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习课

2024-09-18

病理学实习课(精选12篇)

病理学实习课 篇1

关键词:病理学,实习课,多媒体教学

病理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 授课信息量大, 知识面广, 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大量病理学知识, 若只利用传统教学辅助设备, 如挂图、标本等, 教学效果则不明显。故近年来对病理学理论多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它使病理学理论教学形象、生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病理学实习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被动记忆、观察和绘图, 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学习, 因此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为了提高实习课教学效果, 笔者抽取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6个班作为病理学实习课教学改革实验组, 另外6个班作为对照组, 经过最后考核, 实验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考核基本情况 (见表1)

2 考试成绩分布 (见表2)

3 结果分析

3.1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高等教育心理学指出:科学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被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病理学实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将实验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静为动, 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 积极参与教学, 改变了“教师演, 学生看”的被动教学方式。例如:将肝脂肪变性过程制作成逐步点击动画, 在学生点击按钮的过程中, 依次出现正常肝小叶→脂肪变性肝小叶→HE染色后肝细胞浆内透明脂肪空泡的形成。在学生充分参与的过程中, 直观、真实地观察到脂肪变性的病理过程。

3.2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实习课的兴趣

学习动机能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有着强烈兴趣时, 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 从而主动学习, 学习效率提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要应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趣味性、互动性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病理学是形态学科, 实物标本、切片的异常变化都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故清晰的标本、切片、图片, 可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及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 而生动的视频则会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辅助问题互动环节。例如:观察胃溃疡切片时, 提问:何为溃疡?胃壁具有几层结构?正常的组织学结构怎样?胃溃疡发生后溃疡边缘及其底部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在提问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教材进行展示, 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胃溃疡这一疾病的研究兴趣, 还使学生对胃溃疡的病变一目了然。

3.3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实验信息综合化

病理学研究机体患病后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变化, 所以实习课中观察病理实物标本、切片是学习的重点和目标。但仅仅观察这些, 容易使学生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例如:皮肤Ⅰ级鳞状细胞癌的切片观察, 其中角化珠和细胞间桥的形成如何说明其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这个特点?这让学生难以理解, 而如果利用多媒体展示正常皮肤的组织切片, 则会使学生很容易分辨和理解皮肤Ⅰ级鳞状细胞癌的结构特点, 并且通过多媒体还可以将皮肤鳞状细胞癌难以理解的临床表现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样, 对大叶性肺炎、肺淤血这些典型切片的教学均可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媒体将病理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综合, 对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病理学知识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也为他们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4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他们总是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主动性。而多媒体教学环境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知识[1]。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80%以上的学生会自觉、主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前预习、课中观察、课后练习等, 说明学生已经懂得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来帮助学习。他们在自觉运用多媒体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技巧[2]。

3.5 应正确对待病理学实习课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为病理学实习课提供了大量的标本、切片图片及生动的动画, 并通过文字、声音指出每节实习课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掌握疾病的病变特点,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观察病变过程, 课件所采用的图片均是分辨率高且病变典型的标本、切片。而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决定了标本、切片的多变性, 同样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而同一标本保存时间不同, 形态也表现不一。所以要将某一疾病的病变彻底搞清楚, 显然不能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 还需要教师的讲授。此外, 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实物标本观察。应将多媒体课件中的标本、切片与实物标本、切片相结合, 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雯, 马韵.病理实习课多媒体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3 (1) :9~10.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病理学实习课 篇2

今天取材的组织与上次相比,几乎没有相同的。主要是些妇科的器官切除,还有胃肠道等。

妇科组织中,基本都是卵巢、子宫。恶性肿瘤的切除需要清扫淋巴结:五组(大概是盆部和腹膜后淋巴结吧)各左右一对的淋巴结被放在10个小瓶子里,同组织分开装在一次性医用塑料袋中。医师先描述大体,子宫则更复杂,要描述内膜厚度、宫深等,以及输卵管伞部是否因炎症、积水而杜塞,简称“伞通”或“伞不通”。接着剖开内部,寻找结节、测量并取材,有些伴子宫息肉,有的会将息肉也连带取上等。而送检的一个冰冻标本看起来有半个排球大小,看看申请单,竟是一名21岁女子的卵巢!属于多囊性的粘液瘤,切开表面包膜,流出清亮的粘液且还有囊性的包膜,全切开后,几乎全是粘液,很少见到实质。医师取了一小块包

膜便出去了。最后要一点点寻找淋巴结:髂总、髂内、闭孔、腹膜后等,要标清直径大小、个数——是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上次看到了结肠癌的取材过程。直肠和它差不多,都是先冲洗,描述大体,剖开,找到溃疡等病变部位取材。阑尾很小,常带粪食需去除,是取横切面,中空管状的。另有一个胃的大部切除,有穿孔伴溃疡,描述的大体除常规外,还有粘膜的情况。取材时,需要将其手术切缘取下,可能是镜下观察是否切除干净了吧?

