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位直肠肿瘤

2024-08-26

超低位直肠肿瘤(精选8篇)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1

直肠癌为消化道肿瘤的常见类型, 手术为唯一可达到根治目的的手段, Miles术为经典术式, 具疗效确切、根除癌组织彻底的优点[1]。但术后排尿生殖功能障碍和永久性结肠造口, 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生理健康, 且有较高复发率。随着研究的深入, 保肛手术渐成为主要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段, 且可使直肠癌保肛率提高, 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改善[2]。本次选取相关病例, 随机分组, 就传统Mile手术治疗与保肛手术治疗效果展开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 纳入标准:术前均经肠镜证实, 腹部B超或CT未检出其它脏器有转移情况;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排除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 有意识障碍者。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39~76 (55.2±4.3) 岁;病理类型:鳞癌2例, 腺鳞癌4例, 腺癌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应用Mile术式, 乙状结肠远端、肛提肌、肠系膜下动脉、肛门周围直径5cm皮肤等用电刀切除, 对相应区域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清除, 肛门切除, 在预切线对肠管结扎, 离断的两端断肠管封闭, 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操作。观察组:实施保肛手术, 充分扩肛, 环形切开齿状线处, 直肠和乙状结肠游离, 对盆腔骶前自主神经保留。切断肛尾巴韧带, 切开耻骨直肠肌。直肠用生理盐水冲洗。行低位前切除术, 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分布的淋巴结及周围脂肪结缔组织清除, 肠系膜下动脉切断。左结肠动脉保留。肿瘤病灶在内的肠段切除, 并取样病检, 对远端直肠冲洗, 置入吻合器行吻合操作。骶前放置引流, 肛站恢复排气后, 将引流管拔除, 术后常规化疗。

1.3 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3]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病例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率为3.3%, 明显低于对照组16.7% (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6.7%, 对照组为10%,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 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 传统的Miles手术为金标准, 但此术式需在腹部建人工肛门, 加大了患者痛苦, 且术后易引发程度不等的排尿功能、性功能障碍, 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4]。直肠癌能够采取保肛手术治疗意义重大,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状况。随着外科技术取得的进步, 直肠癌保肛术的应用渐趋增多, 患者也有较高治疗依从。保肛手术为临床低位直肠癌病例, 依据传统经典方式实施Miles术, 以保留肛管和肛管环为实质, 并彻底清除脂肪组织、全肠系膜、淋巴、周围血管, 无需对会阴部组织和盆底组织切除, 也无需行结肠造口术, 除可避免人工肛门引发的痛苦, 使肛门生理功能得以保留, 又能彻底清除肿瘤, 提高临床效果[5,6]。相较传统Mile术, 保肛手术创伤小, 恢复快, 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7]。另外, 保肛手术并未使患者复积习难改率增加, 用TME原则行直肠中下段癌根治术, 可使局部复发率降低, 长期生存率提高,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选取的病例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率为3.3%, 明显低于对照组16.7% (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6.7%, 对照组为10%,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决定肿瘤手术方式和具体范围时, 除要对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加以考虑, 还需了解肿瘤病理类型、病情恶化程度、病变范围、肿瘤体积大小等, 以保障成功。经大量和长期实践验证, 低位保肛术与EEA应用可使吻合术的实施和操作难度有效降低, 提高吻合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临床目前应用双吻合技术可更简单的处理残端直肠, 减少其它吻合术引发的并发症, 增强肠癌低位保肛术, 使患者痛苦减轻, 并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通过分析显示, 对保肛术实施时, 需注意, 要对EEA的钉仓直径合理选择, 依据直肠厚度和直径, 合理选择吻合器, 正常情况下, 吻合器直径为32mm, 若直径过大, 可使肠管撕裂症状发生风险增加, 但若直径较小, 因EEA钉仓库为较有限的容积, 也使肠被挤出仓外的风险增加, 不能彻底吻合。将吻合器经肛门在人体放置, 并缝合打结果, 中心杆与抵钉座相连接后, 无法用力向上推抢身, 应保证低钉麻在与钉仓靠近的情况下, 将枪身适当下拉, 以使直肠在非常松弛的状态下入钉仓, 以保证切缘的完整, 且切的更远, 使肿瘤在下缘残留几率降低。

综上, 针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保肛手术治疗, 可发挥根治治疗作用, 且具较高安全性, 促使肛门功能理想恢复, 最大限度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汉斌.保肛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5) :720-721.

[2]陈丹, 胡丰良, 黄丹丹, 等.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疗效评价[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1) :9-12.

[3]刘明胜, 柴瑞.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4) :111-113.

[4]童国俊, 张贵阳, 刘剑, 等.双吻合器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显效性分析 (附108例报告) [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3) :278-281.

[5]孟庆成, 王芳丽, 吉小昌, 等.双吻合器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10) :1608-1611.

[6]周海速, 宋华羽, 潘彩清, 等.零距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肿瘤的手术配合[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1, 41 (1) :86-87.

