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实验

2024-09-24

血液学实验(共9篇)

血液学实验 篇1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检验诊断对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以掌握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为重点和难点,是医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从事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不仅需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全面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才能配合临床医师共同完成诊治血液病的任务。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1.1 开设病例分析讨论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细胞图像展现与理论教学相互统一的平台。但是常见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先由教师向学生描述各种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展示细胞图片,然后由学生自己再按照实验指导逐一对标本内容进行观察、分类并描绘细胞形态,教师则巡回于学生之间解答问题。由于每次实验课的学生人数较多(30-35人),实验课时间有限,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来不及一一解答,或者是同样的问题需要解答多遍,而对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教师却无法顾及。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师生双方面都费时费力,且学生镜下观察时间长,容易感到枯燥,视觉疲劳,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2]。

采用病例分析导入式教学方法,开设病例讨论课。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能很好地加强其临床实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建立血液病检验诊断思维模式并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前所述,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学科,主要是为临床血液病的诊断治疗服务,各种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是教学重点,而采取病例分析导入式教学方法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3]。因此,我们根据本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原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做了适当的调整,重新编写了适合本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实验指导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第二章为红细胞疾病检验;第三章为白细胞疾病检验;第四章为血栓与止血障碍性疾病检验。在第一章中六个系统(包括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及浆细胞系)的每一阶段细胞均配有我们收集自拍的典型彩色图片及解说;在第二章中增加了红细胞疾病病例分析;在第三章中增加了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病例分析和慢性白血病及其他疾病诊断病例分析;在第四章中增加了血栓与止血障碍性疾病病例分析(每次病例分析课都包含两个不同病种的病例分析),这些增加部分均为国家教材所欠缺的。病例选择的基本原则是:①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使学生对此种疾病易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以便做到“有的放矢”;②收集的病例资料真实、全面,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各项实验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等。

1.2 PBL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是每次在上病例分析实验课前一周,先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临床资料。例如:患者,男,27 岁。主诉面色苍白、心慌1个月,上肢紫癜半个月,间有发热和鼻出血。体查:体温39.2℃,皮肤粘膜苍白,四肢散在瘀斑,右上臂有大块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无压痛,巩膜无黄染,胸骨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WBC 13.2×109/L,RBC 2.6×1012/L,Hb 70g/L,PLT 35×109/L;以及提供患者血象和骨髓象的细胞形态图片等,然后让学生按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独立阅片,根据阅片结果即血片和骨髓片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教师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病例资料及实验教学要求”预习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疾病诊断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制作病例分析的PPT(4-5个人1组)。

开始上实验课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自制的PPT上讲台汇报,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充分研讨,提出骨髓细胞学拟诊断意见,其它小组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或不同看法,并就此展开充分讨论。主要围绕讨论的问题一:本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初步考虑是什么疾病?问题二:本病例的细胞形态学有哪些特点?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进一步考虑是什么疾病?问题三:要确诊本病,需要进一步做哪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实验结果如何?此病例应与何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何鉴别?待各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讨论并得出答案后,最后由教师播放该病例的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各种细胞化学染色、FCM、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等),提出该疾病的正确的诊断及进行讲评和总结。因此,这种教学形式模拟临床实际工作情景,使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仅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紧密结合、融为一体,避免了两者割裂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且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理清了血液病研究室检验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让其学习到如何运用所学的形态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具体病例,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认识到病例分析要综合运用到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等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所以开设病例分析课,既培养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又锻炼了其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

2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教研室自制了一套骨髓细胞形态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此外,还从专业网站上下载了骨髓穿刺、细胞化学染色及一些常见血液病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细胞形态学进行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次涂片上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都不尽相同,与理论有一定的差距。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利用 5min的时间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回顾和巩固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再利用 3-5min的时间介绍显微镜下示教的典型细胞形态,对本节课所观察的标本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这些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2 充分利用课堂演示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细胞形态学的学习内容是极其抽象、复杂,非常难学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能将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好,应充分利用骨髓细胞分析系统来开展实验课堂教学。该系统由计算机、示教显微镜、JVC摄像头及多媒体播放器组合构成。利用显微镜选择骨髓片有典型细胞形态的视野,用摄像头采集图像,传输到多媒体屏幕上,逐个视野逐个细胞讲解该骨髓片的总体细胞特征,以及单个细胞的胞体大小、形态,胞质颜色、胞质量及颗粒,胞核的核型、染色质粗细等各方面的特征。让学生辨认不同细胞系统的细胞,记住特征,表述辨认依据,并让学生讨论对错。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逐个为学生在镜下寻找典型视野和细胞的工作强度,又节省了实验时间和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充分利用了显微镜下直观真实的图像进行讲解,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3.1 开放实验室

因为每次实验课的4学时时间内要完成1至2个系统细胞形态或者2至3个病种的学习,实验课时有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尤其是细胞形态学这部分重点内容无法快速掌握好。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片、多观察、多分析、多体会,尽快地从抽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每次开放实验室,都安排教师参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

3.2 增强临床实践指导

借助本校附属医院的优势,在寒暑假带领学生去血液科、血液疾病研究室及检验科见习。学生的收益之处在于:①血液病的实验室检验诊断意见需检验医师在了解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提出。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可对一些血液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直观的认识,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绿色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巨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皮肤瘀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齿龈肿胀等,并对临床血液性疾病的诊断程序有初步认识,拓展其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②观看骨髓穿刺过程,掌握骨髓穿刺的基本要点;③练习推骨髓片,掌握这一检验医师必备的基本技能;④了解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熟悉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常用筛选指标;了解FISH(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及PCR技术检测融合基因的原理等。让学生更好地印证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弥补了学校由于实验教学经费不足而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少,无法开展最新检验诊断方法和技术的不足。

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血液学检验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也得以提升。许多学生因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而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学科,仍需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心宇,孟秀香,刘纯青.血液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新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52,260.

