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精选12篇)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1
摘要:音乐欣赏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 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准则,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艺术表现力
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是美学在音乐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它的任务和作用是按照美的规律, 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欣赏音乐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 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
我国近代美学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为“四育”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所以施教者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而且, 作为受教育者, 除了意志、智能外, 还有感情问题, 要培养健全的人格, 就得用美育来陶冶情感, 塑造性灵, 使“知识和感情两不偏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进行美感教育, 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音乐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音乐欣赏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关系。音乐优美的旋律, 展示出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而美好的艺术境界本身, 又加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一课中,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聆听那悠扬的马头琴声, 任凭学生们的思绪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老师在随后的讲解过程中运用情景演示, 随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 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 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
从教学情绪与学习心理的主体来看, 审美教育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也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一,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积极的情绪体验, 诱发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热爱音乐、探索音乐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与之相应的学习行为, 属于心理学中“意志行动”的范畴。依据心理学原理, 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而构成意志动机的, 除了理性的认识因素之外, 还有非理性的感情因素。一般地说, 那些在音乐欣赏中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学生, 大都与特定情感的强大推动力分不开, 并非仅仅出于对学习目的的理性认识。音乐欣赏的实践证明, 加强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就是因为审美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总之, 在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音乐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 离不开他们对音乐的爱, 而对音乐的爱, 离不开对音乐所产生的美感, 这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以美启真”发生作用的机制, 是审美感和理智感的内在联系。人类主要的三种社会性情感联系和制约, 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真、善、美的一致性。由此, 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就可以指引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探索“真”的知识。“真”和“美”的联系,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是随处可见的。历来歌曲的题材, 都是以“情”为主, 来表现艺术的真。真、善、美, 它是音乐艺术所追求的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者结合得越好, 就越完美。
第三,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 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 密切师生关系, 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对音乐的审美愉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 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 打动学生的审美情弦, 激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长期以来的音乐欣赏活动经验充分证实, 凡是学生有兴趣的音乐欣赏课, 几乎都是因为教师在其过程中倾注了强烈的审美感情。所以, 音乐欣赏活动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优美的旋律为纽带, 沟通了师生双方的感情, 密切了师生关系, 使师生双方自然萌发出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反过来强化了师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形成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2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一个必须由感性切入的心理活动过程,其特点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作 者:诸金飞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特点 途径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3
【关键词】音乐审美 音乐基础知识 功能 目标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31-01
顺应形势的发展,各个学科都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音乐方面,也应该探索新型的音乐教学,破除以往的守旧模式,在音乐基本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把音乐审美融入教学之中,就要掌握音乐教学与审美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较好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在原有的音乐基础上进行改革,顺应素质教育的背景,在确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时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學内容方面,改变以往的繁重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改为短而精,这样让同学们容易理解;还有就是教学方法,将以往的枯燥教学,改变为多元化教学,引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为目标,要顺应形式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案音乐教育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现今的音乐教育不能以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下去,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和音乐审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两者缺一不可。单一的知识教育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单一的审美教育则会让学生不理解,所以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把基础知识打牢,而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基础课程时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旋律流畅,容易记忆的歌曲时,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先进行歌词、旋律的学习再进行基础知识的引入,这样能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采取比赛的方法进行,保持同学们的激情,更能让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寻找正确的方法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要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进行创新,继续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再将审美能力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并且保持这种热情,将会在审美能力上有很大的进步,为此,要准确把握基础知识和审美教育的关系,这是音乐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案,为以后的教学指引一个发展的方向,让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断地完善音乐教育,其目的是要不断完善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自身品德。追根溯源,古代的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来改变人的品性的。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的。所以,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它包含四种主要功能:①育人功能,使人品德高尚。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个人品德,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观念。②智能功能,使人聪明起来。学习音乐,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在各项音乐练习中会让同学们的字体进行一定的配合,对脑平衡有一定的益处。③健康功能,使人心理、生理健康。在音乐活动中,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心理过程,创造出动听的音乐,用音乐表达情感,这是对人心理及精神的良好影响。④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造美、审美功能。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升华,陶冶人们的情操,磨砺人们的意志,优化人们的性格,这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使人们进一步的完善自己。大学生音乐审美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符合现状的教学方案。通过他们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在各个方面进行审美培养,全面的了解我国文化,将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建设。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中。
在要求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老师更应该树立榜样,为同学们做一个楷模。教师对音乐教育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形象,给学生以愿意接受的基础。音乐是传输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音乐来表达出教育工作者的丰富情感,表达出对工作的诚挚。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去教化学生,让学生领悟到音乐的真正含义。投入感情将课堂变得丰富、精彩,用感情去分析每个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力量,这才是我们想要传授的音乐课程。让我们用情感和旋律交织、编织成最温馨的场面,指引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堂里,一起畅想。教师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喜欢上你的课堂,将心比心,付出最真诚的情感,将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老师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才会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和想法,才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艺术观,才会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培养最完美的技术人才,这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搞好音乐艺术教育,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她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要在音乐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己,为艺术教育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试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篇4
音乐欣赏活动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普通人来说, 他或许从未参加过任何的音乐创造活动, 甚至未尝试过音乐的演奏或演唱, 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有过欣赏音乐的经历。音乐欣赏是人们接触音乐艺术的基本方式, 聆听、感受音乐的美, 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却很少被人门关注, 以至于很多人的欣赏能力有限, 欣赏水平低。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价值, 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最终提高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美, 是通过客观的音响手段, 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被欣赏者所感知的。它既具有一切艺术的审美的共性, 又有其独特的审美个性[2]。所谓审美, 它是指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在心理和生理上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感知。体验和创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过程, 它是在审美者的主观因素作用下, 通过特殊的音响感知, 心灵的体验和自由理性创造的三个关联环节来达到审美目的。一个音乐欣赏者怎样才能更好的接受音乐中的审美教育呢?
