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经营策略

2024-11-30

可持续经营策略(共12篇)

可持续经营策略 篇1

摘要: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 是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 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是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 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是建立高效、透明、科学、有序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林权所有者经营自主权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经营

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政策等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 不同类型森林主导功能日益明确, 产权主体日趋落实, 为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明确了方向,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作为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 转变林业增长方式, 提高森林资源整体功能的重要措施, 摆上议事日程, 全面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 实现在经营中利用、在利用中经营, 越采越多、越用越好, 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目标:满足社会的林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2) 经济目标:通过获得林产品, 带动林产工业及相关产业 (渔业、水电、运输、牧业等) 发展, 创造经济效益; (3) 环境目标: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 发展目标: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也就是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结果应该是分布越来越广, 林分质量越来越好, 森林总量越来越多。

为探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途径, 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和澄清森林永续经营分类经营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生态系统经营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几种森林经营模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 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为克服长期以来森林经营中经营权不清和森林资源无价的弊端, 有必要进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满足市场经济需要其实质是把森林资源作为商品, 为森林资源进入市场经济创造条件因此, 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是森林经营的条件或基础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同样也涉及评价标准和管理体制及公众参与。

2 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是森林资源管理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之一, 是森林资源经营的基础和手段, 即通过森林分类经营这一手段来实现经营目的关于森林经营方式存在着不同看法, 争论的实质是单目标还是多目标经营的差异, 也包含了对森林资源管理的理解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健康的森林能同时发挥森林多效益, 不健康的森林其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效益都低下。森林经营的一般原则有国土保全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原则等, 对于具体的区域涉及经营原则的优先顺序和标准。

3 森林永续经营

森林永续经营理论和模式始于17世纪中叶, 目的是为了永续提供木材产品而经营森林资源, 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是长期指导世界各国经营森林的模式和途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概念在不断演变, 经营目标从木材生产永续到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

4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在实践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方面, 美国和加拿大提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美国在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中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1992年美国林务局正式宣布采用生态系统经营模式, 这是美国国有林自创立以来的最大改革, 正在各地进行实践美国林学会1993年发表了保持长期森林健康和生产力的专题报告, 认为要在景观水平上长期保持森林健康和生产力, 即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生态系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 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 郑小贤教授 (1999) 认为:第一, 生态系统经营不仅涉及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 还涉及思想和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改革;第二, 超越传统的时空尺度和专业分工, 实行综合资源管理;第三, 以社会需要为基础, 根据政策法规等制定管理目标;第四, 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第五, 在实践中首先重视公众参与和协作把生态系统经营与社会改革相结合, 认为各种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协作及共同参与决策的管理是不可少的;第六, 现阶段的资源管理是在对复杂生态系统及其社会现状与未来不十分了解, 缺乏充分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 对计划的制定实行监测评价和计划的修订不断重复这样一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过程被称为适应性经营, 是生态系统经营的一个关键概念。

林业经营必须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责权利相统一, 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相并重,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对森林、林木、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经营、保护和利用, 提高森林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 改善林区社会经济状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存德, 师瑞峰.森林可持续经营:从木材到生物多样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罗明灿, 马焕成.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 1999.

[3]陈建成;参与式林业经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Z1期.

[4]孔凡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林业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可持续经营策略 篇2

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已经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现在的林业已经不在狭义、封闭式的产业,已经是全球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林业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由有效的促进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实现林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

1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及特点

1.1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就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和在生产能力得到维持,主要就是以利益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条件,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使森林可持续经营强调的森林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持续性和长期的利益可持续性一致下经营,产出合适的产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就要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合理经营,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确保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1.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特点

森林可持续经营主要有生产能力和再生产能力持续发展,森林的经济效益有持续性、稳定性,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资源利用有机的进行结合,其中还有决策多样性和过程导向性。

1.3可持续性的概念

可持续性就是指决定事物可以久存的属性、特质或者是状态,可持续性有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解释,可持续性是人类福利在无限时段内可以维持可接受的状态。可持续性就是描述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概念,主要就是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不下降,生态资本保持生态系统潜力的概念,是可以保持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可持续性可以分为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就是总资本存量在时间上是非下降的状态,对于强可持续性是国家关键性自然资本存量不下降的一种状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可持续性是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尤其是对保护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可持续性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保持自然资源与环境存量不变。

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还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森林的需要越来越大,但是人们却对森林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不均衡的发展导致资源消耗很大,现在人们对森林与环境、森林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传播也越来越快,现在的森林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不断的控制和调整森林资源系统,目前我国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的浪费、环境压力越来越严重等问题,怎样促进和控制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国必须要走一条符合我国和地区特点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道路。

3森林可持续经营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在林业的建设中,工作者要有效的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林业发展中,对于现在的林业经营模式是很难达到森林持续经营的,而且由于现在的人口增加迅速,过去的老路已经我发适应现在的需求,可持续经营森林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可持续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就不会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没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条件,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就很难实现。现在我国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建立了一些很大的林业工程,有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理念的天保工程,还有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这些工程为基础实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可持续经营是一些重要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这些工程中,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并且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效的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4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4.1中国森林与林业的现状

由于现在森林资源的总体数量不足,可以使用的资源十分的少,导致结构失衡,林产品供给能力较低,由于现在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使得林地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率很低,产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不尽合理,林业综合实力弱,已经无法适应现在人们对林业需求,我国现在的森林资源十分的匮乏,而且我国的林业发展是比较慢的,不能满足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森林和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由于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十分复杂,而且基础设施条件的薄弱,资金不足,森林经营技术和模式的制约,另外还有森林、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些都是我国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2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提出,传统的森林经营被森林可持续经营所取代,现在的林学不断的现在多学科综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学方向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表示林业科技向着集约经营的农业科技靠拢,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等向着林业科技领域渗透,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行为,这就要求社会的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综合性学科,会关系到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大气臭氧层变化等,其中会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防治荒漠化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其中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人类学、人权等学科领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就表示林产品加工行业现在转化利用,耐久利用、循环利用、洁净生产、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方向转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方向和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严重,国际的社会借着一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各国的行为,国际的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手段,主要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为了制约发展中国家,推动环保问题的法律化,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新的义务,现在全球性的国际环保法律法规不断的出台。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支撑体系要进一步的完善,这其中包括森林资源与环境的检测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体系、林业生态保障体系、森林与林业政策、法规的保证体系,及加强公众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的参与。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以促进经济的繁荣,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森林资源实行可持续经营,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先进成果,推动林业不断的发展,是可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途径,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探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篇3

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其他具体经营活动不是一个概念,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亦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资产的属性可以有多种,法人所有、自然人所有,公有与私有等等属性都是有可能的。但可持续经营却不会因为森林的资产所有属性而发生变化,即可持续经营的内涵还是不变的。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如果从细微的角度来观察,它可以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经营场所,而所从事的又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但即使是这样,从这一活动开展的需求和管理以及产出来看,它涉及到了资源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方面、文化管理方面、社会管理方面以及人的生活等方面,而这恰恰是森林功能和价值所决定的,更是对森林经营活动的价值重新认识的体现。

而从宏观角度,自一个很小的区域至一个国家,森林则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内容之一。这就要涉及到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但不管怎样,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尽管有许多种不同内容的定义,也不管各种不同内容的定义又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内容也离不开四个方面,即持续收获所需产品的发展原则,发挥整体功能的协调原则,无负面影响的质量原则,有限度利用且代际代内的利益均衡公平的原则。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容

2.1 主导产品 森林经营的首先是给人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产品,这种产品首先表现为木材。木材的可持续经营,便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首要因素。

2.2 社区需要 在这一点上是要强调森林所在的社区的需要,也就是说社区内的居民对森林本身的需要。

2.3 人类利益 主要是指发挥森林提供给人类的多种用途,并能持续地利用森林所提供多种用途。这些用途包括木材生产的用途、生态建设的用途、生活娱乐的用途、物种基因保护方面的用途、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用途等。

2.4 自我维护 在这方面强调的是对森林要较少地管理较少地干预,对部分林产品允许利用。这方面强调对森林的利用与森林的保护二者并存,既不要因为保护而影响到利用,也不要因为利用就破坏了保护。

2.5 系统类型 所谓系统类型的可持续,是指强调要保持一种基本的生态系统状态,不主张让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

2.6 系统安全 时下国家实施的分类经营便是这种情况,具体说就是把森林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直接为了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生态性质的森林,另一类则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保护性质的森林。为了系统的安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森林划入后者。

2.7 系统序列 亦即让森林按照自己正常的演替序列进行自然演替,不断向着自身的顶极群落发展。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对森林到底应当持续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同时考虑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政治层面上的问题。

