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2024-09-24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共12篇)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篇1

一、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进行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需要经过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展过程, 因此不管在探索活动中还是在练习中, 学生都在不停地出错, 错误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和知识缺漏。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并加以反思, 来帮助学生坚定今后面对类似情况的正确态度。

如:教学解决问题中“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 比一头大象的体重的25倍少1吨。这头大象重几吨?”解这道题时,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有的同学作出了“124×25-1=3099﹙吨﹚”的错误解答。我就将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教材, 组织学生思考, 辨析错在何处, 为什么错, 如何改错。有学生说“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 可计算结果却是大象比蓝鲸重了许多, 显然是不对的。”有学生说:“我们看到‘25倍’, 就去用乘法计算, 没有仔细分析数量关系。”有学生说:“从题目中的条件看, 应将大象的体重作为‘一倍数’, 蓝鲸体重=大象体重×25-1, 可列出方程25ⅹ-1=124或者用﹙124+1﹚÷25进行解答。在讨论过程中, 同学们在主动参与找错、辨错、改错的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提高了自己的反思能力, 将教训及时转化成为智慧和经验。”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进行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 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中, 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激发学生的再创造。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 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和几条直线?再通过画一画验证猜测;得出结论, 进一步感悟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在学习“角”时,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试试看是个什么图形?当学生确定是一个角时。引导学生反思:角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图形, 请大家回忆, 刚才这个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学生回想了一下: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学生反思后得出结论已经和书上的结论几乎一致了。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反思”起了重要的作用, 没有对操作过程的反思, 学生就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角的形成过程、表述角的概念。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这样的学习活动, 以动促思, 学生体验深刻,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引导学生优化解法, 进行反思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多样的解题策略、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这一资源, 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他人的方法与自己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方法更简洁, 以达到优化方法的目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 在学生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后, 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解题“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结果学生出现了几种方法:列举法;画集合图法;分解质因数法;短除法。展示这几种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列举法容易理解但写起来麻烦, 画集合图法比列举法更加直观, 但还是麻烦, 分解质因数法较简便但不容易理解, 哪个地方不理解呢?我先让学生说说困惑点,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质因数, 学生就完全明白了用分解质因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将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法进行对比, 学生马上就发现用短除法的道理实际上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是一样的, 只是书写形式更简化了。通过比较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不仅理解了算理, 还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使学生体会到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的快乐,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乐于去反思。

四、引导学生总结、梳理, 进行反思

在学习新课后, 学生通过谈收获、说方法、提疑问, 学生间互相补充, 共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如:教学“平行四过形的面积”后, 可以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计算?它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而且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化归的方法, 有了这种方法, 在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 学生就会有了思维方向。

总之, 培养学生反思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 进而达到修正或强化的目的,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结, 积极的反思, 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摘要:引导学生反思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 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培养,学生,反思,探究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篇2

第一、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注意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看到自身的优势,树立自觉管理的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自我,自定目标。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小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老师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目标,找到自我教育的突破口。很多学生都很会指出别人的错误,但同样的缺点在他自己身上,他是认识不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不足。比如,品德课《我的好习惯》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哪些好习惯,还要养成哪些好习惯,怎样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好习惯等等。

第三、习惯成自然,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教育每个学生。现在,我们班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之后,孩子们已养成了良好习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参与班级管理,我利用班长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开展了“值日班长轮流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拓宽了管理的渠道,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篇3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只是肤浅的、片面的,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工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数学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反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偏重知识量的做法,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帮助学生反思,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思维过程,帮助他们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都有限制,他们思维活动过程的合理性、逻辑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我充分利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的作用,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围绕题目,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和結果。激励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反思思考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思维精确化、逻辑化。例如:我在教学42÷2笔算时,学生开始竖式总是写不好,不是犯这样的错误就是犯那样的错误。于是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边操作,边叙述,按照说的去写。开始,学生自己先互相说,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先分得2捆是2个十,所以商写在十位上,然后把剩下的零根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分得一根是1个一,所以商写在个位上,合起来是21根。接着我又找一名学生上展台用多媒体展示,把同学们说的话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通过语言叙述和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把抽象的东西一点一点具体化。学生们用语言思维过程说清了算理,也很快会写42÷2的竖式了。口述思路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多次这样反复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

二、在出错中反思,帮助他们获得正确认识

对于学生而言,犯错是常有的事,不允许学生犯错,就错过了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我们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在不断尝试错误中,通过反思,排除错误,最终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课下经常和许多同行交流,总有老师报怨,教这么多遍还是学不会,老是忘。我想,如果教师只顾讲,而不鼓励学生反思,往往这些教的知识只是肤浅的,很快就会忘。而学生通过反思,自己悟出来的东西,由于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真正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则会终生难忘。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效果显著。每教完一个新知识点后,通常做题反馈。例如:让学生上黑板算52÷2时,黑板上出现了以下三种错误情况:

对于出现的这些错误,我没及时纠错,而是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拿出小棒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发现第一个竖式的错误所在。整捆先分掉4捆,每份分的2捆,剩下的一捆还要打开和零根2根合起来继续分,每份又分得6根,所以商是26。通过操作第二个竖式的错误原因很快也找到了。打开的一捆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分得结果是每份又分的6根没有写在竖式商的位置上。第三个竖式学生发现整捆5捆平均分成2份,只能先分掉4捆,每份两捆,也就是只分掉40,而不是50,所以写错了。学生说过以后,紧接着我进行总结并提问:你们刚才自己纠错,你们的收获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没真正掌握算理,一知半解,有的学生说粗心大意。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学生找准了缘由,对症下药,不但知识得到落实,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反思中逐渐养成。

三、培养学生数学反思的全面性

我们在教学一堂课结束时,通常会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提问的只是三两个学生,回答的也只是三言两语,不全面,也不深刻。我的做法是,课下,全班撰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的主要意图在于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朴实,在平和、宽容的环境里,对这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自我评价。从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这种自我评价有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也有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还有对自己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数学反思能力和思维创造性的评价。下面是我的学生写的反思日记:

2014年4月18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这一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知识。知道一年有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31天叫大月,30天叫小月。二月比较特殊,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我还学会了用儿歌和拳头记忆法去记忆大小月。但今天我们班同学都犯了一个大错误。当老师问一年有四个季度时,我们都回答:春、夏、秋、冬。老师告诉我们春夏秋冬是季节,一年中四个季度分别是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今天我踊跃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原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这么接近。

通过撰写数学日记反思,很好地总结和巩固了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培养了自己的反思习惯。

四、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持续性

俗话说:“做任何事,要想成功,贵在坚持。”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也是如此,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我除了要求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外,每人一本纠错本。在每道错题后面写明出错原因和正确分析思路,加以订正。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 篇4

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是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元认知水平的需要, 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蜕变, 是学习方法的自我提升和发展.对解题过程学会反思, 可以事半功倍,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对科学地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注重反思, 或由于缺少教师的具体指导, 不知道反思什么, 该怎么反思?在教师要求下所谓的反思也只停留在把解题过程重新理解一遍, 达不到知识内化的效果.在解题反思的内容上,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给学生指明反思的方向.

1 反思解题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促使解题思维常规化

例1 图1是3个直立于水平面上的形状完全相同的几何体 (下底面为圆面, 单位:cm) .将它们拼成如图2的新几何体, 则该新几何体的体积为___cm3.

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 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同化与顺应.当遇到新的陌生问题时, 学生会按照一定的“心向”致力于发现问题条件与目标之间的联系, 并努力发现新问题与自己拥有的解题手段之间的联系, 一旦发现这种联系, 顿悟就产生了, 学生会很快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问题在于图1的几何体和组建的图2的新几何体都是不规则的, 学生陷入了解题困境.再仔细一看, 2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恰好能拼成一个圆柱, 可以通过计算圆柱的体积, 进而求出一个图1的几何体体积, 再获得图2中3个几何体的体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两个不规则几何体与一个规则的圆柱体之间的联系.

2 反思解题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的共性与通法, 促使解题技能技巧规律化

例2 (原型)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3, 3) 和 (1, -1) , 求它的函数关系式, 并画出图像.

改编举例 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叠放在桌面上, 请根据图3中给出的数据信息, 解答问题:

(Ⅰ) 求整齐叠放在桌面上饭碗的高度y (cm) 与饭碗x (个) 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不要求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Ⅱ) 若桌面上有12个饭碗, 整齐叠放成一摞, 求出它的高度.

反思 数学建模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指的是大量的数学问题间有其共同的特点、共同的解决方法, 对这类问题有通法可套用.要求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中所用的技能和技巧进行反思, 把握问题的本质, 将技能和技巧规律化,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同一问题改用另一方式提出时, 尽管所需要的旧经验是一样的, 但学生会因为找不到与旧经验的联系而束手无策.这也正是当前中学生所普遍存在的, 在大量训练以后仍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本质原因之所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两个问题作为问题串同时出现, 学生会实现知识的迁移, 很快找到第2个问题的解题途经.等两个问题都解决后, 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有利于学生找到数学方法的共性和通法, 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3 反思解题过程中错觉思维定势产生的错误, 促使解题思维理性化

例3 如图4, 置于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球形储油罐, 小敏想测量它的半径.在阳光下, 他测得球的影子的最远点A到球罐与地面接触点B的距离是10米 (如示意图, AB=10米) ;同一时刻, 他又测得竖直立在地面上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子长为2米, 则球的半径是___.