一、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
音乐的审美价值往往与其他价值混合在一起[4]。例如, 音乐艺术表现中, 包含了审美价值与真善价值混合, 而且音乐具有其他很多价值:保存生命的健康价值, 塑造人格的道德价值, 开发人类才能的智力价值等等。
(一) 健康价值
先说下它的健康价值:音乐可使人类身心健康获得健全的心理、生理发展, 音乐的健康价值主要体现于保健与治疗两个方面。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明确指出:“适当的享用音乐, 可以大有助人的身心健康”[2]。音响的整体结构对人的心理结构产生物理和化学两种作用。音乐有规律的振波, 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听觉神经传入人的体内,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 使内分泌系统产生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激素, 对人的循环系统起到了激活和调节的作用, 可以促进人的新陈代谢功能。
(二) 道德价值
音乐具有引人向善, 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崇高理想, 良好的行为, 优秀人格的道德价值。我国古代的《乐记》就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 所谓“乐者, 德之体也”, “乐者, 所以向德也”, “乐终而德尊”[3]。首先, 音乐美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其次, 音乐美可以塑造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而且音乐的审美可以培养人良好的性格, 使消极的性格得以转化和改变。第三, 音乐美的鉴赏和实践还可以培养主体的意志力, 使之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 向目标不懈努力的韧劲。
(三) 智力价值
音乐的智力价值获得了很多哲学家, 科学家的充分肯定。他们一生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音乐的欣赏与演奏可以调节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 使其有规律, 有节奏地交替运动, 协调的工作,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节奏。
由此可见, 音乐美可以从真、善、美的角度全面塑造人类, 培养丰富的积极的情感结构与探索真理, 寻求客观规律的创造力, 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 使人趋向于美好的事物, 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与先进的思想意识, 良好的性格本质, 使人逐步自由地, 自觉地运用美去创造世界, 使人的价值与外在世界的价值都能充分实现。
通过音乐的审美实践, 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逐步完善, 并且逐渐形成热爱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价值定向。这样就可以使人按照审美理想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与行为, 去判断社会与自然的美丑, 赞美美好的事物, 痛恨那些丑恶的现象, 通过音乐美的欣赏, 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就会积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上, 形成以审美的态度与眼光来对待客观事物与知觉能力[2]。具有这种心理结构的人, 在先进的审美理想的引导下, 就会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 也会用先进的审美理想与美的规律来改造社会与世界, 使社会结构、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协调在美的旋律中。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一) 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音乐学生的美学修养, 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而音乐作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的艺术, 无论从制作表演或鉴赏的角度去把握和运用它并非易事。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 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 可以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身心障碍和人格障碍, 让学生承担应有的学业责任, 以而逐步完善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如:勤奋、勇敢、谦虚、细致、进取、乐观等, 以最大的限度防止学生养成自备、骄傲、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消极的性格特征[6]。
现在很多青少年都盲目地追求时尚, 赶潮流, 赶时髦。他们都以所谓的时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从而勿略了时尚的本质的内涵。他们盲目地跟随大众的脚步, 用自己的“时尚”的审美观去判断身边的所有东西。凡是过时的都会被他们以冷漠的态度去对待, 无论它是古典或经典的, 凡是现阶段非常“火”的东西都会被他们列入“时尚”一栏从而不假思索地追求, 无论它是好是坏, 他们存在这样一个误区, 总认为凡是时尚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 无论它对我们的影响如何这就说明了现在的青少年的审美观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 快速变化的时代, 这种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特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性的中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中学生虽没有学习过审美的教育课程, 但都已不知不觉地, 自发地参与了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审美活动中。由于这种审美活动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因此, 不少同学形成了比较简单、初级、低俗的, 导致缺乏审美修养的审美观念。可以说, 现在不少的青少年都存在着审美心理误区, 这些误区不但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甚至污染中学生的心灵。
随着经济的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学校教育面临着变化巨大的社会坏境的挑战, 人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在发生着变化,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构成影响青少年审美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盲目偏爱流行歌曲, 将更能体现音乐美的严肃的音乐抛到一边, 是中学生的一大心理误区。流行歌曲不是不可以唱而是应该有选择地唱。青少年应学会欣赏严肃音乐, 培养高雅的音乐审美观。
当然在音乐审美中, 教师对审美客观所抱的态度和看法都是由审美观决定的。审美观在分析音乐作品, 判断音乐的优劣, 选择音乐作品, 探讨音乐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来。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观点, 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 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 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我们倡导以真为美, 以善为美, 以纯朴为美的正确审美观, 已达到美化社会, 美化生活, 美化心灵的目的。三者完全协调一致, 一切科学真理从来就是朴素无华, 一切社会道德也就是朴素无华。这些就是我们倡导的审美观。
(二) 具有领会和体验美的修养
人的听说系统是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一般功能之外, 人的听觉还有另外一种特别功能——审美功能。而听觉的审美对象——音乐, 便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当一个人欣赏时, 他不仅仅是在满足一种个体的生物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 音乐活动实现了它的个体与整个人类文化的认同, 显示出他作为人类成员所具备的特殊本质力量, 因此, 同人类其他审美活动一样, 音乐欣赏无疑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具体体现。
怎样才是具有领会、体验美的修养呢?一是要感受音响效果对我们生理心理带来的直接感受, 然后必然要进入情感体验阶段[4], 由于音乐艺术在表现情感上具有相对的明确性, 在描述事物上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我们听完一首音乐后, 就会拼接初步的感知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情景, 对作品的思想性与哲理性, 对音乐的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的特点等方面, 会客观地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在主观上进行心理的情感体验, 思维联想, 从而把音乐的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使自己引起情感的共鸣, 直到完全理解其艺术的真谛, 从而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当然, 由于人的在文化素质和音乐知识、艺术修养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欣赏和理解也必然会存在差异。音乐的美以及包含在音乐作品中的种种有价值的意义和内涵, 都需要经过心理的过程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 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聆听才能最终实现。
但是, 对感情体验想要有进一步的要求, 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做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 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 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 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 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
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 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听觉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就是通常所说的, 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 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 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 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 我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 而是要说明, 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性的体验之中, 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三) 音乐欣赏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音乐欣赏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是非常重要的。兴趣, 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产生这种意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情感原因, 二是需要的缘故。这种需要既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 比如人们对高质量音响器材的兴趣, 多产生于物质需要 (不排除精神需要成分在内) [2], 而人们对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的兴趣, 多产生于精神生活的需要。