病理学实习课 篇3

【关键词】 TBL;病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8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35-01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它在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主要培养临床类的学生,但由于病理学课程讲述中有大量形态描述,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TBL教学模式能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缺点,避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中分组不合理性、知识缺乏系统性、评价指标不完善性等方面的缺陷。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1],TBL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而我国TBL正处于初步应用阶段,本研究通过在中医药高专医学美容专业病理课程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模式,以验证TBL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2013级医学美容1、2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班47人作为实验组,2班51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学生在修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研究,经统计学分析,其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苑光军主编的病理学教材第二版,由同一教师授课。医学美容1、2班各分7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有学习优秀、学习成绩一般及学习成绩较差的组员。对照组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而实验组在炎症、肿瘤、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教学章节中实施TBL教学,课前发放有关的病例及复习提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結合问题,自己预习,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英特网等各种信息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例如提前给学生一个胃癌的病例,让学生提前查阅溃疡型胃癌与胃溃疡的区别有哪些?胃癌的病理变化特点是什么?胃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有哪些等等相关资料。

2.2课中测试:

教师结合病例提出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每个病案附有2-4个问题。例如给学生一个病例:女性,36岁,慢性阑尾炎患者,昨日突发性右下腹部疼痛,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可见:阑尾肿胀,浆膜面充血,有黄白色脓性渗出物。阑尾腔内充满灰黄色脓液。病理分析:请问该阑尾可能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炎症?其镜下的病理变化特点有哪些?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该病例及提出的问题,探讨答案,老师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已的观点,教师适时“抛砖引玉”,活跃讨论气氛。小组内部成员讨论后,各小组推荐1名学生作总结性发言,最后老师总结。

2.3课后评估:

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选出回答最好的小组,并针对病案所给问题做出解答,并做进一步指点,病理分析时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同时还有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及反馈。

二、教学效果评价

在学期结束时,我们做了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3%的学生希望理论主要由教师讲述,TBL应在少量章节使用;对教学效果,对照组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1.7,实验组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5.2;对照组及格率为94.3%,实验组及格率为87.4%,可见实验组的成绩明显比对照组的好。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我们病理学的TBL教学尝试效果比较理想。

三.讨论

1.TBL 教学法的优点

①通过TBL教学,能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临床之中。②通过TBL教学,加强了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加团队合作经验,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分享。③通过TBL教学,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这种教学方法强化教师注重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观念,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④通过TBL教学,全面深入了解TBL应用后的体验,为今后的病理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TBL 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①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讨论过程中不能做到人人都积极参与;小组间合作存在困难。②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TBL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2],不但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求了解相关专业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并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编写教学病案。④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有待完善。

总之,在病理教学中开展TBL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开展TBL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TBL教学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在医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TBL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Larry Michaelsen,Michael Sweet,Dean X.Parmelee.Team-Based :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John Wiley & Sons Inc,New York,Learning2008.1-99.

病理学实习课 篇4

1 以促进正迁移为目标, 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1.1 利用基础医学知识中相关知识点, 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疾病的病变特点 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主要是讲述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形态及功能, 掌握其中的一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特点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习病理学的时候, 很多同学对于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要点部分已经不甚清楚。此时老师如能帮助同学复习相关的知识要点, 并在这些知识要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推导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 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而且印象深刻。例如在讲到循环系统瓣膜病中, 认真给学生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通路及特点, 学生自然能够推导出瓣膜病变所导致的心脏和循环改变, 对病变的发展也能有所预见;而反过来, 直接给学生讲瓣膜病变会引起什么样的病理变化, 学生往往理解慢, 且容易混淆。

1.2 注意复习基础医学知识中相关知识点, 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病理学的许多概念是在比较了正常与异常之后, 对异常的特点进行概括, 故复习基础学科中的相关知识, 对于一些病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如肿瘤的异形性与分化这2个概念, 第6版的《病理学》给出的定义比较抽象、笼统, 初学者不易理解, 而且容易混淆。在实习课中, 笔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先给学生复习正常的皮肤鳞状上皮形态, 再由学生观察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切片, 对比找出2者在显微镜下形态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其间可以运用一些比较、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3]。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来发现这些相似性和差异则能较好地理解这2个概念。

1.3 用病理学知识来推导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病理学实习课授课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多是对临床病例及临床相关的知识都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故很有必要在讲述病理学理论的同时穿插一些相关的临床病例和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常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学生观察疾病的病理学变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推导会出现什么样的临床表现。比如在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切片时, 可以观察到黏膜中杯状细胞增生, 黏膜下黏液腺增生, 此时让学生思考就很容易能想到患者会咳痰, 且痰液增多;而观察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中新月体形成, 堵塞球囊腔, 甚至引起肾小球纤维化, 则很容易想到这样的患者很快会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抓住了, 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实习课上学生始终都在认真观察病理变化, 思考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 主动地进行学习, 并且此举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

1. 4 把握总论与个论的联系, 注重对比与总结 病理学总论是个论的基础, 个论是总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 2者是紧密联系的, 在授课中决不应该把2者割裂开来。在实习课授课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在学习总论的知识的时候有必要多举一些个论中具体的病种来解释一些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而在个论的学习中, 也很有必要反复强调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定义、病理形态特点来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认真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疾病, 学生的印象往往更为深刻, 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如“肉芽肿”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总论中关于肉芽肿的描述比较笼统, 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困难, 而在个论的很多章节中都会讲述具体的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变特点的疾病, 故在总论学习中可适当涉及个论内容, 而在个论学习中, 每讲一种肉芽肿的时候都可给学生复习肉芽肿的基本概念, 找出不同肉芽肿的共同点, 则学生对肉芽肿往往能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

