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精神

2024-07-31

技术精神(通用12篇)

技术精神 篇1

前段时间, 被称为十大病毒之首的毒王“熊猫烧香”案件终于告破, 8名涉嫌制造此网络病毒的人员全部抓获, 由此引发了一次不小的社会讨论。人们在谴责当事人不良行为的同时, 也对科学技术教育, 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了反思。

因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各地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在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以及对会考的应试, 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 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中人文教育的同时, 各种不良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迅速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

一、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许多青少年对含有暴力等不良倾向的电脑游戏乐此不疲。目前的电脑游戏中, 有许多带有“金钱至上、暴力为尊”的倾向, 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别, 游戏者可以选择的角色, 既可以是英雄, 也可以是魔鬼。一个名为《魔兽争霸》的游戏中, 玩家可以选择魔类, 然后以消灭人类及其它种族为目的, 让魔鬼统治世界, 使大地陷入一片黑暗。在《大富翁》系列游戏中, 游戏者可以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陷害游戏对手, 掠夺对手的财产, 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青少年对那些技艺高超的电脑黑客津津乐道, 部分青少年热衷于钻研黑客技术, 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震惊。如1999年11月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计算机黑客类病毒“秘密”, 编写者是某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大学生。还有我国台湾省大同工学院学生陈盈豪为发泄对防毒软件不满情绪而编制了电脑病毒“CIH”, 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 里面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时刻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互联网的跨国界性和复杂性, 难以做到对不良信息的完全控制, 如果这些信息被缺少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少年接触, 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许多事例都在提醒我们, 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也会有帮助。例如进行电脑艺术设计时, 学生的艺术素养对设计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艺术修养较高的专业人员, 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因此, 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广泛开展人文教育。

二、开展人文教育的方法

翻阅现在用到的一些电脑教材, 多是单纯对电脑技术的讲解, 没有做到人文教育的有效引导和渗透。没有教材的规范和指导, 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文教育工作很难有明确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应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渐完善教材, 充实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使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认识到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 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即科学技术的掌握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的, 对于反社会、反人类的利用科学技术的行为要加以识别、摒弃。要认识到当前有些科技人才不顾后果地利用科学技术导致危害社会的现象。

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从小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

教师在传授互联网知识时要注重教育学生如何提高鉴别能力, 自觉拒绝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备课时要多下工夫, 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优秀网站, 使学生能够安全地在互联网里冲浪, 领略到网络世界的美景,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修养。

青少年容易被画面精美、情节生动的电脑游戏所吸引, 但完全否定电脑游戏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取, 应该加强指导。家长、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具有人文内涵的电脑游戏。比如我国台湾省开发的一个福尔摩斯办案游戏软件, 巧妙融合了丰富的中国地理知识, 在游戏过程中穿插介绍祖国各地人文风情, 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增长知识。

除了帮助学生获取正确、有益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 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 使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笔者曾指导几名学生制作网站“海峡两岸”, 在几个星期的网站制作过程中, 他们从许多网站上了解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自己动手整理、制作出富有美感的网页, 这样的制作过程对他们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开展人文教育应该是各个学科共同的任务,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这里仅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角度, 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人文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导向, 构筑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万胥, 刘向永.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6) :58.

技术精神 篇2

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牢记党的宗旨永葆政治本色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和实践性,不断提升我院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院党委组织开展了参观雷锋事迹图片展活动。

3月13日下午,在邓晓阳书记、聂林水院长等全体院领导的带领下,中层以上干部和在职党员130余人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永远的榜样——雷锋事迹图片展》。本次图片展分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和“向雷锋同志学习”三个部分,汇集了近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面展现了雷锋的成长历程,揭示了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的深刻内涵,诠释了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为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可亲可敬的雷锋形象。

参观完雷锋事迹图片展之后,站在八一起义陈列馆内,面对鲜红的党旗,在邓晓阳书记的领誓下,新党员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在陈列馆内回响。

技术精神 篇3

记者:请谈谈对参赛作品总体质量的感觉。

孟京辉:我平时看了各种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让人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希望以后能见到更多除了视觉之外的,对生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内心有一些对应、反讽和颠覆的东西。我想这类作品以后慢慢就会多起来,单单靠视觉不能满足人对立体化的信息的需求。这个评选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看完所有的作品,我想,自己拿着相机在创作时会怎么样拍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挺美妙的感觉。

王文澜:从我们反映社会的作品来看,大量的作品是停留在视觉上的,好的照片要有冲击力。在大量风光参赛照片里,我比较喜欢城市周围垃圾的那张,场景和收垃圾的人,反映了人的状态。这种感觉对我来讲,在精神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有“蜗居”的照片,起码反映了社会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比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更快,立竿见影。参赛作品应该是精神层面跨过技术层面,能够使我们手里有相机的人都能够关注我们所处的生活时代,通过我们独特的观察吸收各自的营养。

记者:孟导,您会注重摄影作品中体现的戏剧性元素吗?

孟京辉:我使用佳能S95和EOS 5D Mark Ⅱ,每当看到有意思的事物随手就拍,S95可以随身携带比较方便;这次参加法国戏剧节,我用5D Mark Ⅱ拍了个短片。对我来说视觉很重要,是记录,或者是表达,更是记录内心情绪的一个方式。有时候会因为忙碌,忘记前一段时间的事情,但是用相机记录的影像可以帮助你回忆最近的工作,可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过去,重温当时的一种心绪。

我做话剧不强调戏剧性,而强调它的视觉性,但是我拍摄作品却要强调戏剧性:对比、矛盾或者抗争,有时候你最开始拿出相机只是为了记录,你慢慢继续拍下去,就可以找到一种目光,一种感觉,去拍摄好的作品,就好像是天线感应似的。

记者:您是否认为摄影作品,除了要具有完美的视觉效果外还要体现故事性,给观众留有思考空间?

孟京辉:拍照变得越来越容易了,相机的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是每个人拍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观察不一样,拍摄的角度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关注的方方面面都不一样。技巧并不是第一位的,到一定时候慢慢你也就会掌握技巧,通过生活环境和教育你也会掌握技巧。比如说拍花,怎么好看怎么拍,服从大众的审美,这是你用相机第一步跟自然的对话。但是我觉得只掌握技巧,好像不够,应该加进去诸如环境、你自己的心情和你对拍摄现场的理解的东西。有了这些,你拍照片就会与众不同了,就会思考焦距应该对着哪,色彩怎么选择。所以,我觉得摄影是自我解读的一个工作,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对话,摄影是每个人用身体、用内心、用生活经验来跟事物对话的。

记者:请您为本届摄影大赛的参赛者提供一些您的艺术创作经验和拍摄建议。

孟京辉:第一步:先看好的作品,自己先模仿。第二步:你要拍出独特的照片:一幅照片要有独特之处,美和好其实影友都可以拍出来。大量的参赛作品都注重了美和好,但是有些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记者:有些人认为拍摄自然题材,被摄景物的客观存在起主导作用,您觉得摄影师在自然摄影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文澜:从事风光摄影难度很大,每年选出来的风光照片基本上都仅仅停留在花心思营造光影这个层次上。其实拍摄风光需要下大工夫。首先,你要先多看,多看大师的作品;其次,太主流的角度就不要去拍了,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不要人云亦云;第三,如果你想让参赛作品获得别人的认可,你就要有独特的视角和个人风格。

记者:有些人面对美景,拍出来的东西却不尽人意,有些自然界奇妙瞬间转瞬即逝,由不得人慢慢构思拍摄,怎样才能将美景拍美,怎样把握转瞬即逝的完美光影呢?

