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2024-11-07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精选12篇)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1

1 当前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农村法律援助人员数量少且业务水平不高

我国从事法律援助的农村服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法律援助专职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市,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法律援助服务的范围和质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 律师们很少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也有基层法律服务者, 但是这一群体服务水平不高, 业务培训不够, 不能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开展农村法律服务活动只是局限于为农村农民编印、散发法制宣传材料、接待涉法上访等传统方式, 并且业务范围较窄, 仅仅局限于婚姻家庭、交通事故、人身侵害等, 所提供的法律服务范围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并且有些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没有律师职业资格, 缺乏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另外, 社会律师主要是以提供法律服务来谋生, 但农村法律援助补贴标准低, 这种低质量的法律援助会让农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失去信心。

1.2 法律援助工作缺乏资金保障

法律援助经费是确保农村地区法律援助开展的重要保障。《法律援助条例》没有对法律援助经费作出明确划分, 并且相关内容规定不够具体, 对法律援助经费的开支比例没有明确要求。正是由于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 法律援助机构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就会发生走过场的现象, 进而影响案件质量。我国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进而导致法律援助资金缺乏保障, 影响到法律援助效果。比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补贴加辐度较低, 甚至发放不及时, 这就会影响法律援助人员的积极性和办案质量, 再比如:有些法律援助机构经费紧张, 会直接影响他们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效果。援助工作者在进行取证和其他诉讼活动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不仅会降低援助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还会影响援助服务质量, 进而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 完善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2.1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首先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是确保法律援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强基层司法所的建设, 配备齐全办公设施, 并确保基层司法人员的薪酬待遇, 吸引更多专业人员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 还可以建立形成公职律师制度, 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 增强法律援助力量。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要促进形成覆盖全面的网格化法律援助网点,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 在县级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前提下, 确保在乡镇一级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并在行政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员, 才能确保法律的宣传、咨询、调解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创新法律宣传方式, 运用文艺宣传、文化宣传等新方式进行法律宣传, 让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 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 并结合典型案例, 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 让广大村民了解、知晓法律援助工作, 从而更有效发挥法律援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2 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

要适度扩大法律受援范围, 通过有效降低法律援助门槛, 将更多困难农民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 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村股份制改造等新问题, 适当扩大法律援助案件的类型, 才能更好覆盖更多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 法律援助范围不能局限于旧有标准, 而是要从法律援助的本质着手, 对于经济困难且有法律需求的农村群众就要进行法律援助, 从当前农村法律援助发展趋势分析, 法律援助范围应当同市场法律服务范围相一致, 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着重将农民工问题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 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力量缺乏法律常识, 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法律诉求的关注。同时要切实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援助工作职能, 从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层面来加强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质量。

2.3 加大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力度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主要问题。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 需要政府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所以要增加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 不仅要扩大财政预算, 而且还要增加对法律援助的经费基数。同时法律援助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吸引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法律援助进行捐助,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我国新农村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虽然法律援助责任主体是政府, 但在当前政府不能对法律援助投入足额资金的情况下, 还可以通过成立新农村法律援助基金会的方式来确保法律援助资金, 这种法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拓展农村法律援助资金来源, 还可以提高援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 在加大经费资源投入的同时, 也要积极加强对法律援助人力资源的投入, 吸引更多优秀法律人才参与法律援助活动, 确保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所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 法律援助不仅是一项具有法律专业性的工作, 而且还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针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 结合法律援助的具体问题, 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方式方法, 全方位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关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林文静, 凡亚超, 欧阳小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法制建设问题探析——以荆州市为[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1) :214-216.

[2]冯博.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才智, 2012 (2) :56-59.

[3]刘华乓, 刘大元.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75-77.

[4]张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 2014 (9) :15-19.

[5]谢立华.新形势下搞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策略[J].魅力中国, 2014 (9) :22-29.

[6]车海明.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 2014.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2

**市司法局和**市律协的要求,自去年开始,率先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工作,为每一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目前,各村的法律顾问网络已经建成,全市265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法律顾问,各项制度基本健全,成效初步显现。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制度,既是我们司法行政系统的一项工作创新,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于我国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以及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农村法律顾问工作顺利实施,我局成立了农村法律顾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局法管科、宣教科、基层科和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负责人为成员,法管科为日常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评全市的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发了《**市关于建设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的通知》,将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实施主体、服务对象、工作职责、运作形式、考核奖励及有关保障等问题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市财政还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农村法律顾问的交通、通讯补贴和考核奖励。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市司法局还相继出台了《**市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方案》、《**市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规程》、《**市农村法律顾问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克服法律服务人员不足的困难,以能够方便有效地提供法律服务为目标,采取因地制宜、就近属地服务和协商选择以及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办法,将21个乡镇、街道的265个行政村划分到5家律师事务所和12家基层法律服务所,先以所与乡镇、街道结对,其中4个比较大的律师事务所结对2个乡镇,再以所为单位指定人员与村结对,从而实现了一村一法律顾问的目标。

二、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农村法律顾问的实施主体是全体执业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服务对象是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村民、社员。通过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目的是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农村。所以,律师或基层法律工作者义务担任农村法律顾问后,主要承担着四项工作任务:一是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搞好服务。积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招商引资、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扶贫开发等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将法律服务送到农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守法经营,依法管理;二是为农村基层稳定搞好服务。围绕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征地补偿、宅基地使用、农村权益以及生产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矛盾纠纷调处的法律咨询与指导,帮助化解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的矛盾纠纷,加强有关社会稳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村以合法的方式和正常的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为新农村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搞好服务。帮助完善农村“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加强对村干部、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者法制宣传教育,帮助提高村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能力,引导他们依法办事、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为农民群众依法维权搞好服务。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在农村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法律服务与农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帮助农村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法律援助向农村的延伸。

三、完善制度,形式多样。为确保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健康发展,我们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一是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法律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遇到涉及村民集体诉讼或上访的案件;涉及农村重大经营决策和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涉法问题;涉及农村违法行为,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事项;涉及农村重大突发事件以及涉及农村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市司法局。二是实行定期服务制度。法律服务人员义务担任农村法律顾问工作时,必须对该村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需要法律服务的各项事宜进行充分的调查,制定具体的法律服务计划,每月至少一次联系顾问村开展法律服务。三是实行工作日志制度。法律服务人员要将提供法律服务的时间、内容、方法和结果详细记载到农村法律顾问人员工作情况登记表,做到一村一卷、一事一记、一次一记,办理具体法律事务的,要一事一档。四是实行工作交流制度。市局每半年、各所每季度组织一次工作交流,研究探讨相关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五是实行年终工作报告制度。法律服务人员在每11月底前,向法律顾问单位递交书面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并由村党组织签署评价意见,报市司法局作为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六是实行回访检查制度。对服务质量实行不定期的回访和检查,认真听取顾问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顾问单位不满意的法律服务人员予以更换,从而为确

保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我们根据农村的法律需求情况,规定了法律服务主要形式:①提供法律咨询,进行释法解疑;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③帮助修订村规民约以及合同、协议;④帮助困难群众依法获得法律援助;⑤协助处理其它涉法案件。农村法律顾问为村集体提供上述法律服务时,一律不收取费用,为顾问村集体及村民代理诉讼、仲裁等案件,涉及有偿服务的,由法律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协商一致,并以合同形式另行约定。此外,法律服务人员在担任农村法律顾问过程中,若发现受聘村有违法经营和不依法管理行为的,应以法律服务机构名义以《法律意见书》的形式予以指出,并督促抓好整改。

四、热情服务,成效初显。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努力,我市的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促进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后,广大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帮助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协助处理涉法事务,有力地促进了村干部和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农村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今年以来,各律师事务所及基层法律服务所已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0余次,修订涉法文书108件,协助处理涉法事务123件。二是维护了村级集体经济合法利益。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农村法律顾问后,积极为村里涉法事务提供咨询解答,释法解疑,并通过诉讼和非诉讼途径,为村里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帮助。如凤山街道凤山村经济合作社有一些厂房出租给企业,原租赁合同约定租金每半年付一次,但有3家企业逾期不支付租金。为此,凤山村法律顾问根据原租赁合同条款及相关法律规定,帮助村里拟定了催讨租金的文书,发到欠租企业。与此同时,村法律顾问又到企业做工作,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又如阳明街道丰山前村十几年前将村集体所有的桔园承包给他人经营,但承包人长期不交承包款,村委把此事交由法律顾问处理。村法律顾问了解情况后,首先建议村召开两套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对此事作出决议,然后与承包人进行协商。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挽回了经济损失。象此类农村法律顾问参与解决农村生产经营纠纷的案件还有很多。自去年实施法律顾问制度以来,全市农村法律顾问为各行政村代理各类诉讼50余件,较好地维护了村级集体利益。三是维护了基层农村和谐稳定。广大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担任农村法律顾问后,积极有效地帮助村里依法规范各项管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从而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梨洲街道南庙村每年对外招标工程有三四百万元,过去由于操作程序简单,不够规范,往往引起各种矛盾,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也有意见,产生很多纠纷,既影响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村里的和谐稳定。自从有了农村法律顾问后,村法律顾问积极为村党组织、村委会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了招投标工作,相应的矛盾也少了,村民对村委会的意见也少了,村里的工作开展也顺利了,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各村法律顾问还积极帮助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引导村民通过正常渠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年到日前为止,全市农村法律顾问已配合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100余次,帮助村民获得法律援助22件。

