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

2024-09-26

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精选12篇)

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 篇1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口语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书面语言的提高打好基础。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能力呢?

一.口语交际课, 口语培养的主阵地

口语交际课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主阵地, 但是, 由于口语课比较枯燥乏味,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想方设法使口语训练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再加上教者的精心设计, 把枯燥乏味的口语交际课变得生动活泼。常用的形式有:

1、故事会。就是布置学生自己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轮流登台讲故事, 比一比, 哪个讲得更精彩。故事的内容可选自《三百六十五夜》、《格林童话》……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使拓宽阅读面与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2、表情朗读会。朗读的内容就是课本中的,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可以鼓励性的作一些点评, 如果有时间应给学生第二次机会。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儿童的表现力, 让学生初步获得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美, 让学生从发现美到认识美, 最后到表现美。

3、谜语会。要求出谜语的小朋友应扮演小主持人的角色, 出谜语的小朋友要自然大方, 叫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必须使用礼貌用语, 学会用“请”、“谢谢”等词。这样的设计比较合学生的口味,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设计不是两全其美吗?

二.创设情境, 语文课上培养口语能力

小学低年级由于年龄的限制, 谈话过程中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说”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 产生“说”的欲望, 使口语训练成为自主的释放心灵之声的活动。那么,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说”的角色呢?

1、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 诱导学生说

如果把有待扩展, 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样的课本剧, 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张扬儿童的个性, 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 学生能自由地发挥, 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在上《三个小伙伴》一课时, 竟然有一学生发表这样的感慨:“我要送快乐给小熊, 因为我喜欢快乐, 小熊也需要快乐。”可见, 有趣的课本剧让学生想说、乐说, 能够让口语的训练逐步渗透其中。

2、配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 引发学生说

音乐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在乐声袅袅的课堂上让学生即景“闲聊”, 可以起到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引发学生联想、想象, 产生新的语言形象。在上《夕阳真美》一课时, 教者可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遍又一遍地读, 一遍又一遍地品味。这一设计不仅对学生有审美教育,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说, 达到了“课尽意无穷”的韵味。

3、运用随心所欲的勾画, 启发学生说

课文语言具备摹形描状, 绘生绘色的特征, 也就是具备很强的凝聚和简缩功能。小学低年级虽然不具备对画进行精雕细刻的能力, 但是能在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下, 把文字用简单的图画勾勒出来, 教师根据这一点, 再依画创“说”。这种融动手、动脑、动口为一体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建立认知结构。例如, 在教骆宾王的《咏鹅》时, 教师可先讲解诗句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用笔在纸上任意勾画, 学生顿时兴趣横生, 笔下的鹅的形象是栩栩如生, 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的设计既寓教于乐, 又达到了“语”和“文”的训练。

4、声情并茂地朗读, 激发学生说

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 同时配以手势、表情的生动表演, 能唤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传达的感情同喜同悲, 产生心灵的默契与共鸣, 从而在强烈的感受中因读入境, 由境生情, 缘情创悟, 产生不可抑制的表达美的欲望。在饱含深情的朗读《乡下孩子》之后, 让读变成引导学生的读后说, 让学生说出课文所蕴涵的感情, 享受了课文的情感美。

对于低年级儿童的口语培养要处处留心, 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适时运用, 巧妙引导, 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 篇2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人的一生中接受教师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可以说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来自吸取外界的信息进行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新课标中同样也提出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求知者。可见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要尽快建立他们初步的自学意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谈。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也愿意试一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投其所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欲望。低年级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创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唤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例如:二年级的课文中有一篇《问银河》,学生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所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的感兴趣,他们急于想要了解银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就像在学习“‘大鼻子’的货船,‘大鼻子’是指什么呢?”通过多媒体出示“大鼻子”货船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无需老师多讲。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整堂课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二、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放手自主学习,形成自学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教学时,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让教室成为学生探讨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新知的能力不同,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在小组中帮助其他同学。老师做巡视指导,起到一个督促鼓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的确取得了一点成效。现在的新教材识字量增大了,我采取了课前布置预习,课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教给识记生字的好方法。给学生多一点相信,多一份鼓励,定能激励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质疑、自评,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今天的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过时的东西,人必须重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所以学习不应是着眼于知识的掌握获得而更应着眼于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欲望。学生有质疑,这样可使教师掌握学情,提高教学针对性,又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通过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一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也都有表演的天赋。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表演欲特别强烈,他们都渴望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练习上的《学用字词句》时,首先是请学生观察几幅与手有关的图画,问他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能说出图上画的分别是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那这些都是用什么来做的?”“手。”“谁愿意上来做一做这些动作呢?”有了表演的机会,小朋友踊跃举手,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的很好。接着,再问他们手还能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举手表现,边说边做,大家对手的作用理解的更多。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的能力。

