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报道

2024-09-18

案例报道(精选6篇)

案例报道 篇1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 我国民主法治化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和推广, 其可以报道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加, 报道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 相关的报道领域和知识面也在不断拓展。媒体现阶段出现了较多的法制新闻报道, 并且逐渐融入人民的生活中, 取得了较多的社会成果。但是, 法制案例报道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案例报道的范围并不宽泛、报道形式单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明确研究法制新闻案例报道的价值和采编形式。

一、法制案例的分类

(一) 揭露性案例报道

其主要是展现多样化的犯罪行为, 表现和批判了人们扭曲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观等, 同时依据相关法治报道对犯罪分子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 或是进行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 主要是报道了强奸、凶杀等刑事犯罪, 以及贪污诈骗的经济犯罪, 其中还有社会道德问题。其主要是为了揭露罪恶, 以此更好地教育其他犯罪人员以及警醒人们, 更可以威慑其他犯罪分子。当然, 依据通常情况来说, 这种案件的报道批判往往不完善[1]。在《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中有这样一个孩子, 他只有十五岁却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了三年, 主要的原因是他交友不慎导致的。依据他自己的描述, 自从他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 他的世界就全都变了。因为他的父母经常忙着做生意, 而王大哥却对他很好, 以此两个人就成了朋友, 一天, 这个王大哥说“有一个人和我过不去, 我不方便出面, 你替我教训一下, 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 原本老实听话的他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 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二) 侦破性案例报道

在展现侦破案件的时候, 侧重展现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智勇双全、大公无私的精神, 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在报道相关案件的时候都注重展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的解决过程, 这在法制案例报道中也是重要的展现形式, 其特点就是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激发群众的正义感。

(三) 分析性案例报道

案件内容的重点并不在案件的本身, 而是要展现一个犯罪事实和案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或是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 或是玩忽职守, 或许是官僚等。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案件出现的前因后果进行有效、全面的报道, 并且从案件发生的原因中找到社会问题, 以此进行揭露、评价以及监督, 完善社会的情感和观念, 防止出现类似的案件[2]。

(四) 社会性案例报道

其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展现案件本身的意义, 还可以展现社会的影响因素和人们自身的行为特点, 以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其特点就是在报道案件的过程中, 依据案件出现的事实, 分析一定的犯罪因素, 其中包括社会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 以此促使人们更关注社会安全问题。

(五) 引导性案例报道

其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关注和研究社会环境中不同的影响因素, 以此促使人们根据法律法规关注罪犯的行为, 帮助人们更为冷静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 防止其不顾法律约束, 随心所欲。此案例大都展现了由于民间纠纷处理不完善而引发的刑事犯罪等内容, 其主要是依据案件的研究和分析, 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深思, 促使人们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六) 知识法制性案例报道

其有助于向受众传递更多的法律知识, 引导公民更好地认识相关的法律规定, 学会依据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这类案例主要集中在婚姻、借贷、交通事故、工伤等事件中, 其特点就是依据单一或是某几个法律进行研究, 并且融入实际案件中进行分析, 以此解决问题, 明确问题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二、选择标准

虽然新闻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其选择稿件的要求和特点是类似的, 主要是表现出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 主要是将获取最有效的社会效果为选择案例的第一因素, 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是否促进社会的安定, 促使民主、法制的建设, 促使“两个文明”的建设。第二, 可不可以引发人们更好地关注法律知识和法制权限, 以此提升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第三, 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 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第四, 保障内容的有效性、全面性以及透明性, 其整体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以及故事情节的最后和发展高潮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实际选择法制案例的时候, 需要选择有效的案例, 以此获取有效的社会影响力[3]。

三、法制案例的处理和编辑

(一) 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

在实际处理和编辑法制案例稿件的过程中, 需要选择有效的报道角度, 这是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分析现阶段的稿件可以知道, 很多内容缺乏依据, 主观角度并不完善;有的内容不错, 但是表达的主题不明确;有的内容较好, 主题也明确, 但是细节存在问题;还有的主题明确, 内容健康, 但是选择的角度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编辑记者在报道时依据多样化的研究、分析, 明确有效的报道观点和报道重点。

(二) 结合专业观点, 增加言论表达

专家的言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因此, 报道时应结合专业观点, 提升言论的表达形式, 不断深化主题, 促使读者可以更好地阅读法制案例报道。

(三) 喻法于案

在法制案例报道时, 必须喻法于案, 将案例事实与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结合, 为阅读者提供有效的法律知识, 让社会群体更好地关注自身权利。同时, 要注意改善文笔, 将法律法规自然有效地普及在法制案例报道中。

(四) 提升编排艺术

法制报道应注重应用编排手段, 提升编排艺术。例如, 将两种不同的案例整合到一起, 从而构成一定的对比分析来吸引读者;采用专栏组合, 即把几个小案例编排成一个专栏;注重标题的创作, 好的标题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激发受众对法治案件的认识和了解。