王文澜:如果你没有抓住瞬间,不排除你摄影技术上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你没有准备,缺乏本能的预见。只有你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技术。如果你很被动地去捕捉瞬间,你就永远拍不到。风光更是需要预见了,因为你对气象要有判断,对于社会生活的判断难度比较大,但是你也要努力地去做。对器材你也需要有了解。总之,瞬间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就是技术上的、观察上的准备。

记者:您认为在自然摄影中,是否有必要加入人文元素?

黑明:自然的东西完全可以拍摄得人文一些,不管你是拍的是动物还是树木,如果你仅仅拍摄景物的话,对人们的阅读是有限制的。如果是说拍摄鸟,能跟人结合起来,讲他们的关系会好一些。自然类的作品还是需要跟人文靠近一些,除非你就是要拍单纯的动物,只能告诉别人这是什么动物。这样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对话,如果作品中二者关系太远,可读性肯定不太好。

记者:很多人面对同样的景物、用同样的视角,拍摄出来的作品几乎完全一样,您觉得怎样才能突破自然摄影的这个怪现象?

黑明:对一般的旅游者不能强加要求,但是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就不能随便用一个普通的角度来拍摄,而要有独特的角度。比如最近我们去莫斯科拍摄,贺延光就有自己独特角度的照片,他对事物的理解与众不同。如果拍摄列宁像,他会将游客一起拍进去,不会单独地拍摄雕像。另外,还是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比,如果你仅仅是拍摄河流、树、草,肯定没有意思;如果你拍水里的人、岸边的人,和自然结合才能真实地体现你的出行,这里面就能看出来一些人文的因素。

记者:您对将要参赛者有什么建议?

技术精神 篇4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24 h不间断的行业, 例如交通、医务、制造业、军事、航空和一些公共服务部门。需要轮班工作的人员可能在睡眠和昼夜节律上受到强干扰[1,2]。精神疲劳指长时间的认知活动使人体验到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3,4,5,6]。精神疲劳会对人的决策、判断、分析和记忆等功能造成障碍, 从而对指挥、驾驶、战情分析与决断产生重大影响[7,8]。因此, 对精神疲劳的相关研究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 但到目前为止, 对其心理生理学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

1 精神疲劳对人的影响

1.1 对注意力的影响

注意力是人的动态行为的关键特性, 它允许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偏向性处理, 使我们做到: (1) 能够集中在与目标相关的信息上; (2) 能够动态地忽略与目标无关的信息。当人疲劳时, 经常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例如, Bartlett在研究中要求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飞行, 长时间后, 飞行员出现失误的频率增加, 更容易被干扰[9]。Brown也注意到开车时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大脑对指挥手脚完成任务的效果起到反作用。这些结果都表明精神疲劳对注意力有反向影响[7]。

1.2 对眼睛和视觉的影响

研究表明,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 眼睛和视觉系统也能提供个体警觉水平和认知状态的信息[10,11,12], 在疲劳出现时会出现多个指标的下降, 这些指标包括眨眼、长时间闭眼、眼动 (慢速转动、快速转动) 、瞳孔反应等。

1.3 对脑电的影响

脑电可能是预测性最好、最可靠的清醒水平测量方法之一[13]。在脑电作为疲劳指示器之前, 应该理解其来源和测量方法。脑电是由神经细胞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 这些电位在大脑皮层加和并通过头骨传递到头皮[14]。脑电中的节律性的活动代表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位。节律性的脑电信号被认为来自于皮层神经元之间的交互和皮层下结构。

根据频率的范围, 大脑的电活动分为δ波、θ波、α波和β波。δ波是0.4~4 Hz的慢波, 存在于从清醒到困倦的转换过程和睡眠中。θ波是频率4~7 Hz的电活动, 与很多心理状态相联系, 包括催眠意象、困倦状态下的低水平警觉、睡眠, 因此可认为是由信息处理减少引起的, 当睡眠开始时代替α波[15]。α波的频率范围是8~13 Hz, 在清醒时出现。在视皮层, 闭眼时显著, 睁眼时抑制[16]。高α波出现在放松的条件下, 这时对刺激的反应减慢。β波是快速 (13~30 Hz) 脑电电位, 与增加的警觉程度、觉醒程度和兴奋程度有关[17]。据报道, 当人执行需反应时间的运动功能任务时, β波出现[17]。β波含有β1 (13~25 Hz) 和β2 (25~40 Hz) 2个成分。多年来研究发现, 大脑觉醒过程涉及了很多大脑的电活动。困倦发生时, α波可能会降低或消失几秒, 之后重新出现, 持续几分钟, 当睡眠开始时消失[18]。

Kecklund等[19]发现在驾驶时主观嗜睡水平 (subjective sleepiness level) 和脑电功率 (α波和θ波) 都会显著提高。40多年的研究表明, 脑电 (包括事件相关脑电位) 是高度可预测和可靠的认知指数[20], 被认为是测量警觉性减弱的“金标准”。

2 精神疲劳的检测方法

对精神疲劳的自动测量和监视在防止发生事故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精神疲劳检测的技术, 如眨眼、心率、脉率、皮肤电阻抗、脑电图等[1,2,21], 重点在于建立客观、可靠和非侵入式的测量和监控方法。脑电被认为是测量精神疲劳的生理学“金标准”。脑电中包含大量的认知状态信息, 例如警觉 (alertness) 、唤起 (arousal) , 它们都包含大量大脑不同生理状态的信息, 是我们了解大脑复杂动态行为的媒介。

2.1 主观量表

主观描述法是描述疲劳最常用的方法, 需要受试者对其精神疲劳程度间接打分[13,22]或直接打分[23]。主观量表是通过设计一定的调查量表并让受试者回答获得其主观感受[24]。量表里通常含一定的特征描述, 如累、懒散、想躺下、易怒、头疼、肩部肌肉僵直、腰痛、恶心、眼睛疲劳等。对应每一个特征, 有多个程度描述可供受试者选择, 疲劳程度从最轻微到最严重可分为7级。

2.1.1 斯坦福睡眠量表 (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

斯坦福睡眠量表由Hoddes等开发[18], 经常用于评价主观白天睡眠的感觉, 包括7级, 受试者从中选择最能描述其感受到的睡眠状态。

2.1.2 Epworth睡眠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Johns创建了Epworth睡眠量表。针对日常生活中8种不同的情况, 受试者对自己困倦的可能性打分。分值为0~3, 0代表不困倦, 3代表困倦的可能性高。分数相加后得到0~24的总分, 总分越高提示越困[25]。

2.1.3 Chalder疲劳量表 (Chalder fatigue scale, CFM)

Chalder疲劳量表包括11个项目的量表对疲劳程度进行量化[26]。量表由2个部分组成, 一部分评估身体疲劳, 另一部分评估精神疲劳。2个部分求和得到总分。提供4个选项, 1是“根本不”, 2是“低于通常情况”, 3是“高于通常情况”, 4是“远远高于通常情况”。

2.2 闭眼检测器

以色列Xanadu公司生产了一种光学电子闭眼检测器Onguard[27], 该设备由能够探测眼睛动作的微型红外传感器单元、处理器、电池、报警器和开关组成, 可以安装在普通眼镜架上 (如图1所示) 。电子传感器直接将红外线光照射在眼睛上, 用来测量反射的光, 当眼睑闭合时反射光减少, 就会被设备探测到, 如果闭眼超过0.5 s, 设备就会发出声音报警。

