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性分析

2024-09-27

特殊性分析(精选12篇)

特殊性分析 篇1

◎资产收购的界定及其与合并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对资产收购的定义出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59号文)。按照59号文的规定,资产收购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受让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以下称为转让企业)实质经营性资产的交易。

在实际工作中,资产收购总是容易与企业合并相混淆。同样依据59号文的规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被合并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合并企业),被合并企业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

资产收购与企业合并的差异在于:第一、资产转移不同。在资产收购中,所转让的既可以是全部资产,也可以是部分资产。而在合并中,资产转移是概括转移,所转移的是被合并公司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第二、债务承担不同。在资产收购中,除合同中明确约定受让企业承受转让企业的债务外,收购方不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而在合并中,被合并企业的全部债务转移至合并企业。第三、股东地位不同。在资产收购中,受让企业为资产转让而支付的对价与出售公司的股东没有直接关系,接受对价的是转让企业自身。在企业合并中,合并企业为承继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而支付的对价直接支付给被合并企业的股东,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因此获得对价。第四、法律后果不同。企业合并必然导致合并一方或双方企业的解散,被解散企业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由合并企业承继。而资产收购则不必然导致一方公司或双方公司的解散。这同时也意味着资产收购的性质是资产买卖行为,不影响公司的人格,而合并则意味着是企业法人人格的合并。

在资产收购中,收购资产的受让企业支付的对价包括股权支付、非股权支付或两者的组合。对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资产收购,该对价的主体应是股权支付。股权支付是指企业重组中购买、换取资产的一方支付的对价中,以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作为支付的形式。非股权支付,是指以本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股权和股份以外的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其他资产以及承担债务等作为支付的形式。我们不妨将股权支付分为两种情况考虑:

1.受让企业以本企业的股权作为对价支付给转让企业。受让企业本身的股权可以是实收资本(非公司制企业)、可以是股本(公司制企业)。实际工作中可以表现为受让企业接受收购的资产作为对本企业的投资,更多的是表现为受让企业发行新股,定向收购拟受让的资产,一般将此时的新股发行称为定向增发。

2.受让企业以其持有的控股子公司股份作为对价支付给转让企业。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受让企业换出自己持有的对子公司权益性投资,换入拟收购的资产,实际上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使用旧企业所得税法下的表述,应该称其为资产置换。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产收购应按以下规定处理:转让企业(被收购方)应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受让企业(收购方)取得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被收购企业的相关所得税事项原则上保持不变。这种业务相对容易处理,在59号文中称其为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

◎资产收购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和处理原则

按照59号文规定,资产收购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1)合理的商业目的。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2)资产比例75%。受让企业收购的资产不低于转让企业全部资产的75%;(3)经营连续性。资产收购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被收购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4)非股权支付比例85%。受让企业在该资产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5)权益连续性。资产收购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如果属于企业发生涉及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资产收购交易,还应同时符合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的非居民企业进行投资的附加条件。

在符合以上条件的情况下,资产收购交易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1)企业取得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2)受让企业取得转让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3)交易各方对交易中股权支付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如果属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跨境资产收购,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关系的非居民企业进行投资,其资产或股权转让收益可以在10个纳税年度内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在资产收购发生前后连续12个月内分步对其资产进行交易,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上述交易作为一项企业重组交易进行处理。企业发生符合规定的特殊性资产收购条件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当事各方应在该重组业务完成当年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备案资料,证明其符合各类特殊性重组规定的条件。企业未按规定书面备案的,一律不得按特殊重组业务进行税务处理。

◎基于定向增发的资产收购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例1]淮安公司2008年1月1将非现金资产转让给朝阳公司,朝阳公司向淮安公司定向发行本企业新股,同时采用非股权支付额,完成淮安公司资产转让。(具体构成见表1、表2)

在表2中,淮安公司发行新股的面值是6250万元,对应的市值是14000万元,溢价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经过计算,朝阳公司收购的资产占转让企业淮安公司全部资产的比例=交易前收购资产的计税基础÷交易前全部资产的计税基础=9000÷9150=98%>75%。受让企业除了不收购转让企业的现金以外,其他实质性经营资产全部收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59号文本身没有明确计算有关比例的资产价值应当使用公允价值,还是计税基础。但我们联系交易过程判断,转让企业可能有一部分资产并没有实际参加交易,这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有可能是不容易合理确定的,而且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本意是要延续交易前计税基础并使得税款递延。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此处有关资产比例前提指标时还是应当以计税基础为数据来源。当然,在本例中,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计算收购比例,也完全可以达到超过75%的比例要求。我们很希望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通过后续的规范性文件对该问题进行明确。继续计算,受让企业在该资产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占其交易支付总额的比例=14000÷15000×100%=93%>85%。此时有关支付金额已经形成实际交换,以公允价值计算更为合理。假设其他软条件亦符合规定,上述朝阳公司的资产收购(淮安公司的资产转让)应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在转让企业淮安公司方面,该公司将自身的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转让出去,换入的是对朝阳公司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现金。朝阳公司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350(计算过程见下一自然段)。淮安公司取得的受让企业股权(对朝阳公司的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被转让资产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的原计税基础是9000万元,转让企业取得股权的计税基础应是9000万元的一部分。转让企业取得债券的计税基础应该是其公允价值800,取得现金200万元。由于股权支付部分对应的转让资产需要确认350的所得,反推回去,这些股权支付部分对应的转让资产占据的原计税基础应是1000-350=650(万元),则转让企业取得股权对应的被转让资产的原计税基础是9000-650=8350(万元)。也就是说,淮安公司取得对朝阳公司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现金后确认的计税基础分别是8350万元、800万元和200万元。

在实行定向增发的受让企业朝阳公司方面,非股权支付(债券投资和现金)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1000-650)×(1000÷1000)=350(万元)。注意,此时不能将发行新股的价值纳入公式计算,因为发行的新股并不属于资产,而属于朝阳公司的股东权益。其实,在笔者看来套用格式有点画蛇添足,非股权支付部分的债券投资产生的资产转让所得=公允价值-计税基础=800-450=350。朝阳公司取得的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在淮安公司的原计税基础是9000万元,但是这项计税基础不仅对应朝阳公司的发行股份,也对应朝阳公司转移的债券投资和现金,由于转移债券投资和现金的部分还是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判断,这部分转移债券和现金取得的收购资产的计税基础前已推断为650万元,因此与股权支付部分对应的“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部分应按原计税基础8350万元确定,与非股权支付部分对应的“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应按换出债券和现金的公允价值确定为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因此,合计判断取得“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的计税基础应是8350+1000=9350(万元)。至于这9350在具体“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这三种资产之间应该如何分配,59号文没有提及,笔者赞同按照其各自公允价值进行比例分配。只所以要考虑这种分配,这三种资产将来都可能被单独转让,转让时若计算其转让所得必须要扣除其对应的计税基础。

◎基于资产置换的资产收购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假定在例1中,朝阳公司收购淮安公司资产支付的对价中,并非朝阳公司自身发行的股份,而是自己原来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清河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该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是14000万元,朝阳公司原取得清河公司该部分股权投资对应的计税基础是6250万元。在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时,转让企业淮安公司方面,该公司将自身的生产线、办公楼及存货转让出去,换入的是对清河公司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现金。朝阳公司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350。淮安公司取得的受让企业股权(对清河公司的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具体确定方式和原来的定向增发例题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最终结果,淮安公司取得对清河公司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现金后确认的计税基础分别是8350万元、800万元和200万元。

但是,如果被收购的淮安资产的类别中也包括淮安公司对其他公司的权益性投资,这种交易就会形成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的重叠,从而使税务处理变得复杂。

[例2]淮安公司2008年1月1将非现金资产转让给朝阳公司,朝阳公司向淮安公司支付本企业股权和非股权支付额,完成淮安公司资产转让。(具体构成见表3、表4)

从朝阳公司的角度来说,它是淮安公司进行资产收购,该资产收购满足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基本条件,如果选择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假设交易双方都按照该模式进行处理。

转让企业淮安公司方面,该公司将对涟水公司股权投资转让出去,换入的是对清河公司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现金。由于朝阳公司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是350,淮安公司取得的对清河公司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被转让资产对涟水公司股权投资的原计税基础是9000万元,转让企业取得的对清河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应是9000万元的一部分。转让企业取得债券投资的计税基础应该是其公允价值800,取得现金200万元。由于股权支付部分对应的转让资产需要确认350的所得,反推回去,这些股权支付部分对应的转让资产占据的原计税基础应是1000-350=650(万元),则转让企业取得股权对应的被转让资产的原计税基础是9000-650=8350(万元)。也就是说,淮安公司取得对清河公司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现金后确认的计税基础分别是8350万元、800万元和200万元。

受让企业朝阳公司方面,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是350万元。朝阳公司取得的对涟水公司股权投资在淮安公司的原计税基础是9000万元,但是这部分计税基础不仅对应朝阳公司换出的对清河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也对应朝阳公司转移的债券投资和现金,由于转移债券投资和现金的部分还是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的,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判断,这部分转移债券和现金取得的收购资产的计税基础前已推断为650万元,因此与股权支付对应的对涟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应按原计税基础8350万元确定,与非股权支付对应的对涟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应按换出债券和现金的公允价值确定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因此,合计判断取得对涟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应是8350+1000=9350(万元)。