五、亲自实践,动手操作,调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小手亲自操作,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练习中,需要学生借助太阳的方向来辨别东南西北。课上,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面对太阳,这时就告诉他们现在是早晨的太阳,我们现在面对的方向就是东面,背后就是西面,右手边是南面,左手边就是北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篇3

关键词 思维锻炼 实例分析 能力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解题思考过程中往往会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思考,有的甚至不愿思考,过分依赖老师手把手帮助。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会思考,会找突破口。

教学实例:在作业中有这样的题目:①☆÷4=5……△,△最大是( );②☆÷△=5……6,△最小是( )。在班中,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从下手,到老师这寻求辅导。

师:“①中△在除法中是什么数?”生:“是余数。”师:“余数有什么要求?”生:“余数要比除数小。”师:“那也就是说△要比几小?”生:“△要比4小。”师:“△要最大的,还必须是比4小中最大的一个,那是几?”生:“是3。”接下来做第②题。师再次启发:“△是什么数?”生:“是除数。”师:“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生:“余数要比除数小。”师:“那△最小是几。”生:“是7。”

从学生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来,学生拿到题就发呆,明明脑子里也有这个知识,余数要比除数小,可学生就是不会用这个知识来解决这道题。

学生思考审题通常有以下问题:⑴不愿读题或者是粗粗地看一下,就觉得我不会做。⑵读了一遍题,不想办法解决,就认定自己不会做。⑶有这个知识,但对知识的掌握不透彻,不能灵活应用。

教师对于学生解题前的审题要充分关注,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审题是:⑴审题是寻找突破口,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和关键;⑵应该是一字不漏又不添字的读;⑶仔细领会含义,明白要求有几个,条件有哪些,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审题思想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使其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那么对于在解题中不会思考的学生怎么办呢?

一、端正态度,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每教新课例题时,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习审题。让学得好的学生示范,读题时要不漏字,不添字,严谨地读,读完后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弄清要求有什么。当遇到没有文字的题目时,老师同样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连贯有条理的表达事件。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48页的辣椒图,可以让学生说出图意:左边有3个绿辣椒,右边有4个红辣椒,一共有7个辣椒。在引导学生说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看到图后就能很快知道要怎样叙述从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另外在课后,还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进行审题方面的辅导。还要与家长联系,达成共识,督促学生认真审题。

二、透彻理解知识点

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动手分学具,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结果,最后共同探讨剩下的枝数与每人分得枝数的大小关系,思考为什么剩下的枝数总比每人分得枝数少呢?继续思考剩下的枝数和每人分得枝数会一样多吗?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摆。剩下的枝数比每人分得枝数多或者一样,会怎么样?通过操作学生很容易形象地理解剩下的枝数比每人分得的枝数少。再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明确每人分得的枝数是作除数,剩下的枝数是余数,根据操作的过程引申到算式中,得到的结论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只有真正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才能熟练地运用。所以在课上,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理解的程度。

三、勤于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遇到稍难一点的题目就不动脑子了,而是直接问老师或者家长:“这道题怎么做?”其实很多题目他们还是可以独立做出来的。我感觉越是辅导他们,他们就越不动脑思考,怎么办?有一个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不管是哪位学生遇到了哪道难题,都不能留着空白直接问老师,而不管是对是错,先做了再去问老师。”于是,学生要是带了一道没有任何思考痕迹的题目来问老师,老师可以拒绝回答。

要让学生在作业中勤于思考,把“这道题怎么做”改成“这道题我做对了吗?”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在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经过自己的多次独立反复地思考来锻炼。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我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老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很快举手回答。但是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这个时候把机会总是给学习较好的学生,也许他们的回答会很标准,可很多學生的主动思考得不到鼓励和指导,势必会抑制他们解题思考能力的提高,无形之中产生了思考的惰性。

四、梳理知识,归纳方法,掌握解题技巧

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明算理, 会算法, 上好计算课

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人为规定的操作, 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掌握算理、探究算法是计算课的灵魂。