2.3 点头探测器

很多公司开发了能够检测点头的设备[27] (如图2所示) 。该设备包含耳机、电池、报警器和角度探测器, 当佩戴者点头的角度超过设定的角度时, 设备就会发出声音报警。

2.4 脸部识别

脸部特征识别技术也可以用于疲劳检测设备[28,29]。同时在人的脸部测量多个点, 提供与个人警觉水平相关的大量信息。Ji等[30]就利用2个红外摄像头和红外发光二极管对脸部进行主动照射和摄影 (如图3所示) , 从中提取出诸多信息, 如眼睑运动、头部运动和脸部表情, 用于判断警觉程度。该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种族、性别、年龄, 对是否戴眼镜和不同的光照条件也完全适用。

2.5 腕部运动识别

腕部的运动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感知, 如果某些从业者 (例如汽车驾驶员或飞行员) 腕部长时间不动说明可能正处于疲劳状态。Wright等[31]利用英国Cambridge Neuro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Actiwatch Alert手表产品 (如图4所示) , 探测飞行员飞行时的疲劳状态。该产品可连续记录手腕大于0.05 g的加速度信号, 当指定时间间隔内无手腕加速度信号就会发出报警。

2.6 脑电图测量

近年来, 基于脑电的精神疲劳检测方法发展迅速, 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13,22,23], 根据不同的原理, 开发了不同的脑电检测方法。

2.6.1 基于不同波形变化的报警方法

有研究发现[23], 在疲劳中期, β波增加;重期, δ波、θ波、α波都会增加[23]。因此, 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开发一套指示疲劳程度的设备。根据脑电将疲劳分为疲劳早期 (从清醒到慢波活动出现之间的区域) 、中期、重期 (慢波活动占主要) 和警觉期 (从困倦) 4期。通过编程可以探测出这些变化。在计算机上编写软件, 能够对脑电数据进行在线、离线分析, 并能够获取2个通道的数据。软件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 FFT) 算法将脑电数据转变到频域, 计算每秒数据在每个频带的δ、θ、α和β波形的幅度。总的幅度是每个频带波形幅度 (单位:μV) 的和 (如图5所示) 。

2.6.2 基于非线性的报警方法

基于不同波形变化的方法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而基于非线性的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在疲劳检测的应用中, 通常使用样本熵作为非线性变化的算法[14]。相比较于近似熵[15], 样本熵能够消除吸引子的自匹配, 比较不依赖于数据的长度, 便于不同条件下的比较。研究发现, 样本熵比频谱分析技术更容易分辨疲劳的状态, 当疲劳发生时, 样本熵有显著的下降[32], 此时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还不能发现有明显差异。

2.6.3 商业产品

美国Advanced Brain Monitoring公司生产的B-alert产品 (如图6所示) 不但可以对驾驶员疲劳驾驶发出警报, 而且能够探测到个体的疲劳易感性。该产品还能够与事件相关电位一起使用, 探测到关于大脑更多的信息[33]。

3 检测方法的发展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 目前所有的疲劳检测装置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作为实时监测技术, 需要考虑操作环境与条件的限制, 有些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甚至无法使用。

主观量表的方式是受试者对疲劳程度的主观反应, 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疲劳的程度, 但是不够定量, 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实时采集。基于眼睛、脸部和腕部的测量装置优点是实现起来较为方便, 但是不够直接。基于脑电的装置可直接从人的大脑提取信息, 能够直接反映人的认知活动, 具有丰富的信息, 可用于多个场合。例如用于军队指挥员脑功能状态检测, 对其认知能力进行评价;也可用于教育领域, 对学生的精神疲劳水平进行跟踪, 改进教学过程。其缺点是小型化和舒适性难以实现。可以预见, 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现代工艺的进步, 会使基于脑电的精神疲劳检测装置真正走向实用。

4 结语

精神疲劳能对人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大脑的疲劳与人身体的疲劳有相似之处, 长时间的精神活动和高度的压力或情绪都会引起精神疲劳。缓解疲劳的最好方法显然是充分休息, 但这一点在实际中常常无法实现 (例如在军事行动或突发事件的处理中) 。锻炼可以缓解精神疲劳, 因为锻炼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 从而提高认知水平;使用药物也能对精神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管采用何种措施缓解精神疲劳, 都需要对精神疲劳进行监测, 以避免行为主体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作出不适当的行动, 影响任务的完成。

摘要:分析了精神疲劳对人的注意力、眼睛和视觉、脑电等方面的影响, 介绍了主观量表、闭眼检测器、点头探测器、脸部识别、腕部运动识别、脑电图测量6种检测技术与装备, 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了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现代工艺的进步, 会使基于脑电的精神疲劳检测装置真正走向实用。

技术精神 篇5

得分:1分

o o o o  A.0 B.1 C.2 D.3 2.“飞天梦想,指尖传奇”指的是下面哪位名人?()(单选题1分)分:1分

得o o o o  o o o o  A.李志强 B.徐立平C.方汉宏 D.洪海涛

3.《母子猫》是顾文霞的“()代猫”。(单选题1分)A.一 B.二 C.三 D.四

4.下列选项中属于“稻盛哲学”引发人们共鸣共振最重要部分的是()。(单选题1分)得分:1分

A.练瑜伽就是养生 B.工作就是养生 C.吃素食就是养生

得分:1分

o o o o  o o o o  D.喝禅茶就是养生

5.外化于行第一要义就是要()。(单选题1分)A.圆满地完成你的工作任务 B.做到问心无愧 C.做到提高效率 D.做到不敢懈怠

6.导弹点火“把关人”指的是下面哪位名人?()(单选题1分)1分

得分:

得分:1分

o o o o  o o o o  A.王健儒 B.洪海涛 C.徐立平D.孙家栋

7.下列人物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是()。(单选题1分)A.蒯祥 B.诸葛亮 C.宋江 D.刘备

8.()就是要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落实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贯彻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内,体现在产品的每处细节上。(单选题1分)分:1分

得分:1分

o o A.内化于心 B.知行合一 o o  C.外化于行 D.恪尽职守

9.顾秋亮被称作“顾两丝”,其中,1丝的粗细大约是()根头发丝。(单选题1分)得分:1分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10.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

o o o o  A.英雄主义者 B.自我实现者 C.自由主义者 D.自我肯定者

11.“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指的是()。(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A.王健儒 B.洪海涛 C.徐立平D.孙家栋  12.()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职责所规定的“应该做的事”做到最好。(单选题1分)得分:1分 A.内化于心 B.知行合一 C.外化于行 D.恪尽职守

13.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从经营米店开启问鼎台湾首富事业的人是()。(单选题1分)得分:1分 A.郭台铭 B.陈世卿 C.林耀英 D.王永庆

14.“故宫画医”单嘉玖说,揭画心的手法是()。(单选题1分)得分:1分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A.撕 B.搓 C.刮 D.点

15.被称为“汽车王国的金牌打工仔”的是()。(单选题1分)分

得分:1o o A.裴永斌 B.吕义聪 o o  C.翟筛红 D.胡振球

16.据埃姆尼德公司调查,最受德国人喜爱的汽车品牌是()。(单选题1分)得分:1分

A.奔驰 B.大众 C.西门子 D.保时捷

17.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维度的基本要求。(单选题1分)得分:1分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A.智 B.德 C.行 D.言

