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学生

2024-10-21

非专业学生(精选11篇)

非专业学生 篇1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个思维过程,一种言语交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同时还要运用好各句型。英语写作能力是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写作水平在近年来已成为同行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的发展,英语写作在中国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无论是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还是英语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只注重写作技巧的介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写作中经常出现词法、句法等方面的错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英语写作教学的真正立足点应该从长远考虑,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写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差,而且带有不良的语言学习习惯。更由于应试教育或教师素质的影响,在基础阶段已使语言学习简单化———多背单词、课文,考试成绩优良就行,谈不上培养语言的欣赏及对意义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感悟。由于长期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往往语法熟练但不会恰当应用,英语写作的难度反而加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如何才能互相配合共同来提高写作水平呢?

首先应认清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和作文不理想的原因:

作文不理想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语篇教学时,除了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技巧外,教师教的问题:一是英语底子太薄;二是词汇量太少,并且对已学词师帮助学生挑选一些含有常用句型、惯用法等内容的句子记忆不清;三是缺乏思想,深度不够;四是缺乏写作技巧。

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类:编造词语;大小写、标点符号以及拼写错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集体名词、名词复数特殊变化的误用;动词不规则变化的误用;主谓语不一致、数的不一致及代词指代关系不一致;动词用法错误,包括时态、语态、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以及动词的单复数等;比较级错误,包括特殊变化不熟悉及用法错误;句子不完整;词性误用;同根词、同形词、同音词混用;连词误用,导致复合句结构不当;介词误用;常用短语用错;句型用错,影响表达;一段文字中主语变换过多,造成重点不突出;通篇只使用主语+谓语+宾语或用最简单、基本的句型。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写作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不能写出正确的、有一定句型变化的句子,即基本写作技能,含有半否定意义的词语问题。因此,重视句子写作练习,勤于实践和模仿,以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辅以系统的写作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掌握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式,就可能及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中所犯的错误并加以指导。

那么,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呢?

一、注意词汇量的积累,掌握词汇的用法

英国语言学家D.A.Willkims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不能传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则不能传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词汇量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这与我们学习母语是一样的。记单词时,不仅要从单词的音、形、义、词类入手,而且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记忆,这样可理解性地掌握它的用法。记一个词,要同时掌握这个词的用法,深入了解它的适用语境,常用搭配、习惯用法等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一个词。记住单词的固定搭配,对近义词或形近词要进行辨析,遇到在写作中不会表达的单词,考虑能否用其近义词来代替。

二、注意语法规则,加强语法功底

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是英语写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用外语写作与用母语写作不尽相同,问题并不只在于词语或符号的差别,而且还存在于组词造句上。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组合并不同于另一种语言,一种语言中的意思黏合也不同于另一种语言。英汉两种语言组词于这两中句子结构的差异。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在词序、关联词语的使用、意合与形合、抽象与具体、主语与谓语的选择等各方面都有体现。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大错”多半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写作中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楚等情况屡见不鲜。Chinglish现象更是不乏其中,所以要常做语法习题,加强语法功底。

三、加强阅读训练,积累语言素材

重视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还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大量读书。通过一定的阅读量达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目的。古人也有“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从阅读中吸取养分,细心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固定搭配遣词造句,而且还可摘抄其中的常用句型,词组和精彩的句子、段落,并且有意识地背诵、模仿以便今后可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一个聪明的人在写作文时不用自己不熟悉、没有把握的单词句型和表达方式,更不用自己生造的表达方式,以免出错。随着英语阅读量的增加,头脑中储了大量优美、地道的英语语言素材,就可逐渐摆脱对母语思维的依赖,避免中国式英语。同时,大量阅读也是学生增加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一种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泛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量合适的材料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读能力。课文常被用为精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常被作为泛读材料。只有精读、泛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推敲优秀的文章来学会写作方法和连词用词,通过大量的泛读来吸取信息量。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属于语言的输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语言的输入即做大量的阅读,才能为语言输出即写作提供足够的素材,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提高听说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提高听说能力必定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听说能力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老师要尽可能的用英语授课,多开展专门的听说训练,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英语海洋中去领悟、去体会、去使用英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使用正确的、地道的英语进行交谈与写作。此外,除了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做大量的听说练习之外,课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做听说的练习,例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或观看原声影片来提高听说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五、发展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是运用已掌握的内在化语言知识和表达方法,通过思维进行外在化输出的创作。因此,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在英语写作中作用非凡,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英语写作中易受汉语语言思维的影响,难以直接用英语语言进行思维,不利于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发展其英语言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

总之,英语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用英语写作确实很难。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他们平时的锻炼和教师正确的指导。提高非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平时多下工夫。要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但要有充实的内容和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需要掌握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思维模式和英语特有的篇章结构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增强英语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张菊芳.寓写作教学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之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K].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秦晓晴, 文秋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非专业学生 篇2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李纯、甘亚平主编《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焦锦淼主编《WTO与 中国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柯可主编《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谢名家等《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2;

李霞《文化艺术法学概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赵玉忠《文化市场概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花建等著《文化金矿:全球文化产业投资成功之谜》,海天出版社2003; 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方明光《文化市场与营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鲁杰《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喻名乐《传媒产业化经营研究》,岳麓书社2004;

游碧竹《崛起的新兴产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皇甫晓涛《城市革命:都市产业新浪潮》,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群言出版社2004;

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王永章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3;

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

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

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李向民等《文化产业管理概论》,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篇3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包涵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各方面的内容,针对每种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思路和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法。并对各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能力培养

0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的技能。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培养出既深入掌握模具设计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等理论性知识,同时具备从事典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等实际应用能力,这样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内容贴近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1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范围

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教学的实践以及和一些同行的交流,概括起来,关键是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1模具制图的能力现今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仍采用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这对于学生打好制图基础是有益的。然而学生在读模具图时仍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归根到底就在于制图课程上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机械类专业通用知识,而模具制图有着自身独特的复杂性。

