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行动

2024-11-27

学生自主行动(精选3篇)

学生自主行动 篇1

教师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即教师自主的学习过程。从关注“教师发展的外在教导性”转向强调“教师发展的内在自主性”,才能实现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自为性。教师在自主发展上如何实践有良好效果的行动学习呢?

一、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素质现代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教育的自主发展也称主体性发展,是指作为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表现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

教师自主发展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发展要依赖外部环境。自主发展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学习者,是基于工作现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决定和自我评价的自觉主动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学习。

二、行动学习的内容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管理学家雷格·瑞文斯教授在《发展高校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行动学习理论用公式表示为:。其中学习(能力)、结构化知识、Q=质疑能力。P代表的结构化知识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在不确定环境下,提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是行动学习的直接目标。只有将结构化的知识与质疑结合起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后人在瑞文斯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马夸特在公式中加入“实施G”,戴维在公式中加入文化“I”。由于行动学习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反思和体验,强调团体合作和交流对话,因此行动学习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在教师培训中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行动学习的方法

行动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努力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找出行动的动机和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1. 成立小组。

行动学习首先强调行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选择目标创建解决方案,组建多样化的小组。

2. 问题导向。

问题必须是与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列出行动计划,由问题陈述者采取行动。

3. 主体介入。

行动学习属于体验式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行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参与小组的学习者必须主动在思维、情感、行动的深度上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4. 反思质疑。

这是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者通过对过去行动和经验的反思,提出问题,形成建设性意见。

5. 团队合作。

强调行动学习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学习小组具有学习交流、激发思考、澄清问题、提供支持和批评意见等多种功能。

6. 专家引领。

以“争议问题”为载体,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结构化的深度团队对话,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有新的指导方案提出为止。

四、行动学习的功用

首先,有助于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反思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观念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反思意识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从以往经验中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反思意识就能得以唤醒与形成。

其次,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教师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师已有的教育实践中,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的。行动学习把个体的直接工作体验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使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

最后,有助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教师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应是学习型学校。其特点一是相互支援和帮助;二是分享价值观与愿景;三是集体学习与实践;四是提供支援性条件;五是分享实践经验。在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可能性源泉,通过对话和共同探究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五、行动学习的实现

首先,明确行动学习的动机是内驱力。行动学习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只有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行动学习小组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安全、可靠的环境氛围并形成组织文化。

最后,建立激励发展的教师评价。教师个人由于教育经历、实践经验、能力倾向、人个特点等差异,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速度、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学校要淡化对“当事者”行为的全面的评判,做到“对事不对人”,要从表扬、鼓励出发,构建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

学生自主行动 篇2

(2008—2012)

根据《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6号)的部署和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为目标,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湖州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科技强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从2007年的2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5亿元,增长111%。R&D(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市本级和各县(区)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5%和4%以上。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1.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万人,增长130%。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8000人年。引进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50名左右。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306件和48件提高到2012年的650件和100件,分别增长112%和108%。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190亿元增加到400亿元以上,增长11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00亿元,增长102%。

六是科技强县区数量翻番。全市科技强县(区)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2年的4个以上,建成科技强市。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着力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其中3个以上产业年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以高新技术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以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效率,以节能环保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生态成本。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生物与新医药、制造业信息化、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5300”、科技型小巨人企业“5100”、高新技术产业领航企业“520”、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35”培育计划,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湖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经委牵头,市信息化办、市外经贸局、市统计局、湖州开发区管委会、市国土资源局等参与)。

2.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1381行动计划”。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家以上。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等5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和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花卉苗木等8个传统农业产业。加快种子种苗基地和各类农业生态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深入开展科技示范县、镇、村、户的建设(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办、市林业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3.着力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多媒体软件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发展动漫产业,力争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委、市文广新局、市外经贸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旅游局、市统计局、市民政局等参与)。

