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培养(共12篇)
MBA培养 篇1
摘要: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司与企业对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基于胜任能力的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模式能够改变固有教育结构,激发MBA学员的学习激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也能使MBA学子更好地胜任今后工作岗位。文章以胜任能力为导向,分别从学员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四个方面探索MBA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MBA,胜任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MBA胜任能力的构成及MBA胜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MBA 胜任能力的构成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了胜任力理论。此后,胜任力的理论、模型、测评方法、实践应用等迅速发展,胜任力理论的拓展和胜任力模型的开发尤为显著。由于胜任力理论及其模型的起点或对象基本上都是具体的行业部门,实践性很强,因而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一般情况下,一个创造高绩效的企业经营者需要具备这些胜任能力, 即知识与经验、表达能力、个性特征、自我管理、灵活性、机会捕捉能力、效率与影响、承诺力、责任感、人际管理和人才获取、综合管理和战略管理等。基于胜任力的MBA教育模式是以公司管理者的胜任能力为核心,在组织领导、组织行为、专业管理、职业精神方面塑造MBA的胜任力素质与实力的一种教育方面的模式。我们认为,对于正在管理岗位和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MBA学员来说,MBA胜任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理论知识胜任能力,即记忆、理解、运用专业理论或知识的能力;②专业技术胜任能力, 即在经营运作上的技巧与管理能力;③管理实践胜任能力,即将专业能力运用到企业经营和工作实际中的能力;④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包括人生态度和哲学、职业价值观、责任感和归属感等。
(二)MBA 胜任能力培养的意义
通过MBA胜任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标,挖掘学员的丰富经验和发挥学员的主体能动作用。
一是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标。MBA学员一般都来自工商管理领域一线,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大部分学员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堂,希望在课堂上找到解决答案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这些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会促使他们有意识、有目标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所习得知识内容与现实困难的匹配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学员认可,学习动机也越明确,学员的胜任力就越强劲。
二是挖掘学员的丰富经验。在MBA培养过程中,学员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和知识会因自我概念和动机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效果。丰富知识的教师在教育丰富经验的学生时,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所得经验相碰撞,习得的理论知识有时会成为学员的负担,因为教师相对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胜任能力的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可以与知识“协作”、拓宽视角,重新认定社会角色,增强自我认识。通过合作学习,每位学员可以在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胜任力,达到学习目的。而教师也可以直面自身不足,将自己的“知识权威”特点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验证实践。胜任能力的理论有效反应了MBA学员个体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经验丰富性特点。
三是发挥学员主体能动作用。MBA学员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不同,年龄不一,知识经验不同, 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单方面知识传递和灌输,而是在学习中扮演合作者、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教师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让学员联系所熟悉的工作背景和知识情境,重新调整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胜任能力的MBA教育方法能够满足学员的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基于胜任能力的MBA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建立基于胜任能力的MBA培养模式,其创新思路可以从学员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学员选拔
基于胜任力的学员选拔制度是各地区的教育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胜任力标准,以此来评价被选拔者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第一,不同地区有自己的产业结构,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主要是通过核心能力(即胜任力)来体现,为此建立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选拔标准吻合了各地区产业的特点,培养的MBA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第二,各个MBA教育机构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建立基于胜任能力的学员选拔制度,能更好地扬长避短,把资源运用到优势项目上。同时,基于胜任力的学员选拔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的,这是一种动态的选拔制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课程设置
MBA课程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设置。如可以以未来岗位需要的胜任力为核心,针对胜任力的六大方面,从基础性、选择性、实践性、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员创业、创新能力等入手,对MBA课程进行创新。一方面, 要优化课程设置。一般MBA课程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通识课,选修课程包括管理实务课、业务选修课和管理实践课。以上课程内容中,尤其要重视商业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课程,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提炼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大选修课程比重。这类课程以发展胜任力的管理知识技能为抓手,着重隐性的胜任力要素,强化学生的管理者胜任力的实用性,将课程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员在职场上的胜任力,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编制。要想建立符合胜任力特征的课程体系,必须有教材资源来做支撑,教材内容应该结合胜任力特征和企业特点,其编排以实用性为原则,以提高胜任力为重点,以满足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把教材变成真正的“工作指南”。
(三)教学方法
建立一套适合胜任力的MBA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一是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深刻的启发性、强烈的现实性、教学的多项互动性和结果的多元化等特点。它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二是增设体验教学。体验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学,以干促学,在获取知识和活动实践的互动中加强能力。由于管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的环境和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够快速成长,增强其胜任能力。而要做好体验教学就必须引入实践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咨询[2]。
(四)师资建设
师资力量是提升MBA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教师队伍的教学热情、教学水平、科研方向是决定MBA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是要培育专业师资队伍。MBA教育院校要以已有资源为抓手, 以校内教师为骨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不断加强他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到企业参观学习,顶岗锻炼,为MBA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丰富兼职教师队伍。引进经验丰富又有理论知识还有教育热情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聘请他们到校内任讲师或实践导师,为MBA学员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理论知识,提升胜任能力。三是共享教师资源。各院校要打开“胸襟”,克服体制上的约束,促进MBA教师的相互交流,实现优秀质量教师的资源共享[3]。
MBA培养 篇2
摘要:作为一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高等职业教育,MBA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MBA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育质量,并就MBA教育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供给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MBA教育;社会需求;供给改革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现状和出路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结晶。供给侧改革并非单单针对经济制造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理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回应时代新要求,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MBA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深入分析的文献。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MBA教育自创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1月,全国累计MBA招生40万人,已有25万人获得了MBA学位。MBA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MBA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被教育界和社会所诟病。
1。人才培育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MBA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但由于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办学机制,缺乏科学有效地评价和评估体系,加之深受普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使得MBA培养目标不能真实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预期,而这种反差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2。课程设置无特色,培养方式传统单一。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仍然以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式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教学和实战能力训练,知与行相分离。这种培养方式上的.“供需矛盾”,是我国MBA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被教育界、企业界议论的比较多的问题之一。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MBA教师属于是在传统灌输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院派,没有实践经验。就MBA教育来说,依靠理论和说教是不可能培养出应用人才的。MBA学员大多来自企业,对教师教条刻板、单向度地进行“供给”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无效“供给”。
4。社会对MBA的认可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负评价。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前面3个问题导致的。我国MBA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商业管理人才需求拉动下设立的,最初社会对MBA的期望值较高。在“需求侧驱动”下,经过“粗放型”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供给与需求是辨证统一的,是侧重供给还是侧重需求,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研判把握。从当前我国MBA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供给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供给端发力推动MBA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既有紧迫性,也有针对性。
二、培养模式“有效供给”
1。找准服务定位。我国的MBA教育设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如果走不出自己的路子,仍千篇 一律地“模仿”是很难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办学与品质是MBA教育生存的基本法则。只有办学有特色,教育质量高,才能使MBA教育长盛不衰。例如,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需要的MBA人才,显然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没有东部上海等发达地区那样迫切需要外向型的人才,更多需要的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人才。西部的MBA教育应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我国大多数MBA培养院校应面向区域经济,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2。课程设置“精准供给”。纯粹经济领域内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命意,就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密集度,针对市场的口味补强生产短板。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口味总是偏好于内容丰富且富有创意的产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精神性的产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下决心压缩“过剩产能”,增加“新型行业产能”,从专业管理、组织行为、职业精神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入手,构建和设计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管理与领导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比重方面,提炼压缩理论课、公共课,增加管理实务课、实践课,从而做到“知识供给侧”与“知识消费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实行定制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以选修课程的方式,自主选择课程,做到课程教学“精准服务”。
3。情景教学“有效供给”。①情景仿真教学。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联系实践就没有生命力。要实践就必须引入实践情景。为此,可以构建MBA商务仿真平台,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建设场景化教学场所,把“社会搬进校园”,结合教学软件,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虚拟的高度仿真的商务运行环境,使学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融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体,在体验中完成由理论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并以其特有的互动性和竞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②案例分析式教学。案例教学通过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至今课堂上大量充斥着国外案例。这些国外案例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它除了对国内个别名校具有一些借鉴意义外,对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来说,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因此,基于国情省情和现有的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博采国内外之众长,开发和使用原创案例,包括一些中小企业案例,进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教学。③企业家进课堂。设立企业家讲坛,邀请企业界中高层管理者,带着问题、带着故事、带着企业的场景,与MBA学员面对面交流,让学员分享、咨询、互动地体验管理问题的破解,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经验。