[7]左富义, 于波, 梁振家, 等.新辅助治疗后经肛门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35例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9) :175-177.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2

【关键词】双吻合器法;免吻合器法;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中图分类号】R735.3+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46-02

笔者对100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分别采用双吻合器法和免吻合器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100例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8.38±9.64)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5.83±1.09)个月;Dukes分期:A期27例,B期23例;分化程度为高者35例,为低者15例;肿瘤类型:溃疡型22例,浸润型16例,肿块型12例;病灶下缘与齿状线距离2.2~3.9cm,平均距离(3.06±1.08)cm。乙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8.02±9.25)岁;病程4~13个月,平均病程(5.95±1.16)个月;Dukes分期:A期26例,B期24例;分化程度为高者35例,为低者15例;肿瘤类型:溃疡型20例,浸润型17例,肿块型13例;病灶下缘与齿状线距离2.1~3.7cm,平均距离(3.09±1.12)cm。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入选对象的术式均为直肠癌根治术,具体操作方式为:先确定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并以此为起点对周围脂肪组织、淋巴结进行清扫,清扫完成后将直肠上动静脉进行钳夹或切断缝扎,后进入盆筋膜壁层和脏层,向直肠两侧分离至侧韧带,直肠前方在腹膜返折处切开盆腔筋膜行锐性分离,向上牵拉直肠,切断两侧骶直肠韧带,到达盆底,向下分离到肛提肌水平,在病灶上方10cm左右的位置将乙状结肠切断,缝合远、近端肠管,并行扩肛、消毒,后通过卵圆钳将远端肠管及肿瘤完全拖出。甲组为双吻合器法组:在齿状线上方离病灶下缘2cm处通过闭合器关闭远端直肠,并将直肠与肿瘤同时切除。下端无病变组织残留者直接对切除后的残端进行复位,采用管状吻合器经腹入路将乙状结肠的断端与直肠残端进行吻合。而下端有病变组织残留患者则行腹会阴切除术。乙组为免吻合器法组:在齿状线上方离病灶下缘2cm处将直肠管壁切开,经直肠将肿瘤一并切除。若下端无病变组织残留者,则直接将近端结肠残端拖出,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对乙状结肠残端和直肠残端进行吻合。若下端有病变组织残留,则行腹会阴切除术。两组手术操作完成后均行充气试验,以了解是否有吻合口漏,同时行预防性造瘘、腹盆腔冲洗等,并定期扩肛和常规功能锻炼,3个月后关闭末段回肠造口。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指标为两组并发症、一年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和复发转移情况、治疗费用。肛门功能根据肛肠排便反射和括约肌的控制功能进行分级[1]。优:排便功能与正常人类似;良:排便反射接近正常人,但控便能力未完全恢复;差: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均异常或不具备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及肛门功能两组都无转移和复发病例,且并发症发生率和肛门恢复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费用乙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甲组,见表2。

3讨论

直肠癌是较为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形成严重威胁[2]。拖出式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不但能对直肠肿瘤进行根治,还可最大限度的保留肛门的功能[3],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双吻合器法与免吻合器法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在直肠癌的治疗中都较为常用,本次研究对使用两种方式治疗的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转移率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但免吻合器法的一组治疗费用明显较低。免吻合器法术中将近端结肠及直肠残端直接缝合,无需过多的切除组织,且比双吻合器法多一次保肛的机会,且其术中无吻合器使用,有效的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

综合本次分析,无论是双吻合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还是免吻合器直肠癌保肛术都能有效的保留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且对术后并发症以及日后的的复发转移均无明显影响,但免吻合器法更经济,可有效的为患者节省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周克勤.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154-155.

[2] 伍炎俊,关子潮,朱淑爱,等.保肛术联合放化疗对低位或超低位中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5):292-294.

[3] 康建明,王为民,付红兵.应用肛管拖出式双吻合器法保肛术治疗18例超低位直肠癌[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8):39-40.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3

关键词:直肠癌,直肠切除术,护理

目前,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10万~10.7/10万, 其中直肠癌占56%~70%, 而低位直肠癌的比例高达70%~80[1]。对于直肠癌肿瘤的下缘与肛缘间距离<5cm者, 治疗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是根治直肠癌的经典手术, 可彻底切除病变, 治愈率高。但永久性肠造口术改变了排便的正常出口, 且不能随意控制, 需要佩戴肠造口袋收集粪便, 对病人心理造成恶劣影响, 给手术的实施和术后康复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临床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深入, 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前放疗增加了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能性[3,4]。2008年5月英国皇家伦敦医院的Williams等报道了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 (anterior perineal plane for ultralow Anterior Resection of the rectum, APPEAR) , 该术式较复杂、难度较大,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将24例APPEAR手术病人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7月于我院采用APPEAR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5例, 女9例;年龄29岁~76岁 (62.9岁±8.2岁) ;临床表现为便血、便频、肛门痛、里急后重、大便变形、腹胀腹痛、黏液便及便秘, 经门诊接诊医生行直肠指检确诊有直肠肿块, 肿块大小2cm~6cm, 其下缘距离肛缘3cm~5cm, 均经电子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其中11例于术前曾接受新辅助放化疗。

