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执拗学生的教育

2024-09-24

性格执拗学生的教育(精选5篇)

性格执拗学生的教育 篇1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小学是人成长过程中极重要的阶段, 无论是知识积累、 身心发展, 还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人的终生发展都十分重要。 养成好习惯, 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坏习惯, 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 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做人或处世, 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农村学校里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喜欢乱丢乱扔垃圾、讲脏话、打闹如此种种现象老师会提出来批评教育, 但是一转身, 学生又会照旧。 所以每天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原因有两个:其一, 家庭教育。 农村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不识字, 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占多数, 大多忙于生计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无人管教使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即使父母在家闲暇时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 无暇教育孩子。 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 这些思想使农村家长忽略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导致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凸显。 其二, 我校教育工作失误。 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是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 虽然知道德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但是为了在成绩上赶超城区学校, 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 忽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学校教师存在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对学校和家长最好回报的思想, 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就没有下足工夫, 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其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创造人。小学生虽然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和学校。 但社会对他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 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 小学生年龄小, 明辨是非的能力弱,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对社会有好奇心, 不良的社会风气, 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自私自利等会让他们树立错误的价值观, 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小于家庭和学校。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 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 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 孩子好奇心盛, 爱模仿, 家长务必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不希望孩子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 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 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 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 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 方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其次, 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 尊重他们的意见, 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言传身教。 要蹲着和孩子讲话, 彼此拉近距离, 经常和孩子沟通, 了解其内心世界, 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 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 生计固然重要但及不上孩子重要, 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 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他们, 希望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受益终生。

2.教师的教育作用

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 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 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平时走进学校、教室, 只要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 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 讲桌也清理干净。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也许忽略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 但是班主任不能。 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从常规抓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 但是学习能力强, 所以要求教师时刻提醒、引导和教育。

3.学校的教育作用

农村学校也许设施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如窗明几净, 教室干净。 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 管理规范, 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 教室物品摆放整齐, 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使家校形成合力, 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经常对那些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家访, 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一起商讨解决方法, 通过家校联系, 这些孩子已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 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引导, 需要家长细心教育。 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社会教育作用

(1)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农村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社会很多好奇的行为会进行模仿、练习,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2) 让学生有自己明确的行为习惯准则, 在生活、 学习中时刻用这些准则约束自己。

(3) 遵守法律法规, 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提高道德意识。

(4)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组织环保行动, 让学生去城镇体验环卫工人的伟大和艰辛, 从小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活动带农村学生去城镇卖报, 让孩子知道爸妈挣钱的艰辛, 养成不浪费的习惯;组织小朋友到社区福利院关心孤寡老人, 为老人们打扫卫生, 给老人讲故事, 给老人表扬节目等。 通过这个活动, 培养孩子的爱心, 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 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 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教育中才能养成,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 教师必须有耐心, 有信心, 有恒心, 要抓紧、抓细、抓实, 反复抓, 抓反复, 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性格执拗学生的教育 篇2

她叫**,是我的一名女学生,个子不高,瘦瘦的,皮肤白白的,看起来比较弱小。刚入学时,她的胆子很小,上课总是安静地坐在那儿,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睁着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似懂非懂的神情。请她回答问题,她的小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试着去鼓励她,她就皱着眉头,嘴巴紧闭,想说又不敢说。时间长了,她也开口

说了,但只见嘴形,几乎听不见声音。这可不行,如果总是这样会直接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进行了家访,又与她交往较亲密的小伙伴接触了,发现她课下也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为什么一到课堂就说不出话了?是因为她畏惧老师,是因为她畏惧课堂,是因为她缺乏自信……找出了原因,通过我长期耐心地教育,慢慢的,我发现她变了,变活泼了,声音变大了,课堂上也能大胆举手回答问题了。

通过这个例子,让我发现大多胆小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学习不突出,缺乏自信心;通过这个例子,也让我积累了一些转变胆小学生的经验。

一、多方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

要想改变一个学生仅仅依靠班主任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家长的配合、学科教师的共同教育、同伴的帮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我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教育,我也及时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告知家长;其次,告知学科教师希望他们多关注这类学生,尽可能的多给他们一点爱;最后,要求班级中活泼的孩子主动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细心呵护,消除畏惧心理。

胆小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怕老师,进而怕课堂。我想这跟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关,大多父母灌输给孩子的是:上课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否则老师会骂你、打你的。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天天面临这样的教育,她怎么会不怕老师呢?我们必须要消除孩子畏惧的心理。