18.被称为“中国木匠鼻祖”的是()。(单选题1分)A.鲁班 B.方文墨 C.李冰 D.纪昌

19.估计到某些场合会产生某种紧张情绪,就先为自己寻找几条不应产生这种情绪的有力理由属于()。(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得分:1分

o A.自我暗示法 o o o  B.语言节制法 C.推理比较法 D.愉快记忆法

20.研磨CRH380A型高铁列车定位臂的大国工匠是()。(单选题1分)得分:1分

o o o o  A.高凤林 B.宁允展 C.张冬伟 D.马荣

21.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单选题1分)得分:1分

o o o o  A.经济实力 B.人格魅力 C.一定权力 D.人脉关系

22.“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出自先秦著作()。(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A.《史记》 B.《考工记》 C.《春秋》 D.《诗经》  23.()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 A.艺术的人格 B.本性的人格 C.人格魅力 D.综合实力

24.在当今快速紧凑的工作节奏中,()是最好的工作原则。(单选题1分)得分:1分

o o o o  A.开动脑筋 B.化繁为简 C.推陈出现 D.勇攀高峰

25.()在2008年为嵩山“天地之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制作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档案。(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 A.朱立文 B.李仁清 C.未晓朋 D.顾秋亮

26.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是由日本“经营四圣”中哪位圣人提出的?()(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A.稻盛和夫 B.盛田昭夫 o o  C.松下幸之助 D.本田宗一郎

27.中国第一卷绕工张国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单选题1分)得分:1分

o o o o  A.有技术才有尊严啊 B.有学历才有尊严啊 C.有关系才有尊严啊 D.有职称才有尊严啊

28.德国朗格手表对工匠技术和制作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年出产的数量为大约()只。(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 A.500只 B.1000只 C.5000只 D.10000只

29.20世纪30年代,成功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动欧洲生物界的中国人是()。(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 A.鲁迅 B.袁隆平C.童第周 D.钱三强

30.()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单选题1分)

得分:1分 o o o o  A.浮躁的人 B.专注的人 C.三心二意的人 D.好高骛远的人

31.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多选题2分)得分:2分 A.解决角度要多元化 B.不断有所突破 C.克服思维习惯 D.创新工作方法

32.下列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表述,正确的有()。(多选题2分)分

得分:2o o o o 

o o o o  A.专注专业是工匠精神的特质 B.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的内涵 C.执着坚忍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D.锐意进取是工匠精神的基石

33.杰出的工匠不会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技艺,他们()。(多选题2分)得分:2分

o A.善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o B.敢于质疑现状、尝试新知、突破自己,在竞争中为自己赢得更大、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o C.不断地为自己设定更高的工作目标,要求自己有更加出色的工作成绩

o  D.敢于面对挑战,不怕失败,勇于担当

34.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这里的“巧干”指的是()。(多选题2分)得分:2分

A.一种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B.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 C.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智慧

D.在工作中,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方法的结果 o o o o

 35.历代杰出的工匠都有“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信念。他们对技艺和品质“极致”的严苛要求具体可以包括()。(多选题2分)

得分:2分

o o o o  A.他们不以生产合格品而以生产精品为目标 B.不刻意追求当下而是放眼长远 C.他们不断改进工艺,提高品质效能 D.力求能在业内长久地领先同行,造福于世

36.下列选项中属于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的有()。(多选题2分)

得分:2分

o o o o A.玉海龙 B.林春泷 C.钟世雄 D.杨金龙  o o o o  37.许渊冲先生译诗“三美论”指的是()。(多选题2分)A.意美 B.音美 C.形美 D.审美

得分:2分

38.倡导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形成的是()。(多选题2分)得分:2分 A.对职业的敬畏 B.对工作的执着 C.对产品的负责 D.对完美的追求

39.工匠精神决定着“中国制造”的()。(多选题2分)A.品质 B.层次 C.质量 D.灵魂

40.下列人物定位中,正确的有()。(多选题2分)A.“苏绣大师”——顾文霞 B.“军工绣娘”——潘玉华

C.用榔头和飞机对话的人——李世峰 D.“吊装大王”——关改玉

41.“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包括()。(多选题2分)

得分:2分 得分:2分

得分:0分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A.精益求精 B.追求极致和卓越 C.具有协作的内在要求 D.具有配合的内在要求

42.蔡伦造纸的时候使用的材料有()。(多选题2分)A.树皮 B.麻头 C.破布 D.石块

43.中国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有()。(多选题2分)分

得分:2得分:2分

o o o o  A.六必居 B.张小泉 C.陈李济 D.阿里巴巴

44.瓦特在改良蒸汽机的过程中做出的改进包括()。(多选题2分)分:2分

得o o o o A.发明双向汽缸

B.使用节气阀门与离心节速器来控制气压与蒸汽机的运转 C.发明一种气压指示器来指示蒸汽状况

D.发明三连杆组保证汽缸推杆与气泵的直线运动  45.下列关于“工人教授”窦铁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 o o o o  A.只有初中学历,但自学掌握了大量电力学知识 B.记下了60余本共百万余字的工作学习日记 C.工作28年间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10次 D.被工友们称为“电力专家”

46.下列属于大国工匠境界的是()。(多选题2分)A.自强不息 B.开拓进取 C.争创一流 D.勇攀高峰

47.中国第一卷绕工张国华的卷绕技术水平可以归纳为()。(多选题2分)得分:2分

得分:2分

o o o o  A.“火眼金睛”查毛丝 B.“手到病除”排异常 C.“隔空诊断”除故障 D.“妙手无双”探毫厘

48.对于工匠来说,淡泊宁静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多选题2分)分:2分

得o o o A.工作本身就是快乐,乐业本是幸福之源 B.拒绝名利和世俗的诱惑

C.耐得住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寂寞,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o  o o o o  D.一念执着,孜孜矻矻,兼济天下

49.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多选题2分)

得分:2分

A.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B.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C.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 D.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50.对于大国工匠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2分)2分

得分:o o o o  o o  o o  A.他们有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B.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C.他们有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D.他们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51.创新是一部分人的专利。(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52.宗教就是信仰物件。(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53.2008年8月,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双百万”变压器诞生。(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得分:1分

得分:1分

o o  o o  54.中铁集团崔仑明被称为北极泥瓦工。(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得分:1分

55.早在5000年之前,便出现了有史可载的工匠精神的萌芽。(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56.在《庄子》中,树立起许多工匠的形象,“庖丁解牛”“运斤成风”妇孺皆知。(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o o 

o o  正确 错误

57.顾秋亮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判断题1分)得分:1分

o o  正确 错误

58.“诚敬”就是忠诚和尊敬,是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的必然。(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59.工作就是为了赚取生活费。(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得分:1分 o o  o o  60.在情绪管理中,改变别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判断题1分)得分:1分

o o  正确 错误

61.匠心筑梦,需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匠心圆梦,需要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信念和实践。(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o o  正确 错误

62.工匠就是那些从事机械重复劳动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就是“精雕细刻”“耐得住性子”。(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o o  o o  正确 错误

63.情绪的管理就是去除或压制情绪。(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64.都江堰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65.学习“工匠精神”,重在领会内涵,外化于行。(判断题1分)1分

得分:

得分:1分

o o 

o 正确 o  o o  错误

66.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67.所谓工匠精神,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其实质就是现代企业人的信仰及对信仰的坚守。(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68.重视技能人才并不是国家的需求。(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69.没有品牌文化价值的产品是没有灵魂的产品,而这个灵魂就是工匠精神。(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70.进取心就是一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新目标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71.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可以概括为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苦干实干。(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得分:1分

得分:1分

o o  o o 

o o 

o o  o o  正确 错误

72.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能力在黄大年的领导下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o o  o o  正确 错误

