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开放

2024-09-20

科技开放(精选12篇)

科技开放 篇1

摘要:科技馆是公益性文化设施, 是未成人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如何实现科技馆资源共享, 落实好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 充分发挥科技馆公益性文化设施作用, 本文主要谈了三点意见: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因地制宜, 确定免费开放的主要内容;服务观众, 提供免费开放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科技馆,免费开放,公益性,科普文化设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精神, 科技馆是公益性文化设施, 如何实现科技馆资源共享, 落实好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 充分发挥科技馆公益性文化设施作用, 简单谈几点意见:

1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了“向全民免费开放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逐步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免费开放范围”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馆需要积极完善服务设施, 创新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切实把免费开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以我馆为例, 自2010年6月1日开馆以来, 对未成年人参观实行免费, 与教育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参观临沂市科技馆的通知》, 并向社会发布《临沂市科技馆关于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通知》的公告, 针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增多、展厅展品损坏率增高等问题, 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 增强了展教和研发部门的人员力量, 为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提供了人员和技术保障。平均每年接待未成年人免费参观约20多万人次。

2 因地制宜, 确定免费开放的主要内容

科技馆免费开放的基本公共科普设施服务项目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财力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发展变化。综合各地科技馆的情况, 概括分析免费开放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共空间科普设施、基本服务项目及常设展厅免费开放

公共空间科普设施一般包括科技馆序厅、室外展品等;基本服务项目主要为向公众提供免费咨询、广播等服务, 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 如存包、儿童车、轮椅等服务设施;常设展厅是科技馆面向广大公众的主要科普教育形式, 反映的是科技馆的主体内容与核心功能, 涵盖了多学科观众可操作性强的展品, 是科技馆展教工作最重要的着力点, 是评价一个科技馆成效的关键环节, 也是观众非常感兴趣参与率较高的展厅。

2.2 结合社会热点、群众关心话题举办的临时公益性展览

临时展览顾名思义即是临时性展出的展览, 亦称短期专题展览, 它是科技馆展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常设展览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 是常设展览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是保持展馆对观众持久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临时展览容易受到公众的热切关注, 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 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春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日期间, 全国各地科技馆大多推出精彩的特色临时展览活动, 成为科技馆节日期间的活动亮点和宣传点。

2.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

为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设施的教育作用, 在做好日常开放工作的基础上, 各地科技馆还积极组织了丰富的科普活动, 以我馆为例:每逢节假日, 我们为观众提供定时讲解服务;为小朋友们准备精彩的科普剧;结合展厅展品与学校联合为青少年免费授课;消防日、防灾减灾日等纪念日举办相关主题的科普报告;寒暑期间的科技竞赛活动等等。这些特色活动的开展, 极大的带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充分展示了科技馆的公益性社会职能。

2.4 资源共享, 建设科普宣传教育网络

地市级科技馆受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及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制约, 不能及时更新展品, 要积极争取中国及省级科技馆的资源支持, 如我馆自2013年度争取到中国科技馆和山东省科技馆两套流动科技馆项目, 每年在我市基层6个县区展出约260天, 每站展出三个月的时间, 受到当地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促进了当地科普设施和场馆建设。通过市级科技馆、县城承接中国和省级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下乡的三级科普宣传阵地的建设, 逐步形成全覆盖的科普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3 服务观众, 提供免费开放的基本保障

科技馆对公众实施免费开放, 要充分考虑到参观人数的大量增加, 为保证观众的人身安全和参观效果, 实施“免费不免票, 团体需预约”的原则, 根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 测算出科技馆观众流量的瞬时标准, 将展厅内同时参观人数控制在瞬时标准以内。为做好免费开放工作, 科技馆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 完善各项制度, 深化内部改革, 提高业务水平, 增强自身活力, 改善服务质量,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3.1 完善健全工作管理制度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国内外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活动的成功经验, 制定和不断完善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制度, 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制订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 积极预防各种设施的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和调整参观线路等各种方式, 调控参观流量, 确保观众、工作人员及展品的安全。为保障观众参观安全, 每年与保险公司签订意外伤害与财产保险协议, 以便于解决观众在科技馆参观时出现人身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

3.2 规范管理和服务, 加强讲解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提供更加周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提高设施利用率。同时净化、美化设施和场所环境, 营造安全、优雅、洁净的参观、活动和休闲氛围。根据科技馆的具体情况, 采取聘请专业人员、招募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讲解员和辅导员队伍。鼓励思想品德高、专业学识丰富、热心青少年教育、了解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有志之士加入辅导员队伍。结合本单位实际, 招募大、中学生加入讲解员队伍。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辅导员、讲解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3.3 调整开放时间, 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各类纪念日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 科普宣传教育阵地, 要尽可能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放假时间, 因时制宜, 调整服务时段, 延长开放时间, 充分满足未成年人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参观、利用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科技活动周、学雷锋日、全国科普日、助残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配合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适合未成年人参加的各类文化活动。

3.4 及时向公众公示各类信息

由于科技馆面向广大不确定的公众, 如何与公众做好沟通, 如何将科技馆的服务信息、活动项目及时告之观众, 是体现科技馆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般通过媒体、科技馆网站, 或在设施、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以及免费或优惠开放的详细情况, 便于观众了解、参观、使用和监督。

近年来, 科技馆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公众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科技馆是公益性文化设施, 是未成人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必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成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做好科技馆免费开放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Z].科协办发普字[2013]25号.

科技开放 篇2

1983 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1984 冯康首次系统提出辛几何算法

1985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立

1986 发现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锶镧铜氧化物超导体1987 “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由上海光机所建成1988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89 研制成功丙纶级聚丙烯树脂转自铁血社区hpbxun

1990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

1991 我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诞生转自铁血社区hpbxun1992 我国新核素合成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次人工合成并鉴别了汞—208、铪—185两种新核素

1993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

1994 研制成功潜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

1995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96 从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到红、绿、蓝三色激光器1997 在海拔7000米处钻取出最高冰芯

转自铁血社区hpbxun1999 中国首次北极科考

2000 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001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绘制完成2002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

2003 中国第1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04 我国首座国产化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建成投产2005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重庆科技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篇3

4月28日上午,重庆科技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重庆科技馆举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出席仪式并宣布重庆科技馆正式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市委副秘书长罗庆宏出席仪式并为开展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之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校代表授旗,市教委主任周旭,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委副主任李天安及市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近郊区县教委负责人、重庆科技馆等单位的有关同志,部分中小学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明会主持。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教育,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免费开放社会教育场所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此次市科技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将为未成年人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对营造健康向上的科普氛围和社会环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预计将有超过500万中小学生因此受益。

重庆科技馆馆长郭定平在启动仪式上介绍,从4月29日起,免费人群均不需要领取门票。小学生可在开馆期间直接进馆参观,初中及以上学生进馆须出示学生证或相关有效证件,即能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1.2米以下儿童需成人陪同方可进馆参观。科技馆参观人员设计流量大约为每天5000人次,如果是团体参观,需要提前3天向科技馆预约登记,便于合理调节人流量,保证参观质量。

郭定平说,为进一步增强科技馆的吸引力,满足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重庆科技馆今年将新增3个趣味科学实验项目,创作1部针对家庭参与的亲子互动科普剧。同时,科技馆正在新建青少年科学梦工场,开设5个科技培训教室和1个多功能科普秀场。预计今年7月,青少年就可在此免费体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项目和科学主题

活动。

陈雅棠在讲话中对重庆科技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后提出了几点殷切希望,他要求重庆科技馆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阵地作用。他希望广大青少年珍惜机会,主动在参与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实践、走近科学。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有序推进社会教育场所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科普大餐受到孩子们的热烈追捧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孩子们一起参观了重庆科技馆“趣味科学实验”、 “科普剧”、“科技创意动漫展”和“工业之光”展厅。

科技开放 篇4

关键词: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同行评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共同体的学术交流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模式, 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及时发表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的平台, 已日趋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主流趋势。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已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 出现了纯网络期刊、开放存取期刊、在线论文发表网站等, 例如生物医学期刊出版中心 (Bio Med Central) 在其网站上提供的143种纯网络期刊,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 (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提供的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期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3年创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这是我国第一个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平台, 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投稿、评审、编辑、修改、发表和阅读乃至读者意见反馈等在内的全过程。