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虽然已开始正式实施,但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因此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供需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市有41名执业律师和58名基层法律工作者。而全市行政村有265个,如果社区也开展这项工作的话,将近300个。因此,一名法律服务人员要兼顾好几个村。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要求每个村每月至少联系一次,而且如果村里真正遇到法律上的问题需要解决,肯定会经常与法律顾问联系,所以对法律服务人员来讲,增加的工作量比较大。二是认识上的差距。一方面,有的村干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认为村里没有需要法律帮助的事,没必要聘法律顾问。另一方面,相对于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对此项工作的热情不高,认为这种义务性的工作占用较多时间,可能会影响到自身业务的开展。三是工作不够到位。有的法律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工作不够扎实,服务不到位。

农村法律顾问制度是法律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我们仅作了一些前期的探索,要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目前,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逐步加以规范。因此,我们将根据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对已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我们将在严格执行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及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工作制度,重点是制定好《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补贴发放和奖励办法》。我们将根据不同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路途远近制定农村法律顾问交通、通讯补贴发放标准,并根据法律顾问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具体的奖励措施,根据法律服务人员在担任农村法律顾问期间的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法律顾问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强部门配合,进一步落实工作任务。开展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目的是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同农办、扶贫办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和协作,及时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法律服务需求情况,指导农村法律顾问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法律服务工作,并且积极联合农办、扶贫办,做好党委、政府参谋,争取把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以此推进农村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发挥良好社会效益。同时,我们将把农村法律顾问工作作为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广大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顾问村各类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为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服务。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法律顾问取得成效。我们将认真落实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平时对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的监督,既要到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及时了解法律服务人员开展法律顾问工作的情况,要求各所主任切实担负起相应职责,督促抓好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同时,要深入各村听取意见,了解情况,促使法律服务人员认真做好法律顾问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3

关键词: 农村婚姻 法律援助 实施方法

21世纪,经济多元化发展,我国农村婚姻始终受传统思想的相关影响,并使得农村婚姻状况发生较大的改变,不仅仅早婚现象层出不穷,同时婚姻登记的难以落实同样也有较大的困难。关于我国新形势下农村婚姻法律的基本援助工作实施,更要结合法律的层面,促进农村婚姻的正向积极发展。

一、我国农村婚姻中的各项问题

(一)婚姻成本分析

对于罗甸县而言,家庭尤其重视孩子的婚姻大事,同样也是父母的一种重要使命。一旦孩子出生之后,父母总会有较复杂的心理,虽然后继有人,但是更要做好未来孩子的娶妻准备。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艰难的劳作,并对孩子的婚事进行准备[1]。对于当前的罗甸县而言,在农村结婚时,女方基本上要求为楼房,并结合卧室、厨房和客厅,总价值大概为15万元,而对于家具而言,总体费用基本上为20万元作用。有的农村男女结婚,并在县城买房娶妻生子。装修家具的费用逐渐增加,基本上控制为35万元。对于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而言,结婚的支付相对而言较沉重。但是对女方而言,一般男方没有房子,女方家长并不同意女儿出嫁。

(二)择偶范围分析

在农村的择偶范围中,不仅存在等级通婚圈,而且存在地理通婚圈。对于等级通婚圈而言,主要是对和自己处于一种层级的另一方进行择偶。对于地理通婚圈,主要是在一定的通婚地域環境中进行的一种通婚过程。对于罗甸县的择偶而言,主要是选择一种地理通婚的形式,同时也存在农村外出小伙子,对外地的姑娘带回来并结婚,但是这种婚姻现象不常见。在农村中,同样也存在男性入赘外地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更不常见。在经济发展中,当前通讯更是处于一种发达的状态,农村人们思想逐渐解放,并有越来越大的择偶范围。

(三)男性女性择偶困难度分析

对于农村而言,男性的数量明显多于女性,人们的思想处于较封建的阶段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婚姻市场中,女性往往存在较高的价值,在对自己的配偶选择中,有较好的出嫁优势[2]。但是在农村家庭的生育观逐渐改变中,更注重女儿的价值,并逐渐改变男女不良比例的情况。

二、我国农村婚姻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农村中男女平等原则的基本贯彻

对于农村的婚姻而言,在法律援助中,就要保证有相对完善性的工作,而男性婚姻的成本控制中,就要做好男女平等基本原则的融入。通过将传统封建观念思想进行纠正,并在择偶范围的不断拓宽中,做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男女平等权利的法律实施,在妇女权利利益的基础保障中,结合男女同工同酬的过程,将男女平等原则逐渐加大,基于现实生活中实现男女平等相关法律的基本援助。通过提高女性的地位,并显著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3]。在农村妇女的格外照顾中,做好双女家庭养老金支付额度的不断增加,实现农村女性经济地位的全面提高,注重农村妇女干部的综合培养和提拔,显著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地位。始终本着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保证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在宣传墙上的基本宣传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二)对传统婚姻习俗尊重并规范

农村婚姻的结构中,难以做到婚姻的有效登记,同时也存在较多的早婚现象,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下,农业的生产往往更注重劳动力的获取,在国家军队的发展中,同样也重视男性劳动力的培养,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发展。但是在现代胡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更要注重现代化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将女性的主体地位全面凸显。在农村早婚的法律制度完善中,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通过对传统婚姻习俗进行尊重,并在现行的法律基础上将法律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在法律的基础上保证公民有法律行为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婚姻关系产生之后对婚姻家庭责任进行有效的承担。基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做好结婚的基础登记,并提高婚姻登记的效力。

(三)做好农村妇女儿童权益的合法保障

农村离婚纠纷的产生,要增强女性法律观念意识,而在协议离婚的过程中,女性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财产的分割中同样难以得到根本有效的保障,这种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中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的利益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基于婚姻登记相关职责的履行中,更要对法律的严肃性进行全面的维护,注重正常社会秩序的根本维护过程,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的保护,对协议离婚的条件进行严格的限定[4]。在双方当事人的离婚自愿中,要对子女抚养和实际财产分割进行书面协议的规定,并赋予双方对子女探视的权利。

三、结语

农村婚姻现状不容乐观,在法律援助工作的过程中,更要做好调解机制的科学建设,并在法律援助案件的结合中做好制度的基础强化,注重法律援助经费的根本保障,在协调的配合中结合法律援助的业务形式,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注重法律援助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农村婚姻的法律援助中,同样也要将农村婚姻法的早婚和婚姻登记情况全面落实,将人们的婚姻法律意识全面增强,在现代化新形势下的婚姻格局中,保证有规范化的婚姻局面,实现农村婚姻的和谐建设和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平,王馨.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12,12(6):65-67.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4

一、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的路径依赖

1. 三大利益主体“锁定”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路径依赖。

目前, 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中已产生了阻碍农村金融创新的三大利益主体——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 它们大大强化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特征。首先, 对于国家而言, 政府不会放弃对农村金融的控制, 而且我国的改革一直以来就是以政府供给为主的主导性改革。国家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控制, 可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进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更好的实现国家利益。其次,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对农村金融的干涉与监管, 不但能更好的实现本地区的利益, 还可以更好地创造出地方政府所需要的政绩, 这与其自身的利益是直接相联的。最后,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 其为了自身的地位与业务, 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强化与扩张, 特别是作为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 它更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地位, 使自身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在这一金融体系中,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真正受益者——农民, 却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利益, 农村的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强烈的路径依赖, 使得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一直“锁定”在无效率的状态之中, 无法正常发挥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真正作用。

2. 当前路径依赖下的制度改革。

然而, 对于以上所述的这种强烈的路径依赖, 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 更不能进行背离现行制度的变革。这是因为:一方面, 成本太高;另一方面, 各种利益主体的阻碍。因此, 在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时候, 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的彻底否定旧制度而为新制度的成长扫除障碍, 而是应在不断完善和强化新制度的同时, 逐步改革旧制度。即, 在“路径依赖”中慢慢进行改革, 使其具有成本方面优势的同时, 对于各种利益主体造成的障碍得到较好的处理和消化。也就是说, 逐渐使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 放宽对民间金融的限制,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过此种改革, 被“锁定”的无效率状态就会慢慢解除, 进而摆脱低效的路径依赖特征, 进入新制度高效运行的状态。

