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2024-10-04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共12篇)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1

一、预付消费的概述

预付消费, 也称提前消费, 是指消费者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的消费金额用以消费或储值, 得以在以后的消费中比较方便的进行金额扣除, 类似整存取零的方式进行消费, 在许多情况下, 商家会给预付消费的顾客一定的优惠或附加服务。相对优惠和方便的消费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预付消费的行列之中。

二、预付消费的流行原因 (优势)

(一) 有利于商家加速资金周转, 扩大经营

商家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提前筹得预付金额, 获得较充足的灵活周转资金, 使得商家的经营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资金的提前交付会为商家带来一定的资金收益。促进商品销售, 同时增强客户忠诚度, 稳定客源。消费者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提前交纳了费用, 那么后续就会进行消费, 预付消费一般需要顾客预存较多的金额, 从而使得商家的商品更容易销售出去, 而且也保证了一定的消费群体, 不会轻易的转向其他商家。

(二) 消费者消费更加便捷优惠

预付消费能够省去消费者每次出门携带较多现金不安全的困扰, 同时, 在预付消费的情况下, 商家会给与他们的会员也就是预存金额者不同程度的折扣或者优惠, 这比在一般情况下要实惠的多, 消费者在预付消费中不仅消费更加便捷, 而且也获得了更多的优惠。

三、预付消费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尽管预付消费存在着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 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各项法律规制不健全, 管理的不完善, 导致了预付消费的发展不完善, 由此引发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 经营者拿钱后携款潜逃

预付消费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经营基础上的一种消费模式,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不完备的状况下, 诚信仍然是许多商家经营者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信仰。许多商家存在着恶意圈钱, 择机关门, 携款潜逃等现象, 也有商家易主时, 原商家并没有妥善处理好与新商家义务的继受问题, 而事后的继受主体不承担原有责任义务, 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消费者与经营者订立的消费合同也就无法实际履行, 合同义务主体不知去向, 也无法进行实际追偿。

(二) 经营者与消费者订立的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预付消费合同中, 往往是经营者预先拟制的, 存在很过的格式条款、霸王条款。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经营者往往只对预付消费中比较优惠的地方向消费者进行说明, 而那些霸王条款经营者往往不会对消费者进行说明, 或者即使经营者向消费者进行了说明, 但如果消费者想要订立预付消费的合同, 只能全部接受这些条款。这些霸王条款往往是对消费者及其不利的, 例如, 有的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间内进行消费, 否则过期后, 预付款中剩余的款项将不会返还消费者。

(三) 经营者存在虚假宣传

经营者在推销商品与服务时往往夸大其词, 用虚假的宣传吸引消费者, 而最后往往规定着“最终解释权归经营者所有”, 之后消费者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时发现实际享用的服务质量与当初的承诺有着实质的差别, 或者是经营者增加条款, 降低经营风险和责任, 使消费者承担不合理的义务, 使消费者在之后的实际消费时发觉消费选择权大大减少, 有许多服务并不享受预付款时承诺的优惠。

(四) 可能导致垄断企业的出现

前面提到预付消费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利于经营者抢占市场份额, 留住消费者。而这如果出现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本来就拥有雄厚资金以及市场基础的经营者, 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 牢牢的控制了一部分消费者,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从而使得其他商家缺乏相应的消费者而濒临倒闭, 一旦一片地区市场上同行业其他商家倒闭, 那么垄断企业诞生, 这可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权利产生一定威胁。

(五) 消费者个人信息易遭泄露

办理预付消费时, 往往需要填写个人的资料, 电话、身份证信息等个人信息, 经营者可能会因管理不善或故意泄露给他人从中牟利, 使得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受到了威胁, 但当消费者遇到信息泄露的问题时, 往往不知信息是从何处泄露的, 从而增加了维权的难度。

四、预付消费的相关规制措施

(一) 实行商家准入, 报备审批制度

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预付消费的准入规则, 同时, 准则应尽可能的高, 提高准入的门槛, 限制一部分经营状况不佳, 资金不足的企业进入, 以避免以后出现种种问题。通过比照政府颁布的准则, 各经营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若符合准则, 则可以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申报, 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经营者提交的申请, 并进行实地考察, 以确定是否准许经营者可以取得进行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二) 设立保证金制度

经营者要想取得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必须向政府相关部门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保证金缴纳数额应根据商家实际资本以及经济状况确定, 同时实行保证金阶梯递进浮动制度, 即同阶梯电价类似, 经营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签订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若想增加权利数量, 则必须缴纳更多的保证金。工商管理部门与经营者应成立一个第三方账户, 这个账户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经营者, 将缴纳的保证金存入这个账户。若商家出现履行合同义务不力的情况, 或者出现经营者携款跑路等情况, 消费者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门举报, 工商管理部门调查核实后, 可以用保证金来弥补消费者的损失。

(三) 实行政府监管, 建立黑名单制度

商家通过报备审批, 缴纳保证金, 取得可以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之后, 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 工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取得权利的商家进行监督检查, 经营者要定期向工商管理部门定期汇报预付消费情况, 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定期实地检查, 也可以进行实地突击检查, 同时也要开通信访举报, 电话举报, 网站举报等多种消费者举报方式, 接受消费者的举报。一旦商家在检查中被发现, 或者被消费者举报有履行义务不力的情况, 并且出现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应立即取消其取得的权利, 并禁止其2年内不允在再次享有这种权利。以后是否能再次享有, 则根据其在这2年期间的经营诚信情况。

(四) 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 提高维权意识

消费者在享受预付消费的服务时, 应提高防范意识。即留意商家内的一些经营变化, 比如大幅度降低新用户预付消费金额时, 要意识到可能经营者可能是在进行圈钱, 准备携款逃跑。这时, 应及时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反应, 以免遭受损失。消费者应进行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习, 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当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权利确实造成损害的时候, 消费者更应该通过上述方式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举报, 而不是消极不作为, 任由权利遭受损害。

虽然预付消费存在着种种弊端, 但其作为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 我们应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 以避免其弊端在消费过程中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让其优点在消费过程中服务消费者。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 我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方式, 预付消费以其方便优惠的消费模式, 获得了广大经营者消费者的青睐, 但由于其缺乏一定的法律规制, 使这种消费方式在发挥优势的同时, 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预付消费概念、弊端等的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为促使预付消费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相应的规制提供一些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预付消费,消费者,经营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2]黄宗德.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的法律地位及权益保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11) .

[3]江灿, 陆丹彦.对国内预付式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北方经济, 2012 (4) .

[4]孔令红.预付消费卡相关法律问题浅议[N].江苏经济报, 2010-10-27.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2

消费道德与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

市场经济秩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但市场本身、政府调节、法律约束对市场秩序的规范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发挥消费道德的规范作用.消费道德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既是必要的、重要的,也是可能的,但要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全的法律制度条件下,通过消费者消费善恶观的确立、消费者良心机制的`作用、消费正义的伸张、消费义务的明确等途径来实现.为此,我国要加强培育消费道德.

作 者:刘琼豪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8(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消费者   消费道德   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  

市场法则下的画家、画廊和消费者 篇3

《理财周刊》第357期《市场只承认卖得好的画》一文发后,有好几位画家过来与我探讨这个问题。讨论中涉及画家、画廊、消费者三方关系方面有些内容很有意思,我把它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都要尊重市场法则

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就变成了商品。因此,在市场上我们可以把画家视为艺术品生产商。他们要创作、生产艺术品这种商品。这与其他商品的生产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所以它与其他商品一样有着品牌(画家知名度),质量(技法),创意(对艺术的感悟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决定了艺术品的价格是会有很大差别。因此物有所值,性价比高仍是基本要求。

我们也可以把画廊称为艺术品经销商。每个经销商的实力、能力和销售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它也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商(画家)产品的销售,这就是画家的画在不同的画廊会有不同的销售表现的原因。

从市场过程看,一幅画当它被付清画款,转到买家手中时,这一艺术品的商品化过程才算完成。对生产商和销售商而言,艺术品已变成了一般等价物——货币;而对消费者而言,自己的货币变成了艺术品这种商品。这一过程与任何商品的生产交换过程完全一致,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所以对生产商画家而言,他们关心的是用自己生产的商品交换回来的钱是否真实反映自己产品的价值;而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关心的则是自己以钱换回的艺术品是否物有所值。对经销商而言,你应该赚取的只是市场销售环节的推广服务劳动报酬以及被你“慧眼”(如果你有)所发现而生产商(画家)暂时没有发现的产品的潜在增值价值。这一部分实际是投资所得,就像沃拉尔德发现毕加索一样。如果说你10年前花20万元买下一幅陈逸飞的画现在卖出了500万元,这就是你的投资回报所得,同时你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而你现在如果要说服消费者买下一幅你认为10年后价格会涨10倍的画,那你就是在诱导和强迫别人投资了。

明白了这一过程后我们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了:对艺术品生产商画家而言,你的产品能卖多少钱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与你的品牌、质量、创意以及销售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销售商画廓而言,显然也要遵循市场法则,并不是人有多大胆,画有多高价。经济学家凯恩斯有句名言:“一个开放市场的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取决于生产商和销售商的意志。”你赚取的是推广服务的劳动报酬和你认为可能增值而投资买断后产生的那部分投资所得。根据销售的创意和服务的程度这部分收入是可以有很大差别的,但你不应该把你认为可能增值的这部分利润记在自己的账上而由消费者买单。最后,对消费者而言,既然艺术品也是商品,你就应该接受等价交换这一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你就不应该对其报有强烈的增值期望。你几十万元买一辆车时从未想过10年后可以翻倍卖出,几万元买一幅画凭什么要赋予它如此沉重的任务?毕加索要是早知道自己的画值大价钱怎么也不会把30幅画几十法朗一幅地一古脑卖给画商沃拉尔德,自己还感动得热泪盈眶地认为碰到了好心人,占了大便宜!沃拉尔德要是知道毕加索的画今后能值几千万、上亿美元一幅,怎么也不会为自己1万法朗卖出一幅毕加索的画而得意忘形地自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有眼力的画商!如果说艺术品作为商品有什么特殊性,大概就在这儿。但那是要靠时间去证明的,无论是画家、画廊还是买家,在交换过程中几乎是不可能看到的!我们显然没有理由把自己买画的行为搞得如此沉重。

