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职业女性

2024-10-09

美国的职业女性(共12篇)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1

一、从符号到神话

现代社会, 电视剧作为一种成熟的大众文化产品, 编剧采用各种叙事技巧编织出种种虚构的故事, 以满足观众的消费需要。可是观众不仅仅消费故事, 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故事中的种种符号。这些符号巧妙地附着在人物或情节中, 虽然对推动剧情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却与社会环境、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Lipstick Jungle》 (《口红森林》) 中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时尚多变的服饰、名流聚集的盛大派对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沉醉于剧集所营造的各种神话之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 任何一个符号都有其“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能指”指符号的物质层面, “所指”是由能指引出的心理概念, 两者不可分割, 具有任意性。当代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指出, 我们身处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由纯粹事实所构成的经验世界, 而是一个由种种不同符号组成的意义世界。就《Lipstick Jungle》而言, 它不是一部单纯的电视剧, 而是由种种符号, 由能指与所指、内涵与外延所构建出的一系列神话。

二、口红与高跟鞋

《Lipstick Jungle》中文译名为《口红森林》, 而“Jungle”在英文中的确切意思应是“丛林”而非“森林” (Forest) , 因此剧名译为《口红丛林》似乎更为确切。相较于森林而言, 丛林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其生存法则也更为残酷。故事的背景为纽约曼哈顿, 全球最为繁华的金融中心, 高楼林立, 其间充斥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尔虞我诈、弱肉强食, 要想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获得一席生存之地, 自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口红, 赋予双唇色彩和光泽, 增强面部美感, 修正嘴唇轮廓, 是现代女性必备的化妆品。《Lipstick Jungle》中, 女人借口红使自己变得更加性感迷人, 散发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 女性魅力成为了她们的优势, 使她们更加自信。口红在这带上了更多的女权主义色彩。《Lipstick Jungle》中三位女主角都涂抹着鲜亮口红。口红作为意象或符号在剧中反复多次展现, 片头中更是以彰显性的特写镜头出现。

另一个神话则是高跟鞋。三位女主人公在片中的第一次亮相, 首先出现的是一双踩着10厘米高跟鞋的女性双腿, 正迈着自信优雅的步伐穿梭在曼哈顿清晨繁忙的人流中, 接着镜头上摇, 画面出现了一位妆容精致、衣着时尚而得体的都市职业女性形象。自15世纪法国的宫廷服装师发明了高跟鞋以来, 高跟鞋便成为了女性最好的伙伴, 它不但增加了女性的高度, 而且使得女性在走路时重心后移, 腿部相应挺直, 因而臀部收缩、胸部前挺, 袅娜的韵致由是而生。高跟鞋对女人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在脸上抹脂粉, 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可能会穿旅游鞋、拖鞋, 但穿高跟鞋的女人绝对显得精神。进入到符号的世界中, 高跟鞋作为一个能指符号, 赋予了女人新的高度, 不仅使女性高挑、婀娜, 而且弥补了她们与大多数男性在身高上的差距, 使她们更自信、干练, 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她们对权力的掌控。剧中的电影公司高层制片人温迪·海莉原本就身材高挑, 当她每日穿着10厘米的高跟鞋现身办公室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男雇员的身高都处于下风, 她在这里占有绝对的权威, 无论是高度上或是身份地位上。

口红与高跟鞋作为符号在《Lipstick Jungle》中反复出现, 象征着三位主人公的自信和魅力, 使观众陷入该剧构建的一个个神话中。

三、丛林中的女人

身处曼哈顿职场丛林中, 《Lipstick Jungle》的女人们却依然能够掌控大局, 创造出一个个神话, 这令电视机前的女性观众为之羡慕和赞叹。

剧中的三位都市女性形象并非创作者随意安排,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职场经历和生活轨迹, 作为体系中的一个个符号, 经过精心安排和构建, 她们身上所具备的不同符号的内涵意义, 在剧中钩织了一个个神话。

提到剧中温迪·海莉这个名字, 人们首先想到是一位聪明智慧且具有胆识的成功职业女性;而温迪·海莉作为一个符号, 其所指却不仅限于此, 她还是一位妻子, 一名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温迪·海莉这个符号就好比一个由三条直线构成的三角形, 女主管、妻子、母亲, 分别构成了三角形的三条边, 她不断均衡每条直线的长度, 以使这三条直线能够一样长, 从而构成一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 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符号。剧中优雅干练的主编妮可·奥尼莉, 让一本濒临停刊的杂志起死回生, 造就了业内的神话, 然而自己看似完美的婚姻却走进死胡同, 丈夫与女学生发生恋情, 她想挽救自己的婚姻, 却又沉浸在与下属Kirb的暧昧关系中不可自拔。妮可·奥尼莉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一个充满着自我矛盾与挣扎的符号, 而这个符号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少见, 正是许多都市职业女性的真实生活。如果说把剧中的最后一位女主人公维克多·福德也看作是一个符号的话, 这个符号一定是令无数女性向往的, 甚至演绎成为一个神话,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故事书中已重复出现无数次但至今仍没人能抵抗它的魅力。维克多·福德备受瞩目的新一季作品出乎意料地恶评如潮, 众人之巅的公主瞬间跌落为无人理睬的灰姑娘, 于是拯救者亿万富翁Joe出现了。美丽的公主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陷入低谷的事业又重现生机。维克多·福德实现了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各种梦想, 一个灰姑娘式的完美神话。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2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准备迎接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在我们的学校里,除了应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支持,也要对他们提供职业指导。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从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世界各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措施,如美国的性向测试、英国在小学和中学设置的一年指导期。同时各国都大力提倡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紧跟这一国际潮流,不仅在中学阶段开设选修课,而且同一课程还按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级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下问难度的课程,鼓励不同的学生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这种课程的设置是符合这个多元的时代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的。但是学生的选择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未来的从业方向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宜的指导。美国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从性向测试到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识别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最适宜的课程。美国的学生和家长常常通过参加一些性向测试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不仅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不相信这样的测试,而且采用这样的方法把学生分配到某一职业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不仅人的兴趣和技能可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且职业也一直在改变着。一个今天看来很有前途的行业,也许明天会变得没有吸引力甚至过时。为了打破这种过时的性向测试的办法,职业生涯规划为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它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探究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未来进行规划和提供准备进入某一职业的课程。美国认为应尽早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因为中学处于青年早期阶段,青年早期是青年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时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点。在中学阶段,处于青年早期的学生开始发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感知他们自己适合哪一件工作。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中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让学生有机会想

1像“未来的我”[1],让他们看一看社会上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行业,不问行业的工作者所拥有的不同的生活类型,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并认真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它的焦点是识别学生的个人爱好,帮助他们选择一个行业,但是这种选择是开放性的.并不表示他不能从事其他行业;并且要不断拓展他们的就业机会。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经历一个寻找满意职业的过程,为他们认识自己和世界提供了机会。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标准

美国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ational OccupationalInforma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NOICC,1992)发布了一个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NCDC)》,这个指南阐述了四个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初等学校;中等/高中学校;高等学校和成人。它将中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如下三个方面[2]

1.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

a、识到正视自我的作用。

b、与他人互动的技巧。

c、认识到成长与改变的重要性。

2. 教育与职业调查(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exploration)

a、认识到教育成就对职业生涯机会的好处。

b、认识到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c、了解与运用职业生涯信息的技巧。

d、寻找和获得工作所必要的技能知识。

e、了解工作与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及功能间的关系。

3.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

a、做决定的技巧。

b、生活角色相互关系的知识。

c、对不同职业与男、女角色的认识。d、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历程。

以上这些目标勾画出了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职业生涯目标,但是一项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是否成功要看这些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转变为现实。帮助完成这个转变的活动有:

●集体或个人的职业咨询和评估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技能应用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去。

●参观工作场所,为学生尝试特定的角色并形成有效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提供机会。

●训练学生在做出择业决定时评估、利用和评价职业生涯信息的活动。

中学生在寻找他们的职业路径时面临着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通过为中学生提供满足NCDC要求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学校能帮助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发现各自的职业倾向。

美国学校顾问协会(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ASCA)已经为学校咨询项目制订了国家标准,把职业生涯发展与学业和个人/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看作是学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以下是职业生涯发展的ASCA标准[3]。标准A 学生获得认识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择业选择的技能,并且做出明智的职业决策。

标准B 学生利用一些技巧达到未来职业成功和满意。

标准C 学生懂得个人个性、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作环境的关系。

建立一个职业生涯发展项目

学生应该识别他们的学术和职业生涯目标。并在中学阶段开始设计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括对学生的技能、态度和兴趣评估的结果。学生在k-6年级时应该有职业关注,在7-8年级时参与职业调查,在9-12年级职业体验,作为对他们个人教育计划的支持。

一个全面的职业生治规划项目包括以下这些关键的成分:愿景(期望学生完成什么、它对学校的教育任务有何贡献);保证(学校、学区、家庭和社区持续的资源投资和支持);全面参与(所有学生参与规划的过程);合作(在职业生涯规

划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和各行业人士的协同努力);管理(建立一个项目管理系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联和项目实施,并保证从一个年级转到下一个年级的时候资源的有效利用);评价(提供项目成功的证据)[4]。

位于弗罗里达(Florida)的Volusia县级中学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中采用两个重要的文件[5]。一个是学生形象资料评估(Visual Information ofStudent Assessments,VISA),这是一张卡片记录着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和职业爱好。在六年级,VISA的内容包括个性评估、自尊和社会意识的调查和学生对工作场地的爱好;七年级的内容包括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活动及与学习方式和兴趣、能力和工作爱好相关的活动,以及学生对职业领域的探究;八年级的内容包括与职业探究和职业领域相连的职业生涯发展活动,选择和获得工作的技巧。咨询人员和指导者利用VISA帮助学生升入合适的大学。另一个是《职业领域指南》,它介绍了这个地区的五个职业领域,并且列举了职业选择、价值、必要的技能、及与每一个职业领域相关的学校活动。

一个成功的案例

位于乔治亚(Georgia)州Fairburn的Bear Creek中学,被誉为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最成功的学校。该校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这个项目允许学生通过一个系统的过程发展计划他们的未来,帮助他们认识各自的兴趣和天赋;了解教育成就和工作环境的关系;从各种各样的资料中得到职业信息;懂得技术社会对高素质工人的需求;理解和实施决策及职业生涯规划;了解非传统工作机会和性别平等;熟悉中学课程和项目;最后懂得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6]。

Bear Creek中学职业中心协调员与学校行政人员、引导者、咨询人员、职员、学生、家长和社区一起合作推动了一个职业生涯引导项目,涉及6-8年级的所有学生。这个项目开展的活动因年级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同时鼓励教师适时地把这些活动列人他们的课程计划。这些项目活动的结果变成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线的一部分。

一、我是谁?