1.2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熟悉也就是常规机械加工手段的运用,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工艺及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奠定技能基础,也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认知。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普通高校金工实习的认识上,相关实训组织流于形式,课时又少,以至于学生泛泛而过。

1.3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这是整个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建设,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部分院校由于不能认清模具教学的特殊规律,以至于抓不住重点,事倍功半。有些高职院校仍习惯按照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维,片面强调设计能力,理论教学上大而全,脱离实际。也有片面强调数控技术教学,以为模具专业就是数控机床加工,还有有片面强调某些软件的教学,将某些CAD/CAM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过于夸大,以至于有些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这些软件就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实践证明,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各方面是一体的,在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1.4模具装配与调整基础知识这一能力是对模具结构原理的深入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检验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环节的得失。为今后从事设计、制造工作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经验。

2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2.1加强模具制图、识图能力具体可在制图教学结束后联系模具图形实例,安排模具测绘实训作为机械制图的后续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以一副典型注塑模具为例,安排相应的拆卸、测绘、装配技能实训课题。实训中可先行安排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该模具的装配视频文件,学生对照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拆卸顺序。拆卸时将动定模分开各自拆卸,拆卸下来的零件按顺序放好,并尽快清洗上油。大致的步骤可这样进行:①拆卸前,应测量总体尺寸,画出模具的总体结构草图。②拆卸后对照实际零部件,按实测所得画出个零部件的结构草图。③对实测数据分别圆整,按照圆整后的尺寸绘制各零部件的结构图,根据装配基准,确定标注方式。④按所测尺寸完成拆卸模具的装配图。⑤将所拆零件依次复原,其顺序可参照拆卸的反顺序。复原时对照所绘制的装配图进行,以便发现装配图的不足之处。

有条件的可在这一环节安排用相应的软件绘制所测图样。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训对模具的基本结构、制图表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2.2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应紧扣机械加工实训,二者融为一体,使学生用所学工艺知识指导实训,并在实训操作中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

机械加工成型工艺的方法比较多,关键是选好典型的课题和确定相应的加工手段,尽量体现常见机床的使用。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V型块的加工这样一个典型课题,涉及的操作有粗刨,平面的粗铣和精铣,平面磨削,直槽卧铣,铣V形槽和燕尾槽等技能,对涉及的刀具、夹具、量具、机床调整在理论教学中予以同步讲授,学生学完这一课题后,事实上已经成功的跨入机床加工的入门阶段,可以在后续作业中安排提高的课题,以加强其能力。

2.3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应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典型冲压、注塑模具的设计,从模仿实例设计到关键工艺零件的自主创新设计,逐步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熟悉,并运用模具制造工艺手段加以实现,在此过程中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

以注塑模具设计为例,首先应对拟设计的塑件进行设计,可用三维软件予以造型,讨论其结构合理性。进入模具设计阶段后,首先确定成型零件即型芯和型腔的结构形式和尺寸,了解相应成型树脂的性质,核算注塑机的能力,确定模具的制造方案。

进入模具结构设计环节后,分别进行模具各结构单元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机构的熟悉。这一过程在相应CAD/CAM软件的支撑下效果更好。

设计完毕后,就可以输出工程图,并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作制造工艺性分析,对其中的型芯,型腔等需用数控加工的零件做后置处理。

加工中注意发现零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加以记录,便于反馈到设计环节。

2.4模具装配与调整将前述学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模具进行装配,调整,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模、修正,通过对模具试模调整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失,有利于形成贴近实际的模具设计思路和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能力。

装配实训前将已经加工的定模及型腔精修,然后将型芯与固定板组装,注意保证与固定板安装的形位公差,然后开始装配导向机构各零部件,保证其运动精度,其次完成浇口套以及推出机构的安装,在此基础上完成动定模的其余装配及总装。

以上完成后有条件的应该安排试模调试环节。可在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模具与注射机进行安装连接,进行合模与开模距离调整,闭模松紧调整,顶出距离调整等调整工作,然后进行试模,分析产生的问题,尤其注意与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问题,将总结出的经验反馈到相应的前面环节中去。

模具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技术,因此上述教学环节应着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高新制造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3毕业学生的跟踪反馈

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索 篇4

一、加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非专业素质是指学生具备的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 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知识素质。

据麦可思调查发现,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最需要的工作能力, 往往是一些最为基本的能力, 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些都属于非专业素质的范畴;调查还显示2009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理解他人、时间管理、解决复杂问题等;毕业三年内晋升次数在三次及以上的高职优秀人才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

根据本课题组2013年对省内主要制药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及一线技术人员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对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满意, 而只有24.7%的企业对高职生的工作态度、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为优秀;对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责任意识等非专业素质是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及职业转换的最直接因素。由此看出, 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操作工, 而是要具备正确的观念、优秀的品格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能够主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与人有效沟通、有团结合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 职业转换成为就业者永恒的职业主题,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优秀的非专业素质,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欧盟委员会在《教育白皮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未来充满危机还是机会, 全看个人是不是有能力去适应, 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去赶上未来”。由此看出, 非专业素质对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在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 坚持素质培养为本, 技能培养为重, 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与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教学轨道上。

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下, 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课程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这些教改过程中, 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其成为辅助性、附属性的东西。

目前,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非常重视校企合作, 并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但由于校内各部门职能分工没有改变, 使得企业所注重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 表现在许多学校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划归到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总体负责, 而专业素质教育归教务处负责, 这显然是把人才培养分成了两个部分, 并且学生参与各类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素质拓展活动并不积极, 认为参加这些活动就是为了挣学分, 挣够即可,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只要参与, 就能得到学分, 使这些活动流于形式, 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只有改革学校一些部门的职能分工, 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计划, 纳入到与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教学过程中, 开设相应的课程, 将现有的一些实践活动整合进去, 并对参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 给予一定的学分。若考核不合格拿不到学分, 同样不允许毕业, 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近几年来, 已有少数高校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中, 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成果, 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成立了全国首个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 但在高职院校中尚未有学校进行过类似的探索。

