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2024-08-14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共7篇)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1

P-IOL植入术在保证眼角膜完整的基础上, 将原有的透明晶体状给予保留, 将一个P-IOL植入到眼内进行矫正近视。因此为了分析研究P-IOL植入术对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我院入院治疗的18例高度近视患者, 对其进行观察, 其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我院入院治疗的18例高度近视患者, 男10例, 女9例;年龄19~48岁, 患者手术前SE最低-11.00D, 最高-22.00D[1]。手术远期观察时间48~72个月。

1.2 入选标准

19~50岁;屈光状态稳定, 每年近视增加度数在0.40D以内;最好矫正视力0.3以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在2500以上;前房深度在3.2mm以上。

1.3 手术禁忌症

以往内眼手术病史;晶体状出现浑浊;青光眼或疑似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病史;眼部有慢性感染;糖尿病、妊娠、自身免疫力系统疾病等。

1.4 检查内容

1.4.1 屈光检查

裸眼远近视力以及最好矫正远近视力、最好矫正球镜度数以及柱镜度数、轴向;睫状肌麻痹球镜度数以及柱镜度数、轴向。

1.4.2 手术前后眼压

采用瑞士AT-900型压平式眼压计给予眼压测量。

1.4.3 手术前后眼角膜内皮检查

采用日本的SP2角膜内皮检查仪执行角膜内皮检查。

1.4.4 IOL眼内位置以及相邻组织的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用于检查P-IOL在眼睛内部的位置以及P-IOL相邻组织的情况。

1.4.5 手术后并发症

密切观察P-IOL脱位、眼角膜内皮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状况。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视力以及屈光检查

经过手术后远期观察。除了有角膜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以外, 其他患者手术眼的裸眼视力在0.4~0.8。

2.2 眼压

患者在手术后远期的手术眼眼压的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 经过相关检查, 没有发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患者。

2.3 眼角膜内皮检查

植入的手术眼, 手术前角膜内皮的计数 (2822±116) 个/mm2, 手术以后远期角膜内皮计数 (2246±648) 个/mm2。

2.4 术后并发症

2.4.1 P-IOL脱位在前房

手术以后有7例患者发生P-IOL脱位。

2.4.2 眼角膜内皮代偿

在有P-IOL脱位的患者中, 有1例发生角膜内皮代偿, 不能对其进行计数检查。

2.4.3 视网膜脱离

手术后2年2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3 讨论

经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我院认为Verisyse的植入能够安全有效的矫正了高度近视, 使患者手术后的视力明显提高, 和相关研究结果数据相一致。但是在这期间有角膜内皮计数减少、IOL脱位以及视网膜脱离等相关并发症[2]。

相关报道透明晶状体摘除术的482只高度近视眼, 15只近视眼出现视网膜脱离[3]。其因素是高度近视的眼球壁薄, 张力较弱, 玻璃体液化后出现脱离, 手术当中眼压的剧烈变化, 很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然而植入手术操作时间段, 安全性、稳定性好、眼内压波动较小, 所以手术对后房的影响非常小。

根据当前观察的植入手术以后眼部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这种手术方法能够安全有效的矫正高度近视, 但是P-IOL的长期的安全有效性是值得我院临床关注的问题。总而言之, 在手术前应严格的筛选手术的禁忌症;手术中应规范操作;手术以后应定期进行随诊, 告诉患者定期检查眼底, 及时有效的发现并且处理相关的并发症。上述对于怎样提高这项手术的长期安全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采用该手术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虹膜同定型P-IOL (有品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Verisyse矫正高度近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18例高度近视患者, 所有患者采用P-IOL植入疗法, 经过相关观察并经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以后除了1只眼有眼角膜内部皮失偿和2只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外, 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手术之前明显提高58行, 最好矫正视力全部比手术前提高13行。所有患者在手术以后远期没有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结论 虹膜同定型P-IOL对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显著疗效, 可是对眼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损伤, 可能和前房内的不稳定因素有关, 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关键词: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董结, 王宁利, 郝磊, 等.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安全性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 2012, 48 (8) :711.

[2]郑一仁, 刘乔.高度近视透明品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 13:158-159.

[3]Sanctis U, Mutani B, Grignolo FM.Long-term endothelial cell after teaumatic dislocation and repositioning of Artisan Phakic IOL[J].Refract Surg, 2008, 24:546-548.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26只眼) 无晶体眼患者, 男17例, 女9例, 年龄19岁~65岁, 左眼16例, 右眼10例;创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切除术后14例, 晶状体脱位摘除后4例, 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12个月。

1.2 手术方法

方法: (1)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眼科常规检查, 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 术前常规局部消炎、冲洗泪道, 所有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证。 (2) 所有病例均术前常规散瞳, 采用球后浸润麻醉, 分别选择3点钟位和9点钟位在角膜缘后3 mm处做一三角形巩膜瓣, 充分烧灼止血。在上方10~2点钟位做一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 在角膜缘后1 mm处做一长约6 mm~7 mm的巩膜隧道切口, 于12点钟位穿刺进入前房, 将前房与后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并分离虹膜与后部粘连组织。 (3) 将带双针聚丙烯缝线的长弯针从9点钟方位三角形巩膜瓣下的巩膜床进针穿入到虹膜后方, 经睫状沟进入后房到达瞳孔区, 用镊子经上方角膜缘切口将针夹出角膜切口外, 再将夹出的长针从上方角膜切口进入后房直至睫状沟处, 从3点钟方位板层巩膜下穿出。将2针之间的缝线拉出角巩膜上方切口外剪断, 两端分别结扎于人工晶状体的2个襻上, 将人工晶状体送入后房。 (4) 固定好人工晶状体后无异常时进行切口缝合。分别拉紧人工晶状体两端缝线, 将人工晶状体位置调整好后, 打结固定缝线于深层巩膜中, 在巩膜瓣下安置线结, 分别缝合3, 9点钟位巩膜瓣各1针, 缝合结膜切口,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 术后给予常规用药。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比较

