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舞蹈(共12篇)
中学舞蹈 篇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人们对高师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在高师音乐教学中, 舞蹈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为我国培养优秀中小学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途径。而高师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对提高高师舞蹈教学效率, 改善高师舞蹈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 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一、对高师学生舞蹈意识进行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高师专业的学生都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 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 舞蹈水平极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师舞蹈教学的难度增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并将此当作舞蹈教学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使学生对舞蹈有强烈的艺术感, 从而主动参与舞蹈学习。
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能够减轻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在入学之前, 高师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性的舞蹈训练, 舞蹈的认知与实践水平不高, 入门学习舞蹈时, 难免会有枯燥感产生, 部分学生甚至为此放弃进行舞蹈学习。从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入手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 能够避免这种枯燥性, 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激发出来, 使其学习热情得到提升。
能转变单一性的高师舞蹈教学模式。在长时间的教学中, 部分高师舞蹈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滞后性, 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没有考虑学生实际的舞蹈水平, 致使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从培养学生舞蹈意识为出发点实施舞蹈教学, 能够转变以往比较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 使舞蹈教学更生动形象, 进而使舞蹈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蹈意识进行有效培养的措施
在舞蹈的多个方面, 舞蹈意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舞蹈意识是舞蹈水平转变提升的前提。而舞蹈意识有着宽泛的外延, 对高师学生实施舞蹈教学时, 教师应该以学生特点为依据, 将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放到第一位, 从对学生舞蹈方面的认知、动作、想象等意识进行培养, 使高师舞蹈教学的效率、质量得以提升。
(一) 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舞蹈认知方面的意识进行培养
舞蹈意识指的是对舞蹈的内涵概念、外延进行认知的一种意识, 对于不同的舞蹈, 不同人会有不一样的定义, 比如, 有的人将舞蹈作为一种运动, 有人将舞蹈当作一种动作, 有的人则认为舞蹈属于一种艺术形式。对高师学生实施舞蹈教学时, 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舞蹈意识进行培养, 为接下来舞蹈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舞蹈的有效学习打好基础。
1. 培养学生舞蹈文化方面的认知
舞蹈是人类文化的一种, 不但属于一种运动, 具有动作与节奏, 而且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因此, 对高师学生实施舞蹈教学时,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关于舞蹈文化的认知进行, 从给学生讲解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类型、蕴含着舞蹈中艺术特性等方面入手, 给予学生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蕴含在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如此一来, 可让学生明确了解舞蹈从生活中而来, 其起源是人们日常的生产与劳动, 属于一种对生活进行艺术性提升的方式。只有拥有这样的认知, 在对舞蹈进行学习时, 学生才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
2. 培养学生舞蹈语言方面的认知
舞蹈是种没有声音的语言, 主要依靠变换肢体来对情感进行倾诉,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方式与内涵, 因此, 才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 得到广大人民审美方面的认可。对高师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 对学生舞蹈语言的认知进行培养极为重要。就拿芭蕾舞的教学来说, 此种舞蹈对舞者体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需保持“开”“绷”“直”“立”, 因此, 舞蹈者的骨骼应该笔挺、不存在弯曲、能够打开。
3. 培养对学生舞蹈生命意识方面的认知
舞蹈是对生命、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能够将生命与情感直接表现出来, 舞蹈的存在实际上是情感与生命的一种升华, 能够将存在于生命与情感中的美同时呈现出来。因此, 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作时, 往往需要依托于生命与情感的体验,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将此种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予以学生生命、情感方面的关注, 并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融合, 使学生表现舞蹈时能够更具自然性与活泼性, 进而对学生审美的能力进行提升, 使学生拥有更为开阔的思想境界。
(二) 从多个途径培养学生舞蹈动作方面的意识
1. 对学生外在的舞蹈肢体控制、身体意识进行培养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舞蹈者来说, 抬头、挺胸、收腹是最为基础性的要求, 但很多刚开始进行舞蹈学习的人都会忽视这一点, 只有在进行舞蹈时才会注意到这一点, 但为时已晚, 难以做好, 将对整个舞蹈的姿态与发挥造成影响。因此, 在一开始进行教学时, 教师就应该对这一点进行强调, 对学生抬头、挺胸、收腹这一肢体良好习惯进行培养, 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保持,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舞蹈气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这一习惯,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嘱咐学生无论是站、坐还是行走, 都将身体保持在直立状态下, 培养与贯彻其舞蹈意识。
2. 培养学生舞蹈动作气息、力度方面的意识
舞蹈动作与人们其他动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 这主要依赖于气息、力度的表现, 而舞蹈动作中音乐性也需要通过气息与力度来实现。对“力”进行展示需要通过“气”, “气”的来源又需要顺着“力”。在气方面, 我国古典的舞蹈强调平稳, 在力方面则强调劲达。在对舞蹈进行学习时, 如果学生单一地对一个舞蹈动作进行机械性模仿, 则会导致舞蹈缺乏表现力, 这将与其他动作差别不大。因此, 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应该培养对学生在舞蹈动作气息、力度方面的意识, 对学生强调舞蹈中“气”与“力”之间的统一性, 使学生在舞蹈中将内心的情感与动作统一起来,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舞蹈动作的本质及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3. 培养学生舞蹈动作情感表达方面的意识
舞蹈的艺术性无需赘述, 这主要是因为舞蹈动作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表达出来, 如果不将情感赋予到舞蹈动作中, 舞蹈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将失去。因此, 教师应该以舞蹈种类的不同为依据, 使学生了解舞蹈动作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高效性的学习。
(三) 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方面的意识
舞蹈在内容、情感的表现上需要通过存在节奏的动作来实现, 节奏感是舞蹈的主要美感之一, 舞蹈不同, 节奏特点也会存在差异。高师教师实施舞蹈教学时, 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方面的意识。
1. 从音乐方面入手
舞蹈的产生伴随着音乐, 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相互衬托、交融的关系, 音乐能够使舞蹈情感与表现力增强。对舞蹈意识进行培养时, 应该注重音乐节奏方面意识的培养, 使舞蹈能够与音乐节奏互动、融合, 以将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因此, 舞蹈教学应该注重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 使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表达。
2. 从形体训练入手
舞蹈由人的肢体动作构成, 表现舞蹈的工具是形体, 舞蹈效果直接受形体影响, 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形体训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形体进行训练, 指的是调动肢体进行不同形式的变化, 使动作具有优美性, 以便于更好地舒展舞蹈动作。成年人肢体的发展大多已经成熟, 拉伸或者进行某些有技巧的动作时较为僵硬, 软开度不够。因此, 教师进行形体训练时应该“因材施教”,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舞蹈动作, 以便于表达蕴含在舞蹈中的情感。
三、结束语
综合阐述, 在舞蹈的各方面, 舞蹈意识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帮助学生对舞蹈进行体验式学习方面有重要价值。因此, 进行高师舞蹈教学时, 教师需将培养学生舞蹈意识作为出发点, 不断总结教学实践, 探寻进行有效培养学生舞蹈意识的策略, 进而使高师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使学生综合性的舞蹈素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春梅, 韩璐.关于体育舞蹈中舞蹈意识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6) :125-127.
[2]陶璐璐.浅论当前中职专业素质教育中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3) :21-22.
[3]马云霞.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与“气”的训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63-65.
[4]闫小飞.舞蹈艺术的文化效应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8) :176.
[5]杨荔.简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19) :210-212.
[6]赵必纯.唤醒灵魂:谈舞蹈意识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0 (4) :36-40.
