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反思

2024-10-26

创新反思(精选12篇)

创新反思 篇1

创新教育的实质在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更为精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参与中更为积极、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此外,还改善了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和“学”的死板模式[1],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增进了师生交流,促进了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应用知识。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已不是读好书就有好出路,就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梦想,科技时代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敏锐的把握时代机遇,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在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中,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大学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把握机遇、服务社会,对国家建设提出开创性见解,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快速的发展[2]。其一,要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思想,逐渐的完善和改革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促使当代大学生能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时代发展。其二,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对所学知识能够综合应用、创新应用,响应国家需要,培养“四有”人才,以促进祖国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符合“以生文本”的教育理念,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其对知识丰富的思考能力,并能科学的对自己的创新思想加以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的实践精神,使其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反思

(一)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反思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自主性不强、依赖性太强等方面,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约束,教师和学生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试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教学参与中过于被动,自信心不足,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差[3]。另一方面,受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很大约束,安逸、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束缚了学生创新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家庭对于孩子过分宠爱,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弱,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更是不足。其次,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过于死板、过于机械化,缺少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钻研精神,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过多的模仿已有的知识应用,束缚了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再次,当代大学生缺少进取精神和冒险意识,在学习中较为被动,老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对于知识的“消化”、综合应用能力欠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较差,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弱。

(二)对教育思想改革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当代大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知识的传播形式创新不够。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创新的形式,而忽略了创新的实质,学生与教师的配合能力较差,现代教育中“学”的被动局面仍不能改善。第二,对于创新教育过于盲目,脱离了实际,太过于异想天开,而不能积极的付诸行动。第三,教育理念更新缓慢,对于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认识不清,不能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对“教”与“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学习的精神、态度、习惯等得不到重视和培养。总之,教育思想的转变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而创新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三)对课堂教学创新的反思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日益丰富,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难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一方面,课堂创新的形式不够新颖、别致、没有特色,或是“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式推陈出新但所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死板、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中,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更直观、形象的传播知识,图、文、动漫等形成动态的知识演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课件制作还沿袭了传统的板书方式,将知识从黑板上移到多媒体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难有较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过于机械化[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且很多同学在“六十分万岁”的思想意识,难以形成对知识的创新应用,学生的创新思想不足,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创新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对课外创新教育的反思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课外教育比课堂教育更加重要,一方面,课外教育易于创设环境,在环境影响下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课外教育能更多的发挥个性、平等、民主等精神,增进师生合作,便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例如,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教学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科技展览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大学教学中,课堂内外的联系往往很少,大多数老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于课外教育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压抑了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舞台,不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和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法的思考

(一)正确定位当代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因此大学教育要区别与常规的学校教育,要具有创新性。首先,大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学生、生活中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和冒险精神。其次,树立正确的师生角色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理解“以生为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再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精神层次给学生创新的力量,使其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能够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参与教学、参与实践,提高自身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正确对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确认识教学改革,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应用并重,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避免“创新”演变成凭空的“妄想”,如果创新思想难以付诸行动、难以实现,这种创新无任何意义。其次,动态的更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祖国建设输送更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方法、意义等,不断地在教学参与中优化学习模式,培养创新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

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能够自发的、自主的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形成创新思想,积累创新经验,增长创新能力。第一,注重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渗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知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角色的创新定位,新时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敢于用新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比老师做得更好。老师要积极主动的支持学生的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帮助,促进其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实现。第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课堂上转变角色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协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有更多、更好、更深入的想法,通过课堂作业、课堂讨论等加以实现,培养学生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将课堂交与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应用技巧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课外教学的重视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大学教育中课外教育尤为重要,一方面,课外教育更贴近于社会生活,是学生对知识应用实践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课外教育更利于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意义。在课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第一,可从环境的改善做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参与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形成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应对即将面临的就业、创业机遇,并能在就业、创业中有突出表现。第二,通过课堂内外的联系协调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师生交流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够发挥出来,得到较好发展,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优势在社会活动参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第三,课外教育形式丰富、精彩,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通过课外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创新,以实现学生各自的灿烂人生。

创新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一定要结合实际,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完善,应用具有特色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使其能将知识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摘要: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更高层次。研究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当前大学教育的现实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创新教育有利于抓住问题的焦点,能够有效的解决大学生教育问题和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注重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其形成特色的知识认知和知识应用思维模式,并能结合实践大胆创新,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创新教育,现状反思,方法创新,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1-104

