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训练

2024-09-28

笔译训练(精选7篇)

笔译训练 篇1

一、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是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 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 (Gentzler, 1993:7) 。同时, 翻译工作坊可以让翻译学习者身处于模拟实际的翻译环境中, 体验高强度翻译训练平台, 在讨论、合作的翻译实践中学习翻译实践技巧, 为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打下基础。王燕提出翻译工作坊的理论基础是合作建构主义, 强调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再通过协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翻译能力构建。因而, 开展协作学习是翻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作坊教学法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 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而具有以下优点:1、老师能获得学生翻译活动的信息反馈, 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对策。2、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锻炼。3、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教学相长。4、翻译活动中为共同任务协同工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工作坊的开展流程可分为五步:1、老师对学生下达翻译任务, 老师扮演客户, 学生扮演译员。2、学生按要求组队成立翻译工作坊。3、老师进行译前讲解, 学生完成译前计划。4、任务实施,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项目, 包括译后审阅。5、项目提交及展示。

二、翻译工作坊的协同效应

1、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 (Synergy Effects) , 指使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 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 表达为“1+1>2”或“2+2=5”。协同效应的运用是学生对语言学习认知的转化生成, 是合作环境中参与者的相互影响及协调配合, 主要有强势协同和弱势协同。围绕翻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尽量发挥强势协同功效, 是优化教学策略与翻译训练的发展需要。

2、关于翻译工作坊的协同效应分析

(1) 目标统一性:翻译工作坊是以成功完成翻译任务为统一的目标, 而目标具有激励、引导的作用。当翻译任务的参与者, 也就是多个翻译学习者拥有统一的团队目标时, 就会互相监督、鞭策。同时, 团队内部也会形成良好的翻译工作氛围, 促进整体翻译水平的提升, 进而带动个体进行翻译训练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能力的快速提高。

(2) 经验分享性:翻译工作坊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信息传递的共享性平台。例如, 学习者可以通过讨论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统一的翻译, 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利用参与者不同的知识背景, 通过讨论对译文有更加完整的理解。利用互联网社区、机器翻译软件分享翻译经验, 促进内隐学习, 即在团队合作环境中, 使个体认知和共享性知识产生强势协同。

(3) 分工高效性:在翻译工作坊中, 不同的参与者基于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已有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的翻译能力, 扮演具体的角色, 如译前、译中、译后。完成不同的分工。翻译工作坊针对每个参与者的优势, 进行合理分工, 可以产生横向的协同效应, 即缩短翻译任务完成时间, 提高翻译效率与翻译质量。

(4) 情感交融性:单个翻译学习者进行的只是单纯的翻译技能练习, 是一种经验的简单累加。但是在翻译工作坊中, 在频繁的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与互相影响下, 工作坊中的个体会对这一整体产生归属感, 并且在参与者之间也会产生合作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心态, 这种心理上的情感交融性, 对于翻译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翻译工作坊在笔译训练中的应用及建议

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了初步的成果, 但是, 对于翻译专业学生或是其他的翻译学习者来说, 要提高翻译能力尤其是笔译能力, 关键在于进行自主性的笔译训练。要强化笔译训练的强度, 实现笔译训练的效果, 翻译工作坊模式是一种值得参考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合作训练模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 分析翻译工作坊在笔译训练中的运用。

例1:Unlike some other towns of the same name, the name of the town is pronounced without the h (“AM-erst”) , giving rise to the local saying, “only the'h'is silent”, in reference both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o the town's politically active populace.该段节选自维基百科上有关美国阿默斯特镇的一段介绍性文字, “only the'h'is silent”结合上下文语境此句应翻译“唯有h字母不发音”。但是有同学提出参照原文理解这个译文不够准确。虽然网络上没有可参照的信息, 但是通过工作坊中的交流探讨和信息共享, 大家找到了更有效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例如翻译作坊中的成员提出通过该镇政府网页咨询native speakers, 来获得更权威的信息。在翻译工作坊中, 组内成员分享传播创新性的翻译方法与实用的翻译技巧, 提升了笔译质量和水平。

例2:“有些人本领高却没有实干精神, 才能大却没有忠义之心, 这种人极难驾驭, 感情约束基本无效。”本句节选自《中等人才最好用》, 该议论文探讨了企业选用中等人才的原因。如果单纯看字面意思, “极难驾驭”可能被译为hard to control, 而“感情约束”则被译为emotional restriction。但是在翻译作坊的模式下,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 对原文有了更完整和准确的理解。在企业中雇主对雇员“难以驾驭”实则为难以管理, 因此改译为hard to manage, 而“感情约束”实际意指雇主和员工关系好, 可译为good relationship。工作坊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促进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从而有效的完成汉翻英的翻译任务。

区别于“翻译作坊式教学”, 自主练习式的笔译训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 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 因此针对笔译训练中采用翻译工作坊有以下建议:1、参考教学教材, 选用理想的文本材料, 根据翻译工作坊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翻译水平选择适当类型和难度的文本。2、制定明确翻译任务目标与翻译计划, 促进小组高效运作, 达到训练目的。3、合理分工, 加强对译文质量的控制, 采取翻译工作坊之间的互动式监督与评测, 扩大笔译训练中的合作自助。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 1993.