法制报道的优劣性主要受到编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编辑在选择稿件的时候, 主要是依据案件报道的特点和中心思想, 通过选择有效的角度, 应用压缩、整改以及集纳等方案进行文字修改, 并制作有效的评论, 确保法制案例报道的有效性。

四、采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法制案例报道本身拥有政治性、法律性等, 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 不但要注重案件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还需要注重其具备的社会意义,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法制案例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不能将案例作为猎奇的故事, 更不能有教唆犯罪的负面效果。法制报道案例需要具备真实性、有效性和完善性, 以此提升读者的知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意识。第二, 法制案例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形式, 案例必须具备全面性、真实性, 不能为了过于追求所谓的“效果”而弄虚作假。第三, 法制案例报道有明确的报道界限, 什么该报道, 什么不能报道, 以及怎么报道, 都需要严格依据规定进行。这就需要记者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 防止出现法律知识错误等问题。第四, 在涉及法律文献资料的时候, 需要注重其有效性和真实意义[4]。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法制案例报道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 以符合时代发展。在采编法制案例新闻时, 需要拓展报道的视野, 注重报道与政治经济、民主法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提升案例报道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葵.法制案例报道采编要领[J].中国记者, 2012 (6) .

[2]张海莲.法制新闻中案例报道的及物性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杨萨飒.法制新闻报道中媒介审判现象及其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闵晓青.法制案例报道的新闻选择[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12 (7) .

案例报道 篇2

2014/8/7 11:31

页面内容

电气室开展设计质量案例剖析

为进一步加强员工质量责任意识,8月5日,电气室组织全室员工开展了设计质量案例分析会,公司副总工程师谢斌和设计院副院长李玉恒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本次设计质量案例剖析会主要围绕烷基化项目中遇到的一些个性及共性问题开展,通过对几套烷基化装置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会上,大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如检修箱内电源开关是否应设置漏电保护、罐顶是否应该设置照明灯具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自己对规范的理解谈了自己的见解。设计工作中要严把校审关,做到同一项目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及时与业主和相关专业沟通,避免设计条件误提漏提;认真确认设备厂商资料,把好技术关;遇到特殊情况时,如电机电缆敷设距离较远,常规的电缆截面无法满足要求,需增大电缆截面时,应及时和电气设备厂商进行沟通,以便厂商预留适合设计要求的电机接线盒。

通过本次活动,分析查找出了设计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使大家能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设计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严格执行三级校审,严格依据标准规范和质量体系文件设计,确保设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毛向君杜鸿驰)

技经室开展质量剖析及总结

2014/8/7 10:20

页面内容

技经室开展质量剖析及总结

近日,设计院技经室全体员工召开工作质量剖析及总结会,公司副总工程师谢斌参加了会议。

会议从员工队伍建设、基础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设计质量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对日常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会议现场

会上,谢斌针对技经室在质量剖析活动及质量管理上的成绩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今后加强质量管理的建议和要求,希望大家持之以恒,继续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工作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随后的互动讨论中,大家还对公司在改进质量管理工作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史玮)

自控室开展设计质量案例剖析 7月23日,自控室组织全室员工开展设计质量案例剖析会,会议结合自控专业的设计内容及特点,就项目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质量剖析,及时查找、分析设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确保项目设计质量,提升公司竞争优势。

剖析会现场

剖析会上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设计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了制约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设计人员综合素质、专业间相互协作、设计项目管理和设计进度等方面提出了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以神华宁煤项目产品罐区为例,就所选雷达液位计及多点温度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大家从理论、工程等多方面彻底理解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醒大家要以此为戒,在以后的设计中应严格依据标准规范及质量体系,仪表选型应做好前期技术交流,了解业主使用习惯及主流产品信息,立足实际,避免盲目从高、从贵;加强技术协议审查,做好把关工作;专业间设计人员要做到及时沟通,互提条件应保证信息合理、全面;设计人、校核人、审核人需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提升评审质量,防微杜渐,避免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竞技体育新闻报道策略与案例分析 篇3

