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对策(共12篇)
现状对策 篇1
中国储运:我们的读者对汽车并不陌生,但对汽车物流却不是很清楚。那么,汽车物流是个什么概念呢?
周成根:我先谈谈汽车物流的概念吧。什么是汽车物流?汽车物流是指汽车供应链上原材料、零部件、整车以及售后配件在各个环节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广义的汽车物流还包括废旧汽车的回收环节。汽车物流在汽车产业链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汽车物流是实现汽车产业价值流顺畅流动的根本保障。
中国储运:汽车物流与汽车工业紧密相连,在这条产业链上,从初始的采购原材料到消费者把车开回家,无不与物流有关。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几位嘉宾是汽车零部件供采购商,那么在你们的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周婉婷:谈到汽车物流的问题,我可以举马瑞利(中国)的例子。马瑞利(中国)在2012年的4月份启动了物流整合工作,一开始只是针对马瑞利动力的上海工厂,芜湖工厂、芜湖车灯、广州电子,这几个是当时业务量最大的公司,但运输量比较分散,所有物流都是隶属于每个工厂,每个工厂都按照自己的需求做了一个物流供应商的选择。所以它们都有各自的供应商,一共有21个供应商。出于价格因素的考虑,当时选择的都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供应商,为此我们也对物流运输进行了分析。仓库在今以后的整合中,也会跟随物流做进一步整合。
这次整合物流,设有几个目标,第一个是对马瑞利业务进行整合。原来马瑞利各个工厂产品线相对非常独立,基于中国整个管理层对公司的形象要求,希望能够把所有业务进行整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是要降低成本提高物流的管理效率,这是我们的核心。当时由于油价不断上涨,物流价格也在上升,而较大的物流公司的管理成本也比较高,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仍然设立了这个目标。而且考虑到运输过程当中总会发生一些意外———因为原来的供应商没有风险管理的能力,我们在过去几年里发生过很多异常情况,所以又把风险管理作为我们这次物流优化的一个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物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物料筹措、物流跟踪、仓库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准确率低,与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之间的接口更是有待完善。
周成根:汽车物流是涉及面最广、技术复杂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而零部件物流配送又具有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关键作用。汽车制造厂商一般采取的是外协零配件、流水线式装配生产模式。汽车制造所需的零部件有一万多种,零部件配送是一项繁忙复杂的工作。汽车制造厂商需要大量专用的运输和装卸设备以达到“准时生产”、“测试组装生产”和“零库存”三个方面。目前,国内汽车物流领域的现状是小部分制造商能够进入测试组装生产,但库存一般为1到3个星期,而真正能做到1个星期的并不多。
例如,DHL敦豪做零部件的汽车物流商主要通过海运与空运两种方式;海运方面主要问题是船公司开慢船,把到港时间拉长了,从而造成库存成本的增加。在汽车制造业里,通常是工厂交货(Ex W),在海上途中的货物库存算在买家的库存里。海运到港日期(ETA)通常不准,可能早到2天,也可能迟到5天。在业界,能准时到达港口的船只少于65%。
由于欧洲、美国经济不景气,造成从中国出口的集装箱减少。在欧美地区没有足够的空箱流转,今年第一季度,因为没有空箱而没及时赶上船的情况较普遍。
空运主要问题是,货代不能及时应付突变事件。到上海、北京及香港的航班很多,但能直飞到其他城市如长春、重庆的不多(尤其是货机)。从欧美到中国的客机一天大概有两班,货机通常只有一班。如果错过了最后提货时间(Cutoff Time),可选择的航班并不多。危险品通常只能用货机,选择更少。
从运输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运输工具都是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上进行竞争。如不会违法改装卡车,加宽加长车架,或超载驾驶。国内整车运输普遍有改装加宽加长或超载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很重视卡车定期保养,以确保车辆安全。法律也严格保护驾驶员和其他公路使用者。其他设施,如仓库大体上差异不大。国外非常重视培训,以安全操作为本,再加上一些专业培训。
目前汽车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借鉴其他汽车消费大国的经验,我觉得外包更合适汽车物流未来的生存。外包实现了,信息化水平自然提高。
中国储运:最近看到物流企业一些案例,都说目前物流成本呈上涨趋势;造成成本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要从宏观经济层面讲有哪些原因呢?
蔡进:从宏观的经济运行上讲,一个是成本偏高,整个社会物流的总成本是比较偏高,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近两年还有所增长。从2011年我们所统计到的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是17.8%,是历史上最低水平,我们也很高兴。但是到了2012年以后这个成本回升了,到18.18%,到今年一季度增长水平还会提高。
所以说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从我们对企业的监测来看,企业集中反映的问题也是成本,这个跟过去几年不一样。过去企业主要反映的是资金紧张、资源紧张,以及需求比较偏弱等等。高成本成为物流企业的瓶颈,包括资金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这个问题在近几年中不断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认知能力也是不断进步。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摆脱过去传统的以规模经营获取效应,正在考虑如何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扩大自己的盈利空间,这是中国经济转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另一个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无论是从投资、消费、出口需求来讲,至少从一季度情况看,保持着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水平。所以说供需的矛盾主要方面不是需求,而是在供给,根本的问题是产能在某一个阶段里释放过大,造成供需不平衡。
所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正在寻求一种过剩经济下如何实现供需平衡的运行机制。
我个人认为,汽车物流企业直接与大环境紧密联系,并直接受此影响,那么中国经济运行首要解决的就是成本过高挤压了利润空间问题。归纳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速度。
中国储运:汽车产业链的两端,一边是采购,另一边是整车运输,今天的嘉宾有很多是汽车零部件采购商,您如何看降低成本这件事?
刘飞:中国的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很低,所以外资企业选择在中国采购汽车零部件。据了解,哈曼国际50%业务都是在中国,但这个数字不是永远都是这样的,今后公司的采购将会越来越全球化。现在讲本地化,但是这个本地化不是指在中国,而是指在客户所在的地方。这将是一个新的趋势,外资企业考虑的不仅是低成本,而是最佳成本。最佳成本不一定是在中国,不是为中国购买,而是从中国采购,这个对于国内供应商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
讲到总成本所有制,讲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关税,从中国采购然后运到欧洲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日本地震、泰国洪水,可以看到危机的发生率比以前更高,这是必须要面临的事实。
在中国必须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者找到什么样的潜在市场?怎样才能具备非常好的制造技术及完善的供应链的优势?我认为首先在于创新,哈曼国际既做汽车品类还做其他消费品类,从技术角度而言是一家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公司。供应商不乏中国供应商,实际上中国供应商也拥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希望找到新技术,希望为客户创造新的功能和新的价值。而有一些供应商在这方面就比较欠缺。
其实现在汽车物流企业都需要降低成本,主机厂每年都希望进一步降低成本,因为每年汽车销售价格都在呈现下调的趋势。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同时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业务模式当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这个领域的中国供应商也应该专注于创新。
其次,需要沟通。有这样一个案例,哈曼在寻找VIV的供应商,有一个日本供应商和一个中国供应商,两个供应商都提出了同样的方案,创意类似,但是这位日本供应商的销售人员是一个英国人,他们沟通能力非常好,哈曼的工程师一听就懂他们想要说什么,而中国的供应商却没有做到良好的沟通,结果可想而知,哈曼企业觉得日本供应商更具有竞争优势,能力好像比中国供应商强一些。
所以,我们如果想进军全球市场的话,沟通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不是只会说外语就可以了,沟通有着丰富的内涵。所以说创新和沟通在我看来非常重要,除了质量、效率、成本、技术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创新和沟通。
中国储运:从企业角度讲,导致物流成本增高还有那些原因?又将如何去解决呢?