如, 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 要解决的问题是猴妈妈将12个桃分给小猴们, 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每只小猴分3个”, 即第一只分3个, 第二只分3个, 第三只分3个, 第四只分3个, 正好分完。也就是要从12个桃里每次分3个, 看看能分几次就正好分完。12-3-3-3-3=0, 减了4个3, 所以要分4次。也可以这样想, 1只小猴分3个, 是1个3, 2只小猴分6个, 是2个3, 3只小猴分9个, 是3个3, 4只小猴分12个, 是4个3, 即12里面有 (4) 个3, 12÷3=4, 这其实就是算理的教学, 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或是在图上圈一圈, 用自己的方法发现12里面有几个3。接下来是算法的讲解, 要知道几个3是12, 也就是3和几相乘得12。很容易联想到乘法口诀“三 (四) 十二”, 所以12÷3=4。算除法可以想口诀, 用口诀计算除法就是这节课的算法。如果这节课没有算理的教学, 学生将无法探究和理解后来的算法, 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和能力。如果没有算法的教学, 学生练习时就会无从下手, 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计算, 计算效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 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才能在课堂中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 为日后的计算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勤动手, 多动口, 算法大声说出来

计算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来发现算法, 并将此算法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不是只会做, 还要能大声地把算法说出来, 这样既锻炼了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 为今后快速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 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时, 关键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凑十法”。为此, 从和比10大的加法教学开始,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 适时地选择教具, 让学生经历凑十的过程。9+2就是把9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2根小棒中拿出1根, 这1根和9根合起来是10根, 可以捆成一捆, 即9+1=10, 再把一捆小棒和剩下的1根小棒合起来, 10+1=11, 所以9+2=11。然后把“凑十”的过程板书出来, 最后用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口述凑十法。如本题可以这样口述:“想2可以分成1和1, 先算1+9=10, 再算10+1=11, 所以9+2=11”, 这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动口, 同桌说、小组说、单独说, 再换个题目试一试, 感受是如何凑十的。这样, 通过教师的演示, 再加上学生的口述, 就能熟练地掌握“凑十法”。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多种算法中找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 教学中若出现不同的算法,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仔细聆听并善于总结, 只要是能够推广的好方法, 都值得鼓励。

如, 教学“十几减9”时, 探究15-9的算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 学生们说出了很多方法:

方法1:从15开始, 倒着数9个数是6, 所以15-9=6。

方法2: (破十法) 想:15可以分成10和5, 先算10-9=1, 再算1+5=6, 所以15-9=6。

方法3: (连续减法) 想:把9分成5和4, 先算15-5=10, 再算10-4=6, 所以15-9=6。

方法4: (想加算减法) 想:9和几相加得15, 9+6=15, 所以15-9=6。

这时, 教师应将学生们的每种方法认真板书, 并表扬他们善于思考, 肯定每一种算法,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计算15-9的方法,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理解并掌握, 不要求每个学生每一种都要会, 能掌握几种就掌握几种。这样, 如果学生在计算时遇到困难, 他就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解题, 进一步提高了解题效率, 也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注重加强类比训练, 提高计算效率

新人教版教材在计算练习题目总量减少的前提下, 增加三类题目, 分别是对比类的计算题、混合运算、估算。其中对比类的计算题题量增加最为明显。因此, 学生在计算时不仅要关注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还要关注每个算式间的变化和联系。

如“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中, 有这样3组题:

你发现了什么?

若对上面同类题的变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对比, 就能够清楚地发现每一组题目之间的关系, 第一组其实在算6个9, 第二组在算4个9, 第三组在算8个9, 一旦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当计算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时, 如果观察到算式里的一个乘数和后面加或减的数相同时, 就可以直接转化为乘法来解决, 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五、多种形式练习, 重视计算习惯的养成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技能的要求是:一二年级口算需要达到每分钟8~10道题。既然有技能的要求就应该有技能的训练, 训练应讲究方法, 讲究系统性, 不能随意、单纯地让学生做题, 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计算练习才能引起学习的真正兴趣。

1.课前3分钟口算。

每节课开始3分钟都要进行口算训练, 口算题目要配合计算, 口算的形式以看算、听算为主, 也可以采用“开火车”“随时接”“循环说”“交换接”等方式, 提高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当堂进行10~15分钟的基本训练。

新授课只要求掌握基本技能, 要保证有10~15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练习应以写算为主, 用口算练习卡或练习本进行书写口算练习, 教师要按教材内容, 事先选好练习卡片, 全班学生一起算, 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练习时, 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普遍的、突出的问题集体订正、强化训练, 个别问题单独解决。

3.带领学生游戏算。

结合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 采用轻松愉快的游戏练习。如, 采用“攀高峰”、“夺红旗”、“投信件”、“找朋友”等游戏形式进行口算训练。也可以结合多媒体寻找一些有趣的数学计算游戏软件或教师自己制作小游戏, 让学生参与其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基本口算滚动练。

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 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多, 容易出现对旧知识遗忘的现象。而计算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需要时间。有经验的教师发现, 课上学习困难的某知识点等停两周再回来练习时, 效果比当时练习更好。为此, 要将已学过的计算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滚动练习。即便是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统计等单元知识时, 也可以适当穿插入计算练习。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篇5