英国卫报:中国女子先锋令成绩向好的方向改变。这是奥运会首次在一个人口多于十亿的国家举行, 而且是首次女选手的成就大于男选手, 赢得了目前47枚金牌中的27枚。妇女已经从1908年的制作三明治到1984年的看起来有作用到现在的主要奖牌获得者, 奥运会第一次成就了女英雄, 而不是男英雄。中国姐妹不仅自己做到了, 她们在团队项目中也获得了重要的胜利,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获得了金牌, 确保了中国最好的比赛, 一位新加坡对手赛前预言“我们不会赢的”。与此同时, 在水上划艇项目, 中国女子四人双桨获得了胜利, 后来居上令英国人感到惊讶, 也引来了最兴奋的比赛评论。无论在哪里看见中国妇女, 都是安静的、果断的, 她们得到了家庭的支持, 年轻女孩更是如此, 这种气氛很像国际球赛, 奥林匹克中的女性主义, 美国方式 (性急的、大声的、兴奋的) 让位于中国方式 (温和的、沉静的、优雅的) 。北京奥运会充满了快乐的、微笑的人们, 国家充满了天真的骄傲, 而不是对压迫者的恐惧。如果妇女的权利由于奥运会中的表现得到提高的话就值得了。还有六天, 几十项比赛还要进行, 但是东道主国家金牌数已经领先于美国17枚, 媒体称之为历史性的结果, 中国的南方日报首先宣布:“金牌第一几乎是一定的了。”然后中国日报更具官方性地说:“中国在金牌数上看起来是攻不破的。”这可以减轻人们对于星期一刘翔因伤退赛的痛苦。中国, 当然不是唯一的一个国家想要在奖牌榜上证明自己, 北京用金牌榜使自己位列榜首, 美国使用奖牌总数排名第一, 澳大利亚使用人口平均奖牌数, 牙买加排名第一, 然后是斯洛伐克, 然后就是澳大利亚了。实际上不应该有任何奖牌榜, 奥林匹克宪章建议国际奥委会和当地组委会不要使用任何形式的排名, 主办国只能展示个人荣誉, 但现在奖牌榜似乎成立一个新的奥运赛事。对于中国政府来说, 处于首位是重要的, 这表明重建国家骄傲和向世界表明国家的变化。刘翔的退赛带来的好的一面就是强调了运动不仅是得胜的信念。如果能够接受批评和英雄的失败, 那么中国称为第一就令人舒服了。

美国时代杂志:中国女选手勇夺金。实际上在北京奥运会上, 你会看到许多中国女孩子脖子上都挂着金牌。到8月19日, 中国女选手已经获得了这个国家43枚金牌中的23枚, 将近是美国队的总数。中国的毛主席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当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其国家培养金牌选手的项目时, 妇女被给与了更平等的待遇。事实上, 中国的体育机构策略性地专注于发展女子运动是由于其经常缺乏资金, 国家投入数百万美元培养女裁判到女选手。“中国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努力也更能吃苦, ”青岛体校的柔道教练董健青说, 他提到了几名以前奥运会上和这届获得奖牌的女柔道选手。在北京奥运会上, 中国的女运动员在至少10项的项目上获得金牌, 从举重、射击到射箭和体操, 还在赛艇四人双桨中获胜, 这项运动中国几年前才开始认真参与, 还有女子沙滩排球, 在雅典她们曾获第九名, 但这次她们有夺金希望。中国不是唯一的依靠女子项目的社会主义国家, 北朝鲜的两枚金牌都来自女选手。但是在中国社会的其他领域, 女性的力量并不是如此强大, 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的。■

参考文献

[1]黄璐.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2) :94-96.[1]黄璐.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2) :94-96.

[2]黄璐.体育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维度[J].新闻界, 2011, (2) :11-13.[2]黄璐.体育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维度[J].新闻界, 2011, (2) :11-13.

[3]黄璐.国际舆论导向下的中国唯金牌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4) :341-344.[3]黄璐.国际舆论导向下的中国唯金牌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4) :341-344.

[4]黄璐.媒体政治建构奥运神话的宏观作用机制[J].体育科研, 2010, (6) :78-82.[4]黄璐.媒体政治建构奥运神话的宏观作用机制[J].体育科研, 2010, (6) :78-82.

案例报道 篇4

一、多方验证,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5]新闻的对象是事实, 所以首先要保证所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真实性不仅是新闻伦理的基本要求, 更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早在18世纪末, 在马克思主义初创时期, 马克思就按照“谁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 而谁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和“谁在表达社会舆论, 而谁在歪曲社会舆论”[6]的标准, 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形形色色的报刊作了许多鞭辟入里的批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认为:尊重事实,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在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 由于为了争夺市场, 吸引受众眼球, 媒体间展开了无序的竞争, 虚假新闻泛滥。所以传媒业界的有识之士就呼吁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把真实准确作为资本主义新闻伦理的标准之一。要想确保新闻客观真实, 传媒人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和方法,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尽可能多地寻找消息源, 相互印证。这在以前通信技术尚不发达, 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没这么高的时期, 还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去寻找。但如今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事实的发生和新闻的发布几乎零时差, 媒体间的较量越来越围绕新闻的独家性和时效性展开, 即使一秒钟也可以使新闻变“旧闻”, 费尽千辛万苦获取的新闻转瞬间就可能变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数据。所以, 许多媒体开始铤而走险, 置职业道德于不顾, 得到一个消息不待验证就视为瑰宝, 即刻贴上“独家”的标签肆意传播。

“马航事件”中的飞机MH370至今下落不明, 不具备灾难现场, 所以对飞机失踪原因的追问就成了媒体报道的首要任务。但掌握飞机情报最多的马来西亚政府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却讳莫如深, 缄口不言, 消息源积极匮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哪怕任何一个人或者组织放出任何风吹草动, 都会引发爆炸性的效果, 束手无策的媒体当然会趋之若鹜, 更有部分权威媒体和自媒体故意造谣、误导公众, 确实令人发指。日前网上流传这个段子颇能反映人们的新闻疲劳——“航班失联十来天, 每天上午是造谣时间, 下午是辟谣时间, 晚上是竞猜时间。”诚然, 根据马克思的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 事实的真相总是一步步被完整地揭示出来的, 我们也不苛求全面的真相, 因为此次事件中事实挖掘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同时, 大多数有责任感的媒体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尊敬的, 从对计划飞行海域的搜寻到两大走廊的线索再到最终的失事地点的确定, 每一步都饱含着媒体巨大的努力, 但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却没有做到信息共享, 而是为了抢“头条”、发“独家”各自为战。未来世界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重大事件背的后更是充满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 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 共享才能共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是一个记者最起码的道德。

