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管理

2024-09-28

质量安全管理(共12篇)

质量安全管理 篇1

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作为企业涉及到的质量有许多方面, 如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 产品质量往往受到服务质量、工作质量以及诚信度等的影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有的企业“视命如金”, 我国的海尔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有的企业追求发展规模, 过分扩张, 忽视发展质量, 忽视规模和管控能力的协调, 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结果是失去市场份额, 甚至使企业倒闭。

钻探企业是一个设备密集、劳动强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的高危行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甲方的信任和满意度, 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效益, 所以质量确实是生命。在钻井生产过程中使用到大量的设备、泥浆材料和添加剂, 设备存在质量问题轻则会影响钻进速度, 重则可能造成工程事故甚至安全事故;泥浆材料和添加剂如有质量问题轻则造成工程事故, 重则导致钻井失败填井从头开始的重大损失, 甚至还可能造成污染油层, 影响油田的发现和开采。

在激烈竞争和高速发展的今天, 重视质量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加大对质量违法的处理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严厉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行为。这也是国家这几年在质量安全方面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2 安全是保证

安全是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保证。一个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 甚至给人民生命造成伤害。从大量的安全事故本身原因来看, 安全事故多发生在生产过程中, 许多安全问题的根源就是质量问题。如操作人员违反生产工艺规程、设备操作规程, 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员工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处置不当, 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处置不当与违规操作虽然不同, 但都属于工作质量问题。事故源于隐患, 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在企业生产中, 安全历来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是企业对每一个员工的基本要求。人身安全、机器安全, 都是平时工作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在钻探行业, 每一名工作人员, 都应该时刻严把质量和安全, 这是对自己负责, 也是对企业负责。安全在钻井生产中承担着保护设备、保护操作者生命的重要责任, 安全生产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井喷失控是钻井生产过程的最大风险, 设备故障、违章操作都是钻井生产过程的风险。在钻井过程发生安全事故轻则影响钻井速度, 重则可能造成设备毁损或人员伤亡, 如果发生井喷失控事故, 那后果更是不可想象, 如2003年12月23日发生的罗家16井井喷事故, 就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也给中国石油在国内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1]。

质量和安全的关系密不可分。产品质量和安全有着必然的关系, 质量不保证难以谈安全, 安全的前提是质量;衡量质量的标准就是安全, 没有安全的产品必定是不合格的产品。所以说, 两者之间是统一的、同存同在的缺一不可。

事故大都发生在生产过程, 事故隐患来自工作质量、产品质量以及人的安全生产文化素质。在钻井生产过程中, 设备、泥浆材料和添加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 产品质量为钻井安全生产和井身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而安全生产又为工程技术服务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可见质量是基础, 安全是保证, 效益是目的。所以一定要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角度, 正确认识质量和安全,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打好质量和安全管理两个基础, 为公司的发展, 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加强质量管理的建议

石油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 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 中国石油历来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 从20世纪提出“质量第一”, “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到2013年提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质量理念, 这一切充分说明中国石油对质量的重视, 也体现了视质量为生命的理念和做法。中国石油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始终坚持不生产、不使用不合格产品的原则。中国石油在强化质量体系建设, 开展基础工程建设, 夯实质量基础工作, 落实国家质量发展纲要, 产品质量控制, 油品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为国家能源安全尽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国家、社会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质量工作的人员, 笔者对如何做好质量工作提几点建议。

3.1 要提高质量意识, 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人的质量意识, 充分发挥领导作用[2], 转变观念 , 领导要认识到质量工程和安全工程一样, 都是一把手工程。实践证明:只有领导重视, 才能引起全体员工的重视, 才能有效实施, 才能有力推进。其次要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在企业形成人人关心质量, 各个重视质量。要树立意识:质量不只是质量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的事, 而是全企业、各部门、全过程、全体员工的事。

3.2 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系文件和制度 , 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持续改进是建立质量体系的宗旨和目的, 质量管理办法同样存在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实际, 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 要在国家、政府和上级要求一致的基础上, 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 体系文件和制度要避免职能不清或交叉、程序混乱的现象。

3.3 严格执行体系文件和制度, 有效运行体系

体系是企业质量保证的重要文件, 制度是对体系文件的补充, 体系文件和制度都是做好质量工作的依据, 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大法, 必须严格认真贯彻执行, 体系运行和制度执行中要避免规定和具体做法不一致的做法, 也就是常说的两张皮现象。

3.4 多方位全面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 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六西格玛管理[3]、零缺陷管理、用户满意度测评、现场管理星级评价、质量奖评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都是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4]。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 要根据本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方法, 按照PDCA循环原则[5], 应用质量管理的工具 , 不断持续改进质量 , 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5 加 强质量教育工作 , 使每位员工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法

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质量教育要分层培训, 决策层重点培训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管理法、工具应用等知识;执行层、岗位人员重点在过程管理, 要对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质量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 一定要注重培训效果, 避免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3.6 积极开展品牌建设,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有3个方面:一是价格竞争, 二是质量竞争, 三是品牌竞争。今天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品牌的竞争。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品位, 是消费者的首选。好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销售额, 可以花费很少的成本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更有竞争力。因此, 要重视品牌, 构筑石油发展中的品牌培育, 持续开展品牌建设。

3.7 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效益 、 安全及速度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效益是企业的目的, 安全是企业保证。但当质量、安全与效益、速度之间发生矛盾时, 一切都要为质量、安全让路, 坚持质量不合格不出厂, 不合格产品不使用, 安全不达标不开工、不生产, 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3.8 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及抽检, 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生产现场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 要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要做到不生产不合格产品, 如果所有的企业的做到这一点的话, 不合格产品就无藏身之地。因此要加强对自产产品、采购产品的监督抽检力度, 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生产者的处理力度。建立企业质量黑名单, 对黑名单中的产品、企业加以限制。

3.9 加 强以计量和标准化为主的质量基础工作 , 夯实质量基础

计量和标准化工作是质量工作的两项重要基础工作, 是质量工作不可缺少的两项工作。计量为质量工作提供手段, 也是工业生产的眼睛, 标准是质量判断的依据。

3.10 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 落实质量责任

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 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通过考核发现先进, 促进后进。同时要给予或提高对质量有贡献的人员待遇, 激发那些质量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使其更好地为质量工作奉献聪明和智慧。

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质量和安全的关系密不可分, 正确处理好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提出了加强质量管理的建议, 指出, 要提高质量意识, 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系文件, 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质量安全,质量管理,钻探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景凯.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2]GB/T 29590-2013企业现场管理准则[S].

[3]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M].3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中国质量协会.《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标准解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5]邢文英.QC小组基础教材[M].2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质量安全管理 篇2

一、总则:

为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搞好企业决策和改进基层管理工作,特制订本制度。

二、本公司成立质量信息管理组,由工程部、生产部、采购业务部等人员兼职组成。

三、质量信息的来源:

内部信息主要搜集作业、统计、定额、产品质量等信息;

外部信息主要搜集有关工艺技术、产品发展形式、经济、产品结构等信息。

四、质量信息管理组的职责:

1.质量信息管理组每月应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应进行一次总结,并应定期检查总结工作情况,及时提供符合本公司情况的有关资料,为生产服务;

2.质量信息管理组成员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质量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

五、信息管理:

1.信息的整理:包括信息的分类、比较、分析、选择等,为本公司的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2.传递:按照本公司质量信息传递系规定进行传递。

3.质量信息由工程部归口管理,并负责登记、分类归挡管理;

六、质量信息组职责:

1.质量信息组必须根据本管理制度第三条款的内容,积极搜集有益于本公司质量控制、生产和发展的信息;

2.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提供给公司进行决策。

质量改进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一、目的

为采取有效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产品品质量符合要求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持续改进,特制订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与验证。

