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精选7篇)
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 篇1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 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人文教育。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严密、封闭, 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阻碍了学生的创新, 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 笔者在这里进行了“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 打破固定的格局, 老师少设一些限制, 多给一些自由, 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 尽可能大的空间内, 发挥潜质, 获得成功与满足。
老师站讲台, 学生一人一位的学习形式整齐而有序, 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 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应“开放式”。比如, 平时根据男女差异分成几个小组, 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由结组, 结成“问题小组”, 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一组;结成“伙伴小组”, 即研究问题最为默契的同学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 说说自己的意见、观点, 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 集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老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员, 也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 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 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 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民大会堂各个地方的特点, 我把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分别写在小纸牌上, 放在教室事先摆好的桌子上, 每一处都代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地点, 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参观”, 也就是学生自愿到任何一个地方, 与那里的同学交流参观的感受。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极高, 纷纷行动起来, 走到教室各个角落,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宛如同学们真的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这节课, 学生在自主的意识下, 在自由的形式下, 在宽松的氛围中, 感受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 感受到了北京人的自豪。
“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自由, 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同时, 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使他们逐渐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我想, 只要将“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到底, 进行到底,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 篇2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而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
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得让学生有思考的乐趣,培养学生有思考的兴趣。举几个例子:
部编版七年级上有一篇课文《窃读记》,这篇课文小学五年级有学过。因此在教学中就可以组织比较阅读,看看五年级的课文和七年级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这样就能初步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的兴趣。这样对比教学完成之后,再告诉孩子们,七年级的课文依然不是文章的原版,原版还有一首诗歌,展示给同学们看,再提醒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七年级的课文要删去这首诗歌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思考的兴趣。
在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课文有这样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教参对这句话的翻译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这时候就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桃花源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稍计算一下,历史已经过去了近六百年。那他们的穿衣打扮怎么可能像桃花源外的人一样呢?再引导同学们思考,这句中的“外人”应该怎么理解?是否理解成在“渔人看来,桃花源人的衣着像另一个世界的人,即不像是他们那个时代人”。这样的理解是否应该更合理一些。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获得质疑的乐趣,就更能引导学生注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并进而喜欢上阅读。
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 篇3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思考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融面授、函授、自学等教学方式于一体,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可以为各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可以为各种社会成员的学习提供方便、广泛的教育服务。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下,如何组织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如何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有效地进行教学,以满足学习者个别化学习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非常有意义。
一、我校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及其各自特征
(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2)班级授课。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制度。
(3)分组教学。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分组教学又分为:①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的年限不同;②作业分组。学生的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的程度不同。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协作教学。由教师、实验教学人员、视听教学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拟订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完成教学计划。协作教学能同时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专长,并能充分利用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
(5)现场教学。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实践过程中较广泛地采用了现场教学这种教学辅助形式。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实际操作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它为师生接近工农、接触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了条件。