术后视力为术后1个月复查时矫正视力, 均较术前提高,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中前房少量出血2例, 1周内吸收;术后初期虹膜、睫状体出血2例, 均自行吸收;角膜轻度水肿3例, 均在术后1周内恢复。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经得到普及和推广, 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加大, 目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矫正无晶状体眼的屈光[1]。在临床上,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无晶状体眼最常用的术式之一[2]。常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用于晶状体后囊膜完整或后囊膜小部分缺失的无晶状体眼的治疗, 此技术在解剖上和光学上能够基本代替原来的晶状体;但对于眼球严重创伤后所引起的无晶状体眼常会出现玻璃体脱出, 或者手术中发生后囊破裂, 如果植入常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会因为没有有效支撑而掉入玻璃体内, 引起严重手术并发症。如果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出现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落及角膜失代偿的概率较大, 且治疗效果非常不理想, 可使患者视力永久丧失。对于这些复杂的病例, 一般改为后房型两点悬吊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2,3,4]。本文采用两点悬吊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植入术, 将人工晶状体固定在睫状沟处, 符合人体生理位置, 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易发生偏位或摆动, 并且眼内炎性反应较轻, 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恢复较快, 使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建立良好, 对患者视功能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视力0.4~0.5为15例, 0.6~0.8为5例, 相比术前视力0.4~0.5为10例, 0.6~0.8为3例有所提高。并发症发生情况是术中前房少量出血2例, 1周内吸收;术后初期虹膜、睫状体出血2例, 均自行吸收;角膜轻度水肿3例, 均在术后1周内恢复, 并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有关资料报道[3,5]采用多点或其他方法植入固定, 术中眼内易出血,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本文采取两点式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 缝针数减少, 创伤小, 能够将缝线更深入地固定于巩膜上, 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易发生偏位, 并且手术时间缩短, 减少了虹膜或睫状体损伤, 术中出血减少, 眼内炎性反应较轻。术后给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进一步减轻眼内炎性反应, 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手术体会: (1) 术前常规全身体检不能忽视, 严重心肺疾患将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 (2) 术前充分球后麻醉、散瞳、降眼压, 手术中控制好前房深度, 可有效避免玻璃体外溢,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手术切口及缝线松紧直接影响术后视力, 切口大小适中, 隧道要长, 密闭性好, 尽量避免缝合角巩膜切口, 减少术后散光。

综上所述, 采取后房两点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对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后囊膜阙如或不完整无晶状体眼患者疗效安全可靠, 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参考应用。但临床实际应用中, 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使患者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以免手术方法选择不当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云杰, 王涛.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36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7 (14) :162.

[2]王勇, 叶应嘉, 鲍先议, 等.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J].眼科新进展, 2012, 32 (5) :454-457.

[3]陈则云, 刘业滋.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20例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11) :2195-2196.

[4]罗正才, 郭军, 李国梁, 等.睫状沟缝线固定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2, 33 (7) :87-88.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 年8 月—2014 年8 月收治的60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状体眼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术后晶体状、前后囊膜缺如。 其中, 男37 例37 眼, 女23 例23 眼;年龄4~11 岁, 平均 (7.6+2.0) 岁;既往手术史:41 例行硅油填充术 (已取出) , 19 例接受C3F8 填充术。 手术原因:因外伤性视网膜脱离43 例, 因化脓性眼内炎17 例。 上次手术距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间2~20 个月, 平均 (6.5+2.2) 个月。术前眼部检查:平均矫正视力 (0.25+0.08) , 平均眼压 (13.32+0.26) mm Hg。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 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全麻, 充分散瞳, 开睑, 作上直肌牵引线, 自上方角膜缘剪开球结膜, 角膜缘后1.5 mm板层直线切开巩膜, 向前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 mm于角膜缘颞上方透明角膜内0.5 mm处用穿刺刀做一灌注针切口, 插入灌注针, 固定后行前房灌注, 灌注液所用滴瓶保持在60 cm高度。 用三角刀将上方角膜缘切口刺透入前房, 并扩大到所植入人工晶状体体部直径大小。 角膜缘2 点、8 点位剪开球结膜, 自角膜缘后1.5 mm处板层切开巩膜1 mm, 用聚丙烯双针双线分别由2 点、8 点板层巩膜切口部缝针穿出。 用小钩将线由上方切口拉出, 分别将线结扎在人工晶状体襻的顶端小孔内。 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 从巩膜两侧表面将缝线拉入隧道中, 将缝线打紧并打结, 后剪断, 在巩膜隧道内直接埋入线结, 之后对所有切口进行缝合。 缝合采用尼龙缝线将前房维持器拔除, 调整眼压至正常状态。 术后给予地塞米松注射结膜下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随访6~18 个月, 平均 (12.4+2.0) 个月, 观察患儿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百分率描述,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60 例手术患儿术中眼压均维持稳定, 未发生眼球塌陷、 脉络膜出血等现象。 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合理, 无偏斜。 患儿及家属对手术满意。

2.2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资料显示, 与术前分布比较, 术后60 例患儿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特别是≥0.3 和≥0.5 的视力区间患儿明显增多。 见表1。

2.3 术后不良反应

随访发现, 60 例患儿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 经消炎处理后恢复。 6 例出现低眼压现象, 占总例数的10.0%, 眼压下降至平均 (7.25+1.36) mm Hg, 表现为脉络膜脱离, 其中3 例给予保守治疗后5 d转好, 其余注射散瞳激素后第7 d恢复。