与传统期刊论文发表模式相比,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具有周期短、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阅读检索方便等优势。但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两个遏制其发展的问题: 一是网络论文的质量问题, 由于网络论文平台强调发表的快捷性, 发表前的审阅制度较为宽松, 使得网络论文的质量控制还不够理想, 导致科学共同体对网络论文的认同度较低; 二是网络论文的质量辨识度问题, 由于网络论文平台强调发表的自由度, 容易产生一些缺乏学术内涵的垃圾论文, 使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无序、海量的网络论文平台中有可能无法被识别出来或得到应有的名誉, 作者难以得到相应的知识收益, 也给网络公众选择优质知识资源带来了困惑和难度, 这直接影响了网络论文平台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在学术工作中, “质”是至高无上的。提高论文的发表质量, 学术界公认的做法就是进行同行评议, 即由同行所形成的专家共同体作为科学的“仲裁人”, 对拟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机制。物理学家和人文主义者齐曼 (Ziman) 指出同行评议是“由编辑和评议人所给予的科学可靠性证明的过程”[1]。1998年Steven Harnad在Nature上指出:“期刊文献应该从纸质印刷和相关的制造加工花费中解放出来, 但不能脱离同行评议加工过程, 同行评议是一个无形的手, 能够维持期刊文章的质量”[2]。由于网络的快捷和交互的特性, 英美国家开始尝试新的同行评议模式。Benos DJ等讨论了同行评议的优缺点, 希望读者能理解同行评议的复杂性, 并自己充当同行评议人的角色, 建议网络平台应建立国际化的在线培训程序, 从而认证合格的评阅人[3]。Kathleen Fitzpatrick认为, 网络环境下同行评议系统应从传统“看门人”角色转向对各种创新思想的回应和讨论上, 这一模式强调作者和读者之间公开的、直接的交流, 以促进学术思想的持续交锋和修正[4]。英国BMC网站发展了一种“开放同行评议制度”, 它是对传统同行评议制度的改进, 即在作者、评议专家及读者之间开展出版前交流, 并把各自意见公开化, 力求评议过程快速透明。国内学者别雪君分析了中英美三国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评审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性, 建议我国应建立评审专家动态管理库、创新同行评审制度、规范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在线评审系统等[5]。赵蓉英研究了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 从政府管理、学术界管理、网络管理和用户管理四方面提出了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科研管理机制[6]。叶继红提出了一种同行评议和公众评议相结合的模式, 并指出该模式的实施还需得到技术、学术、制度以及用户等方面的支持[7]。

但是, 现有的研究均未能很好地解决网络平台的特性、网络发表论文的定位、网络公众参与度和论文质量、同行评审之间的矛盾, 而这正是制约网络论文平台发展的瓶颈问题。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网络论文的开放评审机制, 提高网络论文的学术质量、实现优质科技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

1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开放评审机制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与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有所不同, 其定位于科技成果的快速共享、促进自由的学术交流。所以, 要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独特的全程性、快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的基础上[8], 对网络论文进行开放评审。这要寻求两个平衡点: 一是在为提高论文质量而采取严格的评审程序和网络论文的发表周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二是在评审程序与网络平台的互动学术交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引入“预发表”和“撤出”机制。网络论文先在预发表区公开, 然后进行评审,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论文平台的快速性特点, 缩短论文发表的流程, 在最短的时间内, 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公开出来。传统的纸质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长, 据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平均为14.1个月, 国际上SCI收录期刊论文发表的平均周期为8.7个月[9]。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一篇原本很有价值的论文会因其发表周期滞后而贬值, 使得科研成果的学术交流与传播受到严重制约。“预发表”将评审主体的权力后移, 给每个人平等、自由发表论文的机会, 为普通科研人员、特别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学者以更大的发表机会, 使其学术观点和学术主张能够得到公开阐述的机会。“预发表”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确保了作者的首发权和媒体接近权, 对于繁荣学术是大有裨益的。同时, 利用网络论文平台的信息全程性特点, 引入“撤出”机制, 对一些已发表但存在质量问题或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 采取作者主动撤销、或网络平台根据同行评议意见和公众评议意见来决定撤销该论文的方式, 这也是一种事后的质量控制方式, 从而克服传统纸质期刊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只能采取事前质量控制模式的缺陷, 提升网络平台的学术质量和学术风气。

采用“多元评审主体”。采取同行评议和网络公众评议相结合的多元评审主体的模式。网络公众是指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所面对的公众, 一般为学术界的同行学者、研究者、读者和用户。传统的同行评议,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只能通过一人或几个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审稿, 由于同行专家存在知识差异、信息不对等, 容易造成对论文水平定性认知上的偏差, 导致评议结论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公正性;而且可能发生评议专家权利滥用, 将论文中的创新思想据为己有, 或对论文作者存在个人偏见。将公众引入网络论文的评审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特征, 不仅增加公众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而且对同行专家的评议结论进行验证, 从而限制了同行评议专家的权利滥用, 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开展讨论, 有利于学术界的百家争鸣, 促进学术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论、监督甚至批判的机制。

建立评审环节的“三纬互动”。传统的同行评议, 因为同行专家的学术水平、公正态度甚至职业道德都会对科技论文价值的认定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对于论文作者来说只能被动接受。在网络论文的评审中,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点, 让作者由被动接受评审转变为主动接受评审;同时通过引入网络公众评议, 把传统上作者与同行专家之间的两纬互动转变为作者与同行专家、公众之间的三纬互动。首先, 将同行评议和网络公众评议的意见在网上完全公开发布, 让评议意见透明化。例如, Nature网站于2006年6月开辟了一个试验性的“开放同行评议”专栏。BMC医学领域的所有期刊将评审的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 强调作者和评审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美国《心理学》 (Psycoloquy) 杂志, 曾尝试过将同行评议意见以及作者对这些意见的回应同时公布在网上[10]。这种透明化做法的好处是让同行评议专家之外的学术同行来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公断”。其次, 在作者、同行专家和公众之间进行充分的、交互式的交流与讨论。公众不仅能阅读论文, 还可以在适当的位置添加评注;作者可以针对评议意见进行反驳和辩解;公众和作者还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讨论, 专家和公众可以直接向作者提出建议, 作者可以及时修改文章内容, 并将讨论内容文字附在文章结尾并公布出来。这种“三纬互动”, 将成为评价论文质量、提高作者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吸引更多学者大胆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让各种新的闪光学术思想不断碰撞, 引发学术争鸣的新局面。

设定论文“学术品质”等级。传统期刊仅对论文进行符合性的筛选, 但是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特性, 决定了应采取技术措施有利于高水平的、优秀的网络论文更容易被读者看到, 这就需要对论文的“学术品质”进行标识。网络论文的“学术品质”等级, 由同行专家和网络公众评议以及作者自评来确定。首先, 作者在预发表论文时, 根据学科方向, 参考相关文献, 从自身的角度对论文进行自评, 并标识出论文“学术品质”的自评等级。其次, 在同行评议时, 同行专家根据论文的选题新颖性、内容科学性和创新性等做出评价, 并确定该论文“学术品质”的初始等级建议, 使得公众在评议之前就可以大致了解该论文的优点和不足。最后, 进一步由网络公众对论文进行评议, 既可以对之前同行专家的评议进行验证, 还可以对同行专家的评议行为进行约束, 再根据公众评议结果对论文“学术品质”进行动态升/降级调整。通过对论文“学术品质”的标识, 可以扩大高水平论文的影响力, 提高高水平论文的利用效率, 有利于公众获取优质的知识资源。

2 构建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开放评审模式

具体来说, 将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分为三个区: “投稿区”、 “预发表区”、 “评议与发表区”。“投稿区”负责接收作者提交的稿件。 “预发表区”负责发布经过编辑人员形式审查且符合基本投稿要求的论文。 “评议与发表区”用于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 对发表区内的论文进行 “学术品质”标识, 比如将 “学术品质”分为五个等级, 其中第五等级为最高级别。

在同行评议时, 由同行专家对论文的科学性、前沿性和独创性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 并对论文给予定级打分, 确定论文的初始 “学术品质” 等级。同时, 作者根据同行专家的定性评价意见进行论文的修改, 并在发表区正式发表。

然后, 论文在网上接受公众评议。公众对网络论文进行浏览、阅读、下载, 对论文的 “学术品质”等级进行投票, 对论文内容进行评注。网站根据公众的定级打分、用户注释/评论、访问量 ( 包括点击数、阅读数、下载数) 、引用率、网页链接量等, 综合计算和分析得到公众评价等级, 进而对网络论文的 “学术品质”等级进行动态升/降的调整。

论文“学术品质”的等级测算依据来源于三方面:作者的自评等级、同行专家的初始等级建议、公众的网络投票等级结果。其中, 由于作者的自评等级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主要是供给同行专家和网络公众参考的作用, 所以应在最后的等级测算中占较小的比重, 如10%。由于同行专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若同行专家在评议过程中不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偏见性, 其评议结果还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 所以, 同行专家的初始等级建议应在最后的等级测算中占较大的比重, 如60%。网络公众的评议, 即可以对之前的作者自评、专家评议进行有效的较准, 也可以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治行为, 其评议在最后的等级测算中可占30%。在实际测算时, 还需考虑到作者的自评等级、同行专家的初始等级建议、公众的网络投票等级结果这三者之间的差异性, 并设定一个计算公式以正确反映差异性的大小及影响。

3对同行评议专家和公众评议参与者的声誉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开放评审模式中, 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同行评议专家和公众评议参与者, 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 准确性, 所以需要建立一套针对各方的激励机制。因为同行评议专家和公众评议参与者都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 声誉就是他们的学术生命, 正如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说, “一个人的净价值是他在同行中获得尊敬的总和”; 库朗特研究所数学家弗里茨说, “我活着是为了能从我的数学家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吝啬的钦佩”。所以, 对同行评议专家和公众评议参与者可以采取声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吸引读者和专家的自觉参与。