找准各自在市场中的位置

艺术家追求自我表现是一种常态,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艺术;没有自我意识的画家只是画匠,不可能成为艺术家。问题是。一旦进入市场艺术家就不仅仅是艺术家了,他必须承担艺术品生产商的责任。当艺术家只希望自己是艺术家时,你大可恣意表达自我;但作为艺术品生产商时,你就必须找到你的“自我”与市场的“公众”的结合点。如果你想把你的产品卖出去,就请牢记“艺术品生产商”这个市场角色。你只有站在这个位置上创作生产,才有可能让市场接受你的产品。正如村上隆很直白地告诫的,“那些完全表现自我的东西只能放在家中自己欣赏”,“你不可以戏弄公众”。一个人光着屁股在自己的房内晃悠肯定没什么问题,但要光着腚上街肯定就有问题了。有些画家想让自己的画在市场上有好的表现,却又怕别人批评“媚俗”,所以总想让自己的作品显得“纯艺术”一点,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混乱的表现。作为艺术品生产商,须明白向公众提供为公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你的基本职责!这与汽车生产商向公众提供优质汽车、手机生产商向公众提供优质手机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从未听到过什么“纯汽车”,“纯手机”的说法。至于优秀不优秀并不是由你、也不是由那些所谓的专家权威们评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伟大的凡高、塞尚被专家们嘲笑过,天才的毕加索也曾被专家权威们嘲笑过,但市场最终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和天才!因此,所谓“媚俗”和追求纯艺术的说法不过是那些找不到艺术和市场结合点的画家的托辞而已!你想把自己的画卖出去,就不要怕市场的检验!

对画廊而言,最不明智的做法莫过于试图扮演艺术家和投资顾问的角色,因为这过于专业,普通画廊怎能做到?作为画商,你不可能因为你经销艺术品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艺术家,也不可能因为你曾经经销过的画后来价格大涨,你就成了艺术品投资专家。就像你绝不可能因为猪肉吃得多就成了养猪专业户一样。你所能做的无非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尽力把你所经营的画家的画卖出去,既让画家们觉得自己的创作换到了足够的钱,又让买家觉得物有所值,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应得的那部分。因此切不可捞到篮里就是菜,拿啥卖啥,卖啥吹啥。这和卖车一样,可以卖“奔奔”,也可以卖“奔驰”;可以卖“瑞虎”,也可以卖“路虎”,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的。但你如果把“奔奔”当“奔驰”卖,把“瑞虎”当“路虎”吹,你就是欺诈了!所以,那种以拍卖市场价格引导、引诱公众消费投资的手法显然是有这种嫌疑的。另一方面,经销商也应分清哪些画是用来展示的,哪些画是用来销售的,对于那些过于自我和标新立异的作品不应该推荐给公众买,更不应该鼓励投资。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画廊把销售和展示分得很清楚。作为非商业化的艺术展示可以是任何流派任何方式,但这只是面向极小众人群的。除非有人情有独钟,画廊决不会给其冠以“当代…‘前卫”的名义鼓动普通消费者购买,更不会诱导人们投资!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4

关键词:奢侈品,市场,经济学分析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 在2012年春节期间, 中国人海外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8. 57%, 增幅远远高于年前预期的15%, 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随着中国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者不断走向成熟,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 中国品牌战略协会预计, 到2015年, 中国奢侈品市场有可能达到147亿美元。

1 中国奢侈品的供给方分析

1. 1 奢侈品概念与种类

奢侈品 ( Luxury) 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 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比较常见的可分为实物和非实物的两种形式。经济学上定义奢侈品是价值与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即对其需求的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物品。与必需品相对,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就是奢侈品, 其需求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如果用E表示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时, E > 1, 说明奢侈品富有弹性。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 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1. 2 我国奢侈品供给商

到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 各类旗舰店极为迅速地涌现。例如卡地亚公司, 一家代表了品位和财富的高级钟表、珠宝制造商, 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经营, 目前在中国已有30多个销售点。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子公司路易·威登则计划2014年在中国再开4家旗舰店。

2 奢侈品市场需求方的分析

2. 1 消费主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薪阶层的扩大, 中国目前奢侈品的主要顾客群是中国的新富阶层, 包含超级富豪、新富阶层和中产白领在内的庞大而且增长迅速的中高收入人群, 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基础。具体可分以下两类: ①富豪阶层: 经济富豪, 政治精英是奢侈品的消费主要人群, 他们对奢侈品消费起着领导与风向标的作用; ②中产阶级: 消费能力有限但需求比较大的庞大群体, 入门级奢侈品和折扣品需求是主流; 他们大多是白领, 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 很多人会花上一整月工资购买一件商品。

2. 2 我国奢侈品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奢侈品的因素很多: 比如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售后, 其他奢侈品的相对价格, 收入及个人财富, 社会文化习惯, 居民素质高低, 受教育的程度, 税收政策等。

( 1) 消费者的购买力, 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说, 商品需求量的增长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如果需求的增长幅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 该商品就是“必需品”; 如果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 该商品就是“奢侈品”。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了经济腾飞、人民富足的繁荣阶段, 奢侈品成为了消费者追求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提高效用的必然选择。

( 2)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存在以下消费动机: ①炫耀性消费动机。在中国大多数高薪阶层的心里, 炫耀性消费早已是一种消费习惯。总的来说就是希望靠炫耀性消费来赢得尊重, 实现心理满足。②从众动机。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 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中国人传统的攀比心理比西方人更严重, 从众动机是影响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机。

3 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发展极为迅速, 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 占全球份额的1 /4。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也陆续抢占中国市场。另外,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与西方奢侈品市场相比发展基础薄弱, 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在许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

3. 1 从奢侈品供给的角度: 过分依赖外国厂商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 奢侈品自身的六个特征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所以至今尚未诞生本土的奢侈品牌。有社会调查统计显示, 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奢侈品名录, 位列前50名的奢侈品品牌, 来自欧洲的有34个占一半以上, 来自美国的有14个占28% , 但中国本土品牌却极为稀少, 应该说目前市场没有成熟的中国奢侈品品牌。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商品上偏好国外品牌, 对本土制造的奢侈品牌消费极少。由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目前的税率是全球最高, 国内外商品价格差是消费者选择海外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3. 2 从奢侈品需求的角度: 需求结构失衡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体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 他们喜欢避开人潮, 追求个性化服务, 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 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 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 第二类是白领, 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 他们会花上一整月工资购买一件商品。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结构极不合理, 是全球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层最小的国家。

3. 3 从消费者角度, 非理性消费现象严重

中国消费者往往因炫富心理, 为“面子”而购买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都有盲从心理, 不会去了解该奢侈品的品牌属性、历史内涵、功能定位等, 在购买时仅仅以价格、品牌知名度作为选择依据。青年消费者更是为了炫富, 为了“面子”而选择高额负债消费奢侈品, 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严重。

4 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4. 1 本土化营销战略

奢侈品牌应该增加品牌资产的投资, 并通过具有创意的本地营销活动, 提升品牌与中国市场的相关性, 塑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内涵, 增强自己的品牌竞争力。本土化营销是品牌尤其是国际性品牌本土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将不同国家及地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来对待, 跨国公司根据每个目标市场的特殊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4. 2 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提倡理性消费

在发达国家, 奢侈品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 追求能够缓解压力的舒适假期或者高品质的服务, 代表着一种新颖的生活方式; 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 消费者往往追求最新、最流行的个人物品, 同时存在盲从攀比的心理, 较少注重内心奢侈的体验。所以减少奢侈品消费的盲目性以及浮躁心理, 理性消费, 形成良好的奢侈品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4. 3 完善中国奢侈品税收体制

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 对奢侈品征收从量税会减少奢侈品的需求, 增加其他商品的需求。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对非生活必需品的奢侈品, 适当课以较高的税负, 既可筹集资金, 又可抑制奢侈浪费的行为。更重要的是, 给高档消费品在境内生产、销售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使我国公民在境内能放心购买奢侈品。

参考文献

[1]李雨婷.奢侈品牌的品牌延伸策略[J].中国市场, 2008 (18) .

[2]胡立彪.手工:奢侈品牌的历史承诺[N].中国质量报, 2011-05-07.

[3]屈云波.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6.

[4]许枫叶.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 2013 (5) .

[5]申志刚, 王静, 张亮.关于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思考[J].中国市场, 2011 (5) .

