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资产管理现状

2024-09-09

对策资产管理现状(通用12篇)

对策资产管理现状 篇1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相关的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资产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 应遵守节俭、规范和效能的重要原则, 不断对制度标准系统积极完善, 加强管理配置、应用与处置资产的整体过程;创新服务模式, 促进建设管理信息化, 有效提升管理的规范水平。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根据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综合管理国有资产配置、平常应用管理、清查整理等, 实现了科学配置、有效应用、科学管理、合规处理、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 提升高职院校使用资产效益, 避免资产流失与浪费。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1. 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独立或者组合之后构建的, 这些院校层次通常低于本科普通院校, 管理较为薄弱, 资产管理意识不高, 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下, 长时间推行高度集中的全收支管理方式, 由国家统一管理教育经费。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缺乏主动管理, 严重缺少资产内部综合管理、配置优化的思想, 同时还会产生重复购置、闲置资产甚至浪费资产问题。

2. 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不少高职院校还是采用多头和交叉方式管理资产,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物资设备、后勤等部门职责模糊, 权限不够清晰, 形成了采购物资抢着管, 购置设备无人管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缺少科学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 即便是已经建立了相关部门, 也是严重缺少了解现代化资产管理的技术人才, 甚至一些工作人员也是从其他部门借调的, 没有全面系统的管理经验, 缺少技术培训。此外, 管理方式也非常落后, 缺少必要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持。

3. 资源配置不科学, 利用资产效率低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是将育人作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 国家财政包揽了高校经费, 不需要对盈亏进行计算。再加之部分高职院校监督与核查力度不足, 配置资源缺少全面性、系统性, 大部分是根据部门、专业与课程设计购置资产计划, 致使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求小而全, 忽略从全局制定配置与建设资产计划。一些高职院校在粗放型管理过程中, 甚至将管理决策工作转变为一种表面形式,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使用资源方面, 由于缺少全面的协调规划, 设备使用效率低下, 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在资产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核算效益与费用, 直到采购设备结束后才发觉选择错误;有些没有对实际需求进行考虑一味求新求全, 造成部分设备无法发挥功能而被闲置。

4. 管理措施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最显著的问题是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具体原因是没有及时购入先进的管理技术设备, 依然使用了落后的手工管理, 造成不能及时入账新增固定资产或者存在错记、漏记、资产核销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资产, 造成较为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由于高职院校资产具有极大的数量、复杂的品种, 需要很长时间以及大量人力开展清点工作, 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定期清点资产。缺少定期清点资产的有关制度, 有效清查资产制度仅仅是摆设。

三加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1. 积极改变理念

要想有效加强对高职院校资产的管理, 需要学校领导给予重视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配合, 同时也要求师生给予大力支持。在高职院校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管理人员需要改变计划经济传统观念, 真正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确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积极武装头脑, 对资产加强管理, 避免流失, 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效益。

2. 对资产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首先, 严格分类与区分资产, 按照资产的特点、用途和效益实施分类。其次, 按照分类结构科学划分, 合理配置非经营性、经营性资产等, 不但确保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非经营性资产配置, 还要为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寻找有效途径。需要重视的是, 在确保正常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 科学优化这些资产, 制定可行的方案, 促使资产结构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最大限度减少资产管理与运行所需的成本, 尽可能对学校资产的潜力进行挖掘, 提高综合使用资产的效益。

3. 构建资产监督管理制度

根据综合领导、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重要原则, 构建专业的资产管理单位对高职院校资产进行管理, 不断加强集中采购资产和出入库管理;积极确定使用资产单位、资产保管人与责任人等。此外, 对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包括记录审核机制、验收采购机制以及保养制度等。制度制定之后需要各个部门严格执行, 做到科学分工。

4. 积极开展动态管理

踊跃参加研发推广新技术设备工作, 研究出科学的管理软件。对采购、应用、处置资产整体过程准确登记, 实施动态管理。还要通过校园网进行信息管理, 构建专业的网络平台, 以便更好地帮助各个部门沟通, 达到最大限度上的资源共享, 提升利用资源的效率。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应当联系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方式, 通过开发网络技术或者选择与高职院校相适合的资产管理软件, 促使其可以对学校全部资产进行涵盖, 形成完善的账务系统, 体现出有关职能部门与归口管理部门的审核功能, 可以通过多部门统一监管业务, 最终为高职院校管理层提供最新的资产动态, 使其做出准确判断。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申仁柏.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势在必行[J].凯里学院学报, 2009 (4)

[2]李娜、祝梦林、王凤湘.经营性理念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国有资产管理, 2009 (7)

对策资产管理现状 篇2

【摘要】:随着近年来舟山烟草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基层烟草专卖管理队伍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在新形势专卖管理精细化工作中,面对日益复杂的卷烟市场环境和“打假破网”的工作压力,目前的基层专卖管理队伍建设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本人通过实地走访市场、数据采集比对等措施,对当前岱山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现状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打假破网能力和水平,为保增长提供规范的市场环境有了初步设想。

【关键词】:现状 难点 解决措施

一、专卖管理工作现状

岱山现有专卖所2个,检查队1个,编制专卖执法人员18人。从学历上来看,高中、中专及以下2人,大专及以上4人,其中法律专业3人,并有8人大专在读。从职称来看,有2名同志取得中级烟草专卖管理员资格,3名同志具有烟草质量鉴定资格证书。从年龄来看,50岁以上4人,40-50岁4人,30-40岁6人,30岁以下4人。从参加专卖执法年限来讲,3年以下的有3人,5年以上的有15人。2007年—2008年,全县人均查处各类案件8起。

岱山现有零售户1505户(截止到3月底),暂时停业6户,有无证经营户14户,无证经营率0.93%,其中高亭城区11户,衢山3户,均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取缔方面存在较大社会压力。重点大户12家,其中高亭9家,衢山3家;

2007年—2008年全县共处理各类案件145起(包括2006年年底结余案件):从案件性质来看,假冒烟35起,走私烟8起,非法渠道烟52起,其中 1

持证户案件84起,占64.12%,无证户案件45起;从案件处理主体来看,自行处理92起,移送工商处理53起

从岱山查处案件规模来看,涉案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有24起,案件性质分别为无证运输12起、乱渠道8起、销售非法生产卷烟4起;1000元—5000元的有33起,案件性质分别为乱渠道15起、无证运输3起、无证经营15起;1000元以下的案件88起,案件性质分别为销售非法生产卷烟32起、无证经营34起、乱渠道17起、经营无标志外国卷烟5起。

从引发案件原因来看,当事人以赢利目的而主动违法经营的有116起,占88.55%,其中有8起案件系因人情关系引发的寄售,占6.11%,因货源短缺引发的案件为7起;从案件来源来看,举报案件27起,市场检查案件105起;从货源地来讲,涉案卷烟系当事人从县域外采购的有43起,占32.58%,在县域内采购的占67.42%;从涉案卷烟来讲,涉及中华烟案件86起、涉及双喜烟31起;从涉案卷烟来源来讲,当事人自行采购的有114起,占87.02%,送货上门的11起,占8.4%,他人赠送的5起,另有1起为托运查处。

2007年—2008年岱山共查处涉案当事人115人:从情节来看,初犯107人,累犯8人;从籍贯来讲,本地人130起,占89.66%,外地人15起,占10.34%。外地人基本上都集中在4家“两籍”人员上,也有少量背包作案人员。

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良好,经烟户对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举报投诉电话来相当的了解,通过实地走访,经烟户对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较为了解,知道哪些行为违反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并且知道现在的举报电话为12313,在经烟户的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均张贴了片区客户经理、专卖管理员的联系电话和12313举报电话。但商人逐利的本性使得违法经营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据统计,因逐利而导致的违法案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88.55%以上。