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模式

森林生态的系统管理的理论首先是出自美国,是于1992年才正式采用的一种林业经营的新理论。这种方法的提出,是针对国有林区原始林大面积皆伐而提出来的,旨在长期保持森林健康的生产力。认为在一定的面积的原始林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对木材收获的需要。而德国有一种理论被称之为“近自然林业”理论,即所谓的天然化人工林,其精神大概与此接近。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刚一提出,就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国对这一理论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尽管它在定义上可能还不够完善,甚至也没有系统性的可操作性的经验,但是作为森林经营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论还是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所普遍接受。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的平衡,二是生态过程的稳定性。要强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系统的结构得以完善,让系统的功能得以提高。其特点是:管理活动的先决条件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系统的模拟可以使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同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其相关性又是其功能之基;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其动态的发展,因此所说的管理并不是让生态系统保持在某一特定的状态下不发生任何变化;已经实现了传统的时空、专业分工方面的超越,因为生态系统过程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不断地进行着,并且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其本身又受到周围生态系统不断地影响着,变化着;就人类自身而然,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森林价值观的改变如果应该加以注重,所制定的经营目标也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

4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规划

在坚持灵活性,以应付可能影响目标完成的突发事件的前提下,规划应该与事先所选定的目标保持一致。这一规划大到国家小到经营单位,应重点强调规划的需求与极强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现实性相结合,这个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这里边的原因很多,有制定规划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对规划的法律约束力、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等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清麟,李元红.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

(02)

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策略探究 篇4

一、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1.民族地区的国家级、省(区)级重点贫困县数量多。

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共592个,民族自治地方占267个(除西藏),比“八七”扶贫攻坚增加了10个县。加上西藏74个县整体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实际上,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的县为341个,占民族自治地方(县、旗)总数的53.5%,比“八七”时期高13.2个百分点,比全国覆盖率(30%)高23.5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五个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见表1)。除了国家级贫困县外,我国还有省(区)级贫困县。各省(区)的贫困县中,大部分为民族贫困县。如广西的2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是民族县,另外21个区级贫困县只有防城区(防城港市)不是民族县,其余20个都是民族县,占区级贫困县的95%;[2]两级贫困县占广西民族县的60%,占全区总面积的61.25%,总人口1539.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了75.8%。四川的28个省级贫困县中,民族贫困县10个;加上20个国家级贫困县,30个民族贫困县占64个贫困县的47%,占50个民族县的60%。甘肃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有12个是民族县,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4。

资料来源: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592个),国务院扶贫开发办,http://www.cpad.gov.cn 。

2.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度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约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0%以上。这些贫困人口又主要集中在3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占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的18.5%,少数民族贫困县平均集中了11.67万贫困人口。汉族地区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级贫困县,但县均8.3万贫困人口,只占汉族地区总人口的2.7%。2003年底,我国还剩下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900万,少数民族地区有1304万人,占45%。2004年的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2610万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就有 1246万人,占47%;贫困发生率为 7.8%,高出全国 5个百分点。在滇、黔、湘、桂、川、青、新、陇、宁、蒙、渝等11个省(区、市)中还有 77个县属于特别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涉及8240个村、1600万人,其中,仍有1761个村不通电,有3160个村不通路,有391万人饮水困难,63万户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20个民族390万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其贫困发生率高达23.9%。[3]

3.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呈现集中连片的特点。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特别是有些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呈现出区域性、整体性的贫困。如新疆的南疆地区,青藏滇川等高寒牧区,内蒙古、新疆部分草原牧区,宁夏南部山区,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滇桂黔石珊区、云南“直过区”、边境地区等。如宁夏回族人口为186万,其中有117万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南部山区,占全区回族人口的65%,这也是该区贫困人口的主体。新疆的55.2万贫困人口中,有92.5%分布在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四川的贫困县集中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三州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37.8%,“三州”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6%、64%和80%;[4]“三州”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66.4%,比四川省平均水平的54.7%高出11.7个百分点,高出成都市17.3个百分点。[5]青海的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所占比重高达63.34%,14个国家贫困县和38个省级贫困乡还有32.93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27.8万人,占84.42%。

4.民族地区非贫困县,散杂居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严重 。

据国家民委扶贫开发办的摸底调查,四川阿坝州的若尔盖县是非贫困县,到2002年末,若尔盖县的总人口为6.6万人,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分别为82公斤、55元和1264元,贫困深度高于或接近于西部的国家贫困县的状况。又如广西非贫困县插花贫困问题也比较突出。非民族县中散居杂居的少数民族的贫困状况也不容乐观。据国家民委扶贫开发办的摸底调查,四川宜宾市13个民族乡中8个是特困乡,20%的少数民族生活困难。云南省云县后箐彝族乡“七五”、“八五”到“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由367元上升到785元、再上升到1564.8元,与全省的差距由251.58元上升到458.45元、再上升到818.05元,扩大趋势十分明显。[6]

5.对民族地区恩格尔系数的考察。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五个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还比较高,甚至还处于贫困的边缘(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7》计算整理,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的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是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客观原因。

如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沟深,耕地极少,土质极差,生活相当艰难。西藏闭塞的交通与独特的高原环境,强烈地影响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处于海拔四千米以上,25000平方公里养活25000人都比较困难,县财政的自给率只有3.3%。民族地区旱、水、雪、风、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长、不合理耕作、不合理开发,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遭受破坏,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陷入资源破坏、环境退化、贫困加深的恶性循环。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出现“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的现象,各地常年返贫率在15%以上。

2.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能力。

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自身综合能力差,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据统计,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四川、西藏、甘肃甚至高达50%以上。四川凉山州的国家重点民族贫困县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0%左右,劳动力人口的文盲率高达41%左右。旧文盲和新文盲的并存,也是各种扶贫措施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医疗卫生条件差,地方病严重,即使通过扶贫勉强解决温饱,一遇疾病,又迅速返回贫困状况。

3.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欠账太多,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以及各民族州县财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利灌溉程度低,公路覆盖面窄、路况差,电力供给不足,住房条件差,部分地区群众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以交通为例,“一差两低三不足”是民族地区交通的现状的高度概括。一差,公路网的行车条件差;两低,公路技术等级低和通达水平低;三不足,交通建设资金不足、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和支持保障能力不足。如西藏远离内地,高山、峡谷重重,截至2006年底,西藏自治区还没有高速公路,等外级公路占65.5%。[7]渝怀铁路沿线峰峦叠嶂,地质复杂多变,工程量浩大而且工程十分艰巨。沪蓉高速公路宜昌—恩施段、湖南民族地区高速公路造价高,每公里平均造价达到5000万元,超过平原微丘区造价将近一倍。[8]

4. 单一的产业结构影响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

民族地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其他产业比重极低,经济总量小,绝大多数地方财政长期靠国家补贴,很难彻底脱困解贫。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从2000年到2005年,阿坝、甘孜、凉山的经济总量分别从2000年的35.28亿元、24.68亿元、144.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5.19亿元、50.06亿元、300.23亿元。但总体上讲,三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迟缓,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二、三产业在全省的比重明显偏低。

5.生态工程产生了部分群众减收和返贫的新问题。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本质上是要解决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但是由于个别地区政策不配套,切断了部分农牧民的传统收入来源,而短期内又很难形成新的收入来源,直接造成收入减少,出现了新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据调查,甘南州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以后,人均减收300元左右,占人均收入的1/3。

三、创新扶贫制度,实施“可持续脱贫”

1.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为起点,夯实可持续脱贫的基础。

交通闭塞、饮水困难、缺医少电是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中央财政应重点解决民族地区水、电、路、医等公共产品供给,承担投资、组织、维护的责任。由于这些建设涉及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受益群众广、经济收益小等原因,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存问题,鉴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自我解决能力不足等,目前只能由政府作为主要的投资者。在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原则上政府应该全程参与工程的组织实施。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一旦破毁,群众无力修复,还是要承担起维护的责任。具体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设施改善、乡镇医院投入、抗灾救灾投入等。

2.以产业开发扶贫为重点,提高可持续脱贫的“技术含量”。

产业开发扶贫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的重要途径。第一,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按照“公司+基地+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发展适销农牧产品供应基地,创造条件开办新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农牧产品生产销售公司,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牧业科技推广网络,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和适应本地栽培、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围绕产业建设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做到生产什么、学习什么,发展什么、学习什么,确保农牧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三,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经营层次和水平,促进营销状况向公司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第四,抓好农牧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直接与“绿蓝网”、“十亿农网”联网,大力推介特色产品,提高农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3.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广辟可持续脱贫的财源。

可持续脱贫,投入是关键,但光靠国家的投入是有限的,要动员社会力量。本着国家投入、本地配套、外来投资、社会捐赠的投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贫困农牧民投入劳力和自筹资金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将社会各个方面的有投资欲望的投资商、投资银行、农民潜在的生产力、潜在的投入欲望,都调动起来,引入到扶贫开发中,变为扶贫开发的资本金,建立一种互助、互赢的新机制。即把国家投入作为粘合剂、作为引子,整合各路资金,使各方面资金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