[6]尹文珺, 顾幼瑾.奢侈品品牌在品牌延伸时遭遇的问题浅析[J].中国市场, 2011 (27) .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5

目前中国木地板行业的相关企业已有3000家,在广东深圳的企业就接近进1000家,从事木地板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相关人员达到100万人,木地板产值约为450亿元。2007年中国木地板产量总体稳中有升,总产量为3.61亿平方米,增幅为9.4%。

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

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的担忧,全球各国政府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方面的内容,将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造成一些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0.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 0.5%。

从宏观环境来看,目前正值中国地板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对地板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地板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地板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形势下,我国地板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我国地板企业又该如何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呢?最重要的,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走访了省会级市场12个,地级市场65个,县级市场106个。通过一线的消费市场调查数据,并依据国家的大方针、大政策,以地板消费市场的当下情况,做了以下分析。希望通过有利的数据,和合理的分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并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品种选择

在我国,由于区域跨度大,形成了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上的本质差异,从而带来了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和生活习惯等众多的区别。这就对木地板选择也有了很多不同特点。但随着人们对木地板的逐渐清晰认识,在消费选择中也由原来的盲目变的越来越明智。但也由于经济和发展的不同,使各个地区又呈现了各自的消费特点。因此,对于消费者喜欢的地面材料,我们在调查中主要列出了两类:传统地板和新实木地板。调查结果部分数据如下:

1、市场表现

省会级消费市场的消费选择比例为,新实木地板占40%,传统地板35%,另有一部分消费者,会选择瓷砖等其它地板装饰材料,或者是选择传统地板和新实木地板混合搭配铺装。

地级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对传统地板和新实木地板的认知度都不够高。所以在选择上,与市场导向有着直接关系。调查数据比例为传统地板为55%,新实木地板则为45%。

在县级消费市场,我们更感觉到宣传力度大的地区相对购买选择比较集中。导向力弱的地区,消费者选择比较平均。所以综合数据是50%对50%。

2、群体分析

在此次市场走访调查中,我们还将被调查消费者以收入做了群体分析。在本次调查中,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5%;年收入在20万左右占20%;年收入在10万左右占25%;年收入在5万左右的占40%。在这四档消费人群中,对于新实木地板和传统实木地板的选择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年收入50万的消费人群,多为高级消费品的中流砥柱。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化,对地板的消费需求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实用上,他们更多是要体现品味化的家居环境,满足更多感官愉悦和个性追求。因此,选择传统地板的人数比例是40%,而选择新实木地板的人数比例是60%。

年收入在20万的消费群体,在选择中大都有追随高档消费的心里,却又不是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主流产品。也有一部分有上升潜力的人群,与高档消费人群选择是一致的。因此,对传统木地板和新实木地板的选择比例,是45%对55%。

年收入在10万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消费群体中一大部分。他们大多对新产品的反映比较慢,不是潮流的浪尖人群。对传统地板的选择居多,人数占60%。年收入在5万元的消费人群,是普通消费人群。他们对新实木地板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受制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传统地板,人数比例是70%。

3、广东深圳选择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分列出不同规格、不同花色以及不同风格的地板。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特点的地板也表现了极高的热情。

1、规格选择:在地板消费市场中,传统地板(是强化地板)的规格尺寸大多为910×145×12、910×130×12等。而我们选择的新实木地板的规格尺寸为1200×300×12。因此消费者从感官上就得到很大的冲击体验。由于规格尺寸优势,新实木地板所呈现的花纹更完整、装饰效果更强,也在铺装过程中,更为省时省力。

2、风格选择:由于近年来家居装饰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个性的体现也有了很多很好的表达凡是。地面装饰作为整体家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风格,是直接领导整体家居的主题思想。我们结合时下的潮流,分列出:复古奢华、简约现代和清馨田园三大类。

由于新实木地板所呈现的复古奢华和清馨田园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好评。因此,这三类的选择比例为55%、20%和25%。

3、花色选择:我们从实际出发,把花色调查分为暖色系、冷色系和中性色系。在此项调查中,花色的选择就直接和被调查者家居空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了。暖色系大多为大面积居室的首要选择,比例为35%。冷色系就是小居室的必备,占40%。中性色系是二次改造的主要选择,因为原有家具和室内摆设的制约,中性色系是最安全的搭配,占总比例的25%。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消费者对木地板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消费者能够做到理性消费。同时,我们也感觉到,消费者对于地板的期待值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耐使而已。更多的消费者是为了个性家居,从体现主人的整体品味出发,选择更有特色的地板作为地板装饰材料。

此次调查,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环境影响,很多消费市场的消费人群呈现不均衡状态。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环境,消费者的消费目的更明确,要求也更直接。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报告的可贵之处。

新实木地板——其采用新技术,将传统地板的优势有力继承,并对传统地板的缺陷做了全部改良。花色更逼真,规格款式更适合现代家居装饰。也由于新实木地板多个有别与传统地板的特点,使其在消费者感官和信任度上,从一开始就高于传统地板。

特别声明: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6

1.超前消费

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一个站在资讯前沿,对青春、时尚、流行元素有着敏感洞察力的群体,这使得他們在消费中追求超前、时尚、个性,讲究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吃讲“大餐”,喝讲“洋酒”,穿讲“名牌”,玩讲“潇洒”,将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据调查,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和人情消费的关注度,已经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点。今天的大学校园已告别寒窗时代,成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大舞台,出手大方的人并不是有钱的富人,而是年轻的大学生,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使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潮水般地加入到了“负翁”一族,喧嚣繁华背后,很多学生债台高筑,一顿酒后留下的债务至少要好几个月才能还清。

2.超常消费

大学生正常的人情消费在一定限度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就会给社会风气、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有近七成大学生的 “人情消费”占月平均消费的比例在10%-30%之间,有14%的大学生在30%以上,约30%的人每月人情消费超过了100元,36.7%的大学生曾因人情消费而欠债,78. 6%的大学生感受到超常的人情消费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82.3%的大学生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情消费,他们只能被动接受,不可能“逆大流而为之”。不少人为了讲排场、摆阔气、要面子,花钱出手大方,脱离学生实际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与经济能力的不堪重负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相背离,甚至一些学生为了满足恶性膨胀的消费欲望,不知不觉走上了犯罪道路。

3.功利性消费

人情消费是人们出于联络感情而引发的消费行为,是某种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的反应。作为一名大学生,人情消费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交际时代”要想一毛不拔是不合时宜也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已不再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它正转化为一种人情资本,更多地成为一种市场化的投资,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调查中发现:80%的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是一种明智的投资”,74%的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是人际交往的必需品”,有了人情好办事,正常途径办不了事,只有通过“人情消费”来解决。调查中,一位大学生谈到:“请客”二字,决非简简单单的一桌酒席,它大有学问,你的人气、交际圈、前途、事业,都靠它打造,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个人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大学生是将人情消费当做投资来经营,当作一个人在当今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来锻炼,他们想在人情消费中交流感情、得到实惠、寻求归属、实现自尊,交换物化或非物化的资源。这种变了味儿的人情消费无形中滋生了“人情办事”的歪风邪气,学生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而将正常的办事途径阻塞,热衷于学习“关系学”,而忽视自身修养与才识的提高……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大学生不当的“人情消费”所带来的危害绝对不可忽视。就道德发展而言,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中所暴露出来的超前、超常消费必然带来盲目攀比,奢侈消费,助长享乐之风,也必将加剧大学生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质的无限制追求,甚至会造成物欲控制人性,人类严重异化的局面;就大学生的发展而言,人情消费的非理性也会引发其它行为的非理性,会因透支未来收入引起学习、生活动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有着根本冲突;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已成为消费群体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分,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不合理的现象,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整体和消费趋势。所以,将这种消费观念作为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作为一种时尚被大学生接受和推崇,必将得不偿失。

大学生“人情消费”之所以日盛一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地讲,是客观环境和主观修养造成的这种现状。一方面,受传统观念中讲人情、重面子的不良影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作怪;另一方面,是受社会风气、学校周边商业环境的影响,商业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学生思想中艰苦朴素的意识不再是主流。因此,对大学生人情消费的引导也必须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修养两方面入手,具体讲:

1.倡导健康的校园文化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主导着其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向,大学要营造强烈的求知、求学氛围,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到学习上来,强化比学习,淡化比消费,以成绩论英雄,而非以关系论成败。另外,高校应成为育人的净土,教师应成为育人的楷模。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应坚决杜绝不适当的人情消费,要通过各种监督机制有效地制止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在大学校园的无限制蔓延,通过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让学生理解决定成功的因素是个人的努力和实力,而非“关系”,让勤俭自强、信用消费、可持续消费观念被更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2.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人际交往

人们交往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为功利的,有为情感的,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功利性的交往固然会让人得到一定好处,但人们生活交往的重心还是情感性交往,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友谊才会伴随人的一生,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并非靠“人情消费” 来维持。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开设多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心理素质教育课、创业和就业指导课,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和人际吸引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创造条件。

3.引导学生健康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时期,如何正确消费,对大学生的成材和人格完善有着极大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消费与自身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合理地有计划地消费,不讲排场,不摆阔气,精打细算,通盘考虑。其次,要协调好人情消费和其他消费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其主要消费是求知和基本的生活消费,当自己尚有经济余力时再考虑其他的物质消费和娱乐开支。第三,要通过劳动提高自身经济能力,争取自主,一方面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帮助自己完成学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当代大学生是整个消费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有市场就有投资,有投资就有消费,学校周边过多的娱乐休闲、奢侈消费场所为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大事。

5.建设健康、和谐发展的情感型社会

大学生的人情消费不可避免地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从根本上讲,建设健康、和谐发展的情感型社会才是治本之策。

总之,大学生人情消费误区的存在不是单一、孤立的特殊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反映。因此,斧正大学生的人情消费观念,既有益于大学生个人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7

我国学者以往在研究产品质量问题时, 主要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以及特殊案例的讨论, 而缺乏对问题背后深刻经济机理的探究。本文力图对我国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的产品质量供给不足给出经济学解释。并从消费方市场透明度的角度, 来探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厂商的质量选择问题, 最后对如何解决质量供给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垄断厂商的质量选择与消费方市场透明度

(一) 垄断厂商的质量选择与质量供给不足

基于厂商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差异, 建立以下模型用以分析厂商质量供给不足所出现的原因。

模型假设:

1.市场结构处于垄断市场结构, 各厂商只生产单种产品。

2.厂商所对应的反需求函数为:p=P (z, q) , 其中z代表产品的质量, q代表产量, p代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且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成正比, 与产量成反比。