[7]孔姿燕.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与教师综合素质对应关系之我见[J].大众文艺, 2016 (19) :251.
[8]贺佳玥.中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5) :155-160.
[9]但雅.得失之间:高师舞蹈课程存在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14 (1) :124-128.
[10]王译旋.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的作用[J].艺术科技, 2016 (6) :188.
中学舞蹈 篇2
第3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勾绷脚 训练 课时安排 5 对舞蹈最重要的勾绷脚进行集中、系统练习。
指导思想:让学生明确勾绷脚的含义,以及要领,清楚勾脚与绷脚的区别。组织形式:集中进行,老师分别指导。教 法:
一、课堂常规;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强调训练的相关要求;
三、训练内容;(1)提问:学过舞蹈基本功的同学说说什么是勾绷脚,并且示范;(2)老师解释什么是勾绷脚,明确区别勾与绷之间的差别,防止学生 混淆;(3)勾脚训练;(4)绷脚训练;(5)勾绷脚结合;(6)听音乐做勾绷脚组合。
四、放松总结
第4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古典手位训练 课时安排 5 通过古典手位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圆”的动 作特征和审美感觉。训练过程:
指导思想:通过手随眼动的手位练习,训练学生的协调性。组织形式:分组进行
教 法:
一、课堂常规
二、训练内容(1)老师示范完整的手位组合;(2)左、右手分别从上下左右画弧线;(3)在准确掌握左、右手画弧线的基础上,加上眼睛的练习;(4)头、手、眼睛同时配合;(5)完整的手位组合;(6)听音乐分组练习。
三.放松总结
第 5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压腿练习课时安排 5 通过压腿,训练学生的柔韧度。训练过程:
指导思想: 进行基本压腿练习,使学生掌握压腿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 的整体柔韧性。动作要领:身体协调统一,动作连贯,腰力的灵活运用。组织形式:分组进行
教 法:
一、课堂常规
二、训练内容(1)老师整体示范压腿组合;(2)理解压腿的含义,区别正、旁、后压腿;(3)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正、旁、后压腿;(4)看视频,并模仿;(5)分组进行。
三、放松总结
第 6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下腰练习课时安排 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
训练过程: 指导思想:加强对腰力的控制,进一步提高身体的柔性度。动作要领: 腰力、腿力、手力相互配合。组织形式:老师一一辅导练习。教 法:
一、课堂常规
二、训练内容(1)了解下腰的基本要领;(2)在老师的支撑帮忙下,进行一一下腰练习,强调腰力、腿力及手力 的相互配合;(3)学生相互帮忙练习;(4)利用把杆自己练习。
三、放松总结
第7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踢腿 课时安排 5 提高学生腿以及腰的柔韧性。
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踢腿组合,整体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动作要领:头、腰、腿之间的相互配合。组织形式:集体练习教 法:
一、课堂常规
二、训练内容(1)讲解踢腿的要领;(2)双手扶把杆,小八字站立练习;(3)膝盖绷直,头抬起向前平视,练习正踢腿;(4)相同的原理,练习后踢腿,强调踢的时候切记身体前倾;(5)正、后踢腿结合。
三、放松总结 第 8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学习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课时安排 5 掌握基本的蒙古舞蹈动作,理解蒙古舞蹈动作的要领。训练过程:
动作要领:身体协调统一,动作连贯,基本掌握蒙古舞蹈动作。组织形式:集中练习,个别辅导。教法:(1)手腕动作: 手腕上翻、下压练习;(2)肩部动作: 左右肩分别向前、向后、向上、向下推动;(3)踮脚动作: 左右脚分别向前跨一步并且踮起,踮起时脚步坚定有力;(4)甩肩动作: 在掌握肩部动作的基础上,左右肩快速的分别向前后甩动。(5)复习放松组合。
第9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地面组合 课时安排5 通过地面组合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指导思想:加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动作要领:身体协调统一,动作连贯。组织形式:集中练习教法:
一、课堂常规
二、训练内容(1)欣赏地面组合相关视频;(2)练习“趴青蛙”,身体趴在地面,双手张开贴住地面,模仿青蛙,双脚背紧贴;(3)“马踏飞燕”练习,身体趴在地面,双手向后抓住双脚,以腰作为 支点,尽量“飞”得最高;(4)跟着视频,整体练习地面组合动作。
三、放松总结 第10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轻松组合 课时安排 5 学生在舞蹈练习中体验放松、愉悦。
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轻松组合,使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感受愉悦、轻松。动作要领:身体协调统一,动作连贯,全身心放松。组织形式:集中练习
教 法:
一、课堂常规
二、训练内容(1)伸展动作练习;(2)抖动动作练习;(3)扭胯动作练习;(4)跳跃练习;(5)抬腿练习;(6)弯腰动作练习;(7)老师喊拍,学生整体做轻松组合。
三、放松总结
第11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视频欣赏 课时安排5 通过对舞蹈视频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指导思想:欣赏不同情绪的舞蹈视频,培养学生对舞蹈的鉴赏能力。组织形式:集中训练 教 法:(1)欣赏舞蹈《苗家早晨》 ;(2)欣赏舞蹈《小松林》 ;(3)舞蹈视频欣赏《蹦恰恰》 ;(4)欣赏视频《我是小兵》 ;(5)视频欣赏《妈妈,你在哪儿》。
第 12 周 训练目标 训练专题 表现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5 通过老师示范,视频模仿,培养学生对舞蹈的表现力。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对舞蹈的表现力。动作要领: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以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组织形式:集中练习教 法:(1)请学生分别做出喜、怒、哀、乐、生气的表情;(2)老师示范用舞蹈的方式,用快乐、悲伤、跳跃等的情绪表现;(3)听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找相应的感觉,并用舞蹈动作表示出来;(4)欣赏不同情绪的舞蹈视频,学生模仿;(5)每人准备一个舞蹈动作表现不同的情绪;
第 13 周
训练专题 初步欣赏蒙古舞蹈 课时安排 通过接触、欣赏蒙古舞蹈,感受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训练过程:
注意要点:蒙古舞蹈经典的动作。组织形式:集中欣赏 教法:(1)欣赏蒙古舞蹈视频《我是蒙古人》 ;(2)简单介绍蒙古舞蹈;(3)学生说说蒙古音乐的感觉;(4)分段剖析蒙古舞蹈的风格特点,老师示范;(5)跟着视频,尝试模仿舞蹈动作。蒙古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第 14 周 训练专题 课时安排 5 训练目标:在基本掌握蒙古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 蒙古舞蹈的表现力。训练过程:
动作要领:身体协调统一,动作连贯,感受蒙古舞蹈特色并模仿表现。组织形式:集中练习教法:(1)复习上一周所学习的蒙古舞蹈动作: 手腕、肩部、甩肩、踮脚舞蹈动作。(2)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注意强调每个动作的要领和表情,刚柔 并济;(3)分别辅导;(4)分组检查;(5)放松组合。
第 15 周 训练专题《梦中的额吉》 课时安排5 训练目标:
初步感受《梦中的额吉》,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为舞 蹈的学习做铺垫。
训练过程:组织形式:集体欣赏 教法:(1)基本功训练: 手位、地面、下腰动作练习。(2)仔细聆听歌曲《梦中的额吉》 ;(3)学生说说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为这首歌曲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 的想象力;(4)老师讲解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对歌曲有更深的理解;(5)再次聆听歌曲,说说这一次的感觉; 第 16周 训练专题 《梦中的额吉》 课时安排5 训练目标:初步学习《梦中的额吉》舞蹈动作。训练过程:
组织形式:集中练习教法:(1)基本功训练: 复习勾绷脚、压腿、踢腿(2)歌曲《梦中的额吉》前三分之一舞蹈动作学习: <1>围成小圈,头微低,左脚向后踮起,右脚支撑身体,两手轻轻贴在 大腿两侧; <2>两手托起,碎步向后退,变换成大圆形; <3>左腿向下弯曲,后退向左腿够,同时贴着地面向左张开,右手从眼 前位置滑过,同样的动作,相反方向再做一次; <4>两手交叉,左腿在后,右腿在前,同时向下蹲,然后两手交叉不变,缓缓站起; <5>左右手背横着面向自己,放于胸前位置,分别一前一后推动。(3)整体复习。
第 17 周《梦中的额吉》 训练专题学习《梦中的额吉》舞蹈动作
课时安排5 组织形式:集中练习
教法:(1)基本功训练: 勾绷脚、古典手位、压腿、踢腿、地面组合整体复习。(2)歌曲《梦中的额吉》前三分之二舞蹈动作学习: <1>头部向后仰,左右手一前一后推动,放于胸前,同时下腰至三分之 一的位置; <2>变换队形,成半个椭圆; <3>领舞学生快速转圈,其他学生按顺序抬手,同时碎步走,变换两个 数列队形,然后坐在地面,双脚在前,缓慢抱住双脚; <4>缓缓起立,两手手背朝上,平行抬起,左右脚分别挪动; <5>两手位置保持不变,大幅度由上向下甩动; <6>两手四指并拢,垂直向下,同时向前推动,两脚分别向前跨一步; <7>甩肩部动作; <8>左右分别开胯部,坚定有力,两手并拢,手心由朝上转而朝下; <9>按顺序分别踮起,继而走位;(3)整体复习。
第 18 周《梦中的额吉》 训练专题学习《梦中的额吉》舞蹈动作。课时安排:5 组织形式:集中练习教法:(1)基本功训练: 勾绷脚、古典手位、压腿、踢腿、地面组合整体复习。(2)歌曲《梦中的额吉》剩余舞蹈动作学习: <1>分成两组,分别从左、右进入舞台中心,以左右腿交叉向左、右方 向走位; <2>左脚向左后方向贴着地面滑步,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分别画圈抱住 自己,相同的动作,相反的方向再做一次; <3> 两手四指并拢,垂直向下,同时向前推动,两脚分别向前跨一步;
<4> 肩部动作,左右肩分别向前、后推动,手指四指并拢,利用手腕的 力度向上翻,向下压,压的同时右脚向前踮起,随后滑向左腿后面; <5> 右手手心贴住左手手背,放在额头前,缓缓蹲下,直至手贴住地面;(3)整体复习。
第 19 周 训练专题 复习《梦中的额吉》 课时安排5 通过整体复习,强化学生对舞蹈 《梦中的额吉》 的掌握。训练过程:
中学舞蹈教育的文化定位 篇3
【关键词】 文化素养 舞蹈 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78-01
0
一、舞蹈作为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困境
闻一多先生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最初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强化,发展为原始的舞蹈。可以说,舞蹈从出现的一刻就带有人类文化基因,深藏民族文化密码,是一种文化代码。直到今天,在历史的发展中,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不但丰富而且深厚,舞蹈也成为文化学者解读文化时必须面对的解读对象。
中小学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大力提倡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舞蹈在教学中总被忽略,出现舞蹈课数量不足甚至不开,硬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学生舞蹈知识营养不良。学生为流行歌手的声嘶力竭或无病呻吟而陶醉,而对美轮美奂的舞蹈无动于衷;由于艺术教育的滞后,导致心理的不健全,诸如自我意识膨胀、审美取向扭曲,人变得功利及浮躁。这与培养新世纪的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背道而驰。所以,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要切实开展舞蹈教学,提升文化素养。
二、文化素养对舞蹈的影响
舞蹈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舞蹈离不开文化。只有提高舞者的文化素养,自身修养也就随之提高,对待问题看的才能够更加透彻,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所学得到更好的应用,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演绎、创造优秀的舞蹈作品,出来的东西有内容,对文化知识了解的越深刻,才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用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做到真正在跳舞。
三、舞蹈教师在提升文化素养中的角色
舞蹈教师对提升文化素养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专业方面,甚至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产生重要影响,老师的素质是学生素质的直接反映,所以舞蹈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非常必要,我觉得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1.专业知识的博与专。舞蹈知识必须广博,对舞蹈的起源、发展、演变等纵线了解,此外还要横向知识补充,如中外、各民族舞蹈比较等,通过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感到舞蹈的魅力。2.加强人文与科学知识。培养人文情怀,发扬人文精神,利用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加强内功,触类旁通,服务教学。舞蹈是一项综合艺术,融合多门学科,作为老师能够加紧学习的话,不但可以让自己知识更广,而且还可以让这些知识服务舞蹈教学。3.加强理论修养。舞蹈理论是舞蹈经验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学习舞蹈理论,是克服艺术实践中的盲目性,加强工作中的自觉性,提高舞蹈者本身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舞蹈创作思想、艺术质量和舞蹈表演艺术水平以及其他舞蹈工作的唯一的有效途径。
四、促进学生舞蹈文化素养措施
1.利用专题讲座普及舞蹈知识,如:通过芭蕾讲座,学生了解芭蕾舞的起源与发展,知道芭蕾的审美特征是“开绷直立”。通过现代舞讲座,学生知道这个舞种注重人性的关照、个性的张扬。通过民族民间舞讲座,学生知道各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知道“三道弯”“赛乃姆”,从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磅礴大气与绚丽多姿。
2.开设校本选修课,赏析舞蹈经典作品,通过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的肢体语言、精美的舞蹈设计,构成完美和谐的艺术整体,感染每一个欣赏者。(1)从作品入手,让学生直观感受舞蹈。把舞蹈的特性、内容、形式连接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结合起来,让各方面融为一体。如欣赏《雀之灵》,要引导学生感受灵动的神韵,理解其空灵、丰满的内涵。(2)结合舞蹈欣赏,学习舞蹈动作。舞蹈是人体动态的艺术,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心动”兼“身动”,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解放心灵。
3.创设舞蹈社团,开展舞蹈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古人曾说:“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吸收有兴趣的同学组建舞蹈社团,参与舞蹈训练和演出。这种训练不同于专业舞蹈训练,它注重的不是技巧,不过分追求所谓的基本功,重在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以及利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舞蹈,我快乐”;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单一模仿和注重技术中跳出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启发他们结合音乐的理解,自编富有创意的动作,让他们在肢体的律动中感受成功与快乐,同时培养和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舞蹈社团带动了校园舞蹈文化的广泛开展,为学生第二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柏拉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更突显其独特的社会功能,社会要和谐,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也唯有不断提高舞者自身文化素养才能塑造自身的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杨秀敏.对当前舞蹈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年(5)15.
[2]李云燕.论舞蹈的教育功能[J].科学之友,2007年(1)112-114.
