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不科学

2024-09-28

方式不科学(共7篇)

方式不科学 篇1

1 引言

科学数据, 是一类特殊资源, 它是指科技活动或通过其它方式所获取到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变化规律等的原始数据, 以及根据不同科技活动需要, 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集, 用于支撑科研活动的科学数据的集合[1]。它作为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的科技资源, 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因此,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 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共享管理, 可以为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支撑, 同时可以推动社会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2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我国科学数据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 目前我国科学数据库总量占到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长期以来, 人们“重论文, 轻数据”, 使得科学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造成国家投资的极大浪费。

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2,3], 起步比较晚, 大概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由孙枢院士等人提出要在全社会建立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开始。到2003年, 经科技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启动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使得科学数据在共享和共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这一工程,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数据的存储形式各不相同, 也使得科学数据共享的难度加大。

目前,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2) 对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投入不足。

(3) 科学数据存在多种多样的物理形式。有的是以数据库形式存在的结构化数据;有的是以文档、文字、图片等非结构化形式存在。

(4) 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程度不够彻底。

对于前两种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制定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来逐步完善和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因为需要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对于后两种问题, 可以通过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解决。所以本文的重点正是针对后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3 科学数据共享方式

科学数据作为科技活动中一类重要基础资源, 其面涉及资源、环境、生态、农业、人口、交通、地质、气象、海洋等多个学科, 具有来源丰富、分布广泛、数据量巨大、类型多样等特点。针对这些复杂的科学数据资源,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目前, 按照数据源提供的方式, 可以将科学数据源分为完全开放数据库的科学数据源、带查询接口的科学数据源、提供元数据共享的科学数据源和基于网格的科学数据源。针对这四种科学数据源, 本文提出了四种科学数据共享方式:基于完全开放数据库的共享方式、基于查询接口的共享方式、基于元数据的共享方式和基于OGSA-DAI数据集成的共享方式。

3.1 基于完全开放数据库的共享方式

完全开放数据库的科学数据源, 主要是指可以向社会完全公开的一种科技资源数据, 如相关标准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数据源单位一般都会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来管理这些资源, 通过网站或其它形式向社会完全开放这些数据, 而用户可以免费获取的科学数据信息。但长期以来, 数据源单位采集的科学数据只限于内部使用, 数据“信息重保管、轻服务”的思想存在, 使得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同时, 不同地区的类似部门又重复的建设了许多相似的数据资源, 造成了科学数据的重复性建设, 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源。

对于这种数据源可以采用两种共享方式:集中共享和分布共享。

(1) 集中共享

集中共享是将科学数据源单位的数据库统一移植到共享平台中, 由平台统一管理, 然后再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接口, 从而为用户提供查询这些科学数据的功能。集中共享方式需要数据源单位, 提供相应的数据库建库脚本和数据集, 将数据存放在共享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

集中共享方式主要适合一些长久不变的科学数据源和暂时没有建库条件但又急需共享的数据源。

(2) 分布共享

分布共享主要是通过共享平台提供数据库中间件技术, 将相关的远程科学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到一起。平台通过统一的查询接口, 利用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方法对这些科学数据库进行访问。

在分布共享方式中, 需要建立数据库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库名称、数据库类别、数据库内容描述、数据库访问方法、数据库更新日期、数据库建设单位等信息。分布共享可以采用目前成熟的数据库中间件 (如ODBC和JDBC) 技术, 对科学数据中异构数据库进行统一访问。

3.2 基于查询接口的共享方式

随着国家数字化工程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都实现了数字化。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 方便日常管理。Web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源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同时, 网站提供查询接口, 方便人们检索这些可共享的科学数据资源。

对于提供查询接口的科学数据源, 可以通过基于领域的Deep Web[4]技术和元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Deep Web是一种专门针对具有查询接口的Web信息搜索引擎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

(1) 提供数据源元数据描述信息。描述信息主要包括数据源网站URL, 数据源内容描述, 数据源名称、类别等信息。

(2) 利用Deep Web查询数据源网站中的科学数据。

(3) 将 (2) 中查询到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将统计结果保存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库中。

基于查询接口的共享方式如图1所示。

3.3 基于元数据的共享方式

目前,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已经将元数据定义为数据的数据。元数据, 主要用来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等对象, 使用的目的在于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术语, 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学科领域, 特别是在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水利科学数据中心、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中心、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等国家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程。通过提供对数据的描述及对数据集中数据项的解释, 实现对分散的科学数据资源的定位与访问, 从而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价值。