3.厂商的生产成本受产量和质量的双重影响, 即为:c=C (z, q) , 且成本函数是z和q的增函数。

4.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厂商有信息垄断的优势。

则: (1) 从单个厂商角度考虑:

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q·P (z, q) —C (z, q)

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

对产量求导:undefined

对质量求导:undefined

(2) 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

社会总剩余为价格曲线与产量围成的面积减去总成

本 (即为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

W (z, q) =∫undefinedP (z, q) dx-C (z, q) ,

在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

对产量求导:undefined

对质量求导:undefined

综上, 通过对产品的质量水平求导可知:

在厂商利润最大化前提下, 厂商关注于产品的边际质量undefined, 而社会更关注于产品的平均质量

undefined一般而言, 单个厂商的目标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不相同的。在既定的产量水平下, 垄断厂商更倾向于降低产品的质量水平, 来达到 (或提高) 厂商目标最大化。因而会出现:

undefined

即厂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低于社会要求的质量水平, 厂商质量供给不足的现象出现。

(二) 消费方市场透明度与厂商质量供给不足

1.消费方市场透明度理论的概述

对消费方市场透明度的研究是从Varian (1980) 对不完全透明的同质产品市场的研究开始的。Varian通过研究表明:由于供求双方市场信息不对称, 厂商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更倾向于生产质量水平较低的产品, 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远远低于社会的质量需求, 垄断厂商质量供给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本文使用IC代表消费方市场透明度, 可理解为垄断市场上知情消费者的比例, 且IC∈[0, 1]。IC值越大表明知情消费者的比例越高, IC值越小则表明知情消费者的比例越低。若IC=1,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 信息是完全的, 市场是完全透明的。反之, 若IC=0, 则信息完全由厂商垄断, 市场对消费者而言是完全不透明的。本文消费方市场透明度只涉及消费者对厂商产品质量水平的信息了解 (而不涉及对产品价格的认知) 。

2.从重复博弈的角度分析消费方市场透明度与厂商质量供给不足的关系

考虑消费方市场透明度对厂商质量供给的影响, 需建立一个多消费方的市场交易博弈, 以解释消费方市场透明度与厂商质量供给不足的关系。本文假设消费者在每一期的信息类型相同, 在交易过程中知情消费者与不知情消费者在市场上每期都相遇并同时选择策略变量, 即同时购买厂商的产品, 则构成一个阶段博弈。假设这个博弈有惟一的纳什均衡组合。

模型假设:

1.设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成本为C1, 低质量产品的成本为C2, 且C1>C2>0;

2.设有IC比例的消费者掌握产品的质量信息, 并根据质量高低来决定是否购买, 若质量高则购买, 厂商可得利润 (P-C1) ;若质量低则不购买, 厂商无任何利润。此时, 厂商的期望利润为IC (P-C1) 。

3.设有 (1-IC) 比例的消费者不掌握产品的质量信息, 对此一无所知 (但他们对厂商的质量水平有自己的理性预期) 。

综上可将问题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厂商提供高质量商品, 则可得到来自两类消费者的期望利润π1满足π1=IC (P-C1) + (1-IC) (P-C1) = (P-C1) ;二是厂商提供低质量商品, 厂商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此厂商的期望利润π2满足π2= (1-IC) (p-C2) +0= (1-IC) (p-C2) 。

同时, 在长期重复性市场博弈中, 厂商贴现收益满足:

(1) 若厂商长期内坚持生产高质量产品, 则厂商的贴现收益为:

undefined

(2) 若厂商长期内生产低质量产品但一直未被发现, 则厂商的贴现收益为:

undefined

如果厂商长期内与短期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则理应满足:

P-C1> (1-IC) (p-C2) , 或者ICP>C1- (1-IC) C2

可以从上式得出下面结论:第一, 掌握信息的比例越大, 厂商在长期内越会提供高质量;第二, 只有价格充分高的时候, 厂商才会提供高质量产品, 这是因为厂商会害怕失去掌握信息的消费者, 对那些不掌握信息的消费者来说, 高价格隐含着掌握信息消费者能够识别高质量。但价格充分高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交易过程并不常见, 通常的市场交易行为是在平均的价格水平上进行的, 因而掌握产品质量信息消费者的比例IC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厂商的质量供给。

三、因消费方市场透明度过低给垄断厂商质量供给所带来的后果

Tirole (1988) 将质量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产品质量选择问题, 另一类是研究信息不对称下的产品质量问题。我国市场上存在的大多数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讨论, 而对经验品的质量问题研究则可以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 道德风险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前提下, 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可知性降低进而导致消费方市场透明度的降低, 同时降低质量在短期内可以为厂商带来更大的利益, 因而厂商有降低产品质量的机会主义动机。但消费者会预期到厂商的投机行为, 高质量偏好的消费者将退出市场, 交易性契约行为难以实现。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条件下, 市场有可能消失或萎缩, 最终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二) 逆向选择的问题

Akerlof (1970) 的二手车市场模型把“劣币驱逐良币”, 即高质量产品被迫让位低质量产品退出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解释的十分详尽。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在产品的质量信息透明度不高时, 会根据常识按照平均的市场价格和质量水平去评判所有的产品, 包括低质量产品和高质量产品。

由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消费者市场透明度降低, 因而在短时间内无法辨清产品的质量差异, 只能按照对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比例的预期来确定愿意支付的价格, 这样高质量的厂商将会退出市场, 最终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和市场的萎缩。

四、在消费方市场透明度过低的条件下, 解决产品质量供给不足的出路

(一) 政府在产品质量规制过程中, 应加大对产品信息的弥补作用

1.科斯定理的缺陷

科斯定理指出:只要财产权是明晰的, 并且交易费用很小, 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任何人, 市场最终的均衡结果都是有效的, 但科斯定理在此却不适用。

首先, 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科斯定理不能成立的重要原因。市场交易行为的本质是供求双方对产品产权的变更行为, 而产品的产权不仅包含产品本身更包含产品所隐含的完全的质量信息, 只有完全意义上的产权明晰才能实现市场内生的资源配置优化。而由于厂商隐藏质量信息或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可知性所导致的产品信息不完全, 使得科斯定理难以成立。

其次, 交易费用的提高也是导致科斯定理失效的重要原因。消费者对质量信息的获得, 在一定程度上会花费相应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 进而提高产品交易的相关费用。以交易契约为基础的产权转移难以实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使得科斯定理失效。

2.政府行为在信息弥补中的作用

(1) 政府可以通过补充信息或者强制相关厂商公开必要的产品信息

政府对产品信息的补充或者对厂商强制信息的公开可以减轻消费者的信息劣势, 提高产品的市场透明度, 进而增加厂商生产劣质产品的风险和成本。

(2) 政府运用其公众形象通过强制性的质量等级评定或抽检来提高掌握信息者的比重

政府的质量等级评定及其相应媒体宣传, 通过产品质量标准的普及和对低质量产品厂商打击惩罚可以扩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获得, 并通过其正的外部性督促厂商提高产品质量, 杜绝质量供给不足的现状。

(3)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或产品质量标准的订立来降低消费者的交易费用

政府有义务进一步细化产品“三包”的标准, 或者明确厂商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赔偿的相关条件, 使得消费者因质量问题利益受损时获得相应的赔偿, 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二) 鼓励建立行业性自律组织, 加强行业内的质量自律能力

随着厂商间不断地合并联合, 行业性自律组织呼之欲出。单个厂商的质量问题所产生的恶劣后果会使得整个行业组织的利益和声誉产生重大损失, 行业性自律组织的建立无疑强化了厂商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客观上提高了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积极性。

(三) 逐步建立以厂商声誉为基础的市场信誉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是信誉经济, 信誉机制的建立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方市场透明度过低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只有建立起一整套基于厂商声誉为基础的市场信誉机制才能使得厂商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出发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杜绝质量供给不足现象的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4]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5]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6]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8

1、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

我国家庭体育消费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目前我国约有4亿个家庭、城镇居民家庭约占0.25亿个,若以每户年均体育消费100元为基数。全国的体育消费总额与将达25亿元。可见,家庭体育消费应是我国现代体育市场着重培养的买方市场。

1.1、总体消费水平低,地域差异大

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小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现阶段,在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子女消费费用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消费支出。对我国城市家庭体育消费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1992年我国城市居民虽有67.8%的家庭在体育上有经费投入,但水平较低,1996年用于家庭体育消费的平均达328.83元/户,到1999年达到559.73元/户,2011年,每人每年体育消费达200-400元。即使以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居民用于体育方面的支出也不过月人均36.57元,只占生活费总支出的5.4%。

1.2、消费结构单一

我国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参与性消费与体育观赏性消费合起来也不过占体育总消费的10%。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另一方面也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传统的消费习惯和心态的影响。

目前,我国小城镇居民对体育投入的主要去向是以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为主,注重实用型体育消费,这类消费约占体育消费总支出的80%以上,而且这其中还不包含运动器材等体育实物资料。

1.3、消费群体受性别差异和年龄段的影响明显

在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中,性别差异和不同的年龄对体育消费也有较大影响。女性一般注重实物性消费和参与性消费,而男性则多喜欢观赏性消费和博弈性消费。据统计,女性在25-35岁之间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受来自家庭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一些压力造成的,而小孩和45岁以上的人群是家庭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小孩多以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特长参加培训班和观看比赛为主,45岁以上的人群多以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和购买体育杂志为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多注重精神生活,更加注重健身娱乐。

1.4、消费的多层次和文化结构的不平衡性

据2010年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居民观赏性消费和实物性消费多以文化水平较高者为中心,而博弈性体育消费的多以个体和私营企业家居多,农民和打工族家庭往往把劳动和体育混为一体,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观赏性体育消费更无从谈起。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结构,有公务员的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工人家庭、个体户家庭,农民家庭,打工族家庭等,错综复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对体育有着不同的认识,总体上我国小城镇居民实物性消费的大约占70-80%,参与性和观赏性消费占20%左右。