4.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强可持续脱贫的能力。

在贫困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时,物质资本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仍处在低收入贫困的阶段时,人力资本的投资则显得更为重要。[9]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和“知识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最佳途径。具体包括:加大对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提高他们文化程度,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大对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技术扶持,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防止他们因“愚”返贫;加大低收入贫困人口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扶持,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防止他们因“失业”而返贫。

5. 加强可持续脱贫的规划,实施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16条规定,国家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扶贫开发,重点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乡村以通水、通电、道路、通广播电视和茅草房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扶贫开发。 国家应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将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将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集中投向特困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在政治、民族、宗教、生态等方面非常敏感,有些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活跃的地区,帮助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尽快消除贫困意义重大。但帮助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常规措施难以奏效,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以少数民族贫困片区为单位制定片区综合发展规划,进行集中连片开发,一次规划,分年投入,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解决这些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及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6.建立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为可持续脱贫的助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 明确提出,坚持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尽快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对在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民族地区给予合理补偿,并切实解决当地农民增收和长远生计问题。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有关优惠政策落实难,主要表现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补偿难,资源开采企业上缴资源地的税收少,国家资源税标准和分配比例不合理,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补偿政策落实难。因此建议:(1)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源开发新机制。一是建立资源税税种体系,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二是适当提高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三是尽快形成市场决定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机制。(2)在资源开发中照顾当地群众利益。尽快建立资源开采企业对开采地环境破坏补偿机制,国家应规定中央企业上缴开采地的税收比例,所有的资源开采企业不论企业所属地在哪里,都应在资源开采地登记注册,就地缴纳所得税。对新增的资源初级产品,多留一部分在当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走资源工业发展的新型道路,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加强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投入及保障机制,对生态脆弱地区且财政困难的民族地区,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5)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应增加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投入。资源开发企业应在受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给地方,作为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补偿。

参考文献

[1]李德洙.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J].民族工作研究,2003(1):5.

[2]杨丛,沈平,邹荣林.贫困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扶持政策研究[EB/OL].广西信息港-研究成果,http://www.gx-info.gov.cn/chenguo/2003-08.asp.

[3]荣忠霞.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问题[EB/OL].新华网,2005-05-26,www.X INHUANET.com.

[4]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政策报告[EB/OL].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120/artic le_331605.htm,2006-11-20.

[5]杨明洪,王永莉.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赵俊臣.特困民族乡应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云南省临沧地区云县后箐彝族乡案例研究[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07-13,http://www.ccrs.org.cn.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621.

[8]湖南省交通厅.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交通建设步伐[J].民族论坛2004(9).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策略研究 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买方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我国企业的市场意识增强。关注市场需求,“以销定产”扩大销售收入,将“蛋糕做大”,逐渐成为大多数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近年来我国股民对高成长股票的追捧不断升温,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于销售增长的明显偏好。企业管理者满足于销售高速增长带来的银行青睐、政府关注、媒体追捧,却忽略了公司的潜在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快速增长容易导致公司破产,“三株”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企业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大、资产的扩充、销售的高速增长,结果并不一定是企业价值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大大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降低企业的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使得企业陷入困境。财务资源、能力及信息是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务资源、能力及信息。财务资源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财务可持续增长速度的上限;企业财务行为活动能力的强弱,影响企业财务资源效能的发挥,并最终影响财务可持续增长率;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及透明度,是确保企业财务决策活动正确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在增长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财务资源的约束,针对企业的增长过度和增长不足采取相应的财务策略,以保证企业健康、稳健发展。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及模型

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希金斯模型。希金斯是最早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从财务的视角对可持续增长率内涵进行了界定。希金斯指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其财务资源的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体现企业在现有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政策之下所具有的增长能力。该模型计算也比较简捷和易懂。其模型的假设条件有:①公司意图以与市场

条件所允许下的增长率相同的比率增长;②管理者不可能也不愿意发售新股;③公司打算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

可持续增长率=[SX(]期末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SX)]=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可持续增长的思想,不是说企业的增长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在于管理人员必须事先预计并且加以解决在公司超过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所导致的财务问题。任何企业都应控制销售的增长,使之与企业的财务能力平衡,而不应盲目追随市场。尽管企业的增长时快时慢,但从长期来看总是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制约,是以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控制标准。财务可持续增长策略分析

从上面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是影响财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些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去制定相应的财务策略。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可视为一组产生平衡增长的所有增长——收益组合,而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就是去调节由不平衡增长所引起的顺差或逆差,进行增长率差异调节。可以看出利用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财务分析与规划的时候,它的指导思想不在于“不断提高”,而在于均衡,即财务可持续增长与实际增长相一致,这就形成所谓的增长管理策略。本文中增长管理的对策建议是在以张先治教授关于企业增长管理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提出的。按照其主旨,本文认为增长管理应分“三步走”:一是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各影响因素(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因素、赢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等)。二是根据可持续增长率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企业下一的增长目标,并与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相比较,确定是超速增长抑或低速增长。三是依据比较的结果,事先采取措施,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目标。

3.1 超速增长的策略对于过度增长的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财务策略之一或者其中某些的组合:

(1)发行新股提供权益资金来源。当一个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在资本市场增加股票,它的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就可得以消除,新增加的权益资本和利用财务杠杆增加的借款能力将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而且随着权益资本比例的提高,在保持资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增加负债,这些都为公司的增长提供了现金资源。

(2)降低股利支付率,保留更多的净利润在企业内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与企业留存收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会增加留存收益,从而增加企业资金供给。但是,这一策略最大的局限就在于公司留存收益率有一个上限(100%的留存收益率),通常股东对股利支付的兴趣与他们对公司投资机会的感觉成反方向变化,若公司的投资机会无法保证令人满意的收益,股东对降低股利支付率只会感到气愤,从而引起股票价格下跌。

(3)提高负债比例。赢利能力强且资产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在实际增长率大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时,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对于负债率已经很高的公司而言,获得股权融资也许是更好的融资方式。

(4)优化企业资产的经济资源构成,提高资产周转率。当企业在现有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下的资金难以支持企业销售增长的情况下,优化企业经济资源构成,加快资产的周转速度,是解决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优化企业资产的经济资源途径有优化资源配置和非核心业务剥离。一个企业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同时在很多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有时只能充当跟随者,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用。当资源分散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且无法开展有力的竞争时,充当二流角色的经营风险更大。所以,将资金抽回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来,进行“非核心业务剥离”,可以用于解决增长问题。通过非核心业务剥离产生多余的现金支持增长、降低一些低质量销售收入以控制增长、提高资产周转率。

3.2 低速增长的策略对于低速增长的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财务策略之一或者其中某些的组合:

(1)通过并购或投资方式,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充分使用多余资金。公司增长不足,就意味着公司管理当局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财务资源。若是一个收购者收购该公司的话,它可以更有效地重新配置目标公司的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提高其并购后的可持续增长率。另外也可以通过购买增长来解决增长不足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管理层把过多的现金流量投放在其他生产经营行业搞多元化生产。他们有计划地在其他更有活力的行业里寻找有价值的增长机会。企业还可通过市场调查等确定合适的新项目用做投资,一则可以减少资金充裕的闲置浪费,二则通过投资新项目,可以寻找到新的发展项目。

(2)股票回购,提高每股收益和增强控制权。股票回购是指股份公司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利用盈余积累资金或从公司以外融资所得资金依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作为库藏股或予以注销的一种资本运营行为。股票回购使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减少,每股收益相应提高,市盈率降低,从而推动股价上升或维持合理价格。

(3)发放股利,减少过多的留存资金。从理论上说,当销售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这些公司处于现金多余的状态,可以增加股利发放来减少资金的囤积。但在实施这一战略时需要考虑税收因素和管理者偏好因素,管理者往往会因其增长偏好而对此战略持抵触情绪。因为把钱还给股东意味着管理者没能为股东寻找到获利的机会,这暗示着失败。参考文献:

[1]吴先国。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J]。经营管理者,1997(12):9-10。[2]李元旭。企业家哲学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管理现代化,2000(3):30-32。[3]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0(3):52-54。[4]赵华,梁鑫。论财务杠杆负面效应及其对策[J]。交通财会,1999(3):42-43。[5]赵华,李清,康林。论现代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因及其财务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3):54-57。

[6]Jay B.Barney.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Wesley:Publishing

