以缓解这种心理体验, 并且持续不断的互动会阻止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如交互模仿训练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模仿能力和社会参与的干预方法。尽管其主要的干预效果是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但研究表明RIT也能有效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朱友涵采用游戏治疗法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行为, 结果显示被试的异常行为明显减少, 且发生次数趋于稳定。

三结束语

自我刺激行为受儿童内部感觉“快感”驱动, 可能比任何活动更具强化作用。要彻底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几乎不可能, 也不太合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 当身体内部出现一些需求时, 任何个体都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获得满足。比如, 皮肤瘙痒的时候, 不停地抓、挠。关键是要教导儿童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满足。目前获得实证支持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功能行为评估的行为干预策略, 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虽被广泛运用, 但其有效性及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一些主要训练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游戏技能的干预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类行为, 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需要: (1) 继续探讨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期寻求更本质的干预方法; (2) 为相关干预方法提供实证支持, 或说明具体干预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摘要:自我刺激行为是一类常见于自闭症儿童的挑战性行为, 会影响其注意、学习与社交, 并干扰同伴学习和课堂教学。本研究介绍了自我刺激行为的定义、表现及常见的干预方法, 以期促进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理解, 并为其干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

[2]昝飞编著.积极行为支持:基于功能评估的问题行为干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3]王和平编著.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王和平、杜晓新、曹静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2)

[5]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6]朱友涵、孙桂明.游戏矫正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

自我干预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加强高龄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术后症状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100例,均为我院普外科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回顾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干预前自我效能水平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2周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便秘4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高龄患者普外手术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手术安全性,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龄患者;普外手术;症状;自我效能

高龄普外科手术患者受生理和心理特殊性的影响,对护理干预有更高的要求,临床加强护理工作的完善,是保障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本次共选择100例高龄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护理与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进行对比,现回顾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100例子,年龄70-89岁,平均(80.2±2.3)岁,均为普外手术患者,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案护理,包括对症支持,日常照护等;观察组加强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术前准备:加强术前访视,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参与术前讨论,了解患者病情及病史,如有无合并肺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就手术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掌握[1]。心理干预:患者除恐惧手术,受病情影响,自身还存有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需主动沟通,讲解疾病基础知识,手术必要性及注意要点,用娴熟的操作技巧,扎实的专业基础取得患者信任,并讲解同类型成功实施手术的案例,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不良心理,提高医护依从性。营造自我效能氛围:建设自我效能感护理文化及氛围,设置护患沟通平台,宣传栏,使患者及家属尽快适应环境,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1.2.2 术后护理干预 基础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每30min记录一次,对临床表现密切观察,有无嗜睡、胸闷、烦躁、心慌、呼吸急促、心前区疼痛不适及皮肤湿度变化。术后48-72h低流量持续吸氧,防止心律失常发生,注意输血、输液速度的调节,以防心脏负担过重引发心力衰竭,保证充足血容量。呼吸道管理:持续低流量吸氧,若有呼衰出现,立即行机械辅助呼吸。协助患者翻身、叩背,为痰液排出创造条件,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者可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注意心理疏导,缓解疼痛,可应用镇痛泵[2]。引流管护理:胃内液体及气体及时抽吸,防止肠粘连,加快肠蠕动恢复,防止发生腸梗阻。T管引流者,避免脱出,加强引流液量、性质、颜色的观察,定时挤压腹腔引流管,避免血块堵塞,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以防扭曲脱出。并发症防护:保持床单位干燥,做好饮食、口腔、皮肤护理,避免压疮、便秘形成,防控医院感染,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加快机体康复。

1.3 指标观察 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含条目4个,应用4级评分,10-40分为总分范围,自我效能水平在分值越高时,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自我效能水平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2周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便秘4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高龄者需实施手术的人群增多,因机体免疫功能减弱,生理储备下降,全身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在普外科手术操作时,风险因素增大,故对围术期护理干预有更高的要求,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是保障预后,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医护支持,以使患者不良反应缓解,给予理解、体贴和亲切的话语对老年人抚慰,使其心理安全感增加,宽容其天真行为,应用说服,解释,不过于干涉。使高龄患者获得情绪支持,加快康复进程。同时完善术前术后综合护理干预,确保尽快康复,提高高龄患者遵医依从性,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效能感优于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加强高龄患者普外手术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手术安全性,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仁丽,朱丹,候晓静.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5,20(23):65-67.