科学数据元数据是对科学数据外部形式和内部特征的详细描述, 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信息, 主要目的是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全面指南, 以便用户对数据进行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集成[5]研究成为目前解决数据共享中一重要方法。

元数据共享方式, 要求数据源单位提供数据的元数据内容。元数据内容根据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元数据标准统一制定, 内容框架如图2所示。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元数据实体集信息:包括引用元数据子集和数据类型信息的根实体。

(2) 元数据子集:包括标识信息、内容信息、分发信息、数据质量信息、数据表现信息、参照系信息、图示表达目录信息、扩展信息、数据模式信息、限制信息和维护信息。

(3) 元数据类型实体:包括覆盖范围和引用信息。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集中管理这些科学数据源的元数据信息, 当用户在共享平台中查询数据资源时, 首先是对元数据进行检索, 然后通过元数据信息找到数据源的相关数据信息, 最后将结果通过统一界面形式形式返回给用户。元数据共享方式结构如图3所示。

3.4 基于OGSA-DAI数据集成的共享方式

OGSA-DAI[6] (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 Data Access and Integration) , 即开放网格服务架构数据访问与集成。这个项目由UK Database Task Force提出构想, 致力于建造通过网格访问和集成来自不同的孤立数据源的中间件。它的目标是通过网格进行数据访问和集成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 将不同的、异构的数据源视为逻辑上的单一资源。然后通过OGSA-DAI网格服务提供基本的操作来完成复杂的数据操作功能, 如数据联盟、分布式查询, 而这些操作将会隐藏数据库驱动、数据格式和客户端的传输机制等细节问题。

在科学数据共享中, 由于科研机构或其他数据单位的建设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存在着很多异构的科学数据库。我们可以利用OGSA-DAI来对这些异构数据库的集成, 实现科学数据的集成与共享。OGSA-DAI数据集成的共享方式如图4所示。

OGSA-DAI数据集成共享方式框架大致分为客户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四个层次结构。四个层次功能如下:

(1) 数据层:由支持OGSA-DAI的科学数据源构成。目前支持的数据源包括XML数据库 (如eXist, Xindice等) 、关系数据库 (如Oracle, DB2, MySql等) 、特定形式的文件和目录 (如OMIM, EMBL等) 。

(2) 业务逻辑层:主要由数据服务资源和支持部件构成。它封装了OGSA-DAI的核心功能, 可以部署多个数据服务源来发布多个数据源。

(3) 表示层:主要功能是以Web Service接口的方式向外提供数据服务资源。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种是WSRF数据服务方式;一种是WSI服务方式。

(4) 客户层:主要是利用客户端工具, 通过数据服务与相应的数据源进行交互配置。

可以通过OGSA-DAI的配置文档接口与科学数据服务源进行交互。客户端不需要直接操作数据服务源, 而通过向数据服务发送一个请求, 然后数据服务解析这个请求, 并执行请求的内容。最后数据服务源再创建请求的结果, 同时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

4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数据共享中的四种共享方式, 通过这四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科学数据整合在一起, 针对不同格式的科学数据源, 提供不同的共享方式。这四种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和应用上解决共享问题, 但还需要政府的政策驱动和宏观指导。通过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 集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组织等多方面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资源, 形成整体布局、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从而加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SDS/T1003-2004,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S].

[2]江洪, 钟永恒.国际科学数据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 2008 (11) :56-58.

[3]黄鼎成, 尚翔, 王卷乐.浅谈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战略取向[J].中国基础科学, 2005, 5:29-35.

[4]刘伟, 孟小峰, 孟卫一.Deep Web数据集成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 2007, 30 (9) :1475-1489.

[5]张宇, 江东兴, 刘启新.基于元数据的异构数据集整合方案[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9 (7) :1021-1024.

[6]刘建新, 闫保平.OGSA-DAI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4, 24 (11) :81-83.

