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律法规(精选12篇)
农村法律法规 篇1
经过进一步走访和调查, 我们认为农村老年人得不到很好赡养原因如下:
一、法律意识薄弱和法律援助滞后
在我们走访的人家中, 大部分从未走出过大山, 即便是权利受到侵害, 也不知道国家早已为他们提供了维权的途径, 这种法律意识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孤苦无依。况且, 受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 无论打什么官司终究是要交费, 有些老人明知道儿女不养自己违法, 可以通过起诉讨个公道, 但没有能力上交起诉费, 最终便只好作罢。
二、儿女自身无力赡养老人
当农村经济遭遇市场经济,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里闯荡。然而, 即便是城市也并非如他们想象一般遍地是黄金, 反倒是自己微薄的收入无法承担自己衣食住行的开销和子女上学读书, 更不要说年迈在家看守门户的老父老母。就算是依旧奋战在农村的那些儿女, 面对各种各样环境因素导致的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有心的, 愿意与父母一起窘迫的生活, 无心的, 便也只能勉强顾及自己温饱, 而无暇顾及老人。
三、年迈的老人成为无生产能力者
我们接受的案子就存在此种情况。在此之前的十八年里, 原告身体硬朗, 下田务农, 上山放牛, 各种农活多可以做, 于是二儿子便一直与其生活在一起。可是今年年初的一场大病让原本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再也无法一如从前的替儿子干活,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求养案件便就此展开。在农村, 此种情况不胜枚举。从抚养子女成人到成人后的成家, 父母早已倾其所有, 将自己的房子, 粮食, 牲畜以及一生的积蓄都分给了子女, 而自己便选定一家一起生活, 或是让子女轮流抚养。可是此时的他们大多数已经年迈, 丧失了务农的能力, 于是子女便认为父母已经没有多大用处, 就不好好安排他们的生活, 有的, 甚至对老人进行虐待, 这无疑是对老人身和心的共怆。
四、养儿未必能防老
从古至今, 养儿能防老这个观念不可谓是不深入人心。如今农村老年人大多都有大家旺族的传统思想, 年轻是尽一切努力多生孩子, 期盼的就是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可是, 最终却无法偿其所愿。首先, 子女众多便使其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想要叫子女都接受良好教育便显得尤为不可能。既然得不到足够教育, 成家之后便致富无方, 导致家庭困难无法赡养老人, 如此恶性循环。其次, 子女多很容易就造成在赡养老人方面他们之间相互的推诿, 谁都不愿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最终形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五、儿子说不算, 媳妇来当家
在我们接手的这个案子里, 有个现象引起了大家一致的关注, 老人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可是在调解过程中, 从头到尾我们也没见到三儿子的面, 即便是见到了大儿子和二儿子, 他们懦弱的态度与自家媳妇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最最搞笑的一幕出现在调解的最后一天, 大家在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 来的竟然是五个女人组成的娘子军!我说这话一点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 同样是女生的我是不是要对这种现象感到骄傲呢, 这是不是代表女人这半边天撑起来了呢不, 完全不同!走访期间, 我们就此问题向有关人员提出质疑, 他们解释“农村家庭经济本就不算富裕, 儿子好不容易娶上了媳妇, 自然是媳妇说的算。”但我却认为, 这, 很像是一块挡箭牌。且不要说是在城市, “女子以夫为天”这种愚昧想法尚未消失殆尽, 况且是在闭塞的农村这些女人倘若没有夫家的默许纵容怎么会在不善待老人这个问题上如此嚣张假使儿子们可以不对妻子听之任之, 如此迁就, 这些缺少教育的农家妇女怕也不会妄为。
发现问题很重要, 但是如何将问题解决更为关键。
(一) 转变思想观念,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是重中之重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 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大多数农村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显得很不现实。但是却有一种更快的方法。无论一个人是否识字, 他终究是个人。只要是人就有良知, 就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 转变在农村依旧广泛存在的“多子多福”思想显得很重要。让子女数量下降, 少生优生, 才有能力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 才不至于使“富的更富, 穷的更穷”这种局面愈演愈烈。而针对已经存在的“子女众多”的现象, 最强有力的办法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营造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气氛, 通过新闻媒体, 农村特有的文化阵地等途径, 广泛的让“孝道”深入人心。从而从子女内心深处出发沉睡的亲情。只有这样, 才可以不只是治标, 更重要的是治了本。
(二)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前面已经说过,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能很好的赡养老人并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条件所迫, 情非得以。既然如此, 加强农村建设, 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成了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因此, 国家更需想办法, 帮助农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只有经济水平上升, 物质条件有了保证, 才能根本改善家庭条件, 由此才能提升赡养老人的能力。而老人才能真正的安享晚年。
(三) 认真落实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
现如今, 农村医保声势浩大的在农村展开。可是, 在我们走访的人家中, 很少有人对此事有所了解。也许是因为此项政策尚在试行阶段, 但宣传力度明显不够是问题之一。在农村, 还有一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剩一人, 远离了儿女不肯赡养的漩涡, 同时又陷入根本就是老无所依绝境。针对此种现象, 国家和政府着实要站出来, 办实事为老人免除后顾之忧。因此, 大力兴建老年公寓和农村福利院正可表达国家对老年人的一片关爱之情。
总之, 解决赡养老人难这个问题, 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即便是公众都有觉醒, 可是望前路, 我们仍旧任重而道远。而法制建设恩泽农村老年人的一天, 值得所有法律人为之奋斗不息。
摘要: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史, 创造无数奇迹的炎黄子孙永远铭记的古老传统美德便是——孝。“百善孝为先”这一古训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代人, 口口相传, 生生不息。且不说汉高祖亲尝汤药侍奉老母, 曾参噬指痛心拯救双亲, 单就董永卖身葬父便引来七仙女下凡相助, 便可见“孝”于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既然如此, 从未放弃弘扬孝道的当今社会, 为什么在偏远的农村会有无数例老人无法得到赡养的案例呢?我们希望以此为基点深入了解, 找到原因。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法律保障
农村法律法规 篇2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法律法规汇总
为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政府进行了极大努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都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相关权益做出了原则或是专门的保护性规定,主要如下:
1、《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从国家基本大法的角度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也包括了平等获得财产和相关权益的权利;2、2001年新修正的《婚姻法》第二条规定男女平等;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第三十九条规定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3、《农村土地承包法》从专门法的角度规定了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
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第六条进一步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第7项规定发包方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4、2005年修改通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了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第二条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第三十条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
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
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的,或者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侵害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权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调解;受害人也可以依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法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5、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虽然没有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有专门规定,但也从保护公民财产权利专门法的角度规定了对妇女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相关权益的保护。如:
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三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该条对有效遏制了村委会、村民等以村规民约、村民大会决定等合法的形式来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包括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
6.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第(二)项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7、2001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在农村土地承包中,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允许对妇女有任何歧视;第三条规定,要解决好出嫁妇女的土地承包问题;第四条规定,要处理好离婚或丧偶妇女土地承包问题;第五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对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受理。这些都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8、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6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了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纠纷;
(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三)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四)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五)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外各地也都制定了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及相关权益。
第二十四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但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分配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法研[2001]51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粤高法[2000]25号《关于对农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分配的争议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因收益分配产生的纠纷,属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当事人就该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如何理解放弃继承的法律效力
http://s.yingle.com/l/ms/764874.html
婚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成立呢 http://s.yingle.com/l/ms/764873.html
协议离婚会遇到哪些问题
http://s.yingle.com/l/ms/764872.html
夫妻离婚怎样分公司股权
http://s.yingle.com/l/ms/764871.html
男女双方结婚条件注意问题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870.html
分居满两年,婚姻关系不会自动解除 http://s.yingle.com/l/ms/76486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婚前‘按揭’房婚后获得的孳息,离婚时如何计算 http://s.yingle.com/l/ms/764868.html
夫妻间的债务离婚后如何清偿
http://s.yingle.com/l/ms/764867.html
向法院起诉离婚应该准备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l/ms/764866.html
夫妻共同还贷离婚后房子处理方法 http://s.yingle.com/l/ms/764865.html
如何起草离婚协议书(2018http://s.yingle.com/l/ms/764864.html
最新)
起诉离婚需要准备的证据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63.html
夫妻婚后财产能否用于偿还婚前债务 http://s.yingle.com/l/ms/764862.html
涉外的离婚诉讼管辖要如何认定呢 http://s.yingle.com/l/ms/764861.html
第二顺位监护人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60.html
涉外结婚的方式包含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59.html
对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的思考
http://s.yingle.com/l/ms/76485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婚前一起买房离婚时怎么分割
http://s.yingle.com/l/ms/764857.html
如何认定是否是可撤销婚姻
http://s.yingle.com/l/ms/764856.html
协议离婚的办理程序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855.html
被胁迫结婚,请求撤销需要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l/ms/764854.html
离婚时夫妻之间的借款问题怎样处理 http://s.yingle.com/l/ms/764853.html
子女继承房产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要缴纳哪些费用 http://s.yingle.com/l/ms/764852.html
丈夫教唆他人打妻子是家庭暴力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51.html
法律对军人离婚是如何规定(2018)的 http://s.yingle.com/l/ms/764850.html
哪些情况不用办理婚前财产公证
http://s.yingle.com/l/ms/764849.html
办理婚前财产公证需要什么材料及具体程序 http://s.yingle.com/l/ms/764848.html
确定重婚罪要哪些证据
http://s.yingle.com/l/ms/76484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关于协议离婚有哪些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l/ms/764846.html
不离婚可以向法院请求分割财产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45.html
如何正确判断和把握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处理离婚纠纷 http://s.yingle.com/l/ms/764844.html
起诉离婚一般需要提供哪些基础证据 http://s.yingle.com/l/ms/764843.html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l/ms/764842.html
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想要结婚,以下条件不可缺失 http://s.yingle.com/l/ms/764841.html