[2] 蒋晓莲,薛咏红,刘辉.班杜拉自我效能理率及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6):83.

[3] 王改珍.应用护理干预对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2.7(6):209-210.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团体干预研究 篇6

自我认知 (self-recognition) 是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之一,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 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1]。尽管对于自我认知的理论构成方面, 学者们常常有着各自的见解, 难以得到公认的界定, 但纵观大家对其的理解, 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自我认知是个体的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 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知。

对于大学生而言, 其健康的心理环境离不开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在本研究针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常见问题, 采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 设计系列团体活动, 并以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作为团体咨询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由此来看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干预效果, 并检验方案的合理性, 最终为大学生自我认知团体干预的常规化做好实证资料的准备。

二、研究过程

首先, 根据团体活动的目的来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具体为: (1) 团体活动主题为“Know yourself, Love yourself”; (2) 内容设计, 第一单元目的是形成团体氛围, 达成团体规则, 并初步加深其对自我的认知;第二单元目的是进一步增进彼此了解, 澄清个体价值观;第三单元目的是帮助成员规划未来;第四单元目的是协助成员学会欣赏自己及他人, 回顾并分享团体历程, 最后处理离别情绪。

其次, 选取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作为评估团体咨询效果的校标, 并进一步选取其前后测工具, 分别为《自尊量表》 (SES) 和《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

再次, 通过宣传海报开展招募工作, 并对报名者进行测量, 通过面试选取了6名自我认知渴望提高和4名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学生, 并将其测量结果作为前测成绩。所有被试总体精神状态良好, 身体健康, 无明显心理障碍, 有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愿望, 并承诺愿意将团体心理咨询全程坚持下来。

最后, 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共进行2周, 每周两次, 共4次活动, 每三天进行一个单元, 每次活动时间定为晚5:30-7:30。

三、研究结果

在完成4次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 我们对10位成员的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进行了后测, 由此来了解本次团体干预的最终效果。

(一) 自尊水平

采用描述统计来了解团体心理咨询前后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变化情况, 见图1。

由图1可见, 从自尊量表的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上, 可以看出每位成员在参加完团体心理咨询后分数都高于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前, 即自尊程度都有所提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一步了解自尊前 (M=22.30) 后 (M=27.60) 测的差异情况, 结果发现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t=-5.92, p<0.05) 。

(二) 一般自我效能

采用描述统计来了解团体心理咨询前后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变化情况, 见图2。

由图2可见, 从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前后测总量表分上, 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员在参加完团体心理咨询后分数都高于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前, 即自我效能感方面, 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有所提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一步了解自我效能感前 (M=2.55) 后 (M=2.86) 测的差异情况, 结果发现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t=-2.65, p<0.05) 。

(三) 团体成员反馈情况

从团体成员对活动的意见反馈来看, 团体咨询的目标大部分达到占62.5%, 完全达到占12.5%;团体成员对活动的整体感受都非常好;在团体进行过程中62.5%的成员觉得非常满意, 37.5%的成员觉得大部分满意;团体成员62.5%认为在团体中非常安全, 25%认为比较安全;成员的自我认知改善情况程度, 认为有很大改善的占62.5%, 认为有一些改善的占25%。

四、讨论

本次团体心理咨询将共同具有自我认知方面困扰的大学生组织在了一起。通过本次团体活动,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在认识层面及情感层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在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这种变化如果能持续地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 就一定会促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改变。