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如抱臂坐正,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抬起来,小嘴巴闭闭紧,123谁坐好,书合上放桌角,训练孩子这些口令,养成良好的习惯。近年来,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下面就谈自己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从点滴小事做起。

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需要老师在生活和学习的点滴中教学生学会管理。比如,可以用制定小目标,用呼叫口令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尝尝上课课堂吵嗡嗡,我就呼叫口令: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抬起来,小嘴巴闭闭紧,123谁坐好,每次只提出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课题纪律。

二、注意培养小助手。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欲望,让他们在班级中发挥作用,真正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是遵纪守法的基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途径之一.纪律是一种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将无法正常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纪律是各项活动的保证.没

有正常的秩序,无法进行教学活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一个班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强的规则意识,这是形成一个班集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不能硬性地规定,生硬地要求.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做好学生的榜样。

科学家研究证明,孩子生来就具有对美的事物的倾向性,所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对孩子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穿着要美观整洁大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讲脏话、粗话,不管是坐、立、行保持良好的体态。让学生觉得你健康、充满活力。与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希望和你交朋友。

五、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拥有丰富的信息。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从课内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课外阅读面,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阅读能力。

一、教师要抓好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1.教师要抓好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喜欢读书、爱护图书;学习基本的读书技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能应用初步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并乐于与人交流;注意积累与背诵。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让学生从指读、默读、郎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每一节阅读课上,教师的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集中,不要“种了人家的自留地,荒了自己的责任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课文识字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认读生字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导读。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决定着学生中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忽视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低年级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要根据低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特点,通过领一领、比一比、演一演、换一换、说一说、记一记等多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做到“快乐阅读”。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月亮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还要能通过文本的阅读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指读,如何朗读,如何根据文本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只有不断在阅读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低年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不但提升阅读能力

1.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进行课内阅读。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乐于表达,让学生关注现实。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悟阅读。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尽管很多文本的文字非常优美,但是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低年级阅读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视频以及图画让课文文本更好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语文《秋姑娘的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雁、青蛙、松鼠的形象,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视频,学生在多媒体的引领下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

2.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好地把握。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语文《看菊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菊花不畏严寒的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就更容易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了。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菊花,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情态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菊花不仅仅外表好看,而且不怕寒冷。这样,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掌握了教学重点,也能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并教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师可以选择针对性地训练题目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在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的时候,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学生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按照每组四至六人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阅读教学题目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选择必要的合作要求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小组合作的方法,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总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语文阅读课中都能够有所收获,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远霞.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3期

[2]孙小秋.关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年10期

[3]孙俊涛,丁君.引领孩子进入“阅读天堂”——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开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4期

[4]彭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3年13期

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篇7

第一, 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 为了能让学生夺得高分数和取得家长的肯定, 他们通常比较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把过多的教学时间用在了对题目的研究和练习上, 而忽略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 认识不深, 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生的知识面自然就开阔了, 学习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第三, 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却苦于小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且有差异, 为了关注全体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多半只能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 无暇顾及能力、意识等内容的培养。

这三种认识和表现本无可厚非, 毕竟机械地练习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 笔者想要提醒的是,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的事情, 需要予以有目的、有意识的精心培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基于对常态课堂的审视和对学生发展潜力的忧虑, 在实践中, 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笔者进行了笃慎的思考与潜心的探索。现将实践与探索的方法叙述如下, 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数的方法

可以说, 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 因此,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数”, 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这种方法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数感的培养和发展, 像二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 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20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 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并非难事, 因为生活中20和100以内的事物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家庭人口数、班级学生数、课本的数量等教学资源, 来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数感。而千以内的数, 教材一般结合方格图来实施教学, 虽然是图形但比较抽象, 而且在生活中千以内的数并不多见, 即使有 (如字典上的页码) , 学生对其感知也并不具体、深刻, 更谈不上对数的大小的准确把握, 存有教学缺憾。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数的方法, 让学生先从1数到100, 告诉10个学生数的数加起来就是1000, 再让每个学生从500到800、从800到1000分别一个一个地和五个五个地数。通过数数, 有了“从500到1000”的数数经历和“非常难数”的体验, 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的感知就深刻了, 数感也顺利地发展起来, 同时为以后“比较数的多少”、“千米的认识”等教学作好了准备。这样操作可谓一举多得。

二、说的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需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 所以, 在低年级教学中, 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说”的平台,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训练, 采用让学生说想法、说思路、说不同观点的策略, 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 在口算“23÷5”的算式时,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只满足让其说出计算的结果, 思考的过程则常常被忽略, 只是予以简单提问或指名个别学生回答便草草收兵了, 至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更很难企及了。而笔者教学时, 不仅要求学生快速说出结果, 还要求他们能够口述如“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不能商5只能商4;四五二十, 23减20等于3;3比5小”的计算过程, 而且每道有余数的算式都让数名学生口述计算的过程, 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熟练地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用的方法

