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诚信培养

2024-11-24

医学生诚信培养(共12篇)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1

“5+3”培养模式,即5年医学院校临床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2011年12月初教育部和卫生部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全新模式,以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卓越医学人才,能胜任各医学职业岗位。教育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培养模式已经在改革,新形势给医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新课题。为探索增强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解决“5+3”培养模式下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和实践检测,本课题组提出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建构面、线、点交织的立体化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构想。

一、“5+3”人才培养模式下推行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5+3”培养模式以8年为一个完整周期,旨在通过5年医学院校教育和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分段式培养,实现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迅速提升,重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临床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真正精于医术,诚于人品[1]。但是,有学生甚至教师误认为5年本科教育就是要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文教育可以等到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时,学生自行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人的诚信品格并不会与生俱来。如果医学生一味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只会看“病”,不会看“人”,不会跟“人”说话,又怎能自发领会医学人文精神?如果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利为本,毫无诚信,又怎能理解大医当“精诚”?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个别群体的诚信缺失破坏了市场经济,污染了社会环境,医学界也受到了影响,如甘肃金塔县医院检验科捏造检验数据事件、湖南黄金大米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丧失诚信的典型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2]。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要改善医疗诚信状况最有效、最根本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医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但其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领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他们日后要面对的是急需医生帮助的患者。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毫无医德的医生简直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追本溯源,只有在校是一名诚实守信的医学生,走进医院才能成长为一位“仁心仁术”的好医生。因此,对医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显得尤为必要,而且从时间上看,诚信教育必须贯穿整个“5+3”全过程,包括在校学习期、见习期、实习期和规培期,8年不断线教育,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直到毕业后走进医院进入3年规培期还要继续开展。从空间上看,要覆盖校内和校外,整合校内外资源,不能只注重高校教育,忽视全社会联动。

二、加强面上教育:提升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医学生的特点,通过编写相关教材、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和煦温暖的诚信氛围等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队伍建设

“面”、“线”、“点”交织的立体化诚信教育得以顺利运转,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队伍保障。首先,组织领导是前提。医学院校要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健全和完善诚信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校内和校外、教育与实践、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诚信教育工作体系,保证医学生诚信教育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3]。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制定校级诚信教育方案,明确诚信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完善保障目标落实的相关制度。

其次,队伍建设是保障。医学院校要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立体化的三级诚信教育网络。一级为院校教师,由社科部、学工处、团委、财务处等部门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全校全程诚信教育的规划实施、教师业务培训和学生骨干的培训、诚信教育网站建设和医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等工作。二级为医疗单位如医院、疾控中心等的医务工作者,由医生、护士、技师及医务科等行政科室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时的诚信教育工作,特别是见习期、实习期和规培期的教育、指导、监督和评价工作。三级是银行、社区、家庭等社会群体,由银行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或党支部、家长等人员组成,负责在学生中开展征信知识宣传,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征信档案等,同时积极配合一级二级开展相关工作,包括诚信教育课程、讲座、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校园宣传等,充分发挥各社会群体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资源。

要重视教师诚信的垂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是诚信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水平、经验和能力[4]。大师才能出高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同时,医学不同于单纯的人文学科,临床医学教学特别是3年规培期,不仅注重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还要求学生到病床边亲自动手,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医学生都很佩服和信赖临床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如果临床带教教师的理念有偏差,一句话就可以推倒之前所有教师带来的正面影响。因此,要注意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特别是规培医院带教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使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传授医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启发、引导和感染学生[5];通过言传身教及现实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强烈地认识到诚信对医生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加强医学生的诚信认知

编写面向医学生的诚信教材,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可安排社科部、学工处、团委、财务处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人员授课,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教学中除介绍有关诚信的基础理论、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建设、诚信制度建设和个体诚信德行修养等知识外,要适应医学生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特别加入社会实践领域中的诚信,包括政治诚信、经济诚信、人际诚信、学术诚信等内容。还要注意普及征信知识,帮助医学生明确诚信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懂得运用一定的理财知识管理自己的生活费和奖助学金,明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借贷还贷,在诚信认知的基础上培养诚信道德品质。

(三)营造诚信环境,熏陶诚信品格

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诚信环境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6]。目前,全社会正在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家庭诚信环境方面,“曾子杀猪”是则家喻户晓的故事,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家长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家长应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学校诚信环境方面,诚信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环境、制度等方面,在教学工作、日常生活和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加强诚信意识的渗透,实现诚信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要遵循认知规律,改变过去认为诚信是天生的或者认为诚信在实践中自然会产生的错误思想;改变以往认为诚信教育只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医学生毕业了就不用管他是否诚信的错误观点。诚信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让诚信走进宿舍、踏进社区、遍布医院、走上课堂、编进教材、跟进实验、进入临床。利用学校广播、校报、校刊、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介经常宣传征信知识、合理的理财方法,可增强学生信用意识。在宿舍、教室、实验室、医院科室等地悬挂张贴大医名家的肖像名言、学生制作的诚信医德宣传板报,提醒学生时刻牢记诚信的责任;组织医学生去社区开展义诊实践服务,可让他们真切地感悟到医患关系实为一种信托关系;定期到敬老院、中小学等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活动,传播宣传健康知识、关爱照顾老人,可让学生明确责任与担当。让医学生们时时处处都在接受和熏陶“春风化雨式”的诚信教育。

发挥校园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诚信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探索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专业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融入诚信教育。例如,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到学校和规培单位开展征信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医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题举办现场征信咨询、典型案例教育、征信知识讲座、诚信专题讨论、诚信主题班会,并通过一些融入诚信教育内容的竞赛、娱乐、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及社会意义与价值,了解一定的征信知识和理财方法,树立信用意识,进而培养良好的诚信道德素质。还可以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医德,深入开展医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对传统医德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做到“大医精诚”。

三、开展线上教育:完善医学生诚信评价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

为促进医学生将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行为,应将医学生诚信表现纳入考核,开展诚信评价和监督,建立诚信档案和激励机制。评价和监督的方式,由全校三级诚信教育的组成人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医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组织考评,再交由专门负责诚信评价的部门进行数据处理,后期反馈。具体措施有:诚信理论考试评价,依据诚信教育课程内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日常诚信评价,由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诚信事件加减分等构成,正向诚信事件加分,负向诚信事件减分。实现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要在评价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自身诚信的认识,督促大学生找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改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诚信监督的舆论氛围,督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德。还要注意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调动大学生提升自身诚信度的积极性[7]。

创建诚信档案。在客观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为每名同学建立诚信档案,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包括诚信信息征集、录入诚信档案基本内容、诚信档案的管理与使用。信息的内容可包括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人际交往诚信、网络诚信等,比如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资助等的资料是否真实,平时作业和毕业论文是否抄袭,考试是否作弊,荣誉称号、获奖证书是否伪造等记录。学校和规培单位根据每个医学生诚信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加盖公章确认,将成绩和相关记录存入学生档案。诚信档案将对医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创业、借贷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医学生诚信档案,可以督促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和规培期间改正不良诚信行为,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8]。

完善激励机制。在建立诚信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管理运用好诚信档案,将医学生诚信的状况与学生的操行评定、评奖评优、选拔学生干部、保送升学、推荐就业、学生入党等挂钩,传播诚信的正能量,让诚信的学生得到嘉奖,使失信的学生受到相应的限制或惩罚,强化医学生诚信行为,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舆论风气[9]。

四、实施点上关注:鼓励医学生进行诚信的自我修养与实践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实施主体来区分,可以分为自律和他律。无论他律机制多么健全,总有其限度。他律的约束最终必须转化为自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把诚信转化为医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10]。医学生诚信自我修养是指其按社会诚信规范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提高自己的诚信素养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高自我诚信认知水平;提升自我人生价值追求;养成自我教育管理意识,学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塑造自我健康心理品格;在实践活动中以诚信作为自己行为的准绳,将诚信理念贯穿于活动中,做到理念和行为相统一;不断强化诚信认识并对自身存在的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和修正。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医学教育注重专业实践且安排时间长、要求严格、服务对象特殊,因此,应注意医学教育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鼓励医学生进行诚信的自我修养与实践。例如在每年新生入学时举行庄严的医学生宣誓,毕业生离校、进入规培医院开始实训时举行毕业生宣誓,让医学生感悟“大医精诚”;在人体解剖课上,教师示范学生如何庄严地对待尸体,让学生自我感悟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情;在规培实训中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的钻研态度,使学生自我领悟诚信的重要性;在实验及科研中严禁捏造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促使学生自我修正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等;在服务大众的义诊活动和规培实训中,让学生通过与基层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与交流,领悟诚信对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经过“5+3”8年不断线的学习、磨炼和陶冶,诚信才能走进医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由他律走向自律。

参考文献

[1]亓来华,王成.“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J].医学与社会,2013,(12).