针对六年级学生所开展的关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作为中学生的新角色和责任,让他们尝试设立个人的目标,探索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并且识别那些对他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人,参与兴趣评估和关于学习技巧的会议。最后的活动是完成一幅“我是谁”的拼贴图。在这幅图里学生展现各自的喜好,比如他们想住在哪?他们喜欢的工作类型,甚至他们想要驾驶的汽车种类。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开始探究他们渴望追求的生活风格,这些都基于他们各自的职业选择。

二、我要去哪?

七年级学生的活动主题是“我的职业道路”,这是一个帮助他们把学校和工作环境联系起来的项目。在与当地的一家快餐连锁店开展的合作项目中,学生练习如何申请兼职工作,其他的活动是参与评估他们的工作习惯和能力,并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职业选择。最后一个活动是写一篇职业研究论文,要求每一个学生就一个特定的职业写出报告,可以运用因特网、图书馆和学校及社区职业中心的资源。

三、我怎样到达那里?

八年级的任务是帮学生做好进人高中的准备。他们升级各自的档案袋,建立学年目标,参与职业决策评估。最后的活动是职业探索大会,所有的八年级学生都要参加,语言艺术课教师帮助学生制作展示板,主题是“关于各自的职业选择”。这些展示板在5月份的“学校职业周”展出。

在中学阶段,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是在学生及其咨询者、教师、同伴和家庭之间建立联系,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与学生的梦想和志向之间建立联系。当他们学习、探讨,并开始应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到周围世界的时候,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各自的未来。

结 语

中学阶段是面临极大的机会和风险的时期,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目标是激励中学阶段的学生选择职业目标并且引导他们选择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合适的课程。同时,中学的职业咨询和职业引导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

实基础所必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这个项目的基础是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把教育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联系起来的行动,并且通过校本活动和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人建立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实现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出现在大学,被称为“就业指导”,而在中小学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职业生涯教育。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还是认为中小学教育的惟一目的就是升入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时的事。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责任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往往依赖父母选择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一旦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发现自己缺乏兴趣或不能胜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最终丧失了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要使学生成功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职业生涯教育不可或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职业生涯教育融人教学活动中。人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分离的,因此在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将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融人教学活动之中,将学业的世界延伸到工作的世界,以帮助学生学习学业、职业与基本技能。

二、强调自知的能力。个人需要形成清晰的自我观念,并对职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资料有广泛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宜的决策。

三、技能的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是一连串决策的过程,因此必须协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各种决策情境时,能界定问题、收集并运用资料,以提高职业生涯决策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寻找和获得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的技能。

美国总统——撒谎的职业 篇3

为了给美国的反恐战争涂脂抹粉,把自己说成是救世主,布什说:“阿富汗有许多女孩,在美军进驻后才第一次上学。”实际情况是,在塔利班之前,阿富汗的女孩子,只要家长同意,都可以上学。即使在塔利班时期,仍然有许多女孩子上学。怎么能把阿富汗女孩子上学的功劳,归于美军的占领呢?

布什痛恨萨达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的父亲老布什,就是因为忙于攻打伊拉克,而忽视了国内的经济,第二任总统竞选输在了克林顿手里,这可以说是家仇。既然是家仇,也就可以私了,但布什绝不会承认攻打伊拉克是家仇,那样就成了公报私仇,他会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他一定要把这场战争与反对恐怖主义挂起钩来,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事实上,布什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撒谎的美国总统,恰恰相反,撒谎几乎是美国总统的一贯传统。远的不提,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来说吧,艾森豪威尔在飞机入侵苏联事件上撒了谎,引起了轩然大波;约翰逊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撒了谎,差点被指控;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上撒了谎,被赶下了台;里根曾经编造自己解救集中营的故事,传为笑柄;而克林顿在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中,更是在法庭上当众撒谎,差点被弹劾入狱。最可笑的还是肯尼迪,他撒谎说,曾经看到一个小猪发出狗叫。如果把历届美国总统说的谎言汇集成册,编辑成一套《总统谎言大全》,一定是洋洋大观,很受欢迎。

当然,编造像小猪发出狗叫和一个解救集中营的故事这样的谎言,也许无关大局,最多会使人觉得总统也是人,他们也有胡编乱造的时候,并不总是那么冠冕堂皇,一本正经。但有一些谎言,不仅可能给美国,而且可能给全世界带来很大的灾难,造成很大的问题,这就要非常慎重,三思而后行。所以,布鲁金斯学院的学者说:“每个人都有说错话的时候,这些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布什总统似乎是故意捏造事实,这就很让人担心。他的言论关系到公共关系,关系到是否要开战,关系到谁是我们的敌人。身为一国总统,布什有责任实话实说。”

遗憾的是,这话说得虽然非常恳切,布什总统却没有办法照着去做,谎言还是要继续说下去,这是他的职业所决定的,可以叫做“职业病”。由此可见,隔行如隔山,学者和总统之间,实在是很难沟通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布什总统还有提高的空间,希望他能研究一下撒谎的艺术,以便能够自圆其说,提高一下自己撒谎的水平。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精神之旅》 作者:位梦华)

《美国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篇4

一.霍顿斯———物化的本我

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 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 它缺乏道德观念, 甚至缺乏逻辑推理, 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身。“本我的唯一功能就是尽快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兴奋, 本我的这一功能是实现生命最基本的原则。”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

霍顿斯是在克莱德初次踏进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后, 第一个令他心魂摇曳的对象。霍顿斯的身上有着本我高度的张扬, 追求一种享乐主义生活。克莱德从一开始就知道“此人不过是某家大商店一个喜好风流的女售货员。她皮肤黝黑, 模样俊俏, 自以为了不起”, 他也反复告诫自己“结交的这位姑娘, 不过是飞蛾一般的庸俗人物。她不过是刚刚登上社交舞台, 发觉利用年龄相仿或稍大的男孩子去寻欢作乐或获取心爱的衣服, 既方便又合算罢了”。

“她一身俏丽的打扮……一双眼睛闪闪发亮。像往常一样, 她表现出那种洋洋自得的神态”, 她的身上永远洋溢着充满肉欲的活力。克莱德“迷恋的正是这一切。她的手势, 她的身姿, 她的撅嘴, 无不充满性感, 令人想入非非”, 对于自小在宗教信仰强烈的家庭长大的克莱德, 他真正迷恋的是霍顿斯的青春、欢乐、自由和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 在这个实际上是由男人和金钱主宰的社会里, 自由对她如同虚无:她有自由、却没有目的。自由的手段是通过与男人调情获得金钱, 对于生活所有的热爱被物化为一件裘皮大衣或一个钱包。

当出车祸撞死一个女孩以后, “霍顿斯突然摸了一下脸, 意外地发现左脸颊和前额不但破了皮, 而且正在流血。她一想到自己的眉毛可能因为这场车祸永远地毁掉, 心里马上产生了一种恐惧。她是如此替自己担忧, 以致将同伴的不幸受伤、警察追捕的危险、小孩惨死、豪华轿车的撞毁, 忘得干干净净。事实上, 她除了她自己和自己的美貌可能被毁掉之外, 一切都忘记了。对于克莱德、斯帕塞、拉特勒和其他女孩子, 她根本没有考虑。此时他们算得了什么”。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霍顿斯唯一关心的是她自己的美貌。这个与克莱德同样身处下层贫困家庭的女孩, 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没有道德、宗教的概念。她依靠自己的青春美貌捕获男人的心, 目的是从他们身上得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饰品来打扮自己, 之后再投入物欲横流的生活之中, 周而复始。她的本我逐渐被物化了, 因而失去了最原始的生命力。

二.罗伯达———迷失的自我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自我遵循“唯实原则”, 它的作用即是调节“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 每个人都有满足本能欲望的要求, 但社会又不允许本能的任意性行为, 自我就指导着人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纪秩序, 在这个前提下去寻求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 从而使个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与社会规范达到一致。

罗伯达“长得俊俏、富有魅力”、“富有人情味, 热情洋溢, 待人宽厚, 心地善良”。最重要的是, 克莱德敏锐地发现“她身上还洋溢着一种愉快和欢乐。它不仅有情感上的因素, 而且有高雅优美的肉欲成分。这未免使他吃惊, 尤其是他原先认为她是那么娴静、脱俗”。

这表明罗伯达的自我尽管压抑控制, 但本我的活力仍充沛淋漓地展现。“她的家境及其生活同克莱德无不相似……罗伯达的父母恪守传统道德和宗教教义———诚实、正直、敬畏上帝, 备受尊敬”, 形成了她对于道德、社会评价的恪守标准。另一方面, “她生性热情、敏感, 富于想象力, 长至十五六岁时, 脑中充满了有关形形色色的女人的原始的玄想, 认为不久的一天, 她的美貌或魅力必然会奇迹般的征服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一个或几个男人的心。她虽然在幼年和少女时代耳闻目睹着极度贫困, 但由于固有的想象力, 总是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也许将来有一天, 她能进入奥尔巴尼或尤蒂卡之类的大城市, 过着一种新的幸福生活”。可见她有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无法像父母一样在田间生活。