2、影响城市小城镇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受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体育传统、体育社会文化程度等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主要受下列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1、小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化,在消费结构方面一贯表现为实用型和耐用型。这是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度里小农意识的浸润下所形成和决定的消费观念。绝大多数家庭一贯讲究勤俭持家,重视积累,长于计划,量入为出,略有节余,一切以实用和耐用为目的,否则便视为奢侈浪费和不懂持家。这就决定了当前家庭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而且运动以服装鞋袜比例消费大的最重要原因。

2.2、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体育就是玩乐,没有把体育竞赛与商务活动,许多人宁愿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打牌赌博或炫耀性的消费上,也不愿把它投入到体育消费上,精神作用等联系起来.更何况深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熏染的中国,历来就有重文轻武的心理传统,这与我国国民的教育水准偏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了制约了城市家庭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还比较低,没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体育消费的社会经济效益。

2.3、目前,我国城市的公共体育场馆还相对较少,向居民提供体育消费服务的项目、服务品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还需大幅度提高。一些体育活动场馆与体育消费者的距离较远,缺少体育活动场地是影响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

2.4、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的基本物资生活需要较容易得到满足后,才会把这类消费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率就越大,我国大多数城镇家庭的总体收入都适合这个定律,它是影响我国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最基本因素,尤其是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可见,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体育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消费和体育消费

另外,居民体育消费程度也受其接受体育信息量的多少和了解各种运动对自身的作用有关,与居民的体育意识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等都有很大的关联。

3、对城市家庭体育消费的对策

家庭体育已成为现代化人们休闲的核心和时尚。因此,必须加大对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的投入和规划,以适应市民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的需要。

3.1、党和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指导,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个人家庭体育投入的比例大小,是体育消费市场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志。

3.2、要让民众发自内心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还是要花大力气建设低收费甚至免费的体育运动设施,不要奢望老百姓可以“高消费”运动。应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家庭体育消费创造有利的条件。体育设施场所应走设计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经营好的综合发展之路,多设计适合在社区、居民区建设的多功能、小型便捷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走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模式;用经济手段,市场法规管理好、使用好体育场馆设施,以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门票价格提高大中型场馆的利用率。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缓解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使其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基地;在公益型、盈利型和非盈利型的公平竞争中,体现社会益效和经济益效。

3.3、体育产业者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家庭收入水平和不同兴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细分体育消费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注重实效性,制定大众实际需要的科学的锻炼方法。刺激家庭体育消费,就要制定出适合大众实际需要的科学的健身方法,设立专职人员为广大体育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指导人们进行正确合理的消费。

3.4、市场在排斥低水平的竞赛表演,低质量的场馆服务,同时也在呼唤着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社会体育消费服务。提高社会体育消费服务水平。通过体育消费后,消费者是要获得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的满足而得到投资回报的。提高社会体育消费服务水平,是吸引市民进行体育消费的重要手段。

摘要: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消费内容的增加,笔者对市场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做简单的调查分析。对体育消费的增长至关重要分析当前制约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的一些因素,并找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体育消费,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第7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20.

[2]卢黎东.上海市体育商业赛事运作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7:22-23.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9

近年来我国屡现食品质量问题事件, 从奶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肉制品行业的“瘦肉精”事件等等, 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低质量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触目惊心, 因此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提高产品质量,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 特别是食品和药品企业, 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对这些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惩罚[1]。此外, 产品质量问题事件的发生, 会极大地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企业的信任缺失甚至是产品所在行业的信任危机。以食品行业为例, 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可以分为“计算”、“预期”、“意向”、“能力评估”、“传递”等5个过程。通过“计算”过程, 消费者能够评价交易中的成本/收益, 如果食品企业能表明其产品生产过程一直遵守各项生产要求并提供安全的食品, 消费者就愿意为标有“QS”标识的安全食品 (收益) 支付一个价格 (成本) ;在“预期”过程, 消费者基于食品企业过去的行动和企业声誉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 消费者会关注食品企业经营过程中采取的减少食品危害或者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信息如果能准确可靠地传达给消费者, 将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在“意向”过程, 消费者通过食品企业的承诺和行为来评估企业的诚信, 消费者寻找食品企业是否有真正的意图来保护消费者健康方面的信息;在“能力评估”过程, 消费者评估食品企业能否通过质量保证标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果消费者对于食品企业提供产品的过程和食品安全的感知能力增加, 并且食品企业能接受消费者的有关建议, 那么消费者就可能形成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在“传递”过程, 消费者通过独立的、可信任的团体 (比如食品标准委员会、质量保证体制) 来分析食品企业是否值得信赖, 因为这些团体被认为是公正的, 因此“传递”过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 政府部门执行和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都将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2,3,4,5]。

产品质量规制的有效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是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的2个重要因素, 尽管已有文献对这两个因素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少有文献对这2个因素对产品市场均衡效应进行同时研究。本文拟以这2个因素对高质量产品的市场均衡效应影响为研究对象, 通过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商品概率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预期为上述两个因素的替代变量, 参考文献[6]建立数理模型, 分析两个因素对高质量产品均衡价格和质量的影响, 同时还考虑了若为出口产品, 这两个因素对出口市场均衡的影响。

1 产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假设条件

分析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对高质量产品市场均衡的影响。若市场中低质量的产品可以冒充高质量产品销售, 则对产品质量规制的有效性可以由质量欺骗的概率λ测度。同时消费者对某产品质量水平的预期可以作为消费者对该产品质量的信任度量。下面通过这样两个变量的设置, 主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高质量产品市场均衡的影响。

假设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如一般农产品市场这类近似完全竞争的) , 产品质量简单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类。并且有数量为nH高质量产品生产者, 数量为nL试图欺骗消费者, 冒充低质量产品生产者。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律, 可假设成本函数是产量的二次函数, 则他们的边际成本函数分别为MCH=βHqH, MCL=βLqL, 且βH>βL>0分别表示高低质量生产者的边际成本函数系数, qH和qL分别表示高低质量产品的产量。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时, 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等于产品价格可得:每个高质量生产者的产品价格为p=βHqH。根据λ含义, 即低质量产品冒充高质量产品被检测出的概率, 一旦被检测出来就将被查收, 不会获得任何收益, 而低质量产品冒充高质量产品仍有 (1-λ) 概率可以在高质量市场上被销售, 因此低质量生产者冒充高质量产品销售的预期边际收益是p (1-λ) , 于是对应低质量生产者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则有p (1-λ) =βLqL。由此可得高质量产品市场的总供给函数如下:

S (p) =nΗpβΗ+ (1-λ) nL (1-λ) pβL (1)

(1) 式表明高质量产品总供给由两部分构成, 即高质量产品生产者供给的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生产者供给的未被检测出的假冒高质量产品。

根据一般理性消费者的选择, 在给定产品价格下消费者更偏好高质量产品, 但是对于产品质量, 消费者各自偏好强度θ (0≤θ≤1) 不同。因此, 假设消费者净效用函数为U=θE (k) -p, 其中E (k) 表示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质量, 其中k是二元随机变量即高质量H和低质量L。说明消费者在预期产品质量为E (k) 时的支付意愿是θE (k) 。

假设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完全偏好高质量产品即θ=1, 与其净效用为零时 (是否购买高质量产品没有差别) 对应的偏好强度的绝对偏差为

D (p) =Μ (1-pE (k) ) (2)

其中M表示高质量产品市场中消费者数量。

2 国内市场均衡分析

2.1 国内市场的质量检测有效率

国内消费者能够直接了解到规制的有效性测度即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的概率λ, 同时能够较易了解到供给函数的其它参数。因此, 国内消费者预期高质量产品概率为

sΗ=nΗpβΗnΗpβΗ+ (1-λ) 2nLpβL (3)

国内消费者预期低质量产品概率为

sL= (1-λ) 2nLpβLnΗpβΗ+ (1-λ) 2nLpβL (4)

显然若λ=1, 则sH=1, sL=0。

由此可得产品预期质量为

E (k) =sΗΗ+sLL=nΗβLΗ+ (1-λ) 2nLβΗLnΗβL+ (1-λ) 2nLβΗ (5)

由 (5) 式可得E (k) λ0, 说明随着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的增强, 检测假冒高质量产品的概率增加, 进而产品的预期质量水平也随之提高。

2.2 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将 (5) 式代入 (2) 式可得高质量产品的具体需求函数

D (p) =Μ{1-p[nΗβL+ (1-λ) 2nLβΗ]nΗβLΗ+ (1-λ) 2nLβΗL} (6)

假设高质量产品市场达到均衡, 则有S (p) =D (p) , 由此解得

p*=Μ{[nΗβL+ (1-λ) 2nLβΗ] (1βΗβL+ΜnΗβLΗ+ (1-λ) 2nLβΗL) }-1=Μ[nΗβL+ (1-λ) 2nLβΗβΗβL+ΜE (k) ]-1 (7)

根据 (7) 式p*E (k) 0, p*λ0可得, 均衡价格p*是预期质量E (k) 的增函数, 是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概率λ的增函数。说明国内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质量水平越高, 则高质量产品均衡价格越高;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越强, 则高质量产品均衡价格水平越高。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但是高质量产品市场上鱼龙混杂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水平存在一定质疑。而随着关于产品质量规制的有效性加强, 消费者对产品预期质量水平的提高, 将促进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增加, 均衡价格也将随之提高。

同时可得均衡数量

q*=Μ[1+βΗβLΜnΗβLΗ+ (1-λ) 2nLβΗL]-1=Μ{1+βΗβLΜ[nΗβL+ (1-λ) 2nLβΗ]E (k) }-1 (8)