3 讨论

3.1 关于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意义和选择性

小儿视觉正处于发育敏感期, 若缺乏足够清晰的视觉刺激, 容易导致弱视, 因此对无晶状体眼进行屈光矫正十分必要[2]。 以往临床多采用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辅助性支架进行屈光矫正, 不过由于卫生条件、角膜感染等难以控制, 限制了角膜接触镜的普及;而框架眼镜无法很好地适用高度屈光参差患者:因此, 采取人工晶状体植入成为矫正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状眼理想的选择。

对于行玻璃体切割患儿, 由于玻璃体腔无玻璃体支撑, 晶状体囊膜缺如, 选择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难度大, 风险难以把控, 对此有学者认为改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虽然前房深度、眼压等可能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状态, 甚至发生角膜塌陷, 导致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但基于灌注维持的主流应用方向使得前房灌注下行人工晶状体巩膜缝合固定具有显著的优势: (1) 前房灌注, 灌注口位于角膜, 不在睫状扁平部切口, 位置平坦, 自上而下, 易于操作, 不会损伤眼后节组织; (2) 隧道式角膜灌注口, 闭全性好, 眼内不会溢出过多房水, 此外前房灌注时始终处于开发状态, 利于维持眼内压稳定; (3) 自上而下灌注, 可随时根据眼内压调整灌注量, 确保经角巩膜切口溢出的液体及时得到补充, 进而维持眼压、前房稳定; (4) 灌注过程中产生的冲刷力能将眼内炎性因子、 细菌及色素等冲出来, 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和炎症反应; (5) 悬吊人工晶状体穿刺缝线时, 因没有睫状体平坦部灌注管的阻碍, 因此缝线穿刺更为顺当[3,4]。 该文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前房维持器, 放置于角膜缘内0.5 mm处, 然后灌注针头插入前房, 灌注液选用平衡盐液, 并保持滴瓶60cm的高度, 目的是随时控制眼压。 从结果来看, 术中60例患儿眼压均维持稳定状态, 未出现眼球塌陷、脉络膜出血等现象, 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合理, 无偏斜, 效果令人满意。 术后视力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尤其是视力区间在≥0.3 和≥0.5 患儿明显增多, 提示基于前房灌注的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疗效值得肯定。

3.2 关于术后早期低眼压现象分析

60 例手术患儿, 术后6 例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眼压反应, 低眼压发生率10.0%, 与张凌等报道[5]较为接近, 处于较高水平, 症状表现为脉络膜脱离等, 经对症治疗后, 其中3 例保守治疗后5 d后症状缓解, 至1 周后恢复正常, 其余2 例重度患儿改行玻璃体内注射散瞳激素, 于术后7 d恢复正常眼压[6]。 低眼压是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行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无晶状体眼始终面临的并发症, 关于低眼压发生原因, 争议颇多, 有认为系睫状膜覆盖的、瘢痕化的或处于严重期的睫状体分泌房水减少所致;也有认为是玻璃体缺如, 或炎症致房水外流等原因。 该研究者从该研究的病例分析认为, 或与上述关于原因阐述均有一定的关系。 张凌等[7]报道儿童外伤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容易出现低眼压现象, 其原因在于强烈的炎症反应造成睫状膜形成, 且炎症还会引起睫状体血管阻塞和眼前节各组织粘连, 导致房水分泌异常, 这与笔者分析的结论较为一致。 有报道[8]称, 巩膜缝线固定术引起并发症问题始终存在, 尤其是远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因此关于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当前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选择适应症以及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细度。

参考文献

[1]余涛, 阴正勤, 李灿, 等.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 2010, 30 (2) :151-154.

[2]刁婷婷.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35 (5) :43-44.

[3]李灿, 邓江稳, 陈少军, 等.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J].眼科新进展, 2011, 31 (4) :361-363.

[4]陈耀琴, 李卫红, 朱其新, 等.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眼科新进展, 2007, 27 (8) :609-611.

[5]张凌, 陈潇, 刘翔, 等.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行不同术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13, 20 (3) :193-197.

[6]徐柒华, 朱建刚, 陈惠英, 等.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前房灌注下Ⅱ期IOL缝线固定术[J].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3 (10) :1994-1995.

[7]张凌, 刘勇, 陈少军, 等.开放性眼外伤不同时机玻璃体手术的对比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 2014, 50 (2) :121-125.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4

关键词: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人工晶体

眼部钝挫伤的冲击导致晶体悬韧带的断离和松脱, 先天晶状体悬韧带发育不良等因素都可导致晶状体半脱位的发生。对于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 以往多采用大切口晶状体囊内或囊外摘出术, 然后行睫状沟缝线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或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缝线固定法难以保持人工晶状体于生理位置, 易发生人工晶状体倾斜或偏位等并发症;前房型人工晶体常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及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此外, 由于这类手术角巩膜切口大, 易导致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1]。基于上述弊端, 自2005年开始, 该院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张力环并I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不同程度的晶体半脱位, 术后获得较好的视力。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6月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62例226眼。男性98例121眼, 女性64例105眼;年龄7~79岁, 平均42岁。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78例78眼, Marfan综合征64例128眼, 青光眼滤过术后晶状体半脱位8例8眼, 不明原因晶状体半脱位12例12眼。伴有继发性青光眼12眼, 伴有玻璃体脱入前房37眼, 伴有虹膜根部离断31眼。术前视力光感6眼, 眼前手动12眼, <0.1者55眼, 0.1~0.15者86眼, 0.15~0.3者67眼。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1个象限的43眼, 1~2个象限的152眼, 大>2个象限的31眼。晶状体核硬度I级核33眼, Ⅱ级核78眼, Ⅲ级核96眼, Ⅳ级核19眼。