[2]李招权,潘静.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7(4):232.

[3]郭素红,王晓玉,朱辛为.关于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形态学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5(3):298.

[4]杨亦青,薛素冰,张燕超.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306-307.

血液学实验 篇2

实验目的运用药物注射模型,熟练使用MATLAB曲线拟合方法,解释饮酒驾车的一些实际问题。

实验原理

由于酒精不需要进入肠道即可被吸收,且胃对其吸收速率也非常快,本题应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模型”。酒精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故本例应计算吸收室的血药浓度c1(t)=A1e-αt+B1e-βt,因A1,α,B1,β之间有关联,为提高精确度,重新解微分方程得和题目对应的模型拟合计算。

实验内容

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局2004年5月31日发布了新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查》国家新标准,新标准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百毫升,小于80毫克/百毫升为饮酒驾车(原标准是小于100毫克/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百毫升为醉就驾车(原标准是大于100毫克/百毫升)。

某人在中午12点喝了一瓶啤酒,下午6点检查时符合新的驾车标准,紧接着他在吃晚饭的时候又喝了一瓶啤酒,为了保险起见他呆到凌晨2点才驾车回家,又一次遭遇检查时却被定为饮酒驾车,这让他既懊恼又困惑,为什么喝同样多的酒,两次检查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1)某人中午12点喝了一瓶啤酒,下午6点检查合格,晚饭又喝一瓶,次日凌晨2点检查未通过,请对此情况做出解释。

(2)短时间内喝啤酒3瓶多长时间之后才能驾车?

(3)怎样估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什么时候最高?

(4)如果天天喝酒,是否还能开车?

解答:

建立常微分方程模型,假设喝进去的酒精从胃吸收的转移速率与胃里酒精含量成正比;血液代谢酒精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

如图所示:

X

C

血液

代谢物

K1

K2

设胃里初始含量为X0,血液中初始含量为C0=0

解得

题目所给数据的C0=0,即此时

MATLAB命令:

T=[0.25

0.5

0.75

1.5

2.5

3.5

4.5

16];

C=[30

4];

cftool打开曲线拟合工具箱,X

data选择T,Y

data选择C,拟合方式选择Custom

Equation,拟合,参数如图

拟合得:a=2.273,b=0.1822,c=103.4

即K1=2.273,K2=0.1822,X0=103.4,可以发现拟合的比较好。

第一题

喝一瓶啤酒时X0=51.7,此时

而,故符合驾车标准

紧接着又喝一瓶,此时X0约为51.7,C0=18.8367。到凌晨二点过了8小时,此时

可以发现并没有大于20,但是当过后7.2小时时,略大于20,属于酒驾。题目所给情况可能是晚上喝酒不是快速喝下导致的误差。

第二题

短时间喝三瓶啤酒时X0=155.1,此时

MATLAB命令:

T=0:0.1:24;

C=168.616*exp(-0.1878*T)-168.616*exp(-1.971*T);

plot(T,C,’r’)

hold

on

plot([0

24],[20

20],’g’)

可发现与C=20相交于11、12之间

T=11:0.1:12;

C=168.616*exp(-0.1878*T)-168.616*exp(-1.971*T)

输出:

C

=

21.3665

20.9690

20.5789

20.1960

19.8202

19.4515

19.0896

18.7344

18.3859

18.0438

17.7081

故11.4小时后驾车不会违反规定

题目三

观察上图可知最高点在1-2之间

T=1:0.1:2;

C=168.616*exp(-0.1878*T)-168.616*exp(-1.971*T)

输出:

C

=

116.2545

117.8569

118.7560

119.0852

118.9541

118.4526

117.6543

116.6193

115.3972

114.0283

112.5457

故在喝酒后约1.3小时后血液中酒精含量最高

第四题

为简化问题,假设一天只喝一次,每次快速喝下n瓶,则

要求:,依此类推

考虑到48小时后的影响很小,故只需在数日内符合即可认为符合,这里取十天。

考虑到平常人的酒量,为排除呕吐等不正常代谢酒精方式和脏器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误差,只考虑小于等于10瓶啤酒

MATLAB:

建立函数

function

C24=CalcC24(n,C0,i)

T=0:0.5:24;

C=(C0+56.2053*n)*exp(-0.1878*T)-56.2053*n*exp(-1.971*T);

C24=(C0+56.2053*n)*exp(-0.1878*24)-56.2053*n*exp(-1.971*24);

plot((T+i*24),C,'Color',[((-1)^n+1)/(2*n)

((-1)^(n+1)+1)/(2*n)

((-1)^n+1)/(2*n)])

hold

on

end

输入命令:

hold

off

clear

clc

C0=0;

for

n

=1:10

for

i=0:10

temp=CalcC24(n,C0,i);

C0=temp;

end

end

plot([0

264],[20

20],’r’);

得:

可发现若每日喝十瓶啤酒的情况下经过18小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能降低到20mg/100ml以下,即若早上八点喝十瓶啤酒,凌晨两点驾车即不违反新交法

若每隔12小时快速饮酒n瓶,同样考虑十天

MATLAB

建立函数:

function

C12=CalcC12(n,C0,i)

T=0:0.5:12;

C=(C0+56.2053*n)*exp(-0.1878*T)-56.2053*n*exp(-1.971*T);