[2]祝娇娇,卢建华.从近期频发的医疗卫生事件看医学生的诚信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9,(7).

[3]刘桂芬.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模式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4][5]游咏,田英.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6]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8][9]李业杰,薛丽萍.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及评价体系建设研究——以温州大学城大学生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1).

[10]唐凯麟.大学诚信度读本[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2

[摘要]加快建设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生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投身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奉献力量。本文从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现状、基层服务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以及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基层服务意识;成因分析;培养策略;现状

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社和接班人,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推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认清毕业生就业现状并分析其成因从而采取和制定培养策略。

一、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某些医学院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构的选择上更愿意选择城市或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而对于经济相对弱后的农村基层、西部山区则较少考虑。少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极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进入基层乡镇医院或者从事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这些现象突出表明医学生普遍缺乏基层服务意识,缺乏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大局意识,畏难怕苦心理明显。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仍处在缺医少药的艰难阶段,尤其相对偏远的山区,基层医疗条件差,医务工作人员紧缺,医疗卫生服务与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生投身基层,迫切需要我国医学院校在培养和教育上具有基层服务意识的医学人才方面加大力度。新形势下,医学生应该树立扎根基层,为国贡献,以推动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巨变,当前阶段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近年来,国家经济结构的构成,基层经济发展跟不上步伐,经济水平较低。政府发展思路更倾向于城市化建设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较少,基层医疗卫生跟不上,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待遇不高,后期发展潜力小,再就业难等问题成为阻碍学生去基层工作的重要原因。

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长时间积累下的发展差距,国家对于基层的资金投入相对发达地区来说依然偏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工资相对较低,甚至难以满足生活需要,进而磨灭了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2)学校引导因素

现阶段的医学院校开展就业工作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春冬季两次双选会上,绝大多数的用人医院单位来自省级或市县级医院,其中也包括部分省外医院机构。双选会所营造的就业环境势必影响医学生的择业取向;另一方面,学校对开展支援西部、服务基层就业引导方面的工作较少,对国家出台的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除医学院招收部分定向生必须回到基层就业之外,极少数的毕业生会选择走向基层,服务群众。学校应该在学生大一进校开始,让大一新生了解国情,走向社会,走进农村基层,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逐步推进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阶段,学校应从国家全局出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做到多管齐下。

(3)个人选择因素

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直接因素来源于个人的家庭和自身心理因素,相对于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医学生的培养成本普遍较高,医学生3-5年的基本培养费用少则四五万元,多则六七万元,高额的培养费用进一步促使医学生和其家庭对就业的期望值增高,直接导致很多的医学生进校之初就定下了将来的择业方向,基层服务意识从源头上就给磨灭了。另外,大学生自我期望较高,功利倾向突出如今,不少大学生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认为上了大学便高人一等,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着相当大的期望。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许多医学生碍于“面子”,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工作没有前途,更没“面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大学生把工资报酬的多少作为判定一份工作好坏的标准,个人价值的实现脱离了社会价值,还有部分医学生担心去了基层出来难,下了基层没人管。一些医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基层不能充分得到展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导致医学生畏惧基层工作的艰难环境,从而使其基层就业意向大幅降低。

三、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培养策略

(1)国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的扶持,大力投入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制定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医学生深入基层

大力发展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为医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措施,提高对深入基层做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给予奖励和高度肯定,提供将来走出基层继续深造的平台和机会,政府健全大学生基层工作机制,加大优惠扶持,增加薪酬补贴,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晋级晋职机会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选择支援西部服务基层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宣传;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提升其对本专业的信心;培养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合理宣传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职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

通过加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开展系列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等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高尚医德,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首先,开展“服务基层,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思想理论讨论会、学习会和形势教育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基层服务意识、志愿服务基层的明辨会,让基层服务意识走进校园,走近学生,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尚情操。其次,开展以“我的中国梦”、“我为基层出把力”等主题的团组织生活、团日活动或主题思想班会,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在医学生当中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的班会活动对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综合素质以及高尚医德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开展基层先进人物事迹宣讲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基层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却不难发现那些扎根基层谋发展,与国家的未来紧紧相依的基层工作典范。

(3)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感受农村真实生活,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加强医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体会,激发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通过短期或中期实践基地的合作项目建立长期对点合作模式,鼓励医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带领学生走进基层,体验基层生活。所以,基层社会实践是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重要方式。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农村的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学生只有深入到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去,亲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坚定自己服务基层、建设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加坚定地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

(4)加强就业引导,学校相关部门加强联动机制建设

首先,医学生就业最机密相关的学校职能部门就是学校的招生就业处。以招生就业处牵头,通过和校党委宣传统战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在校内开展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推广宣传活动,通过组织辅导员老师以及学生代表进行政策学习,在校内层层推广和学习。党委宣传部和团委在校内积极对服务基层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染学生。其次,加强校地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短期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医学生适应基层环境,了解风土民情,树立基层生活信心,为医学生毕业以后扎根基层打下基础,同时毕业后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生活补贴,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高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推动医学生基层服务行动。

(5)加强医学生专业培养教育,打牢专业基础

学生方面,在校期间应精修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信心;掌握全方面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积极主动获取就业知识,了解政府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论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医学生 专业素质 培养

一、引言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人们对于健康的理念越来越重视,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毕业院校、学历、专业性等。因此,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亦趋于严格,尤其是对其专业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视。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处事应变能力、思想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内容。

二、概论

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一直是各医学院校教育理念的基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中,医患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医疗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加艰巨,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也导致了医疗人才培养梯度的塌陷,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医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是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对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能增强医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适应性、积极性,使其更快融入工作角色,从而提升人们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度,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才有医疗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医疗环境的改善和医学事业的进步。

三、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有利于其在医学事业中更深入地发展。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有更强的优势进行深造,如读研考博、海外进修。只有对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才能对疾病有更多的探索,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推进医学事业的发展,进而推进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和谐发展。

医学生具备较高的处事应变能力,有利于快速融入工作,对各种突发状况做到迅速判断,正确处理,以争取抢救时间。医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增强自我认同感及使命感,救死扶伤不再是纸上谈兵。

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理解,有利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疗事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名医生只有怀着救死扶伤的信仰,才能为人民服务;只有怀着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才能够胆大心细,谨言慎行;也只有端正了医疗态度,才会有更深入的探索。

四、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今的课堂上,教师千篇一律跟着教案授课,只讲书本上的知识,好像跟着书本走就不会出错,跟着书本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试时勾画一遍重点,卷面成绩决定优劣,全然不顾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只是应试机器,而不是医疗人才。医学是一门特殊的、严谨的学科。如果看病如看书一样,人人买了书看就能治病了,谁还需要费力地找医生,花钱做检查呢?教师的任务除了授课,更多的在于引导。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引导他们未来的发展。学医也是一样,只有积极地参与、发现,才会有更多专业方向的探索。