我国的农村属于熟人社会, 民间的借贷由来已久, 口头承诺借款的还款率往往比在银行抵押贷款的还款率还要高。我们必须知道, 国家的政策支持仅仅具有“输血”作用而不是“造血”的作用, 因而只有通过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才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的面貌, 摆脱路径依赖的无效率状态。所以,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 必须立足于农村的现实情况予以更多的创新。

二、路径依赖下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法律制度创新

1. 农村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创新。

为适应农村建设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 我国已经开始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 正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进程的重点包括: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强化商业银行的支农社会责任、继续发挥农信社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因此, 政府必须放松农村金融市场管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 监管部门也应放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 发展以农户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准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等各种非正式金融机构等, 以形成不同金融组织全面竞争与合作的格局。这些农村金融组织可由农户自我管理与监督, 可建立自担经营风险的责任机制。对这些金融组织的管理, 有关部门应把重点放在完善纠纷的解决机制上, 以此来防止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传导。当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农村地区还需要发展较规范的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

通过这样一系列金融、法律制度的创新及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 有利于农村金融管理的改善, 对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法律制度创新。

在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中,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被给予厚望。在“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下, 由于具有历史包袱轻、组织灵活等优势,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态迅速壮大, 各项业务也迅速开展。目前, 我国农村的金融组织形态还是比较多样的, 既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也有乡村银行等;既有正规金融组织, 也有非正规金融组织, 特别是诸如, 乡村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开始在广大农村扎根生芽。应该说, 政府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态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问题也随之凸显。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本高、收益低, 市场风险大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而出。因此, 要想在农村长期坚持下去, 这些经营规模小、经验还不足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如何在不偏离支农轨道下做大做强, 以及如何实现自身经营和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都需要一个良好地法律制度保障和规范。

(1)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性, 对营利性、互助性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组织形态都应予以鼓励, 法律不应当也不可能简单地为它们树立非此即彼的企业形态。

(2) 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具有不同的治理或管理结构, 相应风险也不同。乡村银行应强化其法人内部治理结构, 要考虑到其小型性、支农性, 不能简单地以股权多少决定管理, 而应更多地以章程或内部协议引导;金融互助社则需基于其互助性强化民主管理, 同时, 考虑到其实际情况, 应在不损害其他社员利益并经同意的情况下, 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某些股权的特殊权利, 以维持其持续运作。而当这些金融组织出现管理僵局时, 应结合其实际情况允许金融管理机关或其他组织予以协调权和一定的接管权等。

(3) 任何金融组织的经营都应以谨慎性、安全性为原则, 而这些原则有赖于良好的内部治理或管理结构的内控机制, 因此, 法律应依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特征设计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组织的强制性规定。

3. 我国农村金融司法保障体系的创新。

(1) 推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积极引导当事人利用仲裁、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切实减少纠纷解决的层次和环节, 减少化解矛盾的成本支出, 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 尝试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调解解决的新模式, 加大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力度, 探索行政诉讼和解制度, 推行执行中的和解。

(2) 方便农村群众诉讼。充分发挥民事简易程序及时、简便、快捷解决纠纷的功能, 依法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尝试小额诉讼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同时, 要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和诉讼风险提示制度, 着力加强对农村贫困群众或文化水平较低当事人的诉讼引导和帮助。

(3) 完善农村人民法庭设置。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 解决好农村人民法庭设置, 完善人民法庭直接立案机制和巡回审理制度, 实行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即时调解、适时宣判。

(4) 完善农村人民陪审员选用机制。从农村中逐步吸收威信高、品质好、有本领、讲奉献的农村基层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经商务工人员, 充实到人民陪审员队伍中, 不断提高人民司法在广大农村的公信力, 增进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

(5) 加大司法救助范围和力度。对追索抚养费、赡养费、人身损害赔偿金、劳动报酬且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农民当事人, 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 积极采取缓、减、免交诉讼费的措施, 以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民当事人打得起官司。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5

张建国

, 汤学明

虽然社会发展让各种婚嫁的繁文缛节精简了许多,但订婚时女方父母收受彩礼在广大农村却被大多数人认为天经地义,尤其近年来彩礼数格有一年高过一年的态势。经笔者过调查统计,2008年江西省于都县人民法院受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36件,平均涉案标的3万余元,2009年受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58件,平均涉案标的5万余元。这说明有关彩礼中隐含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为此,笔者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法院如何在婚约财产纠纷中发挥自己的司法能动作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婚嫁新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婚约财产案件上升的原因

同案不同判引发标准失衡

因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条并没有用“酌情返还”限制返还比例,也没有对经济困难作出法律定义,使得司法者因自身道德结构、社会阅历不同致返还标准不一,最终引起守法者的内心失衡,此类案件乡、村组织难以调解,谁都怕吃亏,直至到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诉讼)仍不接受调解。

打工文化酿就速配婚姻多

江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出外打工人数众多,很多年轻人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打工时因不愿离开家乡和父母,不愿和外地青年结婚,可在家的时间又短,只有春节时才在家里呆上十几天,打理好家务、孝敬父母后,所剩时间很少。捷径就是找当地媒婆介绍邻乡、村的未婚男女谈婚论嫁,五六天时间就完成相亲—订婚—农村习俗成婚同居的过程,这种“速配”婚姻往往要以高额彩礼为代价,男女双方无充分的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时常是同居后培养起来的亲情或现实的爱情,见面时只注重相貌和文化程度。可想而知,此种打工文化酿就的婚姻有点“悬”,很容易崩盘。

订婚同居带来的情法之争

目前各乡镇男、女青年在性观念、贞操意识上处于新、旧交接时期,反映在现实中有的过于淡薄,有些过于保守,但农村90%以上在婚约确定之时,又伴随着同居生活。保守的人认为办理结婚登记只是一种形式,有时为规避计划生育,等生育男孩后才进行结婚登记。于是同居就是结婚在老百姓心中占有较大的份量。淡薄的人一般是接受西方文化较快的年轻人,他们认为,同居是双方愿意的事,与解除婚约是两码事。所以对同居时间较长,或生育了小孩,因未办理结婚登记是否返还彩礼在民间习俗中的情理与法律之间产生冲突致纠纷增多。

彩礼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高造成一次性返还难

现在彩礼名目繁多,如见面礼、礼金(有些乡镇叫长金)、小心礼、三金钱、衣服钱、手机钱等,数额从过去的8、9千涨到如今的7、8万元。女方得到礼金有的盖了房,有的又用作礼金了,一次性返还存在很大困难,男方为确保债权,不得不打官司。

二、婚约财产纠纷的特点

纠纷频发地点、主体、原因、期间规律性

婚约财产纠纷越多的地方彩礼越高,也越容易发生纠纷。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女方一般为养女、远嫁女、身体缺陷女、未到婚龄女,男方主要是家庭贫困者、患不宜结婚疾病人员、有不良嗜好者。纠纷的原因除男方主动解除婚约外,大部分是女方外出,杳无音讯。纠纷发生的期间一般在男女订婚同居后的三至四个月,这段时间双方经过了一定了解,会发现彼此的一些不足。纠纷还有个明显特点是大多数是媒人介绍成婚,不是自由恋爱。

纠纷的尖锐性、群体性

有时女方不要男方,怕承担返还彩礼的责任,故意躲避冷落男方,甚至在陪男方外出打工时玩失踪,一走了之,造成男方人财两空,而男方家长则会以女儿到你家后走失与其无关为由,拒不返还。表面上的情理让男方深感委屈,求助法律又出不起高额的律师费,因此很多人就拉拢亲友用群体打架斗殴的方式解决,构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即使走了诉讼程序,情绪失控大闹法庭的事也常有发生。

调解难度大,执行效果差

婚约财产返还比例公平尺度不一,良莠不齐,于是老百姓都根据自己有利原则创想出一番“理”来,然后在为争这个理互不相让,致使调解难以成功。即使法官判决后,双方都不服判决上诉、上访情况也仍然存在。也就是因为他固守住自己的这份“理”,给判决的执行带来很大阻碍。执行效果差的表现还在于高额的彩礼一般均用于建房或还债、治病,农村家庭很少能及时返还,而另一边则急等这笔钱去娶新的媳妇,因此,法院工作要得到双方认同、理解需要做的非常多的工作。