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 在运用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并且产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 是数学教学常用的策略。数学意识的有无往往是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尺, 因而数学意识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也不例外。例如统计意识的培养, 由于不少教师对此认识不深, 经常“就教材论教材”, 学生难有感受统计知识价值的机会, 统计意识的养成是难以言及的, 所以, 需要我们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拿《方块统计图》来说, 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本班学生喜欢哪种小动物”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现场调查——整理信息——绘画图形——简单分析”的统计过程, 之后因势利导, 根据全班同学大多喜欢某一种小动物的情况, 继续让学生估计“其他班的小朋友可能喜欢哪种小动物、整个二年级和低年级小学生可能喜欢哪种小动物”的情况。不难发现, 设计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在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 也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从而容易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四、做的方法

这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做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把握问题的准确含义, 提高他们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也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当下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中, 笔者发现, 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时, 尽管予以详尽的讲解和必要的题目练习, 却总有几个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其意义, 在判断是需要合起来 (即加法计算) 还是求一部分 (即用减法计算) 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少相关的活动经验。为此, 笔者借助购书、购物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识, 分别担任借书者、图书登记员和购物者、营业员等角色, 在担任角色的时候让他们着重思考“借出的本数、剩下的本数和原来的本数”与“买来的水果的个数、送给其他小朋友的个数和桌子上水果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判断何种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何种问题是“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实践的经历, 积累了活动的经验, 也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判断、分析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篇8

一、适时表扬鼓励, 使学生有话敢说

小孩子天真活泼, 爱说爱动, 平时在家里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谈。刚入学后因为新的环境, 接触的同学的生疏, 感到害羞, 甚至感到害怕, 便不爱说话, 怕说得不好, 老师批评, 同学嘲笑。勇气是成功的希望, 只有学生具有说话的勇气, 才有希望提高说话能力, 在说话训练中, 要因人而异, 分别对待, 不要过早肯定哪个学生说得好, 而要表扬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 说不同句子的学生。对于差一些的学生来说, 首先不能挫伤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为鼓励他们大胆地说, 即使是所答非所问, 也不立即给予批评, 而是肯定他能积极举手, 敢于说自己的话。然后逐步引导, 让他再思考, 直到说出符合要求的话。即在说话训练中, 不仅要激发儿童说话的兴趣, 而且要吹旺已点燃的火苗。通过这样的鼓励, 他们有话想说, 有话敢说, 说话的兴趣越来越浓, 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多种情境, 激发说话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 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参与。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 所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表达环境, 让他们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好办法。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根据这个特点, 可以把说话训练以玩玩演演的形式进行, 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乐说的动力。可以让孩子扮演课本中的人物, 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轻松愉快、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既理解课本, 又提高说话能力。

三、逐步引导, 使学生“会说”

1.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在低年级, 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要说清楚 (什么) 在干什么 (怎么样了) , 这可为中、高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刚开始学生习惯说半句话,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平时交谈中随时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在造句练习中, 低年级学生习惯说半句话。比如用“专心”造句, 有的学生会说“专心听讲”这个短语, 显然不是一个句子。这时可引导学生:“什么时候谁要专心听讲呢? ”学生很快地说:“老师讲课的时候, 我们要专心听讲。”这样通过长期不懈地要求、指导,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2.向看一幅图、一种物说几句话或一段有条理的话过渡。

低年级教材有很多的说话训练, 看图说话是其中的一种。看图说话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启发性谈话, 激发学生感知画面的情感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观察, 教给学生方法, 然后提出一些与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最后让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说一段条理通顺的话。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 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可以先同桌、分小组, 再指名在班上练习。互听互评, 做到互相启发、补充、纠正。这样经过长期的、细致的训练, 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3.开展活动, 让学生说真话。

生活是说话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 创设情境, 利用一切机会,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 应根据他们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顺势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进课堂,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等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并开展一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 学生在玩中学说, 兴趣盎然, 轻松愉快,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篇9

一、恰当运用数学教学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例如,在教学“6+3+1=?”这道连加算式时,先由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我把算理归纳清楚:先算6+3=9,再算9+1=10,所以6+3+1=10。在我表述的时候,请学生仔细倾听,然后由学生模仿着说,想说的学生试着说一说,说给同桌听,说给大家听。个别学生可能说不完整,可由同桌帮着说,最后让全部学生来说。在能说清楚这道题的算理的基础上,我再出两道类似的题让学生再来说一说,以达到巩固表达的目的。这样通过学生的认真倾听和模仿表达,学生掌握了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连加的算理,理清了连加计算的思维过程,也为以后学习连减与加减混合作了铺垫。所以,要使学生学会说,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倾听,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表达。