三、职责

1、管理中心是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协调重大纠正预防措 施的实施。

2、质技部是产品质量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归口管理部 门,负责对产品质量问题所采取的纠正预防 措施的协调、监督及组织重大质量问题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工作。

3、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协调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4、各部门负责制定、实施相应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

5、售后服务人员负责有效地处理顾客意见。

第二章 管理规定

一、持续改进的策划

1、公司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在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的 活动过程中,持续追求对质量体系各过程的改进。

2、日常改进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参见以下二、三条款。

3、较重大的改进项目

3.1 涉及对现有过程和产品的更改及资源需求变化,在策划和管理时应考虑: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总体要 求;分析现有过程的状况确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并评价改进的效果。

3.2 重大技术工艺改进的实施:由质技部、生产部根据公司精神、公司设备运行及使用情况提出,或售 后服务人员根据客户实际操作情况反映提出,通过各相关部门对方案的论证,经管理理中心。再执行 过程要求:

a、由质技部指定一个专职的技改项目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对该项技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直到技 改项目验收完毕。

b、技改方案的设计、需有技术总结审核,工艺流程需由质技部负责审核。c、技改中的方案由研发小组负责实施,现场的工艺流程由生产部负责组织实施。

d、技改方案技术改进完成后,质技部要提出鉴定申请报告,将改进情况、自验结果、经济效益、存在 问题等陈述清楚,经生产部、质技部、管理中心初步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

e、将技术改造整套资料整理入档。

4、公司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过程、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的 结果,积极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设备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技术改进、资 源配置等),组织各部门进行策划制订改进计划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后,予以实施。

二、纠正措施

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 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2、识别不合格 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共有以下几种不合格情况:

1)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检验人员检验时发现同样问题出现 3 次以上情况),或超过公司规定 值时;

2)售后服务收到客户投诉产品同样问题 3 次以上(产品硬件问题);

3)零部件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4)其他不符合质量方针、目标、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3、原因分析、措施制定、实施与验证 对以上种种识别不合格情况,可采用统计技术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主要原因: 1)情况 1:由质技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栏交生产管理者,生产管理者 根据情况召集相关责任部门讨论,填写“原因分析”栏,制订纠正措施,并规定实施和完成时间,报集 团公司总监批准,生产部、质监部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2)情况 2:由售后服务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栏,转质技部确定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规定完成时间,报公司总经理批准,质技部跟踪验证实施效 果并将结果反馈给售后服务部。

3)情况 3:按《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

4)情况 4:由生产部根据《不符合项报告》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交责任部门制订纠正措 施和完成时间,报总经理批准,生产部负责跟踪实施效果。

4、每项纠正措施完成后,监督部门进行跟踪验证,该部门负责人对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 其能否防止类似不合格继续发生,并在《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上签名确认。

三、预防措施

质量安全管理 篇3

一、教育服务实施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必要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使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我们教育者必须面对和思索的问题。IS09000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或指南,是世界上普遍认同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它可以帮助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体系标准;它总结了当代世界质量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以简单明确的标准形式向世人推荐了一套实用的管理模式。该标准使各国的质量管理保证活动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对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WTO将“教育服务”列入服务贸易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的竞争。在发达国家。学校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较为普遍。据报道在美因教育界。没有政府行政性质的评估,只有社会中介的各种认证,ISO9000认证是其中之一。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学区的19所公立学校已全部按照IS09000标准进行验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实行 ISO9000认证管理的学区,联邦政府教育部为此特拨款80万美元资助该学区。在我国,无锡南洋国际学校首家是获得1SO9000认证的学校。为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这项工作,200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1SO9000座谈会。目前,国内不少知名高等学校和从事继续教育的学院已通过或正在积极准备通过认证。

将ISO9000引入高等学校,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效应:

1、可以减少国际合作壁垒,促进实现教育管理与国际接轨,奠定了教育“面向世界”的管理基础,使教育管理者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与国际同步。学院目前已与三所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ISO9000认证有利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

2、更新创新教育观念。接受国际质量管理新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通过教学过程和服务的手段向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3、规范教育教学的各类管理。ISO9000认证的过程是吸收国际教育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学校以此为契机,按标准模式运作,进一步强化管理与民主监督。

4、强化按规则办事意识,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到实处,规范学校的全面工作。做到管理有依据,工作讲程序。

5、提高学校公信力。实施第三方认证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可以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二、全员参与ISO0000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稳定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建设为保障”,几年来,制定和完善了学院教育管理的制度。为了“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提高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学院于4月2了日至11月15日开展了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员动员,提高教职工对建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多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聘请国家 ISO9000质量体系培训中心、北京质量环境管理标准研究中心的专家前来授课等。通过上述活动,使教职员工了解了质量认证标准的由来、产生和发展态势,了解了作为第143位加入WTO的中国现行质量在国际上的地位,认识到教育服务行业面对教育竞争应贯彻国际标准的重要性。

按照国际标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国家对高等成人教育的要求,学院与ISO质量公司合作,成立了以院长为最高管理者,行政副院长为管理者代表,综合办公室的质量运行专员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组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写工作。学院现设综合办公室、招生办、教学部、学籍部、技术部,继续教育部、财务部等部门。按照学院全员聘任制确定的岗位,全院教职工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围绕学院质量方针和目标,每个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部门成员认真领会ISO9000精神,按统一标准细化工作流程,全员参与编写了每种岗位的《作业指导书》,56份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以学院领导为首、各部门相互衔接,从“输入到输出”层次分明的体系。

由于ISO9000强调过程的控制,我院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程序,以教学服务为主线,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建立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以加强教学过程和服务学生的管理。在编写这套文件时,学院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议,分析讨论各部门过程控制程序,细化和明确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解决了某些长期遗留的问题,统一了工作流程,制定了一系列程序性文件。内部审核是组织自我完善和改进机制的体现,学院组建了由6名具有较好质量意识、熟悉组织运作过程、了解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有管理工作经验的教职工担任内审员,对学院内部进行内部审核。其中有些内审员参加了ISO9000的专门培训,取得了资格证书。历经半年学院完成了全部文件的编制。2004年11月5日,学院召开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试运行研讨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程序文件,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和外审工作做好准备。 2004年11月)5日学院院长签发了《质量手册》,开始了试运行。

四、体会

项目质量管理和企业质量管理异同 篇4

2007年5月, 笔者作为项目经理参与某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建设。为提高整个城市对突发实践快速响应处置能力, 由当地市政府发起, 经市公安局主持, 特建设了该项目。项目业务范围包括110、122、119日常接处警业务及联合处置业务, 其它联动单位入地震、人防、海事等联合处警业务。项目构成包括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呼叫中心服务系统、网络工程、视频监控等, 笔者公司负责是应急指挥业务系统, 呼叫中心服务系统, 是整个项目最为核心的与直接对应业务的部分。110, 122, 199日常接处业务, 联合处警业务, 联动单位联合处警业务都是笔者职务范围内的任务。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笔者针对本项目的特点, 针对性地设计了其质量管理技术和措施。该项目其一特点业务范围广, 参与的单位多;110, 122, 119由接警、处警、出警、反馈参与单位有100多个, 其它联动单位16个, 其业务规则各有不同;该项目其二特点是对稳定性、性能、并发性要求很高, 不同一般的企业MIS系统, 一个城市如果110, 122, 119停止工作, 那么就出现民警无法接到110求救, 119消防员无法接到火灾报警, 其危害可想而知。