反思 错觉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 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 作出错误解释.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 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 难以涌出新思维, 作出新决策, 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尤其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 是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 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

用影子测量高度问题是老师平时教学中关注较多的问题, 课堂上对测旗杆类高度的多次强化, 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造成学生没有审清题意的情况下, 直接根据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 按平时对应线段成比例, 求出球的直径.没有认识到影子的最远点A是圆的切线产生的, 并非过B点的直径产生.反思实物的形状不同对影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只有把握了问题间质异之处, 才能理性地、正确地解题.反思解题过程中的形似质异, 才能有效破解思维定势.

4 反思解题过程中问题的形式与本质, 促使解题思路有源化

例4 有8个球编号是①至⑧, 其中有6个球一样重, 另外2个球都轻1克, 为了找出这2个轻球, 用天平称了3次, 结果如下:第1次①+②比③+④重, 第2次⑤+⑥比⑦+⑧轻, 第3次①+③+⑤和②+④+⑧一样重.那么, 2个轻球的编号是___.

反思 新课程强调问题的本质, 但知识的呈现要适度形式化.在解决形式化的问题后让学生再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而且强化了问题本质与形式间的联系, 使知识在形式的改变中不断深化, 同时解题思路在形式的改变中不断提炼, 有利于学生找到思维源头.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越来越生活化, 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把握问题的本质, 凭意想猜测.这样解题缺少对问题本质的反思, 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不利于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此问题的本质是天平是生活化的等式与不等式, 根据题意不难得到不等式①+②>③+④, ⑦+⑧>⑤+⑥, 和等式①+③+⑤=②+④+⑧, 然后从两个不等式的右边去找, 同时满足等式要求, 学生会马上找到2个轻球的编号是④⑤.教师应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后, 再回味此问题的本质, 有利于学生架起本质与形式间的联系, 使问题豁然开朗.

5 反思解题过程中原问题的拓展延伸, 促使解题思路一般化

例5 课堂上, 周老师出示了以下3个问题, 小明、小聪分别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 请你也解答这3个问题:

问题1 已知yx+b成正比例, 且当x=4时, y=6;当x=2时, y=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2 已知y+ax+b成正比例, 且当x=4时, y=6;当x=2时, y=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3 已知y+ax+b成正比例, 且当x=x1时, y=y1;当x=x2时, y=y2;则可得到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y=kx+p, 试直接写出a, b, k, p间的关系式: (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

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而问题解决则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原问题拓展延伸, 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教师把同一问题稍作改变, 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 可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对解题过程作反思整理, 可把学生的解题思路由特殊化引向一般化.

问题1到问题3的改变呈现, 随着字母的增多, 难度也逐渐增加, 对学生的思维含量越来越大.“变是为了不变”, 通过变式拓展, 问题的内涵得到延伸, 通过分析比较, 在每个小题中学生的思路是特殊的, 但从总体来看, 这些思路又不失一般性.

问题2, 3是问题1的拓展延伸, 3个问题有着共同的背景, 学生在已经熟悉的情境中作进一步的探究, 可将解题思路由特殊引向一般.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 原有的解题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改组和重构.

6 反思解题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切入口, 促使解题思路灵活化

例6 本学期实验中学组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各活动小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计划组班人数, 并发动学生自愿报名.报名人数与计划人数的前5位情况如表1所示.则由表中数据, 可预测 ( ) .

(A) 奥数比书法容易

(B) 合唱比篮球容易

(C) 写作比舞蹈容易

(D) 航模比书法容易

反思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在“一念之间”, 只有正确把握解决的切入口, 才能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这种解题经验不可能是老师授予的, 而是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独立感悟出来的, 是在长期的亲身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发现、不断概括、逐步积累才能获得的.

此题的切入口是用同一小班的报名人数与计划人数的比值大小来衡量进入该班的难易程度, 只已知报名人数与计划人数的前5位情况, 未知的数据要学生自主探索得到, 这对教师来说是显而易见顺理成章的地方, 对学生而言却未必如此.教学中对问题的切入口教师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光.

波利亚把数学解题分为“理解题意”、“制定解题计划”、“学习解题”、和“解题回顾”4个阶段, 在解题学习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解题, 而是学习解题, 问题只是载体, 能力才是结果.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 作为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 必须形成良好的解题认知结构, “解题回顾”无疑是数学解题学习最重要环节.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1 篇5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解释,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学习状态等进行及时反思,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浓,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

(1)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反思点作为反思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同进也让学生学到了反思的方法。

(2)剖析典型,样板指引学生乐于反思,勤于反思。典型具有教育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些乐于反思,勤于反思的学生,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对这些典型进行剖析,为其余的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思想和方法的范性型,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便获得了必要知识的某种性格,也促使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都介入其中,从而逐渐增强生学的反思意识。

(3)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自觉养成反思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态度和德行。学生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必须让他们