[2]田小平,张明.自媒体视野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78-79

[3]李朝晖.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4):62-64

[4]张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168-170

创新反思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习惯于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惯性》这一节内容。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这节课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即1.惯性球;2.小车运木块(起动和刹车);3.用钢尺打击叠在一起的彩色木环;4.套紧铁锤;5.杯子倒水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一,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动手的形式来探求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五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贯穿“猜测—→演示—→分析—→归纳”这么一条主线。在做每一个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看看谁猜得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说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完成利用惯性将锤头与手柄套紧的实验,并说明其原理后,老师不是简单问“对不对”,然后就此结束,而是接着提问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这样一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可拿其它铁锤来锤紧;可用锤头撞击地面或墙面;还有的说可在松动的锤头与手柄的间隙里打入钉子或木条等等。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多想办法解决问题非常好,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与利用惯性的方法的优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通过积极采用发散思维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四、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联系,它的许多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惯性知识的特点,结合本市正在进行的城市管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扬中市交通秩序管理违章处罚条例》第六条规定:自行车转弯前不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突然猛拐的处5元罚款。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惯性知识充分展开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章所带

活动、参与、体验、反思、创新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城镇初中相比,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和改进,教育方法需要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尚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许多学校多年来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水平上。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活动、参与、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恰恰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方法与理念。

(二)农村教师对于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三)农村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地接受

反观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发现: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为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这也是农村英语教学与城镇学校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见解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尤其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形成的。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活动和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农村初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根源。

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正本清源,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帮助、指导方面,以有效地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动、参与、体验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对农村初中有效使用英语新教材的思考

(一)农村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由于英语学习的特点,一个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有合理的学习目标,得当的学习方法,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反思并创新。

1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如在每个单元,让学生知道哪些单词是必须掌握的,应该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分别应掌握哪些内容,要让学生自觉地去预习和复习每单元的checkpoint,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目标引导恰如其分,学生就会把引导的目标纳为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就会变成为一种强烈的外在诱因,一旦见之于实践,又会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不断地把注意力,思维力等集中于目标甚至目标完成。

2指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习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点:①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变化;②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导致的;③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能保一定的时期。而所谓学会学习指的是学会有效的学习,也就是根据学习规律和自身的身心特点,运用学习工具和方法,对学习资源加以最优配置,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规律,如何指导学生分析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外条件以及科学配置学习资源的方法。抓住了这些,应该说抓住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要点。英语学科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对其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总结是可以掌握的。

3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配置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工具等资源。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有哪些信息资源,哪些是现存的可以直接加以应用的,哪些需进行加工点拨后才可以使用,哪些资源对哪些学生最有利,哪些资源现阶段对学生没有用处或根本没有用处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应用资源,配置资源,否则就是现存的学习资源也会白白浪费掉。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配置资源时应遵循效应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效应性原则是指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起到正效应的作用,防止出现零效应和副负效应。实用性原则是指学习资料的配置必须便于学生操作。

(二)农村教师应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1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有冲动、有愿望、有兴趣、有倾向的。这种动机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明显的教师要把它激发出来,并指向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内在因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已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已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主要靠外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这种调节很难自觉主动地进行,这是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心理成熟度还低。因此,多数学生在多数情况下,仍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调动来提高。

2要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把握、弄清哪些现状或者哪些原因是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其次,教师一定要选择每单元的有关材料或单元有关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第三。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要重视把握时机。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与“悱”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第四,调动学生积极性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农村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发展

主动发展就是学生自觉地按照发展的阶段和顺序性进行积极、能动的发展。换言之,学生对发展起到了自我促进的作用。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在接受发展条件影响时是积极的、主动的,它会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等的影响,而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学生自己是可以检查、监督、调节和完善的,可以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学生,主动发展水平也高。

其次,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自我设计,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不随便进行干预。

创新反思 篇4

(1) 通过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能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到教学行动中去。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 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2) 教师反思能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对教学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给予关注, 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 教学反思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不单是指个人的, 它也可以指群体的。如果整个教研组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那么在团体的研讨反思中, 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这样整个教研组的水平都能提高。

(4) 教学反思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学反思在让学生主体充分发挥的同时, 教师的主导性率先得到发展。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过程中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二、反思型数学教师应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教案

对教案的反思, 不是简单地看看自己写的备课内容, 而是深究先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定的, 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的行为变化的结果, 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来评估最终效果, 而目的则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其次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设计“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2) 反思数学内容。对于同样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 再对照教学目标, 把教材上的内容重新组合, 以一个崭新的状态传授给学生。