[2]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院, 2005 (01) .

[3]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微探[J].中国翻译, 2010 (04) .

[4]王燕.关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12 (04) .

[5]姜燕燕.协同效应理念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2 (11) .

笔译训练 篇2

口译与笔译的发展背景是不同的,笔译是在口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笔译发展比较迅速;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口译标准相继出现,丰富了口译标准,口译与笔译的特点与步骤不同,口译因为是现场工作,压力较大,而笔译相对而言要求的准确性较高。所以,口译与笔译对译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

翻译有笔译和口译之分。在英语中,从事笔译的人被成为translator,而从事口译的人则被称作interpreter。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解释和再现原话的意思内容。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则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手段,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交谈双方感觉不到语言障碍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口译就其工作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即席翻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大类。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后,由译员在现场立即译给听众的口译方式就叫做即席翻译,也称交替传译或连续翻译。讲话的时间可以从几秒(几十个字)到几分钟(几百乃至几千个字)不等。讲话与翻译交替进行。这种翻译方式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是正式会见、北鼎教育

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公务交涉、大会发言、学术交流、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宴会祝酒、开幕式、闭幕式、法庭辩论、情况介绍会等正规场合,译员往往要借助笔记进行口译;二是接待、礼宾迎送、陪同、参观、游览、宴会、购物、娱乐、生活安排等日常会话中,译员通常凭记忆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则是讲话人一面讲,译员一面译的口译方式。同声传译主要用于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会议传译,即译员利用大会会场的电化设备,在传译箱里通过耳机收听讲话人的讲话,马上又通过话筒译给听众,几乎与讲话人同步,最多比讲话人慢几秒钟:二是视译(sight interpretation),即译员一面看原文讲稿或书面材料(如讲话稿),一面译出材料的内容。一般要求译员不停地看,不停地译,而不是看完一句译一句;三是耳语传译(whispering),即译员把会议上听到的话,立即小声地译给身边的一两个人听。讲话人不停地讲。耳语翻译一般对原讲话有较大的压缩与概括。这种传译也称“咬耳朵”翻译。

就工作性质而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等。它们各有特点,在此不再叙述。

口译是一项艰苦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译员决不是头脑简单的“传声筒”。口译由原语到目标语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动

北鼎教育

过程。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不体现在表层结构,而是体现在于深层含义。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听与理解→记忆→表达”的极短暂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

鉴于口译的任务是传达原话的思想内容,口译时应主要采用意译。其实,直译与意译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关键是看在具体情况下用哪种译法更能准确地体现原话的思想内容。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直译并不是死译、硬译;意译也不是乱译、胡译。如果是政治会谈,或者外交措辞,则应重直译,因为外交措辞需要精确。如果是商贸会谈,则不妨多用意译。其实,译员从来就不可能完全直译或完全意译,而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交替使用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翻译手段。

口译与笔译是两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工作。由于两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标准不尽相同。笔译通过“读”理解原文,获取信息。笔译人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斟酌,可以查阅词典和各种工具书,该可以请教他人。因此,笔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口译通过“听”理解原话,获取信息。译员要在听完讲话人的话后要立即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一边听一边表达,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索推敲,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查阅词典或工具书,或者请教别人。译员的单位时间劳动强度大大超过了笔译。因此,对口译的质量不能太苛求,一般更多地要求“信”和“达”。

北鼎教育

当然,译员也有一些笔译工作者所没有的有利条件。他们可以借助于讲话人的手势、语调和表情来理解原话。从实际工作的要求来看,口译的标准可归结为“信、达、速”(也可把它归结为“准、顺、快”)。“信”是指忠于原话的内容与精神,不随意增、减,不胡编乱造,所译的语言风格应尽量贴近原话。“达”是指通顺自然,干脆利落,不拘泥于原话的词语和结构,用符合目标语用法习惯的话把原话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译员说话不能太慢,其语速应相当于或略快于讲话的语速;二是讲话人停顿后译员应立即开始译,中间的间隔一般不能超过两三秒,否则就会影响口译效果,招致听众的不满。三条标准之中,“信”是主要标准,是口译的基础和核心。

笔译训练 篇3

英语句子一般语法固定, 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 注重显性接应 (overt cohesion) , 句子结构紧凑严密, 以形显义。汉语一般句式较松散, 中国人喜欢按照信息说话, 语序和意义是关键, 英汉互译讲究转换、省略、增译和调整语序。下面举例说明:

例1:To fill the leisure intelligently is last product of civilization.文明的终极目标是善用其闲。

例2:我能够滔滔不绝, 他却能够字字珠玑。

I am never at loss for a word, he is never at loss for the word.

