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2024-10-20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通用12篇)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1

文化新闻与其他的“硬新闻”相比较, 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灵动活泼的笔触, 这些特点通常给读者一种轻松的享受。然而, 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提出, 文化新闻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显露出来。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摒弃文化新闻了无新意的缺陷, 使其更加新颖、独特、有文化内涵。

1. 重视热点新闻落地

文化新闻领域与其他的新闻领域一样, 追逐热点新闻并将其落地一向是新闻操作的常规手法。以莫言获诺贝尔奖为例。2012年,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一件大事, 各大报刊纷纷拿出许多版面给予报道, 燕赵都市报更是拿出十个版面来做“诺奖莫言”, 可谓空前绝后。网络上关于莫言的采访、资料很多, 但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版面脱颖而出, 成为大家要思考的事。最好的办法, 就是使新闻落地。

具体到莫言获奖, 《莫言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你不能不知道的莫言作品》, 这些是对莫言现有资料的整合。而莫言曾在河北参军, 他的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发表在保定文学刊物《莲池》上, 连莫言自己也说:我是从保定《莲池》里扑腾出来的, 这些因素使得新闻落地成为可能。

燕赵都市报记者采写的《莫言与河北渊源深厚“我的文学在河北起步”》, 邀请到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宝亮谈莫言, 《当年那个写小说的战士获了诺奖》, 则是与莫言有几面之交的刘信通回忆与他的交往, 我们还邀请河北著名文学评论家专门为燕赵都市报撰写评论《今夜阅读文学从莫言开始》, 不仅可读性强, 而且挖掘到了与其他媒体不同的内容, 深受读者好评。评论《今夜阅读文学从莫言开始》, 因为对热点新闻的及时关注与深度挖掘, 获得2012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

2.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 这一方法比较受用, 而对于文化活动数目有限, 文化事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地区, 地方文化新闻就处于困境。由此可见, 挖掘本土文化新闻受限于城市规模等因素。

总之, 都市报要想做出让百姓感兴趣的新闻必须做到两点, 即将国内热点新闻落地, 同时兼顾本土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

3. 谋篇布局有“全局观”

题材选定后, 为在行文布局的后期加工上获得便利, 记者的编辑意识尤为重要。如何在材料的裁剪和布局谋篇上取得最佳效果考验着记者们的功力, 以《钱江晚报》对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报道为例。记者们抓住这一契机对《钱江晚报》的文化新闻报道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在此报上的“七艺节”专栏——“等待繁华降临”中, 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标志——“绽放的荷花”为整体的设计背景, 既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又符合栏目主题, 后期编辑锦上添花, 充分做到了一目了然又吸引眼球。此外, 在第一组特别报道《七艺节, 你有怎样的审美期待》中, 以调查问卷、现场纪实等全新形式为背景, 在人文版的头版用红色醒目字体让“到民间去!到民间去!!”标语闪亮登场,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表达出了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 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这一节日。这样的报道不仅选材好, 栏目的布局谋篇更加有新意, 凸显了都市文化报的创新特色。

由此可见, 布局谋篇是文化新闻出彩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 为实现新闻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必须通过对新闻报到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来完成, 这就需要整体的规划意识。

4. 巧用第一人称拉近距离

文字是文章的灵魂。因此, 在部分文化新闻的处理上采用第一人称、富有个性的文字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带有个人观点、有灵性的文字最能吸引读者。燕赵都市报通常采取的做法是, 在文化新闻之外, 用记者手记来记述记者个人感受, 在文字的处理上, 记者可以适当注意细节描写,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5. 探索与新媒体的全面互动

为适应当代网路一体化的时代, 文化新闻若要发展进步还必须考虑到当下的传播背景, 探索与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争取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官方微博中可以借鉴这些形式, 如开展文化活动, 探索一些有趣的文化新闻并给出链接, 增加阅读量配合官方微博进一步推广,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高春艳.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J].理论导刊, 2010, 17 (3) :52-53

[2]刘云鹏.文化新闻的活水之源——浅谈都市报文化新闻的创新[J].东南传播, 2013, 10 (9) :85-86

[3]王曦辉.“快阅读”时代都市报如何让读者“慢”下来[J].新闻爱好者, 2014, 2 (1) :132-133

[4]吴文峰.我国都市类报纸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5]张沭宁.都市报新闻生产与城市叙事的转换——以《淮海晚报》为例[J].新闻知识, 2012 (4)

[6]梁岩, 刘洋洋.我国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法制晚报》国际新闻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 2011 (1)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2

专业论文

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思考

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思考

【摘 要】:在新形势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电网企业现存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尽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依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章对加强当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迫切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加快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形式化严重,不利于降低企业内控风险。尽管在电网公司已经全面上市,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但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建设依然比较落后,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在审计控制力度上,形式化现象凸显,尤其是在基层电网公司,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很小,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当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形式化严重的现象已经使电网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很难得以提升和改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形式化现象严重,也不利于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第二,一些基层电网企业在内部审计上管理粗放现象严重。自改制完成以后,一些基层电网企业在管理水平上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但是仍有很多基层电网企业依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绩效低下,内部审计工作做得不扎实、不完善,内部审计不严格、关键点审计不到位、分析评价不到位的现象凸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基层电网公司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管理粗放,不能着眼于主要矛盾和主要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关注到资金流向与资金管理,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又很难做到查错纠错的准确性,难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化、科学化。

第三,供电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难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交织现象比较严重。供电企业在上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应当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当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前电网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依然不能做到相对独立,不能直接、独立的参与电网企业经营决策;现存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是内部制度的维护者,是内部控制的监督者、是经济管理的评价者。因此,现存的电网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就很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内部矛盾交织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急切的需要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进行转型。

二、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现实途径思考

第一,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就必须要坚持以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主要风险为核心。内部审计的本质就在于为电网企业服务,实现电网企业在资金管理使用、在内部经营管理中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在电网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遗留了诸多历史问题,阻碍了电网企业在新形势下很难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因此,电网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企业的经营效益、控制企业的主要风险为核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现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更好的的为电网企业把脉,查明在当前经营管理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坚持以经营效益和企业主要风险为核心,要求电网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着眼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紧盯企业的经营绩效、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层面展开,敢于改革和打破传统的内部审计思维,认真分析影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障碍和矛盾,查明电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企业的主要风险。

第二,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以内部重点审计为中心的机制。伴随着电力企业改制的向深水区逐步迈进,电网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越来越多,来自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在电网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时候,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加快形成以内部审计为重点的中心审计机制,有效预防和规避电网企业经营风险,有效合理的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实现企业保值增值。实施以内部审计为中心的审计机制,要紧紧围绕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原则,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点环节进行重点审计、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所作为,对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的重大经营项目开展重点审计、对企业经营项目的重大资金安排和使用进行重点审计、审计过程科学完善并扎实开展。建立健全电网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内部重点审计为中心的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保值增值的作用。

第三,要不断规范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电网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必须要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手工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快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内部审计平台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有效节约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人力与物力成本。规范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还要加快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原来的内部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向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的抽样审计转变。规范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致力于从整体上提高电网企业的经验管理水平和自觉抵制企业内部风险的能力。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审计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水平建设,建成远程审计体系平台,完善内部审计资料信息库。通过完善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目标。

第四,实现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水平。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制,即使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如果没有素质过高、专业过硬的内部人员队伍,高效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将无从谈起。加强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必须要着眼于内部审计转型的全局工作,从审计理念转变和强化审计实战技能两个层面入手,着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与激励的各项制度机制,使复合型、优秀型的的内部审计人才脱颖而出,从根本上打牢审计创新和审计转型的基础。

三、结语

电网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转型的过程中,务必要清醒的认识当前在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结合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围绕降低企业风险和提高经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绩效开展工作,采取推动内部审计转型的有效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审计机制,重点从坚持以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主要风险为核心、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以内部重点审计为中心的机制、不断规范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申南林.浅谈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6): 91-93

[2] 贾宏飞.电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2): 262-264

[3] 唐忠良,程俊春,王伟玲.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27): 212-216

[4] 侯文臻.浅议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协助管理层实施内控规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0): 141-142

[5] 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9(1): 60-62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研究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制度;转型

一、提升内审地位,完善内审理论体系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同时,市场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越来越彻底,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环境中,因此企业要求各职能部门在进行各自的经营活动时高度重视风险,并将其列入企业的整个风险管理中。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发现和规避企业风险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头上。内部审计一直致力于为生产经营服务、为管理层决策服务,从应需而生到顺势而动,从传统审计到现代审计,从查漏纠偏到为企业增值服务,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进取,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亦称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并重,逐步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升级。公司治理的需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而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三个重要标志,也是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只有实现在审计上的转型,才能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完善,审计在会计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对审计人员的准也判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内部审计是是一种事后审计状态,对于企业只是起到一个简单的监管作用,审计风险不容易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模式,利用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判断,锁定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同时找出规避这些可能殃及企业发展风险的方法,切实地为企业的利益服务。虽然审计专业判断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公式治理改革,强化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发生的这些变化使内部审计传统的评价和监督职能受到挑战,再加上内部审计的地位长期受到忽视,其变化步伐远远跟不上企业制度的变革,导致其职能明显弱化,更加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地位低下和理论规范体系不完善的状况显然与此不相适应。 因而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势在必行。

三、在创新中加快内部审计转型

在现实工作中,内部审计存在着组织定位问题,明确组织的差异性需要清晰且准确的组织定位,保证职责作用发挥效果,保证取得应有的管理资源,否则就会造成企业成本负担加重,产生资源浪费。分析和评价组织的绩效问题不能够仅依赖内部审计客户的价值感知来实现,而且需要明确的组织定位。

而在传统企业模式里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希望内部审计是否有效的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各部门是否能够遵守和执行企業的方针和政策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无财产受损和舞弊行为情况;评价经济效益和管理状况,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监督型的内部审计组织定位。