(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远程开放教育是指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本质是区别于传统面授的,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在时空上处于分离状态。我校1999年秋开始开办远程开放教育,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是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分为三种:一是以文字技术为基础的函授教育;二是以模拟技术为特征的广播电视教育;三是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是三种形式并存,以第二阶段广播电视教育为主,正在向第三阶段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转变。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正在由以广播电视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为主要内容与手段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办学的开放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两大基本特点,它借助信息高速之路,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合理利用。它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人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为:
(1)学习辅助材料太少,网上资源少,交给学生使用的、能实现自主交互式学习的课件不多;
(2)成人休息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统一教学难以组织;
(3)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
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建议为:
(1)教学方式应多样化,以便于学生选择。尽量多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网上直播,使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中学习;
(2)利用有限的时间讲解重点、难点;
(3)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因为学校学习应优于自学;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中央电大提供的资源课件;
(5)对统设课程应加强与中央电大老师的沟通,加强直播课堂的学习,掌握主讲教师的侧重点;
(6)少安排教师授课时间,多安排学生个人学习时间;
(7)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成人的优势;
(8)教学手段应灵活,以适应开放教育,要做到按需分配,由学生决定学习方式。
二、我校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走访学生,笔者认为,我校目前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化教学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1)学习资源不足
适合自学的导学式教材或辅助学习材料太少;适合自学的交互式课件很少,专业课程缺乏一体化教学设计,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也很少。
(2)学生方面的问题
许多学生尚未建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和自主学习的观念——他们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还不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个别化学习。一些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自学出现困难;部分学生现在所学专业与原来所学专业不同;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所学课程原来未接触过;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无关。
(3)教与学的双向信息反馈渠道联系不足
虽然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上网,但在学校网站上主要是下载学习资料。网站无教师的在线教学服务,也没有系统指导学生学习的手段供采用。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远程联系教师的习惯,教与学的信息基本没有远程的反馈——这也是学生愿意到校参加面授的重要原因。到校学习,除上课外,还可满足人际交流的需要,并能得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2.集体面授教学尚不能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
老师对课程重点、难点进行的讲解,必须在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基础上进行。而许多学生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有的学生不愿意或不习惯自学,结果是课堂内容难以接受和消化。
(二)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媒体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应以个别化教学形式为主,因此教学资源建设属当务之急。逐步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适合个别化学习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个别化学习的各项服务。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搞好媒体和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以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媒体和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2)在远程开放教育中,以课程为单位的集体面授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对授教学质量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更高。为达到此目村,应做到:①要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既要熟悉学科内容、有教学经验,又要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学生的特点。②要求教师对讲授的课程进行总体教学设计,精心准备每次教学的内容,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课后的自学。
(3)每种教学形式都有优势和不足,应当根据课程特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学生情况,将几种形式进行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那些自愿学习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当在抓好远程开放教育的同时,逐步完善客观条件,改善教育的各个环节,用我们积极的努力,推进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 篇4
1. 形式的开放性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注入式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教学, 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质疑、竞赛、表演、自我教育、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学生讲课等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探究、合作、体验、讲授、活动课等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板书、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简明、有幽默感、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 内容的开放性
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热点、疑点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的气氛。为了贯彻民主性原则,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疑问, 不断修正和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由于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更可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 时空的开放性
时空的开放性是指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时间上沟通课前和课后, 空间上打破课堂的局限。课前提倡收集资料, 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收集相应的资料。收集资料着重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 调动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 也使学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教育,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后提倡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进行实践活动等, 要求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素质之一, 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学生先要独立地观察生活实际, 认真地发现问题。
4. 思维的开放性