英语叙述呈静态, 汉语叙述呈动态

英语多用名词, 名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动词, 叙述呈静态。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名词化短语使用频率很高, 广泛使用介词, 动态意义的形容词和副词, 动词的弱化和虚化也十分常见。汉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动词, 因而叙述呈动态, 同样我们可以从汉语的使用中发现以下特点:汉语句子中多出现动词连用, 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动词常常重叠或重复, 对偶复意或对立并联的动词词组。

英汉转换可以理解为动态和静态转换

例: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 可以摭拾文采, 可以增长才干。

汉语常用主动式, 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汉人的思维重“得意忘形”, 人的动作和行为必然是由人做的, 事或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 因而表达时常常说出施动者, 采用人称表达法;如无人称, 则采用泛称, 如“有人”、“人们”、“大家”、“人家”等;当主语不言自喻时, 汉语又常常采用无主语句, 即在句中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例:又要马儿跑得快, 又要马儿不吃草, 简直可笑!

You want the horse to run fast and yet you don’t let it graze.Isn’t it ridiculous!

英汉互译注意转换, 添加主语

例1: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stray.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例2: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英语呈“主语突显”结构, 汉语呈“话题突显”结构

1.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

主语突显结构:指主语和谓语这两个语法成分是句子的基本结构, 句子中通常要有主语——谓语的。主语不可缺少, 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 两者强调协调一致。因此,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 层次清楚, 严密规范。

Little donkey with harmoniously tinkling bell thread their way among throng of people entering and leaving bazaar.

集市上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小毛驴穿行其中, 身上的铃铛叮当作响。

One day he walked into an expensive shop after having been caught particularly a heavy shower.He wanted to buy a$300 watch for his wife.

这一天, 大雨倾盆, 他淋了个正着, 又想给太太买一块300美元的手表, 见一家高档商店于是迈步上前。

2.汉语呈“话题突显”结构

话题突显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信息单位话题和评说的语言。汉语常常将话题, 即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 放在句子的开头处, 如果语言环境或上下文能暗示话题, 话题也可省略, 而将说明部分置于话题之后, 对其进行说明或解释。

例:新闻只看国际新闻。水果我最喜欢苹果。

汉语的句子可以有许多板块组成, 每一个板块, 不一定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都有可能成为话题。决定话题的是其在说话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哪一个板块在说话人心中最重要是随具体情景变化的, 因此汉语句子的组织跟语用的关系密切。

笔译这种翻译手段由于两个民族思维、语言文化的不同, 所以不可能脱离语境去翻译, 这更体现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笔译的表达力求语法正确, 结构完整, 有时还要求修辞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笔译工作者, 必须不断提高汉英两种语言的水平, 在实践中学习笔译理论和常用技巧, 提高笔译能力。不断练习, 不断总结, 逐步认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笔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对比[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笔译实践心得 篇4

这次的《笔译实践》课程的作业不仅仅是一次笔译的实际练习,在不断思考、尝试、斟酌、修改的过程中,我也着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英汉互译课程上和对《英语笔译实务》一本书的学习中,我也接触和学习到有关翻译技巧、要求和难点的理论知识,在完成这次《笔译实践》课程作业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如何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起来正是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结合本次翻译的内容,参考学到的知识,我有以下的心得:

一. 关于英汉翻译技巧

1.词义的选择与表达

词语是英译汉的最小单位,因此词语翻译的优劣也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基本要素。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许多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的现象,因而想要确切地对词语进行翻译,我认为需要注意到:

1)

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注意词语搭配:就如We would spend countless hours digesting1 the information we could find on index cards.[ 英译汉(1)]中“digesting” 一词,原意有“消化,吸收,理解”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我把它根据中文的习惯译为了“整理”,从而使其与下文中的“信息”相匹配。

2)

注意词语的引申义和褒贬轻重:例如,Testing the water, I picked two stocks...[ 英译汉(2)]中,“testing the water”,我根据上下文逻辑和本文作者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将其译为“碰碰运气”。

3)

四字结构词语的选用:我个人倾向于选用四字结构的词语来进行英译汉的翻译,使语言干净简练,但掌握大量的四字词语并运用自如有赖于长期的积累。例如,在文中,我将“Ups and downs, zigs and zags ”翻译为“起起伏伏,左右摇摆”;将“the bull dominated the stock markets in the States and stocks simply soared ”译为“美国的股市呈现牛市,股票疯涨”;将“Testing the water”译为“碰碰运气”;将“jumping at the small percent age of gain and stomping21 at the loss”译为“稍有获利就欢呼雀跃,一有损失就捶胸顿足”;将“around the corner ”译为“近在咫尺”。

4)

根据原文,进行相应的细节处理:例如,在all I have to say can be summed up in five words: Thank God For The Internet!Screw going to the library!一句中,由于作者想用五个字的方式表达,因而译文也应当译为五个字的汉语与其对应,这样既受内容显示,又受字数限制,又要准确表达作者感叹的两个断句,翻译起来是有难度的。