C12=(C0+56.2053*n)*exp(-0.1878*12)-56.2053*n*exp(-1.971*12);

plot((T+i*12),C,'Color',[((-1)^n+1)/(2*n)

((-1)^(n+1)+1)/(2*n)

((-1)^n+1)/(2*n)])

hold

on

end

输入命令:

hold

off

clear

clc

C0=0;

for

n

=1:5

for

i=0:20

temp=CalcC12(n,C0,i);

C0=temp;

end

end

plot([0

264],[20

20],'r')

得:

可以发现喝完2瓶啤酒可以在9.8小时后降低到20mg/100ml以下,而喝完三瓶仅在喝完11.94小时后降低到20mg/100ml以下,也就是仅有每十二小时3.6分钟符合要求,忽略不计。

故每12小时可饮酒2瓶可以驾车不违反新交法

综上所述,每12小时可以和2瓶啤酒,每24小时可以喝10瓶及以下的啤酒不违反新交法。

模型评价与改进

1.解得对应模型,综合运用MATLAB软件,准确求解,在运用MATLAB进行数据拟合时,得到了较理想化的曲线。

2.本模型引用了医药动力学的二室模型进行计算,可靠性较高

3.从问题出发,分析了应该考虑的各种情况,建立了一般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从而证明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模型的缺点

1.本文的模型参数仅是依靠一组数据拟合求解得出,有一定的偏差。

2.模型为使计算简便,使所得的结果更理想化,忽略了一些次要的因素。

3计算所得.和题目所述不尽相同,不过因拟合得较好,只能考虑本身操作的误差。

END

血液学实验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松针提取液对大鼠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8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服药组,每组各16只。运动对照组和运动服药组进行游泳训练20 d。运动服药组服用松针提取液。力竭运动后取血检验 结论: 松针提取液能够有效延长力竭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指标。

关键词:松针提取液;力竭运动;血流变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53-03

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s of Pine Needle Extract on Hemorheology of Exhausted Exercised Rats

XUE T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325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tract of pine needle on blood hemorheology of rats after exhausted exercise. Method: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sedentary group (n=16), training control group (n=16) and training drug瞭aking group(n=16). Training control group and training drug瞭aking group have done exhausted swimming for 20 days. Training drug瞭aking group took extract of pine needle once a day.After exhausted exercise,we took the blood for examination. Conclusion :The extract of pine needle could effectively prolong the exhausted swimming time and improve hemorheological indices.

Key words: Extract of pine needle;Exhausted exercise; Hemorheological Indices

松针(pineneedie)为松科(pinaeeae)松属(pinus)植物的叶,又名猪鬃松叶、松 毛、 松须[1]。其植物来源有马尾松、湿地松、油松、樟子松、云杉、黑松、红松、偃松等。松针富含叶绿素、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成分,松针用药历史悠久,《本草纲目》 载“松针,气味苦、温、无毒,久服令人不老,轻身益气,主治风湿疮,乍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2]。《别录》谓其 “主风湿疮, 毛发、安五脏”[3]现代研究表明,松钭‘具有镇痛、抗炎、镇咳、祛痰、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4]。其利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根据松针提取液的抗氧化抗疲劳的药理作用,通过对大鼠连续20天服用松针提取液后,实施力竭游泳运动实验,观察对松针提取液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测量与分析,探讨松针提取液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松针资源、拓展松针提取液在运动医学,运动营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及分组SD大鼠48只,8周龄,200 g左右,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随机分为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服药组,每组16只。实行分笼喂养、自由饮食。

1.2材料松针,采自南京栖霞区仙鹤山,经植物专家检验、鉴别为马尾松。

1.3松针提取液的制备参照相关文献[5],将新鲜松针洗净去老叶,风干称重,剪断约2 cm,20% 乙醇溶液浸泡过夜,60℃水浴回流8 h抽滤;沉渣加20%乙醇溶液浸泡过夜,60℃水浴回流8 h抽滤;沉渣再加20% 乙醇溶液浸泡过夜,60℃水浴回流8 h抽滤,合并3次滤液,用旋转蒸发仪蒸馏浓缩至浸膏,4℃储存备用。

1.4实验仪器GL-16A冷冻离心机(上海菲恰尔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产品),BL-1200S电子天平 [美国setra公司],kes-900全自动血流变仪(徐州市蓝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血球计数仪(型号F820,日本产),BK26-ACL200血凝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产),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5各指标的测定方法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螺旋式测量法,使用仪器为国产kes-900全自动血流变分析系统。

红细胞压积(HCT)的测定采用温氏法。血沉(ESR)的测定采 用魏氏自然沉降法。

1.6实验方法

1.6.1训练条件游泳池采用无色透明玻璃缸,体积100 cm×40 cm×80 cm, 水温保持在36℃左右,水深45 cm。每次实验前均重新换水,并静置12 h。

1.6.2训练方案

1.6.2.1安静对照组正常饲养,自由进食和活动,不参加游泳训练。

1.6.2.2运动对照组饲养方法与安静对照组相同,每天进行一次游泳训练。第1 d游泳20 min,然后每天增加5 min至第5 d,以后每天游泳40 min至第20 d。

1.6.2.3运动服药组饲养方法同安静服药组,灌服松针提取液8 g/kg•d 1次,共20 d,药液浓度为l0 mg/mL每天进行一次游泳训练。第1 d游泳20 min,然后每天增加5 min至第5 d,以后每天游泳40 min至第20 d。第20 d早晨小鼠灌服松针提取液1 h后,运动组和运动服药组的32只小鼠游泳至力竭(力竭标准为小鼠沉入水中超过10 s,且从水中捞出放在平面上时无法完成翻正反射),用电子秒表记录游泳时间。