2 在病理学实习课中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体会

2. 1 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导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病变 病理试验课更重视的是让学生通过标本形象地去认识病变的形态特点, 掌握病变与病变之间的差别, 是理论教学的深化。上课前学生已经对理论知识有系统的学习, 因而在实习课中授课老师强调病变与正常的联系与区别, 对授课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详细讲述病变对细胞、器官功能的影响, 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疾病, 甚至可以推导出可能的临床表现, 这样学生对病变就可以有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

2. 2 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导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许多初学病理学的学生来说, 往往觉得病理学是枯燥而不易掌握的, 主要原因: (1) 病变的显微镜下和大体形态不易观察, 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容易集中到单个细胞, 而忽视对组织结构变化的揣摩, 因而不易把握病变特征; (2) 学习病理学时, 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细胞、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或多或少有遗忘, 孤立地去理解和记忆病变; (3) 病理形态千变万化, 同样疾病不同标本的形态可以相差很大, 学生掌握不同标本的共同点比较困难。因此实习课授课老师在授课中可改进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1], 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病变, 更快地掌握观察标本的方法, 比较正确地思考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体会到学习病理学的乐趣, 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病理学。

2.3 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导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学生对病理学要点的认识、理解更深刻 在授课的过程中, 笔者体会到给学生讲解完病理课后, 下课后部分学生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病理变化, 出现这样的病理变化对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去认真体会在讲授的病理变化中那一些变化是该种病变最特征的、最显著的,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死记硬背, 这样学习的效果往往不会很好。因此在后面的病理实习课中笔者开始尝试多讲讲病变相关的基础知识, 多在正常与异常、病变与病变之间进行比较, 带着学生在复习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一起去思考上述的这些问题。通过思考、推导,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了病理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促进了迁移, 学生的映象更深刻, 联系的知识点学生掌握得也更准确, 更牢固。而且结合了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后, 学生受到鼓励,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2.4 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导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导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从学科之间的联系着手, 复习“正常”, 再来找“异常”之所在, 由正常推导出异常, 再由异常去推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这在促进知识正迁移的同时, 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反复进行, 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也逐渐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背诵知识, 这对医学的学习是有好处的。

2.5 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导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授课老师应认真备课, 并拓宽自己的医学知识面 在实习课中, 为促进知识正迁移, 多讲讲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授课内容就多了, 就不仅仅是局限在本学科的知识范围。而且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和活跃起来以后, 学生们会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有些见解比较有深度, 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因此授课的老师必须在授课之前认真地进行备课, 多复习相关学科的内容, 并先去找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思考好问题, 也准备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多了解学科的进展情况。这是此理论顺利运用于病理学实习课实践的保证。

关键词: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病理学,实习课教学

参考文献

[1]赖日生, 郭斯萍, 丁洁.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意义[J].江西教育, 2004, 7:16-17.

[2]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5:99-100.

[3]杨景, 方强, 郭乔楠.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4 (2) :197-199.

关于病理学实习心得 篇5

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之为诊断病理学或外科病理学。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病理学诊断常常是以诊断为目的,从病人或从病人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②发病学,即在病因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临床病理联系;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病理学为掌握疾病的本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而诊断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从而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直接为临床防治疾病服务。

二.病理学的重要性

病理学长期以来被形象地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这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特别是在临床医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与我们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不同,它们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机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而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是以学过的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病理学将要回答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改变,这些改变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疾病的诊断、转归和结局这些临床医学中的种.种问题。因此,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病理学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或“桥梁”的作用。

2. 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

病理诊断是在观测器官的大体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而

做出的疾病诊断,因此它比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以及利用各种影像所做出的诊断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已逐步应用于医学诊断,但到目前为止,病理诊断仍被视为带有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然而,病理诊断也不是绝对权威,更不是万能的,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固有的主、客观的局限性。因此,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临床-病理医生相互沟通,对于减少和杜绝漏诊、误诊是十分必要的。

三.与以后工作的联系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学好每一科专业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像病理学这样的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有利于我们掌握好病理状态下的医学知识。假如我们以后的工作是医生的话,病理学这门课程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了,这有利于我们对病人的正确诊断,从而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人能够较轻松舒适的康复。当然这门课程也是对医生的一种检验,督促医生学好它,对病人负责。

四.学习好病理学的方法

1.提倡兴趣学习

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学习兴趣的浓厚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都会有提高作用。根据学科特点,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病理学之前接触的几乎都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往往都没有很直接的联系,常常会觉得枯燥乏味。而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与临床知识联系相对比较密切,通过学习病理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同时对于治疗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比如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引起其供血能力下降和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同的临床类型,此时联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理变化推断疾病临床表现,指导治疗,以此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病理学并非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可以为临床服务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出来了。

2. 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疾病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病理临床联系。如何才能生动抽象的理解课本内容呢?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下肢静脉炎的老人过年坐长途火车回家,经过了一天一夜,火车到站了,老人走下火车没几百米,突然昏迷,然后很快死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通过问题,我们就会对课本内容有深刻的体会,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3.预习与复习并重

如论我们学什么,预习跟复习对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预习为了听课更有效果,复习为了巩固我们的课堂知识,要想真正地学好病理学,预习跟复习时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陆锦标.病理学教学注重实用性[J].交通医学,20__,21(6):78.

