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迫形势论文

2024-10-04

紧迫形势论文(精选5篇)

紧迫形势论文 篇1

超强决心VS紧迫形势

2009年11月26日, 中国政府宣布, 到2020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并把这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承诺显示了积极姿态。

未来10年,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进一步的提高, 可以预想的是, 碳的排放总量和对能源的消耗也将继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实现碳排放下降40%至45%的目标, 难度很大。

既然作出了这样的承诺, 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去实现这个承诺, 完成这个目标。而要完成这项目标, 经济结构调整将是最重要的内容、最迫切的任务。

超强决心掷地有声

一段时间以来, 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性经济的模式之一越发引人关注, 各国在探索碳排放的方法中, “发明”了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京都议定书》中,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不承担减排义务, 但议定书鼓励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量。比如, 一家日本企业向中国某煤矿提供环保项目贷款, 用来引进和购买日方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由此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其减少的额度核算成标准单位, 由日方企业向该中国煤矿购买。

表面上看, 中国企业似乎没有损失, 得到了资金和技术, 失去不过是些无形的“碳排放额度”, 可长远看, “就未必是那么回事了”。

资深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分析, 一方面, 日资企业在中国购买的“碳排放权”每吨只有几美元, 价格压得很低, 而它转手卖给日本企业或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出售, 价格可能是十几美元, 现在这个市场方兴未艾, 今后可能会上涨到几十美元;另一方面, 日方向外输出了储备已久的环保、节能技术, 占领了市场, 由此形成产业标准和技术垄断, 中国企业如果将来发展自主环保技术, 就可能受制于人。

这种经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基于环保项目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 已经在全球形成一个奇特的“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几乎已经偏离了减少碳排放的初衷, 而变成了利益博弈的手段 (本版曾对此作过评论) 。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对我国碳承诺进行分析时指出, 虽然有些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提高了, 但是过去的目标可能是它国内净减排的量, 现在增加的是到国外买指标的量, 实际上他们的目标当中既有国内减排的量, 也有碳交易和碳汇的作用。中国的目标完全是靠我们降低能源消耗当中的碳排放来实现的, 不包括碳交易。

紧迫形势时不我待

在目前, 中国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低端加工。所以, 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 淘汰这些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 将是未来10年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以低碳为主题词的绿色环保经济覆盖面广, 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设施、家庭等几乎所有领域, 如果相关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 全球将形成一个数十万亿美元规模的实体经济新产业, 很有可能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并成为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领头羊”。

有专家指出, 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 重化工业比重仍在持续增加, 能源密集度在不断提高, 能源消费呈现迅速增长态势, 由此决定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 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更由于能源结构的刚性, 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受到技术和资金的制约, 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按照碳排放进行重新计算, 大量“中国制造”将不再有竞争优势, 即使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进入欧美日被加上碳关税, 不但财富落入发达国家国库, 中国还要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恶名”。

可行措施优胜劣汰

中国的能源现状是“富煤、少气、缺油”,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选择低碳能源的空间有限。据统计, 目前中国电力结构中, 水电仅占20%左右, 火电占77%以上, “高碳”能源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低碳承诺把经济结构调整推向了前台, 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低碳承诺的目标, 是对各级政府的一次新考验, 也是对企业的一次新挑战。

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按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淘汰低端制造产品和产业,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下子把这些产品生产企业全部关闭。但是, 要继续维持目前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状态, 低碳承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方面, 要对现有的低端制造产业和产品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新技术和新手段的采用, 减少污染排放, 提高利用率, 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产业, 特别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达到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取代传统低端制造业的目的, 使污染排放形成自然下降、结构下降趋势。

中国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经过4年的努力, 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7.5%提高到目前的将近9%。中国还在大力植树造林, 中国是人工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 据最近森林普查的情况, 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8.2%达到了20.36%, 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

紧迫形势论文 篇2

党的十七大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全党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更是高度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郑重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无比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在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面前打败仗,及时给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郑重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郑重地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加大了反腐败斗争力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郑重地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要切实把作风建设作