根据 (8) 式q*E (k) 0, q*λ可得, 均衡数量q*是预期质量E (k) 的增函数, 是检测假冒高质量产品概率λ的减函数。说明国内消费者预期产品质量水平越高, 则会更放心地购买高质量产品, 进而均衡数量越高;产品质量规制的有效性越强, 则使假冒高质量产品的低质量生产者更难以生存, 进而真正的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量减少, 进而均衡数量减少。

E (k) 和λ的增加会使得高质量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 有效供给减少, 较之于原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必然会使得均衡价格增高, 而均衡数量的减少应该是有效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有效供给减少幅度的作用结果。

3 考虑出口的市场均衡分析

假设该国高质量产品有一部分出口给另一国家, 进口国的进口需求量记为DI, 它取决于进口国对该国高质量产品的预期质量水平和进口国需求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 以及进口国自身可提供的该类产品供给量。假设进口国自身供给的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则进口国自给部分可简化为npc, 其中c为进口国的边际成本, p为进口国该产品价格, n为进口国供给者数量。则进口国需要进口的产品需求量为

DΙ (p) =ΜΙ (1-pEΙ (k) ) -npc (9)

其中MI表示进口国该产品消费者数量, MI (k) 表示进口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预期质量。

3.1 考虑出口的质量检测有效率

因为进口国消费者不能直接获悉该产品质量在出口国的质量和规制等相关信息, 因此他们预期高质量进口产品的概率一般不大于国内消费者, 假设为sΗΙ=δsH, 其中0≤δ≤1。相应则有sΙΙ=sI+ (1-δ) sH, (sIH+sLΙ=1) 。一般而言, δ会随着出口国发展水平的提高或相关规制有效性的增强而增大, 反之也会随着出口国相关产品的国内产品质量问题事件的发生等相关信息而下降。根据前述分析可得

EΙ (k) =nΗβL[δΗ+ (1-δ) L]+ (1-λ) 2nLβΗLnΗβL+ (1-λ) 2nLβΗ (10)

由 (10) 式可得EΙ (k) λ0, 说明随着出口国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的增强, 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的概率增加, 从而进口国消费者预期进口国产品质量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3.2 考虑出口的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根据出口国的总供给函数, 为简化分析假设国内供给量一般比较稳定为Q0, 则由 (1) 式可得

SΙ (p) =nΗpβΗ+ (1-λ) nL (1-λ) pβL-Q0 (11)

若该产品的出口需求量和其供给量相等, 即DI (p) =SI (p) , 解得进口均衡价格

pΙ*=ΜΙ{[nΗβL+ (1-λ) 2nLβΗ] (1βΗβL+ΜΙnΗβL (δΗ+ (1-δ) L) + (1-λ) 2nLβΗL) +nc}-1=ΜΙ[nΗβL+ (1-λ) 2nLβΗβΗβL+ΜΙEΙ (k) +nc]-1 (12)

根据 (12) 式可得pΙ*EΙ (k) 0, pΙ*λ0, 进口均衡价格p*I是预期进口产品质量EI (k) 的增函数, 是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概率λ的增函数。说明进口国消费者预期进口产品质量水平越高, 则进口均衡价格越高;出口国的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越强, 则进口产品均衡价格水平越高。这与前述分析国内产品的情况相同。

相应地可得进口产品的均衡数量有

qΙ*=ΜΙ[ (1+βΗβLΜΙnΗβL (δΗ+ (1-δ) L) + (1-λ) 2nLβΗL) + (βΗβLnΗβL+ (1-λ) 2nLβΗ) nc]-1=ΜΙ{1+βΗβLΜΙ[nΗβL+ (1-λ) 2nLβΗ]EΙ (k) + (βΗβLnΗβL+ (1-λ) 2nLβΗ) nc}-1 (13)

根据 (13) 式可得qΙ*EΙ (k) 0, qΙ*λ0, 进口产品均衡数量q*I是预期进口产品质量EI (k) 的增函数, 是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概率λ的减函数。说明进口国消费者预期进口产品质量水平越高, 则进口产品的均衡数量越多;出口国的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越强, 则进口产品的均衡数量越少。这也与前述分析国内产品的情况相同。

4 结 论

通过对某种高质量产品的市场均衡分析, 引入预期产品质量水平和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概率两个变量, 分别表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状况和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 重点研究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对产品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市场高质量产品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受到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状况的正向影响, 即消费者预期产品质量越高 (对高产品质量越信任) , 产品市场均衡价格越高和均衡数量越大。国内市场高质量产品市场均衡价格受到质量规制有效性的正向影响, 即规制有效性越强, 产品均衡价格越高;而同时均衡数量受到质量规制有效性的负向影响, 即规制有效性越强, 产品均衡数量越小。后者主要是由于规制有效性的增强, 导致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减少幅度大于有效需求幅度所致。相应地考虑高质量产品进出口也有类似的结果, 但由于进口国对出口国某高质量产品的质量规制有效性信息的获得是间接的, 出口国的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成为影响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预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出口国而言, 应该提升本国形象, 从多方面展示自身的发展水平。但首要的是要严把国内产品的质量水平, 加大质量规制力度, 提升规制有效性, 这样不仅能增强本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长此以往更能提升本国产品的声誉, 促进高质量产品的出口。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市场均衡这一时刻, 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信任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属于静态均衡分析。而并没有考虑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信任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而实际中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博弈均衡过程,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摘要: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信任对市场均衡具有重要影响, 引入预期产品质量水平和能够检测出假冒高质量产品概率两个变量, 分别表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状况和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 研究产品质量规制有效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对产品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出口市场,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状况对高质量产品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有正向影响;而质量规制有效性对高质量产品市场均衡价格有正向影响, 对均衡数量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市场均衡,规制有效性,消费者信任

参考文献

[1].李峰, 万庄, 米强, 等.产品质量规制中企业与政府的行为博弈——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的实证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41 (1) :88~92

[2].刘艳秋, 周星.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7) :55~56

[3].王彩霞.政府监管失灵、公众预期调整与低信任陷阱——基于乳品行业质量监管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2) :31~36

[4].王新宇, 余明阳.基于消费者信任行为的品牌危机动态演化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6) :8~10

[5].陈艳营, 王丽丽.质量认证中介与信任品市场的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29 (8) :65~68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10

一、“十二五”扩内需面临消费升级转型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迎接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使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4万亿元的投资,宽松的货币政策,行业振兴计划的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陆续出台等,政府强有力的扩内需政策,在“十一五”期间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完成了经济保八的增长任务。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住房、汽车、家电成为扩内需期间的三大消费热点,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势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近一倍,“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8.1%。我国消费品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但目前的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消费领域的政策刺激效益在递减,楼市、车市政策在调整。“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面临重大挑战,若不拓展路径、转变思路,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拉动方向的转变将显得“后续乏力”。其主要依据是:

1. 部分消费领域政策刺激作用开始出现减弱态势。

“十一五”时期,国家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政策给消费市场带来巨大刺激。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仅家电以旧换新就推动全国家电消费突破1500亿元,销售新家电近4000万台,回收旧家电4100余万台。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1.6亿台,实现销售额3513亿元。家电下乡累计发放补贴金额达407.5亿元,惠及农户数十万户。2011年前5个月,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523万台,实现销售额1095亿元,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71%和103%;其中5月份销售578万台,实现销售额153亿元,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0.9%和21.8%。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补贴车辆1792万辆,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突破2600亿元。汽车以旧换新共淘汰老旧和黄标车47.4万辆,拉动新车消费518亿元。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活跃了农村消费品市场,而且还收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增长的效果。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又拉动了城镇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了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销售网络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但目前这种政策刺激效应已出现减弱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的刺激效应逐步递减所致。

2. 楼市、车市部分政策的调整或退出,直接影响这两大行业产品的销售。

近年来,受消费刺激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房价居高不下、城市堵车严重、汽车召回批次创历史新高等急待解决的新问题。目前楼市政策的主旋律是调控,而不再是曾经的救市,房贷利率优惠政策已取消。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政策退出后,汽车产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产业规模问题随之应运而生。况且我国汽车产业本身就存在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布点和规模相对过剩的问题,政府倡导发展汽车产业,各地区就纷纷投资或引进汽车项目,现在全国有27个省市在生产汽车,汽车生产企业130多家,生产能力绝对是过剩的。而美国只有4家汽车生产企业,日本3家,韩国3家。总之,在部分政策调整或退出情况下,房地产、汽车这两大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健康增长已成为一个新问题。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后,产销量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11年前5个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77.97万辆和791.62万辆,同比分别仅增长3.19%和4.06%,增速较2010年同期分别回落52.4个百分点和49.19个百分点。此外,在调控楼市的政策组合拳下,尽管目前楼市价格依然坚挺,但上半年楼市成交量增速明显放缓,而与其密切相关的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销售也都表现得较为“黯淡”。

3. 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仍有许多居民还是遵循“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在收入水平长期偏低、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和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据测算,我国目前居民个人信贷消费额约占全部信贷消费额的15%,而这一比例在国外一般达到60%~70%;即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市,也只有10%的购车人选择贷款购车。所以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居民的消费观念还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尚未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消费观念。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逐步加以解决,即使居民今后“钱袋子”慢慢鼓起来后,其消费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很高涨。即便如此,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近年来也得到较快发展。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新近发布的相关信息表明,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2010年个人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达7万亿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他们同时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消费信贷额占GDP的比重将接近30%,其年均增速将达到24%以上,届时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可望达到21万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应该进入了居民消费加速升级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居民消费由原来的简单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部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其表现特征为,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家电、电脑、现代通讯商品等有效需求逐步上升,对服务消费如餐饮、旅游、家政服务、保险等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为提高等。预计到2015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届时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整体上开始进入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阶段。据由上海美国商会和美国管理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前后,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该公司对全球135家主要消费品公司(其中70%为跨国企业)进行调查后认为,到2015年,中国居民拥有的购买力足以购买全球14%的商品,而目前仅为5%。据瑞银最新发布的《物价与收入全球购买力比较》报告显示:我国购买力与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上海和北京,在全球73个国际都市中,其购买力居排名的最低档次,分列第61位和63位;而物价水平的排名则分列第49位和58位。说明我国目前居民购买能力不强,而物价水平相对较高。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领域的基本特征