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达,重视动手操作

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很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但是又不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还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表达,通过表情、语气、手势等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觉得争先发言是光荣的,是一种乐趣,通过自己小声说、和同桌说、小组内轮流说等方式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其实,在所有的表达训练中,动手操作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动手操作直观、醒目,学生便于理解,我们再让学生把获取知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不但能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而且能将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课堂上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生活实物,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熟练表达,在学生已经有了具体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再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元、角、分之间的化法,36角○3角6分,可以让学生叙述36角就是3元6角,和右边的3角6分是不一样的。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以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解答,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3. 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其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但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不仅使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注重诱导启示,激发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位名人说过:“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诱导是学生数学语言形成的重要条件,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数学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算理、法则、定义,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的方法。教师诱导思维恰当、有条理,学生自然明白,否则只能是一知半解。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上沛小学少先队员开展“手拉手活动”,今年扶助了12个贫苦同学重返校园,去年扶助的同学比今年少4个,去年扶助了多少名同学?要让学生理解、口述解题思路,教师可采用下列方法层层诱导学生的思维:1.哪一年扶助的同学多?2.今年扶助的同学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3.从今年扶助的数里去掉哪一部分得到去年扶助同学的数?4.用什么方法计算?因教师诱导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受启发后,就能口述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今年扶助的同学多,今年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去年的数同样多,一部分是比去年多出了4个,所以用减法计算。在这样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点拨有方、训练有力,学生的数学语言就会得到进一步激发,说思路、讲方法的数学语言就会得到发展提高。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10

一训练学生朗读时, 应有明确的要求

实践证明, 无论是什么教学活动, 只有先让学生明确这项教学活动的目的,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亦如此, 只有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 学生才能读准、读通、读出感情。如在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 学生在初读完课文后,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感觉北京升旗仪式怎么样?”学生回答:“北京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时再问, 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北京升旗仪式的壮观, 并让学生找出来, 重复朗读这些句子, 从朗读中去体会、感受, 学生通过读感受到北京升旗仪式的壮观, 从而也能体会到作者想去亲眼看看北京升旗仪式的迫切心情。

二朗读需要重视范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愿意去学, 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他们朗读能力的前提, 而教师的范读, 更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关键。教师范读时, 要读出感情, 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渲染气氛, 用不同的声音去表达思想感情, 增强朗读效果, 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 小燕子的话应天真活泼, 声音要清脆、甜甜的;燕子妈妈的话应慈祥温和, 声音低一点, 语速较小燕子慢。这样,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 再作进一步的指导, 就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另外, 在范读时, 要让学生注意听老师读, 听听老师哪些字词读重音, 哪个地方稍稍停顿, 哪个地方节奏有变化, 语调有什么不同, 可边听边做记号, 有时, 教师也可故意读错几个地方, 看学生能否听出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的好习惯。

三要注意关键词语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和朗读时表达的效果

朗读,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语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理解了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就能理解课文的含义, 也就能读出课文的感情。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 让学生找出从哪里能看出小熊一年四季都舍不得砍树造房子, 然后自己体会、理解, 学生在了解了重点词语和句子内容的基础上, 再进行朗读, 就能把小熊舍不得砍树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

四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读出声调和语气

朗读教学中, 把握句子的声调和语气, 对于体会角色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借助于标点符号, 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间不同的语调和停顿, 朗读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不同的标点符号, 读出正确的声调和语气。如在指导读《狼和小羊》时, 朗读狼和小羊的对话, 要用凶狠、不讲理的语气读狼的话, 用温和、害怕的语气读小羊的话, 这样就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五给足时间, 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显示朗读潜能

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 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朗读而言, 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 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 挖掘朗读的潜能。在课堂上, 教师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采用齐读、引读、接读、赛读、轮读、配乐读、指名读、轻声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在课堂中穿插进行, 互为补充。对话比较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 例如, 《笋娃娃》、《尾巴的功能》;动作表情描写生动细致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法, 例如, 《草坪青青》;语句优美的课文宜采用范读指导法, 例如, 《太阳, 你是粉刷匠吗》、《我多想》。在课外, 多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增长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 “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应占据核心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在读中学习字词, 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 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在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质疑能力;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学生基本就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很难自主提出问题,更无从说起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阶段,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其质疑能力,无疑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以及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质疑方法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上文说到,小学生普遍习惯于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他们难以自主质疑,甚至是不敢质疑,这就使得他们成了学习的傀儡。因而,教师还应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有效培养其质疑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质疑意识呢?笔者认为首先还应积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担心自己的質疑会被教师否认、学生嘲笑,进而乐于质疑。