(3) 反思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任务, 共同的教学目标, 但展现给学生的形式却不一样, 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魅力。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一节课是十分必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多选择一些有竞争性的方法。

(4) 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详细了解学生。要想上好一节课, 必须先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而不是盲目地大讲特讲。而且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2.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

(1) 反思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 首先应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亲近教师, 信任教师, 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 沉默时来点小幽默, 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

(2) 反思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课堂上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问要切中要害。 (2) 课堂上的提问确实是有感而发, 触景而发的。 (3) 课堂上的提问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来开展。 (4)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3) 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为避免出现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 主次不明的情况, 我们在平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1) 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 及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2) 课堂结构的安排要分清主次, 快慢适当。 (3) 课堂上应“精讲多练”。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1) 记教学日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结束之后, 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总结深思。

(2) 听课与评课。听课不仅要求你去听别人这节课讲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做了什么样的练习, 还应该经常性地与同事, 专家坐在一起评课, 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3) 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虽说创新才是教学改革的动力, 但是完善的教学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每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都应该从点滴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用理论来完善、提高一个层次,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样时间长了, 就会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教师。

(4)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后, 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 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 从而提出改进建议。

(5) 征求学生的意见。每上完一节课, 及时地与学生交流, 把从学生那儿反馈的意见再细细研究一番, 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以防今后出现类似错误。

幼儿创新教学教学反思 篇5

培养幼儿大胆创新

学前教育作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更要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幼儿的创造性,尤为重要。幼儿因其好动、好玩、好奇,对周围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常常带着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就成为我们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在我们与幼儿的不断接触中,会经常发现幼儿的“创新”。他们可以把苹果画成三角形,方形;他们会把草画成黄色、红色;他们把红太阳打扮的五颜六色;他们会给汽车加上翅膀;他们会把楼房画得高过白云„„这都是出自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其实不然,现在方苹果就已经问世了。这些异想天开正是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创新的表现。这些异想天开更需要得到保护、得到鼓励。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对幼儿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保护幼儿初步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旺盛的创造欲望。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做、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平等、民主的交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幼

儿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告知他人,然而由于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的语言常常会出现使用“错误”和“创造”。此时,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错误”和“创造”,采用讽刺、嘲笑等不正确的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压抑。培养幼儿的创新思想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正确对待幼儿,给他们支持、鼓励及补充和修正的机会,相信他们会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效地自我调整。教师积极的交往态度和巧妙的应变能力,不仅会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还会起到支持鼓励幼儿创新,体验到创新的乐趣的作用。

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空间——组织各种活动,应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空间。如在讲故事的时候,可根据故事情节,适时停止讲述,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象。让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自豪感和快乐。

从Google身上反思创新 篇6

上周,Google创新论坛在京举行,这是Google经历“退出风波”之后,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办大型技术论坛。

两场主题分别为“搜索的未来”和“属于每个人的互联网”的演讲,以及对Google中国团队的采访,让我再次体会到,在技术创新上,中国互联网与Google的巨大差距,而让人唏嘘的是,这种差距不是在具体产品上,而是在创新方向和思路上。

在演讲中,Google工程与研发高级副总裁Alan Eustace指出,从根本上讲,Google的使命是满足用户对搜索体验日益提高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整合、更加智能的搜索结果。这一点其实与别的搜索和互联网公司差别不大,区别在于Google选择的路径。

与大多数搜索公司不同,Google没有停留在搜索能力和排序算法的优化上,这样做无疑能使它更快、更好地服务于购买了它AdWords和AdSense的广告客户们。但Google没有,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看似事倍功半的信息整合上。它追求让更多内容上网,并有效流通,无论这些内容是来自某个地区的方言、书本或多媒体的内容,或是地图等基本的生活信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每次技术论坛上,Google都会在翻译这款产品上大费唇舌,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沟通形态,即全球信息的无障碍流通。

最近,笔者在使用Google翻译时发现,当在Google翻译框中输入英文词句时,下面的文本框中会实时出现相对应的翻译结果,后来笔者才知道,这背后就是Google新推出的功能:实时翻译功能。实时翻译和传统翻译工具的差别看似只是几秒钟的操作时间节省,却让不同语种用户之间的即时通讯变成了现实。

“Google的研究更多的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而其它研究更多的是如何满足钱的需求。”这位现场听众的感叹无疑道出了Google创新路径的可贵。

