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刍论

2024-10-20

学校文化建设刍论(精选5篇)

学校文化建设刍论 篇1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反映着该校师生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学校在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长期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和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四大”:大树、大楼、大师、大爱。

大树, 意指学校环境。《吕氏春秋》中这样论述环境对人的影响:“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以入者变其色易变, 无入而以为无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 在师生精神面貌形成的过程中, 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他在自己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这里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偶然出现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志和学校对师生的期望。

大楼, 意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它包括办公条件、活动条件、实验条件等。这是一所学校存在的物质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设施。良好的硬件设施有利于丰富学校的信息资源, 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 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扩大学生的视野。

大师, 就是学校过硬的师资力量。大师, 即为“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 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学校的核心责任是育人, 教师自身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 学校应成为大师的摇篮, 不断孕育和培养新的大师。

大爱, 是指一种公正无私、富有责任感和理性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取向。学校需培养师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培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精神境界。

二学校文化的构成

社会学家们一般认为, 文化由六种基本要素构成:信仰、价值观 (道德评价的标准) 、符号 (观念和价值观的表征) 、技术、语言。学校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但也体现着文化的构成要素,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第一,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层表现, 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等, 体现着学校的理念和人文精神。一所学校的自然环境, 建筑的布局、结构都属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一所学校应具有一项标志性建筑, 使得该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这些有形的存在以及象征意义可使师生产生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第二, 规范文化。规范文化是特定环境下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规范文化包括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具体分为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以及习惯、礼仪等。完善的规范是学校一切工作、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第三, 精神文化。学校精神, 是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它是一所学校的脊梁, 它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能唤醒和树立师生正直、崇高的价值取向, 形成强大内驱力, 对师生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美国学者把学校文化比作“社会化链”, 认为学校文化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根链条。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所以,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应仅仅是一个口号、一种表象, 而应是一个严谨的工程。

第一,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物质环境的设置, 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组织制度的建设以及师生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中。学校文化建设要尊重师生的个性自由, 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第二, 切合实际原则。学校文化的建设, 要以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为出发点。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 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特征。在立足自身特点的前提下, 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参考和吸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 将其内化为自己学校文化的组成元素, 形成富有本校个性的文化系统, 并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

第三, 与职业文化接轨原则。如前文所述, 学校文化是一条“社会化链”, 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走出学校就将面对社会、面对职场。因此, 学校文化应与职业文化接轨,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职业, 锻炼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和勇于竞争、敢于挑战的精神, 塑造完整的职业人格。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基本适应相关职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完成从学生到职员角色的平稳过渡。

学校文化建设刍论 篇2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

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是对高等学校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普通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分类。本文按照各个普通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分类标准,从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及学校发展目标的选择等几个主要方面,把我国近2000所普通高等学校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主要包括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有108所, (1) 特别是38所“985”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2) 它们在办学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应完全是属于精英教育型的大学,主要从使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教育并兼顾本科层次的教育,培养未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摇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厚重”,体现思想家和科学家素质的精英教育;科学研究上,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多地应侧重于原创性科学理论知识的创新研究和重大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成为解决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发展目标上,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赶超世界一流大学。 (3)

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即除第一类研究型大学外的全国普通高考第一批录取大学。这类大学在我国大学中比第一类大学多。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应基本属于精英教育型大学,但它们应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注重在宽基础上的“厚重”,充分体现出培养数以万计、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把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指导生产实际的方案或者是工程图纸、具有一定发展“后劲”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展目标,是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新发明和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在科学研究上,应更多地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发,发明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成为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主力军的作用。

第三类为教学型一般本科院校,即二本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更多,大概有几百所。 (4) 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也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但要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上和第二类大学相同,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多地体现培养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更多地注重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广普及性研究,充分发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苗圃的作用;发展目标,是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第四类为普通高等学校办的独立本科院校及民办本科院校,即“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最多,有上千所。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为本专科教育,实施大众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应用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度,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上,培养千百万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性和劳动技能的技艺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科学技术研究上,应在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领域多出成果。

第一、二类大学,都是属于精英型教育大学,要承担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好更多精英型优秀人才的历史责任。要在原创性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技术开发研究领域,多出成果,办出水平,争创一流。第三、四类大学,同属于大众化教育大学,要承担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好更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承担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实现普及化发展的历史责任;要侧重于在实现科学技术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域建功立业,办出特色和优势。