2.词类的灵活转换

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我认为翻译时不能“对号入座”。

1)

英语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汉译时都往往可以译成动词:例如,The World Wide Web has also given us the capability to order…[英译汉(1)] 中“capability”一词本来词性是名词,我将其转换词性为“能够”,即一个能愿动词,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

2)

介词可以转换成动词:例如,在…have each other to themselves, apart from the world…[英译汉(3)]中“apart from the word”的介词词组本身就具有动态感,我便将其译为“远离尘嚣”这样一个动词词组。

3.语序的灵活调整

英汉有不同的语序表达顺序,在英译汉时应当首先考虑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地调整词句顺序。

1)

需要注意逻辑顺序:例如,My husband was able to keep his composure no matter what happened.一句中,语序为先主后从,“no matter”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表示一种让步,而汉语的信息排列一般都是将信息焦点放在句末,词句的焦点在于“我的丈夫总能保持镇静”,所以我也调整了语序。

4.复杂的定语从句,可以分开译为几个并列句

1)

在句子 Do you recall using those ancient computers that ran with the Gopher program or some generic database whose name connected a marmot that could take half an hour to find Moby Dick? 中,带有三个嵌套式的定语从句,可以不一定都译成汉语中前置的或是后置的定语,可以分开译为三个并列句,表示并列和先后关系。

一. 关于汉英翻译技巧

1.词类的灵活转换

1)

汉语动词在英译时可以转换为名词,形容词,介词:例如,“现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汉译英(2)]一句中的“展开”原是动词,可以在英译时转换成形容词“underway”表示在展开,在进行的一种状态。

2)

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 例如,“不利于灾后重建”[汉译英(2)] “重建”的动作,若译成“reconstruct the disaster area”显得过于口语化,转用抽象名词“reconstruction”显得更加庄重。

2.形象的处理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的形象。汉语中的形象表达比比皆是,例如九牛二毛、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等等。在英译时可以根据语境首先考虑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在保证形象被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便于外国读者品味中国形象的独特之处。如果形象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那么就应该删去原形象。

1)例如,在“让别人对向来沉默寡言的他刮目相看”[汉译英(3)]中,“刮目相看”就是一个灵活的形象。在汉语中,它的意思是指别人有了进步,不应用旧的眼光看他。根据英语的表达,我将其翻译成“sit up and take notice”,比较符合外国读者的理解习惯,又相对于生动形象。

2)在句子“除了看美食大饱眼福外”[汉译英(3)]中“大饱眼福”,经过许多资料的查找,我选择了“to feast one’s eyes on”的短语,为了兼顾语义准确和形象生动。

论口笔译学习的结合 篇5

笔译和口译在英语教学中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在当前的研究中, 关于两者各自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而关于两者之间联系的研究则只是凤毛麟角。在此背景下, 本文在对口笔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深究如何结合两者的教学。

1 口笔译的比较

1.1 笔译的过程与特点

Eugene A.Nida (奈达) (2006:105) 在其书本——《语言与文化:翻译的内容》中提到笔译包括4个基本步骤:1) 分析原材料;2) 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3) 修改目标语言;4) 与他人交流讨论翻译的文本。

通过上述奈达对笔译过程的分析, 我们得知在此过程中, 译员首先会有充足的时间分析原文, 并且能够查阅资料、字典或向专家请教。完成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之后, 译员也有大量的时间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润色直。虽然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 但在译文的创造性, 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1.2 口译的过程和特点

在现今的口译研究中, 关于口译过程的研究是比较多样化的, 不同的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则选择了Gile (吉尔) 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 (Gile D, 1995)

丹尼吉尔将口译分为两种形式:

1) 交替传译

第一阶段:I=L+N+M+C (I表示口译, L表示聆听和分析, N表示做笔记, M表示短时记忆, C表示调整)

第二阶段:I=Rem+Read+P (I表示口译, Rem表示记忆, Read表示阅读笔迹, P表示产出)

2) 同声传译

SI=L+M+P+C (SI表示同声传译, L表示聆听和分析, M表述短时记忆, P表示产出, C表示调整) 。

口译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尽管在交替传译中包含两个阶段共七个步骤, 但还是能归纳为四个步骤) 。

口译的第一步是听取信息, 在这个环节里, 诸如语速、环境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译员听取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听力, 理解能力和广博的背景知识。

分析阶段是与短时记忆和笔迹紧密相连的。在听取信息时, 信息首先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的有限, 只能容纳7+2个信息组块。不过通过对单个信息的组合能够提高我们的储存量。译员通常只能听到一次原材料因此短时记忆在口译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整理阶段则离不开笔记的帮助。由于短时记忆非常有限, 这要求译员必须尽可能快地记录信息, 才能帮助他们保存重要信息和组织口译。

最后一步, 产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译员不仅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出目标语言, 还要注意发音时的语音语调、顺畅性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口译的质量。