周婉婷:导致中国汽车物流供应链流程长、库存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国产件供应商过于分散。中国幅员辽阔,供应商分布在全国各地,沿海城市几乎都有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从海南到东北,汽车物流供应链长达数千公里,这给汽车物流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由于干线运输的可靠性差,各个整车生产厂附近都会租赁仓库储存较高的库存,以保证生产线上的供应。这不仅增加了流程时间和物流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如果库存管理不够完善,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件的积压和报废。
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善,库存管理成本升高。目前许多生产厂的库房仍采用人工信息管理的方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时性差、供应链流程时间长也会导致急件空运现象,这也是中国汽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入厂零部件物流还是自己配套,但是随着核心企业更加关注整车核心的设计、制造能力,现有的物流部门会逐渐独立出来,单独运作,或将物流业务外包。今后,汽车物流企业的存在将更多考虑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如何使整车厂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起信息“绿色通道”,让信息化程度更高,避免由于信息滞后所造成的零配件产品的积压和盲目生产。物流企业也要向精益物流方向发展,参考发达国家的优秀生产模式,如日本丰田公司精益物流系统。
精益物流是以精益生产思想为指导的,能够全方位实现精益运作的物流活动。精益生产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了一系列具体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物流体系。精益物流系统基本框架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准时准确的全方位信息化流程。
中国储运:如果运用供应链的理念解决汽车物流存在的问题,那么诸位嘉宾,您有什么好的办法?
周成根:供应链的理念是指“总成本”(TotalCost),其考虑范围有零配件包装、托盘、订单模式、库存管理、破损、废料、库存成本等。当前汽车制造企业与汽车物流衔接上不能算顺畅,阻碍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公用平台让主机厂、配件供应厂、物流公司分享信息。主机厂内部各个部门步伐不一致,如采购员在谈判时忽略了包装费用,导致供应商的包装材料不够牢固,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破损;工程师在设计包装时没有考虑打板和集装箱内部构造,造成不能完全利用集装箱装载能力;计划员对供应商下达订单时,没有考虑物流运输优化。
周婉婷:汽车物流零部件的品种多,尺寸和其它物理特性差异大。为优化汽车物流体系,实现包装、运输、仓储和装配线供应的一体化,发达国家的汽车物流行业通常都会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能实现搬运技术和仓储的机械化,运输装卸的合理化,同时对产品的质量保证也至关重要。而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在物料容器具的使用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优化卡车的空间利用率,干线运输通常采用纸包箱包装,这就意味着装卸车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而各个整车装配线上要求物料采用物料容器具,因此需要在中间库对纸箱包装的零部件、配件进行改包装作业。这一过程会造成很高的劳动成本,同时对零件的质量也会带来不良影响。目前,虽然个别整车生产厂在推广物料容器具的使用,但是由于各个厂家的标准不统一,同一种物料向不同的整车生产厂供货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导致供应商投资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使得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中国储运:创新和转型是当今的潮流,在汽车物流这个领域怎样去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呢?
周成根:国内大多汽车物流公司其实是主机厂的下属公司。这个模式造成了垄断,下属公司(汽车物流公司)在母公司(主机厂)的保护伞下,很难优化及创新。母公司因为有了下属公司,不觉得有必要更加深入了解物流成本———反正花在物流的钱还是进了自己的口袋。我认为,国内汽车物流公司应该从现有下属公司身份转为独立公司,然后开发其他客户,引入非母公司职业经理人,以脱离对母公司的依赖。
周婉婷:如果用马瑞利公司的经验来看,整合是一大趋势,原来各个物流公司各方面合作伙伴都是五花八门,最后我们按照集团的要求谈判,所有的战略伙伴都达成一致的合同条款。再有一点,原来因为物流部门跟采购部门相对非常独立,物流部门碰到很多问题,他们也没有反映给采购部门,采购也没有积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物流是公司非常头痛的问题。在整个物流整合过程当中,要使物流团队跟采购团队非常紧密地在一起工作,会对后期的物流,选取的供应商在实施阶段非常顺畅。到目前为止,我们第一轮的整合基本上算是结束了,现在整合的工厂仅仅是4个,今后还会有新的整合。整合后,预计公司的车灯会在今后二三年里增长4倍,因此对物流的需求是非常高的。
对于供应商的要求,希望在后期通过沟通、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提高供应商危机管理的水平,与我们马瑞利公司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
摘要: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900万辆, 再次打破纪录, 蝉联世界第一。汽车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 带动了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 而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也拉动了汽车物流的快速发展。然而, 与发达国家的汽车物流相比, 中国的汽车物流发展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那么,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采购和入厂物流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又将如何发展呢?为此, 本刊邀请业内资深人士深度剖析汽车物流现状, 共商对策。
现状对策 篇2
但是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而且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是暴起暴跌,光辉短暂。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6.5—7岁,而民营企业只有2.9岁。本文研究了民营企业存在的优势及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较占我国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国有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技术进步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民营企业的资金是自筹的。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民间投资,据统计,劳动积累与合伙投资占民企业资金来源的65%,银行投资与信贷仅占10%左右。这使得民营企业主更加关注自己企业的效益,努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在较低的负债率下,企业经营的还款和利息负担也较轻。而且由于其资金大部分是自筹的,不需要向公众公布其报表,不需要受公众舆论的压力。
其次,民营企业有较强的适应性。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一般的日用产品和一般技术的配套产品,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容易转型。而且它们经营分散、灵活,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小,其对经济有较强的适应性。
再次,民营企业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同国企相比,其不存在员工的养老等问题。
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存在以上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值得我们去关注并进一步研究。
首先,在产品质量方面,不仅产品的抽样合格率较低(例如深圳市龙岗区1995-1998年全区民营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在50%-55%之间),而且经营者质量意识模糊,品牌扩张能力缺乏。特别是小型个体私营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薄弱,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滑坡的现象严重。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私营(个体)、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特别突出。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民营经济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仍然很薄弱,制假屡禁不止。有的民营企业业主甚至说凭眼睛就可以看出产品合格与否,其计量意识亟待提高。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缺乏力量,缺乏基础,人
力、物力不足,技术较落后,实行产品的质量的标准化有一定的困难。其次,在管理模式方面,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一种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族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一种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式企业;还有通过组建、承包、买断乡镇或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红帽子”企业等。其共同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一些主要投资者所有。其中,家族式企业更为普遍。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家族所有企业,美国目前大约有85%~90%的企业都是为家族所有、经营或控制,而且,许多大企业也是由家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不论是家族式,还是合伙式,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即企业由一位强有力的人物作为统帅,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
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错误。因为在于家长式管理模式中,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企业经营者如果一时头脑发热,作出错误决策,而部下又只作为执行者,就很容易酿成恶果。而且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家长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严重倾向的独裁和集权化,一些民营企业在赚到一点钱后,家长们就开始飘飘然,盲目自信,时时以元老自居,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刻意去树立绝对权威。甚至搞个人崇拜,听不得反对意见,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活力减弱,效率降低,组织僵化,上下沟通受阻,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内部腐败分化,争权夺利,搞派系斗争,企业迅速走向衰败。同时,家长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严重,只注重企业的利润,投机取巧,极端不负责任,其结果不仅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而且还影响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再次,在人才方面,民营企业观念落后,任人唯亲,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传统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但是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从灵魂深处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他们认为企业是自己独自打下的天下,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凭着自己和家族单方面的努力,而不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这必然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且民营企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决定了财产继承关系。民营企业试图用血缘关系建立一种天然的信任关系,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但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能力毕竟有限,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仅仅依靠自己、依靠家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很容易导致民营企业暴起暴跌的命运。