如何认定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http://s.yingle.com/l/ms/764840.html
婚约财产返还的请求权如何行使
http://s.yingle.com/l/ms/764839.html
涉外婚姻如何向法院起诉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838.html
子女买房,父母的出资要怎么分割 http://s.yingle.com/l/ms/764837.html
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如何判断
http://s.yingle.com/l/ms/76483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中俄跨国婚姻结婚应该如何申请办理 http://s.yingle.com/l/ms/764835.html
离婚后一方可以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34.html
夫妻一方签订完离婚协议后能否后悔 http://s.yingle.com/l/ms/764833.html
军人离婚案是如何分割财产
http://s.yingle.com/l/ms/764832.html
夫妻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http://s.yingle.com/l/ms/764831.html
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只追偿夫妻一方合法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30.html
借父母名买房房子该由谁继承
http://s.yingle.com/l/ms/764829.html
精神病患者能签订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28.html
法院对同居者财产分割案受理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27.html
关于离婚的常用的法律知识
http://s.yingle.com/l/ms/764826.html
如何区分非法同居与重婚
http://s.yingle.com/l/ms/76482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女方写离婚起诉书要有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l/ms/764824.html
离婚时婚前按揭婚后还款的房产归谁 http://s.yingle.com/l/ms/764823.html
夫妻结婚后买房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22.html
协议离婚的定义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821.html
债权人向法院起诉要求偿还夫妻债务时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l/ms/764820.html
离婚官司中的证据种类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19.html
离婚后一方不履行离婚协议可以起诉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18.html
请求撤销婚姻的条件和程序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817.html
遗嘱不得侵害弱者权益
http://s.yingle.com/l/ms/764816.html
我国法院承认外国离婚判决是如何规定(2018)的 http://s.yingle.com/l/ms/764815.html
涉外离婚的方式包含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1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军人结婚条件有哪些要求
http://s.yingle.com/l/ms/764813.html
未婚同居后该如何处理财产问题
http://s.yingle.com/l/ms/764812.html
如何认定重婚罪,重婚罪的救济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11.html
离婚赔偿数额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http://s.yingle.com/l/ms/764810.html
继承的放弃是什么意思
http://s.yingle.com/l/ms/764809.html
法定监护人可以随意变更吗
http://s.yingle.com/l/ms/764808.html
在离婚诉讼中是否有法定期限
http://s.yingle.com/l/ms/764807.html
离婚损害赔偿之请求权的基础及构成要件 http://s.yingle.com/l/ms/764806.html
离婚时影响孩子抚养权的因素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05.html
立遗嘱的方法 http://s.yingle.com/l/ms/764804.html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的注意事项 http://s.yingle.com/l/ms/76480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简单的离婚起诉书如何写
http://s.yingle.com/l/ms/764802.html
分居协议书(2018最新)的内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01.html
离婚财产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800.html
夫妻关系包含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l/ms/764799.html
按揭买的商品房离婚时应该怎样分割 http://s.yingle.com/l/ms/764798.html
涉外离婚的管辖权如何确定
http://s.yingle.com/l/ms/764797.html
离婚诉讼中当事人应该如何有效举证 http://s.yingle.com/l/ms/764796.html
离婚官司不建议当事人请律师的情况和建议当事人请律师的情况分别是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795.html
遗嘱公证的含义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794.html
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793.html
夫妻协议离婚的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书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l/ms/76479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离婚房产分割原则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791.html
协议监护人变更应该怎么做
http://s.yingle.com/l/ms/764790.html
继承权的原则内容 http://s.yingle.com/l/ms/764789.html 非直
系
亲
属
是
指
哪
些
http://s.yingle.com/l/ms/764788.html
涉外结婚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787.html
起诉离婚去法院立案要交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l/ms/764786.html
法院受理离婚案件的管辖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785.html
离婚后退保所得怎么分配
http://s.yingle.com/l/ms/764784.html
胎儿继承遗产认不认
http://s.yingle.com/l/ms/764783.html
离婚时对方有婚外情的证据能否多分财产呢 http://s.yingle.com/l/ms/764782.html
关于重婚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http://s.yingle.com/l/ms/76478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遗嘱未公证的继承人要求继承房产需提供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l/ms/764780.html
诉讼离婚时都存在哪些误区
http://s.yingle.com/l/ms/764779.html
离婚诉讼的程序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778.html
如何办理涉外协议离婚手续
http://s.yingle.com/l/ms/764777.html
区分涉外离婚与分居的概念
http://s.yingle.com/l/ms/764776.html
发生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时应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l/ms/764775.html
农村法律法规 篇3
摘 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水污染保护未深入人心,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农村水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民水环境权益司法救济渠道不通畅,使得农民的水环境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要切实保护农民水环境权益,必须增强政府水环境保护法治观念,强化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健全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农村水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农民水环境权益司法救济制度。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环境;农民水环境权;法律保护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 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这些生产设施大多技术落后, 没有相应的防治污染设施配套, 导致一家企业污染一条河、一个工厂毁掉一大片土地的现象。此外, 农村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过度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缺乏管理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现实发展条件的制约,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严重滯后,农村污水横流,且污水长期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
在广大新农村,招商引资遍地开花,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目前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往往是科技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这些企业设备陈旧简陋,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忽视环境保护,对废水废渣等没有进行妥善处理,随意排放,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发展引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不断增收。而现如今的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农药、化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从法律方面对水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抓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然淡薄,农民依旧习惯于乱扔垃圾,滥用农药化肥,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导致农村水污染和化学污染,破坏了农村水环境。
《水污染防治法》中虽然有专节提出“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但是其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基干法律,没有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适用范围、规制的主要领域等做出统一规定,因而无法协调农村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的关系,难以对农村环境保护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调整和规制。”目前,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当农民的水环境权益遭到侵害时,其行使水环境诉权的前提就是能够充分享受水环境知情权。目前,我国法律对环境知情权没有明确规定,更没有配套的环境知情权的救济程序。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各地方政府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难以公正地履行披露信息的义务,广大农民对农村水环境的状况几乎一无所知,根本谈不上对自己水环境权益的保障和救济。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水环境权益法律保护的对策
增强政府水环境保护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水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再完美的法律制度,如不被信仰和遵守,就只能是纸面上的文字。农村水环境问题要做到依法治理,政府率先树立起法治观念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以损害农村水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加强和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生态化。
健全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要改变农村水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基础法律的现状,着手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争取在落实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有所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应尽快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应尽快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健全农村水环境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农村水环境管理队伍的执法能力。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无法实现对村庄的有效管理,因此,农村水环境保护管理应该在现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分管部门齐抓共管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行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制度,即在各乡镇建立乡镇环保所,乡镇环保所和原有乡镇所属的水利站、林业站、畜牧站、渔业站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四、完善农民水环境权益司法救济制度
完善农村水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要使农民充分享受水环境知情权,应当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主要力量,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水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对违反《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的企业及时予以公布;同时,也应加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及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农村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水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农民有权举报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针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环境意识低、对环境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应建立一套通俗明了且适合于广大农民了解的环境信息模式。
将环境维权的法律援助制度覆盖到广大农村。在农村,环境维权的高成本和农民的低收入及维权能力和意识的薄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应当积极推进乡镇司法所的建设,发挥司法所在广大农村的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完善我国以乡镇司法所为中心的法律援助体系,加强司法所的组织建设,促使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倾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关注农民的水环境权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调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民水环境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确立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还能够为农民维护自身的水环境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也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冬香.浅析我国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5):50-52.