4。师资“优质供给”。优秀的师资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做学术导师,也要做“管理工程师”,为教师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管理咨询,鼓励并支持教师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证书”;二是引入双导师制度。为每位MBA学员配备2位指导教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校外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形式之一。三是建立教学团队,引入竞争机制。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有教学团队的支持和3位以上教师主讲,教师“竞争上岗”,由学生做出选择,以确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对MBA教育供给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MBA教育如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MBA教育模式,截至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企业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商学院相比,无论在培养模式还是在培养质量上,都存在不小差距。事实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在市场竞争中,MBA教育才能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因此,我国的MBA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体制改革。MBA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必然要产业化。但自MBA项目“引入”我国以来,其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普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没有真正体现出其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特征和内在价值。因此,进一步的改革,必须率先打破体制上的束缚,重新构建适合MBA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进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强MBA教育“产业化”的力度。如果我国的MBA教育管理体制不从根本上改革,仍然依靠政府来管理,依靠政府来审查,这只能使MBA教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像任何一个产业一样,教育质量也要通过竞争和淘汰才能提高,只有在竞争中,学校才有培养高水平MBA教育,建设一流商学院的驱动力。
三是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办学,企业也可单独举办MBA项目,实现办学的多元化,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沃顿商学院,就是美国企业家约瑟夫·沃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的。
参考文献:
[1]陈志祥。我国MBA教育与发展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6—27。
[2]丁斌,罗秋慧。国内外MBA教育发展回顾及趋势分析[J]。中外管理,2011,(2):32—35。
MBA培养 篇3
摘 要: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军队指挥岗位职业领域,其职业范围包括军政后装部门的指挥岗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高层次中级指挥军官。认真审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实践,针对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和借鉴MBA教育的成功经验,吸收其有益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立足部队岗位任职要求,建立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机制,改进和提高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要素质量,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军事硕士;职业教育;MBA;质量;军官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专业学位的价值取向是职业发展,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在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就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军事硕士)教育而言,其定位于军队指挥岗位职业领域,职业范围包括军政后装部门的指挥岗位,教育类型归属军事职业教育范畴。由于军事硕士教育是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认真审视军事硕士教育发展实践,针对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和借鉴MBA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军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教育即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企业高层次、能统揽企业全局、驾驭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模式。MBA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发展,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以培养和造就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大批MBA成为美国工商企业界精英的事实,不断证实着MBA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成就。
一、军事硕士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部队送学积极性不够高
由于对军事硕士教育的性质定位依然存在模糊认识,军事硕士教育存在报考条件不明确、招生机制不完善,培养目标不够规范、培养质量不高,生源不足、培养数量规模偏小等问题,远不能满足部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军队建设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作战部队高层次中级指挥军官短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扭转。同时,由于军事硕士教育学习年限较长,因此,大部分军官会选择学习时间更短的任职培训。
(二)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不突出
军事硕士培养对象涵盖中、高两个层级的指挥军官,定位比较宽泛,专业设置岗位指向性不强,与任职资格挂钩不够紧密,培养方式比较单一,运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简单套用学术学位教育做法的现象比较严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沿用军事学研究生培养或中级指挥培训做法的现象,即军事硕士培养学术化和培训化两种倾向。
(三)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匹配
为弥补军事硕士导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培养单位大多实行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对培养实践应用型的军事硕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院校导师普遍偏重学术学理传统,缺乏部队实践经历和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够。而部队导师对军事硕士教育的教学特点了解不多,加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其与院校导师合作交流少,参与教学环节少,指导军事硕士学习少。
(四)培养对象工学矛盾突出,不能集中精力专注学习
军事硕士主要来自部队和机关,大多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平时的事务性工作繁多,投入学习的精力有限,静下心来研究问题的时间更少,很难取得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的军事硕士学习动机主要是考虑个人利益,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缺乏学习热情。
(五)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部队参与评价机制
由于缺乏明确的军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政策规定,至今还没有对军事硕士培养进行全面的教育评价,使得培养单位重学术轻应用,重申报轻建设,力量配备薄弱。各培养单位仍沿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评价方式,院校主导了评价过程,部队始终没有真正参与到评价之中,培养过程缺乏部队的直接指导和监督。
二、MBA教育质量控制的成功做法
(一)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要素为MBA教育活动提供目标导向和人才素质的蓝图,为检验MBA教育质量提供标准和依据。MBA教育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和MBA教育的基本特点为依据,就是面向市场,以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素质为具体要求,明确规定MBA人才的具体规格和素质要求,包括良好的品德和精神风貌、宽厚的知识结构、卓越的领导才能、优秀的身心素质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明确而具体的人才规格,使MBA教育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优秀合格的生源质量
美国MBA招生主要是通过审查大学学习成绩,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ion Test,美国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等客观量化指标,是否具备一定的管理或工作经验,客观有效的推荐信等重要材料,较高淘汰率的面试,自述学习和生涯计划等方面的考察,综合判断申请者是否具备管理潜质,是否适宜就读MBA。我国自1997年开始实行MBA全国统一入学联考,联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GMAT,在公平竞争、选择合格MBA学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合格生源基本质量的一种手段。
(三)理论和实践皆优的师资队伍
美国一流商学院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MBA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绝大多数不仅有博士学位,具有深厚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企业管理经验来自于在企业中的兼职,或原先本身就是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我国从事MBA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高校本身,理论水平较高,在实际企业经验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MBA教师参与企业的咨询或调研,或直接挂职独立董事等来增加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同时也直接招聘有企业经历的人员加盟MBA师资队伍。
(四)基于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
MBA课程体系形成了反映企业管理职能的核心或学位课程,若干专业方向性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MBA的实用性、职业性特点和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MBA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加强综合性课程改革方案和软技能的培养,从企业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出发,把按职能设计的各种课程,整合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教学系统,其旨在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领导人而不仅仅是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
(五)案例教学法为代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集个人自学、小组讨论、课堂专题发言和辩论、教师引导和讲评等多种具体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是MBA教育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美国哈佛商学院MBA教育的突出特点和成功之处,就是学生两年的学习主要是通过800个案例来组织教学的。这800个案例的广泛性和实战性内容经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讨论和设计等教学活动,终将成为MBA学员终身的管理智慧。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有适用的案例,教师教学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学生的认真准备并积极参与程度等因素。
(六)教学质量的评估排行选优
评估具有监控教育活动质量、促进办学竞争、提高办学水平和改进培养质量等功能,是MBA教育质量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评优选优,可以诊断、发现问题,为从事MBA教育的学校完善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和导向,促进各商学院办出自己的MBA专门特色,为考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学校提供参考。
(七)崇尚荣誉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造就MBA必备心理素质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要培养一流的MBA人才,就必须通过校风、学风、课外小组或专业团体活动、教学管理制度、杰出校友的榜样示范等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MBA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强化和发展。此外,学校本身的传统和声誉,大批自信且积极进取的精英分子聚集、参与而形成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氛围,都对MBA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造就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MBA教育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要素的质量控制要均衡发展,缺一不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借鉴并吸收MBA教育有益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提高军事硕士教育各要素质量,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军事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军事硕士人才质量标准
(一)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军事硕士作为军队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要具备一名高层次中级指挥军官所必需的性格、领导才能、智力基础和其他能力,要具备知行合一的作风,养成求真务实的践行风格,善于解决部队岗位实践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困惑。同时,优良的政治素质也是其他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二)满足作战训练要求的军事素质
军事硕士必须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具有一定的战略和谋略意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通晓本专业领域知识、精通本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以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素质,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高新技术装备遂行军事指挥任务,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组织作战指挥和训练的军事素质。
(三)符合部队实际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硕士必须具有符合部队实际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其知识结构中应兼有军事专家和技术专家的综合内容,尤其是要掌握满足自身岗位发展的信息化知识。能够针对部队实际,科学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和实施科学文化工作,有效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素养。
(四)适应岗位需求的良好身心素质
信息化战争全时、全天候、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特点,严重影响着军事指挥员才智、胆略的发挥和军事行动的成败。作为军事指挥员,军事硕士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岗位的艰巨性和复杂多变性,有效应对紧张、艰苦的工作和严酷的战场环境。
四、建立军事硕士质量培养机制
(一)成为高层次中级指挥军官培养的主渠道
军事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层次更高、创造性研究能力更强、更具长远发展潜力的优秀中级指挥军官。今后,随着我军指挥军官职业化门槛的进一步提高,要实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必须发挥军事硕士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遵循指挥军官成长的规律
军事硕士教育与中级指挥基本培训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军事职业属性,都是定向培养从事部队中级指挥领域工作的骨干人才。中级指挥基本培训是军官具备中级指挥岗位任职的基本能力,相比而言,军事硕士的生源和工作趋向更明确、教育训练的职业指向更强、专门化程度更高、实践能力要求更突出,以这种途径培养指挥军官,渠道更为直接、人才产出效率也更高。
2.突出军事硕士精英教育的特性
作为研究生教育范畴的军事硕士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形式,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军事硕士既与军事学硕士生教育同一层次,又与中级指挥基本培训层次不同,军事硕士教育是以攻读高级学位的形式,培养高层次的作战部队师旅团指挥军官,既培养中级指挥军官岗位任职能力,更注重提高长远发展潜力。
3.统筹推进军事硕士教育的发展
军事硕士教育的发展不仅是自身内部发展的问题,更是军队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发展的问题。鉴于指挥军官在部队建设的主流地位和重要作用,应按照军委提出的总体目标,理顺军事硕士教育管理体制,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军事硕士培养规划,适时新增试点院校和专业领域,军事类研究生培养的增量应主要用于军事硕士教育,使军事硕士培养成为试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主产品。
(二)建立完善的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院校是军事硕士教育的组织者并对教育质量负主要责任,只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才能推动军事硕士教育的顺利发展。
1.依据质量标准设置课程
要以适应军队建设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牢牢把握军事硕士的特点和质量标准,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军事硕士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活动三大部分构成,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提高理论分析能力;通过参加部队实习演练以及学术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确定各类课程具体科目、学习时数时,必须结合军事硕士培养实际和具体专业设置情况,进一步细化和深入研究。
2.科学构建教学内容
军事硕士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有特定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综合性是指要打破按学科分类开设研究方向、设置课程内容的格局,跨越学科界限,重组课程结构,构建多学科、集成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是指要把军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的实际问题结合到教学训练实践中去。创新性是指要贴近当今军事变革和军事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等融合到教学中去。