一、项目需求质量管理

该项目需求管理难点在于, 其一, 项目建设过程中, 人员配合极性上需要他们高层领导给与督促, 否则就会出现调研无人对应, 有人对应也是敷衍了事的现象;其二, 需求确认时无人签字, 一个原因是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另一个原因是业务处置规范化上, 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经验参考。这样就造成需求调研、需求确认工作难度较大, 可如果需求调研不清楚, 需求无人确认, 项目建设就会出现项目成果偏移实际需求, 或者项目出现无效反工, 严重影响建设成本, 延期建设周期。对此特采用几种手段, 提高项目需求管理质量。

(一) 要求对方高层领导参与, 通过项目委员会加强督促

针对需求管理上的难点, 笔者向项目委员会反映, 每次调研时通过客户方高层领导110处长及一个分管项目工作的副局长给与签字发文。主要目的是, 针对具体模块, 安排具体人员接待对应。这个效果比较明显, 笔者拿到这份文件找到需求调研单位, 客户看到文件上的副局长签字, 十分积极配合。

(二) 需求确认工作细化, 引导客户理解

针对客户害怕签字, 害怕承担责任的现象。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业务到底该怎么规范怎么建设心里没有底气。笔者采用:一、引导, 将类似项目给与演示;二、采用界面模型, 结合他们的理解和自己的设计, 将其需求直观地反映下来, 挖掘出直观需求及隐性需求, 让客户更确认地理解。当深入了解后, 一部分客户也敢于签字了。

(三) 签字确认工作, 由整个项目委员会及客户一同确认

针对无人签字的需求, 笔者提交给项目委员会。一部分是他们强行要求需求调研对应人签字, 一部分需求召开会议, 经讨论后由委员会签字确认。

(四) 需求变更管理

这也是该项目需求管理中一个难题, 首先笔者制定需求变更处置流程。客户要项目委员会提交变更需求, 对于小的需求变更, 定期由笔者方技术人员帮客户整理, 然后提交项目委员会;经过评审, 再赋予实施;经测试、风险分析, 再发布。

二、性能、并发性、稳定性、容灾性管理

这些是本项目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其难点在于:其一, 如果一个重大火灾发生时, 将会同一时刻有很多火警电话打入;同时还有110, 122也要正常接警, 系统要有较好并发处理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其二, 系统必须保证7×24小时全天稳定运作, 停止工作1分钟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系统必须要很高的稳定性及容灾性。

(一) 采用技术设计手段、技术专家会议评审、多种验证测试手段来保证项目质量

1. 设计手段, 使系统在建设时, 达到理论目标。

对性能、并发量方面, 系统在设计时, 采用支持高性能、多并发量的模式。在业务系统服务器上, 采用DOT RE-MOTING Single Call机制, 该机制可以支持多用户并发, 并且每一次请求都是独立的, 相互之间无影响。呼叫中心服务端, 采用多线程机制, 也要每一次请求独立, 相互之间无影响。服务器采用双机机制, 一能做到负荷均衡, 二能做到故障热切换。

2. 专家评审, 集思广义。

笔者所在公司是一个上千人的软件公司, 笔者将设计及性能指标做成议题。召开专家会议, 将有类型经验的人集中到一起, 评审方案。商讨验证测试指标和方法。

3. 多种验证手段, 保证技术设计达到与其目标。

笔者使用专业测试工具Silk Performer来验证性能、并发量、稳定性、容灾性。按照业务预算, 模拟50到300个用户登入, 执行查询、接警、处警等操作, 观察服务器内存、CPU使用情况, 以观察其压力测试。在高压环境下, 手工创建接警单, 验证其并发性等。人为关闭服务, 测试其容灾性、故障热切换能力。

系统上线后, 还坚持在客户配合下, 做一个月实地模拟演示。组织上百人不停地打电话, 报警。按照实际业务运作模式, 执行模拟演练测试, 以保证项目质量。

以上是笔者针对本项目特点, 做的质量管理过程。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其远远不够。

(二) 分析、引用、遵守公司CMMI5的质量管理体系

1. 使用VSS管理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

按照公司已建设的管理规范, 将各种文档, 需求调研记录, 需求设计文档, 界面设计文档, 需求签字文档按规范入库。派专人管理文件版本登记, 标识。另外对纸质文件, 按照公司规定分门别类, 交专人登记存放。

2. 代码规范, 代码同级评审, 上级评审制度。

程序开发前, 引用公司代码编写规范, 定期有软件小组组长检测规范执行。代码坚持同级评审, 小组组长评审制度, 以降低软件出错率。

3. 软件测试体系。

这些是笔者在项目中主要采用的质量管理过程。经过1年努力, 2008年5月6号, 110正式上线了。遵守公司测试计划, 测试用例, 测试实施, 测试修改、验证、发布体系。

2008年6月份, 122, 119其它联动单位也上线了。从上线到现在, 系统未发生故障, 在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稳定性上, 都达到了预期要求。需求质量和性能稳定性质量及整个项目质量的管理发挥了很大作用。

所谓的项目质量管理, 笔者认为其最为重要的就是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 针对性地把握好要点。一个典型的企业质量管理是由每一个独立的项目质量管理组成的, 他们的质量管理水平总和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真实体现。在本项目中, 笔者指出针对性较强的需求管理, 性能那个稳定性容灾性管理为笔者项目质量之首要, 因其对其项目特点的理解。需求管理之难度, 如果得不到解决, 需求就不能清晰, 项目目标就会偏移实际需要, 项目可能就要失败。一个城市110如果停止10分钟, 或者经常停止工作, 其它方法做得再好, 项目也不能称上成功。

同时笔者认为企业质量管理, 他的侧重点在于整个企业项目的提高。其体现在标准化、可指导性、可监控性。笔者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引用很多公司CMMI5质量管理方法, 可谓有标准可指导;在项目过程中, 遵守一些规范也要求, 受其监督, 发现问题时有人给与对应, 集中解决。另外笔者还认为IT项目企业, 对其专家库知识库的建设, 对企业项目的发展, 项目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 2000 (03) .

[2]盛宝忠.质量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J].质量管理, 1994 (11) .

质量安全管理 篇5

年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打算2013年以来,B02B地下空间工程项目部始终围绕公司和项目部安全质量管理目标,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质量管理职责,将各部门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纳入到管理体系和岗位规范中,促进安全管理工作。

现将2014年安全质量工作总结及2014年安全质量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13年年终安全质量工作总结

协助机施打桩,进行技术交底。

二、2014年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打算

1.质量目标承诺:

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施工技术要求,认真贯彻上海市政府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建筑市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二十二条)的文件要求,按ISO9001要求、国家质量验收标准和上海市有关质量规定进行施工,实行创优目标管理,通过备案制验收标准,确保本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其中B02B-03中信地块需达到上海市优质结构工程标准,B02B-02、05国家电网世博园区办公楼项目地块确保不影响上部工程上海市“白玉兰”奖奖项的评定。

质量的评定以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依据。若因我集团公司的原因工程质量未达到上述质量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的自报质量等级,愿按合同总造价的10%支付违约金;B02B-02、05国家电网世博园区办公楼项目地块未达到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市优质工程)标准,愿按支付结算总价的2%支付违约金。

2.土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土方开挖施工应严格实行“分层、分块、留土护壁、对称、限时开挖支撑”的原则,将基坑开挖造成的周围设施的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2)地面及坑内设排水措施,及时排除雨水及地面流水,坑内排水严禁在坑边挖沟。

(3)砼垫层应随挖随浇,即垫层必须在见底后24小时内浇筑完成。

(4)机械进出口通道应铺设路基箱扩散压力,或局部加固地基。

3.模板及支撑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本工程柱模、板墙模板、平台板均采用18mm厚胶合板。

(2)模板及其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至发生变形,模板的内侧面应接缝严密,不得漏浆。