在与克莱德交往的最初, 她认为克莱德属于上层社会, “权势和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她原来想象的大得多”, 这使得克莱德成为她心目中的罗曼蒂克情感的对象。在后来深入的交往过程中, “她的心里总离不开一个朦胧的想法……她这一切是在引火烧身;也许她还会弄得身败名裂”。当克莱德要求她献身于自己的时候, 她曾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和她出自本能的欲望形成了两股争锋相对的强大的力量使她摇摆不定。“一会儿, 她想让步、屈服于他, 可是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俗上, 她又觉得十分痛苦”, 她一直处于自我对本我不断的谴责之中。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 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 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罗伯达最大的悲剧在于, 她把实现自己梦想的所有筹码都压在了与克莱德的爱情上。“她的未来已经完全依赖于克莱德的旨意及狂想了, 所以她常常向他献殷勤并百般地恭维他, 处处为他提供方便。确实, 按照罗伯达对生活秩序的看法, 她已属于克莱德了, 而且仅仅属于他的人了, 就像任何一位妻子属于他的丈夫一样, 做其丈夫希望她所做的一切”, 未婚先孕的母亲不为当时的美国社会所接纳, 社会偏见和内心固有的女性从属于男性的观念, 消磨了罗伯达自我的意志力, 在爱情的悲剧中迷失了自我。

三.桑德拉———成功的自我

桑德拉是克莱德求而不得最后导致其走上歧途的女子。克莱德“感到所遇到的这位来自上流社会的姑娘, 对他来说, 是上流社会所具有的全部意义的化身”。

桑德拉是名门淑媛, 第一次遇到克莱德的时候就对他很有好感, 但得知克莱德贫苦的出身与她并不相称, “脸上露出了非常惋惜的神色”。其实最初桑德拉钟情于克莱德的哥哥吉尔吉伯特, 但是“吉尔吉伯特对她很冷淡, ……他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而这对爱好虚荣、自视甚高的桑德拉来说, 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她不能原谅他”。出于这个原因桑德拉想扶持与吉尔吉伯特酷似的克莱德, 并与他发生异常罗曼蒂克的恋爱关系, 使克莱德鸡犬不宁进而报复吉尔吉伯特。

在交往的过程中, 桑德拉也的确爱上了克莱德, “这不仅是因为他足以大大满足她的虚荣心”, 更重要的是她“热切希望能够有克莱德这样的年轻人, 生得漂亮, 出身又是上等, 并经她一手调教”, 桑德拉的英雄梦想就是亲手塑造一个成功的男人。当克莱德要求她与他私奔的时候, “在一段时间里, 她的眼光表明了她本人的愿望, 甚至是她的决心, 决议按照克莱德的建议去做———离家出走, 让她那炙热而纯洁的爱情引发一场热闹非凡的乐趣……”, 但是转念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地位, “刚才那种大胆冒险的喜悦神情在她的眼里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她那一贯注重实际与物质的品格”。在与克莱德相爱的过程中, 桑德拉的自我意志强有力地控制着本我的欲望, 使本我按照道德标准和上流社会的准则行事, 追求一种利己主义的生活。

当她最终知道克莱德杀死了人, 桑德拉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这样一件事……克莱德在大毕腾湖杀害了一个姑娘, 他被捕了, 被抓走了, 而大家, 至少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都知道她有意于他……”。在桑德拉清醒之后, “她央求朋友和所有人不要疏远她, 别把她晕倒、大哭的事说出去, 省得人家风言风语。她一直在想, 如果这一切是真的, 怎样才能把她写给克莱德的那些信拿回来……万一这些信落到了警察手里, 或是在报纸上登出来呢?……在她年轻的一生里, 她看到的都是快乐和虚荣。如今这突如其来的冷酷严峻的现实生活, 使她的心灵第一次受到了震动”。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里, 女人必备的素质是迷人的姿态:她具有的美貌、头脑、魅力和高雅, 也成为丈夫的财产的表现, 就像他定做的轿车外壳一样。”桑德拉很讲究实际, 体现了一种成功的不逾矩的自我准则。然而这种自我准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却是失败的, 因为她的“自我”是属于他人的, 所以并没有自我。

四.格里菲斯太太———坚守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 是理想的东西, 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达到, 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 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 它是“一个从自我内部的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超我是人类理想的源泉, 一切完美的追求都产生于超我。

格里菲斯太太是克莱德的母亲, 一位笃信上帝的传教士。在嫁给克莱德的父亲之前, “她不过是一个天真的乡村少女。她是在缺乏任何宗教意识的环境中长大的。可是她爱上阿萨后, 便将他周身传播福音和劝人悔改的真菌移接在自己身上, 不顾一切地跟着他到处流浪, 过着种种非正常人所过的生活”。

她是超我的化身, 首先在她的身上体现着一位母亲无私伟大的爱。自己的女儿被别人抛弃未婚先孕, 虽然这与她自身的宗教思想格格不入, 但她仍然尽己所能给予女儿最大的庇护。其次她的身上具有一种牺牲奉献的精神, 穷苦的人都会向她寻求帮助, 尽管自身生活艰难, 她也会给予更穷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格里菲斯太太身上有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 “她有好几次趁无人的时候站在房间中央, 仰起头, 闭上眼, 那张坚毅的、长相一般的棕色脸庞露出笃信和虔诚的神情, 仿佛置身在六千年前上帝创世之初的时代”, 对于“这位作证上帝主宰人世的美国女人”, 尽管“生活的磨难、命运的残酷打击使她贫困不堪、生计维艰”, 她依然虔诚、安详。

正因为有着这样强大的超我力量, 当克莱德犯罪以后, 她为了帮助儿子而成为了一个报社记者, 她还承担起为儿子演讲的传教工作。母亲的爱使得克莱德感到“母亲那破旧的外套, 古怪的帽子, 呆滞的大脸盘, 笨拙、粗俗的举止, 不再像不久以前那样令他心烦苦恼了。她是他的母亲。她爱他, 相信他, 拼死拼活地搭救他”, 克莱德的两位律师“起初怎么也没料到会遇到这么一个粗俗、没有文化、却又十分自信的人”, 但过了一会, “她对儿子的诚挚、信任和慈爱, 她那双坚定、好奇、清纯的蓝眼睛露出的非凡的信念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不知怎的就把两位律师给征服了”。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人们信奉的不再是上帝和美德, 取而代之的是压榨、金钱和享乐。格里菲斯太太像一首呼唤信仰的挽歌。在救助克莱德的过程中她追寻到了自身的价值, 在信仰上帝的过程中她超越了情欲, 神话到英雄主义, 她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量就展现出彻底的奉献精神。然而她并没有理解真正价值的源泉是人的心灵, 在禁欲的实践过程中, 她扭曲了克莱德的天性, 也扼杀了自己。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的集合体。当这三方面不平衡时, 人格就会扭曲, 就会感到痛苦。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描写的女性也不例外。女性这一身份与人格结构的三方面相互交织, 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 展现了女性“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女性

参考文献

[1]德莱塞著.《美国的悲剧》 (上下) .燕山出版社.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 2009.

[3]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5

一、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的数据统计,美国现共有1132所两年制学院,公立学院986所,私立学院115所,31所是种族(美国印第安)学院。共有在校学生近1200万,其中700万为学历教育学生,500万为非学历教育学生。每年大约有120万的学生入学,约40%是全日制学生。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和项目设立主要面向所在社区。社区学院通过和四年制的大学建立合作和转学的协议,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达成专科与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失业工人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通过远程教育为具备一定技术的成人提供多元化课程和项目。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也坚持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规格与质量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大量急需的人才。根据美国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表明:2014-美国将会有约60%的空缺职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人才,即具有副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社区学院的学生生源比较多元化,相对复杂,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9岁。

除了部分高中毕业生外,大多是已经工作或失业的成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家庭。社区学院学生的家庭收入整体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地位不高,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和分数也相对较低。两年制社区学院是没有入学门槛的,任何学生或成人提交申请都可以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就读。这不仅为家境普通、学业平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以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也为美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至于住宿问题,两年制学院的学生一般都是走读生,大多住在学校附近,学生每天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由生源特点决定,校内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与活动也比较少。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两年制社区学院虽然在入学方式、课程设置、转学职能等方面独具特色,深受美国民众所喜欢,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但在美国本土,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与问题,同时也正面临诸多挑战。

(一)吸引大量生源并能够有效留住生源是面临的挑战之一

由于社区学院开放式的“零门槛”入学方式,导致生源的特殊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因为学生中大多数是已经工作或成家的成年人,其生源的特点导致其毕业率较低、流失率高。根据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率仅为24%,3年内取得副学士学位的比例仅为29%。因此,如何能够采取有效措施留住生源,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两年期间的.所有课程并成功毕业,则是目前众多社区学院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美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人口的来源多元化加之国际学生的比重逐年增加,给社区学院的教育计划、管理和安排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能力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育需求,导致在课程设置、教育安排、学生管理和学业水平评价、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要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且人本化的环境中让他们坚持完成两年的学业,顺利毕业或转学。

(二)财政预算缩水、资金短缺是面临的挑战之二

美国社区学院中85%都是公立学校,其资金和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的公共税收、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学杂费收入,当然还有当地工商界和社区的大力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引发了社区学院的财政困难。在财政紧缩的政策逼迫下,社区学院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扩大招生数量,以便获取额外的学费帮助缩小预算缺口。因此学校“超负荷”的运转态势,导致班级过于拥挤,专职老师数量远远不足,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冲击与影响。例如,从1980年到,联邦政府对于社区学院的拨款下降了69%,州政府的拨款则只增长了得7%。经费的短缺使得社区学院发展严重受阻,困难重重。例如,奥*马的经济刺激计划(stimulusplan)拨出120亿美元作为培训经费,而后国会在审批过程中减少了20亿美元;秋天,奥*马的就业计划中批准50亿美元用于修缮、更新社区学院基础设施,然而实际到位资金也大幅减少。