中学舞蹈 篇4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表现力,培养
“舞蹈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宝贵、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于舞蹈的理解。由此可见, 舞蹈是美的艺术, 是善于抒情的艺术, 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 是表达人的内在心态, 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
近年来, 在许多舞蹈比赛中, 舞蹈技巧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标准。这就使不少舞者只注重技术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舞感, 更要让其深刻、细致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从而让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能力, 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艺术感染力
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建立在规范准确的舞蹈动作之上的, 因此舞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衡量舞感水平的根本前提。要培养舞感, 离不开扎实的舞蹈基础、全身各部位动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协调性。通过规范专业的训练可以逐步增强舞蹈技术技巧能力, 不断提高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性。
提高身体素质, 一方面是训练技能, 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 它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和舞者全身心的配合来体现的。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舞蹈表现力的优劣往往就是透过手指、脚趾尖的延伸, 肢体转动的方向、屈伸的程度, 和对动作点、线、面的把握这些看似细小却最不能忽视的地方显露出来, 注意每一个细节, 动作便赋予感情, 舞蹈感染力也就随即增强了。
二、观察、体验生活, 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想象能力是舞蹈最重要的创造能力之一, 只有靠舞蹈表演者的丰富想象, 才能激发表演者来自心灵的表演激情, 增强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将丰富的生活体验与舞蹈训练、表演结合起来, 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的原型来源于生活, 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 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只有经常深入到现实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 观察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及外在的表现, 并对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进行理性的分析揣摩, 全身心地、深入地进行体验和感受, 并把这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舞蹈及人物情感之中去, 才有可能提升舞台表现力, 完美演出作品。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意利用生活体验, 启发、激励学生大胆的幻想, 丰富其想象力。如, 看见牵牛花, 就启发学生联想正在滴滴答答吹响的小军号;看到的春雨, 就启发学生想象小草破土而出的嫩芽……通过这样的想象, 能让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意境有更深刻、更生动的领悟和体验, 进而将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联想和自己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自己的舞蹈动作更富表现力。
三、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古人云:“舞为乐之容。”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离开了音乐, 舞蹈就是体操。舞蹈音乐风格各异, 节奏鲜明, 旋律优美, 在音乐的伴奏下, 可以使舞者尽情自如地展现动作, 抒发出情感, 使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 从而提高其表现力。IDTA英国国际舞蹈教师协会考官王子文先生曾讲到:“你要达到舞蹈最高境界, 就必须让音乐与舞蹈结合一体, 用感情去欣赏音乐产生不同的表情韵味, 将音乐扩散到你身体周边, 这样, 你就达到了舞蹈最高峰。”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看出, 对音乐节奏感好的同学比音乐节奏感稍差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情感语言以及整个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与流畅性都要强, 这证明了音乐节奏感好差是舞蹈演员表现力水平高低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音乐的节拍, 加强对音乐理解力的训练, 分析其节奏类型, 进而准确把握音乐节奏, 培养和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升
高校舞蹈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还需要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变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 努力尝试将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例如, 在教授藏族民族民间舞时, 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 引导学生。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藏族记录片的方式, 畅游西藏。通过学习舞蹈语汇, 亲身体验藏族的民俗、民风和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另外, 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敏锐地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中存在的问题, 对那些在舞蹈表演中表现得信心不足或缺乏兴趣的学生, 切不可放任自流, 而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 及时沟通,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帮助学生从狭隘走向广阔, 进而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去提高舞蹈表现力和表演能力的意识。
五、加强学习, 培养综合素质, 提升艺术修养
舞蹈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身体律动、舞台上光鲜的娱乐, 更是一个反映社会文化风俗的途径。纵观中外舞蹈历史发展, 不难看出舞蹈作为一门艺术, 是文化历史的一个入口和载体, 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时空下人们的风俗、观念、生活内容和历史风云。正是因为舞蹈的这一属性, 舞蹈表演者要想更好地表现舞蹈就必须拥有广博的修养, 以及文化知识、艺术功力和生活积累。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我们教师必须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时关注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如, 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舞蹈、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科目的学习外, 更要涉猎人文、社科、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舞蹈创编能力, 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创作能力, 以抒发感情, 提升表现力。此外, 也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 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 参与各类演出活动, 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舞台经验, 进而在实践中增强舞蹈和舞台表现力。
古人云:“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而是要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日积月累完成的。产生舞蹈感觉需要身心机能, 构成舞蹈感觉需要综合文化素质, 我们要重视舞感、重视对舞感的开拓, 在丰富自身肢体语言的同时, 使舞蹈表演风格多样化, 使舞蹈不仅是动作的展示, 更是舞者内心感情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 (05) .
[2]彭涛.关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思考——谈舞蹈表现力[J].才智.2012 (19) .
[3]曾珍.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大众商务, 2009 (12) .
[4]符姗姗.论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2) .
[5]孔湘华.浅谈舞蹈教学对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7) .
中学舞蹈 篇5
【摘 要】舞蹈在我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喜爱并愿意从事舞蹈事业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的舞蹈教学事业也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作为中学生,想要完美的诠释整首舞蹈作品并充分表现其中的内在灵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外还需要拥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中学舞蹈教学当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舞蹈教学;学生;艺术表现力;培养
完美的舞蹈表演离不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也以这么说在舞蹈当中艺术表现力是其内在灵魂。而中学生若能够拥有良好的舞蹈表现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其舞蹈表演水平,同时还能够深化舞蹈教学效果。因此在中学舞蹈当中,教师格外注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本文将在此基础下,重点围绕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深入解读舞蹈作品
只有在充分深入了解舞蹈作品,准确感知其中的情感态度把握最真实的感情基调,学生才能够在实际舞蹈表演过程中进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加强整体的舞蹈表演效果。因此教师在进入正式的形体动作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深度解读,比如说在《达坂城的姑娘》中,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解释作品来自于传统的维族歌曲,其次向学生们介绍维吾尔族人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若班级中有维族学生可以请他们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维族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图片或视频,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了解和体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多开设优秀舞蹈作品欣赏课程,例如说在《天鹅湖》的舞蹈作品欣赏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向学生介绍天鹅湖的创作背景,同时引导学生仔细欣赏作品中的音乐、灯光使用以及舞者的服装等,全方位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认识。
二、全面把握舞蹈音乐