其次,要求学校改进教学计划,不能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操作。当前,各种专业课程的安排占据了大篇幅的课表,从白天到夜晚,从周末到假期,医学实验课程少之又少。加上教师对课程不重视,很多课都是匆匆讲解完毕了事,还没有激發出学生探索的热情,课堂已经结束。学生最终为了一篇应付差事的论文,各种借鉴,数据造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将来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医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推理,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如果连实验也造假,实践变成空想,对待科学研究缺乏严谨的态度,人类又将如何发展?因此,只有重视实践才是对待医学应有的态度。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医学生有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如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等,让医学生更快融入角色,适应临床工作。只有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增强自我认同感及使命感,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

最后,需要学生加强自我锻炼,提升自我修养。只有坚定为医学事业发展而奋斗的决心,才能坚定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意志;只有自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有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服务社会。

五、结语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4

关键词:新入职,医术定向培养生,诚信建设

一、我县定向培养生队伍现状

2009年以来, 景宁县根据省卫生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的相关要求, 对当年具有本县户籍、按有关规定填报志愿、执行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立志为我县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全日制高中应届毕业生委托省内普通高等院校实行定向培养招生 (招聘) , 在体检合格和政府网站公示无异议后, 县卫生行政部门与这类医学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实施定向委培。截至2015年底, 我县共招生 (招聘) 此类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生94人, 其中:医学本科37人, 医学专科57人;已分配至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33人, 在县人民医院接受医师规范化培训21人, 在各大专院校在读生40人。

我县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生人数众多, 占到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总编制数的33.1% (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数为230名) , 且该类培养生年龄青、文化程度高、基本医疗业务能力强, 不仅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增强了活力, 注入了青春的元素, 而且还解决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中人才青黄不接、基本医疗能力下降等的问题, 使基层卫生人才梯队、医疗技能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补充和强化, 推进了整个基层卫生事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然而, 在现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在社会诚信道德经受考验之际,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有所退却而人心处于浮躁致使不能专心致志钻业务做服务的情势下, 在医言医, 特别是如何对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在工作、生活、学习、接人待物过程中, 运用国粹儒学传统教育, 加强其个人与社会的诚信度建设等问题, 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十分必要。

二、医疗卫生服务基准秉承儒学诚信传统思想

(一) 国粹儒学源远流长。历史大浪推动着时代的帆船航行, 大潮退去后, 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财富, 儒学, 就是其中最优秀代表物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学, 以其社会价值的取向, 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理念, 无疑成为国粹精华。儒学历来把“诚”作为道德之本, 行为之源, 以“信”为德之目。历来儒学以“诚信”作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 重视践实, 强调言行一致, 一诺千金, 其理论涵义就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依然有着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占据一席之地。

(二) 儒学的“诚”与“信”。诚信自古是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的前提, 是为人处世最起码的条件, 对个人来说, 诚信是一种美德, 是个人自我修养的基本准则。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其发展轨迹中, 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其倡导“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一不对诚信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传承作用。儒学宣传“君权神授”, 把“诚”列入“五常”之一, 强调人们要忠君爱国, 把“诚”提到天道、天理的高度, 从而在理论上肯定了“诚”的地位。同时, 儒学宣传“仁爱”, 以及要求人们按照“三纲”规定的封建尊卑礼教要求, 无条件地做到忠君、孝悌、三从四德等, 把“信”确立为人格修养和人际交往的典范, 它宣传“信”代表着人性中最为初始、最为自然而毫无造作的善德, 极端重视个人修养, 追求个体的人格完善。

(三) 医疗卫生服务的基准就是诚信服务。勿庸置疑, 医疗卫生领域是政府主导的, 是代表政府来实现、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 那说到底, 医疗卫生服务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普需服务, 是要为普通百姓、大众人群的健康问题所服务的, 这就要求, 在公益性和福利性相互叠加渗杂的现代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下, 就必须实实在在在开展诚信服务, 完全有必要渗透、借鉴儒学的诚信教育传统思想, 甚至可以说, 要以儒学诚信传统为基准, 忠实地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时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 都是直接接触广大人民群众、最基层、最一线的医学服务:在公共卫生服务中, 要在村庄、村落、具体的家庭中直接面对服务对象个体;而基本医疗服务, 是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 是服务对象满意度的最高体现, 是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场所。因此, 诚信服务, 必须扎实深入地贯彻落实。

三、谈谈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的社会诚信建设问题

(一) 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的心理现况分析。通过我县前期对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头几年工作及思想状况的分析, 我们感到, 由于医学定向培养生是个特殊群体, 有着体制带来的先天不足, 部分医学定向培养生身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面和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负心理较强。有少部分医学定向培养生觉得自己拥有大专以上文凭, 又精通医学, 成绩一向优秀, 在单位里却瞧不起老职工, 认为他们知识老化、年龄过高、学历低、技艺差, 根本不能与自己相匹敌, 夜郎自大, 不肯向老一辈请教学习, 患上自负心理。二是吃苦耐劳韧力差。因为这一代年轻的医学定向培养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环境相对优越, 受到百般呵护, 养成了唯吾独尊的心理, 加之缺少艰苦环境和逆境的磨练, 因此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应变能力、韧力都相对较弱。三是难于一时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又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医学定向培养生正式来单位上班之前, 都是在学校和县级以上医院里接受医学教育, 学的、干的, 基本上是临床医学工作, 而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后, 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和压力都转移至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要下田间、下农户、下家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与促进服务。工作方式的转变,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 一时难以适应, 加之个人和有些亲属不切实际的期望, 比如, 对成功怀有强烈的渴望, 把升职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 但对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又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职业生涯的漫长和艰辛缺少心理准备等等问题, 引致失望、焦虑、压抑等一系列情绪弥漫,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 针对问题, 应强化社会与个人的诚信建设。要解决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的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只有结合国粹儒学的诚信传统思想, 健全社会与个人这两个诚信体系。个人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组成细胞, 只有社会这个庞然大物肌体健康硕壮, 细小细胞的生命力才充盈和有活力。同样, 只有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诚信度高, 个体才能得到更充分地渲染熏陶。国粹儒学宣称的“道干乘之国, 敬事而信、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就是把诚信作为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 是对真实无妄、真心实意、诚实守信内涵的强调。要求以诚待人对事, 履行承诺, 恪守信用, 坚决执行约定承诺。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也只有不断汲取儒学诚信传统思想精华, 去其糟粕, 融合贯通当今社会的思想观、价值观、权力观、物欲观等, 才能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1.要进一步强化医德医风教育。行医是一种救死扶伤的行动, 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医生护士的灵魂, 是白衣天使的形象。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一定要把这种道德责任转化成信念, 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时时处处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 避免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冷淡、生硬甚至顶撞、推诿、拖拉等的服务态度。古语讲的“大医精诚”就是这个意思。有了对病人的爱心, 才会有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有了高度的责任心就算遇到棘手的事情, 也会努力去思考去解决。医者仁心, 这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要做好角色转换。新入职医学定向培养生刚走上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经历的环境很不同, 需要掌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首先, 要不断树立现代的学习观, 向有经验的同行、同事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其次, 不要太理想主义。听到或看到一些负面的东西要正确对待, 保持一颗平常心。最次, 不要太张扬。张扬背后往往给人感觉是有攻击性的, 会让别人有防御心理, 相反谦逊的态度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最后, 在服务过程中, 不要存在权威、恩赐的心理, 不能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 要考虑服务群体的不同, 因为, 现代的医疗卫生的服务是对服务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全方位服务。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5

摘要:面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和培养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培养医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医患沟通的能力,引导实习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医学生

临床

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围绕患者健康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因此医患沟通主要包含了对患者的诊疗方案、医疗费用、疗效、饮食、药物的不良作用、与患者接触注意事项等疾病信息;医生查房、医保制度、医生会客、医生与患者双方各自履行的权利与义务等医疗服务信息以及新药、新的治疗措施、医学发展等医学科学信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信息量越大,沟通就越有成效,医生与患者关系就越易融洽。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近年来,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1 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状况

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2005年底,在“影响小康进程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医疗改革以71.08%投票率名列首位,有