这里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我们依然站在朝阳公司的角度,将上述交易看作是朝阳公司对涟水公司的股权收购。但是由于被收购的股权只占涟水公司全部股权的70%,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对被收购股权要达到75%的要求,因此不可以选择按照股权收购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

从淮安公司角度来说,它也可以不把自己当做被收购资产一方,而是把自己看作是股权收购方。就是淮安公司换出自身的一项资产对涟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换入从朝阳公司手中收购其占有的80%的清河公司股权,同时获得债券投资和现金。该股权比例已经超过了清河公司全部股权的75%。由于淮安公司自身支付的对价中非股权支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5%(14000÷15000),该股权收购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按照59号文对股权收购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要求,在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做以下税务处理:

(1)如果依据一般性税务处理,股权收购企业淮安公司取得被收购企业清河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应该是其公允价值14000(万元)、取得的债券投资的计税基础是其公允价值800万元、现金是200万元,淮安公司自身换出的股权投资按照公允价值15000万元确认股权转让收入,扣除转让计税成本9000万元,确认股权转让所得6000万元。如果换成特殊性税务处理,淮安公司取得清河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的清河公司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这个数据也是14000万元。由于清河公司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与公允价值恰好一致,因此两种处理结果也一致。但是,在特殊性税务处理模式下,和例2中按照资产收购的方法确定的对清河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相差却很大,资产收购中是8350万元,股权收购中是14000万元,两者确定的计税基础差额是5650万元。这个差额意味着同样的交易在适用不同的重组类型(资产收购或是股权收购)进行处理时,交易的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

(2)如果依据一般性税务处理,被收购股权企业清河公司的股东朝阳公司取得收购企业淮安公司支付的对涟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以朝阳公司一揽子付出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现金”这三项资产的公允价值15000万元确定的,基于等价交换原则,与对涟水公司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一致。如果换成特殊性税务处理,朝阳公司换得对涟水公司股权投资,应以被收购的清河公司股权原计税成本14000为基础确定。在确定涟水公司股权时还应同时考虑债券投资和现金这部分非股权支付的公允价值。实际上朝阳公司取得的对涟水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应是14000+债券投资公允价值800+现金200=15000(万元)。此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与一般性税务处理结果依然是一种巧合。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同样都是在特殊性税务处理模式下,按照股权收购的方法和例2中按照资产收购的方法确定的对涟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相差很大,资产收购中是9350万元,股权收购中是15000万元。不过两者确定的计税基础的差额也是5650万元,和淮安公司一方计算出来的二者差额是一致的。这也意味着相同的交易在适用不同的重组类型(资产收购或是股权收购)进行处理时,交易的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这个矛盾是目前59号文在实践中存在的明显不和谐的地方,不过这并不能说明59号文存在设计缺陷。因为59号文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本质是将重组环节股权支付部分形成的所得暂不予以确认,而是将其递延。因此这种差额会随着将来股权投资被转让、处置或者清算报损而归于消失。

特殊性分析 篇2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1、教师可多观察,亲近、帮助他,并尽量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而适当帮助他逐步提高自控能力。

2、生活上加以关心,给他时间,在经医生确诊他并未患病的基础上,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多作正面引导,稳定其情绪,纠正其任性、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4、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发现豪豪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发扬,使豪豪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豪豪的自信心。鉴于他特别渴望别人重视的特点,老师与他建立朋友的关系,与他聊天讲小秘密,了解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

5、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豪豪在家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对家长:

1、及时与家长联系,带豪豪去医院对小便频急、近视现象作诊断。

2、与家长交流,建议家长有空多与豪豪H聊天,了解豪豪的内心世界与想法需要。

3、让家长及时把豪豪在家的表现情况反馈给老师。

4、让家长逐步理解并欣赏豪豪在绘画作品上的创意,发现他的优点。

5、在家中父母、老人教育要一致,不要溺爱。经常与豪豪交谈,让豪豪明白道理,多让豪豪外出与同龄伙伴玩,为豪豪提供交往的机会。

五、辅导效果

1、豪豪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

通过半学期的培养,他小便的次数逐渐减少,趋于正常,这与老师为其提供的宽松的心理环境直接有关。

2、从不会与人相处,到主动与同伴交往

与同伴交往对他来说有些困难,因为他已习惯了一个人独自玩。老师利用情景游戏“大家一起玩真快乐”让他在游戏中担任角色,身临其境,使他从中感受到和同伴一起玩,比独自一个人玩快乐。

现在豪豪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过渡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不断调整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篇3

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制及培养定位的特殊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取向性,因而高等职业教育就存在着多种学制形式,以三年制为主。它是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高职大专,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三年制中专和职业高中为主,它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强调基本技能为主,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而五年制高职教育虽然也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但由于学制为五年,时间较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既不可能像三年制高职扎实,职业技能的要求又不像中职那样简单,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今后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可以做高级技术人才也可做一线技术工人。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初中生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门槛,作为五年制高职来说,学习时间长、学费费用较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独生子女、基础知识薄弱、家庭教育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综合素质普遍下降。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未能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导致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自控意识不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是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可塑性也非常大,因而标准化与多样化、整齐严格与灵活宽松的教育方式成为我们应该协调平衡的应用手段之一。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的社会公德行为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同时,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的天性。

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部[2004]10号文件,关于“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的表述,是基础课“人性化”的体现,其中涵义有二:一是职业学校基础课程与学生入校基础(入学时群体文化特征)相适应。二是考虑学习者今后职业角色的普通文化特征。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及中职之间的差异就是职业学校文化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理解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生活、职业与发展要求为目标,有机地配置基础课程内容,反映职业对从业者的普通文化素质要求,使其涵盖的高中段文化与大学段文化浑然一体,这也正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突出特点之一。因此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就不一定是高中基础课程与大学基础课程的简单排列组合。

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程度时,有满足职业需要和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两个尺度,基础课教育要突出两个功能,即职业性与职业发展性功能。基础课程度是否达到标准,就看教育结果能否实现职业性与职业发展性功能。其涵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满足专业学习需要,二是满足职业工作需要。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将提供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学、会学,知道去哪里寻求信息;如何理解信息、怎么使信息、提供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发生创新思维;提供方法能力和相关实践能力;使学生会做事,会说话,能写会算;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会做人。这样的文化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绝不是对高中与大学普通文化的沿袭。

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育的特殊性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4]1号)中,对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明确方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文件中的“高技能型人才”定位与职业教育文化定位相关,在各种研究性文章中,有人将人才分类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等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在职业工作中扮演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角色。“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利用自然科学文化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建立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生产与服务操作方法体系;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使用“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成果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技能型人才”工作性质决定了职业学校必然担负起操作技能培养的任务,其专业课程主要传授该专业领域直接生产与服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因此,“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必然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与能力,这一点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

五、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由于起点低、教育时间长,也就决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它既不能单纯采用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宽松式引导教育,也不同于中职学生的模式化严格管理,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按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实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工作重点:

1.解决学生初入校园心理适应问题。学生告别少年时代进入新的校园后,虽然他们渴望独立,自信心、自尊心增强,但心理上还存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特征。个体独立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交际圈,交往的对象、范围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学习方法、学习范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的变化给他们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如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不适应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提倡采用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问题。学生基本素质降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个别学生是被家长送到学校来“代管”的,再加上学校教学手段的滞后,管理方式未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前途造成伤害,还会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结合当前形势,对学生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校和家庭联系的紧密结合,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形成合力,形成一定的压力督促学生的学习;从严治校,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特别是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聘任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才担任专职辅导员,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并通过政治品德课、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参观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第二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工作重点:

1.建立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职业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的职业行为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是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它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强化职业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正确地规划人生,切合实际的设定职业目标,适应市场竞争。

3.实行产学研结合的“订单教育”。实施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学校修改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利用“学”与“工”的交替进行,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时间上合理安排交替进行。这样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深入到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生产实际有机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就业与职业岗位的捆绑。

第三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五年)工作重点: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企业实践,形成了一定基础的初步“企业人”,学校根据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在这一阶段的前半段时间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岗前培训,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说、写、做、学”的能力,不仅解决学生上岗的针对性问题,更要培养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从“终身职业”观转变为“终身就业机会”观,学生完成岗前培训、职业意识、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培养。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段时间就可以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完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蜕变,从而融入企业和社会。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同样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方式与其他高等教育有同有异,必须把握好本身的特点,只有根据特定情况来设定不同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特殊性分析 篇4

一、企业会计的主观性及软舞弊的行业特殊性

企业会计的主观性无疑是造成会计软舞弊的根源。企业所属行业不同,会计主观性的具体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企业借以进行会计软舞弊的具体业务领域和操作手法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会计的主观性分布及其借以实施的会计软舞弊手法等方面更具有趋同性。

1. 确认和计量方面。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时所运用的主观性空间及其可借以进行会计软舞弊操作的机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由于流动性的需求,重型机械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矿产开采业等固定资产规模相对较大或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偏重于流动资产的分类认定和价值计量,同时减少非流动资产所占的份额,并尽可能低估负债或者在人为减少流动负债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负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不利于这些行业增加企业流动性的情况下,企业更容易借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主观性进行流动性操纵。而对于商品流通业、社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一般都不会太高,因此这类企业利用资产确认和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高估流动资产的可能性一般较小。相反,这类企业更需要通过其会计核算,人为提高其经营的稳定性,包括将该确认为流动资产项目增加的经济事项而确认为非流动资产项目的增加。