二、凸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当前的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中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一)无证户的监管是个难点。

从案件情况来看,无证户发案率居高不下。特别是经过长期联合工商部门打击无证经营,现在存活下来的均是社会弱势群体时,烟草专卖管理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难以平衡。

(二)假冒烟依然是监管的重点对象。

从数据可以看出,假冒烟案件占全部案件数的将近四分之一。

(三)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体现不明显,老员工多年的执法经验与新员工理论知识的结合尚显不够,办理大要案能力欠缺。

(四)许可证管理监管情况复杂。

许可证管理后续监管存在借证经营取证难问题和夫妻老婆店在违法经营时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影响许可证管理的严肃性。

(五)情报网络建设不够完善。

尽管岱山烟草在2007查获了省标网络案,但情报网络总体上讲尚处于薄弱环节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观,举报案件总体上偏少。

(六)涉案卷烟以沪产烟为主。

岱山所查处的案件中,沪产烟案件达117起,占全部案件数的88.6%。根据走访调查,并结合历年来专卖管理工作的总结,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大致如下:(1)无证户问题。

其一,由于客观上办理烟草专卖许可证有合理布局等条件的限制,申办者不符合条件又想经营卷烟,产生了一部分无证零售户;其二,部分无证经营户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经营卷烟须办理烟草证或自认为有进货渠道而不办证;其三,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无证经营由工商部门负责处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无证户的管理;其四,社会弱势群体。这部分自认为属于社会帮扶对象的经营户,为谋生而无证经营卷烟。

(2)假冒烟问题。

其一,由于货源供应矛盾,导致在岱山市场出现了中华、双喜等假冒卷烟;其二,消费者的识假、防假意识不高,误购买假冒烟,从案件查处情况来看,岱山市场的假冒烟主要集中在中华、双喜和三五上;其三,假冒烟危害性宣传不够,使得部分消费者有高档的假冒烟比一般的低档烟危害性更小的错误观念。其四,存在外来背包兜售假冒烟的现象,特别是在部分休闲娱乐场所不同程度的发现假冒烟。

(3)人员素质问题。

其一,针对性教育培训缺乏。表现为“上面要求什么,下面抓什么”,“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对于烟草行政执法向刑事侦察的转化,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措施;其二,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其三,骨干带头作用不明显。

(4)许可证管理问题。

其一,夫妻老婆店许可证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形,丈夫许可证被查处由妻子接着申请,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此类现象并未禁止;其二,许可证合理布局的施行,使得实质上的许可证转让情形增加,而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往往由于调查取证的困难,导致无法对此类现象作出有效处理;其三,烟草专卖行政管理手段的缺乏,对部分违法零售户难以造成威慑力,导致累犯现象屡有所闻,影响许可证管理的严肃性。

(5)情报网络建设问题。

其一,岱山卷烟市场净化率高,客观上影响了情报线索的发展;其二,而持续的高压态势,使得非法运输往往采取“少批量多批次”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国家局旅客异地随身携带规定的出台,更是加大岱山这种消费终端市场查处的难度;其三,现行的违法卷烟奖励制度,使得象岱山这样的消费终端,非法卷烟数量较少而导致奖励不多,即使有情报线人,也往往由于情报 4

价值不大,对线人吸引力不足,导致网络建设不能有很好的突破,缺乏情报网络建设的连续性与长效性。

(6)涉案卷烟品牌集中的原因。

其一,地理原因。由于岱山与上海的地缘关系,导致沪产的中华、双喜烟在岱山发案率较高;其二,品牌原因。从数据和对零售户的调研来看,中华、双喜品牌在岱山拥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其三,货源分配问题,由于该品牌一直属于紧俏烟和人为的货源分配,导致“大户”不够卖,“小户”卖不光,在调查中发现了有大户向偏远小户购进中华、双喜的现象,甚至不惜以零售价购进平价售出。

三、拟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措施,加大对无证户的监管。

无证户往往是私假非烟销售的重灾区,部分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无证户来销售违法卷烟,这就为“非法销售大户、‘第二烟草公司’、‘二传手’”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因此通过强化对无证户的管理,能够为卷烟打假破网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注重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宣传,重点是向普通的消费者群体倾斜,充分利用现有的“专卖宣传进渔农村、进重点工程、进社区”、“客户在线”、社区墙报等载体,切实加强烟草专卖许可证知识的宣传,破除部分群众心目中存在的“无证经营真烟没事”的心理,使得部分经营户“不想为无证户”;注重社会困难群体的帮扶,在烟草部门可能的范围内,为社会弱势群体在经营卷烟、开办小店上开辟一条谋生的道路,减少此类人员的无证经营现象,并加强对其的帮扶,切实履行烟草的社会责任,使得部分经营户“不愿为无证户”; 5

注重与对应工商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工商驻烟草联络室的职责,在监管无证户上达成共识,使烟草部门移送工商处理的无证经营案件能够从重从快处理,达到处理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使得部分经营户“不敢为无证户”;注重三线互控,加大对客户走访,并及时在专卖人员、客户经理和配送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做到无证经营一经发现即进行查处,使得部分经营户“不能为无证户”。

(二)监管与宣传并重,严格市场监管。

专卖执法守土有责,规范的辖区市场是保增长的基础,在当前环境下,尤其要注重对本地市场的监管力度,密切关注本地卷烟市场动态。

要重视价格差大或畅销卷烟品牌的监管,如老版利群、中华和双喜等,密切注意大户进货情况,防止出现此类卷烟倒流;要突出对重点对象的监管,特别是有过“前科”的经烟户、“两籍”从员和无证户的监管,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入手,查清其基本情况、经营辐射范围和活动规律,适时予以打击;要突出重点部位的临管,岱山地处海岛,岛际交通依靠船只。这就要加强对客货轮船的停靠点的卡口建设,有侧重地在各主要交通道口设置卡点,借助公安、交警的力量适时开展联合检查,采取错时检查制度,严密监控非法渠道卷烟回流动向,严厉打击非法渠道卷烟倒流、乱渠道购进卷烟等违法情况;要加大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利用工商、质监的行政处罚权,使得部分案件移送处理,加大处罚力度,使经烟户不敢违法经营;要加大对零售户的宣传,使其知道违法经营卷烟后果,知道哪些行为不能为;要特别注重假冒烟危害性宣传,精心制作假冒烟危害性的宣传资料,利用各种宣传载体,使得假冒烟对身体的危害性宣传做到图文并茂,对普通消费者具有吸引力,提高普通消费者对假冒烟危害性的认识;要强化真假卷烟鉴别培训,开展不同层次的真假卷烟鉴别培训,适当向卷烟经营户和消费者介绍卷烟鉴别知识,提高普通社会群体对假冒烟的“免疫力”。

(三)拓宽渠道,转变观念强化情报网络建设。

要致力于解决“谁在涉烟犯罪”、“怎样在涉烟犯罪”、和“怎么样查处涉烟犯罪”的问题,关于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拓渠道,收集信息,拓展情报网络建设。

要注重以往信息渠道的再次开发和利用,适当满足信息提供的合理需求,形成稳定的信息来源。要关注海运中转运输违法卷烟的可能性,特别是岱山外岛的私人运输船只是否从事海路的假冒烟中转运输业务;要加强数据分析利用,从市场查找线索,建立完善“累犯”档案库、潜在违法户档案库、无证户档案库和“两籍”违法经营档案库,强化对此类重点户的数据分析,不断增强信息收集、分析、甄别能力,合理区分不同信息的价值,向市场要大要案;要注重经营理念,善于从案件中查找线索。市场监管不是为了简单的零售户监管,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岱山卷烟市场相对净化的基础上,对于少量假冒烟,不应“露头就打”,而应分析研究该案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着眼长远,树立案件经营理念,争取将小案办成大案,个案办成网络案;要加强协作,善于从信息中发现线索。要加强地区之间的情况共享与交换,形成全市性的情报交流机制,做情报信息的有心人,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善于通过情报共享来丰富自身的信息网络建设,扩大情报来源,善于以小见大破案件。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员结构。