(三)师资流失率高、师资队伍不稳定是面临的挑战之三

一个中国女性眼里的美国生活 篇6

老公的同学王原如约来接我们。当填完数百张表格,租好房子,总算能松一口气时,我们发现方圆数百公里有7个大公寓、图书馆、星巴克,但没有步行或骑车能到达的超市。

同学开车1小时把我们带到COSTCO——美国第一大会员制仓储超市。我们找到了大米,但最便宜的要2美元1磅。看我在大米面前犹豫,王原说:“如果你们有爱吃米的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吃面吧。”

因为不能宰杀动物,电杀的方式虽然文明,但在美国高度人权下吃肉的痛苦在于,如果不想吃带血的肉就得先煮出一锅的血水,否则,那肉吃起来形同茹毛饮血。

外出就餐,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它们的“孪生兄弟”,我们好像吃一条流水线上的食物。

我对一包榨菜的想念,持续了整整3个月后才有机会到近200公里外的安娜堡一家15平方米的中国店实现。中国店不过是偶尔多了点豆角和冰冻的带骨头的鱼。

美国的食品是有机的,但是无比乏味。某一次,当我想起和闺密一起吃四川火锅时热辣辣的场景,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下来了。

我们公寓周边有很多住独立HOUSE的邻居,他们非常客气礼貌,第一次见面就和你热情拥抱,并且每次都如此。但我们住了一年,他们仍和第一天看到我们时一样,永远那么生分。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上班,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女儿常常一个人玩儿,我觉得她像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有时听到别家院子里有孩子的声音,她总是贪婪地跑过去,有时还未靠近,就被大狗的狂叫声吓住。

美国人的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一年来,我没能和任何一个对我好的美国女人一起去喝咖啡或做美容、逛街。好像美国没有闺密,只有同性恋。

老公虽然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学历,但在美国市场等于废纸一张。而且这些年中国人一窝蜂地读经济、管理、会计,就业压力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拼杀。中国人在美国比“有美国工作经验吗?”“英语流利吗?”“会说广东话吗?”

老公的一个同学程维,本科第3年出国,在麻省学电子,硕士毕业后有份年薪15万美元的工作,但每年要交7万美元的税给美国政府,这比割一个肾还让他疼。

因为从年薪来说,他属于高收入,但是基本福利政策全享受不到,比如给孩子的牛奶金、上学的补助,而且他们还不能去上免费的公立幼儿园。5岁之前的日托所,基本1天就要70美元。美国的孩子有福利,那是建立在他们爸妈一半收入上交的基础之上。其他所谓可以免费享受的是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的家庭,但从国内不管是技术还是投资移民来美的,在国内的收入已经够这个数了,又何苦非要漂洋过海去享受这些?

我们去参加程维小女儿的周岁宴时,来宾80%是中国人。当程维家的中文频道里播放赵本山的小品的时候,所有的中国人都笑得乐不可支。是的,听宋丹丹挥着手说“那是相当……”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共同点。

一提起看房经历,我们仍心有余悸。房子看多了,我们愈发不敢买房,愈发没有拥有这漂亮房子的欲望。这是为啥呢?

我们从小就心无旁骛地学数理化时,美国人却在幼儿园时就拿起小锤子敲敲打打。他们只会拿着计算器做数学题,但基本上个个都能做个椅子,裁条短裤。家政和手工是他们一生的课程。

一次我们的车灯坏了,开到维修厂,一个灯是2美元,但手工费要13美元,旁边一个修车的美国人看不下去,直接就帮我们换了。

我们在宜家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公主书桌才60美元,想买给女儿,但美国可没有送货上门一说,我们又没有SUV或皮卡,首先是运不回去,再者也不会拼装。

从小生长的文化背景不一样,许多看起来很光鲜的东西对你而言就不见得是享受。你做不到,也做不好,自然难以享受其中。

在这里,找不到街边廉价的小吃,门口摆着个大锅还冒着热气;找不到满路边的摊位,熙来攘往中间夹杂着爽朗的吆喝叫卖;找不到街头巷尾的藤椅,几个面善的老头摇着蒲扇乘凉聊天……每到晚上8点,街上空荡荡的,大家都喜欢待在家里;商品明码标价,交易都是在谦谦有礼中进行的,很少有人抬高嗓音……

我选择了放弃,我怕自己在这里生活会抑郁,即使为了孩子。美国于我而言,除了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甚至身份的象征之外,还有一些不为我所接受的细节……我更喜欢国内日常生活的一粥一饭,一点一滴,欢喜,焦虑,沟通,分享,哪怕是失望……热闹凡俗,喜气洋洋,焦虑烦躁,那是属于我们独特文化的世俗生活。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7

应美国肯恩大学的邀请, 笔者有幸参与赴美培训团。2012年11月25日, 抵达美国纽约, 开启了为期20天的学习之旅。12月13日, 我们离开洛杉矶返回北京, 然后从北京回到家乡长沙。一路行来, 有些画面、有些语言、有些感慨已定格在脑海中, 历历在目, 清晰如昨, 那就是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与美国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一、包容的美国文化

从新泽西州的Parsippany出发, 途经纽约、纽黑文、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和旧金山, 最后抵达洛杉矶, 这一路行来, 克服了时差和文化冲突等诸多不适, 领略了美国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繁华都市的城市地标。在美国的冬季, 居然能看到各种鲜花次第开放, 看到蓝蓝的天、白如棉絮的云朵, 还有暖暖的阳光, 地球人都会说这是一个宜居的国度吧。其实, 自然风光的美和都市的繁华都只是一个表象、一个外观, 真正拨动一个人心弦的应该是它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的厚重与积淀, 只有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才能积聚人气、广纳英才, 任何外观的美都会随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逐渐凋零和破败。

厚重与积淀的美国文化体现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校园中。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拱门、婆娑的大树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艺术中心仿佛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一段文化的传奇。

包容与开放的美国文化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这片土地上, 建筑的个性与独特让人目不暇接。美国各大城市的郊区星罗棋布地点缀着颜色各异或奢华或优雅或别致或怪诞的大小不等的民宅, 构成了一道迷人而独特的风景, 这应该就是一种建筑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吧。在美国, 各大城市的餐馆和大街小巷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东西方菜肴相互碰撞, 各显千秋, 舌尖上的美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应该就是一种餐饮文化的兼收并蓄吧。美国各大城市的购物中心同样是各国驰名品牌的集结地, 也是各地大众用品的平台。在这里, 奢华与适用和谐共存, 高端与低调互不排斥, 明星与贫民各自风流。

包容与开放的美国文化更体现在教育领域, 尤其是美国职业教育领域, 因为只有包容与开放的文化才能孕育开放的职业教育。

二、开放的美国职业教育

在新泽西州的肯恩大学, 通过Leila教授的介绍, 我们初步了解到美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100多年前, 也就是1917年美国政府发布史密斯-胡斯法案, 确立职业/工作导向的学习和培训, 由此拉开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序幕。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 通过法案的不断修正和调整, 逐步建立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为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 为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职业教育的开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国社区学院的兴起。美国的社区学院, 即“两年制社区大学”, 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同时, 社区学院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 因而它也是美国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城市中的贫困区。学生在社区学院通过两年的学习与培训以及在社会上的公司或机构的顶岗实习, 可以获得学院颁发的准学士学位。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申请就读四年制大学来完成自己继续深造的愿望。简而言之, 社区学院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既让大部分来自贫困区的学生获得了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 也让一部分学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二) 美国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开放性。美国的部分大学不设专业, 只开设核心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几门自己喜欢的课程 (如法律方向) , 以后可改变或调整自己的选择,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美国的学生选择传统的职业学校后, 如果发奋图强, 通过积累足够的学分, 仍然可进入知名大学甚至是美国常青藤大学就读, 这种上下融通的体系确保了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 美国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开放性。美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和社区大学开设的课程涉及到了商业、农业、手工业、信息技术、贸易、建筑、旅游、制造业、医药健康、通讯、文艺、市场销售、家政服务与客户定制服务、运输业、公用事业等诸多领域, 可谓包罗万象, 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美国的社区学院和专科学校除了开设以上职业课程外, 还同时开设普通教育的课程, 做到了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培养模式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也为广大的莘莘学子提供较为开放的提升空间, 因为他们既可选择合适的岗位直接就业, 也可以选择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

美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 即能敏锐地判断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快速调整学校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课程, 以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四) 美国职业学校与工商业界的校企合作模式。美国的各类职业院校与企业保持着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工商业界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美国的职业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非常关注与工商业界的合作, 旨在构建一种学校与企业双赢格局。例如, 学校和合作的企业一起共同协商开设对口专业、制定与修改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大纲、确定开设的课程及课程的进度以及确立人才培养规格等。学校聘用企业的高管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学生授课, 同时也会派自己的教师深入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积累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企业一方面可以接受共同培养的学生直接上岗就业;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把自己的员工送到学校进行培训。美国职业学校与工商业界的校企合作模式开放而灵活, 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有利环境,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便利机会, 为教学提供了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咨询, 更为企业培养了有一定职业动手能力的员工。简而言之, 开放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奠定了校企互惠互利的基础,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五) 美国职业教育生源的开放。美国的职业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对美国全体公民开放。美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不限年龄, 不分工种, 学校甚至欢迎想改变目前职业或岗位的职场人士来继续学习或深造, 这就为想改变人生方向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再就业平台。除此之外, 美国还有众多的各类职业培训中心或技术中心为社会的各个群体提供职业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就业。总之, 美国的职业教育不放弃每一个人, 哪怕是残疾人和监狱里的囚犯。例如, 在林肯培训中心, 因为包容, 因为开放, 才会有对各类残疾人士的职业技能的辅导, 以确保每一个人能有一个合适的岗位, 每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一份合理的薪水。不放弃每一个人, 关注每个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工作目标, 有专门的顾问对学员进行评估并提供咨询, 这也就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吧。