1.2 材料

采用德国Morcher公司生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开放式 (capsular tension ring, CTR) 及囊袋固定型张力环, 型号为10SA和12SA, 直径分别为10和12 mm;采用德国蔡司公司的XLSTABI ZO可折叠人工晶体, 光学直径6 mm。

1.3 手术方法

除晶体半脱位<1个象限的患者采取表面麻醉, 其余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做左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3或9点位角膜做辅助切口, 前房注入黏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 直径约5.5~6.0 mm, 充分水分离与水分层, 前房内有玻璃体疝者, 先用玻璃体切割头切除前房内的玻璃体疝;有虹膜根部离断先行虹膜修复。

晶体半脱位<1个象限的患者 (43只眼) , 直接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 吸净皮质, 囊袋内注入少量黏弹剂后, 用旋转法植入 (capsular tension ring, CTR) , 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 予以2%卡米可林缩瞳,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晶体半脱位于1-2个象限的患者 (152只眼) , 囊袋内注入少量黏弹剂后, 用旋转法植入CTR, 将CTR的开口旋转到悬韧带断离的对侧, 超声乳化晶体核, 吸净皮质, 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 予以2%卡米可林缩瞳,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晶状体半脱位>2个象限的患者 (31只眼) , 应用囊袋固定型张力环 (auro RING) , 在植入囊袋张力环前将聚丙烯缝线一端固定于囊袋张力环中段, 用显微镊将带有缝线的囊袋张力环送入晶状体囊袋内, 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后, 将聚丙烯缝线的另一端自角膜隧道切口及环形撕囊口经悬韧带离断中央处晶状体囊袋赤道部穿出, 经虹膜后方从角膜缘后1.5 mm板层巩膜穿出, 拉紧张力环缝线至晶状体囊袋居正中, 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及皮质,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1.4 随访观察

术后随访1~12个月, 平均8个月, 观察术后人工晶体位置、视力、眼压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2 结果

随访过程中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人工晶状体基本保持正位;观察术前、术后视力变化, 术后获得较好的视力 (见附表) 。术后视力<0.1者6眼, 均为合并有眼底视网膜病变或角膜白斑。

眼 (℅)

3 讨论

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悬韧带断离或异常的晶体不同程度脱位的患者治疗都比较困难, 尤其是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玻璃体往往从悬韧带断裂处脱入前房, 且还常伴有外伤性瞳孔散大、虹膜根部断离和继发性青光眼等, 故手术难度大。对此类患者, 以往采用的手术方法是晶体囊内或囊外摘除术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同时植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或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手术切口大, 导致玻璃体丧失较多, 人工晶体损伤角膜内皮等, 术后易发生角膜散光、角膜内皮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心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2,3], 故目前该方法仅限用于晶状体半脱位>3个象限的患者。另外伴有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时, 容易发生晶状体囊袋塌陷、玻璃体脱出和晶状体核坠落等并发症, 以及手术过程中晶状体核旋转, 高负压吸引等操作又容易造成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扩大[4], 因此晶体半脱位曾被认为是超声乳化术的绝对禁忌证。即使能完成伴有小范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的超声乳化及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 但术后常发生人工晶体的偏中心或倾斜, 进而影响视力, 陆斌等[5]发现人工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不仅会影响术后视力, 而且会引起视觉上的不适。

本文对于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的晶体半脱位患者, 术中植入CTR, 它即可维持晶状体囊袋的正常形状, 又可提供足够的囊袋内空间, 同时CTR的张力可以对抗残留晶状体悬韧带的牵引力, 减少了非对称的晶状体囊袋张力, 稳定了玻璃体前膜, 便于晶状体核的粉碎、皮质的抽吸人工晶体植入, 最大限度减少了玻璃体脱出[6], 防止了术后人工晶体偏位, 有利于视力恢复。GIMBEL等[7]报道了CTR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加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②减少了玻璃体的流失;③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圆形轮廓;④防止人工晶体偏离中心;⑤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 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通过对162例226眼的患者治疗, 该院在手术操作技能以及预防并发症措施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总结如下:①术前充分散瞳, 以便术中更加了解晶体悬韧带断裂的范围和部位, 避免术中进一步加重晶状体韧带的松脱;前房内有玻璃体嵌顿者, 应在撕囊前行前房内玻璃体切割术, 有利于晶状体复位, 有虹膜根部离断先行虹膜修复。②撕囊前先注入黏弹剂, 采用环形撕囊, 且撕囊较常规者稍小。因撕囊法对囊袋的压力相对较小, 且边缘圆滑, 故具有一定的缓冲保护力, 不易引起囊袋的破裂、晶体皮质溢出。③连续环形撕囊成功与否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撕囊的起点应视脱位的状况而定, 原则上应在脱位方向的对侧, 这样便于观察撕囊过程, 减少撕囊操作产生的作用力将脱位的范围加大[8]。④晶状体水分离要充分, 使晶体核在囊袋内有较好的活动性, 采用旋转削梨法, 由赤道部逐渐向中央完全乳化晶体核, 双手操作, 全过程在囊袋内进行, 对囊袋不能有牵拉, 要防止晶体韧带进一步断裂;术时要避免乳化头脱离晶体核, 造成前房突然消失, 使后囊前涌导致囊膜破裂。⑤采用低流量、低灌注压、低吸引力的拦截劈核法。⑥吸除皮质时, 采用低负压灌注, 灌注头对准皮质, 辅助口的晶体钩将灌注头前的皮质搅碎, 利于抽吸。⑦注入黏弹剂, 要填充整个囊袋, 术中只要发现悬韧带松弛都可植入CTR。通常采用黏弹剂胀开囊袋, 使囊袋恢复正常位置, 然后用显微无齿镊将CTR的一端经切口进入囊袋, 旋转CTR使全部进入赤道部, 环开口背向悬韧带断裂处, 囊袋稳定恢复正常位置后, 再注入折叠型人工晶体于囊袋内, 通过晶体钩调整其位置, 晶体襻要尽量避开断带处, 以免晶体倾斜及后囊膜破损。⑧如在乳化晶状体核之前已发现有悬韧带离断>1个象限者, 则在超声乳化前植入CTR能保证超声乳化过程中囊袋的稳定。CTR植入囊袋后仍有可能在超声乳化过程中脱离囊袋, 因此为了防止CTR脱出囊袋, 前囊撕囊口径不能过大。⑨悬韧带离断>2个象限者, 即便植入CTR, 囊袋和人工晶体还是有可能处于偏心状态, CIONNI等[9]对CTR做了改进, 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用于巩膜固定的装置, 本组病例中31例用了这种张力环, 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人工晶状体囊袋的植入, 而且术后人工晶状体均正位, 无偏心现象。⑩由于囊袋张力环能减少术后后囊膜皱褶, 使人工晶体与后囊膜之间贴和得更好, 因而起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总之, 囊袋张力环植入治疗晶体半脱位, 能保留原有的晶状体囊袋, 减少术中玻璃体脱出, 无需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 进而可减少相应手术并发症, 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是超声乳化晶体吸除术治疗白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新型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1]陈伟芳, 宋旭东.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半脱位晶状体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3) :263-265.[1]CHEN WF, SONG XD.The application of capsular tension ring in lens subluxation 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CJPO) , 2007, 25 (3) :263-265.Chinese