同时,Google也在致力于解决可访问性问题,帮助那些在视力、听力等信息接触方面存在障碍的人同等地享受互联网上的丰富内容。比如当天亮相的盲人研究科学家T.V Raman,生于印度的他,14岁失明,依靠志愿者朗读修完大学。在现场,他兴奋地说,因为语音技术,17年前开始他已经不用麻烦志愿者了。

而当笔者问及为什么Google要在全球推广Android系统时,Google中国工程研究总经理杨文洛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Android系统将加速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必将带来移动搜索需求的增加,Google自然能够从中受益。

相信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思路太过间接,甚至让人感到离谱,因为其中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更重要是,Google付出的代价太高,而直接受益的却是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链上的其他角色。但事实上,这种思路完全可以用Google的创新逻辑解释,因为这同样属于可访问性问题:Google希望用户能通过更多样化的设备访问互联网。

在反思中自我创新与提高 篇7

一、定目标即自学导航

目标的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堂学习的内容、目标,有助于学生分层掌握所学知识。制订的学习目标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符合本节内容,不偏离课标要求,不脱离学生实际,语言要通俗易懂,要想尽办法去激励学生,把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变为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欲望。

二、自主学即生生互动,相互质疑、解疑

自主学是学生依据自学导航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总结知识、明确重点,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进行,学生可以很好地分解学习目标,掌握本节基础知识,感知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培养一定的质疑、答疑能力;可以更好地明确本节重点、难点,为下一环节的学习确定了方向,如此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在此需要提出的是,课堂上的学生自学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在课堂上,学生自学,教师要有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带着问题去学,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讲即教师主导,重点分析、答疑

精讲就是教师根据在学习环节收集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具体作到以下三点:

1.少讲。

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自己少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让学生自己讲。学生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最后总结、强调。

2.最后讲。

老师着重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如果仍有问题不能解决,教师再做重点讲解。

3.精讲。

这一环节尤其表现在重点疑难问题的讲解上,老师对教材的重点、共性的内容做综合性讲解,并在课堂小结环节再次作出点睛式强调,突出一个“精”字。

四、科学练即重点突出,强化效果

有人认为数学及其他理科科目的教学才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像政治这样的文科教学就没有必要练习了。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政治教学中,科学练习同样重要,特别是政治基本观点的实际运用。

练习题的设置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避免重复,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这样,在学生当堂学习完毕之后,通过练习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的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师点拨与总结即课堂知识的系统化,画龙点睛

本环节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系统化、体系化,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再次强调与规整,与课前的学生自学目标、教师的重点讲解前后呼应,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在“学、讲、练、点”四段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充当了课堂教学舞台的导演和舞台指挥,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优越的一面,尽情地对话、交流、讨论,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有效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在政治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享受了乐趣。

中学美术课堂创新发展与反思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发展

一、前言

中学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旨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美术的课堂上,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个人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不足,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改革, 让学生享受美术课, 在美术课上收获快乐。

二、传统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

我们要对中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要科学的认识中学美术的教学经验, 从实践教学中找到问题。

第一, 开设中学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 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绘画技巧, 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 难以达到设置美术课的初衷。

第二, 美术应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中, 也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实际上, 在实践教学, 可以极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第三,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不妥。美术是一个发散性思维很强的课程, 但是教师经常用不变的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如果达不到统一的标准, 就严厉的批评学生。教师经常用排名的方式选出传统意义上的好作品, 但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

这些方式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出学生的优点, 并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 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教师在进行评价是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对中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改革策略