中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想要培养自身的舞台艺术表现力,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之外,还需要全面把握舞蹈音乐。音乐是表现舞蹈情感的重要媒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学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捕捉能力,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迅速融入音乐和舞蹈作品当中,并且根据音乐的节奏配合相应的动作姿态表现出应有的情绪情感。比如说在《青花瓷》舞蹈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乐理知识,结合江南音乐的特点完成对舞蹈作品的深入诠释。例如在《青花瓷》舞蹈音乐的前半段以慢板为主,力量柔缓,情感细腻;转至中后段则逐渐由慢板转向快慢板交替,力度时强时弱,表现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踌躇徘徊的细腻情感;在结尾处时音乐由逐渐转为慢板,力度渐渐减弱,学生在诠释该段时需要尽量舒展身姿,表现出音乐中轻柔婉转、细腻动人的感觉。
三、夯实学生舞蹈基础
夯实学生舞蹈基础是在中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环节,在强化舞蹈技巧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张力。即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表情、肢体与音乐的三者统一,此时教师可以事先进行舞蹈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将学生才需要进发情感的地方进行重点明确;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或是艺术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同时为其创造学习优秀舞者的机会和平台。教师也可以利用艺术活动或舞蹈比赛检验学生的实际舞蹈水平以及其艺术表现力的展示情况,从而在日后的舞蹈教学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是教师在舞蹈教学需要格外重视的一大教学内容。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舞蹈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和舞蹈专业技能。所有的艺术创作均来源于生活,舞蹈也是如此,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舞蹈艺术首先需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并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因此,在中学舞蹈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对舞蹈作品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展示出舞蹈的艺术魅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要求学生即兴表演,这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不断积累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在即兴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独特的创造力,展现出极具个性化特征的舞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因此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在增强表演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舞蹈艺术水平.总而言之,舞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利用其形体动作向人们传递作品和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引发观众情感与心灵上的双重共鸣。而良好的舞蹈表演效果离不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学舞蹈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在形体动作教学前向学生深入阐释作品,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推动我国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浅议中学舞蹈队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舞蹈 训练 选拔 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42-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渗入,加之教师的队伍的丰富,很多中学都开始构建自己的舞蹈兴趣小组,一些学校还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吸引那些对舞蹈表演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意识。
二、中学舞蹈队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现代升学压力使得很多家长、学生对智育学习的意识一直比较强,他们在学习语数外等知识的时候有着更多的积极性,然而在美育的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很多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几乎为零[1]。在舞蹈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相关舞蹈动作的诠释、对经典音乐的解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使得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二)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
社会问题通过多元化的现代方式渗入到中学校园之中,很多的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舞蹈教育渗透着很多积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的音乐解读,让学生受到很多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教育,从而提升他们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因此,在改造学生人生价值观上,舞蹈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舞蹈队的选拔要求
(一)选拔是自愿的原则
中学舞蹈队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地方。每年都有毕业生离开,因此每年舞蹈队都需要进行新鲜血液的输入。舞蹈队的选拔需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只有学生对舞蹈感兴趣,才能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强化自己的舞蹈素养。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正真的热爱舞蹈,学生才能持之以恒的练习舞蹈。因此自愿是舞蹈队选拔的前提。
(二)学生的先天条件
舞蹈练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高中生一般都是16到18岁之间,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还在不断发育。那些肢体的柔韧性、协调能力、平衡感的高中生都是可以被选进舞蹈队,这些能力都是参加舞蹈队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在进行舞蹈练习的时候能否将一些动作做到位,做出情感[2]。除了肢体的上述条件之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舞蹈是以音乐的背景,展示人体的肢体语言。因此舞蹈练习者需要对音乐这一舞蹈背景有着一定的感悟,可以有效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也是舞蹈队选拔学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学生的身体匀称,五官端正也是舞蹈队选拔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舞蹈队教学和训练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基本功的练习
中学生具备良好舞蹈基础条件的人数不是很多,很多的学生将参加舞蹈队作为自己陶冶情操、丰富阅历的一种手段。因此舞蹈队在接受的新生中,很多都是没有舞蹈基础的,他们在舞蹈领域就是一张白纸。因此,舞蹈队的训练需要从最为基础的基本功开始。强化学生在舞蹈基本功方面的练习和训练,因为这是舞蹈初学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以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和动作的感觉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练习为辅,“直、绷、软、开”基本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舞蹈动作练习的平衡性等。具體来说,教师需要突出零基础学生的舞蹈基本功练习。这种练习需要循序渐进,分层次开展,针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快基本功练习的进度,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需要耐心开展基本功练习的指导。加强基本功练习,可以实现学生舞蹈基本素养的提升,从而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舞蹈角色。例如开设芭蕾舞形体课,训练方法把上可采用压腿、甩腰、踢腿等,把下可采用芭蕾舞手位、芭蕾舞脚位、擦地、蹲等组合训练。通过芭蕾形体训练可以“修饰”、“矫正”舞蹈队员的不良姿态,造就挺拔、优雅、协调的体态。中国古典舞教学也强化基本功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舞身韵最基础的基本元素。如:“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多种动律元素的训练,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舞姿、体态、路线等。注重气息、意念、神韵等内在韵律练习。强化基本功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加稳定的发挥自身掌握的舞蹈技巧,使得他们可以将很多的舞蹈动作更好的表演出来。
(二)舞蹈训练的多元化
学生舞蹈练习需要突出多元化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克服舞蹈练习的困难,使得他们可以持之以恒的进行练习。首先,强化学生对经典舞蹈的鉴赏[3]。组织学生观看国内比较经典的舞剧,让学生从这些经典的舞剧中,体会到自己练习相关舞蹈动作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感悟。东北秧歌讲究热烈、火爆、逗趣、诙谐,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扭”、“绕”二字可以概括其动作的精髓;藏族舞蹈教学,在掌握了藏族舞的特殊体态后,要把握藏族舞蹈“颤、开、顺、绕”的四大特征,在鉴赏相关的舞蹈形式的时候,强化学生对他们舞蹈特点的把握。其次,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团队协作能力。因为舞蹈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难以兼顾所有的学生,对他们舞蹈动作的完成情况不能完全掌握,同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帮助。两个学生可以相互观察对方在相关舞蹈动作的完成情况,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对方将动作做到位。能力较强的老队员也可以指导新队员。训练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坚持舞蹈训练。
(三)多参加舞蹈演出,拓展实践教学
演出是提升学生舞蹈素养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舞蹈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教育系统文艺比赛等活动。一方面,加强固定舞蹈节目的排练。排练节目的时候,需要在换位、相互配合等方面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整个节目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多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演出。演出现场错综复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将学生带到演出现场,不断感受现场氛围,实现他们实践经验的历练。多参加演出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降低他们的紧张情绪,达到高效实践教学。
五、结语
中学舞蹈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提升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训练方式,强化他们的基本功练习,拓展演出实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琴.四川省非中心城市中学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Reform(ERR 2015),2015,04:132-133.
[2]杨红英.舞在其形 美在其中 意在其智——谈舞蹈教学中的美育特质[A].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2),2012,11:189-190.