1.2 手术方法

腹部操作于腹腔镜的辅助下行直肠前切除术 (同Dixon术) , 把直肠分离至盆底后, 手术主刀医师移至会阴部, 于阴囊/阴道与肛门间取新月状切口。常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直肠尿道肌肌层, 沿直肠尿道前列腺间或者阴道后壁朝盆腔方向分离。第一助手以一指顶起一侧直肠旁以协助分离, 另一侧方法同前。分离直肠前壁, 与盆腔部位手术会合, 经前会阴切口把已游离结直肠拖出, 用闭合器于体外切断闭合。使用双吻合器将近端结肠与直肠残端/肛管吻合, 并于腹部取预防性横结肠造口。

2 结果

24例低位结肠癌病人均按照预期完成保肛术并预防性行横结肠造口, 15例已完成造口还纳, 9例造口择期还纳。15例病人中, 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3例, 经保守治疗2个月~4个月后自行恢复;术后出现会阴伤口感染1例, 经换药及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后治愈。4例行造口还纳后于还纳初期出现轻度肛门不完全性失禁, 经肛提肌锻炼2个月~3个月后控便能力有显著改善。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病人准备

因APPEAR是新开展技术, 病人的焦虑及恐惧等负面情绪较突出, 恶劣情绪可降低和抑制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5], 故巡回护士应术前1d访视病人, 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APPEAR的手术概况、优点及注意事项, 尽量减轻病人的负面情绪, 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 并制定护理计划。

3.1.2 会阴部护理

针对手术所取会阴部切口位置较隐蔽、容易感染, 我科加强了对术前病人会阴部护理: (1) 加强对病人会阴部的卫生护理, 要求病人于术前每天便后及睡前用温开水清洗会阴部; (2) 术前检查会阴部有无疖、痈、破溃等, 如出现上述情况需暂缓手术; (3) 术前行会阴部备皮和会阴部冲洗; (4) 女性病人预计月经于术前3d至术后1周来潮者, 于术前3d开始肌肉注射黄体酮, 每天1次, 至术后1周, 预防经血污染伤口[6]。

3.2 术后护理

3.2.1 保持术后会阴部伤口清洁

为预防病人尿液污染伤口, 应留置尿管≥1周, 并每日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及尿道口至少2次。

3.2.2 直肠阴道瘘的预防

APPEAR术后直肠阴道瘘一般发生在术后14d以内, 4d~8d最常见。9d后发生者多见于放化疗后、肝肾功能差的病人及老年病人[7]。直肠阴道瘘是一种位于直肠与阴道间, 由上皮组织构成的不正常通道[8], 发生的原因为吻合口前壁发生缺损。术前放疗造成放射性肠管损伤, 盆腔组织水肿、脆性增加[9], 因而增加了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本文中, 发生术后直肠阴道瘘3例, 均曾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 故对此类病人需加强术后护理。对APPEAR术后病人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会阴部伤口引流情况, 每日评估引流液颜色、性状、气味及量的多少, 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或脱出, 保持引流通畅, 并保证引流管处于正确的位置, 避免压迫吻合口。 (2) 注意阴道的排气、排便情况:护士应密切观察女性病人有无阴道排气、排液、排便等现象, 特别是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女性病人。一旦发生上述现象应及时向主管医生反映, 给予保守治疗, 必要时行手术修补。 (3) 降低吻合口张力:护士应嘱病人避免术后过早取坐位或下蹲位, 3个月内避免灌肠及肛门内用药, 以免吻合口水肿及张力增加。 (4) 直肠阴道瘘的护理:对于已出现直肠阴道瘘的病人, 应每日定期用温水清洁会阴部数次,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用护肤霜保护臀部皮肤;对于出现会阴部皮肤或黏膜破溃者应加强换药, 并使用水胶体敷料[10]保护破溃伤口, 减轻粪便、肠液对其刺激。本文中, 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3例, 经保守治疗2个月~4个月后自行恢复。3.2.3术后感染伤口的护理术后管床护士应密切注意会阴部切口恢复情况,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痛、渗液或脓性分泌物, 病人有无发热, 每日应更换伤口敷料1次, 预防伤口感染。若出现伤口感染迹象, 应增加每天换药次数、保持伤口清洁, 延长尿管留置时间10d~14d, 并向临床医生报告, 取伤口渗液或脓性分泌物送微生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11], 必要时行清创术处理。

3.2.4 肛门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护理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6月涿州市医院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11例,年龄(59.2±16.1)岁;肿瘤下缘距肛缘(4.3±1.6)cm,吻合口距肛缘距离采用膝胸位肛门镜镜测量;肿瘤直径(3.2±1.2)cm,其中T2N0M048例,T3N0M021例,病理类型为高分化腺癌者54例,中分化腺癌者14例,低分化腺癌1例。