1. 城镇消费将是国内消费的重点区域。

城镇是消费工业品和服务业产品的载体。我国城镇化率己逼近50%的临界点,城镇化发展模式应由“增长导向”转为“民生导向”,民生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抉择。民生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的城镇化,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而是更加关注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的“主力军”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居民群体,而中等收入的居民居住在城市的数量庞大,是城镇消费的主力,其消费性支出总量占城市居民消费总量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达40%以上,2009年达49.3%,高出城市其他人口约12个百分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最新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披露:目前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7%,2000-2009年10年间,城市中等收入的居民数量年均约增长3.8%,其中北京和上海数量最多,分别占各自城市总人口的46%和38%左右。因此,在新型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超市、便利店、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租赁、干洗店、文化用品商店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将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可望缩小。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领域最主要或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要滞后于城镇居民10~15年。城乡居民消费比(农村居民为1)平均达1∶3.6。“十二五”时期,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一部分农村居民将转化为城镇居民;另一部分不离本土的农村居民将大幅度地得到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惠,收入水平可望大幅度增加,消费环境将得到极大地改善。而更重要的是将改变目前农民传统保守的消费观念。如果将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10年前的水平,按现有农村居民人数计算,将可拉动居民消费总需求增加1.7万亿元,约占目前全国GDP的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17%。

3.“80后、90后”与“银发族”将成为新兴消费群体。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目前我国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约为4.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1.4%;普查资料同时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银发族”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预计到2015年将达15%以上。这两部分人口已成为我国新兴消费群体,消费潜力巨大。必须要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研究这两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与消费特征,大力引导生产和营销企业生产和开发分别适合这两部分群体的消费产品和市场。

4. 品牌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品市场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转型,消费者尤其是城镇居民日益崇尚消费品品牌。今后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必将延续近年来品牌消费占据主流的发展趋势。有例为证,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对全国重点消费品市场的年度统计调查表明,2010年,市场销售量前10位的品牌平均市场占有率达66.3%。

5. 网络购物、目录销售、个性化定制消费、刷卡消费将成为主流消费方式。

随着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式正由传统的店铺式向无店铺式转变、由现金支付向刷卡支付转变,消费需求由单一化、大众化向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网络购物(含电子商务)、目录销售、个性化定制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将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3月底,我国已备案网站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达到4.7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5%。互联网已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快递”不仅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和方便,而且这种“门对门”的服务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许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邮政快递业务量中有40%来自电子商务。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4%,网上商品交易规模已达5131亿元,同比增长98.4%,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人。预计到2015年网上交易规模将达6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与此同时,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和居民消费交易方式的变革,2010年我国零售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超过了96亿元,同比增长约16%,预计2011年将增至113亿元,增长17%。在2010年我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有52家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这种新兴的现代营销方式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6. 服务消费、汽车消费、电子信息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正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向以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舒适型转变,这也为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大基础。2009年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47辆,大大低于147辆的国际平均水平,虽然目前汽车市场呈回落态势,但汽车提高生活质量带给居民实现梦想的需求并不因此而改变,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汽车市场仍将快速增长。据国外一些权威机构的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以前,中国的新车销售量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番,达4000万辆左右,届时中国的新车销售量将占世界新车总销售量的50%左右,目前我国形成的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地位将更加巩固。所以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积极调整现行汽车消费政策,鼓励居民购车消费,同时要促进新型能源汽车的开发与消费。与此同时,服务消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之一,预计到2015年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近年来,国内动漫、网络游戏、数码、3G通信、信息服务等产业迅猛发展。2003-2009年,仅网络游戏行业消费额年均增速均超过50%,预计到2015年,网络游戏行业消费额将超过3000亿元。另据新近发布的2011年中国信息化蓝皮书中披露,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04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2.84亿人,宽带网民达4.6亿人,其中手机网民3.03亿人,其占网民总数的比重达66.2%;仅2010年就新增网民7330万人。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占亚洲网民总数的55.4%。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网民总数可能增至6亿~7亿人左右。还有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和博客的用户迅猛增长,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万人,活跃注册账户数量突破了6500万个等。

7. 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将成为新的消费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低碳经济给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绿色健康和节能产品。2009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超过6000家,产品超过1.5万个,产品生产总量接近1亿吨。按照年均30%的增速测算,2015年,我国绿色食品生产总量将达4.8亿吨,年销售额将达1.5万亿元。据有关方面测算,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每年可节电750亿千瓦时,相当于少建15个百万千瓦级的燃煤电厂,减排7500万吨二氧化碳。

三、“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消费品市场环境与走势

2011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开局之年。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上半年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开局良好。但纵观全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态势,我国消费品市场面临的环境依然严峻。因为消费肩负着扩大内需的重任,但在当前“两高一少”—高基数背景、高通胀预期、少刺激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国居民消费增速恐难有惊喜,宏观上将以稳定为主基调。其主要依据为:

1.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定局。

从目前看,2011年我国经济减速已成为必然趋势。从总量上看,201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环比增长2.2%,上半年同比增长9.6%,低于2010年全年平均增长10.3%的水平。分行业看,工业增长仍处在调整时期,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4.3%;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25.6%和32.9%,虽然名义增速略快,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速仍低于2010年同期水平。从货币发行看,稳健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明显。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入下半年的7月末,M2余额7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分别比6月末和2010年同期降低1.2和2.9个百分点;M1供应量余额27.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分别比6月末和2010年同期降低1.5和11.3个百分点。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4926亿元,同比少增252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500亿元,为年内新低,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687亿元,同比少增8166亿元,为年内首次出现净减少。

2. 物价上涨压力增大。

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预计将会超过4%的调控目标。其动因,一是产业链的通胀传导作用将会持续到下半年。由于2010年和2011年年初,食品价格、原材料、能源购进价格和农副产品价格涨幅过高,导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产业链上游对CPI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11年上半年CPI累计平均上涨5.4%。二是国际通胀传导压力同样增大。由于国际金价、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加剧了国内消费者对通胀的担忧,加之美联储第三次量化宽松问题,以及日本地震、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国家局势动荡等,都直接或间接对我国物价上涨形成压力。据瑞信集团7月份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大多数居民对下半年物价上涨预期更强。有高达64%的受访者认为8月份我国物价将持续上涨,其占受访居民总数的比重较6月份调查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从实际情况看,进入下半年的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来新高。

3.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

2011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将难有较大改观。其主要依据,一是职工工资占比偏低问题仍无法根本解决。长期以来,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十二五”规划中要求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速将与GDP增速保持同步,即便如此,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比偏低问题仍无法根本解决,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上。二是失业问题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与提高。由于经济减速,就业压力随之加大。预计2011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估计仅能安排约1200万人,供需缺口巨大。失业尤其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影响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三是居民资产性收入增长缺乏较好的渠道。在2011年一季度共58个交易日中,大盘屡受3000点压力,而加息预期和楼市调整都决定了房地产投资收益将受到较大影响,债券收益也因加息而大打折扣。这些都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形势并不乐观。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7.6%,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速,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目标暂未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13.7%,高于同期GDP增速。

综上所述,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上涨压力增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问题突出等因素共同作用后,预计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总量将呈现增速减缓态势。1-3月,虽然有元旦、春节两个传统节日的消费支撑,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平均仅增长1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11.3%,比2010年全年平均实际增长14.8%的水平低3.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比2010年同期增长16.8%,增速回落了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仅增长11.4%,比2010年全年平均实际增长14.8%的水平低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速已跌至2009年以来的又一个低谷期。预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将比2010年全年18.8%的增速下降2~3个百分点,实际增速约为15%~16%。

从销售的商品类别上看,2011年家电商品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和较快增长态势;保值类商品(金条、银条、高档珠宝等)消费将持续高速增长;进口的奢侈品消费仍将高速增长。但汽车消费尤其是居民个人汽车消费将大幅度减少;家具类商品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消费增速将明显回落。粮食、食品、烟酒、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音响器材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信器材类以及石油及制品类等商品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摘要:当前中央把扩大居民消费、增強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本文回顾“十一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发展状况,对“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走向和消费品市场走势进行深入分析和展望,同时分析当前和“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的制约因素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宏观对策思路。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11

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和结算,网络空间相对于物理空间来说是一个由网址和密码组成的虚拟但客观存在的世界。网络空间独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跨境电子商务,使其不同于传统的交易方式。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这两种贸易模式。B2B的贸易模式属于传统贸易模式,即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广告及信息发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达成交易并通关,大多数属于线下交易模式。B2C的交易方式为企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商品的销售,利用快递或者邮寄的方式实现商品的运转,且多数商品并未在海关登记。这就是传统贸易与新兴电子商务贸易的最大区别。传统一般贸易因其能给消费者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与服务,使其仍在消费者中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跨境电商与传统一般贸易展开了激烈竞争。

