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源

2024-11-13

学校资源(精选12篇)

学校资源 篇1

教育发展, 核心是学校发展。什么是学校发展?是不是学校规模 (校舍、学生数) 扩大了就是学校发展, 或者学校董事会 (股份制学校、社会力量办学) 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家长、学生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教育质量提高了就是学校发展?等等。由此看来, 对“学校发展”的内涵有待我们重新审视。学校发展需要资源支撑, 尤其是在当前“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景下, 教育资源短缺, 学校发展必然要面对“看得见”资源的竞争和对“看不见”资源的开发的现实。

一、学校发展的资源基础

(一) 学校发展资源的竞争与获得

学校获得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社会交换, 只有满足具有资源的利益主体关系人的需要, 才可能获得学校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反之, 就会造成学校发展所需资源的匮乏。

(二) 经费资源与办学成本

当前, 大多数学校办学经费并不宽裕。在办学经费不足甚至严重不足的条件下, 仅有的经费怎么使用?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学校发展的“刀刃”何在?在于教育教学质量、在于校誉。学校经费资源使用、获取主要选择是校誉最大化, 是直接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成本的最大化, 是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当前, 学校办学有一种倾向, 认为校舍、硬件设施是学校的“脸”, 不惜血本包装。假如经费充足, 犹可说也;经费不足, 势必降低教育教学的直接成本 (如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业务进修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 造成学校发展的恶性循环:校誉越来越差, 资源越来越难以获得。

(三) 教师资源与教师需要

学校发展需要优秀教师, 但是优秀教师需要我的学校吗?这是校长应思考的问题之一。校长应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把学校当成公司管理行吗?学校和教师的聘与被聘是雇佣关系吗?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是显性劳动只占30%, 而隐性劳动占70%, 如果把教师当雇员看待, 他 (她) 就会以最小的劳动获得最大的报酬。因此, 教师是重要的学校资源, 但不是学校的雇员。如果把教师当作雇员, 就会导致教育教学的短期行为, 要办好学校是不可能的。

(四) 学生资源与学生需要

学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 这已成为共识。有教育专家指出:“高中办学七分靠生源三分靠教学, 初中办学七分靠教学三分靠生源。”学校总希望吸引优秀的学生, 这能使学校获得最大利益————扩大校誉;但是学生需要什么呢?学生需要优质教育, 学生需要升学, 更需要高质量的生活。

二、学校发展的资源竞争与开发

(一) 学校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理解政府需要, 满足政府需要是换得政府办学资源的前提条件。弱势学校往往面临发展怪圈:没有好的校誉, 得不到更多资源支持;得不到必需的资源支持, 学校无从发展。学校与政府沟通, 不能简单理解为与政府官员搞好关系, 理解为请客吃饭送礼等, 而应理解为努力做事, 使政府相信学校正在积极改进, 学校能够达到政府的期望。建立在做事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二) 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育

一方面, 学校要为社区服务, 使社区相信学校在不断改进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学校要使社区逐渐认识到, 学校也是社区的重要资源, 学校能为社区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 社区的人力资源、社区文化资源、社区设施资源都是可供学校利用的重要资源。我校在每个假期与社区联手搞“老少手拉手”工程, 既解决了家长们的孩子假期“无从管无处去”的后顾之忧, 家长放心;又推动了社区卫生、绿化、文明等公益事业建设, 社区欢迎;同时深化了学校“发展学生多元智能”课题研究。真可谓一举三得!

(三) 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长不仅是财源、物源, 更是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生的进步与提高是学校获得家长支持的先决条件。学校只有在做好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文章的基础上, 才能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使学校得到发展。记得一次我校要召开现场会, 当时没有音响设备, 都是家长自告奋勇承担解决。家长图什么?值得思考。就是那位捐了一套音响设备的家长, 是做了一回玩“噱头”的傻瓜吗?不!我以为, 并不是那些家长思想境界特别高, 也不是家长显阔、逞能, 而是家长认识到: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对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家长在孩子教育投入上的选择是一种价值选择, 而非成本选择。

(四) 教师资源战略

教师特别是名教师, 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开发利用教师资源, 学校首先要关注教师的期望, 有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教学成为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场所, 教学能为教师提供基本的职业满足。开发利用教师资源, 能吸引校外优秀教师当然好, 但就目前人事制度下, 多数学校没有人事自主权, 对学校来说, 留住拔尖教师、培养优秀教师、发展全体教师不失为明智之举。

(五) 学生资源战略

首先, 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变依靠时间投入提高质量为通过提高教学效能提高质量。教学效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同样的时间, 更大的收获。二是同样的收获, 更少的时间。其次, 学校要着力解决学生生活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冲突, 将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活动, 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途径有三种: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二是转变教学方式。三是转变师生关系。学校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源, 学校内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吸引优质生源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 科学的学校发展观是指学校能够持续获得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从政府、学生、家长、社区、教职工等五大学校利益关系人中获得教育资源。学校只有满足五大关系人的需要, 给予优质服务, 才能持续获得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