73.任何职业都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判断题1分)正确 错误

74.所有失败者没有成功的原因都是才干不够,技术不达标。(判断题1分)得分:0分

得分:1分

o o  正确 错误

75.人际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但不是最复杂的关系的一种。(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76.严谨是一种严肃认真、细致周全、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判断题1分)得分:1分 o o 

o o  正确 错误

77.“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o o  正确 错误

78.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判断题1分)得分:1分

o o  正确 错误

79.古往今来,不管什么领域,脚踏实地、严谨认真才是成事的正途。(判断题1分)得分:1分

正确 错误

80.修行其实就是修正内心,改变行为,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过程。(判断题1分)

得分:1分 o o 

技术精神 篇6

2012年5月30日—2012年5月31日由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支持冠名的2012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在山东召开,此次论坛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论坛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的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围绕“创新、突破、发展”这一主题,从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纺织技术研究进展、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论坛共吸引了600多名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参会,为期两天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突破瓶颈 创新制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对高端产品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阻力重重,凸显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产业资源,成为纺织产业兴盛的关键。通过多年的努力,企业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不小成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正值行业从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及时掌握行业政策方向,了解产品开发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交流和学习先进生产经验,这对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产能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前进的同时必然也遇到挑战,如何突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行业都在思考的大问题。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傅恩福在会上发言时说道:“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技术上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纤维,纱线,面料等产业链最上游开始,往深挖掘产品潜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傅主任表示目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的竞争,实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综合性竞争。他引用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2012年纺织创新年会上就创新提出的四个观点:创新首先要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创新要整体设计,要系统的运作;创新需要科学务实;创新需要坚持。对于这四点傅主任认为要做好活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改变观念,坚持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路线,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会长做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纺纱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展:“环锭纺纱在集聚纺、赛络纺、赛络丝、缆形纺等基础上继续发展嵌入式复合纺纱、柔顺纺纱的同时,又出现了平行纺纱、喷气纺、喷气涡流纺、转杯纺、涡流纺、摩擦纺等许多纺纱新技术。精梳毛纺占领了国际高端,独创出毛半精纺技术,麻纺在湿法纺纱继续发展的同时,干法纺纱已占一席之地,绢纺也有了新发展。”但是,姚穆院士分析指出:我国纱线产业仍然面临着原料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天然纤维原料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纺织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在在设备、工艺、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节能、降耗的新型设备,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产品设计,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开发出的各种新型纤维,设计生产出高性能、新功能的纺织品,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新设备助力产业提升

随着纺织染整设计等环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后道环节为纺织工业创造惊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纤维和纱线已经成为影响纺织工业发展的诸多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目前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纺纱工艺领域的创新还是纱线结构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加强投产,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会议期间,国内外各大纺机、专件设备制造企业也带来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参会代表全方面掌握行业发展的各种咨讯,及时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延长产品发展思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此次论坛的冠名单位,带来了裕华YF1型紧密纺和RoCos紧密纺设备。董事长张彦涛介绍:“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纺机摇架、上销、钢领、磁力紧密纺、碾米机筛片、外贸出口机械加工等几大系列产品150余个品种。公司于2008年推出了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国内已有50余万纱锭应用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如宁波百隆、临清三和、肥城龙祥等企业。同年公司与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合作,推广应用RoCos机械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在国内已有20余家客户,35万纱锭在运行,如海安华强、德棉集团、山东大海、射阳双山等企业。”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李朋业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介绍: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集中了三项专利技术,采用了四罗拉的结构形式,使用寿命长,且该结构对阻捻胶辊的直径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和使用。除此之外,裕华YF1型紧密纺采用了上吸风结构,没有视线遮挡,遵循流体力学的风道设计,风道阻力小,车头车尾负压差异小;同时风机采用了变频控制,既方便于工艺调整,又有利于节能降耗。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保持了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的技术领先优势。

RoCos机械式紧密纺是当前应用较多的负压式紧密纺,由于采用了机械式的集聚方式,无需增加任何辅助动力装置,万锭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是当前能耗最低的紧密纺装置,同时它的机械式的集聚方式使得装置没有网格圈、齿轮、轴承等易损耗零部件,而且采用了纺纱通道偏离胶辊中心的结构方式,万锭年可减少损耗8万元,是当前耗材最少的紧密纺设备。

技术精神 篇7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和基石,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加快认识该事物; 而毫无兴趣时,认识的速度就会减慢,或者不会接纳和理睬。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目标激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才会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可以采取远景目标教学和近景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远景,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将成为全社会应用交流的工具。在21世纪,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人,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取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竞赛激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们对于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例如,针对练习汉字输入, 学生独自学起来总是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学生人人上机,比赛输入速度的快慢。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汉字输入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冒险的精神。

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创新就是不要雷同,要推陈出新, 是不断地 “求新” “求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地发现关于学生创新的亮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制作幻灯片时,同学对“Power Point” 软件可能 不太了解, 制作出的演示文稿,毫无新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 为了使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积极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并演示给大家,鼓励学生说出创作思路,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并将各自的想法汇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 “求新” “求异” 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点

要想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老师应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和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愉快地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 《制作可爱的信封》 一课时,首先教师出示信封的模板,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制作信封。然后,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解答,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终教师检验学生的成果。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无形中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作的乐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化繁为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捷径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将抽象、机械、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通俗明了,使学生一听即懂,很快就能掌握知识点。

如在讲解 《认识计算机》一课时, 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展示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功能。接着开始讲授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教师提问: “人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并且在黑板上写出 “3 + 3 = ?” 紧接着进行提问: “3加3等于几?”然后给学生讲解: “首先大脑处理信息时先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将信息输入, 然后大脑通过加工已有知识,经过运算,再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理计算机也是这样加工处理信息的。” 接着给学生讲解: “计算机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用键盘、鼠标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内,这两个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耳朵和眼睛。计算机的主机就是大脑。电脑的手和口也就是最终显示运算结果的显示器和打印机。”

教师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点和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技术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操作类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在 《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方案的构思和呈现的环节中,教师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 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然后投影展示小板凳的几种不同方案) ,而是采用了技术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思和动手制作小板凳。方案的构思和呈现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这个环节中用试验教学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方案的构思当中去,并且将其转化为各种实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发给学生废弃的答题卡,让学生用答题卡制作纸制小板凳。结果半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作品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结构有固定的、折叠的、散件组装的等,作品形式有大有小,不拘一格。笔者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然后笔者作简要的点评。说实话,这节课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的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且动手能力很强,这也让笔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通过这些试验教学,学生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知识的欠缺,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发和培养了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创新精神则是当代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阶段,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适应当代世界竞争潮流,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刻不容缓,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它视作神圣的历史使命,为迎合21世纪迫切的人才需求而不断地探索!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将激发创新思维作为实施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重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兴趣,“求新”“求异”,营造氛围,“化繁为简”,技术试验等教学方法与技能,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技术精神 篇8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等) 为技术手段, 它强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和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能使学生成为主动性强、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学习者,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世界观, 因为学生有机会利用网络去认识世界, 利用网上资源探索并获取广阔无边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和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栩栩如生的视频和悦耳动听的音频等形式展示给学习者。因特网上庞大的学习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只要学生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就能方便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实践。由于创造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学生在因特网上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空间, 相当于学生的电子作业本, 学生可以在教室等场所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将网上的各种资料加工制作成自己的电子学档存放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可方便地调出使用。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需要新的教学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 网络资源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实时提供各种需要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教学课件等,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种种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将新型教学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 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国心理学界专家认为, 创新精神就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 运用已有的知识,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品质。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作用。