为了能够买到想要的商品人们在选择出游的时候更趋向于“走出去”,这使得大量国内消费者在休闲度假时更倾向于国外,并且会给自己和亲戚朋友购买大量的海外产品。同时,由于近年国内商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频发,使得国内消费者宁愿承担更高额的成本仍愿意购买国外商品。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进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其中2013年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占比为88.2%,跨境进口以个人零散“海淘”商品为主,从交易模式来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以B2B交易模式占比达90%,其余10%为B2C交易模式。购买者通过“海淘”可以直接从国外获得需要的商品,虽然同样需要承担税务,但是,其获得成本要远低于通过贸易商购买,因此,跨境電商平台得到广泛的欢迎。网络的普及更大的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便利条件,电子商务高速度发展,带动了个人海外购物的浪潮,消费者仅需要通过商务网站,便能够获得廉价的进口商品,由此跨境电商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各个网络购物平台抓住了人们需求的商机,使得国内的跨境电商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国内更多的电商涌现,打出提供更高端,更有保证的商品选择的口号,如“聚美优品极速海淘”、“京东海外购”、“淘宝海外商城”等一批跨境电商品牌,他们以更公开的价格、更多样的选择、更便捷的方式等优势,深受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的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人们在网上购买海外商品的主要渠道。

相比于传统外贸模式,客户想买到需要的物品至少需要经过五个渠道,即国内工厂、国内贸易商、目的国进口商、国内分销商和目的国零售商反之亦然。但是通过电子商务贸易模式就能够最大幅度的减少并缩短供应链,可以使国内客户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这样就能减少中间商环节的利润,使得消费者话费最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物品。跨境电商使贸易环节变得更加的简化、透明,同时节约了交易成本,缩短了运营周期,扩大了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营销渠道。

我国的电子商务开始的时间较短,但是发展的速度在全球范围是最快的。提起网上消费。不得不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自2009-2016年,天猫商城最早只是想打造一个能够让人记住的购物促销节日,成功的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光棍节”转移成了“购物节”。从2009年的仅有27个品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试水参与,到2015年4万家店参与,再到今年变成了商家最重要的购物狂欢节;从2009年的当日5000万销售额,到今年的日销售额1250-1300亿元。7年的时间,足可以见证网络购物的飞速成长,由“双11”的带动,各家电商纷纷响应均提前打出促销活动来吸引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全球最大也是最早开始经营电子商务之一的公司亚马逊公司,从一开始的只经营网络的书籍销售,到今天为客户提供数百万种独特的全新、翻新及二手商品。入驻中国12年的亚马逊在今年也加入了双十一的活动,且打出了“跨境海外够中国大促46天”的活动,也是为了在这期间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客户消费。

“海淘”的流行对传统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消费者足不出户的,仅通过简单的网站“点一点”就能够完成对所需商品的购买,并且做到了“货比三家”所以跨境电商逐步成为了人们消费的首选。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处于此消彼长的态势,当跨境电商逐步占领主导地位,传统贸易受到了压缩,所以我国急需正视电商对传统贸易的冲击,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都能稳步发展。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消费者能够即时接触到产品评论并参与社交讨论,消费者能够迅速了解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因此,追求高端化,高品质的生活用品已经成为新常态,这将会推动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国人的消费习惯更多的依赖进口日用产品的购买,根据尼尔森公司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快速消费品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显著,对于高品质产品的诉求不断提高。根据尼尔森的研究,2015年中国个人护理品的销售额增长率远远超过销售量,分别为7%和1%。尽管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不足3%,但总销售额增幅十分可观,高达13%。国人的消费水平逐年增长,但是大多数的日用消费品均是进口大于出口,无论是商场、超市或者是电商品台,都可以看到在货架中的或是在人们的购物车中,国人更加偏爱于国外的各大知名品牌,随着日用产品的消费多元化大幅度的提升,我国也急需推出自有品牌。增加在国际日销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的电商发展由于时间较短,所以仍存在些问题,如针对于跨境电商的法律规范不健全、基础设施匮乏、税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从长远上看都将是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跨境模式一直处于税费“可缴可不缴”的边缘地带,政府可以在税收上适度放宽的基础上,以满足民众消费需求和体验度为出发点,避免传统跨境电商存在渠道混乱、商品掺假、物流时间长、退货难等问题,改善消费体验。跨境电商的“阳光化、透明化”需要跨境电商企业、物流、海关、商检、税务相互配合。

电商一般通过快递物流等方式寄送,以自用物品方式清关。但是各地海关实际情况不同、对于行邮包裹的监管标准不一、对政策的把握理解程度不一致,导致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混乱。很多实际应缴税包裹逃脱了抽查,形成“灰色清关”,在新闻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客顺带或干脆通过走私入境。在我国建立自贸区、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与周边经济—体化的大趋势下,已经批准了上海,杭州,宁波,郑州,重庆,广州和深圳等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实现港口+跨境仓无缝对接的优越性,为随着跨境电商消费比例逐年增加,试点城市海关保税仓、物流企业压力逐渐加大,对国检报关、海关放行、发货效率等都是极大的考验。通过推进试点城市,有利于分解压力,推进监管模式和制度的建立,实现城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平衡。

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它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对企业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促进了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对消费者来说,跨境电子商务使他们非常容易地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并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个人生活水平。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其旨在给消费者提供更真实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当下对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商在个人消费市场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意见建议,为我们今后的管理及服务提供更明确的导向。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市场和消费者经济学 篇12

1 旅游消费市场的分析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 旅游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消费项目。同时, 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联动效应, 它可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 全世界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会继续高速增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旅游消费市场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居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人时, 居民就具备了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人时, 居民就会产生出国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人, 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二是居民的闲暇时间相应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从事劳动时间逐渐减少, 各种假期日益增多, 人们用于休息和享受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多起来, 外出旅游无疑是一种开阔眼界, 提升生活质量的好方式。三是旅游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强。美国《幸福》杂志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 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是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 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佳消费领域就是旅游这一行业。

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中国经济开始回暖, 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增长, 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将突破37万亿元, 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 。另一方面, 我国劳动者一般都享受着双休日和其他一系列假期。这些都使我国公民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旅游愿望。因此, 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蕴含着相当深厚的潜力, 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 必须看到, 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现代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较晚, 还处于初级阶段, 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还存在着得不到满足的现象。

2 旅游消费拉动内需作用明显

自2000年全国假日办推行黄金周以来, 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假日旅游有效拉动了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 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旅游是综合消费行为, 具有很强的消费关联性。涉及了食、宿、行、购、游等多个领域, 派生消费领域更为宽广;在产业方面, 旅游消费直接或间接的带动100多个行业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 旅游收入每增长1元可使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个社会就业机会, 在发达国家, 旅游已从某种时尚的象征演变为一种必须的生活方式, 成为继食、宿之后的第三大消费项目。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快、活力强, 被誉为“朝阳产业”。而在我国,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旅游业保持着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 70%的工薪阶层已处于适宜国内旅游区间, 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从旅游产业本身来讲, 一方面旅游产品属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属立竿见影型。例如, 耐用品的消费属于一次购买长期使用, 而旅游产品则与之不同, 具有服务消费特有的多次重复的性质, 正是旅游业这种重要性的存在, 使得旅游资源不会随旅游消费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价值衰减, 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运用税收政策——扩大旅游市场消费需求

3.1 扩大旅游消费, 增强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

要扩大旅游消费, 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需要政府运用科学化、制度化、长期化的财税政策的有力支撑, 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 提升消费能力, 形成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3.2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有效增加旅游消费需求

旅游产品的消费是需要“有钱”和“有闲”两个支撑点来实现的。其中“有钱”是首要的, 是基础。

改革开放最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的降低, 为居民旅游消费奠定了基础。但应该看到,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日益拉大, 居民收入的稳定性较差。居民面临着住房、医疗、交通、教育、养老等诸多问题。加之社会转型期的下岗、失业等不可预见的问题, 使得当前处于一种“有钱不敢花”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趋势, 使得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正因为如此, 增加居民的稳定的可支配收入, 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 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扩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

首先,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群体80%的这部分居民才是提升整体消费能力的基础, 需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 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有率, 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其次, 改革税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 放宽税前扣除范围, 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 鼓励个人消费需求, 增加社会总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改善民生。要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保证民生的支出。把财政补贴定位于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民生上, 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 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 切实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才能提高居民享受生活的意愿, 从而使居民增加其他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3.3 增加居民可支配时间, 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可有效地解决旅游消费需求与闲暇时间不足的矛盾, 要逐渐降低带薪休假的执行标准, 适当增加带薪休假的天数, 进一步扩大享受带薪休假的行业和人员范围, 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继续执行“黄金周”制度。自从1995年实行“双休日”休假制度, 07年实行两个黄金周、五个小长假的休假制度, 我国的法定假日达到了114天, 而且假日分布更为合理, 要有利于人们的出行旅游。

3.4 增加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产业扶植政策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不可而语, 旅游产业对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作用明显, 因此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要把旅游业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设立一系列的具体相关指标, 同时, 加强旅游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金融的政策支持、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

首先, 要创新投资方式, 除了继续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之外, 还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鼓励更多的旅游企业进入自备市场融资, 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民间闲置资金, 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旅游市场的开发。例如山西绵山就是个人资金开发旅游资源的成功案例。

其次, 要按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同时, 加大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旅游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开发与保护并重, 使绿色旅游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植形成持续性推动。

3.5 刺激居民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 要进一步激励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 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措施推动旅游企业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提升文化含量、科技含量, 使产品由粗放型向精品集约化发展, 满足多层次多旅游消费需求。

其次, 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市场监管职能的财政支出, 各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市场监管支出。进一步完善旅游的监管机制, 加强旅游业诚信建设, 避免由于安全性的原因抑制消费。

总之, 采取积极有效的税收政策, 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由出口依赖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旅游产业在我国作为新兴产业, 潜力巨大。本文论述了旅游消费市场和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 并且进一步论证了通过税收政策, 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 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能够有效增加旅游消费需求, 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旅游,消费,市场,税收

参考文献

[1]戴柏华.完善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扩大消费需求[EB/OL].中国政府网.

[2]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上一篇:职业威信下一篇: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