学校资源 篇2

一、资源库的建设阶段

1.收集素材、制作素材任教十余年来,我一直很注意收集各方面的电教课素材,并且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素材来自各个方面,如利用课本、地图册、画册、杂志、挂历、照片等扫描部分地图、景观图片;利用市面上出售的各种光盘或在互联网选择、下载部分有用的文字、图片、动画;利用VCD剪辑有用的视频素材„„我收集的素材只要视野所及,于我有用,必采无疑,做到尽可能地全面,并且不断补充新内容。一年多来,我通过扫描、下载、购买、制作等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素材几千幅,丰富的电教课素材是我上好电教课电教课的重要保证。

2.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收集、制作的第一手素材是杂乱无章的,为了充分利用,就要及时地整理加工,储存入“库”。首先,我把收集来的大量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某些地图要进行图形处理,突出重点;某些图片要进行修改、整饰;某些声音、视频需要重新剪接、编辑等等。然后,把加工后的素材根据章节分类,把与某一章节有关的各种素材内容编辑在一起,编辑时要注意素材的通用性,尽可能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在每一节里我又把各种素材归类为:文字资料、地图、景观图、动画、视频、声音等目录,建立一个实用的素材库。这样,就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用。

二、教学应用阶段

2014年3月,我把素材库的各种素材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根据自己构思的教学设计,从电教课素材库选择适用的电教课素材,有针对性地编辑实用的电教课CAI教学课件,并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课件在应用过程中,我随时根据各班级的具体特点,修改课件内容,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造层面丰富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学内容实现了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在宽松良好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学习。

2.运用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以往的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电教课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活灵活现的再现动态图,将学生引入意境,亲临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素材库里用二维、三维模拟的动画:地球公转、水循环、等高线、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的形成与爆发等等,是进行直观教学很好的电教课素材。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这些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和缺乏联系的。运用多媒体CAI,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计算机教学系统产生的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仅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加强因人而异、各有所得的实际操作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学习能力来设计运用不同教学课件。上课时可因班而异,控制教材内容显示的次数、时间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学生在复习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三、结论

学校建立资源库计划

策勒县第三中学

借力家长资源促进学校发展 篇3

一、请进校园,让家长义工

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近3000名学生的城区小学。过去,家长用汽车接送学生的现象很多。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和马路上的拥挤日趋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在放学时学校一直采取分年级分时段放学,但几个交警、保安和值班教师被数百上千接送家长的汪洋淹没。2010年5月,为给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学校特组织一支家长义工队伍,在校门口安排家长义工执勤,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为接送学生开车门、背书包,方便接送家长快速离开,使学校上下学时段校门口道路的秩序井然。学校还与家长义工委员会合作,共同制订了《宝小家长义工活动章程》和活动规章制度,在校内建义工护学站,看护晚走的学生;在学校附近马路建义工文明公交站,教育学生家长文明乘车。家长义工还参与检查学生食堂卫生,并参加学校外语节、阅读节和校运会;建立义工QQ群,创办《家长义工报》,注重家长义工文化建设。每学期结束时,学校召开优秀义工表彰大会。

家长义工的大爱之心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及时组织开展千名学生颂义工活动。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在宝小校门口,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活跃的身影,他头顶小红帽,臂戴红袖章,这位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瘦长的家长义工,就是我可敬可爱的爸爸。爸爸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可见,家长义工的行动不仅是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而且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走上讲台,让家长与教师同行

每个学生家长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职业背景、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等,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备了丰富性、亲切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家长学校”活动邀请家长走上讲台,改变了由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对教师也起到了鞭策作用。

为了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更好推进家长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我校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活动,学习科学育子理论和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基并轨发展。为家长授课的除了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外聘专家外,还请优秀家长上讲台,与家长们交流“科学育子”、“智慧教女”的成功经验。学校多次邀请家长走上“国旗下讲话”的讲台,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懂得感恩、注意节约等。定年级定时间开展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坐下听课,走上讲台上课,家长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全面观察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家长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活动,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让家长在自悟中发现自身教育子女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与学校配合。

请一年级学生家长参加人队仪式。让新队员入队后,第一时间找到家长,把心中的感受告诉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此时的家长鼓励孩子之声不断响起,闪光灯此起彼伏,家长们要为孩子在成长历程中留下这最珍贵的记忆。有些家长为学校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回到了自己那纯真的童年时代。

三、参与管理,让家长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学校和家庭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是一对合作者、同盟军,是利益的共同体。

把家长请进来,就是要通过平等的交流,让他们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家长文化氛围,出谋划策,共同规划学校的发展。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校一直坚持建立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并对家长委员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家长群体动态、家长的意愿和建议,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协助学校做好家长工作,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学期初,学校把工作计划、重大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委员,让他们提出建议,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学校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的QQ群,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处和校长室领导经常参与家长委员间的讨论,对一些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作出解说和指导,消除误解和猜测。在学校的指导下,家长委员会建起了家长网站,有了宣传家庭教育的阵地,三级家长委员会工作常态开展,更增强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责任心。有的家长委员帮助教师策划班级活动,为班级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支持,有的向班主任教师和学校领导反映家长意愿,有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出谋划策。家长和学校成了良性互动的合作者。

