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古诗点亮语文课堂

2024-10-26

巧用古诗点亮语文课堂(精选5篇)

巧用古诗点亮语文课堂 篇1

一、慎思“预设”, 让语文课堂更扎实

课堂“预设”是教师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而事先准备的设想, 包括对学习材料的准备、课堂中的设问以及课堂“生成”的预设等。因此, “预设”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成功与否。课堂上,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看来是信手拈来, 随意产生的, 而实质上是教师的匠心独运, 是教师对学生、对文本、对教学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一般说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生成什么是无法预料的, 但是,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在课前仔细研究文本、研究学生, 紧扣教学目标, 对课堂教学时应该进行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细致推敲, 预设一些细节, 预设一些精彩, 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它们发挥最大的“功效”, 使课堂更添光彩。

二、关注“生成”,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生成”主要来源于学生, 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结果。对于“生成性”学习材料的处理实际上是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又一个问题。当前, 对于“生成”有两种较为流行的做法:一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二是“期待未曾预约的精彩”。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 都是我们教师关注细节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关注了课堂中的一些“非预设性生成”,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教学不拘于原先的方案, 针对现有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策略。从默写引入, 品词读句, 通过辨析“叫醒”与“唤醒”, 引出“恬静”, 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浓浓的“语文味”已现端倪的同时, 也营造了一份美丽境界。这些“生成”, 使我们的课堂更美丽。

三、善待“意外”, 让语文课堂充满喜悦

“意外”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会遇到的一种教学情境。“意外”的出现, 是检验我们处理细节问题能力的时机。面对“意外”, 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处理, 如果“意外”无效, 我们可以简约处理, 或否定, 或搁置。如果“意外”对我们教学是有利的, 就要让“意外”成为我们有效的教学资源, 以得到意外之喜。

作文教学片段:

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精彩细节描写, 学生交流各自的练笔并评析。

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并读了学生 (李龙) 的练笔, “她来到护栏前, 手扶住肚子, 两眼慢慢地闭上, 穿好身上的衣服, 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 头朝下往地面上栽去。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可她的两只手不曾捂住自己的头, 却紧紧地抱住肚子, 人蜷在一起, 头朝下栽倒在毛毯上。这时, 人们都惊呆了。”

(教师在读到“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时, 学生发出了笑声。)

师:我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听到同学们的笑声, 你们笑什么?

生1 (杨明) :李龙写这位妇女在坠落的过程中“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 这个细节描写像是动画片中的镜头, 不够真实。

(李龙的脸色挺尴尬)

师:我知道李龙是被这位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他很想把她坠落的过程描写得很美, 所以“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 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 但却有一种悲壮美。

生2 (李春艳) :李龙在文章里写这位孕妇“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 孕妇身体笨重, 怎么可能敏捷地在空中翻跟头呢?

师:对, 体态笨重的孕妇不太可能行动敏捷地在空中翻跟头。那么能这么做的是哪些人?

生齐答:体操运动员、跳水运动员。

师:李龙想以细节来表现这位母亲为保护自己的胎儿的无限母爱, 但这个细节描写不符合细节描写的什么要求?

生异口同声:细节描写要真实。

(李龙也不住点头)

……

四、分析

交流、评析学生的当堂习作, 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因为这些文字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 是他们对一堂课学习后成果的体现, 也是我们在备课的预设中无法全面预料到的。我读李龙补写的片段, 当读到“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时, 听到下面学生的笑声, 这表明他们也听出了文章中的问题。所以当我询问他们笑的原因时, 原以为学生会提出这一处的错误, 没想到杨明提的却是另一处“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 她认为这一处描写脱离生活实际, 像动画片。我想起平时陪女儿看动画片时, 确实有不少这样的镜头, 虽然不够真实, 但画面确实很美。所以我在评讲中肯定了李龙的细节描写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 但却有一种悲壮美。李春艳在发言中能准确地找到李龙细节描写的不妥之处, 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看来是信手拈来, 随意产生的, 而实质上是教师的匠心独运, 是教师对学生、对文本、对教学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在课前仔细研究文本、研究学生, 紧扣教学目标, 对课堂教学时应该进行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细致推敲, 预设“细节”, 关注“生成”, 善待“意外”, 在教学过程中让它们发挥最大的“功效”, 让美丽的“错误”, 点亮语文课堂。

摘要:“过程决定结果, 细节决定成败”, 优化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优化教学细节并非刻意为之, 应是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 教师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深入挖掘, 寓教育于无痕。在关注学生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中, 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在开放的课堂中有效触动学生心灵, 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在“课随心动, 心随课动”的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的感染与碰撞, 点亮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现结合本校语文组“高效课堂实验研究”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美丽的“错误”,语文课堂,实验研究