[2]吴献萍.我国农民环境权法律保护的不足及其完善[J].文史博览:理论,2007(10):74-75.
[3]王佳慧,杨立男,董玉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3):87-88.
[4]蔡守秋,吴贤静.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J].当代法学,2009,23(1):68-76.
作者简介:
农村土地确权法规政策问答 篇4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有哪些
法律法规有:《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政策依据有: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1年农业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
二、什么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指对家庭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其他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家庭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是依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由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家庭农户承包土地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及其变动情况记载于登记簿,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权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以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益。这是此次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重点。
其他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指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家庭承包以外的其他承包经营土地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及其变动情况记载于登记簿,经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予以确认土地承包的权益。
三、为什么要进行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是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有利于建立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为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强有力的物权保障;有利于强化承包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为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为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的各项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原始依据。
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土地确权必须确定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体现土地确权的精神实质,为正确界定土地权属指明方向,并在整个土地确权中始终起指导作用。
根据2011年农业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地方负责。
五、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根据2011年农业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现有土地承包合同、权属证书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为依据,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法律法规 篇5
一、名词解释
1、法
2、国家性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刑法
5、犯罪主观方面
6、故意犯罪
7、过失犯罪
8、刑罚
9、自首
10、立功
11、缓刑
12、减刑
13、假释
14、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5、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6、民事法律行为
17、代理
18、民事诉讼时效
19、所有权
20、按份共有
21、共同共有
22、他物权
23、遗嘱
24、合同
25、要约
26、证据
27、侦查
28、取保侯审
29、辩护
30、行政诉讼
【参考答案】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2、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又称为国体,体现着一定阶级的专政,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普选,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
4、刑法: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行为如何处罚的法律。
5、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6、故意犯罪: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7、过失犯罪: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8、刑罚:是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它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方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程序对犯罪分子适用。
9、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待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10、立功: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11、缓刑:指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12、减刑: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而减轻其刑罚执行的制度。
13、假释: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
14、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5、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6、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7、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该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
18、诉讼时效:指在法定期间内,当事人如果不行使自己的权利,就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制度。
19、所有权:指财产的所有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依法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20、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按确定的份额对同一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的共有。
21、共同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不分份额地对同一财产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22、他物权:指财产的非所有人根据法律规定或所有人的意志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享有的进行有限支配的物权。
23、遗嘱:指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个人财产及与财产相关的其他事务进行预先的处分,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4、合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协议。
25、要约:要约是表达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愿。
26、证据: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27、侦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仅限于自侦案件)的职责,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和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证据、鉴定、通缉等手段,查明案件真实情况。
28、取保侯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未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方法。
29、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指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30、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共人员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决的诉讼活动。
二、简答题
1、法具有哪些特征? 答:法具有下列特征:(1)具有规范性;(2)具有国家意志性;(3)具有国家强制性;(4)具有普遍性。
2、法与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的区别是:
(1)两者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3)两者调整的范围、方式不同;(5)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
3、法与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区别是:(1)两者起源的时间不同;(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3)两者的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4)两者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6)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4、我国的各主要国家机构的地位是什么? 答:我国的各主要国家机构及其地位是: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具有最高地位。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也是行使立法权的机关,向全国人大负责,并在人大开会期间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居于国家机构的首脑地位,所从事的一切职务活动都以国家最高代表的身份进行,但没有超越或与全国人大相等的权力,从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受人大监督,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4)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全国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
(5)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央国家机关体系中一个独立机构。中央军委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中央军委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6)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5、犯罪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答:犯罪行为具有三个特征:(1)犯罪具有社会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6、犯罪成立包括哪些条件:
答:犯罪成立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人。
(2)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活动侵害的社会利益。(3)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4)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所规定的,确立犯罪必要的各种客观事实特征。
7、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答:刑法规定如下: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能作为犯罪处理。
8、正当防卫行为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
(3)行为人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的利益才能进行正当防卫。(4)行为人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的利益才能进行正当防卫。(5)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不能施加给第三人。
9、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原因包括哪些? 答: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原因主要包括:(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某一行为,但是由于对方的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导致行为人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意愿。
(3)双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4)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5)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
10、遗嘱的有效条件包括哪些? 答:遗嘱的有效条件是:
(1)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有遗嘱能力;(2)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4)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
11、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规定了哪几种类型?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基于自然血亲而发生的父母与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以及基于法律拟制而发生的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和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婚姻法对上述类型的父母子女关系分别规定如下:
(1)父母与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非婚生子女是指非夫妻关系所生的子女。在我国非婚生子女的地位与婚生子女是完全相同的。
(2)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因合法收养而成立,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亲属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3)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基于相互之间形成事实上的抚养,才适用婚姻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的父母子女间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因继子女成年独立生活而自然终止,一方要求解除这种关系,必须向人民法院起诉。
12、婚姻法对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兄弟姊妹间的关系是如何规定的?
答:婚姻法规定:
(1)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2)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3)有负担能力的史、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13、准予离婚的条件有哪些?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1)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6)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14、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 答:合同的下列条款必不可少:(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标的,即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3)数量。(4)质量。(5)价款或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争议的解决办法。
15、合同无效包括哪些情形? 答:合同无效包括下列情形:
(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还规定了两利免责条款的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16、什么是可撤销的合同?有哪几种情形? 答: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因某种法定的原因当事人请求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包括下列三种情形: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即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属于重大误解。
(2)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显失公平的,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的,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这种合同只要不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利益,那么是否维持这种合同效力的权力由受害方行使。
17、民事诉讼的证据包括哪些种类? 答: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18、什么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哪些方法?
答: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检、法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剥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拘传:指司法机关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讯问的强制方法。
(2)取保侯审:指公、检、法机关责令未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方法。
(3)监视居住:指公、检、法机关责令未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或指定的住所的强制方法。
(4)拘留:指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遇有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5)逮捕:指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强制方法。
19、行政诉讼中对被告的举证责任有哪些主要规定? 答:被告的举证责任如下:
(1)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2)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3)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20、合伙企业有哪些特征? 答:合伙企业具有下列特征:
(1)合伙企业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出资;(2)合伙企业以合伙协议为基础;(3)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4)合伙企业的事务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处理或委托一人或数人处理;
(5)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6)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1、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是什么? 答: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是:(1)营利与互利的相互兼顾;(2)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的有机统一;(3)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同时并存。
22、申请开办农民股份合作企业须提交哪些文件? 答:开办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申请批准时提交下列文件:(1)村民委员会证明(2)合股者的协议书(3)企业股份合作章程
23、农村土地承包的程序有哪些步骤? 答:农村土地承包程序:
(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
(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5)签订承包合同
24、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
答: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共9分,每项1.5分)(1)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
(2)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3)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4)承包土地的用途;(5)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6)违约责任
25、农村土地承包方的义务有哪些? 答:承包方享有以下义务:
(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2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2)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原则。(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的原则。(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原则。(5)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原则。
2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转包:指承包方把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交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耕种。
(2)出租: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3)互换:土地承包经营人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转让:指土地承包经营人将其所拥有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28、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符合下列条件:(1)转让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经发包方同意。
(3)受让方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
29、植物新品种取得品种权,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植物新品种取得品种权,须具备下列条件:
(1)新颖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在申请保护前没有商业化或者没有推广使用。
(2)特异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在递交申请以前已知的植物品种。(3)稳定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不变,即特异性是稳定的,在一定的繁殖世代中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变化。
(4)一致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一致。
30、什么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的特征是什么?