从人力资源理论来讲,同质化绝对不利于一个团队的成长,也不利于其出成绩。要以人为本,引导培养员工,充分发挥新老员工的聪明才智,形成打假合力,为保增长服务。

要搭建员工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赛马选马”的机制,让优秀的员工能够展示自我的才华;要完善人员进出机制,使得优秀的员工向专卖执法岗位倾斜,同时让部分不能满足执法需求的人员退出执法队伍,确保专卖执法 7

人员满足当前的执法需要;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涉烟犯罪培训,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证据意识和办案技巧,确保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对接,减少举报案件办成无主案的概率;要加大对专卖尖子、骨干的培训力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不求全面提高但愿一点突破,选好骨干苗子,注重培训提高,在专卖所队中形成所队长有一技之长,骨干能切实发挥带头作用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经验总结和案情分析,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示范作用,普及案件经营理念,通过对现有重大案件的经验教训总结与提炼,提高执法骨干人员在查处大要案时的处置能力;要完善带教人制度,充分挖掘老员工的执法经验,使得老员工的经验与新员工的理论知识能有机的结合,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你追我赶”氛围,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要切实加强法规员队伍建设,尽可能地将法律专业员工调整到案件办理岗位或法规员岗位,实行法规员的案件办理提前介入机制,强化对案件办理的把关,提高案件办理质量;要进一步完善专卖考核导向和激励作用机制,使得绩效考核向打假破网倾斜、向情报网络倾斜、向大要案倾斜,引导员工向这方面发展、朝这方面努力。

(五)严格监管,强化许可证管理。

要加强法律法规研究,尝试从个体工商户夫妻共同经营的角度,破解在许可证管理中夫妻老婆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不利局面,严肃许可证管理;要在提高许可证含金量的同时,丰富许可证管理手段,大力推行停供、停业整顿、取消资格等许可证管理措施的应用,并不断评估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可操作性;要严格许可证的后续管理,开展许可证的实时监管,确保许可证的有效性,符合内管要求;要注重调查摸底,把好换证关,形成专业化的监管模式。借助三线互控、零售户举报和走访调查,加强对经营户的调查摸底,对存在一证多店、转让许可证、店址不符等情况的经营户要登记在册。在换 8

证时,根据经营户的主观恶意及许可证申办条件,分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要强化许可证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与形式,开展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得经烟户能够严格做到持证经营,不私自关、转、停、歇业,规范许可证的管理。

(六)加大品牌培育,不断完善供应标准。

某个价位的卷烟集中在一两个品牌上,对品牌而言具有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中华、双喜价位的卷烟来讲,除开地理的原因,单就品牌来讲,应当重点培育与之相竞争的品牌,引入或培育具有喜庆因素的卷烟品牌,从总体上提高此类卷烟的供应数量,使得因这两个品牌的卷烟因供应数量问题导致的违法经营降到最低点;不断加大客户服务水平,细分客户属性,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使得货源分配方案能真实反映客户的需求,消除当前存在的“大户向小户进货”的情形。

参 考 文 献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财务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般来说,各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综合财力的可能,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年度各部门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但由于部门预算受影响因素较多,过程较为复杂,在高校财务预算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

一、目前高等院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全面,预算与高校发展战略不统一

高等院校在发展时都会有一个详细的高校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未来五年、十年制定的发展规划,以此发展规划为基础进行管理。而在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方面,每年跟每年的情况都不是一样的,而且高等院校领导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认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单方面的事情,各部门只需要形式上的参与即可,这就使得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了偏差,很多工作都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在预算工作开展时受到重重阻挠,这就与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相偏离,根本没有将预算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随着国家对于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高等院校要对财务预算进行改革,实行零基预算,但是由于高等院校资金不足,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还采用传统的预算方式,还存在着预算定额制定不合理,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是“以收定支”的现象,虽然这些编制方法使用起来较为简单,但是根本不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透明性,高等院校各部门的财务使用情况较为混乱,无法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容易使高等院校造成资源浪费。

(三)财务预算管理约束乏力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都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和完善的制度体系。高等院校在对财务预算进行编制时没有专业的监管部门,随意性较大,审批程序较为简单,对预算的管控力度不足,这就使得高等院校内部的各个部门造成了矛盾的激化,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务资源,就必须要进行相互博弈,每个部门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务资源,经常会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经费进行报销,同时院校下拨给各个部门的财务经费大多都掌握在部门负责人手中,这样就导致了财务经费贪污受贿的现象加剧,一些部门根本没有将财务经费用到实处,没有完成部门的任务。

(四)财务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

高等院校领导对财务预算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得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较为混乱,缺乏专业的监管部门,财务预算在确定后,执行预算出现了较多问题,财务资金的走向没有清晰的记录,这样就使得执行预算成为一个盲点,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缺乏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这是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等院校招生不断扩大,各项费用也在增多,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那肯定会出现问题的。

(五)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事后绩效评价

在我国预算绩效评价机制起步较晚,没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逐步去探索完善。首先高等院校领导部门对于绩效评价体系的认识不足,没有提起高度重视,对绩效评价不了解,没有实际经验,而且对绩效评价的意义认识不清,重点主要放在了形式化的开展上,根本没有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实际效用,而且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财务人员都存在畏难心理。其次高等院校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制度不健全,我国也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在绩效评价方面还处于空白,同时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水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没有深入挖掘绩效评价的管理问题,注重形式化。

二、加强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高校领导预算管理意识

作为高等院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意识,要实现自身思想上的转变,要能够对财务部门进行正规化管理,要明确财务目标管理方式,要注重对财务预算体制的改革,要突出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要实现财务预算全过程的畅通。要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各部门的积极性,要能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要积极参与到全校预算编制中去,要加强度中层领导的培养,要建立分责制度,每个部门责任人都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出现问题后要承担连带责任。

(二)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财务预算应该从高校领导做起,要建立高校领导组织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财务、内审、教务、总务、科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主要是坚持民主理财与专家理财相结合的原则,要实行民主化理财,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公开化管理,要积极听取各部门的意见。高校财务部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从全局考虑,要早动手、早安排,要根据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既要保证财务管理的公正性,也要注重财务效益,要与教学、后勤、科研管理相结合,要对全校资金进行统筹安排,要能全面反映出整个学校财务状况,要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要确保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预算的功能。

(三)构建科学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要加强对财务预算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在全校各部门内实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要积极鼓励学校所有人员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要将战略目标也业务目标相结合,要实行预算理念的全面化发展。要对学校内部的每名职工进行财务预算意识的培养,要增强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感,要能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发展联系到一起,培养其归属感,要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预算。同时高等院校还要制定完整的预算目标,可以分一年期和三年期进行制定,要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要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效结合起来,要推动高等院校战略目标的管理,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建立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要明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每个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要能够将手中的预算工作做好,同时要加强会计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要对各个部门相互制衡,加强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财务预算工作效率。

(四)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执行控制机制,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化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想要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预算执行管理体系,要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起到约束作用,要能加强财务管控,要防止贪污受贿现象的出现,要加强对部门负责人的绩效管理。

在预算执行时,应根据预算执行计划下拨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经费,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各单位、各部门用款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对执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项目需要提前支付年度预算资金的或预算项目调整的,可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后下拨预算资金或及时调整预算项目。各部门应分析评价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论证学校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填写预算执行情况表。为配合预算项目检查的实时监控,还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调控,真正做到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对预算执行起到有效的控制、监督作用。

(五)加强预算监督,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效果要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来反映,对预算管理应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将预算管理纳入对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高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权责利相结合,各高校必须将各级经济责任人财经工作实绩的考核纳入日常人事考核工作之中,使其制度化。细化和分解收入预算指标,强化二级部门预算责任意识,在学校形成人人关心财务收支情况,人人讲节约,人人保证收入预算实现的良好氛围,必须将财务收入预算与其部门经济利益相结合,可以将各系、部、处、室的津贴及分配经费支出预算与其收入预算的完成任务挂钩,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可以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荣娣.试论高校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的关系[J].事业财会.2006(01).