1.7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动物力竭运动后即刻,腹主动脉取血样,将采集的血样缓慢注入肝素抗凝管,每只大鼠约可。采血后即刻送检。

1.8统计方法数据均以表示以平均数±标准差(玿±SD)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l0.0版本,进行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服用松针提取物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到,服药运动组在力竭游泳实验中,持续游泳时间显著长于运动对照组(玃<0.01),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松针提取液可以延长大鼠的力竭运动时间,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2.2服用松针提取物对大鼠力竭游泳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影响┆表2显示运动组力竭运动即刻,全血粘度度和血浆粘度都明显高于安静组(玃<0.05),服药运动组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低于运动对照组。这提示长时间力竭运动会使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服用松针提取液能有效减低运动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升高程度。

2.3服用松针提取物对大鼠力竭游泳后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到运动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红细胞刚性指数(TK)都显著高于安静组,这说明运动引起了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极限强度运动后红细胞硬度增大,红细胞的变形性显著下降,国内外众多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须要指出的是运动服药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都显著低于运动对照组(未服药)(玃<0.05)。这说明松针提取液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功能。运动对照组、服药运动组的血沉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增高,但服药运动组和运动对照组之间变化不明显。红细胞压积出现变化但不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运动对血液流变影响的讨论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全血以及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流变特性,血管的力学特性以及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肺循环血液流变学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缺血性疾病甚至癌症等,虽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剧烈性运动引起人体红细胞增多与血液粘度升高已取得共识[6],但对其发生机制认识不够清楚。因为已证实,脾脏内分布有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具备储存和释放红细胞的功能,血液循环中存在渗透压调节感受器,因此认为运动中红细胞增多应来源于两种机制。一是运动性应激通过肾上腺素对脾脏的刺激,动员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中,增加循环中的红细胞数。另一种机制是体液丧失及转移,改变了血浆容量,使红细胞压积升高

本研究揭示大鼠力竭性运动后即刻运动对照组与运动服药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均升高,可能原因也是一方面因为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由于体液丢失和血液浓缩会造成血浆容量及血容量的减少,血液浓缩,导致HCT升高。研究表明在高温环境运动脱水,体重下降达3%~8%,血浆容量可减少25%,另一方面是由于运动应激反应,脾脏内受体激动促使高浓缩血液排出,从而使血液浓缩。也有研究认为在运动环境下,人体由于造成躯体温度急剧升高,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有限,故脑温也随之升高,引起机体代谢率升高、出汗排热等体液丢失、能量和血氧消耗急剧增大,同时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加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和肝脏等系统与脏器的负荷与消耗,对体内环境、血液黏度变化势必产生同样影响[7]

2) 运动服药组力竭运动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指标比安静对照组有显著升高,但还是显著低于较运动对照组低(P<0.05);

3) 运动服药组力竭运动后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与安静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但较运动对照组低,血沉则运动服药组和运动对照组均与安静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

4) 实验已证实,松针提取液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改善血液流变指标的作用,今后应开展松针提取液抗氧化的研究,并不断改进提取工艺,利用我国丰富的松树资源,将松针提取液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李萍.松针的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492-495.

[2] 郝强,等.南方马尾松松针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0,28(3):3003-3005.

[3] 邢有权,等.黑龙江松针油的研究? [J].化学与粘合,1990(4):2l84-2l87.

[4] 佟立君,等.红松松针挥发油的提取与组分分析[J].林业科技,l999,24[2]:l45~148.

[5] 王焰山.松针提取液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及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北京中医大学学报,2001,24(2):35-37.

[6]彭莉.力竭性运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43-45.

[7] Adams RA,Evans SA,Kooshesh F,et a1.The effects of tempomt~e on the filtration of diluted blood through 3 mu m and 5 mu nl filters. Biorheology 1995;32(6):643-53.

[8] Sammy J M,Cordes K A,Sloan R 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dependence of hemoglobin binding to band 3:evidence for a pH 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hemoglobin—band 3 complex[J].Biochim BiophysActa,1998,1371:1072113.

[9] 胡丰林.松针的利用价值与分析叨[J].生物学杂志,1996(2):25.

[10] Jenkins RR,et a1.The relationship of oxygen uptade to superoxida dismutase and catalase activity in human muscle[J].Inter J of sports Medicine,1984,95:11-14.

血液学实验 篇4

1 教学对象

2007级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随机分班, 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医学检验本科学生, 共24个实验组99人。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2 教学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 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特别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减少部分陈旧的内容和实验, 适当增加一些反映新技术, 新方法的实验, 比如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纠正实验取代经典复钙交叉实验, 剔除传统的出血时间测定实验。根据本实验室条件, 进行课程调整。

3 教学准备

教师在附属医院搜集整理常见血液病患者的标本及病历资料。挑选病例典型, 难易适中。确保临床资料内容详细, 内容包括患者是未经治疗的新病人, 病历各项检查报告单和血片、骨髓片, 以及细胞化学染色涂片等。血片、骨髓片、临床资料进行图像处理,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前准备

实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从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判定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内容, 实验中遇到问题后, 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去解决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 教学方法

病例资料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讲解给学生, 告诉学生病例讨论的原则, 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考方式, 例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实验, 临床症状提示:自诉头晕乏力2个月牙龈出血约半个月, 发热2周体征:面色苍白, 肝脾淋巴结不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810/L, Hb51g/L10/L血片骨髓片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然后设置问题:本病的临床资料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还是急性非淋巴白血病?血片骨髓片细胞形态考虑哪种亚型?几种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又符合哪种细胞来源?确定该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何种血液病进行鉴别诊断等。

6 教学效果调查

课程结束后, 发放调查问卷99份, 收回86份。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评价结果见表1。学生对病历导入.式教学的评价结果见表2。

7 结论

通过学生反馈可以看出, 学生对实验课教学肯定。实验教学中应该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导入病历式教学, 应该借助附属医院的资源, 带领学生去血液科、检验科实习, 血液病的检验诊断, 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病史, 才能正确判断。

实践证明, 病例导入式教学,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血液学检验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技能水平也得以提升, 许多学生因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而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有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谢朝阳, 吴斌华.临床检验血液学实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57 (11) :100-101.