[2]金慧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1.

[3]王红梅,张建龙.案例教学在病理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__,28(6):602~603.

钢琴集体课的心理学基础研究 篇6

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工作者必须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本质有所了解。不顾学生的特征而设计的课程,其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事实上,心理学对课程具有重大影响,已被公认为是课程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钢琴集体课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为课程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一、认知心理学的运用

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研究钢琴音乐教育及其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当今盛兴的钢琴教育理论方法之一[1]。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其中包括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2]。在钢琴教学活动中,一般性迁移能力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不仅要将钢琴演奏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通过技能训练以实现特殊[3]性迁移,更要有意识在技能教学中加强理论指导,促进学生一般性迁移能力提高。通过钢琴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相关学科原理、技能方法论指导下,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并列、归属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能够运用新知识,迅速地解决那些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作出分析或调整的新问题,及时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推动并加速技能学习的进程。这对加强音乐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钢琴教学改革面临的任务和目标。钢琴集体课改变了“一对一”钢琴授课的长期单一固定模式,由传统技术的传承式教学变得更加富于多元化层次结构,为钢琴教学中顺利实现学习迁移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探索途径。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人们感知音乐的心理规律需要而设计,教学过程建立在以聆听和情感体验为引导的基础上,因而是一种有利于发展自觉性音乐整体能力结构的教学方式。它从聆听有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为起始点,引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感情的愿望,初步形成音乐感受能力和参与能力。随后结合相关乐理教学及演奏技能技巧训练,促进音乐感知能力、运动感觉能力、记忆联想能力全方位发展。与此同时,利用一切课堂音乐活动和不同教学步骤,大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丰富其创造性音乐表现力。

二、心理暗示的作用

集体教学的场合,便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日本教育界曾在60年代提出“学习集体”的概念和教学论思想[4]。学习集体的教学论思想以确立共同投入学习的学习集体为中心,在学习集体中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确认、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对峙,从而得到提高。学习集体思想的理论研究指明了学习集体的形成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使学习与集体有机地结合,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集体演奏的教学场合,恰当地运用暗示法,学习者可以经由心理上的轻松愉悦感,转化为内心凝神贯注的能力。这种内心凝神贯注所能达到的专心致志,是人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良性综合反应,其高度协调和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对钢琴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全面能力,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促进效用。

三、群体动力理论

根据心理学“群体动力”理论原理,人们在所结成的群体中总是处于不断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群体会对个体产生重大的影响[5]。同等键盘程度和学力的学习者汇聚在钢琴集体课上,借助于同龄人之间熟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动作表达方式,必然使钢琴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推动各项音乐学习的发展。钢琴集体课还提供了多种集体配合演奏的便利条件,通过良性心理暗示效应,可以很好地锻炼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感和乐队演奏中的默契配合能力,丰富音乐素质。钢琴集体课的学习集体由15—20个程度相当能力相当的学生组成,他们从一开始接受的就是采用新的现代化的多媒体电钢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这个集体里,同学们共同分析相关课题技术曲目,一起练习演奏,相互切磋,观摩启迪,同时接受钢琴教学指导,不仅能够调动激情,共同感悟,加速学习进程,更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深入发掘钢琴作品的音乐内涵,顺利转化为音乐素质。同时,在集体课上,同学之间随时观摩比较,互相启迪,取长补短。集体课为学生提供了相互配合进行合奏,齐奏的练习机会,有利于节奏感的训练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种集体环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容易形成同学间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总体水平大幅度稳定提高。

处于起步阶段的钢琴集体课,在尝试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想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就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新的途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钢琴集体课教学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真正发挥钢琴集体课的优势所在,培养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1]《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第320页 高文 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安定 2000年

[2]《群体心理研究对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意义》 罗海燕 《广西高教研究》1998年3月

[3]《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析钢琴集体课教学 》 刘汝铜《钢琴艺术》2002年6月

[4]《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病理学实习课 篇7

临床实习教学是护理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内培养学生正确的护理思维能力,将护理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能力最大化结合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湖北医药学院2005级护理学系本科实习生在肿瘤科尝试性地实施了以问题为中心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实收到了较好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1 PBL教学法实施

