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2024-10-03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共12篇)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1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到相关企业直接调查, 或给来我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人事主管及工作人员发放调查表, 回收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1) 在对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六项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中, 被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排列顺序是:适应社会能力 (37.4%) 、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22%) 、人际交往能力 (11%) 、继续学习能力 (5.5%) 、创新能力 (2.2%) 和组织管理能力 (0%) 。 (2) 在对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获得相关技能证书、专业知识面、专业钻研深度、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等知识、技能的排序中, 被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排序是:实际操作技能 (52.7%) 、专业知识面 (11%) 、专业钻研深度 (8.8%) 、计算机应用水平 (6.6%) 、获得相关技能证书 (5.5%) 和外语水平 (4.4%) 。

二、高职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素质

关键能力, 又被称为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共同能力或可迁移能力, 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 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它将影响人们一生, 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以下关键能力与基本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 (1) 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 能设计、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这是适应学习型社会, 实现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 (2) 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和策略性地思考, 做出有效决定, 解决各种问题, 实现预定目标。 (3) 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与语言表达技巧, 设计、参与、控制和评价在不同情境中的交流活动。 (4)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交往, 以期有效地工作, 并在各种情境中积极参与群体互动。 (5) 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中, 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 了解、选择、使用和评价相关技术以及在工作中应用技术。 (6) 进取心和责任感等。要求学生能够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 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 为人诚实和遵规守矩。

三、创新高职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

1、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 从单纯的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 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加快, 岗位转换加速, 更加需要团队合作。如果职业关键能力缺失或不强, 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甚至危及生存。因此, 绝不能无视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必须适时地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 从仅仅传授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 向传授可迁移的、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变, 即由单纯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要合理安排职业技术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方案中除了安排确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外, 还要合理安排素质教育课程, 要纳入教学计划, 并应不少于总课时数的30%。

3、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要在加强职业性上下工夫, 防止走职业教育普教化的老路子。

(1) 适当增加素质教育的课程, 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素质教育的内容, 防止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为普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 讲授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工程报告、调研报告等应用文写作技巧。 (2) 应注意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实施关键能力的培养, 要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培养自我学习、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因此要注重职业技术课程自身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尝试以任务驱动法实施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 结合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 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4、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要积极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向“产教结合、双元教学”转变。

高职教育必须从我国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和知识本位型课程模式走出来, 探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构建开放的、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体系。并力求与企业直接合作, 使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有利于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和接触企业、接触市场, 能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 在学生和企业间建立“无障碍通道”, 从而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 尽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奇琳:《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南平师专学报》, 2004, (32) 。

[2]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04-02-28。

[3]《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2

金志明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这一现象,中专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不容忽视。本文针对一些比较基础而关键的能力培养提出了见解。

关键字:中专应用电子专业关键能力创新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国际舞台,全面参与全球大市场的竞争。社会和企业对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高职、高专学校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理论;掌握电路分析和设计技能;熟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检测使用;熟悉电子技术在自动控制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能在企业从事应用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管理和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就主要探讨在高等职业教学(中专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些关键能力的培养措施。

1.熟悉常用仪器使用

模拟、数字电子实验是一门独立设课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了强化实验动手环节、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效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开展多方位的教学环节,主要有注重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放实验教学,电化教学,最后通过面试来考查每个学生理论和动手的实际水平。

首先了解仪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测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电子实验中是常规的测试仪器,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单独专门列为两个实验课题,而且特别规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动手题”重点之一。要求学生通过每一个模拟和数字实验多次重复的操作,最终达到像使用万用表一样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不但会“定性”观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等。在单管放大实验中,当输人为正弦波时,利用示波器不但可以看到放大后的反相波形以及和输人信号进行相位比较。而且可以通过对输人信号的增大或减少,对负反馈的增加或减少,对上偏置电位器调整多种内容来实现晶体管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学生不仅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观察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及双向失真的梯形波,甚至矩形波。从而更深刻理解在模拟电路中,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晶体管状态的变化,这样全方位的训练,不但把理论课难以理解的复杂思维变得生动有趣、明白易学,也通过学生对示波器的反复操作加强了应用动手的训练,对于稳压电源、信号发