(二) 优化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是采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体系, 重知识轻素质, 重理论轻实践, 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 很多高职院校以《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途径, 其实, 非专业素质培养只停留在仅有的几门公共基础课程中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宽泛, 与行业、职业缺乏紧密的联系。

近几年, 高职教育者们意识到这个问题, 大力度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整合, 将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虽然有一定成效, 但由于对非专业素质应达到的水平没有明确的表达, 缺乏量化的考核与评价标准, 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学生兴趣不足等原因, 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应根据其内涵, 设置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教学目标的必修课程, 最关键的是设计与行业、职业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以一个个实践性教学项目为主, 强调“做中学”, 采取开放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考核评价方式, 如可以采取一个实践性的项目进行考核, 最终获得非专业素质的提升, 并且这些课程要从大一入学开始, 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涯。如第一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问题, 可开设《心理素质训练》等课程, 课程内容除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职业转换、岗位转换时的心理问题等内容, 课程应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等为教学目标。第二学期可开设《职业认知》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并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和企业, 使学生尽早地了解行业、企业特点, 树立严肃的职业态度, 明确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了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三) 制定教师激励政策, 发挥教学优势。

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任务过多地归辅导员承担, 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由辅导员任课;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由辅导员组织, 这样会使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培养脱节, 显然又是将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部分。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索实施:一是专业课教师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还要参与到学生的一部分课外活动中, 如由专业课教师组织专业社团活动, 带领学生去不同企业参观, 邀请企业专家、岗位能手为学生讲解他们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另一方面, 由于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非常了解, 而专业课教师对企业择才标准、职业发展空间等非常了解, 因此一些非专业素质培养课程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素质训练》等课程应由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授课, 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个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而这种实施方式必然会加大专业课教师的工作任务, 需要学校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改革以论文、课题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聘制度, 可以采取“素质导师制”, 让每位专业教师负责几个学生, 实施个体化的非专业素质培养, 从入学到毕业, 一直到工作后, 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给予教师相应工作量。这样, 也会对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 引入职业素质测评体系, 建立用人单位满意的评价机制。

目前各高职院校仍然实行以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 缺乏对非专业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无法涵盖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 导致企业用人单位不满意或者学生自身不满意。应该与用人单位及工作后获得较大提升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探讨, 建立能真正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机制, 重点强调企业最看重的非专业素质的评价, 同时与人才测评机构合作, 建立针对本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 并以此做为学生升级、评优争先及综合素质认定等方面的核心指标。

另外, 大部分院校现行的素质测评工作滞后, 一般是在每学年末才组织素质测评环节, 显然该环节没有伴随学生的成长过程, 没能及时对学生的素质养成状态进行反馈, 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只有将素质测评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素质测评系统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可以采取建立人才档案数据库的方式, 从一入学就进行第一次职业测评, 将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都记录进数据库中, 之后, 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测评, 如非专业素质课程开设前后、专业课开设前后、实习前后、综合实训前后等环节, 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同时这个测评体系并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实时的, 在更新并优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与企业合作, 通过对历年毕业生跟踪、定期回访及职业素质测评等形式, 将学生的近况不断补充进人才数据库中。之后, 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 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 使用人单位招聘实现“有据可依”, 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得以成长,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交流, 学会学习,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谈得上给学生一份职业能力。因此,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 (2013年高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 .孟现志.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3] .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非专业学生 篇5

内容摘要:21世纪对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还需要大量英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结合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作者对四川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综合能力进行研究,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期望能丰富专业英语教学理论,探索和构建有效的专业英语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教学,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语专业 综合能力 问卷调查 英语教学

一、引言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性,专业英语受到了教育部、各大高校及学生的重视。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节奏加快,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传统的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规定在大学四年期间开设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写读译各种能力的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里所说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便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这是首次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从而对有关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讨论作了一个阶段性总结。目前,专业英语实行的四专业四、八级考试,虽然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考试制度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少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过级率而教学,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死记硬背大纲词汇,认为掌握了大纲词汇就是掌握了英语。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较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仍然不能清楚流利地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英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让学生难以应对,写学术文章、专业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作者认为,专业英语教育要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将英语教学与高校教育国际化相结合,培养研究型、创造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即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而且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真实客观的了解学生学习综合能力,本课题组对四川理工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基础水平等方面,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查于2016年3月在试点班进行,调查了5个班共120名学生。为保证本次调查真实有效,教师当场发放及回收问卷。调查过程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问卷发放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占问卷发放总数的97%。该调查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的第10周进行,此时的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1/2,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已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比较有效的反应他们的情况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是期待能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出自于兴趣并认为目前的英语学习有提升,有近8%的学生认为处于倒退趋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有信心学习英语,但感受压力较大,并且班级英语学习氛围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分别是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为2000-4000,而最想提高的也是词汇量的丰富。从这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英语学习的读、写、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自主学习方面,仅有8.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英语。大部分学生每周学习英语的时间为2-4小时,用于做考试练习题或记忆单词。这反映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54.2%的学生选择了教材和老师提供的资料,32.8%的学生采用自行购买资料。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48.6%的学生会自己查阅资料,我们注意到,有11.1%的学生会不管不问。大部分学生赞成提高一英语的方法为多读多方写和多做相关练习。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学生愿意自学,制定了相应学习计划并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想改变传统的依靠课堂教学来学习英语的模式,采取了综合提高的自主学习策略。但由于自学方法不对,自学时间不够,不能坚持或不知道选择合适的内容导致了高达50.8%的学生未实现目标,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目前的教学,有近一半多的学生生对现行英语教学不满,也说明他们对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加注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认为老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调乏味,课堂活动太少,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太合理。

对于现行使用的教材,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乏味过时,脱离实际教学安排,重难点不突出,教材利用率较低。学生认为教材应或侧重阅读、听说、写作等。