在现代企业中,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随着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而出现,使得企业治理逐步成为的核心问题。近而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被现代企业所改变,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期望内部审计通过自身的优势,在公司治理中能有所作为,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方面的不足,补正公司治理结构。保证有效的进行决策将是企业治理的焦点,为帮助企业提供决策信息,改善经营管理,人们期望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近而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利用远程辅助审计系统自助提取审计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开展非现场审计监控,发现风险和异常现象,将审计监督职能前移;同时在开展现场审计之前先进行非现场审计分析,提高现场审计针对性和效率效果。实现内部审计跨越式发展的途径需要将审计技术方法科学化。通过对传统审计的方式方法的改进,不断推进IT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来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联网审计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程度比较高的的企业中,通过网络平台,实行有效的监督职责分离、授权控制、资金资产调动等内部控制。

三、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评估

在现实工作中,通过改变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其内部审计性也要能得到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认和支持。同时,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明确隶属关系,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加强风险防范,降低风险机率。 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制约,独立地开展工作。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有权决定内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工作计划等,接受审计报告并处理审计部门反映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及时根据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管理。 统一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业务和审计人员行为,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运用统一的工作机制,实现审计成果的横向纵向对比,提升审计质量,有效实现防疫系统作用。

四、 努力进行,内部审计人才管理的创新

如今,内部审计服务的领域越宽广,对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会越高,内部审计部门除了配备必要的财务、审计、工程等专业人员外,也需要通晓经济法律、金融税收、国际贸易、经济数学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根据内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必需的基本技能、业务素质、知识经验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工作态度等,拟定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学习培训和工作效果,奖励加分指标包括开拓创新、理论探究等。、拟定绩效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反馈和申诉、审查机制。

职业培训是提高职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关键就要创新职业培训。注重培训质量,按照转变理念、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针,注重内容的创新和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更加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力求贴近形势、贴近需求、贴近实务,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胜任能力,能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内部审计的质量得到提高。

我国内部审计成立至今,借助外部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在坎坷中走了过来,迈出了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第一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突出。

总之,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内部审计代表管理层对内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为企业负责人掌握经营情况和决策服务的同时,必须准确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组织目标,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迅速转型,为促进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永谊: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2.谭嘉玲:浅谈审计专业判断及如何进行改进

论新形势下南通都市农业发展 篇4

1 都市农业的概念

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 发达国家一般都界定在城市范围内, 如德国的都市农业限定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日本学者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分布在都市范围内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有:市民庭院、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

国内关于都市农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靠近都市, 在城乡边界结合部发展起来的, 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 是一种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旅游观光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职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城郊农业的发展目标, 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

2 南通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缘由

南通市市区面积约349 km2, 人口约83万 (未包括新划入的通州区) , 市区以工业见长, 且人多地少, 农户人均土地面积一直在266.67 m2以下, 南通市区农业的发展只能与市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为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沿袭过去执行的农业经济附于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战略, 相反, 是伴随经济发展整合城乡资源的必然选择。换言之, 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发展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考察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南通是一个二级城市, 在苏中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现代化步伐正在加速, 开放度不断提高, 可以肯定未来南通都市农业不是作为一般的农业种植和畜牧水产等养殖场形式。未来南通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必须超越传统的经济观念, 自觉地与城市发展的环境生态要求等全方位地融合起来, 并从这种融合中更有效地增强竞争力, 获取农业的长期成长性。南通发展都市农业在功能方面必须重视生活、生态功能及科教示范、社会与文化功能, 同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要将有限的农业资源, 作为吸纳农业高科技的载体。

3 南通的都市农业体系建设

3.1 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都市农业区域内农民和领导决策层的不同信息需求, 都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主要围绕农业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支持系统、农业科技教育支持系统等3个子系统进行[2]。一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农业决策咨询管理信息, 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投资指南;二是为农业重点工程和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情报、最新科研成果和课题信息;三是为农业生产基层单位提供农业文献保障。

3.2 都市农业中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1世纪将是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应用的世纪, 必须大力推动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 并迅速融合于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体系之中[3]。主要工作包括:重新构架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重点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含量高的生产项目;加强都市农业区域内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 尽快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配套体系, 尤其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3 都市农业中城市建设功能

要发展都市农业的产业优势, 为南通市城镇建设做好后勤, 特别是其中园艺业的发展, 如生产的蔬菜迅速供应市场, 新型苗木产业更好地溶入城市绿化建设。发挥都市农业中的现代农庄、现代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功能, 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休闲的场所[4]。

3.4 完善的都市农业市场体系

培育完善的都市农业市场体系, 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体系。二是建立“都市型涉农产业”的市场体系, “都市型涉农产业”主要指“健康产业”和“外食产业”。

4 南通都市农业应具备的功能

4.1 经济服务功能

都市农业是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的经济, 是城市人民主要的菜园子、重要的休闲基地。

4.2 生态功能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 即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中大量农作物的存在是提供城市生态资源的主力军, 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4.3 景观功能

都市农业是久居城市人士接触大自然最重要的场所, 是城市最重要的平面背景。南通市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以依山 (五山) 靠江 (长江) 。新形势下的都市农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中心, 注重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合理分工, 着力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观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5 南通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 而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 应以节能、节水、节约土地资源为基本目标, 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与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现代都市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现代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生态功能方向。坚持执行都市近郊农田不可侵占的制度, 使包括市区及近郊的农田、菜园、果园、林地、草坪、花园及其他绿地成为城市之“肺”, 净化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缓和热岛效应,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为城市居民创造健康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二是后勤生产保障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生物技术及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等, 为城市生活提供清洁无污染的新鲜农副产品;三是旅游休闲方向。在南通发展几处有其特殊的旅游休闲与生态观光功能的都市农业旅游点, 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短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及休闲场所, 从事旅游休闲与农业生态观光活动, 如陈桥久发农庄、开发区世外桃园等;四是示范辐射方向。都市农业应作为高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区, 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 是都市农业的动力区, 其分布地域灵活, 如外环东路南通蔬菜所的智能温室可具有此项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杰, 李秋丽, 卫江峰, 等.都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2) :207-209.

[2]吴轶韵, 俞菊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2010, 26 (1) :16-19.

[3]张汀汀.浅谈郑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J].北方经贸, 2010 (1) :56-57.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5

提高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需要。民主党派机关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思危主席曾指出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好比是司令部。机关的组织、指导作用的发挥,机关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参政党自身建设和履职水平。

省、市委会机关作为联系民建上下级组织实现会的任务的纽带,长期以来,在传达贯彻上级精神、集聚会员智慧和力量履行参政党职能、为会员服务、反映会员及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呼声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形势需要,各级组织不断推出创新工作,展现生机和活力。但与党委、政府机关相比,党派机关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机关相对封闭,与党委、政府机关交流很少,党政信息了解不多;社会实践少,对社会实际情况接触不多;省委会机关与会

员联系不够广泛,对会员的思想状况和诉求了解不深;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机关绩效考核尚未起步;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待拓展。

一个人的思想广度和深度决定其成就的大小。一个党派机关建设理念,决定机关建设成就。当前民建自身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党派机关如何深入学习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结合参政党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转型,建设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机关,培养建设一支注重德行、富有激情,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努力进取、执行力强的机关干部队伍,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效能,努力营造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建设学习型机关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注重科学理论学习,加强社会实践,分析研究问题,与时俱进增强参政党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努力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为领导当好助手和参谋。

(一)善于学习,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

学习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提高参政党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成思危主席指出,理论是指南针,理论是主心骨,理论是粘合剂。学透理论,才能紧跟时代节拍,以更高的眼界、更开阔的视野思考新时期党派工作。

学习科学理论夯实思想基础。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坚定。党派机关与中共党委和政府机关相比,有共性又个性。共性的科学理论要学,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派机关还特别要注重学习参政党理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总格局中参政党性质、宗旨、功能、历史责任和时代特征。增强政治认同意识、政党责任意识.学习科学理论明确工作目标。理论学习学深、学透了,工作才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才会有前瞻性、主动性、创新性。从指导工作角度,理论学习应抓住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深刻理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安排的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深刻理解参政党功能。有必要经常重温《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深刻理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明晰参政党在在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作中的工作内容、实现形式、工作方法、运作程序。梳理出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思路,围绕履行参政党职能,做好教育引导、集聚整合、代表服务工作。因此党派机关的理论学习不是肤浅的表面的形式主义的学,而必须系统的、深入的、潜心地学。不仅从事宣传工作的部门要学,其他部门和全体干部都要学。人人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断超越自我,形成一个团队的共同进步。

学习会的优良传统。学习民建65年来的建会经验,坚持五项准则和四种精神,传承弘扬民建优良传统。民建65年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凝聚全会意志和信念的精神内核。学习传统,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前辈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运用民建领导的领导理念和工作方法。《孙起孟文选》、《成思危论民建工作》等民建领袖著述,是开展党派工作非常好的指导手册。

学习形势任务政策法规。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民计民生改善、政府管理创新等已不仅是宏观的号召,而是发生在身边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学习形势任务、国家大政方针,学习党派中央的导向、精神,认清工作目标和要求,才能融入时代,为履行参政党职能出新招、高招、实招。

学习党政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党委政府治理理念、方式方法,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加强调查研究,参加改革发展生动实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创新思维,改善党派的自身建设。学习其他党派和全国各省民建组织的好经验,借鉴运用到我省民建各项工作中。我在杭州上城区挂职的两年,见证了一个实际管辖面积只有10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小城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典型。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敢为人先、跨越发展,带领干部群众以“5+2”、“白加黑”的埋头苦干精神和高效的执行力,创造了GDP增幅超过全市水平,地方财政占全省第10位的不凡业绩,并成功转型为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优、政府模式新、百姓得实惠的高品质城区。在基层政府的学习实践,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获取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精神动力。党派机关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干部到政府挂职锻炼。

学习各处室业务知识。要提倡党派机关与时俱进钻研业务的风气。开展会务活动,加强与会员沟通需要具备相关的统战理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素养。建立民主党派利益表达机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规范。参政议政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机关职能部门掌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最近动态,了解党委、政府、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学习,提高共识,充实机关干部的底气和才气,才能提高素质和能力,增强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二)善于思考,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理论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理论,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分析会情,进一步思考党派机关能为党派建设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贡献什么点子,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实施,取得实效。

——在发挥党派功能方面,总结参政议政规律,完善参政议政机制,如何在服务发展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成效?如何加大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合作调研,了解更多情况,提高对策建议的有效性?