生器、频率计、交流毫伏表等仪器,也在各个实验中熟练掌握配套的应用。

2.了解电子元件基础知识

电子元件知识是电子产品应用的基础,以前有的学生就业时甚至还不能识别有关元件,不会进行基本的检测。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电子元件基础知识,了解电子元件的封装形式、种类、材料、标称值,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测量方法以及在使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选择。

过去学生对各种电路的分析研究大多只注重理论上的设计和分析,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拿了设计图稿,进行实物安装调试时,由于没有元器件特性参数的概念,无法做到根据实际要求对元器件进行对比和选择,调试成功率往往较低,甚至做不出来,在产品设计调试过程中,无法辨别是设计问题还是元器件质量问题,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因元器件的质量而错误地认为是设计问题,把产品设计引人误区。在实际组装生产时,由于元器件质量问题更会引起整机质量严重下降。

目前有的大学专业测试实验课开得较少,导致学生对元器件参数的技术指标、测试条件、特性好坏、灵活运用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元器件测试实验的教学。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都重视了基础元器件的练习,使学生不但不会只停留在外观的识别,而且能熟练地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深刻掌握元件综合知识。

3.加强电子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熟悉大量元器件,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在对各个电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不光要锻炼电子技能工艺水平,而且应注意对电路进行深入地分析,彻底理解各典型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各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等,并且利用技能训练中焊接、调试的机会,反复思索、调试,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被消化吸收为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开放思维,初步具备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电路技能训练还有利于学生直观检测排故障能力的培养,这对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许多电子产品的故障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元器件损坏而造成的,可以凭借经验直观判断出故障元器件,从而分析出故障原因,省去许多繁琐的检测调试过程。因为许多常用元器件,由于电路的原因,损坏时都伴随有颜色、声音或者气味上的异常情况,而这些实际经验对在校学生而言尤为缺乏。电子技能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插装、焊接和调试某个电路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对电路的运行作人为的“破坏”,使电路出现故障而造成元器件损坏,通过观察各种元器件的损坏现象,积累实际经验,并从本质上了解到造成各元器件损坏的原因。电子技能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实验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逐渐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创新能力训练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了解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集成块的具体情况,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安排上,可以这样做:

(1)在基础课程实习中加强综合性训练,综合性实验主要目标是深化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承前启后。例如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模拟电路实验箱》就能实现一些综合性实验。如果只让学生遵循常规实验方法,他们只是按照实验教材或教师的要求,按步就班地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一般不能进行更深人的思考,或

多问儿个为什么。而实验中常有故障出现,为了排除,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另外,使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排除故障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实验技能。

(2)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可以加强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师只提供若干有明确技术要求的实验题目,不把实验电路方案明朗化,让学生通过收集所需资料、优化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数据、对结果分析讨论、写出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实施层次)。尽管开始的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过程”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掌握了实验技巧,开阔了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论就业的关键是学生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就业关键 学生能力 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应届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地增强,就业压力和就业门槛都在不断的增加。在就业的时候,人们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只凭学生的学历或者是所掌握的单一的技能。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根据市场职业为导向,注重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当前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自身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只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课成绩,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只会考虑学校的好坏而非是自己所选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对自身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自身专业的就业方向、职业能力等方面只有简单的认识,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过于重视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却忽视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却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1]。

(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不高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的院校在数量上以及扩招的规模都在不断地增加,这就降低了教师队伍的门槛,导致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不高,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还有就是教师没有及时的关注社会中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会与社会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不合理的教学制度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有的学校由于专业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技能教学”,将教学内容过于细化,这样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

(四)学校软硬件设施方面的缺失

为了顺利的开展实践教学,学校需要加强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在这一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这样学生就会缺少实践的机会,不利于理论知识向技能方面的转变,这不利于学生职業能力的掌握和提高。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人的观念是一切行为和指导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考虑职业发展、职业信念、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道路、职业目标等方面,加深其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并在教学中构建职业能力的体系,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进取心、好奇心和责任心。根据社会中市场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教师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和计划者,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学校在扩充师资队伍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灵活性、高效性等方面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的分配。学校也应该制定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学校可以采用行业互培或者是短期专业培训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通过对其执教能力的提升,来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3]。学校还可以在教学中聘请专业的职场专业人士来给学生进行现场的讲解,加快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之间的联系。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了解市场中就业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理实一体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等培养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职业能力,形成安全环保意识、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加强对职业能力的渗入,通过实际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4]。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积极的开展。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的技能,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整个行业和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对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5]。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实际需求,着重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随着社会中对人才需求的变换,各高校也需要相应的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市场需求更加的适应。因此,学校首先需要改变传染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最后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不断的完善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茂莉.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4:11-12.