(二)大力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科技攻关。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资源化的关键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由市经委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市循环经济科技攻关。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2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市环保局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委、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科技攻关。攻克一批疾病防治、医疗保健、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全民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三)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湖州师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湖州师院建设成为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支持湖州高职院提档升级,跻身全国高职院先进行列,支持省淡水所等科研院所努力发展成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由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等参与)。

2.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信息化办、市农业局等参与)。

3.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等参与)。

4.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科技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教育局、市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四)大力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家。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达到4200件和2600件,专利实施率达到60%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12000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经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贸粮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使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0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 5个;培育10 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由市质量技监局牵头,市经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建设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浙江名牌产品160个;驰名商标60 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个;省著名商标180件、专业商标品

牌基地 6个(由市经委会同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外经贸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五)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2-3家、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达到100家;力争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2家;引进3-5家知名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中心和创新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争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6家,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0家;扶持6家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南太湖科创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若干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湖州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实验平台和湖州蚕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由市科技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委、湖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参与)。

(六)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围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引进“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海外归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启动实施千名研究开发骨干培养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0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骨干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努力培养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400人(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启动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名左右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创业园区、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壮大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由市经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局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高级技师、技工、农民技术员等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 3万人(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4.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市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要开设专栏、专版宣传科技,着力提高全体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到2012年,全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左右,全社会用于科普活动经费人均达到1.2元(由市科技局会同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湖州日报社、湖州广电总台等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政策法规落实,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抓好国家、省科技法律法规和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008〕2号)和《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008〕3号)。重点落实好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强市县(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会同市财政局牵头,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事局等参与)

(二)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知识产权等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入分配政策,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等参与)

(三)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集聚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市科技局与县区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市县(区)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全面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等参与)

(四)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由市财政局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

(五)加强金融扶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尽快建立湖州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到2012年各县(区)至少建立1家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的力度,对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优先培育上市。

(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人行湖州中心支行牵头,市发改委、各金融机构等参与)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激励

坚持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及各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加快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建设。鼓励支持安吉县和吴兴区、南浔区创建科技强县(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创建科技强乡镇。

指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五大行动 篇3

一、自主建构———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创设游戏环境的过程中, 教师要把空间场地的使用权交给幼儿, 让他们在游戏前自己规划、安排场地。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游戏顺利开展, 而且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发展幼儿合理利用空间的能力。

1.固定式游戏环境的建构。幼儿园借助教室角落、走廊等空间创设了相对固定的游戏环境。这种环境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了保障, 节约了时间, 但现成的游戏环境扼杀了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因此, 教师可建议幼儿创造性地建构部分游戏环境。如, 对于已经创设好的“照相馆”, 幼儿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营造新的氛围 , 增设大头贴、摄像机等新的设备, 制作不同风格的画布作为拍摄背景等。

2.非固定式游戏环境的建构。幼儿园因场地小无法将游戏环境事先设置好, 需要幼儿在每次游戏前自主选择游戏场地, 规划游戏环境, 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创设、建构游戏环境的机会。如, 有的幼儿将“娃娃家”设置在午睡室内, 借助小床作沙发, 借助整理箱作桌子。

3.半固定式游戏 环境的建构 。幼儿园根据场地情况设置部分游戏标记牌或背景, 这种半固定的环境设置给了幼儿再次建构新环境的机会。如“点心店”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性地将桌子拼成了方形、U行等不同造型, 营造了不同的游戏格局。

二、自主选择———我的角色我做主

幼儿是借助游戏角色来体验生活的, 因此, 教师在进行游戏角色的分配、安排时, 应注重让幼儿自己做主, 自主选择, 去尝试、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快乐。

1.邀请式。在每个游戏区中只安排一个主要角色 , 其他角色则由主要角色邀请加入。如“娃娃家”只设置“爸爸”角色, “妈妈”和“宝宝”则由“爸爸”去邀请。这种邀请式选择角色的方式给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权, 让幼儿有了体验多种角色的机会。