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有趣阶段、乐趣阶段、志趣阶段。有趣阶段的音乐兴趣是一种低水平的、不专一不稳定的兴趣。乐趣阶段的兴趣比较专一而且稳定, 志趣阶段是兴趣的一种高水平、较为专一、稳定的兴趣, 因此, 这个阶段的音乐兴趣已经不再是表面的了, 而是要探求音乐事物的本质并期望掌握其规律, 搞出一定成就。因此, 志趣阶段的音乐兴趣将学生引入成才之路, 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针对音乐来说, 兴趣是人们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关键的。情趣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在学校, 如在音乐教室、琴房、楼道墙壁上悬挂一些音乐家的画像或贴一些音乐格言, 经常组织欣赏、讨论音乐家的优秀作品, 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另外可以组织参加各种音乐社团, 如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等等。好的家庭环境对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也很重要。另外, 学生能否更好的发展音乐的兴趣, 往往受音乐老师的影响非常深, 音乐老师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良好的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以及穿着仪表, 对学生的兴趣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 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马克斯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一首优美的乐曲, 无数听众为之倾倒, 但在有些人身上唤不起任何反响, 他们似乎对音乐的魅力无动于衷。除了兴趣的偏好及环境, 心情等偶然因素影响之外, 不同人在音乐美的感受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但正如人的其他能力一样, 音乐方面的能力也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发展, 且不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能力需要一定技能, 技法方面的训练, 即便是欣赏音乐的能力也需要在长期的熏陶和培养下逐渐地形成。“乐感”即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它一方面含有先天的成分, 另一方面也凝聚着后天的培养[8]。
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听众, 如何通过后天的时间活动使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呢?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 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归纳起来, 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 了解这种艺术的直接途径是聆听, 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音乐听觉, 因此培养欣赏能力的关键在于多听, 听得越多, 就觉得它有发掘不尽的美, 这是音乐艺术的特性, 我们若要领会音乐的美, 就必须使自己的听觉适应音乐的这种特性。
2、加强音乐记忆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中, 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音乐记忆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记忆力, 才能把流动的音符, 听觉中的印象综合起来[5]。实践证明, 人的这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要锻炼这种能力, 先从短小的, 结构简单的乐曲开始, 从小渐大, 由小入深的反复聆听一些作品, 当我们对音乐的旋律, 节奏, 和声等不再感到陌生, 并能在较短的时间迅速掌握它们之后, 我们的欣赏能力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3、广泛地涉及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不断扩展音乐欣赏范围
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只习惯欣赏一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欣赏者自己对音乐应该有所选择。事实上人在任何欣赏趣味上都有所偏爱, 但那些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音乐, 我们也不能否定它的价值。人类的音乐创造无比丰富多彩,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 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大量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此外, 各民族的传统音乐遗产也是十分丰富的, 以汉民族的音乐来说, 民歌、戏曲、说唱、舞蹈音乐及各种形式的器乐作品, 都是我们培养乐感, 提高欣赏能力不可或缺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也同样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通俗性、娱乐性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了使自己有一副“有音乐感”的耳朵, 就必须经常地, 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 不断地拓宽我们听觉的感受领域, 逐渐完善和提高我们音乐欣赏能力。
虽然音乐欣赏本质上属于一种感性体验活动, 表面看来, 似乎与理性, 知识及其它方面的素质并无直接关系, 但实际上音乐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 而且这种修养对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我认为音乐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音乐欣赏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其次, 综合音乐知识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 但对普通音乐欣赏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了解。除了提到的理论知识, 如果欣赏者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习一些演奏或演唱方面的技能, 对培养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他的思想观念, 知识水平都要受到这种环境的制约。音乐欣赏能力是一个人整体文化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部分能力不能完全脱离它的整体而独立发展。
要成为一名高品位、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者, 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价值, 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具有领会和体验美的基本修养。其次对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行更多的培养, 广泛汲取人类文化艺术中的各种成果, 不断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的深刻程度。最后, 我们必须把理性知识和现实经验同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结合起来, 使之服务于欣赏, 只有这样, 我们的各种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泛舟于音乐的得力风帆。
参考文献
[1]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260
[2]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35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9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17
[5][美]保罗-亨利.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135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452
[7]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114
[8]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351
[9][日]杜边护.音乐美的构成[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166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5
【作者】黄芳
【关键词】审美教育意义??中小学审美教育现状??中小学生特点? 【指导老师】李颖 【专业】音乐学
【正文】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个教育事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小学音乐教育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处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即美育,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但是许多例子数据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忽视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从而导致了音乐教育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使多数学生没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抓住情境、情趣、情感三大要素,将音乐教育的知识性、技巧性与综合艺术的情感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体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与重要意义
(一)音乐审美教育性质与任务、功能
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是美育诸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在音乐作为艺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和其他艺术一样,也具有三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大功能之中的任何一项都不会独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辨证统一的过程中通过审美功能实现来完成其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独特的审美功能为核心,通过利用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实现音乐的认识功能。它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我国的教育大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它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音乐审美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它以自身特殊的审美方式,发挥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音乐审美需求是人的审美需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审美式无法替代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乐美能使人的多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人们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们逐步达到自觉地、自由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达到高度统一。这是音乐审美的最根本的功效。
同时,音乐审美素质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具有“辅德、益智、健身、养性”等巨大功能,它能够培养人美好的道德情感,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消除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因素,使人接受创造音乐文明,进而成为具有较好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谐的文明世界使者。