[2]姚克, 刘奕志, 何守志, 等.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8-174.[2]YAO K, LIU YZ, HE SZ, et al.Surgeries in Complicated Cases of Cataract[M].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Co, Ltd, 2004:168-174.Chinese

[3]王平宝, 谭佳, 董小芳, 等.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4:2170-2172.[3]WANG PB, TAN J, DONG XF, 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second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due to lens sublux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6, 14:2170-2172.Chinese

[4]宋旭东, 王宁利, 董哲, 等.悬韧带脆弱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J].眼科, 2005, 14 (1) :38-41.[4]SONG XD, WANG NL, DONG Z, et al.Fragile suspensory ligament phacoemulsification technology[J].Ophthalmology, 2005, 14 (1) :38-41.Chinese

[5]陆斌, 沈泽民.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活体测量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1999, 35 (1) :40-42.[5]LU B, SHEN ZM.Vivo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of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tilt and eccentricity[J].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99, 35 (1) :40-42.Chinese

[6]袁军, 李燕先, 张娇.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7) :308-309.[6]YUAN J, LI YX, ZHANG J.The application of capsular tension ring in lens subluxation surgery[J].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08, 24 (17) :308-309.Chinese

[7]GIMBEL HV, SUN R, HESTON JP.Management of zonular dialysis in phacoe-mulsifcation and IOL implantation using the capsular tension ring[J].Ophthmlic Surg Laser, 1997, 28 (4) :273-281.

[8]LIU G.The observation of subluxated lens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applying capsular tension 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9, 10 (10) :1957-1958.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对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共133例 (151眼) , 其中男54例 (64眼) , 女79例 (87眼) ;右眼78眼, 左眼73眼。年龄42岁~83岁, 平均年龄65.2岁。核性浑浊62眼 (41.1%) , 后囊下浑浊40眼 (26.5%) , 皮质浑浊49眼 (32.4%) 。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6。糖尿病史1 d~28年, 平均10.1年, 其中1型糖尿病1例, 2型糖尿病132例。术后随访1个月~4个月。

1.2 术前准备

1.2.1 专科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角膜曲率及眼B超检查, 运用法国光太A超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 人工晶状体根据患者经济状况及意愿选择:137眼选用硬性人工晶状体, 11眼选用折叠人工晶状体, 3眼选用肝素处理人工晶状体。

1.2.2 内科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在内分泌科正规系统治疗糖尿病, 手术期间在内分泌科医师指导下控制血糖, 其中15例口服降糖药物, 89例皮下分次注射胰岛素, 11例佩戴胰岛素泵, 18例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皮下分次注射胰岛素。术前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8 mmo L/L, 餐后血糖<12 mmo L/L。血压控制正常。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生进行, 术前30 min用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散瞳, 爱尔凯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 (滴3次) , 硬性人工晶状体选用角膜缘后1.5 mm做巩膜隧道切口, 折叠人工晶状体选用透明角膜切口, 辅助切口均在左侧约2点钟方位, 前房注入医用透明质酸钠 (其胜) 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 软核者行原位乳化法, 硬核者行劈核乳化法, 将剩余皮质注吸干净, 注入粘弹剂, 扩大切口至3.2 mm~5.5 mm, 硬质人工晶状体用人工晶状体植入镊放入囊袋, 烧灼复位球结膜切口, 折叠人工晶状体用推注器注入囊袋, 水封角膜切口。术中有1例后囊出现弧形裂口, 少量玻璃体溢出, 处理良好, 不影响人工晶体植入, 其余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视力:数指/10 cm~1.2。术后视力<0.1者2眼, 0.1~0.3者21眼, 0.3~0.5者44眼, 视力>0.5者84眼。视力<0.1的2例, 1例术后视力为数指/10 cm, 眼底视神经萎缩, 另1例术后视力为0.07, 眼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所有手术的151眼中, 110眼合并眼底病变, 其中106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Ⅰ~Ⅴ期不等, 36眼为激光术后) , 3眼为视神经萎缩, 1眼为高度近视, 黄斑区视网膜出血。