总之, 通过本次团体活动实施及效果评估, 我们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基本达到了预期干预目的, 说明“自己/他人眼中的我”与“价值观”方面的干预信息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提升。另外, 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是改善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鉴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其正确自我认知的引导, 而团体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有效咨询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自我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 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37例, 女性23例, 年龄37~78岁, 平均年龄 (56.8±5.7) 岁;观察组中男性34例, 女性26例, 年龄35~82岁, 平均年龄 (58.3±6.7)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其他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采取自我管理模式, 具体方法: (1) 门诊护理人员对观察组中60例高血压患者建立档案, 并根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 每组20名成员, 分别选出其小组中管理性较强的2名成员分别为小组组长和副组长。 (2) 统一对所有成员采取课堂讲授、示范培训等宣教形式, 主要包括运动指导、心理指导、饮食指导及其用药指导。对每小组组长进行系统的高血压教育。 (3) 再以小组为单位, 由每一小组组长组织其小组成员进行学习, 成员间相互讨论交流, 并组织小组中的成员对其生活方式相互监督, 相互学习等。同时小组组长不定期的负责对组员的生活情况进行询问、指导。 (4) 组间定期的开展座谈会, 患者们交流对疾病的认识, 现身说法介绍控制血压的经验和体会。同时组间不定期的开展趣味运动会, 选择一些适合高血压患者的有氧运动, 丰富患者们的生活, 使患者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中。 (5) 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进行定期的医院复诊, 每天按时进行血压的监测, 了解自己血压控制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行为、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及血压控制情况。对参加调查的患者发放关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试卷[4], 以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分为100分, 优:95~100分;良:80~94分;及格:64~79;差:0~63分。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行为情况

经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定期检查、生活规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经干预后, 观察组中优24例, 良30例, 及格5例, 差1例, 优良率90.0%;对照组中优13例, 良26例, 及格16例, 差5例, 优良率65.0%。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经自我管理干预后, 观察组血压值控制达标的有55例, 占91.7%, 血压测量频率达标58例, 占96.7%。对照组血压值控制达标的有45例, 占75.0%, 血压测量频率达标47例, 占78.3%。观察组血压值控制达标、血压测量频率达标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a,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a,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a,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指动脉压和 (或) 舒张压的持续升高, 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5]。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 长期高血压严重影响重要肝脏, 如心、脑、肾结构与功能, 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歇, 迄今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 自我管理模式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主要是充分发挥患者自身的潜力, 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帮助患者从根本上控制疾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7,8]。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通过自我管理干预, 其生活行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等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自我管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门诊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方式, 增加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 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进行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 患者随时进行复诊。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行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等。结果 经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定期检查、生活规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压值控制达标、血压测量频率达标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自我管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门诊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方式, 增加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门诊,高血压,自我管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少平, 李娜, 韩志国, 等.农村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及血压控制效果评价.首都公共卫生, 2012, 6 (1) :25-29.

[2]朱琴淑.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态度与行为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 23 (5) :263-264.

[3]顾燕琴, 卫玉康, 马震宇, 等.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初评.社区卫生保健, 2009, 8 (4) :257-258.

[4]高东华, 李志清.老年高血压生活护理干预的观察.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 12 (3) :316.

[5]韦柳青.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广西医学, 2010, 32 (9) :1151-1153.

[6]张桂娟, 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 :34-36.

[7]安仕广.社区老年人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干预及效果分析.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2010, 5 (1) :50-52.