43.57%和27.61%的网民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表示“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时,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调查表明,医生收红包、开大处方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今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5%,但政府支出所占比例为16%,老百姓的支出则占55%。我国目前一年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近7000亿人民币,其中60%以上由百姓自掏腰包;城镇44%的人没有任何制度性医疗保障,农村这个比例高达80%。中国内地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医院就诊,有29.6%的病人应住院治疗而不住院。可见,我国医患关系日趋恶劣 2 我国目前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2.1传统的医患沟通学习方式

医患沟通属于医患关系中的非技术层面范畴。因此在过去,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医学生毕业后,独自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处理病患时,因工作需要而和患者产生的沟通、交流。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以外“自学”的能力。 3.2课堂上进行医患沟通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和培养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因此国内医学院在医学生教育中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与医患沟通相关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学等。但仍存在着一定问题:①这类学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学时数很少;②其中涉及医患关系的内容简单,重点不够突出;③任课教师有些为辅导员老师,非医学专业毕业,对某些医学问题理解不全面,导致教学效果受影响;④教材及授课方式以理论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对讲授观点只能略知一二,对实际工作帮助意义不大。3.1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医疗纠纷,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而是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障碍造成的。由于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不够,致使患者或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意引起的。加强医生与患者沟通,既能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答疑惑,又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临床实习医学生遍布医院各个科室,在临床带教医生的指导下在临床一线承担了一些基本诊疗任务,但是他们的职业意识和沟通技能相对薄弱。据调查,近年来我国由实习医生引起的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给临床带教教师和实习医生以及教学医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的临床带教中多重视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恰恰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实习医师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常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因此,加强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

3.2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临床实践操作

有些实习医生在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诊疗操作中,不善于与病人沟通,不理解患者心理,言语生硬、行为拘谨;体格检查或者诊疗手法不到位,动作欠轻柔,因此患者不愿接受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操作,使实习生的技能训练机会减少。实习医生若能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耐心的解释,以取得患者信任将有利于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操作。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4.1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医疗纠纷中90%以上系医患交流不当所致,通过医患交流,患者不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而且获得了医方的人文关怀。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实习医生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享有的护理权等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尤其对于那些具有独立性人格而且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要能容忍和接受患者的个性习惯,应学会对患者的感受非常敏感,使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获得患者的信任。在医学技术上加入人文精神,融入感情,语言温馨和蔼,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给患者说清楚,尽量接近医生和患者上的距离。

4.2 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

学生多与带教老师及患者交流沟通,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深入病房,尽可能耐心、专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用诚心、耐心去撑起患者的信心,诱导患者交谈,使患者感到自在和舒适,有一种希望和信任的感觉,有利于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适应不同病人,并且注重交谈的方式和技巧,提倡学会使用身体语言来与患者沟通,培养学生去注意患者面部表情、体位、身体的姿势等来判断病人的需求,同时给予患者亲切的目光,关爱的触摸,让患者有被尊重和安全感。医学生刚接触患者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自信不够,感到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尤其对于负面情绪甚至有敌对态度的患者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或者情绪不良。应培养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

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本科;教学;医学生;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04-03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精神的基地和摇篮,[1]当今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医学本科教学,除了传授经典医学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本科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课堂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极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课程自身具有复杂和抽象的特点,医学生对本课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影响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笔者发现: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学,能很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 充分利用实验课

实验课是科研与教学最佳的结合点,也是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好的环节。因此,应充分利用实验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深造夯实基础。在“酶促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基因工程”等综合性实验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比对理论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找寻应对措施。通过此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将理论与实验充分结合,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科研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求学生按照科研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尽早锻炼学生论文书写能力,为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2. 充分利用理论课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引入相关国内外科研进展,尤其是对学院及本教研室科研项目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散性思维。针对学院及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的介绍,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为本科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另外,笔者所在教研室非常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阿昌族G6PD基因扫描及其克隆表达”的部分成果。将教研室成熟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整个科研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3]

3. 开展自主学习

在课程改革减少课时的大趋势下,教研室依然坚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开设自主学习课堂。[4]采用教师提供备选内容,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讨论、制作幻灯片、讲解,最后由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结束后,利用学科讲座,邀请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在全院做自主学习报告。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科研及其实用性的认识。

二、充分利用课外

1. 丰富第二课堂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教研室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例如,定期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开放实验室,等等。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把枯燥抽象的课堂学习和科研应用有机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的信心,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2. 开展实验设计

教研室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实验设计。由教师提供待设计内容(通常为理论课中已阐述发病分子基础的疾病,如:蚕豆病、苯丙酮尿症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并拟定实验方案,最后教师依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对学生所拟定的实验方案做出客观评价。通过实验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按照提出假设→分析问题→验证假设的科研思路,对未知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充分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了完整的科研思路。

3. 积极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科研活动需要不同层次人员的参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及参与度,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教研室积极吸收有兴趣的优秀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积累宝贵经验。[5]

4. 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为了适应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生的要求,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设立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通过项目的申报、立项、开题、研究、写论文、结题等诸多环节,学生接触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结果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对5年前与近5年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参与科研学术讲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六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论

尽管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确实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但这一举措却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我们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本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不仅作为一种教学尝试,更视为一种教学改革,且已初见成效。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6]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未来的教学工作应该在更多环节注重培养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更多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志平等.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998.

[3]李治纲,范浩.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2B).

[4]唐璟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9).

[5]孟庆建,苏燕.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7

1 朋辈教育与自我教育

朋辈教育是群体自我教育, 是年龄相仿或者年龄相当的, 具有类似生活、学习、工作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 以实现改变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等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1]。朋辈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展。

朋辈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实施朋辈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大学生高度关注自我, 在心理上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比, 感受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的过程。对这种差距的感受和认识, 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安, 从而产生提高自我道德水平的欲望。

朋辈教育对于朋辈教育者内化德育知识具有推动作用。学生朋辈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朋辈教育的实践使他们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认识他人和社会, 加深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正确理解, 通过自我内化、整理和输出, 更加自觉地接受教育, 遵从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向, 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朋辈教育在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明显效用。有调查问卷显示, 大学生在朋辈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最明显的改变是“能力素质”和“自理素质”的提升。

2 朋辈教育应用于诚信教育过程的必要性

2.1 朋辈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观点

唯物主义观认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在诚信教育过程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诚信的外部教育和约束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教育, 形成诚信品质才能产生教育意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以朋辈教育为主的自我教育, 强化自律观念, 将诚信思想的灌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实现“要我诚信”向“我要诚信”的转变。

2.2 朋辈教育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 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色彩, 表现为思想活跃、关心时政, 追求独立自主, 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知力。朋辈教育顺应学生群体新的人格特质、思维和行为特点, 弥补他育手段的不足, 利用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 发挥优秀朋辈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功效, 尊重青年朋辈的主体地位, 调动他们追求诚实品质、培养诚信观念、提高诚信素养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内化教育力量。

2.3 朋辈教育有利于增强诚信教育的效用

朋辈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同龄的伙伴关系, 有相似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专业背景和价值观念, 拥有共间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场景, 彼此之间可以平等相处, 相互信任。群体之间互动性强, 能在平等、互信、趋同的前提下对话交流, 消除彼此的怀疑心理和抵触情绪。通过朋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进一步唤醒诚信意识, 提高个体对诚信的认同感和趋向性, 将诚信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诚信自觉。可见, 朋辈教育可以提升诚信教育的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 实现大学生从知、情、义、信到行的逐渐和谐统一[2]。

2.4 朋辈教育有利于增强诚信教育的主体力量

传统诚信教育中, 辅导员 (班主任) 、医院科教管理人员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力量。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辅导员、带教教师普遍面临所带学生人数较多、任务较重的现实问题。上述人员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 还要从事大量的其他事务性、医疗性和科研性工作, 客观上减少了其从事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另外, 辅导员和医院带教教师与医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空间, 容易致使学生对他们的施教产生叛逆和抗拒心理, 这便削弱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不能产生诚信教育的预期。