三、婚约财产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认定婚约条款的效力

婚约涉及人身、财产的约定均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不能起诉法院要求成婚或支付彩礼。至于婚约中约定“男方反悔则彩礼不予返还,女方反悔彩礼就要返还”的约定是否应得到遵循,民间习俗一般是彩礼不超过1万元,男、女双方又订婚同居了的,大家都能恪守该约定,超过1万元,争议就颇大,延伸到法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婚约本身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该约定也无约束力,男方解除婚约后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条规定要求返还彩礼应予支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因婚姻法只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并未禁止按当地习俗自愿给付的彩礼,所以只要双方约定“男方反悔则彩礼不予返还,女方反悔彩礼就要返还”未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就应为有效,婚约当事人双方彩礼返还要遵守该约定,况且该约定在农村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接受,符合情理。对此,笔者认为,订婚本身不是一种法律行为,它只受道德的约束,我们不能对签订婚约条款作出有效或无效的认定,婚约协议只是作为收取了多少彩礼的证据使用,并且双方约定“男方反悔则彩礼不予返还,女方反悔彩礼就要返还”纯粹是将金钱关系变成约束婚姻自由的砝码,故对该约定不应讨论其效力,而是作为返还比例的一个参考因素。

如何确定婚约财产返还的主体

在审判实践中,是单独将彩礼的给付人、收受人还是婚约男女双方作为当事人有一些混乱现象,有些还影响的案件的社会效果。如不让婚约男女参加诉讼,不分清婚约未成的是非过错,只讲彩礼返还,或只讲解除婚约,不让实际彩礼收受人承担彩礼返还责任,这些笔者认为均不妥当。应当将婚约男、女,收付彩礼的当事人共同作为诉讼当事人才有利于案结事了。

婚约财产范围界定

在司法实践中,大部分只将礼金(长金)认定为彩礼,对见面礼,小心钱,酒席钱,媒人、亲属红包,金银手饰、衣服钱都不认定为彩礼。小心钱数额不大,一般孝敬爷爷奶奶,酒席钱用于招待亲朋好友,媒人、女方亲属红包是男方自愿给媒婆或女方亲属的,这些不予返还情理可通,可为结婚目的给付女方的见面礼、金银手饰、衣服钱,若有证据证明每项价值高于1千元,根据我县实际生活水平,依法应当认定为彩礼,属于返还之列。

返还比例参考因素

究竟返还比例多少才算公平,应该要考虑哪些因素,究竟什么叫“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这些都让法官感到为难,也影响到法院的公信力。所以笔者在下文首先提出必须规范法官在此类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权,以确保法律在同一地区的统一性。

四、婚约财产纠纷的对策和建议

由各地区法院审委会统一规范本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各地区的审判委员会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征求广大人民群众及司法人员的意见,共同制定婚约财产案件审理指导意见,指导本地区的审判实践,做到同区同案同判,从而推广到全地区司法实践(各基层调解组织参考)。规范自由裁量权主要认定多少数额财产属彩礼,彩礼返还考虑的因素,不同情况返还比例幅度。

各乡镇民政部门、妇联正月期间联合毗邻乡镇组织“相亲大会”,倡导婚姻新风尚

高额彩礼的背后,凸现了农民群众固有婚姻上的渴求与无奈,也反映了他们缺乏交流和正常恋爱生活的现状。我们党和政府在此之前,也许更多的是关注打工农民工资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至于他们的婚姻是否幸福、家庭是否安定、文化娱乐是否愉快、社会交往是否健康却关注不够。面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各乡镇党委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打工者回家之际,协同毗邻乡镇,组织好“相亲大会”,为打工农民搭建起有利于爱情、婚姻质量的平台。从源头上断掉乡村媒婆介绍的速配婚姻,将高额彩礼降下来,让骗婚者无利可捞。适时提倡移风易谷,运用社会舆论的力量表扬、宣传好典型事迹,适时教育农村青年妇女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树立正确、文明的婚恋观,使农村女性懂得婚前如何保护自己,懂得如何自重。

提倡婚约当事人自愿选择婚检

婚检不仅可以发现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和优生优育,还可以对婚约的解除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提高婚姻幸福和质量。据调查统计,因为男、女一方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是占解除婚约的30%。

对反复性案件法院开辟专栏公开曝光

现实中,无论女性骗婚还是男性骗婚,都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认定并对其进行处罚。笔者就遇到几个未到法定婚龄的女孩把订婚同居当作过“家家”,未到20周岁就已经嫁了三、四家,堕了几次胎,有的用嫁下次的彩礼返还上次的彩礼,对如此丧尽廉耻的婚嫁男、女,法庭除庭后教育、帮教之外,笔者建议要将其名单及相应的法律文书通过媒体曝光,起威慑作用。

提高婚嫁男女自身防范意识

婚约财产纠纷的发生从上面调研的特点规律来说,有它一定的必然性。对那种“上午交钱,晚上同居”的艳遇,虽然看上去很美,却给以后艰难的婚约财产返还埋下了隐患,这难道不觉得十分“后怕”?所以,笔者在此告诫各位婚嫁男女,牢记以下婚约口诀:“谈婚论嫁靠爱情,金钱婚姻不久长。不要仅听媒妁言,眼见为实才是真。身体疾病莫隐瞒,免得婚后起纷争。男女需自爱,未婚莫同居。婚姻不是戏,千万要三思。”

诉讼中加大诉讼财产保全力度

经笔者调查发现,我院对婚约财产案件,逐步加大了在起诉时对女方财产保全的力度,先根据线索查清女方彩礼存放银行,再进行冻结。对彩礼进行财产保全的案件,90%以上都能得到调解结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明显,有的开庭前女方就找到男方自行协商,很少出现扯皮、躲猫猫的情况,起到审执兼顾的效果。

婚嫁男女、收受彩礼当事人应共同列为诉讼主体

如果把婚嫁男女、收受彩礼当事人割裂开来,很容易发生就案办案,忽略社会效果。把婚嫁男女列为当事人,一可以体现男女双方解除婚约的真实意愿;二可以查明解除婚约的过错责任;三有利于查明婚约财产的来源及去向;四可以判决女方承担彩礼返还的连带责任,更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严格区分借婚姻索取财物、骗婚与按习俗给付彩礼的性质

区分好借婚姻索取财物、骗婚与按习俗给付彩礼的性质,不会混淆视听,放纵违法犯罪份子,还有利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借订立婚约索取财物、买卖婚姻的,属于非法所得应追缴,对以订婚为名诈骗钱财的应将诈骗所得全部退还受害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少数以恋爱、订婚为名,以送对方财物为手段玩弄异性者,因送交财产具有非法目的,解除婚约时,其要求返还财产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权建设 篇6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依靠农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党的引导和政府的扶持。乡镇政府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外在推动力量。因此,促进新农村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尤为必要。

一、新农村背景下乡镇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镇政府在政府组织系统中处于最基层,充当着直接领导和组织者的角色,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基层民众,是中央政府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乡镇政府必须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转变其政府的职能。如果乡镇政府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变化,及时将其观念由传统的管制政府向治理政府转变,致力构建有限、服务、法治的政府,将会帮助农民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各市场主体的有效快速发展。所以,乡镇政府能否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角色转换和职能的科学定位,将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权面临的问题

乡镇政权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行政环境的变化,乡镇政府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一)乡镇政权的工作对象不再只是传统观念的农民

自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以来,随着农业税的完全取消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的农民身上呈现出以往农民不具有的新特点,面对权利,农民不再漠视。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职业角色的多样化,都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途径,让民主、法治、服务的观念扎根于农民头脑之中。新型农民有了强烈的维权和争取公平、公正的意识,这就要求基层政府针对变化转变职能。

(二)乡镇政府公务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各项职责都是通过公务员这一载体来实现的。乡镇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行政效率。目前,乡镇公务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服务意识淡薄、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宣传和贯彻执行。因此,要提高乡镇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基层政权对农村自治组织过度干涉

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和新农村建设运作中,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存在着矛盾。由于村民多而分散,自我发展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和发展农民组织,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但是在实践中村委会却普遍带有浓重的行政化特点,比如:委派村委会干部参加选举、以行政命令影响村委会的民主决议、干涉村委会财权等。总之,村委会的自治权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村委会越来越呈现行政化。

(四)乡镇政权资金困难

农业税废止后,长期依靠税费运转的乡镇政府出现了财政匮乏问题。目前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中的部分资金常被县级职能部门扣留,到达乡镇财政时就不充裕了。在财政能力削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承担的各种管理事物和公共服务没有显著减少。这不仅会影响到基层政府的办事效率,而且在基层政府中有可能出现“寻租”行为。所以,乡镇政府的职能需要转变。

三、几点建议

为解决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工作对象的变化、乡镇公务员素质偏低、乡镇政府对村自治组织干涉过度及资金困难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处理好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重点是去村委会行政化