自我干预 篇8

1 夜班工作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强迫性忧虑:夜班护士往往单独值班,承受的责任太大,总担心事情没做好,强迫自己对所做的事情及重要检查进行回忆。总担心遗漏,惟恐出错。

无助感:单独值夜班所有的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对于工作阅历较浅的护士来说遇到突发事件时,产生的紧张感、无助感尤为强烈。

不平衡感:夜班工作比白班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体力,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但奖金分配上却无差异,造成值夜班护士心理上的不平衡。

心理压抑:由于经常的轮转夜班,导致她们长时间无法与家人在一起,造成心理上的孤单,日积月累就会发展成心理压抑。

2 夜班工作对护士身体健康的影响

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缩短: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节律,由于昼夜节律的紊乱,轮班护士很难在白天获得足够的睡眠。外部因素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白天因为光线、噪声和家务劳动、社会事务等不利于睡眠,白天睡眠比夜间睡眠平均缩短2 h,导致睡眠缺乏。从对夜班的适应程度来看,适应能力较强的人,一般可在2 d~3 d内很快适应,但许多人要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有些人则根本无法适应。

胃肠道不适:超过半数的夜班护士有胃肠道不适,包括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腹痛、胃痛和胃胀,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比白班护士高,原有胃肠道疾病者病情加重。其原因:(1)昼夜节律紊乱导致消化酶的分泌规律被破坏。(2)由于精力有限而不愿做一些可口的食物,加之她们的饮食时间与生物钟不符,故难以吃到高质量食物。(3)夜班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加重胃肠道不适。

激素分泌的影响:任何一种影响睡眠的轮班方式都将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破坏激素分泌的自然规律。有报告说,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升高,连续3年或3年以上定期上夜班的妇女乳腺癌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出40%~60%.Bartond等研究了1 028名护士的班次,包括规律的、不规律的和弹性的班次,得出的结论是上班不规律的轮班护士出现疲劳和其他内分泌紊乱的问题最多。

持续的生理疲惫:轮班频繁往往上一轮夜班造成的疲劳还没恢复过来,下一轮夜班又到了,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3 夜班工作对护士消极影响的干预及自我保健

要按科学规律安排工作时间:当今许多学者在探讨如何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轮班制度,以减少其对工作人员的不良影响。目前大部分医院采取了早、中、晚班各1 d~2 d,休息1 d~2 d的方法,相对地顺应机体适应的情况,有利于消除机体的疲劳,效果较好。

要对上夜班者进行选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心理状态不佳者或平时就有睡眠障碍的人,不应安排夜班。

应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正确使用光线可加强护士对轮班的适应,夜班工作应使用明亮的光线。睡眠环境应安静、光线弱,利于睡眠。同时,应对其交通、业余生活给予适当照顾。

激励政策:了解、分析护士的真正要求,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奖励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精神奖励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3],如对夜班工作出色者实行奖金分配倾斜政策、晋升职称优先政策。

合理饮食:夜班护士在膳食安排上应增加一些营养丰富、可口的饭菜,吃些富有动物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蔬菜等。此外,夜班工作易致视觉疲劳,因此,要注意补充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蛋黄、鱼子等;胡萝卜、红辣椒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也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可适当多吃一些。

短暂睡眠:应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解决因为不固定的工作时间而带来的睡眠剥夺。短时间(1 h~4 h)睡眠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意大利一项研究表明01:00~07:00班次的人工作之前进行短暂的睡眠可以使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但研究同时也表明,短暂睡眠只在短期内有效(24 h内),因此它不能取代正常的夜间睡眠。

综上所述,夜班工作对护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采取的干预及保健措施也是多样化的。我们期待着将可行的干预措施及自我保健落到实处,以期将夜班工作对护士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海英.护理轮班制度对护士的影响及缓解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3,18(5):395-396.

[2]王颖.夜班护理工作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330-331.

自我干预 篇9

职业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和活动所持有的信念,它在职业行为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比职业所需的具体操作技能更为重要[1]。近年来,职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女大学生职业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引起心理学与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etz和Hackett最先编制并使用《职业自我效能量表》,用于解释大学生职业选择时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特别是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如科学、机械操作等。国内学者姜飞月(2002)探讨了大四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表现特点,也得出相似的研究结论,并认为将职业自我效能感与性别因素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预测大四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已有研究不仅证实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确存在性别差异,也反应出女性群体在被贴上男性标签的职业领域中表现出更强的自卑心理。