三、解决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民营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素质,增强它们的竞争力。
首先,在产品质量问题上,民营企业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彻底改变对产品质量的不良认识。只有从观念上根本改变对产品质量的认识,重视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彻底改变民营企业的质量问题。同时,民营企业要积极参加打假治劣行动,规范市场秩序,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民营企业还要
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的认证工作。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要积极采纳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长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减少家长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方面要:
①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转变他们的经营管理观念,更新思想,摆脱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影响。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和经营者提出的要求。
②广招各类优秀人才,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改善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状况。要做到内部提升与外部招聘并举,既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又要注意对外来人员的扶持,要唯才是用,不避亲疏,大胆放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③形成自己的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于机制的健全和实施,健全的机制可以使得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减少企业在不确定问题上所花费的成本。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匹配的激励手段,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客观公正、完备系统的评价考核机制,培养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在建立新型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注意不断改进、总结和提高;而且要在一定阶段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大步迈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
再次,在人才方面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必须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民营企业必须摆脱其家庭情结的文化因素在企业中的影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要尊重人才,平等待人,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广招人才、留住人才。同时,民营企业家还必须突破文化教育的束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吸引有才华的人与其一道工作。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目标。针对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
①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这对人才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约束,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还可以引入股权激励,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②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不能把他们和一般人员等同对待,要使
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企业可以以
工资为杠杆,引导人才积极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奖励力度。对犯重大错误的员工要严惩,而不管职位高低等。只有奖罚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才能促使人才释放最大能量。同时要注意要把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建议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1.郭丽芳,《民营企业人才危机分析与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P30-32,第14卷第5期,200
22.彭涛 章晋文,《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P83-87,第21卷第5期,1999
3.姜真,《民营企业现状与改革》,《中国林业企业》,P30-32,2001年第3期
4.程美秀,《民营企业的战略危机、战略选择与战略保障体系》,《山东经济》,P48-50,2003年第1期
MBO融资现状及对策 篇3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简称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杠杆收购是一种利用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以达到控制、重组该目标公司的目的,并从中获得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有效金融工具。近年来,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开始涉足MBO,同时债转股办法的实施又为MBO的成长准备了土壤,融资体制的改革(二板市场、风险投资)也为MBO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我国资本市场各种法规尚不健全,投资者融资渠道狭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MBO融资方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目前国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尚不能对MBO提供全面直接的融资支持。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不得投资股票,信贷资金不得进入股市,这些法律严格限制了以投资套现为特征的“小鱼吃大鱼”式的杠杆购并在我国的出现;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应收帐款等资产流动性很高,但在我国由于信用体制的不健全,企业间普遍存在着三角债问题,以这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往往会产生很大风险,加之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对风险厌恶程度较高,所以通常不愿意提供此类贷款,同时不健全的信用制度也使个人通过银行融资难上加难。
2.企业发行债券限制过多。从发行的主体来看,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只限于股份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任何企业、个人均不得发行债券。这样,许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便被剥夺了债券融资的权力;从发行方式来看,股份公司净资产不得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不得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发行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债券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这些条件将众多中小企业关在企业债券的门外,同时使企业发行高风险、高利率的垃圾债券成为梦想。
3.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西方发达国家健全的资本市场为杠杆收购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为股票、债券等产权和债权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大大降低了企业收购的成本。尽管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市场尚不成熟,基本上属于弱式有效市场,金融工具单一,股票上市门槛过高,交易规模不大,投机者多于投资者,缺乏大机构参与,融资渠道不暢。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筹集MBO所需的巨额资金。
4.缺乏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是指投资的目的不是长期持有企业的股份,而是一定时间后退出以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它们可以是公司、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种基金。战略投资者可以解决MBO收购资金的问题,但只有在看好企业的前景时,才愿意贷款给管理层或购买企业的股份,万一企业经营失败,不光经理层受损失,战略投资者也可能血本无归。因此要吸引他们投资,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退出机制)。而目前我国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二板市场尚未完全放开,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的现状使战略投资者不敢将资金投放于MBO中,从而进一步限制了MBO的融资方式。
MBO融资渠道及方式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MBO的融资渠道不容乐观,但基于我国国情及许多已实行MBO的企业的实践,我们还是能够找到适合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实行MBO可选择以下两种融资方式:
1.内部融资:内部融资实际上是内部集资,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进行“中国式MBO”所采取的主要融资方式。拟实行MBO的企业可以在内部成立一个职工持股会,根据贡献大小,允许全体职工购买一定数量的股份,管理者则可通过多出资的方式在职工持股会中掌握控制权,实现企业的MBO。成立职工持股会,由员工共同集资实现企业MBO,既可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又符合长期以来形成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的传统心理,在目前我国对MBO的认识程度尚且不高,有关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简练有效的解决办法。
诵读的现状及对策 篇4
思想不重视。 现在一些老师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认为在课堂上诵读非常浪费时间, 反正考试又不考这个, 还不如把诵读的时间拿来做课堂练习, 说不定还能无意中练到一题中考题。 有些老师偶尔在课堂上安排了诵读这个环节, 但大多都是一种形式, 要么就是出于划分节奏的需要, 要么就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诵读, 从而保证在这节课里能全面照顾到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示范性的诵读少。 可能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是“睁眼瞎”就会诵读。 诵读看似简单, 其实不然, 要把一篇文章读好, 不但要读出声, 还要读出感情。 这一点对初中生来说要求有点高, 因为他们阅历浅, 有些感情他们是体会不到的,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中那种缠绵的感情就连教师都无法彻底体会, 这就需要让他们听听示范性诵读。 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金匮乏, 无法给老师配备相应的教学用具, 导致学生没有“耳福”听到精彩的朗读。
毫无目的地诵读。 在听课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来, 全班一起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怎么这么小声? ”“大家精神要好点, 读出点感情。 ”很少听到老师指导学生:读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句子是我们应该细细品味的……现在课堂上能听到的琅琅读书声, 很多都是出于“读”的需要, 这种“读”是漫无边际的。
针对这种现状, 我认为指导学生诵读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边读、边品、边思
诵读, 不仅要动口出声, 更要动脑思考、品味。 首先要读, 读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作者的用意,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比如:“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是什么意思? “满院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簌簌”地流泪是什么样子? “不禁”说明什么呢? 其次要品的重点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 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有什么稀奇? 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 又如父亲买橘子那段每个动词是如此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每次读来都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是思, 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领会作者的思想, 甚至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美好境界。 思的过程是体验文美的过程, 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二、要有选择的读