[2]杨亦青, 薛素冰, 张艳超, 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3) :306-306.

[3]陆军.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1 (4) :463-464.

血液学实验 篇5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医学检验专业2011级 (1) 班、 (2) 班, 2012级 (1) 班、 (2) 班学生作为此次调查的活动对象。

2. 研究方法

对2011级 (1) 班、2012级 (1) 班各50名学生采用一般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先让代课教师使用画图、多媒体或示教显微镜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等, 然后自行让学生使用显微镜在镜下观察结果, 学生可举手提问, 教师逐一解答。2011级 (2) 班、2012级 (2) 班各50名学生采用的是现代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教学法。教师利用显示屏上的互动系统的广播和遥控模式, 对学生进行实时、准确无误的讲解, 假设学生有疑问便可通过学生端的举手功能进行实时提问, 或者通过打字的方式提出疑问, 通过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 上课的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学完毕后, 进行以匿名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学生对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和传统式教学模式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并比较这两种不同模式教学方法的实验成绩效果如何。

3. 对传统式教学方法的看法

对医学检验专业2011级 (1) 班、2012级 (1) 班共100名学生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的有效问卷95份, 回收率95%。调查结果显示, 80%被调查的学生不喜欢该模式, 10%被调查的学生对这个模式保持中立意见, 5%的被调查学生喜欢这一学习模式。

4. 对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的看法

对医学检验专业2011级 (2) 班、2012级 (2) 班医学检验专业共100名学生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8份, 回收率98%。调查结果显示, 95%的被调查的学生喜欢该新模式, 6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课学习比一般的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效果质量更好, 81%的学生表示实验课的考核新模式比一般的传统式考核模式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 98%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电脑中有着不同意义的、有形象的、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课件。

5. 实践意义与讨论

第一,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缺点与不足: (1) 教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实时监控:由于实验课学生都在自己操作, 教师忙于回答学生的提问, 很难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导致课堂秩序差、学习效率低。 (2) 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传统实验教学时, 课堂上有的学生找到了典型的细胞, 但不能做到让全体学生资源共享, 典型图像不能及时拍照保存, 不便于日后进行复习。 (3) 教师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传统实验课一个实验室一般有30名左右的学生, 一般同时开两个实验室, 需要2名教师同时上课, 工作量大。课堂上, 学生有疑问, 教师要走过去解答, 一堂课教师要不停地穿梭于学生之间, 有时提问的学生数量多, 部分学生等待时间长, 又不能挪动显微镜视野, 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有的学生因此就放弃咨询老师。有时相似的问题多位学生提问, 教师一一作答, 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第二, 数字显微互动教学系统由微图像分析单元 (1个) 、学生端显微图像处理单元 (60个) 及网络交换单元组成。其功能有广播教学、语音教学、语音对讲、学生演示、监控转播、遥控辅导、任意分组教学/讨论、屏幕录制/回放、网络影院、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电子教鞭、远程控制开关机等。该系统有以下优势: (1) 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使用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适时进行交流, 形式多样。教师可以与单个、部分或全体学生交流, 也可安排部分学生之间交流。 (2) 利用图像采集功能, 丰富教学资源:数字显微网络教学系统为每台显微镜都配备了摄像, 可以随时将镜下典型图像拍照保存, 方便了学生日后复习, 教师可以选择好的图片录入图片库, 用于后续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 还可以进行远程图像共享、远程教学等。 (3) 教师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实时监控:课堂中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若发现有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 可给予黑屏肃静或语音提示警告, 保证了教学秩序井然。 (4) 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提高了教学水平:若有学生提问, 教师可运用系统的监控转播及语音对讲功能讲解, 省时、省力。此外, 数字显微互动教室可容纳60名学生上课, 缓解了教研室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 (5) 实验报告可以用电子版的形式来完成:数字显微网络教学系统具备上交作业功能, 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实验报告, 并可截取典型图像复制到实验报告中, 使实验报告更形象, 通过局域网络提交到教师机上, 便于实验报告保存和查阅。 (6) 可进行细胞形态测量:数字显微网络教学系统配备的软件功能强大, 安装了测量系统, 可对观察的细胞进行半径、周长、面积等的测定, 使学生对血细胞形态的学习更加具体、形象。 (7) 改革考试模式:数字显微网络教学系统具有向学生分发相同或不同文件的功能, 据此可以制作多套习题, 根据座位号发给学生, 避免座位邻近的学生抄袭和讨论, 也可以将血细胞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考试时, 通过屏幕自动播放, 避免了传统用显微镜考试时, 学生轮流耗费时间, 有时前面的学生挪动了显微镜视野, 造成后面的学生找不到细胞的局面。

二现代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指导中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是21世纪显微教学的产物, 它的出现向传统形态学教学提出了挑战, 时间证明本教学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提高了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的优势, 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临床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尽量将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安排到数字显微互动教室进行, 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该系统将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 使理论与实际、正常与异常、动态与静态、基础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起到的作用。如此, 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技术对学生开放现代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的教学资源, 使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学生可以随时调取本专业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总而言之, 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相对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细胞微观形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避免了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枯燥乏味、被动的局面, 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现代化数码网络显微互动系统, 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选择, 我们应该发挥其所存在的优势, 不断完善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并不断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 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勇琴、杨开明、张灵等.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4) :54~56