3.强化案例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是军事硕士教育的主要方法形式,是提高军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选入和选用最新的、有代表性的、适合军事硕士教学要求的战例。要重视以问题为牵引,通过独有的情景描述或情节设置展现复杂的矛盾冲突,给军事硕士在某个层次或某些知识领域里,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视角或独到见解的环境。要强调“优化教员配置,提高课堂控制能力”,让有部队资深经历和经验的教员担任主要实施者,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创新院校与部队联合的培养模式,采取院校与部队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建设专业领域,联合制定导师指导计划,联合指导课题研究,联合组织实践教学,共同开展教育。其次,要创新指挥与技术复合的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懂指挥不懂技术、懂技术不懂指挥的单一性培养模式。
5.依托部队资源提高师资水平
要加强军事硕士“双导师”制建设,重视部队导师的选聘工作,注重发挥部队导师的作用。在部队选取理论功底深厚、实践丰富的团以上干部作为导师,将对军事硕士的学习和提高有很大帮助。“双导师”制也有利于促进院校和部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形成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的机制,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军事硕士导师指导模式。
(三)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机制
质量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生命,是军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和管理机制对提高军事硕士质量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严格把好报考对象选拔推荐质量关
对报考军事硕士的干部,无论是院校考试选拔,还是部队推荐,都要坚持质量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要从部队岗位需要出发,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军事素质过硬、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指挥军官推荐或选派来学习。
2.严格把好军事硕士日常管理关
要依照军事硕士教育特点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加强对军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加强院校和部队的联合管理。军事硕士在院校学习期间由院校管理,其他时间都由部队管理,特别是在院校学习期间,要严格按照在校学员的一日生活制度来要求军事硕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风气。
3.严格把好军事硕士考核关
对军事硕士的考核要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重点抓好核心课程考试和毕业考核这两关,把考核作为督促把关的措施。院校考核主要由导师、任课教员和业务机关负责;部队考查情况由部队导师、所在单位共同负责。这样既能为部队领导用人提供参考依据,又能督促军事硕士努力学习,杜绝混文凭、混学位的不良想法。
(四)建立良好的部队评人用人机制
军事硕士相当大部分学习和研究任务是在部队的工作实践中完成的,学成后也要服务于部队。因此,部队应积极参与到军事硕士的培养中来,走好院校和部队联合培养的办学机制和模式。
1.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术研究氛围
部队领导要从部队人才建设目标出发,重视军事硕士的培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具体工作安排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比较灵活且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工作,使军事硕士既能专心学习,又能从部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便于成长进步;也可以根据部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鼓励军事硕士积极投身于创新研究中,提高军事硕士的学术研究能力。
2.完善军事硕士任用制度
军事硕士不仅具备较强的军事理论素养,还有丰富的部队工作经验,应建立干部制度与军事硕士教育制度之间的合理关系,明确军事硕士的使用政策,引入部队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推出促进院校和部队合作,包括从招生到毕业使用全程参与军事硕士培养过程的激励措施,使院校和部队共同成为军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崔亚峰.着眼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方略 积极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中国军事教育,2005(3).
[2]陈国华.论改进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J].中国军事教育,2006(6).
[3]魏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探析[J].中国军事教育,2006(6).
[4]钱怡,程晓东,张步超.推进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中国军事教育,2011(4).
MBA培养 篇4
工商管理硕士 (MBA)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 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 自1991年首次进入中国以来, 其群体日益壮大, 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支柱力量, 但由于近些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MBA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深入推进MBA培养的改革以保证MBA人才培养质量, 已成为当前MBA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 有关MBA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及培养单位重视。庄晖基于问卷调查分析, 总结出当前对MBA的培养还停留在“本科化”的培养上, 针对此作者给出了相关培养对策。刘中艳等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MBA培养现状, 指出国内管理人才目前呈现“总量过剩, 结构失衡”的状态, 提出了新的MBA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卫志民针对MBA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了以MBA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并融合“学科中心”与“能力中心”的多边培养模式, 构建了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MBA培养三维评价体系。虽然学者们大多对MBA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却未将对MBA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业界专家融合到其培养模式中。鉴于此, 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 以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为例, 构建了融合业界专家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详细论述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关键培养环节中业界专家发挥的协同作用。
2 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与学术型学位相比, MBA教育突出职业要求, 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 注重实践。国内MBA项目从无到有, 不断成长, 自开展MBA教育工作以来, 各培养单位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形成了许多特色及优势。但随着MBA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MBA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断暴露, 亟待解决。
2.1 执行力度不够, 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南开大学在国内首创的MBA双导师制度, 除为每位学员配备校内专职导师外, 另配一名业界的兼职导师, 可为学员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机会, 并成为全国效仿的优秀教育模式。由于针对双导师制并无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 导致培养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 培养单位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的程度也参差不齐, 而大部分培养单位实行的是“全员半程双导师制”, 校外导师仅会参与MBA学生在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培养指导, 而其他诸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等环节并不会参与;有的校外导师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在MBA学生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也未能参与, 使得双导师制仅有形式上的规定但并未付诸行动。
2.2 案例教学比重偏低, 优质教学案例缺乏
MBA培养不仅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 而且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更符合MBA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 更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在MBA培养过程中, 为降低培养成本, 部分培养单位并未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作严格区分, 将MBA的部分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集中开课, 进行纯理论的讲授, 部分培养单位在MBA培养过程中虽然导入了案例教学, 但所占课时比例并不高, 达不到应有效果。此外, 许多培养单位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 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授课教师自行开发案例, 导致案例开发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开发案例时间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 以上种种都影响到了MBA培养质量。
2.3 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实习实践时间较短
在实习实践方面, 根据教育部要求, MBA学生必须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经历。但一方面由于管理岗位的特殊性, 大部分企业很难接受多个MBA学生的实习, 给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安排带来很大挑战, 很多学校并未建立实践基地, 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采取两年制培养方式, 致使MBA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 没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 影响了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2.4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MBA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学以致用,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 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 (调查) 报告、专题研究、组织 (管理) 诊断等。但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结合实际问题设计选题,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因缺乏具体企业作为调研对象, 无法获取直接数据, 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二手资料, 导致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够深入, 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无法针对企业当前存在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3 融合业界专家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于2009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BA专业学位教育点, 经过多年发展, 在MBA招生宣传、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目前拥有一支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主要负责MBA学生的案例教学、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业界专家的协同参与, 以达到进一步提高MBA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基于上述对目前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以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为例, 构建了业界专家参与下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MBA人才培养质量, 最终取决于MBA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业界专家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才有可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 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个人培养方案制定协同
制订完善的个人培养方案是切实保证MBA人才培养质量一个重要环节, 现有的7门核心课程、4门方向必修课程、15门方向选修课程基础上, 通过与业界专家合作, 增设了5门方向选修课。学生会在校内导师和业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 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 选择适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内导师会综合考虑MBA学生的学科背景, 研究方向, 职业定位后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课程的选择等层面给出建议;业界专家则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 岗位知识结构需求, 职业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由此, 制定出切实可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个人培养方案。
3.2 课程教学协同
培养单位授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业界专家则更多的是参与“管理人生”、“MBA大讲堂”、“移动课堂”等环节。“管理人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MBA大讲堂”分享各业界专家擅长领域的实务经验与深刻见解, 引入最新的案例, 让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思辨, 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 通过业界专家现场讲解,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通过授课教师与业界专家的协同授课, 提高MBA学生培养质量。
3.3 实习实践安排协同
校外实践主要为了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是MBA学生专业技能应用与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践安排体系:为了保证MBA学生能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 学校凭借其学科优势, 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或培训、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与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由于重理工大学聘请的业界专家大都来自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等机构, 校外导师通过安排MBA学生到他们所在单位实习, 也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
3.4 学位论文指导协同
MBA学位论文突出学以致用,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重庆理工大学MBA学生在论文选题时业界专家会参与指导, 并强调学生应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开题后, 除了有校内导师对论文撰写的全程指导外, 业界专家也会参与学生论题相关内容的指导, 为学生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提供帮助。基于这样的双重指导, MBA学生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更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
3.5 就业指导协同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 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未能作出明确的职业规划, 导致毕业生初入职场时比较茫然, 缺乏清晰的职场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自学生入学开始便会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对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学校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 合理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岗前实训, 强化MBA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此同时, 培养单位也会经常邀请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等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行业宣讲, 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岗位需求等更加明晰, 提早让MBA学生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作客MBA大讲堂, 由于他们对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形势更加了解, 能够高瞻远瞩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 此外, 在目前就业前景堪忧的状况下, 对拓宽MBA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十分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庄晖, 高松, 叶青.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三位一体”MBA培养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管理科学, 2012, (5) :110-113.