三、欣赏与学习———反思与借鉴

欣赏一种文化, 学习一种教育的理念, 不是为了抱怨现实, 不是为了放弃自己原有的梦想, 而是为了思索与探求一种既有自己特色又能博采众长的高职教育发展之道。包容的美国文化与开放的美国职业教育让我们开阔视野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职业教育现状, 吸收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运作模式和机制。

(一)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近年来, 由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撑, 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院校, 如国家级和省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我们的校园文化开始凸显文化的包容与积淀, 我们的校企合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众多的高职院校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有机统一、教学情境和企业的工作流程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有机统一及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的有机统一。简而言之, 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种教育理念的开放, 彰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还有为数不少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校企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我们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撑。我们还有一部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尽快地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该认真探索怎样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构建与企业的互惠互利的双赢格局, 也就是要寻找一个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增长点以激发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兴趣。这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另外, 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构建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例如,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要求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并对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推崇并效仿的。

(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众所周知, 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连连遭遇“就业难”的瓶颈, 今年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帮助大学毕业生尽快就业,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局势, 但还不足以改变根本问题。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借鉴美国灵活而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提供有机融合的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 以确保学生既能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又能满足自己继续提升学历的愿望。灵活而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调整甚至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 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路径。灵活而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同时为以后的就业积累广博的知识,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发挥他们的潜力。

四、结语

欣赏一种文化, 学习一种教育的理念, 不是为了抱怨现实, 不是为了放弃自己原有的梦想, 而是为了思索与探求一种既有自己特色又能博采众长的高职教育发展之道。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举全力构建包容与厚重的校园文化, 加速校企合作的进程, 探索与创新一种开放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摘要:笔者于2012年11月随团前往美国学习考察, 有感于美国文化的包容与厚重, 更觉得美国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而提出反思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吸收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并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运作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美国文化,美国职业教育,社区学院,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andTechnical Education Act, 1984. (卡尔D·波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 1984.

[2]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1990.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8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法,探析,启示

0 引言

从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至今, 美国的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健康而又曲折的道路 (1) 。从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到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 每一部法规都给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过很大影响。

1《职业教育法》制定的背景

1957年, 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美国当局开始反省教育的不足, 联邦迅速制定了《国防教育法》, 拨巨款资助教育, 将推行地区职业教育计划列为法案第八项目标。1961年, 肯尼迪上台后立即任命一个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 专门调查和评估职业教育当时的状况。该委员会通过调查得出一个报告, 这一报告为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勾勒了一幅蓝图 (2) 。

2《职业教育法》制定的目的

联邦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来制定法案, 一些职业教育问题以立法的程序制定下来 (3) 。近20多年来, 美国为解决就业问题制定了不少法律, 其中就有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1917年的法案已不适应“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失业恐惧的现实, 迫切要求重新明确职业教育。1963年通过了新的《职业教育法》, 该法案及其子法案把重点从职业分类转到服务对象, 所有年龄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训练和再训练。 (5)

3《职业教育法》的内容及作用

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强调一种职业技术训练, 这种训练更具实用性。该法还要求总拨款至少1/3必须用于中等以上职业教育及设备。联邦拨款由1964年的6000万美元增至1967年的2.25亿美元 (4) 。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无论公立或私立学校, 凡其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个人就业所需的技术即谓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内涵没有过大的变动 (5) 。1963年的法案, 为了保证学员顺利就学, 提出了“工读项目” (work-study program) 。另外, 受当时民权 (Civil rights) 思潮的影响, 该法案也特别重视对残障人的适用保障 (6) 。

4 美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们国家在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 相关配套的法规有《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暂行) 》, 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4.1 国家应该极其重视职业教育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升天, 美国联邦开始进行反思, 最终将落后的原因归为教育。1958年, 美国当局迅速制定《国防教育法》。在《国防教育法》第八编中规定给各州6千万美元赠款, 以实施为没有上大学的青年拟定的职业教育计划。1961年, 美国政府颁布《地区再发展法》;1962年, 美国政府又颁布《人力开发训练法》;1963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职业教育法》 (7) 。

4.2 国家应该从法律条文和财政援助两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支持

在1963年《职业教育法》中, 职业教育的对象打破了史密斯法案中仅仅包括高中在校生的规定 (8) 。 (6) 该法要求总拨款至少1/3必须用于中等以上职业教育及设备。国家还建立了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 以便报告职业教育的进展情况, 从而确定投入的价值。联邦拨款由1964年的6000万美元增至1967年的2.25亿美元 (9) 。

4.3 决策者应该有科学的职业教育观

21世纪的今天, 距美国《职业教育法》45年之后, 职业教育又在不断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特点。第一, 职业教育应转变为终身教育。第二, 职业教育应转变为开放性教育。第三, 职业教育应转变为普及教育。

基于职业教育在新世纪的这些特点,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决策者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职业教育观。

4.4 各个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法律法规出台

1862年《莫雷尔法》的颁布是联邦政府干预职业教育的开端, 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标志着职业教育系统的形成, 1963年又颁布了《职业教育法》, 在《职业教育法》之后, 紧接着出台了《1968职业教育修正案》。八年后, 国会又通过了《1976年职业教育修正案》。法案强调“机会与平等”、“计划改进”、“服务特殊人口”、确保教育与劳动市场相关性 (10) 。

4.5 职业教育应该与市场需要密切结合

首先, 应该树立一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周济, 2004) 的理念;其次,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学历体系;最后, 在办学机制上要坚持科学规划与机制创新齐头并进, 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办学模式上要坚持实事求是, 继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财政资助力度, 并监督和完善资助使用机制 (11) , 达到本身的目标。

4.6 重视法制化建设, 强调立法程序的合理性

美国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是行业协会、游说集团、选民、政府机构通过州长办公室向议员提出某方面的立法建议。根据这些建议, 议员向议会提出立法议案, 草案起草后, 分送议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同时连同草案制定的必要性, 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情况在政府网站上公布, 征求公众的意见 (12) 。国家教育部适当参考美国立法程序的做法, 广泛收集职业学校、地方职业教育部门的意见来进行立法 (13) 。

5 结语

美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已充分表明, 职业教育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美国发展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特别是1963年《职业教育法》当中透露出来的经验和特色, 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当然, 《职业教育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但是它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基于这一点, 笔者对美国这部法律进行了探析, 希望从中得出的一些感悟可以有所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建锋.美国教育[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 1.

[2]王川.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3) .

美国女性主义小说中的生态关怀 篇9

一、生态关怀:美国女性主义小说的精神使命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形成了人类“唯我独尊”的局面, 为了满足人类无止境的需求, 自然生态不堪重负, 早已经千疮百孔。生态女性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并在女性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将生态关怀作为写作的精神使命。尤其在20世纪以来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中, 更将生态理念与性别问题并置对待, 她们认为自然界是美丽、神奇并充满不可知性的, 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精神家园。所以, 其作品通过对自然界的真实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从而引发读者对生态问题的关怀以及背后深厚的生态伦理判断。

如美国女性作家爱丽斯·沃克就曾不止一次的在作品中表示对自然环境恶化的深深忧虑。她在作品《我亲人的殿堂》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远古时代的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膜拜和敬仰, 男性对待具有生产能力的女性同对待自然一样怀着崇敬之情, 那时的男女之间平等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自然界已经不再具有神秘感, 于是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剥夺开始大行其道。在她的作品中, 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 同时也表露出了她对生态遭到破坏的沉痛心理。而在其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中, 所谓的“文明人”鲁滨逊将本来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的男女强行拆散, 并将“未经教化”的女子培养成文明社会中世俗眼光里的淑女, 从而扼杀了女子的天性, 断送了女子本该幸福美满的人生。这里, 作者进一步说明了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关联性, 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望, 才产生由原始的自然界向文明的社会界的进军, 那么此时以男性为主体的“文明人”势必将压迫转向异性群体, 在力量上处于弱势的女性就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

左拉·尼尔·赫斯顿在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 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的黑人女性珍妮。珍妮常常与自然对话, 她懂得树木和风的语言, 大自然的养育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并有着独特的价值判断。珍妮不羡慕充裕的物质条件, 选择贫困潦倒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甜点心”, 与枯燥乏味的社会生活相比, 原始生态的自然生活对她的精神世界有着更深层次的滋养, 使她摆脱前两任丈夫的歧视和任意摆布, 最终追逐自尊、自立、生机勃勃的生活状态。所以, 在赫斯顿笔下, 在大自然中生存成长起来的珍妮有着动人的天性, 一旦步入社会中, 寄居在男性丰满的羽翼中就很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伤害。赫斯顿同样将生态关怀与女性主义完美结合起来, 来探究二者之间必然的联系。

从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女性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和谐的关系, 由于女性自身的生育本能与大地的养育经验如出一辙, 所以女性只有在自然中才会得到最安全的庇护, 可以免受男性的迫害, 甚至得到男性的崇拜。同样作为孕育母体的女性和自然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伦理上都如此靠近, 她们共同抵抗着男性世界的侵犯和歧视。所以, 在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的笔下, 作者几乎都痛恨、谴责那些破坏自然、歧视自然的状况, 随时准备与这种恶势力进行抗争, 其作品也对那些侵犯自然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报复。

二、女性与男性/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关系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在作品的叙述中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男性与自然等多种维度, 从而在研究中赋予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对“女性歧视”与“自然歧视”问题的探究, 追本溯源后发现两种歧视关系都源自男权社会为主体的人类社会, 所以在批判两者歧视关系时, 矛头都指向男性中心主义。