2.2 角膜水肿

85眼 (56.2%) 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 表现为角膜内皮不同程度皱褶, 其中3眼角膜水肿较重, 与晶状体核硬度直接相关, 术后局部滴用高渗、皮质类固醇滴眼液, 所有角膜水肿1周后均消退。有2例患者在角膜水肿消退后10 d又出现角膜内皮皱褶, 并可见睫状体充血, 给予球旁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 1周后反应消退。

2.3 高眼压

术后7眼发生高眼压, 6眼眼压<30 mm Hg, 有1例术后眼压高达60 mm Hg, 给予药物降眼压对症治疗后, 眼压均恢复正常。

2.4 前房反应

66眼 (43.7%) 术后出现前房反应, 62眼反应较轻, 表现为前房散在或偶见浮游细胞, 术后1周反应均消退。另4例出现前房丝状、网状纤维渗出物, 1例出现于术后2 d, 1例出现于术后5 d, 1例出现于术后1个月, 另1例患者先后2次出现前房反应, 分别于术后2周和45 d。对于前房出现纤维渗出物者, 均给予皮质类固醇 (针剂球旁注射联合滴眼液) 及散瞳对症治疗, 1周后前房纤维渗出物均吸收。

2.5 眼底反应

对于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术后3周~4周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 视网膜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渗漏、黄斑水肿, 部分患者小血管壁染, 尤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未行激光治疗的毛细血管渗漏明显, 激光术后者毛细血管渗漏相对较轻。有2例患者术后1个月行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CT) 检查发现黄斑区囊样水肿合并神经上皮层脱离。

3 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以手术切口小, 术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房空间, 避免对眼内组织的损伤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减少了许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1]。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内障, 由于患者血糖受诸多因素影响, 难免波动, 而血糖波动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此, 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随着白内障手术水平及糖尿病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 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已不是问题, 我们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例, 术后切口均如期顺利愈合。

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 多数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其他眼底疾患, 尽管术后视力提高不如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但就本身其术后视力的真实提高与改善, 多数患者还是满意的, 但仍需医患有效沟通, 使患者对其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效果有充分的认识。

85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 主要表现为角膜内皮散在皱褶, 1周后均消退, 其中3眼角膜水肿较重, 内皮可见大量皱褶, 前房模糊不清, 运用高渗及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治疗后, 均可恢复正常。但我们要警惕, 有个别患者在前期的角膜水肿消退后, 会二次出现角膜内皮皱褶现象, 并伴随睫状体充血, 给予皮质类固醇治疗后, 可有效控制, 我们考虑再次出现内皮皱褶、睫状体充血与个别患者对植入体反应不同所致。所以, 术后随诊至关重要, 至少术后随诊1个月, 要告知患者出现眼红、视物不清, 应及时就诊, 以免贻误病情。

66眼术后出现前房反应, 多数表现为散在或偶见浮游细胞, 术后1周均可消退。有4例患者前房反应较重, 出现丝状、网状纤维渗出物, 发生时间早晚不一, 最早的术后第2天, 最迟的术后45 d, 且有1列患者先后出现2次前房反应, 究其原因, 血糖仍是关键。有一部分患者血糖波动大, 难以控制达标, 手术期间佩戴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出院后, 改为皮下分次注射胰岛素, 血糖波动较大, 导致前房反应。本组资料显示的2次出现前房反应的患者, 即因经济困难停止佩戴胰岛素泵, 改为皮下分次注射胰岛素, 血糖长期波动较大, 难以平稳达标。

7 眼出现术后高眼压, 轻度的给予滴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1~2次, 眼压可恢复正常。有1例患者眼压高达60 mm Hg, 给予静脉滴注20%甘露醇, 眼压恢复正常。究其原因, 应为术中粘弹剂注吸不充分, 堵塞房角引起。所以, 术中应充分注吸置换粘弹剂, 尽量减少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

对于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 白内障不仅影响视力, 而且妨碍了对视网膜病变的观察与治疗, 使一些患者延误了治疗时机, 导致视力无法恢复。同时, 对于确实因白内障影响视力或影响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患者, 我们主张尽早手术[2]。术中注意连续环形撕囊要完整, 直径不小于6 mm, 晶状体囊膜做适当抛光处理, 尽可能采用大直径光学面的人工晶状体, 可以减少激光治疗的光学盲区。术后3周~4周行FFA, 有视网膜光凝指征的应尽快行激光治疗, 以免病情发展, 造成不可挽回的视力损害[3]。

参考文献

[1]张瑛, 张林军, 秦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 29 (4) :375-376.

[2]乔岗, 王晓莉, 代艳,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及视网膜光凝时机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10) :1058-1060.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6

关键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MIOL) 可使远近物体均成像于视网膜上, 满足远近的不同要求, 有效地解决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singie-focal intraocular lens, SIOL) 无调节力的问题, 达到或接近正常眼的生理功能[1]。MIOL比传统的SIOL有更大的视觉范围, 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白内障摘除后植入人工晶体, 已从单纯矫正无晶体眼的屈光不正发展到恢复功能视力, 而有关它通过植入人工晶体矫治高度近视术后脱镜视觉质量影响的报道不多。选择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行MIOL植入术及同期SIO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 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的裸眼及矫正远近视力、视觉质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标准:高度近视有摘镜愿望, 角膜厚度不允许做准分子激光手术, 晶状体基本为透明的摘镜患者, 按植入人工晶体的不同分两组。植入MIOL组共24只眼, 男14眼, 女10眼, 年龄30~48岁, 平均38.5岁;植入SIOL组共44只眼, 男18眼, 女26眼, 平均年龄38~51岁, 平均44.5岁。患者术前屈光状态为-10.00~-24.00 DS, 眼部无角膜、眼底器质性病变及中度以上弱视, 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为+2 D~+13 D, 设计给患者术后的屈光度为-1.0~-1.5 DS。患者术前均做了准分子激光术前的全面检查, 按LOCSII分类, Ⅰ级核42眼, Ⅱ级核22眼, Ⅲ级核4眼, 诊断为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小于1.0大于0.4, 并晶状体透明) 12眼。