四、迈入社会,让家长为学生实践活动开道引路

寒假期间,二(4)班家长委员会组织班级部分学生在澹台湖公园开展了“献爱心迎新年”义卖活动,将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心爱的玩具、自己写的春联、阅读过的课外书、好吃的糖果等出售,筹得善款930.9元全部捐给吴中区红十字会。五(8)、二(7)、四(6)班的家长委员带领学生用压岁钱购买毛毯、牛奶、水果等物品,送到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看望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并为他们表演节目,给他们送上一份关怀和新春祝福。一(7)、二(5)班家长委员带领学生开展当环保卫士、做时代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灵岩山和寒山寺,将游人随手抛下的果皮、纸屑、包装袋等捡到垃圾袋内,向广大市民和游客传播低碳环保的理念。家长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家长是孩子迈入社会的引路人。

我校共有4个德育实践基地,每学年均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德育基地活动。通过学习消防知识、我是小交警、情系宝带、红领巾模拟法庭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学校、热爱家乡、遵纪守法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育基地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得益于家长资源。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是学校教育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是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学校聘请这些家长为德育基地活动校外辅导员,依靠这些辅导员的鼎力相助,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可估量。在家长学校、家长义工、家长委员和优秀家长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体验中,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校对教师的态度、情感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一系列的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互动,使学校、家庭、社区,教师、学生、家长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了一个实至名归的教育共同体。

家长,学校不可忽视的有效资源 篇4

一、学校工作得失的评价者

学期即将结束,某校阶梯教室里来自社会各界的家长代表二百多人,正在参加一个特殊的“参政议政会”。首先由校长发言,校长详细地回顾了学校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了一学期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家长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评议。校长话音刚落,一位家长站了起来说:“我觉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可佳,但总感到作业量偏大,我女儿每晚都要做到很晚才睡觉,学校能不能适当控制讲义数量,让教师精心选择题目,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一位家长起来发言了:“我们家长都是‘三班倒’,有时晚上孩子一个人在家很不安全,学校能否开设住宿班,让需要住宿的学生住宿。”“我想问问学校能不能多开办一些兴趣小组,我儿子喜欢围棋,但学校却没有这门兴趣活动课程,我们不得不把儿子送到周边乡镇的文化宫去学习,很不方便”……家长你言我语,讨论热烈。

为了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趋合理规范,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某校近年来推出了“家长评议会”。每学期结束前由家长联合会牵头招集学生家长来校对学校一学期的工作进行评议,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学校根据家长反映的问题和情况,客观地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家长的评议有利于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并认真审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有利于学校领导自加压力,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学校领导更多地了解家长的实际需求,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要。正是由于家长的“参政议政”,“讲义印刷单”出笼,既节省了学校有限的资源,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正是由于家长的“参政议政”,各个年级的住宿班开办了,既照顾了有实际困难的家庭,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学生思想教育的协助者

星期六是某校的家长接待日,当天,只要家长有时间就可以随时来学校向各位任课教师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沟通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家长接待日,各位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另一方面家长一旦发现子女有什么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告诉教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指导和帮助,家校双方群策群力,共同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责无旁贷,离开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学校教育就会失去合力,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双休日的实施,在一个星期中,学生有两天时间在家里度过,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失去家长的协助教育,难免会出现5+2=0的情况。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这一有效资源,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小华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近来连续三天没有到校学习,班主任非常着急,白天打电话一直没有人接,总算晚上打通了,是小华接的电话,说是身体不好白天去医院看病了。班主任非常关心他,让他好好休息,并一再劝说如果身体实在不好,可以请几天假。后来的日子里,小华陆续地请了几天假,班主任以为他身体还没有康复,也不当一回事。一个星期六家长来访,在了解中得知小华并没有生病。班主任感到非常蹊跷,经过一再询问才得知小华近来迷上了游戏,每天他早早起床,径直去了游戏厅。试想,如果家长不来访,班主任还一直蒙在鼓里,小华也会越陷越深,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在家长的配合教育下,班主任才及时发现了问题,家校双方循循善诱,避免了管理上的漏洞。

三、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某教室里,一位教师正在向学生介绍喷水织机的构造原理和织造技术,边讲边出示挂图,有板有眼。学生都好奇地听着,时而向教师提问,时而相互讨论,师生关系融洽。要知道,他并不是学校的专任教师,而是一位普通的家长,某喷水织布厂的一位车间主任。该镇是纺织大镇,养蚕和纺织是其支柱产业。学校充分利用该地的特色开设了“丝绸织造技术”课程,由学校教师和几位有纺织经验的家长共同开发了该课程,并由一定文化知识而且懂得纺织技术的家长充当该课程的教师。像他这样的教师在学校有好几位,分担着学校相关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部分家长的特长,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了《金工》、《木工》、《建筑》、《花木栽培》、《大盘蔬菜栽培技术》、《丝绸织造技术》等校本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