[2]黄丽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6(18).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 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结果显示, 截至2006年月12月31日, 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8.01万亿元, 其中事业单位占74.37%, 据此可以推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5.96万亿元。可是对于如此庞大的资产, 各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偏低。

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通则, 固定资产单价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价500元, 专用设备单价800元, 此标准沿用至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呈现种类多、金额低、大额设备少的特点, 这为固定资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需要提高固定资产单价的标准。现在关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价标准争论不休, 而且现行的单价标准与企业的2 000元单价标准差距过大, 这样会导致单位对资产的管理过于烦琐, 分散精力, 忽视重点, 放松对重点资产的监管核算。

2. 资产核算基础工作不健全。

(1) 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未设立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管理,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账实不符, 资产极易毁损、丢失且找不到相应的责任人; (2) 对于接受捐赠、赞助及上级单位无偿调拨的资产未办理资产入账手续; (3) 未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 对于自身的家底摸不清, 造成资产闲置、浪费或丢失、毁损; (4) 对已完成基本建设并交付使用的资产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手续, 致使资产长期未能入账; (5) 机构改革时, 单位撤销、合并, 财产移交及清理工作没有到位, 致使账实不符; (6) 人员更换、领导换届时, 未进行资产的清查工作, 致使责任不明、账实不符。

3. 资产随意处置现象严重。

2006年7月1施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均规定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财政部门审批, 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可是各单位由于诸多因素, 执行得并不到位。许多单位将国有资产当做自有资产擅自处置, 存在大量已自行报废但尚未核销的名存实亡的空壳资产, 这些资产报废前未经评估, 未经审核, 未经批准, 手续严重不全, 处置收入更是完全脱离了监管。有的资产如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 在系统内或跨部门随意调拨, 未办理任何调剂划拨手续。

4.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1) 部分事业单位在利用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过程中, 未进行相应的评估、审核、报批手续, 脱离上级单位及财政的监管; (2) 对经营性资产的效益进行核算时, 只注重收入, 未进行相应的成本 (如税金、人员费用、资产损耗等) 核算, 导致收益虚假甚至亏损; (3) 有些单位有偿使用资产的经营收入, 不如实入账, 少报、漏报、不报, 成为部门的“小金库”, 滋生腐败。

5.部分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部分单位财会人员资产账务处理不规范, 购置资产时只列费用, 不记固定资产;只注重一般的财务核算, 忽视资产的管理;缺乏责任心, 不熟悉财务的规章、制度, 不熟悉业务, 对有些形成较复杂的资产说不清来龙去脉。

针对上述现状, 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当调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

调高标准后, 使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抓大放小”, 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 而且便于整个社会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认识, 既减少了管理的工作量, 又避免了资产容易遭到损失的风险。

2.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1) 财务人员应每年定期会同相关领导、资产实物管理人对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及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对盘盈的资产查明原因后及时办理入账手续;盘亏的资产应查明责任人, 待相关手续审核批准后, 及时核销资产。盘点完成后编制清查报表, 撰写清查报告, 对资产的现状和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为下一步资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 结合领导换届、相关财务人员更换实行资产清查, 以确保人走账清, 责任明晰, 防止资产流失。 (3) 对重点项目、关键、价值高的资产还应实行抽查, 以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重点项目顺利完成。

3. 建立健全资产购置、处置、调拨、配置制度。

(1) 购置时, 应建立资产实物管理人检验制度, 没有验收手续, 财务人员不予核算。 (2) 资产处置、调拨时, 应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对于调拨的资产, 实物管理人应重新办理资产转移登记手续, 明确新的使用人或使用单位。 (3) 合理配置资产。结合清查, 对闲置或配置不合理的资产, 要盘活或调剂, 增加资产使用效益, 使资产达到保值增值。

4. 规范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程序和方法。

(1) 明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做到“管账的不管物, 管物的不管账”, 使实物管理岗位和记账人员的岗位相分离, 把责任归属真正落到实处。 (2) 使用固定资产卡片, 对于大型单位还可使用资产管理计算机系统, 以做到账卡核对, 账实相符。 (3) 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把单位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 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起来, 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结合起来, 及时记录反映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资产存量和变量。

5. 切实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在职财会人员的培训。

单位财会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培训, 除财务会计理论、实务等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外, 还要注意资产管理知识培训, 使财会人员在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上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及实务工作核算能力。同时, 财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 规范会计核算, 积极主动地将财务管理和日常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资产变动及时在账务上进行相应处理, 从而杜绝账外资产和空壳资产。

6. 加强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

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以及举办经济实体的资产要专项登记, 建立专门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资产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要实行专项考核, 要建立这部分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 对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7. 建立三级负责制, 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对策资产管理现状 篇5

2.1 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重部门业务、轻内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从行政单位管理看,各单位长期以来对资金管理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健全,而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缺乏,有些单位虽有制度,但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执行或没有很好执行,造成管理效果不理想,使行政单位的实物资产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2.2 缺乏责任意识:行政单位在加强实物资产管理的意识方面比企业薄弱。由于行政机关的经费由财政负担,其性质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存在本质区别。购置的资产直接列支,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计成本,导致行政单位在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方面不能厉行节约,损失浪费严重。

2.3 会计核算与监督不到位

2.3.1 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缺欠。在财务管理规定和会计制度中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有要求,但不详细、不具体。行政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单位价值500元以上的资产才登记固定资产账,就是说500元以下的资产直接列支,不需登记资产账。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其财务状况及运营效果,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从而引起资产配置不合理、闲置浪费及低效使用等诸多问题。

2.3.2 会计核算不健全,资产清查不及时、不彻底。多数行政单位仅登记总账而不设明细账,外单位调入或接受捐赠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调出或毁损报废的资产也没有及时销账,致使账实严重不符;许多资产的账面价值因历年没有核对调整而无法确定,特别是一些单位的房产长期没有体现其账面价值。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是当前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对于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加强源头防治腐败,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资产流失严重、资源管理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极易引发党群、干群矛盾,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 基本情况

灌南县238个村实有流动资产1.45亿元,固定资产1.56亿元资产,共计3.01亿元。村级集体土地资源总面积1 213 hm?,其中:耕地426 hm?,林地127 hm?万亩,荒地40 hm?万亩,水面347 hm?、,滩涂13.3 hm?,其他260 hm?万亩。全县可对外发包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土地面积为786.33 hm?,房屋面积为2.34 hm?,发包年收益为635.7万元。

2 存在问题

2.1 村集体资产资源总量小

全县村级资产总量3.01亿元,村均127.73万元;土地资源总量1.82万亩,村均76.47亩,30%村没有集体土地。

2.2 村集体资产资源收益低

全县绝大部分村集体的废塘、废沟等资源分布零星散杂,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难以收到经济效益。加之村集体固定资产、资源性发包收入标准低、期限长,因此,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差,无持续增收发展潜力。全县资产资源2013年收益为635.7万元,村均仅2.67万元。部分村发包期限长至30 a,部分村发包收入为一次性收取,村级集体经济无发展潜力。