[2]刘中艳, 曾令斌.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分析及创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4 (5) :12-15.
[3]卫志民.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 (MBA) 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1) :60-63.
[4]李锋亮, 冯柳青, 蔡晶磊.欧美MBA培养模式发展趋势与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 2015, (3) :106-111.
[5]贺克斌, 冯柳青.共性与个性:基于院校层次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4) :83-88.
[6]黄昱方, 唐杰.基于PBL的MBA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27-32.
[7]邵云飞, 杨晓波, 邓龙江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4) :21-15.
MBA培养 篇5
一、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尤其是山西省经济发展条件与经营环境,根据新世纪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实务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2.掌握宽广和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熟知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具有相应的管理素质。
3.具有较强的实际管理工作技能,包括应变、判断、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4.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处理涉外业务及一般对外交往的能力。
5.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能胜任繁重的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参见附表1“工商管理士专业研究方向简介”)
MBA设立专业主修方向,学生在任一专业方向上选2门课(至少4个学分)以上,便可将该方向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如果学生不愿选择具体的主修方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修满学分。
根据MBA教育的特点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山西大学学科优势及山西大学MBA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山西大学MBA教育目前将开设以下研究方向:
1.企业战略管理
2.市场营销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
4.金融与财务管理
5.旅游管理
三、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
MBA研究生分全脱产和半脱产两种基本学制。全脱产学制为2.5—3年(含学位论文及答辩时间);半脱产实行弹性学制,以“双休日班”和“集中班”两种方式授课,视其修滿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决定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5—5年。
(二)学分:
在学期间要求至少修满49个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参见附表2“教学进度表”)
两种学制的研究生都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按要求至少修滿49个标准学分;具体专业方向与公共课程选修开设会根据研究生选课人数和具体师资情况主要集中在第2、3学期进行。
其中:
1.公共基础课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的必要预备知识和其他辅助信息,共5门17学分;
2.专业基础课保证MBA研究生夯实基础,使研究生对管理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有相对全面了解,共6门16学分;
3.专业方向选修课体现专业领域特点,帮助MBA研究生在全面了解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前提下,对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深入理解,具备在该领域从事有效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选2门,学分应不少于4学分;
4.公共选修课有助于提高MBA研究生职业发展素质,要求有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选修;
5.管理实践包括学术活动(拓展性团队训练、MBA论坛、文献综述)和持职实习环节,4学分;MBA学位论文,2学分;共6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MBA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管理实践、学位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教学追求教学互动,学以致用。授课内容少而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在不断提高课堂讲授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模拟、团队学习、沙盘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邀请国内知名商学院学者、政府有关部门官员和富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来校演讲或开设讲座,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环节促使MBA研究生建立经营管理新理念和新思维,培养研究生具有健康的商业伦理观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设置MBA入学引导讲座、引入EMBA拓展训练模式、、举办MBA论坛、运用持职实习、参加项目咨询等管理实践环节,使MBA研究生能及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与总结,并进行针对性调整与补充,从而具备有效管理的专业素质。
六、考核方式
(一)学分的取得
课程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结构式记分形式,通常包括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讨论、专题讨论、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考勤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达75分以上,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MBA研究生要独立完成作业和考试,雷同作业和试卷作废,重修该门课程;对迟交作业者扣分,考试结束后交作业以无效处理。
(二)课程重修
按MBA教育中心规定,考勤达不到所修课程2/3者,取消该课程考试资格。MBA课程考试成绩未达到申请学位所要求的合格成绩者,不予以补考,重修该门课程;旷考、违反考试纪律或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登记,重修该门课程。
七、管理实践
以学术活动和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实践是MBA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拓展性团队训练
MBA研究生入学之初须参加拓展训练,以形成明确的自我定位,并激发其对管理的兴趣。经培训合格,计1个学分。
(二)学术活动(MBA论坛、文献综述)
MBA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参加MBA论坛的学术讲座5次以上,并须提交参加MBA论坛的学术讲座报告小结,经MBA教育中心教学管理部签字后记入成绩,共计1个学分。MBA研究生在MBA学位论文开题前须撰写与MBA学位论文选题一致的文献综述,经导师签字后按优、良、中、及格记入成绩,计1个学分。
(三)持职实习
MBA研究生在第5个学期进行持职实习,其持职实习报告的内容是所在单位的案例研究,共计1个学分。
八、学位论文工作
1.MBA研究生写作、答辩学位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4、5学期。
2.MBA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4学期初拟定学位论文计划,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可以是专题研究,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或企业诊断报告。鼓励研究生以案例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关专家集体审核同意后付诸实施,同时报送MBA教育中心教学管理部存档。
MBA网游溺水 篇6
考上大学进了省城,卜小宇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同学去游戏室玩,他也忍不住去看新鲜,这一看就进入了“角色”。一有机会,他就泡在游戏室里,有时还逃课去打游戏。由于玩游戏,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卜小宇竟有3门功课挂科。
然而,糟糕的学业并没有引起卜小宇的重视。大学二年级上学期,他依然痴迷于网络游戏,待在游戏室的时间比在教室里还长,结果期末考试时他有6科不及格。就在这时,父亲来学校看他。看到父亲白发苍苍、佝偻着身躯,卜小宇身心一震,决定戒掉网游瘾,好好学习考上MBA ,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自那以后,卜小宇发奋学习,终于在2007年考上了本校的MBA。
2010年,卜小宇MBA 毕业后,在一家投资公司做理财师。如果他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干下去,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事与愿违,卜小宇进入公司不久,网瘾又开始发作。在网上,他发现网友们都在玩一款叫“传奇”的游戏,于是也下载来玩。玩过之后,卜小宇便身陷“传奇”之中。他在“传奇”里不仅拥有事业、地位,还有心爱的女子,能获得很多人的尊敬,所有一切以前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在网游中都能拥有。如果想获得更多,只有不停地在网上修炼,让自己的等级越来越高。于是,卜小宇在网上修炼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他甚至产生错觉,好像网络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中孤独、失意的自己是虚幻的。
2012年9 月,卜小宇又接触了一款新的网络游戏。这个游戏十分烧钱,大玩家也要消费两三百万才能维持强大的实力。为了追赶他们,卜小宇也拼命地往里充钱,五六万元的积蓄转瞬烧光。为了维护自己在网络游戏中的江湖地位,无钱可充的卜小宇便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同事的口袋。2012年底,卜小宇对同事胡平说自己在做现货交易,收益很可观,连老家的房子都抵押了。见卜小宇如此下血本,胡平恳求卜小宇带他一起发财。胡平给了卜小宇30000元钱投资理财,卜小宇却把钱全都砸在了网游上。4 个月后,30000元“烧光殆尽”,卜小宇却撒谎说,胡平投资的30000元在4个月的时间里赚了6000元,收益远远高于同期理财产品。
没过多久,卜小宇又给胡平提供了一条发财路——批发iphone手机。卜小宇说他正在和一个国企副总红姐做手機生意,一趟货利润有20% 之多。胡平信以为真,将11.5 万元汇给卜小宇。又几个月后,卜小宇说胡平的投资已经滚到了22万元。胡平惊喜之余,对卜小宇千恩万谢。
此后,卜小宇的“生意”越做越大。卜小宇邀请胡平一起低价盘下楼盘经营公寓,信誓旦旦地说,他已经打通了物业公司的关系,他出资220 万元,胡平出资80万元,利润按比例分成,一定可以赚大钱。考虑到卜小宇的投资眼光一向不错,况且以300 万元的价格租下一幢公寓相当划算,短期内就可以回本。胡平又毫不迟疑地转给了卜小宇80万元。
合作款打给卜小宇以后,胡平多次催促卜小宇去签合同,卜小宇却总是以生意忙、出了车祸等各种理由推托,避而不见。几次三番之后,胡平怀疑自己被卜小宇骗了,连忙给卜小宇所称的物业公司打电话,结果发现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于是,胡平天天催卜小宇还钱,卜小宇却一直推托不给,最后连电话都换了。2014年1 月,始终没有拿到钱款的胡平向公安机关报案。一个月后,卜小宇落网。
因为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卜小宇不仅丧失了大好的前程,还因诈骗受到法律的严惩。直到戴上手铐的一刻,卜小宇悔之晚矣。
(编辑/张金余 刘刚图)
MBA培养 篇7
一、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一) 沃顿商学院的MBA人才培养理念
沃顿商学院创立于1881年, 主要面向各类工商企业、公共和私人机构, 培养从事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的“通才”, 培养基础广泛、扎实且专业精强的工商企业高层次管理、决策人才。沃顿商学院明确提出了“学得越多、做得越多、成就越高”的办学理念, 以培养适应全球商业环境最有效的管理者。[1]沃顿商学院提出, 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第一, 通才的眼界, 能全面考虑一个组织的问题, 并在较大范围内了解组织状况;第二, 分析和综合能力, 能把含糊的和没有条理的信息条理化, 得出对问题的准确解释, 形成创造性的选择, 并恰当地完成;第三, 技术与专业技能, 包括各种商业手段和职能方面的能力;第四, 商业道德, 作业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尽职精神和伦理观;第五, 专业成熟, 能成功地与同事或竞争对手交往, 能在各种竞争条件下出色完成任务。[2]沃顿商学院这种明确的“培养领导者”的目标定位与我国财经类教育模糊的培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沃顿商学院MBA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培养的学生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中能够拥有严密的、善于分析的思维能力, 掌握解决应对当前和未来最棘手的商业问题的方法, 学会运用数据和有效推理判断的方法。沃顿商学院MBA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个人的优势为基础, 通过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学习, 实现学生自身的最高目标。[3]培养目标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 决定了课程设置的性质与内容, 也反映了课程设置的宗旨。
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自身目标的实现创设最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为其个人目标的实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会让学生接触到与其规划接近的最佳的职业资源、实习机会, 并配备顾问教师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全程指导。[4]沃顿商学院提供了广泛的课程体系, 并给予学生自主设置课程计划的自由, 沃顿灵活的课程结构允许学生按照自身职业道路目标进行基本原理的学习, 使学生获取改变世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5]
沃顿商学院的教师遵循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课程设置突出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自身目标实现中的中心地位。沃顿商学院从学生被录取的暑假开始就为学生提供帮助, 并且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帮助他们选择课程。在沃顿商学院学习的学生, 遇到任何学习、职业规划或者目标实现的困难可随时向教授、导师以及校友寻求帮助。沃顿商学院课程的设置不仅覆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而且帮助学生获取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知识技能。学生将会学习分析周围环境的方法, 团队工作的技巧, 应对问题时创新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筹划实施策略的有效途径。这些都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且习得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有用的商业知识。