为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使全党同志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尤其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内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可能遇到的风险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是十分清醒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的。我们要深刻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引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困难和风险、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和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是因为,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是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干扰市场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违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阻

碍依法治国进程,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动摇理想信念,滋长腐朽落后思想,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四是违背社会公平争议,干扰社会管理,侵害人民权益,引发甚至计划社会矛盾,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五是违背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和社会混乱,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到那时党心民心就无法凝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发展。我们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哪一个方面不抓紧、不

抓好,都会影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更好地促进党的思想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促进党的组织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快地促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各项制度,增强党内制度法规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更好地促进党的制度建设。总之,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对党的建设的全局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在坚决查办案件的同时,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健全反腐倡廉法律和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党内违纪案件总量有所下降,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仍未改变,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有的领域案件发生率仍在上升。如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案件有较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中发生的案件也有所增加。二是出现一些案件多发的新领域。高校、医院等单位案件呈多发态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案件在一些地方有上升趋势,拉票、贿选等案件

紧迫形势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医疗卫生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救死扶伤的职业要求决定了其医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医德医风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市场经济观念的引入使医德的树立已发生动摇。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医德的提高与完善是医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要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求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医德意识,确立行为准则,自觉抵制不良现象的影响。在新医改中指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更显示了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的紧迫性。

一、当前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和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形势冲击着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当前,我国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思潮伦理、价值观念更替对医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道德诚信缺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坚定理想信念。

(二)医学生求学动机复杂,从医的思想和道德准备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医学专业成为高考的热门专业,求学动机各异、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量涌进医学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对将要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缺乏严肃的领悟,服务和奉献的意识明显不足。误以为学医好就业,当了医生有患者“请吃”、“送礼”又能“捞回扣”,好处多多。不正确的求学动机为以后的医德缺失埋下了伏笔,这应该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紧张的医患关系给医学生德育工作,尤其给医德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医疗卫生人员改变了职业道德观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加之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为医疗保险所取代,中低收入患者不堪重负。医患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医患间不信任情绪不断加深,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甚至酿成打杀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等暴力事件和惨案。这给正在就读的医学生心理上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甚至怀疑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对医德教育产生抵触和厌倦,严重地妨碍了医学生良好医德观念的形成。

(四)医学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门槛降低,不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专业思想也不稳定,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带来其他不少问题。况且,医学院校向来有重专业轻社科的教育倾向,教育管理者在医学科技理性至上观念的影响下,只忙于专业课程设置而无暇或无意在德育上下功夫。这势必导致准医生们思想道德上的弱化,参加工作后对不正之风缺乏免疫力也是可以想象的。

二、医学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一)从医学生入学开始,抓好入学教育

从医学生一入学,安排举行严肃的“医学生誓言”举手宣誓和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开展“医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医德医风”的专题讲座,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教育学生热爱事业,立志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自觉树立敬学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政治思想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马列主义理论和政治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医学院校应致力于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革,完善“两课”教育的医德医风教育部分,并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结合行业特点设置专题性的德育内容,并根据医学生特点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针对当前医疗安全问题加强医学生卫生法规教育。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特别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将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历史上的名医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教育学生,教育学生要“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如外科学教师在上“绪论”时首先讲“怎样做一个外科医生”,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特别的人格修养、品德作风、技能训练,外科医生向病人及家属所展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更应该是人格的魅力。社会传言“肚皮打开要包”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作为医学生必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又如在手术过程中如何避免手术遗留物,教育学生除按手术程序执行外,关键是态度。要加强责任心,对病人高度负责,要“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将医德医风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因势利导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行医道路奠定坚实的医德医风基础。

(四)着重加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德教育

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从实习时期正式开始的,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医德医风的养成在这一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1.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素养。