对自己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自己的言行,以及在学习中是否表现了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从而自学形成反思意识。

2、教会学生反思方法。

由于反思智慧在心理学中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属于自我评价体系。因此反思则更多体现的是学生本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应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以达到自我认同、自我觉醒、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和自我袒露。学会反思方法,就更能较快地、有效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等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抓住反思时机,及时进行反思。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际上,获得问题的一个解答结果和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的差别,就如同一个人偶然钓到几条鱼和通过这样的偶然机会去研究鱼的生活习性,并概括出什么时候可以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钓到鱼的差别一样。但是,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失去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时机,使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涿渐培养随时反思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比如低年级学生,由于行为随意性较大,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较差,因此,选择最佳反思时机就是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在课中随教学环节的层层展开,随时组织学生层层进行反思。例如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在新授部分中,当讲完例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分别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你会算了吗?”、“你会说是怎么算的吗?”,以及“你学到了几种计算的方法?”、“你用学到的方法做题了吗?”;在练习环节中,请学生仿照今天的例题,自己出题,互相解答,然后马上请同学反思“你做对了几道同学出的题?”;在检测环节之后,在反思表中又写到“你今天的练习都做对了吗?”,促进了学生及时反思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刚刚参与完这样的教学活动,印象十分清晰,所以反思时也能做到准确、有实效。

4、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课堂教学各种环节中,开展行而有效的反思性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技能。

(1)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得到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或反思次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更简单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探

索解题规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从而增强了反思意识,同时又教给学生反思方法。列如:“78×4≈201×6≈29×5≈”在做了练习后,让学生想想这三题估算方法,不要只为做题而做题。在掌握三题的估算方法后,下次就能举一反三。

(2)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思性”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反思性”学习提纲:1具体操作:2对具体操作的反省与反思:3在反思过程中进行转换或重组。学生通过反思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在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技能。使学生学会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接的反思的能力,会解释描述性的资料,能对探究结果的意义作出判断等。进而懂得怎样去反思,反思什么。列如:《圆柱和球》的认识,让学生主动去触摸圆柱和球,感知它们的特征,说说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了,再通过小组小结,将原有自己对圆柱和球的感知特征和同学的意见与之结合,归类,从而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3)引导学生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学生通过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知识,在小节中,学生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反思:1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反思:2从各个知识点进行反思:3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图,这样降低了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

(4)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是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示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向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空间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学习,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按课型特点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再小组推荐发言

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情况。使反思每时每刻伴随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中表现主体性,学生主体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建立了互动的反思关系。

5、多开展数学反思学习活动,逐渐养成反思习惯。

浅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篇6

一、在旧知迁移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要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建构。在学生通过这种顺迁移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利用已有旧知探索新知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每千克4.2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学生有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当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后,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刚才在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时我们应用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线索,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在结论探究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许多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都要用到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一些结论探究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由学生猜想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最后归纳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怎样研究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使学生明确,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先猜想,再验证,在验证猜想时用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从而便于学生在研究其他类似知识时用到这些方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错误发生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变清晰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害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随着观念的更新,我们逐步认识到: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我们应该在学生发生错误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学生认知的复杂度。

例如,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

师出示问题:园林工人要在一条长100米的绿化带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为5米。(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苗?(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生1:我用100÷5=20(棵),算出要种20棵树苗。

生2:不同意,两端都种,所以20要加2等于22棵。

生3:两端都种,只要用20加1就可以了,要种21棵树苗。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

哪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来做个试验。画一条线段,假设是一条长100米的绿化带,我们先在起点上种一棵,再在5米后种第2棵,再种第3棵,第5棵……

生:太麻烦了!

师:我们就选择前15米来

试验。15米种几棵?中间隔了几段?

生:15米,中间隔3段,种4棵。

师:25米呢?

生:25米,中间隔5段,种6棵。

师:现在,请你任意选择100

米中的一段,边画边记录,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生:20米,中间隔4段,种5棵。

生:30米,中间隔6段,种7棵。

师:我们把种树的米数叫“路长”,植树棵数简称“棵数”,中间隔的段数叫“间隔数”,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师:(请生1)你刚才用100÷5=20,这里的20表示什么?

生1:是间隔数,应该再加1才行,是21棵。

生2:两端都种,起点已经算在里面了,只要加上终点的1就可以了,所以不是22,而是21。

生4:我知道了,如果是只种一端,就不用加1了,就是20棵。

生5: 哦,我也知道了,如果两端都不种,就要用20减1,起点的那棵也不要种了,就是19棵。

师:刚才,我们通过画一画,找规律的方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并能在理解的基础加以改正。真好!生4同学受到了启发,甚至想到了如果只种一端该如何解决。生5甚至想到了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太厉害了!