(2)由于损益操纵的需求,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和计量的企业,更容易利用完工百分比的确定过程主观地进行损益操纵,如建筑施工行业、软件开发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等。而采用应计制基础但却更多地体现了现金流动原则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餐饮服务业、零售商业、维修服务业等企业,其损益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能够运用主观性的成分就比较少,再加上其他社会性管理措施和手段的运用,企业很难通过会计软舞弊进行损益操纵。

(3)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集团性企业或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通过软舞弊进行会计信息操纵的空间比较大,一旦企业出现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需求,则企业可能会利用其已存在的关联关系创造有利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条件,并借以转移资产或负债、虚拟或隐匿销售收入、转移成本费用或损失等,以此达到美化企业财务状况、操纵企业财务成果等目的。而单体企业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很难比照集团性企业借助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会计的主观性进行人为操纵。

(4)不同行业企业在会计事项的处理方面很可能存在行业惯例性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这些方法在其他行业中很可能是不适用的。比如图书发行行业在进行存货核算时所采用的“码洋”核算办法实际上是一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只不过这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事后可查考性比较强而已。再比如旅行服务业和广告行业在进行收入确认时,往往只将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确认为自身的营业收入、其余部分则按照协议或合同确认为应当支付给他人的一笔负债。无论是图书发行行业对存货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还是旅行服务业或广告行业的收入确认方法,其中都有主观可操纵的成分,企业借以实施会计软舞弊的机会也会大于其他行业企业。

2. 报表列报方面。

不同行业企业在会计报表列报方面会存在行业特有的主观性,并由此导致不同行业在实施会计软舞弊的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1)报表列示项目与企业的经营内容紧密关联,有些项目是特定行业才需要列示的。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项目会常见于金融保险行业的会计报表中,而本身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产品制造行业、商品流通业或房地产开发业等会很少列示这类报表项目,尤其是这些非金融保险企业面临行业性融资困难和一般的服务行业等中小企业,很少有能力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同行业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才更具有趋同性、其会计报表项目也才更具有可比性。

(2)不同行业企业在报表上列示的项目大多都具有相同的涵义,比如货币资金、应收债权、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甚至包括基本的利润表项目等。但是,有些报表项目对于不同行业企业而言很难进行相关性的对比,因为其涵义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更难借以判断个别企业是否进行了相关的列示、是否存在重大的遗漏。比如存货跌价损失、政府补贴收入等项目,可能都会具有行业性特征且同样会受到会计估计或判断的影响,行业内不同企业在此类会计事项的处理方面一般都会采取相同的处理办法并采用大致类同的会计估计水平和判断依据。

(3)不同行业在同样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背景下,其发展趋势可能有所不同、每个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和舞弊动机也会有所差异。行业内企业为了共同应对资本市场的压力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可能联合寻求借助报表列报实施会计软舞弊的通道和措施,或者行业内个别企业借助报表列报进行的会计软舞弊措施更容易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效仿。尤其是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具有同业联盟关系且各自的信息在行业内交流频繁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得报表列报中的主观性及借以进行的软舞弊操作具有可复制性。

3. 信息披露方面。

财务报告的附注披露具有很大的主观可选择性,且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在附注披露的如下方面会具有共同的行业特征:

(1)经营成果解释的行业趋同性。按照宏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行业发展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且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内往往会具有趋同性的经营成果。因而有的行业可能出现行业性亏损、有的行业则可能出现行业性的暴利。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企业在进行经营成果解释时往往会强调其社会责任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宏观政策和环境的恶劣性、成本费用过高的普遍性、不同行业税负水平的不合理性等;而被人们认为属于暴利行业的企业则一般都会强调其沉没成本、自身经营的特殊性、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等。

(2)会计估计和判断披露的行业趋同性。会计估计和判断更多地会体现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但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采用的会计估计和判断及相关的变化、对企业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等应当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而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往往在经营基础和条件、经营过程和技术因素、财务政策和手段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由此不同企业在诸多的会计估计和判断方面会具有趋同性,如赊销账款坏账发生的比率、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存货跌价损失发生程度等方面的估计和判断等。

(3)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产品销售政策等方面的行业趋同性。行业整体的经营形势不同会直接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包括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难易程度等;同时不同行业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时也会形成不同的行业惯例。因此,企业信息披露中关于融资情况、日常经营情况、利率和汇率及税率的影响、重大不确定事项等方面的说明和解释往往应当具有相同的行业市场背景并符合行业的一般惯例。如果个别企业在其附注中披露了有违行业一般趋势或惯例的情况,则很可能是在利用披露的主观性成分在误导或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会计主观性及软舞弊行业特殊性分析的启示作用

1. 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启示。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要依赖于自身的主观性判断,只不过这种主观性判断应当超脱于会计报表责任方并能体现审计的合理怀疑态度,制约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核算、报表列报和信息披露过程中运用会计的“重大”主观性误差进行会计的软舞弊行为。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有效地总结和研究不同行业企业利用各该行业所特有的会计主观性因素进行会计软舞弊和报表操纵的规律性,则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具有针对性:

(1)在注册会计师及其他审计人员的选派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及其利用会计主观性进行会计软舞弊的特殊性有选择地配备项目审计组成员,从而使审计工作更能体现行业审计的特殊性。

(2)在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中体现对行业特有的会计主观性处理以及因此而有可能产生的会计软舞弊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借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及其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体现审计程序和审计判断的针对性。

(3)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鉴证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行业特点、有效地审视和制约企业会计的主观随意性和恶意操纵行为,并通过审计鉴证程序取得相关的审计证据、避免由于审计程序出现重大过失而导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4)针对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人员和审计程序的安排,这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质量的监管、避免审计工作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并在保持审计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有限的审计资源。

2. 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启示。

借助有关行业中可能存在的会计软舞弊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可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秩序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1)有利于选择重点监管的行业和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实施监管过程中,可以针对个别对资本市场和社会秩序等影响显著的行业以及该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以避免具有行业特殊性的会计软舞弊问题在行业内广泛传播并同时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2)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在不同情况下所存在的会计主观性及借以实施软舞弊的手段进行具体研究、预防、识别和应对,从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在对不同行业实施监管时区分行业会计软舞弊的规律性和普遍性手法采取相应的识别和应对措施、避免监管过程中浪费政府资源。

(3)针对行业会计主观性操纵的可能性,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区分不同的会计主观性领域或典型的会计主观性事项制定相关的约束性或指导性的参照标志,以避免企业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出现无所适从或过于随意,尤其可以防止企业实施既具同一导向又显失公允的估计或判断。这种约束性或指导性的参照标志并非是已有会计或财务规范的重复,它是政府监管部门立足于所有被监管对象和社会角度并在考虑各主要行业的特殊性和客观事物发生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操作规则或细则。

(4)根据会计主观性及其所引发的会计软舞弊的行业特殊性,寻找政府监管方面的不足并以此不断缩小行业间会计主观性方面的差异,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不断成熟创造更好的信息交换和横向对比的基础。不同行业之间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主观性差异越大,则越会影响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和决策有用性。

3. 对社会投资者的启示。

作为理性的社会投资者应适当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成分。

(1)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者,应当具备理性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获取、识别和运用筹资企业会计信息的能力,且应当适度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形成过程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性成分。企业会计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主观性成分对投资者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

(2)适度降低对企业会计信息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期望值。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行业趋同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所运用的抽样审计方法和审计专业判断也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很难满足人们的准确性预期。这种准确性预期的降低,既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观性的因素。

(3)区分不同的行业以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在主观性处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同行业的企业会计中的主观趋同性特征,有利于投资者厘清所关注行业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涵义,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摘要: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成分是不可避免的, 会计主观性本身是出于客观反映的目的, 却容易导致会计的随意性和软舞弊现象。会计的主观性具有行业特殊性,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行业共同特征, 研究和总结企业会计主观性的行业规律性,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政府监管人员及广大投资者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提高自身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主观性,行业特征,会计软舞弊

参考文献

[1].蒋顺才, 刘雪辉, 刘迎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特殊体育教育个案分析 篇5

八种个案类别(气喘及健康问题;动作笨拙;学习障碍;轻度智能障碍;重度智能障碍;脑瘫;脊柱损伤;聋)各有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缺憾。所以对其的体育教育也该运用不同的适应方案,建立平等对待关系,尊重个别差异,融入他们,听取他们的想法,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八种类别,因材施教。

对于这常见的八种身心障碍类别的终身观点,我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制定各不相同的教学处方,使这个处方适应这种身心障碍,进而改进他,以最大程度弥补产生的缺憾,达到自我实现;自尊、身体形象的改善,增加面对挫折的勇气,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黑夜如果不黑暗 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这是我们特殊教育老师与需要特殊教育儿童共同的目标。个案分析:智能障碍

主要特点: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治疗方法:

儿童有明显的智力低下大多数在婴儿期就容易识别,然而轻度弱智往往进入小学之后学习困难才发现。若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作出相应的治疗。