答:可持续农业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人类不应当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作为取得当今发展的代价;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标模式;再次,可持续发展要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以科技和知识化的劳动投入为主,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利益的农业,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投入的合理性;(2)系统的协调性;(3)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性。
31、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我国政府为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有力的行动,并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具体有:
(1)保护耕地(2)保护基本农田
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问题 篇6
关键词 农村土地信托 土地承包使用权 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制度
因为我国的信托主要用于经济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我国一些地方已经试图引入到农村土地流转领域。在浙江的一些地方,绍兴为代表,试图农村土地信托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实施,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信用制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概念
中国的农村土地信托是基于集体所有权和土地承包权不变,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委托土地的承包人,按照土地使用权的市场需求,必要的程序,依照法律规定的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承包制进行管理在一定时期时间,并定期向承包人(受益人)支付土地信托收益的行为。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存在的问题
(1)土地信托欠缺专门法规
中国《信托法》2001基于完整的法律依据中国信托业的发展而颁布。中国的农村土地信托,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没有任何法律的特殊规定,以真正促进农村土地信托的发展业务,制定相关规范经营性土地信托政策法规尚需要和实现细节。
(2)土地信托中行政介入过多
土地信托是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及时配套的服务。对于有土地使用权的人来说,我们应当根据自愿原则。农民作为一个使用权,他们拥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的需求,因此,他们应占一方主动,积极要求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是土地信托的本质,也是土地信托原来的起点。然而,在实践中,自愿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扭曲的。
(3)部分农民思想意识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时间不长,是一个新事物,在许多地方的农村干部和农民缺乏基本知识和土地信托的理解,在最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土地信托。不明白对土地和利益的土地信托。一些农民仍然吃饱了,害怕失去土地政策的变化,都不敢把土地信托,由于这些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村土地信托实施封锁,很难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实施。
(4)我国已经实行土地信托的地区违背了信托原则
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更多的行政干预实施国,违反了自愿信托原理。土地信托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必要的行政干预、监督和指导,但干预的一些地区,或忽视农民在利益驱动的强行干预的利益,甚至计划干预,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三、构建和完善中国农村土地信托的法律思考
(1)对农村土地信托监管的建议
信托是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产业,随着信托业务的广泛开展,信托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信托制度创新的设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灵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农村土地的效率,促进高产农业产业发展。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根据西方现代金融风险理论,金融风险可归纳为四个方面:金融不稳定,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个体有限理性的金融交易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内在。基于共识,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村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的信任理论,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土地市场的信任,更好更快的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发展仍处于试点阶段,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和完善,对农村土地市场调控的信任是遥不可及的。对农村土地市场的信任首先要完善现行立法,使土地信托行为可以在一个可控的方式进行;其次,加强政府的土地信托行为的指导,帮助农民参加农村土地市场的信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后,加强信托行业自律。因此,对农村土地信托市场监督不仅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调控土地保护和土地的使用价值。
(2)关于中国农村土地信托税务相关建议
我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信托业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由于信托立法的现行的土地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笔者认为在研究农村土地信托的问题要讨论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目前我国信托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重征税和缺乏公益信托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避免双重征税的问题,土地信托,中国的有关法律在台湾说:“土地的信托财产,信托关系之间的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信托财产,信托转移,不征收契税。因此,中国的增长规律的客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环节免税的受托人的营业税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的问题。当前农村土地信托实践中的一些部分具有公共性在很大程度上信任的某些特征。为了鼓励和保护公共土地信托制度的发展,在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公平税,税收效率的精神,税法”的原则,涉及农村土地信托的公共性应该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实践证明,税收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是鼓励农村土地信托发展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志仁,岳意定.中国农村土地保护的信托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及法律规定 篇7
1 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时主要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
第一,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原则,切实做到农村的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突击式发展情况的出现,有效地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面以及为农民增加贷款的数量。
第二,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要确保以市场发展方向为主要的原则,需要对数十年来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教训进行不断的总结,有效地调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确保满足我国农村建设对金融的需要。
第三,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对金融的发展进行分类的发展模式,需要考虑我国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将城市金融的发展模式套用到农村金融的发展中去。
第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遗留问题一是传统的非正规金融法律位置模糊。就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来讲,我国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比银行的利率稍高一些,但是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也有上限,就是不能超高同类银行贷款的四倍。二是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探索差异。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在以前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重新组建的农村金融机构。
2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问题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法律的发展情况来讲,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并没有起到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起到促进与监督管理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法律主要有以下问题 :
第一,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法律所监管的位置相对较低,并且在我国这种关系社会的大环境下农村金融市场缺少一定法律约束。
第二,我国针对农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少,甚至在诸多农村金融领域都存在着空白的现象。
第三,我国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不完整,就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来讲,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主要是由于在与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中,对于农村金融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同时各级监管单位也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并且在对农村金融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方式。
第四,农村金融监管部门立法不完整,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管理不规范,造成了农村金融的相关的法律体系同时缺少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
在现行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实践性;三是法律监管的位阶较低等。这就造成了在我国银行监督机构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的过程中还是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的农村金融管理都是套用城市金融管理的模式。
3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立法原则
3.1 政策扶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需要在相关的政策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农村金融的发展,明确适合其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加快其发展的速率。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增强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力,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一定的支持。
并且,要确保在农村成立的各金融组织机构的发展、变革等都要满足市场发展的条件。一般来讲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同样农村金融对资源的配置也有一定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构建法律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建设一系列的适应市场、尊重市场,并有适度竞争力的市场制度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当正规的农村金融不能满足农村的发展需要时,非常规农村金融的出现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就今天的农村金融市场来讲,其生意并不好,但是对于非正规的农村金融行业来讲,其生意非常好并且其发展趋势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非正规的农村金融都将会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呈现出增加的势头。所以在建设新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看待非正式农村金融所处的位置,并让非正规农村金融与正规农村金融共同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竞争条件。
4 结束语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 篇8
关键词:土地承包,土地流转
2009年3月, 浙江省率先在国内出台了首个规范土地流转的《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 全国首批12家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设立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于3月15日正式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 这标志着今后浙江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可以物权化、股权化。浙江省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 激活了土地资源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了一条新路。
一、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定义、现状与特征
(一) 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义
农村土地流转, 一般意义上是指土地使用权即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 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即在农村土地使用权属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农民在市场条件下, 根据自己的意愿转让其所承包的土地使用权,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1) 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客体之不同, 其可区分为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国有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是指在遵循土地所有权归属不变的原则下, 土地承包人将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狭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是指在确定物权属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 在遵循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途不变的原则下, 权利人合法自愿地将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或部分权利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 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等方式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