(3)模板安装应拼缝严密平整,不漏浆、不错台、不跑模、不涨模、不变形。

4.基坑施工应急预案

本工程严格按照基坑围护设计工况进行施工,施工现场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危险情况,就围护结构变形、塌方、渗水及周边管线变形等情况预先作出应对方案,将上述内容作为重大危险源来控制,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工作流程及应急措施。

5.安全保证措施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安全保证体制,制定安全生产制度,认真贯彻安全生产以防为主的方针。以现场安全员为专职管理的安全管理网络,施工安全生产值日制。对现场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纠正组织好安全教育和安全例会。执行各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规定。做好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和日常的安全检查,对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

(2)全体管理人员牢固树立“抓安全一刻不忘,管理安全理直气壮”的观念,做到施工现场“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发现违章立即制止严格执行公司等上级机关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法规,特别是在施工区域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则。

(3)制定建立工地安全、防火责任制,由总包副经理、土建、安装、装饰施工项目经理、安全员、消防员组成安全、消防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施工全过程的安全检查、安全布置、安全监督和安全奖惩。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

第七建筑工程公司

B02-A中铅项目部

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篇6

质量监督;质量管理;技术机构;检测能力;世界贸易组织

我们常说:“质量兴国”,这句话足以说明质量的重要。温家宝总理说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和负责的。

1.加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A.什么是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微观质量监督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又可以分为“行政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三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

质量监督作用:技术保障作用;树立产品信誉的作用;保证消费安全的作用;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作用。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B.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质量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二是符合性质量低,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低;三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许多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可靠性不高,部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较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解决质量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质量监督,需要企业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工作,并对质量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的职能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用铁腕抓质量”,并采取有力措施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让老百姓吃的放心、用的放心、行的放心、玩的放心。抓好质量问题,仅靠质检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企业和每个人的参与,尤其要提高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质量意识。

2.入世十年我国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入世后如何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进入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步,此后我国的经济将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中国入世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质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我国与先进国家在产业链分工、标准、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品牌等方面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企业、资源、资金、技术、质量与市场乃至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也都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围绕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存在差距。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内部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创新意识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技术骨干的后备力量不足。大部分企业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紧迫感,处于观望状态,更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贸易中使用的有关标准、技术法规搜集困难。社会各界对商品出口应遵循的绿色法规和标准知之不多。信息不灵,产品出口需要进行的符合性评定程度不清。

许多企业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尤其是标准管理工作急需加强。一些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低或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检测手段落后,基础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无法保证。

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联系协作不够。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弱,企业的技术改进、改造和开发,很少向我们咨询联系;技术机构设备陈旧,所承担的检测项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综合质量监督管理中倚重于行政执法,缺少对各国技术壁垒等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计量、标准化、安全监察与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未充分发挥标准、计量两大基础工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受限制的品种越来越多,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步增多。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冲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今后将怎样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

入世后,国际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确实对出口造成了阻碍,产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时倒逼我们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这个倒逼机制,无论对质量管理、标准提升,还是监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长期的良性的推动。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入世有关规则,研究制订和实施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设置相应的技术壁垒,保护民族工业和我国市场。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有效的质量技术监督和质量管理。

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内部人员和企业决策者,学习WTO/TBT的有关知识,提高认识,减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根据环境变化的特点和本身条件作出战略调整,以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建立现代化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确定了“市场引导、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分类指导、国际接轨”的采标工作方针,加快采标工作步伐。瞄准世界标准化发展的动向,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信息网,广开情报来源,形成标准信息情报有偿服务。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抓好标准化与计量工作,冲破贸易技术壁垒。通过引用高水平的标准和有效的计量检测手段,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化,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加强质量监督技术机构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认证。集中资金,建立高水平的检测中心,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委托检测,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委托检验和强制检验结合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还担任仲裁检验、计量检定、标准制定的任务。形成质检部门“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突出特征。

4.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等认证工作

鼓励企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建立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申报“名優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和“政府质量奖”,推进名牌战略。向先进的国外质量认证迈进,特别关注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强制认证。

强化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力度,根除“假冒伪劣”,保护民族工业产品,形成一整套严格的产业和产品保护法律程序、标准和方法,充分运用认证、检验程序,有目的地进行保护。大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强企业执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款,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内部培养一大批熟悉WTO/TBT的专门人才,应对入世的挑战,充分发挥作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贸易的需要,更好地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完善技术法规,完善标准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壁垒,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加大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安全的服务性管理工作力度,使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实现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使企业质量管理、资源利用、加工工艺、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都处于最優化程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产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质量监督,但最终还决定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因。因此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企业行为。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必将是质量的竞争,大力推行和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强有力武器。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关键基础。世贸组织总干事帕卡尔·拉米说: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无法担负“世界”之盛名。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发展之路,才是迎接新世纪的明智抉择。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了国民的质量意识,使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质量安全管理 篇7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管理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仅增加食品安全管理难度, 而且扰乱了食品行业的秩序,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食品安全性低

我国人口众多, 每年消耗食品的量非常之大, 尤其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对食品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方向发展, 致使整个食品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然而调查发现, 我国食品安全性低, 整体情况令人堪忧。调查发现, 部分生产商家将重点放在了追求利润上, 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 甚至部分商家根本不懂相关的生产标准, 结果每年都会出现食品中毒事件的报道, 给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生产方式粗放

受我国国情影响, 食品原材料生产方式为粗放式, 无论生产还是加工均具有较大范围, 而且产业化程度较低, 多数食品是一些小作坊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进行生产, 生产质量难以保障, 例如部分生产人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谈笑风生, 不注重个人卫生, 不穿专门的服装, 佩戴口罩等。后来, 尽管部分食品生产以公司形式存在, 但仍未摆脱粗放式原料生产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生产质量的提高。

食品可溯性差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方式, 所需劳动量非常之大, 即便素质较差的人员食品生产商家依然聘用, 以满足食品生产劳动量要求,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层次不齐给食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部分食品生产商家实力较弱, 生存周期非常短, 甚至出现商家已经转型, 而其生产的食品仍在市场上流通的现象。另外, 我国食品消费群体数量庞大, 加上食品可溯方面的机制相对缺乏等因素, 导致食品可溯性差, 一定程度上增加食品安全管理难度, 有时即便出现安全问题找到责任人的难度非常之大。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受很多因素影响, 其中以下三方面内容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逐一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的原因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源于自然方面的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尤其微生物导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突出。调查显示, 一些食品中毒事件中多数由致病菌引起。例如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同时, 化学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的另一重要因素。最近几年, 农业食品生产过程中种植户使用大量化学药剂, 导致药剂在农业食品中大量残留, 当人们食用后会给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生产环节的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 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我国食品市场巨大, 均想在食品行业分一杯羹, 纷纷涉足食品行业。部分生产商家职业道德低下, 为最大限度的赚取高额利润置人们的安全于不顾, 甚至生产有毒食品。例如, 部分食品生产商家为减少生产成本, 未配备专门的消毒设备, 生产车间卫生条件极差, 大量病菌滋生, 最终导致食品受细菌污染。同时, 部分商家为获得良好的食品色泽或延长保存周期, 不惜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添加剂或超标添加添加剂, 更有甚者添加工业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往往给人体构成严重危害。其中比较知名的案例当属向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 结果不仅危害了婴儿的身体健康, 而且整个企业也因此不复存在。同时, 大大影响奶粉生产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奶粉行业的稳步发展。