1、重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我们应正视每位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心中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冷落内向、胆小、成绩较差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胆小,缺乏自信,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呵护、关心和尊重。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教师不能根据好恶来对待学生。

2、多交流,与他们成为朋友。

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基于此,我一有时间就找她们聊天,找她们做游戏。刚开始,她们有点腼腆,可次数多了,她们显得很自然。记得二年级春游的时候,我们一起在草坪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猛然发现那几个胆小的女生玩得很疯,而我也成了她们的朋友,我仿佛也变成了孩子了。时间长了,她们不再怕我了,主动跟我说心里话了,我成了她们的良师益友。

3、抓机会,锻炼她们的胆量。

任何人不是天生就是胆量大,也不是天生就是英雄,后天的培养是关键。因此,我在课堂上多找她们回答问题,及时表扬,遇到困难帮助她们解决;课下经常找她们帮我做一些小事,她们总是很乐意,觉得替老师做事很了不起。记得有一次,我的教科书忘带了,我问:“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拿书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去,我去。”我眼睛扫视全班,只见施小波也举手了,企盼地看着我,没有说话。我一想锻炼她胆量的机会有了,我亲切地问:“施波,你愿意帮老师吗?”她红着脸,笑着点点头。她开心地跑出了教室,我也欣慰地笑了。这说明胆小的学生也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

私下里,我还与她们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多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走出去,别一天到晚都呆在家里。我也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希望在课堂上多找她们回答问题,让她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转变观念,进行多元评价。

班主任正确地评价学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是保证班主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任何一个班主任都应该正确地评价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而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却决非易事,有的班主任认为,我只要抱着一颗公正的心去处理班级事务,就可以做到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生。其实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工作认真,处事公正的老师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偏差,使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也就没有相同的学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那么今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是单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1、轻结果,重学习的过程。

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篇3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所具有的娱乐、审美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音乐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使心灵受到陶冶和升华。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解忧愁为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凋节与宣泄。最终导致人的气质和性格发生改变,使人格中的性格得到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1. 对自我的态度

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主体在对象中直观自身,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事实上是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人们从他自己的欲望、兴趣等价值尺度出发把握音乐,享受其审美价值,在这种听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逐渐形成关注内心感受,向往精神愉悦和情感追求,这样,学生逐步就容易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2. 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音乐需要有对自己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就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音乐活动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意志力。音乐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必然有助于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理解,这种理解在自由的、不受强制的音乐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性格的发展。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的秩序向生活和学习秩序方面迁移和延伸,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个性方向发展。

3. 对劳动、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集体是冶炼学生性格的熔炉,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环境。音乐课采用集体形式,能体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合作,它需要友爱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都是群体艺术,也是音乐实践活动,其配合意识以及平等观念,对于每位参与者都必须具备的。这种集体化活动过程,不仅使他们领略了音乐艺术,提高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和团队协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进而就会把这些意识泛化到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理解他人的行动中。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途径

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不只是依靠音乐本身的形式美,更需要选择富有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精神产品”,通过高雅优美、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内涵,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净化心灵、升华道德、完善人格、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学生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中小学生,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忆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2. 进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

唱歌是最简便易行的音乐活动,也是最易被少年儿童理解和接受的音乐活动。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又有歌词的帮助,很容易参与和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教学能够培养唱歌的兴趣和音乐美感,情绪是可以最直接地表达。在唱歌教学中,不仅能够听别人演唱,自已也能放声歌唱,这使儿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时,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学习唱歌的整个过程中,音乐听力、记忆力、感受力及表达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器乐演奏艺术是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器乐艺术技能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者对音乐的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现,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创造出值得别人赞扬的东西的愿望。持久地器乐学习,可极大程度地培养儿童自制性、坚韧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方法的实践过程。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3.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结语

真爱,挽回执拗心 篇4

我刚刚接到一年级新生时, 对于新手上任的自己有着十足的热情和信心。看着班上孩子一双双稚嫩而害羞的眼睛, 心里的母爱自然而生。我想, 这些孩子表面文文静静的, 应该好教育好相处, 于是, 心里的一丝忐忑烟消云散。