以上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划分,只是为了分析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管理问题,建立的一个分析思考问题的理论模型。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地割裂和对立的,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冲突和交叉。任何将这一概念模型绝对化地理解和机械性地应用,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防止和克服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改变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实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思想观念落后。思想观念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思想观念的问题不解决,不开放,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一个无形的“套子”,束缚和制约着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就存在着这一问题,有些管理部门和个人,嘴上讲的是要与时俱进,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但在他们的思想深处还想用过去的“老思想”和“老经验”来管理高等学校,始终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思想问题没解决,高等学校管理就很难实现科学化,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是缺乏对高等学的科学分类,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行一种模式、采用一个标准。在近两年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这个问题就表现得特别突出,并已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很多争议,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希望这一束缚和制约着高等学校发展的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从而真正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

三是高等学校自身的问题。有一部分高等学校从办学指导思想到办学行为,都存在着严重地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的问题,老是想钻政策的空子,老是看见红灯就想绕道走,和管理者“斗心眼”、“绕圈子”。这也正是一些管理者不敢放权于学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顾虑。

三、对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正在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这对促进和实现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为学习实践活动和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要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教育管理思想。

要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必须以转变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为先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教育管理思想;必须按照《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以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地分类和准确地定位为基础,管理高等学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从思想和体制机制及政策措施上,正确地处理好集权和授权的关系。各类高等学校也要从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观上,以及在具体的办学实践活动中,做到不争权、不越权、不乱用权,使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类高等学校各行其责,从宏观和微观上保证高等学校管理的有序、有力、有效,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科学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 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实施对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与管理。

我国高等学校众多,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各个高等学校从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学科研等方面,科学地明确其定位,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标准进行分类管理。这既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原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都能够按照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管理高等学校,那么一定就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

3. 高等学校要树立依法办学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有力、有效的学校内部管理的自律体制和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有法不依,违法乱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也一条自然法则。高等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圣地。但这块圣地,个别地方被严重地“污染”了。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没有从其办学指导思想的灵魂深处,建立起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依法进行自主办学思想体系,办学行为自律的约束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或者说还比较脆弱。只要我们每所高等学校都能够牢固地树立起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法办学的指导思想,建立起了完善有力的、有效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就能彻底改变在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猫”与“老鼠”的角色“错乱”状况,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高等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高等学校内外部的科学管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

摘要:当前在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开展新一轮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中, 如何实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 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及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热烈讨论的问题。文章通过建立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分析模型, 分析研究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实现对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科学管理,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http://www.hao123.com/edutm/211.htm

[2].http://www.eol.cn/article/20050508/3136460.shtml

[3].http://www.baike.baidu.com/viev/7085.htm

[4].http://www.gov.cn/banshi/att/att/sitel/20070426/00123f3c38b8079a82530

[5].姚启中.高等教育管理学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哈汉翻译之文化差异影响刍论 篇3

民族文化差异体现在地域、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 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 保护并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吸纳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特质, 保持原文真实性基础上再现民族文化背景, 跨越语际交流障碍, 促进民族进步与发展是翻译的主要任务, 因此, 探究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对翻译事业的进步和民族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2.哈汉文化差异来源

尤金 · 耐达 (Eugene A.Nida) 认为由于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的不同, 从而产生了语言文化差异, 而文化承载民族信息, 是民族心理特性、社会属性、生活习俗的反映和折射, 故不同民族具有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哈萨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 有着悠久的草原文化, 他与汉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习俗差异、语言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等方面。

3.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是对原文进行简单复制的机械活动, 而是将原文文化内涵、作者意图、思想感情等一系列内容加以阐述的文化交流过程, 文化差异是制约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可以说, 如果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统一体, 是意义的传达和创造过程, 那么解析文化差异则是一切翻译活动的核心。

不同民族必然具有文化差异, 这是历史的必然, 忽略文化差异的翻译晦涩难懂, 词不达意, 往往连最基本的“信”也无法企及, 在翻译活动中, 文化差异也往往带来很多的翻译障碍, 如“文化信息缺失”、“文化信息误导”、“文化信息理解障碍”。

4.翻译应对策略与方法

《辞海》将翻译一词释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所蕴涵的内在要素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常见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主要有异化法、归化法、注释法等。

4.1 异化法

“异化”主要以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依据, 以跨文化交际或移植异域文化为目的, 主张实施“文化传真”原则。也就是说要求把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毫无保留的、准确地再现到译入语文化中。如:

(1) sasəqkyzennəŋ tawəqqa ʃaʁan ʃəlawə-aram niette bolw.