1.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

教师在授课前都要进行教学设计, 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 教会学生什么。传统的教学标准过于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实施, 注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从而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目标的指导下, 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地方设施的完备程度, 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例如, 在学习素描时, 课本要求学生从正方体、圆等基本图象画起, 在进行任务肖像的素描, 有的学校不具备人体的石膏像, 可以将这一部分改变成画学校的一个角落,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美术教学的过程不是讲解与展示的过程, 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性格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师不能同时用一种方式对待。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 将外向的与内向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 取长补短。因为美术课程的不确定因素多, 受环境、认为的影响大, 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被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之内, 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不断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 是教师和学生都在美术课上有收获。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 是教育界的成果, 也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 让学生能真正置身其中, 体会到美术的美。美术是一门需要通过眼睛去看, 耳朵去听, 心灵去感受的学科, 如果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 经可以将学生代入体验空间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多媒体技术中, 可以利用投影仪、录像机、幻灯片、动画、影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环境, 让老师所教在学生的头脑里从抽象转为具体, 更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美时,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可能需要教师在课下积极的准备好对称的图片, 有时还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 可是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各种、各类图像都可以进行随意的变化和转化, 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用计算机画出复杂的对称图形, 是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被极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学生还会对相关联的各类事物产生兴趣, 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新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大的, 只是有的人还没有表现出来, 在美术的课堂上, 就是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施展。在中学时期, 学生已经渐渐从小学那个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的阶段走出来了, 相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们渐渐有了厌学情绪, 但是在美术课,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怎样体会美、创造美。美术知识一种教学工具, 让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不要尽快的给出答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锻炼学生在团体中的交流能力, 全方位培养人才。如果只局限于美术的学习, 就会使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来自于突发奇想,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大胆想象也可以创造出美的作品。这些不管是学生的兴趣表现还是偶尔的突发奇想, 都能让学生在美术的环境中收到启发, 体会到快乐。例如可以采用命题式画图的任务方法, 向学生给定一个生活的主体, 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联想和探索, 自由选材、自由创作。这样的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大力发扬, 不要一味的只求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 要看到学生背后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进行的, 在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孙乃树, 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炳德, 李仁定.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学讲英语课堂创新实践反思活动 篇9

一、实践与教育实践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 中曾经对实践作出了基本说明,他认为人的活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受理智指导的:另外一种是受实践指导的。在此之后,笛卡儿把数学中的实践活动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实践被理解为“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理性”。

二、马克思关于教育实践概念的原初解释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从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找人生存的价值,实现人发展的丰富性和超越性,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日常的生活实践与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

因此,每位教师都是怀揣着最初的教育理想,耕耘在教育实践的田野里。如何放飞梦想,寻找希望?在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英语教师引智培训以后,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通过一些教学片段来感悟新课标的精神,寻求一条高效探究的教改之路。

三、外籍教师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Introduce oneself —— Making the flash cards交际能力训练

来自加拿大的外籍教师D a n i Chiodo在第一堂课上,首先用白色的卡纸做好名片摆在桌子的左上角, 接着她给我们每个人发一张,指导我们也做各自的名片放置在桌子上。之后,外籍教师给五分钟时间在班级开展配对交流,要求每个学员能够简单介绍自己身边的其他学员。最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交流,直到大家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在以后的每次培训活动中,每位学员都要把自己的名片放在桌角。这样做的好处是:学员们如果一个个地介绍自己,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并不能够很快地被老师熟悉,更谈不上彼此熟悉,从而有效地形成一个和谐互助的语言群体(community).通过制作名片,了解介绍他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内向学生的“害羞”,“怯场”不愿意开口的窘境,学生们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与他人交流;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又提高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也借鉴了Dani老师这样自我介绍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第一节初中英语课堂上,我把自己制作的英文名字的名牌放置在讲台上,背面写上自己的汉语拼音名字。接着,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用于制作他们自己的名牌。学生们在名牌的正面写下自己的英文名字,在背面写下自己的中文名字或者其他任何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七年级的同学大多感到非常兴奋,还有部分同学感到有些困惑,因为他们还没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借此机会,我就把本学期在课文中将出现的英文名字写在黑板上面,例如:Mill ie,Andy,Bob,Alan,Jill,Lily,Kate等等。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英文名字写在名牌上面。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又可以在英语课堂环境下对每位学生的身份进行确认,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活动二: Place-mat activities(Envelope Model) 听力合作探究学习训练

Dani老师告诉我们,这种叫做 “餐具垫(信封式)”的活动形式是加拿大中学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活动形式。Dani老师先给了我们一段关于加拿大教育的听力材料。听完之后,她把学员分为四人一组,分坐在桌子的四边。然后,她再发给每组一张大的信封纸(如图所示),让每个学员记录下自己听内容的重要信息。几分钟后, 转动纸面的位置,给同组的其他学员补充信息。完成后,请每组的代表学员用口头的方式复述听力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James.J.Asher提出的TPR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提倡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尽量让学生做到眼到, 手到,耳到,心到。我在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中的听力部分时, 在听力材料呈现完之后,希望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中重要的信息提取成为口头语言反馈出来。可是实践证明,只有很少数优秀的学生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大部分学生觉得难度过大而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 当学生一碰到听力,便会产生不良的焦躁与烦闷。现在,我采用了Place- mat activities(Envelope Model)的活动形式,并把它固定成为一种听写模式, 虽然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学生们对于听力的反应比以前活跃了很多,也能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听的过程中去。