[2]闫晓华.数字网络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在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3]马思敏、张秉义、成少利等.数码互动教室在组胚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5 (2) :105~107

血液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新摸式 篇6

1、材料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长虹背投彩电 (HB4388) ;新科DVD (WJP) ;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课件。

2、方法

形态学实验是以观察标本为主要手段的教学,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小结。即教师先利用挂图、模型、板图等教具演示实验中所要观察的内容, 强调重点, 讲解难点, 学生再按照实验指导逐一对标本内容进行观察, 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在学生观察标本过程中, 教师则巡回于学生间, 。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不得不一对一地为学生在镜下寻找并一一解答。而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老师却来不及回答。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 学生能够看到的骨髓片有限, 所学到的血细胞形态学知识就比较片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费时又费力, 已不能适应当今现代教育的需要。

2.1 课堂演示:

应用显微—电视演示系统开展实验课堂教学。该系统由计算机, 示教显微镜, JVC摄像头, 电视机组成。用显微镜选择骨髓片上适合形态教学的视野, 用摄像头采集图像, 显示到电视屏幕上。然后逐个视野逐个细胞讲解细胞形态学特征;也可以按系统阶段寻找每种细胞的方法, 给学生对比讲解各种细胞在染色质、颗粒、胞质颜色、核型、细胞大小等各方面的特征;也可通过示教显微镜向学生示教学生难以辨认的结构;让学生辨认细胞, 说出依据, 并让学生讨论对错;结合病例, 课堂集体分析骨髓象;最后再让学生使用生物显微镜看骨髓片并分析骨髓象, 教师略作指导即可。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逐个为学生在镜下寻找的现象, 又节省了实验时间和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由于使用了显微镜现场下逼真的图像进行讲解, 直观性强, 学生易于理解, 由此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2.2 显微镜下标本图片的应用:

传统形态学科的教师摆放显微示教标本都要自己动手绘图, 而我们应用带摄像头的显微镜摄取玻片标本的静态图像, 经计算机软件处理, 再加上标示和文字说明, 经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成彩色图片用于示教, 其图像逼真, 取得很好的效果。

2.3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我校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一次4学时, 学生一次观察标本2~4张, 除去教师提示及教师小结的时间, 留给学生观察标本的时间很不充分,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观察多张标本是难以完成的。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 标本示教直观性强, 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其实验内容, 节约了课堂时间,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3、结果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提高很快, 细胞学辨认准确, 综合分析骨髓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与以往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教学模式相比,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3.1 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强。

课堂气氛活跃, 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在听讲、观察, 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到血液细胞形态学

3.2 使学生不过多依赖显微镜。

使学生觉得血液形态学不是单调乏味而是具体生动, 学生学习时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 跟上教师节奏, 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

3.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骨髓象, 同时结合了临床病例, 使形态学不但生动, 而且具有针对性。

这可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运用形态学知识分析具体的病例, 感到学有所用, 并认识到血液细胞形态学并不是纯理论知识, 分析骨髓象应该和具体的临床病例结合, 综合运用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知识, 经过观察、分析和比较,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3.4 学习血液细胞形态学还必须注意取材、制片、染色、骨

髓片存放时间、化疗药物、疗程、个体差异等因素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按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不易掌握这些问题, 而通过我们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 经老师对照讲解, 再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形,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4、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是医学检验专业课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与临床床联系也较为紧密, 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最适合于形态学实验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 能从教学手段上明显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为适应21世纪人才要求, 探索医学检验专业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 改革渗透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结果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编制了体现“精、广、新”的实验教材、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等设施, 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结论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及创新教学模式,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质量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形态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招权, 潘静.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 17 (4) :232

[2]郭素红, 王晓玉, 朱辛为.关于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形态学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5 (3) :298

血液学实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2015年5月我院门诊所受之的患者血液样本(为患者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常规检测样本的剩余新鲜血液)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7~56岁。

1.2 仪器与试剂:

Mindray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该公司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

1.3 方法

1.3.1 重复性测定:

分别抽取患者高值、中值、低值血液,使用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实验室连续测定11次,截取第2~11次(首次数据弃掉),按CV(%)=标准差/均值×100%计算,结果应满足1/4 CLIA88,批内CV分别为WBC≤3.50%,RBC≤1.50%Hb≤1.75%,HCT≤1.50%,PLT≤6.25%。

1.3.2 稳定性:

连续开机120h,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血静脉通道每天测定1份质控液。

1.3.3 携带污染率:

根据ICSH所提倡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患者的普通样本剩余新鲜血液,抽取1份高值抗凝静脉血,使用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血静脉通道连续测定3次,记录为I1、I2、I3,然后立即取低值血液样本在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用全血模式自动测定方式,测定3次,记录为J1、J2、J3,然后按公式:携带污染率(C0)(%)=(J1-J3)/(13-J3) X 100%,分别计算携带污染率。

2 结果

2.1 重复性测定结果:血液分析仪各参数精读均符合标准要求,见表1。

2.2 稳定性测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连续开机120h,全血静脉通道每天测定>1份质控液,结果稳定性良好,见表2。

2.3 携带污染率试验:

见表3。按照公式计算所得仪器携带污染率分别为WBC 0.76%,RBC 0.35%,Hb 0.62%,HCT0.41%,PLT 0.61%;所有各项参数均符合ICSH所公布评价方案<1.00%的要求,表明高浓度血液样本对于低浓度样本的影响甚微,临床可视为无携带污染可能。