[2]袁景丽.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试论伊春职业学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120-121.

[3]肖定菊.巧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关键能力[J].成功(教育),2012,02:114-115.

[4]席晓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J].中国建材科技,2016,02:166-167.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4

一、“高就业率”假象下的“高离职率”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在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上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业率”的得出一般是以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签订就业合同为统计基础, “高就业率”对学校的意义毋庸置疑, 为了追求高就业率, 不少院校甚至规定学生必须在毕业的时候签订类似的就业协议, 这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导向, 迫使相当部分学生人为造假, 大量假协议、假合同被人为制造出来。校方根据这些“注水数据”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 这样的统计数字往往带来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的假象。然而这样的“就业率”实际上无法真正反映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考察人才培养质量, 不能仅从就业率的角度出发, 因为就业率反映的是学生找到了工作, 对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而言, 毕业生不仅要找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进入单位后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在该工作岗位所属领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即“低离职率”。然而根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的数据, 2009届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45%, 2010届、2011届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平均为38%, 2012届、2013届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为42%, 从五年的发展趋势看, 离职率基本保持在四成以上。

二、“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是主因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进行深入对比, 笔者发现, “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是导致“高离职率”的最主要原因。“关键能力”的概念是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一文中首次提出的。1974年梅腾斯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做了系统论述。关键能力被认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它能帮助劳动者从容面对市场挑战, 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他们认为对学生而言, “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生。

上述职业教育理念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内的能力, 提出“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重点在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内的操作能力, 而忽略了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出“专业技能工具化”、“人文素养空泛化”的现象。尽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大多数都签订了就业协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关键能力”缺乏的短板逐渐暴露, 大量主动或被动的离职现象最终凸显出来。比较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我国的职业教育, 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在于, 学生毕业离校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极大差别, 我国高职学生由于“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 往往导致工作以后“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普遍匮乏, 离职问题突出。

三、突出“关键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重点是“学生怎样主动学”的问题,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就以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其感兴趣的课题任务, 合理地设计“问题导向”。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其中的学习方法, 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 它的着力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以“问题”为载体, 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结果是提高自我, 发展自我。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这种研究性学习, 体现了“过程”比“答案”,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 使教法和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 更让我们看到了“以知识传承、技能训练为载体、着力于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为实现目标而设计调查方式、调查报告, 查阅资料进行摘录, 遇到困难主动寻找克服的方法和对策, 水到渠成地提炼结论,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

启发式教学重点是“教师怎样引导、催化”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合理设计“问题情境”, 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启发式教学对于高职学生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其实质在于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 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由此及彼, 温故知新,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创造思考的条件, 巧设问题情境, 以指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问题, 并做出答案, 而是要教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情景,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三是精讲多练, 使学生有充裕时间进行思考与延伸, 精讲不是简单少讲, 而是要求教师吃透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 找出规律, 适当引导、催化, 便于学生自主思考理解并延展;多练, 也要精练, 要选择典型习题、案例, 让学生在多练当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长。

四、结语

近年来, 在“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重在技能培养”的指导思想下, 加之对“高就业率”的片面追求, 我国高职院校对“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导致某些高职毕业生“关键能力”不足, 毕业后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差, 离职率高。“关键能力”是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立足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因此, 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关键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并重, 是未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2013.

[2]张金成, 胡永红.浅议高职教育的质量保证.文教资料, 2012 (5) .