面对这三种答案,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没有武断制止,也没有主观剖析,而是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借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和碰撞中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

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7

一、预设反思机会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反思的乐趣,预设合理的反思机会十分关键。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反思的机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想一想、说一说的机会。

[案例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数学广角——集合”一课,在引出集合这一环节中,教师就可以把它设计成反思型课堂,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1.活动引入。

师:请拿到红花、蓝花的同学把名字卡片贴到“拿到红花的有8人”“拿到蓝花的有9人”下面。

师:然后请站到红圈圈、蓝圈圈里来(数数人数),说说这两个圈各表示什么。(其中有3个人要从红圈里出来进入蓝圈)

师:你看到了什么?拿到红花的人数是8人,怎么会少了3人?

生:有3人既拿了红花又拿了蓝花。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使这三个同学既在红圈里,又在蓝圈里吗?省得他们跑来跑去。

教师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形成:

预设反思机会1:为什么两个圈圈要交叉一下?

预测:要不然,他们(拿两种花的人)3人就想不好站在哪儿了。这样交叉的话,他们既属于拿红花的,又属于拿蓝花的。(确认红圈、蓝圈是否分别是8人和9人)

2.说说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3.画一画,请把刚才的实验用图表示出来。

4.反馈。

教师补完黑板上的集合图,形成出现中间每个人有两个名字。

师:这样你觉得可以吗?你有什么想法?(要拿走三张名字卡片)

预设反思机会2:为什么要拿走3张?

预测:因为这三人既拿了红花,也拿了蓝花,重复了。要不然总人数就不对了,多了3人。再说说各部分的意思。

5.揭题:集合(韦恩图)。师说集合图的作用。

6.列式计算。

师:能不能利用这个集合图列一个算式?

生(自己写并报算式):8+9-3=14(人)或5+6+3=14(人)。

预设反思机会3:为什么要减3?

预测:因为8人里面包含了既拿蓝花又拿红花的3人,9人里面也包含了既拿蓝花又拿红花的3人,把重复的减去,总人数就对了。

本课共预设了3处反思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充分理解和掌握了“交集”这一概念,同时也掌握了这类题的解决方法。“把重复的减去”这句话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非常自然,很好地突出了这堂课的重点,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

二、善抓反思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被教师掌握,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案例2]

学生在解决“我用优惠卡买玩具,节约了9.6元(优惠卡可以打八折),这个玩具原价多少元”一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9.6÷80%=12(元)。这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说,尽可能自己在课堂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提问:你觉得你错在哪里?二是请学生来评价,并向这位错的同学提问:9.6和80%对应吗?这两种方式都较好地使这位出错的学生进入思考,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最后让他自己反思错误的原因:“我没有分析清楚题意,9.6元是节约的钱,应该对应的是优惠的20%,我没有找准对应的量。”

通过教师或同学的点拨,相信这位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了求单位“1”的方法,起码以后他碰到类似的题出错的概率会比较小。

三、提升反思层次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题目,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反思的层次。

[案例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有一道题:给出3、6、1.8、3.6四个数,请列出比例式。当教师列出3:6=1.8:3.6和1.8:3.6=3:6这两个比例式时:

生1:这两个比例式是一样的。

生2:为什么?

生1:他们只是左右的位置换了一下,当然是一样的!

生2(不甘示弱):虽然只是位置换了一下,但是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变了,3和3.6原来是外项,现在是内项了,6和1.8原来是内项,现在是外项了,所以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比例。

生1:……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篇8

在现实中, 为了赶进度, 教师舍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反思, 而学生课后只顾埋头做题, 不愿花时间对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反思、归纳, 其结果是易混淆的内容始终难以区分, 难理解的问题始终不能弄清楚, 遇到新的问题不会分析, 找不到解决的切入点, 学习效率不高. 善于反思、总结规律、方法, 才能融会贯通, 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 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什么呢? 应反思知识的本质, 知识间的联系, 反思所研究问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 它们与其他知识有无联系?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有无其他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的易难?这些方法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思维最简捷?如果做错了, 错在哪里? ( 究竟是什么导致错误) 答案上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想到? ( 肯定是某一块或某一点的知识缺陷) 通过什么方式来指导学生反思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变式题型,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之间的区别理解不准确, 易于混淆, 教师通过变式训练, 让学生主动反思, 体会知识点之间的不同, 让思维经历从模糊到清晰、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学习导数的几何意义时, 学生对求某点处的切线方程与求过某点的切线方程分不清. 我先让学生求曲线在点P ( 2, 4) 处的切线方程, 然后给出变式, 已知曲线, 求过点P ( 2, 4) 的切线方程. 让学生结合图形,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区别. 通过学生的思考、师生的交流, 明确了两者的不同, 在点P ( 2, 4) 处即要求P ( 2, 4) 为切点, 过点P ( 2, 4) 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P ( 2, 4) 恰为切点, 另一种情况是P ( 2, 4) 不是切点, 此时求切线方程需设出切点坐标Q ( x0, y0) 来解决.