巧用绘画点亮农村小学语文课堂 篇2

一、巧用绘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色彩鲜明的绘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将大大提高孩子识字的热情。如我在教象形字“兔”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生字像什么。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它像真实的兔子形状。我让他们拿出彩笔和我一起来画这只兔子。该字前两笔的形状把它画成兔子竖起来的长长的耳朵,扁“口”左边是兔子头,右边是兔子的身子。“撇”是奔跑着的兔子的前腿,“竖弯钩”是可爱小兔子的后腿,“点”是兔子的尾巴。我还特别强调“点”虽小,即“兔子尾巴长不了”,但千万不要忘记写;要不然小兔子没尾巴可是会伤心的啊!他们在自己画的兔子旁边写上了“兔”字,经过对比,牢牢记住了这个字,并且以后不容易漏写最后一“点”。

二、巧用绘画造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农村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以至于他们性格不太活泼,胆子较小,不太爱当着众人的面说话,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画出数幅图画,让每个同学按图画说句子,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引导学生用“花”造句时,是这样做的:在黑板上画出了康乃馨、百合、牡丹等几种花儿。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欣赏着这些花儿,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自己喜欢的花儿。

师:黑板上的这些花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百合花,因为百合象征百年好合,有深深祝福的意义。

生2:我喜欢牡丹花,因为她是中国的国花,她代表热情、富贵。

生3:我爱康乃馨这种花,因为她是送给妈妈的花。

生4:我喜欢昙花,因为她洁白如玉,清香四溢,还被成为“月下美人”呢!

……

师:这么多花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要是世界上没花行吗?

小朋友们个个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师:那你能用“花”说一句或几句话吗?

生1:花是大地母亲的衣裳,装点着大自然,也点缀着我们的生活。

生2:有了花,这世界才斑斓美好,所以我赞美她们。

听了学生们造的句子,我欣喜万分。通过绘画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他们造句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用绘画解读课文,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对于所学课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章插画,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达到运用的目的。如教读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丹顶鹤》时,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丹顶鹤的色彩美”和第三自然段“丹顶鹤的形体美”,我让学生根据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画一幅丹顶鹤图。小朋友们兴致高昂,找纸、拿彩笔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画完后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杰作”。然后,通过师生评选推荐出几幅较好的图画画贴在黑板上作为教具,教师带领学生重新梳理课文内容。

师:“观察一下它们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脖子和翅膀边是什么颜色的?”

生:“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

师:“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看一看你涂的颜色和课文中描述的一致吗?”

学生们兴致不减,按照课文内容依次对照自己所涂的颜色。

师:“丹顶鹤的形体美吗?这些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美!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

师:“看看你画的丹顶鹤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小朋友们个个态度认真,对照起了自己所画的丹顶鹤的腿、脖子、嘴巴。有的同学甚至嫌自己画的不够完美,仔细地修改了起来,教室里气氛融洽。

师:“这样的丹顶鹤你喜欢吗?为什么?”

生:“当然喜欢啦!因为它形态好看,气质优雅。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

师:“你能看着图画,描述一下丹顶鹤吗?”

学生纷纷走上讲台指着画说,兴致颇高,说着说着这一段就背下来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显然,学生的画是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如果把学生的画在展板上都展示出来,那就近似于作者所描绘的丹顶鹤了。

巧用错题资源点亮数学课堂 篇3

一、巧用错误,增强学习驱动力

教学中,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会立即给予“错误”这一简单评价,然后再接二连三地换学生回答,或亲自加以纠正,或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长此以往,学生会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此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巧用他们错误的答案,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内容时,以往我都是通过例题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解题方法,并多次强调求每份数时,总数和总份数一定要对应,但许多学生在做此类题的变式练习时,还是出错,并且多次纠错后仍然出错。在本学期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改变策略,例题学习完,并没有急于总结解题方法,而是让学生做了两题与例题同类型的练习,学生认识到了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用总数÷总份数=每份数,求出每份数,就可以求出题中所问。我便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题:

李老师用60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已知长与宽的比是2:3,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一看题目,与前面是同一类型,很多同学不到一分钟就做好了,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

很明显,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和我预想的一样,学生由于有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受这种定式思维的影响,并没有深入考虑要注意对应关系,所以很容易出错。于是我故意叫一个做错的学生来汇报,汇报结束后,我便问:“像这样做的请举手。”看着一双双小手自豪地举起,我并没有说做错了,而是说:“解决问题,我们要养成勤于检查的好习惯,怎样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把36和24相加得到60,就认为自己做对了,有的学生通过画长方形意识到36和24相加只是得到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总和,发现解答是错的,整个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发现原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找到了问题的根源:60厘米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总和,而2+3=5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总份数,总数和总份数是不对应的,不能相除。