2.3 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不规范

部分村资产资源发包程序不够规范,合同签订不够完善,发包合同等档案资料未统一归档。

3 对策

3.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及纪委、监察局、农工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县委农工部,具体负责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的指导培训、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相应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设立专用场所,全面开展“三资”网络监管工作。各行政村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村级“三资”管理小组,在全县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监管网络组织。

3.2 全面核查,突出重点

对村集体所有资产、资源各类台账进行全面盘点,逐一核实,明确集体资产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所处位置、保管人等,并及时记录变动情况。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登记承包、租赁单位名称,承包、租赁期限,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收缴情况等。全面摸清资产资源存量、种类和分布,实现四账相符。

在对村集体的资产检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对已经纳入账内核算的固定资产,以账对物,以账查物,全面清点。对盘盈盘亏固定资产,认真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程序予以核增核销,盘盈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其程序是:由村填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核增(减)审批表》,注明资产名称、数量、评估价值、账面价值、核增、减原因等;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并经过2/3以上成员同意,主任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盖章;经村“两委”研究并经2/3以上成员同意,村支两委负责人签字,村级盖章;汇总上报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核,农经主任签字,农经服务中心盖章;报请乡镇分管领导审批,乡镇政府盖章,村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核增(减)审批表》调整固定资产账务,并向群众公布。

二是对经济合同清理。主要清理资产承包合同,包括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的承包合同,重点清理合同履行情况,对无故不履行合同的,采取适当措施追收。对资产、资源承包标的明显不合理的合同,应通过民主协商或法律程序予以纠正。

3.3 搭建平台,网络管理

建立县“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全县所有行政村资产、资源及相关经济活动统一纳入“三资”网络平台管理。对乡镇操作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三资”网络系统的架构、内容、操作流程,实现县镇联网、乡村共享,同步监管。县明确专人,每月对各乡镇村级网络平台数据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乡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3.4 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制度、资产台账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资源登记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出让,公开招投标实行民主决策,实施事前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实施事中监督;定期开展财产清查、财务审计,实施事后监督。

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时,村民委员会要拟定方案,方案由村“两委”成员会议及村监委会审议后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须2/3以上同意通过,通过后的方案报乡镇农经中心审核、登记和备案,并向群众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d,村委会按照审查批准的方案,在乡镇农经中心监督指导下进行招投标。村委会与承包方签订合同,合同报乡镇农经中心备案。乡镇农经中心全程参与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和处置。

4 工作成效

4.1 摸清了集体家底

严格按照清查、评估、整改、公示、登记“五步工作法”,认真开展清产核资。通过清查和台账管理,资产、资源存量、结构、分类和效益等基本情况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4.2 壮大了集体规模

把资产资源管理责任和村干部绩效考核相挂钩,调动村干部管好用好集体“三资”的积极性,确保承包租赁收入及时足额入账。积极引导利用村集体存量房产、非农建设用地和各类扶贫资金建设村级创业点,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

4.3 增强了监管透明度

通過清查,清楚资产的种类、价格及使用情况,资源的四址界限、面积、发包租赁等情况。通过建立台账,明晰了资产资源产权,对分布、存量、结构和效益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公示,将村干部的权力置于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资产资源管理和处置的透明度。

4.4 提高了廉洁意识

推行资产资源管理,既有效地遏制了违规违纪现象,又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同时,又把干部的行为完全置于群众的严格监督之下,使基层干部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愿腐败,有效提高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加军.试论如何化解农村财务管理难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

[2]查茵,徐娟.管好用好农业资金 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2000,(9).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7

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精神,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通过此次清查,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全面规范和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具有深远意义。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成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1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固定资产在学校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办学时间长, 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众多问题。

1.1 现行固定资产财务会计制度缺乏可执行性

目前学校执行的是1998年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二是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如课桌、图书) , 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虽然对固定资产金额作出了界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到底多少数量才能算是大批同类物资;制度也并未对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做出明确的区分。在实践中, 纯粹的教学专用设备比较容易能够予以识别, 其他专用设备就较难与一般设备进行区分。

1.2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真实

1.2.1 不计提折旧

学校试行会计制度规定:学校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入账且不计提折旧。除了固定资产的清理或报废以外,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后一直保持不变。众所周知:一项固定资产购入后, 它的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磨损以及市场竞争、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渐磨损、减少, 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早已不是购入时的历史成本。固定资产账上无法反映其新旧程度及现值。

1.2.2 计量原则不同

由于学校采用的会计财务制度均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计量原则。是以现金的收付作为记账基础, 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 以检查国家预算有关经费执行情况。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仅要求一次性全部记入当年经费支出, 并强调“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的对应, 主要是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变动情况。这不利于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造成账实不符。有时候一项资产可能已经使用并取得占有权、使用权, 但是款项却并未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 无法对该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入账。最为常见的是学校在翻建、新建的房屋、建筑物已交付使用, 但由于工程决算滞后、资金短缺以及一些人为因素, 却无法入账。

1.2.3 划分错误

学校普遍存在财产物资与固定资产不分的情况。有些学校将部分低值易耗品也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登记, 造成会计账面固定资产总值中存在大量低值易耗品, 导致学校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另外, 学校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或改造, 如房屋二次装修, 投入资金较多, 已超过维修工程的界线, 按规定应增加固定资产, 却视同维修工程处理, 直接列支。

1.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系统、规范有效、责权分明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现实的情况是: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制定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在管理中无章可循;有的学校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固定资产, 遵循严格的招投标程序, 采购的灵活性较差, 能较好地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要求;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固定资产, 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对其控制力度被显著弱化, 学校内部采购基本上是一人完成固定资产的采购、付款、入库验收等多步程序, 违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另外, 普遍存在着未制定固定资产移交变更制度, 经常是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实物使用人与真正持有人不相符;固定资产没有每年进行盘点, 甚至连清查核资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1.4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的重点都在抓教学改革上, 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 学校领导就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可有可无, 在安排人员上也就不予以重视, 有的安排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综合能力不太强、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员, 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工作效率低, 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 管理起来难度较大;有的安排“一线”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兼职管理, 这些人员平时忙于教学、行政和班主任工作,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 同样达不到管理的规范。

1.5 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能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但是现实是固定资产管理员花了很大力气完成了固定资产初始化工作, 但是后续工作却往往没有跟上。普遍存在计算机系统上固定资产管理完好, 但是实际上, 各种固定资产卡片却没有跟上。另外, 各学校采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各不相同, 即存在清产核资时出现系统转换、数据转换的问题, 又存在会计核算中心与各学校之间固定资产软件对接、联网的问题。

2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2.1 改进现有固定资产财务会计制度

(1) 现行制度由于制定时并未规定什么样的数量才算是大批同类物资, 没有一个参考标准。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尽快出台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参考数量, 参照企业方面的做法, 企业划分为小企业、大中型企业、股份公司企业、上市企业等, 学校也可按照所在地域和规模划分, 分别实行各自的参考标准数量。

(2) 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对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作出界定, 可以参照政府采购目录, 详细列出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的大类, 在大类下还可以列出常见的物品, 以便于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区分。

(3) 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采用权责发生制处理。在权责发生制下, 学校购置固定资产时, 不再列入当期“事业支出”科目, 而是借记“固定资产——成本”,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提取折旧额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 贷记“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之间差额为固定资产净值。随着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 列入“事业支出——折旧费”数额相应增加, 其“事业结余”相应减少, 与购置固定资产时直接列入“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引起的“事业结余”相应减少的道理相同, 同时还避免由于购建大型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等转入时由于资金未支付完毕而未能入账所产生时间差的问题。