1.2 人工晶体的选择

MIOL为美国Alcon公司的多焦点可调人工晶体SN60D3, SIOL为德国BIGBAG折叠单焦点人工晶体。

1.3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使用AMO公司的SOVEREIGN超声乳化仪, 术前均用美多丽扩瞳, 在表麻下行透明角膜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连续环行撕囊, 水分离, 超声乳化晶状体核, 吸出残余皮质后, 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使用推注器植入人工晶体, 吸出前房内的粘弹剂, 水化封闭切口, 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单眼包封。手术均顺利, 术中无1例破囊。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2周, 托吡卡胺睡前滴眼1周, 术后1天、3天、1周、2周、1月、3月、6月、1年定期复查。

1.5 术后检查项目

1.5.1 视力

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两组术后的裸眼远视力、近视力, 最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 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 对术后6个月的视力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1.5.2 脱镜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脱镜生活情况。

1.5.3 主观眩晕和畏光感

术后6个月,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畏光感和夜间视力障碍的调查。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例中患者均为晶体核Ⅰ~Ⅲ级, 术后第1天角膜内皮略有水肿, 3天后均消退。

2.1 视力情况

术后6个月, MIOL组与SIOL组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患者脱镜情况的比较

术后6个月, MIOL组12例患者有12例不需戴镜矫正即可正常工作看书, 看远11例不需戴镜矫正, 1例开车需要戴镜, 脱镜率91.67 %;SIOL组22例患者有10例看书需要戴远视镜矫正, 看远16例不需戴镜矫正, 脱镜率为54.55 %, 两组采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44, P<0.05) 。

2.3 主观眩晕、畏光感及夜间视觉障碍的比较

术后6个月, MIOL组有2例 (2眼) 患者自觉看物体时经常出现光晕而视物不清, 但不影响生活;SIOL组有3例 (3眼) 有类似症状;两组均无夜间视觉障碍。

3 讨论

高度近视超声乳化吸除晶体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屈光手术, 能让患者术后摆脱戴眼镜的麻烦, 获得功能性视力, 提高视觉质量。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 其已在无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眼患者中使用, 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减少眼镜的依赖, 改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摘镜愿望的高度近视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通过植入MIOL, 使患者术后有良好的远、近视力, 提高了患者的脱镜率,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MIOL比传统的SIOL有更大的视觉范围[2]。MIOL光学面设计为圆形双凸的五个同心圆的非球面折射区, 视近较视远增加1.5 D, 加上多焦点衍射环的设计, 使患者视远、视近时均可以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物象, 改善了单焦点晶体植入的老视状态, 提高患者的脱镜率, 满足了患者对脱镜生活的需要[3,4]。MIOL可以提供优于SIOL的非矫正近视力和最佳视远度数矫正下的近视力[5]。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是评价MIOL是否优越于SIOL的重要指标, 在老年性白内障中MIOL运用较多, 而在高度近视患者中植入MIOL较少, MIOL不仅可提供给大多数患者良好的近视力, 而且减少了近距离工作时对眼镜的依赖, 提高了生活质量[6]。我们研究也表明MIOL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明显优于SIOL,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做为高度近视患者脱镜提高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怡, 卢奕, 方艳文, 等.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远期疗效评价[J].眼视光学杂志, 2008, 10 (4) :241-244.

[2]袁非, 黎蕾, 朱志忠, 等.ARRAY多焦点与单焦点晶状体的视觉效果比较[J].眼科研究, 2003, 21 (4) :425-427.

[3]梁皓, 谭少建, 唐彦慧, 等.双眼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功能的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 2007, 9 (1) :10-13.

[4]Kamle SH, Dadey A, Kaushik S.Contras sensitivity anddepth of focus with aspheric multifocal versus conven-tional 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J].Can J Ophthalmol, 2001, 36 (4) :197-201.

[5]Brydon KW, Tokarewicz AC, Nichols BD.AMO Arraymultifocal lens versus monofocal correction in cataractsurger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0, 26 (1) :96-100.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篇7

1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发展

Keates等[3]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第一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双焦点设计的Nu Vue MIOL, 其光学部分简单划分为几个环形区域, 中间区域部分提供远视力, 而周边区域则负责提供近视力, 但由于此类IOL为硬性IOL, 术中切口相对较大, 术后较易发生散光、眩光以及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觉质量问题, 且高度依赖瞳孔直径的大小[4], 这种MIOL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 白内障手术技术越来越完善, 既能提高视觉质量又不失美观的小切口技术越来越成熟, 再加上各种新型可折叠MIOL的不断问世, M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日益理想, 从而使MIOL再次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2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原理

MIOL是在IOL的光学部上构筑不同焦点平面的光带, 以提供看远和视近时的聚焦。根据同时知觉原理, 如果远近光线通过MIOL聚焦于视网膜上的屈光力之差达3.0 D以上, 大脑皮层无法将两个物像融合, 而是会进行选择性抑制, 选择更清晰的物像, 以此来实现MIOL的看远、看近功能[5]。