二、切实保护隐私, 避免二次伤害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不为他人知悉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侵扰干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法人等社会组织体不具有隐私权, 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秘密性。

在我国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于法学家王利明教授, 即“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由此可见, 隐私权公民一项基本的人权。而知情权是指一个人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 将其定义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7]将隐私权纳入法律条文的目的在确保公民安宁地生活, 维护和隐瞒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生活, 防止其受到非法侵犯, 具有隐蔽和内向的特点。而知情权则确保公众了解社会相关信息, 具有开放和外向的特点, 包括某些个人隐私问题。知情权的提出虽晚于隐私权, 但二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具有天然的对抗性。二者的矛盾的解决在世界上至今是个难题, 我国对于二者的研究起步较晚, 当前关于二者的基本法律也相对缺失, 导致现实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无章可循。所以, 在当下阶段新闻伦理对于隐私权和知情权的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在“马航事件”中, 线索特别少, 不能满足大众强烈的知情欲望, 媒体也束手无策, 所以只能把聚光灯对准此时已伤痕累累的遇难者家属, 从他们身上挖掘新闻成了部分媒体唯一的选择。所以我们经常在报纸和网络上能看到未经乘客家属同意而发布的他们痛哭流涕、焦急等待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马来西亚航空在3月10日晚就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发表声明说, 目前已帮助在京失联航班家属前往吉隆坡。为尊重这些家属的隐私和私人空间, 他们的航班信息以及任何具体动向都将不会公开。但家属一抵达吉隆坡, 就马上被蹲守已久的媒体围了个水泄不通。这里补充一个“二次伤害”的概念, 即“被害人不仅仅通过犯罪或灾难本身而遭受精神社会经济和肉体的损害, 而且还通过对于犯罪或灾难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反应而受到损害”。[8]遇难者家属不仅要承受痛苦的等待, 丧生亲人的悲恸, 还要面对媒体带来的二次伤害, 很多人感觉自己被媒体剥得赤裸裸地置于无数聚光灯之下, 毫无尊严, 更有人向媒体哀求:“请放过我们吧。”有些媒体人应用聚光灯耀眼的光芒反过来照照卑微的自己, 重拾被自己不屑并踩在脚底下的操守, 在确定采访前更应扪心自问, 做这样的采访是否问心无愧, 是否侵犯了作为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严。尊重被访者的隐私, 谨防造成二次伤害, 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良知。

三、心怀同情与怜悯, 发扬人文关怀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尊重隐私上述两条原则, 不仅是伦理层面的要求, 在法律上也有相关的规定, 但同情和怜悯, 在强制性上最弱, 则完全依靠记者的品质和道德的力量加以约束。同情和怜悯与其说是是道德, 更不如说是美德。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共同的需要能通过利益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共同的苦难可通过感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人之所以合群, 是由于他的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 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9]同情和怜悯是人类普世的价值, 是超越种族和国家的美德, 而记者作为社会发展大航船上的瞭望者, 更有责任以身作则, 去引导这艘大船沿着正确的航向航行。心怀同情与怜悯, 最重要的外在体现就是要发扬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 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 虽流派各异, 但有共同的核心, 那就是承认人的本身就是目的, 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记者在同情心和职业精神之间经常会面临艰难的抉择,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南非摄影师凯文·凯特的作品《饥饿的小女孩》, 这幅作品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具有超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它让世界知道了南非的贫穷程度, 让世人知道了苏丹人民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 让更多的人对南非贫穷地区伸出了援助之手, 从而使千千万万的难民拜托了死神的威胁,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一重大荣誉。但是很多人批判他当时没有去救那个无助的小女孩于虎口之中, 他也深深地陷入世人无情的谴责和自我良知的内疚之中不能自拔而自杀。

案例报道 篇5

归结起来, 新媒体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传播的时效性 (技术作为支撑) ;传受双方交互性 (传播方式非线性) ;传播内容多样性 (海量信息) ;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的空间大 (网络普及使用人数多) 。

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来说, 新媒体的诸多特点会对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下就从时效性、互动性、贴近性三个方面入手, 利用百度指数这一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的数据, 对2014年的几个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受众接收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以期对我们掌握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特点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时效性的延伸——受众注意力的黏性与持续性增强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当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从某种程度上说,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根据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中可以看出, 新闻必须要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也就是要有时效性。国际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 因此其写作的过程中必然要遵循新闻的一些普遍的原则, 如时效性、客观性、贴近性等基本原则。其中, 时效性是保证新闻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在我们常规的关于时效性的认识中, 谁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 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因此新闻媒体的记者们往往要“抢新闻”。例如,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 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了一条短消息, 世界各大重要媒体纷纷转载。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来说, 由于地域上的距离因素, 他国的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发生, 而只能选择在最快的时间内跟踪该事件的报道。由于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一般都有一定的持续性, 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中, 受众对时效性的要求表现为受众对事件的即时、持续性的关注。