借助朋辈教育, 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由教育客体变成教育主体, 容易使其他学生产生亲近感, 有助于其他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教育内容, 并自觉地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行为规范。因此, 把优秀学生作为诚信教育的教育者, 有利于改变当前以辅导员、医院管理人员为主体力量的现状,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他们工作的不足, 促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的形成。

2.5 朋辈教育是对传统诚信教育方式的必要补充

朋辈教育紧扣医学教育的专业特点, 适应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 贯穿于医学生基础学习、专业学习、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的各个时期, 覆盖于课堂、餐厅、宿舍、网络、活动室、医院等各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在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3]等各个品格形成环节都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它是传统的教师自上而下教育的补充, 能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 克服传统说教和灌输的弊端, 促进学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自我体验、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 使诚信教育全方位、全时空的展开。

3 完善医学生诚信教育中朋辈教育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 朋辈教育在各高等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 但由于对朋辈教育重视程度不同, 未形成统一模式的实施方式和实现途径, 工作体系、制度尚不成熟, 朋辈教育队伍建设不够健全合理等原因, 朋辈教育的优势没有完全体现, 作用没有完全发挥。综合当前相关研究的进展, 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 要实现朋辈教育在医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快速发展和更好应用, 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3.1 构建朋辈教育工作体系

开展朋辈教育, 必须结合学校实际, 建立一个负责运行、指导和管理的专门机构。机构成员可以由党政领导, 专业教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成, 机构受党委领导, 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协调。这个机构负责组建教育队伍、搭建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和建立教育制度[4]。具体分解为对朋辈教育者 (朋辈辅导员) 的选拔、培训、指导和考核;朋辈教育平台的搭建指导;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适合医学生特点的朋辈教育活动的组织;建立等相关的管理、运行制度等。

3.2 健全医学生朋辈教育制度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方法和原则, 如《朋辈教育工作规程》、《朋辈教育中心会议制度》、《朋辈教育校内外指导教师职责》、《朋辈教育管理制度》、《朋辈教育档案管理使用规则》、《朋辈教育传、帮、带制度》等[4]。加强制度的落实, 并根据学生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反馈修改, 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要建立完善朋辈教育者的管理制度。在朋辈教育者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评激励过程中, 依靠制度保证他们的权益, 给予政策上的鼓励, 又要明确他们的职责要求, 加强考核力度, 并结合实际不断调整与完善。

3.3 加强医学生朋辈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朋辈教育队伍建设, 要因地制宜, 规范程序, 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朋辈教育者的选拔。要把政治素质高, 诚信品质好, 责任心强, 善于观察和表达的学生模范吸纳到朋辈教育队伍来。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德育专家和医务人员组成的专门评审委员会, 根据诚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内容, 结合医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特点, 分类别地组建朋辈教育队伍, 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

朋辈教育者的培训。朋辈教育者的培训要突出系统性和针对性, 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常规培训外, 应结合诚信教育的特点, 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可以采用业务讲座、团体辅导、情景模拟、学导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等形式, 促进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以及素质的拓展。

朋辈教育者的任用。在医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医疗实习的过程中, 朋辈教育者要处处发挥诚信模范的示范作用, 做到诚信考试、诚信实验、诚信交往和诚信医疗。时刻牢记个人定位和身份, 时刻做到“慎独”,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朋辈, 激励朋辈, 带动朋辈。可以利用新媒体延伸朋辈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拓宽交往领域, 更好地与朋辈群体进行平等的、直接的、便捷的、真实的互动沟通, 打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障碍。

朋辈教育的评估。朋辈教育的评估包括对朋辈教育工作体系的满意度评价和对朋辈教育效果的评估。前者可以从学校对朋辈教育的重视程度、朋辈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朋辈教育者工作表现等方面进行;后者可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

朋辈教育者的激励。可以通过评优评先加分、设立专项奖学金、授予个人荣誉等措施让大学生朋辈教育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更要在制度和精神上给予表扬和宣传, 使他们感受到职责的光荣性和重要性,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增强自我提升的需要。

3.4 搭建医学生朋辈教育平台

搭建班级平台。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 通过事物管理、专题教育、主题实践等活动形式, 创设朋辈教育环境, 发挥朋辈榜样示范和思想引领作用;搭建社团平台。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 充分发挥社团渐进的、隐性的、潜在的隐性朋辈教育功能;搭建网络平台。在网络社区建立朋辈活动小组, 开展话题讨论、网上结对、在线咨询等活动, 积极传播诚信理念和正面信息, 及时解决大学生诚信发展的有关问题, 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的格局;搭建宿舍平台[1]。在宿舍房间、楼层、楼栋中建立朋辈辅导员, 通过楼宇文化建设, 创造和谐的朋辈互助氛围;搭建校园文化平台。积极发挥宣传栏、板报、海报、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和校园网主页等载体的正面宣传作用, 以榜样力量激发大学生提升自我诚信素质的意识。另外, 可以举办诚信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表彰会, 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做先进, 赶超诚信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宋玲.朋辈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2011:9.

[2]陈雪凤, 韩碧娥, 王明旭, 等.医学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 (4) :88.

[3]管小青, 廖建尚.浅谈高职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设[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7 (6) :84-87.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90后”医学生,诚信教育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 信用制度的逐渐强化, 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诚信, 便没有市场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目前“90后”医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流群体, 他们诚信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90后”医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现象

1.1 学风不诚信

(1) 逃课、旷课现象。部分“90后”医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 逃课、旷课成风 (尤其是节假日之前的课程) , 令任课教师非常头痛, 有的以各种不真实的理由请假;有的找其他专业的学生替自己上课;有的干脆旷课, 导致一个班30人最后只剩不到10人上课。

(2) 抄袭成风。一些“90后”医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论文和作业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 而是东拼西凑、剽窃抄袭, 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在结业论文中, 一个班竟然有3篇文章是从同一个网站下载的, 还有的医学生抄袭时甚至连内容都不看。

(3) 考试作弊现象。尽管各高校都制订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 而且对监考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 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花样百出, 作弊的手段也令人防不胜防, 有的竟然使用现代科技工具, 甚至连厕所里都有关于“枪手”的广告。

1.2 经济不诚信

拖欠学费、助学贷款。在一些欠费的医学生中, 有的把学费挪为他用, 或投资做生意、吃喝玩乐交朋友, 或参加校外的各种考试、辅导班, 或在校外实习时交纳房租及实习费, 甚至还有一些“90后”医学生利用虚假的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等。有的“90后”医学生毕业后即使有了偿还能力, 仍不还所借贷款。这些行为不仅给正常的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也给真正需要助学贷款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 导致其求学之路越来越难[1]。

1.3 管理不诚信

一些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 对于同学的错误、违纪行为不仅不予以制止, 还帮助隐瞒,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1.4 求职不诚信

在求职择业时, 部分“90后”医学生为了推销自己, 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 虚构经历, 涂改成绩, 制造假证, 夸大事实, 冒充学生干部等。随意违约现象也较为严重, 如不履行约定, 随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 把协议当跳板等。这些失信的行为, 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 也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对“90后”医学生的信任, 同时也不利于就业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2“90后”医学生诚信失衡的原因

2.1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否定、淡化, 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现实生活中公正、公平、公开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 一些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90后”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学生因为辨别能力较弱,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产生了怀疑。由于就业压力和社会用人机制上的偏差, 导致“90后”医学生诚信观的错位, 在一些“90后”医学生的认知中, 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甚至是获得某种利益回报的途径。

2.2 家庭诚信教育的忽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90后”医学生多数出生在“421”家庭中, 即4个祖辈2个父辈共同呵护1个孩子, 祖辈、父辈6个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意志品质、个性的形成与祖、父辈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在家庭教育看重的是得高分进名校, 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 导致一些“90后”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对不守承诺、不诚实的行为不以为然。一些家长还有意无意地对孩子灌输做老实人吃亏, 讲信用无用的观念, 将孩子的一些投机取巧行为夸奖为聪明[2], 甚至在一些事情上帮助子女弄虚作假, 进行不正当竞争, 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90后”医学生, 诚信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2.3 学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以提高升学率为追求目标和工作重点, 重智育轻德育, 结果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进入大学后,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也很不理想, 主动性、针对性不强, 研究“90后”医学生思想教育的课题在数量、质量上均不够。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 忽略了诚信教育, 只注重教学生如何写简历、写自荐信, 如何包装自己提高就业率。一些自身诚信素质不高的教师的言行,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逐渐使“90后”医学生怀疑诚信的存在。