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大家了解的小松鼠是怎样的呢?就有学生质疑:“小松鼠是喜欢吃松果啊,它找花生果做什么呢?”“花生果长在哪儿?小松鼠是怎么找到花生果的?”等等。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进行鼓励并引导大家共同解决。这样,学生的质疑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以后就会大胆质疑。

二、掌握有效的质疑方法

在有效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质疑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质疑方法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

1.从题目入手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章的内容。如,上文的《小松鼠找花生果》就是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2.从内容入手

除了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春笋》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冒”“冲破”“掀翻”等词质疑: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呢?从而体会春笋的力量之大、生命力之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当然,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加强训练,从而真正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质疑方法,最终切实培养其质疑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义合,杨红.浅谈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1(7).

[2]张丽.浅谈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2(1).

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 篇12

一、选择典范词句段,落实“语用”训练

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起点和文本语言特点,精心选择文本中的语言范例,发掘语言文字训练点。

1.字词理解,注重生动形象

《课标》 中关于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道理,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中字词的理解也要注重形象性,这样不仅趣味横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第四册课文《风娃娃》中,“极”和“吸”是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吸”要用嘴巴,学生很好理解。可“高兴极了”这个“极”字,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是个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后期的写话写作中“极”的运用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很多,学生普遍将其与“级”“及”混淆。笔者出示从古到今 “极”字的演变,通过图文直观的形象性告诉学生:一棵树的顶端、最高点就是“极”。高兴达到了最高点就是“高兴极了”,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心极了”“漂亮极了”等平时惯用的词都冒了出来。

《画家和牧童》中,大画家“戴嵩”的“戴”字是本课要会认读的生字,笔者从欣赏国画入手,引出“戴嵩”。这个“戴”字,文中作姓氏之用,但它还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时值冬天,笔者指着脖子里的围巾说,“戴围巾”,指着学生胸前的红领巾说“戴红领巾”,聪明的学生马上说,还能“戴帽子”“戴手套”……

在字词教学中,教师善于找到重难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偏重的特点, 注重教学的形象性,能在生动有趣中化解难点,并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丰富路径,提升练写质量

低年级教材编写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在要求学生练说练写句子时,总是先安排一个例句给予参照。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例句、例段的导引作用,引导学生把握词语句子的行走路径,领悟词句的运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1)抓住词语,训练语言。《北京亮起来了》第三段寥寥数字,除了让学生领略各种灯的迷人,在讲授时要把重点放在对“犹如”的理解和运用上,在明白 “犹如”是用在比喻句中,相当于“好像”“仿佛”“好似”等词语后,笔者让他们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来说说其他的灯。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照明灯犹如地球明亮的眼睛。”“草坪灯犹如童话世界里公主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喷泉灯犹如仙女洒下的七彩水珠。”……

在学生大胆的想像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各种灯的华美和迷人,在脑海中勾画出了五彩的图画,同时对“犹如”一词的运用进行了强化练习和运用。

(2)问题铺垫,尝试补白。人教版第一册的《四季》是一首简单有趣的儿童诗歌,诗中的“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每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层层递进设计了三个问题:还有哪些景物也是季节的代表呢?这些景物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又会对谁说呢?

三个问题讨论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想像补白, “________,它对______说:‘我是_______。’”学生的创作五花八门:“桃花红红,它对白云说:‘我是春天。’枫叶飘飘,它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低年级学生,从字词到句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铺设阶石,这样在由简到难问题的铺垫下,让学生尝试补白,既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也完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关注表达,仿写创作。人教版第一册《比尾巴》是一首问答式的儿童诗,这样有情有趣又富有语言特色的儿童诗,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典范。虽然入学没几个月,但学生都是天生的诗人。笔者让学生尝试让狐狸、燕子和老鼠也来加入比尾巴的队伍。“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好像大剪刀?狐狸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燕子的尾巴好像大剪刀。”笔者相机把学生的创作打入PPT课件,署上作者名,学生们一个个兴奋不已,自己竟也能创作儿童诗,在这热烈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丰富朗读感悟,美化“语言”感受

汉字是音形义三重美感相结合的艺术,“语感” 更是对汉字综合性的理解和运用。针对低年级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读,引领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同时,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用有声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范读,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语音感

语音感是语感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指正确地朗读语言,还包括对语言朗读时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音感还没有形成,他对语音感更直接的感受来自于教师的言语。