对肖邦音乐研究的反思与创新 篇10

弗雷德里克·弗朗苏瓦·肖邦(Fryderyk·Franciszok·Chopin,1810—一1849),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 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舒曼誉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钢琴作品融音响性、技术性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并推到了极致,把浪漫主义音乐推向了高峰。一百多年来.其作品成为钢琴教学中的必备曲目,成为多数钢琴家的"成名之曲",多数钢琴家的节目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分量,久传不衰,始终响彻音乐舞台。

面对这样一位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音乐伟人,有大量的音乐家,社会学者对其作品和个人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在"音乐舞蹈"的目录下,以"最保守”的检索方式,输入"篇名"为检索项、"肖邦”为检索词、精确匹配的检索,可以看到自1 960年到2007年期间,检索结果有509条之多,即平均每年最少有1 0篇关于肖邦研究的文章发表,如果除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每年就有1 3篇研究成果问世,如此繁多的研究量和众多人员的研究,已无可置疑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肖邦音乐在理论上的突破性和演奏实践的魅力。不仅如此,在现今高校的钢琴音乐研究中,依然有很多钢琴教师和研究生仍继续着对肖邦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对于这些对肖邦音乐风格特征的研究成果,笔者不拟多费笔墨。然在这些大量的研究论述中,笔者粗观全局,而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归纳,发现其研究着眼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以作品的体裁为区别,分析其作品风格,如《肖邦"波罗涅兹舞曲"的民族精神》(郑培《钢琴艺术》1 9 97.2期)等;2、以具体曲目为例,分析其演奏及风格,如《肖邦<#c小调谐虐曲>音乐学分析》(焦静《交响》2003.1)等;3、归纳总结作品某一特性,以说明其风格特征的一方面,如《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朱雅芬《钢琴艺术》2000.1)等。在这些论著中,大多数的论述都是沿着"从作品出发,总结风格特征"的思路,即“从作品本身来诠释作品,并集中分析作曲技巧以及将其自身的特有规律归于风格的发展",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音乐的唯心主义解释"。笔者无意抹煞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和重要性,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研究肖邦钢琴音乐作品的途径之一,而且仅仅是"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和最有说服力的途径"。

笔者认为,"音乐的唯心主义解释"有其方法论和着眼点上不可突破的局限性:1、由于音乐文本所具有解释的多义性,"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为随意和不确定",其不可能真正意义的解释音乐文本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2、不能从深层次揭示肖邦音乐风格的特点及形成的缘由,"仅仅注意从音乐的形态的存在去认识人类的音乐……就会割裂其原本存在的完整性,也看不到其构成存在特点的、更为本质的原因"。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肖邦音乐风格的认识及形成的根本原因,目前还没有真正完全的清晰、明白。对于肖邦钢琴音乐演奏及诠释不仅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构成对肖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对肖邦的研究,前人从作品出发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现在要求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肖邦所生活时代的个体情况、社区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政治与人文思潮、时代音乐的社会环境、存在方式、社会地位以及作为社会行为的音乐行为等因素,"音乐生活和音乐实践的许多形式和组织,只有从它们存在时代的社会条件和角度出发,才能被解释和理解"。

这个角度的研究,将会更深层次的揭示的肖邦及其音乐的构成因素、风格、创作等,其不仅能比较真实的"重现"肖邦的原貌,"音乐的实质,它的最大意义不就在于……表现出那些在流露出来之前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的秘密吗?音乐一一这首先是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产生,除了灵魂的歌声之外,再不需要什么",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对于肖邦作品的演奏诠释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于肖邦的研究,前人之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在此独辟跷径,借用社会学和社会生态理论的研究方法,然限于篇幅与知识有限,仅从微观生物系统这一角度入手,分析生物系统对音乐行为与音乐心理的影响,但同时笔者认为,肖邦的诸般音乐行为与音乐心理是心理因素、社会思潮、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生物系统的单独作用。

摘要:本文从社会生态理论的角度兰解释肖邦的部分音乐行为与音乐思想,以此来阐释肖邦的音乐风格,总结并指出当前肖邦研究的部分缺失和不够深刻的地方,同时也指出以社会学和社会生态理论的方法研究肖邦音乐的重要意义和拓展性,揭示了肖邦自身的微观生物系统对于肖邦音乐风格形成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多思出妙解 反思有创新 篇11