独立能力培养的关键 篇5

拥有良好的独立性,会让宝宝更快地融入到全新的环境而不怯懦,是妈妈应该给予宝宝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那么,该如何培养宝宝独立精神呢?以下五大关键要素,教您如何培养宝宝独立能力。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

资料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6

关键词:培养 机械专业 技工学校 学生 关键能力

引言

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在“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各学校都逐渐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被称之为“关键能力”培养。

1.机械专业的特点

由于机械专业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致能源和材料生產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专业的服务,因此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这就要求从事这行业的技术工人更加需要具备关键能力,以应对日后工作的需要。和其他专业相比,机械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实践环节特别多。不仅仅要学好书本上的东西,还要知道怎样去运用。专业课程的学习抽象、单调枯燥,其目的是为了应用,要在平时的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知识。很多知识学生看似学会了,其实用起来比想象中复杂。要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而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机械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品格和能力。而机械专业的工种繁多,如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钳工、焊工、铸工、热处理工等,每一工种相互独立,但专业知识又是相互联系的,而新技术新材料的日新月异,又要求各加工工艺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作为本工种的技术工人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发展变化。

2.关键能力的概述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最早在1974年提出的。它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类似。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关系,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指的是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开拓能力,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具有责任意识,知道如何学习,如何与员工团队合作,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整个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技校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对他们来说关键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这也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其包括:专业能力、个性能力和社会能力。

3.机械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1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能力是要求学生学会全面、系统、综合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推行一体化方式的教学,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二者融为一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导向学习的能力。

3.1.1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对学习过程负责。这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了解资料和信息来源,并能分析和运用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不善于学习不主动学习是技校生的致命弱点。由于技校生沿用中小学的学习模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思维老是被老师牵住鼻子走,没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套路,对于知识面的突然扩大无所适从,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因此产生自暴自弃的厌学思想。而机械工艺工种的形形式式,学校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更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3.1.2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这种学习更具有可持续性。合作学习的做法是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名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归纳概括、讲解介绍给小组其他成员,并接受小组其他成员的提问。如果对组员提出的问题无法立即解答,学生便有动力进一步深入学习,增加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如在车工生产实习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协调和沟通,对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加工工艺讨论比较,进行创新性思考,同时锻炼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工作成果的能力。而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大部分工作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很多方面都会得到锻炼,主要是如何与员工团队合作。

3.1.3实践导向学习的能力

实践导向学习就是把学习看做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用知识解决周围环境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并在该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知识。一般做法是,先给出一个复杂的与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的办法。其特点是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能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任务)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例如实习车间可在社会上接订单生产,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接订单开始到设计、生产完工的整个过程。完成此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和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价能力提高的过程。此项目设计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跨课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计,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学生将会从中得到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必定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7

一、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关键能力是整个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 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开拓能力[2], 是一种综合能力。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植保高职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 31.6%的毕业生目前未从事植保相关工作, 企业对植保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相对满意, 更重视员工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植保毕业生将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物联网技术, 新时代如何使植保毕业生能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在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时适应职业变更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职校重视并有效开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

目前, 职业教育实践中还没有具体成型的统一的关键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 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学环节设计、课外活动、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 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参与。为此,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建一个专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立符合植保学生现状的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探索了一系列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教学活动互动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是由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教学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设计各个环节,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主导学生参与各种互动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将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在植保高职生中应用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种子营销》课程“种子销售渠道”这章内容为例, 运用角色扮演法拟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种子公司营销人员, 你将如何实施组织新种子产品发布会?

分组: (1) 将班级学生分成4组, 每组5人, 选择组长一人, 每人承担不同的角色, 销售、财务、促销等人员, 各小组人员自行分工; (2) 材料准备:各小组课前准备各种材料, 如图片、讲稿、产品说明书、调研报告等; (3) 任务: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各自选择产品的发布会。

评分标准:

通过角色扮演法, 模拟真实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类计划与组织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带动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以《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小麦白粉病”防治为例, 通过分组调查了解家乡小麦白粉病症状、损害程度, 再通过采样、进行实验室鉴定, 最后制定出合理的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案。在“项目”的具体框架引导下, 让学生有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 在探索中学习, 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处理实际问题上, 在认知中培养动手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也使得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行动导向法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学习过程的机会。以《植物植物生理》课程为例, 通过课前将学生随机分组, 选定小组长;发引导文布置工作任务, 激发兴趣;教师主导示范, 提出要求;学生主体发挥, 小组长带领下完成任务, 并分组汇报;利用多媒体和教学实训条件, 现场直观教学进行点评、总结。合理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以达到塑造学生关键能力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 第二课堂开发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第二课堂是相对传统的正常的课堂内教学而言的, 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开展多种多样, 对于植保专业来说, 经过探索实践的有: (1) 开展摄影比赛, 巩固学生的专业识别技能。通过摄影比赛的开展, 既可以促进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各种病虫草害, 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分享, 学会共同学习。 (2)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进行技能评比, 以课内理论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科研意识。例如农作物测产、种子检测, 可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 只有每个人的技能扎实, 团队才能取得好成绩。 (3) 开展专题讨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针对季节性作物, 进行专题讨论, 春季小麦、大蒜, 秋季水稻、玉米、大豆等, 这样不仅可以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可以推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4) 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现状,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各人家乡特色作物种类为例, 进行调查, 市区同学则可以公园绿化植物为对象展开调研, 根据徐州地理情况可了解丰县大沙河苹果、宿羊山大蒜、铜山三堡四堡大棚蔬菜等不同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病虫害现状以及防治方法, 通过走访调查, 不仅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同时也增进学生与农户之间的友谊, 建立和谐的技术关系, 使学生的所学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 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更体现植保生的主人翁精神。

3. 顶岗实习训练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素质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吃苦精神, 受不了基层生产一线的劳动磨炼;缺乏奉献精神, 对工作斤斤计较;缺乏社交经验, 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缺乏服从观念, 受不了企业的严格管理, 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 不能坚守岗位, 因此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尤为重要。近年来,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份, 三年级的植保学生去海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 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其特定的岗位上进行三个月的磨炼, 体会着团队的力量、合作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喜悦和坚持的快乐。与此同时, 如何快速地判断菊花锈病以及菊花白粉病, 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防治是企业减少损失以及保证出口的关键。学生在这特定的岗位上学习识别、诊断以及有效的防治, 更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与基地的专业人员学习, 从苗床的选择、消毒到育苗, 再到栽, 以及整个成长期水肥的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 再到最后的收获, 只要有心、用心, 这里有最好的平台。

顶岗实习“在岗位上工作”的实习模式, 使学生在企业生产人员的指导下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处理各种技术难题, 既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而且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 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还能够使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机制, 深刻体验企业文化, 树立管理意识。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 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 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本文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探讨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在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得以应用。

关键词:职业学校,植保专业,关键能力,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春梅, 杨云亮, 袁水霞.高职高专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J].教学研究, 2012, (10) :30-31.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8

一、明确要求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才能使学生预习的目的、方向明确,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习的效果。反之,如果要求含糊不清,学生预习漫无边际,不知从何入手,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更谈不上求知和探索的兴趣,学生预习的自觉性也会受到影响。明确预习要求应从“五要”入手:

(一)要有目的性。

布置预习时,教师要把预习的内容及通过预习要解决什么问题,预习的重点是什么等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熟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教材,根据单元的特点、课文的要求、课后作业预习提示,联系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适度的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预习作业。不布置超“课标”或过低要求的预习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明确的听讲目的,提高听讲水平,达到真正读懂课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可以布置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1) 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 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劳碌”、“和蔼”、“平凡”等词的意思。 (3) 课文以写母亲的什么优秀品德为主线?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大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时,应了解学生的情况,哪些知识学生已掌握,还存在什么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根据课文预习的要求,哪些是预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学生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预习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师讲课时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笔记的针对性,减轻负担,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完成思维的双向交流,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要有探索性。

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预习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通过预习,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据,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使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巷深处》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盲母亲对养女的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2)“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学生通过反复预习课文,自主探究,上课时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共同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1) 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抚养了“我”; (2) 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 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4) 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 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 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 (7) 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这样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分析思考探究,然后在上课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要有阶段性。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侧重布置不同的作业。一篇课文预习,先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通过预习,解决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预习,自己能发现、提出问题。这样学习的阶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同,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五)要有趣味性。

对初中生而言,预习是一件比较“枯燥”、“单调”的事,要使学生从“无味”的预习困境中解脱出来,点燃学生预习兴趣之火,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如听录音、上网搜查资料、游戏讨论、问题探究等,寓预习于娱乐之中,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变“被动预习”为“主动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方法得当

预习也要讲究方法,才能提高预习的时效性。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一)通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预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整篇课文,还可分角色读,听录音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掌握课文的内容,并记下疑难问题。