黄鼠狼给鸡拜年- 没安好心。

(2) ʤwbaɨenəŋ aɨnaʁa qarawə-eki ʤaqqa daʤapaw.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3) er bir retøledi qorqaq məŋretøledi.

英雄死一次, 懦夫死千遍。

以上是汉语中常见的熟语, 在译成哈萨克语的过程中, 保留原文语义、用词特点, 使表达方式和比喻意义基本相同, 且译文语义清楚明白, 读者能够理解, 易于接受, 所以当原文形象是被不同民族所都能接受的情况下, 使用异化的翻译手段, 能够更好的承载原文文化信息, 促进民族交流。

4.2 归化法

“归化”是以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似、想通或相同为主要依据, 以译文读者能够接受为主要目标, 主张采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原语文化信息。如:

(1) At kekilin kesw字面的含义是将马的额鬃剪了

实际的意义是决裂。马是哈萨克族人民十分喜爱的动物, 在哈萨克族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前额的鬃毛被剪是很忌讳的事情, 如果被剪就表示收到了非常大的侮辱, 是意味要彻底断绝关系的。

(2) Tyɨege mənər ørgeʃine asənw字面意为骑上骆驼往驼峰下藏。汉译为此地无银三百两。

(3) Burən ʃəqqan qulaqtan keɨin ʃəqqan myɨiz ozəpt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哈萨克民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 其畜牧文化对其民族文化的影响深远, 民族文化的共鸣是通过相对应的民族文化侧重的参照物所具有的某种特质来表达和实现的,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畜牧文化对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采用归化法。

4.3 注释法

当有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较为丰富, 无论采用异化、归化或造词法都不能传递其文化内涵时, 建议采用注释法进行诠释, 如成语、谚语虽对本民族群众来说精辟易懂, 但对译入语民族来说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所以此时应该进行注释, 使语义与历史意的传达都更加明确。

5.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法、分析对比法, 对哈汉文化翻译问题进行初步阐释, 总结出文化翻译是核心要素, 归纳总结了翻译方法, 希望通过研究能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 为哈萨克民族和汉民族的交流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1991.11.

[2]黄中祥.哈萨克词汇与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3]包拉什, 穆合塔尔.汉哈翻译理论与技巧[M].新疆教育出版社.2012.07.

学校文化建设刍论 篇4

IT项目中, 由程序构成的软件产品本身就是文档, 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则产生更多的诸如调研问卷、实施计划、变更计划、IT测试、项目培训等文档。对这些文档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IT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保证甲乙双方的项目顺利交接, 为IT项目后期的开发、维护和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一、IT项目中数据文档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IT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文档管理通常指除了程序之外的一切文档, 如需求文档、调研文档、培训计划等。但在IT项目实施过程中甲乙双方又容易重视程序文档而忽视其他文档, 这就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 IT需求文档缺失、不规范或维护不善。需求文档是IT项目中的核心文档, 是关于IT需求和建设的指南针。在IT项目建设中软件公司为了拿到项目在签约前给了用户很多承诺, 但在签约后则在需求文档撰写上采取符合其利益方式, 能规避的就规避, 能口头承诺的就不写入需求文档。甚至在需求文档完成之前就开始程序开发工作。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与客户IT项目需求相差甚远, 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反复修改, 既延误工期又浪费资源。另外IT需求文档的规范或维护不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变更后未及时更新需求文档或作备注说明;需求文档含糊其辞, 空话套话多;只注重宣传软件的长处而不告知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等。需求文档中的这些问题需要客户本身加强对其的研究、判断, 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公司的实际需求。 (2) 技术文档缺失、不规范或维护不善。IT项目中甲乙双方的人员流动性一般都比较大, 技术文档的完整性直接关乎IT系统后期的开发和维护以及升级。但IT项目中的技术文档的最大特点就是版本和内容一成不变, 不能针对特定的IT项目及时制作出技术文档, 这样技术人员在理解和运用中费时费力, 而技术的复杂性、软件工具的不断升级又会导致技术文档的不断“过时”, 这可能给软件开发人员以错误的引导。另外, 技术文档不规范或维护不善 (如丢失) , 伴随核心员工的离职, 以前使用的方法和思想就难以成系统的保留下来, 这会大大提高后期的开发维护成本。 (3) 测试文档。IT系统的测试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范, 如需要遵循黑盒、白盒测试方法, 要设计测试案例、编写测试文档和测试说明。但在IT项目实施过程中, 测试文档一般都不健全, 如没有测试设计案例和计划、文档编写不规范、测试结果管理不善等。对测试文档进行有效管理能大大减轻测试工作量, 提高IT项目质量。 (4) 其他问题[2]13。如不能针对特定项目编写文档, 而是套用在其他项目中使用的模板, 生搬硬套, 既可能水土不服也可能内容上出现偏差。文档管理和规范没有规则和流程, 同样类型的文档多人编写, 格式和思路不一, 风格多样。另外就是文档具有生命周期, 其可能经过初始、修改、审定的循环过程, 谁修改、怎么修改应该有所记录, 以便追查和交流沟通。再者IT项目中的文档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需要采用正确的目录方法进行保存和维护, 方便其他员工查看。