方式不科学 篇2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最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希望有所帮助!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 创新性 ; 教学方式 ; 观念 ;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55-01

搞好科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意义是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为现实所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科学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他能促进其它各科教学的发展。由此,笔者对小学科学教学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

1.“以教为本”的小学科学课程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课程中,主要是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单一地拿着教学科学的课本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宣讲,以保证学生对小学科学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而学生主要的任务是以被动的听课方式为主,积极地配合老師讲课,记录老师讲课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对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要求。

2.单一课本的小学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虽然早在2001年就已经取代了小学自然课,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来源渠道依然相当狭窄,仍然是以传统意义上的课本为主,课本是老师讲课的唯一资料。相信看过小学科学课程课本的人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本比较薄,如何在这样一本课本上实现教学的进步,保证学生在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上学有所成呢?

3.辅助设施缺乏的小学科学课程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即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辅助性的设施很少,完全靠着老师的描绘。科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课程,当然小学科学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基本认知,但同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更直接的方式。

二、创新性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

1.“以教为本”向“以人文本”转变

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中理念需要转向“以人为本”,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做法有:

第一,增加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从而将老师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位置。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向学生提问,提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很多学生在上小学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有被忽视的感觉,老师的提问可以减少学生的这种心理,从而增加学生受到重视的感觉,提问还可以增加老师对学生掌握课程的熟悉程度的了解。

第二,增加课堂中的游戏成分。小学生是行动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去感知,根据这个群体的这一特点,在小学科学教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更多的游戏环节。例如,在讲述自然界的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编排一个简单的剧本,然后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安排为形成食物链中的各个元素,然后对食物链这一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演绎和归纳,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2.丰富小学科学的课程教材

如果小学科学的课程教材仅仅局限于当前已有的法定意义上的教材,那自然是没有多少内容可以讲解,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得不到多大的改变和创新,但如果将教材的定义扩大,那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是丰富多样的。小学科学主要的取材方向有以下两种:

第一,教材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学生,是培养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自然和世界的能力,所以,在教材选择上,生活是不二之选。例如,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去体现科学和自然的魅力,尤其是讲解小草、昆虫等这些自然界比较常见的生物的时候,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体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再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第二,教材来源于其他学科。其实现在的很多课程都是有交叉性的,可以互相借鉴一些实例来进行课程讲解,小学科学课程更是如此。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生物课的内容,老师在讲解与生物课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先查阅一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老师掌握的知识量多了,对学生的讲解就可以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了,对于其他的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丰富教材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师教学的方式。

3.增加辅助设施在小学科学课程中

小学生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要长久的吸引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需要丰富课堂形式,辅助设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必备武器,具体设备有两类:

第一,高新技术类。这一类是指在小学课程教课过程中运用一些高新技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的讲解,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资料,其中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有图片,也可以有视频。

第二,传统模具类。例如,小学科学课程有许多课程涉及老鹰之类的生物,但在生活中不一定能看到,学校可以购买一些教学模具,让老师拿到课堂上供学生观摩,这样学生可以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结束语

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很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的。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总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多进行思考,总结既有经验,改进不足,引领小学课程改革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4(2):1

[2]刘美娟,刘美凤,吕巾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教学研究.2010,33(3):72

[3]董秋菊.试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学周刊.2013,8:24

自然科学学习方式初探 篇4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 以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 (自己决定学什么, 怎么学, 自己总结, 评价学习结果) 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且也是更好的贯彻自然教学的“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原则所必需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

1. 观察。

学生认识世界依靠观察。观察首先得有充分的材料, 如蚂蚁、蜗牛、蝌蚪等学生自己能获得的观察对象最好让学生自己去捕捉, 这样他们对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个感性的认识。老师需准备充分, 尽量做好每个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 引导学生作细致的观察, 并积极思考。

2.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 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 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们传统问题教学的方法是,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 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其实学生是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 只要平时对他们的问题加以鼓励, 他们便会提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来, 即使是一幅小小的图画也会引起他们无尽的联想。如:浙教版第四章第一节《熔化与凝固》中有一幅火山爆发的图片, 当我叫学生看这幅图片时, 许多学生举手了, 要提问, 如:为什么会有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时岩浆的温度是多少?岩浆是否会把地面的岩石熔化了, 使地面陷下去, 从而引发更大的火山爆发?平地上是否会有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前, 火山爆发点附近的地面是否会先向上拱凸起来?海洋里的火山爆发是怎样的?等等。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理, 让我欣慰的是,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3. 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分类解决。很难的, 学生根本没学过的问题, 当然要老师给予解答。对于学生可能能够解答的问题, 要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通过探究解决, 当然也可以独立思考、探究。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 久而久之, 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 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 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 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 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 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 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 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不一样的打开方式端午习俗 篇5