在课堂上, 教师要依据鉴赏要点确定诵读的内容, 切忌从头到尾无选择、无重点地诵读。 一节课时间有限, 若是篇幅短小的诗文尚有时间进行整篇诵读;稍长点的文本如果全文诵读, 则既耗时, 又不能进行细致的诵读指导, 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合理取舍文本, 恰当定位诵读内容, 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 如此诵读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这是诵读教学的切入点。 课外,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精美的诗文。 因为要求学生对文本熟能成诵, 这文本就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精美 (短小精悍、文质兼美) 的诗文。 既精美又为自己所喜欢, 读起来才有乐趣, 才有享受的感觉, 才能乐此不疲, 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教师在推荐时不仅要注重数量, 更要注重质量, 这样学生才能有选择的余地。
三、要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 诵读的时候, 要细心体会, 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已之口, 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已之心。 这时会有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 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
进入诵读的高境界, 要善于展开联想, 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 联想自己的所知、所闻……
例如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要想想“活着, 已经死了”的是什么人呢? 是卖国求荣的人, 是草菅人命的人, 是出卖战友的人, 是腐化堕落的人……“死了, 却还活着”的又是什么人呢? 是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 是勇于献身的人, 是刘胡兰、江姐、黄继光、孔繁森……这时候, 谁的心头能不升腾起憎与爱的火焰呢? 当然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真正体会到“憎与爱”这种感情, 这时候就要让学生饱饱“耳福”, 来一个示范性的诵读。 如果教师的诵读素质高, 就可由教师范读。 反之, 则可以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代劳, 听一听录音带里的声音, 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民族问题现状与对策 篇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人口占多数,但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依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为中华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许民族也包括汉族长期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历史上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真正有了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合法权利。
然而,由于历史和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比较深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以西藏问题为例。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烧”事件就是一场由少数民族主义分子煽动发起的针对汉族人的报复结果。由于以**哪嘛为首的藏独分子长期宣扬西藏人民受到镇压的谎言,营造藏族人民的悲情氛围,掩盖西藏解放以前西藏人民悲惨生活的事实,少数分不清现状的藏族同胞以不合适的行为发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集团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是民族隔阂矛盾,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现状:有隔阂不信任心理,经济发展差异,境外势力鼓动独立。民族冲突偶有发生 造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没有任何民族愿意和其他民族保持仇恨和敌意。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互助互惠,相互依存才能推动各民族的发展
现阶段针对我国的民族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其目的是从制度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证民族平等。内容如下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
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尊重和发展少数
民族语言文字。(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照顾少数民族。例如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国策的限制,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行经济扶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补助,对招收少数民族的工厂企业进行减税。我们国家从具体政策上来弥补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差异,这是在其他国家地区少见的。(其他一些看法)
论中学语文现状与对策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中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情怀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基石,语文教育直接影响整个中学的教学质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应试教育的导向等作用,导致我国的中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操、提升思考交流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没有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认识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新课改提出,中学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追求目标,减少对应试分数的关注,这是新时代下教育的关键。
二、中学语文的现状研究
1.教学模式固化
长期以来,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应试为指导进行课程大纲的制定,忽略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重视机械性练习,缺少生活的感悟和思想的发散。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普遍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应试教育为指向的语文教育容易形成多方面的弊端:其一,学生在学习中受应试的影响,大多只是简单的识记背诵,很少由生活的感悟,缺乏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没有接受正确的教学指导,导致学习出现偏差;其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注重语文的语法知识点的教学,缺少实际生活案例的支撑,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忘记语文知识点,也没有透彻地理解,导致语文教学事倍功半;其三,教学模式落后,长期以来坚持单一的备课方式和教育方式,学生容易疲劳枯燥,没有积极学习的意愿。
2.知识传授片面
传统的中学语文的教育仍然存在着两个极端:其一,有些学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固执原有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效果;其二,有些学校转而完全依赖学生的提问方式进行教学,但完全依赖学生的提问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一是课堂的气氛难以控制,往往会出现喧闹的情况,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完全依靠提问,往往难以切中要点,学生的思考深度也较浅,形成不了透彻的领悟。这两种极端的知识传授方式都容易导致语文学习的片面性,完全灌输削弱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完全的提问方式又容易矫枉过正,削弱教师教学的权威性。
3.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足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此类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以来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听众,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很少主动发言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语文学习的习惯,满足于一个被动接收者的角色,没有积极学习探索的意识;其二,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但语文学习的成效一直没有显现出来,但在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尤其是当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时,会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其他的学科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语文学习理解的偏差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学生往往只是接受教师灌输的观点,只需要不加思考的记忆就可以。新课改提出了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观点。但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由于缺少适度控制原则,往往会出现对语文学习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学在生的认识不足、对生活的感悟有限的前提下,学生求新、求变、求怪的发散思维往往严重偏离语文教学的本意。如在《愚公移山》一课中,学生突发奇想,认为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这就偏离了原文的本意,游离于语文课程之外,导致发散性思维的偏差,学生的理解也没有到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的阅历,在学习中的观点都很不成熟,很容易脱离主题,难以捕捉到最为关键信息。
三、中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
中学语文教育并不是将学生和教师限制在书面上,语文包含了多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心理、地理、天文、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多种案例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来,如以物理典故中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案例阐述坚持思考探索的重要性,以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情操等,学生在丰富的语文资源的引导下,必然会提升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此外,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发他们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构建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而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意识的培养是从语文的艺术、功能、文化特质等方面着手,无形中对学生形成熏陶。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建立语文素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通过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才能从情趣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配角,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师生的角色,让师生之间构建平等的关系。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平等有几大优势:其一,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地位高低之分,学生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与老师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其二,语文教学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继而产生成就感,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结语