1.2 方法

取腹会阴手术体位,分腹部组和会阴组两组开展手术。全身麻醉下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向上经左侧绕脐再延长3~4 cm,全直肠系膜切除组严格按Heald等[1]于1982年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标准,上方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及周围淋巴结,直肠上动脉周围淋巴结和肠旁淋巴结[2]。预先牵开骶前神经及其走行在直肠两侧的下腹神经,尽可能保护双侧或一侧的植物神经。切断肿瘤上方10 cm结肠[3],充分游离直肠,分离直肠肌鞘内直肠周围脂肪组织达齿状线甚至更低位(如实际操作困难,亦可在移除标本后会阴组完成)。会阴组用PPH(常州市瑞索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为32号或34号)器械中一个特制的圆形肛管扩张器导入肛门内部进行扩肛(图1),置入支撑套并固定,移去扩张器的内心(图2),置入窥视套(图3),以氯已定(洗必泰)或络合碘溶液1 500~2 000 m L冲洗直肠腔,会阴组直视引导下,腹腔组在肿瘤下缘1.0 cm处钳夹直角钳,再次如上冲洗肠腔。在腹腔组手法引导下,会阴组直视下,距直角钳下方1.0 cm处以高频电刀切断直肠。移除标本(直肠远残端做快速冰冻,如切缘阳性则进一步向远端扩切1.0 cm,直至切缘阴性;如至齿状线处仍为阳性则行Miles手术)。直肠残端置荷包线,直视下将带有吻合器钉座的结肠稳妥的置入直肠肌鞘内,会阴组置入吻合器中心杆并与之连接,收紧荷包线并用带线棒将其自PPH吻合器侧孔引出,旋转吻合器尾翼,并使两者靠拢,检查无误后击发,并保持30 s后退出吻合器(图4)。若切除肠圈不完整,则应直视下立即在瘘口部位行手工加强吻合,确保吻合良好后退出窥视套及支撑套。会阴组手术结束。腹部组完成其他操作。

2 结果

69例患者顺利完成超低位保肛手术,术后吻合口漏2例(2.9%),吻合口狭窄1例(1.5%),4例(5.8%)因排便功能障碍行乙状结肠造口术。1例因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1.5%),效果较佳,住院时间6.5~22.0 d,平均(9.6±0.7)d,均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低位直肠癌/超低位直肠癌约占全部直肠癌的75%[4]。国内外大量针对人工肛门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发现,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al perineal resection,APR)患者术后长期面临人工肛门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变化,个人自尊和自信心受挫,个人社会功能难以得以实现,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地位保肛术后生活质量亦不尽完善,在本研究中,4例因排便功能障碍改行乙状结肠造口术(5.8%),因此各类保肛术式在达到肿瘤学安全的基础上,其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够在保肛与提高生活质量之间寻找平衡已成为医患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外科界和临床病理界对于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术式予以极大关注,经过大量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及大宗的随机对照临床资料的远期观察,现已明确了2个观点:(1)直肠癌远端的切除长度>2 cm就已经足够;(2)符合保肛手术的低位直肠癌不会因施行Miles手术而增加5年生存率[5]。肿瘤距齿状线及肛缘的距离是决定能否保肛的最主要因素,Nelson等[6]认为肿瘤位于齿线以上1 cm的T1~2期患者和肿瘤距齿线以上2 cm的T3~4期患者接受保肛手术均符合肿瘤学安全性。美国直肠癌治疗临床指南(2005年修订)[7,8]指出,对大多数直肠癌2 cm远切缘是合适的,对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 cm),远切缘至少1 cm。

自从吻合器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使得保肛术式的研究和应用又活跃起来,特别是低位直肠癌的直肠前切除术。但对于肥胖及骨盆狭窄的男性患者一般的吻合器还是难以应付。即便是目前公认的“凯图”亦有它的局限性。“凯图”虽一次性地完成了2次闭合过程,但缺少了两次闭合间“术中直肠冲洗”的操作。而此原本专为预防远端直肠内残留粪便和细胞可能引致感染和复发而实施的操作。为避免此感染弊端就必须要在“凯图”闭合前与“双吻合器技术”闭合前一样,先用直角钳闭合肿瘤远端,用消毒水冲洗直肠后再放入“凯图”。另外,应用“凯图”时还应注意可能发生的另一弊端是远切缘切除的不足,甚至因肿瘤形态不规则而误夹肿瘤的可能。因有些肿物自肠外常摸不清远端即被“凯图”钳闭,而又常有一些医生不立即打开查看被“凯图”闭合切断后的近端肠管远切断,待发现切除不足后全部吻合已结束。除此之外,“凯图”相对来讲价格昂贵,一般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困难。

常规吻合器的低位吻合技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9,10],如吻合口切割不完整、缝合器闭合不全、误切割毗邻重要组织器官及骶前静脉丛破裂出血等。而应用PPH器械完成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则上述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因其吻合过程几乎是在直视下完成的。首先,支撑套及窥视套的配合使低位直肠内的视线清晰,直视下准确引导直角钳于肿物下1.0 cm,而不会误夹肿物;其次,完成直肠肛管荷包缝合后,直视下将带有吻合器订座的结肠稳妥的置入直肠肌鞘内,会阴组置入吻合器中心杆并与之连接,再收紧荷包线。