倡议书:节约学校资源 篇5

同学们: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和政府从我国国情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应有的社会责任。

随着夏季来临,高温天气频繁,在我们的校园中,水、电、粮食、等的浪费现象也时有发生;追求享受、过度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更应该养成节约的习惯、勤俭的品质,更应该承担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责任。为此,我们向全体师生提出“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口号,并提出以下倡议:

一、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确立“节约为荣、浪费为耻”观念,养成“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校园氛围,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牢固树立节约为荣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的好习惯,合理使用饮用水,减少纸张消耗,关掉待机电脑,拧紧水龙头,杜绝长明灯,合理使用空调,节省使用学习、生活物品,养成文明朴实的餐饮习惯、服饰习惯和文化娱乐习惯。

三、落实行动、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1、节约用水,珍惜资源,不用“长流水”,关紧水龙头。提倡循环使用自来水,自觉做到爱水、惜水、节水,严格做到人走断流,严防跑冒滴漏;洗涮拖把不过量用水,减少浪费。

2、节约用电。尽量多采用自然光;人走灯灭,离室关电,避免“白昼灯”、“长明灯”;使用完空调、计算机、电灯、风扇、多媒体一体机等设备后,及时断电,减少待机损耗。

4、节约用钱,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费,学会精打细算,充分利用学习用品,养成善于理财的好习惯。

5、节约粮食,合理饮食。在食堂用餐时要适量,坚持吃多少盛多少,绝不浪费一粒粮食。

6、爱惜资源,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对废旧纸张、矿泉水瓶、易拉罐等要在班级中设立回收箱进行回收。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同心协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我们校园里蔚然成风,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办节约型学校,创节约型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的 篇6

一、充足的资源实体是提高利用率的前提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实体作保障,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只能是空谈。然而,经济条件限制是很多学校无法具备足够资源的主要原因,实在是“无米难炊”。那么,学校如何获取资源实体呢?

1.争取政府的支持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让政府部门了解学校发展的需求。让政府部门了解丰富学校资源实体对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让政府部门明白学校由于能力有限,特别是学校经济不允许,无法进一步完善学校资源实体,请上级部门出面解决。

其次,要有向政府部门“索取”的本钱。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做出与本身具备的办学条件相应的成绩,要用事实证明学校在不断地进步,否则要获取更大支持就难有着落。

2.借助社会力量

就社会趋势来说,关注教育的社会团体很多。学校要充实资源实体,就要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借助社会力量办强教育。除了校长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多与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部门沟通,让其引荐某些社会团体到学校开展助学活动,如争取某些社会团体捐赠图书、设施设备等。

3.动员师生捐赠

目前,学校都把硬件配备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把精力花在大的硬件上。如图书设备购置好了,但图书资源要么大量欠缺,要么过于陈旧,没有大的使用价值。学校要及时地补充图书资源,笔者认为,可以动员师生参与图书捐赠活动,进一步充实学校的图书资源。

二、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利用率的核心

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就意味着学校资源必须向教师、学生开放。学校要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

1.解放思想,大胆开放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是为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服务的,若将其收藏起来,再好的资源也是垃圾。同时,把学校资源尘封起来也并非明智之举。如把学校图书资源尘封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会慢慢老化,同样会出现残旧甚至虫蛀等;倘若过分担心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或造成器材的损坏而不予开放体育器材资源,不但背离教育理念,而且使学生不能劳逸结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实,这些问题的担忧主要是由于思想的封闭,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地开放学校资源,让学校资源发挥作用,为学生成才服务。

2.完善制度,保护好学校资源

如何做到既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延长”学校资源的“寿命”呢?

首先,完善使用制度。要保护好学校资源,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做好以下三点工作:一是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资源使用制度的规划。二是将使用制度悬挂在显眼的地方。三是要求各班教师加强制度宣传。

其次,安排专人负责。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主要职责是落实好资源的收发及维护等管理工作;采用班级承包制度,让各班学生协助管理员开展工作。把学校资源的管理权适度向学生开放,按时间段等规划好各班承包的资源类型和时间及任务要求。如五(4)班负责协助学校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做到借有登记,查有记录,发现破损及时修补。

第三,实行定期检查。一是学校行政领导检查学校资源的管理是否到位。二是检查各班教师对学生使用学校资源的情况是否熟悉。三是检查各班对学校资源是否懂得爱护。

3.真抓实干,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合理安排课程。目前,很多校长最关心的就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其他事情很少或根本不过问。特别是在小学,校长都只盯住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致使很多学科没有充裕的时间开展教学。同样,学校的很多资源也无法得到利用。所以,学校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合理规划好课程设置,才能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图书室;开设活动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实际操作。