近年来,研究者将职业自我效能感生理上的性别差异研究拓展至社会性别领域,更多地探讨社会性别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所谓社会性别即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的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态度、情感和行为系统[2],男性和女性会根据社会文化对两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3]。Bem(1981)的研究指出,男性化个体与女性化个体都倾向于参照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由此导致了两性个体在职业抉择上的差异。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待不同,男性化个体与女性化个体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就是说,男女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仅仅由于其固有的生理差异,还因为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性别角色,且每种角色都承载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和期望。曾海田(2005)认为,当人们在习得了相应的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后,就会按照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方式来认识、思考和行动,这促使我们更深层地理解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4]。

追溯传统观念中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不难发现由于男权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普遍期待男性扮演支配、掌控的角色,而希望女性扮演从属、归顺的角色。这些观念不但成为社会普遍用以认知和评价男性和女性的标准,也会内化于女大学生,形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而影响她们的自我认知及行为方式。因此,导致职业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的不仅仅是生理性别,还有社会对性别角色以及性别角色社会作用的总体看法,即性别角色观念。

二、性别角色观念对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一)性别角色观念对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

1. 性别角色观念引发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偏见与歧视。

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源共有四种:主体通过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观察榜样或他人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以及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其中,主体自身的直接经验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影响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主要通过传统、主流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发生作用[5]。在男性本位的文化土壤里,无论是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还是职场现实总在不自觉地传递这样的信息:男性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强于女性,女性应该处于被支配、被领导的地位。大众传媒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在不知不觉中使女性边缘化、弱势化和附属化,传播着性别角色的陈规定型,造成女大学生普遍具有“成就恐惧”感,甚至担心自己未来的经济地位和行政职务会高于男性[6]。这种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观念促成“女性即弱者”的刻板印象,并引发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偏见与歧视,即使对女大学生也不例外。她们游离在职业领域的边际状态,在求职中屡遭挫折,并制约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2. 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内化与认同。

性别角色观念所引发的性别偏见与歧视给女大学生的职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然而,外部环境并非唯一影响因素,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除了需要比对和整合外部信息外,还需要一系列内部因素的作用。这些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用以理解和解释自身行为、他人活动或社会事件的归因方式;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抑或消极方面的监控偏好;个体认同能力增长取向还是固定取向的能力观。尽管现代女大学生具备“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传统观念中“男强女弱”的思想戒律潜移默化地使她们养成了消极的归因模式及监控偏好。如在求职活动中遭遇失败时,通常会进行内归因,以“我是女生,所以我不行”为理由予以解释,而在获得职业成就时,却将其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素。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势必影响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性别角色观念造成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具体表现

1. 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是指在自身职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支配职业行为,并为实现职业目标维持职业行为的内部动力[7]。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动机和积极的求职行为。尽管女大学生期望公平的职业待遇和就业平台,但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依然认同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扮演从属于男性的、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这使得她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期待和定位不高,对职业投入程度以及在职业追求的努力和坚持程度上普遍较低。有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选择“今后在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中,自己最有可能成为哪种类型”时,事业型仅占7%,对“一个女性无论多成功都应该努力做贤妻良母”这一态度持肯定意见者占62%,同意“安排好工作规划与家庭计划两者同等重要”者高达86%[8]。可见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现代女大学生,仍然受制于强大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家庭责任,不但降低了在职业中的主体意识和抱负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自身的职业动机,最终限制了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2. 弱化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

职业决策是个体为自己将要从事何种职业而做出的选择,它的可行性程度直接决定着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与否[9]。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的技能,还包括个体对自身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决策能力的主观判断,即职业自我效能感。当女大学将性别角色观念中社会对女性的偏见逐渐内化,形成低职业自我效能感时,在做决策时会较多地表现出依赖、犹豫等性格特点,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随波逐流,以迎合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望和要求,而忽略了自身的性格、特长和兴趣。