(二)情境法。

预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辑录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然后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三峡美景之中,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预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悬念法。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悬念,诱发预习动机,激发预习热情和求知欲。如:在教学《石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作者是按什么思路结构全篇的呢? (2) 作者从几方面描画石榴的美呢? (3) 作者是怎样赞石榴的呢?等等,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

(四)讨论法。

预习前根据课文中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如,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行预习并讨论: (1) 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之歌”或“大海之歌”为题呢? (2)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学生通过预习后讨论,得出:“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永远前进,不怕一切阻力,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歌。

(五)作业法。

预习前,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预习作业题,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石榴》第二部分时,可以布置完成下列作业: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具体是怎样描写的?这样让学生带着作业预习,预习后把作业做好,有利于提高预习的时效性。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9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为主, 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能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它物质形态, 以及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以本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 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2 各国对关键能力的定义

2.1 德国对于关键能力的研究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认为关键能力可分为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

2.2 美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

美国劳工部的报告认为劳动者应具备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

2.3 本文中所指的关键能力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 将中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分为八个模块, 是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3 关键能力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能力会提高人们的就业竞争力, 是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培养关键能力的目的在于增强职业的应变能力, 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抱负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国外的研究与发展来看,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劳动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我国, 面临全球竞争的压力, 需要有更多的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良好的专业能力的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工作, 迫切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做出相应的改进与提高,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提高内在素质的需求。因此,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目标,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培养未来的职业人群, 使其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发挥特有的作用。

4 培养关键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4.1 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应该非常重视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 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4.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教育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冷静地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乐观向上, 热爱生活, 热爱事业。二是注重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既要搞好课堂教学, 又要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勤俭自律,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关心他人, 团结友善,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3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企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关键能力培养单元硬性能力因为有学科支撑, 所以, 对学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增加关键能力培养单元的方法。但是这种增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于基础学科的添加。一方面, 要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另一方面, 要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作为从职业学院升级为应用型本科学校, 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开设的课程, 分析所培养能力的特点, 目的要明确, 开课的内容要进行适当调整。例如,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将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课程统一归为两课教学, 对学生实施全程职业生涯指导, 这样的调整既保持了部分课程的本质, 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4.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技能大赛、文化体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锻炼学生组织与协调能力, 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专业教学中, 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企业,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很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5 注重“职业人”的培养

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 除了具备理论、实践能力以外还应该注重“职业”。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操作的技能, 但是, 却忽略了作为今后职场的一名员工来说, 他所应该具备的员工素质。而这些往往都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的相关培训机构完成的, 这在无形当中既给企业增加的负担, 又给学生减少了一定的砝码。因此, 在培养学生———员工的转变过程中, “职业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职业人”的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 同时, 也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走向、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应强调的对人的全面培养, 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静敏.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10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也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 20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先生在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首次提出,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 受到欧美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 并迅速成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 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 也是提高大、中专在校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也必将成为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关键能力区别于专业技能, 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 是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 它体现为对岗位群的适应性、对新岗位的可迁移性, 对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概括起来, 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都应具备的能力, 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非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综合[1], 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职业教育界学者对关键能力的内容概括有所不同, 英国学者的六项说、美国学者的五项说等, 在我国, 1998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 称为“八项核心能力”, 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2];2007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试行) 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 并认为核心能力包括八项内容, 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3]。尽管国内外对关键能力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对关键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描述基本一致。笔者参考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及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特点, 将高职学生关键能力概括为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六个方面。

二、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1. 各方联动, 达成共识。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关系高职人才培养和课程与教学改革, 关键能力是企业等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时重要参考标准, 更是个体在未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体现, 由此来说, 关键能力培养, 关乎学生成长、关乎企业发展、关乎高职教育改革, 乃至于关乎国家对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当前, 尽管高职教育已经开始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关键能力培养难以真正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不够重视, 基于关键能力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的效果不够理想, 当前职教师资的能力结构难以适应全面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 当前应加强对行业、企业 (用人单位) 、学生个体、家长、学校、职业教育专家的深度调研, 统一各方对关键能力的认识, 采取行动, 结合“工学结合、就业导向”高职办学理念, 构建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2. 加强教学和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高职课堂教学要大力倡导开放式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模拟、案例研究等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情境中提高团队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课程设置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及实验实训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模式, 采用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 按“模块”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适当考虑在专业课之外单独开设关键能力修炼、就业指导等公选课或必修课, 以此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生水平的高低关键在教师, 教师具备比较高的学术和技能水平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前提, 因此, 高职院校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 提高教师素质可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即学校创造条件、寻找机会让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或实践, 让教师开阔眼界, 充分掌握用人市场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需求, 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可聘请经验丰富专家学者、名师名匠, 来院讲学, 从企业一线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技师来院担任兼职实训课教师, 将他们长期在生产管理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就业关键能力。