(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用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教育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心理学家佩斯研究确认:大脑左半球控制人体右侧器官的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右半球控制人体左侧器官的立体图像和形象思维能力。此项成果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局限在语、数等功课中。学生整天使用大脑的左半球,使左脑长期处于极度兴奋和过度疲劳中,而右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左、右脑使用的悬殊不但会损害左脑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左、右脑的均衡和谐的发展,有碍智力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视觉的形象思维。音乐的这种特有的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因此,音乐对开发智力的巨大作用无需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2.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渗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对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抛弃那些低级趣味的嗜好,最终成为一个高尚有修养的人。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就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对于歌颂“礼让”政治的《韶》乐,赞不绝口,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感叹:“三月不知肉味”。而对于歌颂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则批评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充分说明,孔子已经看到了美育与德、智、体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地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这种提法跟现在提倡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相一致。
亚里士多德则更具体指出:音乐之所以必须学习,不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标,那就是:教育、深化心灵、精神享受。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欣赏者内心美好的情感被唤起的过程即是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美,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音乐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主要指通过对人的音乐美的感受,唤起欣赏音乐的情感过程,引起情感的激荡,造成情感的共鸣,在愉快中受到教育。
?青少年思想的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学校教育的德育,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学生,而这项工作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
二、对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通过实习,调查和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如下: 1.唱歌课的教学
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很不稳定,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准仪注意力,因此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2.音乐欣赏教学
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3.音乐知识教学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教育为核心”背道而弛。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 ?? 1.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完全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2.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小学生的特点,以提高音乐知识、技巧为目的,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甚至是反音乐的教育,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
三、中小学音乐课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根据上述中小学教育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把握情趣,情境、情感三要素,我对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音乐教学的初始,教师就应给学生讲解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及意义。?对音乐的审美形态-?-?“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是一个价值问题,它等于是在问:“什么样的音乐才是理想的音乐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辨别。在实习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容易满足人生理上的感性刺激和发泄需求,而且在音乐的制作上也越来越倾向于讨好年轻人。作为音乐教师,
管窥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缺失 篇6
关键词: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魅力的塑造。音乐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古今中外的先哲都不同程度揭示音乐的审美本质。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是将二者分开解释:审美——发现、感受、评价、欣赏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情趣——性格志向与喜好习惯。在《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一书中:审美情趣是个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某些审美对象、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调的喜好和偏好。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审美趣味又称审美情趣,是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和追求,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相比之下,后者的解释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教育家霍林姆斯基就这样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教育。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才是音乐开始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所以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因此,审美情趣的培养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是音乐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环顾我们的音乐教育,其现状不太让人感到满意,在教学中,往往太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音乐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更是抹煞了音乐的美育功能。
1构建音乐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感情的艺术,是培养爱的温床。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所以,对音乐教育的改进,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包括对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理解和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帮助审美个体形成审美经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审美活动的最后升华和理想形式的实现,还需要包括审美观念、理想、趣味等审美意识和价值标准的参与与调控。可见,构建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审美能力是个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价值联系的必需通道,是满足审美需要,接受审美意识的调控,形成审美经验的保证条件。
2合理构建音乐美育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音乐教育的效应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音乐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1)营造环境,帮助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愉悦、宽松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创设情境,加快情感投入。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达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本质就是情境感染。教师根据需要,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暗示,引发情感变化,加快情感投入,达到学习目的。
(3)感受音乐,引发情感共鸣。音乐是情感艺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必须有真情投入,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音乐教学实效。
(4)创造艺术,实现情感升华。让学生投人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得到情感满足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
3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曲目
中学生无论在音乐修养、语言、音量、音响幅度、音色变化、音域宽度、或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可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艺术表现力也较强。但是,学生的嗓音还处在不断生长变化之中,因此,要防止学生喊唱,以免损害声带。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来发声、演唱,相反能相对地缩短变声期,必要时也可采用低八度演唱,这对孩子是有好处的。由于身心的发展,对音乐作品,他们逐渐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合乎他们口味”的,他们会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课前课后要求老师教唱或组织听,不感兴趣或厌倦的,学生可能还会“捣乱”。不管是排练还是欣赏,在曲目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审美心理,注意趣味性,要选择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的作品,要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逐渐深化内心情感体验,使学生关注于音乐作品本身,引起情感共鸣,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如果长期唱那些远离青少年生活情趣的作品,学生就会丧失歌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无从谈起,美育在这方面就会落空。总之,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曲目,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養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可忽视技能技巧训练
在传统的歌唱教学实践中,教师都非常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却因过于枯燥和专业,结果人为地破坏了儿童的天性,丧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因而,在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出要淡化技能技巧的学习时,有些教师干脆直接进行歌唱教学,不进行技能技巧训练。其实,这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举个消除学生对高音恐惧的例子:什么是高音?当一大群人看完演唱会,都拥着往门外挤时,一个女孩突然尖叫了一声:“哎哟!谁踩了我的脚!”这声“哎哟”就是高音,你们生活中就可发出来,还怕什么?自然一点,慢慢地抬起双手,想着把声音顺着手甩出去!结果,学生都笑起来,气氛无形中就活跃了,再唱高音就好多了。
总之技巧与审美不该分离,训练应有机地渗透在审美体验之中,同时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变不确定为确定、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震撼”“情感撞击”“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孟湘砥主编.美育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
[2] 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3] 美学与美育词典[M].学苑出版社.