2.4“90后”医学生自身诚信修养欠缺

“90后”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家长太多的关爱, 自我意识较强, 社会经历简单, 在利益面前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 缺乏换位思考, 从而背离诚信原则。在当前价值趋向多元化的情况下, “90后”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双重标准, 即为求得竞争公平而希望社会诚信, 而责任意识的淡薄又使他们走向“自我”。这种双重标准使“90后”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迷失方向, 社会上失信现象屡有出现, 当“90后”医学生理性思辨和判断选择失误时, 就会随波逐流, 出现诚信问题。

3 加强“90后”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3.1 营造全方位诚信教育的环境

在“90后”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中, 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教育环境既有校园文化环境, 也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融合的系统环境, 家庭诚信是基础, 社会诚信是保障, 学校诚信是关键。就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系统而言, 高校要高度重视“90后”医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把诚信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突出诚信道德素质这一考核指标, 提高“90后”医学生素质水平, 构建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的诚信育人网络, 营造一个全体师生员工都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3], 扎扎实实推进“90后”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3.2 加强“90后”医学生诚信道德自律

诚信问题首先是道德品质问题, 因此, 加强“90后”医学生诚信教育就是要提高“90后”医学生的道德品质。当代“90后”医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要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 自觉地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 并通过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等自律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这对“90后”医学生走好今后的人生路非常关键。

在“90后”医学生中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 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做有损个人和国家声誉的事。同时,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医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实守信的原则, 让“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成为行动纲领和指南, 注重诚信, 崇尚文明, 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3.3 发挥学生的自我示范作用

在诚信教育中, 除了教师的示范效应外, 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也至关重要。必须坚持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有机结合, 要引导“90后”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学校要在校园内积极宣传,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同时举办各种以诚信为专题的报告会、座谈会, 运用校报、广播、宣传窗、黑板报、网络等宣传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专版, 开设“诚信论坛”, 让学生自己充当诚信教育的主体。建立学生骨干网络, 发挥其引领作用, 让优秀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朋辈教育功能。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起“诚信行为光荣、失信行为可耻”的道德信念, 培养“90后”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热情及奉献精神, 从而健全其人格, 提升其诚信品质。

3.4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根据诚信教育的基本实践和高等院校德育实际, 在高校建立和完善集教育、记录、评价、反馈与再教育为一体的诚信教育机制。一是建立“90后”医学生诚信档案, 将“90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行情况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对“90后”医学生的在校行为给出信用评分, 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 并存入毕业档案中。这份诚信档案将跟随其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二是建立信用征询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将“90后”医学生的诚信资料列入网上电子注册系统, 实现信用信息系统共享。三是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定期对学生学习、经济、生活、择业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结果与奖学金、评优、入党等挂钩, 使有“信”走遍天下, 无“信”寸步难行[5]。

参考文献

[1]尹晓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12) :49-51.

[2]赵永明.“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阈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04-106.

[3]耿俊茂, 张瑞, 邱杰.基于大学生诚信道德困境的教育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 2011 (12) :3-5.

[4]周湘浙.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体会 篇9

实习阶段是一个医学生所要经历的重要阶段。临床思维是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 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 经过大脑加工, 得出诊疗方案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的结合;它是医师临床能力的核心, 指导医师的诊断和治疗, 体现医师的诊疗水平[1]。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片面、简化、缺乏连贯性、逻辑性等缺陷, 导致采集病史不完整、欠准确, 而对采集来的病史资料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综合分析。医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诊断方法, 而正确的诊断方法有赖于正确的临床思维。如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呢?笔者有以下有几点体会。

1逆向思维的培养

医学生的课堂学习, 是一种对疾病理解的过程, 是按照基础到临床, 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的顺序进行, 医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分类、分离和有条理的, 对疾病的认识是从原因到结果;然而在临床中, 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结果, 也不一定是单独存在的一种疾病, 同时在同一患者身上, 有着不同主诉、不同体征的错综复杂的疾病, 此时医师对疾病的认识是综合的、高度集中的而且无明确的条理, 认识和思维的方向是从结果到原因, 远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正向”教学中分散的、条块的特点。因而应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从诊断过程中去理解这个疾病的病理、生理及起病原因, 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疾病的诊断完成后, 对相应治疗的评价, 也应有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治疗效果明显时, 反映出自己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而在治疗效果差, 疾病继续发展的时候, 应该从治疗效果反向去推断自己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所以说, 模拟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使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开始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 很快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一些误诊病例的发生, 可为培养优秀临床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患者的主诉及体征是多层次的, 可能包括许多系统的症状、体征。消化系统的表现可常见于各种各样的疾病, 如呕吐、食欲低下可见于急性肝炎、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如遇到呕吐就想到胃肠炎, 而不考虑其他的疾病, 这样单一、固定的思维方式, 易禁锢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而应培养医学生系统地考虑症状、体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即相同的症状、合并不同体征可见于不同的疾病, 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必须系统地考虑、仔细地鉴别,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但疾病的表现是复杂的, 有时可能分不清主次, 导致错误诊断。从人体各种系统的临床表现中提取主要的症状及体征对医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多个系统的损害应从全身性疾病考虑, 如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的损害可表现在全身多个系统。但各系统损害的程度、类型、先后顺序等与疾病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生应从众多的症状和体征中找出主要矛盾, 才是诊断疾病的关键。

由于近年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检查手段日新月异, 加上医疗环境的复杂化, 患者维权意识和医师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临床上出现了重检查轻临床思维的倾向, 追求或过于依赖检查证据, 结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极为不利。

3纠正习惯性思维

临床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 长期接触并处理某些疾病, 会形成一定的经验思维模式, 俗称固定思路, 心理学上又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相似情景的反复呈现和用同一思路给以成功的处理。

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使医学生每遇到患者时只准备将其诊断为很小范围内的某种疾病。这种心理准备和思维倾向阻碍了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开拓, 往往造成对一些病症的视而不见, 造成误诊。某医院曾接诊一例急性发热、上腹持续性疼痛的患儿, 有蛔虫史,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600U/L, 门诊医师据此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入院后, 3位住院医师及实习生都接受了这一诊断, 甚至大便常规发现了蛔虫也视而不见, 后来在会诊时才发现诊断错误, 纠正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伴继发感染”。除此之外, 在不同科室工作的医师, 往往形成本专业固定的诊断思路, 遇到患者就考虑是本专业范围内的疾病, 很少考虑本专业之外的疾病。

医师思维定势的形成还有一种近因作用, 所谓近因作用指刚刚发生的事件, 这些事件有足够的强度和新异性, 这就是说, 有时医师好像忘记了长期经验是误诊的一个原因。近因定势在临床上表现突出的一点, 是门诊医师的诊断对住院医师诊断的影响。这种定势对医师下一步思维的影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无形中规定了医师的思维方向。对于前人做出的“诊断”, 后来经治的医师不假思索习惯于照葫芦画瓢, 致使诊断一误再误, 得不到纠正。这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在病情变化时, 定势思维也易造成误诊。

所以, 在带教医学生时, 不要让他们知道诊断后再去询问病史, 避免形成思维定势。而是让他们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参考辅助检查等系统思维后, 得出自己的诊断。带教老师也要经过同样的过程, 不能相信学生的汇报或门诊病历而不亲自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就作出诊断。

4用循证医学指引临床思维习惯

在教学查房中, 要对医学实习生进行临床循证医学的培养。教师给予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手段, 都应有循证医学的支持。很多临床带教的医师对治疗的认识多只局限于本专科, 而对其他专科的治疗方法知之甚少,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本专科治疗方法的优点, 而忽略有关综合治疗的内容, 更未对综合治疗与单一治疗的优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 如何寻求和利用各种循证医学证据, 指引临床思维培养, 指导医学生从纷乱繁杂的方案中去伪存真, 树立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观念, 一直是医学教学上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以便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综合的治疗观念。