1.3 笔译和口译的相似点

笔译和口译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通过口笔译的比较, 我们看到了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 都要求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 精深的背景知识, 对一些专业词汇的熟练程度等。 (刘伟, 2008) 。无论是要对文段进行笔译还是口译, 我们都要有理解文段的能力, 和用符合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述能力, 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1.4 笔译和口译的不同点

首先, 笔译是书面的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员必须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意思上和题材上都有深入的了解。而口译则是一种口头的形式。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听取到的是源语言的信息, 再用口头的形式将源语言转换成相对应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一般来说, 笔译员和口译员都会遇到同样的语言和术语问题。但不同的是在翻译的格式上口译没有笔译那么严格, 而在导出的速度上笔译没有口译那么快速。

其次, 笔译的源语言信息是静态的, 而口译的则是动态的。在笔译中, 源语言信息是以书写的形式呈现的, 是静态、固定的。而口译的源语言信息则是以流动的文字呈现的, 对于原信息的获取是稍纵即逝。因此, 这要求口译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再者, 两者的工作环境也大有不同。笔译人员可以独自工作, 反复细读材料, 推敲揣摩意思。总体来说, 笔译人员是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工作的。他能有查阅书籍, 参考材料, 或者与他人一同讨论研究。而口译人员, 尤其是在会议交传中, 是要和说话人, 听话人一起的。他们会受到会议环境的影响。同时, 由于要与听众直接面对面, 并以30倍于笔译速度进行翻译, 基本没时间查阅资料或与他人探讨。因此口译员必须在紧张的环境中克服巨大的压力。

口译员必须比笔译员翻译迅速。在笔译中, 译员可以修改完善草稿。如有错误出现, 译员也能修改。有时为了表达得更好, 译员可以停下来思考斟酌直到发现合适的表达。而在口译中, 译员则很少有时间用于思考。不管材料有多困难, 口译员都要跟上说话者的思路和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2 口笔译的相互影响

2.1 笔译对于口译教学的基础影响

笔译的基础性作用是由口笔译的特点所决定的。口译的动态性和即时性要求译员在事前必须在背景知识, 对题材和话题的了解等方面要有充足的准备。而笔译的静态性和可修改性使译员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技巧并尽可能多地积累相关背景知识, 这正好是口译所需要的。

2.1.1 速度

这里所说的速度包括了口译中接收, 反应和产出三个阶段的速度。 (刘和平, 2004:12) 许多人在做口译时都会受到这三个阶段的影响。日常的笔译训练则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我们在日常笔译训练中积累的词汇能帮助我们在做口译时头脑中对单词的搜索, 以此提高反应的速度和缩短产出的时间。其次, 对长期的笔译训练可使译员掌握更多的专业词汇和生僻词汇, 并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有助于提高口译的速度。根据丹尼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 训练有素的译员能减少口译过程中精力的消耗, 实现自动或半自动的语言转化, 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

2.1.2 理解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 口译的难度主要集中体现在理解的难度上。未能理解口译材料会使译员出现错译和紧张。造成这种无法理解的原因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缺失。而笔译在很大程度上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笔译训练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量, 扩宽我们的视野, 更好地积累背景知识, 尤其是与社会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方便。

2.1.3 组织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英语的习得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和外语所占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且母语处于主导位置。因此, 双语的相互影响就很容易导致语言组织错误的发生, 如同化或异化的倾向和中式英语。在做笔译的过程中, 对于文本的反复思量可以使我们注意到语言组织, 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此外, 通过对不同题材、话题的分析比较, 也能帮助我们在口译时选择异化或者是同化。

2.2 口译对笔译教学的提高作用

许多人都觉得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有人觉得口译的即时性和不可追溯性会阻碍笔译的学习。但事实上, 作为翻译的两种表现形式, 笔译和口译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紧密的。在速度、结构意识和语序上, 口译都能会笔译教学有提高作用。

2.2.1 速度

对于笔译影响的最深的一种口译形式就该算是视译了。作为笔译和口译之间的一种折中形式, 视译集合了口笔译各自的一些特点。视译能使译员看着翻译材料根据句式顺推原则进行翻译。长年累月的训练之后, 译员一接触到材料就会马上对其进行视译, 形成大致意思, 判断其文体, 决定需要斟酌的单词句子, 从而笔译的速度也会大大的提高。而口译的其他形式, 如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 则因为它们对于反应速度的高要求, 反过来也会使提高译员的笔译速度。

2.2.2 结构意识

结构是组织和运用材料使之反应文段中心思想的方式。它要求译员要合理地调整文段,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连贯、组织严密的整体。一些人在做笔译时, 由于没有建议结构意识, 总喜欢立马动手翻译, 而没考虑文章结构。其最终结果就是作品思想混乱, 前后不连贯。在口译中, 做笔记能很好地帮助建立结构意识。在做口译时, 译员要依靠笔记来提示文段内容, 因此他们的笔记必须要有逻辑性, 层次性和连贯性。所以长期的笔记训练可以帮助译员建立起结构意识。