监管方面的原因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与我国食品行业自身特点相关。同时, 监管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 食品生产管理行业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一方面, 我国很多行业的发展在摸索中前进并不断完善, 食品行业也不例外, 多数情况下发生了问题后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我国食品行业准确门槛较低, 在生产标准制定上存在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另外, 不同食品生产商家执行食品生产标准的力度存在较大差异等, 导致食品生产漏洞百出。另一方面, 食品生产标准内容涵盖不全, 部分食品没有可参考的标准, 给生产商家钻空子提供了可能。其次, 食品安全追查可溯性差。食品行业一旦发现问题, 受追溯各环节发展不完善影响, 导致追溯时间较长, 无法及时对出现问题的食品进行处理,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最后, 食品原料生产方式太过粗放, 产业化程度较低, 尤其生产技术落后, 原料来源广泛, 给食品安全生产埋下安全隐患。

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对策

分析发现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急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

改善食品生产工艺

食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质量安全, 诸如分离技术、干燥发酵技术、腌制技术等与食品质量直接相关, 因此, 食品生产商家应充分认识到生产工艺给食品质量产生的影响, 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获取利润, 而非违规生产。同时, 国家应加大食品行业生产工艺及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 研制出更多适合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 在生产环节为确保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加大食品质量监管力度

加大监管是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全面管理的重要内容, 因此, 职能部门应认清当前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 制定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提高食品生产商家违规生产成本。首先, 研究与制定完善的食品生产执行标准, 要求食品生产商家严格执行。同时, 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规章生产情况, 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基于严格的处罚, 并责令其进行整顿, 对于情节严重的撤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追究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其次, 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方式检查、抽查食品生产企业, 尤其检查食品生产商家是否配备专门的卫生设备, 卫生条件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等。最后, 加强监管人员的职业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食品质量监管人员的职业教育, 提高监管人员职业道德, 执法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 为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提高食品生产准入标准

研究发现, 我国食品生产准入标准低下是影响食品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些没有生产资质的小作坊雇佣几名工人开展食品生产活动, 食品质量没有任何保障。这些食品生产小作坊不仅扰乱了良好的食品生产秩序, 而且生产的食品一旦流入市场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 职能部门应提高食品生产准确标准, 一方面加强对食品生产申请人的资质审核, 并详细记录生产的相关环节及内容, 确保食品生产的可溯性。另一方面, 依法取缔无生产资质的小作坊、小商家, 尤其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商家应禁止其进入食品生产行业, 营造良好的食品生产环境, 为保证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

质量安全管理 篇8

1.1 发展状态

最早的工业活动, 主要是靠一个人完成整个工件工作的模式来运作。所以当时的所谓质量管理完全是由制造者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来完成。到了工业革命以后, 许多工作有了工序和分工, 而为了加强工作能力和速度, 开始出现质量管理的工作是由制作者以外的独立员工来负责。也就是在一组工作团队中, 开始有了专门负责检验质量结果的质量检验员。这种模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 人们开始发现, 由于管理组织上的职责矛盾, 同时负责生产和质控的管理人员常会因为交货压力而牺牲质量, 也就是放松质量控制以满足交货期。这就是推动了进一步的改革, 出现了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组织并付有质控权利高于交货权利的做法。不过那时候的所谓质量管理, 还是以检验产品结果的做法为主。只是逐渐扩大了检验的对象和范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质量管理出现了两方面较大的变化。一是质量管理部的完全脱离生产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另一个是出现了所谓的“质量工程”的出现, 是因为有了统计学的应用于检验工作, 以及人们意思意识到生产能力的提高后无法、也没有必要采用100%检验的传统做法。这些改变使的检验工作开始复杂化, 而有需要组织能力较高的员工来专门负责这门工作。

1.2 传统管理方法的弱点

传统的质量管理技术存在两个方面较明显的弱点。首先是质控的水平问题。许多质量管理技术都是采用3西格玛或更低的水平作为依据。虽然在20世界90年代时业界多认为4.5西格玛质量水平应该是个新标准, 而近年来也不少企业口头上挂着6西格玛, 但事实上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和转移, 我们许多制造商目前连3西格玛的水平都还没能把握到。其次, 传统质量管理依赖检验为主。检验管理是种“事后处理”的做法, 它必须通过“发现”不良品后进行分析、了解、改善设计和执行, 以及再验证来认证效果。这种“事后处理”的质量控制方法, 其成本不可能达到很理想。

2 全面质量管理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 半导体的发展和许多复杂电子系统的出现, 开始体现出质量管理上的不足。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费根堡姆 (A.V.Feigenbaum) 博士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并强调质量成本的重要性。70年代后,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在生产过程中, 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只有10%~15%来自工人, 而85%~90%是企业管理上的问题。由此可见, 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加工环节也不只局限于加工产品的工人, 而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所以, 质量的保证要通过企业全员的参与、全过程的控制, 至此管理模式迎来了新的阶段即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

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 (简称TQM) 是一个组织以质量管理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到达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传播, 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发展。目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 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需要, 强调参与团队工作, 并力争形成一种文化, 以促进所有的员工设法、持续改进组织所提供产品/服务的质量、工作过程和顾客反应时间等。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是:用户至上, 预防为主。它有如下三个核心的特征。

(1)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 全企业的含意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上层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 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和计划, 并统一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的质量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质量决策, 运用一定的方法, 找出本部门的关键或必须解决的事项, 再确定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 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 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的质量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 这样一个企业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职能上来看, 产品或服务质量职能, 是分散在全企业的有关部门的, 要保证和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 就必须将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都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负责, 都参加质量管理, 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 齐心协力地把质量工作做好, 形成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2)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过程是指产品的质量策划、形成和实现过程, 包括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 (作业) 、服务等到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把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关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以管理, 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不断改进以及一切为用户服务, 以达到用户满意为目的。

(3)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 都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各部门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责任、任务和权限,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形成一个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尤其是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 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 全面质量管理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新研究、新成果, 并把研究结果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尽量用数据说话, 进行科学分析, 树立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把质量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2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工作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 计划阶段 (Plan) :根据顾客及其相关方的需求, 拟定质量目标, 制定活动计划。

(2) 实施阶段 (Do) :执行计划。

(3) 检查阶段 (check) :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4) 总结、处理阶段 (A ction) :总结成功经验, 找出遗留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是PDCA管理循环。

2.3 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

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 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PDCA表明了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步骤。

在计划阶段, 要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等, 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它包括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和制定计划四个步骤。

在执行阶段, 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 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 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它只有一个步骤:执行计划。

在检查阶段, 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 检查执行情况, 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也只有一个步骤:效果检查。

在处理阶段, 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 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 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 进行标准化, 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它包括两个步骤: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PDCA循环一定要按顺序进行, 它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 像车轮一样向前滚进, 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企业每个科室、车间、工段、班组, 直至个人的工作, 均有一个PDCA循环, 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 而且大环套小环, 一环扣一环, 小环保大环, 推动大循环。这里, 大环与小环的关系, 主要是通过质量计划指标连接起来, 上一级的管理循环是下一级管理循环的根据, 下一级的管理循环又是上一级管理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转动, 推动上一级循环, 以至整个企业循环不停转动。通过各方面的循环, 把企业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 纳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实现总的预定质量目标。因此, PDCA循环的转动, 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 而是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 是整个企业全体职工推动的结果。并且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 都要进行总结, 提出新目标, 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 使质量管理的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PDCA每循环一次, 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会提高一步。

PDCA循环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 是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 也是一种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它同样可以在质量管理活动以外发挥重要效用。

3 质量检验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质量检验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 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的, 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它是职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特别是质量改进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开展QC小组活动能够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 调动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增加团队合作, 提高员工士气, 可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效益。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互相切磋, 有助于提高员工素质, 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 塑造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

4 结语

全面质量管理是伴随着精益生产方式一起成长和发展的, 而精益生产是强调各职能岗位之间, 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相互协作, 而具体的分工内容和划分则相对模糊, 这样就消除了原有组织上的障碍, 通过彼此交流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目标;同样, TQM其核心思想与精益生产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许都知道, 产品的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 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质量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检测部门, 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提出更多设计或其他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 并且要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 洛丝特.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施工质量的安全管理 篇9