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三个层次:一是形式上的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堂表面上很活跃, 但学生只是充分“活动”, 没有问题情景, 教师设问毫无思维力度, 比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低层次;二是教师设问有一定或较深的思维力度, 但问题情景带有强烈的指向性, 比如“这段材料说明情绪的什么作用?”答案唯一, 学生只能沿着这一明确思路去思考, 没有创造性。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般层次;三是问题情景带有开放性, 使学生的思维开放, 充分思考, 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品格, 更使学生在主动选择、交流感悟中提升道德评判能力, 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层次。
5. 观点的开放性
观点的开放性就是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允许鼓励学生对具体的事件、问题的解决发表不同看法, 鼓励与众不同。如果问题是开放性的, 必然要求观点的开放性。在学习研讨中可以有一些观点和想法的交流、探讨与碰撞, 得出真理。同时理论的运用、方法的选择是可以也应该是开放的, 从而塑造民主、平等的关系,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使学生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主动地思考, 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道德认知的内化,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6. 评价的开放性
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 篇5
传统的语文阅读是以传授语文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体系。要走出阅读教学这一误区,就应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学生)的互动联系,构建一种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开放式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阅读空间,体现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并练习感情地朗读。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圈划字词、写点评,旨在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的情感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把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使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
二、开放阅读兴趣,满足阅读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媒体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让学生有如置身在画中游玩,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东西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惊弓之鸟》一课时,变平时的阅读为学生感兴趣的配音,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评论。变平时的教师给目标、方法为学生在兴趣中自主探索,确定目标;变平时的分析理解为讨论后的争辩;变平时教师总结寓意为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归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保持一份愉悦、健康的心态,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有学生质疑,这句话是说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脉络,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由“一小碟花生”感受其少,其次由“可以数得清颗数”表明其“少”,再由“好像”的辨析提示其“少”,这样环环相扣,步步蓄势、层层进逼,突出花生米“少”与总理生活简朴有机融合了,花生米如此之少,但是总理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对比何等鲜明!学生对此感触甚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
四、开放学习资源,培养获取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课内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阅读能力、搜集、积累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1、从阅读中获取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提取信息,掌握各单元、各课的学习重点,对全期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又要让学生通过多遍阅读分步解决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归纳掌握等方面的信息,打破学科界限,使教科书的阅读过程成为获取语文知识信息与综合运用信息的过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们要努力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各科教材中获取信息。从自然教科书中了解地球的知识;从社会学科中学到有关我国的资源、气候、从面深刻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各学科互相渗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提取信息。
阅读课外书,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课内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课内所没有的新鲜信息。信息有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有选择地读书。如读有价值的科普著作、期刊杂志、文学名著、优秀诗文等。其次是养成阅读中有所得,通过写简要笔记或做摘录积累贮存信息的习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的信息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容量扩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指导学生适应电子阅读的需要,掌握通过电子阅读从互联网迅速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式和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去读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快乐,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浅谈开放式阅读教学 篇6
一、搜集信息, 开放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重视学生读书、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既然是开放式的阅读, 阅读时间就不止于课上40分钟, 课下时间、双休日、假期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空间的开放指阅读既可以在校内又可以在校外。在校内, 除了教室, 学校阅览室、电脑房、多媒体教室也可以为阅读课提供场地。在校外, 图书馆、社区、博物馆、各种展览馆、广场、公园、街道都可以是阅读的地方,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这个丰富的资源, 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又能使他们的学习更主动有效。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为了唱好课前第一部曲———预习探究, 课前我让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 可以请教家长, 可以上图书馆、书店, 可以组成小组去查资料, 到网上查看西沙群岛各方面的资料。最终, 学生纷纷从《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从互联网中找来文字、图片资料, 甚至有些学生还找来“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的贝壳、各种各样的热带鱼, 有些学生还下载了课文教学课件。开放的时间与空间点燃了学生创造的激情, 为成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交流, 开放阅读的内容与形式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确立整体发展意识, 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 要摈弃教师预设好问题, 一问一答地牵着学生的鼻子按部就班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面对三年级的学生, 我总是以“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里没读懂?”“学了课文, 你还想说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交流、质疑和探究。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阅读中, 学生初读课文后, 纷纷畅所欲言, 交流了他们一读就懂或想一想就能理解的知识, 有用自己的话理解词句的, 有划中心句的, 更精彩的是学生交流了课前收集的资料, 有学生展开中国地图讲中国南海的地理位置, 有借助多媒体展示南海文字资料的, 有展示贝壳、热带鱼等图片的。如此学习, 学生的阅读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 而且阅读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把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融为了一体。