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枫糖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儿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儿智力可免受损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为例,如能在生后3个月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智力可以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治疗,几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损害,如果3~4岁以后再治疗,病孩的身体发育亦有困难。克汀并苯丙酮尿症,在早期症状不典型,很难发现,往往出生后数月之后才能发现,但这时却已到了难于治疗的程度,智力障碍很严重了。因此,有不少国家对上述的遗传新生儿期就进行筛查。

案例分析:

泉州市鲤城区的开智学校里有位名叫大雄的的智障儿童大概十二、三岁,文化水平约8岁儿童,不爱卫生经常吐口水、爱骗人不讲

实话、乐观开朗,容易与人亲近,有礼貌,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较差。一直在开智学校受教育,未进过普通班就读。

具体表现:攻击性较强,会攻击同伴,但害怕老师

个案的身高在班里不算最高大,但力气很足,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往往对方不给便吐口水,靠武力解决,老师过来一个眼神便乖乖听话。

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个案在未满足需要时,就会又哭又闹,誓不罢休。而且养成了这个坏习惯。

行为分析:

智障儿童的情绪问题,由于自身智力的缺陷,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比正常人要弱,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常常受到自己的情绪支配,难以按照道德标准及行为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个案与正常幼儿园的幼儿接触较少,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存在障碍的孩子,并且这些孩子的程度都要比个案的程度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方面会过多的偏向个案,久之会加深个案自身的优越感。

对于特殊人群,由于他们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因此,他们会受到更多的不公正的待遇,例如,会受到歧视,不能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正常教育等。并且,在与智力正常儿童进行交往时,往往也会受到排

斥,不能获得正常交往的机会,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行为规则。

治疗方式:

对个案的家庭教育进行适当干预,优化处理个案的成长环境 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用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家庭习惯给儿童以熏陶,是学会做人的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长期的家庭生活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牢固的心理基础。端正家庭教育方向,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殊性分析 篇6

【关键词】舞蹈 创新 教学

一、舞蹈艺术教学的创新

创新就是制造前人从没创造过的东西,不管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上。创造不是抄袭和重复,而是推陈出新。从古到今,人们认为艺术家就是创造性人才,其中舞蹈教师的工作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开端。以往人们只是认为舞蹈的演出者本人是在进行艺术创造,而舞蹈教学工作是否具有创造性,却很少有人深究过。

二、舞蹈教学创造内容

舞蹈教室就是培养具有艺术个性化的学生,通过开发学生肢体语言的感知,心灵的感知,对其实行从量变到质变的科学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心灵互动。使其能够有很强的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

舞蹈教学就是把学员这种天然的物质打造成一个舞蹈的要素,学生在被训练前对肢体的感知和控制都处于未开发的原始阶段,其肌肉也没有动作记忆,一切都犹如地下的宝藏,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各种肢体感知和肌肉记忆才被激发出来,成为具有创造意义的舞蹈的表现形态,如今的大艺术家都经过了这一艰苦的磨练阶段。这个训练过程同样也是艺术人的成长历程,即从技术到艺术最后内化到艺术家的人格意识中,。

三、舞蹈艺术的灵魂价值

舞蹈老师训练出来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教会他们能力技巧,同时也包括让他们具有艺术的人格和唯美的心灵,这种对人的心灵的培养,大大不同于去创造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物品,比如一个乐器或者模具。舞蹈的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下双方相互感染和启发。这首先需要教师本人具有艺术方面的人格魅力,其次才需要学院有自身的觉悟和对艺术主动追求的潜力。

可以这么说,不同于文化课的老师,只是交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或者技能,作为舞蹈艺术教学的老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格交流,情感互动,心灵感应的过程。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确是舞蹈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去体验人类共同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激发学生内心关于美,关于感性,关于情绪的内在表达的主动性,并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出来。

如果没有音乐的感受,没有感觉的充沛,其实就谈不上舞蹈。任何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它既是舞蹈的核心,也是也是每个舞者内心的驱动。作为舞者,要有表现人类情感的责任,他在诉说作为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诉说唯美与和谐,激情和追求。这不仅是舞者的责任,也是舞蹈教学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所有艺术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

“凡是学有所成者,都有一个纯净的灵魂” 舞蹈教学者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启蒙学员内心最纯净的部分,我们要在未来舞蹈的创作者心中,倾泻对艺术的情感和审美。在经过很多年的训练以后,其身体的技能,即用身体表达情感的方式逐渐完备,这时候学生会使自己更加趋向整合,即学生会把自己的内心由自然人格向艺术完美人格去升华,这也可以叫做人性的觉悟过程,也可以叫做艺术人格的自我完善。而在这个时候,教学者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

四、艺术表现的培养

为了达到学生内心对舞蹈情绪的体验效果,需要使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在情感相互结合,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两方面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外部形态

1.注重基本功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柔软性以及肢体的灵活,让学生的身体能够更加符合音乐的要求,从而完成很多难度大的动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肢体的基本功是舞蹈艺术表达的基础、

2.培养形象性的表演能力

舞蹈通过肢体这个特殊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身的内容,所以舞蹈着的肢体形象是这一表达方式外在美感的唯一依靠,在舞蹈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肢体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让学生的舞蹈外在语言的形象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

1.加强对学生内在情感动作的体验训练

内在的情感是人的内心最原始的节奏,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提高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加对音乐各个层次的敏感度,接着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理解和感受。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对文化的学习,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才能对音乐有更多故事性的理解,这种舞蹈作品才具有完整的灵魂。

2.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讲解和示范舞蹈动作的同时,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实操,让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舞蹈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掌握实际的动作要领。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参加学校内的文艺活动,不仅可以把平时训练的成果当众展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寻找校园内外的文艺需求,并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作为学生外在的动力,把舞蹈坚持下去。还可以使学员将理论知识与舞蹈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度把握。

3.利用排舞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学生学会了基本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舞蹈编排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基于一个舞种的基本功,创造前所有未有的动作和排舞格局,这样学生不仅在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个人的思维创意和文艺天赋,也通过精密的配合和舞蹈动作的同调,形成了舞伴之间基于身心共振而产生牢靠的友谊。

五、结尾语

總之,舞蹈教学者在塑造专业的舞蹈学生,应该调动自身的心灵,情感,意志为驱动,把肢体作为一个表达灵魂的通道,把其融为舞者想要形象的表达情感过程时一种下意识的自由表现的冲动。这个才是真正的舞蹈,否则就是体操。

【参考文献】

[1]孙诗幔.浅谈舞蹈艺术教学的特殊性[J].魅力中国,2011, (2):

275-275.

[2]薛峰.浅议舞蹈艺术教学重在强化创新性[J].文艺生活:下

旬刊,2012,(2):134-134.

[3]刘迎宾.浅议舞蹈艺术教学[J].学周刊C版,2013,(2):188.

[4]张延凤.浅谈舞蹈艺术教学[J].美与时代·城市,2013,(11):

特殊性分析 篇7

维修改造项目是针对新建项目而言的,针对已有系统或者单体进行维修、改造、扩建等,统称为维修改造项目。维修改造主要是本着节约土地、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的目的。一般认为,维修改造项目往往代表工程量小、投资小、内容简单、容易完成。其实不然,维修改造项目往往存在“新”与“旧”结合的难度、工艺配套的难度、施工环境复杂、不可预见性多、安全风险高等难题。

1.1 维修改造项目所处环境比新建项目更为复杂

维修改造项目,往往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例如地下障碍物情况方面,在小区改造老的液化气管网,要面对地下供热、供水、排污、老液化气管网、电气管网、通信管网等诸多障碍物,不时就会碰到管沟或者管道,需要绕道、开洞、穿墙、增加套管等措施。另一方面,在小区施工,居民众多,环境复杂,需要设置大量的围护措施,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还要对居民进行保护。障碍物的复杂性意味着项目的措施费用会大大增加,工程进度会减慢,工程安全风险加大。

1.2 维修改造项目施工技术更加复杂、施工顺序超常规

维修改造项目,不像普通新建项目,有固定的施工顺序和成熟的施工技术,可以按部就班,一蹴而就。拿一个新建换热站项目与一个换热站工艺改造项目做比较,新建换热站项目的土建、工艺管线、电气线路等工序在设计阶段就是彼此匹配好的,施工过程中只需按图施工即可;而换热站工艺改造项目,有些要更换、有些又要保留,必须考虑新的工艺管线与旧的土建基础的吻合、新设备与旧管线的连接、新设备的功率与旧电缆的负荷等问题。

1.3 维修改造项目变更概率更大

变更是对原有设计的变化和补充,一般项目均会出现。但是统计数据显示维修改造项目变更出现的概率大大高于新建项目(见表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维修改造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太多;另一方面是人为变更情况多。对于不可预见性导致的变更,这里不做赘述。对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变更,在实际工作中更为常见,也更为复杂。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建设单位、使用单位的要求众口难调,也为工程顺利进行造成很多难度。