论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音乐行为 篇7
一、概述
1. 音乐审美体验定义
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 也是音乐艺术欣赏、批评与传达的纽带和条件, 没有审美体验就不会有音乐艺术创作等相关音乐的所有活动, 它是贯穿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传播过程中的精神活动, 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应, 有着被感应和精神需求, 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
再具些品味音乐审美体验的内涵, 则可见:音乐体验是我们对音乐的感应, 即音乐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对表现生命力的品性进行观察和反应, 从而获得对生命力的体验的动态过程。音乐体验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审美体验, 这三个条件就是:其一要有表现生命力的品性或任何标识性的素材;其二要通过观察和反应的手段;其三要分享感觉意识。在审美体验的三个条件中, 观察和反应是必要的手段。但将审美体验的发生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理解时, 观察和反应应当是这一动态过程中发生的必要音乐行为。因为审美体验不仅具有内在、淡然、疏远等特点, 而且还具有参与、外向、易感动等特点, 所以, 复杂的体验过程所伴随的音乐行为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 音乐行为
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音乐行为既表现于音乐欣赏者又表现于音乐创作者, 而联接二者的桥梁是音乐传播者。音乐欣赏者的音乐行为为音乐创作者提供创作音乐的动力, 包括音乐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音乐创作者的创作动力及其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既来自于音乐欣赏者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的审美体验的反馈, 亦来自于自身的音乐创作品位和造诣;音乐传播者以自己的传播方式刺激音乐欣赏者和音乐创作者, 甚至于影响音乐市场的导向。无论是音乐欣赏者还是音乐创作者再或是音乐传播者, 其审美体验决定着其音乐行为, 也即音乐审美感受力是三者间都要作用于音乐的物质。音乐审美感受力就是通过观察和反应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获得过程是由可识别且可改进到正在发展的行为组成的, 这些行为是伴随审美体验而存在的, 是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发生的音乐行为。音乐行为按照在审美体验中的不同作用, 可分为观察和反应的目的音乐行为, 创作、概念化、分析、评估手段的音乐行为, 珍视结果的音乐行为, 以及听赏、表演、作曲等从属音乐行为。其中欣赏音乐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音乐的理解和反应等审美体验都是通过欣赏发生的, 人们通过最基本的音乐行为来与音乐相互作用, 从而体验并欣赏音乐。
二、音乐审美体验中的目的音乐行为与手段音乐行为
1. 目的音乐行为
目的音乐行为从哪里来?首先从审美观察中来。审美观察是一种由诸多音乐附着行为组成的主动且外向的复杂音乐行为。它能使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表现性, 在参与音乐作品内在表现性的过程中, 会将认识、回顾、联系、识别、区分、组合、归纳、比较、排除、综合等诸多行为联系在一起, 从而实现对音乐体验的复杂感性整合。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 因具有音乐性而被观察到, 并因此而产生了审美反应, 实现了音乐审美体验的目的。这种体验是一种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完成是经由审美感性结构实现的。这种音乐反应可以分为音乐反应、非音乐反应和前音乐反应。另外, 音乐反应还可以分为感性反应、知觉反应和创造反应。在这三种反应类型中, 感性反应通常起主导性作用, 而知觉反应的延伸则是创造反应。创造反应不仅包括对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表现力做出反应, 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回顾和预想。感性反应、知觉反应和创造反应三者作为衡量音乐体验程度的主要尺度, 不仅相互依存, 而且缺一不可。
审美反应是通过审美观察而实现的, 审美反应是审美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可产生反应的表现力或条件而实现。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之间通过审美感性结构相互作用, 两者不仅同时发生, 而且相互依存。审美观察行为和审美反应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艺术创作中观察和反应二者的相互作用相同, 审美观察不能脱离于审美反应而单独存在, 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称之为审美体验。
2. 手段音乐行为
在音乐教育中, 听赏是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任务。能够让人更接近音乐创造性的三个基本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听赏, 因此, 听赏行为与创作行为密切相关。对音乐作品进行听赏, 可以使听赏者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中来, 从而使听众在与音乐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由此可见, 听赏是创造性音乐体验的重要手段。
内在创造性是音乐听赏的重要特点, 其使得可以对音乐开展创造性体验, 听赏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必要手段, 而且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音乐创作不仅与音乐审美体验相互依存, 而且关系极为密切。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别于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 主要在于对展现出来的表现性进行捕捉。音乐审美体验包含听赏、表演和作曲三种手段, 三者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比如:在普通音乐课程中, 听赏是主要手段, 而作曲和表演只是一般性的手段;而在音乐表演课程中, 表演是主要手段, 而作曲和听赏的存在只是在于给表演增加有用的维度;但在作曲课中, 听赏和表演并不是重要手段。由此可见, 三种手段各有其自身优势, 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中, 必须把握其间的特殊平衡。