图1和图2分别为MH370马航事件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图表。通过对两个图表的交叉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在3月份马航MH370事件发生后, 媒体指数和搜索指数均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搜索高峰, 这个不难理解, 是由于该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显著性特点决定的。关键在于马航事件的短时间热潮消退之后两指数的对比。在图2的媒体指数中我们可以看出, 7月后, 除了间或出现的几条零星的头条新闻报道会引发媒体指数的小峰值之外, 其他大部分时间里媒体指数都保持在个位数甚至是0。而反观同一时间段内的搜索指数, 受众对该事件的搜索指数一直稳定在3000以上。这说明非常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对媒体来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是短暂的, 而对受众来说对时效性的要求确实有持续性。受众出于对事件的关注, 会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对该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 受众的注意力体现出很强的黏性和持续性。

还有另外一项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图3和图4分别是关于MH370事件信息检索的需求分布图表和相关检索词图表。在图3中, 我们发现关于该新闻的一些基本元素例如“马航”“乘客”等之外, 在需求度较强的搜索中发现还有一个关键词“最新消息”, 这一点说明受众在对关于MH370事件的报道中非常关心事件的进展情况, 受众希望得到及时的相关信息。同样的现象我们在图4中也可以发现, 在搜索热度的前几位当中, 除了必然会出现的基本关键词之外, 出现频率最多的是“MH370最新消息”以及“MH370劫持新证据”等;在上升最快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MH370最新消息”。

这说明, 基于国际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性,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索取的主动性空前增强, 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表现出很强的黏性与持续性。基于这样的受众特点, 国际新闻报道要加强对同一重大国际事件的持续跟踪报道, 以满足受众对相关信息持续的关注需求。

二、互动性的回归——更广义的互动实质是自我的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有着诸多独特的特点, 如时效性、数字化、互动性、内容多样性、个性化、传播空间大等。而在这诸多的特点中,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 新媒体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 这一点是区分新旧媒体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尽管新媒体有着诸多的特点, 但归结到以人为主体的现实意义上来, 我们可以说, 新媒体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加多样性、个性化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

通常意义上, 我们所讲的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互动性, 是基于操作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彼此沟通。而对新闻的传播来说, 借助互联网, 受众可以实现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进步,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受者自由表达意见的基础;另一方面, 更大程度上发挥出了受众对于新闻以及传播者的反馈作用。但从受众的角度来说, 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更多是受众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的改变, 因此新闻媒体所进行的新媒体实践大多都是寻找新的平台, 及时抢占受众注意力的新入口, 从而占据传播的主动权。就互动性来说, 尽管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但实际中却很少看到读者与新闻媒体之间的直接交流。

在这里, 我们应该深刻地明白一点, 在新闻传播中, 单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是狭义的互动, 而更广义的互动实际上是回归到自我互动的。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 每天各种信息海量地产生和传播。一方面受众对单方面的信息源并不抱有绝对的信任态度,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低门槛大大增强了受众自我搜寻信息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 无论何种表现形式的人际传播最终都会变成一种人内传播,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是一个自我信息补充的过程。

由于每个受众在身份、地位、立场、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当受众接触到某一信息时, 由此串联起的各种相关信息需求是不一样的, 受众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进行主动信息搜寻的过程中, 就完成了一次自我的互动, 这种自我的互动也包括有可能会产生的与新闻传播者的双效交流。尤其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 由于国际新闻存在地域上的距离感和性质上的重要性, 受众在接受重大国际新闻的过程中这种自我的互动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以2014年7月份爆发的重大国际事件“埃博拉病毒”为例。图5—图7中, 图5表示以“埃博拉”为关键词的搜索需求分布, 图6为“埃博拉”的相关检索词, 图7为“埃博拉”在百度知道中的搜索热度排行。

从图5—图7中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埃博拉的搜索需求分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知识性搜索需求热度强, 二是搜索兴趣广泛。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搜索的需求热度前五位分别是“簿防治”“簿抗体”“簿病”“簿传播”“簿感染”, 在图7的百度知道热度问题中, 几乎全都是关于埃博拉的“知识性”提问。这说明面对“埃博拉”病毒这一受众并不十分熟悉的概念, 受众对其基本信息的搜索需求出现高峰, 也即知识性搜索热度增高。

而在图5中,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点, 一个环比需求变化上升最快而且搜索热度需求比较靠前的概念是“僵尸”, 这说明受众在针对“埃博拉”病毒事件的接受中, 自我互动的广度开始拓展。在图6所列出的相关检索词中出现了“r病毒”“裂头虫”“蒙古死亡蠕虫”“僵尸真菌”“水熊”“g病毒”等关键词, 其中有几个关键词的检索上升速度超过了1000%。在图7中也出现了关于“僵尸”与埃博拉有关的影片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 借助新媒体工具, 受众的信息需求广度得到提高, 受众由国际新闻事件而引发的自我互动也更体现出一种内容多样性。