公众评议是在网络条件下对传统同行评议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同行评议。因为在网络上进行自由评议的公众参与者身份各异、水平不一, 有可能导致各种意见和信息鱼龙混杂。所以, 网络论文的评审工作, 首先要充分发挥同行评议专家的作用, 让其在论文评审中发挥定级基准作用。首先, 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评审专家动态管理库, 定期对评审专家实施绩效考评, 对评审专家在线审稿情况及作者反馈意见做及时登记管理, 制定评审奖惩制度。其次, 制定明确的评审专家更新规则, 根据评审专家的变动情况及时做更新, 将名单公布在网站上, 供所有读者浏览。再次, 引入国外同行评审, 要提高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声誉和同行认可度, 就要在评价体系和机制上逐渐与国际接轨, 采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机制, 并邀请国际同行参与我国的评审, 这样可以进一步过滤掉低水平的粗制滥造和学术不端, 得到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学术界的尊重。评审专家的绩效考评依据来源于三点:一是专家评价意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将同行评议专家对论文的评价与公众参与者的评价进行差异性计算分析, 如果每次差异性很大, 则应该对该位同行专家的专业水准进行核查;二是建立作者对专家的反评定机制, 即由论文作者对同行评议专家的专业性、客观性进行反评定。根据专家的绩效考评结果建立评审专家积分制度, 对专家队伍进行动态排名、遴选、淘汰, 形成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自治组织, 通过制度对评价专家的评阅行为进行更为有力的约束, 健全评价专家的评价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不断优化同行评议专家库。这对学术发展进步和预防少数学术权威形成优势积累的“马太效应”, 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在网络论文的开放评审中, 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评议动机的客观性, 直接影响科技论文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根据弗洛姆 (Vroom V H) 的“期望理论”, 激励程度受到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影响, 对于网络公众而言, 其目标效价和期望值主要表现为从网络平台获取优质的知识资源以及自由的信息交流。所以, 要运用目标的功能, 把公众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导向到与网络论文平台整体目标相一致的方向, 共同致力于提高网络论文平台的声誉和影响力。所有的公众评议参与者, 都要在网站注册, 获得相应的用户代码, 然后才能进行相关的论文下载、评议等。其一, 建立公众评议参与者的积分制度, 公众评议参与者的每次有效评价, 都可为其积累分值;其二, 公众评议参与者对论文提出的有效评价意见, 若被作者采纳并进行论文的相应修改, 则要求在作者的修改段落中进行相关的注释致谢, 以此鼓励公众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三, 定期评选优选的公众评议参与者, 予以公开表扬并纳入网络平台的专家库成员。此外, 还可以邀请优秀的科学家实名参与公众评议, 以提高公众评议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公众用户的高度参与, 网络科技论文的传播模式由传统出版活动中以出版者和作者为主导的学术传播模式转变为以作者和网络公众用户为主导的传播模式, 使得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得以高效率的传播和利用。

4 网络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是开放评审制度实施的技术支撑

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功能的升级建设, 才能保障开放评审制度的顺利实施。比如, 网络平台的实时信息传递功能, 让作者能够同步收到同行专家、公众的意见, 反之亦然, 能够让同行专家和公众同步得到作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平台的界面便利性功能, 让作者发表了文章后,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做成网页新闻, 方便作者以邮件或网页链连方式推荐给他的同事、同行。网络平台的论文引用、链接的检索与分析功能, 能够迅速地获取其他平台对本平台的发表论文的引用或链接信息, 并能够分析引用方和链接源, 及时反馈给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功能的升级, 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公众参与到网络平台的交流中, 提升网络平台的学术影响力。

总之, 在信息化时代,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如何提升网络论文平台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这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个针对网络论文的开放、交流、互动的多元评审体系, 从而真正提高网络论文的质量, 实现优质科技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

参考文献

[1]ZIMAN J.Real Science:What It Is and What It Mea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HARNAD S.The invisible hand of peer review[J].Nature, 1998, 5:99

[3]BENOS D J, BASHARI E, CHAVES J M, et al.The ups and downs of peer review[J].Adv Physiol Educ, 2007, 31:145–152

[4]Kathleen Fitzpatrick.On the Future of Academic Publishing, Peer Review, and Tenure Requirements[EB/OL]. (2006-01-06) [2013-04-16].http://www.thevalve.org/go/valve/article/on_the_future_of_academic_publishing_peer_review_and_tenure_requirements_or

[5]别雪君, 张利勤.中外网络发表科技论文评审制度比较[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0:55-57

[6]赵蓉英, 罗艳玲.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科研管理与评价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5 (3) :76-82

[7]叶继红.学术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9, 27 (10) :1468-1472

[8]李贺, 周金娉, 李春好.我国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 (2) :77-81

[9]李子臣, 王文静.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2) :54-63

科技开放 篇5

“料要成器,器要成材。”新材料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更是我国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基本保障。

4月26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指导、新材料在线®主办、新材料投资百人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新材料资本技术春季峰会暨材料院长百人论坛”在深圳盛大召开,吸引了近1000位嘉宾出席。

圆桌现场

作为本次峰会备受期待的环节之一,由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副理事长韩高荣主持,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林,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高梧,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鲁宁,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冯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弘达共同参与的圆桌论坛干货不断、精彩连连。他们围绕“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开放创新”的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吸引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关注。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副理事长韩高荣

韩高荣:本场圆桌的主题是“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开放创新”,邀请上台的基本都是高校和研究院的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之前有人说,我们做的工作是想法子把国家的钱变成我们自己的论文或专利。其实,我们思考的是成果转化,思考如何把我们已经获得的技术、专利、论文变成国家和老百姓所急需的产品、商品。

成果转化、开放创新也是大家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基本,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成果转化会遇到什么问题?开放创新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什么?产业资本、基金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围绕这些主题,请大家各抒己见。

吕坚:大幅缩短高校审批申请专利的时长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

吕坚:在世界百强高校中,单论大陆和香港范围内,获得美国专利数第一的是清华大学,第三名是北大和香港科大,第二名就是香港城市大学。

我从事材料研究,正好也负责校内的科研和知识转移。我认为我们之前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开源,怎么才能够创造更多发明专利?事实上,教授们主要做理论研究,发表重要成果很正常。但大家可以看到,美国MIT、哈佛的教授们申报专利十分频繁。这让我们觉得需要大幅度缩短学校审批申请专利的时间。教授递上专利申请,审批时间从9个月缩短到3周,这样高校里最好的论文都有机会可同时申请专利。

第二类是分配问题,目前国家针对专利推出了许多新措施。但据我了解,落实到国内各个学校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校需要评估专利的价值,这给了有权利的人士一定的空间,以什么价格转让专利都是他说了算。而怎么估算技术的价格,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应该支持发明创造,让发明者和接收的企业都致富,但这在国内是很难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高校的重大挑战。

刘科:工业研究和基础研究不能混为一谈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

刘科:我目前也担任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的副会长,最近负责千人计划建言献策的事情,关于中兴事件也提到了。中国专利数量不少,产业化的症结在哪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工业研究和基础研究混为一谈。大学就应该干大学的事,国家实验室干国家实验室的事,工业界干工业界的事情。

说实话,千人计划评审的是发表了多少论文,按照其平均标准,很多工业界的人才不算人才。但创新的核心正是人才,以现有人才评价标准来评审,许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都不能被作为人才引进来了。我个人认为工业界人才的评定思路其实很清晰。第一,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进过谷歌、GE、IBM等公司的研究院。第二,总是要有专利的。第三,在国外的薪水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毕竟资本家们不傻,会根据实际能力来发薪水。

从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和人才评定角度来讲,一定要注重真正有工业精神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审视过去,包括军民融合,怎么才能把掌握工业技术的人才挖回来?另外,工业研究的经费要给适合的有执行力的工业团队,让他们去干。这是要领着千军万马,经过大量试错才能做成的事,不然就是花了一堆钱也没有结果。

杨国强:不要把科研成果看得太重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

杨国强:在做技术转移的时候,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科学家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把科研成果看得太重。而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把一张纸(专利)买过去就变成产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也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一起奋斗。

第二个是资本的问题。据我了解,我们国家金融投资投在材料或者新材料上的很少。原因很简单,短线投资机会很多,投资能很快收回来。而材料领域的投资是相对比较长线的,而且新材料又是一个刚开始看上去市场不大的领域。假设能很快拥有

一、两亿产值,利润达到几千万,对于一个新兴材料企业而言应该是不错的。但对于投资来讲,这太小了,周期也太长了。所以这里也抛给投资者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对国家战略需求很重要的产品的投资?

技术转移需要科研人员、企业与金融投资方共同努力,其市场环境才能会营造得越来越好。

耿林:有些指挥棒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林

耿林:刚才大家也提到了,目前新材料行业的成果转化政策已经宽松了些,那么高校应该怎么抓紧引导教师的成果转化呢?现在其实还有一些指挥棒在制约着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是已经进行了将近20年的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指挥棒怎么挥,对高校工作重点的影响很大,在学校里面制定好对策,是很重要的。近两年,国家在高校领域做双一流建设,在此背景下,怎么发挥材料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在学科资源的分配上如何导向?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上,怎么引导我们的成果为国民经济服务?