例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一、解法探究

解析1 如图2,取AB的中点K,连EK,则AK=AB=BC=EC,

∠BKE=∠BEK=45°,∠AKE=135°=∠ECF。

又∠EAK+∠AEB=∠FEC+∠AEB=90°,

则∠EAK=∠FEC,

∴△EAK≌△FEC。 ∴AE=EF。

解析2 如图3,过F点作MN∥CD分别交BC、AD的延长线于N、M两点,连AF。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FN=m(m<2)。

由题意有CE=1,CN=FN=m,EN=1+ m,

MF=MN-FN=2-m,AM=AD+DM=2+m。

在Rt△ABE、 Rt△AMF、 Rt△EFN中,

由勾股定理有:

AE2=AB2+BE2=4+1=5,

AF2=AM2+MF2=(2+m)2+(2-m)2=8+2m2,

EF2=EN2+FN2=(1+m)2+m2=2m2+2m+1。

又在Rt△AEF中,有 AE2+EF2=AF2,

∴ 5+2m2+2m+1=8+2m2,解得m=1。

∴ EF2=2m2+2m+1=2×1+2×1+1=5。

∴ AE2=EF2,即 AE=EF。

注:上述解法中,能将正方形ABCD的边长设为任意值a或2a吗?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试。

二、变式拓展

解后反思,我们可得到以下命题:

1. 如图4,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任意一点(不与B、C重合),EF⊥AE且交∠DCG的平分线于F。求证:AE=EF。

2. 如图4,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任意一点(不与B、C重合),EF⊥AE且EF=AE,连CF,求证:CF平分∠DCG。

参考答案

1.提示:在AB上截取BP=BE,连结PE,证△EAP≌△FEC即可。

浮力复习课的反思与创新 篇12

关键词:浮力复习课,实验,设疑,建构,思维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课型。常规复习课, 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是按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把知识复述一遍, 然后进行例题讲解、练习训练、习题讲评。复习课往往变成压缩版的新课,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索然无味, 能力的提升与拓展收效甚微, 课堂效率低下。

我通过多年对复习课设计的思考、改革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通过新实验创设新情境;通过新情境温故知新, 串联旧知, 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精选习题运用贴近生活的新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即:新实验—新情景—新问题—新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这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开发学生潜能, 并让学生深感有趣有效的学习模式。现将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浮力》一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同仁共享, 希望能得到指导与帮助, 共同探究创新复习课的设计与改革。

一、案例实录:浮力复习课

(一) 反馈学情, 激发兴趣。

师: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不用品尝的方法, 你怎样鉴别哪一杯是盐水, 哪一杯是自来水?

生1:用一个鸭蛋放入杯中, 观察其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鸭蛋漂浮的是盐水, 沉底的是自来水。

生2: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利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计算比较。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进行实验, 分别读出铁块在两杯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确定液体的密度。 (说出这种方法, 让其他同学感到很惊讶, 很佩服。)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状况, 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用实验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复习, 有利于搭建台阶,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世界, 在思考、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入复习角色。]

(二) 设计问题, 设疑解惑。

问题1:出示一个金灿灿的指甲钳, 如图。

师:这个指甲钳是什么物质制成的呢?是铜?是金?还是其他物质?谁有办法可以确定?

生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

生2: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测定密度。

师:如果没有量筒, 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你该怎么办?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记录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的读数分别为F1和F2根据F1=G=ρ物g V排及F浮=F1-F2=ρ水g V排和浸没时V物=V排推导出物质的密度。

师:请生3同学上台进行实验, 请生4同学来合作记录数据, 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从而初步确定该物质是什么。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

步骤:1.用弹簧秤测出指甲钳在空气中的重;2.再将指甲钳浸没在水中, 观察示数并记录。

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不仅可以测量固体密度, 还可以测量未知液体密度, 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2:出示图示玻璃杯和一盛有水侧壁带有竖直高度刻度的圆柱形容器。谁能用手头的器具来测这个玻璃杯的玻璃密度?

生1:玻璃杯的质量和体积不知道怎么测?

生2: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没有刻度尺怎么测?