2.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说过:科学向前推进, 也就不断地把自己勾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否定某些所谓的权威。勇于否定自我意识, 一个具有创新的人, 要常常怀疑自己, 敢于否定自己的错误, 乐于接受新思想。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 我们要解放师生的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求异、独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核心, 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把教学的立足点和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当前, 现代教育技术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 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教学资源, 进行积极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教学情景的观察, 有选择地分析后, 进行思考, 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围绕待探究的问题, 与同学、老师进行协作讨论。因特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环境, 超文本链接实现了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客体指向的阅读与思维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 信息源泛化, 教师的权威被弱化, E-mail、QQ、BBS等网络通讯工具的出现, 更使学生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观念, 思维和想法不受限制, 虽然其观点有对有错, 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无疑是行之有效的。这些都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品质。

2.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点是求异性、联想性、综合性和独特性。因特网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 而且对学生的评价也追求发展性、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 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真正思考的果实。例如,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 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 就让学生去想象, 然后通过网络媒体去搜集、加工、整理有关的网络素材, 设计出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把课本知识变为实践去创新运用, 做到了学与思的有效结合,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学习既做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 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协作、创新等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强化刺激后, 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储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立在丰厚的情感基础上的,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 仿真等技术, 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因其鲜明的图像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在激发兴趣和动机方面大大超过了其它传统的教学材料和用具。学生亲临其境, 亲眼目睹, 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主动积极地参与, 这样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并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形象、具体、生动将一系列有关概念融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幅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画面, 必将增强学生形象直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心理学认为,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重要心理依据。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 他们能对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 除了他们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智慧外, 就是他们还具有崇高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是培养他们具有毅力、恒心、品质的人, 因为这些人能在看似渺茫的情况下, 能坚持不懈, 以致最后取得胜利。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 教师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欲望, 敢问、多思、主动创新,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创造个性培养上, 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自己班级、个人的主题网页, 在网络BBS专栏上, 可以发布自己的发明创意构思, 可以提供问题供他人思考、讨论, 这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 学生可以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中, 因特网给了学生展现自己个性和创造力的天地,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辩论会、讨论会中, 因特网可以成为学生查找资料、收集论据的工具。总之,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通过多维互动的学与教的过程和评价, 就能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需要。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肩负着重大使命。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强大支持,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孔惠洁.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6) .

[5]杨改学.从信息化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功能与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5) .

技术精神 篇9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后发企业

所谓后发企业是指不需要完整地复制先发企业的技术轨迹,通过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秩序和能力,超越既有领导企业的组织惰性,努力加速自身学习,以此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企业[3]。相比先发企业来说,后发企业应对市场反应较快,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后发企业倾向于模仿引进创新或联合开发创新,大大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缩短创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1.2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有助于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带有冒险性、预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的产品创新活动[4]。许多学者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王林生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对着优胜劣汰的巨大压力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包含冒险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5]。Drucker认为企业家精神并非天生具有,任何有勇气面对变化和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在这一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企业家精神[6]。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也包括很多方面。企业家精神应具有创新意识、风险活动意识和战略更新意识,通过风险活动建立新的业务或新企业[7]。我国学者李志,曹跃群对企业家精神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114篇相关文献,总结出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积极进取、冒险、敬业精神、合作和创业等[8]。参照以上的研究,本文将从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两个维度对企业家精神进行展开研究。

1.3 动态能力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能够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那么企业就具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9,10]。但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有能力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Teece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1]。而Wang和Ahmed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整合、再配置、更新和再创造资源和能力的行为导向[12]。Zott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引导资源配置的流程[13]。从以上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但是都是从动态能力的“显性方面”进行描述,并没有打开动态能力的微观层面。Teece将动态能力划分为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11]。Wang & Ahmed将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维度[12]。中国学者Wu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学习能力也是动态能力的一方面[14]。焦豪则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分为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15]。基于以上国内外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本文依据后发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信息感知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1.4 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中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技术变革。Tushman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对生产资源、生产关系以及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的组合、寻找更加高效的生产过程,以获得更大的利润[16]。Sun&Frick的研究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开发新产品或改善新产品的研发、营销将企业资源变现的过程[17]。我国学者吴昌南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个不间断的、逐渐发展上升的过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唯有根据外界动态环境的变化采取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18]。杨红燕和陈光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因素、企业经营模式、企业员工的培养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等因素[19]。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并将其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20]。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支持等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对技术创新的成效起决定性的作用等[21]。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技术创新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5 假设推演

如前所述,企业家精神可被看做是一种产品创新活动,企业家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新的财富[4]。这些财富的创造需要企业家个人以资产、时间来承担风险,或在一些产品和服务上做出有价值的职业承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面对动荡的外界环境时,能够被用来调整企业的战略,创造性的能动作用的企业动态资源。这种能动作用的体现需要企业家的感知能力、风险承担以及创新意识。韩凤晶,谭旭红和石春生通过对268家企业深度访谈,同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正向影响[22]。马卫东等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正相关。与此同时,在众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文献中,创新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技术创新又与动态能力的思想是吻合的[23]。首先企业家识别技术创新的机会和威胁,进而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方法。管理学大师Drucker在其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也指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相关。这一理论也被学术界所赞同[6]。孙冰也提出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24]。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家能够洞察环境的改变,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公司资源的整合,配置,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企业家精神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正相关;

H1b:企业家精神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1c:企业家精神会经由动态能力影响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而且具有正向显著关系。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全球竞争的源泉和动力,但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技术创新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战略框架来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动态能力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基础。有关企业能力的文献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那些难以模仿的资源。动态能力方法就是资源观的演化版,它不仅综合了企业内部,也承认了外界对企业的影响。动态能力使企业动态的进行运作,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目前对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成果较多。Li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高层次的组织能力,促使企业技术革新来应对市场变化[25]。而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动态能力[26]。由此得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故提出以下假设:

H2a: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1.6 概念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和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出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进而讨论后发企业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2 样本与变量测度

2.1 样本及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后发企业,浙江省慈溪市聚集大量后发小企业。同时浙江省的发展一直紧跟市场变化,具有技术创新的明显特征,因此本文选取慈溪市作为调研地。根据研究所需跨行业发放问卷调查,使样本更具有普遍性,确保回收的问卷可靠有效。本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71份,问卷回收率为85.5%,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5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78.5%。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所示。其中94.9% 的企业员工数在200 人以下,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与本研究的对象保持一致。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看,被调查企业的情况基本符合后发企业的特征。

2.2 变量的测度

本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对调查问卷中的25个影响指标进行计分,评价得分依次为1、2、3、4、5。1代表得分最少,表示非常不赞同;相应的得分5则表示非常赞同。

1)企业家精神(E1)。企业家精神从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本文借鉴Zahra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的修改形成[8]。创新精神(ES1~ES4)和风险承担精神(ES5~ES7)分别用4 项和3 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分别是0.812和0.731。企业家精神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2)动态能力(D1)。目前有关动态能力的量表还没有共识。本文借鉴已普遍认可的Teece提出的量表并进行完善。环境适应能力(DC1~DC3)用三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是0.865;信息感知能力(DC4~DC7)、资源重构能力(DC8~DC11)、组织学习能力(DC12~DC15)均用四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分别是0.895、0.777、0.829。动态能力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动态能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3)技术创新(T1)。对于技术创新的测度体系目前普遍采用孙永风[27]研究所提出的量表,其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技术创新(IT1~IT4)可以用四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是0.836。技术创新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同样,技术创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3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3.1 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变量间关系和本文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构方程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描述观测变量和潜变量以及潜变量和潜变量之间关系的的分析方法。因为此方法对那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具有很好的测量效果,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不仅可以研究变量间的直接关系,还可以研究变量间的间接关系,通过模型路径系数呈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构建出隐含变量间的关系,并验证这种结构关系是否合理,因此此方法适合本文研究。在进行变量间的分析之前,检验的变量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表明了所有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0.273到0.564不等,但是均小于0.7的临界水平。从表3也可以看出,整个模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因此可以判定模型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数据可被接受。