二是合理布置作业。鉴于教学压力,学生总在“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上课听讲,做习题,下课十分钟里除了上厕所外,还在埋头做习题,根本舍不得挪动半步,更别说亲近一下操场上的体育器材了。所以,要强调合理布置作业,把“十分钟”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与利用 篇7

一、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 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开放思维, 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挖掘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用。

对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标志杆、栏架、胶圈、接力棒、体操垫、呼啦圈等器材开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下面重点根据教师的自制器材进行详细介绍:

1、多功能球 (大布球)

器材设计:把准备好的绒布条用针线缝合成一个球状, 并留一个塞口, 然后将准备好的蓬松棉花 (一两半左右) 塞进球中, 不要压得特别紧, 里面要疏松, 再将塞口用针线缝合, 即成为多功能球。

用途:可以做排球、足球、篮球、手球、毽球等用。

价值:自制多功能球是新开发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锻炼价值, 在发展灵敏性、协调性、时空判断力等素质的同时, 还可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以及团队精神和竞争愈识。这种多功能球的质地比较柔软, 易消除学生内心的畏惧感, 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排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动作。

2、跳绳

器材设计:跳绳使用的绳子主要有棉绳、尼龙绳及其他合成材料制成的绳子。绳子两端有手柄也可以没有手柄。手柄一般是用圆木或塑料或小铁环制成。

用途: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绳球、绳投掷、跑蛇形、踩龙尾等。

价值:以各种跳跃动作为主的跳绳运动对于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特别对发展腿部力量, 提高体能, 发展弹跳力和提高协调性, 灵敏性, 速度素质, 促进心肺功能, 发展耐力素质等, 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 在双人和多人协同练习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生活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挖掘体育设施资源, 制作简单器材

好的器材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 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除了现有的体育器械, 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 制作简易器材, 改善教学条件。

例如:用废旧的可乐瓶、轮胎、塑管、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 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 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 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 用木块制作起跑器, 用树桩制作“山羊”, 用废旧的报纸、透明胶可以制成多功能球, 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 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例如:“打盒子”这项民间体育活动是孩提时代的我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 它的玩法简单, 参与的少年儿童每人手持长约一米的木棍, 大家共同争打铁盒子, 这种游戏的重点不是盒子, 而是在于运用技巧与智慧将盒子打出又不失去所控制的坑穴为胜。我们充分利用废旧的木棒制作了类似于曲棍球棍的木棒, 利用废旧的铁罐头盒开展了打盒子特色活动, 并把它引人课堂教学中, 丰富了教学内容, 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三、改造场地器材, 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

在我国, 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学校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 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因而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 (特别是有条件的小学) 可以将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 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 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利用体育馆外700平方米的小操场, 墙上安装6个高矮不等的篮球筐, 两边放两小篮球架, 中间设两个排球场, 网为1.7米, 它还可以做羽毛球和毽球两场地使用, 同时还可以做多功能活动区, 如轮滑和踢五人制足球活动场。

四、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1、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 应当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还要满足课外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

既要方便组织, 又要方便教学活动, 既要确保安全, 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动区。针对于社会上兴起健身器材, 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对笔者学校的运动地进行重新布置。在校食堂南部1500平方米的空地, 经过研究设计成了小学体育活动快乐园。里面设计了综合训练器, 如:秋千、翘板、压腿杠、摸高器、铁索桥等14体育设施, 这样不但使学生有了活动场地, 丰富了体育教学, 也锻炼了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同时也使周边群众有了健身的场所。布置学校场地器材时, 应注以下两点问题:l) 因地制宜, 根据实际情况, 设置适宜的场地和器材。

2、设置综合性运动场区。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篇8

一、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做到“三个加强”

(一) 加强宣传

增强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级各类会议宣传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在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从而使广大一线教师建立起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并知道一些实施方法。

(二) 加强督查

加大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力度。只有增强校长的课程资源意识, 才能谈得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

(三) 加强考核

提高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水平。通过常规管理, 定期开展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活动,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过程、有记录、有反思。不定期检查教案, 要求语文教师教案内容要反应一定比例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

二、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三个全面”

(一) 全面关注教材体系, 体会编者意图

如使用人教版的教材时, 教师要有整体把握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后思考题、文中小泡泡,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二) 全面研究教材目录, 把握教材内容

在学期初安排好教学时间, 激发学习兴趣, 初看每个课题, 推想大致内容。在讲新课时通过目录找页码, 节约时间。晨读时从某课读至某课, 自觉运用目录。单元复习时读指定课文, 看谁读得快。在期末复习时看目录回忆课文内容, 想写法及好处。看目录说喜欢的单元或课文, 谈喜欢的理由。还可以进行课题趣连。

(三) 全面利用教材封面插图, 培养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阅读训练、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走好“五大途径”

(一) 全面开发校内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环境布置同样是课程资源。一块块标语牌是语言的精华所在, 一处处名人名言极具教育意义, 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 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每一位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就是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好有限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如, 篮球, 既可以用于体育课教学, 又可以作为数学课上认识球体的教具。