按大纲要求,实习学生轮转肿瘤科时间安排为3周,我们选择已完成内外妇儿等其他专业实习任务,最后来我科实习的学生做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人,一组安排在肿瘤一病区做为试验组,采用PBL法带教,另一组安排在肿瘤二病区做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带教。在具体实施中,试验组一般是一名教师带教3-4名学生,这符合PBL教学法所要求的小班学习,教师向学生讲解临床实习所应掌握的常见病例诊治和实践技能要求,向学生说明PBL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安排。学生每天上午跟随教师所在护理小组进行查房或操作,由相应的带教教师负责指导。在带教中,除了让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程序、掌握临床操作规范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医学风险意识和医学伦理知识。在空闲时间,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PBL教学法进行理论自学、病例讨论、书写临床资料和临床技能培训等。

我们在内科护理学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遵循二步法:(1)问题呈现;(2)问题解决。

1.1 问题呈现

PBL包含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关键。肿瘤患者往往都有基础病史和并发症,涉及到全身的各个系统,这使得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遇到许多真实的临床场景,也帮助带教教师提出各种好的临床问题,以食管癌患者的护理为例,首先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在病床前收集病人的资料,主要由学生执行,带教教师在旁协助,事后指出不足并提出问题。

如:(1)要对该患者进行护理评估,需要收集哪些资料?(2)护理诊断是什么?(3)你的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有哪些?(4)如何进行护理评价?等[1],要求实习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后做以汇报。问题的设置除内科护理知识外,还可以是外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护理专业的全部课程,并已完成了其他专业的实习,理应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能力完成上述的任务。

1.2 问题解决

我们按照经典PBL教学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带教教师和3-4名所带学生组成。这一过程可在第二天进行。学生在讨论前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参考教科书温习和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在讨论与问题相关的临床资料和信息时,学生密切合作,相互间弥补不足。针对所提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如:我们要求学生在接触典型病人前,将有关食管癌护理实习内容提前复习一遍,或要求在前一天晚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获得病人信息后要求学生针对该患者提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教师在旁协助和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达成一个完美的统一意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演示相关的护理操作,这一过程是教学重点,带教教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及相关知识的引导和启发,重在培养学生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考核

考核分为对教师考核和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教师主要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出科考试进行考核,出科考试采用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理论+临床实际操作组成。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进行,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试题分为记忆(50分)、理解(28分)和应用(22分)3部分,满分100分。临床实际操作按临床操作熟练程度评定,分优、良、差三等并折算成相应的分数,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评价两组学生在肿瘤内科护理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方面是否有差异。

2 效果

两组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统计结果见表1,在总分和记忆部分两组比较没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实验组进行PBL学习的时间较短,所学内容占整个考试内容比例不大所导致的。而在理解和应用部分,实验组则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PBL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多数学生认为通过PBL带教,在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主动发现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问题和撰写论文能力及信息共享和协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对带教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1)PBL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辅导学生的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知识更新也非常有帮助,促使自己主动学习。(3)PBL提高了带教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解决问题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3 讨论

3.1 PBL教学全面提高了肿瘤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质量

临床实习很重要,是医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实习生既要学习理论,更要学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采用每位有经验的主管护师带教2-3名学生的方式,能充分照顾到每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解、单纯地传授知识的主角了,而是起“向导”、“资源”和“灯塔”的作用,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真正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介绍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资源查阅布置的相关文献,了解本学科的内容和前沿知识。学生在查阅资料,讨论病案中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激发了临床实习的兴趣,同时又在分析和讨论问题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

3.2 PBL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PBL于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应用发展,PBL模式已经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PBL是从临床角度来进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分析能力,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4],在具体带教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协调好患者对实习学生不配合等问题,甘当学生的绿叶,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举办各种护理系列讲座等方式,帮助和培养学生养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好的学术期刊和网站,使学生们能尽量少走弯路。

3.3 三点体会

一是PBL做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规范化教案与之相配套。二是从事PBL教学的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培训才能胜任。三是做为PBL的主体实习生本身也应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zeri SA.Challenges facing PBL tutors:12tips for successful group facilitation[J].Med Teach,2005,27(8):676-681.

[2]鲍立军,邹余粮,韩小兵等.PBL教学法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1):81-83.

[3]Colliver JA.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research and theory[J].Academic Medicine,2000,75(3):259-263.

病理学实习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8

1课前准备

1.1实习课教师必须坚持跟班听课、课前进行试讲和参加集体备课三个重要环节

要上好实习课,带教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更要能够结合标本、切片等进行充分表述,把课本上抽象的描述与直观的标本联系起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带教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课内容,巩固病理学基础知识,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重对正常组织结构的复习,做到在实习课观察大体标本与组织切片之前,能够带领学生简要地复习解剖学和组织学相关内容。其次,在每次实习课之前,要由一名高年资教师带领实习教师,把教学所需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逐个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病变部位,描述病变特征,并联系临床表现。尤其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同一疾病的不同器官的病理变化更要仔细区分,并能联系其转归特点,以便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最后,教研组要组织实习课教师进行课前试讲,并邀请资深教授参加,通过当场提问、点评指导等方式,帮助实习课教师对教案书写、授课方式方法等进行指正,使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2学生课前要复习解剖及组胚等相关基础知识

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微生物以及免疫学等为基础,重点研究人体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以及疾病转归的综合性学科[2],尤其侧重于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在授课中发现,多数学生已经忘记了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相关组织形态学,因此,在观察标本和切片时更无法辨别其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学改变。因此,要求学生在每次实习课前,对实习内容的相关器官解剖及组织学正常结构进行复习。