生3: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玻璃杯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测量。

生4: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就可以用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生5: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体积都需要用到容器的底面积, 但当两者相比时可以把底面积约掉, 所以不需要知道底面积也能测出物体密度。

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来做一下实验, 大家一起运用浮力的知识求出玻璃的密度。

生;实验测出玻璃的密度。

师:同学们,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解决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物理公式和物理方法, 大家一起来整理归纳一下。

生:讨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实验, 平常之中见精彩——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知识, 提高复习课的参与度,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师为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供了载体、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巩固深化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知识,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

问题3:师:小明的父亲为了解决全家人夏季淋浴问题, 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太阳能淋浴器, 他买来了一个圆柱形金属桶, 一个压力传感开关,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B及细线若干。初步设计如图所示, 其中A、B两个圆柱体通过细绳与压力传感开关相连。

已知:圆柱形金属桶的底面积S1=0.5m2, 高h1=50cm;压力传感开关的作用是当它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达到10N时闭合, 通过控制水泵从进水口向桶内注水, 当拉力等于4N时压力传感开关断开, 水泵停止向桶内注水。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S2=40cm2, 高h2=12cm, 每个圆柱体重G=6N。要求当水桶内储水量达200L时停止注水, 当剩余储水量为40L时开始注水。

请你帮助小明的父亲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求出: (1) 传感开关断开时水的深度; (2) 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段细线的长度。 (压力传感开关与金属桶间的距离、细绳质量与体积、计算储水量时圆柱体排水体积忽略不计。)

学生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 检测到压强、压力、浮力、等多个知识点和受力分析等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要求高。但是经过问题1和问题2的演练,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跃跃欲试, 解答后争先恐后抢答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精选习题整合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与方法, 将知识内化, 并提升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 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二、案例反思

《浮力复习课》是对第四章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传统教学流程往往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主体通常是教师, 课型一般是讲解课。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把所学的知识像“炒冷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再现给学生, 复习的内容以记忆为主, 大量所选习题均为纸笔演练类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听讲和机械操练, 不可能主动更没有创新。教师“满腔热情”对习题的详细的评讲分析, 换来的却是课堂沉闷、压抑, 是学生对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师生共同在题海中沉浮迷惘。

本案例中我努力走出一条复习课的新路, 通过设计三个小实验:如何区别两杯液体;如何测定指甲钳的物质密度;如何测定一个玻璃杯玻璃的密度, 层层递进, 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 并扎实巩固, 对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应用的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让学生在讨论, 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中, 感知复习的意义, 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领悟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 整个课堂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一堂课, 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成功, 都有深深的感悟, 这样的复习课不真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

反思一:巧设实验, 刺激学生兴奋点——为复习课寻找新鲜素材。

复习课的实验设计除了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 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必须加以考虑。

1.新颖性。“新”是复习有效性的“泉眼”, 也是学生兴趣的源泉, 只有“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2.层次性。复习的目的是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均有所得。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为各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宜的台阶。在实验过程中, 将现象过程进行剖析, 让基础差的学生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 了解一些思维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思维的升华,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中我设计的三个小实验, 由易到难, 知识、思维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这种“基于问题”的分层式教学, 有利于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 使课堂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 又使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得以实现。

3.整合性。一堂好的复习课的实验设计, 要能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 做到:环环相扣, 步步精心, 层层深入。如本案例中浮力的复习课用三个实验设计和实验以全新的模式将密度的概念、公式、计算、测定、应用;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等整合在一起, 走出了一条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的新路子。

4.拓展性。复习课的又一功能是拓展提高。本例中的问题3将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之中, 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2011版科学新课标所要求的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问题3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优选与综合, 理解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反思二:创新情境, 强化学生体验性——给复习课赋予丰富内涵。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 即有多少学生想学习?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怎样?是否学会了学习?在教学中,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 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因此, 如何激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学课题。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生活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所以创设情境所选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时代性。要求教师在日常中要关注时事, 了解当代科技, 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 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相信科学。

3.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 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程的意义和应用性, 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欲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创设情境时要选择能反应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情境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

4.适度性。创设情境的难度要合适, 难度太高或要求过低的情境, 对复习课而言都是不合适的。难度过高, 曲高和寡, 甚至无学生应对, 造成“冷场”;难度过低, 无疑是对学生智商和能力的蔑视, 学生不屑一顾。情境的难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为宜,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即时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学生回答有些不正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用消极、否定式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是要循循善诱, 释疑解惑, 中肯善意地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改进思路或方法。

反思三:精挑习题、让学生温故知新——使复习课知识和能力得以“升华”。

一堂复习课其巩固和提升功能是否发挥极致, 还有赖于习题的精选。一道好的习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 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能让学生获得新知, 甚至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的习题适应于再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题干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 能突出科学本质, 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组习题难度要有梯度, 要有一些发展性练习, 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 让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

上一篇:固定移动融合下一篇:延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