实习生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医疗作风和崇高的医德水准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我修养树立起来的。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应以身作则,通过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教学生如何敬业、奉献,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感情上容易沟通,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培育高尚的医德风范具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要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医德医风素养和加强临床教师的医德医风带教意识,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其内涵,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传授使学生养成良好医德医风的方式方法,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效果,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渗透到临床工作中。

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德医风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实习医学生医德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学校想管管不着,实习单位能管却不想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只能是哪出问题往哪跑,解决不了医德医风教育的根本问题。管理是实施医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会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实习生虽然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但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的管理往往被忽视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从而流于形式。应制定一系列相关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监控反馈机制,医院和学校双方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发现问題后及时纠正。

3.开展医德医风实例教育。

实习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坚持正面教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使他们明辨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可以通过定期聘请一些医德高尚的老专家给临床实习生讲授从医经历,同时采用报告、演讲、展览、声像教育等形式,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榜样。学习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无限忠诚的执著追求,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他们对病人满腔热情、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怕脏不怕累、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体验到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特有的同情和爱心。

总之,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医德教育,确立行为准则,建章立制,培养他们崇高的医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靠单一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促使医德教育转化为自觉的医疗行为,以适应当前新医改和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马红军,张扬.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4).

[2]张婕,陈晓霞.关于加强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医德医风教育的几点建议[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9).

[3]李敏智.刍议加强医德医风教育[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

紧迫形势论文 篇4

一、当前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和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形势冲击着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当前, 我国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思潮伦理、价值观念更替对医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致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道德诚信缺失等问题, 迫切需要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 坚定理想信念。

(二) 医学生求学动机复杂, 从医的思想和道德准备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变化, 医学专业成为高考的热门专业, 求学动机各异、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量涌进医学院校。其中, 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对将要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缺乏严肃的领悟, 服务和奉献的意识明显不足。误以为学医好就业, 当了医生有患者“请吃”、“送礼”又能“捞回扣”, 好处多多。不正确的求学动机为以后的医德缺失埋下了伏笔, 这应该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 紧张的医患关系给医学生德育工作, 尤其给医德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在利益的驱使下, 部分医疗卫生人员改变了职业道德观念,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加之医疗费用不断上涨, 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为医疗保险所取代, 中低收入患者不堪重负。医患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 医患间不信任情绪不断加深, 医患矛盾日益尖锐, 甚至酿成打杀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等暴力事件和惨案。这给正在就读的医学生心理上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甚至怀疑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 对医德教育产生抵触和厌倦, 严重地妨碍了医学生良好医德观念的形成。

(四) 医学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 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大学门槛降低, 不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专业思想也不稳定,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 进而带来其他不少问题。况且, 医学院校向来有重专业轻社科的教育倾向, 教育管理者在医学科技理性至上观念的影响下, 只忙于专业课程设置而无暇或无意在德育上下功夫。这势必导致准医生们思想道德上的弱化, 参加工作后对不正之风缺乏免疫力也是可以想象的。

二、医学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一) 从医学生入学开始, 抓好入学教育

从医学生一入学, 安排举行严肃的“医学生誓言”举手宣誓和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开展“医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医德医风”的专题讲座, 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教育学生热爱事业, 立志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 恪守医德, 自觉树立敬学敬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 政治思想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马列主义理论和政治思想品德课 (简称“两课”) , 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医学院校应致力于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革, 完善“两课”教育的医德医风教育部分, 并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 结合行业特点设置专题性的德育内容, 并根据医学生特点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医疗安全问题加强医学生卫生法规教育。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 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特别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将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历史上的名医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要“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如外科学教师在上“绪论”时首先讲“怎样做一个外科医生”, 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特别的人格修养、品德作风、技能训练, 外科医生向病人及家属所展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 更应该是人格的魅力。社会传言“肚皮打开要包”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作为医学生必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又如在手术过程中如何避免手术遗留物, 教育学生除按手术程序执行外, 关键是态度。要加强责任心, 对病人高度负责, 要“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将医德医风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 因势利导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行医道路奠定坚实的医德医风基础。