1.4 承包商的逐利性对项目影响更明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以效益优先,承包商追求的是投入产出比。对于维修改造项目,承包商的逐利性影响也更明显。从设计方面来说,比如一个30万元的餐厅装饰装修项目,一般设计院不愿接受委托,原因是这么小的项目,却同时有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通信等几乎所有专业,设计工作量繁重,投入多、产出少,设计院当然没有兴趣投入太大精力,这就导致维修改造的设计质量普遍不高,这又为项目的实施埋下了难度。经过我近年来对公司维修改造项目的设计委托、设计审查工作发现,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施工方面来说,维修改造项目因其涉及的多专业性,往往也被施工单位所忽视,原因大致与设计院一样,施工单位一般采取专业分包的方式进行作业,而各专业的工作量分散较小,不被重视,施工单位为减少投入、提高进度,往往导致“泥水工兼任管线工、装修工兼任电工、小工兼任大工”的情形出现,这样势必造成施工质量下降、工期延长等问题。

1.5 安全文明施工风险更高

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首要目标,维修改造项目因其特殊性、复杂性也就造成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风险更大(见表2),需要投入成本更高,这包括必要的措施费、人员培训费用、施工抢险费、相关赔偿费用等等。在哈密石油基地小区内的美化亮化改造项目,几乎每次都会因挖断通信、电力电缆而被索赔的情况。而因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 建设方对维修改造项目的目标控制对策

建设单位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管理单位,起到决策、协调、监督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对维修改造项目的目标控制的对策进行探讨。

2.1 建设方目标控制的内容

建设方项目管理服务于业主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其中投资目标指的是项目的总投资目标。进度目标指的是项目动用的时间目标,也即项目交付使用的时间目标。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涉及施工的质量,还包括设计质量、材料质量、设备质量和影响项目运行或运营的环境质量等。质量目标包括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以及满足业主方相应的质量要求

2.2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对策

1)要充分考虑维修改造的不可预见性,要充分考虑项目预备费。例如,在哈密石油基地游泳馆屋面防水维修项目中,就没有充分考虑到脚手架的措施费用;在小区内美化亮化改造工程,现场围护措施费、地下障碍物措施费等就应该现场勘查,实事求是,适当放大,不能生搬硬套定额。2)要仔细调查拟维修改造项目的地下障碍物情况、现有工艺情况、各配套系统的详细资料,将所有资料提供给设计院,越详细越好,要求设计中要着重考虑新、旧的良好结合。3)建设单位要在发挥自己作为建设方的职责,协调调动各专业人员,提供详细的前期资料。4)建设单位对于设计费用应该灵活掌握,针对维修改造的特殊性难度,不应该照搬设计费用定额,而应该适当增加,以提高设计院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

2.3项目招投标、施工阶段的对策

1)在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要将项目隐含的不可预见难度提前判明,并在招标公告中予以告知,在招标答疑工作中,应该负责任地交代维修改造项目的隐含工作量,避免在后期扯皮。2)建设方在施工阶段,对于项目的管理应灵活掌握,为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提供更加流畅的信息通道,起到更加及时的协调沟通作用。积极协调和负责任的排查,才使得障碍物并没有成为工程进度的绊脚石,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3)建设方对于变更应该慎重。

3结语

维修改造工程因其特殊性,要求建设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充分调动设计、施工、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档案资料等一切有利资源。作为维修改造项目的建设方管理人员,既要有独到的见解、前瞻的眼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才能真正将维修改造项目管理好。

参考文献

特殊性分析 篇8

和普通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较为传统的,具有极强的事务性,尽管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也进行了一些学习和应用,但是因为事业单位是公共部门,所以较为重视对人民的服务质量,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并未给予较大的重视,同企业中具有战略性和专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比,其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甚至存在这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1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事业单位的建立拥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所以相较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些优势是没有办法进行简单的复制。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关键的内容,和企业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对这些相似性的利用是需要考虑的方向,需要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其能够很好的融合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有三个环节,即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开除离职的情况较少,但还是需要在内部设立竞争、开发等传统管理内容,并要有配套的评审、选拔等制度。和企业不同之处是事业单位较为稳定,单位机构之间出现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在管理机制中没有严重的改变,这些特性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优势和缺点同样的存在。

2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问题分析

2.1 管理理念滞后

因为长时间实行干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政府人事部门思想受到长时间的束缚,人事工作中的思想较为的保守,观念更新速度较慢。人事工作在很多时候是根据身份、年龄、户籍等方面的条件,用各种规定进行管理和控制,具有强烈的刚性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原则性。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是事业单位人力里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最大问题。

2.2 事业单位改革滞后

因为没有科学健全的人事分类管系统和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没有办法表现出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之间的不同,同样也表现不出来事业单位中管理、技术等职位人员之间的区别,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建立不同类型的管理制度,这样对各科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方案就无法实施,只能单纯的进行简单的管理,这样阻碍了单位中各项人才的能力发挥和积极性的培养。

2.3 人才流动难

因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而且还受到编制管理的约束,当前在人才资源配备上都是由政府来负责操作,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应用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主要的因素是社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参差不齐,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这项改革,一些全额或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合同制才有保险项目,所以对富余人员无法进行分流。其次是事业单位中没有科学的流动机制,使得组织中没有活力。

2.4 人事干部素质和当前形势不适应

在最近几年中,各级人事部门对能力建设的关注增加,建设学习型部门,人事干部团队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提升,但同样存在着和工作环境不适应的情况,对整体的素质还是要不断的增强。

3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3.1 建立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新概念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环境中,要想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就要建立适应环境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概念。并且还要有建立高层次人才管理的理念,因为高层次人才一般为精英,其拥有数量可以表现出单位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综合实力。所以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大力加强在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并将高层次人才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中的关键内容,力争建立出具备创新竞争能力的人才团体。

3.2 建立创新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新员工是根据国家正常安排之外,其余岗位要向社会招聘。根据单位用人、人员自主等方式来进行,将重点内容放到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上,成立适用于各个事业单位特征的用人制度。

创建和完善事业单位中各种工作人员的晋升、奖励等制度,这些内容在当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同样的重要。各类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考核准则,要根据岗位职责来进行审核工作,做到公平公正。事业单位要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保证人员流动机制的正常运作。

3.3 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法规

政府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政策和立法,就是要存在着较为完善的、透明的、稳定的事业单位热力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在法规的执行和制定过程中,认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有效并切合实际,可以高效激发人力资源价值的政策法规。并且还要做到根据法律来规范行政内容,以便可以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法规的执行效率。同时也要关注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获取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整理,并将其添加到法规中,形成有效的制度形式,并加快政策建设速度,完善以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系统,将岗位设立、合同管理、工资待遇等政策进行公开明确,保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在任何场合和情况下都能找到执行准则。

3.4 提升人事干部管理团队素质

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是来自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还要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新形势中,人事干部必须具有优良的个人素质和政治认识,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包括心理学、人才学、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广阔的知识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起到提升的作用,这同时也证明了人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中心内容,也是管理中的重点。根据这些内容来做标准,事业单位人事干部团队的实际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要以能力为基础,将人事干部团队的训练作为提升干部团队的首要任务,提升其整体素质是为了可以成立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自身求实悟新并具备专业素养的团队。要认真学习组织人事工作法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常识,强化自身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并积极学习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要加以巩固,对开发理论和相关的技能要不断的学习。在计算机技能方面也要增强,以便可以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效率,并且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对工作人员进行鼓励,带动他们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能,从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整体带动社会公共事业的稳定发展,首先是要带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一过程的重点是人才,所以最终的解决方式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却不可能在发展中保持不变,而对一个模式一直的使用,当然也不可能出现最佳的模式。全球化环境中学习最重要,表现在知识量的迅速传播,以及事业的不但创新,组织中要保证创新量,并尝试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是寻找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目的,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内而外的进行改革,在对国外先进经验吸收的同时,也要做精简和吸收,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进行改变以便适应本土特性,变成独具特色的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使这个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战略性、竞争力和高绩效,这样可以带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企业和事业单位而言,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的重要,影响着每一位员工以及他们所展示能力的舞台,并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高度。但是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那位之间存在着差异,因为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章根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并带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蔚平,何友珍,王青.当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4(12).

特殊性分析 篇9

个企业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还必须建立、健全预算考核激励制度, 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企业的经营者自觉成为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驱动者, 以确保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 预算考评起着检查、督促各级责任单位积极落实执行预算, 及时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以便纠正实际与预算的偏差, 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进而实现企业总体预算

内容, 即业绩计量与业绩评价, 它们是预算管理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预算考评的基本目标是实现预算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作用。因此, 企业在制定预算考核激励制度时, 要注意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 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阶段跟踪、分析和考核, 让管理者、执行者都能及时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 同时要合理掌握激励政策的尺度, 要能体现出“效益优先”, 不能过分注重“兼顾公平”, 最后是奖罚兑现要及时, 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斗志,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现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结合, 提升预算的执行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 市场的变化莫测,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与此同时, 企业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不断的举债扩张使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融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控制方法, 有利于实现企业稳定发展。预算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控制体系。由于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 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 使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与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而这个动态平衡过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预测和控制。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 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 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 并预先采取某些防范措施, 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结合中, 应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划分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综上所述,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必须从概念上准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位, 从操作上、从现实出发考虑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最终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三、结论

本文仅对预算管理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缺乏系统性。我们是基于问题和措施进行讨论范围的选择, 但是预算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并反过来影响自身, 因此, 我们构建的综合性框架自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施能自:正确理解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J].中国经理人, 2002 (2) .