教授深入本科、研究生课堂教学, 并对本科生学业中出现的困惑进行亲自指导。沃顿商学院拥有的250多位教授都是他们所在领域的领跑者, 他们深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 为学生带来最为前沿的学术讲解。在沃顿, 所有本科生的课程都由教授讲授, 学生们可以直接领略教授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风采。[6]沃顿商学院恪守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承诺, 沃顿为所有学士学位毕业生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最大限度的商业教育资源共享。这些资源包括在线研讨会、MBA课程、教育管理的职业培训、特别定制的共同教育、教职人员的讲演、学术出版物和大量的网络交流。[7]
(二) 沃顿商学院MBA课程设置
沃顿商学院MBA课程体系庞大, 包括一定数量的预备课程、19门核心课程、18门主修课程以及200多门选修课程 (表1-1) 。[8]这些课程的科类分布比例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占44%;工程、数学、科学占26%;经济占25%;其他占5%。四大模块式的课程分布为学生阶段性的学习和渐进式的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和接受多元化交叉学科知识提供了灵活机制。不仅如此, 沃顿商学院利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整合传统学科知识这一特色学科优势, 大量开设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课程, 为学生选修课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美国一流大学的“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程”“本科生科研”“顶峰课程”等“四大类”特殊课程计划从宏观上保证学生本科四年能力发展的循序渐进。[9]与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老式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纵向结构和专业局限的横向结构形成鲜明比较。
预备课程向学生提供沟通技巧、语言课程以及MBA入门的材料或者案例, 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以讲演的形式进行交流。预备课程的开设不会深入涉及核心专业课程知识, 只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预备课程开始于正式课程体系开设前的三周, 让学生讲演个人学术心得或经历, 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其学术价值, 为学生共享同学间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11]预备课程还开设了财务会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财务分析的回顾和导论等MBA入门工具性课程, 这些课程为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沃顿商学院MBA集中的、多元化的核心课程所关注的是领导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原理的获取。核心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在任何一个职业领域获取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管理技能。[12]通过预备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广泛的综合管理基础知识,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为他们选择一到两门专业领域科目进行深入拓展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年的集中核心基础课使学生能够掌握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获取成功的广泛管理技巧, 第二年大范围的专业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钻研一门专业知识或者拓宽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
沃顿商学院的选修课给予了学生自由扩展学科领域的机会。学生可以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1所世界顶级学院将近200个课程中进行选择, 这种打破学院和学科限制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继续钻研一个领域或者拓宽专业视野的融通的学科平台。例如,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政策和实践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都提供可以与MBA教育融合的课程, 还增设一些兴趣课如:生物工程、知识产权、非营利管理和公共管理等课程。[13]
阶梯式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现沃顿商学院MBA英才培养目标;集中的核心和专业课程充分彰显专业特色;多元广泛的选修课程促进知识融通和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一流商学院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重在科学广泛精深的课程设置。沃顿明确提出了“学得越多、做得越多、成就越高”的办学理念, 以培养适应全球商业环境最有效的管理者。即使在MBA研究生教育阶段, 课程设置都兼顾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课程设置要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院系壁垒, 促进知识整合、学科融通、文化交流, 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财经管理教育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 沃顿商学院的突出特点是以集体协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从全球角度进行的整体化教学, 注重“团队”与“协作”, 教学重点在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注重沟通。在教学过程中, 沃顿的教师会把实时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分享给学生, 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此外, 沃顿商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倾力打造核心团队, 鼓励合作, 并且允许教师参加商业活动。与其他的商学院相比, 沃顿商学院为MBA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术领域和跨学科课程, 沃顿商学院多元广泛的课程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兴趣提供保证。
沃顿商学院在MBA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紧密贯彻着以学生个人的优势为基础, 以更深层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途径, 实现学生自身的最高目标的教育理念。沃顿商学院重视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由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对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高等财经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 具有鲜明的职业实用化特征, 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王冠, 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加速了财经类专业的职业化和实用化, 这对传统学术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巨大挑战。财经类教育的主体学科 (经济学和管理学) 直接服务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会计、统计、工商、企业运营与信息管理等事关国家经济与民生的行业和领域。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财经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而且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金融和工商企业联系紧密, 学科专业性和行业特色突出, 应用性和实践性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等财经类教育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财经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财经专业是国际范型的学科, 经济学理论、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是高度西方化的、国际化的专业学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财经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家化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以及对学生培养知识的国际化。在外语语言课程作为国际化课程打底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国家金融、国际贸易、外国文化等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国际化的倾向, 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接受多元的国际化课程, 培养国际化财经类人才。此外, 留学生、交换生、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与合作也体现出财经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数学、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在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沃顿商学院MBA学生在进入核心课程前要接受数学测试, 而在预备课程开始前通过自己评测数学不合格的学生, 学校将会在课程开始时把数学注册为其选修课的其中一门。对于之前从未接受过本科水平的微积分和统计学课程的学生, 由于这两门是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 学校会推荐他们在入学前选择一门进行学习。除此之外, 沃顿商学院还要求MBA的学生学习1~2门经济学领域的课程, 以加深和拓展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我国财经类教育中, 统计与财政学、金融学, 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复合交叉型课程也越来越多, 数理统计在财经类课程设置中融合也越来越紧密。
高等财经类学科交叉融通发展趋势加强。沃顿商学院MBA的人才培养更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 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中使学科的交叉融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知识的需要促进了财经类专业内部的学科融合以及与外部学科如数学、经济、统计、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发展。财经类学科内部与外部的融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高等财经类学科形成更规范的研究范式, 高等财经类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更多样化、复合化、国际化。
三、我国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沃顿商学院以学生自身的优势为基础, 通过学校多元化、广泛的课程设置为途径, 为促进学生更高目标的实现提供平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这一教育理念恰好是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在迎合社会经法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指导思想。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高校过于重视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唯独对学校核心任务的核心主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 缺乏对学生基础的不同、个性发展的差异的关注, 缺少“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培养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调整, 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特色彰显不够。高等院校培养人才不仅划分层次和科类, 每一层次的人才又分为不同类型, 每一科类的人才也分为不同的专业。当前高等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根据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内涵来把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成财经类专业具体的、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 难以反映财经类专业的价值取向, 难以融入到现实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激烈, 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快, 人才市场化日趋明显的今天, 高等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也要跟上各方面发展的步伐, 引领财经类专业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是培养模式单一, 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对象不相匹配。单一培养模式下覆盖的是统一的培养方案、大班教学、统一课程体系和统一课程设置。目前, 存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突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培养方案的设定并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实际需要进行对应制定。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财经类教育中, 对在校生统一采取一种培养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身上潜在的特长没有得到重视和特殊培养。财经类院校由于其复杂而特殊的学科背景, 大班教学和统一的培养方案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停留于课堂和书本, 没有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动力。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趋同化, 很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堂规模过大, 学生课程自主选择权不足。课程结构仍旧停留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模式, 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主动权。“三层”的课程结构模式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 这些必修课限制了学生的课程、上课时间、上课方式。这种课程结构下存在的少量选修课程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而且现存选修课的设置只是一种满足学生学分需要的形式表现, 并非为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提课程选择的平台。这种老式的课程结构很容易养成学生重技能轻基础知识, 重专业知识轻理论知识的局面, 这种课程结构同时体现出重专业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分流培养的倾向。大规模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关注到每一名学生, 教学开放性不足, 教学管理过于集中导致学生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