让舞蹈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篇7
一、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 丰富情感表现, 愉悦身心健康。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 表现与社会交往的价值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言之不足舞蹈之”道出了人类表达情感的状态。当人们感物而动, 产生情感时, 就会调动一切手段, 如语言、声音、动作等, 其中动作往往用以表达人的最强烈的感情。原始人用狂放的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先生曾在抗日战争中跳起“义勇军进行曲舞”, 慷慨激昂地鼓舞大众的斗志。在教学中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 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的表现。对学生来说, 自己表现的形式越多, 自我发展的潜力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舞蹈既然是人们感物而动的抒情方法, 那它必然也能够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人们在欣赏舞蹈时, 由律动和舞姿造型塑造的舞蹈形象通过人的视觉和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 陶冶着人的情操。当一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船夫舞蹈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旋律冲击着你的视听时, 一股激情会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舞蹈中典型而夸张的动态形象, 其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 往往比文字、声音、绘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直接、更生动。而舞蹈发展至今, 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 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舞蹈丰富多彩的动作, 既能使关节灵活、肌肉富有弹性, 又能去除多余的脂肪, 减轻体重, 使身材苗条, 还能有的放失地将人的肢体按照美的规律去雕琢。
(二) 掌握礼仪仪表, 美化形体气质。
从历史上看, 人的身体文明还和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乐舞教育就是一种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态美的教育, 以叩首、跪拜、谦让等礼节性的动作为主, 在进退俯仰中体现出合宜的崇敬虔诚之情, 在庄严肃穆的动作姿态中表现出威仪之美、端庄之美, 从而培养“文质彬彬”的气质。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的教学是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 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 在练习中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 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 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 都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 塑造美的气质。而良好的形体特点又会使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 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础。
(三) 增进合作体验, 拓展想象创新。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 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 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 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 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结果。表演舞创编的小组合作, 集体舞排练时的团队合作都给合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团体意识, 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升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 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舞蹈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 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 使身体动作协调, 使大脑不断地调整, 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略谈音舞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 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应突出音乐为主线, 而不是舞蹈教学。
(二) 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 在这个过程中, 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 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 提高其表现力。例如《走进西藏》一课, 我先让学生自己表现几个西藏的舞蹈动作。由于平时有所了解和接触, 学生能表演一、两个, 但动作不是特别标准, 于是我再加以引导教学。如一般藏民在体态上有别于其他民族, 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在动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的、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等。这样点拨之后, 学生就更一步了解了藏舞的体态动律特点, 使自己的动作更规范。
(三) 对于各种风格的舞蹈, 建议特别注意抓住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动作, 教学时既利于学生学习, 又方便组织教学。例如《走进西藏》一课中, 我抓住了一个最基本的弦子平步, 让学生掌握体态动律特征后, 再在歌曲的震撼下, 熟练地脚踏平步, 上身摇摆, 即兴发挥长袖挥舞的手臂动作, 沉浸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之中。
总之, 舞蹈和音乐是艺术中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密切的分支, 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中学艺术教育中, 实施音舞结合的教学, 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和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 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 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尝试和探索的课题。
摘要: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有时二者甚至水乳交融, 比其他姊妹艺术更嫡亲些。在中学音乐教学中, 常常要进行一些为感知音乐要素、体验和表达音乐情感的动作模仿, 根据音乐内容与情绪即兴动作创编, 为理解、体验音乐的载歌载舞的“乐舞”活动等等。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教学, 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及智慧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舞蹈 篇8
所谓舞蹈表现力, 实质指舞蹈表演者将舞蹈内容和内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然后通过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表现出来, 同时结合舞台效果和音乐, 使观众从这种表现力中体会到舞蹈所要表现的内涵1。当前,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培养学生掌握舞蹈技术和技巧的能力, 而忽略其舞蹈的表现力。舞蹈的灵魂就是舞蹈的表现力, 倘若一个表演者仅有娴熟的舞蹈技术和技巧, 无具备舞蹈表现力, 则只能称为匠人, 而不是舞蹈大师。所以,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培养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1. 增强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这是因为准确的舞蹈动作, 能够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奠定坚实的基础2。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也可称为基本功, 是从事舞蹈艺术所具备的能力, 其中包括多种能力, 如身体力量、控制能力、软开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对于舞蹈专业学生而言, 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够将舞蹈表现力进行快速提高。所以, 在舞蹈课堂上,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基本功的掌握程度, 严格训练, 尽量使学生了解基本功的重要性, 提高全身各部位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敏感力, 特别注意舞蹈细节, 如手指或脚趾尖的延伸, 肢体屈伸的程度和转动的方向等。例如, 教学《傣族精灵》这一课时, 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傣族音乐的风格, 然后让学生掌握其节奏特点 (主要是二拍子) , 最后掌握傣族舞的基本动作, 特别是其中的“孔雀手势”及“踮脚走”, 教师务必加强训练。
2. 提高音乐节奏的准确性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舞蹈表现力。音乐在舞蹈作品中, 发挥着衬托作用, 若舞蹈作品没有音乐的支撑, 则属于一个既枯燥又令人乏味的肢体动作, 从而无法将舞蹈所表现的内涵进行体现出来。由此可见, 提高音乐节奏的准确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舞蹈课堂上, 必须将舞动的配乐详细讲解于学生, 尤其是舞蹈高潮的重点音符, 更加仔细讲解, 使学生跟上音乐节拍, 并充分把握主题音乐的节奏。例如: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可将学生分成几组, 接着编排不同的舞蹈, 与此同时, 配上相应的主题音乐, 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掌握音乐的节奏, 由教师给予每组打分, 以此评价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掌握程度。如此一来, 不仅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而且增强他们掌握音乐节奏的能力, 进而进一步提高其舞蹈的表现力。
3. 提升学生对舞蹈的情感性
一般情况下, 某些舞蹈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舞蹈教育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舞蹈只是一种技术或技巧教学, 学生无需理解舞蹈作品内容, 仅具备娴熟的技能即可, 从而导致一些学生过度重视舞蹈表演, 而忽略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3。然而, 如何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舞蹈理论知识, 则需要提升他们对舞蹈的情感性, 同时, 情感性对舞蹈的表现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即良好的情感性可提高舞蹈的表现力。生活中的自然情感可随意的表现, 但是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艺术却不一样, 需要不断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加工自己体验的各种情感, 将其审美价值进行充分挖掘, 并以此表现出独特的情感。所以,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舞蹈作品内容, 进而提高他们对舞蹈的情感性。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关于藏族舞蹈的时候, 先指导学生了解藏族的生活习性, 接着深入观察舞蹈动作。在藏族舞蹈中, 其腿部动作不仅多, 而且也比较灵活, 这与西藏的生活习性相关, 因此, 只有全面了解作者创造意图和作品内容, 不断提高对舞蹈的情感性, 才能将其舞蹈表现力进行充分表现, 同时给人以美感。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中, 不仅需要增强其舞蹈动作的规范性、提升其对舞蹈的情感性、提高音乐节奏的准确性, 而且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则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体验生活。舞蹈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 舞蹈作品以及舞蹈形象均产自生活, 同时, 舞蹈艺术也服务于生活, 即其舞蹈形象塑造的目的是反映生活和再现生活。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 是由创作者与表演者不断深入了解生活, 观察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心理情感, 并认真分析和揣摩这些素材, 并得出一定的感受及体验, 从而将这些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所以,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把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舞蹈训练充分结合, 极力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想象力, 进而表现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藏族舞蹈的时候, 由于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去过藏区, 难以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藏区的一些图片或视频给予学生们观看, 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或视频幻想自己就是一名藏族, 同时深入感受着藏区生活, 尽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于舞蹈训练中, 通过舞蹈动作和藏区生活的结合, 将完美的舞蹈姿态进行展现4。
三、结语
总而言之, 舞蹈表现力在舞蹈艺术教学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如增强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提高音乐节奏感的准确性等, 从而促进舞蹈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舞蹈事业不断快速发展, 舞蹈教育也不断深入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难以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舞蹈的审美标准也逐渐转向舞蹈本身艺术特质, 主要强调舞蹈编排的思想性及美感, 尤其是舞蹈表演的表现力, 需要加大重视。本文针对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表现力,培养
注释
11.曾珍.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大众商务, 2009 (12) :23-30.
22.屈秀英.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J].大众文艺, 2011 (01) :89-90.
33.李美虹.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 2010 (03) :56-60.