第二个,如何妥善利用青年教师力量,对将来科技成果转化也很关键。我们要跟随世界前沿,发表高水平论文。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这一代年轻人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工作。

第三个,想分享下哈工大的经验。哈工大偏重工程,我们鼓励大师+团队的做法。团队需要有实力的人员,他们能够输出具有国际影响力、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成果,在团队里面不仅解决了带头人的问题,也同时培养出一批年轻学者,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上。这样,团队的整体优势就能表现出来了。

秦高梧:南北一盘棋运营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高梧

秦高梧:东北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数据仅次于清华、北大。我们材料学科有三分之一的老师除了上课以外,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呆在企业,带博士生、硕士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谈技术成果转化。从我们推动的几个技术转化来看,从实验室技术变成批量化、高成品率正常生产至少要三年时间。高校在基础研究上发挥的作用大,但在后续的产品运营方面,企业所起的作用会更重要。而这中间存在脱节,即缺少我们国家现在倡导要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公共中试平台,在这里把以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问题解决掉。这点国外做得比较好,得益于国外企业一般都有一个团队来对接高校的某一项新技术。

“投资不过山海关”,现在似乎成了投资人的共识。这里有很多误解和非客观的认识。东北地区的优势是重工业和军工布局上有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优势,东北的高校、科研院所在这些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最关键的是怎么转化?投资者如果能看到这方面的优势,结合南方的营商环境和港口运输国际化,南北一盘棋运营可能是未来的良好解决方案。

最后有一点体会,除了学术界,工业界也存在问题:崇洋媚外。一般认为西方做了,那中国也应该要跟着,这导致真正的原创成果转化时变得很困难。好在国家已经在对首台套装备等推广做出了积极的部署及政策。我认为政府和企业界都需要有更强的辨识力和更大的勇气来推进我们自己的原创性技术,相信我们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会再上台阶。

王鲁宁:创新发展是整个产业的事儿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鲁宁

王鲁宁: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材料领域有着独特的行业背景,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迈入新时代,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的研究和创新在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了先进功能材料,以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等相关领域。

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了机制体制问题。我们正在不断完善,一方面是高校内部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此的认知度。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创新发展不只针对高校,还需要整个产学研链条的联动,以及商业、投资界人士的支持。

高校技术转化、投资,实际也是不断摸索或不断融合的过程。从真正的产业角度讲,成果转化不是科学家或者材料研究人员可以干的事情。如果一个产品有人愿意投资,双方嫁接得很好的话,真正到产品商业化阶段的时候,要让职业的人来干职业的事情。这个过程允许最后没有成功结合,毕竟真正的创新是源于高校的创新,就如秦院长所说,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

另一方面,高校基础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适合赚快钱,不过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投资的方向。大家都在关注未来,愿不愿意投资,这是投资人的挑战,也是我们产业界的挑战。

冯艳:重视专利价值建立信任机制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冯艳

冯艳:目前,社会和企业似乎不太重视专利本身的价值。大家都知道,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但君子求财,求之有方,这个“方”在这里指有价值的专利。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基本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不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不能支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而高校老师有价值的专利刚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给企业带来利润。政府和市场应该重视专利的价值。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到学校交流,看中某些技术,却只想低价购买。但前面大家都提到了,专利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技术投入过程,后期也需要老师们深入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年初,我们材料学院有三个镁合金相关的专利成功完成转让,金额达到1.068亿。这位转让的老师十余年都在从事镁合金的研究工作,并且与相关企业长期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所以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制约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信任问题,每年材料学院都会接待很多前来交流的调研团,老师们一开始很积极,但调研团回去以后鲜有下文。甚至有些企业交流完后,回去就自己做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老师们的积极性。我认为企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去建立信任机制。

陈弘达:“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大专项进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弘达

陈弘达:我目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家组和总体专家组的负责人。“十三五”规划中,在材料领域布置了三个重点专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便是其中之一,共分为四个方向:第三代半导体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包括印刷显示、激光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和微电子材料。这四个方向又分为35个任务,已经分三年部署下去,共设立76个项目,2018年项目将在5月3号、4号两天在北京进行核审、签订。

我国首个核电科技馆正式对外开放 篇6

该科技馆包括“人类与能源”、“神奇的核能”、“走进核电站”、“未来能源”四大主题展区。

中航工业建航空主题乐园

8月20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宣布,将正式启动大型综合航空主题乐园项目“航空大世界”。航空大世界以航空文化为主线,是集“科技、文化、体验、娱乐、休闲、商业”合一的全新大型综合主题乐园。中航工业计划在全国布局5~6个航空大世界项目,每个航空大世界项目投资200多亿元。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由投资带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将来在休闲娱乐领域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中铝大型稀土集团组建方案获批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下文确认中国铝业公司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方案。这标志着中铝公司率先成为国家确定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根据工信部的复函意见,中国铝业公司以其控股的中国稀有稀土有限公司为整合主体,重点整合广西、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区)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企业。这意味着中铝公司将成为横跨南北稀土和国内东西部地区的大型稀土集团,对推动我国当下稀土产业全国性整合、树立跨区作业的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7月汽车产销环比有所下降

8 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汽车产销环比有所下降,同比保持稳定增长。1-7月,汽车产销受商用车下降影响,增幅较上半年趋缓,但乘用车依然保持10%以上增长。

7月,国内汽车生产172.02万辆,环比下降7.29 %,同比增长8.64%;销售161.81万辆,环比下降12.34%,同比增长6.71%。其中,乘用车生产147.27万辆,环比下降7.90%,同比增长13.39%;销售135.79万辆,环比下降13.18%,同比增长9.72%。商用车生产24.75万辆,环比下降3.53%,同比下降13.01%;销售26.02万辆,环比下降7.64%,同比下降6.66%。1-7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50.45万辆和1330.17万辆,同比增长9.48%和8.15%。(陶如军)

2MW超低风速碳纤维叶片问世

近日,由南车时代新材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自主研发的2MW超低风速碳纤维叶片试制成功。南车时代新材成为全国率先研制成功该类产品的企业。

在风电领域,随着风电叶片不断延长,发电机功率不断增大,传统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已显不足。为保证在极端风载下叶尖不碰塔架,叶片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为平衡叶片的重量和强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碳纤维增强。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比头发软,比钢铁硬。碳纤维已经成为下一代风电叶片材料的重要选择。

德勤企业管理新书发布

8月14日,国际会计和咨询机构德勤发布新书《成长企业的管理》。德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带来了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无论在经营战略、管理体制和内部规范等各方面,均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成长型企业亦是如此。为此,德勤企业成长学院推出《成长企业的管理》一书,旨在分享若干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智慧、前瞻思维和实用案例,借此为成长企业提供借鉴经验。

据了解,该书由德勤企业成长学院与德勤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联合编著并推出。结合具体案例从建立战略计划,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至人才管理、风险管理、全球扩张等方面均有详细剖析。(余智梅)

中广核发布首份社区发展白皮书

8月7日,在中广核“8·7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期间,中广核发布了《中国广核集团社区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核电行业首份就社区发展所做的白皮书,也是中广核继2013年《安全发展白皮书》后发布的第二本白皮书。

中广核在白皮书中表示,“企业与社区的关系就像树与土一样,土能育树,树能固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区为我们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我们有责任带动社区发展与进步。”在白皮书中,中广核首次推出3N社区沟通模式。N是英文“Neighbor”的缩写,3N是指安邻、友邻、暖邻。

拉日铁路开通运营

8月15日,历经三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葛洲坝基础公司承建的西藏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拉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首趟客车于次日从拉萨站发出。作为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日铁路的成功通车,结束了藏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从拉萨至日喀则全程只需3小时,极大地改善了沿线居民的出行条件。

拉日铁路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铁路,全长253公里,列车运行时速不低于120公里,将实现拉萨至珠峰一日达。

南航机队规模亚洲第一

2014年8月23日8时47分,一架全新的波音777-300ER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南航接收的第4架波音777-300ER飞机,也是南航机队的第600架飞机。南航由此成为中国民航历史上首个机队规模突破600架的航空公司,也是国内唯一同时运行A380、B787、B77W的航空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航历史新的起点。目前,南航机队规模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一,正向国际一流航空企业稳步迈进。

北车制造中国最快火车头牵引“大理号”旅游专列

8月10日上午,一列由中国最快火车头——中国北车和谐3D型火车头牵引的T61/62次“大理号”文化旅游专列驶入北京西站,堪称当前最快捷的旅游列车。

8月8日21时50分,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与昆明铁路局共同推出的“大理号文化旅游列车”首发。首发领衔牵引机车选用了美观大方、性能卓越的中国北车和谐3D型火车头。

“大理号”民族文化列车是大理旅游文化宣传的新长廊,覆盖范围广。包括昆明至北京西T61/62次、昆明至上海南K79/80次、昆明至大理K9634/1次共3趟列车,其中首发列车T61/62次的行车节点跨越全国7个省市,覆盖近20多个国内各重要城市。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探索 篇7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策略

目前,新的创新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产品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同时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加大了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个性化。环境的动态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等让创新活动变得错综复杂。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独自创新的困难增多,创新压力增大,需要更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支持和帮助。Chesbrough教授2003年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之后不少学者对其研究,有了深入地了解。本文依据Chesbrough等多位学者观点,将开放式创新界定为充分运用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做到充分利用多种商业化渠道来实现增值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和竞争优势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倾向模仿式的再次创新,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持续疲软的状态,也让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这样的怪圈,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而且在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进一步造成创新效率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企业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只依靠自身较为薄弱的创新资源开展高成本的技术创新,如今很难