学生认为较难部分的英语阅读和英语听说是英语教学和英语测试的主要内容,但在阅读时,合适的阅读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会采用不同的技巧。我们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在读课文和故事时,倾向于先把每句读懂后再继续往下读,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进行词义猜测,如经常这样做的学生就占了26.54%,有时这样做的学生占了55.98%。同时我们发现多数的学生对阅读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多数学生在阅读时过分倾向弄懂每一个句子,这样势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极易枯燥,进而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听力训练而言,有的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燥不安;有的学生甚至在没有开始听之前,就存在畏惧情绪,但是近8成的学生还是会继续往下听,多数学生在听说英语时会很紧张。所以很多人会推测当听力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思绪会比较容易被打断,多数学生听说能力需要提高。

三、调查的启示

根据平时的教学总结和调查结果,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太理想,近一半学生基础尚需提高,少部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好,个别学生总体优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积极性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大多靠课堂学习和被动接受。这样参差不齐的知识层次和结构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与压力。这也显示了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与现实运用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忽视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对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等问颗。英语课程的设置过分的关注了考试、考证的需要, 缺乏创新,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系老套、缺乏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意识。事实上,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际交际能力和未来专业运用能力的高低。由于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

目前,我校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方面专业知识已经有了相应的储备,但另一方面,英语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也希望借用英语这一媒介了解他们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向,所以兼具工具型和融合型英语学习动机。对我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今后的教学压力颇大,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向他们推荐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网址、收音机频道和学习资料,更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书,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英语学习贵在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考试前的速成。只有真正把辅助性学习设备和学习资料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才会对学习真正有帮助。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重新认识教师角色,用现代教学理论,充实现代英语教学课堂;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自主学习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课外学习英语的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应注重多方面的改革和改进,诸如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教材、教学测试评估等,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顺应学生学习动机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重视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者希望本文能为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期待更多的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促进英语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3)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

[3]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03)

[4]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5]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 2015(01)

[6]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SHWYH15-09)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理工学院2015年教改建设项目(JC-1546);2014年教改建设项目(JG1438)]

非专业学生 篇6

关键词:中医专业,临床专业,专业承诺

大学生专业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1]。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 专业学习有着很强的职业定向性, 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单纯的学习专业知识, 也是走向未来职业的准备与过渡。大学生对其专业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力被激发的程度、学习成绩, 并最终影响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2]。专业承诺是大学生对专业满意程度、专业思想稳定程度、专业兴趣浓度的衡量指标, 也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3]。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军, 能否在大学期间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未来医生队伍的水平, 医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其专业承诺息息相关。中医与临床两个专业学科性质截然不同, 从内部因素来说, 中医专业与临床专业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 中医的思维模式是整体辩证观, 学科内容更抽象、综合, 难度更大;西医的思维模式是直观、线性的思维模式, 学科内容相对具体、规范, 虽然难度也很大, 但相对中医来说学习的内容更易理解。从外部因素来说, 社会上对西医的评价和社会需求比中医高, 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且西医的科学研究进展更快, 先进的科学仪器、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更新迅速。受这些因素影响, 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可能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对中医专业与临床专业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现状进行研究, 为学校主管部门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热情, 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至五年级,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抽样, 共发放问卷300份, 两所学校各150份, 每个年级各30份。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 福建中医药大学回收142份, 有效问卷133份, 有效率为93.7%, 福建医科大学回收144份, 有效129份, 有效率为89.6%。见表1。

1.2 研究工具

采用吴兰花[4]自编《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该量表共27个项目, 分为4个维度, 即情感承诺, 主要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继续承诺, 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该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 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规范承诺, 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 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级评定计分, 对应评分1~5分。该量表4个因素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2.638%, 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该量表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良好, 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301~0.8709之间, 总量表的Coronbachα系数为0.9279, 分半信度为0.83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93~0.99之间, 说明4个分量表的拟合较好。

1.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整理和分析, 使用主要的统计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总体情况

2.1.1 临床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现状

因为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为5级评分制, 故采用中间值3为参照值。临床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平均值为3.3882, 专业承诺水平不高, 但各维度平均值均高于3。见表2。

2.1.2 临床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差异分析

临床专业学生规范承诺在性别上女生高于男生 (P<0.05) ;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2 中医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总体情况

2.2.1 中医专业专业承诺的现状

中医专业学生专业承诺水平不是很高。从专业承诺的4个维度看, 理想承诺的平均得分较高, 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的平均得分均低于3。见表2。

2.2.2 中医专业专业承诺的差异分析

中医专业学生的理想承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 ;专业承诺总分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事后检验 (LSD) 发现, 在专业承诺总分上一年级学生高于二、三、四、五年级学生, 五年级高于四年级学生 (P<0.01) ;情感承诺上五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三年级、四年级, 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三年级、四年级 (P<0.01) ;在理想承诺上, 四年级得分低于一、二、五年级, 三年级得分低于一年级 (P<0.01) ;在规范承诺上一年级得分高于三、四、五年级 (P<0.01) ;在继续承诺上一、二、五年级得分高于三、四年级 (P<0.01) 。见表4。

2.3 中医与临床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对比

结果显示, 中医专业的理想承诺高于临床专业, 临床专业的规范承诺高于中医专业 (P<0.05) 。见表2。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中医专业与临床专业的的专业承诺水平相近, 均不高。在专业承诺4个维度中, 中医专业的理想承诺得分最高, 其余依次是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临床专业的的规范承诺最高, 其余依次是理想承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在规范承诺上, 临床专业高于中医专业, 可能原因有:中医的思维模式是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 主张养生、预防, 治未病, 临床上遇到突发情况较少;西医的思维模式是直观、线性的思维, 主张对症治疗, 治已病, 且临床比较注重防疫、手术治疗, 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 相比而言, 西医更多接触人的生老病死, 对人生命的脆弱可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访谈了解到, 临床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崇高、责任感很大, 中医专业学生由于市场需求相对较小, 在这方面体会相对没有那么深刻。中医专业的理想承诺高于临床专业的可能原因是,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想学好并非易事;其“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 需要靠灵性去感知、靠想象去意会、靠感觉 (即望、闻、问、切) 去判断, 中医讲究内在的阴阳平衡与扶正祛邪, 是一门既深奥又神秘的哲学。通过访谈也得知, 学生几乎都喜爱中医且认为学中医后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处事, 中医专业考研人数几乎接近100%, 他们普遍希望通过继续深造了解中医专业的精髓。前人留下的中医经典非常值得尊敬与发扬, 学好中医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理想与兴趣, 但目测社会对中医的评价不是很高、需求较少, 所以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学生专业承诺水平逐年减低。