(4) 严格区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增设“低值易耗品”和“教学用品”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用以核算学校的各种材料物资, 包括燃料、大宗办公用品等各种低值易耗品。“教学用品”科目用以专门核算教学用品等消耗物资。原有的“材料”科目则可以取消。将低值易耗品定义为:使用时间不到一年或容易损耗 (如玻璃制品) 的物品。固定资产的范围调整为:凡是以学校名义购置的 (不论资金来源) 、自制的、接受捐赠的、接受调拨的财物, 符合固定资产计价要求的, 都应列为固定资产。具体内容可以规定如下:①专用设备单价为800元以上 (含800元) ;②一般设备单价为500元以上 (含500元) , 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③单价低于500元, 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非批量物品的低值耐用品。

2.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各学校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才能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从提出采购申请到报废回收, 一般要经历八个控制点:申请、审批、采购、入库、领用、清查、报废、回收。学校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财政部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 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固定资产采购、入库、领用、清查、报废制度等。

2.3 树立责任意识,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 学校固定资产增长速度非常快。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更好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学校应配备一名廉洁奉公、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 其地位应与财务人员地位等同, 参与会计系列职称评聘。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明确责任, 完善奖惩措施。平时应给予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定的外出培训, 提高管理知识和业务的机会, 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 从整体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4 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各学校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全国资产清查后, 未使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学校, 可利用现有的清查结果, 对校产进行编号, 实行固定资产“身份证”管理, 做到一物一卡, 完成固定资产初始录入。以后固定资产卡片录入后, 必须经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才可以记账, 未经审核签字的卡片不能记入固定资产账中。现在有些学校均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在这种新形式下, 固定资产核算所使用的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均应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进行配置, 建立全新的网络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购置网络版固定资产管理软件, 软件安装在中心的服务器上, 由会计核算中心设置每个学校的账套, 统一设置操作员及资产监管人员, 并赋予相应权限;统一设置卡片样式。学校财务室可通过网络登录固定资产软件, 进行部门设置, 录入固定资产卡片, 经中心审核后方可记账。中心在进行固定资产记账时应审核报账单位是否附有固定资产卡片, 并据以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学校财务制度[Z].1997.

[2]财政部, 教育部.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Z].1998.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8

(一) 国家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宏观指导的必然选择

为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明晰产权,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实现其保值增值, 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及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 并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的要求。陕西省为贯彻文件精神, 提高各高校资产管理水平, 教育厅与财政厅联合发布《陕西省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办法 (试行) 》, 提出促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提高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益, 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考核制度。

(二) 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少数高校没有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且人浮于事, 造成资产管理混乱的情况。再加上高校国有资产的公共产权性质, 产权主体是国家全体人民, 其抽象、模糊的概念界定就造成“国家产权、产权均等、人人有份、谁都不管”的产权缺位管理的现状, 导致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搭便车等低效率行为。高校要想实现自身蓬勃发展, 就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深入科学的开展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分析

(一) 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松散

高校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是高校占有、使用的, 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来源比较多样化, 包括国家拨给高校的资产, 接受捐赠的资产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高校所有的资产, 种类多、数量大且价格昂贵, 因此如何管理好这些资产,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使其为高校教学、科研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现实情况是管理者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 人员配置不完整, 部门设置不合理,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学习、宣传的力度不够, 没有引起相关的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重视, 也没有树立起自觉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的意识;第二, 管理观念落后, 只注重对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的管理, 不重视对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使管理者认为, 银行存款等的流动性大, 要加强管理和监控, 而实物固定资产往往属于大型设备, 其搬动不易、流动性差、损耗少、折旧年限长、不需要过多关注。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使管理人员没有节约意识, 也不注重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不按规则使用设备, 导致国有资产损失、损坏现象严重。

(二) 产权界定不清, 监督体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高校资产结构日趋复杂。各高校多是教育部直属、省属或几所学校合并形成, 使得有些资产涉及的历史久远, 使用、调转的次数多, 经手环节复杂, 搬迁校区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资产档案的丢失, 这些都加剧了高校资产管理目标虚化, 产权关系界定不清, 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另外, 当前许多高校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即便个别学校有, 执行力度也不够, 形同虚设, 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体系,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使得重复管理或管理环节缺失, 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 造成资产流失, 管理成本增加, 资产处置随意,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三) 无形资产监管缺失

高校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其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 能为学校创造价值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其没有实物形态的特性, 长期以来被高校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中忽视, 没有对其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 也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无形资产监督管理办法。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 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理念或观念等思维方式是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的“出发点”, 人的行为取决于其观念或认识。因此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是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基本的前提。高校领导应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加大对国家资产管理政策的宣讲力度, 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都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氛围。并且高校应定期组织相关的资产管理人员到标杆学校学习参观, 借鉴其他高校资产管理的经验, 取长补短, 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方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新购置资产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 尤其是一些实验与科研设备, 使员工能熟练掌握资产的使用方法, 提高资产利用率。因为只有高素质、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团队, 才能切实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 所以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学习, 与时俱进, 汲取现代化的新技术和管理理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实现对各类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

(二)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一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对资产的取得、验收、使用、保管、维修、盘存、出借、出租、转让、处置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度, 按使用部门、使用人进行信息登记。当使用人发生职位变动时, 其交接工作的范畴中应该包括资产的移交, 在移交时交接双方应确认好资产的使用状况、价值等基本信息, 并在资产移交清单上签字, 以确保资产管理落实到部门和个人。这样在资产管理出现问题时就能避免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部门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推卸责任和扯皮, 也缓解了同事之间的矛盾, 创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应建立资产清算核查制度, 对价值高的重要资产设置专门的管理员跟踪其使用和维护。其他资产由使用部门年末自行检查, 资产管理部门分批抽查, 根据资产清查的结果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保证固定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此外, 还要加强对闲置资产和设备的管理, 使闲置的资产合理流动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证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高校还应建立起资产的监督制约机制, 监督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部门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 要给予处罚。并将资产管理纳入各职能部门、各级领导的绩效考核中, 对管理业绩突出和管理混乱造成损失的人员分别予以奖励和责任追究。

(三)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 运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 并结合自身实际, 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科学的管理体系。目前,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使用相对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独立, 有针对性的对各类资产进行管理。各系统自成体系, 不能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 缺乏信息沟通, 相互之间形成信息孤岛, 不利于资产管理决策的制定。因此需要建立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使该系统能涵盖高校资产管理的全部内容, 形成网上资产管理数据库, 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 使相关部门可以随时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 促进资产和信息的共享, 减少资产的闲置浪费,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资产的管理质量。

(四) 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 加强管理

我国还没有健全完善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法规, 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无形资产, 真正实现其价值。要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广泛的无形资产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其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对学校的无形资产要及时在相关的政府部门登记注册, 明确其产权和使用范围等, 使其受到法律保护,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趁之机, 防微杜渐。高校还应重视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规范管理, 将其价值构成、收益等信息纳入科研经费的核算体系中, 就不会形成账外资产, 能有效的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摘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针对当前的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指出应从人员队伍建设、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产权明晰等方面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史学军, 刘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与优化[J].经营管理者, 2013 (7) :273.

[2]黄晓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优化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4) :139-140.

[3]程冰仙.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 2011 (1) :69-70.

[4]王辉.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10 (10) :39-41.