——根据多党合作制度安排,在有序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党派如何发挥作用?“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通常具有比较专业化的结构来进行利益综合以及动员各种支持所提出的建议的资源,政党通常所从事的就是这些活动。” [1]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架构中,除反映社情民意外,党派利益代表机制如何拓展、建立,党派机关如何做好本党派及所联系会员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围绕百姓普遍关心的民主问题积极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将他们的意志带到政治共同体之中,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组织建设方面,如何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保持党派整体的进步性,广泛性又如何在在组织发展条件、发展对象中体现?民建如何保持党派特色,抓好两支队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如何总结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建立动态综合评价体系,抓好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四个环节?

——如何通过方法创新,整合民建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如何广泛了解会员需求,创新载体,为会员提供信息对接,为会员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

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已成为亟待探索的实践问题。需要各级机关干部积极思考,寻找方法、途径。

(三)善于实践,做好“结合”文章

学习、思考要结合实践,勇于实践。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民建的实际相结合,做好结合文章。孙起孟主席曾专门著文论述,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吃透两头:一头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加深对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坚持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头是弄清会情,并从特定的情况、条件出发,选准贯彻方针、政策的主旋律问题。这一论述至今还是指导党派机关工作的经典。最近中共省委领导指出,推进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必须突出服务发展、促进和谐两个重点。围绕这两个重点,党派机关如何设计载体,整合力量,开展活动,把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可以做大量工作。如发动全省会员开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献计出力” 主题活动,举全会之力围绕中心,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又如为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些基层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可以总结推广经验,扩大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建设开放型机关

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实践,扩大党派机关的开放程度,增强与党委、政府部门的联系、与社会的接触、与会员的交流,了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了解社情、会情实际,增强与党政部门、社会各界、会员群众的互动。具体工作中力求“三近”。

(一)贴近党委政府工作

一是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平时应多关注党委政府重大举措,多收集相关信息,多作思考和积累。党政部门公共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增强,拥有丰富的行政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民主党派的政策建言要进入政府部门和领导同志的视野,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必须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非常熟悉和敏感,了解相关问题的基本面,紧扣主题提出对策建议,有新的高度和深度、有水平和分量,才能进入决策程序。民建杭州市委会提出培育和发展杭州特色潜力行业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民建市委会的品牌,就是因为该建议契合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二是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更好知情出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最大的困难是信息不对称。要与党政部门经常交流沟通。主动走访对口联系部门,与他们建立日常资料交换和信息交流。增加互动,增进了解,获得支持。民建宁波市委会领导与市政府及部门的领导共同调研,与政府对口联系部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从选题、资料信息、经费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获得多个课题及可观经费。与政府联手做好参政议政工作,事半功倍。

三是加强与党政机关干部的交友、交流,学习政府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法、经验,提升党派机关干部的能力水平,建设适应新世纪党派工作要求的复合型干部。现在省市各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通道已打开,党派干部应多做好本领储备。党政机关工作面广量大,绩效考核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节奏快、重落实,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应多创造到政府部门的实践机会。

(二)贴近会员思想和需求

加强与会员联系集聚会员智慧。发挥参政党功能,推进有序政治参与,代表会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必须保持与会员近距离接触。“政党在政治系统中充当了利益输入的中介与桥梁,”[2],“政党和他所代表的民众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保持对民众意愿的变化的敏感性,才能保证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实现”[3]。深入会员,与会员交朋友,了解会员想些什么,希望什么,发现会员优势专长,能为会贡献什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调动会员积极性,发挥优势,广集民智,多献良策,建立以会员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会员加入民建组织,有各种需求:寻求政治信仰和组织依托、发挥专长实现自身价值、拓宽社交平台促进事业发展、依靠组织维护合法权益等。机关对会员,不能总要求奉献,应从会员的不同需求出发开展工作,增强服务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落实与会员的联系制度,传达上级精神,了解会员的愿望和诉求。第二要建立会员间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会内资源优势互补。第三建立会员发展培养机制。帮助会员实现政治价值、促进事业发展、增加社会交往、维护合法权益。关注骨干会员专长的发挥和安排任用,关心年轻会员的教育培养,支持企业家会员的事业发展。第四要建立健全会员利益表达和处理机制,做好会员来信来访工作,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第五整合会内资源,建立会内帮扶长效机制。关怀老会员的生活健康,建立困难会员帮扶基金,向原工商业者、老会员和患病困难会员发放补助金,使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三)贴近社会实际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呈现“四性”特征: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党派工作要适应这些特征,建立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建设开放型的党派。

党派机关必须补上基层课、社会课、民生课,实践课,增加对社会对基层的感性认识。了解社会是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基础。无论是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都源于社会。特别在当前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为社会和谐献计出力。基层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切体会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维稳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民主党派应该积极协助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多建言出力。要关注民生,考察民情,汇聚民智,谋求民利,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的工作。

扩大党派社会影响,让社会多了解党派。现在社会对党派的认识还不多。有些发展对象入会要求很迫切,但对党派了解很少,往往觉得民主党派有些神秘。最近中共省委组织部开通网站,打造“阳光组工”,8月上中旬,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和11个省辖地级市的市委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密集在网上亮相,与网民进行交流。党委核心部门推出如此开放亲民的大动作,党派更要解放思想,走向社会。设计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对社会宣传力度,宣传党派参政议政实效、优秀会员事迹,公益活动业绩。在开放中增进相互了解,交流中收获公众信任,扩大社会影响,更好履行职能。

三、建设创新型机关

党派机关要清醒地认识参政党在多党合作制度架构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党派工作科学方法,提高参政党机关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发展思路创新

以民建中央和中共省委提高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为目标,不断改进和提升传统的工作方法,改变习惯性思维,创新思路,在更高层面更宽的视野考虑发展。党派机关各职能部门应全面把握会情,了解会员实力、专家学者的水平,基层组织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跳出本党派、跳出浙江省,来分析本党派的优势和不足,谋求各项工作发展新思路。

在组织工作方面,今年省委会为落实民建中央自身建设会议精神,加强组织发展工作,根据领导要求,对会情进行全面分析,规划宏观发展思路。对我省民建会员结构状况,横向与浙江省省级各民主党派比较、纵向与全国民建各省级组织会情作比对,分析优势劣势,思考对策,制定《民建浙江省委会组织发展意见》,从宏观上把握建设两支基本队伍,优化会员结构的进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围绕发展高校、政府经济部门、企业界、新社会阶层代表性人士,培育民建优势人才队伍的重点工作,制定近期任务、中期目标。

(二)工作制度创新

学习执政党经验,推进参政党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建设是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的保证。现在各级党派对制度化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关键是坚持制度、落实制度,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制度。当前要探索运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骨干队伍、后备干部、机关干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制度,设计能充分展示代表性、影响力、政治认同意识、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奉献意识、组织领导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评估,作为培养使用安排的依据。探索机关干部工作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考核其品德学识水平、执行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勤政廉洁情况。扩大参与考核评价人员的范围,尝试建立会员参与考核评价的机制。

(三)工作机制创新

要根据现代管理理念,整合党派优势资源,发挥整体功能,实现最大效益。

进一步完善自下而上的资源集聚机制,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委员会等各专门委员会作用,整合会员特长和优势,履行参政党职能。

探索自上而下发挥作用的机制,如何将集中在中央、省、市的人才资源,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扩大民建的影响,打造民建品牌。

创新形式、载体和内容,加强会内交流、资源对接。如各级组织间加大横向交流、会员间加强交流,专家与企业家交流、高校与会员企业对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

(四)工作方法创新

适应开放、民主的时代精神,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创新民建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与会员互动的网上工作服务平台,构建无缝隙的网络型服务机关。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会员提供高质量、不限时服务。一是构建网上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立基层组织电子台帐,推动基层支部规范化建设,方便支部间经验交流。二是建立民建各级组织工作交流平台,加强各级组织领导、机关与会员联系交流,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三是完善各级组织和会员的基础数据库,做好民建中央电子会务平台会员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更新工作。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首要课题。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印刷产业发展向绿色、服务、高效、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的服务领域,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技术研发进程加快,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快速发展,这是新常态下印刷产业面临的发展趋势。新常态下,印刷行业必须从传统剥离出来,走向高科技与创新之路。

传统印刷企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新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服务领域、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冲击,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对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产生了困惑。印刷业的未来主要在哪些领域,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会如何变化,胶印机是否会被取代,下一步胶印技术会如何发展,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有哪些,印刷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拓展业务,如何进行技术改造,是印刷企业表现出来的种种疑虑。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印刷企业无论主动或被动,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是印刷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印刷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年总产值已超过万亿元大关,规模列全球第二。行业发展经过发展期、成长期,现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早期经过产业成长期的企业,都经历了赚钱相对容易的阶段,现在,随着产业的成熟,印刷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再加上人工、材料、生产、资金等成本大幅度的提高,很多印刷企业举步维艰。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低速的增长。在此情形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核心就是优化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破除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桎梏,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具体工作任务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降成本、补短版并行,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重组、兼并、退出市场等途径,尽快淘汰“僵尸企业”,清理无效供给,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优化供给结构。

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我国印刷业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洗牌与发展并存,产业发展存量不断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印刷业电商不断涌现、运营模式不断更新、分工有了巨大调整。企业能否求得纵深发展,关键还要看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保守传统、品质差的企业正在退出市场。随着优胜劣汰的加速,一批企业可能会倒下,但一批企业可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企业品质内涵将会得到提升。这一切就在于我们印刷企业的老板们能否认清当下的形势,尽快将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转型升级常见路径

1.企业转型模式

中小企业转型目前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涵盖了转行和转轨两种方式。目前企业实践中主要有10种转型类型(见表1)。