(二)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区域不同, 特点各异, 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自然资源, 才能被学生所熟悉, 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如, 春天万物复苏,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花、草、农作物等大自然的变化, 训练学生观察、说话、写作的能力。如, 在教学《麦穗》一文“咀嚼‘茅茅针’”时, 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去山上找茅茅针来嚼着体会, 课中就能产生共鸣, 课后可以试写自己的感受。

(三) 有效借助其它人文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的经济, 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山歌“调同词异”的特点给山歌填词, 如, 秀山县就可以把《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当地民歌以及秀山花灯引入到学习中,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表达思念之情的课文时, 可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的现状, 通过书信、电话等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 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 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 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

(四) 积极组织各项语文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校园生活开展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拟写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等,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习惯;组织学生对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爬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全程宣传报道,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学习专栏等活动。

(五) 认真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 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作用于学习,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 也有干农活, 钓鱼、逮鸟、采蘑菇等的体验和收获,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 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 《挑山工》一文中讲到“登山的时候,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 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 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 挑过担, 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 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 还可以省些力气”, 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乡土课程资源贴近农村师生的生活, 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 对实现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秀山县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巧用学校资源上好体育课 篇9

一、场地资源

1. 学校广场。

学校广场是师生平时集合聚会的场所,由于场地平坦、视野开阔,已经被很多体育教师所利用,弥补教学场地的不足。笔者学校在塑胶场地完工前也在广场上了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安排在广场上进行教学,由于广场大多是由地板砖或者水泥板铺设而成,地面比较硬,阴雨天比较湿滑。所以在学校广场上不宜安排快速跑、跳跃等运动剧烈的项目。可以将队列队形、广播操、武术等项目安排在广场上进行教学。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不可在场地上追逐打闹。广场上的体育教学要避开雨雪天。

2. 学校食堂。

学校食堂被我们称为“简易体育馆”,它空间较大,除了吃饭时间外,大多闲置在一边,十分可惜。我们在食堂的地板上画上排球、羽毛球的场地线,平时可以在里面进行球类的教学,利用四周的墙壁作为排球墙进行练习。在雨雪天时,可以将一些运动强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食堂里面进行教学。

3. 池塘、喷泉。

我们可以利用池塘和喷泉的圆形或其他几何形进行弯道跑、接力跑等练习,利用池塘、喷泉边的栏杆、水泥台,进行柔韧性练习和原地蹬台阶练习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里的水泥路基代替平衡木,让学生在上面作平衡走、跑练习等。

二、器材资源

1. 水泥砖块。

我们可以在学校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它除了可供师生进行乒乓球教学和活动使用外,在体育教学中还有其他的妙用。这些妙用不仅可以缓解体育教学与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短缺的矛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如:进行上肢力量练习、上下肢柔韧练习、支撑跳跃、跨栏跑的辅助练习,以及进行“信任背摔”等拓展练习。

2. 饮料瓶。

在学校随处可见的饮料瓶,大多被作为废品处理。我们让学生将回收来的饮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其用途很广,既可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力量素质练习;又可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还可以进行“保龄球”活动、用作传接物进行接力跑的练习。这样既解决了器材短缺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废物利用、爱护环境的习惯。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木锯末填沙坑,用面袋装入废旧的米制作体操垫,用树桩拴绳子制作拉重物跑,空油桶装水制作壶铃,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废旧布、米或沙子缝制沙包。

浅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10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事,人力资源

1 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越来越被人们熟悉, 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人力资源具体干什么工作, 甚至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意义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其实二者的范围、功能、目标都有所不同。人事管理比较传统、保守、被动,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 具有策略性、前瞻性;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业务, 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策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环境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的职责是为企业发掘优秀员工, 不仅要发现人才, 更重要的是培养、激励人才, 使每个人才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 同时, 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塑造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 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 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盒协调,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尽其才, 事得其人, 人事相宜, 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 能够有效地运用人员的能力与技术专才, 激发组织成员潜能, 使工作士气高昂, 满足自我实现感与增加成员的工作成就感, 并能协助企业负责人作出正确决策, 协助达成组织目标。学校应将对的人在对的时间, 安排在对的位置做对的事则能充分地拥有人力资源。总言之, 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增加学校的竞争力, 适切的人力资源活动能促使学校变革;有效规划、发展与运用人力资源能影响学校经营的成败, 策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学校组织创新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还能够增加学校领导者作出决策的正确性。

3 怎样做好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

3.1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依据学校组织的特性、组织结构和外在环境的差异, 有不同的内涵,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看法进行了整理归纳, 虽然他们对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看法不一却也大同小异, 其中大多数以人力选用、人力维持、人力发展及绩效评估作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涵。

3.2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引发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项目、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突发性短缺, 在短期内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力度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了以下几点现状。