3 提高口笔译学习的方法

3.1 提高英语基础知识

古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英语基础知识便是口笔译学习的基石。许多学生在做口笔译过程中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英语基础知识的不足。

泛读是提高词汇量, 语法和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首先, 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 仅仅通过背诵单词表和语法书的讲解是不过。我们必须将词汇和语法运用到在文段中去, 这样感受到词汇的感情色彩和语法的灵活用法。其次, 通过泛读, 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话题, 加深和扩展对不同文章的理解。再者, 大量的阅读训练也能提高理解的速度和准确性。

和泛读一样, 泛听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章类型和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此外, 泛听还能培养学生注意相关信息, 判断关键信息, 记录详细信息的能力, 如此以来, 学生就口译的接收阶段就能更好更快地捉住相关的信息。

经常性的口语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建立英语思维方式和提高口译产出阶段的流畅性。如跟读训练能帮助我们适应听力材料的速度, 并且调整自己语音语调。文段复述则能提高对听力材料的再组织能力, 归纳能力和快速转换语言能力。

3.2 提高理解能力

理解困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词汇上的困难, 第二种是由于某些专业知识背景缺失造成的困难, 第三张则是在表达和题材理解是的困难。要克服这三种困难, 首先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主题, 尤其是涉及到当下的热门话题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也可以通过比较口笔译作品作品在文化背景导入和缺失情况下的不同之处, 了解到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而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 教我们要尽量多的收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回忆平日积累的背景知识。

在平日练习时, 学生可以分小组, 由一个学生阅读或提供一篇文段, 其他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听完或读完该文段, 然后进行归纳重组。然后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换, 相互比较, 检查自己或他人是否有错意。这类训练能帮助学生要在最少信息和最快时间内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学生在训练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内容上, 如关键词, 关联词, 限定词等。这个选择和归纳的过程将大大地提供学生对于全文的理解能力。

3.3 培养文段编辑能力

句子转换和同反义词转换训练能帮助译员在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有效地对源语言进行编辑, 最终以目标语言输出。

在进行句子结构转换时, 学生通过在听取或阅读一篇文段, 迅速捉出句子的主干, 尝试对文段进行意译或翻译。对于笔译教学而言, 这类练习可以拓宽学生思维, 参考到更多的翻译版本, 再根据文段的题材选择最佳的版本。对于口译教学而言, 这类练习可以减少长句子带给学生的紧张感, 帮助学生捉住主旨, 完成翻译任务。

而同反义词训练时, 由一名学生读出他收集到的单词或短语, 其余的则尽可能多地说出这些词组的同义词, 反义词或派生词。对于笔译教学来说, 这类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避免学生在用词上的重复。对于口译教学来说, 在接收信息阶段, 这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到下文中可能会出现某些词的同义词。在输出阶段则能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用词。

4 结论

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 掌握口笔译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尽管两者在教学方法上有着差异, 但两者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其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从两者的共通之处中寻找结合两者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 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 1995.

[2]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6.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刘伟.从口笔译对比角度谈口译教学提高[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2-7.

非文学笔译核心能力分析 篇6

一、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 对于翻译能力尤其是非文学文本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包括笔译能力的构成, 笔译能力的认知观和简洁观。翻译能力有很多子功能组成, 其中包括基础能力, 必备能力, 语言外能力以及本文研究的核心能力。各项能力之间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 每一项能力都不能单独存在, 只有拥有综合能力的译者才能完成非文本文学的翻译。非文学文本从语言上, 语法推敲上以及段落的构成上都具有严谨性, 因此对于非文学笔译要注意其体裁的完整性, 从词语、语法以及段落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另外, 非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交际目的, 因此对翻译者能力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所翻译文本的交际价值。

二、非文学笔译能力内容

非文本文学能力有多个子能力组成, 其中包括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基于体裁模式下对文体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语言外能力、外界条件的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当然, 译者能力还包括心理素质方面, 自我评价方面等。每一种能力在笔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但是都不可缺少。下面我们将对每种能力做简单的分析:

(一) 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译者完成非文学笔译要具备的基础。语言具有结构和表达上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决定了语言翻译的困难性。使语言翻译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作为基础能力, 双语能力不可缺少, 并且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等, 从语句表达上要掌握其词汇的应用习惯甚至词语的来源, 英语以及汉语语法在语句中的不同作用, 句子形成过程中两种语言的侧重点以及整个句子的连贯性等。双语能力并非核心能力, 却是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 文体分析和理解能力

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包括了解体裁的专业性, 对其拥有的独特交际目的进行分析和了解。译者要善于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水平即双语知识对需要翻译的非文体文本进行定向, 优秀的笔译人员还应能够从多个方面理解和评价文本, 为文本的翻译打好基础。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其双语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体现形式, 是完成翻译的前提, 因此我们认为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是非文本笔译能力的核心。