“主行业转向新行业,仍保留原行业”和“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行业”这两种方式可以概括为跨行业转型,即企业的行业代码发生变化。“在本行业中向上游延伸”、“在本行业中向下游延伸”两种方式可概括为行业内转型。

2.企业升级路径

升级,是指企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企业升级是以创新为落脚点,对企业升级方向进行划分(见表2)。

3.印刷行业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纵观我国印刷业的发展现状,从需求来看,生产不适应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导致成本不断增长。从供给来看,印刷市场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价格竞争激烈,印刷工价短期内很难发生较大变化,制约了企业收入的提高。为此,许多企业主动探索创新,寻找发展新道路。比如,雅昌集团利用艺术品复制长期积累的数据,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数字资产管理、客户端数字应用产品开发和网络艺术教育等领域。随着阅读需求转向屏幕,中华商务开发了适合屏幕的动漫增强现实技术,将图书与多媒体、动漫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开发了传统图书的新兴市场。东港印刷针对发票电子化的趋势,主动应对变革,开发推广电子发票技术和档案数字管理技术平台,引领了票据印刷业的转型。又比如田菱公司将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应用于丝网印刷电路板上,在该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取得突出效益。山东肥城新华,对印后环节大力实施自动化改造,采用自动化胶订机、印后折页机后,1个人就能干原来10个人的活儿。“阳光印网”互联网印刷平台,通过对产品领域进行细分以及标准化建设,简化了印刷生产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广东鹤山雅图仕很早开始采用无线射频技术改造生产流程,系统管理每一个生产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损耗。这些实例都展现出印刷企业在新常态下,在供给侧做着大量的有意义的创新实践。

印刷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困难

几乎每个企业家都有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与欲望,但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做大做强,而有些企业却很难做起来呢?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和存在的困难,唯有客观地认识自身存在的短板,方能找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印刷企业目前主要有3种商业类型:第一种是依附于某企业主体或团体,主要为某企业主体或团体提供配套包装产品或者服务的,这里面包括了为主业产品提供配套包装产品的生产企业,如当纳利为苹果手机提供包装产品,以及为某一团体提供服务的文件、保密资料印刷等企业,如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下属的文印企业;第二种是大批民营企业,这种企业可谓包罗万象,大、小企业数量众多,既有包装装潢类企业、出版物印刷企业,也有为数众多的数码门店和小作坊企业;第三种是原属国有体制的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包括原出版系统的新华印刷企业,是典型的出版物印制企业。

nlc202309091429

这三类企业各有各的困难和苦恼。第一种类型的企业依附于某企业主体,企业客户高度集中,其产品质量或客户关系维护出现问题,会将企业置于较大的风险之中,由于都是大客户,资金面往往比较紧张,如果企业懂得融资及资本运作会好很多。依附于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文印企业,往往都已脱离了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已有的业务资源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需要开拓社会业务市场;第二种类型的企业是最艰难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缺少资金、人才、技术;第三种类型的企业虽然经历了体制改革的阵痛,但长期在国有体制的庇护下,思想保守,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意识淡薄,技术创新和营销成了这类企业发展的瓶颈。

印刷企业转型升级的步骤和方法

1.转变思维,抓住机会

有些企业家已经在印刷产业从业多年,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方式,而现在,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需要我们企业家与时俱进,转变思想,才能做好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市场化及创新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印刷业要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针对市场需求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谋划如何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是给真正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企业带来的机会。同时,要把握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创新和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印刷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给我们同样带来了机会。“互联网+”是国家战略,其智能化,互联网化、物联网化真正的核心是大数据,现在是传统印刷业提升最艰难的时代,也是最有利的时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如何从过去以多取胜、以量取胜的数量经济向文化创意、科技经济转变,再造印刷业的新优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智慧印刷”是我们选择的其中一条路。

行业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新四板挂牌。走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问题、提高品牌、有效整合资源,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良好选择。

总之,抓住新形势下的这些机会,转变思维,对企业来说就是机遇。如果思维不转,机会在眼前,你也看不到。正像张瑞敏说的那句话:“自杀重生,他杀淘汰。”经济触底的过程,会让一部分真正有实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中小企业发掘出全新增长空间。这一部分走出迷茫期,走向转型升级创新的企业,有望从传统企业嬗变成“新型企业”。

2.设计好企业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战略,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的要素包括定位、关键资源、业务系统、运营系统、资金结构、盈利模式及企业价值,每个要素都要进行详细设计。

综合前面提到的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及目前面临的机会,我们可以从8个方面设计自己创新的商业模式(见图2)。这八大方略均可以有机会让你的企业获得上台阶的机会。

3.合伙人团队的打造

商业模式设计完成后,要根据你的资源情况找人搭班子。企业将来做多大,与你找的合伙人的能力密切相关。有些企业到了一定规模,股权仍然高度集中,没有与他人共打江山、共坐江上的思想,企业很难做大及做久。关于股权设计,不同的企业需要的资源不同,需要有不同能力的人去实现。现在股权以投入的资金量来定股权分配比例的时代已经过去,无形资产已经大于有形资产,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资,怎样在股权少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控制都可以进行设计。

4.做好执行落地

有了战略,有了模式,有了人,甩开膀子干就行了。干的过程需要设计管理模式及文化模式。手总比头高,再好的战略与商业模式,没有人干出来,没有能力干出来,等于没有战略与模式。执行能力与战略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以上介绍了印刷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致步骤和方法,每一块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新技术构建创新的模式。多采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方式,结合资本运营,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活、凝聚大众智慧,形成内脑与外脑结合、企业与个人协同的局面。只有这样跟着经济、技术、市场趋势走,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客户价值,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我们这一两年抓不住当下这些新机会,企业后续的发展将会更加艰难。

印刷企业走到今天,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会,只要我们有信心,按照商业规律去思维去运作企业,就一定能够取得转型升级的成功。

作者单位:四川出版印刷有限公司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7

舆论与舆论引导

舆论的含义。在当代社会, 人们谈及新闻报道时, 已经不可避免地将“舆论”二字脱口而出。但现实生活中, 人们理解的“舆论”相对单一, 其实, 不管在西方社会抑或是中国, “舆论”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来源。

据史书考证, 在中国古代, “舆”字在春秋末期就已出现, 其含义是一种“车子”, 后来, “舆”字和“人”字连用为“舆人”, 意即造车的人。再后来, 人们常说的“舆人之诵”、“舆人之论”便演变成泛指下等人的广泛议论、下层的普遍意见, 也有“民心所向”的意思。

“舆论”二字, 在西方, 则最早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思想大家卢梭的相关思想。卢梭第一个将“公众”和“观点”合成“公共舆论”, 这一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舆论”概念的初步形成。

李普曼是现代舆论学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 他系统阐释了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要素, 认为舆论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

而现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观点是,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 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 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 以公共事务为指向, 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与评价性等特点。[1]

舆论引导的界定。既然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意见或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 周边有人对其进行干预也就不难想象。这便是人们口中常言的舆论引导。

有学者对“舆论引导”进行了较为精准的定义。“所谓舆论引导, 是指政党、团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程, 构建框架, 提供主流意见, 从而使社会舆论按照预期的方向流动的动态过程。在保持舆论开放性的基本条件下, 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渠道,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2]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的环境与格局

中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的改革,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如此大背景下, 新闻媒介面临的生存环境自然与日俱进。

党报改革、都市报遍地开花、行业报打造专业媒体, 报纸的改革步伐一直紧随着时代的发展脉络没有停歇。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 由于占据着很大比重的受众市场, 其频率、频道专业化与制播分离等议题继续践行而渐趋成熟。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外, 一些新兴媒体的发展势头更是不容小觑, 正在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浪潮。

微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网络应用, 是网络传播过程中发展强劲的一颗“新星”, 在网络舆情来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例。2011年3月23日,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撰写的《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 2007年是“网络公民崛起之年”, 2008年是“网络问政元年”, 2009年是舆情迅猛发展的一年, 2010年则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作为公共事件舆情源头的比例从2009年的1.8%升至9%, 排名第一的传统媒体从2009年的81.8%降至75%。继新闻、论坛之后, 微博成为第三大舆情源。[3]

主流都市报舆论引导的优势。与党报相比, 主流都市报的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变幻多样, 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 有其特殊的优势:一是舆论环境相对更为宽松。在我国, 新闻媒体常被称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表现, 不可遗弃。但是, 跟党报相比, 现今都市报的宣传功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弱化, 新闻选择的自由度更强。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已经成为都市报进行舆论引导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内容与形式不拘一格。几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一家以上的都市报, 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都市报, 在内容与形式的呈现上, 往往较为灵活。例如, 在党报的新闻中, 很多时候的写作手法都相对固定, 但在都市报的传播过程中, 记者依托不同的新闻事件, 采取花样繁多的新闻表达方式却较为常见。

新形势下主流都市报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

城市主流都市报, 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 肩负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这种不可替代作用的原因在于, 主流都市报的舆论引导不仅方式繁多, 还极具特色。

《安徽商报》是安徽省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都市报之一, 在省会合肥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创办于世纪之交的《安徽商报》, 以“好人好报”为镜鉴, 张扬“新锐主流, 人文关怀”的办报理念, 已经迅速成长为安徽省内最具创新精神的一流都市媒体。

每到年终时, 几乎所有报纸都会对过去一年的报道内容与追求进行一定的总结, 本文选取的《安徽商报》2011年终特刊《向新力》就是这样的一份“年度报告”。在这份共16个版的特刊中, 《安徽商报》“2011年度报告”通过“主流”、“问政”、“新锐”、“卓越”、“影像”、“重磅”、“温暖”、“民生”、“互动”等十几个板块, 绘声绘色地回顾了在过去的一年中, 该报呈现给读者的新闻报道。

下面, 以该年终特刊为例, 笔者具体分析目前我国主流都市报进行舆论引导的主要形式:

典型报道。典型报道一直是我国新闻媒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 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老传统, 自然也成为党领导下的媒体进行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在《向新力》特刊中, 典型报道也成为《安徽商报》引导舆论的重要砝码。这主要体现在该份特刊的“温暖”板块中。这其中, 有凭借“以德报德”而感动全国的磨店好人李孝香与刘士圣 (谁说老人扶不起?) , 有挽救了一个少年生命的19岁女服务员刘文秀 (最美姑娘一吻救人) , 有以坚强写就了不屈人生而感动合肥的孟侃 (“插管哥”告别插管) , 以及关于弘扬社会真情的专题策划连续报道“我们不做冷漠路人”。这些鲜活的典型例子, 使人看后心生温暖, 所谓“茫茫人海, 拒绝冷漠”。

舆论监督。大众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 传播的社会功能中,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监视社会环境。而在我国, 加强舆论监督, 也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 甚至还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致力于新闻专业主义之路, 以追求真相为己任”, 一直是一份优秀的报纸所奉行的基本原则。“重磅”是《向新力》特刊里专门针对舆论监督而开设的板块, 如“重磅”两字所言, 里面提及的多个报道也具有沉甸甸的分量。有记者数次暗访婚托与茶托现象, 展现情感荒芜之后的一片乱象 (潜伏“茶托圈”、揭开婚托“画皮”) , 有记者深入调查艺术品拍卖的流拍迷局, 揭开文雅谎言后的贪婪与欺骗 (“流拍迷局”) , 亦有持续揭露一场低价房骗局的重大报道 (房产局“内鬼”) 。主流都市报的舆论监督报道, 不仅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 促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也给在瞬息万变社会中生存的公民以内心的力量。

突发事件报道。对于突发事件, 有专家曾言, 新闻媒体应该尽可能抢占先机, 力争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客观、准确、全面地发布权威信息, 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安徽商报》的“2011年度报告”的“民生”栏目中, 也有鲜活一例。2011年3月16日晚, 当听闻合肥市多个超市抢盐成风时, 该报多名记者集体深入各卖点采访, 第二天采写了《一切都是谣言不必抢购食盐》的报道, 随即被合肥市盐业公司张贴在墙上, 成了“安民告示”。

主题新闻策划。现今的媒介生态环境下, 媒介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同类媒体甚至不同媒体之间进行比拼的关键环节之一。不管是宣传任务还是热点策划, 新闻策划俨然已是主流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也是其创新舆论引导的主要手段。

《安徽商报》年终特刊《向新力》里, 多个关注民生民意、反响较好的新闻策划也位列其中, 成为其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如:渴望帮助每一个该城市的人洞悉点滴改变的策划“守望合肥地铁”, 有关徽商大会的财经专业策划“聚焦天下徽商”, 建党90周年大型视觉主题策划“‘醉’美亲国亲城”, 更有为该报连续帮扶7年的盲童策划的专场钢琴音乐会“听一场爱心的合奏”。这些主题新闻策划, 无不是通过全景呈现的全方位报道, 着力引导读者的价值取向, 从而牢牢地掌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对主流都市报舆论引导的建议

由于主流都市报以其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灵活的内容与形式, 很大程度上抓住了众多市民的眼球, 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通过上述案例, 可以清楚地看到, 主流都市报现今的舆论引导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各个层面都逐步发展至日臻成熟的阶段。但是, 由于政治、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 主流都市报的舆论引导还应进一步完善, 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以尺度得当的报网互动提升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信息交融的时代, 也是信息共享的时代, 主流都市报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站早已有了不可抵挡的势头。在当下中国的特殊语境下, 网站并没有自身的采访权, 新闻几乎全部来源于其他媒体的报道, 因此, 如何利用自身网站甚至其他网络媒体, 形成有效的报网互动机制, 现在看来, 更值得深究。有效的报网互动, 可以充分利用舆论合力, 使舆论引导达到最佳效果。但同时, 近年来, 网络舆情对于生活的影响日益彰显, 在一些负面舆情面前, 过分强调报网互动, 有时可能会引发一些恐慌。这就给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在负面舆情面前有效利用报网互动进行舆论引导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进一步强化“新闻本位”的思想意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早已从“宣传本位”回归至“新闻本位”, 但现今, 并非所有的媒体都遵循此规律。很多时候, 作为市民获取新闻重要途径之一的主流都市报, 也会违背新闻规律, 而滥造一些所谓的“热点”, 造成“轰动效应”, 这一点应该引起媒体人深刻的反思。

总之, 无论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主流都市报舆论引导的目的都是不言自明的。正如《安徽商报》“2011年度报告”的卷首语所言:“我们所有的悲与喜、鼓与呼都在不同的层面指向同一个方向:人的尊严与福祉的增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53-55.[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53-55.

[2]王君超.党报舆论引导的动因及舆论引导价值[OL].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02-18,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51455/146791/8828786.html[2]王君超.党报舆论引导的动因及舆论引导价值[OL].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02-18,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51455/146791/8828786.html

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 篇8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深陷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自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下游的钢铁、电力行业不景气,煤炭销售受阻,对煤炭工业造成冲击;其次是煤炭出口艰难,产能下泄通道受阻;主要的还是我国煤炭行业前景被高估,前期的经济刺激方案使煤炭行业过度扩张,忽略了潜在的危险,造成煤炭行业的危机四伏。

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水电、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新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大也给煤炭行业带来严峻考验。新能源渐成气候,将逐渐蚕食常规能源的领地。2006年至2012年,中国淘汰了8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这些小火电机组都是以煤炭为燃料的。虽然目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不高,但逐年增长,对化石能源的冲击是渐进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已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制造国,2010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高达544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39%。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原煤产量逐年攀升,但增速不断下滑,2008年我国原煤产量为26.2亿吨,同比增长14.25%,到2012年原煤产量增加为36.5亿吨,同比增长3.69%。2013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增速较上年下滑。另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销售收入32404.73亿元,同比减少3.23%;实现利润总额2369.87亿元,同比减少33.34%; 销售利润率比2012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13年我国煤炭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下滑。

目前来看,虽然煤炭将长期保持较高占比,但未来对煤炭的使用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受环保等因素影响,我国能源结构开始调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最大,由于其环保性较差,在加上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的成熟,煤炭消费占比将不断下降,这是大势所趋。所有有人说,中国煤企正面临“内忧”与“外患”并存的困境。

二、煤炭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高能耗行业比重较高,工业经济对电力、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新投产项目中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依然偏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在实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资金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方面,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普遍存在经营效益急剧下滑现象,企业可用资金匮乏;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其发展和膨胀的措施,使这些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等困难局面。此外,政府的节能奖励资金和节能专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炭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积极性。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工艺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

技术瓶颈。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但是国内煤炭产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水平仍然偏低,污染物排放及处理还达不到最好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小型煤炭企业,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解决技术瓶颈,已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管理落后。煤炭企业因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把眼光仅仅放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上,大量开采,超量生产。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较差,尽管资源的潜力巨大,综合利用水平低下。一些煤炭企业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非常严重,成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

竞争严重。虽然我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无序竞争依然存在,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最大的10家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量总和约占当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的2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1家大型私营煤炭公司煤炭年产量约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18%;俄罗斯1大公司产煤占全国的95%;印度1家大公司产煤占全国的77%。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一方面不能形成很好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煤炭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本行业稳定发展。

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建议

第一,加快认识,更新观念。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煤炭企业管理者能够客观把握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但也有一些人对煤炭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管理人员更应该用发展、变化、开放的眼光洞察形势、分析问题,将煤炭企业的发展置于全国甚至全球的范围进行考虑,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不沉湎过去,不空想未来,常思发展之策,善谋经营之道,持之以恒真抓实干,以观念的更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二,资源整合,跨越发展。在市场经济初期,煤炭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和国家政策进行创业投资,循序渐进,滚动发展。这种单纯靠自我积累式的发展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事实上,最近几年煤炭企业开始重视资本扩张战略,通过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引进投资、上市等办法,占有更多经济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企业跨越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下一步,要继续“走出去”战略,进行资源整合和企业并购,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第三,产业转型,发展提速。在产业定位上,应向“煤炭支撑非煤、非煤反哺煤炭”的转型。煤炭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必须“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构建煤电、煤焦、煤化工等产业链,使非煤产业成为煤炭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重要支撑。应当把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推进煤炭深加工,以煤为基,大力发展非煤产业作为转型的方向。煤炭的产业链很多,如煤—电—高能载体产业链,煤—焦(气)—化产业链,煤—油—化产业链,煤—路—港—航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以煤炭产业为龙头,电力、焦炭化工、建材建筑、机电修造、商贸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9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是从2006年开始,人类社会都逐渐从信息时代过渡到了转折时代;从我国经济发展层面来看:经济的发展已经从扩大数量为主(讲究GDP)过渡到压数提质的一个阶段,比方说压缩或输出过剩产能、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单纯以物质指数衡量转变为以幸福指数来衡量;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企业需顺应社会发展及国家改革大势,在创新和稳定的选择中做出平衡、在扩张中收缩。

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国家四万亿投资刺激市场起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011年末达到18.40%,在这之后增长率迅速下降,2013年末仅10%左右。由此可见,国家四万亿刺激计划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急速刺激效果在2013年末基本结束,从2014年开始,国家层面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一些将会控制在7%左右。根据国家统计网所查数据分析,2009年~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利润情况见表1、表2。

同样的,建筑企业不管是利润总额的增长还是单位利润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均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相同(需考虑建筑投入的延后反映作用)。但是反映在建筑从业人员单人利润增长率上则有明显的不同,随着建筑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单人利润增长率也有着较大的波动,但总体呈迅速下降态势。

可以看出,建筑企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智力密集型的管理型企业仍然很少,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通过并购、合并、联合成立的企业拥有高资质,可是在管理水平上未见提高,本质上也不占有专有技术或核心技术,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只得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形成全行业的过度竞争形势,从2009年至2014年,建筑企业数量增加了一万多个,但按建筑企业数量计算的单位利润增长率却在下降。

二、建筑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

1. 建筑市场竞争极不规范

(1)“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接工程”被业内人士称作“架在建筑施工企业脖子上的三把刀”。大批建筑企业资金极度紧张,再生产难以为继。这不仅造成了有序的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还将势必导致企业无利润,无科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