在性别上, 临床专业的规范承诺女生高于男生, 其原因可能是西医的风险性更高, 且男生和女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不同, 女生较男生细心、坚韧持久、学习有耐心、处事更谨慎、怕犯错误等。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 中医专业的理想承诺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其原因可能是相对西医专业而言, 中医专业的就业面较窄, 所学的知识难度较大, 患者大多认为西医的见效快、发展前景较中医好, 且可能由于独生子女面临的压力更大、承担的家庭责任更大、父母对其期许更高, 所以独生子女对专业的期待和未来发展的自我要求更高。

在年级上, 中医专业的专业承诺总分及各维度均存在差异, 除规范承诺外, 在专业承诺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上一年级均高于其他年级, 其次为五年级。其原因可能是: (1)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转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学习情绪高涨、自信心相对较高, 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另外, 一年级学生学习模式和观念仍停留在高中阶段, 学习态度认真, 行为积极, 愿意遵从学校安排的课程和相关规定[5], 且对中医就业形势等各个方面了解不深, 刚接触自己所学专业时, 那份新鲜、好奇和对拯救生命的热忱无疑是最高的; (2) 二年级是接触和深入学习专业课的阶段, 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 与同学、老师的感情逐渐加深, 也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一定决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 (3) 进入三、四年级后, 耳濡目染了中医专业学长就业的严峻形势且更加关注自己就业方面的信息和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个时期不仅要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要面临即将就业的压力, 处于非常迷茫、倦怠感相对较高的阶段; (4) 五年级经过2年的临床实践,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专业, 在临床实践中亲自见证了生命的奥秘与奇迹, 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崇高且为自己将以专业人才踏入社会而自豪。

综上所述, 当前中医与临床专业学生的总体承诺水平均不高, 这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和职业生涯规划, 为此教育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 逐步加强学生对其专业的认同度、积极性和兴趣程度, 进而提高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其次中医专业的专业承诺总分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差异, 高校有必要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各年级学生提高专业承诺水平。另外中医专业和临床专业分别在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上有自己的优势, 如何在两个专业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也是一个值得研究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 2006, 29 (1) :47-51.

[2]李义安, 王一楠.应用心理本科生的专业承诺与成就目标、学习观关系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06-108.

[3]罗亚莉, 刘云波.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 :134-137.

[4]吴兰花.当代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风格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篇7

对高职教育而言, 专业是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专业技能, 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所具备的技能, 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符合从事某种职业的操作技能和认知能力。专业技能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源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指从事秘书工作所必备的岗位能力, 主要包括“三动”能力 (即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和“三办”技能 (即办事、办文、办会的技能) 等。掌握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发展个人能力, 从而更好的适应文秘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路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 文秘专业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围绕“一个中心、两方结合、三个平台、四个系统”进行教学安排, 切实提高文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个中心”, 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两方结合”, 即以校企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三个平台”, 即建立了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大平台;“四个系统”, 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系统、模拟情境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及生产实习系统等。在教学中, 以“四个系统”为抓手, “三个平台”为保障, “两方结合”是教学的基础, 最终的目标就是切实提高文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

(一) 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1教学内容体现职业化

结合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实际, 聘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研究把关, 保证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为全面落实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需要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一方面, 教材体系在理论方面强调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另一方面, 专业技能训练与秘书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 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为此, 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改变过去文秘专业课程设置零乱、内容重复的缺陷。整合后形成六个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中英文语言课程模块、信息收集与处理课程模块、组织协调公关课程模块、秘书实务课程模块、商务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岗位认识阶段, 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职业;二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阶段, 通过校内实训进行模拟训练;三是产学结合进行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践锻炼。

为加强文秘专业技能训练,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单项任务实训。单项任务实训就是为某个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单项实训教学内容, 如上机文书写作实训, 每个文种作为一个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在电脑上用准确的格式完成一个个写作任务。在此基础上, 在课程中开设足够的综合性实训项目, 强化技能训练。文秘专业开设了九个模块的综合实训项目, 分别是文书写作与训练模块、办公室事务模块、会务工作模块、公共关系技巧模块、接待与礼仪模块、商务谈判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锻炼, 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课堂实训, 强调“教、学、做”为一体

高职文秘专业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遵循“理论必需够用, 注重实训”的高职教育理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强化课堂实训, 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堂实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某些秘书工作技能, 一般是与理论课的配比实训。这种实训任务单一, 工具较单一, 设备条件限制少, 能在课堂内完成, 教师只要提供任务并提出完成要求, 学生则按照要求拿出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成果。在课堂实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准确的讲解。准确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 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 有助于学生掌握形成技能的方法。为充分发挥讲解的作用, 可以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 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第二、必要的练习。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关键环节, 应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根据时间分配不同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根据内容完整性的不同分为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根据练习的途径不同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和心理练习等。第三、有效的反馈。反馈是指训练者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反馈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反馈, 即训练者个人自身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 即训练者以外的人给予的反馈。可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然后开展学生相互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师生共同讨论, 评判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进行反复训练之后, 就可以使技能熟练定型。

3推进技能评估改革, 激发实践兴趣

文秘专业技能评估主要考核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水平, 要强化实际操作,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以专业能力考核为主, 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如果考核不合理, 可能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对于侧重培养专业职业能力的课程, 如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速记基础等应灵活采取实践操作和技能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 突出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 为以后从事文秘职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奠定基础。专业技能考核以实训的训练模块为基础评定成绩, 让学生明确成绩与每一个训练模块的表现直接相关, 从而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提高训练的效果。训练结束后, 要求学生对实训进行总结, 撰写实训报告, 引导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的印象, 巩固技能。