要真正实现村干部的民主选举和村委会工作的自我民主管理,就要坚持以政策引导、专业指导、法律监督等方式,支持其他各类农民组织的健康发展,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它们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充分利用各类农村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构筑乡镇社会管理的多维网络,实现乡镇政府与乡镇社会力量新型合作治理的良性互动。

(二)乡镇政府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乡镇公务员的“民本”思想,是新时期乡镇政权建设的关键

落实领导干部年轻化,培养乡镇公务员的“民本”思想;提高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关键。只有提高乡镇公务员的素质,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的本领,乡镇机构才能再拓展服务。只有增强了公务员的“民本”思想,才能增强他们服务民众、服务农村的意识,才能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实现民众的公共利益。另外,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将他们的新知识、新理念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现实力量这一条也不能忽视。

(三)转变乡镇政府领导干部权力观,发挥乡镇政府的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根本

一是要实现权力从服从到服务的转变。这种服从,是对国家权威的服从和对权力公共职责的内心认可。农村基层权力实体所集合的政治资源的权力边界应该逐渐明确和缩小,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并促使公共事务呈现多元治理。这就要求权力强制功能逐步弱化,服务功能逐步强化,权力不再是扮演绝对控制角色,而是服务的角色。二是要实现权力运行观从统治到善治的转变。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在我国基层实行民主已卓有成效、农民的民主意识显著提高的今天,基层政府实行善治理念的现实基础是存在的。转变统治为善治,这样基于合作权威进行治理的基层政权,不仅会改变当前民众对当前乡镇政府的不满情绪,而且会使政府与民众和谐相处,进而提高政府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实现民众公共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7

农村的生态系统的退化,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而导致的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乱砍滥阀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 以及林地、草地退化, 土地荒漠化等都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城市工业、乡镇企业三废的污染也会给农村环境带来破坏;还有农业本身带来的污染,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施用、畜牧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畜禽粪便等。还有由于城镇化加快,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游客对环境的污染, 以及一些农村对环境的过度开发。

2 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法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环境保护法治理念不足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并没有具体可行的完善的针对农村的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我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向具有困难性, 对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一开始是极少有人认识到的。主要是无法避免的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目光短浅的问题所以人们对农村环境法治理念有着先天的不足。城镇化过程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环境利益的忽略, 并且一是上级的不重视, 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不完善, 组织人员对利益的过度追逐。二是农村发展经济的形式单一, 区域协调意识不够, 无论是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工厂经济发展形式都太过于单一, 没有合理转型。

2.2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

要想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 仅仅依靠道德上的倡导的不可行的, 必须有一个强制的有执行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但是, 我国还缺少专门性的法律来规范农村环境的保护, 不仅仅是实践上的缺乏, 连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远远达不到要求。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尽快从法律方面来保护农村环境是最合理有效的选择。所以我们只有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让民众及官员明确的认识到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2.3 监督管理不到位

就目前来看,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资金的缺乏, 农村生产力有限, 生产条件有限, 在各方面的限制下都是不如城市的, 以至于我们的目标不能达成, 农民们的收入来源不多, 收入自然也不是很多, 资金缺少农民压力大, 一些政策难以正常进行;二是监管政策和监管人员的缺乏, 在农村, 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 进行说理性的管理可能行不通, 所以难以制定出大家循规蹈矩的政策。所以对于农村的监管人员也是相对缺乏的;此外, 在农村对于环保这一块几乎是空白, 派出所之类的机构少之又少, 监管机制是相当缺乏的。

3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法律建设的对策

3.1 树立法治理念, 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环境保护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立法》修改后, 享有立法权的地方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是一个尊法守法的国家, 在法律这张大网的笼罩之下, 一切都可以变得顺理成章, 当然农村环保也不例外。

3.2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村环境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国家的监控和立法思想的指导, 而且需要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积极宣扬环保意识, 真正实现“环保靠大家”。教育是国家的立足之本, 一切宣传从教育出发, 进行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 思想的教育, 实践的教育。慢慢引导农民进行正确的购物方式、生活方式, 进行一个环保的大转变, 逐渐的从改变到接受, 从接受到习惯。当然不是一味的压迫、传授, 必须要怎么做。要收集农民的反馈, 知道农民的内心想法, 让环保如期进行, 顺利开展。环保靠大家, 只有通过教育进行宣传、用法律进行保护, 让农民知道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权益进行保护, 加强农民的紧迫感, 我们的农村环境保护就有机会改善。

3.3 加强环境执法, 提高执法水平

要想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必须得充分发挥出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尤其在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上, 更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 对污染责任方的确立、环境执法的过程以及方法等做出明文规定。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在中央以及地方建立起专门的环保执法部门。地方部门主管该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第二, 将环境执法责任之人, 规范执法过程。权与责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执法部门有着执法的权利, 同时, 其肩上也担负着依法执法、维护群众利益的重任。因而, 在执法过程中, 应该要依法明确每一个执法人员的责任。第三、简化并严格环境执法程勋。以往, 大多数执法人员都抱着实体比程序更重要的错误思想。实际上, 在执法的整个过程中, 无论是最初的取得执法许可, 还是对污染方收费等, 每一步应该要做的事, 要达到的目的都应该十分明确。此外, 还要一步步提升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 提高其懂法用法执法、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 建设出一支强有力农村环境执法队伍。

3.4 健全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制度

当前, 在环境执法上,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套监督制度。然而, 需要看到的是, 当前的监管制度还十分不完善, 监督效果也不够理想。笔者认为, 在现行的制度之上, 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的监督力量, 采用多样化的监督办法来更好地把控环境执法问题。具体来说, 有三方面的监督作用至关重要。一个是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基层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监管或相互监督, 一个是各级政府环保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另一个则是来自社会外界的监督。因而, 政府可以考虑结合这三方面的监督力量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督制度。此外, 由于农村各方面环境的特殊性, 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尤其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为此, 政府应当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方式强化群众的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热线电话、广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页等应充分向群众开放, 保障其监督权。另外, 对执法过失等的追责制度也应逐步完善。秉持出错必究的原则, 对立法、执法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 进而针对其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过失给予相应的惩罚。

推进农村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让农民群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观念;另一方面, 则要求政府构建出完善的农村环境之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管、追责制度。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其关系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当为改善身边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共同为创造出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摘要:纵观中外经济的高速发展总是会忽略环境保护。而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发展其实是本末倒置, 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所以今天我们来谈谈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 受到破坏的环境该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环境,法律,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与创新方向[J].管理学刊, 2014.

[2]李金文.都市边缘农村地区环境问题成因及其整治对策——以上海市华新镇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 2014.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8

城乡一体化与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命题, 在当前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搞活农村的流通、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更为确切的说, 是如何提高农村商业流通效率至关重要。当前农村地区虽然大多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古板形象, 但相比城市经济, 二元经济下的烙印却仍然可以很容易发现。应该说, 农村经济的慢慢崛起, 已经改变了商品“有无”的问题, 但是, 在“质量”和“选择”问题上仍有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 在农产品的买卖方面, 质量与价格尝尝不能令农民满意, 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货物的流通有很大的不便。但是在对城乡一体化与流通体系的论述中, 几乎所有学者都只针对其中的单向流出的农产品流通或者单向流入的商品流入进行研究, 鲜有对双向的、动态的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研究。

本文笔者认为, 解决农村地区的流通问题, 必须用全面的、双向的流通体系视角来分析。所谓全面的就是要对现在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有个全面的了解,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建设。农村的流通体系要有可持续的要求, 首先是基于动态的收支平衡角度来说, 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仍占有较大比重, 而农民所需的消费品很多又来自外部输入, 只有收支基本平衡才能保证农村市场经济流通的可持续性。其次, 是加工产品流通体系, 农业产品中很大一部分要输往外部, 但仍有一部分会以原地加工成新产品形式销售到当地市场, 这一部分产品需要一个清晰的流通体系支撑,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再次, 外部商品进入后, 有销售, 也会有退货、更换等问题出现, 这双向的物流体系也需要明晰。最后, 农村地区的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也需要一个完善流通体系妥善处理。

二、当前农村地区流通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流通主体混乱。

市场主体是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流通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流通主体多、散、小、杂、乱。所谓多, 就是流通主题过多, 绝对数量居高不下。所谓散, 是分布没有规律, 零散分布, 商业氛围不浓厚。所谓小, 则是从单体店来看, 总的来说, 规模较小, 无法满足组合消费的需求。所谓杂, 则是经营产品五花八门, 不管是不是适合经营都盲目开展, 不利于专业化和专门化经营发展。所谓乱, 目前农村市场产品源头来源是四面八方, “娃洽洽”、“小白兔”、“康帅夫”等山寨品牌层出不穷, 包装与对应的著名品牌几乎一样, 很难辨别。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流通渠道不顺畅。