(二)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现实中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 普遍存在的是“分”, 这一情形导致经济资源分散, 管理效益低下, 产生了土地规模小和地块零碎分散的矛盾, 必然是对先进劳动力、农业机械的限制和劳动时间的浪费,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分散经营, 难以与大量市场建立真正的直接联系, 从而阻碍了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3为了克服此阻碍, 只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目前, 现实中已出现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如反租倒包、抵押、入股。
(三)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征
土地流转动机发生变化。以前, 一些村级组织和农户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或避免土地闲置受罚, 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皮”转包给别人, 土地使用经营权成为一种负担。现在,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 新增流转面积主要流向专业大户, 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从目前看, 转包和租赁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从发展趋势看, 土地入股发展较快, 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又使农民通过租金, 薪金, 股金等多种形式增加了收入, 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形式。
经营主体多元化。部分种养大户以转让, 互换, 租赁, 转包等方式, 流转农户的承包地, 建立以生产专业化, 经营集约化, 管理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示范园区。
二、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可以是乡 (镇) 集体经济组织, 也可以是村集体甚至是村小组, 致使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 特别是国家依然保留了对集体土地的征用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以及管理权, 从而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 土地流转存在无序、不规范甚至违规现象。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 有些虽签订了合同, 但合同不规范。二是有的土地流转形式与现行法规、政策相冲突, 如租用的土地改变了耕地用途等。三是乡 (镇) 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 农村土地流转资料缺乏、档案管理不规范。
3) 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以转包的形式进行, 形式单一。二是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和土地评价机构。三是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
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三项, 农民还是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比如收入不稳定、子女入学、婚丧嫁娶及自然灾害等问题都需要逐步纳入保障体系。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缺陷
虽然《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一些具体规定, 但是现有的法律规范仍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诸多制约, 不利于流转市场的形成。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设计存在疏漏, 不利于流转双方。如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这里入股人获得的股权的性质如何, 与一般股权是否存在区别等问题法律未作规定。
2) 现行法律制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限制性规定, 制约了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如从《物权法》第124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规定可以看出, 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时要受到社区成员资格的限制, 致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自由流转, 最终必然阻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3) 现行法律规范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限制性规定, 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两部法律所确定的流转方式的不一致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造成了障碍, 导致农村土地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产生混乱, 而且, 其中规定的特殊的流转方式即抵押, 但只有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才可以抵押, 那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则不可以抵押。这一规定既是对农民的歧视, 也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具体措施
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准确定位。财产所有权归属的确定, 是财产流转或交易的前提。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科学合理界定国家、集体与农户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 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 真正把土地的所有权同其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分开。在确保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赋予农民对承包经营的土地更多的权益, 如抵押、转让、租赁等, 真正使农户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
2) 取消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限制性规定。将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排除在受让方之外, 肯定会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标的实现。
3) 构建科学、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体系。本着法律的公正、平等精神, 主体的地位应是平等的, 不能因主体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流转方式。不管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哪种形式取得, 都可以转包、出租、互换、抵押、入股的方式流转, 这才是科学的土地承包权流转方式。
4) 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管理。一是要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建立好农村土地有关资料、台账等一整套档案。二是要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能,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监督。第一, 要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流转的形式、操作程序、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第二, 要规范流转合同, 建立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证、仲裁制度;第三, 要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第四, 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5)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一是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实现土地流转从“散户一散户”的分散性自发流转向“散户一中介服务组织一大户”的有序化、市场化、组织化流转的转变, 为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快速、高效的土地流转与聚集机制。
6) 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一要完善、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要保证制定的社会保障项目能够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麻昌华, 汪安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张平华.土地承包经营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法律保护 篇9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一) 年龄及性别状况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 学龄前 (0---5周岁) 、小学学龄 (6---11周岁) 、初中学龄 (12---14周岁) 和大龄 (15---17周岁) 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
(二) 地区分布状况
根据调查, 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十分庞大, 且主要集中在中南各省份, 其中四川、广东、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等民工大省的留守儿童数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据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 全国每五个孩子中, 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1]。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的没有父母的陪伴, 精神没有慰藉, 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自控能力较弱, 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而且很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走向犯罪的道路, 他们已成为抢劫, 吸毒, 杀人等各类犯罪的高发人群。据统计, 近年来, 有近20%的青少年犯罪为留守儿童, 有些地方甚至达到50%[2], 而且遭受性侵犯的留守女童年龄最大的11岁, 最小的4岁, 还有频频爆出的拐卖事件, 自然灾害都是对留守儿童人身权的的侵害。自身的权益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这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2015年6月9日23时32分左右,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4名儿童服食农药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公安机关调查勘验和尸体检验, 均系口服敌敌畏中毒死亡, 排除他人所为。贵州警方披露了毕节市留守4兄妹死亡案细节, 其中, 老大张启刚留有一份遗书, 大意是:谢谢你们的好意, 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 但是我该走了。在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监护、心理、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也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 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的缺位, 亲情关爱的缺失, 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在广大农村, 为了改善生活、维持生计, 很多年轻的父母一起外出打工, 将孩子托付给年长的父母照管, 这些年迈的爷爷奶奶不仅年纪大、行动不便, 而且文化素质较低, 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和监管孩子的重任。而儿童好奇心强, 接受新事物快, 模仿力强, 因此, 难免产生隔代长辈与留守儿童之间代沟, 绝大多数隔代长辈也仅仅能满足留守儿童物质生活保障。留守儿童在其他近亲属长辈家寄养的, 这些亲属存在不敢教育, 不知道如何教育的问题, 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对身心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比较自私和冷漠;不服管教, 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意接触外人, 性格孤僻, 比较封闭;缺乏上进心, 没有集体荣誉感, 对人粗鲁、缺乏礼貌;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基础差。这些情况在留守儿童当中比较普遍, 由于缺乏称职的监护人, 学校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导致留守儿童的问题愈发严重。
(二) 学校教育的不当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学校和家长都将分数作为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准, 虽然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 还没有切实得到落实。[3]因此教师往往偏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并以成绩来将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留守儿童”大多学习基础差, 学习成绩不好, 又经常违纪捣乱, 因此经常成为教师的“眼中钉”, 当他们犯错后, 经常会受到教师的言语辱骂甚至体罚。久而久之, 留守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加剧, 和教师进行对抗成为常态, 师生关系不断恶化,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 留守学生大多会自暴自弃, 道德水平和学习成绩急剧下滑, 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 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 在很多农村的集镇上都开设有大大小小的网吧, 这些网吧大多缺乏正规审批手续, 也就是所谓的“黑网吧”。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这些网吧不顾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堂而皇之的允许小学生进入, 甚至主动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又缺乏管束, 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2. 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农村的农闲时节, 很多村民都会赌博, 这些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将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切实落到实处。
三、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 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 完善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