[2]汤谷良、李苹莉:系统构架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J].财政研

[3]潘爱香、高晨:全面预算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李宁 (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世界工业产能严重过剩, 传统市场同趋饱和, 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各大跨国公司争夺的热点, 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中国工业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并购作为一种交易必然要涉及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问题。企业的评估价值是定价的依据, 而价格是买卖双方谈判的核心问题。交易价格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并购活动的成败, 也关系到外资并购我国汽车企业中国家利益的保障。但是在现阶段, 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一、外资并购的涵义与财务协同效应

1、并购的涵义

一般意义上理解, 并购主要指企业并购, 是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的统称。兼并在法律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织组合为一个企业组织, 一个厂商继续存在, 其他厂商丧失其独立身分。唯有剩下的厂商保留其原有的名称和章程, 并取得其他厂商的资产。”收购主要是指一家公司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 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 该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收购又可进一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资产收购是指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的主要资产、重大资产、全部资产或实质性的全部资产, 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从而实际取得该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控制权的市场交易行为。股权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 从而获得该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控制权的市场交易行为。

2、外资并购的含义

外资并购是指一切外国投资者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依法取得东道国国内企业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或资产, 从而对其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这里的外国投资者以“资金来源地标准”界定, 即无论是直接并购还是间接并购, 只要并购资金来源于境外, 包括来源于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均属于外资。

3、外资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从某种意义来说,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追求获得协同效应, 同样, 企业寻求被并购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每个企业, 必须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势及劣势, 在一定的经营环境条件下, 选择目标企业, 从而获得协同效应。其中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

管理的

———外资并购

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效益, 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 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原则以及证券交易等内生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现金流量上的效益。具体来讲, 其具体是产生以下的财务协同效应。

(1) 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一个企业处于成熟阶段, 往往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量, 但其内部可行的投资机会较少, 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跨国巨头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但是传统的市场已经饱和, 而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 并购我国的企业能使其资金更好的利用。跨国巨头通过对我方企业注入资金, 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的规模, 为其创造更多的利润, 达到自由现金流量的有效利用。

(2) 降低融资成本。并购扩大了企业的规模, 一般情况下, 在资本市场上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具有某些特定的融资优势, 如大企业在证券发行与交易成本中的规模经济, 从而使其资本成本较低。此外, 并购可以稳定企业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流量, 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 促进合理避税。税法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有重大影响,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资产、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等资本收益的税率及税收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并购企业能够采取某些财务处理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

二、外资并购中确定并购价格的因素

无论采用何种价值评估方法, 评估结果都只是价格谈判的参照或考虑因素。并购价格是在特定环境中并购双方综合性博弈而找到的双方均可接受的均衡点。

1、并购价格上下限

买卖双方在出让企业前预先会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以作为并购定价谈判的依据。一般来说, 卖方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是企业现在的价值, 不含协同价值。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有一个上限, 买方不会把合并的协同价值全都支付给目标公司, 即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上限是并购后企业的价值, 包括并购后产生的协同价值。如果不是100%的收购, 上述最高和最低价格还要乘以收购比例才构成双方的底价。由上可知, 并购价格理论上应处于价格的上下限之间。但是最后价格的确定还需由双方讨价还价决定。比如在实际并购过程中, 并购企业也可能处于某些战略动机的考虑, 宁愿牺牲一些暂时的经济利益, 而支付远远高于目标企业独立价值的价款, 如为了占领市场, 为了获得战略优势等。

2、投资主体的选择

对我国企业来说, 选择不同的投资主体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定价的不同。一般来说, 选择实力雄厚的投资主体的并购定价会低于选择实力稍弱时的定价。原因是由于企业实力强, 在我方面前就会占有绝对优势, 我方在与其谈判中会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 缺少谈判筹码。因此国内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者

的过程中应寻求门当户对的合作对象。如果刻意地想攀高枝, 而自身在国内市场的定位和投资方所处的地位过于悬殊, 最后的引资, 并购的过程就会完全被别人所控制。

3、双方的谈判力量

如果并购方属于知名企业, 有管理、技术方面的优势的话通常会在并购市场和并购过程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与此同时, 如果被并购方恰是处于经营劣势的企业, 且如果并购市场是买方市场, 这种地位的悬殊必然转化为并购方的价格优势。

三、我国企业在外资并购进行合理定价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我们企业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企业在选择战略投资者之前, 首先要明确自己有哪些核心竞争优势, 最终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 通过合作伙伴要实现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即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 并据此来寻求或接受能帮助实现战略意图、弥补战略缺口的合作伙伴。一个合适的战略投资者的基本条件是: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技术、技能、知识、风险分担和进入新市场的机会等优势。因此战略投资者的选择要具体遵循业务相关性、能力资源互补性、战略目标趋同及文化兼容的原则。

2、积极进行多方引进

多方引进, 让外资之间展开竞争, 使我方获利。据研究表明, 如果有多方出价竞购, 则股东收益可高出初始价的40%以上。比如广州为解决标致汽车公司的问题, 曾与欧宝、现代、本田等外商广泛接触, 权衡各方的利弊, 最终与本田建立合作关系, 无论在价格、股权比例、技术升级、长远发展方面都获得了相对较为有利的条件。

3、完善外资并购定价机制

要保证交易价格的合理性, 除了要制定有效的评估方法外, 重要的是要扭转我国企业在“一对一”谈判中的劣势, 建立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 增加买方的数量。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 通过产权交易市场, 进行合法、公正的评估, 将产权交易放到阳光底下, 通过其他买家竞价, 由出价最高者得。

总之, 获得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主要动机, 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价值来源, 只有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大于零, 并购才有实施的必要。但是, 得财务协同效应并不是我国企业的最终目的, 我们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所作为,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管理协同、经营协同、技术协同效应来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能与跨国巨人一般高大, 能和跨国巨头们一样在全球市场上驰骋。

摘要:在合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中, 外资并购是合资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是其作为一种交易必然要涉及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问题, 企业的评估价值是定价的依据, 而价格是买卖双方谈判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财务管理学为指导, 从分析外资并购入手, 介绍了外资并购的基本理论,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外并购的价值来源-财务协同效应、影响外资并购定价的因素, 最后对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并购,财务管理,合资企业

参考文献

[1]于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曹洪军: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3]李延喜、张启銮、李宁:基丁动态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 2003 (3) .

[4]齐安甜:张维实物期权理论及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 2003 (9) .

[5]杨屹、殷仲民、杨莎:并购中基丁期权模型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98) .

特殊性分析 篇10

1无居民海岛评估的必要性

《海岛保护法》明确规定, 海岛是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无居民海岛是指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根据1995年公布的我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统计结果, 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在500 m2以上的海岛共有6 961个 (不含海南岛本岛和台湾、香港、澳门所属海岛) , 面积6 691 km2。面积在500 m2以上的无居民海岛6 528个, 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93.8%;500 m2以下的海岛和岩礁上万个[1]。

部分无居民海岛渔业、港址、旅游和海洋能等资源丰富, 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从目前无居民海岛管理及开发利用活动的实际情况分析, 无居民海岛评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是维护国家和用岛单位权益的需要

无居民海岛作为特殊的自然资源, 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 并从开发利用海岛中得到经济效益。为了维护无居民海岛国家所有权和用岛单位使用权的利益, 客观上要求具有中介立场的评估单位, 采用统一的评估原则、程序、方法, 公开公正地评估无居民海岛价值, 有效维护利益双方的合法权益。

1.2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的需要

《海岛保护法》实施前, 大部分无居民海岛是无偿或者抵偿使用, 无居民海岛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 造成了国有资源型资产流失。《海岛保护法》实施后, 国家实行了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无居民海岛使用单位或个人可以按照法定程序申请使用权, 缴纳使用金。国家亟须通过科学手段, 合理确定无居民海岛使用金额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评估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并在确保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对自然资源有效管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开展无居民海岛评估是合理、公正确定使用金的有效手段, 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的需要, 同时也是实现无居民海岛价值, 促进国有资源的保值增值的需要。

1.3是实现市场交易的需要

一级市场出让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可以进行转让、出租、抵押和入股等形式流转, 这种流转是使用权人之间的交易行为。对于各种流转形式, 交易双方都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客观公正的参考价格。没有公正、合理的交易价格, 无居民海岛很难实现市场交易。由于无居民海岛的个体差异性很大, 没有统一的或者规范的标价, 其交易价格通过无居民海岛评估确定较为合适。因此, 无居民海岛评估是实现市场交易、推动无居民海岛二级市场发育的需要。

1.4是促进海岛资源生态保护的需要

无居民海岛评估突出资源生态环境破坏评估, 能促进无居民海岛使用单位和个人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 选择科学的开发方式, 应尽量保持资源原有的属性和特征, 减少对无居民海岛的破坏。通过无居民海岛使用金评估, 调整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 提高无居民海岛资源的使用效益, 更好地保护海岛生态, 实现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无居民海岛特性

无居民海岛作为国有资源型资产, 具有一般资产特点, 同时又具有众多特殊性。

2.1资源的综合性及功能的多样性

无居民海岛是多种资源的载体, 很多无居民海岛上有沙滩、淡水、植被、港址、海洋能、矿产和旅游资源等多种资源。无居民海岛这种资源综合性的特点, 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如具有海水养殖功能、海岛旅游功能、海上交通运输功能和海洋能开发利用功能等。