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9

近些年来, 我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应当注意的是, 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常见的财政管理问题就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难以实现财务管理方面的与时俱进等等, 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具体来说,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 现阶段, 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政企不分、单位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功能的发挥。然而深入的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遏制过度消费的现象等等。

(二) 不具备合理的预算编制

事业单位在进行编制收入预算前, 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将上一年的年度预算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下一年的预算做参考和依据。除此之外, 单位在进行编制支出预算时, 也需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 例如财务状况等等。然而与事实相违背的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方面都还按照传统的事与愿违,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存在简单按照基数加增量编制模式进行预算等问题。不仅如此, 在绩效考核等方面,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财务管理问题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财务预算管理的可行性。

(三)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与财务管理的需求不相一致

由于人员配置不均等问题的影响, 使得财务人员的数量较少, 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将工作做好、做完善。但是,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 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目标, 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管理过程中, 仅仅为了省事就简单的推算和估算, 导致财务管理的账务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 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实现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做好制度方面的创新, 从而促使财务管理行为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财务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等等。健全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机制,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 并对财务人员的财务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值得主要的是, 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独立在监督管理机构之外, 还要将财务监督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全面管理, 使其变得更加明晰。

(二) 完善预算制度, 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 应当以成本效益为完善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编制内部经费进的运算行, 尽最大可能实现所有收支项目的全部纳入, 有效约束财务活动。其次, 对于审批程序、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 并建立责任到人的制度, 避免出现工作人员随意更改预算现象的发生。最后, 建立考核机制, 考核预算编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有效监督事业单位的所有活动。除此之外, 预算编制还应当涉及各个部门, 督促各部门顺利的配合和参与, 及时将可能发生重大支出需求汇报给财务部门, 使预算编制变得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三) 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笔者认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正因如此,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并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 还应当向财务管理人员介绍相关的管理的制度、政策、法规、技术等,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树立法律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做到严于律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 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想要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要的认为就是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的职能,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与其他类型的单位不同, 事业单位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运行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益而服务。虽然, 近些年来, 我们单位实现了相应的财政改革,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财务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利于财务管理效果的达成, 因此, 必须予以改正。本文系统的阐述了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旨在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任立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2]斯琴图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36:90+98.

[3]张爱丽.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4:125+127.

排涝泵站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排涝泵站,管理,对策

1引言

作为重要的工程措施, 排涝泵站的经济运行和优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排涝泵站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目前许多排涝泵站在运行长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设施老化、设备不配套、年久失修、运转困难等, 这些问题都与我国排涝泵站目前的管理不够完善密切相关。“三分靠建设, 七分靠管理”, 因此排涝泵站要提高其运行效能, 承担其排涝抗灾的职能, 应该进行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才能保持排涝泵站有效运行的活力。

2我国排涝泵站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机电灌排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十年来, 国家投入巨资, 沿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汉江、湘江、赣江及其它主要河流和湖泊, 修建了堤防, 兴建涵闸和泵站;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水库, 拦洪、发电和灌溉工程;在无自流条件的易涝和干旱地区, 兴建泵站除涝抗旱, 为城镇防洪、工业交通和农业抗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截至2009年, 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灌排泵站50余万座, 配套机井400多万眼, 各种农用水泵600多万台, 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达7000万kW以上, 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200多倍, 占全国农用总动力的1/4强。

3我国排涝泵站管理的现状分析

3.1设计不合理, 建设标准低、泵站严重老化

我国许多排涝泵站存在着规划设计不合理, 工程效益降低, 泵站流量减少, 机泵效率下降的严重问题。不少泵站的进出水设计不合要求。特别是进水设计不规范, 造成进水条件恶化, 汽蚀、振动、漩涡的产生使水泵效率和工作性能急剧下降。许多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排涝泵站, 至今已运行了三十年以上, 主机组严重老化, 电气设备绝缘性能下降, 安全可靠性明显降低。许多淘汰过时的设备, 给排涝泵站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威胁。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 碳化、裂缝、沉陷、破损严重, 故障频繁发生, 维修周期越来越短;闸阀、压力管道锈蚀、腐蚀严重, 造成爆裂隐患, 严重影响了泵站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发挥。致使泵站效率不断下降, 成本不断上升, 管理费用不断增长, 不少泵站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 有些泵站的机组已多年不能正常运行。

3.2定位不准, 体制不顺

为农业服务的排涝泵站, 其管理模式基本上仍是计划经济下的模式, 属事业单位性质, 但又得不到政府的补偿;按企业性质管理, 既掺杂了政府行为的干预, 又得不到企业的优惠政策。泵站现行的管理体制, 既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机构的改革, 人财物事的下放, 各排涝泵站作为纯公益或准公益事业单位, 既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 又不能作为一个企业主体来运营管理, 从而导致排涝泵站工程管理单位的事、企不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使排涝泵站工程管理单位在认识上存在差距, “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3人员素质偏低

人员素质偏低, 缺乏高层次的技术骨干人员。由于泵站缺乏管理、维护经费, 人员工资没有保障, 造成业务骨干流失, 出现了业务骨干不想来, 想来的人又干不成事的现象, 给排涝泵站的稳定和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排涝泵站的管理体制多年来变化不大, 改革的力度很小, 基本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排涝泵站管理单位缺乏制约机制,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大量非专业技术人员在机构改革后进入水利站, 在一些水利站中, 非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3.4水费征收难

水费是排涝泵站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是维持排涝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缺少有效的水费收征办法, 泵站负担沉重, 入不敷出, 经济效益差, 许多排涝泵站职工生活困难, 造成恶性循环。以排涝作业为主的泵站, 所表现的多为社会效益, 很难通过直接经济效益体现出来。这就使排涝泵站实施市场经济管理面临很大困难。在很多方面, 排涝泵站的运作和调节必须通过行政干预和政府行为才能得以实施。让排涝泵站纳入市场经济管理的范畴在全国可能还需很长的时间。

4国外泵站管理的经验借鉴

从世界范围的泵站管理来看, 不同国家对泵站管理的方法和体制均有不同, 管理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主要有日本、荷兰和美国等, 这里主要介绍下美国的泵站管理经验。

作为联邦制国家, 美国的各州都有相当大的立法权, 因此在泵站管理上美国实行的是以州为基本单位的管理体制。美国各州的泵站的运行管理费用则由各州的受益人根据其受益的多少来承担泵站运行管理费用, 通过向用水部门和个人征收水费而获得。以供水为例, 水费的收费项目一般包括分为7-8项, 例如发行供水债券、水资源税、供水与污水处理统一收费、地下管线接管费、家庭排污年附加费、企业单位废水检测费、取水许可费及违规罚款等。美国供水, 配水的管理主要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和民间机构的运作, 尤其在农村, 通常是由水权拥有人组成的灌溉公司进行水资源管理, 不仅减少了美国各州政府的直接干预, 同时也降低了美国各州政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费用。

5提高排涝泵站管理能力的对策探讨

5.1提高排涝泵站防洪排涝灌溉标准、运行可靠性和装置效率。

5.1.1提高排涝泵站的建设标准及防洪、排涝标准, 提高抗御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1.2解决主机组和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建筑物严重破损的问题。改善机电设备质量、性能, 提高主机组和辅助设备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安全可靠、充分发挥效益的基础上, 注重提高泵站装置效率, 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并求得更经济合理的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

5.2改革排涝泵站管理体制

5.2.1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科学、现代的综合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现代投资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管理质量与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人才激励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要加强大型泵站管理机构内部改革, 定编定岗定员定责, 优化结构, 精简机构, 分流冗员, 落实各种形式的管理责任制,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5.2.2运行管理方式应适应排涝泵站的生产特点、设备水平、技术状态和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现代的综合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逐步与国内和国际先进的水电管理模式相接轨。包括以资源水利为依托, 建立统一的排水、调水管理体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建立产业化的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以经营性资产的经营管理市场化为原则, 全面推行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管养分离管理体系;以水资源开发为主导, 走节水型管理道路, 建立相应的水费价格体系。

5.3完善水费征管

水费征管要落实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跨区县 (市) 的排涝泵站服务区域水费, 由市财政统一征收;跨乡镇的由各区县 (市) 财政统一征收;乡镇管理的由乡镇财政统一征收。

参考文献

[1]王存安, 史振防, 王娟, 祝亚平.金堤河泵站运行管理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9) .