综上所述,因应用PPH器械完成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其吻合过程几乎是直视下完成的,故而更安全,并发症更少,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11,12,13]。又因该技术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尤其是对肥胖患者、骨盆狭小的男性患者大大提高了保肛几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建议可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一次性肛肠吻合器(PPH)完成超低位直肠癌结肠肛管吻合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6月涿州市医院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PH器械完成结肠肛管吻合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9例患者顺利完成超低位保肛手术,术后吻合口漏2例(2.9%),吻合口狭窄1例(1.5%),4例因排便功能障碍行乙状结肠造口术(5.8%)。1例因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1.5%)。结论 应用PPH器械完成直肠癌超低位吻合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尤其是对肥胖患者、骨盆狭小的男性患者大大提高了保肛几率,适宜在广大医院推广。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27例, 术前均经电子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直肠癌, 并排除远处转移。男8例, 女5例。年龄32~75岁, 平均52岁。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4例, 中分化腺癌6例, 低分化腺癌3例。Dukes分期:A期3例, B期9例, C期1例。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

1.2 方法

采用低位硬膜外麻醉加气管插管垒身麻醉。 (1) 腹腔镜操作:取臀高头低截石位, 建CO2气腹, 压力12~14mmHg。在脐部设置观察孔, 然后利用腹腔镜对肝脏进行常规探查, 在确定可以进行手术后, 则在左、右麦氏点和右锁骨中线平脐处设置3个操作孔。将小肠上移, 并将盆底与直肠显露出来, 女性患者还需要悬吊子宫。进行手术的步骤与开放手术相同。腹腔镜手术遵守肿瘤治疗的非接触原则。在靠近肠系膜根部切开腹膜, 将肠系膜下血管显露出来, 并将血管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清除, 将其“骨骼化”, 采用钛夹将肠系膜下动静脉闭合、离断。用超声刀沿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锐性分离, 注意保护双侧输尿管及盆腔自主神经。沿双侧直肠旁沟, 用超声刀锐性分离至盆底会合。沿盆筋膜脏、壁二层之问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分离骶前间隙, 切断直肠侧韧带.直至将肠管完全游离至肛提肌层面。 (2) 肛门部操作:采用碘伏对直肠肛管进行冲洗, 四周采用牵引线缝合, 斌将肛管暴露出来, 肿瘤下方采用荷包缝合的方式进行缝合, 以将肠腔关闭。距肿瘤远端2cm环形切开直肠或肛管。切口位置根据肿瘤位置而定.依次切开直肠或肛管黏膜、黏膜下层、肛门内括约肌全层进入内外括约肌间隙, 然后沿此间隙向盆腔分离, 与腹部分离间隙会合.经肛门拖出并直视下切除标本, 将标本送术中冰冻切片。最后行结肠直肠或肛管吻合。术毕放置肛管减压。

2 结果

全组病例在腹腔镜下完成直肠癌根治术, 无中转开腹及死亡。手术时间100~270min, 平均180min;术中出血量50~150m L, 平均90m L;住院时间8~20d, 平均14d;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13枚。切缘术后病理均为阴性。术后3d肠蠕动恢复, 术后无一病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TNM分期:I期7例, ⅡA期4例, IIIB期2例。ⅢB期患者术后接受化疗。随访5~20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吻合口复发, 行Miles术:l例于术后15个月肝转移, 因经济问题未能再次接受手术治疗。肛门功能:控粪情况根据Kirwan分级, 10例患者控粪良好 (I级) 。2例患者无法完全控制排气及偶有粪污 (Ⅱ~Ⅲ级) , 经提肛训练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ISR于20世纪90年代起被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治疗[5]。超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辅助下联合ISR的理论依据:直肠癌淋巴引流和转移主要是向上扩散.只有极少数高度恶性或晚期癌在向上的淋巴扩散被癌栓堵塞时才逆向下方扩散, 其扩散的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故对于低位直肠癌, 两个观点目前已经明确[6,7,8]: (1) 直肠癌远端的切除长度>2cm就已经足够: (2) 符合保肛手术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不会因为施行Miles术而增加其5年生存率。临床实践研究表明[9,10], 只要完好地保留肛管、肛提肌, 便可保留肛门, 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因此超低位直肠癌只要其肿瘤下缘位于齿线上2cm即有保肛可能。另有研究表明, 排粪感受器不在直肠壁内而在直肠壁外, 位于耻骨直肠肌本身或围绕在该平面的直肠周围的结缔组织之中。动物实验发现[11]。全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后.外括约肌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变。本研究随访满1年的患者术后控粪功能恢复良好。仅2例ISR者遇腹泻时偶有粪污现象。经提肛训练后情况好转。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5例, 其中男性患者7例, 年龄均在45~71岁, 平均为 (56.23±3.97) 岁,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均在39~68岁, 平均为 (48.23±4.12) 岁。患者手术前进行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 肿瘤下缘距离肛缘在5~7cm, 平均为 (6.12±1.21) cm, Dukes分期为:A期3例, B期18例, C期5例;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大肠癌组织学类型为:高分化腺癌10例, 中分化癌11例, 低分化癌4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术前进行全身麻醉, 取截石位臀高头低, 建立CO2气腹, 于脐上作10cm切口置入Trocar, 同时置入30°腹腔镜进行常规检查。再于右麦氏点切一12cm的小口、左麦氏点和脐的右侧偏下方各切5cm小口, 置入手术器械, 将小肠上移显露盆底和直肠, 女性要悬吊子宫, 手术步骤:用超声刀切开乙状结肠左侧系膜, 沿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锐性分离, 保护患者双侧输尿管。显露肠系膜下血管, 对血管周围淋巴组织进行清除, 于近端使用可吸收血管夹, 远端使用钛夹以离断动静脉。清除髂血管周围淋巴结, 用超声刀沿双侧直肠旁沟分离至盆底会合, 在腹腔镜直视下分离盆腔膜脏壁间疏松结缔组织至骶前间隙, 注意保护周围神经。切断直肠韧带, 使肠管完全游离, 直肠远端裸化后用腹腔镜专用切割闭合器于肿瘤下缘2.0~3.0cm处切断闭合直肠。延长左麦氏切口约5cm, 从该切口取出近端直肠, 切除肿瘤上缘约10cm肠管, 近端结肠置入吻合器钉座, 荷包后还纳入腹腔, 扩张肛门后用29mm或32mm吻合器将结肠与直肠远端吻合。右麦氏点切口置入一乳胶管置于盆腔吻合口侧方。