3. 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研究发现,当女性所喜欢的角色或职业在传统观念上属于女性的(如护士、会计),她们的心态就会相对坦然,工作也会比较从容,但当她们喜欢的职业在传统观念上属于男性的(如建筑师、工程师),内心就容易产生矛盾,并引发不安和焦虑[10]。当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体现在职业领域时,便容易形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如男性适合从事建筑师、工程师、医生等专业技术类工作以及决策性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是能够体现高智商与高控制力的工作岗位;女性适合从事护士、会计、社会工作等服务性工作以及辅助性的幕后工作,这无疑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传统观念的强大压力会削弱她们从事异性占优势的职业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刻意回避那些由男性所主宰的传统职业领域,以此减少可能会面临的职场焦虑。如此,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初期就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职业范围之内,而错过许多就业机会。

总之,性别角色观念通过内外因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而低职业自我效能感弱化了女大学生的求职动机,限定了求职范围,并阻碍了她们科学地做出职业决策,成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通过性别角色教育提高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要改善女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现状,必须加强女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提升其职业自我效能感;要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须通过有效的性别角色教育来消除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心理桎梏。高校应从开放、综合的视角出发,通过实施专门性别角色教育课程,结合嵌入式课程,在校园文化和课堂文化中不断渗透性别角色教育。

(一)正视性别差异,注重双性化培养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不因性有别”的观点,鼓励跨性别积极交流,强调异性之间相互学习。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性别差异教育来帮助女大学生客观看待两性个体的差异,了解男女个体除了在生理差异、内在态度、外在行为、社会认同、社会期待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学习性向、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11];在科学理解性别差异的同时,全面认识自身的性别优势,从性别优势的角度出发,找到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有效提升自身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在性别差异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让学生的发展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势特征,努力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因此在对女大学生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应在培养其固有的优秀女性人格特质的基础上,注重具有职场优势的男性人格特质(如:坚韧、果断、吃苦耐劳等)的培养,不仅增加性别角色的灵活性,还可通过两性特质的结合来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引导正向归因,消除性别偏见

要消除那些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弥补对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的损害,既要切实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帮助女大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树立积极的性别角色观念。对此,高校应加强女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之在专业上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岗位实践,努力锻炼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社会工作能力,切实增强就业竞争力。其次,在教学辅导及日常引导中,要充分肯定女大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在那些通常被认为是男性所特有和专长领域内取得的成绩,来增加她们的成功体验;在面对学业或择业挫折时,要激励与劝导,并适时地、有意识地运用说服、讨论和强化矫正等方法,帮助女大学生掌握科学归因的方法和技巧,消除盲目自卑、自我轻视等归因偏差。

(三)树立女性榜样,推进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高校应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为女大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与情境,在观察学习中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高校为女大学生展现的女性榜样可以是社会推崇的行业精英,也可以是具代表性的典型职业女性。在观察学习中,当看到与自己有相似成长经历的榜样女性,在所谓男性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做出巨大成绩时,会很大程度激发女大学生的求职信心和择业斗志,从而带动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摘要: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认知,在职业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明显偏低,而性别角色观念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性别角色教育来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包括正视性别差异,注重双性化培养;引导正向归因,消除性别偏见;树立女性榜样,推进观察学习。

关键词:性别角色观念,性别角色,职业自我效能感,女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69-17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曾海田.论性别角色观念和男女平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3-96.

[5]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0-137.

[6]胡晓玲.论高校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偏差及其矫正—基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视角[J].江苏高教,2014,(3):128-145.

[7]周莹莹.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8]范牡丹.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探析[J].理论导刊,2010,(10):48-50.