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次修正。其中, 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 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第八条规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 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我国对未成年人负有监管责任的“保护者”多达十五六个, 据说是全世界儿童保护义务责任方最多的国家。
法律的规定虽然“广而全”, 但具体责任落实上又面临“大而空”, 可操作性不强。保护部门多并不必然代表保护全面, 往往会出现和尚多了没水吃的现象, 部门责任不明确, 衔接不到位, 服务缺失。相关部门不仅要真正负起责任, 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法律保障上的完善和可操作问题。
(二) 应健全留守儿童法定监护权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 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还母、外祖父母、兄、姐等担任监护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需要监护人的有力监管, 而如今的监护大多为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补充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可现实情况却是, 他们的法定监护人无法进行监管, 并且隔代监护又不到位, 因此, 我们应当健全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监护制度, 让监护人真正履行起监护职责。
(三) 加强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每个未成年的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就是为了让未成年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 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结论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留守儿童不是国家的负担, 而是我国未来农村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也会在将来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给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5年.
[2]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 2014年18期.
浅议法律在我国农村的实现 篇10
法律自古以来就是有识之士论争的焦点。各种学说不一而足。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基本认识, 那就是法律可以规范调整人们的行为, 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从学理上来讲, 这就是法律的社会规范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这种有关法律问题的“形而上”研究, 正在逐步走向“形而下”, 从论证法的理性或价值转移到追问法的实现或效果。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的观点, 不难看出, 法律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 既来源于社会, 又作用于社会。因此, 法律就必须并且只能走“社会路线”--从社会中来, 到社会中去, 把束之高阁的纸张文字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意志表达。这样法律与社会也就达到了结合。而两者的结合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实现过程。
法律实现一般是指法律规范的内容转化成为现实的社会关系, 也即是法律规范所设定的权利义务成为社会成员现实的法律关系的内容, 相应的社会主体真正的使法律规范所设定的权利义务落到实处。法的实现,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 以立法的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志;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主要以法的要求是否达到, 权利享用与否, 义务履行与否, 禁令遵守与否。法的实现, 以法的要求、目的、愿望、目标变为现实为依据, 它更强调法的社会事实, 法的结果状态, 而不是活动形式或过程。
农村作为我国社会结构的主体, 受到了普遍关注, 不仅仅是因为上下五千年的农业文明, 更重要的是约占领土57.79%的农村面积承担了约70%的农业人口, 创造了30%的GDP。但是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突出, 一直羁绊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针对“三农病症”, 国家社会提出了不少治理方案, 其中的有一点不能忽视, 那就是“送法下乡”、“依法治村”。但是我们在大政方针提出若干年后, 发现广大的农村依然处于法治的边缘, 甚至可以说是社会主流文明的边缘。探明是什么阻碍了法律在农村的实现, 怎样才能跨越法律实现的障碍, 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我国农村法律实现的阻碍表现及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事业己取得了巨大进步, 农村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正在逐步走上法治化的道路。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正是由于这样的现状, 阻碍了法律在我国农村的有效实现。
㈠在立法方面, 法律创制明显滞后我国当前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变迁空前加剧,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农村社会的问题因素显著增多, 而且更加明显。作为社会现象的法律迫切需要增强对社会的反应能力, 以推动社会变迁向制度化、有序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法律创制明显滞后于社会变迁。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从指导思想上看, 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和体制等方而的原因, 以及必须先实行政策后制定法律、宁缺毋滥、贪大求全等立法指导思想的影响, 农村立法严重滞后;二是从性质上看, 计划管理色彩和痕迹浓重, 与计划经济藕断丝连, 不敢肯定农村与市场经济适应的法律原则,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特别是在宏观调控、承包经营、社会保障和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立法更是如此, 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三是从内容上看, 已有的法律、法规不仅种类有限、覆盖面窄, 而且数量也少, 行政性法规居多, 体现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原则的有关民事立法还较少, 法律创制“疲于应付”, 预防性法律不足, 专门法律更显缺乏, 政策性、原则性强, 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 规格层次普遍偏低, 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四是从法律的存在状态看, 立法冲突较为常见, 而且我国的一些行政规章、内部决定、实施细则、行政解释、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处于“灰色”状态, 甚至放在“黑箱”中, 农民极少了解或得到这些未公开的法律信息;五是从实质上看, 义务性规范多而权利性规范少, 以义务为本位, 权利、义务不对称, 权责不统一难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六是从整体上看, 农村适用法律薄弱,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立法尚未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和协调统一的现代农村法律体系。
㈡在执法方面, 法律实施存在缺陷法律实施旨在使法律规范规定、许可以及禁止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为其指的对象所理解、把握和遵守, 使孕育于法律规范中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现实化, 使法律规范的抽象规定具体化, 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说明法律实施在法律运行与实现中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方面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与法律实现相冲突的地方:一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严重, 表现为片面保护本地当事人, 违背或滥用诉讼程序, 各地法院适用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增多, 判决执行牵涉部门的利益时, 执行双方所属的部门都尽力保护各自的利益不受影响, 使得法律发生异化;二是执行机构的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执法机构不健全、性质不明确、主体混乱或错位、执法人员少、人员素质低、行为不规范, 并且执行权被执行人员简单地认为是司法裁判权, 执行机构对于执行权力分配不清, 执行人员对其自身约束力不够, 执法不到位, 定性不准确, 部分执法人员不严格执法, 程序混乱, 工作不认真履行职责, 敷衍草率, 使违法者有可乘之机;三是有些部门和地方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实际情况, “法律闲置”和“执行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四是当前“政府办社会”现象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在经济生活的热点部位, 还到处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 “以权压法, 以言代法”, 政府职能发生错位, 一方而导致“控制重叠”, 发生权力争夺和利益矛盾, 另一方而导致“控制真空”, 社会失范。
㈢在文化方面, 法律文化普遍落后这里的法律文化仅指精神性法律文化, 包括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在我国, 农村法律文化的落后突出表现在农民法律社会化程度低, 使得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权威受损, 从而不适应农村现代化、法治化的要求。作为一种群体亚文化, 农村法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规避法律、有法不依现象严重存在。有些农民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 甚至不信法, 遇到问题不按法律规定解决问题。苏力教授认为, 由于传统的因素、多民族的因素、体制改革与转换等因素使社会法律多元不可避免,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的背景下, 则容易导致乡民们理性地规避国家法律。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所做的一次调查表明:约90%的农民认为在农村不可能实现法律适应上的平等, 约80%的农民认为村干部不依法办事, 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 约25%的农民选择“忍了”。中国农村中普遍流行“打官司丢人”的观念, 在这种法律文化下, 即便对法律比较了解的村民, 在遇到纠纷或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愿意诉诸司法机关的也只占少数, 多数采取“私了”、“干部解决”等非法律手段, 根据民间规范如习惯、风俗、人情、面子与道德等来评判人们的行为的对与错。其次是“民间法”排斥“国家法”, 使法律权威受损。在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控制机制:一种是国家和法律确认的法理机制, 或称为“国家法”, 是由国家创设并提供外在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其表现形式为制定法;另一种是由村落和乡民维持的体现传统社会特质的礼俗机制, 称为“民间法”, 其表现形式有乡规民约、家法族规、行业规章、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在农村社会, 村民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 自觉不自觉的服从于“礼”或“理”。礼是规范调整村民行为的基本准则, 法律只不过是对“礼”或“理”的补充。在中国农村还主要依靠祖先崇拜的信仰和情感机制, 依靠祠堂、祖训和族规、宗谱, 对本族进行维系和整合。在民间法在长期的历史中, 经过反复的博弈, 而目前存在于小型社会或团体之中, 规范义务的人相对熟悉, 监督起来方便及时, 并且效果明显。
㈣在监督方面, 法律监督普遍乏力法律监督包括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类。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又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当前我国农村法律监督明显乏力, 使得我国农村的法律有效性大打折扣,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主体看,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和传播媒介在农村法律监督上或多或少或此或彼的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而的社会角色差异, 不能达到农村社会角色期望, 分工缺乏规范化, 使农村的法律监督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带”和“真空带”。二是从客体看, 一方面随着各种违法犯罪“山区化”、“偏远化”以及“私了化”, 使违法犯罪行为的隐蔽性越来越强, 给监督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归因于村民自身的抵制, 这样使得法律监督往往出现困难, 法律监督成本大大提高。三是从内容看, 由于农村立法滞后, 法律监督而也出现过窄甚至有些监督内容还根本没有涉及。四是从形式看, 对法律监督权运行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监督大多属于国家机关, 而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明显不足。另外, 由于监督体制不健全和法律观念淡薄, 广大农民往往持“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心理, 对违法犯罪“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连广大的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很低, 导致农村法律监督困难重重。
三、我国农村法律实现的跨越要求及措施建议
法律对于我国农村的治理至关重要, 但其在我国农村的实现———实现其制度功能和价值, 显然还任重道远。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 其社会目标在于调节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 其生命在于“运动”———在社会中实现。要让法律在农村跨越其实现障碍, 发挥法律的社会意义, 就必须从法治角度构建或改造农村法律实现的社会法制环境。
㈠完善法律创制———确保农村法律实现的基本前提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10多部农业法律和40多部行政法规, 一些地方性法规也已陆续制定出来。但法律创制明显滞后于社会变迁, 出现法律不具有适宜性或正当性不足的情况。需解决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农村宏观调控、承包经营、流通市场、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维护农民利益等方而的立法, 如2003年3月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就是有益的探索, 从理论上消除了土地分配的威胁。根据该项法律, 租赁人有权将土地转租给他人, 甚至可以将租赁期转让给他人, 这是将政府拥有的产权转让给农民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二是允许和鼓励农民行使履行抗辩权, 完善公民申诉制度。三是积极创造条件, 在乡、村两级实行乡长、村长的直接民主选举, 选举出真正为村民服务的乡官、村官。四是为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免受基层干部的侵害, 建议赋予每位农民代表诉讼提起权。五是立法的程序要规范、透明, 实行听证和公告制度。六是对与国家立法相冲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进行全面清理, 廓清相关部门的权责, 拓宽法律法规起草渠道, 完善立法程序。七要健全备案审查制度, 切实改变日前立法存在的备案不审查的状况。除此之外, 要大力加强农村法律的立法质量。使其具备完整的结构, 具有实施的可执行性, 形成“良法之治”。