关键词:施工质量,安全措施,组织管理

1 现场施工要求

(1) 提供专用材料堆放场地及其它现有的公共设施, 用以满足预应力施工现场的生产需要。

(2) 做好工程施工进度交底, 便编制与之协调的预应力施工方案, 并进行进场前的准备工作。在编制施工方案时, 应当同时考虑预应力筋的布置方式, 以方便预应力束的穿设和张拉。

(3) 保证垂直运输和施工用水、电接驳点。

(4) 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协调普通钢筋、管线、预留孔、预埋件等工序与预应力工序的施工。

(5) 检查和监督预应力工程的进度和施工质量。

(6) 为预应力穿束和张拉作业提供脚手架。

(7) 当按设计要求支设和制作框架梁、次梁端部模板时, 应考虑预应力束的端部处理。

(8) 负责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预应力筋张拉后端部穴槽的混凝土封堵。

2 与其它工序的交叉协调配合

为保证总体进度, 其它工序与预应力施工应当协调统一, 解决好以下配合工作:

(1) 尽量给预应力施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场地, 以利于预应力工程随同主体工程进度计划实施。

(2) 每一施工段内各工序流水施工, 每一条预应力梁内普通钢筋绑扎完成之后, 紧跟着开始穿设无粘结预应力束, 为缩短整体施工时间, 便于预应力的成品保护, 预应力连续梁各跨内普通钢筋的绑扎应当同步进行, 以便及早为预应力施工创造条件。

(3) 支设模板时, 应当同时考虑预应力张拉端的构造处理, 以免返工而影响工程进度。

(4) 普通钢筋的绑扎应与预应力筋的布置相协调, 当位置发生冲突时, 首先应当保证预应力筋标高的准确及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复杂节点, 事先应当现场放样。

(5) 边柱内若需要放置预应力固定端或张拉端锚具, 由于而边柱节点区钢筋较多, 因此绑扎节点区箍筋之前, 要考虑留出空间供预应力筋通过和张拉端布置。

(6) 浇筑混凝土前, 要对操作工人进行详细交底, 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无粘结预应力筋。

(7) 根据设计要求, 预应力结构下支撑和模板要待预应力束张拉结束后方可拆除。

3 施工进度组织

预应力工程要根据总的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 铺放预应力筋为主导工序, 需要单独占用一定施工时间, 其余工序都可穿插进行, 不占用主导工序的时间。另外, 每一道工序所占用的时间可根据总进度的要求适当进行调整。

(1) 施工准备期

正常的施工准备期为3~5天, 为保证结构整体的施工进度, 如确有必要, 准备时间可适当缩短。

(2) 施工队伍和主要材料、设备进场计划

(3) 保证进度的管理措施

1) 本工程施工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均由有丰富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 并针对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后勤保障工作配置项目执行经理主抓分项工作。

2) 严格执行奖罚制度, 对各个工种、工序实行严厉的奖罚制度, 对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实行重奖重罚。

3) 在总进度计划控制下, 坚持逐月、逐周编制出具体工程部位施工计划和工作安排。如发现未能按节点工期完成计划, 要及时检查, 分析原因, 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和调整计划。

4) 定期召开工程例会, 由项目经理主持, 各施工班组参加, 总结工作完成情况, 协调工程施工内部矛盾, 并提出明确的计划调整方案。

5) 对影响工程的关键工序, 项目经理要亲自组织力量, 加班加点进行突击, 有关管理人员要跟班作业, 确保关键工序按时完成。

4 保证工期的技术措施

从技术措施入手是保证工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设计变更因素

设计变更因素是进度执行中最大的干扰因素, 其中包括设计图纸本身欠缺、变更或补充造成增量、返工, 打乱施工流水节奏, 致使施工减速甚至停顿。因此必须做到项目经理部要通过理解图纸与设计意图, 进行自审、会审和与相关单位交流, 采取主动态度, 及时发现问题, 最大限度地实现事前预控, 把影响降到最低。

(2) 资源配置因素

1) 劳动力配置。在保证劳动力的条件下, 优化工人的技术等级和思想、身体素质的配备和管理, 以均衡流水为主, 对关键工序、关键环节和必要工作面根据施工条件及时组织抢工期, 可根据总包施工情况进行24小时作业。

2) 材料配置。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及时进货, 做到既满足施工要求, 又要使现场无太多的积压, 以便有更多的场地安排施工。

3) 机械配置。为保证本工程的按期完成, 我们将配置足够的中小型机械, 不仅满足正常使用, 还要保证有效备用。另外, 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日常维修, 保证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状态。

4) 资金配备。根据施工实际情况编制资金流动计划, 根据合同条款申请工程款, 并将工程款合理分配于人工费、材料费等各个方面, 同时要合理地利用和支配企业流动资金, 使施工能顺利进行。

5) 后勤保障。后勤服务人员要做好生活服务供应工作, 重点抓好吃、住两大难题。

(3) 技术因素

1) 实行工种流水作业, 抢工期间昼夜分两班作业。

2) 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 及时解决现场问题。

3) 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本工程服务。

5 材料进场组织

(1) 预应力主材的选购

(2) 材料的进场验收

1) 锚具按有关规定进场验收, 验收方式根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第6.2.3条进行, 每1000套锚具作为一批进行检查和验收, 检验项目包括:

(a) 外观检查, 锚具的包装合乎规定, 锚板及夹片表面无裂纹, 外观尺寸符合产品标准。

(b) 夹片及锚环的硬度检验。

(c) 锚具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钢绞线-锚具组装件的锚固效率系数要求大于或等于0.95, 延伸率大于或等于2%。

2) 钢绞线进场后抽样送检, 每60

6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预应力施工由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实施, 施工技术负责人、技术工人均经过技术培训。操作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规范及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规定进行。各种材料均按规范进行进场验收, 并做好材料的堆放及保护工作, 隐蔽工程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验收, 每道工序均由专人把关, 质量保证体系如下:

7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 实行岗位责任制。按质量目标分解, 将质量责任层层挂牌, 层层落实。由质检员行使质量否决权和奖惩权。

(2) 加强技术管理, 明确岗位责任制, 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除进行书面交底外, 还应组织各班组召开技术交底会, 对施工难点和重点专门进行讲解。

(3) 各种不同的材料必须合理分类, 堆放整齐, 严格管理。加强原材料检验工作, 严格执行各项材料的检验制度。钢绞线、锚夹具等材料都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资料。灌浆用水泥浆严格按配合比施工。

(4) 实行质量奖罚制。实行优质重奖、劣质重罚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5) 三检制。质量严格检查, 坚持“自检、交接检、专检”三检制。

(6) 隐检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预检、隐检计划, 进行预检、隐检程序, 办理预检、隐检手续, 并及时履行签证归档。

(7) 组织和参加各种工程例会。

(8) .材料分批进场时, 均提前三天向监理提供质量保证书和进场数量, 并及时提请监理进行有见证抽样和送检。

(9) 张拉设备进场前和规范规定的使用期后均提前向监理申请有见证标定。

(10) 认真填写预应力筋编号、位置、数量、矢高等自检记录, 并请监理现场监督, 及时送自检材料。提前通知监理进行隐蔽验收。

(11) 接到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后, 提前通知监理张拉时间和张拉次序。张拉时请监理现场监督和核算张拉控制值。

(12) 预应力分项工程结束后, 按照广东省及深圳市质检总站的技术要求, 及时整理竣工验收的有关文件和资料。

8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 制定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工地现场设专人负责有关预应力施工的安全。

(2) 施工前, 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 成绩合格方可上岗。

(3)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由安全负责人定期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具体施工要求安全交底和安全检查。