2课程要求

2.1压缩理论讲解,加强实习授课

实习课的目的是通过对病变器官、组织的形态学观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课上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在实习课堂上,实习教师一定要明确实习重、难点,提纲挈领的进行复习,突出将病理学病变特点与实习所观察到的现实现象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各论与总论的关系,知识点纵向及横向的联系。比如,在讲授呼吸系统疾病小叶性肺炎时,不仅要讲述小叶性肺炎的具体病理变化,更要通过其化脓性炎的特点,启发学生回忆其他类型的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及各自病变特点,同时,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三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进行横向对比。

2.2 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启发学 生 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是病理实习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大量大体标本与组织切片,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建立相应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3]。充分利用多媒体形态学 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解决传统病理学显微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尤其对实习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寻找不同批次的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进行对比示教。然后,由学生自行观察大体和组织标本。强调观察大体标本的方法是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不仅要观察病变,而且要观察病变周围的情况,切片也是如此,按顺序全面观察,然后重点观察病变部位,显微镜的使用是从低倍到高倍,低倍看组织结构,高倍看细胞形态。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学生有问题,可以利用端口向教师提问,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这也解决了一部分胆子小、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的困难。当然,学生如发现典型病变,亦可通过投影仪展示镜下视野,为其他学生进行示教,此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引入病例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病理学是本科生接触到的第一个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的学科。在教学中发现,一味的教授理论知识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一旦在授课内容中加入相关病例,让学生以一名医生的角度去探索时,他们会比较感兴趣,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习课相较于理论课,气氛应更活跃,师生间的互动应更多,因此,更适合进行病例讨论。根据实习课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病例,给出与之相对应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进行标本的观察、描述,又要结合病例实际进行病因分析、探索发病过程,最后每组进行发言,给出结论并提出诊断依据,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该疾病的形态学特点,更能根据其病理变化特点分析其病变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过程,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临床思维,为后续临床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鼓励学生观摩尸检,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

尸体剖检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病理学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1]。将尸检用于病理学教学能使学生从全身整体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自然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安排学生通过现场观摩整个尸体剖检过程,学习对尸体全身脏器的检查方法,熟悉各脏器解剖结构及形态特点。其次,观看标本取材和制作过程,了解病理学大体标本的观察方法及病理科日常工作流程。最后,再以临床病例讨论的形式,分析尸体巨检和各脏器镜检形态学变化,找出患者所患疾病和死亡原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能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增强了他们思考、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习报告与实习课考核

3.1实习报告

实习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病理变化的形态学特点。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学生的疑点和难点来布置绘图作业及文字描述,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教师对实习报告进行认真批改,针对实习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在下次实习课前进行讲评,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找出范例作业予以展示,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3.2实习课考核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习内容,作者所在科室采取对实习课内容单独考评的办法,其考评标准为,实习课成绩占病理课总成绩的20%,考评内容是对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进行诊断。这样,督促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实习课,对待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探索,病理学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作为年轻的带教教师,深刻体会到病理实习课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课前准备、课中实践以及课后巩固三个环节严格把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学会从学生层面去思考问题,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在完成好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病理实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现从课前准备、课中实践以及课后巩固三个方面探讨实习教学的方法和改进对策,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实习课的教学效果。

动物病理说课总结 篇9

1 课程教学内容

动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病理诊断技术三大部分。病理生理的内容包括疾病概论、缺氧、水肿、脱水、酸中毒、贫血、发热、黄疸、休克等;病理解剖的内容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 、组织细胞损伤与代偿修复、炎症、肿瘤、动物器官病理等;病理诊断技术的内容包括尸体解剖技术、病变观察及描述、病理诊断分析等。每种病理变化、每个病理过程都是重点, 因为在临床实践中任何一种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对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要讲清楚概念、原因、机理、病变及影响结局。通过病理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能对发病动物尸体进行解剖诊断, 正确描述病变, 做好病理记录。

2 课程特点

动物病理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教学改革要坚持以理论为基础, 突出应用技能, 加强技能训练, 强化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理检验与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 为畜禽疫病病理诊断一线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动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要给学生“三个一”, 即通过病变观察训练, 给学生一双慧眼, 能正确识别并描述各种病理变化;通过对引起病变原因、机理、影响和结局的分析, 给学生一个哲学头脑, 能透过病理现象看到疾病的本质, 能分析引起病变的原因并预测疾病的结局, 指导临床实践;通过病理解剖训练, 给学生一双巧手, 能对患病动物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及诊断。