(2)业务萎缩,同质化竞争严重,需要找寻企业新的增长点:在建筑市场相对萎缩的状况下,企业的业务来源本来就不多了,并且由于建筑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相互低价竞争以谋得生存空间,但其结果确不得而知,企业效益低下,在某些有难度的项目上甚至还要亏本,或者由于企业支大于收,资金来源不足,资金链断裂,造成无法履行工程合同,企业从而陷入困境。

2. 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

有的地方甚至明文规定禁止外地建筑队伍参加本地招投标;招投标制度没有得到完全的执行,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干预工程招标,私下认定中标者,实行“暗箱操作”;最终出现了中国建筑领域司空见惯的优不胜、劣不败的现象。

3. 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这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3年以来,随着国家四万亿刺激计划效果的减弱,建筑市场的扩张速度迅速减慢,各施工企业闲置的机械设备表明建筑市场在萎缩,与建筑市场容量相比,建筑队伍总量(建筑企业数量)已经严重过剩。建筑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民经济投资的需求,高增长之后的“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速度上,建筑业产值从“十一五”的年均增长20%以上(22.7%),下降到现在的10%-15%,建筑业尝到了前期投资拉动政策的甜头,现在到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建筑业从高速增长转到了中高速增长;二是在结构上,经济增长放缓倒逼建筑业不断调整和转型,生产方式正在变革,新型建筑工业化逐步兴起,建筑业产业结构将加快优化升级;三是在动力上,受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影响,依赖低要素成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技术创新将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建筑业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们要正确把握建筑业新常态的特征,积极应对、主动适应,使建筑业的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注:本表中2014年度利润总额为预估

4. 建筑市场的相对萎缩

(1)从1998年房改开始,中国建筑业一直高速发展,但从2013年开始,有迹象表明建筑市场需求萎缩,供大于求,建筑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大缩小,到2015年,本人所在地级市有近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注销,许多设计院的业务不足,员工处于一个半休息的状态,很多建筑设备闲置在空地和库房中,企业招聘信息中涉及建筑业人员的招聘信息相比以前是少之又少。这一些想必只要是建筑企业的相关人员都可以感受得到。2015年12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之一就是化解房地产库存,这对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大利空,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在住房这一块市场容量会迅速缩小,发展速度有可能会趋向于零。

(2)国家政策导向,企业需要整合资源:2015年1月1日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建筑企业进入的门槛,减轻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这是国家层面对建筑企业的减负,建筑企业应当把握这一良机,把企业自身的各项目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横向进行资源整合,还可以纵向进行资源整合,依前所述,以低的成本进行优势整合后加大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效应,增加企业效益。建筑企业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鱼吃小鱼的情况会屡屡出现,建筑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是一个总的趋势。

5. 建筑企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1)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建设资金的缺口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程建设呈现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建筑规模较大的单体工程和具有综合使用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物,几万平方米的建筑比比皆是,十万平米以上的建筑也不少。这些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工程建设中可以会出现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造成工程建设过程中停建或缓建,使得出现一些社会矛盾。

(2)项目技术越来越复杂,综合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超高层、大跨度、多功能的建筑层出不穷,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普及快而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性况下,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和缩减了施工工期,为投资者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环保建筑、智慧建筑的推广和发展让建筑企业有了新经济增长点。

(3)业主方面对的协调方越来越多,其面对风险大:在建筑市场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业主方长期维系其技术团队的成本较高,而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的实施对业主方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风险,因为工程项目越大,综合度越高,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就越多,业主方如果不是连续建设,则其对政策、技术的敏感性减弱,对成本的把控存在风险。在工程项目实施工过程中,业主方要不断地和各方谈判,和政府谈、和咨询公司谈、和设计公司谈、和施工单位谈、和材料供应商谈,缺少了连续建设的优势后,在与各方的谈判中处于劣势,业主方要承担的管理风险大。

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在上述情况下,建筑企业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创新从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呢?建筑企业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筑企业必然会面临退出市场、保守稳定现有局面、升级变革创新三个出处。个人以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三-五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企业会退出,这个退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或者成为僵尸企业,因为供给侧过剩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严重问题;选择前述其二的建筑企业仍然是与政府国计民生支出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以及传统建筑行业一些延续业务,这部分企业仍有业务来源,这也是一个行业传承延续的动力源泉;选择其三的建筑企业基本是面对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其自身有愿景、有资金,这部分企业将会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对产品进行升级、对产能进行输出,这些企业需进行以下两个方向变革。

1. 产业链纵向整合

整合上下游产业,从设计、施工到维护,从分散分阶段供应材料、服务、半成品到提供完整的产品、完整的标准及服务,熟悉把握国家方针、政策,创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提供给业主一个完整功能的产品进行选择,方能在新形势下生存下去并迎来发展;例如:某企业研发有污水处理站场这个产品,按污水处理规模分为不同的产品型号,标好工期、价格、用地等各项参数,这样建设方可以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直接进行规划和选择就可以了,工程建设的分阶段进行变成了简单选择。

2. 产业链横向联合

面对这么一个大形势,建筑企业应进行整合和转变。而在这个时期进行整合第一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整合方式可采取横向整合,即联合拥有不同资质的同级别企业组成新的具有较多资质的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可以消减冗员、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互通信息、降低管理成本,使得老企业抱团取暖,新企业轻装上阵,重新启航;第二可以以低的价格获取到必须的先进技术和优质人力资源,第三可以形成区域和行业的品牌效应。

3. 创新产品

推出能引领未来建筑发展导向的产品,提升人与建筑的融合,跨行业合作推出新的产品,对建筑产品进行质的提升。例如:与通讯行业合作推出引导信息潮流的智慧建筑;各类EPC工程的实施(远大“小天城”19天建成57层、上海10幢3D打印建筑交付使用仅用24小时等等)。

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应对措施

1. 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1)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导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中国再次召开最高级别的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的名称也由37年前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汇总说就是要提供给国民一个更加优质的建筑、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一个更高的幸福指数。这是对建筑企业的一个大利好,企业在这个时期应顺应趋势,进行转变、进行创新、进行升级。

(2)聚合资源,打造新型建筑实例,丰富企业底蕴,跨界整合发展。

(3)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十大重点推广技术主要包括以下范围集成住宅、主体结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整体家居厨卫、现代建筑节能及新型建材、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空气净化新风置换、暖通空调及新能源、现代建筑装备设施、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长沙两型住宅产业化可实现节水80%、节能70%、节时70%、节材20%。以建设一栋30层精装修住宅为例,工业化建筑方式从动工到交付最快只需10个月,而传统建筑方式至少需要24至30个月。

2. 提高企业竞争力

(1)建筑企业提质升级,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从规划到设计、从材料生产到供应、从局部到整体,做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有实力进行项目融资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利润来源。

(2)采用全新的管理技术手段:传统的建筑数字化技术主要局限于计算机辅助绘图功能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设计者提高设计的创造性,真正地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两个阶段对建筑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发展成熟则是推动建筑企业变革的催化剂,它的运用可以根据业主方的需要进行量身定作,而且可以让业主变得更明白,实现可见即可得,让工程项目的策划、决策、实施、运营管理各个阶段统一框架,统一数据,提高各个阶段决策的可靠度,降低了风险,让成本可控。

(3)加大对四新的研发投入,扩大对四新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熟悉国家相关政策,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加客户的依赖度,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空间,获取较高的利润来源。

(4)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一体现在管理效率的提高,通过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投入,让日常管理中各种文档的处理速度相比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且查询获取的难度变小;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体现在管理方法的完善,在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管理不足的地方企业会主动完善,并且在现在信息社会中,使得企业想要了解或者获取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加以消化吸收为己用变得相当容易;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体现在管理结构的优化上,直线制、职能制、矩阵制、直线职能制以及事业部制这五种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和项目上单一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使企业管理结构相对明晰,管理流程明确,职能清楚,这也是管理效率提高的一个基础。

(5)提高人员素质:人员素质的提高包括企业决策层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普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企业人员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道德伦理素质、心理人格素质、基础知识素质)、专业素质(对企业的专注、企业管理知识要求、企业管理技能要求)。在不断的社会竞争、企业发展和新老交替过程中,优胜劣汰,企业人员素质连续提高,以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参与以及实施。

五、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需注意事项

1. 有效地进行成本的控制

建筑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后提供完整建筑产品,其一可以通过整体设计达到较为明确工程建设成本,缩小工程估算与实际成本间的差距,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其二可以通过加快建设过程,节省管理成本;其三在实施工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系统性的管理措施达到尽可能地减少计划外支出的目的;其四可预先计划支出时间点,从而在与业主的工程合同洽谈过程中把握先机,减少企业资金成本及财务成本,其五做好建筑企业营改增机制下的合理税务筹划,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2. 加快建筑工业化生产

建筑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建筑企业提供完整产品及完整相关标准,可以使建筑行业朝着建筑工业化生产迈进一大步。

3. 完善项目融资机制

建筑企业提供完整建筑产品即意味着企业本身对建筑产品成本的可控,企业可以通过完整的财务数据进行项目融资而非是建筑企业贷款,使企业同时操作多个项目或者大型项目变得相对容易。

4. 促进相关技术及产业更新换代,进行可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朝着提供完成产品、完整标准及相关服务的方向发展,必然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技术层次进行整合与升级。建筑工业化生产也必然会导致上下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改善建筑工人工作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工地附近居民的影响。

六、结语

在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各个行业、企业都要面对新的形势,不进则退。在建筑企业经过一轮扩张后必然会面临一轮紧缩。如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生存、发展并且进化是我们每个建筑从业人员都在思考的问题,建筑企业如能朝着工业企业提供标准化产品的方向发展,则企业就能在一个战略的高度顺应市场需求,就可能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就可能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以上就是个人对建筑企业转型的一点思考,有许多思虑不足之处,诚请大家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夏自钊.去产能的大逻辑[J].决策,2016,(2):18-20.

[2]史蒂芬﹒罗奇.中国的宏观分化[J].财经,2015,4(49):73.