给重孙女做双虎头鞋

本报讯(记者 王嘉言 摄影 张健)5月23日上午,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里,老苏州和小苏州一起做虎头鞋过端午节。活动现场,社区居民蒋凤妹带来了自己收藏多年的虎头鞋,一共5双鞋,棉鞋、凉鞋、单鞋,分别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穿的。通过小小的虎头鞋,让孩子们感受传统端午习俗的魅力。

退休居民邵秀凤阿姨说:“我们家去年新添丁,已是四世同堂,现在6个月大的重孙女会跟着她爸爸妈妈一起陪我们老两口过端午,我也正准备给重孙女添置双虎头鞋,愿她平安健康成长。”

电子龙舟DIY

本报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范月倩)近日,园区澜溪社区举办了一场亲子DIY电子龙舟大赛,吸引了近20组家庭参加。

活动现场,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电子龙舟,过程中需要家长与小朋友默契配合并充分发挥家长与小朋友的手脑协调能力,所有参赛家庭将制作好的电子龙舟放入水中正式开始“龙舟大赛”。大赛以“速度、美观、质量”为评判标准,最后综合成绩排第一的为获胜家庭,获得特别大奖。

巧做香囊辟邪驱瘟

本报讯(记者 王嘉言)端午节前,平江街道北寺塔社区请来中国书画家协会的熊国好老师教社区居民DIY制作端午香囊。家住桃源村的陈红星阿姨这次还把她四岁的孙女带过来,跟孙女一起制作了这个独一无二的香囊。香囊做好了之后,奶奶把这包含了祖孙心血的香囊佩戴在孙女的身上。

迎端午挂菖蒲

本报讯(记者 张健)前天,虎丘街道桐星社区的一户大杂院中,居民们正在院子里挂菖蒲和艾草。端午节即将来临,老苏州们遵从传统习俗,购买了菖蒲和艾草挂于门上,院内,驱蚊避邪。

2小时包出500多只“爱心粽”

本报讯(通讯员 董岚)昨日,园区高尔夫社区联合社区开展端午“爱心粽”包粽子活动。志愿者们在2个小时内,共包出了500多只粽子。这些粽子被分别送到社区的退休人员、空巢老人、残疾人居民手中,让他们感受端午的快乐。

包粽高手“南北大战”

本报讯(记者 王嘉言)近日,沧浪街道三香社区三香弄八号小区九旬老人曹其林特意腾出自己的小院子,邀请了社区内十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包粽高手,进行一场热闹的南北包粽PK赛。南方队里,80岁的老苏州刘素珍阿姨包的三角粽,粽子的角裹得很有型。她包粽子的手法相当娴熟。北方队里,张海燕阿姨包起了一种玉米杂粮粽,馅料丰富,营养又健康,如同一碗八宝粥,有玉米、薏米、花生、红豆等。

一人能包40多种粽子

本报讯(记者 王嘉言 通讯员 张雨琛)近日,姑苏区拙政园片区(平江街道)新湘苑社区的凌恩斌赴北京,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一套“相聚中国节”端午特别节目的录制。

凌恩斌是一个手艺人,除了会做木工活之外,他还有一手“独门绝技”――包粽子。凌恩斌会包四十几种粽子。有牛角粽、海星粽、菱角粽、元宝粽、猫耳粽、斧头粽、五谷丰登粽、霸王粽等等。这些惟妙惟肖的粽子,除了形状可爱外,更包含着几代人的智慧,融入了浓浓的历史情怀。五谷丰登粽,是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者家里祭祀时用的,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质朴愿望;霸王粽,从外形上来看像极了 本版互动战国时期的酒杯(樽)的样子,相传是楚霸 微信弄堂社王与虞姬诀别时饮酒所用的酒杯。

6种不可取逗乐方式 篇6

NO.1捏宝宝脸颊

琪琪出生就很活泼可爱,小脸胖嘟嘟的,看上去像一个“红苹果”,邻居们见了都夸宝宝的皮肤好。而琪琪爸也超喜欢这可爱的宝贝女儿,特别喜欢捏琪琪那胖乎乎的脸颊,经常会把宝宝逗得很开心!虽然这也算是琪琪爸表达对女儿喜爱的方式吧,可殊不知这会对宝宝不利哦!