[2]卢昌涛.浅谈大型泵站的管理[J].科技资讯, 2010, (12) .

[3]刘海军, 霍春荣.浅谈泵站安全运行管理[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12) .

[4]马萍.城市排水与提升泵站的管理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24) .

中职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11

中职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管理现状仍旧不容乐观。目前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学生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家庭不同,性格各异,现在的学生,都崇尚非主流,思想叛逆,唯我独尊。大多数学生上中专是无奈的选择,和其他同学比,总觉得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习性、心态、与人交往能力、自我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巨大,但是普遍自控能力差,甚至有些学生有一些消极思想和暴力思想。大多数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抱着混的念头来到学校,不思进取,不思改进,消极堕落。

这些都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哀莫大于心死,如何能唤起学生心中对未来的希冀,是中职生管理的根本问题。

(二)教师管理工作思想落后,观念迟滞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学校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安全,忽略发展;重视纪律,压制个性;坚持高压,放弃情感。基本上以不出事为准则,只要学生服从纪律,不打不闹,不早恋,不带来不好影响,就万事大吉。管理方法简单、粗陋,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异性;强调高压管理,忽视柔性管理;强调服从,忽视个性张扬。

(三)学校的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简单认为服从管理,不惹事生非的就是好学生,没有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构建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评价体系,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如此一来,学生的发展积极性收到了极大的压制,在学生看来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好学生,没有必要在谋求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提升。那样的话,学校其实在管教中只管不教,抛弃了学校是学生自我发展天堂的理念。

既然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学生也选择了中专这条学习道路,我们的管理就应当顺应国家形势,争取为国际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也应该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积极乐观,真真正正学到技术,学会做人,走一条人生的阳光大道,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那样的话,我们就应该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放弃落后的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发展成才。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理解: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人,学生是平等的人。以 “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工作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要把学生当人看,要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不要把学生当成机器来要求,上课不能说话,下课不能大声喧哗,做什么事情都有统一要求,不能出格,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应当求同存异,应“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还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与成人有质的区别,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应当放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学生平等,与他们交朋友,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获知他们的真实想法,从他们的要求出发,慢慢教导,渐渐感化。这样的话学生于老师才能心与心的交流,才不会感到老师的说教苍白无力。动人心魄者,唯情而已。只要情到深处,学生也并非木头一个,会感知我们的感情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也是给学生的另一种教育,也会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情商的提高。

三、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让学生抬起头来说话,是教育的一个目的,让学生告别自卑,建立自信,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大体现。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样化,全面化,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注意评价的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教师为了不教”,那么,我们的管理目标就应该定位在学生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上,如果学生本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向上,乐观生活,我们还需要为他们担心吗?我们还用担心学校的纪律吗?还会担心学校安全吗?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学生自治,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

建立班级目标和制度。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只有建立班级目标才会带动学生积极性。实现目标的保障是严格合理的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才不会偏离航向。

建立优秀的观礼团队。一个好的船舶,需要好的水手和经验丰富的船长。船长就是班主任,水手就是学生。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才能搏击风浪,到达彼岸。

定期社会实践,检验管理结果。设计实践方法,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驰骋,在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学习和进步,这样才会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我院病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12

1 我院病案管理现状

1.1 病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长期以来我院把病案室作为医院的后勤保障科室对待, 认为病案室工作的好坏对医院业务没有直接影响, 所以对病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不高;病案管理人员全部由护理专业改行而来, 以师带徒形式培养, 没有进行规范的岗前专业教育, 学历结构偏低。病案管理人员虽具有一定的医学和护理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病案管理知识和技能。

1.2 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性很难保证

(1) 我院从2005年开始实施疾病分类编码工作, 但没有专职编码员, 而现有的病案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正规的疾病分类知识相关培训, 缺乏正确编码的理论支持。

(2) 随着医院HIS系统的有效运行, 病案首页信息管理逐步向数字化过渡, 病案首页信息由医生录入, 其中也包括疾病诊断及ICD-10编码。但是, 临床医生在医学院校没有接受过有关疾病分类相关知识的培训, 短时间内让医生的疾病诊断完全与ICD-10相符, 难度较大, 要求医生准确录入疾病分类编码不切合实际。

(3) 由于病案室人员编制不足, 受时间和精力限制, 无法细致地分析和斟酌每一份病案的每一个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过分依赖医生的编码, 使得我院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1.3 终末病案质量保障环节薄弱

我院病案终末质量控制由医院病案委员会每月抽检, 抽检的病案数量约占每月出院病案的0.2%, 对于整体病案终末质量控制来讲只是杯水车薪。病案室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病案终末质量控制, 病案室工作人员认为病案室的工作职责是“装订、看管”病案, 病案质量的好坏与他们无关;面对病案中存在的缺陷他们熟视无睹, 每天数以百计的病案归档入库, 但病案质量保障环节很薄弱。在发生医患和医疗保险纠纷时, 不完善的病案记录将是医院不利的证据。

1.4 病案管理“重看管, 轻利用”

病案管理方式简单, 局限于病案的收集、装订、编目、登记和保管。病案信息是沉睡于病案库的“死信息”, 病案利用率低, 病案信息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病案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 对策

2.1 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素质, 顺应病案管理发展趋势

病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病案管理发展的方向, 病案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掌握医学、管理、信息技术、统计、外语等知识, 才能顺应病案管理发展趋势。另外要吸纳一些病案管理或卫生统计专业人员加入医院病案管理队伍, 逐步实现病案管理由经验管理向专业管理的过渡。

2.2 确保病案首页信息准确性

病案首页信息准确性, 影响到卫生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疾病、手术分类编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检索信息质量, 影响到单病种管理及DRGs相关疾病分组管理的付费结果。

病案室作为信息的利用者、提供者, 为了确保病案首页信息的准确信、真实性, 应对首页信息与数据按要求逐项核对, 不能完全依赖医生的录入, 及时纠正错误的信息, 补录漏填的信息, 必要时还须查阅病案或与医生沟通, 确保信息准确。对于没有十分把握的疾病、手术分类编码, 应从ICD-10一卷或三卷检索后加以核对再输入。每输完一份病案, 先检查后保存。每日进行数据备份, 每月进行数据逻辑核查, 避免出现统计数据逻辑错误。定期反馈各科室病案首页录入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对医生进行有关ICD-10编码知识的培训。

2.3“做活”病案信息

我院传统的病案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病案信息仍处于“数据多、信息少”的局面。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将数据转化为信息, 将信息转化为决策与政策的能力, 病案信息是沉睡于病案库的“死信息”。病案管理人员要能够灵活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 利用统计学知识, 对病案信息进行处理和检索, 做到掌握信息、管理信息、利用信息。既要管理好病案, 又要能从不同的管理角度、服务方位提供病案信息。

2.4 提高病案质量意识, 强化终末质量监控

终末病历质控是对全程病案质量的总结, 它可反映病案环节质量控制的情况, 在病案质量监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连续2年病案委员抽检病案缺陷率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发现有85%的抽检病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说明病案质量控制还不完善, 现阶段病案终末质量监控仍需加强。虽然张金星[2]呼吁加强病案过程管理, 取消病案终末质量监控, 但是,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还是设立专门的质控人员监控终末病案质量。病案质控人员虽没有能力全面评估医疗质量, 评价病案内涵质量, 但是, 他们可以对病案框架质量进行监控。科室负责病案内涵质量监控, 病案室负责病案框架质量监控, 双管齐下可使病案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爱民.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类型形式下一篇: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