当前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混乱,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车”问题都显示了农产品流通相比较工业品流通而言存在很多问题。每年经常都会出现某地农产品积压成灾, 而一线城市却价格飞涨。当前农村的流通问题一方面确实受限于地理较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 还有一部分很大原因要归于流通体系混乱等原因。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普遍格局是小农经济, 单体经济多且分散, 不易集聚。农产品收购更多依赖于零散商人, 而不是有计划的系统性收购, 另外在农产品市场, 期货等交易方式在农村市场并没有普及, 主要也都是因为小农的分散经济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3. 缺乏法制化、规范化观念。

农村流通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遵纪守法, 但是农村对法律的认识并不是很强。对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往往是姑息不究的心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助长了非法经营现象。另外, 农村市场分散度高, 难度大, 这些也都给市场监管带来了很大麻烦。由此带来的假冒伪劣商品和过期变质商品对农村消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农村消费秩序的培养和维护都带来了很大麻烦。总的来说,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执行力不足使得农村市场秩序相对城市市场来说非常混乱。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对策

1. 流通市场主体综合商业化。

流通主体综合商业化就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城镇建立起综合化的商业中心, 统一完成服务, 并作为商品集散地和中转地, 辐射所辖各乡镇, 同时可以辅助的有连锁经营等方式, 将营业网点进一步分级分散到其他次级乡镇中心, 通过统一的产品、统一的服务, 实现专业化经营, 保障产品质量。另外, 综合化的商业中心对百姓的一站式的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任意的组合消费需求。

在农村市场, 可以把“类连锁”作为一种经营方式, 即由综合商业中心统一供货认证等形式, 促进“类连锁化”经营方式的发展, 通过商品价格加成等方式实现“隐形加盟费”收取, 既满足了农村市场统一商品采购、消费要求, 保障了商品质量, 也减小了个体零售的加盟门槛。

流通主体综合化的商业中心还可以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一个集中的平台, 有利于降低农民交易的成本, 促进信息流通,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现阶段农村的农产品交易大多以散卖为主, 由于个体相对实力较弱, 很难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另外限于农民对外界行情认识局限, 很难及时的跟进农产品价格变化。综合化的商业中心所建立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为采购方和售卖方都提供了便利。

一般来说, 综合化的商业中心要包括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现代商业流通业态中心、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采购及交易中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心、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农村各类服务业网点集聚中心等部分。

2. 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同步化。

新农村建设的流通体系必须保障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的流通通畅。工业品的流入, 能保证农村所需要的农资和消费品得到保障, 但是, 这一路径与农产品流出的路径并不完全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相对较发达的工业品流入体系和相对落后的农产品流出体系是导致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长期比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建设,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在进一步优化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同时也要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工业品的流通与农产品的流通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保障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同步化的意义重大, 对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买有卖才能实现一个很好的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也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对工业品的消费升级, 避免抑制消费、假货消费等非正常的市场秩序出现。

3. 流通新市场规范化。

新农村建设下的流通体系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流通市场, 要合理合并市场流通所涉及的管理部门, 加快职能部门监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在农村流通市场秩序规范上通力合作, 加强立法, 打破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冲突, 建立起一个统一高效、公平公正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在市场监管上, 要建立健全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 规范市场交易规则, 对公共性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形式要明确固定下来。对于违反市场秩序和商家要能及时发现并严厉处罚。同时, 要加强执法力度和对市场主体的宣传, 促进商品质量在商家和消费者心中得到认可, 提高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 也要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 确定商品的质量标准和服务的服务规范, 对农产品的流出和工业品的流入提供可靠的质量认证。另外, 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要有应急处理能力, 维护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行。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下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很多路要走, 但是却也有很多规律可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

一是要打造标准化流通网络。农村流通网络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经营方面, 另一个是基础设施方面。经营上, 以标准化为核心的连锁经营用统一形象、统一品牌、统一价格来保障对商品质量的控制, 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在基础设施上, 要重视通用的物流设施的建设, 对城乡一体化的物流设置无缝连接打好基础。

二是要因地制宜创新流通模式。目前, 批发流通模式仍是农产品和工业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对工业品来说, 批发零售模式已经毕竟成熟, 但对于农产品来说, 批发零售模式相对来说就有点显得不足了,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中间商囤积农产品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流通环节长短不是关键, 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提高交易成功的效率最重要。

三是积极推进流通技术现代化。在信息化条件下, 要积极引入最新的流通技术, 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流通设备要积极考察, 符合条件的就积极引入, 提高流通效率, 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稼琼, 祝合良《.城乡一体化与商品流通体系建设》[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

[2]赵洁, 冯华.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9.8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9

一、当前农村犯罪特点

(一) 农村犯罪类型主要以侵犯财产权益犯罪为主并且对妇女和儿童的性侵犯案件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

近年来, 农村犯罪类型虽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但其中盗窃、抢劫等侵犯群众财产权益的犯罪在农村刑事案件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据相关调查表明, 河北省侵犯财产犯罪占刑事案件总量的70%以上[1]。农村强奸、强制猥亵妇女儿童的犯罪占农村刑事案件一定比例, 其中主要表现为对留守家庭妇女和儿童的性侵犯。从媒体大量相关报道中看到:苏北农村“留守妇女”成强奸案主要侵犯对象;安徽临泉县一男子17年强奸百余农村留守妇女;某地男子性侵农村留守亲外甥女达5年;根据河南省某院通过对2007年以来所公诉、审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 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 占同类刑事案件的34%。

(二) 农村犯罪所危害的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外出务工的留守家庭

农村大部分成年男子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家庭”成为农村普遍现象, 而如盗窃、强奸、猥亵等所直接侵害留守家庭人身财产权益在同类刑事案件中占据较大比例。直接针对留守家庭的性犯罪案件在上文已作出说明, 此处不再赘述。针对留守家庭的盗窃案件据有关数据显示, 约占农村盗窃案件总量的63.1%。

(三) 农村犯罪主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法律知识缺失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以海南省为例, 海南农村刑事涉案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8%,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6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5%, 对于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法制意识淡薄[2]。农村犯罪主体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为未成年人犯罪占据农村犯罪总量的较大比例。据有关数据显示,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以平均每年上升13%递增且犯罪率以每年8.3%增长[3]。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案件中, 以团伙方式进行共同犯罪尤为突出, 主要涉及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等犯罪。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二、当前农村犯罪原因分析

(一) 乡镇派出所辖区面积大、警力配备不足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等条件的限制, 地方财政无法提供农村大部分地区所需要维护地方治安工作足够的警力[4], 一个仅有几名正式民警的乡镇派出所无法全面维护乡镇辖区数万人村庄治安工作, 这也就会出现部分农村地区处于无警力维护治安的盲区以及出警不及时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也是农村地区犯罪频发一重要原因。

(二) 在经济发展规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随着中国人均GDP在2006年已经超过2 000美元, 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发展的高风险期[5]。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部分农民由于经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之受教育程度低且无一技之长, 在市场经济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农村社会内部环境因素的变动

在现在农村成年男子不满足在家务农低微的经济效益而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 所以, 在农村地区普遍出现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然而, 成年男子作为家庭顶梁柱是家庭财产权益和家庭成员人身权益的捍卫者和保护者, 他们的外出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加之“黄、赌、毒”等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使得部分原本纯朴的农村人价值观发生严重的扭曲, 基于某种丑陋心态或者目的将其罪恶的魔爪伸向无辜而又无助的广大农村妇女和儿童。

(四)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增加

笔者认为, 主要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首先,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尚不能完全辨别是非和易受不良诱惑的诱导, 并且未成年人情绪不稳定而易冲动, 因而很多时候犯罪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成年人一时冲动、做事不计后果造成的。其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不仅表现为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暴力式的家庭教育。而且还存在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使得未成年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不当或者缺失的家庭教育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使得未成年人很容易染上恶习,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再次,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国家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是部分农村地区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在未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情况下中途辍学。再者, 学校片面看重升学率, 存在重教育轻育人的严重偏差, 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学生、班级、学校片面的以成绩的优劣为标准划分为不同等级, 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被划分为等级低学生的心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6], 有的甚至辍学。无论因为何种原因而辍学的未成年人在脱离学校、家庭和社会监管很容易走上犯罪的不归路。据有关数据表明, 辍学回家的未成年人犯占未成年人犯人数总量的61.3%[7]。最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以及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的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五) 法制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大部分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