欣赏、创作、概念化、分析、评估是几种重要的手段音乐行为。其中, 评估作为认知行为模式, 等同于评价活动中的判断音乐行为。评估是一种对音乐曲目及其表演质量进行判断的概念化模式, 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必要手段, 主要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可以反映客体的属性和规律, 主要原则为尽量排除主体的主观因素, 而追求客体取向的普适性和客观性。价值判断是主体和客体价值关系的体现, 通常以客体需求为出发点, 而主观因素不可缺少。事实判断具有一元性属性, 主要关注客体的音乐作品的属性。而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人的主体性, 强调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除音乐反应之外, 每一种音乐行为都是可以进行评估的, 进而还可以进行度量。
3. 音乐传播和教育
音乐传播与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处于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行为的同一链条中, 通过推广优秀音乐作品, 帮助人们更便捷有效地接触、认识、体验、审美、传承和弘扬音乐的美、人性的美, 提升全社会公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社会功能, 促进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 提升音乐生产的质量。但囿于音乐创作、音乐传播和教育、音乐审美者之间的重重隔膜必定会造成三者关系的不和谐。有学者提出的:找出能在人们的各个主客体间更好沟通照应、并能促成其相互间产生有益互动和共同进步的方法或桥梁;系列化地创作一批新颖的音乐电视 (MTV) 供公共音乐传播和音乐教育使用的解决对策无疑是有益的。这一方面需要在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间架起能使二者产生互为阐释关系的桥梁, 以帮助人们在理解音乐作品的现象与本质的关联中, 感悟和体验二者的美;另一方面, 还需要在音乐创作者、音乐传播者、音乐教育者、音乐审美者、音乐审美学习者之间, 架起一种能帮助彼此间就相关问题有本质上沟通交流的条件或桥梁, 使相关的人和事之间能有一种相互关照和联动。
摘要:人的审美体验是按照一定的衡量标准对艺术体验过程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进行评价, 从而促进音乐创作主体做出艺术创作的决定, 在追求更好地实现审美体验目的基础上, 提高艺术创作的质量。欣赏音乐行为既适合作为目标音乐行为, 也适合作为手段音乐行为, 而且无论作为哪种音乐行为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审美体验,目的音乐行为,手段音乐行为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2]黄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8
一、善于揭示欣赏作品的思想美
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欣赏教材的编选注意了选材的民族特点、时代感和广泛性, 作品以不同的内容、题材, 不同的情趣、风格,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美的陶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富有思想美, 极具审美价值。
在欣赏教学中揭示音乐作品的思想美, 这是由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欣赏训练目的不应是专业的赏析, 而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揭示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启迪、道德的内化、心灵的塑造是不可低估的, 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首先要正确把握作品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一方面从题材上把握教材的思想性, 如利用革命历史歌曲《保卫黄河》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中国优秀民歌《我们的田野》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外国优秀音乐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每一首歌曲、乐曲的主题出发制定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
另外要注意把握思想教育的恰当时机。在整体教学阶段 (初听) , 对作品的时代前景、内容、作家生平和创作特点等作必要的介绍。在分析性教学阶段围绕主题思想作启发性提问, 精讲多听。而在综合性教学阶段则通过各部分的分析认识, 获得清晰的音乐形象, 恰当地启发联想和想象,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美的领悟。
二、充分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欣赏作品, 它的另一大美就是艺术美。这种美可分为音乐美和意境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它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 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 行为变得高尚。欣赏教学必须把音乐美再现出来。
再现就是把“音乐符号”还原成“音响”。欣赏教学中可通过范唱、范奏或者播放录音再现音乐。在再现音乐美时, 要抓住各个音乐元素, 让学生从理性上感受音乐美。意境美是音乐作品的又一种艺术美, 在音乐欣赏审美中, 学生不步入音乐作品描绘的那种意境难以有审美的效果。那么, 如何再现意境美呢?
第一、可借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 把音乐描绘的景象通过图片、幻灯呈现出来。视听结合通感音乐, 获得音乐的综合美感, 使审美感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第二、再现意境美要借助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达到“闻其声、似见其人、似见其情”的境界, 从中受到美的陶治。
三、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 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那么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呢?