二、IT项目中数据文档建设和管理的改进

1. IT项目初期拟定详细的文档编写规划。

IT项目中的文档编写主要是确定谁在什么阶段编写出何种文档, 并对文档的修改、审定等作出说明。 (1) 编写什么文档。IT项目在前期调研、实施、测试、使用等各个阶段, 有不同的文档且有些文档必须出具。 (1) 前期的需求文档, 它是IT项目的核心文档, 需要非常明确地指出客户的需求, 不能套话、空话, 需求一定要落地, 否则最后会和客户需求出现差别并对IT项目实施造成风险。 (2) 设计文档, 特别是详细设计。该文档是需求文档如何落实需求的一种解释性说明, 并对资源要素提出要求, 对风险和困难提出应对方式。详细设计里面包含逻辑概念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 这些设计文档主要用户甲乙双方实施IT项目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是实现客户项目需求的基础条件, 是甲方安排资源、实行资源调配的参照条件。 (3) 变更文档。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资源变化或客户需求变化, IT项目需求也会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务必使用文档的形式进行固化, 作为甲乙双方合作的基础。 (4) 其他重要的文档还包括测试文档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测试案例和计划等等) 、培训文档、会议纪要等等。 (2) 确定文档的编写规则[3]75。IT项目中的文档众多, 必须遵循以下规则:命名规则 (如文档名称+编写日期+版本号) 、文档的存放路径, 以及文档编写格式和模板的存放路径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所有文档编写的格式规范都需要遵循项目开始设定的这些规则, 这样才能保证风格如一, 保证文档的可阅读性、可查性。另外编写规则还必须确定:谁编写、修改后的版本规定以及修改信息的标注等。编写人一般由负责该部分的员工担任, 如需求分析可由项目负责人在搜集各个部门需求之后撰写, 设计文档由实施人员撰写, 测试案例由甲乙双方探讨后共同撰写等。文档修改后的版本号变化与修改信息也必须有明确的规范, 一般需要注明何人在何时修改的何内容, 并由撰写人根据修改内容确定版本号的修改。编写规则中还需要注明编写时机、完成时间要求、控制和维护规则等。

2. 对IT项目文档进行阶段性审查。

为保证IT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文档的有效编写和维护, 保证项目知识的有效传递和转移, 需要对文档进行阶段性审查, 这种审查既是项目沟通的必要, 也是项目文档质量保障的必要。 (1) 审查时间和审查人。不同文档的审查时间显然不一样。对于核心的需求文档, 需要甲乙项目负责人对其认真审查, 确保IT需求与企业要求一致, 否则会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一般而言在大框架写完之后就需要进行第一次审查, 确保无问题之后再继续编写。而对于设计文档, 需要甲乙双方的负责人结合需求文档进行审核, 以确保软硬件条件能满足需求文档中的要求, 如对服务器环境、输入输出工具 (打印机、手持机、扫描仪等) 、电脑台数等的要求。设计文档的审查一般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 并在项目需求或计划发生变更之后对其进行再次审查。至于测试文档、培训文档、维护文档等一般在IT系统使用之前进行, 参与人员可以扩大至甲方的业务人员, 这是由业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而业务人员能根据各种情况列出测试案例, 从而保证IT项目的可用性。 (2) 审查内容。IT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因此对文档内容的审查需要细致。对重要文档需要重点审核, 如测试文档中的案例是否足够?是否考虑到所有的逻辑情况?需求文档中的需求是否满足当前需要同时又考虑到足够的未来的业务需求?设计文档中关于硬件的采购是否考虑到资金压力, 服务器负载能力是否足够?另外, 涉及需求变更时, 相关联的文档也要一起审核, 如需求文档变动会引起设计文档的变动, 对后期的测试文档也有影响。再者需要审查文档是否合乎规范, 如文档名称、版本确定、文档修改是否有标注等。总体上看, IT项目文档的审查本质上也是一项沟通的工作, 使甲乙双方能对项目的细节了解更加清楚, 这更加有利于项目的推进, 也大大有利于后期IT的维护和管理。而且, 对于那些套用其他项目模板的IT文档, 审查显得尤为必要。