3 讨论

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款具有静脉血通道、末梢血预稀释通道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工作原理是采用电阻抗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以及体积分布;采用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获得白细胞总数和五类白细胞的分类统计计数[2]。本研究通过对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重复性、稳定性、携带污染率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各项测定参数重复性好;连续开机120 h,测定结果稳定性良好;携带污染率达到仪器的测试水平。综上所述,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可以全自动完成五分类血液分析,可信度较高,能够适应中、小型医院检验部门的需要。

摘要:目的:对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实验室数据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5月我院门诊所受之的患者血液样本,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规定和仪器说明书要求对仪器进行重复性、稳定性及携带污染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重复度符合标准要求,连续开机120h,全血静脉通道每天测定>1份质控液,结果稳定性良好,携带污染率分别为WBC 0.76%,RBC 0.35%,Hb 0.62%,HCT 0.41%,PLT 0.61%,可视为临床无污染可能。结论:Mindray 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可以全自动完成五分类血液分析,可信度较高,能够适应中、小型医院检验部门的需要。

关键词:Mindray BC-5800血液分析仪,临床实验室,评估

参考文献

[1]张瑞强.Mindray 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主要性能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00-2702.

血液学实验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6例均经骨髓细胞检查或组化染色确诊, 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标准。临床资料见表1, 血象和骨髓象见表2。

2医技检查

行头颅CT检查3例, 1例示左侧脑室周边部低密度病灶, 边缘模糊不清, 诊为左侧脑梗死 (APL) ;1例示左侧脑多发小灶性梗死 (CLL) ;1例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X线摄片示左侧L5-6骨折和T 457压缩性骨折, 颅骨、耻骨、坐骨、股骨颈均有虫蚀样破坏 (MM) ;2例MRI示L1-6压缩性骨折 (CML急变和) 。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4例, 2例查到白血病细胞。

3讨论

文献报道CNSL的发生以儿童ALL多见, 成人急性白血病CNSL发生率约1%。CML慢性期常无CNS受累, 而急变时CNSL发生率为3%;CLL发生率低, 一般发生在晚期。本组1例发生在CML急变期, 1例发生在CLL (IV) 期。其发病机理为恶性血液病并发高黏综合征、高血细胞综合征以及白血病细胞在脑组织中广泛浸润所致。

MM直接侵及脑膜和CNS少见, 以脑膜受累较常见, 称为脑膜骨髓瘤或骨髓瘤脑膜炎, 可发生于MM任何期, 以IgG型多见 (该患者IgG含量显著升高) , 常为颅骨溶骨性病变的扩展、浸润及M蛋白的产生所致, 预后差, 生存期多小于5个月。

血液学实验 篇9

本实验以实验家兔为研究对象, 制作酸烧伤模型, 研究酸烧伤后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并检测伤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 来观察酸烧伤后全身微循环的变化及血液流变性变化的规律, 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成年健康家兔36只 (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体重2.0~3.4 kg, 雌雄不拘, 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烧伤组。

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 计算机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NEWLEAD BV-100悬丝生物流变仪及WEIDAEHK-40血沉仪 (北京同理大众) , Jin Li LD-25型离心机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 ;30%硫酸液 (500 m L/瓶, 天津市泰兴试剂厂生产, 批号:20140617) , 戊巴比妥钠粉剂, 10%硫化钠, 肝素钠。

1.3 实验方法

1.3.1 脱毛

对照组和烧伤组均于实验前1天用10%硫化钠溶液脱去家兔背部及两侧被毛, 脱去被毛的表面积约占家兔体表面积的30%~35%, 两组均在实验前禁食8 h。

1.3.2 模型制作

将麻醉成功后的烧伤组家兔俯卧位放于标准兔架上, 取医用无菌棉签蘸取硫酸液涂于脱毛区的皮肤上, 以造成家兔30%~35%TBSA的Ⅲ°烧伤 (通过病理检验) [1]。对照组家兔常规麻醉后, 固定于兔架上, 取蒸馏水涂于脱毛区, 制作对照组模型。

1.3.3 检测时相

(1) 将对照组及烧伤组烧伤后分为四个时相观测球结膜微循环变化, 分别为烧伤后即刻、伤后30 min、伤后1 h、伤后2 h。 (2) 将对照组及烧伤组分为以下四个时相进行采血观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即伤后即刻, 伤后8 h、伤后24 h、伤后48 h。

1.3.4 采血方法

经耳中央动脉穿刺采血, 每只按相应时相采血4次, 每次采血3 m L置于抗凝试管内 (30 IU/m L肝素钠) 。4次采血程序相同, 血样编号, 实验室温度25℃左右, 采血后0.5~1 h以内测定各指标。

1.4 观察指标

1.4.1 球结膜观测指标

观测部位取左眼球结膜颞侧眼裂部位, 将BCM指标分为3部分11项指标, 微血管形态:清晰度、边缘不齐、囊状扩张、迂曲扭结、缺血区、微血管瘤、A/V比值;微血管流态:血液流动速度和红细胞聚集程度;微血管周围状态:水肿和出血[2,3]。

1.4.2 血液流变学观测指标

全血黏度 (ηb) 、全血还原黏度 (ηr) 、血浆黏度 (ηp) 、血沉 (ESR) 、血沉方程K值 (K) 、红细胞比容 (HCT) 、纤维蛋白原 (FB) 、红细胞刚性指数 (TK) 、红细胞聚集指数 (EAI) [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 根据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将球结膜微循环各个指标的结果用加权积分法表示[4], 得出的总积分值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为计量资料, 两种资料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时相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值的比较