注:**.在0.01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

3.2 整体模型的关系分析

3.2.1 模型构建

本文对于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参考Ander-son和Gerbing所建议的方式[28]。首先对每个变量及其衡量题项进行Cronbach’sα系数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接下来将多个衡量题项缩减,每一个变量利用其衡量题项的平均值进行代替,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最后利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前面的研究表明各个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以及各个变量的测量指标,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潜变量分别为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

3.2.2 模型分析

本研究将模型分析部分分为模型评估和假设检验两部分进行。

首先是模型评估。模型是研究的核心环节,只有模型设定符合要求,才能使研究结果可信。Bagozzi和Yi认为只有基本拟合标准、整体模型拟合度以及内在结构适配度合适,辅以x2检验方法,这种判断标准是比较科学的[29]。其中,基本拟合标准要求模型中衡量的指标误差不能为负的误差变异并达到显著水平。因子载荷要在0.5~0.95之间。整体模型拟合度主要从拟合优度指标GFI>0.9,调整后优度指标AGFI>0.9,相对拟合指数CFI>0.9,增值适配度指数IFI>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越小越好)和残差均方根RMR<0.05来表示。内在结构适配度主要用来估计参数的显著程度和各指标及变量的可信度。这个可利用潜变量的提取变异量是否大于0.5来判断,本文的提取变异量均大于0.5。由前研究,各个指标及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是可接受的。所以,本文的研究模型可被接受。

其次是假设关系的验证。针对假设的验证,本文采用巢状模型法进行分析。巢状模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某一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路径系数设为0,得到的卡方值与理论模型的卡方值进行对比,再以卡方值差异程度来检验假设的显著性,若卡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则拒绝将此路径系数设定为0,即变量间的关系成立。 具体分析爱结果见表4 和表5。

注:M0为理论模型;M1表示将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路径系数设为0;M2表示将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路径系数设为0;M3表示将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路径系数设为0。***P<0.001。

注: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值。***P<0.001。

针对本文假设,由表4和表5结果可知,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路径系数为0.66,因此假设H1a得到支持。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路径系数为0.28,假设H1b得到支持。同样的表4和表5的结果也表明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也存在显著影响,且影响系数为0.43,整理模型路径系数如图3所示。

为检验H1c,本文将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区分为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和总效果,总效果等于直接影响效果加上间接影响效果。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总效用为0.564,所以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1c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本文的调研数据以及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企业家精神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当企业家对创新比较重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创新时,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会越突出。第二,企业家精神经由动态能力间接的影响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能力。在如今技术创新盛行的经济下,后发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创新,在产品、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追赶。第三,动态能力正向影响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已被多数学者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的肯定了这一结论。尽管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已经过多数学者进行研究,但是将三者联系在一起,探索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充实了这一研究。同时,本文站在后发企业视角下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变量间的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获取动态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后发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劣势,首先,后发企业应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力求使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其次,后发企业的企业家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感知到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内部各要素组织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最后,作为后发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方式上也要充分考虑公司的情况,因为后发企业的灵活性较大,这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是有利的,后发企业要注重动态能力的构建。

摘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在浙江省慈溪市157家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引入企业家精神构建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巢状分析法探究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一,企业家精神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二,动态能力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三,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技术精神 篇10

接受高职教育的高职生,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 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合作意识等内容。如何把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于平时的德育之中, 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加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是做好高职生心理疏导工作的迫切需要

在传统人才观的指导下, 社会、家长甚至学生本人都认为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者, 到高职院校就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社会、家长与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种种偏见, 导致大多数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存在自卑心理, 进而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 缺乏明确的职业意识。面对社会、家庭及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压力、突、利益的抉择, 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恐惧、抑郁等困惑之中, 严重者甚至表现为异常过激的行为。面对高职生的这种异常心理, 作为教育者必须及时找到心理疏导的方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这也是学校德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现高职教育精神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有其自身的精神体现, 这种精神是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凝聚而成的,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是高职教育的内涵实质。高职教育精神凸显的实质是交融。首先, 是文化与技术的交融。一方面,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具有文化性;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因而又有技术性。其次, 是专识与通识的交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 既具有一门过硬的实用技术, 同时又熟悉英语、计算机等知识, 可达到“一专多能”。为很好地凸显高职教育的精神,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所需人才, 切实抓好高职生的德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适应企业文化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此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 按照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一方面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够面向一线、脚踏实地、吃苦耐劳, 使他们在就业后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 做好德育工作也是适应企业文化的迫切需要。

挖掘校本资源, 实施德育实践渗透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其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 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吴健雄精神”是我院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挖掘“吴健雄精神”的内涵, 努力践行并传承“吴健雄精神”, 逐步形成了我院以“吴健雄精神”为灵魂的具有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 “吴健雄精神”的内涵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以世界知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的名字命名的。多年来, 学院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校本人文资源, 深入挖掘吴健雄博士的精神内涵, 领悟在她身上闪现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光辉。“吴健雄精神”具体体现为四种精神:

终身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吴健雄从小就懂得要爱国, 爱国精神是伴随吴健雄一生的精神, 从儿时的“复华”到青年时期要求抗日救亡, 到参加“曼哈顿计划”做出极为关键的贡献, 可以说吴健雄为抗日救国做出了贡献。后来她多次回国, 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虽然人在国外, 但她的心里装着祖国。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不满足于现状, 对现成的答案敢于提出疑问, 善于思考, 勇于向权威挑战, 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这是吴健雄博士在科研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了解吴健雄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情形, 就不难发现她的聪慧、她所具备的物理学天赋, 但最关键的是她有一种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年轻时的吴健雄就言语不多, 待人温和, 认真学习, 因此, 在求学时代, 她并没有好高骛远地追攀时髦的科学理论, 而是踏实地把眼前的问题弄得透彻清楚, 这也是她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贯作风, 即实事求是。

谦虚俭朴的律己精神

吴健雄在柏克莱停留之后, 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国际学舍里, 除了科学, 她还努力学英文, 了解美国事务, 如果一个问题想不通, 夜里必独坐思考。吴健雄在中央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学习化学的程崇道女士曾经写文章回忆说:她和吴健雄同样住在南楼宿舍, 在面积不过方丈, 仅容一桌、一椅、一榻的屋中, 经常看到吴健雄闭门读书, 在宿舍的电源关闭后, 还可以看到她在摇曳的烛光里独坐看书的身影。这种谦虚好学、自律勤奋的严谨态度给程崇道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吴健雄精神”的内涵在我院德育实践中的体现

吴健雄博士身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始终是我院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吴健雄精神”为主题, 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以此锻炼学生的思想品质, 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收到了良好效果。

首先, 深入挖掘“吴健雄精神”的内涵。学院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及吴健雄亲友研究“吴健雄精神”的内涵, 形成了对“爱国、创新、求实、律己”为主要内容的“吴健雄精神”的共识。