4.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关键能力目标的设定是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起点, 但是否能顺利抵达终点, 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涉及关键能力培养的鉴定结果, “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 但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还没有很成熟的模式和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考试、实验实训、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及证书的取得、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情况汇总起来, 综合分析之后, 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情况加以综合评定。同时, 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也是很不错的评定方式。

5.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共赢, 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规划, 促进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最佳境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使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有机融合,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升高职学生关键能力。

6. 大力提倡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流表达、创新创造、自我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笔者认为, 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可以提早接触社会, 培养岗位意识、树立危机意识, 不失为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使学生达到某种职业资格标准, 而且还要有在一个职业群甚至相关职业群转岗的基础, 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关键能力。高职教育经历了思想观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评价方式由单一评价向多元化、形成性评价转变的历史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重新审视高职教育, 关键能力培养将会成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打歌。

摘要:“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都应具备的能力, 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加强关键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高职就业导向, 在分析关键能力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提高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七个方面策略。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高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因素和培养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73-75.

[2]杨国峰, 浅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DB/OL]http://www.zjhnjx.com/Moral/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48, 2011.11.19.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11

关键词:职业关键能 培养 综述

一、国外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综述

(一) 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

德国 首提“关键能力”,重视培养培训,领先世界职教

1.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采用团队教学的组织形式。3.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德国的职业院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而是一个顾问、支持者和咨询专家。教师一般不再站在教室的前方讲授知识,而是站在小组的旁边,随时指导学生。)4.建立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

英国 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政府重视,成果显著

1.通过认证机构单独进行核心技能培训。英国已确定了21个核心能力考核认证机构,主要是对交流、数字应用及信息技术三项能力进行考核。2.通过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核心能力。这是英国职业教育培养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3.通过职业教育各学科课程教学培养核心能力。4.在普通教育中培养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将被列入所有16~19岁学生的课程学习中。

澳大利亚 政府制订方案,大规模推行“KC教育”“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KC教育”),社会效果明显

1.在TAFE课程设置上体现。澳大利亚TAFE适时提出把培养劳动者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建立了关键能力培养的一套理论和测评体系。2.重视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的功能。3.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美国 政府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测评认证体系完善,推进有力。

1.技术准备计划。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由学校、社会、企业综合高中、社区学院共同参与,此项计划通过“三个整合”(1)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2)中学课程与中学后教育课程的整合;(3)学校与工作的整合。2.开设综合课。3.注重实践训练。许多企业都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与他人协商的技巧及自我管理的意识等。

新加坡 政府启动就业技能资格系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拉开序幕

综上所述,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可操作、可实践的。培养关键能力应该构建整体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关键能力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关键能力培养应该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二)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能力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和实施,是研究中必须应对的主要问题。从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在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来看,大致可总结为四种策略:

第一种是整体策略,即把关键能力的课程纳入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在课程中增加关键能力的内容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必需内容。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把关键能力的培养列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第二种是基础策略,因为关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目前许多国家都采用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方法拓宽专业教育课程。即在职业教育的第一年要求学生加强普通文化和一般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到第二和第三年才开始分专业培训。比如,德国把450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分为13大类,任何职业培训都要在第一年按13大类进行基础培训。

第三种是独立策略,目前只在英国有这样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单独针对核心能力进行培训。目前,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CA)在全国17000个证书机构中,共批准了21个作为核心技能的考核和认证机构。

第四种是渗透策略,因为考虑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跨职业的能力,不容易单凭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来实现,所以把核心能力的内容通过职业课程的各门课程加以渗透和培养。它要求各学科的教师都应树立起培养关键能力意识,在本学科的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各项关键能力融入教学内容。比如,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把学生的学习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使学生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适应新的角色,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策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其运用的成功与否与一个国家传统的教育方法和习惯有密切关系。