宝宝的皮肤很娇嫩,面部的脂肪垫很丰满,肌肉的张力又很低,经常在外力刺激下很容易让局部的血管神经等受损伤,也容易导致腮腺等的收缩能力降低,引起宝宝经常流口水等。

NO.2乱捏宝宝的鼻子

点点爸以前在部队当过兵,当时就喜欢跟战友一块玩“捏鼻子”的游戏。现在有了可爱的点点,平时有事没事逗点点乐时就喜欢捏点点的鼻子。可别小看这一“捏”,危害可大着呢!

宝宝的鼻腔还没发育好,如果大人经常捏宝宝的鼻子,会损伤宝宝鼻腔里的黏膜和血管,降低鼻腔的防御功能,从此也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同时也有可能会使鼻腔中的细菌等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给中耳炎埋下隐患。

NO.3触摸男宝宝“私处”

乾宇妈在乾宇小的时候,把他小便时,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时不时地触摸一下宝宝的“小鸡鸡”,说是可以让他快点“尿尿”。以致乾宇稍微长大时,乾宇妈也喜欢用手触摸乾宇的“小鸡鸡”逗他玩,他竟然也会玩得很开心呢!

这种方式不但不雅观,也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宝宝的生殖器和尿道黏膜还比较稚嫩,容易受到损伤;而且大人手上的细菌也很容易就此进入尿道,引起宝宝泌尿系统的感染。同时也很容易让宝宝以后出现“手淫”的不良习惯哦!

NO.4向上抛宝宝

平常轩轩爸在家就喜欢以“抛气球”的方式逗轩轩开心:用双手托住轩轩的身体,然后往上抛出很高,在轩轩下落时,赶忙用双手接住。轩轩总是玩得特别开心!可能这种感觉很刺激吧!

宝宝自上而下跌落的力量很大,大人的手指很容易戳伤宝宝,若伤到要害部位,会引起内伤。另外,万一大人没能准确接住宝宝,后果也会很严重哦!

NO.5转“摩天轮”

宝宝都很喜欢玩“摩天轮”游戏,豆豆也不例外。可豆豆妈平时都比较忙,没时间带他去游乐园玩,就在家给他玩起了“摩天轮”——豆豆妈双手抓住宝宝的两只手腕,提起后飞快转圈。

这种转法是会让宝宝很开心,也让他过了把“摩天轮”的瘾。但是,这样的逗乐会让宝宝转得头晕眼花,一旦放到地上,宝宝站立不稳,很容易引起跌伤。而且在转的过程中,抓住宝宝的手腕很容易使其手腕关节脱位或者扭伤。

NO.6过度逗笑宝宝

家里添了个可爱的小笨笨,全家人甭提有多高兴了。平常只要有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都跑来逗小笨笨玩,逗他开心,逗他乐,小笨笨看到这么多人围着他,也很兴奋哦!

科学探究要讲究方式方法 篇7

我参加了在贵州省凯里市举行的第四届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听了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窝蜂地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学生:“你们在研究什么呢?”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但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都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老师参与指导了就不是探究了。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比如,我在上三年级上册《果实》这节课的时候,先把准备好的材料摆放在准备桌上。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就开始猜想,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它们的颜色很好看,它们好不好吃,我们怎么区分它们等。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和本课相关的问题(怎么区分它们)引入课题,共同研究、观察、讨论、交流,从而适时地引导并得出果实的概念,进而根据果实的特征区分是不是果实。为了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我加入了活动“果实大会”,帮助学生分工明确,把课前准备的一些是果实和不是果实的小图片,贴在学生的额头上,此刻学生的名字就用额头上的名字。把他们都叫出教室,在教室门口挂一块牌子,写着果实大会会场入口。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把关守在门口,额头贴的是果实图片的进入,不是的堵在外面。然后我再到上面点果实的名字,看有没有缺席的,集体讨论、交流、小结。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很快地判断一种食物是不是果实。这就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既享受到快乐,又明白了活动的主体。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缺乏正确的探究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教师,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观念,教师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

总之,当今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结合实际寻找恰当的方式、方法,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上一篇:人才不相容下一篇:高等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