(4) 项目上制定详尽的安全管理条例和奖惩制度, 各班组由兼职的安全负责人定期组织安全学习和教育。

(5) 张拉人员要严守张拉操作规程, 张拉时千斤顶后严禁站人。

(6) 严禁穿拖鞋上班, 进入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 高空临边作业必须系安全带。

(7) 加强防火教育, 杜绝火灾隐患。

(8) 规范用电管理, 所有闸箱、电缆和用电机具必须达到安全用电的标准, 做到人走断电。

(9) 尽量避免上下交叉作业, 严防高空坠物伤人。

质量安全管理 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质量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之根本, 也是市场取胜之核心。由此可见,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它不仅关系着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还关系着整个国家产品质量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声誉。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就是提升产品质量;要提升产品质量, 关键是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使产品质量等各项工作处于监控之中。

一、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符合企业自身发展, 夯实企业管理基础

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 企业所编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必须以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为基础, 按照GB/T19001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 真正做到体系充分、适宜及有效[1]。

1. 高层领导高度关注, 是建立充分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前提条件

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领导重视, 关系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等环节的有效实施[1]。首先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为高层领导工作之重, 从而使全体员工提升全员质量意识, 在企业范围内营造一个全员重视质量工作的环境。其次企业要准备好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为建设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好准备, 要着重对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 出台一些奖励措施来鼓舞质量体系文件编写人员, 从而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充分适合公司自身发展要求。最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权, 不是由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或编写主管质量部门就能实现的, 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及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因此,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积极配合和体系文件的宣贯工作, 并以身作则, 积极组织协调各项工作, 部门与部门之间有效配合, 为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建立与公司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杜绝“两张皮”现象, 切实做到写与做相一致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是全体员工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南, 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管理有效性。因此, 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过程中必须按“言必行、行必果” (即写与做一致) 原则进行, 真正让企业所使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是依样画瓢, 而是经过企业编写人员实实在在地消化、吸收、借鉴、总结与提高, 充分考虑了目前企业实际状况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就要求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以及企业本身产品质量现状, 还要紧密地将企业各种规章制度、流程管理工作、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相互联系起来,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方法和标准要求进行编写, 从而建立有效的企业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并与企业管理各项制度相互融为一体, 确保了企业体系文件和质量手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措施, 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质量管理效力。

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要做到全面性、可操作性与文字精准性的统一

要实现企业发展就必须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根基, 就必须将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做到全面性、可操作性和精准性。首先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化时, 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织架构与文件数量, 组织体系人员依据标准规定的条款、企业生产流程管理和产品制造过程来编写实施, 从而即满足标准要求, 又体现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其次在编写过程中要协调好企业其它管理文件与质量管理文件的统一, 从而避免企业管理文件之间有冲突影响企业的执行力。从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整体构架角度来说, 所描述的内容应与文件的目的和范围一致, 尽量避免在该文件活动范围叙述其它的内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所要求的内容必须与公司的其他管理规定、技术标准相一致, 认真衔接好好企业各个过程接口, 坚决避免权责不明所带来的体系运行困难。最后要精炼地描述质量管理文件的内容[3]。文件的编写过程中,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标题与文件所描述的内容一致, 质量管理文件中语句措词正确, 且清晰、通俗易于理解;对所编制文件尽可能在质量管理文件将所支撑文件进行一一对应并明确, 从而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运行的有效性。

二、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1. 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教育培训、狠抓落实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全体员参与和落实, 而员工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理解和认可是运行质量体系的关键, 这就需要加强对员工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教育[2]。一是通过培训让企业员工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内涵, 真正理解企业的方针和目标, 清楚地知道自身的质量工作、岗位权责、工作内容以及企业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二是通过培训让企业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才会明白自身的职责与权限及出现质量问题以后, 会应用体系文件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原因查找, 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加以改进;三是通过培训让员工在执行公司各种管理规定 (包括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产品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管理标准等) , 严格落实, 在制度面前上人人平等、奖罚分明, 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中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的氛围, 开拓创新, 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在于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领导的作用和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两项重要原则。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明确制定好, 企业各层管理者就必须围绕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各级、各部门的质量目标, 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质量和生产经营服务。同时, 各级领导要严于律己、作出表率, 真正做到按规办事、不扣不扣的贯彻执行。由于质量管理工作是全员的管理, 无论领导还是一线员工都要积极参与, 企业出台相关奖励等措施, 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激发员工潜能, 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和创新,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 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3. 切实做好企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预防工作,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

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 关键一步是做好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涉及了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 难免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 企业可利用会议、OA办公系统等方式进行及时反馈、沟通与协调, 制定可行的措施,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从而有序地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活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就是要制定有效措施来进行有效预防, 避免类似再次发生。企业可建立质量问题预防机制, 各级人员要树立“预防为主”、“质量问题归零”的理念, 实施质量问题预防工作方法、要求, 不断持续改进, 逐步完善预防质量问题管理制度, 从而使企业预防管理机制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与产品质量将会大大提升。

三、切实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持续改进,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直接反映着企业管理质量。而质量持续改进就是确保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有效运行。通过质量文化建设、产品创新、流程优化、体系改进等措施, 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真正做到行业领先、世界知名的目标。

1. 切实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营造人人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环境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长期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它包涵的内容有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过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是整个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2]。一是要加强质量教育引导, 让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价值观;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档案等, 明确管理权责, 落实工作责任;三是切实以人为本, 从实际行动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的需求, 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营造人人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环境, 使员工从内心与企业生存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真正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实现企业质的飞跃。

2. 有效地开展管理评审和内审工作, 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

实施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方法[3]。一是企业管理评审与内审工作的有效地开展, 就是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现场审查和文件审核。二是企业管理评审与内审的检查, 可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将改进的方法和方向公司高层提出, 从多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有效运行[4]。三是实施管理评审与内审工作, 既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又是提升企业提升质量工作的内在要求。因此, 企业必须从深层次重视管理评审与内审工作, 改进和优化企业工作流程, 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3. 切实收集和利用各种质量信息, 不断寻求改进机会

有价值信息是公司制定好各项决策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 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 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有效的质量信息, 关系着查找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根源和制定有效的措施, 推动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企业要对质量信息确定专门部门及人员进行收集, 收集的质量信息主要是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4]。内部质量信息包括企业管理评审、自我评价、内部审核、数据分析等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通过收集并分析内部质量信息, 从而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使企业产品质量有序高效实现;外部信息有顾客反馈、顾客沟通、满意度调查、用户走访等内容, 通过进行分析及处理, 为企业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指明了方向, 使企业永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切实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的考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1. 检查与考核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 一是可能由于某些部门或少数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其价值, 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和建设过程中依葫芦画瓢、敷衍了事, 致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 以致影响了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按程序办事, 偏离了文件所规定的要求, 甚至在实际工作完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背离。这就要求应用检查与考核手段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做好质量体系的检查与考核工作, 一是企业指定专门的机构和质量专业人员对企业及员工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及体系运行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 不断改进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二是企业要量化各项考核指标, 并进行层层分解到部门或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具体工作中, 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扛指标, 事事完成有考核”工作目标;三是企业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考核, 真正做到依法依规考核 (即对指标没有完成好部门及员工进行考核, 对指标完成好的部门及员工进行奖励) 。从而促使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完善。

2. 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一是企业要培养一批理论知识过硬和专业技能强的内审员, 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二是要深入做好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进行审核, 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俗易懂, 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架构。通过以上的实施, 它不仅能促使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 还能真正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从而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声誉。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内在管理, 与时俱进, 才能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夯实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 真正实现企业做精做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质量专业综合知识 (中级) 教材[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1.