[3]刘圣香,刘芳芳.浙江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5,(2):84-87.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10

一、当前煤炭贸易面临的煤炭市场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贸易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但至2013年,我国煤炭市场呈现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煤炭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中途出现小幅回升,但在市场需求增幅回落、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影响范围扩大和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与历史包袱较重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煤炭贸易企业经济大幅下滑,交易疲软,库存积压较严重,整体销售价格持续下滑,不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前,煤炭市场仍然延续了2013年的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且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1、产量增速下滑。至 2013 年,全国煤炭产量已从前10 年年均增加 2 亿吨,首次降至 5000 万吨以下。

2、消费增幅回落。至 2013 年,全国煤炭消费增幅已由前 10 年年均增长 9%左右下降到 4%以下。

3、库存处于高位。至 2013 年底,煤炭企业存煤同比增加了 70 万吨;重点发电企业存煤同比增长 0.6%。

4、净进口继续增加。我国自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煤炭进口量已经连续5年实现大幅或较大幅度增长,年增幅分别为225%、39.3%、20.4%、29.7%和10.9%。

5、价格大幅下滑。从全国来看,由于煤炭市场疲软,严重供过于求,煤炭生产地、中转地、消费地的煤炭交易价格下滑幅度均很大。2013年全国煤炭价格比2012年高点下降41.2点。

6、市场景气指数持续下降。由于市场疲软,煤炭需求量、产销量、铁路和港口转运量增速下滑,净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带来全社会库存和企业应收账款继续增加、煤炭价格指数和市场景气指数大幅下滑,出现了部分煤企停产或限产的情况。2013年全国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7.03%,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3.7%。

二、煤炭贸易企业面临的困难

1、煤炭需求增幅减速。从全国煤炭消耗量看,虽然整体上消费量在增加,但由于经济形势不乐观,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特别是在我国,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煤炭贸易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以上行业。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3.7%,较前10年年均9%的增长率,增幅有所减速。

(1)电力行业耗煤增幅减少。目前,由于新能源发展加速,火电投资连续下降,新增火电装机减少。虽然长期看,全社会用电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火电还有发展潜力。但火电受节能减排制约,投资占比已越来越少。2011年火电投资仅为2005年的46.4%,同比锐减26%;2012年同比下降13.23%,延续下降态势。2012年电煤需求同比增长2.5%,增幅回落8个百分点;2013年电煤新增需求持续下降。

(2)钢铁市场不景气,需求增幅回落。2012年钢铁行业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库存高企、资金短缺、销路不畅,停产、改行、歇业现象持续不断。尤其在当今房地产调控持续、基建规模难以持续维持的情况下,钢铁行业供需形势更难改观。冶金行业持续恶化的需求不足,进一步减少了煤炭消费量。2012年前11个月,钢铁行业耗煤同比增长4.8%,增幅回落了0.7%。

(3)建材化工需求疲软。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建材行业需求增速趋缓,水泥产需量增速回落,导致耗煤增幅缩小。国内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煤焦化行业技术逐渐成熟,但因低碳要求和环保压力加大,化工行业发展缓慢,煤炭需求回落。2012年,建材行业耗煤同比增长8.5%,增幅与2011年同比持平,化工行业耗煤同比增长11%,增幅回落1.8%。

2、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在市场化情况下,贸易类企业要想取得主动权,就必须拥有资源优势、价格优势或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等。煤炭贸易是经营者通过煤炭收购、转卖,从中赚取价差,实现盈利的经营活动,煤炭贸易企业作为中间商,两头受压,竞争压力空前巨大。

(1)无优质资源。面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低迷,国家节能环保更高要求的严峻形势,各大煤炭生产企业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立了内部营销机构,并加强产销合作,牢牢把控优质资源,对于纯贸易企业来说,获得优质资源困难重重。

(2)无价格优势。一方面,国内各煤炭生产企业可“以销定产”,同时内部机构对于市场信息掌握充分,对于市场变化反应灵敏,可合理控制使成本更低,而煤炭贸易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关键信息无法及时掌握,同时在煤炭采购、运输等环节上增加了成本,导致在煤价竞争上不占优势;另一方面,优质低价的进口煤不断输入,增加了竞争对手。

(3)无市场优势。在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各大火电厂为降低用煤成本,纷纷和相应大型煤矿、煤炭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掌控了大量老用户资源,信用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新用户资源。在当前用户掌握主动权的形势下,煤炭贸易企业虽然拥有部分老用户资源,但关系维护较难,且很难挖掘优质新用户资源。

3、面临各类风险。贸易企业是通过商品进销差价实现价值,借助内部管理制度控制销售、管理、资金等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煤炭贸易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发展,面临各类风险。

(1)资金风险。煤炭贸易是大宗散装交易,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在市场需求放缓、货款回笼缓慢的情况下,煤源企业一般要求现汇预付,部分煤矿甚至要求先押部分煤款,占用贸易企业资金情况较普遍。而用煤单位一般要求货到验收合格后付款或规定一定时间为结算期限。正常情况下,大型用煤单位,如电厂、钢厂基本都是国企,处于强势地位,账期长短难以控制。以发电厂为例,一般情况下可正常结算,但其资金充裕时可三个月清账、资金紧张时甚至三年都不结算。贸易企业隐含较大的资金风险。

(2)价格风险。贸易企业不是最终煤炭用户,且煤质受运输、仓储、季节、气候的影响,容易使交易双方产生质量异议,引发价格下跌风险。以一笔5200大卡的原煤生意为例,在矿区坑口价为350元 / 吨,经过煤场洗选后结算价为550元 / 吨,扣除铁路运费100元 / 吨后,每吨能赚约100元,但扣除各种中间环节支出,如拉煤人工服务费、铁路车皮调度费、点装费等费用后,利润仅剩10~20元 / 吨。若出现煤质不符或不满足用户要求等问题,则很容易导致价格下降甚至倒挂。

(3)运输风险。铁路运力紧张时,运输难以保证,各种原因会导致无法按时交货,若耽搁用户用煤,用户追究责任,煤贸企业将面临赔偿。据有关铁路货运内情人士介绍,我国既有铁路运力已趋于饱和,目前实现运力增长的方式,大多是通过提高货运列车运行速度,缩短货运列车的发车间距,加开对次货运列车以及超载实现的。

(4)决策风险。由于煤炭销售具有一定季节性,供需旺季煤炭产品流转快,而淡季容易出现囤货挤压流动资金的情况,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且煤价受下游需求影响较明显,若电力、钢铁对煤炭需求减缓,则煤价降低。经营者在决策时若对市场形势把握不准,则会导致决策失误风险。

三、煤炭贸易企业应对策略

2014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7.5%左右的增速,全国煤炭需求仍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但受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因素影响,煤炭产能过剩的现状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且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影响,进口煤仍占据了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煤炭市场仍然面临着很多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煤炭贸易企业将继续面临较大困难,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才是有效策略。

1、积极开拓上下游市场。煤贸企业处于市场中间环节,上下游市场是立足之本,抢占有利的上下游市场对于企业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1)加强研究,掌握市场需求。当前,国家严控劣质进口煤,这为国内优质煤腾出了市场空间。煤贸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期,从上游市场采购优质煤炭。同时要准确把握不同的用户对煤质有不同的要求,高煤质不等于一味强调发热量。尤其是火电企业新机组或经技术改造后的老机组,对煤质衡量的指标有了变化。煤贸企业也可发展配煤,按电厂、工业用户要求配制相应标准的煤炭,有利于电厂直接接收使用,从而打开销售市场,在煤炭贸易中取得主动。

(2)加强与上游市场合作,获得有利资源。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煤炭企业的合资、合作,获得更多优质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煤贸企业通过与煤矿开展战略合作,既可以获得稳定煤炭货源,又能有效降低上游资源成本,还能共同分担市场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

(3)加大与下游用户合作,获得有利市场。通过投资参股下游用户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如与各大燃煤电厂、炼钢、建材等工业企业合作,签订供货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2、做实做优煤炭产业。尽管煤炭企业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但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煤炭贸易企业要推进煤炭产业建设,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煤炭贸易转型。

(1)发展煤炭交易中心。煤炭行业正面临市场化的大变革,煤炭的交易开始走向全面的市场化,在当下成立煤炭交易中心,符合市场及国家政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煤炭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贸易。例如,可依托国家“北煤南运”大通道(蒙华铁路)建设机遇,大力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发展煤炭物流港口,建成煤炭交易中心,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供货商和客户的需求,又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政策共享,增强贸易企业实力。

(2)发展煤炭深加工,延伸煤炭产业链。煤炭经过深加工,大大提高了煤炭及附属产品的价值,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率。在煤价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发展新型煤化工可拓宽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产品附加值,可投资或参股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项目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3)积极参与煤炭期货市场。我国动力煤期货的上市,补充了现货市场功能的不足,使煤炭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同时,期货交易的引入,将对煤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求间的力量均衡带来影响。贸易企业要积极参与煤炭期货交易,将现货、期货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煤炭价格波动导致的利润下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3、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世界一流的贸易企业必须要有顶级的营销策略和团队。煤炭贸易企业应研究和调整煤炭销售战略,学习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煤炭能源企业营销策略中适宜的部分,同时结合企业定位和发展规划,及时调整销售结构,拓展煤炭销售网络,增强自身实力。

(1)制定合理目标。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煤炭销售受整体经济下滑的影响较大,因此煤炭贸易企业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行业现状,结合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各种不利因素对企业经营的持续影响,提高前瞻性和预见力,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企业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目标的控制和考核,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2)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大对营销人员业务培训,使其能熟练运用《合同法》、《煤炭法》等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减少煤炭购销中的盲点和漏洞。同时,业务人员还应当加强各项新旧制度、政策等学习,避免因地域法规不同给企业造成损失。

(3)探索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经验表明,员工持股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企业活力。通过鼓励员工持股,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更高效益。此外,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充分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调动各级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如加大回款考核力度,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分解指标,加强考核,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回款积极性。