又如, 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 ( 1, + ∞ ) , 求a的值, 学生利用导数容易解决. 给出变式: 函数在 ( 1, + ∞ ) 上单调递增, 求a的取值范围. 让学生仔细体会两个相似问题的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指出变式中的 ( 1, + ∞ ) 不是单调增区间, 应该是单调增区间的子集, 进而总结变式的两种方法, 一是求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 利用子集的关系解决, 二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来解决, 即x∈ ( 1, + ∞ ) 时, f ' ( x) ≥0恒成立.

二、通过生生交流,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学生可以从同学那里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 并反思原因,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谈论, 可以带来更进一步深入的修改、补充和纠正, 使知识结构完善.

在讲二次函数最值时曾遇到这样的问题. 例, 已知函数在区间[0, 1]上的最大值是2, 求实数a的值. 该题是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及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观察, 发现对称轴与给定区间处于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时, 最大值在不同的地方取得, 进而得到解法. 随后我给出四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四个问题是:1动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应如何解决?2定二次函数在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应如何解决?3二次函数的最值是否一定在顶点处取得? 最值还可能在何处取得?4本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通过对12两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掌握了二次函数的最值的一般处理方法. 问题3让学生加深认识了这样的结论: 对称轴在区间内时, 对称轴处可取最值, 对称轴不在区间内时, 函数在区间内单调, 最值取在区间端点处. 问题4可以让学生对二次函数最值的认识得到升华, 二次函数最值只可能在对称轴处或区间端点处取得. 进而找到另一种简捷的思路, 既然最大值只能在0、1、和a/2处取得, 那么我们不妨分别令, 求得a值, 最后通过检验确定a值. 在这道题里让学生体会反思带来的喜悦, 知道如何进行反思.

三、利用课堂的自我总结,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结尾, 教师往往迫不及待地将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及注意点全部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反思, 教学的效果并不好. 要知道, 最终形成知识系统, 能力结构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建构完成.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应让学生自己反思. 在讲用正弦定理研究三角形时, 我让学生自己总结, 反思本节课自己掌握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然后学生上黑板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写在黑板上, 并作简要的说明. 与传统教师权威性总结相比较, 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不少学生踊跃发言, 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用正弦定理研究三角形的基本策略是边角趋同, 边角互化; 应用工具除正弦定理外应熟练使用变式:; 重要的方法: 消元法, 特别是利用A + B + C = π进行消元;易错的地方: 由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来求角, 一定要有角的范围等. 事实证明, 放手让学生去反思整理,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会有明显的提高, 对于学生的学习很有好处.

四、利用作业中的错题,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后学生通过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的意识.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利用课堂让学生对错题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反思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让学生主动去反思, 让错误发挥最大的功效,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的数学思维品质.

圆锥曲线中有这样一条作业: 直线l经过抛物线焦点, 截抛物线得到弦长AB, 直线l处于什么位置时弦长AB最短?并说明理由. 不少学生在设直线的方程的时候漏掉了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从而无法继续解下去, 并认为这是一道错题. 在课堂上, 我作图让学生观察, 学生经过反思给出了答案: 联列直线方程 ( 斜率存在的时候) , 消去x, 可以得到关于y的方程, 由弦长公式而斜率不存在的时候, 直线方程为, 此时的弦长为2p, 则综上所述通径 ( 经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 的长度最短. 通过反思, 学生知道了自己的错因是对直线方程理解不全面, 从而校正了认识. 进而我问: 椭圆与双曲线有没有相似的结论? 学生经过思考与演算, 将椭圆方程与直线方程 ( 斜率存在的时候) 联列, 代入消去x, 可以得到关于x的方程, 由圆锥曲线第二定义得, 而经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截得的弦长为2b2/a, 从而发现确实有相同的结论: 在经过椭圆焦点的所有直线中, 经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截得的弦长最短; 对于双曲线来说, 经过双曲线左 ( 右) 焦点的直线与双曲线左 ( 右) 支相交于两点A和B, 经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截得的弦长AB最短.

小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篇9

一、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喜欢把问题揉碎了, 讲深讲透, 学生不动脑筋就能听明白, 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 他们不需要想什么, 也想不出什么.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并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例如,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 教师上课伊始, 教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 与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摸摸这些物体, 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小伙伴, 同时也听听小伙伴的感觉.”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师:想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大家共享吗?

在这种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觉, 所以汇报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

二、在反馈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 而且要有情感因素支持, 因而有无反思的动机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 教师又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操作, 通过反馈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师:我们的教室长8米, 宽7米, 高3米, 看到这3个数字, 你想到了什么?