做到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亟需改变

创新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的逐渐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的。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有利的资源而只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是很难做到创新投入的持久。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想要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个好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的创新模式亟需转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只关注内部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持续创新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若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及不断得到有用知识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外部寻找创新资源必不可少。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接触机会,而且能增加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可以更好地让其把握正确创新机会,提高它的外部竞争力。比如与技术标准机构合作,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储备知识资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想更好的成长必须要进行开放式创新。

(二)优化企业创新成本结构的必然选择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能够让企业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来取得外部有用资源,从而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将相关技术外包研发或出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成本。比如通过与技术中介机构合作,能够减少科技交易费用与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只通过内部有限资源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创新行为来顺应飞速变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难,只有将其部分地交还给市场才能够为创新成本结构带来新的下调动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合作能将技术失败或淘汰的风险降低。

(三)破解“创新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和消费者密切沟通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从而改进或设计合适的产品;通过和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通过和界内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寻求战略联盟伙伴,实现在研发、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等等。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成功破解它的“创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部研发,技术许可,网络合作,外部利用知识等方面较其他类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特点更突出,偏向更明显,许多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李文元,梅强和顾桂芳,2011;陈艳和范炳全,2013)。匮乏的资源和自身孱弱的实力,迫使企业去外部寻找能够进行补充的资源,促使它们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al.,2012)形成了促进开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与开放式创新范式相匹配的群体(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也牵引着其朝着开放式创新方向前行。

(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越来越宽泛,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从“封闭式———半开放式(即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开放式创新将成为主导模式。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为之付诸行动。虽然开放式创新这种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外界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可能会被淘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并且要面临稀缺的知识、资金储备以及更多知识外泄带来的风险,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积极的开展联合研发,进行技术许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突破以往传统的创新思维是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当今,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内生,善于发现、将外部有用资源逐步内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强的重要核心能力;创新活动受行业边界以及时空的界限等影响越来越小,以何种形式与选择何种创新源达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将是决策的重心。在内部,从经营管理的众多方面仔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及时有效的关注与之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来寻找创新机会以及可利用的各类创新源。

(二)开放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技术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里面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偏弱是事实,但长期内若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若是缺乏技术发展作支撑,各类创新活动成效就无法长久。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学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寻求更多的学习渠道,尽可能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起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学会多从外部知识源汲取各种所需的知识营养成分,在外部创新源流入或者和外部创新主体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三)积极搭建并完善创新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己构建或者由第三方搭建创新平台,将平台思维与开放式创新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来的平台生态圈能够黏合多方群体,激励多边互动,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减小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以及风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力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重点关注引导顾客和外部创新知识源来为公司的创新服务;要保证充足的创新知识来源,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文化层面、团队层面到具体的奖励机制上制订完善的创新保障机制;在使用开放式创新成果上需要摒弃传统的为我独享的观念,允许尝试通过外包、出售和许可零售等手段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实行开发往往更能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元,梅强,顾桂芳.基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5-8.

[2]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1):24-35.

科技开放 篇8

1 我国科技项目立项方式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科技计划 项目包括 国家重大 科技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类别,立项方式包括同行评议、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部门评审等[1]。2014年,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类别进行了新的划分,设定了基础前沿科研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市场导向类项目、重大项目共4类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立项制度: 对于基础、前沿类科研项目,通过同行评议、公开择优的方式立项; 对于公益性科研项目要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根据行业的需求立项; 对于市场导向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对于事关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采取定向择优方式立项。归纳起来就是同行评议、行业导向、市场导向、定向择优等4种立项方式。《意见》中没有明确提出公开招标的方式,并弱化了政府部门在立项评审中的权力,可能出于3点考虑: 第一,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重大项目是为整个社会、整个行业、整个国家服务的,因此,不宜开展类似于工程项目招标的方式选择科技项目; 第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对这类项目政府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即使要支持也适宜通过后补助的方式支持; 第三,部门评审的提法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在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中,更应该突出政府对参与实施科技项目各方的服务职能。

无论哪种立项方式,均包括立项准备、立项论证、立项决策3个基本环节。立项准备包括制订计划任务,提出申报指南,出台申报通知等; 立项论证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专家评审等; 立项决策包括厅务会商,党组讨论,领导批署,签订合同等。它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了4个问题: 第一,机会不公平。申报指南由少数专家起草,往往制定出有利于本单位、本人的计划任务,行政管理部门很难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发现这一现象。同时,申报指南和申报通知的公开程度不够,带有行政职务的科技人员往往最先、最全面掌握申报信息,会获得更大的立项机会,加上行政型科技人员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更为紧密,导致会搞关系的科技人员比会搞研究的科技人员更容易获得科技项目支持。第二,程序不透明。政府部门不会提前公开立项程序、立项方式、评分标准,仅在党组讨论后、领导批署前进行数天的结果公示,为什么上项目、上哪些项目不对社会公开,项目申报单位、申报人、社会公众被剥脱了对立项过程的知情权。第三,决策不公开。立项决策通过部门内部的处务会提出草拟立项名单,经厅务会商后由党组决策,党组和个别领导具有很大的立项权力,甚至可以随意删减、增加、更换立项项目和立项经费,黑箱式决策为领导滥用职权预留了制度空间。第四,三权不分离。立项过程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均由行政管理部门行使,缺乏外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从制度上滋生、纵容了权力腐败。

因此,我国科技项目的立项决策制度迫切需要改革,要建立全面、全程公开的立项制度,杜绝立项过程中的公权力滥用或腐败行为。

2 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的实践

2. 1 定义与内涵

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府开放式决策的探索[2],但进展并不顺利,也没有应用到科技项目的立项决策中。顾金喜[3]将开放式决策定义为: 政府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时,充分听取、吸纳公众意见,并将公众意见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参考,使行政决策公开、透明,实现政府与公众有机互动的一种决策模式。由此可见,开放式决策的核心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此基础上,四川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针对科技项目项中存在的机会不公平、程序不透明、决策不公开、三权不分离等问题,在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行开放式决策中,将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定义为: 以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为前提,实现科技项目立项“过程阳光、评审公开、决策民主、全程监督”,推进科技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内涵包括: 第一,过程阳光。项目申报通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结题验收等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公开 ( 涉及国家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内容除外) ,在阳光下行使行政权力。第二,评审公开。专家评审实行事前公开条件,事中公开过程,事后公开结果。项目申报前,公开申报通知、材料格式和评分标准; 项目评审时,提前公开专家名单、评审方式、评审时间和地点、专家评分表与综合评分计算方法等内容; 项目评审后,及时反馈、公开评审结果。第三,决策民主。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根据项目综合评分,并结合大政方针研究提出拟立项项目,在官网和申报单位同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批署。第四,全程监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情况通报监察机构,并邀其全程参与和监督; 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向项目实施单位公开,接受内部监督。

2. 2 工作程序

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包括组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综合评分等7个工作程序 ( 见图1) 。

( 1) 组织申报。按照《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 试行) 》要求,公开发布项目申报通知和有关材料标准格式。申报指南发布日至项目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得少于55天,申报通知发布日至项目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20个工作日,避免突击行为。项目受理截止后公开项目申报的受理情况。

( 2) 资格审查。委托科技中介开展申报项目的资格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内容合法性、形式规范性、指标完整性等。技术审查结果将未通过的原因反馈给项目申报单位,通过的项目进入专家评审。

( 3) 专家评审。这是核心程序。在传统科技项目的专家评审环节,评审由政府部门主持,专家由政府部门钦点,过程和结果由政府部门独家掌控,专家很容易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另类代言人———把政府希望上的项目打高分。开放式决策则委托科技中介组织开展专家评审,从专家库中按照申报项目的领域随机抽取专家,专家评分结果作为“专家因素”得分进入综合评分。行政管理人员随机抽查专家原始评分表。

( 4) 综合评分。这是核心程序、亮点程序。传统的科技项目立项评分仅有专家一个因素,有三点问题: 其一,专家有个人偏好; 其二,专家仅根据材料评分,善于包装的项目容易得高分,而材料组织能力不强、意义重大、注重实效的项目就很可能落选; 其三,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富民”和“强县”,重点应支持经济落后地区,而现实却是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在专家评分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开放式决策中,各项目综合评分由基础因素、专家因素和加分因素共同决定 ( 见表1) ,基础因素中的“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得分越高、综合评分越低,加分因素主要用于消除因落后地区材料组织能力差、专家个人偏好等影响,尽可能使项目支持最需要支持的地区。行政管理人员随机抽查综合评分。综合评分结果向社会公开,项目申报单位可根据提前公开的公式计算。

( 5) 民主决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会商,再次对科技中介提出前阶段工作进行抽查、核实,共同提出拟立项的项目数与经费,提请党组决策 ( 只能做减法并提出减的理由) ,党组和行政领导的权力被大大削弱,这种决策结果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决策结果向社会公开、公示,无异议后报省领导批署。