4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应坚持“一核心、三结合、三主体、三联系、一渗透”的宗旨。一核心就是指以临床病例或病例制造为核心, 教师利用自身在养殖场挂职的机会或校内实训基地接诊的病例, 将临床病例带回课堂或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从临床病例采集的图片、录像给学生展示, 对于病理生理的内容通过制造病例, 让学生先看到病理变化或病理过程, 有了感性认识后进行讲解, 再结合学生自己的操作、观察, 迅速熟悉和掌握其病理特征。三结合是指将理论、实践、临床三者结合, 以兽医临床病例服务理论教学为宗旨, 课堂上使用的兽医临床病例与所讲授的内容紧密结合, 符合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 围绕病例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 通过病例分析, 使学生容易接受所涉及的知识。三主体是指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以病例为主体, 在教学中引入兽医临床病例, 让学生自己用手解剖、用眼观看、用脑思考。三联系是指与基础联系、与临床联系、与人适当联系, 动物病理研究的是异常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必需以正常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生命活动 (动物生理、动物生化) 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掌握正常情况下的表现, 才能明白病理状态下的异常, 所以必要时还需复习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基本知识。学习动物病理是为临床服务的, 所以要以临床病例为主导进行讲授, 如讲授发热、脱水时, 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发热和腹泻时的感受, 适当地与人的感觉和经历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一渗透是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教学中, 动物病理生理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合理使用兽医临床病例并结合学习的理论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兽医临床思维意识。

5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动物病理学课程是畜牧兽医基础平台课程之一, 也是专业核心课的重要基础。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 研究动物病理与专业课的衔接特点, 在课程的建设中, 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 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能, 以病理解剖与眼观病变和猪、鸡、犬、猫的病理变化及病理诊断为主, 并且要适应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需求, 突出病理诊断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开发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技能库和教材等, 形成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课程平台和特色教学方法。动物病理学课程的创新点:1) 有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 保证课程建设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2) 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密切校企关系, 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 学生学习之后能应用病理学诊断技术在不同的生产岗位上直接为生产服务。3) 在病理学教材的编写中, 注重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 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将实训内容编排于各章理论内容之后,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每章设有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 帮助学生进行自学自测、课外预习及复习巩固。4) 将尸体剖检技术与系统病理学内容以实训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 突出实践教学, 并注重与后续课程的渗透和衔接。5) 针对病理生理课程中的难点, 设计多个简单易做、结果明显的病理生理实验, 教师在讲授病理生理的内容时, 可采用边讲边训, 或先训后讲的方式, 这样教师讲课直观轻松, 学生也容易掌握。

6 教材内容的编写与改革

课程内容基于项目进行开发, 将病理课程结构分为12个项目, 各学习项目以任务为载体完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过程, 任务单部分是与工作过程知识单相应的必需掌握的技能, 任务单内容主要包括完成项目所需达到的能力目标、仪器材料、学习内容、顺利完成同项任务的教学建议与说明,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与任务相关的内容, 以实用、够用为度, 并辅以完成任务时进行自评、自测的思考题。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由浅入深、衔接紧密, 同时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根据教材的编写内容, 在讲授动物病理学课程时, 以学生的实训操作为主, 工作过程知识单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到自然理解或穿插在学生完成工作时进行讲授, 总之要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较多的任务单, 如猪、鸡主要器官的常见眼观病变及病理临床征状可以放在连续一周或半周的集中实训期间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内容编写在实训指导书中, 此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参观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病理室完成。教材编写流程改革, 即教师到企业、行业调研, 搜集资料, 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座谈, 并与教师结成对子, 共同研讨教材编写内容, 主编教师组织讨论、编写课程标准, 并交由企业、行业专家审定把关, 教师执笔写作, 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行业专家碰面探讨, 编写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 最后做出使用效果评价。

7 小结和体会

病理学实习课 篇10

1 循证医学思想的形成及意义

20世纪70年代, 英国内科医生Cochrane提出了最早的循证医学的思想, 他倡导应用随机对照试验, 将全世界各专业特定的治疗措施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得出结论指导临床实践。30年后, GordonGuyatt 教授等, 提出了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的概念和术语, 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 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 将上述因素完美结合拟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EBM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普遍推广及应用, 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决策作用, 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2]。

2 传统教学的优势及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即所谓的/Lecture 2 based learning 0或/Teach 2 er 2 centered learning 0模式[3], 其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客体,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 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石 , 虽为“填鸭式”教学, 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医学教育过程中, 传统医学的教学模式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实现循证医学 (EBM) 模式教育, PBL教学模式等的重要基础。

3 实践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思想的结合

3.1 应用传统教学模式, 灌输巩固理论知识

3.1.1 实践课初始, 笔者通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 使用CAI课件或PPT课件, 为学生讲授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 强调病理变化在疾病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

3.1.2 给学生展示本教研室图片库的典型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 由而强化并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3.2 依据循证医学思想, 指导病理学实践教学

3.2.1 教师通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教师端, 依据教师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1) 针对具体病变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是什么疾病? 是疾病发展到哪个阶段的病理变化? (2) 依据视野下的表现促使学生搜集证据。 (3) 通过学生获得的证据, 让学生发言回答上述问题。 (4)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的正确答案。

3.2.2 学生通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学生端, 依据学生显微镜下的病变反复强化自己循证思想及理念, 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反复论证镜下观的病理变化, 回答依据证据得到的病理变化信息, 最后由教师给予正确指导。从而使学生深刻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及疾病的动态病理变化。

3.3 双模式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

双模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是:2.1%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 46.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好, 49.6%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 2.0%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发现,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效果的认可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525 (P<0.05) 。