谁曾想,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还未烧起来, 我便遇到了棘手事:读书课, 我们班到图书室看书阅读, 在孩子排队上楼等候的时间里, 队伍里出现了骚动。我回头一看, 发现两名孩子在拉扯, 我急忙叫住了其中一个看着动作凶猛的学生:“张某, 住手!有什么事告诉老师, 不能这样!”谁知, 话未说完, 就听见“啪”的一声, 张某把手里的本子和文具盒狠狠扔到地上, 撒腿就要往楼下跑。我拽住他, 他却回身用力踢我, 顺势一滚, 躺在地上就开始哭喊。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 学生们进入了图书室, 只剩下手脚酸软的我和躺在地上仍不停吼叫和手舞足蹈的张某。

终于, 安静了。我试着轻轻与他交流, 方知他发脾气是怪我只叫了他的名字, 觉得不公平!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和了解学生。安抚好张某后, 我马上打电话向张某的妈妈询问有关孩子的情况。谁知, 我刚准备开口说话, 他妈妈就说:“吴老师, 张某在学校又闯了什么祸?我回来收拾他!”我一听, 连忙收住了准备“告状”的想法, 静静地听完了他妈妈的话。原来, 张某在家也经常做出类似的事情, 只要有人说了重话, 或是他自己觉得受了一丁点儿委屈, 都会上演刚才那一幕。随后我告诉他妈妈这只是学校对孩子在家情况了解的基本程序, 以免孩子回家遭到更严厉的惩罚, 我告诉他妈妈, 以后多和孩子说说话, 不要太迁就, 但处罚也不要太粗暴。

中午, 我把张某叫到办公室, 他有些局促, 看样子, 他是后悔了, 可他倔强的头仍昂得高高的, 真像只活受罪的“犟猴子”。我装着不理他, 没想他倒急了, 喊我:“吴老师!”我转过头看他一眼, 假装惊奇地说:“我们班有一个平时做事很勤快的学生, 叫张某, 是你这个张某吗?我怎么觉得不像啊?”他摸摸头, 笑了。我乘机说:“如果你能把你爱激动、爱发脾气的性格慢慢改掉, 那老师就把你的照片贴到班上的表彰栏里。”随后, 我又问清了上午发生的事情, 提醒张某有什么事及时告诉老师, 不能意气用事, 乱发脾气, 这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张某向我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 我也稍稍放了点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常常带有一定程度的“闭锁性”, 这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鉴于此, 我主动和他交朋友, 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 取得了他的信赖, 倾听他的心声。班主任每天跟学生接触时间最多, 了解情况最全面, 掌握学生动态最敏锐, 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见到学生的不足应宽容以待之。可张某长期以来养成的火爆脾气不是一时就可以改变的。果不其然, 有个老师向我告状, 说我们班有个学生脾气好大, 根本不听招呼, 还爬到桌子上, 拒绝吃午饭。我知道, 我们班的“犟猴子”又发难了!找到在最角落的桌子底下的他, 问他:“今天受了什么委屈?”他不吭声。我干脆也跟他一样, 坐下来, 决定好好陪他聊个天。我告诉他, 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顺着他的心愿发展, 如果什么事都按照他的意思来, 那他岂不成了“孙猴子”了?听到这里, 张某“扑哧”笑了。我趁热打铁, 说:“我知道张某是个好孩子, 也不想乱发脾气, 只是控制不了自己, 是吧?!”他望着我, 点点头。然后, 我跟他约定, 以后想发脾气时, 就深呼吸, 捏捏自己, 提醒自己。这场风波就算暂时过去了。

张某的情况主要来自缺乏家庭的正确教导、与父母的交流和同学对他的排斥, 失去了应有的家庭之爱、友爱。而我就以爱心为媒介, 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理解的桥梁。抓住他喜欢表现, 与他交朋友;抓住他自尊心强, 有颗热情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心, 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 经常在班级里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 促进其改正缺点, 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从而成为较上进的学生。

通过近两学期的潜心努力, 精心转化, 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张某同学由“犟猴”转变为“灵猴”, 由后进生转变为较上进生!尽管他现在字迹还不够漂亮, 作业还偶尔不能及时地上交, 可他现在上课能偶尔举举手, 眼睛也会偶尔闪亮。他现在基本上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几乎不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了。看着他的一点点进步, 我很欣慰, 可教育的路还长, 还有更多的坚持需要我去承担。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过程应是充满人情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张某这样性格执拗的后进生, 我放下架子亲近他, 敞开心扉走进他, 给他机会, 给他时间, 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用师爱去温暖他, 用温情去感化他, 再用道理去说服他, 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性格执拗学生的教育 篇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透过青少年的视角批判社会的长篇小说。该小说透过一个生活富足的青少年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 细腻地剖析出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全文通篇表现了霍尔顿这个拒绝长大的青少年, 一种因无法承受成长带来的责任的深深压抑感。他执著于年少时期的无忧无虑, 执拗于成长的复杂世界与童年的单纯天堂之间。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眼中, 塞林格写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矛盾着的、需要精神治疗的孩子, 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物质社会将人们边缘化、异化的黑暗面。