(1) 目前多数学校还局限于传统的日常事务性的人事管理, 仍然把人看成是一种“技术要素”, 仅仅把人置于“严格监督与控制之下”, 从而忽视了人是一种“具有内在的建设性潜力”的因素。一些学校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无法有效地指引和聚焦员工的行动, 不能很好牵引培养与开发员工的素质, 因此, 很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 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影响着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许多学校目前还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各类人员比例失调的情况, 教学人员比例过小而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专业教师分布不均衡;教学型教师多而科研型教师不足等。很多学校教师队伍的内部结构不是很合理, 很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都并非其所擅长的学科, 从而违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位匹配”原理。

(3) 人力资源考评激励力度不够。目前学校的人力资源考评体系和组织程序缺乏科学性, 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 优秀指标按比例分配, 轮流做庄评优秀, 在很大程度上考评结果是领导说了算, 不能反映真正的指标考评。考评结果未直接与奖惩挂钩, 长此下去考评不仅会失去检查、监督的基本作用, 更谈不上通过考评, 使考评对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完善自我, 将组织目标与个人奋斗目标更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促使院校教职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3.3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对策

针对前面总结的高职院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就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机构都应树立和增强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进修学习等方面要向教师倾斜, 为教师特别是教授或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把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其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从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2) 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扬其长, 避其短, 做到人尽其用, 学校应该尽量提供给教师职工发展条件和机会, 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工作岗位让教师觉得自己有未来, 能有作为, 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因而, 学校人力资源, 既要“引进”, 更要“用活用好”。

(3) 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 需要正确地实施激励方式。首先应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赏, 如果采用“大锅饭”, 人人都份, 就会伤害努力者的上进心, 助长落后者的懒惰情绪;其次重奖重罚。正确采用升降激励和正负激励, 因为奖对一人, 就会鼓舞一片, 罚对一人, 就会教育一片;反之, 如果奖错一人, 就会冷落一片, 罚错一片, 就会寒心一片, 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 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原哈弗大学校长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质量。”可见,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合理显得尤其重要。当然, 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研究, 从各个层次将改革进一步深化, 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谢乾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理论推进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学[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6) .

[2]王菲.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3]朱子君, 朱如君.现代学校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J], 2006 (12) .

[4]蔡琼, 黄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的动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1 (6) .

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地方资源 篇11

学校总是立足于地方、在特定的“土壤”上“生长”的,其地方经验、地方知识和地方文化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校的文化特质,所以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运转。以开放积极的眼光观之,这些地方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诸种因素是学校文化生长发育的宝贵资源,所处特定的社区、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因而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生态”。

怎样从地方文化资源中寻找学校文化的“基因”?如果将学校文化置于地方时空里来解读,我们将得到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解。地方文化“基因”的找寻可以有多种维度:其一是内陆和沿海,内陆文化稳重、内敛、坚韧、勤奋而保守,具有封闭传承的“濡化”特征;沿海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冒险进取,尤其具有吸纳异质文化的“涵化”特征。其二是城市和乡村,随着都市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化越来越成为优势文化,乡村文化则处于被挤压、被边缘化的颓势。维度之三是“梯度”,即西部、中部和东部。由于三个梯度的南北跨度大,从经济角度还可以大体区分出总体上的发达、发展中、欠发达,从文化特质上却难以“一言以蔽之”。倒是可以从“流域”的角度,大体区分出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而在每个流域中细分出类型,并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文化“基因”。以长江为例,其干流文化构成“青藏——巴蜀——荆楚——吴越”四段,以最有“大江”特质的后三段为例,勇敢、强悍和阳刚的巴蜀文化,自强、融合与大气的荆楚文化,崇德、明理、创新的吴越文化,共同构成了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超越无限的长江文化精神。

怎样以地方文化资源来滋养学校文化?其基本范式可大致归纳为:(1)事件开掘式。即对学校所在地发生的重大人文、历史和地理事件加以提炼和转换,成为统率全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过度诠释。(2)项目拓展式。是学校对自身已有或将有的特色项目、优势领域,如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等进行拓展提升,淬炼其文化精华。这一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以偏概全。(3)校名联想式。从学校名称中已经含有,或者通过联想、谐音等引申出的文化理念进行挖掘,由于不少学校是以当地的村镇或街道名命名的,这样做就等于在学校与地方之间“搭”上了文化血脉。这种范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牵强附会。此外,还可以整合上述三种路径来对学校文化进行综合凝练式的解读。

聚焦课程教学改革、渗透文化核心理念是否可行?文化理念渗透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种,即校训重述策略、校本开发策略和氛围扩散策略。校训重述策略是指在不同发展时期重新解读校训,既能传承和更新理念,又能在重述中凝聚人心。校本开发策略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过程,变成文化核心价值即“魂魄”贯注于课程目标、内容及策略,进而渗透于师生交往、主体成长的过程。氛围扩散策略重视三种氛围的形成,一是环境氛围,即以一种润物无声、教化无言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扩散文化理念。二是组织氛围,以“课程校本化行动”、“听说评课”研讨等多维度、多层面、多群体、多样态的组织活动为基础性互动平台,形成对学校变革、课程改革及课堂重建的支持性组织氛围。三是活动氛围,仪式庆典、传统及新创节日、“校本研修”、“听说评课”、“管理变革研究”等多种活动,在形成牵头组织及参与组织的组织氛围的同时,自身也在“酿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真实体验和感悟到的活动氛围。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核心价值的确立,而且能使文化理念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而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持久动力。