[9]周瑜.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周秀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刻板印象、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自我干预 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血压状况;自我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26-0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以老年人群为主要高发对象[1]。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有多种,如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都可能会诱使高血压的发生。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临床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理、饮食、健康教育、运动与休息以及用药等方面的干预也应引起关注。本文为研究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状况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抽取了我院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11~2013.11我院高血壓患者8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平均(73.5±4.2)岁,体重46~89kg,平均(58.5±3.5)kg,病程1~14年,平均(6.5±1.7)年。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排除标准:伴随严重并发症及药物引起高血压者、有精神疾病者以及有恶性肿瘤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护理方法

①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应通过理解、帮助、安慰等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放松心态,及时宣泄内心不良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②饮食护理:有效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劝导吸烟饮酒患者及时戒烟限酒。合理搭配患者饮食,严格控制盐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少食多脂肪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少喝茶与咖啡,睡前最好不喝。为患者合理制定高血压保健食谱,并定期检验实时效果。③运动护理: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患者血压的降低,为此患者可依据自身身体状况及爱好,合理选择合适的运动活动,如打太极拳、慢跑等。根据患者的运动习惯、运动耐受性等制度合理的运动量表,并根据运动量表坚持进行有规律的锻炼。④认知护理:护理人员应认真像患者及其家属讲述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等。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采用视频、上课等方式使其了解高血压的治疗与防控措施。⑤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按照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药物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少的药物,不能随便增减药量或停止用药。应用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护理12个月。

1.3评价指标

应用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该量表包括心理、生活行为、对疾病的认知及用药依从性4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评分为1~3分,每项总分为10分。得分越低说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血压水平变化

护理前后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分别为(168.6±12.1)mmHg和(128.3±10.3)mm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后患者的舒张压水平分别为(111.9±9.5)mmHg和

3结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4]。当前临床治疗高血压一般是服用降压药。然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患者血压的降低。运用现代护理模式,在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配合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一种有效措施之一。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掌握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从心理、饮食、运动、认知、用药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经12个月的护理干预,所选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水平由原来的(168.6±12.1)mmHg降为(128.3±10.3)mmHg;平均舒张压水平也由原来的(111.9±9.5)mmHg降为(83.2±8.7)mmHg。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通过本研究实施护理干预,患者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能以积极放松的心态配合治疗,消除了紧张焦躁的不良心理。通过普及高血压的诊疗及预防知识,患者及其家属能正确认识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护理后患者能主动进行自我管理,重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患者的饮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并能掌握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方法。并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积极的戒烟、限酒。每天都能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并能保持劳逸结合。能及时主动的监测血压,听从医嘱正确用药。

综上可见,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能提高其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琴,李娜,陈轶楠等.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848-485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76-82.

[3]张桂娟,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4-36.

自我干预 篇11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艾滋病,自我效能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的病原体 (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英文缩写HIV) 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 到目前为止, 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病人缺乏信心, 心理负担较重, 缺乏信心即表现为较低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大小的主观判断, 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自信心[1]。如何能更好地增强艾滋病病人的信心, 提高其自我效能, 本研究主要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自我效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HIV阳性病人, 男68例, 女22例;年龄20岁~76岁, 平均48岁;感染途径:性传播75例 (其中异性多性伴70例, 同性恋5例) , 静脉吸毒11例, 传播途径不详4例;工人23例, 农民21例, 自由职业17例, 干部3例, 司机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 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 观察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1 心理干预

艾滋病病人主要存在焦虑、紧张、恐惧和被歧视的心理, 而这些心理问题对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病毒能力极为不利,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首先, 护士要主动与病人沟通, 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病人的需求,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干预。其次, 经常给予病人鼓励和支持, 传递一种信念和力量, 语言诚挚, 使病人认识到自我价值, 树立自信心, 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 消除对疾病结局的担忧。再次, 教会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鼓励病人说出内心感受, 护士学会倾听,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最后, 社会不良的风气对艾滋病病人存在一定的歧视, 帮助和鼓励病人坚强面对现实, 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圈, 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提高病人自我效能。

1.2.1.2 认知干预

目的是让病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治疗的注意事项及服药依从性和按时复诊的重要意义等。内容:①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如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等。②告知病人抗病毒治疗要终身服药, 服药后可大大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但不能根治, 抗病毒治疗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一旦抗病毒治疗, 要严格遵守医嘱定时定量服药, 不能随意更改服药时间、剂量和中断治疗, 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或出现耐药, 正确对待药物的副反应, 反复强调良好的依从性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2]。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及CD4。病人身体不适症状减轻, 心情好转, 自信心增强, 从而提高了自我效能。