生1:长8米, 那么沿着墙壁可以摆8个1立方米的箱子, 宽7米, 就可以摆7个.

师:那接下来的情景谁来描述?

生2:这样底层就一共用去56个箱子, 堆3层, 也就把教室的空间都堆满了, 一共需要168个箱子, 也就是168立方米.

师:通过刚才我们交流, 谁能想到长方体还有一个体积表达公式是怎样的?

生3: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谁能结合刚才摆箱子的过程说说怎样理解这个公式?

生4:底面积就代表了铺最底下一层要多少箱子, 高就代表要铺几层.

教学反馈理论告诉我们, 反馈交流要实现“智慧共享”, 一方面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巧设情境, 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 以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探究新知识中, 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 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 没有学生的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例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首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想想看怎么分能够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盒中选出两个三角形, 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三角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结合刚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 猜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 让学生用刚才自己猜想的方法来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 再引导学生反思:在刚才的探索中, 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从这些不同的侧面, 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 使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 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四、在错误解决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鼓励学生多角度审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让错误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通过分析推理, 提高反思能力.

例如, 四年级有道应用题:“小明和小华共有30张邮票, 如果小明给小华2张邮票后两人的邮票张数就一样多了, 小华原有多少张邮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 能真正理解并做作正确解答的并不多.有的学生解答为 (30-2) ÷2, 我把这个错误的答案抛给学生, 让他们分析, “30-2”求到的是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回答:“这不是小华原有邮票张数的两倍, 它只是比原来两人一共的邮票少了2张, 还应该再减去2.正确的列式应该是 (30-2-2) ÷2或者是 (30-2×2) ÷2.”学生从错误的算式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反思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浅谈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激发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的生长点,许多新知都是在相应生长点上“生长”出来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自然而然生长出新知,需要在被激活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引入时创设相应的反思情境,能有效激活新知的“生长点”,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充分准备.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讲“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时,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这样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关旧知)进行反思,利用迁移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新知学习.

二、启发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数学,把已经存在头脑中的非正规数学知识体验顺利化为科学结论.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同学们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猜想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你能验证这个猜想吗?学生1:能.我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度数,看加起来是否接近180°.学生2: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学生3: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往里折,看一看这三个角是否折成一个平角.教师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用他们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在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验证了自己的猜想.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激发了学生反思的热情,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有意识地去启发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三、点拨学生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

四、结语

反思作为人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已越来越被重视.在数学解题的教学中凡事都有一个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学生深化认识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与素质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在教学中灌输这种思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反思,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成绩,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反思能力的养成激发了学生不断再学习的强烈动机,反思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真正地学会学习.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而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本文简要阐述了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反思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动力,通过自主探索体验提高反思效果,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关键词:反思能力,学生反思,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赵宏渊.论数学反思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82-0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讲,更应关注的是思考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知识要点的传授应该处于次要位置。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由于对象的抽象性、活动的探索性、推理的严谨性、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在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还有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激发反思动机。反思是一个情感因素和认知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氛围,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你的想法有什么优点呢?”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大难点,当学生学会了利用“通分”实现“异分母”向“同分母”的转化后,我要求学生由此反思“新旧知识相通”,引导学生联想以前有哪些知识是通过类似的方法来解决的,要求学生借助“分数转化为线段图”“分数转化为小数”等方法来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由旧知找到此类题目的最佳解法。学生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反思,他们有了知识关联的意识,找到了多种解题方法,形成了反思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2、掌握反思方法。反思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自我反省的过程。要让学生形成反思能力,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掌握反思方法,要给他们主动权,引导学生主体地对数学认知进行反思和抽象,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和判断。例如:在一堂课中,对一道数学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可能会对自己的见解互不相让,这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换个想法,想想他人的做法,看看自己的算法,听听别人的表述,比比自己的思考,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3、给出反思任务。目标教学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它的最大益处在于学生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教学之初就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反思任务,它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具体可行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我要反思”和“我需要哪些反思”。

4、搭建反思平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是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示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向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空间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学习,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按课型特点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再小组推荐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情况。使反思每时每刻伴随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中表现主体性,学生主体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建立了互动的反思关系。

由此,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数学教学过程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实践过程,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搭建出不同的反思平台,促成学生展开反思,以实现“一起来反思”的效果。

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我设计了三个反思环节,起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我先要求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反思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此引发学生对圆面积计算方法的兴趣;操作探究的环节,当我将圆等分后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操作过程,在得出“转化”后再让学生反思我们曾经运用过的转化;在课堂练习环节之后,我又要求学生反思刚才在进行圆面积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平方计算、半径和直径的区别以及单位名称等。 通过三个反思,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5、加强反思意识。如果讲“给出反思任务”是强调“我要反思”,那么“加强反思意识”则是要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要反思”,并由此养成经常反思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在于行为的经常化,在于教师发挥好反思模范带头作用,在于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刺激反思的进行。“开始,我们创造习惯,后来,习惯制造我们”,所以应立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那么习惯的养成便为期不远。