总之, 正确的思维是正确诊断的关键。因此, 作为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师必须重视培养临床实习生的临床思维, 要把临床思维运用到疾病的诊断、治疗中, 让医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临床程序。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能把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医学生既有扎实的基本功, 又有灵活的临床工作能力, 在他们今后的医师生涯中一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10

1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医学生外科实习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学生在第4年即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分内外科轮转实习,本文就其医学生进入血管外科实习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报告如下。

麦吉尔大学医学生分期分批进入血管外科实习,通常每批(组)1-2名或2-3名学生,参加血管外科病人的临床诊治实习,包括病房,手术,门诊及教学活动。在病房,跟随教员查房、查体,完成各种医疗文书书写。参加手术,培养基本的外科手术技能,包括切开(切开腹壁)、止血、缝合(关腹)等手术操作,以及外科手术无菌观念,外科换药、导尿等基本的外科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等等,这些与国内的外科实习教学活动一样,没什么差别。

但是,在门诊(Clinic),他们的临床实习表现出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每位实习生都是自己先独立看病人,询问病史、查体、给出诊断和治疗意见,实习生都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自然的交流,然后,向带教教师汇报,从现病史到既往史,从查体发现的阳性体征到重要的阴性体征,从辅助检查结果到初步的诊治意见,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再由带教教师再重新询问病史、查体,给出正确的诊治意见,同时也是检验实习生的临床分析与判断能力,如果一致,同意实习生的诊治意见,教员(医师)签字即可,遇到有不足之处,或者有错误时,向学生提出,加以纠正并进行讨论,直至将问题解决。针对具体病人,教员会结合实际病例,提出问题。比如说,对于下肢血管性溃疡为主诉的患者,教员会要求学生鉴别是动脉性溃疡?是静脉性溃疡?还是糖尿病足。如果是动脉性溃疡,有什么临床表现,ABI(踝肱指数)是多少?等等,随时随地实践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血管外科每周在学术厅安排一次教学活动(round),1个月或2个月报告一次患者的医疗及并发症和死亡率情况,有时邀请外面的血管外科专家来讲学。参加人员有科室教授,fellows、residents和医学院实习生。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实习生既能系统的学习和复习血管外科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紧贴临床实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提问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腘动脉分出哪些分支,并让同学在CT片(CT scan)上一一指出哪支是胫前动脉,哪支是胫后动脉,哪支是腓动脉,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活跃,如果回答错了,教师再加以指导、纠正和补充,直至将问题搞清楚,整个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实习结束,他们将经过严格的考试。

2 国内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理论课学习过渡到临床工作的重要学习时期,是从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环节。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医学生今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生非常重要。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临床实习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2]。

2.1 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

临床教师和实习生有时对实习教学重视不够,临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有繁忙的医疗和科研工作。教师的教学重心往往放在大课讲授上,对实习阶段的教学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实习启发式教学不够。部分教师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教学查房形式枯燥,启发式、互动式查房少,往往不能选择有教学意义的典型病例展开讨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和巩固,学生在最后的临床实习阶段忙于就业找工作,或忙于考研,学习精力分散,没有能很好的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主动参与性差。

2.2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多年的临床带教和对学生进行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了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对临床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涉及到普通外科某个具体病例,他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处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不会把理论知识与病人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有时面对病人一头雾水,甚至于手足无措,不能把所学理论与活生生的病例结合起来。部分实习生进入实习医院后表现出临床实践综合能力低下,不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主要表现在碰到有机会操作时有些不知所措,动手操作能力不强。部分实习生只注重临床操作而轻视病史询问和病历书写,病历书写质量不高;部分实习生缺乏良好的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甚至于不敢接触病人,不能和患者有效沟通。

3 几点思考与启发

3.1 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等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3]。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评价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医学教育必需把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操作能力的培养。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科学。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该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能[1]。对于外科医师而言,操作技能更为重要。外科的实践性很强,手上工夫要求严格,无论是简单的外科换药、清创缝合,还是外科手术操作,都需要手、眼、脑的协调进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应认真做好每次临床治疗和操作的示范,认真做好对每个病人的查体,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与此同时,在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操作练习。例如,外科换药是临床医师治疗和观察病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复杂伤口的处理,我们在给实习学生先讲换药的基础知识和观看带教教员操作以后,让实习学生亲自操作,从揭开敷料、消毒伤口到更换新敷料,使他们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安排实习医生上台使他们了解手术步骤,培养他们基本的外科操作如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勤观察,多操作,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踏实的临床实践能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外科实习就是每天跟教师查房、换药、上手术,整天忙于各种操作,无心参阅教科书,导致其对疾病的认识浮浅。这种实习方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应更加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典型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该病的研究进展,结合病例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细致,医学知识得到拓宽,逐渐拥有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里的疑难和危重病人的病案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医患交流,加强医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当代的医生必须既是优秀的专科医生,又是合格的心理医生。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手高超的技艺,还要把这种爱传递给患者,成为病人的知心朋友,使患者信任你,愿意接受你的治疗。临床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带教教师的传授,学生自己接诊病人的体会,参加医患模拟角色的演练以及阅读有关方面的文献,使学生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使学生克服紧张、羞怯等心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充分发挥教学查房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要求带教教师必须从点滴抓起,从“三基”训练入手,严格训练基本操作,规范体检操作,使学生真正领会各项操作的具体要求,熟练规范地掌握各项操作过程。实习的过程就是在临床实践中再学习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实际观察病情,诊治病人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深入临床,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从病人身上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实习教学查房正是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学查房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教学纽带作用”。我们对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一步开展了规范化教学查房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教学效果[4]。

教学查房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教室走向病房、由书本走向病人、由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第一课,是教师临床实践的一次真实演示。规范的教学查房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查房前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带教教师要选择有教学意义的典型病例,认真备课。学生查房前应该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主动参与教学查房互动。规范的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就接受“规范性”训练,为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范的教学查房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系统理解疾病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查房中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启发式教学活动。带教老师在教学查房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引导地位,注意从学生的汇报、讨论与分析中找出他们的思维曲线,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寻正确答案。在教学查房中实践PBL教学法,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3.3 不断提高教员临床带教水平,探索国际化培养途径

要培养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建立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临床教师队伍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临床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应该不断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因此,应强化师资培训。只有高素质的国际化临床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6]。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具有在国际上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并能紧跟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医学教学的国际化理念,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通过交流、培训等举措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临床带教水平,鼓励他们探索灵活多样的带教方法。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传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介绍本专业新知识、新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必将进一步促进和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同时,鼓励有能力的长期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展全英语教学,逐步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聘请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外籍教师直接为医学生授课,让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医疗现状,以多种方式提高双语及全英语教学水平,探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国际化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Grober ED,Jewett MA.The concept and trajectory of“opera-tive competence”in surgical training[J].Can J Surg.2006,49(4):238-40.

[2]王红军.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189-192.

[3]孙保亮,张辉,李昌英.提高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28-29.

[4]袁时芳,凌瑞,易军,等.规范化临床教学查房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229-1232.

[5]Papinczak T.An exploration of perceptions of tutor evaluation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s[J].Med Educ,2010,44(9):892-899.