面对目前的中学语文现状,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的学生,必须研究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对策,对改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云知 著.《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施良方 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公路养护现状及对策 篇7
1 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设轻养护
受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影响,“重建轻养”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在工作中,由于公路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现有路况,同时产生经济效益。而养护管理是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不具备明显的生产效益,所以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单位来说,不愿意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对所管养道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养护。导致对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地方强调先建设后养护,结果是前修后坏,建设成果保不住;还有的地方认为,公路建设出成绩,养护投入很难见到成效,对养护管理缺乏积极性。除此之外,长期以来形成的矫正性、被动性、突击性和单纯以路面为中心等粗放、单一的养护模式还相当普遍,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1.2 重维护轻保养
众所周知,公路维护侧重于对被破坏的部分进行修复,保养侧重于从建成通车开始的全过程养护。目前公路管理站由于受传统养护思想影响加之技术力量落后,只注重了对破损路面的维护工作,而忽视了对公路的常规性保养,造成了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投入的浪费。
1.3 站点布局不合理
公路站点数目较多,导致平均每个站的人数少,特别是有些偏远公路站仅有站长和炊事员两人。由于少数站管养里程长,养护人员少,公路养护工作基本是请社会力量完成,增加了养护成本。与此同时,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原有站点数量过多,特别是一些支线公路站,扫帚、铁锹还是主要的养护工具,养护生产停留在原始手工作业状态。干支站点布局不合理导致养护生产工效不高、干支养护失衡的现象。
1.4 激励机制不活
调动职工极性,物质激励是不可忽视的动力。然而目前在工资分配上,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激励作用不强,使得“有工不出、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总的来说,与公路基础性、网络性、功能层次性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事权不清、权责不一的状况在养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并逐渐成为影响公路网整体效益顺利发挥和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最大障碍,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进程不均衡,同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尚未形成。
1.5 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公路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状况还不尽合理。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缺乏施工机械操作手、维修工等专业类人才。随着公路养护工程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养护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压路机、沥青料拌合站等机械设备的投入,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机械操作手、维修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养护机械的功效也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
1.6 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各地大多数公路养护经费依然采用事业管理体制,依靠上级拨付,不管养护程序如何,质量好坏,钱都是那么多,调动不起职工积极性。加之于材料费上涨,职工工资及人员增加等,造成养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个别地方养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人员包袱过重,造成养路和养人的矛盾较为突出。
相对公路建设而言,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国省干线公路中每年能安排大中修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15%~20%的要求。部分地区国道平均年养护费用每公里不到1万元,养护机械装备水平低下,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7 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不适应
养护管理领域的科技主导作用仍显不足,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如现代通讯、信息、环保、节能技术在养护管理中的集成应用较为薄弱;养护检测、施工中的机械装备和应用水平较低;涵盖公路养护全过程的技术标准、规范还不完善等。此外,公路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也越来越不适应高水平公路网的管理要求。
2 养护工作相关对策
以上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机械化进程,树立绩效管理观念,强化业务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进行改进。
2.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建养管并重打造和谐公路
养护是建设的延续。良好的养护可以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十二五”期间,将是公路行业由建设为重走向建养管并重的过渡期,也是社会各界对公路服务水平的高度关注时期,面临新形势,要强化认识,积极转变思想,进一步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抢抓机遇,特别是要重视通过争取提等后的国省道的改造改善工程,建养管并重,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努力实现公路“更安全,更畅通,更高效,更和谐”。
2.2 加快机械化管理进程,适当精减(合并)公路站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对公路养护的技术、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路养护机械化是当今社会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养护进度、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保证,是实行公路养护必要的现实需求。为了确保公路的养护质量,保障公路养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提高养护机械化施工水平,在公路养护领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以保证道路的完好、畅通。
在养护机械化管理进程不断加快,养护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必将带来机械化大站的逐渐增多,原有的偏远小型公路站存在的意义大为减小,因此,根据公路养护实际,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因地制宜,精减实效”的原则,分步适当精减(合并)公路站。可按照相关要求,以50 km的辐射为养护作业范围,以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为重点,逐步辐射支线公路养护的方式,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各条线路或东南西北方向,综合权衡后,予以撤并或保留。
2.3 树立绩效管理理念,淡化公路站作业模式
公路养护作业技术含量相对来说不是很高,大多是简单重复劳动,平时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勤路好”,为此,须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如可在部分路段试点养护工作承包制,进一步模拟市场,在保证养护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养护人员收入,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可提高路况和效益,节省材料费、差旅费和车辆使用等方面的经费。与此同时,养护承包制使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一举多得。
2.4 强化业务素质培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公路人才素质的提高关键是在培训方面。一是加强技术岗位培训。随着机械化大站的建设,大量富含“高、精、尖”技术的先进设备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公路养护市场。要切实解决养护机械设备与操作管理人员素质不配套的问题,须分批分时加强现有养护职工机械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让职工尽快掌握养护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技术。与此同时,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还必须注重站长、养护技术员、统计核算员等岗位培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力量。二是加大业务知识的培训。继续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优先给假和解决部分旅差费等,注意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把提高人才素质能力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更好地适应公路发展需求。
2.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途径筹集养护资金
由于公路公益性较强,养护资金需要长期投入,加之养护单位往往人员多,包袱重,靠上级拨款全包起来是不可能的,须多途径筹集资金,争取政策,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多承接工程才能保证人员工资发放和公司运转,才能为干部职工谋取更大的福利。一是组织精兵强将争计划、跑项目、拓市场。公路交通事业国家扶持投入性很大,谁跑得多,谁盯得紧,谁就获取更多;二是转变观念,养护理念从被动性向预防性转变。在平时工作中,公路往往在出现病害后才进行处理,这些往往会加大重复投入。目前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公路养护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等。预防性养护可以缓解养护目标和养护经费不足的相对予盾,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变被动养护为预防性养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推动发展。
2.6 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获取养护资金的最大效益
实行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加快公路养护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公路养护机械化水平,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体制,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今后养护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应是对路况的调查、检测、评估后的养护决策,养护任务招投标的组织及监督,养护效果的后评估。通过养护市场的开放及其规范运作达到政府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养护效益的目标。国外的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常常是由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养护维修公司来承包。效益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这种养护模式值得借鉴。
摘要:作者结合公路实际,就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勇斌.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2009(2).
[2]任建武.普通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5).