第一、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体会情感。首先教师必需对欣赏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把握。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赛马》时, 学生一下子被二胡快速、激情的演奏吸引住了, 这时教者自然揭示作品的内涵, 很多学生便感悟到作品表现的游牧民族赛马时的精彩纷呈和流露的情感。
第二、通过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先介绍诱发情感因素的与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 进而在情境中获得一定的内心感受。如在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我在介绍背景后充分创设情境, 让学生也加入小骑兵的行列, 随音乐骑马、奔驰、舞蹈、歌唱, 使其身临其境, 随小骑兵的感情变化而变化, 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第三、利用教材内容培养情感。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 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前提条件, 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想途径。如:在欣赏童话故事音乐《龟兔赛跑》中, 通过听让学生来分辨音乐中的乌龟和兔子的不同音乐形象, 感受用管弦乐队特有的音色和表现力塑造出的小兔子和乌龟的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 感受由音乐所描绘出的大树林的清晨、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以及大树林中欢乐愉快的舞会等情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道出了音乐教学中教育的真谛, 执教者若能正视并充分发挥音乐中美育教育, 一定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9
一、和而不同的音乐审美需求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了被学界称为十六字真言的灼见:“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这被看成是费孝通对世界文明未来发展及走向和平共处的高度期望和概括。“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 这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音乐,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 就其材料的现实基础而言, 它首先是中物质的运动形态, 表现为音响的形式, 人们对音乐声音的基本一些基本属性, 诸如音色、音高等的认识, 也是对音响原始形态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但就其作为心理运动形态而言, 人们对其就有不同的反映, 虽然人们会对音乐的自然属性方面有共同的审美意识, 但又因各族人民所属的民族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的不同而生成不一致的审美体验。
一方面, 中国人民多崇尚中和之美, 在审美心理中多以平和、渐进、渐变的心理趋向审视、接受事物。因此,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旋法多以平和、蜿蜒、渐进, 多体现为在“统一的基础上展现对比”。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虽以其地域性、多民族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出独特的特征, 但若将其总体特征提炼出, 置于中华民族音乐体系之中, 又能看出它属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是整个文化流域中的一个分支。音乐结构尽管只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局部, 但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局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也多体现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总体特征, 如音乐曲调的陈述是建立在重复的前提下进行渐变, 以旋律线条为主, 缺少立体的多声结构, 以及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等, 都彰显出中华民族音乐的总体特征。
另一方面,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又因其地理环境、生活状态、生产情况、社会发展和心理因素的不同, 在审美心理, 审美意识上存在民族的, 地方性的差异。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存在不少纵向思维的多声音乐, 甚至出现极致的八声部音乐作品, 如哈尼族的大声唱的栽秧山歌——哧玛·唔处阿茨, 除去两个伴奏乐器声部外, 人声声部竟然达到八部之多, 实乃世间罕见。在音阶调式方面,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亦存在着有别于五声音阶的带半音和带中立音的五声音阶。
二、各美其美的音乐结构
音乐结构不仅包含音乐的总体结构, 还包含着音乐中各个局部的结构, 诸如旋律、节奏、节拍及各种发展手法。云南各族人民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 由于地理环境、族源、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在演唱 (奏) 形式、演唱 (奏) 方法、曲调风格极其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 明显体现着各自的民族风格和地区色彩。
1. 音阶调式方面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音阶调式多采用五声徵类色彩和羽类色彩调式为主, 采用带半音和中立音的五声音列, 如哈尼族民歌中就采用了等同于日本“琉球调式”的mi fa la si do mi的带半音的五声音列, 同样采用此类音列样式的还可在基诺族、布朗族、彝族等民族音乐中见到。另外, 在红河县彝族尼苏支系的音乐中还可见带中立音的五声音列, 如彝族民歌《阿姆克讷勒》中采用sol↓si do re fa sol微降si的五声音阶。
2. 织体方面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以单声部音乐为主, 多声部音乐较少, 但是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 至今仍保存和流传多声部民歌的民族就有20个。就多声部民歌演唱的场合和其歌曲本身的音乐属性而言, 有在野外或“公房”唱的山歌和情歌, 有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劳动歌, 有与歌民族传统活动相关联的婚嫁、丧葬、节庆、祭祀等风俗歌。就声部数量而言, 有二、三、四、五、六、八等多种声部叠置, 就声部织体而言, 有支声式, 平行调 (四、五、六度) 和声性唱法、衬托式、对比式、呼应式、模仿式等复调织体形态, 有的单一运用, 有的综合运用2。
3. 旋律形态方面
在旋律线条的运动形态方面, 在藏、傈僳、纳西和怒族等民族的山歌中, 多体现为“抛物线”形态, 即旋律音斜向上方运动之后又斜向下方运动, 形成紧张度的增长到缓和, 先张后驰的心理平衡。如藏族山歌《庸庭》中, 由2渐渐向上方运动至最高音7, 再由最高音慢慢向下运动回到2, 后缓缓上升至主音1, 结束在♭7上。此外, 还有体现为水平式波颤形态, 即指旋律在不大的音程之内作上下绕唱, 近似某种声响的模拟。如纳西族《窝热热》中女生类似羊咩声的模仿, 哈尼族《赫嘞嘞》近似蝉鸣的模仿。
4. 曲体结构方面
区别于西方音乐中的严谨的三段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等,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曲体结构中, 除去固定的套曲和宗教祭祀类曲目所必须遵循的曲体结构外, 多表现为自由、即兴性的单乐段或者多乐段变化重复的形式, 并未形成严格的曲式结构体系。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结构形式, 是各族人民因其各自不同的审美需求, 审美体验和音乐诉求综合表达的结果, 它体现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审美和文化追求, 彰显出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形态和各美其美的音乐文化审美需求。
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和音乐结构在民族音乐花海中大放异彩, 与各族人民对待音乐的审美感知和审美需求乃至文化诉求是分不开的, 音乐创造者的审美感知直接左右音乐艺术的结构和文化内涵。在当今这个多元的世界中, 文化是多元的, 音乐同样是多元的, 唯有在尊重它文化的基础之上, 抱有求同存异的审美心理, 方能实现“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94年6月第1版.