构建中学舞蹈教学的高效课堂 篇9
关键词:中学舞蹈,教学,高效课堂
众所周知,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决定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 舞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增强中学舞蹈教学的趣味性, 添加教学内容, 改变原有教学模式, 是提高中午舞蹈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 舞蹈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而被学习的, 国家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 在高中的高考中专门设置了舞蹈特长考试,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时候, 违背了这一目标, 在我国学习舞蹈的学生中, 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学生, 他们对舞蹈没有任何的兴趣可言, 他们学习舞蹈的初衷就是将舞蹈作为一种工具——一把通向大学校园的钥匙,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他们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注重对舞蹈内涵的学习, 这导致舞蹈教学的效率直线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中学舞蹈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 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提高舞蹈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中学的舞蹈课堂上, 老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而在多媒体没有得到普及之前, 通过录音机等设备播放音乐, 老师在前面进行舞蹈教学是最为常见的舞蹈教学方式, 多媒体走进课堂, 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标准的舞蹈教学课堂, 因为录制多媒体材料的老师大多是国内外比较优秀的舞蹈教师, 多媒体的出现实际上是帮助舞蹈课程实现了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完全实现了音频与动画的完美结合, 有效地规避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中, 老师因为顾及方面太多而导致了舞蹈动作与音乐不合拍的现象, 同时多媒体教学视频因为具有权威性,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老师将一些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学生。另外, 学习舞蹈的学生将多媒体资料复制以后,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 进行有效的舞蹈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不规范动作, 并根据正确的动作进行及时纠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很好地提高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 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 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 这就变相地减少了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时间, 多媒体教学可以教会学生规范的舞蹈动作, 可以帮助学生将音乐和舞蹈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但是对于舞蹈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多媒体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它只能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所以, 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 老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科学地把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间, 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致力于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基础训练和审美教学双管齐下
任何学科都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去努力学习, 舞蹈课程也是如此, 特别是对于中学舞蹈的教学而言, 中学生年龄较小, 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 有很多学生是刚刚接触正规的舞蹈教学, 他们的舞蹈基础基本为零, 需要从头开始进行刻苦学习, 老师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应特别重视他们的基础训练, 教授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舞蹈动作, 让他们打好舞蹈学习的基本功, 也为以后的舞蹈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 老师除了需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单一舞蹈动作以外, 还应该帮助学生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舞蹈学习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 练习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这些基础功底会耗费学生大量的精力, 是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毅力的一种严峻考验。以芭蕾舞的教学为例, 在练习芭蕾舞基本功的时候, 很多学生会因为受伤而结束舞蹈生涯。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 重视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审美观教学, 对提高舞蹈教学课堂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以后学习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打下基础, 而审美观的教学从主观的角度提高了学生的舞蹈境界和艺术追求。基本功和审美观一主一客为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学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创新意识, 这种创新要体现在舞蹈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 老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老师在中学舞蹈的教学课堂上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 学习舞蹈不一定要成为舞蹈家, 或者进入舞蹈方面的高等院校, 还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去学习。舞蹈的作用有很多, 可以改善人的身材和体型, 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但是绝不能让学生抱着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去进行舞蹈的学习, 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学到精美的舞蹈和舞姿, 还会浪费学生的大好光阴, 不利于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中学舞蹈 篇10
另外, 由于人体动作不停地流动变化的特点, 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 (舞台与广场) 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 一般都要有音乐伴奏, 要穿特定的服装, 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 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 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一、认识舞蹈艺术, 渗透德育, 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 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 以形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核心,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 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 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产物, 是一个历史的课题。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 在城邦保卫者的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 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
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 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道具、灯光影像将编导的思想传达给人们。舞蹈能培养人的气质, 使人形体健美, 美化人的仪态。舞蹈本身就是美的代名词。舞蹈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舞蹈所体现出来的美感。一堂好的舞蹈课, 就是一次美的熏陶, 各种文艺节目排练的演出, 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 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感情, 让学生在舞蹈的艺术宫殿里体验人生的哲理、情感的转折、理想的追求。这种美感包括个人完成的舞蹈动作和整体舞蹈表演。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化, 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 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学生在舞蹈中感受到美, 不单单影响其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还会影响到对身边事物的看法, 进而影响到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做法。
二、走近舞蹈训练, 渗透德育, 提高学生表现能力
每一位成功的舞蹈家都是经过了多年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我们的学生虽不会以舞蹈为终身职业, 但在学校的舞蹈教学中我们还是需要对学生灌输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比如说, 在训练舞蹈之前, 队列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直觉的基本训练, 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组织纪律性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 从而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发展动作准确、迅速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 学生不能闲聊。做练习时, 要求学生们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如果是基础训练课, 同学们要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定量完成, 实事求是, 假如发现有同学偷懒、虚报, 就立即停止, 教育学生要诚实做人, 不说谎话。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 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 它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基本训练和体制的增强是在刻苦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 思想品德要在训练的过程中磨炼, 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保持稳重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尊敬教师, 养成良好的品质, 从而达到热爱学习的目的。这种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情绪双向交流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内因和动力。
三、追求舞蹈历史, 渗透教育,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 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之前, 人们就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然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 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中国的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艺术积累。从甘肃天水大地湾的地画和青海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的形象看, 至少在五千年前中国已出现舞蹈。在学校舞蹈教学中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以及舞种的形成背景和历史, 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 可以在课前和课间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包括朝代的更替和服饰的变化。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思想。
中学舞蹈 篇11
【关键词】 中学;舞蹈教学;“人性化”设计
舞蹈被称作“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并非过誉之词。因为舞蹈在形体美的律动中,不仅有音乐的节拍,有绘画的造型,有文学的情韵,更有身心的协调与高度契合。这种生命化的舞蹈内涵,却在普通中学模式化的舞蹈教学中被抽空,教学脱离生活,教学过程缺乏美感,课堂训练变成肢体的机械运动……多数舞蹈教师只注重舞蹈排练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应与学生内心感受结合,忽视了舞蹈教学中极富情感与人性的一面。可见,加强舞蹈教学的“人性化”设计,是提高舞蹈教学美感价值的重要一环。
一、突出舞蹈艺术“力”的特征,展现舞蹈的“生命化”色彩
舞蹈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绪。这是一种具有动态美、和谐美的艺术,决定了它的教育手段不应该是硬性灌输或强迫接受,而是通过美的人体动作、姿态、表情所呈现的一系列优美形象来象征生命的美。美国女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认为“舞蹈是梦幻的力”,是一种充满梦想的生命力的展示。
舞蹈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开设一些欣赏课,加深学生对理想与生命的理解。中国的著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优秀的教学材料,学生看了以后往往都被吴琼花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命意志所感动,被娘子军蓬勃的朝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所吸引,生发出学习芭蕾的兴趣,以便在舞台上能完整地展示自己,展示生命的力量。这种欣赏、感染、启迪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生命的感悟。