3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类型及优缺点分析

MIOL根据光学成像原理可分为折射型、衍射型以及折射衍射混合型。

3.1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Refractive MIOL, RMIOL) 其光学部后表面为光滑球面, 前表面则由3~5个屈光度逐渐变化的环形光学区域构成, 光线经RMIOL折射后汇聚到看远、视近的多焦点。代表品牌有:美国AMO公司的Array系列、Re Zoom系列, 英国Rayner公司的M-flex系列、M-flex T系列和法国IOLTECH公司的MF4型人工晶状体[5]。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AMO公司的Array系列、Re Zoom系列。

优缺点分析:RMIOL的远近焦点光能分配约为50%和35%, 另有约15%汇聚在中间焦点[6], 所以RMIOL主要临床效果以看远为主, 患者植入RMIOL后远、中视力多能有良好改善。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电脑的日常使用日益普遍, 中距离视力的改善倍受关注, 而MIOL能够提供明显优于SIOL的中距离视力[7,8], 其中RMIOL的中距离视力又优于衍射型MIOL。各类MIOL中, 尤以Re Zoom系列MIOL对中距离视力的改善最为显著[9]。虽然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RMIOL相比SIOL, 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裸眼中远视力, 对于视远矫正下的近视力也有很好的改善, 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患者术后对戴镜的需求, 但其受瞳孔直径和晶状体偏位的影响较显著。Kawanorita等[10,11]研究Array系列RMIOL的临床使用显示, 瞳孔直径不低于3.4 mm且最好>3.8 mm, 术后近视力才能有理想的恢复;而选择Re Zoom时, 只有瞳孔直径不小于3.45 mm条件下才能提高近视力。研究[1]报道植入Array MIOL后早期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 尤其是低空间频率下;视觉异常现象 (如光晕、眩光等) 发生率较高。

3.2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diffractive MIOL, DMIOL) 与RMIOL相反, 其光学部前表面为光滑球面, 而后表面为能同时形成远近两个焦点而排列有20~30个同心圆显微坡环, 环间距约0.06~0.25 mm。坡环高度及环间距用于调节近屈光度。代表品牌有:美国3 M公司的834 LE/815 LE型, 美国AMO公司的811 E型DMIOL, 美国AMO公司的Tecnis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5]。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代表产品是Tecnis MF。

优缺点分析:新型DMIOL的代表Tecnis MF, 其光能的分配为视远和视近各占50%, 因此可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 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脱镜率。人眼并非理想的光学系统, 角膜和晶状体存在着各种波前像差, 是影响人眼准确成像的一个重要因素[12]。Tecnis MF拥有波阵面设计光学面, 改良的扁长形表面能够降低球面相差、角膜正球差, 从而提高对比敏感度[13], 且这种非球面设计的改良优势在暗视光条件时更为显著, 因为增大的瞳孔能使更多光线从晶状体周边部通过, 从而使雨天、雾天、夜间的视功能得到极大改善[14]。DMIOL与RMIOL相比, 没有瞳孔依赖性, 其对瞳孔直径大小的要求比较宽松。但DMIOL改善中距离视力的能力相对有限, RMIOL能够提供优于DMIOL的中距离视力[7,8], 因为RMIOL有大约15%的光线分配运用于中间距离, 而DMIOL则只能形成远近两个焦点。

3.3折射加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hybrid MIOL) 区别于以往的DMIOL, hybrid MIOL光学部的中间部位设计为衍射型, 而周边部则为折射型设计。其前表面中央直径3.6 mm的区域有12个阶梯环, 阶梯高度从中央到周边以1.3~0.2μm精确阶梯递减, 随着衍射阶梯间距的逐渐减小而逐渐过渡为折射型结构。在此设计中, 阶梯高度和宽度分别用以控制光线分布和增加近视力度数, 较低、较高梯度差分别汇聚光线到达远、近焦点, 各度数光线逐渐混合形成清晰物像[6]。代表品牌有:美国Alcon公司的Re STOR SA6OD3型和IQ Re STOR系列人工晶状体, 其中IQ Re STOR系列光学部采用非球面设计, SN6AD1型附加+3.00 D, SN6AD3型附加+4.00 D[15]。SN6AD1是在SN6AD3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将近焦点变远, 使最佳近距离阅读距离增加了6~7 cm, 显著提高了术后中间视力[16,17], 获得了更符合老年人阅读习惯及长时间使用电脑者视力需要的临床效果。目前hybrid MIOL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代表产品是Acrysof Re STOR。

优缺点分析:Acrysof Re STOR与其他RMIOL或DMIOL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中心阶梯环直径仅为0.75 mm, 即使瞳孔直径很小 (1.5~2.0 mm) , 也能至少保证3~4个衍射阶梯存在, 因此, 其调节能力不易受瞳孔直径大小影响, 在明暗环境下, 均能有理想的光能分配。此外Acrysof Re STOR特殊的阶梯渐进衍射设计, 也能克服Array等MIOL易产生眩光和闪光感的缺点, 减少了夜间成像等视觉干扰问题[6]。Acrysof Re STOR克服了单纯折射型和单纯衍射型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 最大程度地利用双眼总和的优势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比敏感度, 减少光晕和眩光等异常光学症状, 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居中性和生物相容性、低后发障发生率, 可以提供更佳的远近裸眼视力及全程视力, 最大程度提高脱镜率, 使患者满意度大幅度上升[18]。有文献报道[19,20]此类MIOL植入后能使患者远近立体视觉均得到改善, 且在改善近立体视觉方面明显优于SIOL。但国外很多研究报道MIOL植入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 低于SIOL[21],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部分恢复, 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对视网膜上多个焦点影像尚需逐渐适应的缘故[22]。因此在病人的选择上, 对于需要高对比敏感度视力者应尽量不予植入MIOL, 如飞行员、经常夜间作业者[23]。

4总结

上一篇:能源调度下一篇:地方新闻网突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