(4)积极探索非煤业务。未来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诸多煤贸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机,与其被市场兼并淘汰,不如主动开辟新的业务。煤炭银行的建设便是企业转型的重要标志,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涉足非煤业务,如物流交通、光伏风电、金融等产业的机遇已经显现出来,参股相关公司或能尽快走出泥沼。

4、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煤贸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不可避免,要通过强化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各方面管理,明确全员职责,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企业在煤炭购销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

(1)避免交易风险。由于煤炭贸易环节多、数量大、交易金额大,而社会上又充斥着各种大小规模的煤炭贸易企业,其自有资金量与本身履约能力不匹配,导致合同无法执行,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企业要重点选择一些证照齐全、有实力的煤炭生产企业和一些信誉好的最终煤炭用户作为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在日常的业务中补充完善上游供货企业和下游用户企业的资信档案,设定未来质量、数量、价格交易目标,避免交易风险。如煤炭贸易企业在与上游供货商和下游企业签订合同时,可约定相应煤质要求,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货到验收合格后支付余款,以避免上游供货商出现煤种不符、以次充好、数量短缺等风险。

(2)加强合同管理。高质量的购销合同是保证煤炭商贸企业正常业务开展,提高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审查资质是否真实、有效、齐全,考察其规模、信誉、履约能力。二是审查合同各项条款是否齐备,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三是规范合同审批流程,建立多级会签制度,形成相互制约、防范风险的机制。如财务部门接到合同后,要在充分考虑亏吨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单笔业务的毛利率,符合要求再签批。

(3)强化资金管理。企业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但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有限,这样就产生了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企业要强化资金管理,管好用好资金,一方面要及时组织货款回笼,督促销售部门及时结算,避免形成呆账坏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运转;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地调配资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考虑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资金效益与资金风险之间的关系。

(4)避免物流风险。运输环节出差错或涨价也会加重企业的成本,煤炭贸易企业要加强与铁路货运公司、汽运公司、水运公司等物流公司合作,充分了解当时运力情况和价格等信息,便于及时应对。如不能按时交货,则可能面临违约;物流涨价,则会直接增加贸易成本。

总之,面对当前煤炭市场低迷,外部多变的环境,煤炭贸易企业要理性分析当前煤炭市场形势,积极主动应对困难和挑战,明确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坚持不懈地推动煤炭贸易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成功转型升级。

摘要:在全球经济放缓、企业成本持续上升、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紧逼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煤炭贸易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疲软、供过于求、风险增多等巨大压力。本文在分析当前煤炭市场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煤炭贸易企业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未来企业应对策略和发展转型之路。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新形势;转型

一、知识技能教育向情感教育转型

高校音乐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过度重视“量化”的知识技能积累,忽视了在艺术实践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所产生的创新思维和情感沟通,所以音乐教育的脚步仍然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教育观念的层面上,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知识僵硬化、技能匠化、模仿多创新少、过于单一、口传大于心授。想要高校音乐教育能更好更快的转型,必须要打破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及时接轨,把音乐教育向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综合、创造性的情感教育、价值体验的方向转型。

高校音乐教育的转型首先要注重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双方互动的创作性过程,积极鼓励音乐创作性思维,以此来提升它在音乐教学与艺术实践中的地位。创作性思维是人们意识中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创造空间,让学生用创作性的意识贯穿自身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之中,要多鼓励学生无拘无束的自行处理演绎,因为二度创作的过程是具有即兴改变的意义。其次高校音乐教育要注重创造性情感教育向内动力审美的转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要重视提高创作音乐美的能力,不断提升欣赏和品鉴音乐的能力,当然转型的过程需要通过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改革。教师只有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主动积极的走进音乐、接受音乐,才能进一步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发挥教师在音乐传授过程中的最大动力,要让创新思维、审美能力作为音乐基本功的重要部分进行培养,让学生在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中充分的感知音乐的情感体验。第三还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发挥。创新意识是建立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素养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创新意识发挥之前要保证学生具有消化音乐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实用性、记忆性,只有掌握了技术理论知识,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深刻理解。

二、从西方化教学模式向多元并举方向转型

高校的音乐教学是建立在西化的基础上,我们从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就能清晰可见,从而确立了西方在国内的话语权,由于音乐教育的基底西化,破坏力多元文化的本质,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对价值取向上失去平等性。现如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母语回归的视角上,突破全盘西化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技术和理论,从而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格局,主力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差异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音乐的共同基础,使得多元教学在高校乐坛上获得并举。要突破西方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具备多元性,必须彻头彻尾告别我国师生对中国乐理不识、不懂的现状,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上把握两种不同形态的音乐知识教授,培养双方的综合多元乐感,用多元兼收的理念改革高校音乐课程,广泛涉猎我国以及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继承前人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极大的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创作跨世界的多元并举的音乐教育环境,用多元的精神理念和思维,来改变高校音乐教育中单一的全盘西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合理的高校音乐课程体系。

三、从匠化教学方式向艺文并举的方向转型

艺文并举中的“艺”是指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手段、能力和知识,“文”是音乐的人文知识和姊妹艺术。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中,长期以来都是急功近利,更多时候是重技轻艺、重技轻文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艺文分离,也就是现存的匠化教学模式,要改变现状必须达到艺文并举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进行转型,一是关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文化,深度挖掘音乐课程和非音乐接触中的内蕴文化。二是建立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文理念,突破匠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扭转知识结构上的失衡现象,对学生的培养要协调发展。四是改变高校现有的教学指导思想中“艺”与“技”的关系,不仅要注重音乐技术的表现作用,还要注重音乐理论成果对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五是精英教学定位的改革,不仅要在学习内容上越学越专,还要对课程越分越细。六是改变非艺术化和素质化的音乐教学现状,从不同视角制定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四、从共性化教学观念向个性化方向转型

高校音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单一共性化的音乐教育观念而言,只重视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一部分会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大部分都是以灌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不论从音乐课程设置上还是教学大纲的确定上很少凸显学生个性的内容,这样的教育现象是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阻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所以必须要把课堂的中心转移,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之上,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把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放在中心位置,对于课程的设置,也要有不同类型课程的编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要与课程设置相协调。教学内容要突破他人的知识和经验范畴,与具有个性特征的课外音乐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和非专业的个性经验和生活运用到教学之中,从而促进高校音乐课程内容向生活实践回归。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对其全盘接受,高校的音乐教育忽视了教育过程中“育人”的理解和借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应该贯穿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始终,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对音乐艺术学习的手段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润明.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梁丽.音乐发展与高校音乐教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

[3]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论文 篇12

一、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转型的客观必然性

1. 从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 看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科研事业单位一方面要做好科研及管理工作, 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要积极进入市场, 提供科技咨询、服务, 创办经济实体, 把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这要求会计不仅要核算预算资金的运动及其结果, 还要核算经营资金运动的情况及其结果。

(2) 资金来源构成的广泛性。当前, 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事业费投入、科研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仍然存在。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 技术咨询、服务的有偿性和科研成果的推广,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科研管理的支出, 经营收益成为单位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资金来源的其他渠道包括租赁收入、利息收入等。

(3) 资金管理的差异性。资金来源构成的广泛性决定了科研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差异性。从管理内容上, 国家拨入资金侧重于资金控制、内部挖潜和计划执行, 有效的编制和执行单位部门预算, 避免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 提高拨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科研单位会计工作的重点。而科技开发资金侧重于资金投入、预测决策、成本控制、审计监督等, 会计工作由单纯的预算会计核算拓展到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等多领域。

(4) 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科研单位国有资产具有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目的的服务性、资金来源的非直接性等特征, 维护单位国有资产的权益,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当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以及与外单位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 必然对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 这在客观上要求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使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2. 从目前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现状, 看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与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一是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 为财政、税务和上级部门服务得多, 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考虑得少。二是财会工作的中心地位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财会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原始功能上, 重核算、轻管理, 导致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三是财会人员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由于财会人员受思维惯性影响, 执行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与实际脱离, 造成了财会工作面临的压力和矛盾增加, 财会管理难以深入局面。

二、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转型的要求和措施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主要为外部服务转变为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 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 以财务管理为手段, 全面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1. 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 是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其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

(1) 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科研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 财会工作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效益观念, 一切财会活动都应建立在效益这个基础上, 积极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新方法。

(2) 树立市场观念。科研事业单位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没有市场, 也就没有效益可言。因此, 财会工作不但要有效益观念, 更要有市场观念, 财会部门的理财视野不能局限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 更要着眼于市场这个大局, 根据市场信息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理财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科研事业单位产品竞争能力和科研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3) 树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因此, 财会工作必须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 更要熟悉和运用其他经济法规, 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确保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2.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

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 没有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 财会工作指导思想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1) 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决策转移。多年的实践证明, 决策的正确与否, 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科研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 必须积极全面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投资决策, 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生产决策, 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 为科研事业单位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营销决策, 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 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分配决策, 正确处理好国家、科研事业单位、职工三者利益关系。

(2) 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 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搞好市场预测, 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同时根据市场预测情况, 利用现代管理方法, 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事中控制, 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 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 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 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 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3) 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 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 认为只要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 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财务管理为手段, 全面地积极地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 把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从而更好地为科研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突破, 财会工作的重点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建立和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强化财务预算的规划和约束功能, 既适应了“转型”后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事业单位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财务预算是一项包括多种不同事项预算所组成的财务指标体系, 它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财务管理方法。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反馈、控制、奖惩等系统工作来规范和矫正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 把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以平衡求发展, 向管理要效益, 求得科研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科学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的其他各类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财务预算有序地展开。财务预算较之传统的财务计划管理模式, 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 一是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 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销售预测, 是按目标利润一销售一生产次序编制的, 体现了从市场到销售到生产的现代科研事业单位经营策略。二是更加突出资金管理。在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 通过充分考虑科研事业单位筹资成本和偿债能力, 分析影响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因素, 决定筹资渠道, 编制出现金预算, 实现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平衡。三是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 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对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一些指标值保留了一定的弹性。因此, 淡化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 防止了预算流于形式和调整频繁而导致其失去严肃性的缺陷, 体现了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 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 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 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 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 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上一篇:水运管理平台下一篇:经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