在人类的思维观念中, 女性具有如大地一般的“母性”本能和特征, “母性”一词是对女性奉献精神的概括。男权社会中似乎养育、哺育、陪伴、教育等都是母亲的天然职责, 因此在社会分工体系中, 男性从事的事业能够得到很高的报酬和认可, 而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是不计报酬的分内之事。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都是如此看待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分工的, 而男性也有权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对女性进行支配, 甚至是歧视。直到20世纪, 女性主义者就此提出质疑。

最初呼声最高的作品, 如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女儿国》, 这部小说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同时出现, 是女性主义作家假想的摆脱男权社会控制、重归自然的理想国。在女儿国中, 只有女人和孩子, 不受男权社会的任何规约, 女人们追求着自然的、和谐的、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 三个男人带着枪支弹药闯进了这个国度, 企图用男权社会的思维来统治女儿国。他们本以为靠着男人强劲的力量可以轻易征服这些女人, 并占有这个国家, 最后享尽风流, 但万万没想到女性世界所爆发出来的力量难以抵抗。这里的女人没有传统思维中男性所期望的特性, 如温柔弱小、体贴入微、顺从懦弱等, 而是个个都思想敏捷、身手矫健、才华横溢。除此之外, 这个国家的社会体系尤为完善, 几乎不存在杀戮、战争、尔虞我诈的残酷现象, 这让三个外来男子甚为吃惊, 同时也意识到男权社会的种种弊端。

《女儿国》为女性开拓了全新的疆土, 是一种依托于自然界而远离社会的存在。这里,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潜意识里已经将女性与自然放在同样的位置, 来共同对抗男权社会的欺压。因此文本表层是女性世界与男性世界的对立关系, 实则暗含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对立, 并且作者最终给出了答案, 即女性战胜了男性, 自然界战胜了人类社会, 最后达到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妇女们将自然视为自己的朋友, 努力与自然建立一种平等互爱的关系, 她们认为“自然与文明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 而应相互交融, 文明化的自然是现代化的花园”。即使出于生存需要不得已要对自然进行索取, 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和前提, 同时利用女儿国里的科技使生存环境更加符合自然规范。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对自然的关注和对自然价值的肯定, 使她们的作品总是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自然与人类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自然与女性有着本源同构的关系, 自然之所以遭到破坏、女性之所以受到歧视是出于人类社会的错误认识。女性与男性、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并非永恒存在, 如若男性社会打破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逻辑, 势必会迎来双方的和解, 继而呈现出最符合人类发展的生态局面。

三、对重建人类与自然、科技与生态平衡关系的诉求

18世纪以来, 继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启蒙运动以理性姿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启蒙主义者宣扬“人”的绝对力量,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合情而又合理的, 人类对自然有着无限的权利。这种观念的确立将人类引向了极端的境地, 人类对自然的无限控制和利用导致了自然界无情的报复, 人类险些走向自我毁灭。科学与理性得到的最终结局与人类最初的设想恰恰相反, 失衡的状态很难再次得到矫正。

在这样的状况下, 女性主义者似乎幡然醒悟, 举起对男权社会与强权人类的批评大旗, 谴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倾轧, 谴责一切对自然进行掠夺的现象。但是, 这种反抗似乎又出现了偏颇, 女性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认为只有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才能达到最终的平等状态, 如此桥枉过正的方式只会将问题变得愈加棘手。因此在强调性别平等的过程中, 几乎否定了女性的一切天性, 漠视普遍人性, 强化了女性霸权的思想, 从而使原有的道德评判标准出现紊乱。但是女性主义者的确让人们开始对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试图找出使二者和解的办法。

娥秀拉·勒瑰恩的代表作《黑暗的左手》讲述了行星之间的纷争, 地球作为宇宙联邦的一员具有特殊的意义, 小说意图消除性别差异, 并用科技解决问题。其中格辛星人的高科技是用来抵抗严寒肆虐, 达到全民供热和保暖。他们星球的科技发展尤为缓慢, 但是他们并没有去侵犯科技发展比他们快10倍的地球, 格辛星人崇尚科技, 却并不被科技所左右, 一直保持着一种独立自我的姿态与自然界进行平等的对话。同时, 《黑暗的左手》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界限, 这里的人既可以是男人, 也可以是女人, 既可以做父亲, 也可以做母亲, 在固定的性别期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者大胆的假设是对追求男女平等关系的一次努力, 她认为男女之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二者都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因此娥秀拉·勒瑰恩的这部《黑暗的左手》提出性别问题的同时也就科技对自然和生态的态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始终在做着探索和努力。

四、结语

美国女性主义小说中的观念虽然存在不成熟的问题, 但她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怀, 对女性地位的关怀值得借鉴, 她们在作品中设想的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无不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美国女性主义小说中的生态关怀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 为看待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既是社会的良知, 也是人类理想家园的守望者。

摘要:美国女性主义小说通常以历史理性的光辉, 观照人类本身的自然生存状态, 凭着悲天悯人的关怀之情倡导一种平等的、环保的、和谐共生的社会生存样态。她们从独特的观察视角来探讨自然的现状, 剖析着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关系, 从性别与环境的角度审视女性的自我意识, 审视两性之间的平等关系, 既透着女性主义的基调, 又涵盖生态伦理的判断。本文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性主义小说作家, 来分析她们作品中的生态关怀。

关键词:美国,女性主义小说,生态关怀

参考文献

[1]麦茜特.自然之死[M].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普伦·斯普瑞特耐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性的重点贡献[J].国外社会科学, 1997 (6) .

[4]张文娟、王承柱.对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 2006 (3) .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10

1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产生与繁荣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经掀起以美国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 受民权运动的影响, 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产生使得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受到了影响, 并掀起了轩然大波, 更使得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发展的新契机。20世纪的70年代, 更多的华裔作家投入了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家将双重身份、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创作的源泉, 这些在夹缝中成长的艰苦经历为他们提供了无数思维的火花。他们的作品逐渐吸引了美国读者的眼球, 还有的作品被美国主流文学所接受。在当代的美国华裔作家中, 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的华裔男性作家。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背景。身在美国的华裔女性作家当自身的族裔文化——东方文化, 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 巧妙地从自身的切身经验出发创作出了极富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女性写作的文学体系, 这种东方文化与西方经典文化的结合, 使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足的新兴学科, 在美国文学史上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与其他族裔的女性文学一样, 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国这一经济超级大国中很多社会问题的思索, 从文学作品中折射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下, 华裔女性为当代美国文学注入的多元文化的新元素。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和悠远的文化, 华文文化经过中国走向世界并在海外形成华裔文学, 是历代华人在海外不断地迁徙、拓展、研究的结果,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著名的华裔女性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的短篇小说《春香夫人》曾经被称作是美国华裔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开篇之作。例如:华裔文学中的优秀女性作家汤婷婷、谭恩美、任碧莲是20世纪70年代影响力最大的华裔女性作家。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就是根据向殖民主义的经典名作《鲁滨逊漂流记》来改写完成的。它的问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颠覆西方殖民主义的优秀作品。同时, 这部作品的问世出版更是意味着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繁荣时期。谭恩美书写的关于中美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两代人在两种世界观上的严重分歧与某些共识的作品《喜福会》一上市就连续九个月在美国的《纽约时报》蝉联热销冠军。

2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进一步绽放

当代男性华裔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汲取了我国经典文学作品《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中男性英雄形象, 塑造出了很多英勇无畏的勇者形象, 改变了传统的美国主流文化作品中对黄皮肤男性低贱无能的形象描述。随着华裔男性作家在塑造华裔男性英雄形象的同时, 华裔女性作家们则以温柔、委婉的声音将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美国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做了全新的展示。她们要么以作品中单身女性的身份出现, 对华人在美国种甘蔗、修建铁路的种种辛酸历程娓娓道来, 要么就是以母女两代人的生命传承来坚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契合。任碧莲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又一个吸引美国读者眼球的华裔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典型的美国佬》描述了一批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奉献精神的第一代中国移民, 为了在美国更好的生存, 当年他们克服种族差异、不畏艰难的融入到美国文化中, 最后这一代移民终于成为一批“典型的美国佬”。这部作品中中国人成为“典型的美国佬”的艰苦经历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中美文化、中美文学的不同与剧烈撞击。

著名的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1993年其成名作《骨》 (《Bone》) 中将对族裔身份的认识发展得更加多元化。《骨》中描述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人街的华裔家庭的故事, 这个家庭是一个痛苦的、不幸的家庭:作品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叫杜尔西的母亲, 她移民美国后被自己的前夫抛弃, 为了生存她带着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利昂, 并为他生下了二女儿安娜、三女儿尼娜。他的第二个丈夫利昂是一名远洋轮船上的工作人员, 长期的远航使他们夫妻聚少离多。杜尔西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住在唐人街, 并作车衣工, 以此来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她与三个女儿的日常生计。在这样拮据的环境下, 引发的各种生活琐事和窘困使三个女儿感到了无比的痛苦和压抑。面对如此的生活压力, 三个女儿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逃离现实生活:大女儿选择了吸食大麻来麻痹自己的思想和神经, 逃离窘困的生活现实, 从此也走向了堕落;她的二女儿因无法忍受生活的拮据与窘困而选择了自杀;她的三女儿由于自身的条件选择了当空姐。杜尔西的这三个女儿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来逃离她们在唐人街的生活环境, 虽然他们在空间上已经离开了唐人街, 但是她们的母亲杜尔西说:她们的心从未离开过 (heart never travels) 。是啊, 她们虽然已经从身体上、空间上摆脱了唐人街家庭中不堪的生活环境, 但是他们的心里却永远无法摆脱。伍慧明作品中对逃离方式的描写是一种突破, 是对汤婷婷、谭恩美族裔塑造风格的一种延续与变革, 是华裔女性文学的又一次绽放。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中逐渐加大了对“美国化”、“全球化”的描述力度, 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不再是中文名,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地道的英文名、讲地道的英语的主人公形象, 这些作品中的美国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中国文化背景被逐渐淡化。例如:任碧莲的作品《梦娜在向往之乡》中的主人公说着一口流利的、地道的英语, 汉字只是会讲几个简单的, 同时主人公具有同美国人一样的“想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的美国梦。再例如任碧莲的作品《典型的美国佬》 (《Typical American》) 中对主人公的族裔烙印也逐渐淡化。