㈡健全法律实施———确保农村法律实现的关键环节法律创制是法律治理环节的前提, 而关键还在于法律的实施。这里的法律实施主要包括执法和司法两个方面, 着力抓好农村执法工作。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在执法方面, 要纠正农村各级干部的错误观念, 努力防止行政行为的任意性与专断性, 转变行政执法方式, 促进行政执法方式的法治化、公开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依法办事, 违法加重农民负担不属于依法执行公务, 各级党委要为农民理直气壮地行使正当防卫权撑腰壮胆, 对侵害农民利益的行政行为要严肃处理, 树立起良好的行政执法形象;要充实和加强农村法制工作队伍, 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全面加强和改善执行人员对执行权属性的重新认识, 在坚持对乡镇、所、站执法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还要实行定期离岗培训学习制度, 把通过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保证依法行政的主要硬件来抓。不仅要引进科技人才, 更要招聘法律人才, 选拔既有法学理论知识、又有法律职业经验、懂经济和外语的人才充实到农村执法机关。在司法方面, 要以司法公正为价值取向, 积极推进农村司法改革。具体来说应做到:保持司法中立, 独立审理案件, 法院在实际工作中应与地方政府相分离, 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坚持司法公正、责任、独立原则, 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派出法庭, 要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同时各级法院在干部管理、财政来源及物质设施等方而也应独立、自主、自给;完善农村司法机构, 加强乡镇法庭的建设, 采取多种方式“送法下乡”;维护司法尊严与公正, 派出法庭在审案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公正司法, 以保持法律的严肃与权威;交叉执行, 若有本地区的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未能执行或是有地方保护主义的且立案之后超过六个月未能执结的案件, 可以办理委托外地法院协助开展执行工作。
㈢提升法律文化———确保农村法律实现的根本措施由于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封建性质根深蒂固, 要实现法律文化现代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权利是法的内核, 没有对权利的要求, 就激不起对法的需求、渴望和崇拜, 就不能保持法律的至高地位。而权利意识来自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法律文化现代化依靠在法律接受方面。通过卓有成效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途径, 使社会成员自觉接纳、认同、内化、服从法律规范。因此, 必须从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村法制教育入手, 建构起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依托的全方位的农村法律社会文化体系和机制, 塑造法律的权威与信仰, 以提升法律文化。
首先,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要正确处理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和乡镇党、政、群组织和各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 加强它对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机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级财务政务公开制度等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制度, 牢固树立“法与授权不得为”的观念和意识。
其次, 在农村法制教育方面当前要组织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学好《宪法》、《刑法》、《民法》、《水法》、《森林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并要严格实行法律考试制度, 规定考试合格者才能予以任职。要强化村民法制教育, 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也是优化农村法制环境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要使村民真正懂法守法用法,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 使法律得到切实的遵守, 并对执法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 对村民的法制教育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既要发挥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作用, 如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以及文艺演出等方式, 也要发挥司法部门的法制教育功能, 如公开审判, 通过具体审理案件, 向广大村民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加强农村学校法制教育, 法治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把法律知识教育转化为法律素质教育, 并使之学科化、制度化、规范化。
浅论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保障 篇11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法律 法律保障
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动力、整合、激励和控制等社会机制的保障,也需要靠法律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积极寻求法律的有效支持,合理把握法律保障的维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法律保障的理论依据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方式调整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1.新农村建设法律保障的历史依据
汉字“法”在古代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指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在我国“法律”一词在清末明初才被广泛使用,主要用来调整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和维护农业社会统治秩序。事实上,法律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在封建家长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的利益,法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作为代表广大人民意志和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才形成,在革命斗争年代,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如《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富农问题决议案》、《劳动保护法》和《婚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它在中国法制史上揭开了法律新的篇章,开创了人民民主法制新纪元和新道路,推动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对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法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社会子系统,调节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因此,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效地寻求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农村建设法律保障的制度依据
法律对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一旦稳定下来,就相应地形成法律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在规定的法律范围内活动。法律制度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约定社会成员权、责、利等关系的一套正式的规范,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约束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把农民的权益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明确规定农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根据法律的规定相应地建立农村分配体系和利益保障体系,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和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制度化来运作,这就使得法律具有制度化的优势。制度提供约束、法律提供保障,使新农村建设得以稳步推进和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法律制度,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制度规范,有利于保障广大农村的权益,保障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
3.新农村建设法律保障的秩序依据
社会秩序是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社会秩序是一种稳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如果一种社会秩序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那就必须使这种秩序具有时代性、合理性和超越性。由于在现实性上,社会秩序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所共同形成的过程,因此,一定社会的秩序中,总是包含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各个相关构成要素。法律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必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法律拥有一种国家的强制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新型农业经济,法律在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规范、组织、预测和强制功能有效地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秩序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化建设不是单纯地依附于经济规律,而是根据农村社会实际情况和经济规律的深层结合,使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过程中逐渐达到社会总体发展的价值目标。其二,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领域,村民自治的价值理念以及健全合理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村民自治的建设理念是社会主义实现自转功能的价值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价值指导和实践原则的作用。其三,在农村法制建设领域,社会主义法律是维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规范体系。无论是农村、农民,还是整个农业,法律对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四,在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法律也推动或规范了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它们通过法律的方式确立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对启蒙国民思想、激发民族精神、凝聚社会民心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法律保障的现实依据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农村法律保障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况之中,导致城乡居民的实际地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城乡居民享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差别也很大。具体表现在农村立法不健全、农村司法水平低下、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和农村法制教育落后等几个方面。
1.农村立法不健全
农村法律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农村法律是指关于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以农村地域为主、相对于城市的分类概念,在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调整方法的适用范围上有自己的特定内容。我国农村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村大多数的法律、法规、规章带有明显的维护行政权力权威的特征,体现平等自愿、有偿和誠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法规相当薄弱。二是政策的作用强于法律。农村行政权力不断膨胀,农村行政手段运用的主要依据是政策,但政策自身抽象、含糊不稳定,规范和可操作性差,无法规范市场经济中人民之问日益复杂的权利义务尤其是财产关系,行政行为自身无法得到规范和约束。三是义务本位,难以保证农民的合法效益。许多农村立法规定农民应尽的义务多于其应享受的权利,对现有权利的规定在农村执法实践中也常常保护不力。四是农村法律薄弱,与农村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是数量少,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已制定的行政法规中,涉及农业的只有40多件,而且农村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劳动力合理配置和流动等立法滞后等,使得农村工作难以有法可依。此外,在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司法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至多是县一级的派出法庭到乡镇,且派出去的法庭大多在人口多、经济发达的乡镇,人口少、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几乎没有,而且派出法庭向来与地方同级行政机关有密切联系,成为协助乡镇政府工作的机构,例如乡镇政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常常动用公安、司法的力量,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农民更习惯于依靠政府解决问题,这就使法律很难融入村民的生活中去。法律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有限,农民对国家法律感到陌生使权大于法的思想更加巩固和扩张,阻碍了法治进程。
2.农村司法水平低下