不同基调的文章需要不同的语气来表现,如《快乐的节日》《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需要用热烈、上扬的语气来让听者感受到积极、和谐的情感,而《王二小》就需要用低沉、迟缓的语气来表达对王二小的惋惜和敬佩。即使同一篇文章中也需要不同的语气来表现,比如在人教版第二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中有小壁虎、小鱼姐姐、老牛、燕子和壁虎妈妈这5个角色,在泛读中,笔者用不同的音色去读不同的角色说的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一来,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阅读可以赋予文字生命,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中,班级里面就出现了温柔的妈妈、天真的小壁虎、亲切的小鱼姐姐和粗声粗气的老牛等形象。

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对于语感的敏锐度是十分重要的,声情并茂的示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和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达成语言文字的训练。

2.悟读,在字里行间领略语意感

低年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认真朗读,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引导,使学生捕捉到语言文字中的信息, 在教师的言语中帮助学生一起进行内心勾画。

在教授人教版第四册《泉水》这篇课文时,当学到火红的杜鹃出现在清澈的泉水中时,通过感受创意朗读,我们的心跟随着泉水感受了温暖和幸福。笔者通过“这是一股怎样的泉水?”“在这面明亮的大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这火一样的杜鹃花也看到了自己美丽的身影,从此她———”三个问题进行追问, 学生透过字里行间,读出了“我仿佛看到杜鹃花在大镜子前摇摆着自己漂亮的身子,很高兴。”“我仿佛看到这美丽的杜鹃花在镜子前梳妆打扮,她发现自己是这样的迷人!”“我仿佛看到这热情的杜鹃花在尽情地享受美好的时光,因为一切都很美丽!”

3.表演,在眉宇之间领略语情感

低年级学生往往读字不认字,读文不悟文,有时声音响亮可表情僵硬,不知所云,是典型的“小和尚”。 要想通过“读”来实现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就要把“读出声音”与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在讲授人教版第二册《黄山奇石》一课时,从朗读题目开始,就突出一个“奇”字,让学生带着“猎奇” 的心去看一看黄山的巨石,“好奇”的眼去瞧一瞧黄山的巨石,“惊奇”的语气去读一读黄山的巨石,有的学生瞪大了眼睛,有的似乎难以置信地摇着头,还有的跃跃欲试真想马上去黄山亲身体验一番。

通过表情朗读,能使学生告别“走马观花”式的读,通过咀嚼关键词句,在理解句子,体会作者情感后,全身心地用朗读来传情达意,在实现表情朗读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三、创设想像情境,丰富“语用”经验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核心就是语言运用能力。低年级学生虽然有交流的欲望,但并不善于自主地将已有的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学习,往往想说而无话可说、无从说起。考虑到这一特点,教师需要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唤醒学生各方面的体验, 使学生的表达有的放矢,从而丰富语用经验。

1.边读边想像,拓宽语言思维

很多词语,都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边读边想像中落实说话训练。

人教版第二册《识字3》这首对对子歌中“鸟语花香、和风细雨、万紫千红、山清水秀”这几个四字词语,就是带有强画面感的词语。笔者引领学生乘上想像的翅膀,自己就是一只快乐的鸟儿,张开翅膀,轻轻地飞呀飞,大自然好美呀,各种各样的花开了。通过“小鸟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在做什么?”四个问题,让学生读出藏在“鸟语花香”一词后面的“桃花开了,樱花开了,杜鹃花开了。 小伙伴们闻到了香香甜甜的味道。在花间在枝头飞翔、赏花、开音乐会”的画面感。

边读边想像,通过“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将词语读出画面感。学生思考的角度广了,思维拓宽了,自然有话可说,语言运用的经验也丰富了。

2.冥想勾画,突破语言抽象性

中国的语言文字很多时候是抽象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进行心灵的冥想勾画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人教版第三册《清澈的湖水》中的“山石趣”学生是能体会到的,因为很多学生看过奇形怪状的山石, 但“湖水清”这个“清”字,怕是我们学生体会不出来的,这个“清”字,带有很强的抽象性。

笔者尝试运用了冥想勾画:在班得瑞《清晨》的轻音乐下,让学生缓缓地想:此时,你就坐在游船上, 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一座又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峰。你与湖水贴得那么近,一低头, 你都能看到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还能看到湖底的沙石。而头上的蓝天、白云又如此的清晰。这样的湖水,真是———清澈见底。

学生慢慢地睁开双眼,当我再出示“湖水真清啊,清得_____”的练习时,学生突破了难点,有话可说了:

“湖水真清啊,清得看得见游动的小鱼。”

“湖水真清啊,清得看得见湖底的沙石。”

“湖水真清啊,清得看得见蓝天白云。”

“湖水真清啊,清得看得见周围的山峰。”

上一篇:工业市场下一篇:定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