( 6) 项目签约。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计划任务书。

( 7) 项目验收。委托科技中介进行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各项目承担单位每年12月31日前提交年度总结报告,在规定期限内提交项目中期监理报告。验收工作的组织参照项目评审和立项的程序进行。验收合格、复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可以申报下一周期的项目。

2. 3 实践经验

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创新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依法行政的需要。与传统决策方式相比,开放式决策具有诸多创新点 ( 见表2) 。通过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有效地消除了社会公众的质疑,成功地编织了一张权力防腐网,实现了权力法制化、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

( 1) 变管理为服务。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实践进程相对滞后[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迈过了两道障碍: 第一,克服了官本位的观念障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倡导的就是“学而优则仕”、“摄职从政”,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人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是用服务革管理的命,站在项目申报单位和科技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程序,对项目申报单位和科技人员而言政府是服务者,对社会公众而言政府是汇报者。第二,克服了管理体制障碍。在此之前,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是管理,管理者只考虑自身方便,项目从申报通知出台到项目截止日期的时间普遍很短,甚至出现过一周以内完成申报的现象; 项目立项的环节繁琐,程序不公开,申报人员一步一个关口。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之后,把决策程序固化为7个并提前公开,项目受理时间延长到20天以上,申报人员照程序申报,申报过程、结果一目了然。跨出了这两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就会在社会公众、项目申报单位、科技人员眼中树立敢于担当、主动服务的政府形象。

( 2) 变暗箱为阳光。我国科技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项目的腐败现象也随之增多、程度加重,科技项目经费被形象比喻成“唐僧肉”。学者提出了建立科技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经费审计等建议,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采纳[5]。目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制度、规章不下35个,这看似密不透风的防腐网依然堵不住腐败,根源就是现行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管理部门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忽略了阳光防腐剂的作用。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建立了“三级公开、三方监督”的新机制: 一是让行政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在阳光下行使行政权力,接受社会监督, “跑”项目、行政领导随意更换项目等现象被杜绝了; 二是项目全生命周期在项目申报单位全程公开,接受申报单位的内部监督,确保科技人员机会均等; 三是主动向纪检机关派出机构公开,主动接受制度监督。“三级公开、三方监督”的新机制点中了公权力腐败的“死穴”,社会公众第一次全面掌握申报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验收项目之间的关联,申报单位第一次看清了综合评分计算方法、明晰了项目上与不上的原因,科技项目管理第一次实现了全程可对比、可追溯、可查责。

( 3) 变集权为放权。简政放权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陆续下放了一大批行政权力,这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下放行政权力树立了标杆。然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手伸得长、事揽得多、心操得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集操作权、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于一身。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对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监督层的分工作了明确界定: 操作层的工作由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人员承担; 管理层的工作由科技中介在科技行政部门的监督下承担; 决策层的工作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行使; 监督层的工作由社会、政府监督机构、项目承担单位的非项目人员共同承担。在这种分工模式下,有效调动了政府部门、项目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一方面把过程管理和部分操作层的权限放出去了,另一方面把行政领导的权力削弱了 ( 只能根据综合评分决策,不能随意增加项目、篡改项目) ,可以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花更多的心思思考宏观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人员可以从现在繁琐的过程管理中抽身,花更多的精力在执行项目本身上。这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6]。

2. 4 优化建议

科技项目的开放式决策是一个新事物,虽然问题找得准,改革意愿强,落实行动快,但是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程序执行的高效性、配套制度的完整性等还需要完善。

( 1) 建立科技诚信制度。抓住3个重点建立科技诚信制度: 一抓项目申报单位,把执行不得力、监理不配合、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列入管理黑名单,进入黑名单的单位在3 ~ 5年内不得申报其他科技项目; 二抓科技中介,行政管理部门不必全程参与,但要抽查、审核,防止变相“跑”项目、变相公权力腐败; 三抓评审专家,防止因提前公开专家名单导致的拉关系现象,对不负责任的专家从专家库中剔除,并与本人申报科技项目的诚信挂钩。

( 2)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虽然全程委托给科技中介做,但是科技中介并没有得到委托经费,这种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的行为在短期内可以运行,但要长期运行并确保工作质量 ( 特别是有可能因为工作经费缺乏而滋生新的腐败) ,一定要推广政府有偿购买服务。

( 3) 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在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中,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尊重,但是科技项目经费是公共财政资金,公众除了知情权以外,还应享有表决权。可以试行开展社会公众参与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并根据评价结果建立星级制度,在综合评分中增加5分“星级因素”,星级越高、得分越高。

( 4) 优化项目申报时间。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上半年,而全省的统计年鉴要下半年才出版,由于提前公示了综合评分方法,就有可能产生数据造假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所有基础因素数据逐一核实,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可以考虑在当年统计年鉴出版以后申报次年的项目,直接用统计年鉴数据。

( 5) 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以进一步减少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人员用在项目过程管理上的时间。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兼顾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统计指标应尽可能简化,项目报告的格式要固化、简明。

( 6) 加强科技能力培训。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科技能力相对较差,科技需求很大、很强,但项目组织能力很有限,他们与发达地区竞争科技项目处于劣势地位。笔者工作单位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基层随机征集到的19条建议中有11条是建议组织科技能力培训。建议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加强基层科技能力培训。

3 讨论

( 1) 改革阻力问题。开放式决策的思想发源于杭州,其基于信息公开的理念并不高深,实践的难度也不大,然而开放式决策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实行开放式决策之后,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权力完全暴露在阳光底下,丧失了所谓的特权,既得利益集团必然产生阻力。立项决策信息应该公开、能够公开,但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敢公开,不愿公开。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决策者必须拿出坚定的魄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涉及面很广,当前可以抓住社会最关注、矛盾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问题开刀。四川率先在全国开展科技项目开放式决策试点,将开放式决策的思想运用到科技项目立项制度之中,实现了立项决策真正意义上的事前、事中、事后公开,证明科技项目开放式决策是可行的,关键就看决策者的改革决心。

( 2) 公众参与问题。四川科技项目开放式决策制度实现了信息的全程、全面公开,在探索解决科技项目立项过程存在机会不公平、程序不透明、决策不公开、三权不分离等问题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这种探索也是刚刚起步。开放式决策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公开; 二是公众参与。四川的实践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公众参与程度还不够。目前,社会公众还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政府部门对项目立项的权力得到了削弱,但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政府部门中。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由科技中介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的决策评价机制,并建议在综合评分中增加“星级因素”。然而,要真正落实这一想法还要克服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明确参与评价的主体界定; 第二,必须明确公众参与评价的机制,建立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 第三,必须尊重公众参与评价的结果,将其运用到立项决策之中,不然,公众参与评价就是作秀。

( 3) 评分因素问题。专家评审制有几个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专家往往是政府意图的代言人、责任分担者; 二是专家评分结果可能偏差很大; 三是专家评分结果很容易被篡改,行政决策也往往不看专家评分。因此,专家评分似乎是为了完善制度的需要,而不是实际工作的需要。然而,专家评审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行政管理人员不可能在专业技术上做到与专家媲美的程度。在四川的科技项目立项开放式决策实践中,考虑了基础因素、专家因素、加分因素,既尊重专家的主体作用,又兼顾了专家独家评审的不足。在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建立之后还可以考虑增加这个因素。在各因素的指标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两点: 一是要围绕各专项的类别、宗旨设置,不能照搬评分指标体系; 二是要考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标设置应尽可能简单、易于获取,否则再科学的指标体系也只会停留在学术层面。

科技开放 篇9

之后, 广西提出实施了“科教兴桂”、建设创新型广西等重大战略, 先后制定出台了《广西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一系列促进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与经济结合愈加紧密,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 由改革开放初期不足30%提高到目前40%, 有力地支撑了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

1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旨在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从科研体制改革、城乡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等三个层面上推进。在时间上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 恢复发展阶段 (1978~1984年) :1978年, 广西召开了科学大会, 逐步恢复“文革”期间遭受破坏的科技体制, 科技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初步得到恢复。1979年设立广西优秀科技成果奖。1980年, 广西开始对资助科技项目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改变过去无偿拨款为合同制管理和部分有偿使用的做法。

(2) 初始改革阶段 (1985~1995年) :1984年, 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科学技术的十条规定》, 在国家全面实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之前, 率先探索尝试科学技术体制改革。1985年, 出台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 启动了广西科技体制改革。1986年11月, 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科研事业拨款制度的暂行规定》, 启动了科研院所初始改革。1993年以来, 广西启动了科研院所改革, 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科技厅等12个部门关于自治区直属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2003年7月27日, 自治区直属技术开发类院所转制的形式审批工作全部完成, 影响转制的主要问题也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工作全部完成。

(3) 积极探索阶段 (1996~2005年) :1997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转批自治区科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通知》, 提出“三大战略, 六大突破”, 实施“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的重大战略, 深化广西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继续加大科技计划改革力度, 按照“突出重点, 加强集成, 搞好联动, 提高效益”的要求, 加强各类计划协调和组织实施, 使经费由分散、重复投入向集中、重点投入转变, 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立项招投标制度和科技经费预算制度, 建立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项目的中性评估, 公开办事程序, 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2005年, 项目申报方面, 率先在全国实行先立项后补助、立项与经费分开下达的办法。在构造项目上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保证70%以上的科技经费集中在重大科技项目上。