用积分法所得出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后, 得出表1, 两组在伤后四个时相的总积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烧伤组最高时相的积分值伤后30 min与伤后即刻和伤后2 h两个时相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积分值的高低可代表微循环障碍的程度, 说明在伤后30 min左右时微循环紊乱发生的最为严重。

2.2 血液流变学观测结果

2.2.1 两组ηb的变化

四个时相, 180 s-1、100 s-1、50 s-1、30 s-1、10 s-1、3 s-1、2 s-1切变率条件下, 同时相同切变率两组比较, 烧伤组全血黏度值高于对照组全血粘度值,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尤其在伤后8 h以后, 相同低切变率条件下, 烧伤组全血黏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随着时间的延迟, 烧伤组全血黏度值逐渐升高。见表2。

2.2.2 两组ηr的变化

四个时相, 180 s-1、100 s-1、50 s-1、30 s-1、10 s-1、3 s-1、2 s-1切变率条件下, 同时相同切变率两组比较, 烧伤组还原黏度值高于对照组还原黏度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尤其在相同低切变率条件下, 烧伤组还原黏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随着时间的延迟, 其还原黏度值也逐渐升高。见表3。

2.2.3 两组ηp、HCT、ESR、K、FB、EAI、TK的变化

在伤后即刻时相, 两组ηp、HCT、ESR、K、FB、EAI、T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以后的三个时相中, 烧伤组与对照组各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本组即刻和2 h比较, P<0.05

*与对照组同时相同切变率比较, P<0.05

*与对照组同时相同切变率比较, P<0.05

3 讨论

本实验中发现, 酸烧伤后球结膜微循环紊乱发生较为严重, 且某些指标出现时间较早, 如在伤后2 h内即有微血管囊状扩张、空白区、渗出和出血, 流速即有停滞现象发生, 红细胞呈重度聚集状态。其可能的原因为:微循环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刺激十分敏感, 硫酸是强腐蚀性化学物质, 因而可能导致本实验动物微循环紊乱发生较早且较严重;另外, 酸烧伤后, 不仅局部血管内皮损伤, 远隔部分脏器血管的内皮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再加之局部创面化学性毒素的吸收和机体产生的内毒素作用, 更加重内皮细胞的损害, 导致全身微循环发生严重改变[5]。另外, 因积分值越高反映BCM的变化越严重[6], 所以从表1结果中认为烧伤后30 min左右BCM的变化最为严重, 之后, 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 脑部循环灌注的改善使微循环紊乱有所缓解, 积分值相对较低。所以在临床治疗中, 如在伤后2 h内, 尤其在30 min左右时开始给予改善微循环的治疗, 能对烧伤休克的发生有治疗作用。

*与对照组同时相同切变率比较, P<0.05

本研究表明, 酸烧伤后可引起家兔血液流变学发生明显改变, 在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均在酸烧伤后即刻均开始逐渐升高, 尤其在低切变率下升高更为明显。全血黏度升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血液浓缩:在机体受到烧伤应激情况下, 机体组织器官微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管内血浆样成分外渗, 可导致血液浓缩, 致本研究结果中的红细胞比容升高, 引起全血黏度升高[7]。 (2) 红细胞聚集:一般认为红细胞聚集性影响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酸烧伤后可引起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 全血黏度的改变也影响红细胞聚集性, 随着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随之升高。 (3)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变形和定向是影响高切变率全血黏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证明红细胞刚性指数在伤后8 h逐渐增加, 表明酸烧伤后可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引起全血高切黏度增加。 (4) 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增多:在以往微循环研究中发现, 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机体微循环障碍发生后, 机体的多个部位均发现有白微栓存在, 而白微栓是由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微团块, 而这种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增多可能是酸烧伤后全血黏度升高的原因之一。血浆黏度主要受血浆内高分子化合物的浓度影响, 如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球蛋白等, 白蛋白对血浆黏度影响较小[8]。本研究发现酸烧伤后纤维蛋白原浓度逐渐升高, 另外血液浓缩也可引起血浆球蛋白浓度相对增加, 两者可致血浆黏度逐渐增加。

因此, 当机体受到如化学性烧伤后,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红细胞聚集、微血栓、渗出、水肿等, 而且无论全血黏度还是血浆黏度都会升高, 直接影响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尤其影响血液在微血管内的血流速度, 导致机体组织微循环低灌流状态, 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和缺氧, 严重者导致休克的发生[9,10]。由此, 在烧伤临床治疗中, 休克早期即可适当应用改善微循环等药物, 可减轻微循环障碍, 改善血液流变性, 适当降低血液黏稠度, 提高烧伤临床休克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余上斌.几种简便的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复制方法[J].微循环学杂志, 2012, 22 (4) :72.

[2]颜默磊, 严静, 陈进.老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微循环变化的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25) :1965-1969.

[3]陈少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1) :168-169.

[4]秦任甲.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30多年的国内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14, 24 (2) :5-8.

[5]李战永, 王秋芬, 张建伟.烫伤家兔球结膜微血管管径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 2007, 17 (1) :22-23.

[6]王瑞刚, 赵春香, 程爱斌, 等.卡巴胆碱对烫伤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3, 31 (3) :12-13.

[7]宋元彬.血流变学指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8, 18 (1) :146-148.

[8]王红梅.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5 (1) :129.

[9]邵洪波, 姚月明, 张庆富, 等.己酮可可碱对促进随意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1 (23) :3218-3219.

上一篇:性格执拗学生的教育下一篇:传统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