整个教学中,我巧妙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把错误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研究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在议错、辨错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益,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预设错误,培养学习思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用到的、对减少错误有用的但没有安排在该教材中的内容,并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安排在一起,增强教学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依据学生的错误,设计了以下判断题进行知识深化: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8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缩小8倍。()

4.一个分数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应该加上6。()

5.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8倍,分母不变,分数值缩小8倍。()

我预设的这些判断题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探讨,弄清“数位对齐”的真正内涵,让原先出错的学生找到了错因,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判断,让“错点”变成了“亮点”,真正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以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三、诱导错误,提高学习认知力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探究新知识时不容易出错,但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并不深刻、灵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生经过充分动手实践和电脑课件演示,顺利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并运用此结论解决了课本上的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在学生获得轻松的成功体验后,我适时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有一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有两个答案,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为3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2+7=13(厘米);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为7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7×2+3=17(厘米)。许多学生表示同意,我故意不出声,这时有一个学生急切地说:“我不同意,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腰为3厘米,那么,两腰加起来的和是6厘米,第三边是7厘米,这不符合我们刚刚学习的结论,这种情况是构不成三角形的,所以答案只有一个7×2+3=17(厘米)。”此言一出,很多学生恍然大悟,而我趁机强调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师可创设适当的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质疑,在质疑中激起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的思考,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但是教师诱导的错误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如果教师设计的“陷阱”远离学生思维出发点,使学生掉下去就不能爬起来,或经常设计“陷阱”,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恰当利用,才能发挥其效果。

四、捕捉错误,提升教师创新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并且这些错误并不是教师能事先预设的。因此,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一颗“慧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生成新的课堂素材,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设计“用字母表示数”时,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认为班上的几个优秀学生一定能用字母表示数量,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试编儿歌《数青蛙》,叫起一名优秀学生,他编的儿歌是:a只青蛙b张嘴,x只眼睛y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当时还有几位老师在听课,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没有达到我的设想答案,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电光火石之间,我决定调整教学程序,就以这个学生编的儿歌为素材,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探讨,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如何表示数及数量,不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巧用古诗点亮语文课堂 篇4

一、氛围和谐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愉快、平等的环境中, 接受的信息最多, 学习的效率也最高。可是在传统课堂评价中, 教师是权威, 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 往往是教师评, 学生听, 且由于所评问题以知识性、技能性为主, 教师评价侧重于回答问题本身的对与错, 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 教师应放下身段, 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由原来的“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会激励学生去思考, 并让自己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二、对象全面化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即时评价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对象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 而是全体学生。最好能根据信息技术授课的特点, 对全班、小组和个人作出相应的评价。以往的评价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肯定和鼓励, 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忽视的群体, 从而影响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 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多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 在评价内容上不只包括学业成绩, 还应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可能。

三、语言准确化

在课堂即时评价中, 有些教师课堂缺乏调控技巧, 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 穷于应付。无奈之下, 只好用些语气词“嗯”“哦”来连续应付学生的回答, 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刻时, 往往只会说“请坐” (手势) , 谁还会回答等, 使学生无法从中获得肯定或否定。即使像“好的”这类评价语言, 看似在肯定学生的回答, 可是学生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 所以最终也无法肯定自己。所以, 评价语言要用词准确、意言简意赅, 多使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用语, 要根据学生发言的水平作出不同的评价, 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 也不能一味地批评, 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 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 哪是错的, 错在何处。如:“讲得不错, 如果声音再响一些会更好!”这样的评价语能提醒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提高回答与思维的质量。

四、主体多元化

在课堂即时评价中, 教师常常扮演评价者, 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 而不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这种单方面的、直线式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 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 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 也不利于评价的民主化。因此, 我们要将评价主体需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除了教师评价之外, 还要善于开展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这些做法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 不仅能使学生积极配合, 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乃至自我评价, 主动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改进不足, 进一步完善自我。

五、方式多样化

美国心理学家雪茄艾伯特·梅拉别恩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人们获得的信息百分之七来自文学, 百分之三十八来自语气, 百分之五十五来自面部表情。即时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评价, 其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有经验的教师能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体态语如果应用得当, 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气氛, 使课堂推向高潮。如一个手势, 一个拥抱, 一个大拇指, 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等都应是评价。很多时候, 教师一个动作, 能让讲解形象生动, 引人入胜;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一次暗示, 能悄悄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六、尺度多层化