4 展望

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虽在初级阶段, 但是这种融合势在必行, 因为循证医学的思想是进行医学生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有采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教学才能顺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生培养的需求。我教研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的学制较短 (三年制大专) , 教师传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时间有限。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量不足, 度不够”。 (2) 课程的实验课时安排的较少, 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及网络资源。 (3) 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有强大的知识容量, 丰富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等, 对于年轻教师有一定的难度。总而言之, 病理学实践课教学方法双模式的结合, 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以便求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提高病理学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充分掌握疾病的微观病理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 将传统教学与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教学,循证医学,病理学实践课

参考文献

[1]Sacker DL, Sharon E.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and teach evidence-based medicine〔M〕.New York:Churchill-Living-stone, 1999:1.

[2]李幼平, 刘鸣.循证医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J〕.实用医学杂志, 2000, 16 (7) :517.

病理学实习课 篇11

一、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护理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纵观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建立可行性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护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传统教学沿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禁锢了思维,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并利用教学和学习资源到最终进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怎样有利于他们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建构来进行。教师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将临床的最新知识、技术、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2、成为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不断改革教学实践,使之更加合理的过程。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省。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思维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如:技能设计、技能改进、探究性技能,等等,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要挣脱教条,不屈从于权威和传统习惯模式,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才能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其创新兴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学环境,是系统工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变量,教师由“真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课前的设计者、课程实施中的指导者、课后的反馈者和反思者。应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灵感,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营造一个创新设计的环境,让学生具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激发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乐趣。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种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使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最需要得到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予科学完善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给每位学生提供分析、思考、创造的机会,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良好的思维氛围是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利用互动式教学,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他们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三、拓宽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输而轻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设置情景问题和问题障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质疑、反思和探索。如进行口腔护理教学时,学生提出按教材要求准备17个棉球,但遇到口腔感染或牙齿少的患者。会造成其口腔清洁不彻底或浪费棉球,这时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操作原则,灵活运用操作步骤,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则在活动中起到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创新的作用。又如,每章节讲完后,教师留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大胆的设想,寻找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作出点评。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构建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推理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病理学实习课 篇12

作为互联网“微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伴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 “互联网+”教育将面临创新2.0 下的改革命题, 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 也同样在“互联网+”的视阈下催生了新的意义, 既要紧紧嵌入“互联网+”的技术演进路线, 又要嵌入传统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微课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先锋作用。

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的特征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连通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基础上既有病理解剖学的内容, 其特征倾向于形态学, 形象性和直观性较强, 又有病理生理学内容, 特征又倾向于机制学, 抽象性较强, 因而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 该课程更宜采用微课等契合需要形象直观、引发兴趣等特征的有效教学方式。

三、基于“发热过程”微课的高职护理学专业病理学课程设计

(一) 微课教学设计

为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发热过程”这一知识点, 尝试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二年级《人体病理基础》课程中, 基于“发热过程”的讲授型微课, 即以总长为8 分钟的三维动画为主要教学手段, 贯穿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 直观展现发热的病理过程,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 并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其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1.激活旧知引导入门。主要通过展示包括甜馨和奥莉发烧图片, 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兴趣, 并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 提出四个问题, 即每个人都有发热的经历, 但是你知道发热时, 我们的机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正常的体温如何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发烧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发热时我们反而会觉得冷?由此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进入发热机理的学习。

2.示证新知教会理解。第一, 在正常体温调节内容上, 通过问题引领, 展示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的动画以及展示体温偏离体温调定点时机体的反馈调节过程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第二, 在体温升高与发热、过热的关系内容上, 通过提出“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发烧是怎么回事?”问题引发热的分期的关系, 帮助学生说出发热与过热的区别;第三, 在发热的发生机制内容上, 通过提出“发热是怎么发生的?”的问题引领, 引发学生思考, 主动探究, 并通过从发热激活物到最终引起机体发热的全过程动画, 完整地展现, 进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第四, 在发热的分期内容上, 通过提出“为什么发热时我们反而会觉得冷?”的问题引领、发热三个阶段体内的病理过程与临床表现对应展示动画、以表格形式总结归纳, 以帮助学生说出发热的分期, 并运用病理知识解释发热的临床现象。

3.融会贯通考察应用。从夯实基础, 明理辨析, 拓展思考、学以致用三个难度层级进行课堂测试和知识反馈, 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进阶掌握, 同时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二) 微课教学实施评价

相比以往传统的发热过程讲授, 通过让学生观看讲授型的微课视频自学, 并完成“列出发热的三期名称”“辨析‘为什么发热时有人觉得冷, 而有人却大汗淋漓?’”“对于不同发热阶段的病人应该怎样提供护理?”等学习任务,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照发现, 基于微课的教学法, 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发热的病理过程,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同时, 微课教学因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 无法进行传统课堂的即时互动, 因此要深度融合“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借助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将学生纳入微信群、qq群等即时学习平台, 即时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解决, 此外还可以借助云平台存储微课教学资源和互动过程, 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设计, 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

上一篇:即兴教育论文下一篇:理性反思基础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