2 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无1例出现死亡, 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均在110~190min, 平均为 (140.12±22.23) min, 患者术中总出血量在50~120mL, 平均为 (80.12±15.43) mL, 所有患者术后1d均能下床活动, 术后3d肠功能都恢复正常。经术后检查, 患者直肠系膜均被完整切除, 且无直肠破裂, 切口下缘距肿瘤处在 (2.50±0.50) cm。患者术后进行病理检查, 切口上下缘均无癌细胞。住院时间8~23d, 平均14d。左麦氏切口感染1例, 经刀口换药处理后2次缝合, 2次缝合7天后拆线出院。其他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在我国, 直肠癌多发于直肠下端, 其发生率约为74.1%,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已成为临床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开展, 双钉合技术的应用使直肠癌手术患者中保留肛门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使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更具有安全性、可行性, 且术后复发率较低, 更具有根治性[4]。同开腹直肠癌手术一样, 腹腔镜手术实施过程中要遵循肿瘤治疗的非接触原则, 直肠肿瘤位置越低, 其术后复发率越高, 腹腔镜下解剖直肠系膜较开放手术更为符合非接触原则, 使手术视野更开阔、更清晰[5]。本研究通过对25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 (TEM) 保肛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少, 手术安全合理,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 (TEM) 保肛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5例, 对所有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按TME原则, 用双钉合术 (DST) 超低位结肠-肛管吻合, 观察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无1例出现死亡, 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 (140.12±22.23) min, 患者术中总出血量平均为 (80.12±15.43) mL, 所有患者术后1d均能下床活动, 术后3d肠功能都恢复正常, 术后检查, 患者直肠系膜均被完整切除, 且无直肠破裂, 切口下缘距肿瘤处在 (2.5±0.5) cm。结论 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 (TEM) 保肛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能有效提高保肛率, 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安全合理, 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术

参考文献

[1]史冬雷, 史莉娜, 刘芳, 等.低位直肠癌患者经结肠肛管吻合术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6) :22.

[2]邱辉忠, 林国乐, 吴斌, 等.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3) :145-147.

[3]李炳辉, 王林忠, 赵波.腹腔镜辅助超低位直肠癌Parks术37例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2) :113-115.

[4]朱代华, 周洪伟, 李洋, 等.腹腔镜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165例直肠癌患者短期疗效的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9 (10) :979-981.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7

关键词:超低位直肠癌,股薄肌,Ⅰ期肛门重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变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所有癌症的第三、四位[1],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随着技术及器械的革新与改进,各种保肛术式应运而生。笔者分析了超低位直肠癌Miles根治术同时行股薄肌Ⅰ期原位肛门再造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1999年以来共收治的5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8~65岁,平均46岁。均随访,其中腺癌35例(中分化28例,低分化7例),肛管癌14例,肛管黑色素瘤1例。Ducks A期6例,B期26例,C期14例,D期4例。

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行Miles手术,5-Fu术中肠腔内灌注,半小时后继续操作。在左结肠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之间离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按直肠癌系膜全切除盆腔清扫。距肿块上缘10 cm以上断肠,消毒肠端,先剥结肠残端黏膜,长度6~8 cm(图1)。浆肌层袖状3层套叠,使3层肌层重叠在一起,上下缘缝合数针,宽度为3~4 cm(图2)。距结肠末端上5 cm处,于结肠对系膜侧间断缝合浆肌层,针距4 cm,形成结肠皱襞,其襞瓣占肠腔1/2。取右侧股薄肌,于该肌远端止点切断。按Miles术式,切除肛门和直肠,连同癌肿段及肛门内外括约肌一并经会阴切口处拖出,抗癌药浸泡术野。从骶骨侧开始将残存的提肛肌和耻骨直肠肌缝合,形成新的提肛肌裂隙,结肠性直肠从该裂隙通过构成新的肛管直肠角(图4),于新的提肛肌裂隙4定点缝合(图3),肠管经过新的提肛肌裂隙拉出会阴部切口,通过裂隙处与原4定点缝合线结扎固定,股薄肌顺时针环绕直肠末端1圈,在股薄肌前将皮下与结肠端4点缝合固定,使股薄肌游离于前后固定线之间。重建的肛门以通过一食指感到有张力为宜,远端肌束固定在对侧耻骨结节韧带上。