医学生诚信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原因在于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比普通专业大学生更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入学门槛较低,使许多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都不高的学生加入到医学生的行列中来,如果学校只顾一味地注重专业技能水平的训练,而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培养出的“专门”人才只不过是一群冷冰冰的医疗工具,将来这些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对于本来就很紧张的医患关系来说,更加是雪上加霜。基于高职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轻视的现实,促使我们应该对高职医学生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期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医学人才。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医务工作者应该具的人文素质包括: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人文素质在医学生时期就应该得到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轻视人文素质培养

由于高职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则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不少高职医学生在文明礼貌、勤奋谦虚、爱心沟通等基础素质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文明礼貌欠缺,不能流畅地书写日常医用文件;缺乏“仁爱精神”、“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念,对待病人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将来就业必将加深医患关系紧张程度。

(二)高职医学生“先天不足”,情商偏低,缺乏人文素养

高职医学生大多是理科生,高中时涉猎的文科知识很少,加上入学门槛较低,所以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呈现“先天不足”的状况,而大学阶段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情商偏低,应用能力较差,另外,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里的宠爱以及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一些学生自我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导致在参加工作后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

(三)高职院校医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价值观扭曲

许多高职医学生功利思想严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能为以后工作和赚钱服务就可以了,对待人文基础课态度冷淡,甚至置之不理,把人文课当成休闲课,在人文课上睡觉、玩手机屡见不鲜。学生入学后根本不注重自己人文素养,不讲文明礼貌、不讲社会道德,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放纵,思想懈怠、散漫。

更有甚者,医学生入学的目的很明确,认为学医将来毕业后地位高、受人尊重,而且还有灰色收入,错误地把赚钱当做工作的目的,价值观扭曲,把医务工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抛到脑后。

二、 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高职院校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校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医学生只有真正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负责的意识,才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患者。近期,高职医学院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缺失,如浙江某医学院校护理系学生在儿科实习时,虐待新生儿事件,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必须加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是以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学科,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医学的服务对象直接是人,比其它科学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关心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要的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疗的目标由过去的疾病转为病人,全新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果医务工作者缺乏人文修养,将无法应对病人以及因病衍生出来的许多问题。作为医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提高现代医疗服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由自然向社会的转变,有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思考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问题。目前,不光是医院和医生受到医疗纠纷的困扰,患者也为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而烦恼,这种恶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我们过去的和现在的那些违背医学人文精神的不当行为而“买单”。面对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关怀应该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办法 。各种医患矛盾日益凸显,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医学培养体系缺乏人文教育。医学生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他们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提高他們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妥善解决医疗纠纷,避免医患矛盾激化,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医疗服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患者完全相信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是患者的精神支柱。所以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关爱是医务工作必需的人文修养。医务工作者在学生时代就要将人文精神植根于内心,将“仁爱”思想融入到疾病诊疗的过程之中,满怀人文之心去对待病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爱心与人文情怀的人。医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在将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要考虑患者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声音,体会患者的感受,真正做到关心、关怀、关爱患者,努力实现和谐医疗。

三、培养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優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高职医学院校要将专业技能课和人文基础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合理地增设人文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在学生总课时中占一定比例,要让医学生建立起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

由人文课程和医学课程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如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的知识要在教学中有所涉及,引导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问题;引导医学生尊重生命,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认识到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优化人文师资,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熏陶

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自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乃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里,每个老师都要将教书和育人看得同等重要,都能尊重学生、主动指导学生并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人文课教师,讲课时都应该渗透人文精神,使每一节课都有仁爱、都有感动,都对医学生有所触动,在这样人文环境中,对医学生进行熏陶,因此教师要主动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要求自己是很重要的。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语的感言很有启发:“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我们的医学生正需要这样的教育来提升人文素质。

(三)在实训、实习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渗透

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训性,医学生在实训、实习中,体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的行为规范,将人文素质整合到学生实践中,贯穿“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让医学生更关注人,对人注入更多的爱,使医学生具备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时刻提醒学生每件事情都应想到患者的需要,想到患者的反应,想到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还要在医学生实习实践中融入人文教育,学习医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联系实际将医疗战线上的楷模和因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人文修养差而引起的严重医疗事故的事例,穿插到教育过程中,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文精神的意义及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俊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分析及教育途径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篇12

1 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理论考试。近年来,医学院校逐步加强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主要在于临床诊疗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知识、职业规范等人文学科的培养明显不足。当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以后,由于角色转换,常出现面对患者后自信心缺失、过分紧张焦虑。极少数医学生由于缺乏卫生法常识,对于医疗管理制度不熟悉,违反执业规范或医德规范,引发医疗纠纷。

近年来,国内少数地方医患纠纷不断,医疗纠纷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社会评价普遍下降,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缺失,医患双方的信任度降低。避免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有人总结分析了目前主要的医患纠纷的产生原因,产生医患纠纷的直接原因是医疗行为违法、医疗活动未达到预期结果、医疗意外,间接原因是少数医务人员的个人修养、职业道德素质、语言技巧不足[1]。近年来,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师行业协会出台了多项措施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执业培训,强化监管,以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促进医患互信。总体来说,这些努力在行业作风建设、执业道德规范建设等方面有了积极的作用,医疗纠纷正在减少,医患之间的互信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生教育阶段开始,积极推广依法执业、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已经势在必行[2]。

2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要注重医师的人文素养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展现给患者及其家属的不仅包括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医生的人文素养。患者从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他们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个人修养。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较少,学校、教师与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精神修养层面的教育引导不足。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只能在实践中依靠学习和工作阅历不断修正。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人文教育类课程,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涉及知识全面,体系完整,在医学本科教育层面的实践操作性不足[3]。但包括一些短期培训,可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医患沟通要提高语言交流技巧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是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这表明,在治病方面,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选择一个正式的场合,如医生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等,在基本的礼貌性问候以后尽早开始医患沟通,最好能够提前拟定一份文书,暗示家属此次医患沟通的严肃性。沟通的目的是要明确地、清楚地用患者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说明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的好处和医疗风险。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选择其能够理解的形式做好病情告知、预后交待。例如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等。使用专业性太强的医学术语,即使勉强在沟通单上签字,他们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沟通意图,这种医患沟通是失败的。

在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前,可以针对临床医学生进行短期培训,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或医疗管理人员,通过以往医患沟通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将经验和教训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用于指导实践。

4 医患沟通需要熟练掌握卫生法知识

《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要求医务人员将患者知情权、隐私保护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于保护。医务人员执行医患沟通制度,不再只是医院管理的要求,它还被赋予了法律责任[4]。有人分析了目前国内部分医患纠纷的成因,医患沟通不足占约80%[5]。医务人员必须更加重视医患沟通的执行。医学生在学校除了接受基础医学教育以外,还应该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一个患者在门诊和住院期间可能需要多次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既是侵权责任法的要求,也是包括侵权责任法在内的各项卫生法学在医疗活动中的运用。医患沟通不同于健康宣教,医患沟通的目的是告知患者病情,让患者及家属理解医务人员的诊疗方案可能结局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患者输血知情谈话,需要告知其目前输血的必要性,能够给患者带来的收益。同时要通过引用以往的统计数据或者医学原理,告知输血反应的产生原因,输血可能存在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原因及其发生率。输血前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与输血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侵权责任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只有熟练掌握各项卫生法知识,医患沟通才能更加规范和高效。

临床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熟练掌握和运用卫生法学知识,能够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一份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卫生法课程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医学生认同卫生法学重要性,但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满意度仅约35%[6]。高等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曾探讨以实例教学为基础的短期培训方式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短期培训能够明显地提高医学生卫生法学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短期培训模式可以在临床医学生卫生法教学改革中推广。

临床医学生卫生法知识、语言技巧、职业道德都是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生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加强医患沟通的内涵建设,引导医学生依法执业、规范诊疗、人性化服务,才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摘要: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艺术和心理学知识培养,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重视医患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患沟通的内容,二是医患沟通的执行。医学生语言艺术的培养只是重视了医患沟通的执行过程,医患沟通的内容更需要重视。医患沟通实际上是医生履行将患者病情和诊疗行为向患者告知的义务,深入学习卫生法知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沟通,卫生法

参考文献

[1]袁伟伟,旋妮玲,陈志红.我国医患沟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6):26-28.

[2]郑联合,王育才.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217-219.

[3]孙鹏,柏杨,黄继东,等.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5(6):856-857.

[4]钱亚芳.《侵权责任法》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566.

[5]陈雯桦,匡莉.医患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9):514.

上一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探讨下一篇:藏汉双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