3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碰撞

当华裔移民一踏上美国的国土, 中国传统文化就与美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碰撞。第一代移民中对美国文化产生了隔膜问题, 对美国文化有着苛刻、偏颇、独断专横的态度。中国的母亲不会让自己的女儿与美国人结婚, 自己不愿意讲英语, 把自己封闭在华人的圈子里, 她们简单的认为只要是说母语就是在抵制西方文化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表现。这种文化的碰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华裔人逐渐融入到美国社会而发生了变化。在踏上美国国土之初, 强势的美国主流文化就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欺凌与排挤, 特别是那些刚刚离开故土, 在异乡飘零的华裔, 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中这种排挤被无限放大, 正是这样的文化差异才迫使华裔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 “我是谁”深深影响着第一代、第二代华裔移民心中扎根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华裔女性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 她们所经历的是更加艰辛、更加困苦的生活。但是, 这也成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源泉。她们不畏艰辛、不甘沉寂、勇敢的向美国社会发出了呐喊——争取平等与自我。她们的作品中, 出现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自己的真是写照、有的是前辈的生活经历, 她们通过对族裔矛盾的描写彰显出本族裔的女性形象, 通过这些试图改变在美国白人心中的华裔女性。与华裔男性的创作角度不同, 华裔女性在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 基本都是以其细腻的、独特的语言, 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抒情表达,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这些作品中有辛勤劳作养育子女的母亲、有在异乡渴求平等的女儿, 这些形象很好的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作品中没有出现社会场景的恢弘描述、没有豪言壮语, 只有那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与艰苦奋斗。在汤婷婷与谭恩美的作品中有很多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元素, 例如:汤婷婷就在其作品《女勇士》中将蔡琰、花木兰的故事成功的引入其中, 以一种梦境的方式向美国人诉说着一个个坚强的“她”的故事, 但是这些具有中国文化印记元素为了适应美国人的口味也做出了一些调整。这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更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吸纳。

4 结束语

总之,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从多维度的视野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她们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进行了融合。她们以多元文化语境为切入点, 运用含蓄的叙事手法纠正了西方人眼中被歪曲的、程式化的东方女性形象。经过几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努力, 使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在保留中国文化精华的同时接受了美国主流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恩铭.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J].国际观察, 2005 (4) .

[2]王建会.性别/种族之解构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 2008 (2) .

[3]赵令霞.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自我”书写——以黄玉雪、汤婷婷、谭恩美为例[J].文教资料, 2009 (25) .

美国的“女性护心妙法” 篇11

1.用小餐盘吃饭 富迪说,在美国20岁以上的女性中,约有2/3的人体重超标或患有肥胖症。而体重超标是诱发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富迪指出,为了有效地控制体重,她本人在进餐时会使用较小的餐盘和餐勺,以减慢进食的速度,做到细嚼慢咽。

2.在外就餐只吃半份食物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年前,美国快餐店售卖的每份薯条约为70克,其所含的热量约为210卡路里。如今,美国快餐店售卖的每份薯条约为200克,其所含的热量约为610卡路里。女性若要燃烧掉从一份薯条中摄入的热量,大概需要步行1个小时10分钟。富迪指出,女性应尽量少去餐厅吃饭,如果不得已在餐厅就餐应只吃半份食物,将另外半份食物打包留到第2天再吃。

3. 每天锻炼3个15分钟 一次性地抽出45分钟进行身体锻炼,可能对大多数女性来说都有些困难。为此,富迪指出,女性可以把每天的锻炼时间分成“3个15分钟”或“5个10分钟”。步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女性走一万步所得到的健身效果大概与进行45~0分钟的有氧运动相当。

4.积极减压 一项涉及1.5万名女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患高血压和腹部肥胖症(均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的女性相比,精神压力较高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更高。可见,及时缓解精神压力对保护心脏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富迪每天的“减压必修课”是:做一组呼吸练习,再眺望远方,然后闭目默念数字,一直从1数到100。

5.常看喜剧 富迪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喜剧。她说,当人们在观看喜剧时,其全身血管会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其血液循环会更加顺畅。

6.每天拥抱一下家人 富迪指出,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女性发生心脏病的重要诱因,而与家人保持相互支持的亲情关系是减少女性罹患心脏病的重要措施。女性若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或与宠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可起到降血压、预防心脏病的效果。富迪说,她每天下班后最渴望做的事就是回家拥抱一下家人,这能使她的坏心情立即消散。

7.适当地晒太阳 人的皮肤在经过阳光照射后可产生大量的维生素D。维生素D是维护心脏健康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夏天,人们在每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晒5分钟的太阳就可帮助机体制造出充足的维生素D。在冬季,人们则需适当地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富迪指出,女性可定期对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进行检测,若维生素D的水平过低可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女性体内维生素D的理想水平应是20微克/毫升。

8.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富迪指出,女性在平时应多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发现自己出现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使心脏受到更严重的损害。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患心血管疾病后经常出现的先兆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女性在发生心血管疾病时经常出现的先兆症状包括以下几种:①胸部压迫感。心脏病患者在发病时,其胸部可出现如同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或被人坐在上面一样的压迫感。②气短。③左前臂、脖子或下颌出现“牵扯痛”。④消化不良。研究发现,女性心脏病患者较易出现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的症状。⑤心悸。⑥流感样症状。研究发现,约有超过一半的女性心脏病患者在病情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酸痛、虚弱无力等流感样症状。⑦皮肤苍白、出汗。⑧头晕目眩。⑨末日来临的感觉。女性若毫无征兆地出现“大事不妙”、“末日就要来了”等异常的感觉,说明其心脏的供血已经明显不足了。

美国的职业女性 篇12

一、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基本构成

(一) 职业教育国家决策与管理制度

美国构建了一整套复杂的职业教育国家决策制度。首先是职业教育的决策主体多元。美国政治上的三权分立决定了国会、总统、法院都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国会可以通过立法、总统可以通过政策、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判例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次是决策过程多样。以行政系统为例, 大致有几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 由职业教育相关代表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总统顾问从中挑选较佳方案供总统选择;一种是自上而下, 总统或总统助理物色一批专家组建政策班子, 研究职业教育重大问题;一种是上下结合, 总统决策班子与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研究与行动。但无论哪种方式, 做重大决策时都会举行听证会, 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咨询民意, 特别是代表职业教育各方利益的各种社团、智库的意见, 形成一种“共识型”的国家决策模式。同时, 联邦政府在决策机制中设立了专业性的决策咨询机构———国家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 以保障国家决策的科学性。

联邦不直接管理职业教育事务, 而是由州负责。州一般会设立由政府人员、企业代表、社会代表等各界成员组成的职教委员会或类似机构, 负责制定全州的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规划等。联邦主要通过联邦委托②、立法优先③、制定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开展绩效评估等多种手段, 引导各州向国家教育目标、国家标准看齐, 从而实现国家干预。简单地说, 联邦“掌舵”而不“划桨”, 通过间接干预、与州合作管理职业教育。

为减轻负担, 联邦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管理职能或业务被“外包”出去, 即原来由政府负责的管理职能现在转由私营部门或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执行。例如, 在奥巴马政府之前, 联邦教育雇佣承包机构为学生提供贷款服务 (贷款由私人机构审查与发放, 联邦提供担保并给予私营企业补贴) 。这种方式使企业获得补贴和利润, 学生获得多样性选择, 政府则降低了监管费用, 有效抑制了官僚机构的膨胀。目前, 类似的教育“外包”业务不断增加, 公私合作管理职业教育的模式成为美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新常态。

(二)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联邦强调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国家责任”, 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早在1890年, 美国国会就通过《莫雷尔法》由国库资金直接资助各州职业教育。以后的《斯密斯·休斯法》、《职业教育法》、《卡尔·帕金斯法》等法律都要求联邦向各州及职业教育学校提供拨款。奥巴马政府上台后, 联邦针对职业教育更是不断有大手笔投入。例如, 投入80亿美元启动面向社区学院的“从社区学院到职场基金” (Community College to Career Fund) 。除了面向地方政府与学校的资助外, 联邦还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联邦奖助学金、联邦贷款及税收抵免来支付学费。最近通过的“美国机会税收抵免 (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 计划”更使得社区学院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实现完全免费。稳定的联邦投入与高额的资助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

联邦在保持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 还注意运用政策手段、经济杠杆、宣传理念等多种方式撬动各方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构建了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担机制。对于地方政府, 联邦大部分职业教育项目都要求州提供配套资金;对于企业, 除了政策要求企业履行教育培训责任之外, 联邦还运用减免税收、发放补贴及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组织, 联邦积极宣传教育改革理念, 推动社会组织捐资, 例如奥巴马为改进社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 向企业界代表广泛宣传并发出倡议, 一些社会组织如阿斯本机构等纷纷捐资响应。