(4) 深化改革阶段 (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23日, 广西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科技大会, 作出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确立了“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 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了全面的部署。2008年底, 广西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的重大战略部署, 标志着广西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2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2.1 构建广西创新体系

1995年, 广西出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9年, 出台《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 全面推进广西创新体系建设。“十五”以来, 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 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 疏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 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 为产业创新提供有效服务。加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 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术应用研究平台, 结合广西产业发展的需求, 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增强广西产业优势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2.2 实施广西创新计划

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在“三大战略, 六大突破”中, 提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的重大战略举措, 1999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并开始组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第一轮创新计划 (1999~2001年) 重点提高产品品质, 努力开发新产品, 不断形成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的产品群。第二轮创新计划 (2002~2004年) 突出技术创新源的培育和引进, 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体系,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力度。第三轮创新计划 (2005~2008年) 突出整合科技资源, 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第四轮创新计划 (2009~2010年) 着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广西在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第五轮创新计划 (2011~2015年)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工作重心下移, 重点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五轮创新计划, 互为关联, 互为街接, 相互促进, 全面覆盖, 全员参与, 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2.3 创办广西科技活动周

199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广西的决定》, 为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推动科技进步, 决定从1992年开始, 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周在全区举办大规模的科技活动周。到2012年, 已经连续举办了21届, 为在全区上下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树立科学观念, 加强科技“一招三引”,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科技活动周的创立, 在全国开了先河, 独具特色, 成为了广西科技工作的品牌, 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4 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1988年以来, 广西先后建立了桂林、南宁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柳州、北海两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园区) , 其中1991年桂林高新区成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1991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税收政策的规定》。1996年12月, 制订了《关于加快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2001年5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2010年, 柳州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我区成为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西部省区之一。2011年6月1, 广西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2012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广西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高新区数量达到5家。

2.5 建立科技进步激励机制

1978年全区科学大会召开后, 自治区和各地设立了优秀科技成果奖制度, 建立了科技奖励工作制度, 每年都评选和奖励一批优秀科技成果。1985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 将前期设立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的改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形成了制度, 自治区、地市、县分别设立相应奖励制度。2002年, 又另外设立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每项奖金50万元, 用于奖励广西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 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项目。2012年, 广西修订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完善奖励体系, 增设了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 大幅度提高奖励额度,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奖金数额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 广西科技进步奖的一、二、三等奖奖金实现翻番。从1992年起,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科技表彰奖励大会作为每年一月份举办的广西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主要领导出席并给获奖代表颁奖。同时, 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若干规定 (试行) 》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2.6 建立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为加强科技项目管理, 自治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项目管理规定。1980年自治区科委拟订了《科技三项计划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讨论稿) 》, 明确提出了编制年度科技计划的原则, 年度科技计划的编制程序、管理原则等, 此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暂行办法》 (199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 、《自治区级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试行) 》 (2004年)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招标投标办法 (试行) 》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评估评审办法 (试行) 》 (2004年) 等管理办法或规定。这些管理办法的公布与实施, 建立了项目的招标制度、评审制度, 完善了重大项目的管理机制, 使广西科技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3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1) 应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方针, 牢牢把握科技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 以科学的态度,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 揭示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 奠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石。广西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 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过程,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促使科学技术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2) 始终把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科技体制改革是为了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广西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针对原有科技体制中存在的科研与经济互相脱节的弊端, 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 以科研院所改革转制为重点,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 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构建创新体系为重点, 以机制创新营造环境为关键环节,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科技体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攻克优势产业发展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跃升。

(4) 坚持把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始终坚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 通过深化改革, 加快科技进步,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缓解资源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改革展望

2012年7月6日至7日, 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出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吹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今后一个时期, 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的广西, 应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部署, 以服务广西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 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 尽快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措施, 在建立完善全社会创新投入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 增强科技对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本录.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2]封颖.中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回顾与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9) .

[3]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O03, (2) .

[4]陈大克.广西科技发展50年[G].2008, 12.

科技开放 篇10

一、中俄蒙科技合作的基础

(一) 三国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中俄蒙三国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创新投入。中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器、超级计算机、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等方面世界领先, 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63.9万件和159.7万件, 居世界第1和第2。全社会研发支出约14300亿元,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9万家,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

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 在航天科技、新材料、生物化学技术、新能源等尖端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重视基础研究, 形成了完备的科技管理体制。《俄罗斯联邦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提出, 到2020年, 俄罗斯创新产品产值占GDP比重提高至17%-20%, 力争使俄罗斯在未来几年跻身世界前五大经济体。

蒙古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铜矿等能源矿产, 尤其是煤炭储量充足, 被称为“煤矿业的沙特阿拉伯”。但对科技投入较少, 技术创新发展相对缓慢, 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 蒙古国的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

(二) 三国科技合作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 目前已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加入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组织, 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国际合作组织的领导职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达1800家。

中俄两国之间科技合作渊源已久, 已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如今的“双向互动”。2014年, 中俄双边贸易达953亿美元, 中国已连续5年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 是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机制化平台。目前, 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已达数百项, 涵盖了航空、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生物、信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各个领域。中俄两国境内陆续建立了若干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或基地, 包括中国境内的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 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2012年4月, 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与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 决定在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但与美日欧等国比较, 俄罗斯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偏少, 截至2015年底, 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才2114件, 远低于日本 (523158件) 、美国 (381746件) 、韩国 (147183件) , 说明俄罗斯在高科技产业开拓中国市场方面仍步伐缓慢。

中蒙两国产业互补性强, 合作空间巨大, 中国一直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近年来, 中蒙双方科技交流日益深化, 双方签署了《2011—2015中蒙科技合作协议》, 成立了中蒙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10月, 中蒙双方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 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在蒙古国建设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14年8月, 习总书记在蒙古国访问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期间, 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和科学部签署了《关于推进科技人员交流的协议》和《关于共建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 标志着两国的科技进入了合作发展新常态。2014年, 中蒙双边贸易达73.1亿美元, 同比增长22.6%。

中俄蒙三方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 加强科技合作符合三方利益, 也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 三国科技合作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在, 如缺乏长远规划, 信息交流平台不畅, 需要通过科技交流互通, 争取达成共识、增进了解、创新方式, 共同提高三国科技合作水平。

二、中俄蒙科技合作的重点

(一) 发挥各自优势, 在重点领域加强技术与资本对接

中国与蒙古国合作重点领域为蒙医药、畜牧产品加工技术、矿山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沼气能) 技术。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畜牧资源待开发, 中国可利用在煤炭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研发优势, 加强技术输出, 帮助蒙古国提高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和利用效率。

中国与俄罗斯合作重点为军民融合发展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与通讯技术、先进制造等。俄罗斯基础研发能力很强, 投入较高资金, 但应用研究资金偏低, 尤其是东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多数处于研发阶段或中试阶段, 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 国际资本更倾向于投资自然资源领域, 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可加强对俄罗斯科技研发的资本输出, 如与俄罗斯共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投资合作, 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 多渠道加强国际合作, 形成政府与民间互动格局

一是发挥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的引导作用, 在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 政府部门加强互访交流, 共同举办国际会议, 推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如联合实验室、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技术示范工程等。此外, 派驻科技外交官也是政府推动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二是加强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 主要是中俄蒙三国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官方与民间交流的互动, 共同促进科技合作迈向深入。

(三) 注重产业创新, 合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创新上, 才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目前各国都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 市场潜力巨大, 是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 形成互补发展。此外, 要通过科技合作, 提升各国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品牌、总部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中俄蒙科技合作的路径

(一) 加快精通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精通多国语言的人才是中俄蒙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的基础, 目前同时熟悉俄语、蒙古语和汉语的复合型人才仍比较紧缺, 以中国为例, 国内老一辈精通俄语的人才数量日渐减少, 新培养的俄语人才数量、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除蒙古族外, 熟悉蒙语的人才也非常少。要打通三国科技合作的高速公路, 必须扫清语言路障, 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市场需要, 通过增开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合作办学等多种手段, 加大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此外, 中俄蒙三方可通过互派留学生, 加大交换生力度、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 尽快培养一批既熟练掌握三国语言, 又精通三国科技政策, 并具备一定贸易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为三国科技合作搭建桥梁。中俄蒙三国政府应鼓励所在国大学, 与合作国联合办学, 设立特色学院, 加强人才储备。

(二) 加大开放式创新力度

开放式创新可有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 已成为全球创新的趋势。区别于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 目前全球高科技公司都十分强调开放与合作, 努力在全球范围寻找和配置创新资源, 站在世界科技前沿, 整合外部高端人才资源, 寻求技术的突破性变革。任正非在“华为云计算发布会”的演讲中也强调:“华为廿年来, 从青纱帐里走出来, 一个孤独的‘农民’, 走在一条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 像当年堂吉诃德一样的封闭, 手拿长矛, 单打独斗, 跌跌撞撞地, 走到今天。当我们打开眼界一看, 我们已经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的封闭自我的方式。”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应建立开放式创新合作机制, 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上, 加强创新资源的共享共赢, 支持创新联盟等开放式创新组织的发展, 通过创新利益引导机制和完善社会创新生态,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让企业敢于开放、乐于开放, 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利益, 从而全面提升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的水平。