舞蹈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开设一些观察课,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验。许多舞蹈的姿势都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如傣族舞蹈的动作、姿态和手势,很多是从模仿孔雀的吃水、嬉水、照水、走路得来的,其他如朝鲜族舞蹈模仿白鹤、蒙古族舞蹈模仿驯马、传统戏曲的兰花指模仿女红针线等。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明白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美化改造,可以变为舞蹈的“语言”,反过来,通过练习舞蹈,也可以体验到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无穷乐趣。
舞蹈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开设一些活动课,加大学生对自己生命潜能的开发。舞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舞蹈基本知识、技能技巧;还要设计一些舞蹈组合片段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智能,让学生在不断模仿中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
二、遵循舞蹈艺术“真”的理念,体现舞蹈的“生活化”气息
舞蹈源于劳动,现在还有许多民族舞蹈就是直接表现劳动场景,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在劳动中可以领悟到舞蹈姿势的真实内涵,也能体会到舞蹈表演的艺术真髓。在舞蹈教学中可以活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和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首先,舞蹈排练从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到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它能让学生得到克服困难、战胜疲劳、锻炼毅力的心理体验,从而使人的意志力经此过程的磨练得到提高;其次,在舞蹈演出中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我校舞蹈队在平日的训练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训练用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落实。舞蹈教室的布置及物品摆放,学生都会自行安排。因为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养成了自理的习惯,以劳动为荣的观念促使他们把自己动手做好舞蹈活动的准备工作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生活规律。在演出时,孩子们自己准备演出服装、道具;有时一场演出几次换用服饰,他们都能做到自己动手,敏捷勤快、准确无误。这个例子说明,参与舞蹈演出是培养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的良好机会。
三、忠实舞蹈艺术“美”的规律,实现舞蹈的“健美化”功能
舞蹈教师应从审美的三大特征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案,并通过科学的形体训练,让学生拥有健美的身材。
首先是审美认识的提高。在舞蹈教学这片宽广的天空中,我常常会带学生去看气象万千的舞蹈世界。让他们了解:朝鲜的长鼓舞、夏威夷的草裙舞、巴西的桑巴舞、里约热内卢的加菲拉舞和布宣诺斯艾利斯的米隆加舞等等,让学生领略完各国舞蹈风情后,和学生一起了解著名芭蕾舞剧和中国传统的古典舞,从《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的审美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芭蕾的决心,从古典舞的审美认识,引导学生注重到古典舞的规范性、严谨性、典雅性、均衡性、和谐统一性、传统性、经典性和那独具风格的代表性。
其次是审美情感的激发。西方近代戏剧家席勒早就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用优秀的舞蹈作品感化、教育学生,是舞蹈以情感人、以美感人的重要特征,但实际的操作效果更为鲜明。在舞蹈教学中,可以抓住节奏美、音乐美,以律动、舞蹈带动听觉欣赏,就是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听音乐上。前不久我就采用了这一种教学方法,在无任何准备练习的情况下,给学生播放一段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律动,课堂会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如痴如醉地模仿骑马奔驰;会按乐曲高低起伏、节奏变化做指挥动作:会跟着音乐发出马的嘶鸣声;还会尽情地表演蒙古族舞蹈……这时的学生非常兴奋,已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这类活动并不要求整齐划一,但共同点是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感受节奏美,从而真正地聆听到了音乐之美、领悟到了音乐之美、享受到了音乐之美。通过其审美情感的激发,将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反映到舞蹈的学习中来。
再次是审美娱乐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参与欣赏与表演舞蹈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可见,舞蹈老师应从舞蹈的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诸方面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除了审美情趣的培养之外,舞蹈在形体健美中的作用也不能忽略。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中学时代正是学生长身体的黄金季节,身体深处的意识在热情地呼唤着舞蹈教学。老师应该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进行常规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得到运动和发展,并通过舞蹈矫正不良的形体,改善过于肥胖或者瘦弱的儿童的形体,从而使学生的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最终拥有健美的形体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舞蹈教学的“人性化”设计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作为艺术教育,它的本质是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专家。我认为舞蹈教学应该在“生命化”、“生活化”和“健美化”的设计中促进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一堂舞蹈课的合理设计,会使舞蹈教学充分体现人性和人情的内涵,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息,使舞蹈教学富有时代朝气和青春魅力。
参考文献:
①欧建平.舞蹈美学[M].东方出版社,1997.04
②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1
③[法]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学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篇12
关键词:体育舞蹈运动,影响因素
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舞蹈运动, 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为了适应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 我国从90年代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体育舞蹈教学, 体育舞蹈运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中也迅速普及起来。本文在对本校和其他学校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对目前中学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影响中学体育舞蹈运动的影响因素。
一、对体育舞蹈运动的重视不够
在各中学, 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 对新兴的体育舞蹈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1.硬件设施不够健全。大部分学校, 没有专门的体育舞蹈场地。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 必须要有专门的场地设施。包括专业的练功房、舞蹈训练馆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大部分中学还没有这样的设施。2.调查中发现, 所有的院校均没有体育舞蹈运动方面的教学规划和计划。教学和活动的开展随意性很大。许多体育舞蹈开展得较好的中学, 是因为学生爱好者多, 自发组织学习和锻炼的结果。
二、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一) 体育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高水平教师
在体育舞蹈训练中, 舞蹈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一个运动队的主导, 他们不仅要负责运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 而且还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以及训练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付出与否, 对于运动员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 一流的运动员都是由一流的优秀教练员培育出来的。
体育舞蹈项目是一个多种项目综合起来的产物, 因而就决定了执掌运动员们的教练员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素质, 不仅要具备舞蹈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有对于艺术较高水平的鉴赏力, 除了具有以上的这些, 教练员最应该具备的一点就是创新能力。然而在我国却非常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的资源, 至于高水平的教练也就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 现在活跃在体育舞蹈台上的教练员们大多都是半路出家, 是从其他项目当中转过来的, 缺乏体育舞蹈运动经历, 这就造成了其专业素质不够高的限制。此外, 我国仅有北京舞蹈学院开设了体育舞蹈班, 每年也只是招收屈指可数的几名学员,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方面的力量。基于以上原因, 我国不仅缺乏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 而且尤为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
(二) 教学能力不强
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执掌体育舞蹈教练资格的教师们, 其专业性并不是很强。比如有很多没有受过正规的体育舞蹈训练, 一些只是参加过短期培训班, 更有甚者只是看了几遍录像便开始授课等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缺乏规范性以及科学性, 其教学能力有待探究。
三、体育舞蹈理论研究贫乏, 没有形成比较独立、完善的体系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 集体育、音乐、舞蹈、服饰等于一体, 包含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它的舞种起源和发展始于起源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风俗等, 我们只有深刻地研究、挖掘其内含, 才能真正认识体育舞蹈的精华所在, 才能准确地表现每一个舞种的特点, 充分展示这一外来艺术感人的风貌。
四、提高中学体育舞蹈运动水平的建议
(一) 提高认识, 对体育舞蹈运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体育舞蹈运动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 以律动为基础的舞蹈的运动形式, 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动作的难度性。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舞蹈基础, 而且要具备配合协调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素养和团队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对开展素质教育和全面的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各校对体育舞蹈运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认识上保证这一运动的健康开展。
(二) 因陋就简, 完善体育舞蹈运动设施建设
调查表明, 虽然各中学没有专门的体育舞蹈运动场地和设施, 但大部分院校均有体育馆, 完全可以在现有设施基础上, 采取一些因陋就简的措施, 为更好地开展体育舞蹈运动提供最基本的设施。
(三) 制定体育舞蹈运动的整体规划和计划
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基础情况, 制定适合中学技术优势的体育舞蹈运动的整体规划和计划, 有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年、月目标, 并建立、建全运动开展的组织机构, 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总结, 不断完善规划和计划。这是体育舞蹈运动健康、正常开展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四)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各院校应根据自身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 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和引进, 全面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五) 建立学生体育舞蹈运动组织机构
中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开展,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传统的体育项目应该是主流, 不可能以体育舞蹈为主。那么, 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应该充分依托广大学生, 在中学整体规划和计划框架下, 建立学生体育舞蹈运动组织, 依靠学生中的爱好者, 使体育舞蹈运动在学生中全面开展起来。
(六) 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不同的院校间加强体育舞蹈运动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互派教师观摩交流;以俱乐部的名义互访;组织相互间的比赛;选拨各自的优秀选手相互切磋等等。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使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也使学生们开阔眼界, 扩大交往范围, 增进集体荣誉感。
【中学舞蹈】推荐阅读:
中学舞蹈教学08-02
中学舞蹈的创编07-30
中学音乐舞蹈教育08-14
中学生舞蹈素质教育10-29
实验中学校园声乐、器乐、舞蹈大赛10-09
流泽中学舞蹈活动室管理制度及辅导员职责05-25
论少儿舞蹈教学中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10-04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07-05
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07-14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