(三) 语言的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是在双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能力。翻译技巧的高低因人而异, 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必要的翻译技巧同样不能缺少, 因为没有翻译技巧只有专业知识, 就会使翻译变得很难甚至无法实现, 翻译的构架也会出现混乱;当然技巧的掌握始终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如果没有专业知识, 所谓的翻译技巧就会华而不实, 翻译出来的文章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 尤其是对交际目的较强的非文本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技巧的推广还要求译者具有创新精神, 不墨守成规。总之, 语言的翻译技巧是在基础知识演变下生成的, 是笔译的重要技能, 但是并非核心。

(四) 外界条件应用能力

外界条件的应用能力是译者需要额外掌握的技能, 他决定了翻译过程的顺利程度以及速度。很多工作靠个人难以完成, 因此翻译工作者也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团队中, 每个人都应发挥其对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将其所了解的文化背景用在笔译中, 当然团队的作用在于配合, 因此在团队组建时要注意翻译人员之间的互补。其次, 笔译者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因此必须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因此笔译者要充分的利用汉英词典等工具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也可以用于笔译者的工作中, 增强其对外部条件使用的能力, 提高翻译水平。

(五) 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我们最终看到的翻译结果, 是在语言进行初步了解, 经过分析加工之后进行的翻译。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甚至取决于翻译技巧。针对每个领域, 非文学文本的笔译需要不同的表达模式, 翻译者要对自身所掌握的法律, 经济, 商务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呈现在书面上。因此我们说, 笔译者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笔译的核心。

三、非文学笔译的核心能力分析

通过对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分析以及翻译最终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我们不难看出, 笔译能力的核心在于笔译者对源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是其核心能力。毫无疑问, 语言的翻译就是使读和写有机结合。也就是说, 两种语言共同处于能力系统的首位, 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因此对这两种语言的分析和理解是实现笔译的前提, 而笔译最终要表现在书面上, 因此表达能力就是最终目的, 他与分析能力共同促进了笔译的完成。

四、总结

目前, 能够掌握非文本文学的笔译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然后对于非文本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仍有大量的翻译人才缺口, 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大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 2011 (01)

MTI笔译教学现状与实践探索 篇7

一、MTI笔译教学现状

(一)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开设MTI的院校应有为社会输送翻译人才的使命感。应用型翻译硕士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 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翻译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占主导地位, 应用型师资尚不能满足MTI教学需求。从教学实际来看, 教授学生翻译理论相关知识, 能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让其受益终生。但从专业实际来看,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就会受限, 笔译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被弱化, 从而难以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国际背景下对专业译员的实际要求。 (二) 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 (2009) , MTI学位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必修课主要包括一些相关的基础课程, 如翻译理论、笔译实践、文学翻译、交替传译、应用文翻译等课程。选修课范围相对较广, 要求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实际, 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如笔译专题、翻译实践工作坊、科技翻译、外贸合同翻译, 法律翻译等等, 以此积极响应MTI教学的实践要求,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具体到MTI的实际教学, 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仅在表面上契合了上述培养方案的要求, 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翻译理论课程还是占了主导地位, 大多数实践课程有其名而无其实, 真正的笔译实践教学并未落到实处, 如笔译专题、翻译工作坊这一类的实践课程, 基本上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可谓换汤不换药, 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接触和了解适应国际趋势和市场发展的翻译原材料, 过多理论知识的灌输, 使学生缺乏实际的、有方向性的笔译应用技能操练, 在日后的就业岗位上也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大大削弱了翻译实践人才培养的效度。

二、MTI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要求

翻译能力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定义,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有其相应的社会属性。与此同时, 学校培养的翻译专业学生, 其能力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和提升。今天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发展模式, 要求对MTI学生的培养,

应将其翻译实践能力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教学相结合, 进一步强调笔译实践能力和素。这样的能力和素养可分为历时翻译能力和共时翻译能力, 其中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知识积累, 对于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都是必需的, 这样的能力可以称之为历时翻译能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翻译实践的新要求, 如翻译软件运用、商务合同解读、网上信息检索等, 则可称之为共时翻译能力。历时翻译能力和共时翻译能力共同作用, 要求今天的MT学生在具备扎实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 更应重视自身与时俱进的翻译实践能力之培养, 在掌握双语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职业译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如相关职业知识、翻译软件使用、网上信息检索等, 能够在新的环境下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具备基本的文献编辑能力、自我翻译水平评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等能力。由于翻译, 尤其是笔译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而学生水平和能力有限, 在今天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和深入的前提下, 他们不可能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精通, 故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作为今后的翻译方向, 加强对该领域相关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学习, 真正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国际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实挑战中, 强化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笔译实践能力。

可见, 对MTI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历时能力的要求, 也包括共时能力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 也要求他们具有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特定知识和文化信息储备;既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专门领域的笔译实践能力和素养。

三、MTI笔译教学实践探索

从上面两部分的论述中可知, 我国目前MTI笔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而MTI课程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又有较高的要求, 这一矛盾使得改革传统的MTI教学模式, 从过于注重翻译理论教学转向促进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成为必要。MTI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 要实现该目标就得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师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 下面拟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以期改进我国目前的MTI笔译教学现状, 为笔译实践人才的培养尽绵薄之力。