(三) 发挥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作用

科技开放 篇11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11大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高级人才。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方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的优良传统一直在激励着华中大人不断前行。记得八十年代,那时黄树槐当华中工学院的院长。听父母说黄树槐院长是从材料学院走出来的校长,所以心里一直很敬佩他,后来听了李培根校长在报告中曾讲到黄树槐校长的办学思想时才对黄校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我看来,正是黄树槐校长“异军突起、出奇自胜的办学理念,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工科院校,向文、理、工、管综合性大学转变;由原来主要是搞教学向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转变;由原来主要是培养本科生向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转变。

进入九十年代初,杨叔子校长在“华工”掀起了“人文风暴”。杨叔子说:“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他认为科学和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在我看来,杨叔子校长的办学理念是黄树槐校长办学理念的延伸和升华,杨校长把人文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催人奋进的加速器。有了这种精神,华中大人就可以用先进的思想指导科学研究,就可以用先进的思想去践行人生的价值。他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将会激励华工大人不断成长。到了九十年代未,周济校长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产学研三足鼎立”的办学思想,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大计,在我看来,周济校长把学校的发展之路更深层次的向产业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华中理工大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

进入新世纪、学校合并后,樊明武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樊校长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办学战略“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新校训。在我看来,明德厚学是传承杨叔子校长人文素质教育和黄树槐校长异军突起、出奇自胜的办学理念,在前二位校长的办学思想指引下,更进一步的阐述了求是创新。樊明武校长认为,创新是高校后来居上的唯一途径,正是学校的历屆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才使学校的综合实力不间断地得到了快速提升。

随着学校办学思路的不断深化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校长李培根院士把“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做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方略,在我认为,校长在总结前几位校长的办学思想的同时,宏观地把握学校的办学发展方略,把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放在首位,他倡导解放思想、开放开拓、办尽可能好的教育;他提出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他认为,创新教育不能仅限于优秀学生;他认为别把创新教育当成“奢侈品”等等都印证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李校长用创新是魂四个字来概括我们学校创新的重要性。把学校创新提升到我们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新举措上来。我坚信,在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我校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优良传统会更好的传承下来,学校将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切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华中科技大学将昂首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科技开放 篇12

CCBN2016:融合监管的云化

针对不断演进的融合媒体创新趋势, 博汇科技以融合监管为主题, 重点推出包括构建智能协同化安全运维监控平台、融合监管云平台、画面云、发射台站统一运维平台在内的几大展区。这些产品、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融合资源、云化处理和多媒体运维等工作, 旨在面向全媒体, 通过云方案来解决运营商、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些难题。

构建智能协同化安全运维监控平台, 该平台具有以下特征:1、协同化的安全管理;2、自定义监控台;3、业务导向闭环管理;4、提供一站式信号监测分析;5、云化部署:6、高可用性设计。同时博汇全系列的监测板卡实现各类接口信号的IP化, 画面云技术实现屏幕输出的IP化, 所有应用软件支持在私有云平台上部署;监测结果可通过微信客户端实时发布, 实现移动无线运维。

融合监管云平台的推出是应对三网融合趋势的有力之举, 主要体现在开放、融合、价值三方面。该平台具有以下特征:1、全媒体接入;2、全业务监管;3、业务流程化;4、内容监管智能化;5、虚拟化平台;6、权威发布;7、系统安全。同时结合移动发布、画面云、内容深度分析、虚拟化等技术, 融合监管云平台实现了媒体、工作流和技术的三大融合, 实现了数字与模拟、有线与无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IPTV/OTT) 、机房信号与传输信号的统一接入和统一监管。同时, “后台云化处理, 前台灵活发布”也使得该监管平台的信息实现了深挖、关联、分享价值的最大化。

“画面云”作为博汇科技的主打产品, 经过数年的完善已日臻成熟。目前, 博汇监测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均支持IP化与“画面云”技术, 彻底解决了单台服务器监测性能和上屏数量之间的制约关系,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多场景、多格式的全覆盖。也就是说, 通过画面云技术, 系统中所有视音频流、工作界面在电视墙上任意布局, 实现跨屏、缩放、画中画, 支持多种预案任意切换;服务器资源池化, 故障一键恢复。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北方联合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监管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监测中心、青海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等监测监管项目中。

发射台站统一运维平台将发射机监控、安防监控、动力环境监测、信号监测、信源自动切换、运维经验管理、大屏幕调度等各个业务子系统进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形成一个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 解决以往各个业务子系统各自为战、运维经验不能有效传承的窘境。实现了现代化机房管控设计理念, 后台数据分布式采集、集中汇聚, 前台统一调度, 各业务子系统持续优化。

融合监管云平台:开放、融合、价值最大化

融合监管云平台主要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开放, 主要包括前端接口、后端接口和平行系统接口的开放, 目的是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一接入、实现信息共享、保护用户的长期投资。二是融合, 主要包括媒体融合、工作流融合和技术融合, 目的是实现统一监管, 形成“一个页面、一套工作流程、一个闭环”的部门工作流, 以及“后台云化处理, 前台灵活发布”。三是监管价值最大化。博汇的监管云平台可以对回传到中心的视音频和数据, 从不同维度和业务视角挖掘监管价值;并对价值点进行关联形成“多个价值点, 一条价值链”;最后通过移动发布技术, 实现价值共享。

融合监管云平台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全媒体介入, 实现数字与模拟、有线与无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IPTV/OTT) 、机房信号与传输信号的统一监管;二是全业务监管, 涉及安播及质量监测、内容评议、广告监管、舆情分析、EPG安全监测、IPTV EPG监测等业务的全覆盖;三是业务流程化, 通过业务整合, 能够对各个业务子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 根据实际业务流程, 形成任务驱动;四是内容监管智能化, 语音识别、视频场景分隔、视频检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广告监管、内容评议、EPG广告监管等业务系统, 大大提升了效率;五是虚拟化平台, 利用画面云技术实现任意布局、云化处理;六是权威发布,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发布平台, 该平台可通过PC、手机、PAD等多种方式, 随时掌握监管情况;七是系统安全, 该平台采用多种防火墙、防毒墙, 有效隔离外来危害;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 规范内部管理。

技术新突破:监、控、管三位一体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积极响应者和参与者, 博汇科技凭借着集安全性、先进性为一体的技术, 连续中标了河北、甘肃、黑龙江、云南、山东、内蒙古、新疆、浙江 (北高峰、宁波、衢州、绍兴、嵊州、宁海、东阳、永康、武义、仙居、建德、海宁、海盐、磐安) 、江苏、上海等地的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监测管理系统, 取得开门红!这证明了博汇科技在广电监测管理方案和产品技术上的日趋成熟, 也意味着博汇科技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自中标以来, 博汇科技一直致力于监测管理系统的研发, 在提升监测能力和丰富监测手段上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为了配合中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 博汇科技针对新闻出版广电局技术部门最新推出了单频网/多频网管理系统, 提供监、控、管三位一体的技术手段。

目前, 博汇科技的中心管理平台依托于无线2G/3G/4G网络、有线网络, 通过构建“一个中心、多个监测站点”的分布式架构部署, 实现了中心大数据的智能呈现。该平台能够自动监测信源故障、实现手动或自动切换, 精确到节目的智能PID替换;能进行深度SIP包分析, 监测单频网的关键指标。同时, 该平台还能进行多环节的对比监测, 及时发现、及时定位、及时解决故障和问题。在安全性上, 该平台可对任一台站的发射机、激励器进行远程控制, 确保安全播出, 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立足安全监管实现服务转型

从“广电监测专家”转变为“广电安全专家”, 这一定位的转变反映了博汇的整体业务范围已经从单一的视音频信号监测, 向全媒体的视音频安全及视音频控制方向拓展。并且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博汇科技已经加速从一个技术研发型企业, 向专业的产品制造商转变。

近年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广电安全保护措施。广电安全领域主要有两大变化趋势:一是由分立系统向整合系统转变, 二是从传统基带信号过渡到IP化、网络化。鉴于此, 博汇科技着力构建智能协同化安全运维监控平台, 从实时监测、运维分析、设备安全、切换控制、信号安全、节目调度六个方面进行探索, 以期实现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 安全运维保障工作全面协同化管理。目前该平台广泛应用于广西省网、广东省网、央视国际、四川电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0二二台喀什地球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呼和浩特地球站等多地监控系统中, 监管效果和安全性及易用性明显提高。未来, 博汇科技还将继续立足于安全监管, 在提升产品安全性与服务上下功夫, 实现从技术向业务、产品向服务的转型。

据博汇科技总工程师陈恒介绍, 未来主要有两大转型方向:首先, 从纯技术向用户业务转变。博汇科技一直致力于将安全保护融入到用户业务流程中。在网络公司的服务器安全上, 尤其注意内外网的安全, 针对用户因不熟悉工作流程而导致的误操作等问题, 博汇可以依照监测数据和不同参数, 针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建议及配套方案。其次, 从卖设备到卖服务的转变。博汇将针对用户的需求, 从服务安全、内容安全、运维安全和政治安全四个角度, 为用户切实解决安全性问题, 满足用户的多方面服务需求, 帮助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注云媒体实现智能化

上一篇:流动人才下一篇:转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