学校变革的文化持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相信我们能以兼济天下儿童的情怀以及锲而不舍的坚韧执着,将地方文化内化为学校的人文底蕴,经由我们脚踏实地的行动,将这种底蕴外显为一种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独特人文气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学校资源 篇12

一、立足课本优势,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较难落到实处,新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1]小学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现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性渗透形式,即教材内容有比较明显的德育因素。对这类教材,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在教学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如何以教材内在的情和理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小学语文课文《将心比心》、《尊严》等教育的是讲诚信、尊重别人,《燕子专列》、《我爱绿叶》等教育的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二是隐性渗透形式,即教材中德育因素不明显,需要教师潜心发掘。对这类教材,我们着重解决如何捕捉渗点,进行自然渗透。如:品德与社会课领悟的是文明与进步,语文阅读课的诵读感受的是文化与传承,数学课接受的是智慧与创新,科学课传授的是科学与严谨,体育课中长跑训练的是意志毅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让德育融入自然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引导,创造文明健康的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便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2]因此,校园的每块墙壁,每株花草树木,是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成效的教育资源。我们用催人奋进的校训,启迪心田的宣传走廊,精美的宣传画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是在不经意间潜移化默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如:学校开展的“廉政文化进校园”、“百场电影进校园”、“禁毒图片进校园展”等;少先队大队部倡议的“母亲节”为妈妈做贺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将评比优秀的贺卡集中展示在校园宣传橱窗;班级组织的手抄报、书画、征文比赛或对一首歌、一篇小说的感言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慧才华、情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和陶冶作用。

三、营造浓厚气氛,创设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

德育的本质在于实践性,建构以渗透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为主的新德育实践活动模式具有现实的重要性。[3]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好的活动对学生的巨大作用。升旗仪式是养成少年儿童爱国心理的重要方式。出旗、退旗、唱国歌等每个环节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直觉情绪;把国旗、国徽、国歌、名胜古迹、历史伟人、国内外重大事件、校园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等作为系列化、规范化的国旗下讲话,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伟大祖国的过去和现在,展望美好的未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读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古今荣辱观》等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斗志豪情。同样,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教师适当引导,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活动,学会一个特长,掌握一项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实践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把握鲜明主题,创新富有实效的班队活动载体

德育工作需“大题小做”,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度规范的要求具体化,分解为可操作的言行准则和活动步骤。[4]这是因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除了一些大型活动外,更多是日常的主题班会,班队活动是向学生进行专题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学校以“我爱家园、绿我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阶段中,全校各班共开主题班队会,各年级学生层次不同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危机感,更是激发了全校上下自觉环保的责任心。

当然,日常的主题班会中班主任若能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校现有的校园网和广播、闭路电视系统功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手段,集图文、音乐、视频于一体,能够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形象性和实效性。

五、构建展示平台,实践学生自我教育的优良品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使他的良心警惕地为他的行动站岗放哨,就必须使他有一颗精细的心灵。我们是从起码的道德修养开始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的。”[5]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管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同时既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如:校少先队组织的“校园之声广播站”,让他们到校园中去发现、采访同学们点点滴滴的好事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针对农村学校有住宿的学生,学校组织的叠被子、美化寝室、摆设样板先进个人等评比,也需要和谐、历练、创新,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教育,在参与管理中增长才干,他们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意见和建议,表现出他们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创设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大德育”教育合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切入家庭和社会,使三者成为一体。为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日开放课”,让家长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在校生活;或每学期举行一次家教经验交流会,通过富有实效的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区别于正常儿童的特殊群体,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5]因此,农村学校要非常重视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如:学校会同乡(镇)关工委共同开展“亲情”教育活动,摸底调查失爱、失范等“四失”少年儿童,与“五老”建立帮教、帮扶结对工作,充分发挥“留守儿童辅导中心”作用,每周末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少先队组织与当地创建“幸福”乡村、开展“春泥”行动相结合,以“孝”为先,开展“好儿女”、“传统美德示范生”等评选活动,实施尊老、敬老的家庭美德建设。

德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一根主线。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全体教师应重视学生行为的规范,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陶冶学生良好的品行。只要我们注意学校工作的各个细节,尽最大努力,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各项教育因素,从我做起,学生优良的品行一定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成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孟桂英.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浅论[J].教育探索,2000(12):49.

[3]杨洁.德育的缺失与实践体验性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J].民办教育研究,2009(5):11.

[4]郑朝霞.德育工作的“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J].班主任之友,2007(5):12-13.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下一篇:现场智能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