乡镇党政领导及村民自治委员会对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之经费较少进而没有对农村法制宣传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农村法制宣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农村法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既存在法制宣传对象针对性的缺失, 也存在法制宣传工作重点内容突出的不足[8], 眉毛胡子一把抓, 基层领导在农村法制宣传工作上没有真正按照“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要求为人民服务, 广大农民群众的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三、预防和减少农村犯罪的几点建议

对于预防和减少农村犯罪, 很多学者主张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教育、社会等手段多管齐下, 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农村经济秩序, 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障和救助体系, 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积极开展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训等等[9], 这些意见无疑对防控农村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笔者认为, 首先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引导、教育,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一,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正确、充分、能动地履行其监护职责, 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和对未成年人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并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树立榜样。其二, 学校教育改变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办学理念,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和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其三,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净化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 指导并协调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娱乐场所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 扫除“黄、赌、毒”等不良社会习气进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娱乐、生活环境[10]。其四, 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为原则对未成年人实行感化教育, 使其意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减小再犯的可能性从而重新步入人生正轨。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此次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对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诉等一系列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更好引导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制度的设计, 不仅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 同时也是基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强的考量。其次, 加强法制宣传,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前提, 懂法、守法、用法、爱法对于未成年人更尤为重要。因此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与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基层党政机关更为突出。基层党政机关及村民自治组织对法制宣传工作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加大宣传力度, 调研未成年人法律服务的具体需求, 根据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理解能力等制定法制宣传工作的具体形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突出法制宣传的重点, 如加强对未成年人关于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刑法、民法等法制宣传[8]。切实认真贯彻落实法制宣传工作进而弥补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的不足, 让未成年人解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了解犯罪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摘要:农村犯罪问题的日益严重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严峻挑战。鉴于当前农村犯罪呈现犯罪侵害对象以留守家庭为主、犯罪类型多样化且以侵犯财产权益的犯罪为甚、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等特点, 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对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犯罪,犯罪特点,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学超.河北省农村犯罪调查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33679541797.html, 2008-10.

[2]杨雪云.对当前农村犯罪控制的社会学思考[J].公安研究, 2005, (7) .

[3]中国“90后”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激增8成犯罪受网络影响[EB/OL].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shjw/20101109092031.htm, 2010-11-9.

[4]邱帅萍.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犯罪问题探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5]陈鹏忠.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特征分析——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 2009, (1) .

[6]张桂荣, 宋立卿.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矫治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

[7]康丽颖.越轨与失控:中国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状况研究[J].中国教师, 2007, (11) .

[8]吴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研究[J].中国司法, 2012, (6) .

[9]安徽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安徽省农村刑事犯罪问题研究[J].安徽省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7, (6) .

新农村建设下法律援助 篇10

1 农村土地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成了农村建设层面及发展层面的1个指标, 依照相应规定,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奋斗目标, 因此, 我国将农业层面的生产及合作社的建设当作建设核心, 以此实施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世纪末期, 我国首先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观, 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观中, 新农村建设内容则是其中1个首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观也不断获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关注。

2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管理在工作中产生的欠缺内容

对于我国乡镇级的土地运用而言, 虽然也通过政府的整体规划对农村土地管理运用的规划方案进行设计, 可是, 在大多数的农村土地管理内并没有获得详细、专业的落实, 大部分是通过农民自动组建规划并执行, 欠缺可靠性及科学性, 从而令农村土地管理产生欠缺部分。

2.2 落实困难的基本田及耕地保护措施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基本田及耕地保护工作, 可是在真正执行当中, 却通常无法获得真正落实, 令农村土地管理的作用无法发挥。所以, 农村产生了许多例如劳动力流失, 农田流失严重的状况, 还产生了为了眼前利益, 而进行有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违法事件[1]。

2.3 农村灾害防治工作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都较欠缺防灾意识, 对于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和治理层面的意识还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 它的具体工作方式相对落后。而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 我国的相应部门还没有完成地质灾害测防体系的创建及完善, 这就令新农村建设在制度、技术等层面无法获得有力支撑。

2.4 农村土地转用及征收管理层面的问题

农村征地程序太过简单, 缺乏对征地过程的告知、确认及听证程序, 不具备规范性。没有依照国家和政府批准而执行公布实施的征地年产值标准等规定, 对村民执行征地补偿标准等层面的公开解释。在征地中, 没有对农民的征地参与权、知情权等执行良好的维护, 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3 新农村土地管理意见

3.1 坚持杜绝耕地产生违法现象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 而土地大多数都用在农业种植, 所以, 关于农村耕地管理工作已经变成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 只需将农村耕地管理做好, 才可以更加良好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 进而真正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提升农村务农人员收入, 这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管理工作而言, 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当地土地审核需求, 不可轻易审批农村耕地的工业圈地申请, 有些区域还将耕地改成池塘, 此类土地使用形式并不被批准[2]。

由于当前农村工业化建设进程的提高, 在许多农村地区都申请工业用地, 政府部门对这类土地审核工作也需提高, 对土地的应用目的、申请审核布局等均需要执行细致的审查, 提高政府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力, 保障土地不会超脱政府的管理能力。对农村工业产业建设而言, 需要企业严格依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标准, 严格依照政府土地管理政策执行土地使用及管理权, 产生违规现象应立即收回。

3.2 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

农村土地中应用类型里占面积过大的还包括农村宅基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政府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 透过集中管理形式对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执行管理, 不可存在1户人家申请多个宅基地现象, 确保人均占有宅基地面积的平等性及平衡性, 不可产生超标占据宅基地现象。

3.3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执行工作, 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透过强化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来保障政府, 及时掌控农村土地使用情况, 以保证政府工作可以真正处于保护农民利益的方向进行, 发现具有危害农村人口土地权益的情况应当严格办理, 并通过对农村人口形成的影响建立专门资金补偿制度。

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一蹴而就, 对于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而言, 应当尽快给予解决, 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 保障农民利益, 进而改变农村生活水平, 土地资源成为社会群众发展及生存的保障, 所以, 解决土地问题可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质, 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所以,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前, 农村方面正在执行大量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变成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里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隆毅.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3) :46.

新形势下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11

在农村人口尚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素质有所提高,依法治理的环境获得改善。但是,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1.农村法治的含义

农村法治是指在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以实现村民自治为核心、以培育农民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为目标、以建立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公共机制为关键的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力量的有机统一。

2. 农村法治的特征

2.1农村法治建立在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 所谓国家法,可以被一般地理解为由特定国家机构制定、颁布、采行和自上而下予以实施的法律。此外,国家法还兼指其所构成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而民间法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对于农村的法治实践,既不应理解为是国家法律制度或秩序对农村非正式制度或秩序的简单“吞并”、“改造”和“挤压”,也不应理解为是农村非正式制度秩序的完全“自治”及对国家法律制度或秩序的分庭对抗与平起平坐,而应当理解为是两者在农村社会中的相互“分工”及“配合”,也就是说国家法与民间法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

2.2农村法治的核心是实现村民自治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薄弱环节。而村民自治的实行,充分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的巨大成就,初步确立了村级民主建设的原则和框架。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加了基层工作的透明度,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民主行为,即参与基层政权的活动,参加基层经济组织的决策、管理与监督,进行基层社会生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而逐渐形成人民管理国家的必要的政治行为基础和社会心理环境,加快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民主化进程,从而使农村社会生活走向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同时,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就成为了农村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2.3农村法治建设的过程应该是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两种方式的有机统一 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与社会演进型法治相区别的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事实上,法治实践通常也被理解为:国家法律制度或秩序的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向广大农村地区及农村非正式制度或秩序的不断向内收缩的过程。但是在农村,当国家法律与中国民间社会传统的伦理、习惯和民众法治心理有较大差异时,法律实施的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社会自己演进而来的“民间法”有着很深厚的民众认同基础,因而也具有了强大的实施力量。法律的力量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经验之中,正是由于人们凭经验感觉到法律对自己来说是有益的,所以才能够用真心去支持和拥护法律。 “民间法”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社会的一种社会规范,它在社会所产生,同时又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行为,由于产生在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中,它易于为其调整对象所接受,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当前的乡村法治是不成功的,乡村社会不认可超越他们需求的现代法律制度,农村法治建设走一條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才是现实的选择。

3.优化农村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3.1新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 基本法律原则是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的确认和体现,对于一个法治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在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恪守基本法律原则,保证农村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根据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目标定位和适用范围,按照法律原则的自身属性和要求,