2.2资产的整体性

无居民海岛所拥有的沙滩、港址、矿产和旅游资源等都是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产。虽然这些资源本身是资产, 但都不能离开无居民海岛而独立存在, 它们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2.3形成的特殊性

无居民海岛是在长期的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其承载的各种资源的物质量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其价值在不断变化, 具有动态性特征, 不同于一般的资产。

2.4个体的差异性

无居民海岛数量众多, 不同无居民海岛自然条件和资源属性、形成过程、区位条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价值影响因素很多, 每一个无居民海岛都是单一的、特定的, 没有相对稳定或者统一的市场价格, 不同于现有的森林、矿产和土地等专业评估中的评估对象。

2.5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无居民海岛一般远离大陆, 由于海水隔离, 物种来源受到限制, 生态系统相对独立。多数无居民海岛没有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 其生态环境维持较为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 往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一旦破坏, 很难恢复。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兼备海陆特征, 具有独特性, 是海洋生态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3无居民海岛评估的特殊性

3.1评估内容复杂

无居民海岛评估不仅包括岛上各种资源个体评估及整体性评估, 也包括生态价值的评估, 评估内容非常复杂。目前, 现有的资产评估中, 房地产、土地、矿业和森林等资产评估, 都是针对单一评估对象进行评估的。同时, 现有的各种专业评估中, 除森林资产评估外尚未涉及生态评估, 这也使得无居民海岛评估内容明显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评估。森林资产评估的对象——森林、林木、林地和森林景观资产, 具有生态特性, 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 仅与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有相似之处。

3.2需要多学科协同工作

无居民海岛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评估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而且还要了解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等知识, 其知识结构涉及海洋学、生态学、地质学、测量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多学科的协同工作。

3.3需要创新或者改进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

现有资产评估中, 比较成熟且通用的方法有3种:成本法、收益法和比较法。成本法是在现实条件下, 估算出评估对象的重置成本, 然后扣减其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 确定评估对象价值。收益法是根据评估对象未来为其使用方带来的预期收益, 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 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市场比较法是通过市场调查, 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 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 进行对比调整, 估算出评估对象价值[2]。由于形成无居民海岛需要的成本无法考证, 无居民海岛上的单一资源及资源整体无相对稳定、统一的市场价格, 不同于现有的资产评估中的评估对象。此外, 无居民海岛交易的市场尚未建立, 现有的资产评估中常用的3种方法在无居民海岛评估中不完全适用, 无居民海岛评估需要根据无居民海岛的特点, 创新或改进评估方法。

3.4需要专业的作业设备

开展无居民海岛评估, 必须对无居民海岛资源生态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需要专门的海上调查设备和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等, 同时需要船舶、艇等辅助调查设施。因此, 无居民海岛评估需要评估团队掌握海上调查技术, 熟练操作调查设备, 具有海上作业的基本常识和经验。而现有的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都不具备无居民海岛评估前期调查需要的基础条件。

综上分析, 由于无居民海岛评估的特殊性, 现有的各评估专业的评估方法在无居民海岛评估领域不完全适用, 现有的各评估专业机构和人员不具备开展无居民海岛评估的基础条件, 因此, 需要建立适宜无居民海岛特性的评估体系。

4无居民海岛评估体系建立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无居民海岛评估体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深入研究。为了促进无居民海岛评估体系建立,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吸收借鉴现行的资源型资产评估体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评估行业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 评估的范围不断扩大, 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也逐渐多样化。目前, 出现了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矿业权评估、保险评估、旧机动车鉴定评估、森林资产评估和珠宝首饰评估等评估专业, 其中, 土地、森林和矿产等均属于自然资源型资产。这些评估专业不仅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评估技术标准, 而且与资源评估有关的制度也比较成熟, 对于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有偿使用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海域资源也尝试通过评估手段确认价值, 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标准, 为有效实施评估制度提供了基础。无居民海岛评估体系建立, 可以吸收借鉴现行的已经比较成熟的资源评估制度和技术标准。

4.2注重评估管理制度建设

2010年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了《无居民海岛使用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其中第六条规定: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前应当由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出让价款进行预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有关评估管理规定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制定。需要制定的这一评估管理规定中, 应当明确无居民海岛使用金评估的管理部门、管理程序、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和职责要求等。除了要建立无居民海岛使用金评估的管理制度, 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中有关评估的制度也应当逐渐完善。同时, 还应当建立无居民海岛评估的职业道德准则, 保证执业质量。上述这些制度是无居民海岛评估的必要管理制度。在无居民海岛评估实施的过程中, 还应当根据具体管理的需要,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为无居民海岛评估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4.3加强评估技术方法研究

目前, 我国无居民海岛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尚属空白。有关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科研力量, 在深入分析无居民海岛特性及其评估特殊性的基础上, 明确无居民海岛评估的主导思想, 重点加强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和引进。无居民海岛价值由空间资源价值和资源生态价值两部分组成, 这两个组成部分评估方法应当有所不同。空间资源价值评估, 可借鉴土地评估、海域评估有关的技术方法;资源生态价值评估, 可参照生态资产评估有关的技术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无居民海岛的特性进行评估方法改进, 也可以研究建立全新的适用于海岛评估的技术方法。由于无居民海岛价值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研究的评估方法, 注重分析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有关参数确定的原则, 最好能够建立评估参数确定的体系, 评估参数的准确性是评估的关键。同时, 还应明确评估数据源获取和使用的要求, 避免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 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实行最低价限制制度, 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价款不得低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最低价。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最低价=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面积×使用年限×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最低价标准。研究和建立的无居民海岛评估技术方法与评估参数, 要与这一规定衔接, 在具体方法研究和评估参数确定过程中应当注意。

4.4需要足够的案例检验

无居民海岛评估同其他专业评估一样, 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建立的无居民海岛评估体系必须通过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案例检验, 逐渐完善评估体系和各种有关技术方法, 确定合理的评估参数, 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避免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以达到能够有效指导无居民海岛评估实际操作的需要。

5结束语

无居民海岛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无居民海岛使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实现国有资源型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有偿使用制度以及推动二级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无居民海岛评估研究尚属于全新的领域, 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本研究仅分析了无居民海岛评估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提出了评价体系建立的几点建议, 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 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实践。

摘要:无居民海岛评估对于贯彻落实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以及推进二级市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无居民海岛评估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提出了无居民海岛评估体系建立的建议, 希望对无居民海岛评估研究以及评估体系建立有所裨益。

关键词:无居民海岛,评估,特殊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182-183.

特殊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护理;老年护理;白内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群体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大,老年人群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发生白内障的机会增多而且治疗常因病程长以及需要恢复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造成了在护理期间的诸多问题的出现,也给老年人的临床护理问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来说,由于术后恢复时间长。如何做好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的自理能力,这对疾病的康复十分有利。所以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掌握老年白内障患者护理的特殊性,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护理效果。

1 护 理

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掌握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大多数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在入院后表现出恐惧心理、焦虑情绪、烦躁心态、孤独感强烈,并伴有抑郁情绪的出现。所有这些情绪都不利于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沟通和患者疾病的愈合,以往我们总是根据患者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患者交流,包括语言温和、面带微笑服务、使用亲情称谓等等方式方法。在沟通时要处在与老年人白内障患者水平的位置上、握住老年人的手,这样一来使他们有一种亲切感,愿意敞开心扉,以便于能够正确地了解其目前的心理状态。

1.2 老年护理 老年白内障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反应迟钝,接收能力也较差,对于手术疼痛会有一种儿童一般的恐惧心理。在进行一些侵袭性的操作时,尽量选用一些年资较高、技术较强的护士,争取做到轻、稳、准,这样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因疼痛所带来的不舒适感觉,从而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和信任度。

1.3 营养护理 许多老年人白内障患者由于害怕手术以后眼睛不适应,大小便会麻烦子女而控制饮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耐心向患者说明合理饮食对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性,并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使老年人白内障患者的大小便能够及时通畅,促进健康。

2 预防老年白内障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护理

2.1 警惕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老年人的循环系统明显衰退,比如说心脑血管硬化、心脏收缩力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的应激状态,加上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创伤疼痛所带来的严重刺激、精神紧张等因素,有潜在的发病可能,因此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在入院时,要严格进行体检,完善各项相关的化验指标和检查指标。临床上同时要严密观察其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2.2 防止老年白内障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的各项器官功能均有减退,一部分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可能会有吸烟嗜好,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源性心脏病病史,所以长期卧床以后容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入院以后,说明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尤其是不利于手术后的恢复。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多做一些合适的扩胸运动,以便于增加其肺活量。

2.3 防止老年白内障患者褥疮的形成 老年人白内障患者由于恢复时间长,加上个别人会有身体行动不便的,运动量毫无疑问会减少,由于其全身血液循环较差、皮肤抵抗力量差,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等原因,在骨突出部位比如说:骶尾部、后枕部、肩胛部、足跟部等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老年白内障患者入院以后要针对其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条件的给予气垫床,必须时可以每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并在相应的部位用红花酒精按摩,不宜翻身的患者,可以协助托起臀部,每30分钟臀部减压一次。另外,要严格交接班,做到早发现,防患于未然。

2.4 预防老年白内障患者泌尿系统发生感染 老年人由于其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导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黏膜也會随着老化而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以发生尿潴留,再加上行动不便,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在对于这类患者的护理中要格外注意。

2.5 预防老年白内障患者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因疾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当警惕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腹部及大便情况,发现黑便要及时报告医师。另外,要指导患者进食粗纤维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 指导老年白内障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3.1 指导老年白内障患者合理进行机械运动 老年人适当的进行一些机械运动,有利于其身体的健康,促进疾病的恢复。

3.2 指导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恢复视力的活动 患者手术后由于视力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因此,术后主要是要进一步地训练恢复使患者的眼能够尽快适应。

3.3 在患者一周以后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使眼球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恢复手术以后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家良.《眼科诊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 何守志.《晶状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3] 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4] 祁玲.《预防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护理》,《吉林医学》,2012年第32期.