1.2.1.3 行为干预

运用现代护理学的护理方法。①转移疗法:通过转移艾滋病病人的注意力, 缓解心理矛盾,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②放松训练:让病人舒适地半躺式仰卧在病床上, 进行深呼吸训练及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 护士为病人从额头、头部、肩背部及四肢进行按摩, 使病人全身心放松, 解除心理压力。③音乐疗法:聆听优雅、轻松的乐曲, 作用在于感化、调节人的性情, 让病人获得美的享受[3], 从而缓解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 每次30 min, 每天2次, 愉悦的心情可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

1.2.1.4 家庭社会支持

艾滋病病人受歧视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人谈“艾”色变, 良好的社会与家庭环境是艾滋病病人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4]。在临床护理中除积极有效地利用好一切有用的社会资源外, 还需要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对病人的共同鼓励、支持。另外, 病友之间的相互支持也十分重要, 因为他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环境, 不但精神上可以互相鼓励, 而且行动上也可以互相支持和促进。护理人员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平等地对待艾滋病病人, 不该对他们歧视和加以评判, 并坚持保密原则, 为社会做出一个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榜样。良好的医疗氛围可以增强病人的自我效能。

1.2.1.5 言语暗示

通过言语暗示形式将信心传达给病人, 从而产生影响, 如在工作中讲“很多艾滋病病人用了这种药, 效果都不错”“你气色比昨天好多了, 是不是舒服多了”, 这样的言语暗示, 能充分调动病人治疗的积极性, 同时注意积极有效的倾听, 有效的提问及复述, 让病人感觉到被关注, 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

1.2.1.6 生活干预

合理休息、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机体免疫力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告诉病人平时不要太劳累,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加强体质, 治疗好转后, 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工作。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可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

1.2.1.7 饮食干预

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和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 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指导病人多食用瘦肉、鸡蛋、牛奶及新鲜蔬菜、水果, 注意食物色、香、味, 增进病人食欲。每天进餐4次或5次, 包括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忌油腻, 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食欲的增加可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

1.2.2 评价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个月内专人负责发放, 说明填写方法, 并当场收回。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自我效能强烈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表现, 如面对困境时的坚持性、努力程序等, 正因如此, 自我效能理论在健康行为医学和临床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自我效能来源于以下几方面。①行为契约:指导病人树立正确的目的, 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 而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根据病人病情设立护理目的, 将总目标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目的, 每天协助病人完成既定的目的, 目的完成好的病人及时给予鼓励及肯定, 使病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其自我效能。②替代性经验:自我效能易受榜样的影响, 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影响自我效能。请疾病恢复较好的病人对治疗缺乏信心的病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负性刺激回避:任何与病人有关负性事件的消息, 特别是艾滋病病人病情恶化或死亡的消息都会对病人自我信念构成严重的打击, 并会削弱他们的信心, 故尽量避免病人知道此类消息, 在病房管理上注意把危重病人与普通病人分开治疗。

由于自我效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和方法, 所以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 强调以调动人的潜能达到行为的目标, 通过对艾滋病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家庭社会支持、言语暗示干预、生活干预、饮食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后, 调动了艾滋病病人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 增加了病人抗病的信心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的自我效能, 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金凤, 赵秋利, 刘美芳,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39.

[2]石柳春.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9) :2500-2501.

[3]刘芳.心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1, 32 (5) :232-234.

【自我干预】推荐阅读:

照护干预07-17

合理干预07-18

排尿干预05-20

全程干预05-26

价格干预05-29

药师干预06-04

医院干预06-07

激光干预06-08

营养干预06-25

干预项目06-26

上一篇:瘢痕增生下一篇:急性坏疽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