(三)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保障制度

美国联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建立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保障制度。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及成绩测量体系。1990年, 《帕金斯法Ⅱ》明确要求各州开发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及成就水平测验;1994年,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应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高标准的技能;2006年, 《帕金斯法IV》要求各州通过实施与企业标准相一致的测验, 报告学生技术技能的达标情况;2012年, 《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提出各州使用统一的参与和绩效指标, 同时将教育数据连接到国家纵向数据系统。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开始建构起来。二是职业教育国家评估与绩效问责机制。联邦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评估机构 (NAVE) , 对州和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周期性评估。同时, 注重推动一些中介组织对重大职教项目质量的调查与评估。例如联邦“从学校到工作项目” (SWT) 办公室主动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提交项目评估报告。在绩效方面, 联邦负责的职业教育项目一般会列明申请者需要完成的核心指标以及各项奖惩措施, 对于达不到联邦要求的单位, 联邦将撤回资助。同时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汇报制度, 资金使用者必须公开汇报资金用途。统一的标准体系与绩效评估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整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规范了职业教育办学。

(四) 职业教育机构体系

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综合中学、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主办的培训中心或学校等。中等教育阶段, 职业教育主要融合在综合中学中。高等教育阶段, 主要由社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在美国, 联邦非常注意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职业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之间、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工作, 构建了以课程和学分衔接合作为基础的衔接机制。早在1994年, 美国《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就提出要建设一个从学校到工作的国家框架体系, 以帮助美国高中及高中后青年能更好地接受就业训练。1998年, 《帕金斯法Ⅲ》提出企业要与教育机构拟定合作培训项目和课程。2012年, 《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提出, 在中职教育阶段,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必须由中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行业技能组织、培训机构以及其他职业教育相关方共同完成。同时, 中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必须签订学分衔接互认合作协议。通过共同开发的课程及对接协议, 美国学生可以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 通过企业提供的岗位实训机会获得行业公认的技能证书, 还可以通过修习过的职业教育课程、学徒培训、企业实习经历等获得高等教育学分。这样,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实现了衔接, 学生可以在高中、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社区学院、大学、就业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总体上构建了一种横向上相互渗透, 纵向上一体贯通, 与劳动力市场充分对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五) 职业教育外部支撑制度

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教育外部公共政策的支撑, 例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能标准制度等, 以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在美国,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较早, 较为完善。从业人员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 之后还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联邦和州等相关政府部门都有权审批、管理、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同时, 政府委托或授权一些专业技术协会为具有职业资格的本专业人员提供具体服务。至于劳动力的技能标准, 美国在1994年即颁布了国家技能标准制度, 提出实施统一的国家技能标准, 并委托国家技能标准推进委员会 (NASS) 组织实施。迄今为止, NASS及其合作伙伴 (一般是行会、产业组织) 已经开发了制造业专业、信息通信业等一系列国家技能标准。

二、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构建的特点

(一) 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 实现联邦与地方职责划分

在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中, 联邦政府的职责相当明确, 主要是在宏观方面起到决策、促进、监管、保障的作用。首先, 联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策划师, 从宏观上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联邦通过职业教育决策与管理制度, 积极主动地发起教育改革, 制定法律,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 美国由联邦发起的职业教育改革层出不穷, 如“职业技术教育计划” (CET) 和“美国未来技能计划” (Skill for America's Future) 等项目。联邦制定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多种多样, 且法律出台间隔频率越来越短, 如《帕金斯法》等涉及职业教育的法案已历经多次修订。其次, 联邦通过投入与绩效机制扮演着教育资源提供者与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 联邦政府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教育资助;另一方面, 联邦政府对这些资助的用途进行严格监督, 并要求接受资助的州和地方政府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 接受联邦资助的州和地方政府, 必须对联邦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负责, 使州和地方政府不得不接受联邦的引导。再次, 联邦通过政策倾斜强力保障教育公平。历次帕金斯法修订案都规定要保留一定比例的拨款 (州要提供配套基金) 用于帮助单亲家庭、妇女、贫穷学生获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总而言之, 联邦政府实际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决策者、总策划师、监督者与促进者, 积极地介入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发挥着强大的宏观引导功能。

在实现国家引导的同时, 联邦大力鼓励地方创新, 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首先, 是从投入上越来越多地运用竞争性拨款作为手段, 以推动州做出制度创新。例如《帕金斯法Ⅳ》将制度创新作为各州从联邦领取法案拨款的条件, 抽取法案拨款的十分之一设立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基金。其次, 是发挥示范效应。对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显著的地方, 联邦在各种场合高调宣传, 如由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点名表扬或访问考察, 同时保证联邦绩效奖励向其倾斜等, 总之要使示范者“名利双收”。再次, 是在评估上只划定“核心指标”, 给地方留足因地制宜的空间。例如, 《帕金斯法案Ⅲ》只规定了项目评估的核心指标, 其他指标则由州和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与上级协商确定。总体上, 这些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地方创新的热情, 推动美国职业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制度建设机制, 合理地平衡了中央和地方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关系, 明确了双方职责, 极大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有利于建立一个有序但不失灵活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二) “市场运作”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实现市场与国家责任共担

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实现了“自由市场”与“强大国家”的同构。在这一制度体系内, 市场机制与强大的国家干预共存。首先, 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运用的诸如标准化、绩效衡量、竞争性拨款、公私合营等手段都是市场运作的方法。同时, 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也都是市场运作的。一般而言, 市场机制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满足不同层次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但市场机制运作下的职业教育会存在弱势群体难以获得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市场分割严重、职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等问题, 同时美国劳动力流动率很高, 导致个人、企业及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长期投资。企业会考虑培训需求的短期性, 将培训视为一种花费而不是投资, 年轻人也不愿参加培训, 因为看不到长期效益。一些美国企业主宁愿用机器的标准化代替人的标准化, 通过生产的标准化解决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问题。可见, 仅靠市场机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对此, 美国的做法是一方面坚持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国家干预通过几种方式进行:一是鼓励。联邦政府通过拨付专项资金、各种税收优惠、行政补贴等各种形式促进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或鼓励个人接受培训。二是整合。如前文所述, 联邦通过整合课程与学分衔接制度, 构建了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机制。三是督促与保障。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及提供强大的资金, 保障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对接。1982年联邦颁布《联合培训方案》, 明确了企业对职业培训的参与;1994年, 《从学校到工作法案》以法律形式固化了美国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义务;2013年, 奥巴马政府提出投入80亿美元用于帮助社区大学与企业界建立全新的伙伴关系。四是强制。2012年《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美国各州要确定高增长行业的职业需求, 作为各区域内生涯与技术教育项目的关注点。强大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既可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弥补部分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的问题, 又能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 使职业教育办学不至于丧失灵活性与多样性。

(三) “国家问责”与“社会表达”相结合, 形成国家与社会凝聚共识机制

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构成的分析, 可以看到, 联邦政府通过建立标准、开展评估、实施绩效管理等方式, 实际上建立了一整套职业教育国家问责机制, 有力地规范了职业教育办学。同时也可以看到, 美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服务、监督并不仅靠国家政府机构, 而是大量吸纳社会组织的参与, 公私合作管理、监督、提供服务已经成为美国职业教育相当常见的现象。例如, 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 许多社会组织承担了联邦政府诸如分配资金、进行课程开发、组织活动等一些管理职能;在职业教育国家决策方面, 社会组织通过国家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评估委员会等组织广泛参与决策, 制定政策, 推动立法;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方面, 社会组织通过NASS等机构广泛参与质量评估、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组织认证;另外, 社会组织还承担了一定的收集、发布职业教育信息的功能。总之, 社会组织在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分量的发言权, 形成了社会表达与国家问责相结合的制度机制, 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 发展职业教育。

三、思考与启示

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中央和地方权责不明确、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责任、推进国家技能供给体系的机制尚未建立、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还很薄弱等诸多问题。在这些方面, 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 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责,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差别较大。这种情况造成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统筹安排, 以建构相对统一的职业教育技能供给体系, 同时维护教育公平;但另一方面忽视地区差异, 采用全国“一刀切”的教育政策也不适宜。因此,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 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决策与管理制度, 如国家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国家层面的协调形式, 应该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二是要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国家拨款与资助制度, 提高职业教育的可支付性;三是要建立职业教育的国家问责制度, 要明确地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标准、指标、奖惩措施, 推动形成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效应④;四是要从资源和名誉方面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地方创新, 在中央负责的职业教育项目拨款中要明确支持地方创新的资金比例, 对地方创新进行示范推广等。

其次, 要建立国家与市场合理分担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国家制度体系。我国与美国一样, 劳动力流动速度较快、规模较大, 这是导致许多企业、地方政府、个人不愿意参与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同时, 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完全依靠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也不切实际。因此, 应建立国家和市场合理分担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投入分担制度;二是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共享、共治、共有制度;三是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尝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新形式的融资与办学手段, 大力鼓励私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再次, 要建立国家与社会组织共同协商指导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体系。在我国, 职业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 如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国家及各省职教协会、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一些第三方组织等, 都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参与决策、管理、评估、推广的作用。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与社会组织共同协商指导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体系。一是将国家决策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 吸收社会组织代表设置专业性的决策咨询机构, 形成国家决策咨询机制;二是将国家问责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在国家职业教育评估中吸收第三方组织参与, 实现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制度化;三是将国家管理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可将一部分职业教育管理职能, 如颁发证书等下放给社会组织, 构建公私合作提供职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机制。

摘要: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教育的国家决策与管理制度, 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保障制度, 构建普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外部配套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建构起了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体系, 对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

参考文献

[1]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Education.2013Budget Continues Investments to Strengthen Workforce and Rebuild American Economy[EB/OL]. (2012-02-13) .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us-department-education-2013-budget-continues-investments-strengthen-workforce-a.

[2]The Obama-Biden Plan[EB/OL].[2014-09-10].http://change.gov/agenda/education_agenda/.

[3]王绍光, 胡鞍钢, 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4.

[4]黄亚婷.奥巴马力促企业与社区学院的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2) :91.

[5]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2 (6) :58-61.

[6]蓝欣.美国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研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19) :66-67.

[7] (英) 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朱旭东, 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99.

上一篇:变速器轴承论文下一篇:简单电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