2.轮流式。为了体现游戏角色的公正公平, 教师可采用轮流方式来安排幼儿角色, 如按小组或按学号轮流。这种轮流选择角色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角色体验, 增进幼儿对每个游戏区的了解, 也会让幼儿在每个游戏区中有创新的玩法。

3.插牌式。幼儿采用插牌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 , 这种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是, 有的幼儿在插排时会有偏区现象, 无形中影响了幼儿参与其他游戏的机会。因此, 幼儿插牌时教师要根据其平时插牌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引导, 鼓励幼儿在多个游戏区中游戏。

三、自主操作———我的材料我做主

为了让儿童在游戏中有充分、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 教师应把所需要的游戏材料都呈现给儿童,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兴趣爱好, 以及游戏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操作游戏材料。

1.可替代式材料。可替代式材料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游戏中幼儿可以进行以物代物。如, 教师提供各种色彩、形状不同的泡沫、海绵、纸板。游戏中, 幼儿根据需要将绿色长条形海绵替代成黄瓜、丝瓜, 将白色圆形泡沫替代成土豆、鸡蛋、汤团、年糕;将咖啡色纸板替代成巧克力、饼干等。尽管这些材料不十分逼真, 但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

2.半成品式 材料。半成品式材料是具有组合功能的材料, 便于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主操作。如“理发店”中, 教师提供了浴帽和彩色纸条, 幼儿可将彩色纸条粘贴在浴帽上做成各种色彩的假发套;“点心店”中, 教师提供了红色皱纹纸、海绵和彩线, 幼儿将海绵放于红色皱纹纸中卷成火腿肠。这种半成品材料给了幼儿更多创造性操作材料的机会。

3.一物多用 式材料。一物多用式材料具有多种功能, 可让幼儿在多个游戏中创造性使用。如, 各种色彩的纱巾, “小舞台”的演员可以将其当做跳舞的道具, “娃娃家”的妈妈可以用作娃娃的被子。一物多用有助于幼儿开拓材料的功能, 发挥材料的价值。

四、自主策划———我的主题我做主

为了凸显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不可包办、导演、指挥幼儿的游戏, 而应放手让孩子去确定、策划游戏内容, 还游戏于自然、真实的面目。

1. 自主确定游戏主题。教师可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选择和确定游戏主题。如, 幼儿对生活中的“奶茶屋”“蛋糕店”非常喜欢, 教师可抓住这一兴趣点, 引导幼儿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积极鼓励幼儿自主策划游戏流程, 设计海报、宣传广告, 以及收集、制作游戏材料等。

2. 自主设计游戏情节。在游戏情节的丰富上, 教师应鼓励孩子自主策划。如, “娃娃家”中大多孩子都喜欢待在“家”里摆弄厨房用具, 招待客人。于是, 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商讨, 引导幼儿创新游戏情节, 结果, 幼儿提出还可外出旅行、拍照、观看表演、为娃娃庆祝生日等游戏内容, 有效地推动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3. 自主制定游戏规则。适当的游戏规则是幼儿游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教师可让幼儿自主制定或修订游戏规则。如, “旅行团”游戏中每次游戏人数多, 在工作人员只有一人的情况下显得混乱、拥挤。为此, 工作人员用立体三角撑牌表示“报名中”“旅游中”“休息中”的标记, 并限定每次的报名人数。这一规则的修订, 让“旅行团”游戏井然有序。

五、自主表达———我的讲评我做主

在游戏讲评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幼儿是游戏评价的主体, 鼓励幼儿自主交流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困惑, 让幼儿在讲评活动中体验自主表达、评价的快乐。

1. 讲评的对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表达、分享。如, 借助图表自主讲评, 教师设计游戏记录表, 让幼儿在游戏中或结束前用最简洁的符号记录游戏中的开心事或困难事, 为幼儿表达提供素材。又如, 借助照片自主讲评。幼儿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 常常对游戏情况表达不清。教师可随时用相机记录幼儿游戏过程, 然后让幼儿借助照片内容有针对性地表达分享。

上一篇:人员优化配置下一篇:健康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