2 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90~130 min,平均110 min,出血量120~180 ml,平均150 ml。均随访,会阴部股薄肌肛门重建的患者恢复排便感觉及控制排便时间为6~60 d,平均33 d,均无夜间静息性排便,术后3个月后均无大便失禁,排便功能总优良率达93.82%。肛门测压结果:术后患者直肠角静息压(4.8±1.95)mm Hg[正常(3.1±0.85)mm Hg],内外括约肌平均压差(29.5±3.4)mm Hg[正常(33±1.5)mm Hg]。钡剂在直肠平均存留时间8.4 h(正常9.24 h)。会阴部股薄肌肛门重建组5年生存率为75.87%,局部复发率为4.83%,远处转移率为14.15%。主要并发症:人工肛门黏膜脱垂3例,人工肛门周围感染1例,输尿管损伤1例,骶前静脉损伤1例,性功能障碍2例,均经治疗痊愈。见图1-4。

3 讨论

Miles对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性疗效仍无法替代,但腹部永久性人工肛门是其最大缺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临床上不少患者宁愿拒绝手术也不接受腹壁造口[2]。针对直肠癌根治会阴部造口术后遗留问题,不同学者曾采用多种肌肉移植来代替肛门括约肌,以期改善会阴部造口的控便功能,其中股薄肌应用最为广泛。股薄肌位于大腿内侧,有众多协同肌肉,切取后对大腿功能影响不大,且肌瓣有正常的抗拉力和张力,血管神经蒂长,解剖位置表浅,手术切取简便易行,是理想的供肌[3]。国内外临床实践表明,直肠癌患者Miles术后行会阴部股薄肌移植肛门成形术不影响直肠癌的根治性,肛门成形后可使大多数获得粪便自制[4,5]。笔者在行原位肛门再造时做了以下方面改进:首先重建内括约肌,剥离结肠残断黏膜6~8 cm,浆肌层袖状3层套叠,使直肠静息时压力及内括约肌压力进一步升高,增强了内括约肌功能至正常水平,增加了储便能力,避免了夜间静息状态排便;其次,重建肛管直肠角,从骶骨侧开始将残存的提肛肌和耻骨直肠肌缝合,形成新的提肛肌裂隙,结肠性直肠从该裂隙通过构成新的肛管直肠角达70°~90°,不同于单纯在结肠系膜对侧缘将结肠远近端横向间断浆肌层缝合所形成“新直肠角”,而上述方法笔者认为仅相当于再造了直肠瓣。利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位于内外“4定点”之间,既利于肌束收缩滑动,又不至于使括约肌移位,功能确切,加之肛肠瓣重建,保证了重建肛门功能,是目前原位肛门重建的一种较好且相对成熟方法。笔者认为,具有以下条件者可以考虑Ⅰ期原位肛门重建:肿瘤符合Miles根治条件,预计术后局部复发可能性小,患者有强烈要求行原位肛门再造,拟选用的股薄肌无萎缩或功能异常;年龄在65岁以下,能耐受手术。为确保达到满意治疗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防感染是关键,因感染是手术失败的直接原因。术前纠正患者的一般情况,充分的结肠灌洗,有效的肠道抗菌素预防应用,术中操作细致,彻底止血,注意保护组织,术后禁食5~7 d同时给予全胃肠外营养,避免大便污染切口。(2)游离股薄肌时应保留其近端血管神经,股薄肌缠绕结肠力求掌握好松紧度,采用双“4定点”法间断缝合结肠壁及肌瓣远端,固定肠管与会阴周围组织,防止肠管回缩。(3)重建确切的“结肠直肠角”(或称为J型储袋重建)及“直肠瓣”是较好的抵抗大便积存有效方法[6]。(4)拉下的结肠无张力,血供良好,同样要符合“上要空、口要松、下要通”原则,术后密切观察肠管血运,留置肛管排气,1周后定时扩肛并训练排便功能。

Miles根治术股薄肌Ⅰ期原位肛门再造对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既兼顾到盆腔清扫的彻底性,达到了根治性目的,又解决了排便自主控制问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是其他保肛手术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Berrisford R G,Chen M,Donnelly R J,et al.Stapler design and strictures at the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si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1(1):142.

[2]Da Silva G M,Jorge J M.New surgical options for fecal incontinence in patients with imperforate anus[J].Dis Colon Rectum,2004,47(20):204-209.

[3]史松,刘浩,赵俊峰,等.股薄肌在直肠癌根治术后肛门重建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1683-1685.

[4]Tilli T,Chambers M,Feldman R.Outcomes of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gracilis neosphincter surgery[J].Health Technol Assess,2005,9(28):101-102.

[5]魏东,葛雪燕,高春芳.直肠癌根治会阴部人工肛门重建术260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524-528.