四是财经教育过于专业本位、应用性和职业化导致学生片面发展。高等财经类教育由于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本位, 强调行业特色, 忽视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由发展的课程需要和培养模式。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阶梯式的课程设置和广泛多元化的学科融通以及选修课程, 成功打破了人才培养专业本位的限制, 拓宽了人才培养的知识领域, 为培养多元化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与沟通平台。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大多内部学院分割, 专业设置过细, 院系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学科间难以打破壁垒限制, 学生培养过于独立与分化。这些就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广泛的知识面而在工作中发展后劲不足。
四、创新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发展也成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共识。借鉴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经验, 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凸显其专业特色、学科优势, 一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创新拔尖型人才。
首先, 人才培养要树立“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确立以生为本的高等财经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为本, 以教师为本, 忽视学生的发展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 制定高等财经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财经专业学科领域下的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新型的培养目标中, 凸显学生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发展的自由学科环境和课程平台。培养的人才中既要有基础知识扎实、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的可以从事专业研究和教学的后备人才, 也要有社会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社会沟通交往能力强、善于把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的社会精英。学校、教师、学校各管理机构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真正转变到以生为本, 凸显学生的主体的教育,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高等财经类教育。
其次,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差生、中才、英才都是关注和特别培养的对象。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和特点, 建立“精英培养班”“拔尖人才培养特区”“本硕博连读制度”“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创业实验班”“双语实验班”“联合培养留学生班”等。分类培养关注不同个体, 对不同类型和基础的学生予以不同培养方案、差异化培养机制以及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同时, 缩小专业课课堂规模, 大规模实行小班授课, 推广教学助理制和本科导师制,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 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前提。在第一阶段的通识课程和第二阶段财经类大学科平台课程结束后, 参照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和前两个阶段课程考核结果及学生平时变现, 选拔本硕博连读班的学生人选。本硕连读班和硕博连读班同时采取严格的淘汰机制。硕博连读班学生进行分离重点培养, 要配备资深教授和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科学研究引导, 培育出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全面提升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实验班采用不同的课程考察方式, 融合社会调查报告、论文写作、试卷考察等多种考核方式。
再次, “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在财经类专业的学科背景下, 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通识的“识”, 不只是知识的“识”, 而更指识科学、识社会、识文化、识人类, [14]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 多种培养方式并存。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个性课程班”为基础结构, 实现前期的通识教育, 中期的财经类大学科融合平台课程, 后期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 (表4-1)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 并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学科平台课程是以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大财经类课程模块, 同时注重数理基础课程的设置, 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奠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注重理论思维和方法训练。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根据前两个阶段的知识的综合学习以及学科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 步入到自己所在专业科类的课程学习阶段。个性课程班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以及兴趣差异所选择班别, 这样可以有效弥补专业基础课阶段学生课程选择性较小的不足。
MBA培养 篇8
1 相关文献概述
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到, 研究模块式培养模式应用的文献可分成两大类即课程应用和专业应用。课程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喻樊、韦珊珊 (2014) [1]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模块化多元教学方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模块化多元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尹奇异等 (2014) [2]针对课程模块化教学及对模块下实验教学进行优化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李海玲 (2010) [3]将模块式教学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 认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从教学评价、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王文勇 (2010) [4]认为模块化课程结构的构建应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海丽 (2015) [5]基于高职教育目标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李君华 (2012) [6]基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研究模块化教学在课程设置改革及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徐志红、李俊凯 (2014) [7]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提出分段模块化的培养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李泽等 (2010) [8]结合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人才模块化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和意义, 提出了创新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块化教育方案。
综上, 学者们对模块化培养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大专院校的, 针对研究生的模块化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 马健生、张弛等 (2013) [9]借助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措施的完善, 蒲英凝、宋艳 (2014) [10]探讨了模块化培养模式在MBA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
模块化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尤其是MBA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评价还没有学者涉猎。MBA学生综合能力是多种属性的体现, 因此, 本文运用直觉模糊熵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MBA学生综合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2 直觉模糊熵方法介绍
2.1 基础知识
定义1[11]:设X是论域, 称A是论域X上的直觉模糊集, 若有, 且称uA (x) 和VA (x) 是X对直觉模糊集A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称由uA (x) 和VA (x) 组成的有序组uA (x) ,VA (x) 为直觉模糊数。
定义2[11]:称函数f是A的一个熵, 若满足
定理1[12]论域, A是直觉模糊集, , 则f (A) 是的A直觉模糊熵, 其中代表犹豫程度, 代表模糊程度。显然, f (A) 满足定义2的条件。
2.2 直觉模糊熵与组合加权决策方法
设决策方案集为, 指标属性集为, 属性权重完全未知;专家集为, 是专家权重向量。若给定dk专家评价Ai对Cj的隶属度ukij (x) 和非隶属度vkij (x) , 则直觉模糊集Ai可表述为;
由于指标属性完全未知, 因此指标属性权重的确定是多属性决策问题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将直觉模糊熵和专家意见相结合来确定指标属性的权重。
通过定理1可以得到上述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直觉模糊熵:
, 其中, 。直觉模糊熵f (Ckj) 值越小, 说明指标属性Cj的模糊程度和犹豫程度越小, 决策时对指标属性Cj的依赖程度越高, 意味着指标属性Cj的相对重要性越大。
定义3[12]:决策方案集在指标属性Cj下dk专家决策的偏差度为:
因此, 指标属性Cj下dk专家决策的客观权重为:
, 引入专家对指标属性
Cj的偏好程度, 则有:
对于决策值的获得, 本文采用CWAA算子[13]进行加权计算。
定义4, 设CWA:Rn→R, 若
, 其中是与函数CWAA相关联的加权向量, 且bj是一组加权数据中的元素, , n是平衡因子, 则称函数CWAA为组合加权算术平均算子, 即CWAA算子。
2.3直觉模糊熵决策方法步骤
具体的决策步骤:
Step1, 由专家dk对方案Ai指标属性Cj的直觉模糊值进行评判, 得到直觉模糊矩阵;
Step2, 利用公式计算直觉模糊熵;根据直觉模糊熵和公式计算偏差度;计算指标属性Cj下dk专家决策的客观权重;利用专家偏好权重μk (k=1:t) 权重, 则有:
Step3, 利用CWAA算子公式对直觉模糊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方案Ai指标属性Cj下的决策矩阵R:
Step4, 计算每个专家dk对方案Ai的得分值构成得分矩阵, 对得分矩阵利用专家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值, 根据值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 最大得分值对应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
3 MBA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MBA学生综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 是受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协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等影响, 因此对MBA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可归类到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专家意见, 选择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协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影响因素作为评价MBA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指标属性, 用表示;4名专家构成专家集, 用表示;3名MBA学生构成方案集, 用;因此形成了多属性决策问题, 其中依据专家知名度确认其权重为, 4位专家对指标属性的偏好权重分别为:
运用直觉模糊熵方法评价MBA学生综合能力的步骤:
Step1, 4位专家依据指标属性对3名MBA学生打分得到下面的直觉模糊数矩阵:
Step2, 计算直觉模糊熵得到下面的熵矩阵:
根据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属性Cj的权重并对其修正得到修正的指标属性Cj权重:
Step3, 利用CWAA算子对直觉模糊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直觉模糊综合值:
Step4, 计算每个专家对每个MBA学生判断的得分, 得到得分矩阵:
利用专家的权重对得分值进行加权平均, 有Z1=0.09, Z2=0.16, Z3=0.15。
显然, z2>z3>z1, 所以第二个MBA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于其他两名学生是最强的。
4 结语
由于大环境的改变导致社会对MBA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对MBA学生的培养要求随之增高。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是提高MBA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因此, 将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运用MBA教学体系中, 需要对MBA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利用直觉模糊熵方法对MBA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排序, 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喻樊, 韦珊珊.应用模块化多元教学模式对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海峡药学, 2014 (12) .