3. 借助各种工具实现对IT文档的管理。

IT项目中的文档内容纷呈, 形式多样, 样式复杂, 且各有自身其生命周期, 而且这些文档分散在甲乙双方不同员工的电脑里面, 员工都有对其进行修改和备注的能力与要求。因此在IT项目中统一、有效的管理各种文档并不容易。因此可以借用各种工具进行维护和控制。 (1) VSS文档管理工具。其主要用于版本控制, 该工具可以控制各种文档查看、修改、上传、保存等, 也能记录任何修改行为同时确保文件可以恢复到旧版本。当然VSS能通过树状目录方式指引使用者快速搜索、定位各种IT文档, 而且对文档类型 (二进制、图像、视频、声音文件等) 没有限制。考虑到项目中可能存在各个模块或小组, 可以通过组管理的方式保证这些文件的相互隔离性[4]53。 (2) 文档分类工具。严格意义上文档分类的工具来自于经验或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对IT项目中的文档进行分类是进行后续管理的前提。文档的分类方式多样, 按照提交方式可以分为常规文档和项目归档文档, 签字项目组成员可以相对自由地查看、修改, 但后者需要项目经理对其进行确认并归档。按文档的流程性可以分为日常管理文档和项目流程管理文档, 前者包括项目报告 (如个人或小组周报、项目周报、项目简报等) 、会议纪要、重大问题跟踪、项目管理模板、数据质量管理、问题反馈表等, 后者则与业务流程和项目流程紧密相关, 如关于业务流程改造的建议、流程调研文档、基础数据编码文档、项目确认书、实施报告等。对于甲方技术人员而言, 还必须关注项目开发、应用开发流程文档, 如项目计划、业务需求说明书、模块、应用开发文档、数据需求说明书、系统测试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用户手册、上线文档、培训资料、系统运行维护日志等。

参考文献

[1]姚禾.组织级项目管理的有力工具—项目文档管理系统[J], 项目管理技术, 2009 (3) .

[2]郭树雄, 建设项目文档管理程序分析[J], 中国档案2011 (6) .

[3]李金峰, 项目文档管理纳入合同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 档案时空, 2012 (8) .

学校文化建设刍论 篇5

新形势下, 我国沿用欧洲的做法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类。根据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精神, 我国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由此, 就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而言, 培养学生专且精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必然成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 而加强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建设成为专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1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实训课建设的难点

1.1 授课对象及专业本身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授课对象主要为三本学生。一般而言, 三本学生的理论功底、理解能力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弱, 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也相对较差, 但他们在这些方面总体上又要比专科生稍强。而财务管理专业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有许多专业课程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在勤加练习、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 基于理论课程基础之上的专业实训课更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态度欠佳, 连基础理论课都没有掌握好, 实训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1.2 校内实训的不足

目前, 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意识到了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 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方式非常有限, 效果也有待提升。比较常见的方式包括案例教学、ERP沙盘仿真实验、某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同时, 由于资金投入欠缺、教师经验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原因, 这些实训课程在培养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显得比较乏力。

1.3 校外实训的困难

众所周知, 最为理想的专业技能训练场所是校外企业。但由于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 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商业机密, 所以企业一般都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实际的财务决策过程。因此, 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出纳、审计等实习岗位, 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显然, 这种隔靴搔痒式的实习难以达到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目的。