受众自我互动的这种特点基于两个事实, 首先是新媒体时代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检索手段, 使受众自我互动的扩展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是国际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也即较低的贴近性和较高的显著性, 较低的贴近性使受众的信息检索不会受到地域或切身利益的制约, 而较高的显著性则增强了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求知欲。

三、贴近性的消解——受众搜索框架与媒体框架的偏离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处理的特定原则 (或准则) , 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基本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在一篇新闻报道中, 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来说, 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 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 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 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 并把它归纳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由于国际新闻往往发生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的框架中就需要考虑诸多的影响因素。“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 影响国际新闻框架构建的因素包括意识形态、民族优越感与国家认同、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利益、政府与媒体的相互依赖、新闻职业规范以及记者的信息来源等。”由此可见在国际新闻报道中, 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的利益会有不同的框架。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 除了这种框架的不同以外, 各国的国际新闻报道还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那就是对于发生在其他区域的国际性事件, 各国的新闻媒体往往会更关心与自己国家有关的内容。这其实是符合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规律的, 也是符合受众的选择性认知规律的, 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 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与受众的接受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统一性。但在新媒体时代, 由于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难易程度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传播者一般都带有官方色彩的前提下, 受众的搜索框与媒体的新闻框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离。

还是以“埃博拉”为例, 如上, 图8是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关于埃博拉的搜索指数曲线, 其中每个大写英文字母所代表的结点是该时间点重要的头条新闻。图9是该时间段内新闻头条的标题。

将图8、图9的内容进行交叉分析我们会发现, 图8中显示的信息是, 除了在F点之外, 其他9个点的新闻头条都没有引起受众的搜索高峰, 而在没有出现重要新闻头条的时间段里, 受众对埃博拉出现了多次搜索高峰。在百度指数所列出的10个重要新闻头条中, 有四条是 (D、F、G、I) 与中国有关的内容, 这是国内对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一种框架选择, 也是符合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的, 但从数据来看, 这些涉及中国的报道没有引起中国受众的信息搜索峰值, 这是受众搜索框架与媒体新闻报道框架偏离的有力证据。

关于这种偏离, 在我们对2014年另一件重大国际事件“乌克兰危机”中也发现了一些证据。

图10、图11是关于关键词“乌克兰局势”的数据, 图10是从3月到11月的重大头条新闻, 图11是该时间段内百度知道的热度问题搜索结果。对两表的信息进行交叉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反差, 10个头条新闻中没有一个是牵涉“乌克兰局势”与中国的关系的文章, 而在图11中, 10条热度问题中有4条是与中国有关的。这里也表现出一种媒体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搜索框架之间的偏离。

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的信息获取自由度是非常大的, 因此要准确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 国际新闻报道就必须在保持一些固有的框架的基础上, 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报道, 这样才能够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又做到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涛, 赵志刚.新媒体语境下军事广播的发展[J].军事记者, 2011 (2) .

[2]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8 (5) .

[3]邢长敏.论新媒体定义的重构[J].新闻爱好者, 2009 (20) .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 2008.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案例报道 篇6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报道,流程优化研究

1 评估原流程整体时效性和工序效率并提出改进思路

1.1 原流程时效性评估

1) 绘制原流程的关键链网络计划如图1所示, 图中各关键时间点紧后且未延时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计为0。语言部的工序时间随x1取值不同而发生变化。

2) 原流程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的关键链及工期 

(1) 19≤x1≤21

网络发布流程关键链为:1、2、3、4、5、6、7、8、9、13

最早完成时间=120+D (3-2) +39+D (6-5) +47.5=206.5+D (3-2) +D (7-5)

(2) 7≤x1≤18

网络发布流程关键链为:1、2、3、4、5、6、7、8、9、11、12、7’、8’、9’、13

最早完成时间=120+D (3-2) +39+D (6-5) +27+D (t-9) +41.5=227.5+D (3-2) +D (6-5) +D (t-9)   

(3) 0≤x1≤6或者21≤x1≤23

网络发布流程关键链为:1、2、3、4、5、6、7、8、9、11、12、7’、8’、9’、13

最早完成时间=120+ D (3-2) +39+D (6-5) +32+D (t-9) +41.5=232.5+D (3-2) +D (6-5) +D (t-9)  

3) 原流程中新闻音频节目制作、广播发布的相关工序固定安排在完成网络发布工序的紧后1小时内进行, 因此原流程通过广播发布新闻信息关键链工期为:

广播发布时间=网络发布时间+ D (14-13) +60 

4) 评估结论:原流程新闻网络发布速度超过3h, 广播发布速度超过4h, 时效性有待加强。

1.2 原流程工序效率评估

1) 原流程ASME表格如表1所示。

2) 计算分类工时比例

在计算时采取以下方式:

(1) 由于驻外记者站“采集”“审核传送”工序的效率受其所在地资源、环境等现场情况的影响较大, 因此不纳入工时比例计算。

(2) 重名工序只计取一次工时。

(3) 单个工序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工时的, 取较小值。

根据表4中的工时数值, 全部工序的工时合计为126.5min, 其中:增值工序65.5min (序号:4/5/7/9/14/15/17) , 占51.8%;控制工序34min (序号:3/6/8/9/15) , 占26.9%;无效工序 (序号:10/11/12, 在表4中用灰色表示) 5min, 占3.95%。

3) 评估结论:原流程控制工序和无效工序在流程总体工时中所占比例偏高。

1.3 针对流程主要缺陷制订优化策略

1) 主要缺陷

原流程以首播时间窗口作为业务运转节奏, 未发挥网络发布的即 时性;全球新闻信息汇集新闻中心集中筛选使签稿人工作负荷过大出现资源瓶颈;非增值工序比重较大;各级机构业务运转节奏不统一, 流程整体缺乏连贯性。

2) 优化策略 

(1) 根据信息汇集范畴, 在驻外记者站和总部之间增设地区分部, 形成三级机构并分级授予相应的信息决策与发布权限。

(2) 基于新闻重要级别判断机制设计常态报道流程

按“一般”“重要”“重大”3个重要级别制定新闻信息分级判断响应机制:“重要”新闻一般由记者站/地区分部 (或者记者站/总部总编室) 两级判定后, 存储至总部媒资系统中共享;“重大”新闻由记者站/总部总编室/编委三级决策判定。当出现“重大”新闻时, 由新闻中心通知其它地区分部和新闻事件的对应语言部协同报道, 总编室决策是否启动重大新闻专题报道。

3) 基于深入发掘重大新闻信息价值的业务需求, 制订特殊响应机制

重大新闻往往具有突发性、快速动态变化性的特点, 因此适合采用预案重构的应对方法。预案重构是将包含全部对策方案, 可应对各种变化情况的总预案分解成数个对应单一变化的子预案, 在突发事件动态处理的决策点, 可按照具体情况将多个子预案进行组合得到适宜的后续处理方案[7]。对于新闻业务而言, 可将整体流程“分解为具有一定功能、标准接口的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8], 在重大新闻报道的不同阶段根据报道方案提取所需流程模块, 流程模块之间直接联通或通过某个活动联通, 从而构成整体流程。

2 新流程设计

为了使新闻报道流程能够应对不可预见但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国际重大突发事件, 新流程设计中提出“常态报道”和“重大新闻专题报道”两种模式 (如图2所示) 。

2.1 新流程的新闻分类分级与决策判断机制

1) 新闻重要程度的级别划分

为了建立重要新闻决策判定机制, 首先需要制定新闻信息重要程度的分级策略。新闻重要程度是一个与受众特性密切相关的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会做出不同的、乃至差异很大的判定。本案例中按照国家、地区划分受众群体, 将新闻信息的重要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一般”“重要”“重大”3个级别, 其中“重要新闻”是指在某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或产生影响的新闻事件。新流程中起决策作用的人员角色在判断新闻事件重要程度时, 需综合考虑从以下3方面因素。

(1) 涉及范畴。指新闻事件所涉及的人员、地域范围, 如:单个国家、局部地区 (多个国家) 、多个地区 (国际) 。

(2) 预期关注度。预估新闻事件在对象国、地区、国际范围内对受众的吸引力。

(3) 国家对外新闻发布的总体策略。国家总体策略可提升或降低新闻重要等级, 如:某个新闻事件的涉及范畴和预期关注度达到“重要”级别, 但涉及敏感地区、敏感事件、敏感时期时, 有可能根据国家总体策略按照“重大”或“一般”新闻报道, 或者不予报道。

2) 新闻重要程度的决策判断机制

驻外记者站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最前沿, 位于新闻报道流程的起点, 应在获得新闻原始信息的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并充分应用IT及媒资系统等技术平台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同步实现各级组织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快速决策。

在新流程的设计思路中, 应将受众意愿作为判断新闻重要程度的核心因素, 在很多时候新闻重要程度不会随受众范畴的扩大而提升, 而有可能随受众范围的缩小而提升。如某一新闻若在其发生国所在地区的重要程度为“重要”, 则在该新闻在其发生国的重要程度不会低于“重要”级别, 而在其它地区及全球范围内该新闻的重要程度不会高于“重要”级别, 且有可能降低为“一般”。据此, 新流程对新闻重要级别的决策机制设定如下:

(1) 重要程度为“一般”的新闻采用一级决策方式, 由驻外记者站直接判断。

(2) 重要程度为“重要”的新闻采用二级决策方式, 分为两种决策情况。

情况一:首先由驻外记者站判断为“重要”级别, 此后由地区分部首席记者在“修订签发”工序中经判断确认为重要新闻, 选择传送至总部媒资存储中推荐共享。

情况二:当驻外记者站第一时间判断某新闻原始信息为“重大”级别时, 立即通用呼叫中心将原始信息发送到地区分部首席记者和总部新闻中心签稿人。地区分部首席记者判断确认该新闻为“重要”级别并对其有可能升级到“重大”级别有所准备。新闻中心签稿人判断该新闻仍按照“重要”级别处理, 则反馈地区分部, 由地区分部反馈驻外记者站。