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体现 篇10
一、审美感知, 体验情感
音乐审美教育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 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 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 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 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 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高、速度、音响等的感觉, 对节奏、音色、和谐等的知觉以及对音乐情趣的辨别能力。
音乐审美主体的感知能力又能直接影响音乐审美的效果。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的增强意味着对作品的听觉感受更细致, 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更真切和深入。总的来说, 音乐感知能力越好的学生, 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 作为实施贯彻这一理念的具体操作者, 我在课堂上以听为主要手段, 让学生反复听赏音乐, 在多次倾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 并透过它们去领略音乐的情绪美、意境美。如欣赏《春江花月夜》, 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 就仿佛有一副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迷人意境中, 使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 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景中获得美的陶冶。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 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从而油然而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审美表现, 深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而审美与情感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密不可分。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对音乐的处理, 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 (奏) 技巧的处理, 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 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 各类歌曲都蕴涵着特有的激情。可见, 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歌曲的结构, 大至整个歌曲, 小到短句, 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比如, 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等不同的音响效果, 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它们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 就是要对作品做仔细的琢磨与研究, 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 悉心指导,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使情感得到深化, 这样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不仅如此, 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 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 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 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形式等特点, 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 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因此, 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培养这三种能力, 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有了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再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 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 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三、审美创造, 升华情感
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11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其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沁人肺腑、震撼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力倡导美育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上好音乐这门课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奥妙,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育并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产生的。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虽说是音乐课,但音乐并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满怀希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学生只好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这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没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时候,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再次,教师要把教学的注意力转向对学生的兴趣、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下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才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教师只有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才能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和环境
音乐教学氛围包括客观物质环境和学生内在的情绪心理状态,环境影响人的心情,审美教育更需要美的氛围。虽然课改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但硬件设施却远未达标。很多学校的音乐室布置单一,欠缺生动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拘束感,音乐课室的布置要讲究艺术性和生动性。例如:墙壁上可挂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钢琴家、舞蹈家的照片,使学生感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开阔了音乐视野;门窗玻璃、窗帘、桌凳干净整洁,乐器摆放整齐有序,用流动的音乐符号装饰窗台,把学生的音乐成果照片张贴在墙上,感兴趣的学生会好奇地询问,这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美的熏陶;钢琴上可摆一束花,朴素而又美丽;并播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伴着学生走进这充满艺术气息的音乐课室,不知不觉就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中,为上课做好了铺垫。
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还取决于音乐教师,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影响着课堂的氛围。一个音乐教师如果愁眉苦脸、缺乏活力,再好的客观环境也无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相反,一个音乐教师如果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表情丰富,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可亲可敬的朋友,才能给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音乐可以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光凭教师口头传授,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音乐活动的策划者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例如在欣赏外国管弦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时,第一次欣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两个思考题欣赏:(1)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2)你能举例说明还有哪些音乐的节奏和这首音乐的节奏相似?欣赏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在总结时可巧妙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入。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感受音乐情绪和进行曲体裁,第二次欣赏时教师可播放《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视频,引导学生可用拍手、模仿步伐或自编动作的方式感受、体验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和雄劲刚健、坚定有力的节奏特点。
四、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第一位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特别擅长于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擅长于用有组织的乐音去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能够触碰人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蕴含的感情相通时,才能引发共鸣。音乐教师作为传播美的使者,首先自己应当具备美的情感;课前必须认真分析和理解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了解学生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其感受音乐的美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交流的教学气氛,使其入情入景,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教法·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五、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愉悦,主动创造美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音乐,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愉悦的气氛,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保持学生良好心境,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最有利于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主动地创造美。教师可激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创作歌词、根据歌词创作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扮演作品的不同角色、创作班歌并拍成微电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创作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加大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力度,提高了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
六、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
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激昂向上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产生美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唤起人们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教学中,教师可节选中外优秀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还可讲述音乐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激发他们的斗志。这种熏陶和感染,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
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音乐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研究有利于促进审美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方法,继续引导学生在愉悦的音乐环境中去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让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
参考文献:
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把握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导向 篇12
一、提高音乐欣赏层次, 坚持正确审美导向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 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 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因势利导, 坚持正确的审美导向教育。我们要重视音乐欣赏课, 要把民族音乐放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地位, 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音乐, 要使学生既欣赏到优美唯美的典雅音乐, 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的现代音乐。学生可以从音乐欣赏中体验到人类的美好感情, 保持、唤起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感, 使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 使他们更加聪明, 并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更大的满足。
审美要讲究修养, 既要有文化修养, 更要具有知识修养。这样, 美的视野就更加广阔, 可以抵御那些庸俗、低劣东西的迷惑。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因此, 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 也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在欣赏的同时, 要了解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艺术作品包涵着深层次的无穷意蕴, 需要引导学生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意境中获得顿悟, 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学生通过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 可以领略各种不同的美, 在音乐欣赏中体验情感共鸣。没有情感激发, 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 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 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所以, 产生共鸣是音乐验体验的最高境界, 是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导向思维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 让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中感染熏陶,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 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 要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 真正领会作品带来的感受, 要鼓励学生求异、质疑, 把学习变得自由快乐, 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快乐的心情, 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愉悦。
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美化、净化人的心灵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赛马》教学中, 让学生亲手接触二胡, 体会它的演奏方式, 感受音美音色, 从而引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在实际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通过动画使学生感受欢腾的赛马场面。音画结合, 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音乐手法,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 进行不同风格的展示,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音乐表演。多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师生共同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 使学生切实体会作品本身的魅力。同时, 教师要关注社会音乐热点, 准确地把握五彩缤纷的流行音乐的主流, 利用学生喜欢时尚音乐的特点和审美共性, 把主流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 让学生跟随音乐, 用神气的神态在行进中表演, 表现玩具兵们的可爱, 在表演互动中真正体验音乐的乐趣。
三、改善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的无穷魅力在于大家广泛参与。音乐课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反应。教师在上课时, 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测评中, 应尽量避免学生的“孤军奋战”,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 (队) 合作学习和展评, 既避免了争吵, 又给基础好的学生一种动力和压力, 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帮助组内同学共同提高, 有助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帮助的合作精神。
例如, 在欣赏《赛马》时,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进行因材施教, 设计一些有交叉的问题, 比如:乐曲的主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等。每当学生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 或者伸出两个手指, 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 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肯定性的语言, 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推荐阅读: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06-01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09-28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06-24
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05-10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07-23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9-30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07-10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10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08-02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