二、霍尔顿身上的叛逆与矛盾

(一) 霍尔顿的叛逆与时代特征

在青少年时期, 人们都会觉得莫名地承受着来自社会与未来的巨大的压力, 然而在担忧的同时又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压力。正如书中的霍尔顿一样, 他认为自己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尔虞我诈的邪恶的世界, 既无法理解, 又不想被此玷污, 卡在纯真童年与复杂的成人社会的进退维谷之间, 游荡在身心的纯洁与身外复杂世界的边缘之中。在小说中, 我们会发现霍尔顿对于外在世界用的最频繁之一的词便是“phony”, 为“欺骗、骗子”的意思。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同学, 一律都是骗子, 都不是在用心同他人交往。不难发现, 霍尔顿在同别人接触的时候, 总是处在一个小心翼翼的敏感的状态之中, 去探究他人究竟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动机, 是否存有一颗善良的心。

文章中, 年少的霍尔顿并没有因离开了学校、到达了纽约而兴奋, 而是更加地压抑和忧愁, 他的不断的自我挣扎与矛盾正是作者想要表达出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执拗之一:人们自身在不断坠落, 却又渴望停止堕落, 扭捏于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之间, 却又在为社会道德的沦落而烦躁着。这种堕落着的、混乱着的道德, 是存在于很多青少年, 乃至当时的社会青年身上的。它揭示出了作者的深深的失望。

(二) 霍尔顿的矛盾与时代特征

整部小说当中, 主人公霍尔顿一直在极力维护着自己内心的纯真世界, 不想置身于骗子的世界当中。实际上, 在青少年处在这种矛盾时期的时候, 这种心理状态是十分正常的。他们常常由于感到困惑和对现实世界的怀疑而倍感窒息, 就如同没有了水的鱼一样。霍尔顿一直处在一个挣扎的状态, 在学校里, 挣扎着要离开这所全是骗子的地方, 到了纽约, 又一直挣扎在渴望摆脱大人世界的肮脏, 保护孩童世界的纯洁当中。他的年龄和身份提醒他必须面对这种剧烈的对比, 并且去接受全部。然而霍尔顿却执著地拒绝这种现实的提醒, 执著于自己纯真的梦之中, 来抵抗成长带来的现实。

在小说当中, 当描述到霍尔顿的妹妹菲比睡觉时, 霍尔顿对于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再一次显露出来。菲比的半张脸沉在枕头里面, 嘴巴微张, 霍尔顿认为“可爱极了”。但当联想到成年人睡觉的姿态的时候, 霍尔顿的反应却变成了“你看那些大人, 睡觉的时候张着嘴都显得那么的龌龊和邪恶。孩子们的睡相多么正确, 就算是把枕头睡到了一边儿去, 也是正确的睡容”。不难看出, 霍尔顿拒绝成长和成年人的世界已经到了边边角角的方面, 就连睡姿方面都是孩童要比大人好得多。诚然孩子相对于成年人要天真纯洁了许多, 他们不谙世事, 简单直接。然而霍尔顿对此的反应有些过于激烈, 时时且事事不断地将他们进行着对比。塞林格对于主人公这样的描写, 不仅仅写出了他对于纯真世界的渴望, 写出了霍尔顿这个精神需要治疗、不愿面对长大的青少年精神紧张的症状, 更以此批判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浮躁与虚假。在那样一个思想贫乏、情感疏远的时代, 人们的冷漠与固守的制度很容易产生被社会异化了的人, 他们渴望用自己无力的退化抵抗来自外界的改变。

三、总结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大获好评, 甚至被认为是造成几起凶杀案的精神导火索。然而主人公霍尔顿仅仅是以一个不成熟、精神上需要进行纠正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他是社会和学校中的怪人, 也是千万个拒绝接受现实的懦弱者。总而言之, 霍尔顿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即混乱和矛盾, 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二战之后战争对于美国民众心理的影响, 并提醒人们对于社会异化现象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卫星广播电视下一篇:血液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