[5] 朱俊东,谢丽莲,陈文芳.《白内障术后应用普拉洛芬和典必殊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第31期.

特殊性分析 篇12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是西部人力资源总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不仅满足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 而且对于从女性内心作深刻的变革、并从根本上改变她们的命运,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 对于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的研究已经很多。国外主要从社会性别角度去分析女性。比如日本, 专门设有“女性学性别研究中心”, 研究的课题主要为亚洲女性及开发问题, 其中涉及女性与婚恋、女性与教育、女性与媒体、女性与生育等。英美等国主要从女权主义方面研究女性。而西方对中国妇女的研究产生于70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高潮时, 其中美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的集中研究自80年代中期兴起, 尤其对藏族妇女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些学者极感兴趣。而国内,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呈现出研究组织和机构得到发展、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丰富和更新、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等特点。

综观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 模式无外乎为:重要性的分析、存在问题的剖析、影响因子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与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研究、少数民族妇女与婚姻家庭研究、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健康研究、少数民族妇女人口研究、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研究等。值得一提的是, 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中, 几乎都会提及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区域经济、宗教的联系或关系。选题中也多有关于对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优先开发的战略意义”、“开发环境与对策分析”等主题的表述, 近年还出现了对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人文内涵探微”的主题分析文章。其实这些研究内容都与“特殊性”关联。

可见, 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研究也日趋成熟。但存在的突出缺陷也是显见的:把人的资源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较为关注数量和质量、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 而勿略了人这一资源的特殊性;多关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模型构建, 而与民族地区现实和特殊影响结合甚少;忽视区域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影响因子的分析中虽有提及, 但较少从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或差异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地域辽阔, 民族成份众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 加之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遗产差异很大, 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尤其是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特殊性尤为突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 人力资源的差异性较大。而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其特殊性的研究更是打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难题的钥匙。对其差异性的关注, 无疑是女性人力资源研究的趋势和必然。

2 研究的内容

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外部条件上。这些条件是实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差异化开发的可行性基础, 对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特殊意义。

2.1 自然生态环境对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 自然环境恶劣, 或高山深沟、或荒漠戈壁, 或小盆地;冰雹、霜冻、低温、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自然环境的不利, 严重制约着当地民族在各方面的发展, 再加上经济本不宽裕。这样的状况下, 对于人们而言, 生存问题是首要问题。尤其对于一个依靠并不多的女性而言, 她们面临的首先是生活问题, 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照顾好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以使家庭主要劳动力 (多为男性) 更好地为全家谋生, 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开发人力资源, 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 或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最根本的限制。同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闭锁的空间和区域, 使不少村寨交通不便, 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 信息传播缓慢, 获取信息的渠道缺乏,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这样的状况势必对当地民族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尤其对几乎足不外出的女性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生活上必然的依赖、观念上的习以为常、行为上的被动, 使得少数民族女性对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非常习惯, 对新生事物毫不知悉, 更谈不上什么独立意识、发展意识, 特别是影响到了她们的受教育状况与社会化进程。在很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文章中, 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中, 都会谈到女性自身的脆弱、感性、自卑的心理, 或对男性的依赖, 对家庭的眷恋。其实, 这并不是女性与生俱来的, 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2.2 独特的人文环境对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人文环境是社会隐藏中的无形环境, 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地区特殊性、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环境或人文基础。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其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人文环境则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地域特点。

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环境。我国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殊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西部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较之中、东部更多、更广, 是少数民族聚集的集中地带, 这为形成各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的民族基础意识, 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而这种共同的意识是支撑各民族休戚与共、繁衍生存的深刻的思想基础。同时, 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文字、民族心理、民族认同、生存方式、行为模式等民族特有的东西。这些都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基本的民族关系环境和重要基础, 也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打下了深深的民族烙印。

不可否认的是, 以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开放、创新、平等、竞争、自主、效率等精神内涵为标准,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在综合思想素质方面尚存不足。各民族对于自身的价值、认同、习俗极为看重, 会突出地进行强调、排斥, 甚至拒绝接受外来圈子的教育和影响, 这是导致西部女性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文化素质恰恰又决定着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这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观念常处于封闭之中, 以“丰衣足食”为她们最大的追求和满足, 害怕承担风险, 害怕开放竞争的心态十分普遍。绝大多数女性的活动局限在家庭血缘关系网内, 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女性的商品经济观念、市场文化特征较为突出, 她们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土地、家庭范围, 人际关系多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开放、创新、积极进取成为普遍的精神风貌。这恰是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所需借鉴之处。

特殊的文化环境。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 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都生存在一定的文化之中, 如雪域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沙漠绿洲文化等多种文化一应俱全, 并且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自然, 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正是在这样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下进行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塑造不同的民族人格, 塑造人不同的能力, 其人格的优劣、能力结构的多面, 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必然会产生诸多的影响。同时, 民族文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社会发展的功用。当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时, 这种文化就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 会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前有未有的变化, 但发展的结构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影响相对较弱。虽然许多现代的东西逐步进入到当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加剧。在面对一边是传统的东西, 一边是现代的东西时, 很多人犹豫不决, 难以取舍, 当要做出最终取舍时, 传统文化仍深深制约着当地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在传统和现代的抗衡中, 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仍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主导多对女性不利。男尊女卑观念、性别歧视行为屡见;由于教育机会与资源上与少数民族男性的不平等所导致的女童中途辍学率高、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自卑心理严重、就业难度大等问题, 始终是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

繁杂多样的宗教环境。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长期的宗教信仰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宗教习俗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深深地影响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诚然, 宗教对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有积极、健康的内容, 比如至善文化、至诚理念等, 倡导这些, 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而有利于提高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潜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宗教对妇女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限制。比如在伊斯兰教教义中, 女性从小就有封斋、戴盖头、收敛言行等遵循教规的责任, 不能说唱、抛头露面, 更不能参与社会活动, 这恰恰与学校教育相悖。许多教内人甚至错误地认为, 伊斯兰教教义中不提倡妇女接受教育、获取知识, 可见两性平等教育观还没有被广大穆斯林所认可。穆斯林妇女自身也没有自觉意识到其正当权益被剥夺。无疑, 宗教信仰与现代教育矛盾仍然存在。在藏传佛教中, 形成的藏民族“舍寺院无学校, 舍喇嘛无教育”宗教观念, 这种寺院为男性的天下, 女性被排斥在外, 使藏族女性在接受教育上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 二者密不可分, 成为藏民族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而且由于宗教的长期存在, 宗教思想根深蒂固, 宗教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广泛而深远, 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宗教的不利影响, 这对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也是一种制约。在进行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 如何减少和摆脱这种不利影响成为问题的关键。

2.3 经济环境对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开发依存于当地特定的经济环境。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并存,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比重的不协调, 城镇与乡村明显的二元经济形态等这些特殊的经济结构, 决定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开发的方式。与东部地区相比, 西部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基础设施的薄弱、传统生产方式的凸显等这些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 不仅影响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普通家庭, 还是地区政府, 财富的积累非常有限, 财力资源捉襟见肘, 无力拿出财力、物力投身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之中, 或只投入男性, 极少考虑女性, 这严重制约了当地女性人口素质的提高。加之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已牵制着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女性人口素质的提高, 这些最终会影响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3 启示

(1)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中, 人类无疑是积极的、主动的因素。任何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正反两面的影响。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有很多的制约, 但呈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 使各民族为适应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环境做出了相应的选择, 这种选择, 保证了当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 为西部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着很多契机。

(2) 人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再生的、有一定智能的劳动力, 还是特殊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他们有特殊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质, 还具有通过实践获得的社会人文属性。西部地区的人文环境受其独特地域影响,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把握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影响因素, 可以对不同的人文环境下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采取针对性的开发方式, 做到有的放矢, 并采取因势利导的措施, 无疑对民族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将起到积极作用。

(3) 经济是基础, 任何人力资源的开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就经济角度而言, 如何打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 让市场经济的地位日益突显, 这会成为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突破口, 对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受教育程度、就业质量、社会地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4) 西部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是不断适应区域环境, 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人文观、价值观及各种思想观念融合的结果。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有其特殊性, 其开发也必须遵循这种特殊性。要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环境两者处于和谐、平衡的良性动态发展之中, 才能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的特殊型开发, 并能够促进区域环境的发展, 达到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占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 2011 (1) .

[2]冯璐璐.西部少数民族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人文内涵探微[J].延安大学学报, 2011 (1) .

[3]赵峰, 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及路径依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6 (03) .

[4]方素梅, 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J].民族研究, 2004 (2) .

[5]张和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 (04) .

上一篇:远程教育平台下一篇:新闻报料