在同一个班级里, 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技能、兴趣等方面不尽相同, 可能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差别很大, 因此我们不要用一个统一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我们应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评”。我们还要善于赞许学困生。对于学困生,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我们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 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我们要艺术性地表扬优秀生。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我们要求要严格, 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 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见时, 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 以激发他们远大的志向, 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而有艺术性的评价指正, 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课堂即时评价应充满亲和力、形象生动、机敏睿智、充满感染力的特点;其形式多种多样, 不应拘泥于一种, 应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课而异, 因发生的事情而异。它更是智慧的结晶, 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语言, 恰到好处的点拨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总之, 我们要巧用课堂即时评价, 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动力, 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师生互动相当频繁, 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课堂即时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态度。可以说, 课堂即时评价是信息技术的灵魂和精彩之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面向全体同学, 公正而全面地做出准确的评价, 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氛围和谐,对象全面,语言准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尺度多层

参考文献

[1]犹普桥.以“评”促“学”.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史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及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

巧用激励因素点亮语文教学 篇5

古希腊的一位哲人说过, 现实世界中的圆总是不完美的, 只有理念世界中的圆才是完美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 老师心目中理想的学生是十全十美的, 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 学生总是在试探性的行为中获得经验、明辨是非。学生不仅有犯错误的冲动, 也有纠错的愿望, 但需要给其纠错的机会与时间。例如我讲授《爱莲说》时, A同学对作者周敦颐的介绍很好, 没想到我刚表扬他坐下后, 另一个调皮的学生B马上大声说:“哎呀, 你说的真对呀, 就差一个北字!” (周敦颐为北宋哲学家, 而A同学回答是宋代哲学家) 在B的肆无忌惮中分明没有我这个老师的存在, 当时真想批评他, 可是转念一想不可行, 于是我真诚地对他说:“你真善于发现问题, 学习就应该像你这样不能有半点马虎, 确实是北宋哲学家”, 说到这里, 我发现他的脸上洋溢出了得意的神情, 我又接着说, “但是以后再发现问题请举手说好吗?”这时他红着脸点了点头, 接下来我发现他听课更认真了, 后来的每次课他都很乖, 这就是肯定的艺术。

人无完人,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不管是课堂上, 还是课下, 我们都要想办法把它变废为宝, 在肯定学生的同时,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 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不失时机的表扬

俗话说得好:“好话一句三春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真诚的表扬会给人力量, 给人信心, 催人奋进。学生敏感而脆弱, 需要表扬, 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称赞, 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表扬”在育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C, 学习不努力, 成绩由开学初的90多分滑落到70多分, 为此我想了好多办法去激励他。C的改变是因为一次语文作业, 那一次C的作业完成得特别好, 我是决对不能放弃这次机会的, 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郑重地展览了他的作业, 要求所有同学都向他学习, 并且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相信你以后能做得更好, 能做到吗?”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后来他的表现逐渐变好, 课堂上学习也更积极了, 这就是表扬的魔力。

作为教师, 也许有时我们自己觉察不到一句赞美有什么特殊意义, 可它对于一个孩子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 它能激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仔细琢磨确实有道理。所以, 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批评, 将会使更多的孩子心花怒放, 积极努力。

恰当有效的“诱惑”

诱惑, 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使用手段, 使人意识模糊而做坏事”, 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在这里我要贬义褒用,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恰当利用, 就会变诱惑为宝, 让它激励起学生的斗志, 培养自主学习及竞争意识。

前一段时间学校给每个班级分发了一些《华章阅读》, 我没有例行公事似的马上发下去, 而是在班里大肆宣扬了其的难得与珍贵, 并允诺会酌情奖励表现好的学生。那时正值我们学《小石潭记》, 其中实词很多也很难记忆, 没想到第二天我在检测实词的时候, 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乎意料地令我满意, 这都是因为书的诱惑。当然我当即就奖励了两名写得最好的学生, 他们的笑容顿时如花般绽放。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课堂上他们比以前更认真了, 作业也写得工整了, 我心头暗自窃喜。

其实, 物质“诱惑”只是一时的, 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诱惑”, 在学习中可以给学生确立PK对象, 互相比拼学习, 用成功去诱惑他们;也可以以作业为“诱惑”, 对某些同学某一方面知识掌握得好的, 就可以给他们减去这部分作业……总之教学中恰当运用“诱惑”,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 这说明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人”, 要肯定“人”的价值。学生的头脑是亟待被点燃的“火把”, 激励就是火把的“助燃剂”,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激励性因素, 让教师的每一次激励都转化为学生的催化剂, 变成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生动活泼, 异彩纷呈。

摘要:激励教育, 是根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秉持“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的信念, 相信每个人都想进步, 想发展。教师的一次鼓励, 一句表扬,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语文教学中激励性因素的作用。

上一篇:开挖设计下一篇:奖助学金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