[3]李超.浅谈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
[4]赵海瑜.浅谈高速公路养护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
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8
首先, 语文教材重阅读轻作文, 作文训练不系统。
阅读教学有教材教参辅助, 教学轻车熟路, 而作文教学教参少之又少, 虽然教材中有作文训练目标, 依据不同学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但总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甚远。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教材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 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但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层出不穷, 老师恨不得一上高中就让学生接触高考作文。与之相对的, 社会上的“创新作文”“新概念作文”此起彼伏, 喊得响亮, 使得学生越来越迷茫, 越来越不会写作了。试问, 哪一位教师能无视高考这场江湖的血雨腥风, 气定神闲按部就班地实行作文大计?
写作缺乏宏观的教学规划, 每一次作文与全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作文计划脱节, 缺少具体的训练重点, 作文教学变成游击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使得学生缺少一步一步积累学识和经验的机会, 也丧失借文章表达心声的欲望。更严重的是, 有的老师未能及时备课, 把作文课当成临时应急的法宝。学生缺乏系统的训练, 再加上原本就有的畏难心理, 作文水平不稳定, 久而久之, 对作文也就缺乏了兴趣。以往, 我们常常批评仓促应考的学生是“临时抱佛脚”, 而此刻, 我们的老师真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得不偿失了。
其次, 教师对作文有畏难和懈怠心理, 缺乏奉献精神。
高中作文讲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项教学工作。有的老师写作水平不高, 自己几乎不写“下水”作文, 更无法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 自然无法指导学生作文。有的老师业务不专、学业不精, 甚至认为写作是一种神秘的个体行为, 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有了懈怠心理, 自然也就懒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耐心品读, 讲评学生习作了。
再者, 作文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以往教师在讲评时, 都大同小异地先概述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先列优缺点, 最后拿几篇优秀习作念一念。表扬写得好的, 批评写得不好的, 而偏偏忽略了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或者是指望一堂课把所有问题都能指正, 学生不会再犯。这势必造成教师的终极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产生巨大的落差。
因此, 我们的老师, 即便有了“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还不够, 还应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这是最见功力的环节。曾有前辈这么说过:“语文老师的任何一丝中气不足, 都可以在命题和评题中显露出来, 我们测试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是在测试评价自己。”所以, 在批改讲评中, 一位老师要在智力上和精神上获得尊严就必须拥有独立面对文本的勇气和认真解读文本的定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热爱写作, 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理论修养。
由此观之, 作文的提升关键是要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指导, 转变作文评改的传统观念, 力求一文一得。我想, 同行们不妨试做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作前准备———备作文、备批改、备评价
语文老师应该在高一就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高中三年的作文训练方向。结合教材, 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每一次作文均要紧密结合规划, 确定教学目标, 对命题进行有效选择。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一文一得, 力求每一次作文都有所侧重, 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于漪老师曾指出, “重点突出, 学生可获得实实在在的启迪”。
同时, 写作前的“示例指导”必不可少。切不可命题一抛, 让学生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地瞎想瞎写, 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对此, 叶老曾指出:“教师凡有指导必有示例, 不靠多讲, 恰当举例, 足以启发而已。”提倡老师在准备命题时也“下水”作文, 进入作文情境, 更深刻地领悟。多看同篇目的优秀范文, 多品味他人的评价, 从中揣摩文章的精妙之处。再根据学情, 考虑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确定批改形式, 并写下作文教案。
二.作后批改
1.改变传统观念, 批改形式多样。
改变传统批改方式, 变“先改后评”为“先评后改”。把“改”的优先权交给作者本人, 要求学生限时写作, 写完后让学生站在读者角度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 是否上口、顺耳。自己审核, 并做适当修改。习作按组收取让学生进行交叉评改。评改之前, 要给学生制定标准。要求一人分别评价两篇习作, 评改人要写评语, 签上姓名。之后同桌互换, 依照第一篇标准进行第二篇的评改。这样做, 既减少评卷误差, 也增强学生评判的能力。
生生互评, 进入以往只是教师才能涉足的领域, 这种批改“权力”的让渡, 自然会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这对他们来说, 是一种神秘的吸引和刺激的挑战, 更为重要的是在评改他人作品的同时, 也比较自己的作文, 时间一久, 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自然得到了提高。当然, 在评改之前, 还需转变学生心态。一般来说, 不自信的学生很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文。这需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抛掉自卑, 形成积极、健康的良性竞争。
2.变作文讲评为再写指导
作文讲评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讲评时切不可匆忙应战, 老师“一言堂”, 指出缺点若干, 学生云里雾里, 好似热闹非凡, 但只是“水过鸭背”, 收效甚微。也不可急急另拟题目或进入下一个写作专题。变作文讲评为再写指导, 可将学生互评的作文有针对性地复查一遍, 了解此次训练重点是否达标, 学生评判有无误差。最后对学生习作进行集体评价。在评价中, 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叶老曾指出:“批改不是挑剔, 要多鼓励, 多指出优点。”哪怕学生只是一点点的进步, 我们都应关注到。
以笔者讲评的一次作文为例。作文题是这样的:
2004年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中华小姐”大赛中, 一位西安小姐在回答主持人提问后遭众人非议。在“丈夫与钱”“钱与父母”“祖国与钱”三个非此及彼的选择题上, 这个西安小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钱”“父母”“钱”。媒体一片嘘声, 有人指出西安小姐根本不能代表西安这个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城市来参加比赛。如果你是选手, 你将如何作答?