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探究 篇11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建筑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对房屋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房屋建筑施工与管理过程中,高效落实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房屋建筑质量,提高房屋使用的安全性与长久性,还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隐患,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展开有关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探究,对于推动我国房屋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如表一所示),使得房屋建筑施工与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质量安全隐患,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表一  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现存不足

不足

成因

后果

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低下

施工队伍更换频率过为频繁,施工企业过于重“数量”而非重“质量”

施工队伍中经验丰富的工人较为缺乏,降低建筑工程质量

专业施工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工人技术水平低下

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大量招收专业水平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的民工

工人未能按照相关建筑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增大安全隐患

建筑材料选用不当

建筑门窗选择不当、灌缝碎石粒径不符合要求、抹灰中含泥量超标等

降低工程整体质量

墙面装饰砖安装不达标

房屋建筑外部墙面出现爆皮、脱落、空鼓等现象

内墙涂料质量不过关

房屋出现变色、脱色等现象

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不够

部分工程监管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一味抓进度而忽略质量安全管理

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不成体系,增大房屋建筑安全隐患

部分监管人员不具备上岗资格

施工设备检查过于敷衍

房屋质量验收存在猫腻

二、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由上表可知,当前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房屋使用与人员作业上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引起房建工作者们的充分重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高效落实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

(一)严把房屋建筑材料质量关

作为房屋建筑基础中的基础,建筑原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房屋建筑质量的高低。严把房屋建筑材料质量关,是落实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的首要前提。

第一,在施工之前,严格审核、检查及检测原材料质量,对于质量不达标的材料,一律不予进场。

第二,选派专业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建筑材料的采购工作,确保所采购的建筑用材的达标、优质及经济。

第三,建筑单位应紧抓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安排专人进行巡查,从而避免施工工艺出现漏洞或差错,有效防止出现偷工减料的不良现象。

第四,大力整顿建筑市场,将一些市场行为严重违规、质量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不符的企业从建筑市场中彻底清除出去,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环境的有序性、规范性以及公平性。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一方面,为了高效落实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筑单位应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安全管理目标为导向、以安全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如图一所示),并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将安全管理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员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是说,建筑单位应将房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切实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中去,并与员工奖惩制度相挂钩,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安全管理约束与激励机制。事实上,笔者所在单位在日常管理中通过积极实行表彰、竞赛、奖励等一系列奖励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上至项目经理、下至一线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以及安全生产的遵守度都有了很大提高。此外,我单位十分重视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除了在施工现场张贴醒目的安全标语外,还安排专人及时纠正一些习惯性的施工违章行为,将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于日常施工中,有效创设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图一  房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三)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针对当前建筑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的现状,建筑单位应不断加大员工的安全教育与专业培训力度,提升员工专业素质。一方面,各岗位员工必须获取相关执业资格后方可上岗,尤其是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另一方面,新近员工或者新换岗位者,必须通过由上至下的三级安全教育(公司、项目部与班组)后,方可正式上岗。此外,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认真学习和充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操作水平,从而更好抵御和消除房屋建筑中的安全风险。

(四)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建筑单位应积极配合相应监督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每个施工阶段,及时提交相应的房屋建筑安全审核申请。在施工之前,依据具体施工方案、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出最实用、最适宜的施工机械设备。注意,在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对其工作性能进行认真检测,确认合格后方能投用。

(五)认真贯彻施工现场班前交底制度

基于房屋建筑施工具有作业环境较为复杂、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露天与高出作业较多以及手工与繁重体力劳动量较大等特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班前安全交底制度。即在每日开工之前,各班组长必须认真履行交底制度,做好交接记录,交接双方都应清晰签名。针对具体情况的不同,通常实行普遍交底与个别交底相结合的交底制度,从而有效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结语

总之,在房屋建筑施工与管理过程中,广大房建工作者们应在充分认识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现存不足的基础上,严把房屋建筑材料质量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以及认真贯彻施工现场班前交底制度,高效落实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充分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推动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的安全、高效、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豫洲.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安全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3(13).

[2]宋彪.浅谈房屋建筑质量和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7).

[3]张建辉.房建施工的质量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論研究(电子版),2014(11).

质量安全管理 篇12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起源于产业界,应用于制造业的一种管理思想。目前这种管理思想已普遍应用于服务行业,在教育机构中也有应用[1]。PDCA 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最早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提出,也称为戴明循环。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一切工作都应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plan),包括确定方针、目标、质量工作计划等;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贯彻执行计划;第三阶段是检查( check ) , 即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找出问题;第四阶段是处理(action),即推广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制定纠偏措施,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找出原因, 为下期计划提供资料。这样就形成一个大圈带小圈的情况,每个圈都在不停地向前移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一环扣一环地配合进行。每次循环都把质量目标或标准带到一个新高度,逐步升级,使质量管理日臻完善。

2药事管理学特点

药事管理学是高等教育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有关药品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原理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药学与管理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互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药学实践中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原理;熟悉我国和国外药事体制及组织机构;明确药品质量与管理的关系规律;掌握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和药师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并培养学生运用药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药事管理学特点,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3全面质量管理在药事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分析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药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与矫正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理论指导下,结合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实际,从可操作的角度分析, 提出四个阶段的行动步骤[2]。

3.1Plan(计划)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主要岗位包括:制药企业、医药公司、社会药房、医院药剂科等。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能够满足未来岗位任职要求的教学内容,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药事管理学课程依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规范从业的基础素质和职业能力。

针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药事管理与法规方面的知识、技能、素质,按照由基础知识到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顺序,转化学习领域内容。以完成药学类专业相关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法律法规知识为依据,注重药事管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考虑不同岗位所需专项职业能力的差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同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相关法律法规。

在教学内容中,将全国执业药师和卫生行业药士职称资格考试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同时通过理论拓展知识学习、社会调研实践,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使职业技能不断提升,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Do(执行)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计划步骤所调查的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学生联系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校外真实环境中进行处方调剂、医院药库管理、零售药店药品管理等知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树立依法从业的观念。

改变传统法律法规课程以校内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采取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面对他们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实例理解并记忆相关法律规定,消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案例后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研究课题的兴趣,乐于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案例都是客观事实,用于教学能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亲近感。在案例分析时,学生需要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或查找各种文献上的资料,这样更有利于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最终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3]。

通过课堂竞赛形式,使学生记忆运用相关知识点。将学生分为竞赛小组,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形成互动。教师提问相关知识点,学生认真对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寻找答案。学生为了课堂知识竞赛,会认真做很多赛前准备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及相关试题。举办课堂竞赛可以改变讲课、考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3Check(检查)

按照发展性原则,结合药事管理学教学大纲,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与平时课堂测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结果综合。检查教学质量即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4]。

全面完善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日常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对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评价,找出教学中相关知识点有待完善的方面,将教学评价工作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实施。

和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取得并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检查学生的培养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的设计能否满足未来岗位任职要求,检验课程标准是否能够符合岗位能力要求。通过相关企业的反馈了解药事管理学课程对培养学生规范从业的基础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况。

3.4Action(处理)

建立完善、迅捷的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测验、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反馈及时发现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计划及教学工作实施过程,解决问题。只有长期不懈地坚持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才能确保和提高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执行力, 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从而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摘要:目的:提高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方法:以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方法对药事管理教学各过程进行质量提高。结果:计划阶段,根据毕业生工作需要,确定药事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方向。结论:执行阶段,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案例教学法和课堂知识竞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与未来的工作对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再通过测验、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反馈了解药事管理教学中需要改进提高的部分,积极处理,使教学质量循环上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药事管理,PDCA,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多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8.

[2]王德华,吕俊峰.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3):64-68.

[3]李茂盛.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438-1441.

上一篇:净化治理下一篇:奶牛腐蹄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