Company.Ine,1997:141-142。

可持续经营策略 篇6

[关键词] 出版企业 可持续品牌经营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70-04

[Abstract] Stronger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is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brand management of publishing enterpris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brand management for our publishing enterprises, and the authors take Guangdong Publishing Group as a ca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views. Firstly, publishing enterpris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sustainable brand management.Secondly, speciality positioning helps to enhance their brand competitiveness. Thirdly, brand structure established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its brand management.Lastly, brand alliances contribute to its integration resources to achieve cross-media br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Publishing enterprise Sustainable brand manage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出在广告中要塑造“品牌形象”。自此之后,品牌开始在营销界和广告界引起广泛关注。到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品牌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著名美国品牌专家大卫·爱格(David A.Aaker)认为产品会过时、落伍、被竞争者模仿,而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强势品牌[1]。可以说,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品牌制胜的时代,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利器,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打造品牌来获得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近十年来,我国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已经开始日益重视品牌建设和经营。我们认为,出版企业进行品牌经营可以提高出版企业、出版作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并且能够提高读者对出版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2]。

不过,我国出版业品牌经营的成熟度整体不太高,我国图书出版界品牌建设意识普遍薄弱,缺乏一种全面的品牌经营观,大多数出版社没有明晰而长远的品牌战略作指导[3]。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出版社可能推出了一两件精品,但没有形成系列化,同时这一两件精品的品牌效应得不到持续性的扩展,最后容易导致很多出版社的品牌经营无法持续化。正如徐蕾认为一家出版社推出一两件精品并不难,难的是经年累月精品迭出,使精品成规模、成系列, 在特色的领域里牢牢把握先机和优势。精品群体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一种品牌,而品牌效益又会带动整个出版社形象及品牌得以提升,如此持之以恒、循环往复,才能够实现品牌经营[4]。那么,我国的出版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品牌经营呢?本文选择广东省出版集团作为案例来展开研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通过调查,作为地方性出版企业,广东省出版集团在品牌经营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荣获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12年,广东出版集团出版图书7587种、电子音像制品655种,全年出版物获奖总计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种,省部级奖项42种;同年,广东省出版集团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15.6%,总资产101.7亿元,同比增长26.7%[5]。其二,广东省出版集团的总部位于广州,便于研究者展开相关调查。

1 出版企业体制改革和创新:出版品牌经营的保障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地进行品牌经营,保持长期的竞争活力,与它的经营的体制直接相关。企业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保证。我国出版业的起步转型期可分为两个时间阶段,分别是1991—1995年和1996—2002年;我国出版业的全面转型期是从2003年开始[6]。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明确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完善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保障。同时,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要在完成转制的基础上,推进联合重组。出版企业只有实现市场主体身份和角色的转换,才能推进出版社和出版集团的品牌经营。

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是全国第一家成立集团的出版改革试点单位,第一家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全国出版改革试点单位的出版集团,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广东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2005年,广东省出版集团所属单位全部由事业转制为企业,这在中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上走在前列。广东省出版集团于2008年启动股改,2010年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6.5亿元,净资产9.59亿元,总资产达到22亿元。广东省出版集团所持南方出版传媒的股份为国家股,南方报业所持南方出版传媒的股份为国有法人股,持股比例分别为99%和1%[7]。目前,广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现有子公司24家、分公司1家,原来的各个出版社均成立了有限公司,如花城出版社成立了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从图1可以看出,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股份制企业的改革,其下属的出版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身份的确立给出版社自我经营提供了更大的经营空间,各个子出版社必须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负责。在品牌经营方面,各个出版社在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开发品牌出版物、品牌图书营销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而,从广东省出版集团的案例来看,出版企业市场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其有效的、可持续性的品牌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nlc202309030559

2 特色定位:提升出版品牌的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营销战略家艾·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了定位理论。美国营销专家凯文·莱恩·凯勒 ( Kevin Lane Keller,2006)指出,品牌定位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品牌定位能设定营销方案和活动的战略性方向,规定品牌在市场上的“活动”范围[9]。因此,品牌定位的目的是在顾客心目中建立核心品牌联想,与竞争品牌形成差异,建立竞争优势。定位是企业品牌经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品牌经营策略。可以说,没有定位,就没有品牌。出版企业打造出版品牌的第一步也是定位,只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才能占领读者的心智,才能打开读者的市场,才能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出版集团由于地处广州,辐射岭南地区,因而该集团对其出版的读物进行了特色定位。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珍珠,地处广州的广东省出版集团为了打造差异化的品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粤版教材,粤版教材在全国也形成了特色,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较大,已经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另外,广东省出版集团还围绕“岭南文化”出版了很多精品图书,主要包括《岭南文库》《岭南中医药文库》《历代岭南笔记八种》《岭南史志三种》《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珠江三角洲广府民俗》《广府文化》《岭南书法史(修订本)》《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岭南衣食礼仪古俗》等;同时,广东省出版集团下属的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适合青少年的岭南文化读物,主要包括《开风气:岭南先贤》《南粤风:岭南风俗》《争奇艳:岭南文艺》《至好景:岭南胜景》《氹氹转:岭南童谣》等。

总之,广东出版集团由于定位准确,在岭南文化和粤版教材的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出版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3 品牌结构:出版品牌经营的合理布局

美国品牌专家大卫·爱格 1991年首次提出品牌组合的概念,并论述公司品牌组合中各种品牌承担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1998年,美国营销学者柯勒(Keller)以建筑学术语“架构”(architecture)来描绘公司的品牌架构(brand architecture)。2008年,他提出品牌层级的概念,品牌层级是以层级图法规划公司品牌战略的有效工具,它能清晰地界定品牌之间的层次秩序,定义品牌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品牌层级中,公司品牌占有主导地位,位于品牌层级的顶端,其次是族系品牌(family brand) ,再次是产品品牌(product brand)[10]。合理的品牌结构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合理的品牌结构可以促使品牌拥有持续的竞争力。(2)合理的品牌结构可以最有效地分配各种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每个品牌创建时都需要分享品牌的资源,如果品牌过多,也许不足以支持所有的品牌。如果只是单一的品牌结构,可能无法分散由于单一性而造成的风险。(3)合理的品牌结构可以让品牌影响力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并能够有效密切与品牌的利益相关人的关系,促使品牌资产得到不断增值。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就形成了“双重保护伞”的品牌结构。事实上,广东省出版集团目前拥有1报19刊,已经初步形成集团品牌、族系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系列品牌结构。图2是广东省出版集团的品牌产品的结构图。广东省出版集团是其集团品牌,其族系品牌有岭南出版品牌、粤版教材品牌、期刊品牌和报纸品牌,其产品品牌有岭南系列的出版物,粤版教材品牌下面有系列教材,期刊品牌旗下有《新周刊》《花城》《少年文摘》《随笔》等,报纸品牌主要有《时代周报》等。《花城》《随笔》是全国知名的老牌文学期刊;《新周刊》以其敏锐的触角和独特的策划思路,被称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一”。

4 整合品牌资源:通过品牌联盟实现出版企业跨媒体经营

20世纪90年代品牌联盟开始成为公司经营活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已成为餐饮、零售、航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广泛使用的商业战略。品牌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现有品牌合并为一个联合品牌,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共同开发和设计一个新的联合品牌,并以某种方式共同销售和推广这个联合品牌,从而获取比单一品牌运营更大的市场利润。品牌联盟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市场区域来划分,有全国性品牌与地方性品牌的联盟;以品牌的竞争实力来划分,有强势品牌与强势品牌联盟、强势品牌与弱势品牌联盟、弱势品牌与弱势品牌联盟;以行业来划分,有相同行业的品牌联盟和不同行业的品牌联盟。总之,品牌联盟对合作品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品牌形象的影响、品牌识别的影响和品牌信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品牌的资产和品牌的直接销售会产生重要影响。

广东省出版集团在品牌经营方面不断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战略合作,并通过资源共享、资本重组、项目合作的形式与其他传媒企业建立品牌合作联盟,以期增强自身实力与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其发展空间。目前,广东出版集团已与时代出版传媒、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珠江电影集团等省内外文化企业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如,广东省出版集团已经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组建了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整合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的优势资源,它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读物、框架媒体和其他媒介产品的编辑、出版、代理、批发及零售,书报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印刷物资销售、出版物进出口、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其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出版传媒企业。又如,广东省出版集团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也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实施跨媒体经营,其投资的“快乐益智”教育电视频道于2012年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播,2012年8月28日再次改版,现改为广东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该频道依托广东出版集团和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平台优势以及丰富的内容资源,围绕“大文化”“大教育”“大公益”的宗旨,秉承“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铸造人生”的频道理念,在广东省的公众心目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媒介品牌形象。

nlc202309030559

除此之外,广东省出版集团还组建了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以期在以互联网和手机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能够顺利实现出版品牌资源向数字媒介的过渡和转移,将传统出版品牌的优势延伸到数字出版品牌上。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依托传统纸质出版优势,开展网络教育资源服务、电子书刊、应用数据库、电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媒体商业运营。目前,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与深圳吸墨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全球华人电子书平台“吸墨网”,吸墨网专注数字阅读,立足读者,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之一,精选优质内容,打造一流阅读体验的移动吸墨客户端,实现苹果、安卓系统手机等跨平台多屏阅读,让随时随处阅读成为可能[12]。另外,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已经与广东移动合作建立了“G3手机书城”,该书城定位为手机媒体精准营销渠道,并提供基于该渠道的图书立体营销的服务,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图书产品和品牌的服务;同时,G3手机书城已经开通手机支付功能。目前,G3手机书城的电子订阅用户已经超过50万,在手机图书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13]。总之,广东出版集团已经以其出版的品牌价值为核心,通过与不同企业品牌的联合战略,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以期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注 释