3.2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 落后的法律意识与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需要极不相称,要在农村全面实行法治,必须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精神的建立,作为农村法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3.3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与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对传统农村社会以宗族关系和伦理调整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村民自治还不健全、不规范,尤其是农村封建意识和宗族观念的消极影响还远远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必须把依法推进村民自治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层次和水平。要坚持以民为本,把保障和实现村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教育和引导村民增强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要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3.4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整顿司法秩序实现司法公正 城乡差别的加大,从法律的层面看,就在于农民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特别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的政治平等权、经济平等权和社会平等权缺乏法律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产生这种差别的深层原因,加快有关农村立法工作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总之,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重新配置和运作,能够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基础秩序,从而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人身权利和实际利益。在次基础上应当保证所立法律制度的公平与公正,还应加强农村司法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坚持司法独立以保证农村司法的公正。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住宅建设探讨 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而新房舍,即农村的住宅,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农村住宅在规划布局、设计、建造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

1 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实施以前,《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虽然提出制定村庄规划,但是很多地方都未制定或者规划要求粗略。以南宁市下属郊县村庄为例,75%的村庄都没有制定规划。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建设标准,常常出现:村庄功能不合理,缺乏公共用地或公共场所年久失修,未预留基础生活和生产设施用地,影响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农户分散居住、乱建和滥建住房,占用良田,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2)基础设施滞后、共享性差。

不少村庄存在“四无”,离现代生活标准较远——无安全的自来水,无集中供热、供暖,卫生条件差,无下水管道、淋浴间和冲水厕所,无垃圾集中处理。电线乱拉,存在安全隐患;广播电视、通讯信号差、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村庄规划缺失,农户自筹自建各家配套设施,造成村内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服务能力较弱,已不能适应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没有村庄规划或执行不到位,对乡村地质没有探测。随着人口增加,很多房舍建在生态环境薄弱区,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土壤和水体,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或处于地质灾难多发区,存在安全隐患;大规模建房和开垦,周边的树木和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泥石流和滑坡的风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4)住房设计不合理。

农村住宅建设前很少进行地质勘测和基础设计,住宅的基础主要是参考其他民房的情况或按常规砖基础1 m埋深进行建设,甚至有些农房都没有基础,抗震和防洪能力较差。尤其广西是著名的喀什特地貌,地下溶洞体系复杂,由于没有地质勘测和专门选址,不时发生有农民住宅选在溶洞上方,地基不能承受房屋重量而发生塌陷的事件。

农民也很少聘请设计师进行住宅建筑和结构设计,住宅设计主要参考别人的住宅或是凭经验,难免存在功能布局不合理、采光通风不良等问题。在结构设计方面,常常出现建筑选型不合理、结构布局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无抗震设计,缺乏构造柱、预制楼板无锚固,直接搭在砖墙上等。

为解决农村住宅设计问题,地方政府也曾组织了一系列的农村住宅设计竞赛,编制了标准住宅推荐图集。但是部分设计作品未考虑农村的实际生活,单纯把城镇的生活方式搬到新农村住宅设计中,不适宜农村生活。

5)施工质量无保障。

农民住宅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农民收入较低,或减少钢材用量,或选择的便宜材料是假冒伪劣产品,建材质量无保障;b.不按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主要依靠包工头的经验,无法保证房屋的强度、稳定性和抗震、防火等方面的要求;c.施工主要依靠包工头组织未经培训的当地农民进行,施工技术不到位,存在工程质量隐患。

6)地域乡土文化缺失。

由于缺乏乡村文化古迹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可能成为一场新的文化破坏活动,造成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照搬城镇住房样式、千楼一面的缺乏文化灵魂的建筑,对当时长期保留的乡土文明形成毁灭性打击。为避免对当地乡土文化产生无可弥补的破坏,一些地方政府也日渐关注乡土建筑的保护,并组织开展村庄风貌规划和设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部分政府官员对古建保护存在认识方面的问题,单纯借鉴其他地方的建筑,不考虑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从个人审美出发,造成村庄风貌规划和设计失败。以广西富川县“状元村”——秀水村为例,该村建村历史1300多年,出过133名科举进士,村内存有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但是开展新风貌改造后,除村中心的集会场尚余遗韵外,一个依山傍水、古韵悠然的瑶族古村落“消失”了。

7)建筑节能技术尚未普及。

农村住宅建造技术简单,缺乏建设科学性,缺乏最起码的热工性能及防潮防腐措施,导致住宅保温隔热性能差,能耗大,舒适度低。随着绿色建筑日益受重视,农村住宅未来也将推行建筑节能。目前适合农村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和相关研究也相对匮乏,套用城镇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建造成本较高,农民难以负担。

2 造成农村住宅问题的各因素分析

2.1 政府

1)城乡两极分化发展,农村成为被漠视的区域。虽然中央政府看到了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带来的危机,但是几十年造成的局面,不能在短时间内扭转。

2)地方财政用于农村建设的较少,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忽视了对已建农村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破坏。

3)关于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材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完善,无法可依。已有的制度,既缺乏宣传,也疏于监督管理。

4)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重视度不够,未能对农民建房进行引导并给予相关的技术指导。

5)对当地建材市场和施工服务市场,未实施准入制度,较少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缺乏规范和日常检查,埋下建材和施工隐患。

2.2 农民

1)经济实力不足,造成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建设,无力聘请设计师和有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建设,无力购买质量有保障但是价格较高的建材,只能选择价格较低的建材,如生锈的钢材、土砖等。

2)住房建设方面的知识不足。很多农民对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材等方面缺乏基础性知识,常常想当然建设,没有意识到背后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如房屋没有地基、采用空心墙等。地震造成大面积农房倒塌,除地震强度较大外,房屋设计和建设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另外由于缺乏房屋建设知识,所以也无从判断请的施工队是否具备施工能力和经验。

3)思想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在调查中,农民很少意识到可以请设计师来设计,要不就是一味认为设计师很“贵”,不愿意掏钱支付;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建设知识,也意识不到请有资质单位进行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心存侥幸,一味压低成本。对于房屋建设的政策、规定和流程等不重视,也无处得知。

2.3 设计院

承接农村住宅设计,单体建设规模较小、收费总额低,同样时间的机会成本高,并且与农民签约存在不履约的高风险。所以从投入产出角度,设计院忽视农村住宅设计,根本不愿投入较大精力研究农民住宅。另外,设计院和农民之间也缺乏平台进行联系,农民即使想出钱找设计师,也不知该如何做。

2.4 施工单位

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也同样因为机会成本高、派遣施工人员现场施工的人力成本高,而农房规模小、施工费总额低而不愿意承接农房建设。派遣到现场的施工人员也因奔波辛苦和收入低成鲜明对比,而无人愿干。农房建设大多由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的建筑施工队伍承建,无质量检验制度、无专职质检人员、无安全保障机制。这些施工队常是一些返乡农民工,凭借着打工时学到的手艺,带领几个学徒就开工了,对建筑理论、规范一窍不通,施工技术也不成熟,农村建筑质量难保证,施工安全难保证。

2.5 材料供应商

对比城市,建材运到农村的运输成本高、经过的流通环节多,造成村子里的建材的价格比城市高。因此农村建材市场监管缺位,农民又缺乏相关知识,只青睐低价产品,建材供应商大肆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3 措施建议

1)增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在政策引导、技术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确实发展好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经济能力承担自建房。

2)明确乡村规划的地位,设立专项资金,切实做好乡村规划,对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集约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建设进行规定和引导。

3)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内容,其开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乡村基础设施有钱做、有人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规划的重点内容,强化实施。

4)政府组织专家、农民代表和农村住宅建设各参与方共同制订和完善地方乡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材等方面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对农村住宅规划、设计、建设、建材市场等进行监管。

5)拓宽农村住房金融融资渠道,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农民建房提供资金支持,也弥补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

6)政府组织设计专家,下乡给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宣传相关的建筑知识和农村建设政策和制度,提升农民的住宅安全意识、增强农民对住房质量的关注,更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并且对当地的施工队进行培训,实现施工准入制度。

7)设立农村住房建设信息平台,帮助农民与设计院、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联系。

8)为增加农民住宅项目对设计院和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的吸引力,也保证地方乡土建筑文化的承袭,建议以村为单位,与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设计院根据地方特色、地质情况和乡村规划,设计出村内基础设施和代表户型的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施工单位完成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分批进行农民个人的住房建设,并对当地的施工队进行培训。由当地施工队完成零散的住户的建设,施工单位定时进行施工质量检查。

9)政府的乡村住宅标准图集竞赛的方式值得保留和发扬,鼓励设计院对农村住宅和乡土建筑进行研究,提升农村住宅设计水平,改善农村住宅的质量,传承乡土建筑文化。

10)鼓励科研单位开展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提出成本相对较低,且节能效果较好的措施,并制定成标准图集,在农村建设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梁阳,董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课题——我国村镇住宅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建筑科技,2011(3):20-28.

[2]范冬英,陈燕明.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30-33.

[3]吴维海,吴应库.我国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城市建设,2010(12):50-54.

上一篇: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下一篇:肉羊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