笔者认为在对我国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而且我们对关键能力的研究还不成熟,所以应该考虑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方针。先采取整体策略和基础策略,待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调整成熟后,最终采取的应该是渗透策略;二是由于我国现存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培养策略时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全面培养关键能力的战略目标。单独设置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并不考虑学习者的专业和学习水平,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获得单独的核心能力证书。

二、 国内学者对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对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实践活动四个大的方面。吴呤颗,提到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郑华提到通过德育培养、增加人文拓展课程、专门的教学模式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JP]

在培养途径上:郑华学者提出了“生本教育”是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途径。庄丽丽,刘楚佳认为:通识教育是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提出高职院校要围绕着职业关键能力来培养优化通识教育教育课程体系 。

有的学者结合具体学科深入探讨了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孙宇:在《Web应用技术开发》课程的实训阶段,采取了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印度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课程体系中的ISAS(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即信息检索和分析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NIIT教学主张不向学生灌输太多的知识内容,教授的内容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灿辉 刘彦姝,2009)。关于职校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精心构建活动平台,强化职业关键能力(张玉玲 陈 静,2009)

综上所述,我国的学者和一些院校都對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做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我们在总结和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的同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思考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2]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价值中国文化/社会杂谈2008.03.

[3]李明燕.成教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1.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篇12

关键词:中职,药剂专业,关键能力

我校在进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 对潮汕地区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重视的前4项是毕业生所学专业、思想品德、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此, 学生在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加强思想品德、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而这些都属于综合职业能力, 即关键能力。

1 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于1974年首次提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 认为它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 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 包含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自信心、诚实守信、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合作交往、心理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从业者具备关键能力, 有助于从容面对各种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情况,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1]。

2 培养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 初中时期成绩不佳, 他们成绩较差并非因为不聪明, 而是由于自控力差、责任心不强、追求享乐等, 这些恰恰属于关键能力的培养内容之一。中职生除了要有一技之长, 还要学会为人处世, 提高责任感、自信心、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社会上谋得一份称心的工作。

3 药剂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家校联合开展, 中职学校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主题班团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开办技能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尝试在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渗透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教学质量, 同时也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提高[2]。

3.1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合作交往等能力

可在中职药剂专业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 小组间也可进行比赛。具体流程是:课前准备→完成工作任务→评价总结。

3.1.1 课前准备

教师设定任务, 编写相关教辅材料———工作页, 在工作页的课前准备部分设定问题, 并分发给学生, 学生课前完成资料填写。小组内先进行分工, 确定组长, 由组长计划组织任务的实施,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教材、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 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能力。

3.1.2 完成工作任务

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竞赛方式回答教师课前设定的问题, 教师评价各组学生的表现并强调完成任务时的注意事项。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 并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药剂学中任务一:益元散的制备,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益元散的制备、分剂量、包装, 最后以成品质量、包装质量作为学生本次任务的成绩评定依据,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能力。

3.1.3 评价小结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进行小组内自评、互评, 并将评价结果填写到评价表中, 上交教师, 由其评价。各小组小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并找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同时派一位学生汇报任务完成小结。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情况, 进行点评、总结。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及分析问题等能力。

3.2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情境教学法可在中职药剂专业药品营销、药事管理学、医院药学概要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 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尽量结合授课内容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可通过角色扮演法重现各种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了解病人心理, 树立为病人服务意识。例如在药品营销课程教学中可创设药店中销售药品的情境,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剧、演出, 教师点评, 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药学基本知识、药品销售基本技能, 在合作中提高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采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

药剂专业学生除具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外, 更需要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 首先要学好药事管理与法规。这门课程内容相对单一、枯燥, 采用案例教学法, 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分析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及当事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而后由教师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药事管理法规, 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

4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其他方式

关键能力培养不只是靠专业课教学, 还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主题班团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开办技能竞赛等方式多方面、全方位进行。

5 结语

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能力,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需要从观念转变到整体架构, 从制度推进到行动落实。专家、教师、家长及学校应齐心协力地教育、引导、促进学生逐渐提升关键能力[3]。作为一名药学专业教师, 必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关键能力培养, 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庭伯.浅谈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学园, 2013 (8) :184-185.

[2]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8) :11-14.

上一篇:央企EVA下一篇:针对新时代企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