[1] [美] 大卫·爱格 . 品牌经营法则 :如何创建强势品牌 [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2]佘世红.基于竞争力提升的出版业强势品牌建设[J]. 中国出版,2012(4)

[3]宋凯,乔东亮. 出版品牌的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07(3)

[4]徐蕾. 出版品牌经营的实施路径[J].编辑之友,2007(5)

[5]广东出版集团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其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gdpg.com.cn/(X(1)S(mn0ovb55vworsn45t4ohwu55))/about_structure.aspx

[6]王关文.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该图来自广东出版集团的官方网站,“其他发起人”主要是指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址:http://www.gdpg.com.cn/(X(1)S(mn0ovb55vworsn45t4ohwu55))/about_structure.aspx

[8]Keller,K.L.,and D.R.Lehmann. Brands and branding: 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priorities [J] . Marketing Science,2006

[9]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等. 品牌理论里程碑探析[J].外国经济管理,2009(1)

[10]佘世红, 段淳林. 试论南方报业“双重保护伞”的品牌结构[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该图系作者自己绘制,图中绘制的是广东出版集团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出版物。

[12]相关资料来源于“吸墨网”,网址:http://www.iximo.com/

[13]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网站,精准营销新渠道:G3手机书城亮相书博会[OL].[2013-04-19]http://www.digigd.com/pages/dynamic_021.html

(收稿日期:2013-11-10)

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篇7

人工林的发展由于森林的环境价值受到重视, 以及国内外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实施越来越显得重要, 根据FAO2001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 在热带地区每年新造人工林1900万hm2, 在非热带地区1200万hm2, 为了满足木材需求, 还将需要大面积发展人工林。在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中发布, 目前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4666.7万hm2, 全国人工造林每年以420万hm2向前推进。国内国外人工造林的大面积发展, 这不仅是因为世界性的天然林保护政策而导致生产木材的减少, 需要增加人工林的木材生产,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人工防护林营建也在日益扩大。在中国六大林业工程, 其中“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等四大工程均要营造人工林。

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不但要有利于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 而且要有利于减轻其他地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防护林建设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国土保安, 以改善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但是人工林大面积营建存在一个很大的风险, 即人工林生物学上的不稳定性。现代林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什么是森林可持续经营, FAO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具有多种经济利益及环境价值和具有广泛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生态系统的森林管理。它的目的在于保证来自森林的物质与无形利益满足现代需要, 而同时保证它们持续有效和有助于长期社会与经济发展。人工林要做到上述可持续经营的要求, 虽然涉及到行政、经济、法律、社会及技术的广泛范畴, 但其前提, 也是最根本的, 首先要求人工林必须在生物学上是稳定的, 生物学不稳定的人工林是达不到发展人工林的任何目的的。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应该得到林业部门及森林经营工作者极大关注。

2 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工林不稳定性主要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病虫灾害严重, 控制困难;二是抵御不正常气候能力弱, 易遭受风灾、雪压危害;三是地力容易衰退, 尤其是针叶人工林。人工纯林抵御灾害的能力弱, 椐邵青还报导, 在中欧诸国,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 人工林风倒雪折多, 也更易遭受大气污染危害。以1990年11月风灾中, 西德森林受灾面积占全部森林面积的1/4 (170万hm2) 。20世纪80年代初大片森林因酸雨侵袭出现猝死, 尤以云杉和冷杉人工林的损失最大, 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奥地利, 数十年的木材采伐量中抢救木高达30%。DAPerry于1989年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载文认为单作常常导致增加病虫害问题的严重性。例如引种到非洲的许多松树、柏树及桉树很容易感染昆虫与病原体;辐射松在智利、新西兰及南非已经遭到严重的松针凋萎病的攻击, 在东非由于控制不住病害而放弃造林。

在中国由于人工林面积大, 病虫也日趋严重, 近些年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800多万hm2之巨。其中松毛虫发生地域广泛, 从南到北遍及26个省 (区、市) , 今年发生面积高达134万hm2, 尤以马尾松毛虫危害为严重, 主要发生在南方丘陵岗地, 几乎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暴发。建国以来虽然曾研究过许多防治办法, 均难奏效。天牛的危害, 主要是杨树, 今年也达40多万hm2, 驰名中外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因遭受光肩星天牛危害, 粗略统计发生面积30余万hm2。个别省 (区) , 如宁夏遭到毁灭性天牛危害, 全部杨树毁于一旦。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遭到桑天牛、云班天牛严重危害。湖南汉寿县杨树天牛受害率达30%以上, 严重者达80%。

杨树食叶害虫危害也达到数十万公顷, 重灾时, 树叶吃光。据说现在通道建设中以杨树为主要树种, 每年虫害猖獗, 防不胜防。松材线虫病在我国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也蔓延成灾, 扩展迅速, 面积已达8万多hm2, 受灾之处马尾松全遭毁灭, 而迄今未有防治良方;当前西湖、千岛湖、黄山等著名风景区, 均已告急。还有四川、重庆市的蜀柏毒蛾近些年来也大面积为害人工柏木林、泡桐的大袋蛾及丛枝病受害面积也很广泛。

大面积的人工纯林特别是针叶人工林, 容易造成地力退化, 连作生产力下降。在国际上有关地力退化虽然还存在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树种本身”会不会导致地力退化, 但实际上地力退化不只是受树种本身影响, 还包括受育林措施及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国外有关地力退化问题也有许多报道。在我国现在已经发现杉木、桉树、落叶松、柳杉等树种连作引起地力退化。调查研究较多的是杉木和桉树人工林。湖南会同15年生杉木人工林二、三代高生长与一代比, 分别降低7%和23%。按地位指数, 二代比一代下降了半级, 三代比一代降了一级。福建南平王台乡, 20年生林分, 二、三代比一代平均胸径下降10.6%和31.4%, 平均高生长分别减少22.4%和40.6%, 蓄积分别下降14.8%和64.29%。据余雪标、徐大平调查, 连栽桉树人工林平均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也是逐代下降的。林分生物量二、三、四代相应下降19.6%、26.2%和44.6%。陈乃全等对东北落叶松进行了调查, 结果为二代的平均高, 在好、中、差3种立地上, 依次下降了12.7%、23.7%和29.0%。

森林可持续经营及其实现途径探讨 篇8

1.1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森林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林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以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森林恢复, 森林可持续经营尽管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但还只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森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包括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目标的持续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公平性 (包括社会公平和代际公平) 和统一性 (环境与发展相统一) 。

森林可持续发展即实现所有类型的森林、林地树木的多种作用功能的可持续性, 终极目标是森林健康化, 提供最优的功能和效益, 发挥森林的全部多重价值。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是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逐步平衡今天社会飞速发展对林业的巨大需求与后代需求问题, 工作中必须树立“森林需要经营, 森林必须培育”的经营理念。通过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首先得到“持续收获”的目标, 进而转向保护现有森林, 恢复已衰退的老林、疏林和因采伐或其他经营活动尚未更新恢复成林的迹地和幼林, 提高森林的功能和效益, 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增强森林的整体功能,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营组织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单位, 要求训练有素有文化教养的队伍, 整个林业社区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生气的社会基层单元。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及进程

2.1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

2.1.1 解决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虽然我国森林面积、蓄积呈现增长趋势, 森林覆盖率亦逐步增加, 但是森林资源总体上仍呈现分布不均、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五大林区与西部地区森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差异显著;幼龄林和中龄林在面积比例中占到将近七成, 森林利用虽然未来前途光明, 但目前困难很大。

2.1.2 稳定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制度与技术体系

在几十年的森林保护、建设与经营实践中我国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但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 缺乏独特、长期而稳步发展的制度与技术体系[1], 存在只种不管的问题, 阻碍了林业的发展, 使林业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正是由于我国林业长期以来存在以上问题, 导致近年来投资虽较过去几十年有很大增加, 但森林可持续发展进程依然缓慢。