(二) 开展模拟情境实训,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秘书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我院文秘专业具备文秘情景模拟实训室、网络办公实训室、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实训室、商务活动综合实训室、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室等实训场地, 为文秘实训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实用性、参与性强的情境实训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境实训就是在模拟的工作情形下演练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实训由学生扮演秘书角色, 按照秘书工作任务的要求去处理不同的事件, 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秘书工作的实质所在。如在高职院校的文书处理训练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 展开整体实践训练, 可以设置一定情境的模拟现场,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各种角色。整体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以部分项目的实现为前提, 主要是对各单项技术规范的综合运用和对整体工作流程的理解, 如在收文处理训练中, 完成接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归档、查询等程序。完成后, 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然后开展学生相互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再由师生共同讨论,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要求学生修改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技能内化为个人的专业能力。

为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促进知识向能力转换, 在第三学期文秘专业安排了二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到院办、教务处、学生处、档案室、组织人事处等部门参与完成各种“办文、办事、办会”任务, 提高专业技能。

(三) 开展社会实践, 锻炼专业技能

秘书技能是学生在全面掌握秘书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秘书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秘书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所以, 文秘专业技能训练不仅要加强课内单项训练和模拟情境实训, 也要加强社会实践, 锻炼专业技能。第一, 组织社会实训。按照教学计划, 三个学年分别完成三项社会实训任务:第一学年进行社会调查, 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第二学年进行市场调查, 完成“市场调查报告”;第三学年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通过收集材料、问卷调查、撰写报告等活动, 能较深刻地掌握社会实践的流程, 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第二, 开展技能竞赛。可以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秘书综合素质, 通过竞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例如, 举办“秘书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用三分钟演讲、场景模拟、公文写作、硬笔书法和才艺表演等形式, 对文秘学生办公事务管理技能、会务管理技能、公文处理技能、办公室真实情景展演、办公设备综合技能、速记速录和个人职业才艺等进行考察。第三, 成立学生社团。成立“秘书事务所”, 承办校内外各种真实的工作任务, 利用校内的团代会、运动会、校园主题活动等机会,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策划和筹备, 起草活动方案、开幕词、总结等有关文稿, 承担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 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 开展综合技能实训, 提升秘书专业技能

提升文秘专业技能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它是到社会岗位上顶岗工作, 实现由学生身份向秘书角色转换的过渡, 并进行秘书职业的尝试, 实现学生秘书经验的积累。第六学期文秘专业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 在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 在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文秘的专业特性决定企业岗位需求量不大, 为做好此项工作, 学校要与企业加强合作, 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确保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 实现秘书岗位的职业化系统训练, 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开展秘书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应注意:第一, 组织动员, 明确要求。要开展实习专题讲座, 召开实习工作动员大会,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明确顶岗实习工作任务。第二, 组织观摩, 了解职责。到实习单位观摩一周, 听取实习单位领导或具体部门负责人介绍单位情况, 了解岗位工作具体情况。按照实习单位要求, 制定工作日程表、实习管理办法。第三, 认真实践, 提升技能。实习生进行专业技能顶岗实习, 根据实习单位安排担任管理或服务工作任务, 撰写实习周记、开展小组讨论、参与实习单位专题活动、参加实习单位参与专题宣传活动和文体活动等, 通过实习检验专业知识与技能。第四, 表彰先进, 总结经验。要求每个实习生认真撰写实习总结, 表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优异的实习生。通过顶岗实习, 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使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庆荣.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 :1-3.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56-261.

[3]李晓琼, 吴迪.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秘书之友, 2012 (2) .

[4]聂振华“.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1 (6) 中.

如何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篇8

笔者认为,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应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传播法律精神

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中国, 传播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精神, 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 但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却需要很长时间。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的, 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专业学生传播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并通过他们向一般民众传播这种精神, 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制度的规定时要深入分析, 讲清楚法律规定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 不能只对法律规定作简单的介绍, 因为学生理解法律规定比记住法律规定本身更重要。

2. 注意传播现代法治意识

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普通民众是国家的主人, 民众通过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 国家以工作人员负责把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付诸实施。所以,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制定出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 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实施。基于此, 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现代法治意识贯穿于整个法律制度的讲解过程中, 并以现代法治意识作为理解和讲授法律规定的基础, 而不是以专制等意识作为理解法律规定的根基。例如, 要向学生讲解“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于民众即是自由、对于国家机关即是禁止”等法治精神。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现代法律既然是人们共同制定的、为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行为规范, 就应该得到人们的遵守。规则意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习和研究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专业学生, 更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另外,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除了理论上的讲解,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例如, 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规则和标准, 并询问学生对此标准和规则是否有意见, 在大多数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规则执行。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二、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1. 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界限

刚接触法律的人往往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实际上, 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 对一些社会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很多事情法律无法规范。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纪律、道德、教规、思想教育等社会调整方法。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 而很难控制个人隐秘的行为, 更无法控制人们的思想。那些试图控制人们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 如控制人们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或者强制人们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 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2) 法律规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疏漏的法律, 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社会关系没有被规范, 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整。

(3)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的, 社会生活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是暂时无法运用法律来调整的。

讲解清楚法律的界限, 就能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进行无谓的尝试。

2. 使学生了解现实因素的限制

不可否认,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法治社会。

(1) 由于一些法律规定脱离社会现实, 因此, 在基层按照法律规定对一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未必比按照习惯调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强行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就只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 并从根本上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

(2) 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时候, 法律只能在权力挤占下的有限空间运行, 而这种现象只能慢慢改变。

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法治现实, 能防止学生在进入社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从而使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积蓄能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 随着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批判性思维课程率先在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以来, 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他们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 批判性思维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 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处理复杂的事务, 并且发现推理中的漏洞, 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告诉学生, 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都可能有错误, 并培养学生发现课本和教师讲解错误的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上, 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以说理式批评教育为主, 允许学生辩解。总之, 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将来做法律人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能力和“入乡随俗”的能力