(3) 重要程度为“重大”的新闻采用三级决策方式。在上文“情况二”中, 若新闻中心签稿人判断该新闻达到“重大”级别, 则上报总编室编委进行第三级决策。若该新闻事件经编委批准按照“重大”级别进行报道, 则:该新闻事件在采用常态报道流程按照“重要”新闻级别报道的同时, 由新闻中心发送消息通知其它地区分部和新闻事件的对应语言部协同报道, 总编室同步启动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否则, 按照总编室指示参照上文“情况二”或“情况一”处理。

2.2 新流程设计图及简要说明

基于上述新闻分类分级与决策判断机制设计新流程, 如图2所示。

1) 在驻外记者站, 记者采集中文、外文素材, 中文素材标注重要等级 (一般、重要、重大) 传送至地区分部, 外文素材则由本站外文编辑发布到当地语种网页。

在地区分部, “一般”新闻由中文编辑筛选, 经编辑、翻译后中、英文网络发布。首席记者修订、签发“重要”“重大”新闻中文成稿, 并视情况要求本地区其他语种网上发布, 或将其共享至总部媒资系统。节目制作室从媒资系统中甄选信息, 独立完成节目制作, 发布。不同地区分部之间通过媒体资源共享实现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协同报道。

记者站、地区分部两级机构通过网络、广播方式基本实现国外新闻的国际发布, 总部在相当于中国地区分部同时, 总编室负责判定重大新闻, 决策并参与重大新闻专题报道;新闻中心汇集全部新闻信息, 参与重大新闻判断和专题报道过程。

2) 在常态新闻报道流程运转的同时, 若总编室决定启动某个重大新闻专题报道, 则以新闻发生地的地区分部为核心组建报道团队, 根据新闻事件发展动态制定阶段性的报道方案, 进而将方案转换为报道流程下达实施。

3 新流程评估

3.1 新流程时效性评估

参照新流程设计图 (详见图2) 和原流程工时绘制新流程网络计划, 如图3所示。图3中:地区分部“翻译”工序编号为7, 节目制作室“翻译”工序编号为7', 本地区其他记者站“翻译”工序编号为7";新闻发生地记者站“外文网发布”工序编号为4, 本地区其他记者站“外文网发布”工序编号为4', 地区分部“英文网发布”工序编号为4";地区分部节目制作室从“节目编排”至“海外音视频发布”连续四个工序编号为8至11, 总部节目制作室从“节目编排”至“总部音视频发布”连续4个工序编号为8'至11'。

新流程在驻外记者站经过“1、3、4”3个工序尽快完成新闻发生地的母语网络发布, 时间约为127.5min, 理论上较原流程的最快网络发布时间 (206.5min) 缩短79min, 提升报道速度约38%。另外, 在本地区的地区分部完成中文网发布时间约为128min;英文网发布时间约为139min;地区内他国家母语网络发布时间约为140min。因此, 新闻报道时效性得到优化。

3.2 新流程工序效率评估

新流程ASME表格如表2所示, 其中:驻外记者站采集、传送合并工时2h。按照上文所述原流程分类工时比例的计算方式, 在排除“采集传送”工序且重名工序只计取一次工时的情况下, 表5中其他工序的工时合计为95.5min, 其中增值工序82.5min (序号:2/3/4/6/7/8/9/11/11'/4"/4') , 占86.4%;控制工序13min (序号:5/10) , 占13.6%;未出现无效工序。因此, 流程效率明显优于原流程。

4 结论

1) 在完成新流程设计和理论评估后, 将进入新流程的实践检验阶段:应在适当范围试用新流程, 并及时追踪、试用效果。在积累足够的试用数据后, 应再次进行流程描述评估等一系列持续改善工作。当在流程优化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时, 需要继续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创造新方法尝试解决。

2) 由于新闻报道具有显著的时效特点和项目特征, 同时新闻价值往往与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及严重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 因此媒体机构可以借鉴项目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优化新闻报道流程, 提升媒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敏.网络计划技术、关健链理诊与项目进度管理——以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 2007.

[2]计雷, 池宏, 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姚杰, 计雷, 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 2005, 17 (3) .

[4]宋志兰, 刘跃怡.基于约束理论和网络计划的生产物流研究及实证[T].物流技术, 2011, 30 (3) .

[5]王勇胜, 梁昌勇, 姜利赢.约束理论与关键链研究评述[J].项目管理技术:2010 (3) .

【案例报道】推荐阅读:

录音报道07-16

报道价值05-09

批评报道05-10

科学报道05-12

灾难报道05-12

外宣报道06-03

我报道06-10

网络报道06-11

报道方向07-07

灾害报道07-10

上一篇: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下一篇:高速铁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