超低位直肠肿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接受治疗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超低位直肠 /肛管癌患者共91例,完成研究实际纳入的患者为87例。本研究获得所在医院的伦理学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

1. 2 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1. 2. 1纳入标准 ( 1) 术前临床诊断为直肠 / 肛管癌且无转移; ( 2) 癌肿完整切除且行保肛手术; ( 3) 癌肿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

1. 2. 2排除标准 ( 1 ) 采用永久性肠造口手术或追加使用了预防性肠造口但术后未还纳; ( 2) 癌肿距肛缘距离 > 5 cm; ( 3) 行腹腔镜手术; ( 4) 不愿意接受研究方案; ( 5) 数据缺失及未获随访。

1. 3 分组方式与研究方法

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追加预防性造口,选择预防性造口的条件是:( 1) 吻合口可疑血运不佳; ( 2) 肠壁及组织质量较差;( 3) 吻合口效果不佳追加完成吻合口加固后; ( 4) 影响组织愈合的严重内科合并症如糖尿病等。按患者手术方式分组,直接保肛未行预防性造口者为A组,联合小肠预防性造口者为B组。本次研究过程中,由于手术方式由医生决定,无法对医生进行保密,故不对医生采用盲法; 术前对患者不告知具体手术方式,术后患者可以了解到造口的实际情况,故不对患者采用盲法;对研究中近期疗效相关指标的分析,直接用A组和B组代表两个不同分组,对研究数据分析者采用盲法。

1. 4 偏倚控制

本研究参与者为同一医疗组,所有手术操作由固定的手术团队进行,保证手术操作规程一致。术前和术后临床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流程进行,避免不同管理流程带来的临床效果的差异。数据统计学处理由独立研究人员进行,避免由对研究程序的了解导致的误差。

1. 5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集的数据按照手术不同环节划分,术前指标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肿瘤距离齿状线的位置、内科合并症,术中指标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并发症、麻醉ASA评分、是否调整手术方案,术后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饮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出院后定期以门诊、电话或者信件的形式进行随访,采用Wexner量表评估患者术后肛门功能,问卷由患者亲自填写,首次填写时由专业医生指导解疑。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大肠癌专用生存质量量表( EORTC QLQ-CR29) 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调查时间点A组为术后1、3、6个月,B组为造口还纳术后1、3、6个月,造口还纳一般为直肠癌切除术后2 ~ 7个月。

1.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 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 = 0. 05。

1. 7 手术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术式有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结肠肛管、结肠肛门吻合术、超低位前切除术、预防性小肠造口术[2,3]。

2 结果

2. 1 病例入组情况

纳入的91例患者中,1例术后因并发症而永久性造口,1例未获随访,2例中途退出本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数为87例,其中A组41例,B组46例。

2. 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体重指数( BMI) 和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大小、距肛距离等基线指标方面以及术中指标方面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 05) ,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发生。详见表1。

注: (1) 表中数据单位除标注者外均为例; ( 2) 括号中为百分比

2. 3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比较

B组术后平均还瘘时间是( 4. 2±1. 1) 个月。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Wexner评分分别为12. 1±1. 12和8. 8±1. 21,B组分别为13. 8±1. 99和10. 1±1. 31。两组术后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低( A、B组分别P = 0. 024、P = 0. 029) ,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B组低( 1、3个月分别P = 0. 011、P = 0. 033) 。

2.4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比较

术后1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 P < 0. 05) ,焦虑评分高于B组( P < 0. 05) ,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术后3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 P < 0. 05) ,焦虑评分高于B组( P < 0. 05) , 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患者EORTC QLQ-CR29量表具体得分见表3。

3 讨论

现今,随着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其对术后保肛抱有强烈的愿望,而同时,随着直肠癌综合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以往常需永久造瘘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手术也日趋成熟[4],但是由于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手术吻合口位置常较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4,5,6,7,8,9]; 同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 技术已被广泛使用,TME术后肠管的滋养血管常被破坏,使重建直肠血供水平下降,并且由于全直肠系膜的切除,患者会在骶前形成较大的腔隙,造成重建直肠缺乏附着点与支撑,因此,TME也被认为是造成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10]。为预防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手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结直肠外科医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由Mac Farlane[11]提出的预防性造口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试验,然而目前有研究认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明显抑制吻合口瘘的发生[12,13],还可导致废用性肠炎发生率升高,并且患者需要承受二次手术的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4,15]; 同时预防性造口的使用是否会影响重建直肠的功能恢复,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仍备受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低,A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B组低,表明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Snijders等[12]也取得类似结果,并认为原因可能是预防性造瘘可导致废用性肠炎发生率升高,从而影响重建直肠的功能恢复,造成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不佳。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个月A组患者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较B组低,表明预防性造口会造成超低位直肠 /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不良排便习惯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B组患者术后1、3个月焦虑评分低于A组( P = 0. 014、P = 0. 011) 的结果验证了上述观点。

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会造成患者术后不良排便习惯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是否应实施预防性造口应综合患者术前及术中情况而定,而不应常规使用。不过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尚需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87例,按手术方式分组,直接保肛未行预防性造口者为A组,联合小肠预防性造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A组术后1、3个月Wexner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术后1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焦虑评分高于B组(均P<0.05);术后3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焦虑评分高于B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会造成患者术后不良排便习惯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是否应实施预防性造口应综合患者术前及术中情况决定,而不应常规使用。

上一篇:历史不会忘记下一篇:金属屋面防水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