2.2 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历程

早在1997年我国就着手采取国家推动的方式, 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工作。1998年以来, 在实践中又整合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从2004年开始, 国家林业局先后批复7家单位为国家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单位, 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不同的管理体制以及不同的森林经营水平, 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浙江省临安市的森林经营管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亚太地区森林经营杰出范例[2]。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 2011年11月, 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国200个单位开展以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为核心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 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

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现途径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 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要真正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 必须做好以下4点, 缺一不可。

3.1 政绩挂钩、追踪问效

3.1.1 提高认识, 政绩挂钩

要将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开展的好坏、森林培育质量提高的快慢作为重要政绩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主要领导亲自抓, 主管领导具体抓。加快森林培育速度, 调整树种组成进度, 加大森林培育工作管理力度, 着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

3.1.2 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工作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跟踪问效问责。针对只种不管的“顽症”, 在政绩挂钩的基础上, 要实施关注管理, 对已有的森林做好经营和管理工作, 让它们在系统的经营下不仅为当下, 也为未来提供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对森林培育工作要定期逐级监督检查验收, 严禁超强度、超面积、超计划、改变林地用途、乱砍滥伐、单纯取材等现象发生。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可持续经营打好基础

3.2.1 加强林道的建设与维护

在维护好旧林道的基础上, 根据森林防火工作和森林培育工作的需要, 做好林道的科学规划和建设, 这是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根本。

3.2.2 建设标准化管护站

管护站是一线职工之家, 是激发职工干劲的关键, 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率先开始了“四小”、“五全”、“六化”的标准化管护站建设。

3.2.3 建设现代化苗圃

很多单位都有苗圃, 但早期的没有排灌设施, 今后要考虑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优质苗木。

3.3 做好采伐管理, 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十分敏感的系统工程, 不仅关系到林农的权益, 更关系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进程。这方面, 福建省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4], 结合其先进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

3.3.1 坚持采伐限额管理

坚持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把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利用统一起来, 把落实经营权与处置权统一起来, 大幅度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促进资源增长、林农增收。

3.3.2 规范采伐指标分配

坚持“三公”分配原则, 强化“三方监督”, 实行伐区资格审查, 规范采伐指标分配。

3.3.3 便捷高效管理

简化管理手续和环节, 保证采伐审批的规范、透明, 逐步构建集采伐、林地、运输、经营加工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新平台, 提升林政资源管理水平。

3.3.4 做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各经营单位要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当作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的契机, 做到森林覆盖率不下降、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生态林面积不减少、森林蓄积稳中有升、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分类管理的思路。

3.3.5 加强伐区作业质量管理

严格按设计施工, 按挂号木采伐, 技术员与主管领导要跟班作业、跟班指导。加大林木采伐剩余物的利用, 吃干嚼净, 全部利用。伐区内不堆积枝桠树头, 消除隐患, 确保林木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4 培养林业精英, 推进科技创新

工作中要重视技术队伍的培训,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挑选事业心强、业务娴熟、能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人员担任工程技术人员, 有计划地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要加强管护队伍的建设, 力争使管护员成为既懂管护, 又懂生产, 还会种、养的多面手。

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投入, 围绕林业重点工程进行科技攻关, 力争短期内在生物技术、良种选育技术和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3.5 引进“城市森林”概念,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引入“城市森林”的概念, 即“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融入森林”。城市有限的土地空间资源, 决定了“城市森林”要营造以高大、生态功能好的乔木为主的乔、灌、藤、草混交复层结构, 使林地不同高度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充分发挥空间生物量、叶量占有率。“城市森林”建设要因地制宜, 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 按照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 突出城市所在地的本土特色。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复杂, 需要制定区域性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要充分认识到可持续经营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当务之急是努力保护好现有重点森林, 恢复森林植被, 大力发展人工速生用材林, 力争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足够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网宣传中心.作用低估质量低下制度低端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面临“三低”挑战——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调查与对策分析 (上) [EB/OL].[2005-06-10]http://www.caf.ac.cn/news/xwzx/081224164132B03280K3KKF63AH18H37.html.

[2]崔武社.我国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N].中国绿色时报, 2009-01-09 (16) .

[3]贡佳萍.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启动[N].中国绿色时报, 2011-11-09 (21) .

可持续经营策略 篇9

苹果公司 (Apple Inc.) 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 2007年由苹果电脑公司 (Apple Computer, Inc.) 更名而来, 核心业务为电子科技产品, 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 知名的产品有Apple II、Macintosh电脑、Macbook笔记本电脑、i Pod音乐播放器、i Tunes商店、i Mac一体机、i Phone手机和i Pad平板电脑等。2012年8月21日, 苹果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12月29日, 该公司持有的现金总额已达1371亿美元, 较上一财季末增长了12.9%。而这笔巨额现金, 超过了惠普公司2011财年、2012财年的净营业收入, 苹果公司为此被业界称为最赚钱科技企业。

2 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

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且保持目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根据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留存收益率。模型的分解说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会受到企业经营能力和财务政策的共同影响。本文以苹果公司为例, 分析其可持续增长之下的经营策略, 旨在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3 苹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分析

3.1 加大研发支出, 打造核心竞争力

表1为苹果公司2010~2012年现金股利支付情况和研发支出投入额, 从表中可以看出, 公司的研发支出金额在这三年间是逐年加大的, 虽然由于净利润的大额增长幅度, 其相对于净利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但三年平均下来研发支出约占到净利润的10%, 说明研发支出构成了净利润开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公司披露的年报中也明确指出“本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快速的技术进步为特征, 公司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不断的竞争性产品、服务和技术供给, 所以公司需要不断通过研发环节发展新技术, 提升现有产品, 同时不断扩大产品的供给范围。”

苹果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依赖于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出售, 研发支出的大力投入支撑了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展, 通过此项举措, 苹果公司相对于市场经营环境中的已有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成功避免了因为行业的快速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经营风险。经营能力上的绝对优势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持久的发展和壮大。

3.2 削减费用开支, 提高销售净利率

如表2所示, 三年间公司的一般销售管理费用净额不断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对于零售店的不断扩张、雇员人数的不断提升、提供更高质量专业服务的花费、开发市场和用于广告项目等的投入的加大。但同样可以看到, 虽然净额增大, 但这些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小, 说明这些费用的开支带来了收入增长的正面效应, 也就是公司将钱花在了“刀刃”上。

费用增长带来的收入超额增长保证了销售净利率的增长, 这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3.3 提升边际贡献, 提高销售净利率

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边际贡献的实质所反映的是产品为企业盈利所能作出的贡献大小, 只有当产品销售达到一定的数量后, 所得边际贡献才有可能弥补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 为企业盈利作贡献。边际贡献率, 可以理解为每一元销售收入中边际贡献所占的比重, 它反映产品给企业做出贡献的能力。变动成本率与边际贡献率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产品的变动成本率高, 则边际贡献率低, 创利能力小;反之, 产品的变动成本率低, 则边际贡献率高, 创利能力大。

如表3所示, 苹果公司主营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在这三年间不断增大, 而在公司固定成本总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边际贡献总额越大公司的经营利润越大。同时可以看到, 公司的边际贡献率也在不断上升, 说明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公司主营产品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好。这保证了公司的经营能力, 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3.4 保证经营现金流, 预防经营资金链断裂

表4为苹果公司2010~2012年现金股利支付情况和现金流量净额, 从表中可以看出, 年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不断增大, 2011年的增长比率达到了101.82%, 2012年的增长比率为35.51%。总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也在不断增大, 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长比率分别为59.91%和48.52%。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苹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性, 同时对于经营现金流有比较高的维持要求。从公司披露的财报来看, 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 是因为公司需要“满足营运资本新增要求、购买资本性资产、满足债务契约限制、进行股票回购、分配普通股股利以及满足其他与经营需要相联系的流动性要求”。

苹果公司处于高竞争性的经营环境中, 由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 公司每年都在通过技术改造和增设经营分部来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 因此对于高速扩张的苹果公司来说, 充裕的现金流对于营运资本的及时补给和资本性资产的及时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公司由于负债规模带来的债务性约束也对现金流的保持施加了一定的影响。充裕的现金流为苹果公司高速扩张的经营政策提供了稳健的现金流保障, 有助于企业更加持久健康的发展。

3.5 提高资产周转率, 加快盈利循环

资产周转率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很重要指标, 体现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 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该指标能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 一般情况下, 这个数值越高, 表明了企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 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从表5可以看出, 存货周转率在三年间持续快速上升, 说明公司的产品存货以高速流转;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11年大幅上升, 在2012年略有下降, 原因是2012年应收账款总额较2011年增长了约50%, 这主要受公司营销策略和收账政策的影响。总体来说, 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大体呈现增长趋势, 销售循环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保证了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4 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4.1 树立将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意识

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短期内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从长远来看, 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更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要建立将经营能力的构建同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意识, 注重从日常经营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通过提升销售净利率提高经营能力

具体而言, 企业可通过削减费用开支、提升边际贡献提高主营产品和服务的盈利能力, 从而影响并提高销售净利率, 实现经营能力的稳步提升, 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3 通过提升资产周转率提高经营能力

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可通过加快资产周转来提升经营能力, 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且保持目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在可持续增长状态下的增长是一种平衡增长, 因此实现可持续增长对于企业持续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从苹果公司的经营策略分析入手, 以期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经营策略,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曹玉珊.企业可持续增长财务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基础[J].经济管理, 2009 (2) :181-186.