其次, 构建以“吴健雄精神”为核心的校本德育体系。确立了“厚德载物、积健为雄”的校训;初步形成了“重德笃行、务实求新”的校风、“崇德敬业、善道求真”的教风和“明德勤学、尚能求精”的学风。

再次, 打造富有吴健雄精神特色的育人文化环境。建成了由“华人之光、郑和航海、娄东文化、知识阶梯”四大雕塑群组成的知识广场, 开辟了吴健雄陈列室, 将校圆环道命名为“健雄大道”。

在德育实践中渗透“吴健雄精神”的措施与效果

(一) “吴健雄精神”教育成为我院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组织师生员工多层面开展主题活动。学院把瞻仰吴健雄墓园、参观吴健雄陈列室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项德育课;在厚德网上开设“我们的吴博士”栏目等, 旨在继承和弘扬“吴健雄精神”;开展以“吴健雄精神与我”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 组织近百名学生共同探讨“吴健雄精神”对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2007年5月, 学院建立了吴健雄陈列室, 使之成为新生入学、在校生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德育基地;编印了校本教材《走出健雄MBE课程》, 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读课本。

(二) 以“吴健雄精神”塑造学生的灵魂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注重灵魂的塑造乃当务之急, 这是金钱买不到、物质换不来的, 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精神财富。“吴健雄精神”是我院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我院人人领悟“吴健雄精神”, 个个践行“吴健雄精神”, 处处有“吴健雄精神”的烙印。

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多年来, 学院把“吴健雄精神”教育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动, 使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建立与当地教育资源相适应的德育实践基地, 依托太仓丰富的人文资源, 学院先后与太仓市文广局、张溥故居、江南丝竹馆、太仓市博物馆、太仓市检察院、太仓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太仓市检察院、太仓市法院、太仓市看守所、苏州军分区预备役高炮团、太仓太星村、电站村等单位签约共建德育实践基地, 并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 郑和纪念馆、张溥故居、吴健雄墓园等德育实践基地也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使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触, 学生的职业意识越强、德育实践的内容与形式越接近专业, 就越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1.校企合作, 为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提供平台。近年来, 学院注重校企结合, 在丰富和深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按照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先后与德国企业克恩里伯斯 (Kern-Liebers) 弹簧有限公司和慧鱼 (Fischer) (太仓) 建筑锚栓有限公司组建了太仓德国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DAWT) ;与德国舍弗勒集团 (Schaeffler) (中国) 有限公司成功合作, 建立了舍弗勒培训中心;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共同建设了“AHK—上海、健雄学院德国专业工人培训中心”。通过常年与德国企业、工商行会的合作办学, 我院不仅吸收了原汁原味的德国“双元制”教学经验, 而且开展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践, 先后与莱克电子、新阳光机械集团、史泰博佩佩办公用品有限公司、太仓赛路客电子有限公司等合作, 形成了具有本土气息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定岗双元”培养模式, 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我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被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王明达会长誉为“堪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样板”。

2.“吴健雄精神”的内化———寻求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点。借助校企合作这一平台, 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培养, 吴健雄博士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通过这一平台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我院始终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力求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此过程中, 结合“吴健雄精神”的渗透, 我院开展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诸如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勤奋刻苦、创新求异、团队合作等等, 使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互为渗透、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不仅要加强技术、技能的训练, 更需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德育实践作为高职德育的一种模式, 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青睐。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吴健雄精神”为德育实践的载体, 深入挖掘其内涵, 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摘要: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 德育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人才的重任。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本人文资源“吴健雄精神”, 倡导高职德育的一种新模式——德育实践, 探索德育的实效性, 对德育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使德育的功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关键词:高职教育,德育实践,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江才健.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经贵宝.借鉴、创新、超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4]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白山.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积极参与[J].职教论坛, 1999, (4) .

技术精神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精神 培养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提高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論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不论是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还是其它学科,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时普遍存在:课件是板书的电子板,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心理学家赤瑞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其它味觉嗅觉等占6。信息的获取要多种媒体的刺激才能实现最长久的记忆,而多媒体计算机在这方面很容易做到。并且多媒体的交互性加上网络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制作交互性的课件要防止新瓶装老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内容、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要大胆创新,设计前花时间精心组织安排。比如课件可以做成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好按难易度划分的练习由学生自由选择。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课教学优势,进行个别辅导及学生内部互助。实现因材施教,营造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充满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

四、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技术精神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创新能力,小学语文

语文可以说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学科, 它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 它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由于教师的教育模式非常的呆板, 不懂得变通, 进行的是“ 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 因此, 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 这种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教, 学生在台下摇头晃脑地学的方式, 是怎样也不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的。 现如今, 新课改已经实行多年, 这也给现代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 新课改使得现代的教育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 其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小学生开辟出了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 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围绕教师来的, 教师在讲台上面讲, 学生在台下听, 中间连互动都很少。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精力集中的时间有限,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小,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长此以往, 教出来的学生就会像是数学教学中用到的算盘, 有人去拨一下就动一下, 学生根本就没有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 创造力惊人的天性被过早地抹杀掉了。 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模式的革新。

因此,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应摒弃掉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 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与模式。 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微机课或者在家里上网时自己查阅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资料, 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实践上向课外进行延伸, 如此一来不单单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并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 最主要的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创新意识。

二、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性还是很强的, 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越来越符合儿童的心理, 比较贴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趋向社会发展需要, 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 不单单只是能够使得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但是, 由于现代的生活环境不同, 现在的小学生们都是生活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建筑里, 很少雨大自然接触, 语文课本里关于大自然的景物、 动物等描写很难让小学生产生共鸣。

虽然,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会适时加入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本所要阐述的内容, 可是图片是死的, 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 无法靠一张静物图片就能在脑子里勾画出美好的大自然。 并且课本里有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过于久远, 很多那个年代的事物学生是无法通过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就能够理解的。

比如,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文章叫 《松鼠与松果 》, 课文中说: “ 松鼠聪明活泼, 学会了摘松果吃, 他高高兴兴地摘了一个又一个, 每个松果都是那么香、那么可口。 ”松鼠是一种野生动物, 他们主要是以壳斗科植物的种子为食, 但是在大自然中也会吃一些昆虫, 而核桃、栗子等坚果是松鼠们的最爱, 咬开坚硬的外壳, 对松鼠不但是游戏, 也可以帮忙磨耗牙齿。

对于很多现在的小学生而言, 松鼠也只是偶尔在电视中看到过, 即使看到过也不一定就知道松鼠长什么样, 还有松果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小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最多困惑的地方, 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这些。 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该课文的内容制作成PPT的模式向学生展示, 或者搜集这方面的视频, 搜狐、爱奇艺等等视频网站上都有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视频, 教师可以找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 学生在观看松鼠在树林里有时候跳来跳去、 有时候又停下来抱着一个核桃或是栗子在那里啃肯定会很开心, 在将课本中的内容套进去一下子就对课本中的松鼠与松果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此将信息资源运用到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 可以使得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并与其他学科、 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相联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小学生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就必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全面性。

比如戏曲 《刘三姐 》的录像带里就有一段刘三姐划着竹排在江面上航行的画面, 那时画面中的漓江的水很清、很静, 山也很奇、很险。 多媒体将桂林的山水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带的形式很快就能将脑海里的那个朦胧的桂林山水的景象转换为清晰的画面, 从而达到学生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 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而是将信息化的技术当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共享, 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拓展, 并且在整合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丽.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 2014 (11) .

[2]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0) .

上一篇:一语双关下一篇: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