所谓“法言法语”, 就是交流时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往往有自己准确、固定的含义, 这样交流起来能够避免歧义, 使得用语准确、逻辑严密。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法律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对法律的学习、训练, 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进行交流。一个法律人“法言法语”水平的高低, 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所受到的法律专业训练水平的高低。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同法律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交流时, 要提倡使用“法言法语”, 就是所谓面对“内行”不要说“外行话”, 否则, 交流起来就会出现用语不准、歧义、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因此, 法律专业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言法语”水平, 以使自己毕业后能够直接与其他法律人交流, 顺利地处理法律事务。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用“法言法语”授课, 以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习惯。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教师还要使法律专业学生学会“入乡随俗”。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 处理法律事务时常常面对一些普通民众, 这就需要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法律术语。因此,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非专业学生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综合能力,问卷调查,英语教学

一、引言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性,专业英语受到了教育部、各大高校及学生的重视。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节奏加快,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传统的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规定在大学四年期间开设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写读译各种能力的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里所说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便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这是首次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从而对有关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讨论作了一个阶段性总结。目前,专业英语实行的四专业四、八级考试,虽然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考试制度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少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过级率而教学,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死记硬背大纲词汇,认为掌握了大纲词汇就是掌握了英语。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较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仍然不能清楚流利地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英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让学生难以应对,写学术文章、专业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作者认为,专业英语教育要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将英语教学与高校教育国际化相结合,培养研究型、创造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即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而且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真实客观的了解学生学习综合能力,本课题组对四川理工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基础水平等方面,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查于2016年3月在试点班进行,调查了5个班共120名学生。为保证本次调查真实有效,教师当场发放及回收问卷。调查过程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问卷发放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占问卷发放总数的97%。该调查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的第10周进行,此时的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1/2,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已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比较有效的反应他们的情况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是期待能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出自于兴趣并认为目前的英语学习有提升,有近8%的学生认为处于倒退趋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有信心学习英语,但感受压力较大,并且班级英语学习氛围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分别是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为2000-4000,而最想提高的也是词汇量的丰富。从这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英语学习的读、写、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自主学习方面,仅有8.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英语。大部分学生每周学习英语的时间为2-4小时,用于做考试练习题或记忆单词。这反映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54.2%的学生选择了教材和老师提供的资料,32.8%的学生采用自行购买资料。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48.6%的学生会自己查阅资料,我们注意到,有11.1%的学生会不管不问。大部分学生赞成提高一英语的方法为多读多方写和多做相关练习。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学生愿意自学,制定了相应学习计划并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想改变传统的依靠课堂教学来学习英语的模式,采取了综合提高的自主学习策略。但由于自学方法不对,自学时间不够,不能坚持或不知道选择合适的内容导致了高达50.8%的学生未实现目标,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目前的教学,有近一半多的学生生对现行英语教学不满,也说明他们对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加注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认为老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调乏味,课堂活动太少,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太合理。

对于现行使用的教材,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乏味过时,脱离实际教学安排,重难点不突出,教材利用率较低。学生认为教材应或侧重阅读、听说、写作等。

学生认为较难部分的英语阅读和英语听说是英语教学和英语测试的主要内容,但在阅读时,合适的阅读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会采用不同的技巧。我们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在读课文和故事时,倾向于先把每句读懂后再继续往下读,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进行词义猜测,如经常这样做的学生就占了26.54%,有时这样做的学生占了55.98%。同时我们发现多数的学生对阅读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多数学生在阅读时过分倾向弄懂每一个句子,这样势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极易枯燥,进而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听力训练而言,有的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燥不安;有的学生甚至在没有开始听之前,就存在畏惧情绪,但是近8成的学生还是会继续往下听,多数学生在听说英语时会很紧张。所以很多人会推测当听力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思绪会比较容易被打断,多数学生听说能力需要提高。

三、调查的启示

根据平时的教学总结和调查结果,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太理想,近一半学生基础尚需提高,少部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好,个别学生总体优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积极性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大多靠课堂学习和被动接受。这样参差不齐的知识层次和结构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与压力。这也显示了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与现实运用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忽视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对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等问颗。英语课程的设置过分的关注了考试、考证的需要,缺乏创新,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系老套、缺乏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意识。事实上,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际交际能力和未来专业运用能力的高低。由于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

目前,我校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方面专业知识已经有了相应的储备,但另一方面,英语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也希望借用英语这一媒介了解他们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向,所以兼具工具型和融合型英语学习动机。对我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今后的教学压力颇大,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向他们推荐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网址、收音机频道和学习资料,更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书,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英语学习贵在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考试前的速成。只有真正把辅助性学习设备和学习资料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才会对学习真正有帮助。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重新认识教师角色,用现代教学理论,充实现代英语教学课堂;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自主学习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课外学习英语的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应注重多方面的改革和改进,诸如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教材、教学测试评估等,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顺应学生学习动机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重视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者希望本文能为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期待更多的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促进英语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3)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

[3]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03)

[4]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5]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01)

非专业学生 篇10

【摘要】通过学生的专业认知调查,找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缺乏动力的原因,以便调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动性,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营销 专业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7-02

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核心职能,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尤其把市场营销的品牌管理和公关、市场策划活动视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1.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和内容有效问卷为213份。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为报考前对所学的专业的了解程度、对自己兴趣的把握程度、对该专业的了解是通过何种途径、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对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日标的了解程度、对学校的专业教育方而的满意度、是否想过转专业及转专业原因、所学专业的前景信息度等,问卷共设计了11个问题,对专业满意度的评价提出了11个问题,同时对专业各项目满意度评价提出了11个问题。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凭兴趣爱好初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例偏低

选择学校和专业由于是兴趣爱好选择营销专业的占到36.62%,要受父母和他人的建议的只占到12.68%,但是被调剂的占到28.33%,受分数限制只有报考市场营销的占到28.63%。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大一学生中,兴趣爱好选择营销的人数只有36%左右,但是在做访谈时,大三学生中有50%的同学表示觉得市场营销专业很有意思,在被调剂的同学中,有40%的同学表示不愿意转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觉得市场营销不是原来所想象的,现在有兴趣学下去并从事相关工作。