[2]郭泽光, 郭兵, 企业增长财务问题探讨—股票发行, 企业负债与企业增长的关联分析[J].会计研究, 2002 (7) :12-15.

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篇10

一、国内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关于利用森林实现可持续未来的战略呼吁各国改革现有政策、法律和制度, 创建一个能保护并增加现有森林资源的有利环境。同时, 各国应加强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 确保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部门都能参与其中, 不断优化森林的管理、监测、评估和经营。SOFO 2012指出:森林的一个新的心脏———绿色经济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 能够促使企业家追求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和方案。

Js.maini (1992) 指出:制定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理的和物理方面, 人类活动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 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因此, 监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khadka (1992) 指出, 在尼泊尔, 教育农民认识到环境退化的经济后果和采用合适的示范技术引导农民造林与管理森林资源, 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两难抉择的方法;Ahmad (1994) 提到, 巴基斯坦通过社会林业和农用林业的推广来鼓励农民种树以促进天然林的有效保护;Robert R.Gottfried、Charles D.Brockett和William C.Davis (1994) 通过比较哥斯达黎加的广泛的政府干预的OSA模型并结合自然森林管理的可持续性, 提出了相对自由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推广;马来西亚通过对热带天然林实施的一致经营作业法、选择经营作业法和伐后天然次生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并取得了成功;Rebugio L.L.和Camacho L.D. (2003) 指出森林可持续管理意味着关于森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想、做的一种新的方式, 因此, 新的政策、程序和方法, 以及新的机构和个人的能力 (知识, 态度, 价值观和技能) 在森林可持续管理中是必要的。Bogataj N (2010) 针对斯洛文尼亚的森林管理措施特性提出建立森林服务网络作为需要的扫描仪为人们提供服务;智利通过美洲开发银行的协助, 以支持国家林业的机构, CONAF, 来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要做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我们首先要实现思想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在《关于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 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不仅要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思想, 而且要加速有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转变, 使我国的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余小发 (1999) 针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提出实施“两高一优”的经营模式, 即高产、高效、优质。我们要转变以生产木材为基础的经营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思想, 森林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 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崔莹、王桂媛, 2010) 。

分类经营和明晰产权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森林资源市场机制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等不健全的问题, 胡锦宣 (1998) 、江泽鹏 (1998) 、黄庆丰 (2001) 、傅循晶 (2004) 、崔莹 (2010) 、刘勇 (2010) 、周雯 (2010) 、赵勋 (2011) 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类经营这一举措。张世强 (2010) 等人强调明晰产权、加强林改工作, 他指出,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的原因之一。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中也强调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成明晰产权, 激发森林资源发展动力。

林业产业化与森林认证应该纳入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林业产业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江泽鹏 (1998) 等人指出:实现林业产业化进程将使森林资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续利用的轨道。林业生态建设向林业产业化转变, 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最佳选择 (王建军, 2010) 。白涛 (2009) 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 认为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二是通过森林认证, 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 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他还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 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管理不力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积量不足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 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居民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薄弱、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难度大, 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等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面临较大的危机。

2、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产权不明晰。由于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权责的不明确, 明抢暗偷、林地纠纷现象时有发生, 每个人都想占有林地从中获益, 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掠夺性开采强度加大, 林牧及林农矛盾难以解决。

3、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定性的分析, 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 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涉及很少。

4、现有技术水平与思想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鼓励优秀学者出国留学, 为的就是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发达国家落后, 一些先进的思想技术跟现有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及营林造林越来越困难。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地方财政困难, 对森林的投入也较少, 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林区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生产条件差, 森林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低, 造林营林难度大, 资金又十分有限。所以, 生态环境仍然是阻碍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之一。

6、我国森林认证起步较晚, 步伐缓慢, 森林认证体系不健全, 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在开展森林认证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缺乏规范的认证林产品市场;森林经营单位缺乏驱动力;认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 很少有人关心产品原料的来源;森林认证能力建设的缺乏等等。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 明晰林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2008) 中提到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责权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 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 增加森林数量, 提升森林质量,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繁荣生态文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发展滞后, 林地纠纷现象仍十分严重,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的建立,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林权制度的落实。

2、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倡导相关学者对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 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大量的研究, 不要只是停留在层面上, 应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实际解决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的问题, 并对于具体怎么做作出相应的阐述。

3、转变森林经营方式, 分类经营, 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森林经营方式, 减少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新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战略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化体系, 对森林以及林产品进行分类经营, 分类指导管理, 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以便更好地处理森林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4、加快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 进一步规范交易制度, 创新服务内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对于探索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制度、机制, 规范林权流转, 创新林业资源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 聚集林业各类要素资源, 完善林业产权融资等配套功能, 全力打造林业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 打造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支撑平台, 打造促进林业各类资源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业资源交易平台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建成的林权交易中心仅50多所, 数量不足, 应加快建设的步伐, 同时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地来规范交易, 使林地、林木、林产价值得到最佳的体现, 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发掘市场潜力, 发展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 成为旅游中的热点。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 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因此,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别是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区, 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趋势之一。

可持续经营策略 篇11

一是林种结构更加合理。全市森林面积从1989年的203181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43485公顷。面积的大量增加,主要是大面积消灭荒山、退耕还林、发展非木质资源的成果。其中,商品用材林略有下降,面积从97324公顷减少到66691公顷;天然保护林面积增长较快,从39837公顷上升到86221公顷,主要是临安市政府从1995年开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除每年的800多万元政府投入外,还通过禁止商品性木炭烧制、农村全面普及煤气灶等举措,解决了千家万户的烧柴问题,使每年2000公顷的天然林免遭砍伐;经济林、竹林增长迅速,从66020公顷上升到90573公顷。

二是森林质量逐年提高。全市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小区14个,共建成以天然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64.9%提高到现在的76.55%,森林蓄积量从486万立方米增加到1020万立方米,平均单位蓄积量从23.9立方米/每公顷增加到60.15立方米/每公顷,阔叶林比重从19%提高到26%。其中,森林年采伐量从17.3万立方米下降到6万立方米。

三是非木质资源占居主导。全市非木质资源面积达到9万公顷,其中竹林面积从1989年的3.3万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5.6万公顷,山核桃面积从1.1万公顷增加到2.8万公顷,板栗、山茱萸、香榧、杨桐等其它非木质资源面积从0.3万公顷发展到0.4万公顷。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整个林业产业的飞跃,林业社会总产值从1989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2亿元,其中非木质林产品的产值从2.5亿元增加到81.98亿元,在林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50%上升到92.3%。竹子、山核桃等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成为了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2011年,全市竹业总产值29.09亿元,其中竹笋产量24万吨,产值8.13亿元;参与竹子栽培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0%,参与竹笋加工和销售的人数有2.6万人。山核桃等干果产业总产值45.04亿元,参与山核桃栽培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参与山核桃加工和销售的人数有7000余人。板栗、山茱萸、香榧、杨桐等其它非木质林产品产值2.6亿元,参与生产加工的总人数有1.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53元增加到13926元,其中林业收入所占比重从14%增加到45%以上。如千洪乡的潘家村,总人口616人,有雷竹面积40公顷,2011年全村竹笋产值近380万元,平均每公顷产值9.5万元,人均竹笋收入6169元。其中该村村民丁树民,0.07公顷雷竹,雷笋产量达到8200斤,收入38540元。

四是森林功能更加凸显。森林旅游、物种保护、森林文化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使临安在森林功能挖掘利用上的优势显现。全市现有3000余种植物,其中有银杏、天目铁木、南方红豆杉、银缕梅、中华水韭等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2种,有古树名木8684株。全市有野生动物7大类2315种,其中有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省级保护动物47种。森林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到2011年临安森林旅游接待总人次从171万人次提高到550万人次,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从0.2亿元提高到1.2亿元。森林文化得到弘扬,从2002年以来,临安通过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天目山森林旅游资源博览会,承办首届中国杭州竹笋节、杭州竹笋产业高端论坛、中国(临安)山核桃文化节等多项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了森林品牌,扩大了林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同时,还先后获得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示范点、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等20多项部级荣誉称号。临安国际示范林建设工作还被评为全省“十五”林业建设十大成就之一。