[2]尹奇异, 赵娣芳, 阳杰, 等.《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报, 2014 (04) .
[3]李海玲.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
[4]王文勇.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05) .
[5]王海丽.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农经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5 (06) .
[6]李君华.工业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 2012 (02) .
[7]徐志红, 李俊凯.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8) .
[8]李泽, 王巨丰, 韦东梅, 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基地人才模块化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
[9]马健生, 张弛, 孙富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造就卓越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
[10]蒲英凝, 宋艳.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MBA专业课模块化教学设计——以MBA《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7) .
MBA培养 篇9
关键词:MBA,互动实践教学,MBA教学改革
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 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 不联系实践就没有生命力[1]。作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 MBA不是一般化的职业培训, 而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卓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社会和企业对MBA的评价是检验和衡量MBA教育效果的标准, 因而, 加强教学培养过程中的互动性, 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 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MBA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MBA互动实践教学的提出和界定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互动实践教学一般认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实际操作为主, 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2]。以操作性、实验性为其特点, 没有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MBA学生一般具有至少三年工作经验, 有的学生甚至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大部分学生并不缺乏工作实践的基础, 但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视域的限制、机制的束缚等原因导致MBA学员迫切需要新的突破。在更高的平台,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借助于系统化的培训帮助学生对所获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 以更好地利于职业生涯的突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是MBA互动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在中国MBA教育发展的二十多年中, 关于MBA互动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在逐步推进。安徽财经大学刘福成等人的《MBA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 尝试构建MBA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及计算其综合评价值, 对MBA互动实践教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重庆大学罗兵等人的《MBA教学应加强现场课教学环节———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4], 南开大学姜卉、戚安邦教授《基于经验式学习的MBA伦理领导能力提升模型》[5]等文章研究了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互动实践的方法和经验。中山大学王帆等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课程探索———以中山大学MBA为例》介绍了中山大学在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对实践性、整合性课程开发的情况, 探讨了学校教师、MBA学员与企业三者互动在MBA教学过程中的探索[6]。MBA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实践教学中采用最普遍的方法, 有关案例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主要集中在案例的设计、实施、使用过程和方法、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1) 。综合以前关于MBA互动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来看, 理论上集中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评, 内容主要集中在具体课程和方法, 欠缺对MBA互动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借鉴郭水兰的《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所提及的观点:从学生的实践来看, 一切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包括融入自己思考的听课、自学、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包括理论问题) 、参加讨论、辩论、进行社会调查、从事科技服务、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 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7]。从MBA培养和教育的过程出发, MBA的互动实践教学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等三个层次。同时要重视理论学习在MBA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把握好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二者在MBA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二、苏州大学MBA互动实践教学的探索
作为全国第五批MBA获批院校, 苏州大学自2004年开办MBA教育以来, 积极探索MBA的教学规律, 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整合课程设计, 从校内外选拔优秀教师, 充实MBA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适应市场需求, 注重培养学员的管理实践能力;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MBA品牌教育;同时不断规范MBA项目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推动MBA教学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经过十年的发展, 苏州大学MBA项目在同类院校中规模较大、培养模式稳定而开放、教学管理过程控制比较规范, 在苏南地区有较大影响, 是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
(一)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实践
从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 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偏重于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硬实践”, 而忽略了“软实践”, 即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8]。大部分MBA学员并不缺乏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 而是在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能力方面需要提升, 因而在MBA教学中, 强调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教学的成分,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互动性、研究性和案例分析等内容是MBA课堂互动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MBA教学改革过程中, 苏州大学MBA中心制定了相关规章, 要求MBA任课教师明确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组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 相互讨论, 教学相长。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 在管理学、会计学、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等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 任课教师一般会选取有针对性的案例, 贯穿课程, 并要求学生以课后作业的形式, 形成案例报告。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回顾优秀案例的同时, 对自己的具体工作进行系统的思考, 并形成文字。学生相互讨论, 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氛围,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战略思维和决策执行水平。课程的案例教学和研究立足开发苏州和长三角的本土案例, 是苏州大学MBA互动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之一, 对于苏南地区本土管理案例的积累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课堂外校内的互动实践性活动
举办具有知识性、竞技性的校内MBA互动实践活动, 是丰富MBA学生的课外生活, 活跃第二课堂的重要举措, 也是MBA互动实践学习的重要环节。苏州大学MBA班级较多, 规模较大, MBA互动实践性的活动丰富多彩, 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形成跨年级和班级的全体MBA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活动主要有案例大赛、创业大赛和东吴MBA大讲堂等。
案例大赛通过对社会经济热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高度模拟现实商战, 是对课堂案例教学的补充和检验, 能够很好地提升MBA学员的综合分析与决策能力。苏州大学MBA中心于2013年承办了第一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东二赛区的赛事, 在赛事筹备过程中, MBA中心组织了校园突围赛, 由一二年级的10个班级代表队组队参赛, MBA中心精心准备了5个案例。均与MBA课程和学生管理实践相关, 分别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财务与薪酬管理、质量管理、金融管理等方向。两支代表队共用一个案例进行PK, 学生拿到案例之后,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 加班加点, 举全班学生的智慧进行研读、分析、解构、成文。在比赛中, 各组选手进行充分的论述, 相互激辩, 回答选手和嘉宾的提问,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为所有MBA学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知识、思想和智慧的盛宴, 同时, 通过活动, 班级同学之间、不同的班级之间加深了交流, 班级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在华东二区区域赛事中, 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10支参赛队伍齐聚苏大, 以组委会限时给定的两个参赛案例为研究对象, 选手们从企业发展战略、人事、财务、技术支撑等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双方针对对手犀利的观点和提问, 进行了交锋和辩论, 台下的后援团与观众参与的气氛也很活跃, 与台上的选手就案例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对话。选手们精彩的陈述、默契的配合、激烈的讨论和评委们独到的点评, 使本次赛事令人激动和振奋。赛事使学生加强了与校外同学的交流、碰撞, 提升了苏大MBA在华东地区的影响力, 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互动和实践对于提升MBA培养效果的重要作用。
(三) 校园外与企业互动实践的拓展
MBA校园外互动实践活动, 是对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教学的拓展。苏州大学MBA中心积极推动MBA培养方式“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 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互动, 积极推进企业导师制, 企业导师一般聘请相关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或董事长, 参与MBA的培养, 并对MBA学员的实践工作、学习和创业活动进行指导, 目前已经聘请了近二十位MBA企业导师。MBA中心也与部分企业导师所在的企业建立了MBA实践教学基地, 不定期地派MBA教师和学员赴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推动校外MBA实践教学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推动, MBA校外互动实践教学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如营销管理课程在教师的组织下赴洞庭山开展体验式营销教学和实践, 学生用一天的时间赴洞庭山水源地实地考察, 与企业营销部门负责人交流, 学习他们的营销策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运营管理课程赴昆山沪士电子参观生产现场, 由组效部门负责人和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工厂生产工序和精细化的管理流程, 学生就运营管理的相关问题与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管理学课程深入上海大众和博士汽车零部件工厂, 技术部负责人和人事经理就本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人事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同时也介绍了企业在品质管理、生产管理和人事管理方面的举措和创新。学生现场感受了上海大众和博士公司车间的标准化管理与操作流程。管理经济学课程深入锦溪古镇, 与锦溪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就古镇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局限性进行了交流。企业伦理与文化课程赴常熟波司登, 学习企业在名牌培育、市场战略、国际化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和传统成衣行业在时尚理念的导入、管理模式的创新、文化价值的认同等方面的努力;赴吴江亨通集团进行实践教学, 亨通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向师生们详尽地展示了亨通集团的产品、创新技术、战略布局和企业文化, 亨通集团副总裁也专程赴苏州大学为MBA学生分享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三、MBA互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提高MBA课程互动实践教学的校企结合度