(一) 提高MTI笔译实践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MTI教育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对应用型师资提出了较高需求, 对我国目前高校大多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教师也是一大挑战。开设有MTI的高校应引进或聘用真正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的的实践型教师, 或是着力培养本校翻译师资, 促使其尽快从研究型教师转向实践型教师。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去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来提高高校翻译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更新他们传统的笔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其翻译实践教学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自2008年起每年一届的MTI师资培训班, 其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能够保证为高校培养出合格的从事MTI笔译教学实践的教师, 推动MTI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 为了提高师资力量, 高校也可引进校外专家, 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 或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 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笔译实践能力。这类校外专家可以是翻译公司负责人、翻译培训总监、译审、杂志社编辑、编审等专门人才。校外专家的引进可以让MTI学生全方位了解翻译行业的动态和翻译市场的需求, 熟悉翻译业务相关流程以及编辑、排版等专业知识, 是切实改善目前高教MTI教学师资、提高学生笔译实践能力、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除此之外, 比较经济而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校内和校际翻译师资互聘, 以彼之长, 补己之短。如在校内或校际聘请管理类学院的专职教师, 给MTI学生进行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传授, 提高MTI学生的基本管理能力。聘请校内或校际图书馆、学报等部门的专家, 教授学生信息检索、文献编辑、资料排版等专业知识, 在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上提高MTI学生的共时翻译能力, 从而在培养学生方面做到国际与国内结合、专业与兼职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术与职业结合。

(二) 提高MTI笔译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是重点。

笔译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要能够反映教师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 学生又能够通过该课程学到什么知识, 以及能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MTI课程设置应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翻译水平。要达到这样的层次, 开设有MTI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可参照国内外MTI的相关课程设置, 结合本校实际, 开设那些在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同时, 更能培养学生笔译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笔译视野、拓宽学生今后就业渠道的课程。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下面列出部分可开设的MT笔译课程以供参考:实用翻译理论与技巧、应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翻译与管理、行业与翻译市场、翻译与编辑编译、文献信息检索、术语学与翻译、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写作与技术翻译、跨文化交际、机器翻译、翻译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等。比如本地化课程的引入, 旨在通过行业之间的合作来提高翻译服务带来的的附加值。上述这些课程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 在提高学生共时翻译能力的基础上,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时翻译能力, 避免传统翻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能突出MTI笔译实践教学的重点, 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

另外, MTI院校可通过选修课程的开设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针对MTI课程的实践性, 可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 增加一些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笔译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 如翻译公司负责人关于翻译流程的专题讲座、计算机专业人员关于机辅翻译的相关课程、虚拟项目环境下学生进行的译稿审定、校对等翻译实践。这样的选修课程还可以包括翻译公司参观、涉外会议观摩、翻译项目的真实参与等一系列实践课程, 从而弥补MTI笔译教学实践性不强这一弱势, 突出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出全球化背景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 改革MTI笔译实践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是保障。

我国目前的MTI笔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要改变这一现状, 还得从教学方法入手, 采用切实有效的的教学方法来提高笔译实践人才培养的质量。MTI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应与时俱进、诸法并用, 互补短长。下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 以期有效提高MTI教学效果, 促进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

首先, 课堂讲授教学, 即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一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但MTI笔译教学中理论性较强的文化与翻译、翻译概论等课程可在采用此方法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第二, 相关案例教学, 即将真实的翻译案例引入课堂, 这些真实案例可以是职业译者正在进行的翻译项目中的某个部分。MTI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合作形式对案例中的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尝试性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可有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并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互衔接, 适用于翻译工作坊、本地化实践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能切实提高MTI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笔译实践能力。

第三, 引进项目教学, 即将具体的笔译实践项目引入MTI课堂教

学。学生需要在保证项目整体性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 并能获取相应的报酬, 旨在通过真实的翻译认知语境和实践平台, 让学生熟悉翻译项目的相关流程, 如与顾客如何谈判;稿件如何分发、翻译;译前译后如何编辑、校对和排版;如何保证译稿的质量等相关问题。一定的报酬又能保障学生进行项目翻译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能利用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操作环境, 有效提高MTI学生的笔译实践能力。

第四, 相关实践教学, 即组织MTI学生去相关的翻译公司、出版机构或政府部门等进行专业实习, 积累实际的翻译经验, 提升翻译实践水平,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实践教学比上述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更能为MTI学生提供直接的、具体的笔译认知环境与实践平台, 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全球化、市场化范围日益扩大的今天, 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得变革目前MTI笔译教学中的诸多弊端, 从师资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切实提高新形势下笔译实践人才培养的质量, 满足社会之需。

关键词:全球化,MTI,笔译教学,笔译实践

参考文献

[1]Kelly, Dorothy.A Handbook for Translator Trainer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5.

[2]柴明颎.2010.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 (1) :54-56.

上一篇: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下一篇:现实主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