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临安市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决策。临安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经营工作,牢固树立森林经营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牢固树立森林经营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统一的观念,牢固树立森林经营必须保护与发展协调并重的观念,并真正把森林生态建设和非木质资源开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上世纪80年代,针对当时荒山多、农民穷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实施了新老“三线”战略,大力发展竹笋、山核桃、茶叶等非木质资源,农民增加了收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营森林生态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持续实施了生态公益林、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等生态示范工程,并成为全国惟一加入国际示范林网络组织的县级市,农民更加富裕。进入新世纪,临安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发放林权证7.4万余本,流转山林3.4万公顷,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1亿元,更加坚定了农民发展和保护生态资源的信心。近几年,又加大了对森林经营的资金扶持,每年投入1800余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非木质资源开发和林道建设。同时全面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累计为全市农民减负2000多万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税赋”。

二是科学合理规划。临安的山核桃、竹笋之所以能“全国闻名”,临安的生态旅游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关键是能够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对森林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一方面,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12万公顷,在重点界定区内全面落实了封育管护措施;另一方面,科学编制了全市非木质资源发展规划,确定了东部以竹林为主、西部以山核桃為主、南部以香榧为主、北部以森林旅游为主、中部以花卉苗木为主的多样化发展框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全市已完成或正实施的项目有: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百公里绿色长廊工程项目、林业综合开发龙头工程项目、国际示范林建设项目、林地保护综合利用规划项目、城市森林建设工程项目、毛竹林碳汇研究项目等等。

三是健全推广网络。目前,临安已建立起由官方组织机构和民间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技术推广网络。其中,官方组织机构分市、管理区、乡镇三级,主要提供技术咨询、规划设计、经营方案、项目验收、宣传培训等全过程服务。民间组织机构由市科协、竹产业协会、山核桃协会、花卉协会、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构成,定期组织开展农民培训等活动。通过推广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示范点47个、科技示范乡镇6个、科技示范企业10家、科技示范户800户,示范点面积达6万余亩;每年举办各类林业技术培训班80期以上,受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解决了林业实用技术如何在山区大规模推广的问题。其中,雷竹覆盖技术的推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覆盖技术推广后,每公顷竹笋产值由推广前的1.5万元左右增加到15万元,最高的公顷产值达69万元,年推广面积达4000公顷。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也增强了科技兴林的意识。

四是多方参与建设。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无论是规划布局、项目管理,还是技术推广,都十分注重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结合,强调多方参与。注重政府参与,建立了山核桃省级科创中心、竹产业省级科创中心等林业科技平台。每年由市领导带队组织有关企业、大户到上海、江苏等地拓展销售市场,提高了临安林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注重国际合作,先后与国内10余所高校和国际竹藤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进行了合作,累计接待7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各类团组100多个。特别是在国际竹藤组织和竺肇华先生的帮助下,组织实施了“中国农用林综合研究”、“森林生态旅游”、“退化林地改造”、“国际示范林项目”等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给临安山区综合开发带来了“森林产业发展中的利益共享者或伙伴关系”、“农林复合经营”、“非木质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等一系列新思路。注重企业参与,完善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联结模式,企业连接基地面积40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注重农民参与,通过森林采伐公示、林地保护奖励、活动平台搭建、林业决策咨询等方式,探索建立起了公众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机制。

经过多年探索,临安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真诚希望通过扩大对外交流,得到专家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我们将继续围绕实现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两个目标,依托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平台,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加快推动临安现代林业建设。

可持续经营策略 篇12

关键词:森林调查设计,可持续经营,原则,策略

森林覆盖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正因如此, 在建设生态环境过程中, 必须要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更关系到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了更好地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充分重视森林资源基本数据的积累和采集工作。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对森林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 进而达到更好的目的。正因如此, 森林调查设计以及森林持续经营成为了每一位林业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做好森林调查设计的方法和措施, 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情况, 探讨森林调查设计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1 森林调查设计原则和策略

在森林调查设计过程中, 要实施抽样, 抽取样本对总值进行估算, 估算平均值或者总体总量。将分布律和概率作为实施森林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 掌握抽样偏差和误差, 以及偏差和误差可能产生的影响。遵循方案最优化这一抽样调查设计的根本原则, 包括调查目的、调查任务、调查要求、估算方法、样本组织以及总体单元确定等。在实际的森林调查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运用坚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综合运用丰富的调查设计实践经验, 以便获得最理想、最优化的森林调查方案。

在森林调查设计过程中, 要注重提升调查设计人员综合素质, 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法规、法律、基础知识等, 给予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程和文件的机会, 对工作人员实施严格的考评, 从本质上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而后, 保证调查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规范化。实施小班区划, 将系统中经营措施以及林木种类类似的林区归为一个小区划。明确小区划的实际情况, 对其特殊性多次进行测量, 准确测量其面积。每一个小班均根据要求进行样地的设置, 严格根据相关规定来确定规格, 实施伐木工作, 杜绝出现采好留坏的现象。遵循实测实调的重要原则, 禁止估数虚填的情况。保证设计资料规范、准确和真实, 杜绝伪造和编造设计资料。加大设备投入和资金投入, 当前形势下, 国家各个林业部门都对森林调查工作充分重视, 并且将其作为重点的工作和项目来看待。因此, 必须要加大设备和资金投入, 为调查队伍配备高科技技术, 如卫星定位等, 满足其对于样本的定位需求。将围尺作为卡尺, 减小每一株树木的胸径测量误差值, 所有测量的株数精度均要满足调查设计的相关要求。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2.1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

首先,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 可以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功能就是生态防护效益, 但是, 由于森林可持续经营者并不是生态防护效益的受益主体, 这便导致很多经营者没有精心经营和投入, 致使经营者的收益并不理想。然而, 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后, 通过将投入产出关系理顺, 对责权管理进行明确, 并且充分运用政府所具有的宏观调控能力, 能够从本质上将生态公益投入解决, 使林业投入和经营不再是一种经营负担, 更有利于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 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所具有的生态防护效益。

其次,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能够充分保证林场的林地资源。林地是林场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 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以后, 可以对林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规划。此外, 还可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大力发展高效林业, 从本质上解决效力低下等问题。

最后, 林场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 可以使商品林走向市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见效比较慢, 再加上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生产经营部门所具有的经营自主权十分有限, 这便导致林业无法彻底走向市场之中。在林场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后, 林场的商品林经营便是一种企业生产行为, 一切的经营活动均将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和目标, 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林场经营所具有的积极性。

2.2 商品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在商品林经营的过程中, 风险比较高, 因此, 应通过引入期货贸易机制的方式实施原木贸易, 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控制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接近期货交易必须要满足4个方面的条件:原木必须要耐贮藏和运输;原木需求者和拥有者对于避险保护有渴求;原木商具有价格风险;原木质量、规格以及等级等容易划分。通过在商品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期货贸易机制, 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对于林木资产进行控制的能力。此外, 商品林经营应依靠国家扶持, 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的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强和林业产品加工企业合作, 实施产业一体化经营, 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这样能够对其融资功能进行强化。此外, 还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林场实施弹性采伐限额等政策, 结合市场供需情况来实施木材生产。

2.3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实施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过程中, 需要由国家提供全额补助, 或者通过地方各级政府为其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因此,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必须要保证专款专用, 并且通过其他渠道来实施筹资, 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所具有的优化配置功能, 鼓励在森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加入更多的生产要素, 从本质上将林业发展的活力提升。此外, 要充分发挥生态作用, 结合林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树种, 建立病虫害防治的预警机制, 对护林防火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结合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永续利用的要求, 重点培育和保护林业资源, 对林业采伐工作进行严格管理。重点管理造林和未成林, 使林木能够尽快郁闭成林, 做好中幼林抚育管理工作。

3 结语

综上, 当前形势下, 我国林业已经步入到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阶段, 原因在于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 人们不断加深对于森林资源的认识, 大力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根本, 森林调查设计工作在整个森林经营和发展过程中, 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同时, 森林调查设计通过对核心数据进行分析, 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 对森林保障体系过程中, 整体设计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文章就通过分析森林调查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探讨了森林调查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学云, 马伟.关于森林调查设计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J].科学种养, 2015 (7) :281.

[2]赵新泉, 马燕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 (12) :137-140.

[3]赵中华, 惠刚盈, 胡艳波, 等.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在阔叶红松林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 (4) :467-472.

[4]杨洁.浅谈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29) :265.

[5]张松丹, 林祚捌, 莫沫, 等.赴俄罗斯波兰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研讨会考察报告[J].林业资源管理, 2014 (6) :153-159, 174.

上一篇: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下一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