MBA实践性的互动教学并不等于学员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从事具体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比在课堂的案例学习和课后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多得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 因而加强商学院与企业的合作, 将企业的项目和资源引进课堂, 让企业参与商学院培养的过程, 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 有助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强调MBA互动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一方面要师生互动, 学习而不是复制成功者的经验, 分析而不是判断企业案例的得与失, 深度考察、探讨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企互动, 提高学员与企业实际工作的结合度, 通过校企的合作和课程的设置, 让学员参与企业运作, 让企业家参与课程教学, 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敦促学员们努力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律, 培养MBA学员适应环境、应对变化的能力, 提高MBA学员的管理能力和持续改善管理绩效的能力。
(二) 建立MBA互动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
MBA互动实践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联动, 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员积极性的调动、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等。建立MBA互动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机制, 需要加大对MBA办学的投入, 配备高质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资源, 开发与维护商学院与企业的双向合作, 提高MBA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在注重MBA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 增加MBA教师的管理咨询和实践的经验, 提高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把握各个行业发展和变动的趋势, 以更高的理论视野和更务实的实践经验指导MBA学员实践学习的开展。MBA院校要为互动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加强院校与知名企业的互动和联络, 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 推动MBA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合作的开展, 吸引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到MBA课堂授课。要建立MBA互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调动学员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把MBA学员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运作结合, 让企业参与课程教学考核, 整合课程的考核标准, 增加实践和调研报告在课程评价中的比例。加强MBA教育过程的管理, 不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切实提高MBA学员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提高MBA互动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M].杨斌,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8]蔡则祥, 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育, 2007 (3) :81-82.
[3]刘福成, 等.MBA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12) :163-166.
[4]罗兵, 等.MBA教学应加强现场课教学环节——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 :40-43.
[5]姜卉, 戚安邦.基于经验式学习的MBA伦理领导能力提升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2) :52-56.
[6]王帆, 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课程探索——以中山大学MBA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9) :9-12.
江苏大学MBA 篇10
江苏大学于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有MBA学位授予权的试点院校,2004年开始在全国招生。截至2007年底,学院累计招收MBA学生近四百人,并连续三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MBA学生。此外,从2004年起受江苏省中小企业局委托定期举办"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MBA课程研修班",为江苏省民营企业培养了两百多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江苏大学MBA课程的师资队伍由工商管理学院专职师资、校内其他学院师资、兼职的企业家和聘请的外国专家组成,并与国内外一些教育机构及著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从而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环境与就业机会,帮助学员提高管理技能,广交商界精英,规划职业生涯,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目标。
MBA的圈子学 篇11
没有人会怀疑圈子和人脉对创业的帮助,这是绝大多数开放型成功者公认的成功要素。卡耐基一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
对于怀有创业激情和创新想法的年轻人而言,置身于什么样的圈子对创业的成败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零点YES黑苹果青年理事长袁岳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务实的创业者形成圈子、形成小气候,在资源上互相整合,相互帮助,才能少走弯路。”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圈子的社区功能和使命被无限聚焦并值得期待。年轻人应该学会打入社交圈并善用圈子资源,要有圈子觉悟:今天的同学会成为你明天的合伙人,今天的朋友会成为你明天的导师。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为,投资圈子不仅能在最艰难的时刻帮助创业者,也会降低创业者的失败几率,同时对于投资人来说,圈子能够将资源成功导入到项目中去。
MBA培养 篇12
关键词:校际课程共享,MBA联盟,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MBA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实务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由于其对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需求,因此这就对师资力量和课程服务与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很多学校均开设了MBA相关专业,但由于师资、硬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培育出具有竞争实力的MBA毕业生,因此MBA课程的校际共享势在必行。
二、研究设计
根据MBA课程的特点,我们选取联盟平台、课程实施、课程师资三个方面作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解释变量,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潍坊面授班四所大学MBA学生对管理信息化校际共享课程的满意度数据。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针对管理信息化课程,本文选取了山东半岛MBA联盟的三所学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潍坊面授班。由于中国民航大学MBA在此门课程中也聘请了相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因此我们将中国民航大学的问卷调查数据与其他三所学校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具有地域化差异的样本选择对研究的准确性有所助益。
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系统开展调查,并收回了146份问卷,其中中国海洋大学42份,青岛大学38份,中国海洋大学潍坊面授班31份,中国民航大学35份,整体来看从不同学校得到的满意度数据分布较为平均。
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对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对改进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建议。其中满意度调查共设置了13个指标,具体指标与描述如下:
课程邮箱(X1)课程社群(X2)联盟性非学术交流活动(X3)联盟性学术交流活动(X4)5.选课方式(X5)课程时间安排(X6)课程作业(X7)考核方式(X8)知识点新颖程度(X9)案例与实践结合(X10)课程案例契合度(X11)课程师生互动(X12)教师学术水平(X13)问卷中有关教学满意度的选择题采用的是5级李克特量表(Liker-scale)进行测量。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取影响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满意度的因子。
(二)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满意度因子分析
1.分析过程。因子分析是降维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对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通过导出非观测综合变量去描述原始的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我们通过KMO和巴特利特检验问卷中的13项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表1中巴特利特的球形检验统计量为969.064,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为非常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806,与1比较接近,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指标可知原有的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结论及分析。通过表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我们不难发现,X9、X10、X11、X12、X13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F1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课程师资力量。MBA教育有别于普通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需求性和知识实用性等特征,并且MBA教育面临的人群很大一部分均属于具有较丰富社会阅历的在职人士,且学费较为昂贵。因此学生对教学师资具有很高的期望,可以说学生对于师资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校际课程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某些课程上的师资短板,对MBA联盟内的课程师资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校际课程共享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X5、X6、X7、X8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F2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整体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指的主要是指在MBA课程从选课到结课之间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是MBA教学的主体内容,其中选课方式、课程时间安排、课程作业和考核方式是学生课程实施过程中息息相关的度量指标,适合用来进行满意度评价。
X1、X2、X3、X4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F3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联盟平台。这里所指的联盟平台并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非学术交流的平台,既包括线上平台,也包括线下平台。课程邮箱、课程社群以及联盟学术和非学术交流活动恰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交流模块。
(1)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师资力量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35.787%,是影响该门课程教学满意度的最大因子。MBA学生85%以上均来自企业,多数学生有着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倾向于在真是商业环境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面授过程中能否保持知识点的前沿性、能否将教学案例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真是的商业环境,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2)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整体课程实施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24.535%,是影响该门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第二重要因子。MBA教学有着费用高、时间灵活、期望高等特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取消全日制MBA,这意味着在职MBA将是后期MBA教育的主流,所以在职学生将会对课程的选课方式、时间安排以及作业和考核方式有着更高的个性化要求,因而MBA课程的整体实施过程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MBA培养】推荐阅读:
mba委托培养协议书11-05
培养目标培养路径论文11-03
班主任培养培养计划和措施07-15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10-16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培养情商的重要性07-17
培养班干部论文: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08-29
情绪培养07-17
骨髓培养07-18
人工培养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