2.2专业认知教育不够

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欠缺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体现在对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所学课程、培养日标、专业理想、就业方向等等缺乏了解,经调查得知,有8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即便达到了解程度,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要在上学两年,甚至两年以后。虽然近儿年来,学校逐步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但调查显示,仍有12.6%的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不满意,3.29%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只有50.23%的学生对营销专业表示一般。

2.3学生自认为专业素质迷茫

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方面调查中,62.5%的学生选择了随机应变能力,55%的学生选择了用于创新;但是在如何获得这方面的能力时,又很迷茫和无措,有高达82.5%的同学认为应具备英语四六级证书,有20%的同学想过要考会计从业证书。他们寄希望这些证书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素质证明。

2.4学生对老师的实践经验很在意

46.01%的学生认为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只有30.99%的学生认为理论水平很重要。据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上领略商场经营的分享。

2.5学生对专业教育的期望

有高达42.72%的学生认为策划,销售管理的实践很重要,但是只有5.16%的学生表示对这些实践课程很满意,31.92%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

3.思考和建议

3.1专业认知度对学生成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指引的作用

如果带着认知偏差进来,或者是带着无奈和被强迫学习专业,将导致严重的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校期间老师要做很好的引导,否则应该允许其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意愿的尊重,是高等教育制度进步的表现。

许多同学对于专业认知非常缺乏,对于专业的培养日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概念模糊,千方百计转入一个“热门”专业,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众所周知,专业选择和以后的就业密切相关,在转专业的学生中,认为进入热门专业就能够顺利就业。事实并非如此,况且,眼前的热门专业儿年之后可能社会需求饱和或者形势发生变化,成为冷门专业了。因此,避免转专业闹剧的重演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就应该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

3.2建议

3.2.1加强专业介绍活动

目前,学校采取的专业介绍是大一军训后进行一次专业动员。但效果一般,在大一新生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介绍培养方案体系,由于学生的理解和介绍能力有限,效果不佳,这种活动要在以后的每一学期都开展,可以请专业课教师或有关专家讲解专业特点、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及时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3.2.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教学时有着很高的热情。所以现在,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它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等。无论选择何种专业,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3加企业实践活动打开学生的视野

需要学校提供资源,使得学生在校能与企业亲密联系,通过实践活动各行各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运营方式,打开专业思路。

3.2.4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

以职业为导向进行专业选择,避免选择的盲日性。可以请已经在社会上取得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说法,用他们自己的成功事迹来教育学生,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也最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引起学生的共鸣。

作者简介:

陈蓉(1972-),女,湖北省武汉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非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项目驱动模块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翻转课堂,专业认知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 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德国教育学者提出学生职业能力可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可。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是, 能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 熟练地运用专业技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改革课程体系, 将专业学科竞赛项目和行业资格证书融入教学内容, 开发一系列“教、学、做”一体项目驱动、反转课堂的课程体系, 全面提高和改善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分析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能力。

一、开发“教、学、做”一体的项目驱动模块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 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导向课程。开发项目课程应基于某个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不是按学科体系逐步讲解, 而是围绕着典型的工作任务展开, 注重学生理论与实际知识相结合。以《电子产品制作工艺模块》模块课程为例, 该课程是“教、学、做”一体项目驱动式课程, 其中包含五个项目:常用电源的设计制作、震动报警器的设计制作、立体声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贴片收音器的设计制作和LED电子显示屏的设计制作。该课程整合了《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与工艺》、《smt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三门理论课程,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如果在课堂讲解这三门课, 学生体会不到课程实际的作用, 只能听教师讲电子产品质量如何测试, 有几种工艺, 没有动手操作,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能够在计算机上设计电路板, 也没有真正用在实际电路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采用项目驱动教学, 实训室模拟工厂生产线, 让学生制作真实的电子产品。在制作产品过程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研讨、教师指导等方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自己设计的电路板可以应用在实际的电路上, 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

二、采用“一主线、三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用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 三层次递进实训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采用基础实训课程、专项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基础实训课程有《电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子基本技能训练》;专项实训课程有FPGA训练、单片机训练和DSP与嵌入式训练;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毕业综合实训。

基本实训课程包括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的测试和简单的电路制作。本课程通过反复的元器件参数测试和电路制作, 让学生熟练掌握仪表的使用, 焊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基本实训使学生夯实基础, 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专业技能。专项实训课程是支撑电子专业三门核心课设定的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在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以后开设, 学生通过软件编程与外部电子电路制作, 加深了对理论课的理解, 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综合实训课程是为期6周的学生毕业综合设计。每位专任教师指导4-6位学生, 学生可以自己选定项目, 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项目, 独立制作完成。我院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制作出完整的电子产品, 撰写论文, 制作PPT。制作的电子产品不允许使用套件, 要有一定的创意, 独立完成答辩工作。高职学生毕业综合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制作的电子产品虽然简单, 并且绝大多数同学是借鉴互联网上的电路图制作的, 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学生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例如:很多学生制作接近式温度计, 学生会在网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如何编程, 如何选取传感器, 在探索中前进, 在失败中成长。

三、开发微课, 采用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低, 常规的课堂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 随着网络的普及, 微课教学逐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微课是指教师录制一段视频, 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精彩讲解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 实现了移动学习, 轻轻松松地在玩中学习知识。教师还可以上传FLASH动画、学习资料和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学习, 课堂上的时间是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90后学生的个性很强,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被束缚在狭小的教师里, 只听教师讲授, 根本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授课效果不理想。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自己调节学习节奏, 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课件和相关资料, 遇到困惑的问题先做记录, 在课上和同学教师共同探究。这种颠覆性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同时, 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 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了指导者,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提升学生对电子专业认知度, 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 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是沉淀多年的专业, 要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全面了解本专业。首先, 让学生知道电子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学生只有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才能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 让学生熟悉本专业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有整体的认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3年学习计划。最后, 通过国家、省学科大赛和学院内部竞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近年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科竞赛有:电子设计竞赛、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大赛。我院鼓励学生全员参加学科竞赛, 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一篇:会计核算专业下一篇:学中文的骄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