(四) 着重加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德教育

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从实习时期正式开始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医德医风的养成在这一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1. 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素养。

实习生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 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医疗作风和崇高的医德水准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我修养树立起来的。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 还应以身作则, 通过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教学生如何敬业、奉献, 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接触机会较多, 感情上容易沟通, 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培育高尚的医德风范具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要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医德医风素养和加强临床教师的医德医风带教意识, 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其内涵, 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传授使学生养成良好医德医风的方式方法,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效果, 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渗透到临床工作中。

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德医风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 实习医学生医德教育方面, 普遍存在学校想管管不着, 实习单位能管却不想管,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只能是哪出问题往哪跑, 解决不了医德医风教育的根本问题。管理是实施医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会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实习生虽然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但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的管理往往被忽视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从而流于形式。应制定一系列相关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监控反馈机制, 医院和学校双方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

3. 开展医德医风实例教育。

实习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 思想相对比较单纯, 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坚持正面教育,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 使他们明辨善恶美丑, 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可以通过定期聘请一些医德高尚的老专家给临床实习生讲授从医经历, 同时采用报告、演讲、展览、声像教育等形式, 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 树立榜样。学习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无限忠诚的执著追求, 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 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他们对病人满腔热情、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怕脏不怕累、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 使学生体验到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特有的同情和爱心。

总之, 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要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医德教育, 确立行为准则, 建章立制, 培养他们崇高的医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 它不是靠单一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 它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同时,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促使医德教育转化为自觉的医疗行为, 以适应当前新医改和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马红军, 张扬.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 (4) .

[2]张婕, 陈晓霞.关于加强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医德医风教育的几点建议[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9) .

[3]李敏智.刍议加强医德医风教育[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1) .

紧迫形势论文 篇5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核心,涵盖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丰富内容,由哲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思想组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球化时代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意识形态建设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首先,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只有用科学的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政党才能保持其先进性。第二,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是提升执政合法性的现实诉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建设使民众对自己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目标予以认同,巩固合法性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三,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是扩大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开展高效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意识形态的稳定器作用,有利于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全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念,从而为社会群体成员所认同、认可和接受,把不同社会群体利益整合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第四,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是增强执政效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思想先导作用,增强党的意识形态是影响力、凝聚力,可以动员和引导民众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可以使民众在为共同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坚定共同信仰和信念,形成前进合力,从而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的效率和能力。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要求进一步从意识形态建设上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能否正确应对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更加科学有力的指导。保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才能提升党的领导权威和执政合法性,从而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推进意识形态创新,是当前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的任务。

1、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掌握领导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要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首先要保证坚持和掌握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和反对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坚持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仅关系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实现意识形态创新,前提在于党始终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只有牢固掌握这种主动权,才能使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内在统一,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凝聚和整合功能。要实现牢固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加强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素质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队伍。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2、实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思维创新。首先,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其次,转变掌握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在新时期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党要转变意识形态掌控的思维方式,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和战略全局上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的绝对领导和控制权,而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过程中,坚持有所不为,以退求进,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

3、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创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和宣传灌输两方面。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使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意识形态对党员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党员必须有坚定的信仰。但意识形态要更好地发挥教条、凝聚、激励功能,就必须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掌握。首先,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宣传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距只能产生表面认同而非心理认同,甚至还会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要求传播方式不能采取过去那种强制性灌输方式。意识形态内容要来源于生活,立足于实践,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宣传要采取引导、疏导的方式。意识形态应该把人民群众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做思想的源泉,坚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克服意识形态宣传公式化、概念化、抽象化、说教式的弊端,要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反映生活实情和本质。其次,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观念传播和意识形态争夺的主阵地。党要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开拓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空间,必须占领互联网这个新阵地和传播的制高点。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扶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新闻媒体等各大网站,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加强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生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真正建立起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

4、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研究。第一,保持意识形态的科学

上一篇:特征向量法下一篇:机械维修水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