6、回顾反思方法。反思不是简单的过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错误分析,而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过程。 要想使反思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反思的着力点进行确定,对反思的角度进行剖析,对反思注意点进行归纳,对反思的效用进行引导,以更加细致入微的反思方法指导、实现学生的“我会反思”。低年级学生行为随意性较大,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比较困难的。正因如此,选择最佳反思时机就是显得尤为重要。刚开始实验时,我们总是在课后请同学来填写反思表。如,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这课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了多种口算方法。于是在课后反思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你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几种口算方法?可此时,学生已不能准确回忆当时的情况,只能随意填写,数据不准确,大大降低了反思的真实性。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着在课中随教学环节的层层展开,随时组织学生层层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篇12

当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大体上有三种: (1) 功利性学习。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 为了升学而学习。 (2) 盲目性学习。对学习没有预期的目标, 不想也不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 被迫性学习。学生个体不愿意学习, 完全是在家庭和教师的压迫下进行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 化学教师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利条件, 设计自我提问单, 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 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 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础

2.1 化学实验存在空白

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实验只是用文字进行叙述, 没有给出实验仪器、装置, 也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现象。比如钠与氧气的反应。

2.2 化学实验存在缺陷

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实验不完善, 有的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氢气的燃烧;有的污染严重, 损害学生健康, 不利于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取;有的现象不明显, 不利于观察, 如乙烯的制取。这给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 化学实验自我提问单的设计

3.1 常规化学实验的自我提问单

(1) 这个实验发生什么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2)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实验装置如何连接?实验操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3) 实验现象我清楚了吗? (用陈述句描述实验观察结果)

(4) 这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吗?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3.2 改进实验的自我提问单

(1) 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使用替代品 (增大或减小仪器规格、更换仪器种类;增大或减小药品用量、改变药品浓度或颗粒大小等、更换药品种类) ?

(2) 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重新组合 (改变连接或加入顺序) ?

(3) 实验操作步骤是可以重新组合或设计 (增加或减少操作步骤, 交换操作顺序或自己设计操作步骤) ?

(4) 能否改变观察顺序或观察方法?

(5) 能否使化学反应加快或变慢?

(6) 能否将化学反应现象放大或缩小?

3.3 化学实验设计的自我提问单

(1) 化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什么物质之间发生反应, 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特点, 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转化率等) ?

(2) 根据化学实验的原理, 思考下列问题:对于特定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应选用哪种仪器量取、混合、反应、加热、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选择的这些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所选择的仪器按什么顺序连接?

(3) 为完成实验应设计什么样的操作顺序?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观察什么现象, 记录什么数据, 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4.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4.1 培养学生反思的兴趣

利用自我提问单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化学实验前、中、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分析的程序是怎样的,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的期望,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期望, 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反思, 提高反思的兴趣。

4.2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经常利用自我提问单并与“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1]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我要反思”的观念。两个关于反思性教学的“问题链”, 一是观念的问题链, 二是操作的问题链。反思性教学的观念, 存在于“我为什么要反思—我什么时候反思—我反思什么—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这个问题链中。反思性教学的操作, 存在于“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这个问题链中。[2]这一理论只要把“教学”换成“学习”即可应用于学生。

4.3 培养学生反思的途径

4.3.1 提前设防[3]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及时交上自我提问单, 对新知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错误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考虑、分析, 既备教材, 又备学生, 提前在教法设计中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并在具体教学中组织实施, 防患于未然, 帮助学生及早识破“陷阱”, 跳出误区。

4.3.2 全程授权

授权一直是20世纪末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理想之一。授权就是指导别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而使之渐渐地不必依赖上级;授权就是要你自在地做事, 也要你为结果负责;授权就是做事时有意义感、选择感、能力感、进步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授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充分的授权。

(1) 清楚地了解任务、目的、目标和角色。

(2) 持续发展学生在实验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3) 学习人际与团队关系和领导技巧。

(4) 学生能够真正分享决策权和参与权。

(5) 尊重学生不同看法、能力、文化背景的差异。

(6) 给每位学生适当表现的机会。

(7) 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以及掌握持续改善的机会。

4.3.3 激励强化[4]

教师可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引进竞争机制, 坚持正面教育, 适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学法和体会, 让学生互相检查、评比, 互相帮助、鼓励, 共同进步。及时改正不良习惯, 不断强化巩固, 并让学生体会到良好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成功感、愉悦感, 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更好地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 在实际运用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遵循“明确要求, 加强辅导, 督促检查, 不断强化”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渗透与培养, 一定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的正确率,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2]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课程教材教法, 2006, (8) .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之重点下一篇:染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