三、敢于质疑, 开放阅读的目标与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当我问到:“同学们看看还有哪里没读懂”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坚定地说:“老师, 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不好, 不完整”话音刚落, 教室里立刻争论不休, 此情此景出乎我的意料, 我示意再仔细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继续讨论, 我自己也加入其中。大约五分钟后, 我让认为课文拟题不恰当的学生发表看法, 有的学生从开头的总结段“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可爱”说起, 有的用中间每段的内容具体说明。随后我鼓励学生试着自己拟题, 有的拟为“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有的拟为“可爱的西沙群岛”, 有的拟为“祖国的南大门”等。接着我相机提问:“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拟题呢?”学生此时又回到课文中反复探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创造性思维高潮迭起, 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 还挖掘出隐性的教学目标, 真正达成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
四、反馈多元, 开放阅读的评价与激励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阅读过程中, 我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督促自己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当学生谈到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时, 学生的反馈形式出现了个体差异。为了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西沙群岛的赞美、喜爱之情, 学生有的想亲自去游览, 有的想把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画下来, 有的想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有的同学想摘抄或仿写自己喜欢的某一句、某一段。此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 这样就把读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反馈方式, 我都会送去赞赏,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的信心, 并形成自觉有效的学习行为, 激活语文课堂, 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放式阅读教学形式 篇7
一、关注特殊的文本语言
1.彰显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性, 是指语言所具有的能够把事物的特征、人物的性格、生活的场景以及抒情主体的心境等, 具体地、浮雕般地描摹出来的特殊性能。形象性的语言才能诉诸人的具体感受, 使人获得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的审美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上去感受人物的形象。
2.感受语言的模糊性
数学学科中的语言能诉诸人的理性思考, 而语文学科中的文本则是一种模糊语言。如《广玉兰》一文中的:“在绿油油的叶丛中, 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 说它纯白吧, 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 说它玉琢冰雕吧, 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 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似这种不但不精确, 反而十分模糊的语言比比皆是, 教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为审美的再创造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心理空间, 使学生在对“似白非白”、“似玉非玉”的再三咀嚼和玩味之中, 隐约地见到那花朵的洁净、高雅, 并在这种揣摩玩味之中再深刻地领悟到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3.欣赏语言的音乐性
文本中有的语言音调和谐, 节奏鲜明, 具有听觉上的美感。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奏等, 通过语言的高低长短, 轻重缓急的规律性来实现教学。例如李清照在《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中便运用了参差不齐的长短句、词语的反复、短促的节奏等手法, 不但表现了词的内容和意境, 也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
二、关注特殊的结构形式
文本的结构是指文学作品内部的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它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严谨有序、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文本内容的具体安排, 亦即组织材料的方式、方法, 也是通过结构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主要是裁剪和布局, 包括作品的开头结尾、重点句子及情节的变化等等。
1.关注开头结尾
有些课文往往在开头或者结尾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例如《夹竹桃》的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说来, 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结尾: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夹竹桃。我们只要让学生读熟课文, 他们很快便会发现:开头的一个自然段是课文的总领句;而结尾的一个自然段则是课文的中心句。
2.关注重点句子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大多有过渡句。教学中, 引导学生抓总起句、过渡句学习课文, 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
3.关注情节变化
在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中, 感知和体验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 开展仿说、仿写、表演等学习活动, 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关注特殊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是作者运用语言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所采用的各种表达方式。就微观的角度而言, 表现手法可以包括诸如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就中观的角度而言, 表现手法指的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内容;就宏观的角度而言, 表现手法则包括“对照”原则、“多样统一”原则和“陌生化”原则等内容。下面就三个角度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了解精确的说明方法
笔者在执教《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 引导学生品读了“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为了把金字塔的高体现出了, 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 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使得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 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 金字塔就这么高。这两种说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2.学习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比如《夹竹桃》一课中写幻想的自然段, 作者将叙述和想象结合起来, 把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引起作者幻想写得栩栩如生。教学中,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哪些地方在叙述, 哪些地方在想象、抒情, 叙述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情与事之所以结合这样紧密, 恰恰是因为作者“喜爱”的情感, 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 也会感兴趣的。
3.领悟“对照原则”的巧妙应用
庄子、老子、达芬奇等人, 都对美与丑有比较客观的论述, 也就有了作家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吴承恩在《三打白骨精》中通过村姑、老妇人、白发公公与慈善的唐僧、机智的孙悟空、好吃的猪八戒进行对比巧妙地展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圈画、仔细比较、朗读表达, 相信学生对美丑人物的形象理解得犹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