以下是集体评价的评语:
西安小姐的选择, 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 物质利益的大潮正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利益, 为了浅薄的精神娱乐, 为了迎合低级趣味, 人们正出卖着道德良知, 做着各种令人痛心的事情。对这种行为, 我们理应批判。观点旗帜鲜明, 爱憎分明。只是也有少数同学“怜香惜玉”, 为西安小姐主持公道, 从“说真话”的角度出发, 大说特说“宁做真小人, 不做伪君子”, 佩服西安小姐说真话的勇气, 乃至胆识。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是置材料于不顾, 走到了材料的对立面。
此次习作仍有不少同学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有以下问题: (1) 材料作文不引述材料; (2) 引述材料过长, 不简洁, 不能高度概括; (3) 引述材料太晚, 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或者是把材料降到普通论据地位; (4) 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 观点游离在材料之外。
集体讲评要有时效性, 学生完成习作, 对教师的评价非常关注。教师应趁学生思考尚未冷却之时, 进行总结评价, 并将集体评价形成文字讲义, 发给学生, 乘胜追击, 再进行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针对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立即进行纠正, 对原有习作进行修改提升, 或者干脆重新构思成文。
以下是学生的再写片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我们更需要的是爱, 而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钱。钱只能构筑保护我们身体的房屋, 却不能守住我们心灵的那一片净土。因此在一时的利益面前, 我们要理性对待, 不要让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熏黑了自己的心智, 抛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如此方能无憾。
经过讲评之后进行再写, 学生熟练掌握了考场作文开门见山的写法。一文一得, 一评一得, 说明了这堂课的目标达到了, 也证明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
三.整理教案, 建立学生档案
诸如此类, 在进行几次有针对性的批改和再写之后, 学生在理解材料、构思立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的作文得分也逐步上升。但教师的工作还未结束, 应整理教案, 建立学生档案, 形成“命题写作———师生批改———讲评交流———修改升格———建立学案”的循环运作模式。相信这必定能使许多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积累经验, 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农村中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篇9
一、 农村中学的现状分析
1.师资整体素质薄弱
(1)师德师风有待加强。在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责任心不强,缺少敬业精神,不学习业务知识,很少钻研教材,更谈不上谋求专业的发展。由于经济大潮的影响,少数教师不安心教学,上班时间炒股、经商,还有少部分教师沉迷于电脑游戏,怠于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各类学历培训第二学历才达标的;从专业结构来看,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教师偏多,地理、生物等科目教师偏少, 部分科目不得不要求教师改专业,专任教师中身兼数科现象较为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偏多,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偏少。
2.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近几年,虽然学校已经实行了绩效工资机制,但是,真正可由学校操作的部分只占工资总数的一小部分(绩效工资的15%)。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突出教学质量这一核心, 在评先评优、职称聘任诸方面还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劣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与干差一个样”的问题,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3.学生整体素质薄弱
从近年来的小学毕业生质量检测结果中可以发现,同一个县(市)的不同乡镇之间,语文、数学单科平均分最大差距竟超出10分甚至更多, 这个鸿沟在初中阶段是不容易填合的。改革开放使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也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外出务工的滚滚洪流中。优秀生源外流严重,好斗厌学的问题学生相对增加,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使薄弱的农村中学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4.留守儿童管理困难
当前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逐年上升, 个别学校已超过学生总数的60%。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多由隔代监护、单亲监护或自我监护等。由于长期同父母之间欠缺亲情,缺乏家庭良好的教育与管理,引发了令人担扰的各种问题,诸如行为修养偏差、厌学、打架斗殴、早恋等,这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是造成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和教育质量下降的一大根源。
5.农村课改步履维艰
一是观念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
二是培训问题。近年来,福建省建阳市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少数骨干教师有机会参加省市一级的培训。但是,大多数教师还是没有这种培训机会。很多教师知识老化,技能欠缺,急需“充电”。
三是课程问题。新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要想适应各地学生的需求,难度极大。新教材顾及农村实际情况甚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于农村教育资源贫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较低等因素,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
四是设备问题。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需要以相关的硬件设备作为前提条件,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学根本无法满足诸如“班班通”之类的设备要求,因此,实施新课程,要想呈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等便成了难题。由于没有相应设备,要想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是评价问题。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农村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农村学校还是采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确立农村特色的办学理念
农村中学的学生文化素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 立足于实际,从充分体现教育本质的角度,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的办学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管理理念。将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转变到以人为本, 将教育行为向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转变,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将知识的传授与品德的培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突出成才与成人的结合,体现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探讨, 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办学理念,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行为更加接近本校学生的实际。
2.建立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
一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二是要培养团结务实的高效班子。在工作中,校级干部按照分工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分管的工作承担决策、监督和对事故负责的责任。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决策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抓质量,围绕质量抓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依靠全体教职工,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取的新型学校人际关系, 让全体教职工既顾全大局、敬业奉献,又心情愉快、热爱学校、安心工作。
3.打造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以师德为突破口, 加强师德修养,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组织教师听名家讲座,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的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广大教师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使其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继续教育方面转变培训方式,力求实效,建立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新的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制订相应的学习教育制度和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教师自觉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对取得成果的教师实施奖励, 树立先进的典型,鼓励其他同志积极参与,共同成长。
4.解决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农村中学的教师待遇不高,学校的管理者如果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送去一份温暖,或者给予一定方便,就能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教学,乐于教学。
农村中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偏多,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学校应当集中智慧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好留守儿童。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多给予他们关爱,在教好书的同时,还当好他们的临时“父母”,让学生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5.构建师生心动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位,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文化管理,如何借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让学校文化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每个学校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农村初中英语现状与对策 篇10
首先, 许多边远农村小学缺少英语教师, 英语这门课无法开设。学生上了初中才接触这一门课程, “麻袋上秀花底子差”, 学生学习兴趣淡漠, 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面对这种现状, 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细心、耐心地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教师就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以下几点是我自己总结的英语教学方法:
(1) 有些词可以用口诀帮助记忆。比如, 学生对系动词be很难运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口诀巧记:我 (I) 用am, 你 (you) 用are, is跟着他 (he) 、她 (she) 、它 (it) , 一切复数都用are,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改正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2)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感知, 比如讲解学习用具pen、pencil-case、eraser、pencil等单词时, 教师先拿出这些学习用品然后用英语说:What’s this in English?This is a pen.This is a pencil-case.This is an eraser.This is a pencil.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 把学生融入到课堂, 让学生体会这门语言的乐趣。
(3) 加强课外辅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早自习带领学生多领读、泛读, 课外活动中让学生默写当天所学的单词或者讲解配套练习中和课本内容相关的题。这样当天的内容就可以当天消化, 也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表达,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 告诉学生要想做成功的人, 先要有成功的自信, 以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教师应深入学生, 有一种服务意识, 多了解学生, 表现出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 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不是那么遥远, 他们就会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英语的热情之中, 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成绩。
面对农村英语教学这一现状, 教师还应该紧跟课改步伐, 不断探索, 积极创新, 对新目标英语进行深刻的理解。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国培计划, 听了专家学者们讲座,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以前的教材拘泥于课本, 教师只是死板地把课本上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师讲得筋疲力尽, 效果不佳。然而新目标要求教师对课本上的知识应做到该加的加, 该减的减, 添加一些辅助资料和与课本相关的内容, 删减一些课文当中的对话或者一些结队活动, 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让学生对课文当中的重点加深理解。教材再完美, 都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我认为教材上不适合的内容和活动完全可以用其它相关的资料来代替, 可以把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配套练习和课文不相关的可以不讲, 教师教了学生学不会的可以不讲。添加就是补充更多的材料, 包括延伸和拓展。
为了调动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活动, 运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引导学生训练。学科之间还可以进行整和, 在课堂上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将口语交际融入到英语教学, 比如: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存在这大量的交际活动,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中国农地制度现状及对策 篇11
一、中国农地制度变革历程
建国50多年,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四次变革:
一是土地改革。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是“耕者有其田”,农民拥有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完整土地产权,农民和土地连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恢复了深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二是农业合作化。首先是互助组,由农户自愿组织起来的生产协作组织,规模由几户到十几户不等,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仍属个人私有,组员之间只是通过生产工具的交换使用,实现生产的互助,充分发挥了协作的积极性。之后,在互助组基础上,形成了初级农业合作社,规模为几十户,社员以土地入股,生产用牲畜和大型农机具归社有偿使用,统一经营,共同劳动,统一分配,农民仍有较高生产积极性。随后,在初级农业合作社基础上组织起来高级农业合作社,规模为几百户,土地无偿归集体所有,生产用牲畜和大型农机具作价入社,集中劳动,共同经营,统一分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是人民公社。受“左”的思想影响,多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一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权属完全集中于人民公社,共同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缺少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形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四是家庭承包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民拥有经营使用权,实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制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很快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二、中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地制度现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农地集体所有。《宪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民法通则》等几部法律对农业土地权属虽有不同表述,但基本核心为农地归集体所有。二是农地使用权分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三是农地制度不断改革完善。许多地方出现租赁、入股、转包等土地流转方式或产权制度,并开展了农地税费改革等工作。
总体上,中国目前的农地制度是可以肯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地产权保护不力。根据法律规定,农地所有权流转要通过国家的行政手段,而集体自己无权直接交易。这就出现国家征地时,以垄断低价买入,以市场高价转让出售的现象。土地产权转让产生的高额收益被政府获得,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却只得到一小部分。再加上,现行的农地所有权是人人有份,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每个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份额到底是多少,没有量化。实际上农地产权转让收益分配到农民手里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分毫未得,成为影响农村稳定、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二是农地承包关系稳定性不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稳定农地家庭承包制,但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发包者是村委会,农村基层干部在利益驱动下,经常以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名义,硬性调整,强迫流转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严重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由于人多地少,家庭承包制的现实是农民小片土地,单独经营,规模不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虽然各地农村已出现荒地拍卖、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转包等改革方式,但实际上,只涉及到全国很少一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并未整体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
四是农村税费制度不够完善。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民欢欣鼓舞。但农村税费改革并非就此结束,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费大于税,有关部门也严查涉农乱收费,却仍然是屡禁不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为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在取消农业生产税的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的税收制度。
三、对策建议
土地产权、承包关系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的存在,引发一些负面效应,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利于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效率的发挥,有必要对中国农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完善农地制度要从农民的立场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从农民的立场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就是要在制度完善的同时,考虑制度的变革是否是农民的需要,不同地方的农民对制度变革有何不同需要等方面。以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为前提,就是要防止再次出现农民在农地制度历史变革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利后果,摒弃不顾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激进变革。
一要建立高效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高效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可以发挥市场配置农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提高农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同时,可以实现农地保值增值,促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与城镇化进程。要建立农地所有权市场,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合理确定农地征用价格,加强监管,防止征后闲置现象。要建立农地使用权市场,保障公平、兼顾效率,鼓励拍卖、转包、转租、反租倒包、互换、入股、典当等多种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土地流转交易行为,确保农地使用权市场健康运行。
二要稳定和完善农地承包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项基本政策,必须坚决维护并逐步完善。要认真贯彻《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农民长期持有土地使用权的权利,切实落实法律规定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30年不变”的政策,同时,加强、改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搞好承包合同的签订、续订、公正、纠纷调解等工作,严禁各类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行为。
三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克服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有效提升家庭承包经营和工商业的联结,改变小农经济的孤立性和自给自足状态,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作业规模限制等问题,促进高技术农业发展和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分工协作的优势,打破农户和农业部门本身的限制,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制度。农业税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需建立完善包括土地产权税、土地荒芜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在内的土地税体系,体现土地的价值属性。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费改税工作。农业税取消后,农村乱收费现象有所抬头,冲抵了税改带给农民的利益,必须从源头下手,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尽快实现费改税,彻底杜绝涉农乱收费。
五要完善农村社保体系。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就业培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城镇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涉及农民生存、健康、发展等全方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六要鼓励农民创新农地制度。农民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创新农地制度的内在动因,鼓励农民创新农地制度,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农地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由于土地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农村的差异性,走全国统一的道路来完善农地制度是不现实的,是忽视了事物个性的存在。任何一种农地模式都决定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地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只要其具有生命力,就应当鼓励和肯定农民的创新。
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对策 篇12
所谓评价, 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运用特定指标和标准, 采用特定的方法, 对人和事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认识过程。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中央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的案例研究
A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A企业1988年1月成立, 截止到2010年6月, 企业员工总人数800余人。2006年公司注册资本为1.65亿元, 总资产8.8亿元。在全体员工中, 学历情况统计如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60%, 30岁至39岁年龄段的员工约占59.2%, 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约占28.7%。从总体情况来看, 体现出以下特点:整体素质较高, 但本科及以上学历比重较低;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过高, 技术人员比重较低;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高, 但学历相对较低。
A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通过调查, 得知该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 从统计结果来看, 该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1) 现有绩效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该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中定性评价指标过多, 定量评价指标较少, 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绩效的情况。
(2) 绩效评价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不一致。该企业的绩效评价目的是薪酬与职务级别的提升, 刺激所有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而该评价体系的实施却不能够为促使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带来贡献, 使得企业员工不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促使企业发展的工作上来, 从而影响了企业总体的发展效率。
(3) 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缺乏针对性。该企业目前的评价内容仅仅是从员工个体的德、能、勤、绩方面来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基本相同, 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人员考核指标没有明显区别, 领导和员工评价的指标基本相同, 不能客观反映出不同层次人员的整体情况, 并难以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公平性和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4) 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与员工薪酬、职务提升、员工进修等方面相挂钩是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该企业对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程度不够充分, 仅把评价结果视为一项独立的管理行为结果, 并未发挥评价结果的重要作用。
A企业绩效评价的改进对策
树立正确的绩效评价目标
通过绩效评价, 了解员工绩效的现状, 增强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指引员工把精力投入到促使企业发展上来, 建立正确的绩效评价体系, 促使绩效评价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绩效评价的原则, 主要包括:
实用性原则;信息反馈原则;公开性、公正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合理利用
(1) 增强评价沟通。上级应该及时反馈被评价者的评价结果, 反馈的内容首先是评价结果, 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在相同层次人员中所处的位置如何;其次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评价结果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 包括优点、缺点。同时, 对于评价结果信息反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评价结果申诉的情况, 应该设置专门的申诉渠道, 确保评价结果让每个层次的员工都可以接受。
(2) 绩效结果应该得到正确利用, 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要把绩效评价与薪酬、职位等涉及员工利益的因素相联系。企业在进行薪酬与职位调整时应正确合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来决定员工薪酬、职位调整, 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3) 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评价结果必然会反映出员工一定的工作情况。通过评价结果, 可以了解员工是否需要培训以及需要培训的程度, 培训要具有针对性, 要因材施教地对被评价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业务技能和管理观念进行培训并且给予指导帮助。
通过对A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分析, 可以得出科学正确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 对员工业务水平与素质的提高, 对员工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和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正确的, 适合本企业健康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 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追求较高绩效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