近几年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普法教育也有一定的成绩。几十年法治建设与努力,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关系和基本问题已经纳入国家法律规范之中,国家各种规范制度的建立,如民法、婚姻法、合同法、土地法、刑法、行政法等如同在城市社会一样,普遍调适着农村社会的乡民关系、生产关系和管理秩序等。 同时专门的系列的农村法律法规如农业法、乡镇企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技术推广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也在各领域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农村社会秩序,农村社会生活和生产已经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但是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主要是农民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障。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较,农民的平等权利缺乏强有力的规范和保障,阻碍了农民和农村迈向市场经济。这表现在:一是农民的政治平等权缺乏法律保障,农民在实际政治权利占有和利益表达机制方面与城市居民仍有很大差距,如选举法规定农村每一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实际是4:1),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中农民所占份额与其有80% 多人口的事实极不相称。二是农民平等经济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在市场交易中总处于劣势,如农产品出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要遭到人为控制,如低价定购、禁止自由贸易等,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则面对的是卖方垄断市场,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进行的是不平等交易。三是农民社会平等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就业常常要受“农民”身份的限制,国家教育经费只拨给城市,农村依靠农民自己力量办学,户籍制度还限制农民子弟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而且农民几乎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3.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现代法律观念,现代法律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情代法。中国古代社会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鼓励依靠道德进行社会交往、解决纠纷,在一定形态上,窒息了法律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在解决纠纷时注重包容、忍让,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农民思想意识中更为根深蒂固,这作为一种道德思想值得称颂,但不分条件、场合滥用,势必造成以情代法,“情治”代替“法治”,在“情为上”、“和为贵”的心理下,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诉诸法律,选择私了,甚至能忍则忍。这种通过一部分法律权利的牺牲换取的人情和谐的状态,一方面丧失了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使罪犯逍遥法外,阻滞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二是权力至上。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人治社会,“权力至上”的观念使农民习惯于接受统治、服从权力,权即是法,权大于法的观念导致农民不知道,也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把法律看作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使得法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其他手段更为经济简便时,人们会放弃法律,因此,在法律工具主义思潮影响下,许多农民形成了对法律敬而远之,畏而避之的心理,放弃法律终将导致法律的瘫痪,法治进程的停滞。
三是族规家法神圣观念。中国农村历来重视家庭和宗族,往往都以血缘、亲情为基石,制定家法、族规,对涉及家庭和宗族成员生活的所有事情,都予以规范。这些家法、族规均是以“情”字和“亲”字为纽带,易于为人们接受,成为内生于农民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则。所以,直到今天,中国农民发生纠纷大都愿以家法族规私了解决,而不愿诉诸法律。宗法观念的存在,排挤了法律对乡土社会的安定秩序发挥作用,使国家法无法在乡土社会中得到贯彻实施,法治文明无法实现。
4.农村法制教育落后
改革开放2O多年来,以经济为先导的中国农村改革,正日益深入地影响着农村的社会政治关系。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法制的日益发展与完善,使得广大农村地区以行政命令和政策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运用法律手段调整我国农村建设,已经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农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这些生活在我国社会最基层的公民,对法律的理解、认同和接受程度仍处于表面层次。农民法律意识现状仍是以淡漠为其基本特征。
(1)农民法律知识贫乏与法律意识淡漠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恶性循环。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加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传播,农民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限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法律知识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大多数农民对法律的认知源自传统法律消极观念,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使得农民对法律难有切身体会,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涵义,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农民的社会行为大多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即使有些农民对现代法律有所认知,也大多集中于某一侧面,流于法律的表层,难于领会其精神实质。
(2)国家在加强农村經济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法制建设,从而导致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淡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先河,并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强大动力。但是。农村经济的率先改革是在无法可依的20世纪7O年代中期,国家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用政策和行政命令指导整个农村经济改革,缺少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的支持。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完整的农业法律体系至今尚未形成,农业法律薄弱的现状同我国的农业大国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这极大地妨碍了农民对法的作用的正确认识、模糊了对自己权利义务的正确理解,难于树立起对法的信赖心理。
(3)农民法律意识淡漠和他们畏惧权力转而远离权力,亲近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相联系。我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封建人治社会,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农村经济改革已经20多年,但是限于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加上地域因素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广大农村的法制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农民对法律的遵守仅是对权力的服从,而非法律至高无尚的结果;农民执行法院的判决,更多的是因为该判决是象征权力的法院作出的,而不是其行为适用法律的结果。
中国农村女子继承法律制度及现状 篇12
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只有男子有继承权, 唐代以后出现了关于绝户女儿的继承权的规定。在绝户女儿继承的问题上, 唐代完全保护绝户女儿的继承权, 宋代进行了限制, 明清法律几乎完全剥夺了绝户女儿的继承权。唐代和五代时期, 已经明确的将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加以区别, 宗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财产继承则采用“诸子均分”。若有遗嘱者则采用遗嘱优先的原则, 不按法定顺序继承。女子出嫁后, 原则上在娘家没有继承权。但是, 如果出现“户绝”的情况, 依据唐代的敕文“自今后, 如百姓及诸色人死绝无男, 空有女, 已出嫁者, 令文合得资产”女子可以依法取得全部遗产。由此可以表明, 唐代完全保护绝户女儿的继承权。此外, 在分家析产时, 在室女可以分到相当于未婚兄弟聘财一半的财产作为自己的嫁妆费。到了宋朝, 有关继承的法律制度, 就比唐律规定得更加详细, 更具灵活性, 可以说已经达到封建继承法制的顶峰了。除了沿袭以往遗产遗产兄弟均分制和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继承权外, 还规定出嫁女继承份额为男子的三分之一。 (1) 宋代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继承财产权。南宋规定了户绝继承人的两种继承方式“立继”和“命继”。只有在室女的, 在室女享受3/4的财产继承权, 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只有出嫁女的, 出嫁女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 继子享有1/3, 另外1/3收归官府所有。在宋代, 女儿是户绝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作为户绝财产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规定在明代被打破了, 按照洪武二年的一项立法, 四世以内的任何一个侄子都享有较亲生女儿优先的继承权, 学者将其称为”强制侄子继嗣”。明清的法律不仅颠倒了宋代法律关于户绝财产第一继承和第二继承的顺序, 而且将“近亲”的范围扩大至四世以内的所有侄子。这样一来, 女儿享有继承的机会微乎其微, 她们的继承权实际被剥夺了。明、清两代, 法律关于“强制侄子继嗣”的推行可谓深入人心, 成为全国大多数地区通行的习惯和准则。 (2)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对自己绝户女儿的身份和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 她对其父亲林如海的财产实际上没有继承权, 而由林如海的堂侄继承。所以, 林黛玉说:“我是一无所有, 吃穿用度, 一草一纸, 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 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民国时期的立法者放弃了中国传统的宗祧继承原则, 采用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方法, 规定女儿与她的兄弟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享有完全相同的继承权。但是在新法的施行过程中, 效果欠佳, 基本还是以传统继承方式为主。
我国《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肯定了在继承时同一顺序的男女在继承地位平等、继承份额均等。继承份额受继承顺序的影响, 与继承人的性别无关。目前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由于处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人数单一, 基本没有继承纠纷。但在广大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中, 由于村民法律水平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再加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 他们认为出嫁女、改嫁妇女以及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和继父母没有继承权, 在继承时自然将其排除在外。《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 丧偶儿媳对公、婆, 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根据此条法律的规定, 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不论有没有再婚, 都可以作为第一继承人继承公婆和岳父母的遗产。但是现实生活中, 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再婚后, 基本就被认为与原先的家庭脱离了关系, 在发生继承时, 不会被纳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我国普法事业的推进和妇女地位的提高, 人们逐渐意识到继承中的一些传统做法与现行法律规定相悖, 农村女性的继承权尤其是出嫁女的继承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近年来, 在农村因继承引起的家庭纠纷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是继承金额大幅度增加。在农村, 容易引发继承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土地;二是宅基地及其自建房屋。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宅基地及其自建房屋是农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根据我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合同法》中关于土地承包合同的规定, 一般土地承包的期限是30年。在笔者生活的农村, 土地承包的这30年期间土地不做任何变动。例如在30年的承包期内, 女性出嫁到别村, 该女性在娘家的土地不会被抽走, 其土地继续由父母承包, 与此同时, 该女性在婆家也不会分得新的土地, 这就导致了娘家土地的相对增多和婆家土地的相对减少。女性生育后, 一般情况下, 新生儿也不会立即分得土地, 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的时间内, 婆家增加了至少两口人, 土地却没有即刻相应的增加, 由此导致一定时期内婆家土地和人口比例失衡。再加上, 近年来的征地、拆迁、改造日益增多, 土地的价值大幅度上升, 部分发达城市郊区的土地由“黄土”升值为“金土”。在承包期内, 娘家父母去世的话, 女性的土地自动地被其兄弟继承。在这种情况下, 出嫁女想要行使自己的继承权的话与其兄弟之间就极易产生纠纷。农村宅基地所特有的福利性再加上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所导致的宅基地供应不足, 导致宅基地供求关系紧张。在笔者生活的农村, 目前的情况是, 父母亲给儿子准备宅基地及自建房屋, 几乎没人给女儿准备 (招赘的除外) 。父母亲均过世后, 父母的宅基地及自建房屋由儿子继承。正常情况下, 宅基地及自建房屋价值不是很高, 但是由于现在城市化大规模、快速推进, 宅基地及自建房屋有可能陡然升值, 面对价值可观的房产, 极易产生继承纠纷。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继承问题亲友之间大打出手、兄弟反目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 崇尚孝道、崇尚亲情, 在农村尤为如此。但是在利益面前,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混乱的今天, 人们之间的亲情有时被忽略或淡化。兄弟们普遍认为女性出嫁后便是婆家的人, 丧失了娘家的继承权, 这与我国现行的《继承法》是相违背的。继承纠纷大量出现的根源在于农民法律知识的匮乏, 他们对《继承法》及法律规定的继承权一知半解, 或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此并没有明确而理性的认识。因此, 为了避免和减少继承纠纷, 让村民全面、准确了解《继承法》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在普法过程中, 应结合村民的文化水平采用多种途径, 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地使村民了解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义务、继承权的内容、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等制度、继承权丧失的情形以及遗嘱继承和赠与等相关法律知识。积极引导村民正确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行在调解继承纠纷时, 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应充分支持女性继承人行使继承权, 把握当事人形成纠纷、产生矛盾的焦点, 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寻求最佳的纠纷调解方案。另外, 大力提倡立遗嘱、赠与等公证方式, 尽力避免法定继承的潜在纠纷隐患。在广大农村中,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很少有立遗嘱的现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针对出嫁女同样履行赡养义务却不能法定继承的情形, 违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 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再加上遗嘱继承、赠与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在农村开展普法活动时应着重提倡农民采用订立遗嘱、赠与等方式处分自己的财产, 尽量避免继承纠纷的产生。
关键词:中国农村,女子继承,法律制度
注释
11 张周国.中国古代女子继承制度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09 (22) .
【农村法律法规】推荐阅读:
农村常用法律法规09-02
农村法律纠纷案例10-05
农村土地法律调查探讨12-01
农村法律宣传材料07-31
中国农村法律实务08-14
农村信用社法律10-26
农村老年人法律保障06-03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法律10-08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11-07
农村自建房相关法律问题研究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