2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专业技能实训的途径

2.1 切实提高现有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实训场所的硬件环境。虽然几乎所有的应用技术型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或实验中心, 但其中不少学校由于管理体制、资金有限等原因, 机房的机器设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更新, 电脑配置落后、运行缓慢, 这既影响了课堂效果, 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维护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国外的高校机房一般是空间宽绰、一尘不染, 有的还配有室内景观盆裁以及醒目的“上机测验中, 请勿打扰”、“有问题请教”等标识牌。显然,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件舒适而愉悦的事情。而在我们国内的许多高校, 机房中的机位狭窄、拥挤, 电脑上的灰尘积压较多。而这样的环境容易让人心生厌恶, 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机房利用率。如果能制定并落实一套合理、规范的机房管理制度, 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3)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不少机房工作人员的实际职责仅停留在保管机房钥匙、统一开关电脑等简单的日常操作, 缺乏硬件保养及软件维护的专业知识及积极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薪酬改革、加强培训、聘任新人等方式解决。

(4)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前面所提及的3个问题实际上都与我们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一现状有关, 然而, 与此同时, 我们却并未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虽然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设有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 但在更多的高校 (尤其是民办公有的独立学院中) , 限于种种因素, 机房除了8小时之外的工作时间几乎都是“铁将军把守”, 有的甚至是在没有实验课的上班时间也是如此。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及职业技能的提高。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掌握一些实训指导的技巧并对所运用的计算机软件比较熟悉,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2.2 结合教学改革, 努力创新校内实训的方式

(1) 结合校内各类学生活动, 实行跨专业仿真实训。例如, 通过组织人力资源模拟招聘大赛, 可以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平面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再通过企业策划、组建公司、人员配置、公开招聘等环节,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充分交流、各显其长, 在共同完成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锻炼了技能, 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及沟通协调能力。类似的活动还有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企业形象设计大赛等, 关键在于老师如何精心设计并予以指导。

(2) 结合项目式教学改革, 将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知。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 可以依次通过学生分组、企业策划、组建管理团队、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投资方案设计、项目可行性论证、证券投资对象选择、绩效目标制订与评价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项目活动, 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进行一系列比单门课程实训更为仿真的综合实训。

(3) 结合导师制的推行, 将专业实训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目前, 导师制在我国本科教学中应用得仍然较少, 在独立学院中则应用得更少。如果我们将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紧密结合, 让学生从大一进校时就开始在专业学习上与导师紧密联系, 而不是等到毕业设计时才分配指导教师, 就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更早地获得专业方面的指导, 同时也能减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因老师对所指导学生的不了解而造成的种种困扰和麻烦。

2.3 加强校企合作, 为校外实训开辟新天地

如同前文所述, 鉴于财务管理岗位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通过在一般企业的实习来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此, 需要尝试着开拓一些校企业合作的其它方式。

(1) 充分利用学生亲友团的资源。不少学生的父母或亲朋好友有自已兴办的企业, 一般而言, 这些家长乐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到企业实习, 但可能不接受其他学生;同时, 有些学生出于自尊或想自己闯一闯的心态却并不愿意去亲友的企业实习, 有的学生即使勉强去了, 也只是名义上的实习 (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报告等任务) , 并未达到该有的实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在充分调查以及与家长协商的基础上, 以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挂牌实习基地等方式, 使这类企业定期提供一定的学生实习名额, 这样既能解决许多学生的实习问题, 又能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激励和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

(2) 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不仅能为企业解决担心财务、商业机密外泄的问题, 而且可以让学校更好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避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提高技能实训的针对性,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让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都满意。可以尝试与一些大型企业单位 (如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在操作时, 可以先设立一两个订单班, 后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合作模式的成熟以及校企双方的信任度提升, 再逐步扩大规模。

(3) 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机构的联系。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在年审或工商年检的时候比较忙, 往往需要通过招聘实习生或审计助理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而管理咨询公司也经常因为业务需要而招聘一些会计、财务类的实习生或储备干部、财务助理。如果学校能够通过签订合同乃至合作办学等形式建立与它们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无疑会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随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新趋势, 加强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建设成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基于独立学院授课对象的特点及财务管理专业现有校内外实训的难点, 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维护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及实验室利用率等方法来提高现有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 通过结合校内各类学生活动实行跨专业仿真实训以及项目式教学改革、导师制的推行来创新校内实训的方式, 并通过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有自创企业的学生家庭及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机构的合作来丰富校外实训, 从而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实训

参考文献

[1]罗国基, 周敏丹, 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2.

[2]杜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 2010.6.

上一篇: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下一篇:非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